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电气专业特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工程制图作为电气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类课程,一般设置在大学一年级,以突显其重要性、基础性和实用性。但是,目前的工程制图课程多是基于机械制图为基础,与电气专业联系较少,导致学生感觉课程与专业脱节,成为了制约学生认真学好这门课的重要因素。如何根据工程制图的特点并结合电气专业特色来提高教学质量是电气专业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1,2]。
一、建立电气专业工程制图教学大纲
目前,高校工程制图教学大纲多是通用性大纲,并没对针对开设工程制图课程的专业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对于电气专业而言,学生除了需要掌握基本投影知识以及机械制图基础知识外,更多的是要掌握电气电路图的绘制和识读。学生对电气制图内容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到整个电气工程专业后续课程教学[3],但是这部分内容恰恰是目前电气专业工程制图课堂上很少涉及的。为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电气专业学生,应该建立电气专业工程制图教学大纲,在电气专业学生的教学大纲中增加“电气制图”的教学与实践环节。在课堂教学上,把电气图的绘制与识读列入教学大纲,让学生掌握电气制图的基本知识;在实践环节中,增加电气零部件的表达、电气电路图的表达以及电路图测绘等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电气制图的应用能力。
二、明确工程制图在电气专业中的应用价值
工程制图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此时学生的专业知识较少,无法理解该课程在电气专业中的应用。而只有经过实际应用,学生才能够体会到工程制图课程对电气专业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工程制图在电气专业中的应用价值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这门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填鸭式学习为需求式学习,从而提高其学习效果。以绪论为例,教师可以给出两张图纸,一张是机械图纸,另一张是与该部件对应的电气图纸,并对学生简单讲解两张图纸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机械与电气之间控制和实现的关联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工程制图课程对本专业有巨大的应用价值,促使其提高学习兴趣。在绘制三视图阶段,可以选择生活中常用的电器,比如饮水机聪明座主要结构的三视图,引导学生掌握绘图技能和基本投影理论;到电气制图部分,则选择与三视图形体相关的电气原理图,比如饮水机电路图,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电路符号的画法和含义。
三、注重工程制图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工程制图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电气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课程之一,能够提高学生的绘图知识、绘图技能和空间思维能力[4]。但是,目前此课程的教学重点多在于投影基础以及国家标准的讲解[5],很少涉及与实际生产实践相关联图纸的绘制和识读,这就使课程与实际应用脱离,偏离了培养学生工程素质以及工程实验能力的培养方向。为此,电气专业工程制图应该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增加与实际应用相关联的图纸绘制和识读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课程在电气专业领域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用绘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多展示电控机械,并从中拆卸一些零部件让学生进行绘制,比如电动割草机是城市绿化的必要设备,教师可以讲解其电控和机械原理,并让学生对外壳零件和控制电路进行测绘。此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生产一线学习和实践,让学生学到最实用的绘图知识。通过对电气专业相关设备或者生活实用品的绘制和识读,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课程和专业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工程制图课程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结合电气专业制定课程设计内容
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工程制图课程多配有课程设计环节,如果该环节只是针对投影理论进行能力提高和训练,而忽略工程制图在电气专业的应用,则会丧失课程设计为专业课绘图以及后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基础的作用[6]。在课程设计环节中,教师应该结合电气专业的特点,给学生一些既与电气专业联系又不脱离实际生活的设计课题,课题要目标明确,内容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少量专业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课题的设计以及图纸的绘制。比如课程设计题目“几何造型彩灯设计”,彩灯的电气部分比较成熟,学生可以参照资料绘制电路图,或者通过查阅资料,自行设计新的控制电路,而传统制图方面则要求学生设计复杂的几何造型,并绘制其三视图,如果条件允许,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设计做成实物,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锻炼。
五、结语
工程制图是电气专业的基础课程,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如何使这门课与电气专业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确其应用价值,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是许多教师都关心的问题,针对近几年的本科教学的经验教训,给出4点电气专业工程制图特色教学的建议,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参考文献:
[1]杜秀华,吕亚平.试析非机类工程制图“一体两翼”的教学新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161-163.
[2]余明浪.“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探索[J].工程图学学报,2009,(5):157-162.
[3]张旗.《电气制图与CAD》课程一体化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8):119-120.
