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探究性学习基本特征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探究性学习基本特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探究性学习基本特征

篇1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探究式教学是根据新的教学目标和现在学生的特点以及科学发展的要求,着重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主导,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其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探究的内容。只有学生明确了目标,再去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和分析自己身边生活事例中的规律和自然的现象,从而完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只有掌握了知识体系后,才能形成对事物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实施对事物的认识和研究,就是让学生依赖教材和校园内外的所有资源去完成,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能是扮演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包大揽干预太多。教师只是设计学习过程的艺术家,学生是完成这个艺术的真正实施者。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从而使课堂教学在真正意义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

1.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上只是老师讲,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下进行抽象思维。大量的事实证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物质的变化规律。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事物,学习中只用抽象思维就很难掌握其本质。只有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广博的知识,集智慧之大成,才能触类旁通。所以思维形式不仅有抽象思维而且要学会形象思维。

2.学习化学,要习惯于把相互间有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分析研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部分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特殊与普遍、具体与抽象,从整体中把握部分,从整体上考虑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综合集成的思维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只是来自于书本,同时还要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实验室、科普教室以及各种社会活动获取大量知识,培养学生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综合集成有用的知识,为今后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奠定基础。

4.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获取大量的感性认识,通过认真分析理解,最后升华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去理解和学习。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书本知识,而且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能够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有的问题至关重要。如有这样一道试题:家用液化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气体是无色无味的,为什么我们用的甲烷气体有臭味,这个问题在课本中没有提到,但出现在生活实际当中,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外通过网络、图书室等渠道来解决。

探究式教学提倡的就是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不是让学生做书本和分数的奴隶,提倡的是让学生极积主动地、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所取舍地获取大量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提炼和加工所获得的信息,积累知识量,为今后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改变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渠道实现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教室里,在教师的讲解或是演示的情况下,学生通过机械的理解和记忆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而探究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电子白板、多媒体进入教室,在计算机的媒体库中存有大量的知识信息,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查找来解决在书本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之外进行探究式学习和研究,其学习的方式可以随意选择。如学生可以走进实验室,让他们通过对实验进行自主的设计、操作、完成实验,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来解决在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走进图书阅览室、上网等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查阅大量的资料,分析综合,使其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的能力。总之,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尽量不要把与教学目标的有关内容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想办法给学生创造一种适宜的认知和合作环境的条件,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形成认知,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全方位的学习。

总之,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是一项陌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成功地组织探究学习,不是简单地引领学生去完成一项教学任务,而是要求教师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在教师精心的安排和组织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形成和提高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篇2

探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这种学习方式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1.探究性学习突出了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多半是学生被动地学习和接受,被动地训练和作业,其主动精神受到压抑和限制,创造精神受到禁锢和扼杀。探究性学习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2.探究性学习是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好语言、语文的人文精神,既能体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又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语文学习,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培养能力。

3.探究性学习是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求知。而探究性学习,对初中生而言,就意味着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由于初中生的阅历、视野、经验、方法等方面不足,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各抒己见,往往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养成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养成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总结起来主要有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体参与。

1.重过程。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利”的制作成品,学习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新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新发现,有所创造。

2.重应用。学以致用是探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内容上,侧重于问题解决。

3.重全体参与。探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习者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同时,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就必须依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才能完成,这也培养了他们的群体合作精神。

三、探究性学习课题的筛选方法和实施步骤

1.探究性学习课题的筛选方法。要使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就得对课题进行筛选,笔者认为方法有:第一,从学生语文学习生活实际情况出发。语文学习生活,是激发和启迪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产生的唯一源泉,离开这一源泉,研究性学习只能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必须要让学生直面自己的语文学习生活,选题范围要小,角度要新,学习易操作,研究的内容并不是高不可攀,要让学生树立信心。如教学《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依据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可以这样说,个别学生对电脑情有独钟,是网络高手,故设计这个问题:请学生谈谈未来计算机还有哪些功能?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收到不错的效果。第二,从学生现有储备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出发。研究性课题的筛选,需顾及到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若所选的课题大大超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就会给研究性学习增加一定难度,给学生造成“难以下手”的困惑,继而失去信心。因此,探究性学习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在内容上应是课堂内容的拓宽、加深和运用,遵循学生的思维和认识规律,是课题不可疏忽的内容。如教学《学做小诗人》,初中生已初步接触了十次,根据这种现有知识储备,适时研究学做小诗人,然后将全班同学组成若干出版社,出版诗集,既新颖又能达到以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2.探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步骤。探究性学习课题筛选好以后,一般来说,可按如下步骤实施:

篇3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强调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探究性学习正是适应这种要求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不仅突破了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改变了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探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

