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区域发展规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X县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农业方面。
“十一五”期间,是X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快、运行质量效果最好的时期之一。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种植业稳定增长;特色农业大见成效。
到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31914.16万元,种植业总产值达到15239.2万元,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1226.7万元;林业总产值达到4956.6万元,渔业总产值达到12.1万元。种粮面积从2005年的41.1万亩增加到2009年的4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5万吨。在现代农业发展上,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逐步形成了葡萄、苹果、核桃、花椒、长山药、小杂粮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区域,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二)工业方面。
X县是典型的资源型县,煤炭在全县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原有煤矿200余座,近年来通过关闭压减,兼并重组,到2008年压减到93座,2009年减少到29座,煤炭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煤炭工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已形成G煤炭加工工业园区、P综合工业园区、Z建材工业园区,以煤炭、焦炭、电力、煤化工、建材行业为重点,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提高能源、水、矿产和土地等战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初步形成重点突出、全面推进、齐抓共管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三)城镇化发展方面
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H、T、G、C、P五个重点镇和一个集镇为重点,沿河、沿路(309国道、209国道)、沿边(县域周边地区)为轴线,全面提速城乡建设,形成了“一个中心,六个重点,三条轴线”的城镇空间布局。
(四)其他方面。
目前X县的交通网络已具规模,全县通车公路里程达到1103.59公里,内河航道全长16.42公里,1处港口。立足于本地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管理、旅游宣传促销、旅游群体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县域旅游业由萌芽状态阶段向复苏发展阶段的转变,形成了具有乡宁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
二、乡宁县区域发展遇到的困境
从总体上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正在全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山西省正在努力推进资源经济转型发展,全市正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对于本区来说也是经济发展的转型期,需要稳定的发展环境。
(一)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增收依旧困难。
受自然条件限制,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随着煤、焦等资源型产业化快递发展和整合发展,耕地、水、植被等资源均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或污染,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受耕地资源条件的限制,农业生产低而不稳,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性改变。同时,基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培训力度不够,新技术、新产品推广较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
(二)产业结构仍然偏重,转型发展成本增加。
目前X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仍然是煤炭、焦化、建材、洗煤等重工业,其中煤炭工业最重,2010年对全县生产总值的贡献达到70%,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煤炭、焦化、建材、洗煤等重工业生产设备专业性强,改行转产较为困难。这种特点大大增加了转型发展的成本和难度。
(三)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环境保护任务繁重。
煤炭工业发展,导致生态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塌陷、水源涵养功能退化,严重制约乡宁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治理和环境保护任务繁重。
(四)地处内陆山区,招商引资困难。
X县位于山西南部山区,不沿边,不靠海,远离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加上交通不便,运输成本偏高,对外资外商的吸引力明显不如平川县市,更不能与中心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目前招商引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区位上的不利条件要求乡宁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付出更多努力和更高的成本。
(五)生产装备大有好转,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煤炭工业的生产特点决定了煤炭工业的高风险性。经过整改,目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但无法从根本上客服。生产安全依然是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不确定因素。
三、结论
未来X县区域规划的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和遵循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打破二元结构,进行制度创新,加强城镇规划管理,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注重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努力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加强环境保护,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本区区域发展推进的速度和质量更趋合理,城市体系不断完善。
注释:
1.本文中的地名均做了匿名化处理。
2.本文所用数据全部来源于X县政府统计数据。
参考文献:
[1] 孙浩康.新形势下我国区域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篇2
东方证券:陈刚王天一郑青张小嘎周军
东莞证券:梁锦雄
光大证券:郭国栋寇文红
2009年至今国家出台了多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规划,从高层诉求和出发点来看,规划可分为两类,一种偏重经济发展的考量,如海南、成渝、皖江,另一种则更关注政治诉求,包括海西、新疆和。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成为国家战略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后简称意见)出台。内容涉及旅游、相关服务业、物流、交通运输体系、热带现代农业、能源、新型工业、房地产等多个行业领域的意见指导。此外,《意见》中国家给予海南旅游岛多项政策扶持,涵盖投融资、财税、土地等各个领域。
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意见》要求到2015年,海南省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以上。到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未来一个升级版的国际知名海岛度假胜地将展现在人们面前,海内外游客将在海南岛享受到一流的住宿、餐饮、景点、娱乐、购物、交通服务。
“免签证、零关税、放航权”部分实现。此次增加了芬兰、丹麦、挪威、乌克兰、哈萨克斯坦5国为入境免签证国家,使得入境免签国家达到26家。对俄罗斯、韩国、德国3国旅游团组团人数放宽至2人以上(含2人),入境停留时间延长至21天;要求由财政部牵头抓紧研究在海南试行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的具体办法。鉴于离岛旅客免税购物的相对复杂性,要求积极研究其可行性,并上报国务院;未提及航权放开内容。
发展物流业和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航运、中转等业务,促进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加快发展。打造面向东南亚、背靠华南腹地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完善进出岛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推进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建设海口至广州、至南宁高速公路,建设东环铁路,适时启动西环铁路扩能及洋浦支线铁路项目、适时建设博鳌机场、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的交运体系将形成海南省各行业的纽带,促进省内经济发展。
未来设想:“六大自由”。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设想是实现人员自由进出、货物自由通关、货币自由兑换、免税品自由购买、旅游项目自由落户以及国际旅游规则自由对接。
成渝:内生增长动力强劲
2月21日,国家部委成渝经济区联合调研组入川,就编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进行调研,成渝经济区的建设有望在今年上半年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在“区域振兴”转变为“全国振兴”的背景下,哪些区域将迎来更快的发展,哪些上市公司具有更大的投资机会,是值得重点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内生增长源动力强劲(表现为资本、劳动力和资源禀赋充足)、并且能持续性获得政策重点扶持的区域更具发展优势,区域内的优势产业和上市公司也更具投资价值。
内生增长动力强劲:从资本角度看,成渝经济区正成为内外资集聚和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区;从劳动力角度看,作为过往劳动力主要输出地的成渝经济区,拥有大量的熟练技能劳动力是一个明显优势;从资源禀赋角度看,川渝地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传统工业生产以中上游产品为主,有利于下游转入产业的原材料就地采购以实现成本优势。
政策扶持密集推出:川渝地区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具有成为新经济增长极的极大潜质;此外,艰巨的灾后重建任务也亟需四川地区能培养出内生经济增长点以加快经济复苏进程。因此,近年来中央对川渝地区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渐提高,将成渝打造成中国西部经济核心的政策意图已愈加明显。
投资成渝契机―主题切换格局已确立,时间空间仍有余地,全年有反复表现机会:成渝经济区板块已从1月底接过区域板块轮动接力棒,从过往区域轮动情况来看,该热点可能持续1-2个月时间(目前已持续了1个月);并且从空间上来看,区域内涨幅最大几家公司目前上涨30-60%,而市场情绪得到充分释放的海南、边疆板块大部分公司涨幅均在100%以上。成渝经济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仍有余地,并且在全年可能有反复表现的机会。
我们提出三大投资主题:1)从成渝经济区产业转移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角度出发,直接受益的基建地产行业个股;2)一批受益于川渝地区国资、民企资产重组的公司组合;3)川渝地区的区域性蓝筹股将享受最大力度的政策支持,还将受益于地方城镇化加速带来的消费升级,也彰显极大的投资价值。
皖江城市带:
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1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有关专家认为,作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先试区”,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必将依托自身优势和政策扶持,成为承接我国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由于紧邻我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因此,皖江城市带又被称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近年来,伴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国内产业转移明显加快,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第一方阵”,产业承接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这一区域利用外资增速居全国前列,2005年,皖江城市带实际利用外资近12亿元,2008年增加到近35亿元,年均增速超过43%,分别比全国、长三角、中部平均增速高28、25和15个百分点。
这一区域利用国内资金呈爆发式增长态势。2007年,皖江城市带利用省外资金为348.省略
券商研究机构调研动态
长江证券
调研时间:3月18日
调研公司:厦工股份
第一创业
调研时间:3月4日-5日
调研公司:深圳房地产
东方证券
调研时间:3月8日
调研公司:上海乘用车行业
东兴证券
调研时间:3月4日
调研公司:盘江股份
湘财证券
调研时间:3月5日-22日
调研公司:长航油运、佛山照明
中信证券
调研时间:3月10日
调研公司:长三角出口企业
东北证券
调研时间:3月23日
调研公司:丽珠集团
金元证券
调研时间:3月16日
调研公司:现资
篇3
营业部最青睐个股曝光4股净买入超5000万
10月17日龙虎榜中营业部资金净买入2.28亿元,其中,净买入的个股26只,净卖出的个股12只。净买入较多个股分别是华讯方舟、来伊份、同兴达等,净买入金额占当日成交额比例达60.53%、29.90%、7.32%。此外,营业部净卖出居前个股分别为昆百大A、大博医疗、华通热力等,净卖出金额占当日成交额比例达12.60%、2.84%、5.40%。
·增持减持·
新华都:两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2030万股
兆日科技:控股股东拟减持不超440万股
金达威股:东中牧股份拟减持不超1%股份
城地股份:两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过498.2万股
海联金汇:股东银联商务拟减持不超2500万股
水晶光电:董事长等三名高管拟减持不超530万股
汇顶科技:董事杨奇志拟减持公司100万股
篇4
Key words: regional industry;cooperation among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collaborative innovation;decision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013-03
0 引言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1]。相关研究人员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探讨了理论内涵、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激励机制、风险控制以及学校层面的协同创新战略等问题[2]-[7]。
从广东省来看,自从2005年启动省部产学研合作工作后,每年科技厅派出企业科技特派员,创建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院士工作站,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并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使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快向广东省内聚集。产学研创新联盟是协同创新的一种形式,截止2013年12月,参与产学研创新联盟除了众多的省外重点大学,省内高校仅涉及几所具有较强理工科研实力的大学。所以广东省省内120所高职以上的各类型院校如何开展协同创新,如何结合具体专业进行协同创新规划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框架
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对这四种类型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其中前两者都是国家层面的,分别以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或为了提升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面向行业产业的强调以工程技术为主体,支撑全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这也需要高校在某学科具有国内领先的科研实力。所以适合大部分省属以及地方高校的是构建面向区域(一个省或一个市)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加强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区域创新。