[4]卢均治,刘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95-96.
篇2
一、电气工程英语语言特色
电气工程专业英语(Specialized English f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隶属于科技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部分,具有科技英语的特点:专业技术术语繁多且规范、句法精炼。
(一)词义特点
电气工程专业词汇涉及电缆端接、电气设备安装、日常维护等。有专业性强、词义狭窄和单一等特点。如substation变电站、变电所;phase相;ground接地;relay继电器。
然而在电气资料的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我们熟知的普通名词,在电气文本中却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如bus母线;plant电站;repeater中继器;feeder馈线。
(二)词汇构成
英语构词法有合成性、转化性、派生性、缩写性和借用性等五大特点。笔者对电气专业英语的构词方法进行研究,其一般采用合成法、派生法、缩写法、人名法来构成大量新词。
1、 合成法
合成法即两个或更多的词合成一个新词,有的也需要加连字符。电气英语中有大量的词汇是用合成法构成的。如storage battery蓄电池;remote control远程控制;vacuum circuit breaker真空断路器;one-to-one control一对一控制。
2、派生法
通过对词根加上前缀或后缀来构成新词,电气英语文本中大量的词汇采用派生构成新词。如技术人员掌握一定的前缀和后缀的使用,会对电气文本翻译及施工有很大帮助。一般情况下词根前加上前缀不会跟变词性,只会改变词义。如添加表示否定意义的前缀un构成unarmoured(非铠装);添加专业领域的前缀thermo构成thermo-couple(热电偶);通常情况词根添加后缀,会改变词性,但原词义基本不会变化,如添加ance构成resistance(电阻);添加less构成wireless (无线的)。
3、 缩略词法
为了使语言简洁、直观和术语规范化,电气专业英语大量使用缩略词。常见的缩写方法有以下两种。
(1)单词缩写法
在电气专业英语中,有些词的使用频率很高。为了使用方便,逐渐发展成为对一个单词的后半部分进行省略构成单词缩写,且大多数每个字母后都附有一个句点,这就是单词缩写法。如assy. assembly装配;dia. diameter直径;amp. amplifier放大器;qt. quantity数量。
(2)首字母缩写
AC alternating current交流电;HV high voltage高压;LED light emitting diode不发光二级管。
4、人名遣词法
对一些科学家,发明家所发现或发明的理论、方法、定理或定律、东西和物品等,用他们的名字组成新词。如Ohm欧姆;Ampere安培;Volt伏特;Hertz赫兹;Watt瓦特。
二、语法特点
在语法方面,电气英语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了解这些语法特点,对今后的电气英语翻译帮助很大。
(一)广泛使用被动语语态
电气施工方案主要是叙述施工步骤及工艺流程。为追求客观、严谨,大量使用被动语态。
Section grounding should be performed according to construction document.型钢接地应按照施工文件要求进行。
(二)广泛使用非谓语形式
非谓语动词在句子中可以起到名词、形容词或副词的作用。
Changing resistance is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flow of the current.改变电阻是控制电流的一种方法。(本句用动名词短语做主语)
The function of a fuse is to protect a circuit. 保险的作用就是保护电路。(使用不定式短语替代表示目的和功能的从句或短语。)
(三)省略句频繁使用
为了节省篇幅、使表达更为简洁和紧凑,电气专业英语中经常使用省略。省略的成分有状语从句中的主语,全部或部分谓语;定语从句中的关系代词which和that,从句中的助词等,还常用介词短语替代从句。
Each CRDM is a magnetic jack with three coil.每个CRDM都是一个三芯磁力提升器。(with 替代which has)
(四)It句型和祈使句使用频繁
It is not suitable to direct bury and lay pipeline.管路不宜直接埋地敷设。(it充当形式主语,避免头重脚轻)
Connect the adjacent vertical component using bolt.用螺栓连接前后相邻的垂直部件。(为了表示指示、建议、劝告和命令等意思,在科技英语中常常采用祈使语气[1])
(五)复杂长句使用频繁
电气英语多用于描述施工工序、工作原理、设备构造等。为了准确阐述,使用大量从句。
When pipeline connects to high-temperature process equipment or pipe, measures for compensating the expansion of mechanical equivalent of heat. (when 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
三、翻译原则
从以上电气英语的语言特点可以看出,其语言逻辑性强、术语繁多、语言严谨。在翻译过程中就要求译者对所描述的概念清楚、条理分明、逻辑正确。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一直为不少科技文翻译工作者所接受,而电气专业英语更侧重于“信、达”,因此在电气专业英语文本翻译过程中应遵循准确、通顺、规范的原则。
(一)专业词汇的翻译
对于专业词汇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结合专业知识,专业词典。避免说“外行话”。如:optical fiber光纤;circuit components电路元件;voltage divider分压器; magnetic field磁场;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
(二)被动句的翻译
英文的被动结构应尽量处理成主动结构,或没有明确形式标记的被动句。这样更符合汉语习惯。如果被动句中有介词短语表示的逻辑语(如by),可将逻辑语译为主语,而将原来的主语译为宾语。
The refresh cycles are usually performed by a peripheral called a DRAM controller.刷新周期一般由一个叫DRAM控制器的外设完成。
(三)祈使句的翻译
采用直译法,将英语的祈使句直接翻译成汉语的祈使句,正确的再现原文的语气。
Fix the cabinet on the floor using special provided nut and bolt.使用专门提供的螺母和螺栓将盘柜固定在地面上。
(四)长句的翻译
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理解,英语是屈折语(Inflectional language),而汉语是非屈折语(non- inflectional language)贾玉新在《跨文化交际学》中将英汉语言在句法上的差异很精练地概括如下:“英语高度形式化、逻辑化,句法结构严谨完备,并以动词为核心,重分析轻意合;而汉语则不注重形式,句法结构不必完备,动词的作用没有英语中那么突出,重意合、轻分析。[2]”翻译的过程是信息传达的过程,翻译前必须对原文本要理解透彻,找出核心句,然后根据逻辑关系重新组合,并符合原文本的语言风格。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顺译法、逆译法、分译法、合译法。笔者将结合日常翻译实践进行分析。
1、顺译法
长句翻译前应判断句子是并列复合句还是主从复合句,弄清句中主要成分与修饰成分或并列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其表意顺序与叙述层次与汉语相同基本上可以根据原来的顺序拆分成若干小句,逐次译出。
