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根据建构意义新的学习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利用中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在鼠标练习中,我让学生玩WIN98自带的扫雷和接龙游戏,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须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篇2
一、遵循中学生兴趣发展的规律,努力培养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无论学习任何的一门学科,兴趣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前提所在。兴趣是中学生对事物认知的有效助推力,它是促进中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中学生兴趣发展的规律,努力培养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使得我们的学生有百分百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来,轻松、团结、有效、愉悦地完成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任务。
二、依据时代飞速发展,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丰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信息变化转眼之间,知识的变化与更新更是高速。在近几年前,人们还不知道使用Excel,Internet,Baidu……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才可以让我们的中学生学以致用。
篇3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探究
中学的信息技术学科是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常识、常用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教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这关系到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应用性、综合性的发展,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途径谈谈我的想法。
一、遵循中学生兴趣发展的规律,努力培养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无论学习任何的一门学科,兴趣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前提所在。兴趣是中学生对事物认知的有效助推力,它是促进中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中学生兴趣发展的规律,努力培养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使得我们的学生有百分百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来,轻松、团结、有效、愉悦地完成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任务。
二、依据时代飞速发展,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丰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信息变化转眼之间,知识的变化与更新更是高速。在近几年前,人们还不知道使用Excel,Internet,Baidu……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才可以让我们的中学生学以致用。
篇4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产生初期是以教授学生计算机操作方法为主的,与电脑课等同,对教学质量要求高的学校教授给学生的内容也只是打字、画图、文字编辑等基础知识,一般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堂则成为了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游戏的乐园。面对这样的现象,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变革,信息技术课新课程标准的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就提到:“中小学信息技术的主要任务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说,中学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很明确,改变以前陈旧的教育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最强的一个阶段,如果能利用好这个阶段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在中学阶段信息素养的培养应当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
信息获取是信息处理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好的信息获取方式,不懂得使用各种合理的方式获取信息,信息加工与判断将无从谈起。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纷繁复杂,所以从众多的信息中选取到合适的信息并不容易,而中学信息技术课就是一剂良方。根据新教材的要求,要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方法,从而为终身学习服务。
2.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
由于从互联网上获取的信息是杂乱无序的,有的还可能是错误的或者是具有迷惑性的信息,对获取来的信息必须经过加工才能够为人们所使用。去伪存真,剔除错误的信息,把收集来的信息按照某种方式重新组合,这样的能力培养是必需的,也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
三、终身教育的将来更美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变革的结果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通过不断地钻研,产生了一大批能够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高的方法。教学变革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更加地喜欢信息技术课程;一些学生已经能够利用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现在从中学毕业的学生都通过了学业水平测试,这些学生在实现自身的终身教育方面来说无疑是领先于同龄人的,他们可以通过使用互联网完善自身的终身学习的方法,让终身学习再也不用受制于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
篇5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科,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注重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切忌将信息技术课变成信息机器操作、软件使用的技能课。目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从教材编辑、课堂教学、教师的观念等来看,实际上还停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上,地点上看还是教室、机房轮流转,形式上看还是班级授课制,先讲后练或边讲边练,内容上看各年级各种教材都是雷同的,主要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常用软件的使用、计算机设计语言等,还有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考试还是纸上谈兵式的考计算机操作,即使在新兴的互联网领域,人们也只关心学生是否会做网页,网页做得是否漂亮,网页中是否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各地各级别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电子排版、电脑绘画和网页制作大赛如火如荼,至于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探索到什么、怎样探索、如何加工,并没有引起有关人士足够的重视。比如高三的毕业生能否快速利用互联网查询各高校的招生信息,然后进行有效分析以帮助自己确定报考志愿,这样的过程和基本能力。这就使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移。
2教育模式的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强调的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忽视学生自我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教育不但是课程内容的革新,也是学习方法的革新,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模式不能应用于信息技术教育,而应该是探索新型的模式。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围绕项目展开实践活动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3课程设置的问题
很多学校对信息技术课并不重视,在各地中小学的课程表上,信息技术课大多赫然在目,但实际上很多地方根本就不按照课程表上课,信息技术课被其他科目挤占的情况时有发生,在高中阶段为了迎接高考,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更是经常成为其他高考科目补课、备考的备用课时。教师的授课内容也存在一些随意性,各学校的授课内容不一。
4忽略了信息道德的培养
