银行发展的建议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银行发展的建议

篇1

一、保证村镇银行“服务三农”与商业可持续的统一

(一)通过制度设计来减小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风险

农业天然的弱质性导致了农村金融的风险大于普通商业领域。只有降低风险,才能保证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实现农村土地、宅基地及林权的流转,解决困扰农户的抵质押权问题。二是大力发展信用担保体系,搭建一个政策性担保、互担保和商业性担保均衡发展的多元化信用担保体系,着力解决农户担保难的问题,有效增加农村信贷的可获得性。三是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农业巨灾保险制度,以政策性保险规避涉农贷款的系统性风险。四是建立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将支农财政资金整合成统一的风险补偿基金,对涉农信贷损失予以一定的补偿。

(二)通过政策扶植来提升村镇银行竞争力

一是积极协调财政、税务等方面的力量,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出台更多、力度更大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延长政策扶持期,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政策环境以鼓励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地方政府可在村镇银行开设涉农财政性存款账户,提高其他客户对村镇银行的信任度。同时制定财政性存款与涉农贷款挂钩办法,让“服务三农”贡献大的村镇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建立地方奖励基金,对支农扶贫成绩显著、贡献较大的村镇银行在经营场地、费用补助方面进行一定的奖励,鼓励村镇银行加大“三农”资金投入。三是政府应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政策鼓励,争取把闲置的民间资本吸收到村镇银行。同时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进入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以市场化的方式取得较低成本的放贷资金。

二、优化村镇银行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完善农村金融法律环境

健全并完善一整套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的金融法律体系,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健全农村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为整个农村金融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通过立法来保障村镇银行的经营不受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的干预,使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还要建立农村金融机构退市机制,保证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充分竞争。

(二)加强技术平台环境建设

加快对村镇银行开放结算、征信系统及业务准入门槛,拓展村镇银行的服务能力。适当降低村镇银行进入支付清算系统的准入条件,在支付平台建设、支付结算费率等方面给出制度安排和政策支持,扶持村镇银行发展支付结算业务。适当降低村镇银行加入银联的入会费用,鼓励发放银行卡,更好的“服务三农”。另外,应进一步放宽标准和条件,积极推动村镇银行加入征信系统,以增强其掌握客户信用状况的能力,加强对贷款风险的防范。尽快将农户纳入到个人征信系统中,完善征信系统数据。

(三)优化信贷和监管环境

首先要为村镇银行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信贷环境。可以为其提供支农再贷款、贴息贷款及央票兑付等优惠的信贷政策,增强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降低村镇银行的融资成本和信贷风险。条件成熟时逐步尝试放开对村镇银行存贷款的利率限制,允许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存贷款利率。其次在监管方面,要对村镇银行实行差异化监管。由于村镇银行所处地域、发起行及发展状况的千差万别,因此在监管上要体现村镇银行的地域和发展特色,设置有效的评级体系,按照评定等级及风险状况进行差异化监管。同时由于市场化运作使村镇银行极易脱离“三农”,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保证村镇银行将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地区,保证辖区内的农户优先享有村镇银行的服务。

三、推动村镇银行的创新发展

(一)找准自身定位

村镇银行要坚持以“服务三农”为立身之本,以政府支持下的市场化运作为导向,积极发挥小银行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软信息”开展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面对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性发展机会,与大中银行展开错位竞争,避免展开同质化竞争。

(二)提高创新能力

进一步拓宽农村金融的服务领域,积极发展农村现代金融服务业。创新服务对象,大力支持新、明、优、特农业产业化项目,进一步强化与农业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的联合协作。创新业务种类,积极开展银行卡、支付结算、票据承兑及保险等中间业务,并在融资咨询、资产管理、产业资源整合及企业改造等领域为涉农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探索与保险类战略投资者共同拓展农村市场,尝试农机具的融资租赁业务。创新金融产品,根据农业资金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加大贷款新品种开发力度,如开办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农家乐”、生态农业等多样化的贷款品种。

篇2

    1、国外商业银行为何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

    金融危机重击国际银行业,各国银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尤其是动摇了美国银行的主导地位,国际银行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1)金融衍生品泛滥促使问题的产生。金融扩张和财富敛取需要渠道和工具,各种衍生工具和产品由此产生。时至今天,金融创新产品其技术含量之高,程序之复杂,已经超出了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范围。大部分金融创新品都是衍生产品,它们能够不断变换组合。以致如今只有很少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的设计人和使用人才知道它们的风险所在,甚至众多的金融从业人员,也是不明就里。而这些金融创新产品几乎都是高杠杆化的产品,当然风险也极大。因为它不像传统存贷业务,有实体经济需求和支撑。它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这些金融巨头敛取钱财的需要。其结果是,金融各行业互为利用,互相交易,互相赚取佣金和利息,社会经济随之动荡。

    (2)混业经营使风险传递更快。金融危机扩展得如此迅速,混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负很大责任,由于业务的交叉,金融危机更易于在金融机构中传递。混业经营,是导致金融业无限扩张和垄断性金融集团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混业经营的初始理论和动机是增加盈利渠道,分散单一业务产生的经营风险。但是在混业经营下,各部门及各项业务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金融机构的投资冲动会更加强烈,各项业务的风险互相转移,产生叠加和放大,由此会令风险变得更加不可控。

    (3)市场无序和放松监管带来的风险。由于美国长期的经济繁荣和市场繁荣,自由主义的理念在美国的金融体系中占据上风,放松管制、让金融更加自由化成为这一阶段美国金融市场的核心价值观。然而,一个有序市场的基础是法制和监管。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赖以运行的基石,必须要有完善的金融规则及监管制度。市场主体一旦脱离了监管,就会产生过度追求利益,盲目竞争,以致市场出现无序状态。这次金融危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金融衍生品过度泛滥,并且缺少监管,金融体系盲目信奉市场自由主义,从而导致了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崩溃。在这里面,除了政府监管机构监管不力以外,一些评级机构不负责任,将一些高风险的金融产品评以较高等级,对危机的产生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忽视存款业务带来的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应该时刻牢记存款立行的基本原则。这次金融危机清晰地表明,无论是对于商业银行还是投资银行来说,稳定的资金来源都是至关重要的。过多地依赖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融资,一旦市场信心出现问题,流动性危机就有可能马上显现。

    2、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

    (1)直接购买次贷相关产品。由于我国对银行业投资范围具有较为严格的管制,因此通过直接投资涉及到美国次贷相关产品的银行并不是很多。从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涉及次贷产品的比例较低。其中涉及次贷相关产品最多的中行,其投资总额也只占到中行总资产的1%左右。并且各家银行出于风险的考虑都对相关投资产品做了充分的计提准备。因此,由于相关投资品出现的亏损对于银行的稳健性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2)信贷增速过快,银行资产质量受考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为实现“保增长、保稳定、保就业”的目标,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求各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加大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特别是2009年与2010年这两年间,银行的放贷总量很大。各大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纷纷采取优惠信贷政策,甚至不计风险,全年放贷规模惊人。然而,如今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仍然增长放缓,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少企业仍未完全从金融危机中恢愎过来。企业经营依然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因此,信用风险由此加大。另外,在银行放出的贷款当中,相当一部分是放给各地方政府的大型项目。而出于中国特定的一些政治原因,政府的投资可能会出现只重视投资规模,并不重视投资回报的问题,这也为银行增加不良资产埋下了隐患。