For the installation of heat shrinkage sleeve, heat shrink the heat shrinkage sleeves using the torch or hot air gun on the outer insulation layer cutting position, adjust the torch flame a gentle blue flame with a yellow tip.对于热缩套管的安装,将热缩套管套在每根电缆外绝缘层切割处,用热风枪或喷灯热缩。应对喷灯火焰调整到柔和的带黄色焰边的蓝色火焰。
2、逆译法
中英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语序上表现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英语复合句中,因果顺序灵活,在汉语中多数情况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表示条件(假设)与结果关系的英语复合句中,条件(假设)与结果的顺序也不固定,在汉语中则是条件在前,结果在后;表示目的与行动关系的英语复合句中,目的与行动的顺序比较固定,多数是行动在前,目的在后,汉语也是如此,但是为了强调,也可把目的放在行动之前。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将英语的语序转化成中文的语序进行表述,符合中文特色。
The pipe must be clean and clear of all varied things, solder drops, metal shavings, in order to avoid foreign object damage on the tightness seat and the mechanisms.为防止异物损伤密封座及机械装置,管道必须保持清洁,无焊渣,金属屑等。(目的从句译为中文后,目的在前,结果在后)
3、分译法
英语重形合,在表达多层逻辑关系时,通常通过连接手段和形态变化,把许多修饰成分、分句或从句连接起来。汉语重意合,表达同样的意思,通常用短句、分句、流水句层层展开。因此,在翻译长句时应根据汉语习惯将长句化短,使译文表达连贯,符合汉语表达特点。
When lifting this assembly, the lifting device should have sufficient capacity and should be lifted from several different lifting points and not solely from the lifting lugs on the actuator.吊装组件时,吊装设备应有足够的提升能力。吊装时应从不同的吊点起吊,禁止仅从驱动器上的吊耳处起吊。
4、合译法
长句的合译指把原文的由两套主谓结构的复合句译成汉语的只有一套主谓结构的句子,即简单句。使译文更加简洁,重点突出。
When the new power station will be put into operation has not been decided.新电站投入运行的时间尚未确定。(主句从句的合译)
Remove the hex head screws which attach the bracket to the cylinder.拆除连接托架与气缸的内六角螺丝。(定语从句的合译)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027-03
一、历史沿革
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身是1958年由姜嘉猷教授等一批电机工程专家组建的电力机车专业和1959年组建的电力机车供电专业。1999年,学校根据国家新的本科专业目录,设立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生。2000年,该专业被教育部列入国家管理的专业点名单,并于2004年获得了财政部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资助。[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成立以来,沿袭兰州交通大学(兰州铁道学院)多年优良的办学传统,本着服务铁路和面向地方电力系统领域进行人才培养的原则,已为国家培养了1000多名铁道电气化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国家建设,特别是西部铁路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专业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我国高校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时期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时期,而大众化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毕业生的就业分配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演变成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而这仅仅通过提升教学质量,狠抓教学水平的努力是难以办到的。因此必须从社会分析做起,正确定位,找好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做好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改革,完成高校肩负的三项主要职能:人才培养、科研转化和服务社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国工科院校普遍设立的一个专业,专业规模相对庞大,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如前所述,兰州交通大学如何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学生,在当前诸多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关系到该专业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在对当前该专业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原铁路院校类特色,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即将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定位于铁路特色专业,在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原有方向的基础上设立了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和接触网工程两个特色专业方向,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兼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两年的专业尝试,证明电气工程系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定位于铁路特色专业的实践是完全正确的,出现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不少人已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了良好成绩,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三、特色专业方向的设立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规定》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根据社会特殊需要及自身优势和特点,可在完成基础课教学后,在现设专业范围内自主审定专业方向”。在此规则指导下,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开展了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下设立特色专业方向的探讨和研究工作。