对青少年而言,在数字化乐园中,利弊得失俱存,其不良的一面可能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青少年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电脑及其网络对他们具有“挡不住的诱惑”和极强的吸附力,然而,信息超载引发的“信息综合症”、信息垃圾引发的道德问题、网络沉溺引发的人格障碍和眷机情结引发的认知惰怠等不良倾向,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只注重计算机的“双基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不够的,那种只教技术不育人,或淡化德育,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营利为目的,忽略信息网络负效应等种种情形,从本质上讲是没有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不可能有效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事实上,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带来了许多令人不安的问题,也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挑战。因网络社会问题的诊治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克服纯技术观点,注重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甄别信息、合理负责任地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让学生远离网络“陷阱”,并同形形的不良网络行为作斗争。此外,鉴于目前电脑及其网络对青少年学生身心的负面影响,以及引发的诸多心理不适和道德问题,在今后的中小学信息教育中将更加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更加关注学生的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并和学校的心理辅导机构紧密联系,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信息素质的培养,以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为一门极富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并确保其高效运行。
5教学手段的问题
不同的教学手段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使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方式,已不能适应要求,而且教学效果不理想。必须借助现代化手段创造学习环境,使微观放大,宏观缩小,静态变动态,动态变静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去仔细观察研究,促进学生接受信息知识,启迪思维,培养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6教师方面的问题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已习惯用他她被教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教”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这样教师在发挥自身作用时,就暴露出一些传统教学所特有的弊端,如教学上采用注入灌输、死记硬背的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忽视学生,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忽视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等。其次,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没有做好迎接课程改革的准备。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似乎关注技术本身更多一些,缺少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规律的深入理解从其他学科转行过来的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还未能驾驭高中课程标准中的类似于人工智能、面向对象方法等许多内容的教学。加之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课程,没有形成较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又不断变化,给教师们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就目前来看,相当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未能胜任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7学生方面的问题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从学习者分析来看,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差别较大,开始教学时,有的学生已具有相当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有的学生计算机的知识是空白。面对这种情况,教学就不能按传统的方式“一刀切”,“满堂灌”,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学习环境,力争实行个别化教学和合作学习。另外,中学生背负着较大的升学压力,信息技术课在中学也被定位为所谓的“副科”,为非考试科目,导致有些学生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数理化等考试科目上,对信息技术课不予以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
8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还存在着对信息技术课程性质的认识不清,各地的课程设置内容不统一,部分教学模式不适应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各地师资、设备条件差异较大等问题。上述问题导致学生只是单纯地记忆了一些计算机知识和掌握了某些软件的操作方法,缺乏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力和方法,离达到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参考文献
篇6
1.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更新较慢,教学的课时设置不足
在很多学校里,有关信息教学的内容却由于硬件环境以及教育部的要求等等的限制过于保守陈旧,而且内容的更新很慢。另外,根据教育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稃指导纲要(试行)》中的规定,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总教学深时应该有70——140个学时,可是现在我国的大多数的中学教学课时安排的严重不足,导致教师在安排和执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
2.信息技术教学硬件、软件设施落后
目前,我国的中学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硬件设施配备基本齐全,但大多数的学校往往只是重视信息技术方面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却忽视了软件方面的建设。据统计,我国的大部分中学在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占到80%以上,而在软件建设方面的投资往往超不过20%,然而在国外的中学中,对硬件和软件的投资比例一般为4:6。
3.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
信息技术课程在各大中学里普遍受不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大多数学生面对信息技术课程表现出的状况都是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并不是喜欢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而是喜欢信息技术课的氛围,由于不受重视,老师对学生管的也很松,学生可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打游戏、聊天等活动。
4.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水平不均衡
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的只是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没有深入的挖掘教材内容,没有认真的思考教学思路,致使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随意性。还有很多教师缺少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其运用的教学模式很单一。
二、面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目前,我国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正在实施全面改革,之前提到的不足还在不断的改进中。针对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的分析及对策如下:
1.强化意识,加强督查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密切相关,与当地的经济的发展是成正比的。当地的经济发达了,对信息技术领域的投入就可以相对较多也就有较大地投。在信息技术课程尚未被列入中高考科目的背景下,我国各级的教学部门都要注重加强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要对各校长做充分的思想工作,要从提高全民信息素养和科技强国的高度来要求学校。另外,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各个学校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检查和监督,以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开展提供保障,同时也要确保对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尽量争取到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加强投资的力度。
2.利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
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要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呢?这就需要教师围绕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这一目标,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采用变换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种叫“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就是说在每一堂课都根据学生的情况,为学生设计一个或多个可以完成又稍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其有能力完成任务而且完成后还有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产生师生互动的共鸣。