    (3)通胀预期加大银行潜在风险。由于我国经济逐渐触底回升,通货膨胀预期增强。为了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国家连续按运用货币政策来进行通货膨胀管理。这一系列为抵制通胀采取的从紧的宏观政策势必会对商业银行的稳健性造成影响。首先,从紧的货币政策减少了银行业资金来源总量,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逐步加大。利率提高,使得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增加。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使得银行可支配的资金变少,降低了银行实际可用的资金来源。其次,从紧的货币政策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企业融资成本增加,财务压力变大,违约风险也会提高。

    (4)高房价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如今我国一线城市的房价高企,二线城市的房价也在迎头追赶。实际上,一线大城市的房价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消费水平,产生了泡沫。而房地产行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房地产商的开发资金很大一部分是依赖于银行业的信贷支持。因此,在前期金融约束放松的情况下,银行对房地产业信贷支持力度过度,将促使房地产业的非理性投资增加,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最终导致房地产泡沫。另外,银行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不仅限于开发商,而且还对广大购房者发放了大量的住房抵压贷款。银行其实面临着双重的压力。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房地产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一定会产生连锁反应,进而危及到整个银行业的稳健性。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建议

    1、积极稳妥地推进业务创新

    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金融产品创新。适度的金融创新能够活跃交易、转移风险,增加利润来源。创新过度,盲目追求利益,脱离现实经济体,它就会对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产生破坏性的影响。然而,现阶段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的还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的问题。金融产品缺乏,利润来源单一,仍然是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稳妥地探索金融创新方式,努力扩大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点:一是要深入市场,了解客户需求,从客户需求出发进行开发设计金融创新产品。二是要循序渐进,切忌盲目开发,过度开发,应始终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根本目的。三是国家相关部门应强化对金融创新的联合监管,对机构、市场进行有效的约束,对投资者进行适当的教育引导。

    2、高度重视信贷资产管理,加强风险防范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出口下滑、产能过剩初现的情况下,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可能增加。各商业银行要坚持审慎经营的原则,借鉴国际先进的信贷资产管理方法,提早重视风险防范,加强贷后管理防微杜渐,遏制不良贷款增多。

    3、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

    私人银行业务,是国内银行业近几年来才开始发展的,是与中国日益强大、人民日渐富有的国情相适应的。金融危机以前,中国的富人普遍认为外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比国内银行做得好,更加专业。金融危机的爆发,打破了这些人对外资银行的盲目信奉,因此许多人的财富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他们开始认识到,中资银行在文化和服务上更具认同感,会更清楚客户本身的需求。大批的客户开始回流中资银行。这是此次金融危机带给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一次很好的发展机遇。虽然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刚刚起步,还处于摸索阶段,但是如果能够借此机遇,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将能提高银行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4、积级稳妥地发展混业经营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中,利差收入仍然是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这体现了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单一性,过于依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力度不够,业务量小且品种单一;已开办的中间业务多属劳动密集型,业务品种的知识技术含量较低,盈利能力差,结构不合理。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想拓宽利润来源,有效消除经营风险,做强做大,发展混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借鉴此次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的国际金融巨头关于混业经营业务开展的经验教训,以下两点需引起中国商业银行的注意:一是各业务间要实行有效管理,真正发挥好不同业务的规模效应及协同效应。二是要做好风险管理,防范风险在不同业务领域的传递。

    5、完善银行业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模式,可以使商业银行更加有效地进行人事激励、内控管理、风险管理等,这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商业银行逐步走向市场化的必然。完善银行业的公司治理制度,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及银行上下的通力配合才能完成。一旦银行业按照公司治理的模式运行,银行业的业务模式和营运模式将会促进银行更规范、更高效、更全面地发展。

篇3

篇4

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有科技型中小企业12万多家,从业人员 960万人,虽然其数量仅占全国中小企业数量的3.3%,却创造了全国约 65%的专利发明,是创新型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支关键力量。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融资需求与现有的银行体制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激化,以大客户基础上的传统商业银行信贷体制已不能有效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科技银行作为一种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新途径,倍受国内政府、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并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本文我们在研究国内外已有科技银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科技银行发展模式的建议。

二、科技银行的概念及经营模式——以硅谷银行为例

科技银行是指主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银行机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的一种银行机构。最早也是最成功的科技银行实践案例是美国硅谷银行。为此,我们首先研究硅谷银行的经营模式及风险控制方式,从而更好地认识科技银行。

硅谷银行于1983年由几家银行机构出资在硅谷设立。近20多年来,硅谷银行主要为创业期、成长期的高科技公司提供金融服务,被认为是支撑硅谷活跃创业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从1993年以来,硅谷银行的平均资本回报率是17.5%,而同时期的美国银行业的平均回报率是12.5%左右。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与普遍愁云惨淡的美国银行业相比,这家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小银行表现出难得的抗跌优势。2010年硅谷银行的坏账率低至0.73%,成功实现“盈利性、安全性”。科技型企业具有较高的财务风险与市场风险,再加上抵押品缺乏,因此科技型企业的融资业务经常被传统商业银行所忽略。但硅谷银行却凭其独特的经营理念与运营模式获得较大的成功:

(一)通过金融创新来实施差异化与特色化经营。区别于其他商业银行将主要客户定位于大企业,硅谷银行把目标市场定位在新创立的、发展速度较快,被其他银行认为风险太大而不愿意提供服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身上,并开发大量适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新产品和服务,其分支机构均设立在美国技术创新中心区域。

(二)围绕风险投资开展业务,股权债权交叉应用。硅谷银行规定所服务的客户对象必须是有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并寻找更多的风险投资来合作,使银行借助风投的力量,进一步了解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降低风险。硅谷银行还直接投资于风险投资公司或者私募股权或者其所投资的企业,成为他们的股东或合伙人,并向公司提供上市、并购等投资银行顾问服务。

(三)采用知识产权融资等方式对冲风险。硅谷银行会与客户签订协议,要求以技术专利作抵押担保,根据协议,如果不能还钱,公司的技术专利将归银行所有;如果公司难以为继,在技术专利卖掉后,所得款项也要首先归还硅谷银行的贷款。

通过硅谷银行实践经验来看,科技银行和传统商业银行的核心区别在于业务和风险管理的差异:商业银行主要依据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三性”原则发放贷款,科技银行则主要借助金融创新、股权投资和融资对冲等方式,构建合理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因此,科技银行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有天然的体制机制上的优势,受到高度的关注和被寄予较大的希望。

三、科技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和创新应用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我国部分商业银行通过设立科技支行的形式开展了创新性的探索和尝试。自2009年1月成都设立全国首批两家科技支行以来,杭州、武汉、深圳、无锡和苏州等地紧随其后。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设立了八家科技支行,从目前已成立的科技支行运作模式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其具有以下特点:

(一)银监会给予了更大的利率浮动的政策,使其面临高风险的同时,能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比如成都的两家科技银行均可自主决定贷款利率,实行更加灵活的信贷政策;其具有一定政策性银行的特性,要享受政府特殊的扶持政策,但从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又实行纯粹的商业化运作。

(二)创新业务所占比例较大,如杭州银行科技支行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订单贷款、合同能源管理贷款、银投联贷、跟进贷款等融资创新产品。

(三)均依托高新园区设立与开展业务。如成都高新园区科技支行、武汉光谷高新园区科技支行等。

四、我国应选择何种科技银行发展道路的建议

篇5

(一)通过银信合作形式开办的信托业务 

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之后交给信托公司,再发放给特定融资企业,这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影子业务”,尤其是各盟市、旗县政府融资平台的重要融资渠道。 