1.电气专业宽口径下的问题分析
纵观当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状况,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部分高校沿袭着我国高等教育中重理论、轻知识传授的教育理念,忽略了人自身的教育,又缺乏明确的专业定位,导致培养目标过大而无法适应时代需求,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二是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缺乏创新。教学以具体专业为导向,将相应的专业知识灌输给学生,较少考虑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完全消化,是否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否能够运用这些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技术专业化日益突出,培养更加专业的电气方面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建立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以及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决定了我国铁路交通运输在未来国民经济发展中仍将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铁路电力牵引相比其他牵引方式在高速、重载、环保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因而是未来铁路交通运输行业主要发展的牵引模式。“九五”后期,随着一批时速超过200km的客货共线铁路和200~350km的客运专线铁路的建成,我国铁路进入高速发展期,加上这些铁路多采用信息技术控制和管理,客观上决定了对铁路牵引供电专业的更高要求:要求电气专业对铁道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要求作为铁路自动化、现代化和科技化代表的牵引供电系统要从可靠性到先进性满足高速铁路建设的要求;要求现代的电力牵引供电要向专业化、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铁路建设掀起了新一轮,且正在向新疆、等边远地区渗透,而这些铁路建设的特点是高起点和高标准,急需大量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铁路供电和接触网方面的人才,从事与牵引变电所与接触网有关的运营维护工作,确保大动脉的安全畅通。另外,由于兰州交通大学电气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朗或培养计划满足不了高速铁路发展的要求,致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困难。
根据我们在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哈尔滨、武汉、郑州、兰州等铁路局和青藏铁路公司,以及南车、北车等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企业的调查而得出的结论来看,这些企业每年对牵引供电专业毕业生的人才需求是学校能够提供的三分之一,缺口达一半以上,而且这些铁路企业对牵引供电的人才需求还将继续增长。
一方面是宽口径下电气专业学生由于技能欠缺和诸多高校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带来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是铁路牵引供电专业的人才匮乏,出现了多家用人单位提前到学校争抢人才而无法满足人才需求的局面。鉴于此,根据兰州交通大学原铁路类院校特色,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决定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下开辟牵引供电专业方向。同时,考虑到接触网是电力牵引必不可少的载体,与运营维护工作往往纠结在一起,密不可分,因此又设立了接触网工程方向。这样和原来的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方向一起,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共有三个专业方向,即两个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和一个传统专业方向,较好地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四、铁路特色专业方向改革的具体措施
电气工程系铁路特色专业方向一经确定就成为兰州交通大学的一个重要专业方向,这也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唯一的一个有该方向的本科院校。为了满足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即铁道供电和接触网方向)的教学要求,院系两级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选取和平台建设等方面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并得到了学校的大力资助。
1.教学计划的修订和课程设置的完善
电气工程系原有的教学计划和大纲是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而设置的,具有课程门类比较齐全,覆盖面广的特点。缺点是缺乏特色,定向模糊,培养目标不清晰,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为了能和铁路特色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必须对现有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使之既能符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计划,又能体现铁路特色供电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此,研究小组认为:新教学计划的制定应该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充分反映本课程方向的新技术和发展前景;删减就繁,除旧布新,突出重点;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则,结合大纲对原教学计划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平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专业课程教学平台以及工程实践能力教学平台四个方面进行了修订。[2]