1 探究性学习的再认识

1.1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将研究性的思想方法融入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其方式是以探究为主,旨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1.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讲究实践性、创造性、民主性、广泛性、自由性;教学方式多样,教学环境开放。

1.3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探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相比,它更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结果,通过探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以下几个方面能力:(1)亲身参与探究,寻求知识体验;(2)学会交流与合作;(3)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必须遵循的原则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3 探究性学习在课堂内外的实施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阐述了课程目标,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通过科学探究体验,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3.1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1.1引导点拨,实施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中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引导学生在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1.2设计方案,合作探究

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人文精神的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基石。

3.2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2.1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课题指导确定

指导学生拟定好可行的探究性学习课题是成功的一半,它以所学的化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身边的生活和生产实际,而且还一定要接近学生知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可行性。课外探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涉及化学知识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化学角度对一些生活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3.2.2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结果科学地评价

学生离开了课堂,利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探究性学习,是由个体学习转向了团体合作探究学习;由学习单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了利用综合的学科知识去研究实际问题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哪方面的能力;学生的协作能力有没有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了怎样的变化。

4 探究性学习有感

探究性学习不是被动的学习记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化学教学的内容或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自然界及研究的现象提出问题,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活动,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作用于研究对象,借助探究性化学实验,独自或合作加以探索,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组成、变化特征,以及与其它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1)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3)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 问题与对策

探究性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究建构知识意义,并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首先,农村中学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敢于创新,勇于探究。其次,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知识能力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再者,要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因地制宜,扬长补弱。

篇4

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课程标准理念指出:学生的学习不应只是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之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地位日显突出。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探究性学习的倡导者施瓦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注重学生的“创造力”,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不断地鼓励及指导学生的发现过程,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认为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习方式上的探究,探索过程中的探究,本质意义上的探究。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开展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要;是新课改的需要;是教育本质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尤为重要。新课程理论的设计为我们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学生对于新奇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求知欲望;我们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已有了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只要相信学生,要求适当,初中学生完全可以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三、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要求

1.激发兴趣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源泉。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这说明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思维经常处于一种探究活动中。精心设置一个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思维之弦,弹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大合唱。问题的提法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要设法使得提法新颖,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欲解决而后快。

2.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究空间。探究要以问题为前提,要想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问题设计是关键,所提问题必须有研究价值,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参与探索中。初中数学教学要适当地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这个问题空间里,思维没有受阻,思维会尽可能的得到锻炼,性情得到陶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交流活动得到极大限度地得到发挥,一环扣一环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活动在探究中得到提高。也可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感到亲切,学生无拘无束,M情发挥。习题要摈弃固有的模式,不以解题作为唯一的途径和目的,教师可以设计规律探究结论探究、实际问题探究等活动的习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探究性学习要遵循一定的模式。初中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猜想假设―获取信息―建设模型―解释交流―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我们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原理、公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解决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4.探究性学习要学会类比分析。与我们只是穷于解释初中数学中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同,探究性学习可以更好地类比分析各知识点在理论和方法运用上的相似性。

5.教师要给足学生探究学习的时间。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时间的分配如何,取决于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与否,探究的问题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如果教师将时间全部分配给自己,那么这节课就是满堂灌,此时探究学习就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实就是自主学习时间,它是学生探究的必要条件。

6.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多元互动的交流空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课堂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还可以是师生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

7.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较丰富的主观感受,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不吐不快,此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与舞台。

四、在数学探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5

一、循序渐进策略

初中生在课堂探究性学习中,对科学探究难度的感觉,是和探究内容有一定关系的,而科学探究的内容是由教材内容决定的。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分析教材中各个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依据教学实践调整探究性学习内容,调节学生循序渐进的节奏。

1.要考虑不同探究性学习的侧重点,通过一次次课堂探究性学习侧重要素,使所有要素对应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只是因为课时的限制,不可能在每次探究性学习中各个要素面面俱到。

2.要根据课堂与学习内容,对学生的课堂探究性学习进行组织和指导,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八年级学生的课堂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要多一些,到九年级时,学生有了一些科学探究的基础和能力,教师的指导逐步减少,到高中阶段,学生就可以进行相对独立的探究性学习了。

3.要引导学生将课外生活实际中发现的值得探究的物理问题引入课堂探究性学习过程,丰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内容和培养探究性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行为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过程与结果并重策略

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应该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为此,教师要实施结果与过程并重策略。要突破课时限制,放弃课堂教学的陈式,让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这样,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能学到各种技能,把过程和方法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让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适应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目标要求,成为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会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真正实践过程。