(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租赁公司、典当行等信用中介机构开办的业务 

这类业务近年来在我区发展很快,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大量社会资金沉淀下来,找不到好的投资渠道,很多都投入这类金融机构,上述机构中很多并不持有金融牌照,却开办着事实上的金融业务,存在着监管上的空白。 

(三)自由借贷、民间集资和“地下钱庄” 

很多都是未经批准非法经营信贷业务而牟取暴利的个人和组织。这类业务成因复杂,规模庞大,特别是鄂尔多斯地区民间投资热情一度很高。据估计,最繁盛时,仅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这类业务规模就有至少300亿元。虽然,现在这类业务有所收敛,但存量规模不容忽视。 

(四)以“余额宝”、“人人贷”、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网上借贷(P2P)、债权众筹、股权众筹、金融资产(保险、基金及理财产品等)网上销售和申购等业务等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金融业务 

这类业务通常以私募、众筹等形式聚集社会资金,以网络平台为纽带,促成融资双方的直接交易,由于手续简便、业务灵活,发展也十分迅速。 

根据各自的特点,第一类业务可以称为“银行的影子业务”,第二类业务可以称为“银行的影子”,第三类业务可以称为“影子银行的影子”,第四类业务可以称为“像影子一样的银行”。《内蒙古主要经济金融统计年鉴》(2014版)显示,2013年,纳入统计范畴的“影子银行”新增存款约为611亿元,占各类新增存款总额的38%。据估计,2014年我区影子银行总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相当于GDP的28%。 

二、近年来“影子银行”迅速增长的原因分析 

2007年以来,我区“影子银行”呈井喷式的发展,原因主要是: 

(一)存贷款利率尚未形成市场化 

我国一直实行着严格的利率监管政策,存在着事实上的利率“双轨制”。在实际存款利率为负的情况下,投资者希望有更好的投资渠道,不愿意只放到银行里。我区金融业态不发达,投资、理财渠道极有限,居民投资意识较低,普遍认为投资股票、基金的技术要求和投资风险太高,容易被“影子银行”的高息所吸引,却容易忽视其背后蕴藏的巨大风险,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二)银行有突破表内业务监管的冲动 

随着我区金融体系的日益完善,监管部门对银行的表内业务监管严格,银行内部的贷款审批程序也非常严格,一些银行通过“影子业务”绕开监管,在不影响存贷比、不占用资本金的情况下把贷款放出去,不少人通过种种途径取得获得银行资金,再通过“影子银行”转手投入市场获得暴利。这样,银行或者银行的一些工作人员与“影子银行”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利益链条,推动“影子银行”滚动发展,越做越大。 

(三)当前资金供需的矛盾较为突出 

我区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为了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速,自治区每年都要安排若干重大项目。从当前的重大项目建设运行情况看,建设资金紧张、融资困难是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影子银行”的资金很多通过政府融资平台等途径注入重大项目,成为为重大项目融资的重要通道。此外,我区相当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无法通过大中型银行获得贷款,不得不另寻他途。近年来,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在我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说明背后有着不可忽视的强大资金需求。 

三、“影子银行”发展的作用评析 

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全区银行业不良贷款快速反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租赁公司、投资公司等的不良贷款上升更快,一些小额贷款公司的不良贷款率甚至达到40%以上。2008年发生在我区的“9·27”地下钱庄案,从侧面反映了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困难。近年来,我区因为“影子银行”资金链断裂引发的纠纷案件不断增加,其他一些省区甚至发生了群体性事件,给我区的监管敲响了警钟。为了避免激化社会矛盾,一些地方对“影子银行”的管理越来越趋于谨慎,生怕过分监管会刺激资金链断裂,诱发社会风险,但是这种不作为的监管方式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客观地说,“影子银行”也绝非一无是处,特别是在目前融资渠道单一的条件下,“影子银行”在促进我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是拓展了社会融资渠道。“影子银行”服务的对象多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正是我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它们在大中型银行那里很难融资,但对资金又有着刚性需求。正因为有“影子银行”的存在,它们很多才能度过市场寒冬。假如这些企业因为资金短缺而业务萎缩甚至破产,后果将不堪设想。其次是进一步拓宽了社会资金的投资渠道。当前房市低迷、股市振荡、银行存款回报率低,“影子银行”为大量的社会闲置资金提供了投资途径,一定程度上让部分投资者实现了财富的保值增值,甚至是高额回报。 四、规范 “影子银行”管理的政策建议 

我区金融业严重滞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面对经济发展中的强烈融资需求,传统的金融服务支持经济作用有限。随着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银行普遍收紧信贷,社会资金面更加紧张,“影子银行”的支撑保障作用更加凸显。一棒打死“影子银行”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应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本着“总量控制、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的原则,引导其健康发展。 

(一)总量控制 

关于“影子银行”的估算,缺乏可靠的数据和较为准确的估计结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影子银行”的界定与分类,主要是依据沿海发达地区的情况而制定的。我区“影子银行”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参照国家的标准进一步细化,制定具体的统计框架和规范,以更好地评估我区“影子银行”的业务总量、机构数量、风险状况。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宏观上来讲,“影子银行”的钱绝大多数都源自正常的银行渠道。因此要依托银行支付清算系统、信贷查询系统、反洗钱系统等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影子银行”监测信息系统,核对每月的银行流水,对比流入流出数额,监控流向,再分析同期投资资金的规模,做到心中有数。 

(二)要积极作为 

面对“影子银行”的积极作用与巨大风险,政府要勇于担当,不作为才是最大的风险,要认真研究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找出风险点不断加以改进。前段时间出台的《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再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各类交易场所等新型金融组织创新开展互联网业务”和“鼓励并规范网络保险、网络借贷(P2P)、股权众筹机构健康发展”。说明自治区政府对一些“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持积极的正面态度,越来越重视对“影子银行”的引导,并逐渐将一些领域纳入监管范畴,逐渐规范。目前来看,关键是要改变传统的监管思维模式,打破部门割据的形态。虽然这涉及金融监管的顶层设计,很多行业归口管理部门是垂直管理系统,自治区政府难以直接干预,但是应建立监管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各部门统一思想和行动,加强调研,加强协调,尽量避免重复监管和监管不到位。对于中央明确由地方政府具体负责监管的,自治区政府应该督查区内各级政府切实担负起监管责任。 

篇6

第二,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要加强协调合作,密切跟踪国际形势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风险识别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得力措施防范收汇风险,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二是调整银行内部机构设置,适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运作模式,有效防控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要将贸易融资业务,纳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通过建立和完善审贷分离制度,将信贷风险和国际结算风险由信贷部、贷款审查委员会和国际业务部负责,达到在统一综合授信管理体系下的审贷分离,前后台部门各司其职,防范和控制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目的。

第三,贷前调查工作要做好,建立贸易融资贷款审批制度,对贸易融资用途和额度进行控制,防止企业利用贸易融资来套取银行资金,或者挪作他用,对企业的上下游单位进行了解,了解企业是否有不良记录,己经是否存在或有负债过高的情况。对信用证开证人、受益人进行了解,防止出现逾期情况。另外对贷后走访要进行相应的注意,不能流于形式,要深入了解企业,保证银行的信贷资产的安全。