3.注重师资建设,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教的教学水平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所以,还存在着很多不太成熟的地方,还有比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值得大家探讨的。首先,一方面学校应该请一些有丰富信息技术教育经验的教师来为自己的教师讲课,另一方面,还可以派自己的教师去外面进行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另外,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本身要具有科研的意识,在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不断提高自己理论素养的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在教学中的问题。最后,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成立适合自身情况的学习方式,务必要把培训的工作落到实处,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师现代化教学水平的目的。
4.引入教学竞争机制,完善考评制度
篇7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 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能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我们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本校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三、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因此计算机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1、目标激学:针对实际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地努力追求。于是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近景,上课伊始,展示课堂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重视。在课堂上要不断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学习当中,激发进取心。
2、竞赛激学:争强好胜,是人的天性。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因此,对于汉字输入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二)、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玩中求知。根据学生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玩也是他们的一个天性,在玩中学习计算机知识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学生学习“鼠标操作”这一节课时,让学生玩Windows自带的游戏《纸牌》,先给学生讲清游戏规则和游戏方法,让学生带着“在这个游戏中,你用了鼠标的哪几种操作?”这个问题自己玩,自己总结。然后,在全班交流,总结归纳,学生很快就学握了“指向”、“单击”、“双击”、“拖动”、右击“这五种用法。这样做,不仅符合学生这一阶段的认知结构,以便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赋予的新事物,并且易于培养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为此,我用画图、“扫雷”、“纸牌”、“金山打字游戏”等益智教学游戏,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直到下课,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作品做好了,如何输入汉字给自己的画取名或将自己的大名也写在画上呢?这时让学生认识键盘,上机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同学们终于能找到26个英文字母的位置,汉字也会输了,我又指导学生构思新的作品,给自己的画起上名字,也把自己的大名写上。看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同学们非常高兴。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找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2、重直观,化繁为简。比如讲键盘的使用,对于初中学生,他们的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接受更快些,那么我们就应采取适合他们学习方法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每介绍一个键,大家立即动手操作这个键,立竿见影。实践证明,这种教学直观,同学们感兴趣,它缩短了教学时间,又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重教法,生动灵活。初中学生天真活泼、好奇、顽皮好动,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凭口头上讲授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 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由于我有了这种新理念、新意识,学生们平时就主动积累了大量的计算机知识。
4、重精讲,熟能生巧。精讲多练就是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自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例如:我在“文字编辑”练习时,采用了使用多种文字编辑练习软件的功能对比,使学生对word2003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为了增强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先熟悉word工具,再熟悉软件。接着就进行文字录入比赛,使他们在玩中练,练中学,学玩结合。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了愿意学,主动去学。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学科,其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同其他文化基础课有较大区别,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不过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是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我们还需要再加努力学习教育理论知识,结合本校实际认真实践。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让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2] 推进新课程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8
一. 信息技术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
计算机普及教育推动着教学体制的结构性改革。大量实践表明,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内外结合,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要达到基础知识普及、科技素质训练、培养计算技术后备人才的多重任务,因此要课内、课外并举构成一个有机配合的整体。
⑴.课内教学要完成对青少年的计算机知识普及。首先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及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增长对计算机的基本了解和爱好,能适应学校教学中逐步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的要求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本人担任高一年段的计算机教育课程,所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正是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讲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技术(五笔字型)、Word2000文字处理系统,VB程序设计基础等。
计算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要重视理论知识与上机相结合。
⑵.校内、外的课外科技活动要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提高的条件。更好作到计算机理论与上机相结合。我校一直重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并且取得好成绩: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有全国、省、市竞赛中获奖的。电脑兴趣小组才刚刚起步,就有喜人的好开端。晋江季延中学在近四年"中国电信杯"信息学竞赛中三次取得了初中组团体第一、两次取得了高中组团体第一、个人奖第一的好成绩。而且信息技术会考也大面积的丰收,今年高一所有学生将参加福建省信息技术(二级VB)会考。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经过我们的努力,以后定能硕果累累。我曾设想,中学也象大学一样,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将机房向有志学习计算机的老师与学生开放。当然这样可能产生人多、设备不够的矛盾,不过凭"机票"上机能解决此问题,我校目前每天中午与周末免费开放电脑室让学生上网进行"研究性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知识,也加强了信息技术的学习。目前中学有繁重的基础教育的任务,可能会对其他学科在时间上有小的影响,但若真正推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加强计算机教学正是其有效途径。而且能真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素质,从而给其他学科带来好的影响。
二.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六点建议
现在教育体制改革正大力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
1.关于信息技术课的地位