三、实验为主,动手操作策略

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八~九年级学生在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中主要突出的是实验性探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或实验的方式,主动地去发现或得出有关结论,让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或得出科学规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实施这一策略时,教师要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其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一要善于让学生相信自己,敢想,善于想,方能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制订探究计划。二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科学探究七要素和课堂探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特征,合理科学地经历探究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三要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教师可以大胆地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性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将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到课堂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资源和平台。四要善于变换组织和指导形式,如,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的小实验,让学生利用第二课堂和教材外的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指导学生课外的小制作、小发明等。

四、科学分析,恰当引导策略

对于课堂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科学分析其探究角度或出发点,查找出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办法。教师绝不能简单地将其统一为某种标准模式或只是简单地否定,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要在课堂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创造热情。科学分析,恰当引导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解决策略。如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除了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外,更应及时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增强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学生经过探究解决了一个问题时,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是一种强有力和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面对学生提出的重复、价值不高或与主题较远的问题,教师要科学分析学生提出问题的角度或出发点,肯定学生是从哪个角度或出发点提出的问题,然后从学生的角度想方设法引导、分析,或采取从学生角度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提出问题,或用变换提问题角度的策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更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肯定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思考。

篇6

2、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探究”。整个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结论的自主学习过程。

3、探究学习有其显著的实践性。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空间,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发现、去创造。

5、探究性学习要把探究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小学数学课标中明确指出:重在参与、重在过程,进而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6、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是创新性。要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大胆想象、猜测,提出自己独有的见解,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

二、研究探究策略

1、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

2、指导探究的方法。探究学习重在探究的过程,重在培养探索精神,获得积极的体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掌握:操作――猜想――观察――类比等方法。例如,在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我们发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我们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不在个位上……学生同样经过了“联系已知――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探究学习中更要培养演绎推理的能力。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为什么和各数位上的数的和有关,进行说理。虽然学生很难揭示其中的道理,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还是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而且将合情合理的推理和演绎推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受到了数学思想的熏陶与启迪。

篇7

二、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围绕着某个问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探究,获取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获取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的学习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主体性。在整个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其中只扮演着指导和参谋的角色,这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

(2)主动性。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主动地分析和探究未知的内容,而不是消极地等待。

(3)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方式以探究问题为中心,不要求唯一的答案,更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的策略或者是答案的多样性。因此其结论是开放性的,是不断发展的。

(4)合作性。探究性学习模式需要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由于学生之间各方面存在着差异,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的观点得到丰富,从而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

(5)体验性。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验性,通过直接的体验获取最为直接的学习经验。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根本的还是要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然后才能进行创造性实践,实现学习的目标。

三、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

1.开放性练习促进创新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开放型的学习,分析和探究问题敢于从不同的角度着手,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对于一题多解的题目,教师可以通过变形题目考查学生的思考应变和创新的能力。另外,这一类型的题目能够刺激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进而使自己的知识得到丰富和拓展。数学知识其实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只要掌握其中的核心理论方法,写生可以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然后进行解答。

2.猜测激发学生探究 猜测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实践操作最终发现数学规律。比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这一节时,单纯依靠教师在黑板上画图不足以使学生完全认识和理解。但是通过实践操作就会变得很形象生动了。教师组织学生拿一个胡萝卜,将其削成圆锥形状,学生一起动手测量胡萝卜的质量以及高和圆的半径等,最终得出圆锥的体积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了圆锥体积的验证方法,并且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3.理论联系实际 一个授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课堂中一定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假如只知道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不仅学生听起来会感觉很枯燥、很抽象,而且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只有在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带领学生进行一些探究性的学习项目,才能将当天的课堂知识巩固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合理规划教材内容 教育改革是一项漫长的工程,不是一气呵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地自我完善。教育模式的改革需要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通力合作,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地规划,并且为探究性教学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实践,促进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

5.激励评价,延伸探究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教学,而在于唤醒和鼓舞。采用激励评价的方式对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且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和主观能动性。探究性学习不仅要进行表面的探究,而且要向更深层次的探究延伸,从课堂走向课外,能够使学生体验到一些课堂中无法体验的快乐。为了实现探究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即既要注重学习的结果,也要看到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既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水平和能力;也要关注他们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篇8

具体说来,探究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

1、具有主动性

探究性学习不能只是流于形式,必须是学生主动参加活动。因此,从心理学角度看,探究性学习要顾及学生主体的好奇、兴趣、疑问,教师要注意挖掘。

2、具有问题性。

“探究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它强调了学生自主把握知识的生成过程,然后运用知识去自主解决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3、具有开放性。