第四,要加强国际业务队伍的素质建设,目前我行每年新招的大学生、研究生大都现在从事着或者曾经从事着国际业务,利用大学生英语能力较强的优势,培养他们的综合业务素质,为以后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最后,企业要充分利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和其他规避风险等途径,充分的规避风险。要利用国家出口信贷政策,通过合理确定结算方式、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获得类似与信用证的风险保障和融资便利,实现降低经营费用、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收益水平的目标。

二、积极开拓中小企业

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需要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对政府而言,一是要建立中小企业投融资信息系统。政府应创造条件,搭建银企双方交流的平台,促进银企合作;政府支持手段,综合运用信贷、如政府补贴、优惠政策等;逐步完善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多样化尽快完善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支持体系,保险等多种手段促进中小企业扩大出口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指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外贸业务。二是要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是建立科学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二是建设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系统,为企业利用信用产品进行融资和交易提供便利。三是要建立中小企业的担保市场体系,除了建立政府担保机构外,支持建立民营商业担保机构、企业间的互助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四是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和风险补偿机制,并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分级担保制度。对银行来说,要采取以下步骤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篇7

3.市场环境差。一方面,许多社会客户对银行服务提出了诸多不合理要求,瓜分了银行利润;另一方面,许多居民对银行的新服务、新产品缺乏热情,存在严重的“时滞”或“排斥”现象。

4.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缺少法律保护。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往往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如果不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不将监管的关口“前移”,各商业银行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中间业务的经营风险。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一、加强领导、更新观念、调整经营战略。中国人民银行要加强对中间业务的指导和管理,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对中间业务进行分类管理,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促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应把经营战略转到存贷款和中间业务三大主业并重上来,建议各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的经营指标纳入各行的考核指标,并同年终考核捆绑起来,从根本上保证中间业务的开展。

篇8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形成以存贷款利差收入为主的收入结构,对中间业务的发展不甚重视。但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发展对金融需求的推动,国内各商业银行逐步认识到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意义,开始积极拓展中间业务领域。使中间业务的品种、规模和收入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在10%左右,中间业务收入的年增长率约为30%,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功能和收益的贡献度在逐步提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的中间业务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有较大的差距。

(一)品种少,层次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受分业经营所限,只能从事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其业务主要集中在代收代付、结算、结售汇等筹资功能强、操作相对简单的劳务型业务上。很少能利用其信息、技术、人才等优势从事诸如代客理财、为企业并购或资产重组提供项目融资等高层次的智力型业务。

(二)规模小、盈利能力差

据统计资料显示,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1980年就达到了22%,1996年上升到了39%;2006年,该比重平均达到50%左右,一些大银行如花旗银行竟高达80%以上。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全部经营收入的平均比率为10%左右,中间业务收入水平明显偏低,盈利能力不强。

(三)科技服务手段相对滞后,精通中间业务的人才匮乏

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科技服务手段程度很高,银行正逐渐从传统的实体经营发展模式向虚拟的网络经营发展模式转变。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技术服务手段尽管也建立了电子联行、电子清算中心等支付结算系统,但系统覆盖面有限,速度也有待提高;支付系统尚未联网,客户服务系统滞后。中间业务需要大批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商业银行在此方面人才储备不足。

(四)市场竞争尚处于无序状态

我国商业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和金融业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所以中间业务市场竞争自律性与监管性不强,中间业务市场竞争秩序较为混乱,比如把中间业务当作吸收和稳定存款的手段而非一种相对独立的创利途径,从而竞相压价,个别地方甚至出现银行为争夺中间业务办理权而为客户倒贴费用等异常现象。

二、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外部环境不成熟

分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服务领域。如与保险、证券业相关的代客理财及金融创新工具等收益较高的新兴中间业务产品研发范围有限。商业银行只能经营传统银行业务,因此难以设计开发出跨领域、综合性、多方位的中间业务产品,难以提高业务的集约水平和档次。因此与外资银行品种繁多的中间业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尽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商业银行关于中间业务管理的一项空白,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监管机制还不完善。此外,还存在信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三)思想认识不到位,经营理念存在偏差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信贷管理体制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多数商业银行把中间业务作为拓展银行传统业务的辅助手段,在人、财、物上投入少,起步慢。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经营理念上对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的思想认识不明确,市场定位存在偏差,往往把主要创利点放在资产负债业务上,把中间业务作为附加业务,置于次要地位。

(四)同业恶性竞争,市场培育不够

商业银行恶性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银行间竞争目标的趋同性,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导致的后果之一便是中间业务少收费和不收费。巨大成本投入而产生低收益的现象,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盈利性不强,这种情况反过来又使各商业银行缺乏进一步开发和完善中间业务创新的源动力,从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当中。由于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宣传力度不够,影响了社会公众对银行中间业务的了解程度,再加上中间业务被当作可口的“免费餐”的不正常市场消费现象,抑制了中间业务市场的正常快速发展。

(五)硬件和软件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中间业务的发展必须依托强大的电子化网络和资金清算系统。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投入仍显不足。由于员工远离信托业、证券业。缺乏从事投资银行业务、财务顾问的专业经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人才则更加缺乏。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完善,

三、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对策建议

(一)转变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然把存贷款作为最重要的业务来发展。各种资源优先配置在存贷款业务领域。今后,随着国内金融生态环境的不断发展,必须对中间业务给予高度重视,把发展中间业务提升到保证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在财务和人力资源上予以大力扶持,使中间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提高盈利水平、改善客户结构、增强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处理好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使三者的发展相得益彰。形成良性循环。

(二)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分步发展中间业务

发展中间业务,要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各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紧跟经营形势变化。挖掘市场需求。适时开发业务新品种,扩大中间业务领域,增加收入来源。但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短期内不可能达到西方发达银行的水平,因此必须明确发展方向,分步进行。首先,应大力发展无风险或低风险的中间业务,如汇兑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等。在研发中间业务产品时,要以客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细分客户群体,树立自己的品牌。其次,可为企业和居民个人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投资理财服务,积极参与企业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策划及项

目融资、信息咨询、基金托管等。再次,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展信用性、融资性等带有一定潜在风险的中间业务,积极培育特色产品,同时控制好风险。

(三)规范同业竞争,加强行业自律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竞争应摒弃“价格战”这一粗放的经营方式,树立以产品取胜、以服务取胜的经营理念。对于资源共享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冲突,以最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原则去协调,实现双赢。《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对最敏感的收费标准问题未做出明确规定。建议充分发挥银行同业协会的作用。明确收费管理权属,坚持统一管理,有限浮动的指导原则。在对市场、客户、风险、成本等因素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中间业务基本收费标准,允许商业银行根据上述因素有限浮动,既防止恶性竞争,又能体现中间业务成本、风险、收益的相互关系。从而促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加大有偿服务观念宣传力度

虽然从银行卡的年费开始,普通居民对银行产品及收费的接受程度日益提高,但商业银行的收费工作仍面临较大的困难。商业银行应加大有偿服务宣传力度,逐步培养社会群体对中间业务收费的认知度。培养收费观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既需要银行业通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来实现,同时银行自身也要改变回报客户综合贡献的方式,以增值的服务而不是通过减免费用的方式赢得客户。

(五)加大技术投入,注重中间业务人才的培养

篇9

根据2005年9月出台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为“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具有个性化、组合化、综合化的特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日益活跃,银行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个人理财业务成为内外资商业银行争夺市场的重要阵地。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一、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