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它的出现和发展,把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创了一个技术革命的新时代。计算机把人从重复性的或有固定程式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类智能获得空前发展。科学家们曾预言:计算机科学将是继自然语言、数学后的第三位的,对人的一生都是大有用途的"通用智力工具"。正因为如此,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大趋势。在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是提高人才科学素养的需要。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恐怕不行了。社会向前发展了,跨世纪人才的科学素质应有五大支柱: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近年来国家教委提出了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的规划,强调了计算机在中小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十分重要和正确的,也真正体现了小平同志曾说的"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的地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⑴.计算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知道当今社会计算机的普及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计算机教学。我们肩负着"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
⑵.对已有的计算机房加强管理,让设备发挥最大效能,而不是应付上级检查或为了提高学校名气的单纯的"摆设"。
⑶.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狠抓计算机教学效果,干出成绩,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看得见"有投入必有收成"。
⑷.保护和调动计算机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在考核、晋升、进修等方面与其他学科等同对待,甚至优先考虑。
2.关于课程结构与课时调整
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比较重视分数。时常用考试来刺激学习,"考试是法宝,分数是命根"仍在一定程度上起很大的作用。计算机课决不能再循老路。计算机应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学不会,不实践学了也没有用。针对这一特点,计算机课程应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让练的比重大于讲。
一个中学生坐在计算机前,他所面对的不是一般的物理仪器或化学试验装置,而是他可以用来进行学习、动手实践和进行构思与创造的环境。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还有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借助于这个环境来实现。
鉴于目前中学生负担比较重的情况下,不可能拨出很多计算机课时,因此必须通过教学改革通盘考虑。比如有的课的部分内容可以利用计算机上,计算机课的作业也可以用于解数学题或物理题。总之,在中学开设计算机课,决不是仅仅多了一门课,给一些课时的单一问题。教育部门及学校都应做好课时的适当调整。中学计算机教学每周至少应安排2课时,才能满足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操作的需要。
3. 师资培训:
面对计算机普及的大潮,师资水平的提高显得越来越迫切。目前计算机课的教师紧缺,真正计算机专业人才不太愿意到计算机教育第一线。大部分中学计算机教师是从数学和物理课转过来的,多数人边教边学,非常辛苦。加之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更新极快,更加使这些老师难以胜任。为此,师资培训工作很有必要开展起来。我们从事计算机教育的老师,特别是中小学老师深感计算机文化交流的范围太小,须知搞计算机工作绝对不能闭门造车,所以迫切希望教委能多给我们一些培训的机会。
师资培训还包括对其他非计算机行业老师的培训。我校就经常利用假期对青年教师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与培训,学校规定每周六下午为学习电脑日,早在1997年就对全校教师大规模进行电脑培训,部分老师不只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一、二级考试,掌握了计算机入门知识,以及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如:Windows98、Word(wps2000)、Excel、Powerpoint、IE5网络浏览器、E-mail电子邮件等。现在几乎所有老师可以通过电脑编辑打印试卷,为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而精选试题,精讲精练,所有教师都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辅助日常教学,大大推进了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的应用。这样既提高了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又让更多青年教师能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来,从而更好推动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
4.要把计算机做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学校。
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沿续了几百年,这中间有过改革,但从总的投入产出的教学系统效益看,其能力接近饱和,已经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作为新体系的物质方面的支柱,历史地落到了信息科学的头上,这里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也已成为发达国家的趋势。科教兴国,重点首先是教育。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支持环境要定位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当然,限于国力,我们不能想像全国80万所中小学全面铺开,但我们又不能不开始试点。先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始试点工作,不然,我们还会贻误时机。使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我们学校算走在前列,为了推行"素质教育",我校花了大笔的资金添购新的电脑设备,还搞起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我校真正成为"窗口学校"、省重点侨校。
5.加强学生信息化教育,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化教育,还必须更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只有学生的信息化教育水平提高了,学生才能主动接收并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相反,只有加强信息化教育,才能更加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服务。当今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教育摆在首位,我国信息化教育也必须加强,我们学校在信息课教学中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操作",还把"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所提供的强大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重要内容,让他们能主动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更多的新的知识。早在几年前我校就将计算机列为了必修课,学校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和网络兴趣小组,在福建省中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竞赛方面成绩十分喜人。我们还建立了一支学生计算机管理员队伍,他们不仅能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承担管理计算机的工作,而且能指导其他学生学好计算机。同时他们也能很好使用和管理教室里的终端设备。
6.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从而开展"自主性学习"。
在校园网络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同时,我们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学校网络系统对外通过高速光纤(10M)宽带网专线24小时全天联接Internet网,季延中学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址:jjjy.net),网页全面介绍了学校各方面情况,开设了领导机构、光辉历程等栏目;有的教师从互联网上找到相关的资料,为做课件服务,也制作教师主页,把所教学科的一些具体内容送到互联网上,给同学们开辟了一个永不落幕的第二课堂。学校每天晚上对教师开放网络教室,中午对学生开放,让他们能上网主动参与网上文化建设。还专门组织成立了网页制作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班级主页(比如《演义二班》)和一些优秀的个人主页。同学们从国际互联网中学习到了更多新的知识,开展"自主性学习",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使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愿全社会多关心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改革,为"科教兴国"献上一份厚礼。
以上仅仅是本人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建议,希各位领导与同仁们指教。
参考文献
1.吴文虎主编:中小学计算机知识辞典
篇9
一.信息技术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
计算机普及教育推动着教学体制的结构性改革。大量实践表明,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内外结合,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要达到基础知识普及、科技素质训练、培养计算技术后备人才的多重任务,因此要课内、课外并举构成一个有机配合的整体。
⑴.课内教学要完成对青少年的计算机知识普及。首先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及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增长对计算机的基本了解和爱好,能适应学校教学中逐步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的要求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本人担任高一年段的计算机教育课程,所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正是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讲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技术(五笔字型)、Word2000文字处理系统,VB程序设计基础等。