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必须结合高校自身内部的校级重点优势特色学科,而且最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学科专业的协同创新规划中。结合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以及前期的产学研实践经验[8][9],我们提出一个基于区域产业视角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框架如图1所示,包括区域产业分析、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拟定、发展思路和制度保障拟定、资源汇聚计划与措施拟定、创新成效与社会贡献评估五个步骤。以下结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来说明该框架的应用流程。
2 广东数字媒体产业分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在信息技术学科群、机械工程学科群以及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教学实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2012年成功申报的本科专业,并依托学院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学团队组建了数字媒体技术科研创新团队。在专业创办之初,就确定了协同创新进行专业发展的思路。结合图1所示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框架,首先必须进行区域产业的分析,即广东数字媒体产业的分析。
随着微博、微电影、移动互联网、数字娱乐、动漫游戏等数字媒体产业蓬勃发展,数字媒体产业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新兴经济的重要基础,广东面临着重大的机遇。数字媒体产业,无论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等,都是低能耗、无污染的现代服务业。我国将推动数字媒体的产业化进程,市场价值超过万亿,广东数字媒体产业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指出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优先发展包括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同时规划纲要也指出电子信息领域重点发展的领域包括了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家庭等产业,并促进数字视听产品转型升级。
广东地区聚集着互联网、移动网和广电网的大型规模企业,具有较好的数字媒体产业基础。2000年以来,网易、腾讯两大全国互联网门户网站就落户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和深圳,并不断蓬勃发展。2009年中国移动南方基地投资66亿落户广州市天河软件园高塘基地。中国移动南方基地将作为中国移动研究院的有效补充,打造开放的业务平台和灵活的研发合作机制,引导信息设备供应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协力构建生态型战略合作模式,推进移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2010年6月,广东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是广东省属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是以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为主业的大型现代化有线广电网络运营商,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200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820万户,总资产139.25亿元,用户规模、资产总额均位居全国同行业前茅,目标是成为全国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骨干文化企业。三网融合以及未来宽带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这些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是体现在数字内容以及应用的创新上,而这些刚好需要数字媒体相关技术的支撑。
3 协同创新发展规划
在区域产业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具体专业的协同创新规划,结合图1所示包含四个步骤。
3.1 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拟定 现有的科研条件方面,所在院系拥有省级实验示范中心-数字传媒实验中心1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应用”1个,校级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团队1个。拥有数字媒体行业领先企业Adobe公司和Apple公司考试认证授权点各1个。拥有影视传媒研究所1个和教育技术研究所1个。
科研团队方面,拥有教育技术(含数字媒体)硕士生导师5名和博士5名,省科技厅“企业科技特派员”3名。科研团队近三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计划项目4项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并承接企业委托课题经费达60万元,具有较好的产学研潜力。
依据以上科研条件和团队情况的分析,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协同创新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为:立足广东地区,瞄准数字媒体产业,联合相关高校和企业积极开展数字媒体关键技术攻关、内容创作和技能培训,建设成为广东省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社会与人力资源保障部认定的数字媒体技能培训中心以及面向全国的职业教育数字媒体类师资培训的基地。未来三年力争成功申报一级学科硕士建设点1个,成功申报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科研经费达到120万元。
3.2 整体发展思路与制度保障拟定 整体发展思路是提出“一个中心两个研究所三个应用方向”的建设思路,即以协同创新中心为龙头,充分利用原有影视传媒研究所和教育技术研究所为基础,确定影视特效技术及应用、互联网宽带应用、互联网移动应用三大应用方向,重点加强与广播电视、宽带增值业务、移动增值业务三大行业企业的产学研联系。
以产学研方式参与行业活动,以技能培训需求推动协同创新中心的技术研究发展。长期目标是以面向社会的技能培训需求作为协同创新中心的驱动,短期目标是以面向广东以及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媒体类师资培训和面向职教学生的技能培训为突破口,吸引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培训师资,以企业真实案例作为教学案例。最终达到整合数字媒体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同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共同进行行业技术培训推广。
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方面分为以下四点:
①机制体制改革方面,确定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架构。协同创新中心下设立行业政策与发展研究部、数字视频开发、宽带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开发四大部门,并依托我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创新团队和影视传媒研究所、教育技术研究所进行行业关键技术预研。行业政策与发展研究部重点吸收若干名熟悉产业经济、外语的研究人员针对数字媒体产业进行行业趋势与发展研究。数字视频部主要联系广电行业企业,重点进行电影视频广告的设计与创作。宽带应用开发部联系中国电信等宽带运营商,重点进行宽带高速网络环境下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移动应用开发部联系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移动运营商,重点基于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应用的开发。
②新增资源与支持方面,在与Adobe公司和Apple公司长期稳定合作的基础上,争取两个公司支持在所在院系建立Adobe华南技术支持和培训中心、Apple华南技术支持和培训中心,以及与企业共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个,接着利用行业培训成熟经验,引进企业中高级专门兼职人才,采用企业成功项目案例,对广东省甚至全国数字媒体技术类职教师资进行培训。
③人才引进与聘任方面,聘任数字媒体相关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兼任中心高级工程师,以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组成的校企合作团队进行项目申报以及行业关键技术攻关。骨干教师主要负责科研情报以及基础理论框架研究,企业技术人员负责核心技术的研发。绩效考核可以考虑采用论文以及专利或产品原型的定量考核,无论是论文或者专利校企双方同时联名发表和申请,知识产权归属于协同创新中心。
④研究计划方面,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团队主要研究计划可以考虑包括:1)基于虚拟仿真的数字媒体资源库建设与开发;2)HTML5规范及其在高速宽带互联网中的应用研究;3)移动数字媒体应用规范研究;4)基于产学研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以数字媒体技术类师资为例)研究等。
3.3 资源汇聚计划与措施拟定 协同创新必须加强与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的联系,保障措施如下:
①加强与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的联系,以影视广告部为主对口联系广东省广播电视电影局、广州市文广新局,并建立于各大电视台的联系,并从中选择1-2个作为紧密合作伙伴。以宽带应用开发部为主对口联系省电信和各地市电信公司。以移动因公开发部对口联系广东移动、广东联通以及地级市分公司。争取省科技厅、文化厅、教育厅、经信委、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科信局的支持,积极参与各级政府牵头的各项数字媒体相关产业规划工作。
②加强省内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例如广东工业大学数字媒体工程系、广东数字媒体技术研究院(佛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数字媒体计算研究中心、人机交互研究中心、多媒体集成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方向)研究人员、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字媒体研究中心等。
③加大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突出产学研的特点,重点加强与移动公司(移动网)、门户网站(互联网)、电视台(广电网)三类型行业企业的联系。典型的例如网易、腾讯、21cn、广东移动、广东电信、广东广电网络、广东高谷数字媒体有限公司等企业。
④重点瞄准教育行业、移动通信行业和广电行业开展项目合作。教育行业主要以职教师资技能培训为主,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平台,组建著名高校、行业企业苹果公司和Adobe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本校教师组成的培训师资,争取获得教育部国培计划支持。移动通信行业以前期积累的行业联系确定某个具体的移动应用开发方向,例如移动学习、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等。广电行业以视频拍摄合作为主,加强与影视公司的合作,重点以广告应用为主。
⑤协同创新中心未来将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基地,汇集了国内一流的大学、主流电视台、广播科研机构和数字新媒体领域的骨干企业,为数字媒体的新一轮集中创新与科技攻关搭建平台,将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开展深入合作,建设数字媒体网络系统协同创新实验室、数字媒体宽带应用协同创新实验室、数字媒体体验互动协同创新实验室、未来媒体网络国际标准推广中心、未来媒体网络新技术产业化孵化中心。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作、多技术集成的数字媒体研发平台和技术推广平台,共同开展面向未来媒体的“内容与网络协同”、“网络与网络协同”、“新型移动及宽带网络应用模式设计”等行业关键技术难题研究,基于面向数字媒体业务需求的新型高效低成本网络系统方案,结合国家和地方媒体开展应用示范,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我国数字媒体网络行业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带动我国数字媒体产业链的发展,形成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3.4 创新成效与社会贡献评估 创新成效与社会贡献要从科研项目申报成果以及建设各类型实践示范基地成果来进行评估规划:科研项目申报规划方面,争取成功申报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或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或广东省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以及各地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其他专项经费(含企业横向课题经费)支持4-6项。建设成为广东省数字媒体技术协同创新的重要示范基地,具有明显的产学研合作特点。建设成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重要的研究生培训实践平台,例如面向教育学(重点是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方向)、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等专业方向。
实践示范基地规划方面,建设成为广东省职业教育培训师范基地的重要依托机构,具有产学研合作-师资培训-职业教育学生培训三环结合特色的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为广东甚至全国地区的职业教育数字媒体类(平面、动漫、虚拟现实、网站、出版、电视、广告、软件、影视、动画、游戏)师资培训做出贡献。推动广东地区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成为广东省以及各级政府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托部门,行业关键技术研发和培训的基地。
4 小结
协同创新可以打破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部门分散封闭的状态,建立多模式、深层次的合作,形成区域创新系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省属以及地方院校应该重点针对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规划各学科专业的协同创新发展。本研究提出一个应用于具体学科专业的包含五个步骤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的框架,并给出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协同创新的规划案例,对相关学科专业协同创新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研究没有考虑学科群[10],例如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及电子商务等相关学科专业群如何结合区域产业分析,共同进行协同创新规划。这将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EB/OL]. [2013-12-16]http:///dostplan/.
[2]韩立民,陈自强.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3-25.
[3]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 2012(2):161-163.
[4]薛二勇.协同创新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26-29.
[5]甄晓非.协同创新模式与管理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3(01):21-23.
[6]黄伟,黄波,张卫国.引导基金模式下的协同创新激励机制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103-105.
[7]林涛.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校协同创新机理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2):9-12.