(一)个人理财产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股份制商业银行仍为发行主力

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产品发行总量明显提速,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19176款,较2010年上涨幅度为71.40%;产品发行规模为16.49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幅度高达1.34倍。无论是产品发行数量还是产品发行规模,其同比增速均大幅超过2009年和2010年。

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占据个人理财市场主导地位,国有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6529款,市场占比由2010年的35.18%降至34.05%。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全年产品发行数量为7344款,市场占比达到了38.30%。城市商业银行异军突起,市场份额由2010年的15.88%上升至2011年的20.89%,产品发行数量超4000款i。

(二)理财产品短期化趋势明显,超短期产品受到限制

1个月以下期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因其高流动性和高收益性而备受追捧。2008年这类产品发行量占理财市场的比例为10.64%,2009年为17.56%,2010年继续上升为23.74%,而2011年这个比例更是高达30.28%,虽然银监会为规范银行理财市场的健康运行,防止商业银行变相高息揽存,于2011年9月底,明确提出了要对“利用短期产品进行监管套利行为”进行限制,致使第四季度超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量一路下滑,但当月发行的1个月至3个月期产品占比接近60%,其中32天至45天期产品占比更是高达30%。可见,在政策监管下,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期限只是避开了1个月以下期限的监管红线,发行的理财产品仍然为短期性质。

(三)非保本型产品成为理财产品市场主流

2011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中,非保本浮动收益型是主要风险收益类型,该类型产品发行共计11246款,市场占比达到了58.65%,较2010年上升了3.33个百分点。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数量为2817款,市场占比近15%,而保证收益型产品的市场份额则出现回落。从各类风险收益特征产品市场占比的变化形势可以看出,浮动收益类型产品越来越广泛,固定收益类型产品的市场份额则呈萎缩趋势。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了一定的发展,各银行也普遍认识到开展该项业务的重要性,但由于我国的银龙管理体制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限制,我国个人理财业务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经营理念有待提高

由于在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之初,被当作扩大银行存款规模、提升业务模式和实现转型的手段,单纯的依赖产品导向的发展模式,至今仍未能成功的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性发展模式。错误的经营理念使得个人理财业务难以正常发展。

首先,忽视以客户为中心致使本应合作双赢的银行客户关系可能转变为竞争性的零和游戏,双方博弈陷入囚徒困境。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顾客户的投资需求,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给客户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

其次,错误的经营理念造成银行间及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陷入过度和无序竞争, 一味追求占有市场份额,不利于产品和服务创新,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

第三,产品导向的经营理念使得客户定位不明确,市场细分不严格。在产品导向理念下,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难免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难以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营销过程是根据产品的特点寻求合适的客户,这是很难完全匹配的。

(二)监管不足和政策限制

首先,监管标准不统一,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都通过信托原理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理财业务,仅仅是理财的主体不同,产品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不同的监管主体针对各金融机构推出了不同的监管标准,造成了金融机构间不公平竞争。

第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资金管理不规范,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机制不完善,部分银行沉溺在理财资金挪用的现象。目前,商业银行通常对出售理财产品获得的资金没有设置专门科目进行管理,只是在储蓄存款科目反映,资金实际用途难以监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

篇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8-0075-02

一、引言

在金融形势动荡、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200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出将在2009年经济、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年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二是规范非税收人管理;三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理顺财力与事权关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实现从“保工资、保运转”向“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转变;四是创新财政管理方式,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推进“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五是逐步建立完整的预算体系,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编工作,加快建立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家宏观财政政策调整的分析,预测财政业务市场、财政客户对商业银行业务需求可能发生的变化,并提出了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二、财政政策变化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开展财政业务面临的机遇

2009年财税改革内容中有三条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关系密切相联。一是行政事业性收费逐步被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加强,各地方非税收入改革的力度和广度还会进一步加大,2009年非税收入将面临较大发展机遇;二是转移支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中央将继续扩大财力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弥补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财力不足的状况;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的管理与控制,加快推进转移支付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步伐。三是县级财政实力进一步加强。“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的模式通过在部分地区试点,财政部门已取得了相应的经验。从2009年财政改革的方向看,这两个改革的力度都会进一步加大,基层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的实力将进一步增强。根据今年财税改革的重点分析,在非税收入收缴业务、转移支付业务和县级财政客户这三方面,商业银行拓展财政业务将有较大作为和突破。

根据对宏观财政政策变化的理解和对2009年财政收支的重点要求分析,总体来看,2009年以财政资金为龙头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的刺激国民经济发展,对于商业银行财政业务乃至各项业务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此次出台的积极财政政策在资金投放力度、投放模式和投放方向的变化,带来了资源重新配置的机会和商业银行业务的拓展空间。

1,从投放力度上看。目前中央明确提出的是两年内拉动4万亿投资,其中中央投资1.18万亿,这种投资规模是从未有过的。按以往年度的财政投资力度和近年来投资正常增长速度估计,正常情况下2009、2010年两年政府的投资规模大概在3-3.2万亿间,4万亿的数字已经超出一般预期20%-25%,可以说,2009年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力度是空前的。以海南省为例,截至2009年3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共下达海南省2009年部分新增中央投资15.21亿元(占计划总额18.92亿元的80.4%),这对海南省来说,投资规模是空前的。

2,从投放模式上看。一方面此次积极财政政策政府借助企业、个人投资的力度在增加。4万亿项目完全依靠财政独家承担难以实现。所以各级政府都在呼吁包括企业与个人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参与投资。另一方面政府在此次积极财政政策推出项目的决定权上也与以往不同。此次国家首批安排的1000亿元投资,除了大中型项目由发改委审批外,地方项目改由中央切块到省级财政部门,由省发改委会同财政、行业管理部门安排到具体项目。地方财政部门参与政府投资管理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审批权下放使省级财政部门在各类地方中小型投资项目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3,从投放领域上看。政府对民生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强,在中央财政2009年新增的1000亿投资中,超过350亿元的投资用于保障性安居、农村民生改善及医疗教育等民生工程,占全部新增投资的30%以上,直接涉农资金接近200亿元。

结合以上几方面看,2009年政府业务板块在积极财政政策指引下,显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挥财政客户的龙头作用,积极捕捉业务合作机会,并为其他部门的业务搭建发展的平台。

(二)商业银行开展财政业务面临的挑战

I_中间业务收入受到影响。此次积极财政政策中的减税力度很大,造成财政收入减少,同时由于取消利息税等项目,使得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受到直接影响。同时,在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受到影响的情况下,面对财政客户中间业务收入的议价空间进一步受到压缩。

2,负债业务难度加大。在减收增支的背景下,财政的平衡压力进一步增加,沉淀在银行的资金将被更快的投入使用。同时,按照政策要求,收支两条线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支付通过零余额账户,收入通过非税,使得资金沉淀减少。特别是在各家商业银行提出“存款立行”后,同业对于财政客户的竞争将会更为激烈。

3,不确定性因素。在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也存在政策、制度的不确定性,例如4万亿中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比例如何分配、配套投资来源、政府融资手段等问题都有待明确。

三、商业银行发展财政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一条基本原则

一条基本原则是坚持大财政视点,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合力,突出财政业务平台作用。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扩大和深化,财政资金将会更为高效透明的运转,滞留在商业银行存款的数量和时间随之减少。应该充分发挥财政客户的龙头效应,有效利用财政客户对资金与项目的掌控优势,携手全行相关部门、相关条线,关注下游客户群体,为相关业务提供支撑。同时,要抓住政府投资力度加大的机遇,早期介入相关项目,充分发挥银行在基建资金管理和财政业务方面的传统优势,通过提供对资金来源、资金掌控使用、资金监管审核等全套的服务方案力争资金在银行内部流转,并利用政府对商业银行的投资需求,拓展有关负债及中间业务。