(1)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修订。除执行全校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外,学院还构建了由14门课程组成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平台:“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离散数学”、“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数值计算与MATLAB方法”、“嵌入式系统设计”、“计算机导论”、“DSP技术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软件开发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Web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鉴于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对数学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修订计划时增加了工程数学教学方面的内容,包括“数学物理方程”、“矢量分析与场论”、“概率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为学生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中打下厚实的基础。
这样学生既能在大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宽口径下学习,又能掌握特色专业方向课的基础课教学内容,为以后分专业方向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修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包括“电路分析”、“电路实验”、“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实验”、“工程电磁场”、“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气工程导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通信与网络技术”10门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共同构成大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大平台。
由于接触网专业对机械和力学知识有较严格的要求,因此在专业基础平台中增加了“机械设计基础”和“工程力学”课程,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也为以后学好接触网专业方向奠定了基础。
(3)专业课程教学平台的修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平台主要涉及“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气测试技术”、“电器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配电网络自动化”等课程,与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一起构建专业技能获取平台。
专业课程教学平台的修订对确保铁路特色专业方向成功至关重要,因此做了较大的调整。针对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专业方向,增加了“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与设计”、“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及装备”、“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牵引供电所设计与施工”课程以及这些课的课程设计。针对接触网工程专业方向,增加了“接触网工程与设计”、“接触网规程与规则”、“接触网施工”、“接触网检测”以及“接触网工程与设计课程设计”。上述两个特色方向除必修课外,均有9个学分的选修课。表1是调整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铁路特色专业方向课程教学计划。
(4)工程实践能力教学平台的修订。工程实践能力教学平台的调整主要基于两方面:一是调整工程实践平台本身的实训内容,如认识实习由参观刘家峡水电站改为参观兰州铁路局供电段兰东牵引变电所,生产实习由原来的兰州电机厂实习改为兰州铁路局职工培训站陇西分站接触网实训基地实习。二是开辟新的实训内容或实训基地,如增加了有关牵引供电系统和接触网专业方向的零部件拆装实习,以及开辟了兰州铁路局供电段电调中心实习基地。此外,学院还定期聘请各大铁路局、设计院、中铁电气化公司、青藏铁路公司等现场专业人员来学院任课或作报告,使得学生们不出校门就能学习到现场的知识。
2.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铁路特色专业方向是一个崭新的方向,师资力量的配备直接影响到专业建设的成败。在优化师资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必须加大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具体措施:一是安排教师到相关院校进行实习培训,加强学习交流。如2008年安排张廷荣、李红两位青年教师去华东交通大学学习,安排李亚宁教师去铁道部第一设计院学习,2009年安排张廷荣、李红去铁道部第一设计院兰州分院学习,2010年安排闵永智教师去西南交通大学学习,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除了每年安排相关教师进修实习外,学院还着力出台了“1+2”研修计划和“1+1”帮带计划。二是鼓励教师利用暑、寒期到工厂或铁路建设现场实地考察,与现场工人、技师交流学习,做到真正实践学习。三是在院内积极开展铁路特色专业方向方面的科研工作,加大对科研方面的投入。通过承担和参与科研项目,提高教师发现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四是强化教师专业队伍,引进高水平人才,要特别加强从企业引进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
3.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建立
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相应的实验室建设对于专业发展尤为重要。铁道电力牵引供电系统和接触网专业方向建立之前,我们就对实验室建设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论证工作,一经专业方向确立就开始了实验室建设工作。由于铁路特色专业方向的特殊性和庞大性,所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完成有代表性的实验设备从而完成实验室建设,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所学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异常重要。学校采取了以自我建设为主的方式,同时加强外来资金的引入。一方面,学校利用日元贷款大力建设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实验室,先期建成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模型实验室,包括一个电力系统沙盘及一个牵引供电系统沙盘;全部偿、半补偿及接触网简单悬挂模型;断路器、隔开关、互感器、避雷器等牵引变电所电力设备模型;AT、BT及接触网直供方式下的挂板模型;牵引所二次回路、直流操作电源的挂板模型,满足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学生学习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利用财政部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和特色办学机会,争取国家财政支持。通过各方积极努力,获得财政部数百万元建设基金,建立了远动及综合自动化实验室。最后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学校投入配套资金进行二次开发,展开对遥测、遥信和遥控系统的深入研究,完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3]