篇5
20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编制多层次区域规划的,但是由于国土规划尚未通过立法取得应有的法定地位,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因此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
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全国和各省、直辖市都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应有包括市和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由于确立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法律地位,使得在国土规划衰变后,城镇体系规划仍然在区域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加速城市化进、提升大城市竞争力的背景下,以都市区规划、都市圈规划和城镇密集区规划为代表的新型区域规划正在不断兴起。
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竞争给每个地域单元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空间。为了确保各自的竞争优势,强化区域的联合就成为各级政治权力机构和经济发展机构的主动要求。新背景下的区域规划已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区域内部的具体问题,而更加具有增强区域自身竞争力以获取更多发展机会的内容。
经济的网络化及迅速发展的交通、技术体系支撑,城镇发展的日益区域化、区域发展的日益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空间演变的主导趋势,由此带来了对区域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共存共生、设施共享共建等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区域规划日益凸现出其在区域资源整合和配置方面巨大的价值和优势。
三、现阶段我国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区域规划应如何应对的关键在于对现有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当前我国区域规划面临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对传统区域规划的体制、理念、内容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创新,使其更能适应我国区域和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
在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区域规划位于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之上,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指导和依据。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的城市间的竞争,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与其周边城镇共同构成的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近年来,我国也涌现出各种城市区域的规划,例如广州、南京等城市相继编制了都市区规划,在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都市圈规划,浙江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杭嘉湖绍、温台、宁舟等城市群规划。
但是,目前开展的各类城市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存在许多矛盾和衔接上的错位。首先,城市区域规划的区域范围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是有区别的,这就成为区域规划可操作性的一大障碍。其次,各类城市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不清,各类城市区域规划的任务和重点不够明晰,有的重在提供城市的宏观战略,有的侧重于城市的空间结构框架,有的强调中心城市的发展,有的则侧重各城镇之间的关系。
四、区域规划改革的几点思路
(一)以立法为突破,确立区域规划的法律地位
在今后我国区域规划的改革中,首要任务不是编制规划,而是通过立法,明确区域规划与现有各类规划之间的关系,确立区域规划的权威性和法律地位,确保区域规划的实施,发挥其对下一层次规划的指导意义。
(二)以城镇密集区、城镇群、都市圈发展规划为依托,以各部门的行业规划、专项规划为基础,建构区域规划体系
在我国,区域规划被分割成各种类型的规划,在体制上实行的是多重管理。我国目前的规划编制体系中,城镇密集地区规划、城市群规划、都市圈发展规划作为综合性规划,在其编制目的、内容和管理上,最接近于区域规划。因此,依托城镇密集区规划、城镇群规划以及都市圈规划,充分吸纳各行业和部门规划的成果并进行提升和补充、完善,从而建立起由区域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构成的区域规划体系。
(三)规划理念的创新
1.比较与竞争
在传统规划中比较重视对城市和区域发展中比较优势的分析,但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驱动下,城市间、区域间、国家间的竞争加剧,因此更加关注竞争优势。能否形成竞争优势,关键是人的因素。而以往在分析比较优势时多侧重于静态的物质资源,对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人文资源往往分析不够。
2.弹性和刚性
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区域规划多属指令性,刚性的规划,对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人口居住的空间转移,城乡建设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定位,都是刚性规定,显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可变性和灵活性。由于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对区域内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安排需要有一定的弹性。但是,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不理性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旅游环境,也必须对区域内严格划定的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进行刚性的约束。同时,可以确定有选择的引导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这两种区域可留有程度不同的有较多回旋余地的弹性发展空间。
3.协调与整合
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是搞好区域空间的综合协调,包括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城乡建设、各类开发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布局协
调,以及开发建设布局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整治的协调,同时还包括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区域内城镇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相互协调。综合协调涉及到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国家利益、地方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也会涉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之间的矛盾,此外,不少区域规划在协调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没有充分地与利益冲突各方进行协调商议,由此导致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得不到充分的实施。
4.沟通与管治要使区域规划真正成为指导地区开发建设的行动纲领,必须重视公共参与。在规划的过程中,应广泛吸取代表各种R6北方经济·2008年第2期利益的政府有关部门、非政府组织(社团、公司)以及企业家、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意见,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和联系,共同寻求解决区域规划中各种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新的区域规划要求由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力量之间进行磨合、平衡,转向双向互求互动、协商型规划。在西方国家被称为“非正式规划”,即利用咨询、讨论、谈判、交流、参与等措施,在正式的规划途径之外,开辟出一种不完全是官方意见交流和协商行动的渠道,通过制定公平准则,建立公开的规划体系,广泛吸收各种利益集团参与规划的全过程。这种重视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协调方法和途径也被称为“管治”。这一点对于我国传统区域规划编制思维的改造是有重要意义的,虽然这个过程可能意味着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耗费,但却是使区域规划从图纸走向现实的重要保障,这种协商型规划可以处理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就业市场的开拓、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土地资源的需求、开敞空间的建设和区域基础设施共享等问题。
5.虚调控和实调控
篇6
FBO是通用航空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设施,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的通用航空和公务航空飞行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FBO与通常意义的机场是两个不同事物,它们可能会共用跑道和滑行道,但它们所服务的对象有巨大的差异。
FBO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国内机场开设FBO业务的企业屈指可数,因此,很多国外航空公司便纷纷抢占先机来中国投资合作。
虽然我国境内FBO的质量和数量与美国、欧洲强劲的FBO行业不可同日而语,但随着低空空域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机、通用航空市场必将后势强劲。
长三角地区FBO分析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达17.6%,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根据2009年胡润财富报告,全国有825000个千万富豪和51000个亿元富豪,长三角地区千万富豪数量占全国的34.7%,亿元富豪占全国的33.8%。而2011年的胡润百富榜显示,中国富豪人数继续快速扩大。百亿富豪达到127位,比2010年增加了三成,比2009年翻了近一倍;十亿美金富豪达到271位,比2010年增加了四成多,比2009年翻了一倍多。在2011年前20名排行榜中,长三角区域占据了8位。
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通用航空成为当前长三角地区民用航空业一个新的增长点,私人飞行和公务飞行、空中旅游等则是通用航空发展最快的领域。截止到2010年底,长三角地区注册或登记的通用航空公司、航校、航空俱乐部近20家,约占全国通航企业的17%。
虽然通用航空在长三角地区未来10年内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但是目前其基础保障设施却远远落后于通航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目前,长三角地区只有上海虹桥机场公务机基地一家功能齐全的FBO运营基地,且该FBO是为公务机提供服务的专用基地,鲜有为各种类型通用航空器提供保障服务的FBO基地。
长三角地区是世界机场密度最高的多机场系统群,截至2010年底,共有机场17个,国际及国内枢纽机场5个,FBO基地1个。纵观世界,与长三角地区都市群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具有一定相似性的美国东北部都市群和五大湖城市群相比来看,美国著名的东北部都市群,其区域范围内机场数量达到30多个,其中大型枢纽机场9个,大型FBO基地34个;而在五大湖城市群经济区域范围内机场数量接近20个,其中大型枢纽机场5个,大型FBO近30个(数据依据2009年美国AIN FBO Survey整理)。在两大都市群中,大型枢纽机场通常会有2—3个FBO基地为通用航空提供保障服务,同时在多机场系统中FBO主要由世界大型FBO连锁经营集团运营,其效率和服务都达到成熟模式。相关资料显示,目前虹桥公务机基地一个月的业务量还不足以与美国大型FBO一天的业务量相比。我国FBO建设远落后于美国FBO保障体系。
目前的长三角区域,除去公务航空专用大型FBO基地之外,一些通用航空公司正在谋划建立直升机、超轻型喷气机的机场、起降点,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些小型通航机场、起降点可以算作一个小型FBO基地,或者具有FBO的某些功能,诸如南京若航未来直升机基地规划、舟山群岛直升机起降点的基地规划等。这些小型FBO可以为通用航空器提供最基本的飞行保障服务,未来这些基地将成为长三角FBO服务保障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长三角地区FBO总体规划原则
配合低空试点改革的推进
低空空域是通用航空活动的主要区域,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是大力发展通用航空、繁荣我国航空业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FBO的发展需要积极配合低空改革试点的推进,使其在我国大范围构建的服务保障网络中发挥积极作用。并通过合理规划布局,正确引导长三角FBO行业与低空空域改革进程协调发展。
在现有机场网络基础上合理规划
根据调查分析、估计测算,我国大陆地区到2020年,除了上海将建成亚太航空枢纽中心,华东地区还要建成48个民用机场,比现在多14个,建成后每隔200千米有一个支线机场,每隔400~500千米有一个干线机场。
相对于运输业务繁忙的民用机场,加快建设支线机场不失为改善通用航空的起降条件的有效途径。而对于亏损的支线机场,可以考虑通过减免税收、贴息等方式,解决机场建设和运行中的资金压力,支持其发展。同时,补贴和免税等措施也将大大促进民间投资建设支线机场的积极性。有了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再结合正在进行的低空空域管理改革,通用航空“飞得起,落得下”的问题有望同时得到解决。
因此,打造长三角区域通用航空FBO基础设施保障网络要依托于我国2020年机场发展规划。同时,需通过对区域经济基础、发展环境、社会文化和战略地位等关键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找到本地区FBO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及区位优势,需根据发展机遇、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及区位特征,确立本地区FBO的独特地位。
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
长三角地区是公务航空及私人航空的巨大市场。目前该区域公务机及私人飞机的使用者,主要是世界500强在华企业、外籍政府官员、外企高管、民营企业、广告公司、地产公司等。其中大部分为外籍客户,国内客户多为企业客户和团体客户。在这些客户进行的通用航空活动中,以搭乘直升机或小型公务机视察工业园区和工厂、营销活动包机、短途包机旅游三类情况最为多见。