(二)两类关注账户

两类关注账户是对国债资金专户和转移支付专户加强关注。在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中央国债成为今年弥补财政赤字,保证财政政策得以有效贯彻落实的重点。预计

2009年国债发行规模将会超过1万亿元,远远超过以往年度4000亿的平均水平。在国债资金安排使用的过程中,尽管各地资金规模和拨付方式有所区别,但考虑到地方配套资金的使用,国债资金下划和资金归还所使用的过渡性账户的经济效益会逐步显现,将成为商业银行关注和营销的焦点之一。此外,转移支付额度和种类近两年大幅增长,转移支付专户成为部分县级支行支撑性的存款来源。从今年转移支付的政策趋势看,一方面为缩小地区差距。一般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会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为解决各项民生领域问题,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种类会增加,转移支付资金面会扩大,同时管理会进一步规范。因此在今年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的财政政策要求下,转移支付专户资金的沉淀量势必进一步增加。

(三)三种传统业务

三种传统业务是指集中支付业务、非税收入业务和公务卡业务。从集中支付业务看,自各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初期到各项财政业务领域的拓展延伸,零余额账户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与政府机构、预算单位开展全面合作的基础平台。公务卡的广泛推广就是很好的印证,大部分地方财政部门规定公务卡业务与零余额账户绑定,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市场份额大的分行就具备相当的竞争优势。同时零余额账户也是财政资金走向和预算执行最直接的信息来源,能够为下游客户的相关业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商业银行提早把握市场先机创造条件。另外,以资金来源相对单一的政府机构类客户而言,零余额账户未来很有可能替代基本账户。从非税收入收缴业务看,积极财政政策推进后,更多的收费项目纳入非税收入管理,非税收入收缴业务发展空间放大,对存款和中间业务收入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公务卡业务看,公务卡业务是粘合政府类客户对公对私业务的重要平台,是财政政策中严控支出的有效工具,与国家鼓励消费的精神吻合。2009年将是公务卡推广工作关键的一年,各级政府必将会加大公务卡改革的实施力度。为商业银行公务卡的广泛营销创造市场环境。因此,商业银行要提高对公务卡业务的重视程度,提高对市场竞争态势和公务卡衍生效益的认识。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实现财政制度改革和银行业务拓展的双赢。

(四)四个重点客户

四个重点客户包括地方发改委、财政专员办、基层财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融资机构。地方发改委是项目的审批者、申报者,第一手的信息来源;财政专员办是重点项目中央拨付资金的监督者、监管者和资金拨付进度的控制者之一,在中央直接管理的项目中有一定的地位;基层财政部门主要指县级财政部门。它的话语权不断加强,直接成为“三农政策”、“民生保障”政策的落实者。资金实力会显著提高;地方政府融资机构在地方债难以正式出台的前提下,是推动积极财政政策得以实现的关键渠道。以上四类客户都是在2009年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资源掌控能力和业务地位有所提升的客户,商业银行都应引起足够关注。

篇11

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传统银行已开始着手电子化服务建设,他们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客户服务和公司管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业务和管理的电子化管理,建成了全方位的电子化银行体系。网络银行的阐述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机构的角度,指银行基于互联网和消费者客户端开办业务;另外,从产品和服务的角度来看,传统银行或者新兴金融企业通过互联网提供金融服务,不仅包括传统的银行服务,也包括互联网创新带来新的金融业务。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我们对网络银行更多的认识是基于业务的角度,即网上银行服务。

1.2 网络银行的兴起原因

笔者认为,网络银行的产生并取得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2.1市场竞争需要企业创新。由于经济和贸易的迅速发展,银行和企业客户,个人客户,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出现大量的、经常性的联系,这些量大面广,重复繁琐的交易操作,继续采用人工方法使银行的运营成本高企,运营效率降低,而且容易出错,从而导致金融交易的失败。

1.2.2科技的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加速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同时引发生活和经济活动方式的变革,这些都给银行服务的传统服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要求,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金融服务,并占领市场是银行的必然选择。

1.2.3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演变。随着上网用户数量的大幅增长,通过网购平台足不出户购物的宅男宅女使得网络消费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消费习惯。甚至总理也以“消费时点”来形容网络的影响力。

1.3 网络银行的基本特点

现在网络银行的发展与互联网、互联网公司和社交网络存在众多联系。其特点归纳来说有以下几点:

1.3.1差别化服务。网络银行能够提供互动式的沟通方式,客户访问网络银行办理业务时,可以提出具体的业务需求或购买一个具体的金融解决方案,网络银行也一直在互动方面进行努力。

1.3.2业务办理更高效。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去完成账户查询,资金转账,现金存取和其他银行业务,享受在线银行优质,快捷,准确,方便的服务,实现了通过电脑、手机等互联网终端的快捷支付。

1.3.3衍生新的金融产品。网上银行能够集中利用其价优势和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企业信用评级,财务信息,投资分析等服务创新,不断改进,提高附加值信息,加强银行信息中介职能。

2.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

2.1 网络银行的业务概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银行提供的服务种类、服务深度都在不断地丰富、提高和完善。大体上,网络银行提供的服务一般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传统业务,这类业务只是把传统银行的业务从现实中的柜台搬到了网上办理。另一类是完全针对互联网多媒体能够实现互动的特性来设计提供的创新金融产品和业务品种。这类业务以客户为中心、以科技为基础,真正体现了按照市场的要求“量身定做”的个特色。

截至目前,网络银行已经开办的网上银行业务多达上百种,下面简单列举几家银行的网银业务:

2.1.1北京银行:查询账户信息、查询境外交易、查询网上购物记录、短信天使服务、收款人名册管理、缴纳水费、供暖费、手机话费、网上基金、网上贵金属业务、网上国债、电子杂志等。

2.1.2民生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小区金融业务、小微金融业务、公司金融业务、同业金融业务、直销银行业务等等。

2.1.3交通银行:理财、基金、缴费、黄金、外汇、保险、网上购物等等。

2.2 发达国家的网络银行发展现状

在发达国家,网络银行发展迅速。和20世纪后许多新鲜事物一样,美国是网络银行的诞生地。20世纪90年代,在克林顿总统的强力推动下,美国信息高速公路系统的建设和网络进入普通家庭的普及,为网络银行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995年10月,美国建立了第一家网络银行SFNB,据统计,在1997年5月27日,美国网络银行家数仅为26家,到2000年3月14日,这个数量达到了1930家,到2010年底美国的互联网用户达到了4200万。在亚洲,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网络银行也正发展到一个,并仍已相当的速度继续发展着。

2.3 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

在互联网时代,中国拥有着后发优势,从2013年起,腾讯、阿里巴巴、苏宁易购申请涉足银行业务的消息就已经尽人皆知。支付宝、微信也开通了理财服务,高过一般金融机构的收益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积累了上亿的用户。

就在2014年7月,银监会披露了近日已正式批准三家民营银行的筹建申请的消息。这三家民营银行分别是由腾讯、百业源公司、立业集团为主发起人设立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由正泰集团、华峰氨纶为主发起人在设立的温州民商银行,由华北集团、麦购集团为主发起人设立的天津金城银行。我们注意到,腾讯成为了这批获准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业的互联网公司,这无疑实现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进军银行业的梦想。我们相信,接下来会有更多实力雄厚的互联网公司进入银行业。一直以来,互联网公司对用户体验的关注以及提供差别化服务的能力都是令其他行业望其项背的。