关于实习基地的建设问题,接触网专业方向要求学生必须通过相应的安全规程测试,合格后方能上岗,其特殊性决定了实习的重要性。利用现有条件和依托相关企业单位建设新的实习基地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学校利用兰州铁路局职工培训站接触网实习基地的优势,在实习阶段将学生送到接触网实习基地进行接触网零部件拆装练习,并设法考取上岗证。另外,和企业积极联合,建立新的实习基地。如与兰州铁路局兰东供电段达成就业实习协议,给学生一个熟悉和实习的机会,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4.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铁路特色专业方向的课程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进行了不断地尝试,目的是寻求利于学生学习和能力提高的最佳结合点。
教学内容上不再采取单纯的灌输式教学,而是丰富教学内容。首先在教材的选取上采用“三位一体”的教材,再经过大量的比对,选取最好、最先进的教材。对不恰当的教材经过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进行修正;课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方面从交流单位引进录像,另一方面根据需要去现场实地制作教学录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注重能力培养。为了提高学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些课程采取了教师讲授、学生参与的方式。例如,对于轨道交通概论,任课教师讲完部分课件后,布置学生课后通过资料查取完成一定任务,并让学生们课堂讲解。由于学生查阅的知识多种多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教师在其中也可以学到不少知识,共同受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学能力。
五、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取得的实效
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铁路特色专业方向一经开始就显示了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在校内受到领导和广大教师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就业机会和选择。经过两年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铁路局、设计院、中铁电气化局、中铁建和机车车辆制造企业的认可和好评。目前除部分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外,大部分学生已走上工作岗位,总体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在最近连续三届的毕业生就业分配中,无1人待业。在最近连续两年的高考中,报考该专业学习的学生数量大大增加。该专业与铁路信号、机车控制两个专业配套,构造了“三位一体”的学科优势,填补了学科专业建设的空白。
六、结束语
自1999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恢复招生以来,历经10年有余。在校、院两级领导的支持下,电气工程系教师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建立了国家特色专业和省级实验示范中心两个平台,设立了电气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一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吸引了大连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宁夏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工业专科学校、河西学院、陇东学院、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酒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乌克兰克列门丘格国立大学和斯洛伐克马捷贝尔大学等院校教师来中心参观、学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参考文献:
篇4
贵州省作为“西电东送”、“黔电送粤”的重要节点和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加油站”,其2012~2015年电力产业新增从业人员约0.6万人,近几年平均每年毕业生约300人,据贵州省统计报告估计,每年电力人才(具备中级以上职称或本科以上学历)缺口约500人。所以,电气工程类人才在贵州省非常紧俏,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多年来一直排在前十位。但随着现代工业技术快速发展,电力企业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有工程项目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对基础人才的需求会慢慢趋于饱和。因此,建立适合新建本科院校并具有特色的电气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1电气工程人才特色培养模式的提出
2010年,国家教育部等部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计划”,目的主要在于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来应对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变革。“卓越工程师计划”有三个特点:企事业单位会深入参与到培养学生过程中;学校兼顾本科院校和行业的标准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该院校可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卓越工程师计划来构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办出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特色,提升学院该专业学生在电气工程领域的竞争力。
2传统的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2.1专业发展方向不够特色