通过将FBO打造成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的转换点,可以为公务机客户提供方便,使其更加节约时间成本;利用FBO的发展,促进当地空中旅游业务及其他业务的发展。因此,FBO的发展应与当地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联动效应。
上海FBO发展规划
目前,虹桥公务机基地对于提升上海国际地位和声誉、完善枢纽服务功能、促进航空产业发展、增强城市和机场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同时,从市场角
度出发,加快推进公务机基地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掘市场增长潜力,牢牢把握未来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根据目前上海市场现状,以2005年上海公务机运量为FBO市场基期参数,结合国内机队规模(包括私人拥有者)和外籍机队飞行规模,加上2010年世博会对FBO市场增量机会的影响度,初步预测至201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5%,即2015年超过5000架次。此后,到2026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0%,预计远期上海市场总量约达15000架次。
因此,就上海公务航空未来发展趋势而言,上海虹桥公务机基地应完善其服务功能,这将有力促进公务机运量的稳步增长。首先,外籍公务机因商务目的飞往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城市具有一定的潜在需求,但限于缺乏成熟的FBO设施,阻碍了该部分市场需求的完全释放。虹桥公务机基地应完善其服务功能,依托上海所处区域经济的特点提供市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市场设施,吸引公务机流量的增长;其次,虹桥公务机基地应延伸其服务产品的开发,有助于公务机产业链的进一步拓展。例如公务机托管业务。最后,虹桥公务机基地应有国际竞争意识,以FBO业务为基础,创建一流的地区性商务航空运营基地,并使其成功融入国际网络,成为中国及东北亚的公务机运营中心,为上海“航运中心”发展效力。
江浙地区FBO发展规划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指出,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南京、杭州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错位发展,扩大辐射半径,带动区域整体发展。故在未来发展中,可考虑效仿上海公务机基地规划,建立南京、杭州大型FBO保障基地。同时,长三角公务直升机消费市场亦渐成为中国高端消费市场的代表。公务直升机和公务飞机在运营层面上的差异如下表所示:
长三角经济圈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经济圈,经济中心城市之间距离间隔不像京津冀都市圈那样远,比较适合上述公务直升机300公里的飞行距离,而利用公务直升机作为交通工具的最大优势为时间成本的节约。例如春兰集团曾购买过1架EC-135直升机,以往经理和厂长要用三四个月的时间才能跑完的地方在使用直升机代步后只需一个月时间,工作效率提高了三四倍,虽然每年直升机运营费用要数百万元,但是收益远远大于这个数值。根据美国国家公务机协会(NBAA)统计,如果一个人每周乘3次私人直升机,累加起来,其每年可以比乘坐普通航班节省1个月的时间。这一点对于很多空中飞人来说,是个巨大的诱惑。因此,在江浙地区亟需建立为这些公务直升机提供服务的中小型FBO保障网点。
篇7
《规划》背景
此次规划以原中央苏区为核心,统筹考虑有紧密联系的周边县(市、区)发展,规划范围包括江西、福建、广东三省108个县(市、区)。这一区域总面积21.8万平方公里,2013年末总人口4748万,地区生产总值14650亿元。目前,区域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4%、79.6%,城镇化水平落后全国8个百分点,有20多个县(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0%,大多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和本省平均水平,有一半的县属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级、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产业结构单一,民生问题突出,体制机制不活,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规划》原则
一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民生和贫困是该区域发展面临的最紧迫问题,等不起、拖不得。《规划》把解决民生和贫困问题摆在突出位置,用较大篇幅对发展社会事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出了整体安排和部署,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规划》还从该区域的长远发展出发,明确了该地区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方向,规划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着力增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国家扶持,自力更生。针对该区域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规划》明确国家将在资金、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在综合分析这一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规划》强调要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创新体制机制,通过自身努力加快振兴发展。
三是保护优先,合理开发。这一区域是是赣江、闽江、东江、抚河、信江、九龙江、汀江、梅江等重要河流的源头地区,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和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地位十分突出。《规划》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着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进要素集约节约利用、产业集群聚集发展,努力实现该地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
四是开放合作,改革创新。这一区域紧邻东南沿海地区,具有扩大对外开放的先天优势。《规划》把加强区域合作、构筑开放平台、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把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开放平台和强化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交流合作放在重要位置,明确要加快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建立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同时,针对该地区体制机制不活的问题,《规划》从非公经济发展、金融、环保、城镇化、集体林权等体制创新入手,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鼓励先行先试,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重点任务
《规划》从6个方面提出了区域振兴发展的重点任务:一是做大做强特色农林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医药、新能源等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加强铁路、公路、机场、内河航道及能源、水利、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三是加大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力度,开展东江源、抚河源、赣江源、闽江源等生态补偿试点,加强赣江、闽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四是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做好就业工作,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五是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促进县域加快发展,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六是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加强跨省重大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协同建设,强化与珠三角、厦漳泉、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的经贸联系。同时,强调要促进与周边的湖南、闽东、浙东原苏区联动发展。
政策指向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从财税、金融、产业、投资、国土、生态、人才、对口支援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政策“含金量”比较高。
《规划》对上述政策作了细化实化,重点在投资、金融、资源利用、产业发展、改革创新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政策指向,更加注重可操作性,更具针对性。相信通过这些政策扶持,会为该区域注入强劲发展动力,加快实现全面振兴。
本刊点评
“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让这片无数革命先烈鲜血浸染的红土地发展起来,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上富裕幸福的日子,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
篇8
1区域铁路网规划发展历史及规划目的
1.1区域铁路网规划发展历史
我国铁路行业针对建设项目的前期规划及建设论证大致可分为下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建设项目的论证缺乏对区域铁路网规划布局的统筹考虑,在项目层次论证项目,铁路的建设缺乏区域铁路网规划的指导。第二阶段为90年代初至中后期,国家及一些省市开始进行区域内铁路网布局及建设时序研究,根据区域铁路网规划指导区域铁路的建设。但受规划理论及技术手段的制约,区域铁路网的规划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以定量分析,研究过程缺乏先进的分析技术,使得规划的稳定性和实施性相对较弱。第三阶段为2000年以后,区域铁路网规划的编制不断融入新的规划发展理念,并统筹考虑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以及与相关规划的衔接,编制技术手段和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完成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方案研究报告》在规划编制上运用了全新编制手段和规划技术路线。运用“逐层展开法为主、单因素分析法为辅”的路网布局方法,通过在基础物理网络上叠加各种因素形成概念性网络,最终确定路网布局。运用“干线网补充、系统网完善”的铁路网布局方法,将干线网补充与国家综合交通运输走廊结合,增加区际通道和重要的区内通道;系统网完善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对各子系统网进行扫描,并逐一优化完善。
1.2区域铁路网规划目的
区域铁路网规划是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根据区域资源分布情况和产业布局特点,以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通过对区域运输需求的分析预测,在统筹考虑铁路的技术经济优势以及与相关行业衔接的基础上,进行铁路网空间布局规划的过程。因此,区域铁路网规划的目标应当包括:最大限度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适应、支撑和带动区域产业布局;解决当前铁路运输“瓶颈”及将来可能出现的新“瓶颈”;科学合理地安排区域铁路网的分阶段建设。
2总体规划方法和技术路线
2.1区域铁路网规划的特点
铁路网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有的路线及处于不同阶层的路网,都是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而独立存在,它们分别具有的功能和目标只有彼此联系,才能实现铁路网整体的共同目标。因此,在进行区域铁路网规划时必须树立“系统优化、综合协调”的理念,综合考虑系统内各种相关元素的变化,并按照重要程度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方法,以系统最优化为目标确定最佳路网布局方案,使整体系统达到最优效果。
2.2总体规划方法、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区域铁路网规划采用以运输需求分析为基础的“多模块层次分析”方法,主要特点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近期与远景相结合”。区域铁路网规划体系包含规划背景研究、运输需求分析、布局方案研究、规划效果评价和规划实施方案5个主要部分。
2.2.1规划背景研究
规划背景研究是区域铁路网规划的前提。主要内容为:详细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面临的发展形势,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及相关发展政策,提炼区域铁路网规划的理念,科学合理地确定区域铁路网规划目标及规划原则。
2.2.2运输需求分析
运输需求分析是区域铁路网规划的基础。主要内容为:系统分析区域客货运输的特点,研究区域客货运输对铁路的需求,确定铁路在区域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分析规划区域现状及历史年度客货运输情况,把握区域运输需求发展规律;其次根据区域经济及交通发展规划,研究分析规划年度区域客货运输需求及铁路在客货运输市场中所承担的合理运量;最后,将铁路承担的运量分配到相关通道。
2.2.5布局方案研究
布局方案研究是区域铁路网规划的核心。主要内容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需求的特性,依靠主要支配因素展开区域铁路网布局。路网布局的同时考虑与既有铁路网的结合,与国家铁路网规划及相关规划的衔接,形成区域最终铁路网布局方案,提出区域铁路网规划的主要规划项目。
2.2.4规划效果评价
规划效果评价是区域铁路网规划的检验。主要内容为:选取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区域铁路网规划布局进行评价,并与区域铁路网规划总体目标进行对照,检验是否达到规划预期目标。
2.2.5规划实施方案
规划实施方案是区域铁路网规划的深化。主要内容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铁路网规划总体目标,明确近期建设任务及各阶段建设目标。根据项目建设的迫切程度及资金筹措情况,提出各项目实施的建设时序安排。区域铁路网规划总体技术路线见图l。
3区域铁路网规划发展趋势
2004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编制完成后,各省市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特点,制定各自区域内铁路网发展规划,与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进行衔接。