探究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学习目标也具有开放性,在内容上也是开放的。探究学习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采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多元性,因此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4、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就是把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那么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思维、新创意、新设计。同时,周围的客观环境也会有新的变化,对此,教师要随时发现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并善于捕捉,以促使学生兴趣的火花不断迸发,使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二、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1、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设计探究性问题。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获得情感体验。

2、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

探究性学习形式多样,在校内要查阅资料,动手做实验;在校外,到工厂、社区搞社会调查,这些场所都需要教师认真组织,周密安排,以免组织不当,费时费力,影响效果。

3、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

对探究的课题确定是全过程关键的第一步,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和研究成果的质量。教师要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全过程。在这一 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总之,地理教师要努力促使自己变革教育观念,并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其具体的行动要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只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使中学地理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在多种学习机会中,学生有可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探究性学习实施的途径

目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还处在尝试阶段,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从教材中确定探究的主题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成因等知识,虽然前人已有定论,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问题设计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过程。如在学习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民族》一课时,可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某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作为探究课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利用网络及各种媒体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探究的课题要注意适合学生进行研究,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课题往往得不偿失。

2、从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亲身参加生活实践活动,如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去直接感受。如学习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水资源》这一课时,要求学生调查家乡的水资源利用情况,调查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进行,由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可设计如下课题:⑴当地用水资源有哪几种类型⑵当地用水分为几类 ⑶当地以哪种灌溉方式为主 ⑷当地种植的农作物与水资源是否适合等等,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指定一 名学生作为课题负责人,各小组带着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究活动,最后全班会战,这样可使学生知道家乡的水资源利用类型,并提出一些节水的建议和措施。

3、引导学生写探究日记

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随时记录下来,随后如有了新的思索和发现,再跟踪记录。这样长期积累,就可以把平时所记的整理成探究报告,学生会一步步走上成功的阶梯并养成了探究的好习惯。

4、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学习的思想

篇9

一、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打破旧有教学模式,引进探究、合作、情境、实验等多种新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生物本身的趣味性,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能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 如在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课中,引导学生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先提出问题“蚯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身体结构有什么特征?”引起学生观察思考,再引导学生将蚯蚓放置在硬纸板、玻璃板等不同的物体上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结论。最后还可以提问“活动结束,我们为什么要将蚯蚓放入大自然?”探究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形成,计划的制定,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的过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易于形成创新精神,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而探究成功后的又将内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学生当然会兴趣浓厚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又如在教 “营养繁殖”时,可设计这样的情境:有人种了一棵苹果树,上面结了许多苹果,竟然有不同的外观和色泽,吃起来口味也不同,这个人是怎样种出这棵与众不同的苹果树的呢?引导学生带着饶有兴趣的问题去阅读“营养繁殖”,学生会积极思考,认真在书中寻找答案,必然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情境的创设有时非常简单,如:教学“种子萌发的条件的探索”,就可以巧妙地利用实际的情境――两组种子萌芽的标本:一组萌发状态良好,另一组则种子没有萌发。这充满矛盾的情境,自然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加强实验教学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以获得探究的基本方法。生物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生物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等教育功能。生物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生物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1. “以实验为基础”是生物学的基本特征

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生物学无疑是最有效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在生物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和研究生物学,掌握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生物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生物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生物学探险究性学习。例如: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试验中,学生通过亲自的操作,让他们发现光确实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喜欢生活在黑暗处。通过试验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新知识而且还懂得了实验的基本技能操作。

2.生物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

生物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生物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生物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例如克隆羊“多莉”、“试管婴儿”的实现,就是一个科学探究过程。

篇10

一、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和基本概念

所谓的探究性学习,就是指通过合作或自主学习,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重新认识,同时发展思维和建构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从各种特殊的事例当中,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归纳出结论,并用得出的结论来解决面临的一些新问题。

探究、发现、归纳、迁移,是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围绕着问题进行探究,从中获取评价与解决问题的一些证据,根据所得到的证据进行解释,对自己的解释进行归纳和评价,并对解释进行应用和表达交流。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计划、计划的实施、获取结论、交流表达,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但是对于探究性学习的具体程序,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修改或调整,可以采用一些有一定变化适合实际情况的简要程序。

二、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性策略探析

(1)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构建问题情境

对于学生来说,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要想让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那么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主动探求答案,寻求真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懂得如何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设问题情境,选好课题

在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可以联系实际的生活和生产,关注科技、社会、科学等热点问题。目前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在每一节前都设有一个问题探讨的专栏,这主要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比如说,西部大开发与沙尘暴、探究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关系等。这对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及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都是极为有利的,提出合理的探究性课题,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2)构建实验情境,加强直观教学