经调查统计,贵州省属高校中,5所本科学校(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遵义师范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理工学院)开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其中只有贵州师范大学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其它均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贵州省属高校中电气工程相关专业为贵州省重点(建设)专业的只有1所(贵州大学)。贵州省内高校该专业有的以强电为主、弱电为辅,有的强弱电结合。专业方向主要有: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电力系统、电气控制技术、供配电、新能源发电等。电气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电力系统等专业方向贵州的企事业众多,人才需求旺盛,门槛也比较低,特别是应用型的复合人才需求多,但这几个方向都是传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方向,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和其它高校都有,六盘水师范学院与其它学校相比并无太大的竞争力和特色。
2.2校企联合培养体系还需加强
目前与该学院合作的企事业实习、实践基地不多,导致学生缺少项目实践经验和综合专业技能,很难达到企事业的用人标准。该学院可多方面开展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探索联合培养模式,加快建设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产学研的有机、有序结合。
2.3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还需创新
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有一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但就目前而言,符合要求的师资普遍缺乏,多是学校博士或硕士毕业直接引入,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重视引进学术领军人才,转变为技术领军人才;从提倡教师长在学科上,转变为提倡教师长在产业上;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外聘具有丰富教学、实践能力的专家、工程师为兼职教师。
3特色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构建
3.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方向和体系结构
电气自动化方向就业口径宽,主要集中在电厂、软件开发、产品设计等领域,但贵州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般没有设置该方向,只有贵州师范大学有,而贵州对自动化专业方向的人才需求很大。供配电方向是贵州省工业化重点发展专业之一,2015年,贵州省电力总装机容量超过4500万kW,新增装机1700万kW,其中水电500万kW、风电200万kW,另外,清洁能源发电发展迅速(数据来源黔府发16号文件),该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贵州目前设置了供配电方向的学校并不多,贵州大学有智能电网创新团队,六盘水师范学院有中央财政支撑与学院共建的电气工程专业(供配电方向)实验室。因此,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方向可定为供配电等新能源技术领域或电气自动化方向。考虑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可采用“3+1”(其中“1”=“0.25+0.25+0.5”)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结构,遵循产学合作,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选择的原则。六盘水师范学院与富士康烟台工业园产学研合作教育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企业的1年分三段,第一个0.25年是在企业基础岗位培训相关技能;第二个0.25年是掌握一定工程技术和完成毕业实习;最后0.5年进行毕业设计,由企业工程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其余时间学生在学校完成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完成开设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及专业综合实验等实践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能力。
3.2优化课程体系
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现代科学技术呈现科学的整体化、技术的综合化趋势,要求各个分支学科渗透、多层次学科交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需重新构建,必须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理论、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
3.3实践环节改革
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学生能尽快地进入行业中去,除了直接进入企业学习,在学校的课程设置特别是实践环节上也要有所改革。根据产学研合作企业实际调研情况,结合该专业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构建“培养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毕业设计实践即第四年学生进入企业,由学校和企业联合确定学习内容和目标,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尽快真正进入工程领域。这样的课程体系构建优化了实践教学内容,通过相关课程和第四年毕业设计环节的设置,实践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内容,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考取电气工程师证,提升就业和后续专业竞争力。
4结语
结合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及课程设置的优化、实践环节的改革,提升学生就业和后续专业竞争力,加快卓越工程师计划进程。
篇5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农业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110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106-02
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是其人才培养基础和保障条件,也是反映高校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而特色专业因其所具有的独特性、创新性以及不可替代的特征,决定了它必然是高等学校的特质资源与核心竞争力之一。[1-4]我国高等教育通过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逐步推广国家新的发展形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如何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向,针对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三强”型人才的培养,并与行业内用人单位的岗位技能需求挂钩,在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值得探索。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根据当前电力系统发展特点,结合自身科研开发的历史积累,在深化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改革的同时,正在微电网实训基地方面探索服务于我国电力行业的“三强”型人才之路。