3.1更加注重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区域铁路网规划更加注重与相关规划的衔接。这些规划主要包括:交通行业的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港口发展规划、高速公路网发展规划、民航发展规划,其他行业发展规划,如能源发展规划、城市群发展规划等。将研究区域置于国家大的背景下,使区域铁路网规划能够满足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铁路网布局的需求,并成为国家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2更加注重与国家相关政策的结合
区域铁路网规划更加注重与国家相关政策的结合,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理念逐步融入区域铁路网规划发展当中。在区域铁路网布局过程中,更加注重节约集约用地以及环境约束等条件,更好地处理了铁路建设与产业发展、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的关系。
3.3更加注重交通规划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区域铁路网规划的编制更加注重规划理论的应用。运输需求分析中采用多种预测模型综合分析,铁路网布局采用大背景分析方法,引入交通区位理论进行布局,规划评价中选用多目标评价体系等等,使得区域铁路网规划的理论性和稳定性逐步增强。
4区域铁路网规划焦点问题探讨
4.1公共通道资源的利用问题
公共通道的资源利用问题是近年来区域铁路网规划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该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煤炭能源输出大省和煤炭分布集中地市。由于能源市场煤炭紧缺,主要能源企业蜂拥进驻,提出众多为煤炭开发配套的铁路项目。这类铁路项目的运量往往具有点到点特性,基本不承担路网功能,企业特性明显,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作用较小,但已经提前占用公共通道资源。这种情况突出表现在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的蒙西地区,包神铁路、大准铁路等企业铁路基本以承担所属企业的矿区煤炭运输为主,仅承运少量地方煤炭和其他物资,且该类铁路基本不承担旅客运输。铁路作为我国综合交通体系中的主要运输方式,提供公共交通服务。建议区域铁路网规划中铁路部门应当提前控制该类公共通道资源,将这种能源线路纳入国家层次的铁路网规划,统筹考虑路网的统一及地方经济的发展。投融资可采用多元化方式,鼓励企业参与投资建设。
4.2区域铁路网布局的侧重问题
在区域铁路网规划的评估审查过程中,地方政府出于拉动地方经济的考虑,提出一些地方开发性线路,这些线路里程短,往往仅途经一两个县城,有些甚至与区域铁路干线呈“三角形”布局。根据各种交通方式的技术经济优势,高速公路网功能为“覆盖”和“便捷连通”;铁路具备低成本、大能力的技术经济优势,因此在网络布局方面,更应注重综合运输走廊、区际和重要区内通道的构建和强化,重点解决大宗客货流的中长途调运;同时应在高强度客流的快捷输送、煤炭运输、港口和口岸集疏运等领域发挥骨干作用。建议对该类铁路的布局要站在综合交通运输的角度区别对待,如果该地区经济发展常年受交通条件限制,从拉动地方经济的角度考虑,可以考虑纳入区域铁路网规划。如果仅仅为了考虑铁路的覆盖问题,则需要结合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详细斟酌其建设必要性。
4。3高标准客运铁路的布局问题
在区域铁路网规划过程中,一些西部地区省市提出需要规划修建300km/h的高标准客运专线与经济、政治中心快速连接。该问题的分析需要统筹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的规划原则为覆盖所有第一层次城市和第二层次中的大部分城市,是快速客运网的主骨架。研究区域中心城市从人口、gdp等方面是否属于我国第一、第二层次城市范畴。第二,300km/h以上标准的客运专线票价为0。40元/人.km,预测区段客流密度近期基本达到3500万人以上,因此需要考虑居民收入水平、沿线客流强度是否能够支撑该类标准的客运专线。建议快速客运线路的布局应当考虑沿线城市人口分布状况、客流水平、支付能力等因素,合理选择300km/h客运专线、200km/h快速铁路和普通铁路三个层次标准进行规划。
4.4内陆省份的出海需求问题
目前,我国沿海省市经济发展迅速,港口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节点,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些内陆省份提出了出海通道的规划问题,以加强与沿海经济区域及世界其他城市的交流。根据梯度经济发展理论,我国经济发展由东向西逐步转移。因此,我国中部各省纷纷提出建设出海铁路通道的构想。如江西提出修建的向莆铁路,内蒙古规划修建的锡林浩特一曹妃甸铁路等。建议出海通道的规划应当详细分析区域货运量的流量、流向及货运量构成,如果存在出海需求,应当考虑通过与我国铁路主要通道衔接,形成大能力出区达海通道,实现与沿海港口的连接,带动内陆省份经济的快速发展。
4。5口岸铁路的布局问题
篇9
一、区域规划对地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区域规划在刺激地方经济之前,首先激活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多数炒房者纷纷踩着区域规划制订的时点,介入相关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大到国家级区域规划,小到新地铁线路投建方案,都被炒房者视为投资良机,体现了区域规划对区域楼市的明显带动和提振作用。
(一)区域规划改善当地基础建设的同时也引起了房价的快速上涨区域规划的影响是长期的。区域房地产潜在价值提升,可以吸引外地资金进入,加速该区域开发。不过,近期部分地区房价因区域规划而被过度炒作,这无疑是对未来发展的透支,也可能引起政策制订者的警惕。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关于调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现行建制,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区。随后的三个月,滨海新区房价累计涨幅超过50%:今年1-2月累计成交11591套,同比增长39.7%。
2010年1月初,《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海南房地产和土地价格不断攀升。随后的一个多月内,海南主要城市房价涨幅超过100%。
(二)区域规划是房地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但不应成为短期投资炒作的对象如果疯炒一阵房地产,最后造成房地产巨大泡沫的话,区域振兴必将大打折扣。理论上来讲,区域性发展规划作为一种刺激和拉动经济的工具,短期内能创造出一个洼地,吸纳各种要素进转自省略入并加快流动,从而迅速催生资本聚集效应。但区域性发展规划一旦成了一件人人都在赌运气的标的,就非常容易背离实际,陷于概念性的炒作,由此必定形成一个巨大的流动性漩涡。而房地产作为资本增值和发展突破的首选项,首当其冲会被拖入。纵观近些年许多区域崛起的现实,房地产不连跳几个台阶、基础设施建设不突飞猛进、城市化推进节奏不加快,区域经济一定是不会有起色的。于是,区域性发展规划与房地产业发展机会、区域经济与房地产业部门经济,就直接划上了等号。如果不能扭转这种极端错了位的联系,后果是很难设想的。
(三)区域规划成为地方房地产泡沫的直接诱因已经看到,一些地区在刚刚拿到批文之后,当地房地产市场已然如一锅煮沸的开水,各路资本纷纷杀奔而去,价格随即扶摇直上。上一次海南岛房地产泡沫破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错觉造成的。官方给了大量的扶持政策要建设特区,结果那里却变成了房地产投资乐园,一类大资本在那里倒卖土地,另一类小资金就在炒卖房屋。实业没有做起来,大多数资本都在钻投机取巧的空子。因为流动性漩涡的作用,土地、房屋的价格受到剧烈搅动,变得严重脱离实际,在缺少真实性需求支持的情况下,最终摔了个粉碎。
包括海南等新近拿到规划批文的区域,在迎来又一轮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再一次被推入到这样一种威胁面前。虽然17年过去了,"概念性炒作危机"阴影却始终没有走远。尽管有人认为,眼下的市场已不是当年的初级形态,以前的悲剧当不致重演。但我认为,只要有那一纸被镀上决策印信的规划存在,流动性漩涡就一定要出现。原因在于,当前的中国市场并不缺少流动性。在今天,无孔不入的全国乃至于国际资金都在向这些区域注入,这对于各个准备起步的区域板块的撬动是很明显的。
二、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房地产业在经济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仅包含自身所承载的基本作用,同时还包括在经济链中带动相关产业、联结生产与生活的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影响公共投资和个人消费倾向的作用,以及拉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产、生活环境等方面作用。
1、房地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
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从1997年之后,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先呈攀升趋势,03年达到27.7%,随后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几大行业相继进入了更为快速的发展时期,迅速占领了第三产业的大部分空间,而房地产在宏观政策的控制下,快速增长的势头相对放缓,贡献率随之回落,但是05年仍达到了22%以上。所以从近几年来的贡献指标分析,房地产对我区经济增长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2、房地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有利于区域价值的提高
各种房屋建筑是城市经济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空间条件,也是一个城市形象的展现。房地产业可以为城市提供基础设施、生活设施以及各行各业和居民的用地用房,从而对城市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这也是房地产业在旁侧效应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如北京朝阳区CBD、燕莎、朝外、亚运村等多个经济热点区域都是以率先发展起来的房地产业为基础,而逐渐发展壮大的。随着这些区域的集聚效益不断发挥,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聚集更多的技术和资金,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3、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区域可持续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使人类脱离贫困,并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资金和技术,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宏观经济是房地产投资的基础,其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直接决定房地产投资的发展方向和投资方式。房地产投资能够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推进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发展。
同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房地产投资行为,区域经济的性质、功能。特点和发展水平都会对房地产投资方向和投资方式产生影响。当不同区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状况确定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时,对于房地产投资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商业城市、工业城市和旅游城市需要不同比重的房地产投资构成,在同一城市定位下,发展阶段不同也会产生房地产投资需求比例的不同。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房地产投资结构,才能与宏观经济发展相协调。
4、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篇10
一、区域规划概述
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中央出台的区域发展规划,除提业优惠政策外,更重要的是为地方政府打开了土地开发引资的大门。区域规划首先带动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开发,房价上涨,便可实现后续的招商引资。房地产和区域发展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区域发展必然要寻找一些先导产业发挥带动作用,房地产便是其中之一。
只有当项目产品在二级市场上交易活跃的时候,房地产和区域经济的后续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动力。区域振兴规划无疑也是助推市场活跃的强心剂。
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国家在去年陆续出台了多项区域经济振兴规划。随着相关规划的实施,规划给区域发展带来新动力,区域经济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房地产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望相互促进。
区域振兴规划实施后,国家和地方大量的投资项目将跟进,这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实质性的,但并非立竿见影。需要大量前期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铺垫。部分城市的区域振兴规划引起的过度炒房应当警惕。这些规划的实施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培育将产生巨大影响,但同时也成为了主题投资的热点,吸引了楼市和股市的投资者竞相介入。在这种背景下,房价出现一定程度上涨可以理解,但过度炒作形成较大泡沫将遏制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区域规划对地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区域规划在刺激地方经济之前,首先激活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多数炒房者纷纷踩着区域规划制订的时点,介入相关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大到国家级区域规划,小到新地铁线路投建方案,都被炒房者视为投资良机,体现了区域规划对区域楼市的明显带动和提振作用。
(一)区域规划改善当地基础建设的同时也引起了房价的快速上涨区域规划的影响是长期的。区域房地产潜在价值提升,可以吸引外地资金进入,加速该区域开发。不过,近期部分地区房价因区域规划而被过度炒作,这无疑是对未来发展的透支,也可能引起政策制订者的警惕。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关于调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现行建制,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区。随后的三个月,滨海新区房价累计涨幅超过50%:今年1-2月累计成交11591套,同比增长39.7%。
2010年1月初,《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海南房地产和土地价格不断攀升。随后的一个多月内,海南主要城市房价涨幅超过100%。