银监会表示,上述三家试点银行将在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等方面各具特色。如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将办成以重点服务个人消费者和小微企业为特色的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定位于主要为温州区域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小区居民、县域三农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而天津金城银行将重点发展天津地区的对公业务。

篇12

2095-3283(2015)09-0101-03

[作者简介]曹景华(1972-), 男,汉族, 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货币政策;刘田旺 (1969-),男,汉族,经济师,研究方向:货币政策;李子胜 (1969-), 男,汉族,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管理;汪东方(1987-),男,汉族,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货币政策;王井(1984-),男,汉族,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市场;胡林香(1985-),女,汉族,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货币政策。

一、景德镇市村镇银行发展概况及主要特点

(一)发展概况

2010年12月,景德镇农商银行作为发起行在景德镇市浮梁发起设立首家浮梁农商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6000万元,其中法人股本2300万元,自然人股本3700万元;2011年4月,哈尔滨银行作为发起行在景德镇市乐平发起设立乐平融兴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3000万元,全部为法人股本。多年来,景德镇辖内两家村镇银行股本构成未发生变化。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主动适应金融发展新常态,发挥经营机制灵活优势,积极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创新发展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截至2015年1季度末,浮梁农商村镇银行资产总额10.06亿元,其中贷款余额6.28亿元;负债8.38亿元;存款余额7.30亿元,其存款规模在全省35个村镇银行中排名第8位;拥有员工34人,设有1个总行营业部、1个本地支行。乐平融兴村镇银行资产总额3.0亿元,其中贷款余额2.4亿元;负债3.0亿元;存款余额1.14亿元,其存款规模在全省35个村镇银行中排名第29位;拥有员工24人,设有1个总行营业部、1个自助银行。

(二)主要特点

1.总体发展速度快

截至2014年底,景德镇市村镇银行资产规模合计为1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99亿元;负债规模合计为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3亿元;存款规模合计7.74亿元,同比增长8.4%;贷款规模合计为8.5亿元,同比增长25.55%。

2.盈利能力不断提高

2014年,景德镇市村镇银行实现利润总额4000万元,净利润2999.75万元,资产利润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其中:浮梁农商村镇银行资产利润率为3.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4个百分点;乐平融兴村镇银行资产利润率为1.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7个百分点。

3.资本约束能力强

截至2014年底,景德镇市村镇银行资本总额为9000万元,资本净额为15500万元。浮梁农商村镇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9.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39%,拨备覆盖率为581.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1.08个百分点;乐平融兴村镇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7.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56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612.1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2.17个百分点。

4.支农作用显著

景德镇市村镇银行自开业成立以来,始终遵循“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己任,较好地支持了“三农”和“小微”信贷对象,初步发挥了服务地方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职能。截至2014年底,浮梁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为5.28亿元,涉农贷款比例为89.01%;乐平融兴村镇银行涉农贷款余额为2.18亿元,涉农贷款比例为86.31%。

5.经营机制灵活

根据涉农、小额、时效、分散的放贷特点,景德镇市村镇银行贷款发放具有便捷、高效和灵活的优势。从贷款发放形式上看,主要以信用、抵押贷款为主;从贷款的期限结构看,“短平快”是主要特点;从利率定价看,根据贷款的不同对象,执行利率水平差异较大,也较为灵活,弹性较大。

二、景德镇市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经过5年时间的运行,景德镇市村镇银行实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浮梁农商村镇银行,对所在县域金融市场影响力正在不断提高。但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其可持续发展也面临了诸多障碍,主要表现在发展速度趋缓、经营困难、信贷风险加大等,这一方面是经济新常态下必然反映,另一方面也受其自身发展模式的制约,再加之配套政策支持跟进不力,导致村镇银行较其他商业银行经营面临更大的困境。

(一)吸储难度增大

通过对村镇银行资金实力的分析,首先,因村镇银行设立初期定性为县域以下,发起人大部分为中小银行,其注入资本量较小,后期增资扩股滞缓,规模效应较弱。其次,发展较为缓慢,网点扩张能力较差,辐射面偏小。由于监管政策、综合成本效益及吸存能力等因素导致村镇银行网点扩张五年来仅增加一个,辐射仅在县城周边,未能延伸乡镇,严重制约吸储能力。第三,由于村镇银行品牌效应和社会公众形象等因素,业务开展单一,企业文化尚未形成,金融服务掣肘,特别是异地发起人等因素,也直接影响了存款营销能力。同时由于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并受大额存单推出和近期股市飘红影响,加剧削弱了村镇银行存款增长的基础。数据显示,浮梁农商村镇银行存款余额2014年较2013年增长27%,2015年5月较上年同期仅增长10.6%,低于全市存款平均增长水平,乐平融兴村镇银行银行存款余额2015年4月,较2013年、2014年同期增速分别下降12.35%、5.53%。

(二)信贷投放难度增加

村镇银行发起设立之初定位不清。作为金融补充作用的小微农村金融机构,其定位主要是服务小微企业、涉农项目及广大农户,而将村镇银行落户县城区域,网点扩张也在县城区域,有效的辐射范围较窄,其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从而导致在客户结构上,高价值客户占比低。另一方面,由于利率市场定价能力不高,营业网点的布局、设施、功能有较大差距,另外处于经济下行期,信贷有效需求不足,抑制了信贷营销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贷增长。调查显示,辖内村镇银行2015年前5个月信贷投放出现负增长态势。

(三)稳健经营难度上升

随着传统金融需求弱化不断加剧,村镇银行顺应新兴金融需求而调整的步伐缓慢,影响其供求错配。业务领域过于单一,经营风险过度集中,而其客户对象又属于经济弱势群体,在经济下行期抗御风险的能力更加弱化。调查显示,2015年辖内村镇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占比呈现双升态势。收入结构的单一化,传统的贷款利息收入占比过高,实现多元化经营转型目标困难。据调查显示,浮梁农商村镇银行2014年利息净收入占比营业收入高达99.47%,2015年一季度利息净收入占比高达98.88%,经营效益难以维系。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信贷有效需求不足,不良贷款风险的反弹,拔备计提增多,再加之扶持政策不充分,导致其效益增长空间受制,效益同期相比出现下滑态势。

(四)转型发展难以推进

国家一直在释放推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政策信号,但是试水P2P平台、大额存单等业务却被叫停或排挤在外。而且随着市场利率化发展的深入,村镇银行由于其自身实力、信誉、利率议价能力、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等因素与其他金融机构形成了市场竞争的两极分化,其必然被排挤在高价值客户门槛之外。受发起行绝对或相对控制,其自主经营权受限;起步晚,高端人才储备不足,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集约经营和精细化管理推进不够,抑制了村镇银行服务水平的发挥。经营发展配套服务不足,营业网点的布局、设施、功能与转型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配套的优惠政策跟进不力,而且在信息建设、内控制度等方面均缺少系统性指导或扶持,甚至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小微领域的竞争中还处于劣势地位。

三、新常态下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村镇银行从成立之初的快速发展到如今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瓶颈,有发展定位不准、基础不实、资本实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后劲不足等原因,同时受自身因素和政策环境的共同影响。因此要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应在指导规划、政策扶持、功能定位、升级转型上下功夫。