探究性学习可以根据生物课的具体特点通过挂图、视频、标本、幻灯片等进行展示,陈设各种实验药品和相关器材,同时也可以利用网上的探究平台和网络的相关资源采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这种既生动又活泼的学习方式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为学生提供极为丰富的感性认知,能够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对生物的探究兴趣。

3)以形成性的评价为主要的探究性学习评价

高中的生物探究性学习,所重视的是让学生去体验探究的具体过程,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获取科研的相关方法的训练,从而形成一个快乐与成功的良性循环,并不是强求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统一的一个结果。

(2)强化训练过程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勤于动脑和动手、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当中,促进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科学信息以及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构建概念、内化情感、获得经验、训练方法,所以,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重视方法和过程的训练。

对于过程训练来说,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如临时装片的制作、使用显微镜等各项基本技能,更需要学生能够将能力、情感以及知识相互融合,在新情境中利用整合的情感和知识解决问题。要做到观察客观并仔细,根据观察所提出的相关问题要具有研究价值,要针对问题经过周密思考提出假设,为进一步提高结构的可靠性和增强说服力,在实验的设计上步骤和方法要确保正确,要客观真实的采集和处理数据,所得出的结论和所分析的问题要有充分的依据,最后,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探究报告,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所获取的成果,在交流和表达的过程中进行共享。

(3)重视实效

成功与乐学相互交融,学生的快乐感越强烈,也越能够有效的提供学习的成功率,拥有强烈的快乐感,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也就越高。要有效地进行探究,才能够持续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知识的储备要丰富且坚实才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比如说,在对植物细胞的吸水原理进行探究时,那么首先对于植物细胞的功能、液胞膜、结构、细胞液、细胞膜等核心概念进行复习,然后要精心组织和选择学习材料,对实验指导进行充分预习。比如说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自然选择的影响,教师则要提供简洁明了的资料图片,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逻辑和时间顺序,这对于促进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以及类比分析都是极为有利的。此外,对于一些热点问题,教师要恰当地进行相应的指导。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教师不能撒手不管,同样也不能一切包办,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突出。如果教师指导过多,那么对学生的手脚会造成制约,对学生的思维会造成束缚,如果太少则会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影响,降低探究的实际效果,所以,教师的指导应该恰到好处,应该少而精。比如说在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时,对试管中的酵母菌要求进行计数。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如是否要设置对照组,要怎样检测,要如何记录结果,如何进行统计等等。在探究完成后,在进行总结时教师应该重视结论的具体应用,延伸和扩展,比如说在刚刚所说的酵母菌的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酿酒时发酵的具体进程该如何进行判断,并对酵母群的数量如何进行适时的调控等。

三、总结

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最为重要的。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性学习将学习转变成了学生内在的一种需求,促进了学生情感、能力以及认知等方面的发展。教师应该根据生物课程的实际特点,构建有效的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精心指导和积极组织学习,创建多元化的信息反馈机制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11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参与性、自主性。明确这一点,可以让教师以综合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避免盲目性及机械模仿;帮助初中生认识到良好的探究习惯和科学道德在学习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培养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促进学和教和谐发展。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学习性、探究性、经验性。明确这一点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到探究性学习重在过程,从过程中学习或领悟到了什么知识,在探究中学习或学习探究,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探究经验并不断地利用、丰富、改组这种经验。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在探究情感态度的过程中确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

由此可知,中学语文教师准确、完整地阐释和把握探究性学习的性质,对于澄清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些模糊认识,深化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创设认知情境,激活探究思维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趋向,使学生敢想、敢问,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在现今语文课本中,常常有一些感人的英雄事迹,而这些英雄常常有不同于常人的壮举。可以让学生利用本身固有的思维方式与英雄人物的事迹进行比较,探究矛盾根源。学生现实的价值观会让他们对英雄的行为不解,这正好是我们教育学生的一个突破口。教师在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时,教师需要提供可选择的几种答案,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三、创设问题情境,促使能力提升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也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由此可见,提问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同理可得,如果课堂上学生围绕目标,积极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那么课堂教学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不断探究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合作探究法就是指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探究问题。合作探究活动,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参与到探究中来。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高,课堂教学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篇12

篇13

(一)变革学习方式顺应了时展的要求

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心理、学习过程等内容的开放的学习系统。它的本质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1.主动性,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6.交互性,7.生成性。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自主性学习,也就是学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去学习,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如能自己去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去做的实验就要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一定想法自己说……;合作性学习,即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通过实验、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验证原理或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类型主要有超前式学习、迁移式学习、实验室式学习;合作性学习方式的类型主要有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类型主要有问题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其实,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这些学习方式并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相互交叉和贯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