(二)区域规划是房地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但不应成为短期投资炒作的对象如果疯炒一阵房地产,最后造成房地产巨大泡沫的话,区域振兴必将大打折扣。理论上来讲,区域性发展规划作为一种刺激和拉动经济的工具,短期内能创造出一个洼地,吸纳各种要素进入并加快流动,从而迅速催生资本聚集效应。但区域性发展规划一旦成了一件人人都在赌运气的标的,就非常容易背离实际,陷于概念性的炒作,由此必定形成一个巨大的流动性漩涡。而房地产作为资本增值和发展突破的首选项,首当其冲会被拖入。纵观近些年许多区域崛起的现实,房地产不连跳几个台阶、基础设施建设不突飞猛进、城市化推进节奏不加快,区域经济一定是不会有起色的。于是,区域性发展规划与房地产业发展机会、区域经济与房地产业部门经济,就直接划上了等号。如果不能扭转这种极端错了位的联系,后果是很难设想的。
(三)区域规划成为地方房地产泡沫的直接诱因已经看到,一些地区在刚刚拿到批文之后,当地房地产市场已然如一锅煮沸的开水,各路资本纷纷杀奔而去,价格随即扶摇直上。上一次海南岛房地产泡沫破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错觉造成的。官方给了大量的扶持政策要建设特区,结果那里却变成了房地产投资乐园,一类大资本在那里倒卖土地,另一类小资金就在炒卖房屋。实业没有做起来,大多数资本都在钻投机取巧的空子。因为流动性漩涡的作用,土地、房屋的价格受到剧烈搅动,变得严重脱离实际,在缺少真实性需求支持的情况下,最终摔了个粉碎。
包括海南等新近拿到规划批文的区域,在迎来又一轮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再一次被推入到这样一种威胁面前。虽然17年过去了,"概念性炒作危机"阴影却始终没有走远。尽管有人认为,眼下的市场已不是当年的初级形态,以前的悲剧当不致重演。但我认为,只要有那一纸被镀上决策印信的规划存在,流动性漩涡就一定要出现。原因在于,当前的中国市场并不缺少流动性。在今天,无孔不入的全国乃至于国际资金都在向这些区域注入,这对于各个准备起步的区域板块的撬动是很明显的。
三、地方房地产业良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要防止此类房地产热,先得设法使盲目性、一窝蜂似的"规划热"冷却下来。区域性规划,并非越多越好,要宁缺毋滥,不宜鼓励竞相"要规划"的风气。经济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核心的一点是,大到一国,小到一地,都需要以结构合理、需求坚实的产业基础做后盾。区域经济是许多部门经济的集合,是一种结构性、同步性、综合性和协调互补性的经济形态,我们需要加强一种可持续性的区域发展营造意识,力避急功近利的心态。
(一)适度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中,房地产投资应占多大比例需要认真研究。事实证明,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如果过高,一定会产生泡沫,很多城市在年所经历的房地产市场巨变都与此有关。而如果房地产投资比重过低,不仅不能够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而且会对城市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保持适度的房地产投资规模,是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首要环节。要研究一个城市房地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关系,从中找出规律,努力把握好这个比例关系,如此,房地产市场供求才能大体平衡,房地产市场才能稳定发展。
(二)加强对规划全程的监督控制对于区域发展规划战略,决策层也要对规划落地全程予以监督控制。在规划推进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土地、资金两类要素的投放。
因为有政策倾斜和照顾,预计这两类要素的投放将会拉开一个极大口子。如果两者投放不够合理,甚至失去控制,在市场层面就会导致炒地、炒房的恶果。
(三)加强区域内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房地产市场调控是政府稳定房价的手段。但由于房地产是关系百姓居住生活的大事,是对国民经济具有广泛影响的行业。因此,必须要在调控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如果在执行中忽松忽紧,忽冷忽热,就会在解决老问题中产生或留下新问题。在一个区域规划体系中,有很多产业部门需要政策惠及,但房地产业是最不应该受到关照的,更不能被当成特殊产业来对待。放眼全国看一看,现在不仅流动性充裕的地方,房地产经济很发达,连很多流动性并不充裕的欠发达地区,亦如此。因此房地产业本就该被排除在一揽子区域规划措施之外。
篇11
我国区域规划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区域规划目的是为了搞好工业的合理布局,落实国民经济的长远计划,使城市规划有充分的依据。80年代,国家相继开展了全国性、跨省区和地区性的规划工作,如完成了《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完成了攀西六盘水地区、湘赣粤交界地区、晋陕蒙接壤地区、乌江干流沿岸地区、金沙江下游地区等跨省区区域规划工作;在京津唐地区、吉林省松花湖地区、湖北省宜昌地区、浙江省宁波地区、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黑龙江省、安徽省皖北地区、福建省湄州湾地区等开展了区域规划工作。自1992年起,我国计划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就是以经济的自然联系和资源、区位优势互补为主导的、跨省区的区域经济工作开始起步,跨省区的区域经济逐步发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 在进入新世纪后,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背景下,区域规划又涌现出一些新的规划思想和理念,例如在协调不同利益集团时倡导的管治理念,以及在全球经济整合背景下区域规划中涌现出的新区域主义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
20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编制多层次区域规划的,但是由于国土规划尚未通过立法取得应有的法定地位,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因此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
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全国和各省、直辖市都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应有包括市和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由于确立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法律地位,使得在国土规划衰变后,城镇体系规划仍然在区域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加速城市化进、提升大城市竞争力的背景下,以都市区规划、都市圈规划和城镇密集区规划为代表的新型区域规划正在不断兴起。
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竞争给每个地域单元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空间。为了确保各自的竞争优势,强化区域的联合就成为各级政治权力机构和经济发展机构的主动要求。新背景下的区域规划已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区域内部的具体问题,而更加具有增强区域自身竞争力以获取更多发展机会的内容。
经济的网络化及迅速发展的交通、技术体系支撑,城镇发展的日益区域化、区域发展的日益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空间演变的主导趋势,由此带来了对区域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共存共生、设施共享共建等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区域规划日益凸现出其在区域资源整合和配置方面巨大的价值和优势。
三、现阶段我国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区域规划应如何应对的关键在于对现有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当前我国区域规划面临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对传统区域规划的体制、理念、内容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创新,使其更能适应我国区域和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
在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区域规划位于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之上,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指导和依据。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的城市间的竞争,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与其周边城镇共同构成的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近年来,我国也涌现出各种城市区域的规划,例如广州、南京等城市相继编制了都市区规划,在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都市圈规划,浙江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杭嘉湖绍、温台、宁舟等城市群规划。
但是,目前开展的各类城市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存在许多矛盾和衔接上的错位。首先,城市区域规划的区域范围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是有区别的,这就成为区域规划可操作性的一大障碍。其次,各类城市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不清,各类城市区域规划的任务和重点不够明晰,有的重在提供城市的宏观战略,有的侧重于城市的空间结构框架,有的强调中心城市的发展,有的则侧重各城镇之间的关系。
四、区域规划改革的几点思路
(一)以立法为突破,确立区域规划的法律地位
在今后我国区域规划的改革中,首要任务不是编制规划,而是通过立法,明确区域规划与现有各类规划之间的关系,确立区域规划的权威性和法律地位,确保区域规划的实施,发挥其对下一层次规划的指导意义。
(二)以城镇密集区、城镇群、都市圈发展规划为依托,以各部门的行业规划、专项规划为基础,建构区域规划体系
在我国,区域规划被分割成各种类型的规划,在体制上实行的是多重管理。我国目前的规划编制体系中,城镇密集地区规划、城市群规划、都市圈发展规划作为综合性规划,在其编制目的、内容和管理上,最接近于区域规划。因此,依托城镇密集区规划、城镇群规划以及都市圈规划,充分吸纳各行业和部门规划的成果并进行提升和补充、完善,从而建立起由区域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构成的区域规划体系。
(三)规划理念的创新
1.比较与竞争
在传统规划中比较重视对城市和区域发展中比较优势的分析,但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驱动下,城市间、区域间、国家间的竞争加剧,因此更加关注竞争优势。能否形成竞争优势,关键是人的因素。而以往在分析比较优势时多侧重于静态的物质资源,对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人文资源往往分析不够。
2.弹性和刚性
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区域规划多属指令性,刚性的规划,对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人口居住的空间转移,城乡建设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定位,都是刚性规定,显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可变性和灵活性。由于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对区域内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安排需要有一定的弹性。但是,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不理性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旅游环境,也必须对区域内严格划定的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进行刚性的约束。同时,可以确定有选择的引导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这两种区域可留有程度不同的有较多回旋余地的弹性发展空间。
3.协调与整合
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是搞好区域空间的综合协调,包括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城乡建设、各类开发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布局协调,以及开发建设布局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整治的协调,同时还包括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区域内城镇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相互协调。综合协调涉及到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国家利
益、地方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也会涉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之间的矛盾,此外,不少区域规划在协调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没有充分地与利益冲突各方进行协调商议,由此导致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得不到充分的实施。
4.沟通与管治要使区域规划真正成为指导地区开发建设的行动纲领,必须重视公共参与。在规划的过程中,应广泛吸取代表各种R6北方经济・2008年第2期利益的政府有关部门、非政府组织(社团、公司)以及企业家、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意见,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和联系,共同寻求解决区域规划中各种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新的区域规划要求由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力量之间进行磨合、平衡,转向双向互求互动、协商型规划。在西方国家被称为“非正式规划”,即利用咨询、讨论、谈判、交流、参与等措施,在正式的规划途径之外,开辟出一种不完全是官方意见交流和协商行动的渠道,通过制定公平准则,建立公开的规划体系,广泛吸收各种利益集团参与规划的全过程。这种重视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协调方法和途径也被称为“管治”。这一点对于我国传统区域规划编制思维的改造是有重要意义的,虽然这个过程可能意味着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耗费,但却是使区域规划从图纸走向现实的重要保障,这种协商型规划可以处理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就业市场的开拓、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土地资源的需求、开敞空间的建设和区域基础设施共享等问题。
5.虚调控和实调控
篇12