计算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要重视理论知识与上机相结合。
⑵.校内、外的课外科技活动要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提高的条件。更好作到计算机理论与上机相结合。我校一直重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并且取得好成绩: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有全国、省、市竞赛中获奖的。电脑兴趣小组才刚刚起步,就有喜人的好开端。晋江季延中学在近四年"中国电信杯"信息学竞赛中三次取得了初中组团体第一、两次取得了高中组团体第一、个人奖第一的好成绩。而且信息技术会考也大面积的丰收,今年高一所有学生将参加福建省信息技术(二级VB)会考。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经过我们的努力,以后定能硕果累累。我曾设想,中学也象大学一样,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将机房向有志学习计算机的老师与学生开放。当然这样可能产生人多、设备不够的矛盾,不过凭"机票"上机能解决此问题,我校目前每天中午与周末免费开放电脑室让学生上网进行"研究性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知识,也加强了信息技术的学习。目前中学有繁重的基础教育的任务,可能会对其他学科在时间上有小的影响,但若真正推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加强计算机教学正是其有效途径。而且能真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素质,从而给其他学科带来好的影响。
二.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六点建议
现在教育体制改革正大力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
1.关于信息技术课的地位
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它的出现和发展,把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创了一个技术革命的新时代。计算机把人从重复性的或有固定程式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类智能获得空前发展。科学家们曾预言:计算机科学将是继自然语言、数学后的第三位的,对人的一生都是大有用途的"通用智力工具"。正因为如此,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大趋势。在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是提高人才科学素养的需要。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恐怕不行了。社会向前发展了,跨世纪人才的科学素质应有五大支柱: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近年来国家教委提出了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的规划,强调了计算机在中小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十分重要和正确的,也真正体现了小平同志曾说的"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的地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⑴.计算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知道当今社会计算机的普及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计算机教学。我们肩负着"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
⑵.对已有的计算机房加强管理,让设备发挥最大效能,而不是应付上级检查或为了提高学校名气的单纯的"摆设"。
⑶.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狠抓计算机教学效果,干出成绩,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看得见"有投入必有收成"。
⑷.保护和调动计算机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在考核、晋升、进修等方面与其他学科等同对待,甚至优先考虑。
2.关于课程结构与课时调整
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比较重视分数。时常用考试来刺激学习,"考试是法宝,分数是命根"仍在一定程度上起很大的作用。计算机课决不能再循老路。计算机应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学不会,不实践学了也没有用。针对这一特点,计算机课程应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让练的比重大于讲。
一个中学生坐在计算机前,他所面对的不是一般的物理仪器或化学试验装置,而是他可以用来进行学习、动手实践和进行构思与创造的环境。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还有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借助于这个环境来实现。
鉴于目前中学生负担比较重的情况下,不可能拨出很多计算机课时,因此必须通过教学改革通盘考虑。比如有的课的部分内容可以利用计算机上,计算机课的作业也可以用于解数学题或物理题。总之,在中学开设计算机课,决不是仅仅多了一门课,给一些课时的单一问题。教育部门及学校都应做好课时的适当调整。中学计算机教学每周至少应安排2课时,才能满足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操作的需要。
3.师资培训:
面对计算机普及的大潮,师资水平的提高显得越来越迫切。目前计算机课的教师紧缺,真正计算机专业人才不太愿意到计算机教育第一线。大部分中学计算机教师是从数学和物理课转过来的,多数人边教边学,非常辛苦。加之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更新极快,更加使这些老师难以胜任。为此,师资培训工作很有必要开展起来。我们从事计算机教育的老师,特别是中小学老师深感计算机文化交流的范围太小,须知搞计算机工作绝对不能闭门造车,所以迫切希望教委能多给我们一些培训的机会。
师资培训还包括对其他非计算机行业老师的培训。我校就经常利用假期对青年教师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与培训,学校规定每周六下午为学习电脑日,早在1997年就对全校教师大规模进行电脑培训,部分老师不只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一、二级考试,掌握了计算机入门知识,以及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如:Windows98、Word(wps2000)、Excel、Powerpoint、IE5网络浏览器、E-mail电子邮件等。现在几乎所有老师可以通过电脑编辑打印试卷,为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而精选试题,精讲精练,所有教师都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辅助日常教学,大大推进了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的应用。这样既提高了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又让更多青年教师能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来,从而更好推动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
4.要把计算机做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学校。
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沿续了几百年,这中间有过改革,但从总的投入产出的教学系统效益看,其能力接近饱和,已经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作为新体系的物质方面的支柱,历史地落到了信息科学的头上,这里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也已成为发达国家的趋势。科教兴国,重点首先是教育。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支持环境要定位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当然,限于国力,我们不能想像全国80万所中小学全面铺开,但我们又不能不开始试点。先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始试点工作,不然,我们还会贻误时机。使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我们学校算走在前列,为了推行"素质教育",我校花了大笔的资金添购新的电脑设备,还搞起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我校真正成为"窗口学校"、省重点侨校。
5.加强学生信息化教育,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化教育,还必须更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只有学生的信息化教育水平提高了,学生才能主动接收并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相反,只有加强信息化教育,才能更加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服务。当今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教育摆在首位,我国信息化教育也必须加强,我们学校在信息课教学中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操作",还把"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所提供的强大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重要内容,让他们能主动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更多的新的知识。早在几年前我校就将计算机列为了必修课,学校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和网络兴趣小组,在福建省中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竞赛方面成绩十分喜人。我们还建立了一支学生计算机管理员队伍,他们不仅能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承担管理计算机的工作,而且能指导其他学生学好计算机。同时他们也能很好使用和管理教室里的终端设备。
6.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从而开展"自主性学习"。