(一)适时出台指导意见,增强发展后劲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支持“三农”发展的有力补充。近年来,政府出台了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机构准入政策、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等意见,却未有系统性支持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应出台一套完备的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推进机制的指导意见,解决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主要内容应包括指导制定村镇银行科学合理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规范发起行的管控,确保村镇银行独立法人行为;坚持业务发展与突出特色、风险防范与深化改革、差异化经营与社会统筹兼顾等原则;指导建立科学激励约束和管控机制,不断培育良好的村镇银行品牌形象等。

(二)准确定位,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动摇

一是要准确功能定位。农村市场中的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给村镇银行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和空间。因此村镇银行要围绕区域农村市场定位金融服务,在基于弥补农村金融设计不足的同时,又要进行商业化模式运作,不断扩大其规模实力和社会知名度。二是扩大村镇银行在农村的覆盖面。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实现村镇银行设立“常态化”,塑造金融新格局,坚持金融服务“三农”与小微企业的宗旨。针对县域村镇银行覆盖率较低的实际情况,建议大力发展地市级村镇银行,或是将县域设立的村镇银行升级,实行地级市总部、辖内县域设立分支行、乡镇设立网点的“总分行制地市级村镇银行”发展模式,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发起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中小型商业银行及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积极性,又能积极拓宽辐射范围,壮大自身实力和规模,切实解决其破局吸储难题。三是建立差异化发展机制。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农村金融需求差异性较大,村镇银行应根据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实行差异性经营管理模式,包括在定位客户、决策流程及信贷模式等方面,充分发挥村镇银行机制灵活、决策时效高、贴近农村等特点,创新差异化的经营管理体制和金融服务需求,保证其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动摇。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村镇银行活力

为“三农”服务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为“三农”服务是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为使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并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就必须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给予更多方面的政策扶持。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允许村镇银行部分财政结算业务,增加其资金实力;延续并完善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有关税收政策;实行对涉农项目财政贴息、农业风险保障、政府担保基金等多种方式,降低其信贷风险和成本。给予村镇银行更多的参与机会,允许其参与如以地方财政资金为保证的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通等创新业务。另一方面,强化监管部门的政策引导。金融监管部门在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同时,更要提高对村镇银行涉农小微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对其存款准备金、资本充足率、存贷款利率等给予更大的自由浮动空间,充分利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给予村镇银行更多资金支持,从而引导其信贷资金投放和流向,确立准确的市场定位,继续发挥其在农村、小微等领域的优势,弥补正规金融机构的市场空白。同时适当放松监管限制,允许村镇银行一定程度上的金融创新,并享受与其他商业性银行一样的诸如发行大额存单等权利,为村镇银行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

(四)助力村镇银行转型升级,推进可持续发展

篇13

“四板市场”又叫区域性股权市场,是地方政府主导的,主要为地方性企业提供私募证券业务的场所,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基础。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即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四板。四板相当于资本市场的小学,作为沪深交易所、新三板的预备板,主要为中小微企业服务。

2012年以来,四板市场发展迅猛。根据深交所提供的报告可知,截止到2015年12月底,我国一共35家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和展示企业数量超过4.18万家,超过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市场挂牌上市企业数量的总和;累计为各类企业融资4331.56亿元,其中私募债备案发行金额约700亿元,已接近同期深交所私募债的发行规模。

尽管发展时间尚短,但是四板市场已经逐步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板市场服务着数量最多、最需要政府和国有企业支持的中小微企。四板市场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已经逐步体现,尤其在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解决“两多两难”等问题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二、商业银行对四板市场发展的作用

四板市场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之一是建立了结构多元的会员中介机构体系。大部分四板市场通过中介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而不是直接服务于中小微企业。这些中介机构大部分拥有相对健全的业务规范体系和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队伍,为四板市场的产品设计、产品推广、售后服务等做出了重要贡献。银行作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是四板市场的会员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积极探索四板市场挂牌及托管企业的私募债融资、股权质押融资、投联贷等各类金融创新业务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银行作为四板市场的会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银行会员具有丰富的企业资源

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初创企业,都必须和银行打交道。银行在为企业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同时,掌握了大量的企业信息,这一点是其他任何机构都无法媲美的。就像北京的一个普通的支行,其企业客户信息就可能有近50万家。但是,银行的传统业务只能满足中小微企业的结算和小额贷款需求,并不能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挂牌、股权融资、路演培训等其他服务。因此,银行也有需求与四板市场一起盘活现有中小微企业,给这些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这不仅能够让银行获取更多的收益,还能够提升这些企业的粘性。

(二)银行会员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

这点优势一方面体现在资金量上,即银行通过存款和各种理财产品,已经聚集了大量社会资金;另一方面体现在吸引资金的能力上,即银行广阔的销售渠道和强大的销售实力。四板市场的一些理财产品,比如私募债,极其需要银行会员的参与,因为银行不仅可以作为私募债的承销商,还可以作为私募债券的投资人。银行作为承销商和投资人,可以很大程度上确保私募债券能够成功发行,因为一方面银行能够根据销售情况自己购买一部分债券,另一方面,银行无论作为承销商还是投资人,都能够让其他投资人产生较强的信任感。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银行等为代表的商业银行会员单位,在2015年为北京四板市场承销了3支私募债,募集金额总计2.5亿元。

(三)银行会员具有专业的资质和经验

银行从业人员具有专业的金融知识和技能,整体素质比较高。大部分银行的工作人员,都是比较优秀的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比如北京的银行,即使是支行,也有不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院校的毕业生。良好的教育背景,加上银行的成熟的培训体系,使得银行的工作人员具有较好的服务意识,深谙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能够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三、调动银行参与四板市场业务积极性的措施

四板市场应该调动银行会员参与到四板市场中的积极性,将银行会员的优势转化为四板市场的优势。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就以在这方面采取了四方面的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就此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

第一,通过制度设计,允许和鼓励银行成为北京股权交易中心的推荐机构会员,为银行会员提供了开展传统业务之外的新平台。通过四板市场这一平台,银行会员可以为其中小微企业客户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除了传统存贷款等业务,银行可以推荐企业展示挂牌,通过四板市场进行宣传,提升企业形象;还可以推荐发行私募债券,帮助企业以更灵活的方式获得融资。

第二,与银行会员合作开发设计创新型产品,满足企业、银行、政府、投资人等多方需求,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目前,北京股权交易中心与各家银行会员在私募债券、股权质押贷款、风险备偿金增信贷款、股权认购贷款等多款创新产品上开展合作。以推荐发行私募债券为例,银行满足了企业融资需求,又不占用贷款额度指标,还能对接理财资金;以银行的内部风控取代外部评级,简省了中间环节,降低了债券发行成本;企业获得了债权融资,资金使用更加灵活,还能享受政府贴息支持,真正实现了共赢。

第三,北京四板市场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委托商业银行提供存管服务。目前已基本完成与工行、建行和北京银行的协议签订、系统对接等工作。这项工作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四板市场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业银行获得新的资金来源。

第四,四板市场虽然是个新兴事物,还没有形成规模,但是对银行会员而言,这一平台可以成为其实现业务转变的试验田。通过参与到北京股权交易中心的各项业务中来,银行会员可以实现从传统的存贷业务向投行业务发展,从表内业务(“发起-持有”)向中间和表外业务(“发起-分销”)转变,从专业经营向混业经营扩展。

参考文献

[1]孙小勇.区域资本市场发展创新规律的探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