因此,笔者认为,城市发展规划将在三个方面对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规划产生影响,其分别是:1、居民点的规划与发展程度;2、城区广场位置与主要受众群;3、大型公共建筑的布点与发展。而其反映在社区音乐教育方面,则表现为社区音乐教育的场地设置规划、受众群体规划、活动形式规划三个方面。其中,居民点、城区广场与公共建筑不仅仅会对社区音乐教育发展规划中的场地选择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因环境影响的特定人群,及其活动形式而对社区音乐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依此,笔者在进行实地调研时将其细化为三部分,即活动场地、活动人群构成、活动形式考察三大方面。以下,笔者将通过其特征、问题,及解决方案三部分加以阐释。
一是活动场地特征。西安市市内九个区的社区音乐活动多集中于公园(如革命公园、兴庆公园)、广场(如大雁塔南广场)、社区(包括社区服务站,如航天六院社区),另在公共设施周边区域等位置(如省图书馆前的空旷区域)亦有出现,其与国外社区音乐场地基本相近(Sheila Whiteley.Music,Spaceand Place:Popular Music and Cultural ldentity.AshgarePublishing Limited.2005),未产生明显差异。其中,公园与广场占据了社区音乐活动百分比的半数以上,其优势分别在于:西安市市内公园场地普遍较大且秩序井然,可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社区音乐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支持,比如歌舞、合唱、秦腔演唱、秧歌表演等多种活动形式;广场则可在保证社区音乐活动多样化的同时,突出较大规模群体性音乐活动的开展与实施,如在大广场上开展大合唱、音乐歌伴舞等多种群体性社区音乐活动,并可保证不同类型的社区音乐活动的有机联系。
二是活动人群构成特征。在阐释西安市社区音乐教育的人群构成特征前,笔者需要强调:现在全国范围内,社区音乐教育的构成人群多以中、老年人居多,而西安市则与此略有不同。根据笔者对市内九区所做的1500份问卷调查显示:其中18-30岁占据总人数的36.7%,而60岁以上却占总人数的16%左右,从中可以看出,较全国而言,西安市社区音乐教育中青年人数相对较多,发展相对均衡。笔者认为,造成西安市与全国范围内社区音乐教育构成人群比例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西安市大学城为周边区域带来了数量可观的青年人群。青年对社区音乐活动的关注与加入,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区音乐教育在西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并为社区音乐活动提供了有机力量。
三是活动形式特征。西安市社区音乐活动现主要以唱歌与歌伴舞为主,器乐为辅。其中唱歌占40%(尤以合唱为主,占到唱歌总比的70%),歌伴舞占24.7%,而作为展现社区音乐活动多样性、丰富性的器乐合奏仅仅占到12-7%。
而根据以上三个主要特征,笔者认为,西安市社区音乐教育在发展规划中面临几个突出的不足,以下进行具体分述。
第一,活动场地狭小。场地问题是笔者在进行调查活动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问卷调查显示,有39.3%的群众认为,场地问题是限制社区音乐活动的首要问题。而在笔者对西安市广场、公园等主要场地进行大范围调查时发现,大部分场地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规划与监督,因此出现了局部滥用,规划失当,最终导致部分活动因场地狭小无法开展的情况。而在以社区为单位的小型活动场地(如社区绿化带附近或社区内体育活动区域)中,则主要因场地噪音大、场地活动不适宜(如在体育器材旁)等问题,导致活动无法有力开展等问题的出现。
第二,活动构成人群亟待扩展。西安市社区音乐活动虽基本保持了青年与老年的活跃度,但中年群众的匮乏则较为突出,形成一个较为明显的断档。另外,各年龄阶段因缺乏有效沟通,亦出现了社区音乐活动各年龄段人群相对分离的状态。
第三,社区音乐教育缺乏有力的组织者、教育者与联络者。根据调查显示,在受访对象中,25%的群众认为,社区音乐活动缺乏有力的带头人是影响活动开展的主要原因。而从西安市各社区音乐活动的集成联系,大型活动开展的内容上看,因缺乏有力组织者而形成的弊端亦清晰可见,比如社区展演、社区联合活动等总体数量稀少。此外另一问题是,西安市社区音乐教育虽有数量可观的青年人群,但起中坚力量的青年人群却并未活动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与活动深度,另外,如第二点所言,青年人群因在审美趣味、活动形式上与老年人存在分野,而又普遍未担任活动的领导者或引导者,所以使社区音乐活动开展时面临更为严峻的现实情况:组织不力、深度不够。
第四,社区音乐活动形式单一,终身教育的目的性不强。经笔者调查发现,在西安市社区音乐活动中,唱歌与音乐舞蹈伴奏占据了半成以上。而在唱歌与歌伴舞中,网络歌曲占52%左右,其中亦不乏粗制滥造的网络糟粕。而体现西安市地域文化特色的秦腔、碗碗腔活动,蕴含秦风秦味的民族器乐合奏等,却仅占10%左右。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庸俗网络文化在社区的泛滥,亦对西安市社区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开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何有效领导群众开展活动,引导群众深入地方特色应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五,社会资源介入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经笔者调查研究发现,对西安市社区音乐教育产生影响的社会资源主要包括:市区文化单位、民办音乐培训机构、音乐厅以及剧场、各大学中的音乐学院以及音乐系等。但以上各环节现却普遍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可概括为:市区文化单位并未对社区音乐教育提供必要的场地帮助、民办音乐培训机构则普遍存在与社区关系不强,活动开展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而音乐厅与音乐学院,则因宣传问题,而与社区音乐教育中的普及教育目的大多失之交臂。笔者以西安音乐学院与西安音乐厅为例。西安音乐学院在每年的4-6月毕业季都有大量的学生音乐会,但因学院定位与音乐会宣传问题,导致在周边社区的影响力明显不足,致使周边社区群众对音乐学院场次多、质量高的音乐会置若罔闻,调查显示,在西安音乐学院周边三个社区市民抽样发现,对本月西安音乐学院免费音乐会有一定的了解的市民仅有8%左右。西安音乐厅的问题亦比较突出,据笔者调查发现,自去年年末,西安音乐厅驻厅乐团西安交响乐团共有公益演出达8场之多,并在周边社区、超市、大学、广场均有涉足。但因交响乐团本身定位、宣传存在严重不足,导致群众参与人数、群众反馈人数均不足,与其投入未能形成正比。
二、西安市社区音乐教育发展规划方案
经笔者对西安市社区音乐教育的构成体系进行宏观、中观、微观审视发现,西安市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规划可划归为三个梯度,其自上而下为:政府的总体规划、社会各资源介入以及社区音乐教育自身的科学管理三个方面,而将三个方面细节化、统筹化,则是实现西安市社区音乐教育发展规划的三个要点。另外,在连接以上三个重要因素中,依托于网络方法的平台构建亦不可忽视。以下,笔者将进行具体分述。
第一,政府合理规划。学者埃里克・利维腾・里德等人在论及政府的社会角色时,曾强调其在社区文化中应起资金支持、拉动积极性等直接与间接作用。(Eric Leviten-Reid,TheSocial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Institute of social policy.2003)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认为:政府在社区音乐教育中,除去以上二者,还应保证地区本身特色以及统筹各区域之间的关系等作用,即形成资金支持一统筹支持一精神支持三个相互维系的纽带(即带动群众积极性)。依此,政府的合理规划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定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考虑社区活动的场地大小与周边环境(包括社区音乐活动),规划合理的群众活动区域,突出不同社区及公共区域的功能与作用,并根据社区网与广场、公共建筑为开展利民活动储备积累;2、为社区音乐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包括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如音乐教育讲座、音乐晚会筹办)、社区与社区间联动性质的交流与表演、社区音乐活动落实监督以及反馈三大方面;3、作为社会各资源与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中枢”,政府应统筹协调发展,保证先进社区的带动性与各社区之间的协调性;4、依托城市大学城特色,将“社区”与大学社区之概念相结合,以为社区音乐教育提供必要的场地支持,活动安排,并为社区音乐教育活动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安排,从而打破现有西安市社区音乐活动在年龄、认知等方面的壁垒,进一步实现社区音乐教育的共通性;5、突出西安市本土特色。根据不同的社区单位、社区主导人群有效地引导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将其与城市的发展主题、实时文化宣传内容、以及西安市本土特色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比如,在社区开展社区音乐教育实时展播、社区音乐活动内容主题更新介绍、在新主题下的社区音乐活动实践等内容,以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社区文化内容。
第二,社会各资源的多元介入。以多维审视的角度观察即可发现,社区音乐教育本身便处于一个复杂的交叉地带。学者黛比・罗威尔在论及社区音乐教育的多维性时曾认为,社区音乐教育本身便是介于社区、学校、大学、艺术小组等交叉的多维地带。(Debbie munity Music Today.NationalAssociation for Music Eduction.2012.)依此,笔者进一步认为:罗威尔所言及的交叉范畴还可以外扩,比如将市区文化馆、少年宫、音乐厅等划归在内,而这种多元介入,亦必会在具体规划中进一步繁荣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其具体内容应包括:1、充分利用专业院校――如音乐学院以及各大学音乐系的专业人才,将其以勤工俭学、大学生走入社区公益活动等形式与社区相结合,其目的在于,将西安市大学城这一特色与社区紧密相融,努力寻找符合大学城特色的多元社区音乐文化,并拓宽社区音乐教育在西安市群众中的受众群体。另外,通过年轻的专业人才的引入、融入、领导三个环节不断加强其归属感,为社区音乐教育提供更多的中坚力量;2、高雅音乐与社区音乐相融合。首先应打破许多群众的认识误区,即高雅音乐与社区音乐并非一对相悖的概念。由此,再将音乐学院与音乐厅的诸多公益性质的音乐会、讲座与社区音乐教育相融,从而突出社区音乐活动终身教育的目的。在音乐学院与各大学音乐系的音乐会中,应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如在周边社区及时张贴近期音乐会海报、在社区音乐教育开展的同时对音乐会曲目进行趣味性讲解、在音乐会结束后及时与社区群众进行交流,此三环节将贯彻音乐会开始一进行一结束反馈三个环节;音乐厅公益音乐会的开展应注重其宣传实效,比如广泛开展音乐会会前讲座,普及高雅音乐的低门槛;交响乐团的公共演出应注重演出前的宣传环节,比如线上的微博宣传、西安市门户网站宣传、线下社区的海报张贴、社区宣传等。另外,可以以社区为单位,将学校、音乐厅结合,实现社区内资源的合理优化,以及开展多种活动的可能;3、民办音乐培训机构与社区联动。民办音乐培训机构具有其他形式所不具有的灵活性、多样性。依此,可充分将其与社区活动联动,通过公益培训、以社区为单位的公益演出等实现培训机构与社区活动的双赢。
第三,社区音乐教育自身的科学管理。笔者认为,一个合理的社区音乐教育模式,应包括:领导者一引导者一联络者一参与者四部分。其中领导者负责活动的组织与筹划、引导者为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与教育提升空间,联络者作为社区与社区之间的纽带而不可或缺,而参与者则为社区音乐教育的主体。其科学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活动组织的有效性。每一个社区具体的音乐活动都应至少有一个领导者,其任务是根据活动人数与活动内容,制定有效的活动规划日程,并对活动效果进行监督;2、活动内容开展的有效性。活动的引导者即起到每一个社区音乐活动老师的作用,从而保证社区音乐教育内容的先进性与教育性;3、活动开展的广泛性。不同社区之间应有专门的外联负责人维持各社区基本情况的汇总,并实现各社区之间的有效互动,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区域性活动,如社区音乐活动展演、社区音乐活动交流等;4、活动开展的目的性。社区内各活动应加强联系,针对社区场地制定不同的社区音乐活动内容,实现场地与社区活动内容的有效利用;5、活动开展的地域性。经笔者调查发现,西安市社区音乐教育活动地域特色较为浓厚,并保留了丰富的地方戏曲、器乐、舞蹈表演,甚至部分社区出现了多元混合的趋向。而突出地域特色,则既需要社区内成员的宣传与引导,以扩大活动的受众群体,又需要社区活动本身质量的提高,以不断提升社区音乐教育的活力;6、社区音乐教育的团队意识,即将以上四个构成部分――领导者、引导者、联络者、参与者紧密结合,突出各自的分工以及整体的连接性,从而实现社区音乐教育之基本单位――团队自身的科学管理。
第四,依托网络技术,打造社区音乐教育发展规划的新平台。其内容主要包括:社区音乐教育门户网站的搭建、对社交网络平台的关注与进入两大方面。国内社区音乐教育的网络化覆盖尚处在初级阶段,门户网站并未建立,而只在类似于中国音乐教育网(网址:http://)的子版块社区中得以体现。而在国外,社区音乐教育网站的建设已日臻完善全备。比如世界知名的社区音乐教育网站:社区音乐教育网(网址:http://.au/Drograms/community-music-online)。该网站不仅与几大知名的社交网络平台采取联动策略(如Facebook、Youtube、Twitter),亦拥有完整的网络版块建设――社区音乐教育新闻、获奖、事件分析、不同年龄段活动入口等,从而可供我们建立地域性特色的社区音乐教育发展模式提供经验。此外,正如上文所言,对社交网络平台的进一步融入是势在必行。学者弗罗里・安塞尔等人曾强调,依托于音乐类试听网站与社交网站等几个方面,则能使互联网成为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中心与“地球村”。(Juan M.Tirado,Daniel Higuero,Florin Isaila,Jesus Carretero.Analyzingthe impact Of events in an online music community.CarlosⅢUniversity.2011)依此,笔者进一步认为,应突出不同音乐社交网站的作用,以实现资源的最大优化。如在社区音乐教育的音乐采集上,主要针对音乐试听网站,而在社区活动的组织、宣传上(尤其是在尚无法建立大型门户网站的前提下)可利用社交网络中的微博、小站、网络社区与成员进行进一步交流、切磋,实现线上宣传、线下连接之用。
篇13
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印迹。一方面古村落中的各类建筑、桥梁、庙宇、古树名木、等构成村落的景观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村落的规划以及所蕴含各类民风习俗、传统节日、民间信仰、传统技艺等体现着我国的人文传承,也为打造古村落景观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古村落通常具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特点,也是充分融合两者的重要景观资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明历程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工作以及景观价值的开发越来越重视。基于古村落景观为基础,打造乡村旅游资源逐渐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规划思路和规划理念的局限,导致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陷入了一定的误区,尤其是在统筹地方旅游资源,协调区域旅游开发方面,一系列较为问题突出。