在校园网络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同时,我们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学校网络系统对外通过高速光纤(10M)宽带网专线24小时全天联接Internet网,季延中学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址:),网页全面介绍了学校各方面情况,开设了领导机构、光辉历程等栏目;有的教师从互联网上找到相关的资料,为做课件服务,也制作教师主页,把所教学科的一些具体内容送到互联网上,给同学们开辟了一个永不落幕的第二课堂。学校每天晚上对教师开放网络教室,中午对学生开放,让他们能上网主动参与网上文化建设。还专门组织成立了网页制作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班级主页(比如《演义二班》)和一些优秀的个人主页。同学们从国际互联网中学习到了更多新的知识,开展"自主性学习",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使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愿全社会多关心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改革,为"科教兴国"献上一份厚礼。
以上仅仅是本人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建议,希各位领导与同仁们指教。
参考文献
1.吴文虎主编:中小学计算机知识辞典
2.吴文虎主编: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
篇10
教师的教学任务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观以及“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并以此来支配自己的教学行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学校的教学环境无论是在计算机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室取代了传统的教室,不仅要求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可以操作,还要求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和老师、其他同学讨论交流。计算机硬件的提高,无论是在色彩上,还是可操作性上有了更大的进步,让
学生在进行图像处理或者动画制作过程中感受到色彩的鲜亮。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推动,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转变上。信息技术是一门通用性强、实践性高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具备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有心无力,任务驱动教学应运而生。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通过创设情境、设置任务,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教师只需适当地引导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偏重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知识的老套路,
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或几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积极性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创设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素质不断提高。
三、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性
动力是做好一切事的基础,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积极性不用教师去刻意培养就已经具备了,因为很多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机,对它已经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使是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对未知事物也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机房里总是跃跃欲试。
另一个就是积极性方面,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就应该采用边授课边上机的方式,这样就会使他们的热情度大大提高。除了边授课边上机的方法外还可以在上机的时候伴随着举行一些小活动。
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操作训练的过程中,长时间的训练会使学生觉得枯燥,如果在每堂课的前5~10分钟进行训练,并定期进行班内的比赛评价,这样少量多次,加上一定的精神鼓励,就会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加快教学进程。
四、培养创新精神,推动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包括了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开展创新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我们在教学生用Word 2000编辑文档时,老师只是教给学生各种基本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而学生则会根据自身的喜好和对方法掌握的程度自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编辑,就比如,几个比较显眼的大字,有的学生用艺术字,有的用文本框,文字的修饰方法和颜色也多种多样,老师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点评时对这种行为要多加表扬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加强学生信息方面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篇11
云计算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并行发展的产物,它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数据存储和资源共享的方式,并以其使用的廉价性、资源的高度共享与丰富性、获取服务的方便快捷性以及系统的高性能性等优势风行于当前的商业界。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育与技术结合的先锋队,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资源分布不均、教师素养偏低、教学方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云计算的应用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研究云计算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对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我国宏大的教育事业都有着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
1 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并行计算等传统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包括三层结构,即: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简单地说云计算就是把数据存储、计算能力、应用软件作为服务提供给用户,用户只要购买廉价的服务就能拥有几乎无限的存储空间、超强的计算能力和自己所需的最新版应用软件,享受到以前只有超级计算机的拥有者才享有的特权。接受云服务的用户端设备不需高配置,只需通过互联网发送一个请求,云端就会有成千上万台计算机提供必要计算能力进行需求处理,并把结果返回给用户端。正如教育技术专家黎加厚教授的比喻,“云计算就好比以前的发电厂,很久以前小城里用户要想用电,必须自己购置电池或者发电机作为电源”,后来,“所有的发电厂向国家电网供电,所有的用户向国家供电局购买电力——你不清楚也不必知道你使用的电力来自哪一家发电厂,发电站也不用关心自己发的电供给哪一家用户”。
总的来说,云计算打破了传统的资源共享方式,在资源分配、技术和软件更新方面表现出了很多突出的优势。
首先就共享性而言,由于所有的资源都储存在云端,用户可以随时把自己的资源与别人分享。在云端数据只有一份,但用户只要能接入互联网,就可以使用任何终端同时访问同一份数据。
其次由廉价性来言,用户只需要一台能接入互联网的简单设备就可以尽情地享受云带来的优质服务,包括软件服务、计算服务、存储服务,而接受服务的终端无需高配置就能拥有几乎接近超级计算的性能,这些就能真正实现用户的低投入高回报的效应,并且用户不再需要为不断更新的软件而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因为云的那端有专门的高素质技术团队来帮完成这样的工作。
再次,资源丰富性也为云计算突出的特点。在云端有丰富的资源,包括用户共享的资源和云服务商提供的资源,这些资源都是由云服务商统一管理和调度的,而且这些资源对已购买服务的用户来说都是免费的。
最后,云计算的高性能也表现得很突出,在云的那端有几万台甚至几百万台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群可以为用户提供超强的计算能力和几乎无限的存储空间。如由谷歌、IBM等专业的网络公司搭建的云终端,具有高稳定性,并且规模宏大,仅Google的云计算就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
2 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云计算的优势就直接决定了其在商业界风行一时的地位,但它对教育界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对处于教育与技术结合上位于先锋地位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更加深刻的影响。然而现阶段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却处于一些窘境当中,所以要把云计算的优势很好地运用于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当中,分析现阶段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状况与存在的不足就显得很重要。笔者利用2011年暑期社会调查之契机,对江西省鄱阳县十几所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再加上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分析现阶段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状况。
2.1 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
目前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分布很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发达地区与落后的边远农村及山区学校在师资力量、实验室和电脑设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2.2 有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专业水平还需要提高
在调查中发现,正规的本专科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只占了很小一部分比例,绝大多数是由其他学科比较懂计算机的教师来担当。笔者在对这十几所中学的42名信息技术任课教师的调查中发现:专业信息技术教师6,所占比例为16.76%;其他学科教师兼职36,所占比例为83.24%。
没经过教育技术系统、专业学习或培训的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会缺乏相应的认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相当于计算机教育,不太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提高这些教师的专业素养就显得很迫切和很重要。
2.3 正常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所需的基础设施还需完善
在一些中学还存在这样的现象:机房里计算机数量多,上课时只能把学生分成两组或几个人共用一台机器。有些学校即使计算机的数量够,但计算机的配置很低,有些甚至是被淘汰的机器,无法满足现在课程的要求。再者,在软件方面,有些软件早已被淘汰或急需升级,但由于学校缺乏相应的管理人员,致使这些陈旧的软件依旧被勉强地在教学中使用着,使信息技术教学跟不上时代。所以解决基础设施问题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4 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已经初步拥有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条件,修建了诸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等硬件设施。但首先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不具备维护、管理、利用设备等方面的能力,一段时间后设备损坏或功能降低,使媒体自身的功能不能完全地表现出来;其次,学校在课程及时间安排上限制了学生只能在上课时间才能使用这些设备。
2.5 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和课堂纪律相对较差。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发展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教师没有抓住课程的特性,仍然采用以讲授为主、自主练习为辅的单一授课方式。笔者在对这十几所中学的信息技术课授课方式的调查中发现:讲练结合法所占课时比例为80.56%,任务驱动法所占课时比例为1.54%,其他授课方式所占课时比例为17.9%。这样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失去吸引力,学生对其失去兴趣,加上课程地位低和教师不专业的原因,导致信息技术课堂纪律较差,成为网页浏览、网络游戏、在线聊天的自由放松课。
3 云计算在中学信息教育中的应用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那些不足严重影响了其发展,所以找出一个针对这些问题解决的方案就显得很必要。基于本文第一部分对云计算的特点的分析,不难发现云计算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笔者通过对大量有关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后,构建了一个针对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如图1所示。该平台是基于云服务的,提供了邮箱、即时通讯、资源共享等服务。用户(主要针对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只要拥有一个能接入互联网的终端,就可以访问该平台,继而享受该平台提供的优质便捷服务。
总的来说,该平台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解决中学信息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分布不平衡、被闲置的问题
由于云计算把计算能力、软件、基础设施作为服务,学校只要定制服务按需付费就可以尽情地享受云提供的优质服务。“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是基于云服务平台的,所以对于已加入“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的学校而言,它们就不用投入大量的资金在购买基础设施和软件上,只要定制廉价的云服务即可满足信息技术正常教学所需的软硬件条件。因为云计算对客户端的性能配置要求不是很高,学校的设备只要能接入互联网就可以尽情地享受“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带来的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不仅如此,学校也无需为软件升级或硬件的更新而担忧,因为在云的那端有专门的团队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只要按需付费,然后享受服务即可。
“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可以统筹全国各种优质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为广大学校师生提供合适的、优质的、可重复使用的资源。由于使用“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的学校都遵循同一标准,各学校间资源及信息共享就变得很容易,与此同时,发达地区与落后的边远农村及山区形成对接,实现资源对等。落后的边远农村及山区的学校可以共享到发达地区的学校在“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上的教育资源,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利用“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为落后的边远农村及山区的学生进行远程交流、授课、辅导。
由于“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的各种资源都储存在云端,由云服务商和相关教育部门提供,所以不会存在一些学校有限的资源被闲置而得不到充分利用的问题。
3.2 提供海量的与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有关的资源,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的学习
在“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里,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把自己成功的课件和课堂实录进行分享,主持“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的有关教育部门也可以提供许多优秀的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的资源,信息技术教师不用管资源的来源,只要充分地利用这些优秀资源进行专业学习即可。不仅如此,信息技术教师之间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进行交流,促进各自教学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提供了许多可以供教师之间方便快捷地交流的方式,如平台的邮件服务、论坛服务、即时通讯服务。
3.3 开展合作学习、协作学习和项目学习,解决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单一和课堂纪律相对较差的问题
合作学习、协作学习和项目学习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都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就会认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课堂纪律就会相对较好。
无论是合作学习、协作学习还是项目学习,重要的是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以及资料作品的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可以帮助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很好地实现这两项内容。
利用该平台,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把各自的资料上传到该平台的资源共享区,也可以让小组一位成员在该平台中新建一个文件,再把该文件共性给小组其他成员,每位成员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放到该文件中。这样小组成员间的资料共享问题就能很方便地得到解决。
利用该平台的交流工具可以把小组每位成员的交流过程记录下来,这样教师评价时就可以把小组每个成员参与程度作为参考。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该平台的论坛服务建立一个讨论区和作品分享区,这样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作品展示的效果也会增加。
对主题网站制作服务,教师可以制作与学习内容关联的主题学习网站,再在该网站里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或者将学生的作品进行传阅,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
利用该平台的即时聊天服务,在上课时教师可以给那些不听课的学生发消息,这样既能维护课堂纪律又能兼顾学生的尊严。
4 总结
云计算的诞生符合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需求,它改变的了数据存储和资源共享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是基于云服务平台的,它继承了云计算的很多优势,在解决现阶段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上表现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该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与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有关的问题,不断地突破信息技术教育中的种种瓶颈,为信息技术教育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推动信息技术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小华.云计算在教育中的应用:以Google协作平台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9):71-74.