现阶段国内各地旅游风景区规划和建设如火如荼,但规划和建设的理念过于趋同,注重山水风景,轻视文化挖掘;注重商品经济,轻视文化消费。风景区片面追求风景秀丽,对景区内可供挖掘的文化景观重视不足,典型的就是对于风景区内存在的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不足。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对古村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意识不清,力度不够,加之一些古村落由于历史久远,建筑较为残破,投资修复的意愿不大。二是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缺乏科学规划和设计,对如何平衡和协调古村落与景区的关系缺乏系统性方法,未能将古村落的景观价值与景区的旅游价值充分结合。
古村落景观与区域风景区规划之间呈现出较为密切的关系,客观上古村落与景区之间存在着相互独立、相互矛盾、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互和融合性。由于规划和设计理念落后,现阶段,两者之间的独立性和矛盾性被过多放大,而互且性和融合性往往由于区域旅游规划的不科学和不合理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导致旅游资源利用水平不足,旅游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为地区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造成困扰。本文将着眼于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之间的关系,重点对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作一些探讨。
一、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的关系探讨
(1)独立性
两者各自的特点体现着各自的独立性。古村落是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景观集合体,是一个典型和集中的人居环境体,具有独立的人居设施和条件,具备较为系统的生活和发展条件。而风景区通常是以山水自然环境为依托建设的休闲旅游风景区,注重人的休闲和娱乐服务。前者人工建设并从历史延袭而来供人常住,后者依自然山水风光供人游览。若两者的内在差异和互补性较差,则采取景点独立规划,但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可有效协同。如紧邻古村落的周边不具备较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而仅以古村落自身的人文和历史价值足以打造一个以古村落为诉求的旅游景点,此种情况通常会采取独立规划,但要考虑与区域内与其它景区的整合或是差异化的特色挖掘。
(2)矛盾性
古村落与景区规划的矛盾性集中体现在两者的主体定位上,从历史和文化价值来看,古村落具有鲜明的人文功能和价值,可围绕物理表现开发为以古村落为主体的旅游景点。而风景区规划多重视对山水的依托和利用,重视风光的价值和功用。两者的价值取向有所区别,处在不同阶层角色的理念和目标观念也具有一定差异。导致了两者的规划定位形成了一前一后的发展思路或者说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 因此两者在规划的定位和主体上具有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3)互
古村落和风景区规划常以客观条件为基础构建起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的关系首先缘于区域位置的邻近性和关联性,国内很多的古村落其周边往往都具有较为丰富和良好的自然资源,如山、水、湖等。一方面,通常风景区的规划会涉及或影响到古村落的保护和价值开发,如果规划科学合理,古村落景观可以作为风景区的重要人文和历史景点,从而突显风景区的人文和历史价值。古村落的远瞻性保护和旅游开发有助于风景区文化价值和内涵的深度体现。另一方面,风景区为古村落人居增加了活动空间,有助于古村落人居活动的丰富性,也能通过自然风貌的牵引力,将游人拉入村落活动当中。风景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景区建设对古村落可持续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益处。
(4)融合性
第一,古村落特有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特点使其在人居环境的功能之上具备了丰富旅游价值的人文资源,而风景区则是对自然资源进行总体协调的旅游资源集合体。二者可以说是旅游资源的不同表现层面,两者可共同作为区域旅游资源相互融合,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进行协同发展。
第二,古村落通常以人文和历史价值作为旅游资源的诉求点,而风景区则多以休闲娱乐或度假等作为诉求,两者的融合可以丰富旅游资源的诉求点,有利于旅游产品的开发和价值提升。
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层面来看,古村落景观和风景区的协同规划既可以相互独立为不同的旅游景区,也可以相互融合,打造为一个旅游景区的不同景点。具体如何协同规划,则需要具体分析两者的内在关联性。纵观国内古村落与风景区旅游资源在诉求点上的互补性,采取协同规划和发展的思路不管是从经济效益、还是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方面都具有更好的可行性。
二、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协同发展的原则
两者的协同发展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要倡导文化内涵导向原则。充分挖掘古村落传统民俗文化,建立民间文化保护机构,全面提升古村落的文化吸引力。
二是注重保护与发展互动原则。在对古村落区的物质性遗产保护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对本地区周围的生态和自然资源,从旅游产品的丰富性以及旅游人群的需求角度开展统筹和协同规划,促进古村落人文历史价值与自然资源的休闲娱乐价值相互促进的功能。
三是兼顾产品外延原则。基于古村落景观和景区诉求的差异,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以拓展景区旅游的附加值。
四是讲求景区景观一体化原则。统筹规划各类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古村落景观游览和山水游览的便利性。
三、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协同发展案例分析
以温州永嘉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为例,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以典型的火山岩地貌、完整的楠溪江水系和古朴的古村落群为风景资源主体,表现出“水美、岩奇、瀑多、林秀、村古”的山水田园特色,是中国耕读社会传统生活方式和山水审美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具有游览观光、民俗体验、科学考察、休闲度假价值的特大型自然文化复合式风景名胜区。
风景区由大楠溪、大若岩、石桅岩、四海山、太平岩、岩坦溪、源头、珍溪、景区构成,其中有五大景区的功能定位都着眼于古村落景观与景区自然景观的协同,见下表1。
表1 楠溪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区一览表
景区名称 面积(Km2) 功能定位 主要景观
大楠溪景区 143.76 山水游览和古村落文化区 大楠溪、五涑鸟溪溪流景观带,芙蓉、岩头、苍坡、枫林等古村落群,芙蓉峰、北坑等自然山水景观
大若岩景区 80.00 山水游览和宗教文化区 陶公洞、十二峰、百丈瀑、九石门台、崖下库、埭头村、小楠溪等,以奇峰群瀑、宗教文化为特色
石桅岩景区 124.30 山水游览、古村落文化和生态保育 石桅岩、小三峡、龙湾潭、红岩等自然景观和蓬溪、鹤盛、鹤等古村落人文景观
四海山景区 26.35 生态保育区 以四海山林场的森林资源为主,重要景点还有四海尖、焦岩绛等
太平岩景区 90.79 山水游览、古村落文化和游憩服务区 大楠溪中下游曲流、九丈滩林、太平岩、陡门、渠口等景点、古村落
岩坦溪景区 70.19 古村落文化区 林坑、黄南、屿北、溪口等古村落和大楠溪上游河流地貌景观
源头景区 63.24 生态保育区 深龙、屿山、罗等古村落,大青岗、天柱峰等山峰,百丈坑、聋耳溪两条峡谷,龙凤瀑、座石塘、母子瀑、石头湖口等瀑布,聋耳双瀑、石门坎、九瀑连潭等瀑布群
珍溪景区 72.14 山水游览和古村落文化区 珍溪的溪流风景带、花坦-廊下古村落群和水岩的自然山水景观区
永嘉楠溪江沿岸的古村落、古建筑是中国著名民居类型之一。目前,永嘉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3处,遍布县域全境。永嘉县目前已成功申报30个历史文化村落,其中古建筑村落20个,自然生态村落5个,民俗风情村落5个。
楠溪江流域的古村落选址布局巧妙、生态环境优美,每个村落都适应其特定的立地环境巧妙布局,大致可以分为山地型、盆地型、临水型等几种类型。村落依山伴水,四周山野葱郁,树深林密,有着野趣天成的自然环境;进入村落后,古建筑中的石雕、砖雕、木雕及房屋构造,还有历史文化村落的因地制宜的空间布局能给人一种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美的享受。古村落与自然山水共存共生、唇齿相依,形成了景观上、心理上、文化上的内在联系,是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价值与特色之所在。
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和设计充分考虑了古村落与景区规划之间的关系,走出了一条古村落与景区规划协同发展之路。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服务接待设施建设充分考虑古村落旅游和山水旅游的便利性和一体性,重点选取对外交通便捷、景观敏感性不高的地段集中建设旅游服务区,缓解古村落和自然风景区内部的接待压力,同时保护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另外,依据景点的分布规律规划绿色交通系统,在山水之间形成串联古村落之间的特色游览线路,为游客提供了体验自然、感悟文化、俯瞰村落田园的机会,形成特色山水文化走廊。
四、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协同发展策略
在全面保护古村落风貌的前提下,应发挥古村落的潜在优势,突出人居环境特色,充分利用现存的历史遗产、人文资源、山水自然环境,综合发展旅游事业,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准,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要旨在促进古村落的保护更新和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各项开发建设项目,为改造更新提供技术指导。
古村落与风景区的协同规划和发展要从古村落与风景区的一体化发展入手,从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和旅游业态三个方面开展全面协同规划。一方面让二者的旅游资源能够互为补充,互相完善,村托景,景依村,打造兼具人文旅游和山水旅游双重属性的景观区;二要从旅游观光的便利性和资源节约的角度实现旅游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开发和建设;三要从两者景观特色的差异性出发,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业态,满足人们对旅游的多样性体验需求。
3.1旅游资源协同发展
自然山水是古村落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点保护其完整性和稳定性。一方面要分层次保护山地:对倾斜度较大的山地,应逐步退耕还林,对古村落周边的人工林和原始森林要严格实施封山育林;同时加强山地管理,按用地性质分为游憩用地、生态风景林用地、饮用水源保护用地和森林用地,以达到保护山系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加强水系保护,溪河两岸严禁砍伐树木,保护好植被;对溪岸进行形象整治,疏浚泥沙淤塞;严禁开采溪中奇石,恢复原有自然生态。在古村落保护的前提下再进行适度开发。可将古村落连及周边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面积纳入同一景区范围,整个景区内以古民居建筑群为主体,以生态农业、山水景观为辅助,既有人文景观,又有自然景区。通过将古村落旅游资源和山水资源进行协同规划,可打造出丰富的景观样式,开发更加丰富和多样的旅游产品,从而提升旅游活动的品味,提高旅游活动的丰富性,近而提高旅游产业的增加值。
3.2旅游基础设施协同发展
任何旅游资源的开发必然需要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餐饮住宿等是实现旅游资源价值的必备条件。旅游基础设施的协同一方面是景区内古村落旅游与风景旅游的基础设施协同,另一方面则是古村落旅游与区域内其它风景区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的协同。整体的协同要依据交通流量合理分流、交通到达方便快捷、食宿设施丰富完善,食宿条件安全卫生的原则进行规划。将古村落与风景区协同规划,对道路交通、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可实现土地资源、开发资金、开发力量的集约化使用,避免各类资源的浪费。
3.3旅游业态协同发展
古村落与风景区旅游业态的协同是从拓展旅游经济产业、丰富和完善旅游业态和产品的层面考虑,从古村落和风景区的景观特点和价值挖掘着手,致力于开发一系列旅游业态以丰富人们的旅游体验,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风景区的游赏是在充分保护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实现风景资源价值的充分展现和合理利用以及风景区特色和内涵的表露。要结合古村落人文和历史的景观特点和风景区山水风光的景观互补性,围绕“山水、林木、村落”三大风景资源类型,通过分景群、分时段、分主题等方式打造成观光型景点、人文型景点和综合型景点三种旅游体验。观光型景点以自然生态景观为游览内容,人文型景点以古村落、人文遗迹或宗教史迹为主要游览对象,综合型景点则兼具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或休闲娱乐等多种游览内容。从旅游业态和产品上可形成山水文化游、科学考察游、爱国主义教育游、秘境探险游、民俗风味游、宗教文化体验游等不同的旅游主题,并根据其场地特征、视域空间、游人活动等因素设置野外游憩、审美欣赏、科技教育、娱乐体育、休养保健、民俗风情等多种游赏项目,实现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的丰富性打造。
结论与总结:
旅游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古村落旅游方兴未艾。古村落不仅具有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遗产,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还有丰富的自然和生态旅游资源。从古村落与风景区规划和协同发展来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古村落景观与景区规划必须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潜在能力相适应,注重区域内自然和人文环境协调发展,通过创造性的思维、科学的发展规划以及有关管理制度、政策法规来协调人文价值和生态旅游资源,适度开发,加强文化保护,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 杨珍红.体验经济背景下的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以阳山古村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 陈绪造.对传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利用的思考――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石耶镇青龙村半边街风貌设计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9,(5):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