篇12
二、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愉快教学”的实践及理论依据
(一)教育学层面的理论依据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我要去学”而不是“要我去学的”的学习思想和情绪,这种主动性的来源就是愉快的教学气氛和愉快的学习环境。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其之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从教育学层面来讲就在于能够运用并掌握学生自身相应的学习规律与发展规律,提升学生的自主性,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
(二)心理学层面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诸多研究结果证明,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无忧无虑、轻松愉快的学习,更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中学生一般都还处于低年龄层,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情绪。如果在一个愉快的教学和学习氛围中学习的话,学生的大脑皮层就会处在兴奋状态,学生此时的应变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都会相应增强,学生就会很乐意去接受关于信息技术的新知识。
(三)愉快教学的实践基础
当前很多学校都开始尝试愉快教学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对愉快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取得的诸多教学成果也说明愉快教学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从另一个层面讲,愉快教学方式也符合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这种教学模式不单单在我国得到了验证,同时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得到了印证。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这种愉快教学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自身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水平并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可以说,这种愉快教学模式已经走向了实践,并成为当前全世界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势。
三、实施“愉快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结合多媒体技术,将教学过程生动化
由于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有效结合,使得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开始受到教师的欢迎。在传统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教师讲课所用的多是幻灯片,这就使得教学课堂十分单调和枯燥。而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就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让学生的思维以及五官都有效地调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新鲜感、直观感,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否能够将课题成功引入课堂教学,将会直接影响到这一节课的效果。比如,教师教授如何从网络上下载软件时,课本上只讲到如何下载,但是这些枯燥的内容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如果对内容稍加设计就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比如,用Realplayer播放一首流行歌曲,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使之产生好奇心。学生也希望自己能够播放歌曲,但是自己的计算机上却没有,怎么办?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将课题引入课堂了。
(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即将新知识隐含在多个任务或者一个任务之中,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来掌握新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就是要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而自主操作、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不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调整好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鼓励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
篇13
(一)硬件设备不够现代化,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等的影响,部分学校没有对信息技术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从而导致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储蓄经费投入不足、硬件设备不够现代化等问题,给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带来了极大影响。与此同时,硬件设备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学生的很多操作、练习都出现脱节情况,虽然学生对笔试方面的知识比较熟悉,但根本达不到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目的。
(二)移动通信技术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信息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的情况下,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也带来了一定不良影响,特别是智能机的出现和不断推广,以及3G服务和4g网络的开通,导致学校机房的有限速度受到极大影响。目前,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兴趣不够强、打字速度比较慢等,都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书本内容和信息设备更新换代之间出现不相符情况
在信息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的过程中,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更新和升级,都给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带来了一定影响,从而出现书本内容和信息设备更新换代不相符的情况,大大降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较多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使用的教材都是WindowsXP,但目前较多设备和系统采用的都是Windows7或Windows8,部分设备安装的是塞班系统、安卓系统等,导致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无法达到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
(四)应试教育导致素质教育无法有效实施
在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改革力度的情况下,素质教育给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创新,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不断提高。但是,应试教育给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带来了极大影响,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讲解,没有设置较多的信息技术课程,最终导致素质教育无法有效实施,给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带来了极大阻碍。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问题的对策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用和设计方面的对策
在优化原有教学内容的情况下,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合理选用和设计,并对现代各行业涉及的计算机知识进行补充。与此同时,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和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结合到一起,并注重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才能在吸取以往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促进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在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用不仅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还需要注重现代高科技知识的运用,才能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中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想象力也很丰富,因此,在完善信息技术教育相关设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有着极大影响。例如:充分利用网络来构建学生的交流平台,通过BBS、人人网、QQ和微信等现代社交工具,学生可以在电脑上及时完成教师安排的各种任务,并在网络与教师、同学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从而促进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整体效果不断提高。根据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情况来看,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理解各种信息知识的效率,最终促进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不断优化。
(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IT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综合素质等,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从而避免教学内容与现代信息设备操作出现不相符、不适用等情况。因此,注重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加强教学经验交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定期开展教学经验座谈会、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比赛等,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最终推动我国素质教育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