一、电气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是电气工程类专业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训练。然而实践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1.校内实践环节设备的局限性
受到经费制约,校内实践环节的硬件设备普遍存在老化、维护不足等问题,实践的方法、方式和手段无法紧跟当前电气工程领域的发展,严重阻碍了实践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高。
2.校外生产实习的局限性
目前受到学生人数和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限制,电力企业现场很难接受学生真正进入运行班组进行跟班实习,只能短期安排学生参观电力生产运行的基本过程,现场学习收获有限,实习效果与教学目标不佳。此外,电力系统涵盖发、变、输、配、用电各个环节,而校外生产实习受实习现场条件、实习经费和实习时间等各方面的限制,学生实习只可能了解上述某一个环节,无法从全局了解电力系统整体生产、运行、控制和保护之间的内在关系,更无法进行电气设备的操作、维修和调试。这些实践环节的缺失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约了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微电网的发展与实践教学环节的结合
随着电气工程领域的科技发展和电气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方案的改进,不少高等学校都在新能源发电及节能减排新形势下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5,6]
1.电网的发展需要高校教学与时俱进
在电网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发展成集中发电、远距离输电的超大互联系统的同时,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趋于下降,而且难以满足多样化供电需求。另外,对全球常规能源的逐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担忧却日益突显,环保、高效和灵活的分布式电源广受青睐。
2.微电网作为未来电网发展方向之一需要增强教学环节与之配套
为协调大电网与分布式电源间的矛盾,充分挖掘分布式电源为电网和用户带来的价值与效益,提出并不断发展了微电网的概念。[7]微电网作为一个能够实现自我控制、保护和管理的自治系统,既可以与外部电网并网运行,也可以孤立运行。微电网技术涉及电力系统运行控制、电力电子、储能变流控制、分布式发电控制、网络通讯和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方向内容,微电网教学需要在现有高校教学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教学等环节培养电气工程的“三强”型人才。[7-9]
三、微电网实验教学建设内涵
1.微电网实践教学发展应依托于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
教与学是综合的系统工程,微电网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具有较强的交叉性,不一定需要通过课程的形式开展,可以通过相关课程的渗透,借助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开展,避免内容重复,提要教学效率。微电网实践教学环节立足于培养当代电气工程新型技术人才,通过相关“电力系统分析”、“继电保护”、“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和“单片机原理”等核心课程的交叉,以从事微电网相关科研工作的教师为主体面向高年级本科生进行教学与课程实践工作。
2.微电网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特色专业建设的发展
特色专业建设是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建设特色专业首先必须确立自己的特色,并且不断加以深化完善和升华。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应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应与学校的办学方向、层次、规模、能力和特色相适应。
微电网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相关负荷和监控、保护装置等汇集成小型发配电系统。从电气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方面来看,微电网从技术上具有先进性,另外,微电网是小型自治系统,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大电网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在电力系统知识学习中具有全局观。此外,微电网系统容量小,实践教学中的物质条件要求少,易于展示,便于通过操作实现互动。
3.微电网实践教学环节与电气工程其他专业方向的关系
微电网教学内容是多门核心课程的交叉点,如果在教学中采取专门课程讲授,可能会导致多课程内容的重叠。此外,微电网教学与实践联系紧密。因此,可以通过其他课程内容的引申和渗透,从基本原理解决微电网教学难点,通过实践环节开展微电网的学习。
四、微电网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
1.微电网实践基地建设
(1)校内实践基地。借助学校“985”建设资助的电气工程创新平台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科研平台,目前已经实现在院科研教学楼顶层安装400W风电机组和5kW光伏并网发电阵列,并实现了微电网典型发电设备的数据采集、存储与调用,为微电网实践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素材。另外,在院实训中心开设了电气工程实训中心,用于微电网可视化教学展示与有关实验课程。
(2)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和“863”科研项目等示范工程,设立校外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操作和维护,了解实际微电网的应用效果,区别于实验室环境,帮助学生熟悉实际环境中运行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2.微电网专题讲座
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开设有关微电网规划、电气设计、运行控制策略设计、实际运行案例分析等内容的讲座,帮助学生实现从基本专业知识到微电网相关知识的转化,锻炼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3.微电网实训课程开设
(1)光伏发电实训。选取分布式发电中具有代表性的光伏发电,开设分布式发电实训。实训中分发电资源模拟、光伏发电控制、负荷控制及系统运行分析等项目,使学生通过实训理解分布式发电因发电资源特点所产生的波动性,微电网并入主网及微电网设计储能设备的必要性等。
(2)微电网运行监控实训。采用图1所示系统结构,开发微网监测软件,集成已有气象数据、发电数据,实现界面显示直观清晰。建立微电网监测数据库,包括气象数据、可发电功率计算数据、风力发电数据、光伏发电数据及电网运行数据。
(3)微电网运行控制测试实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微电网运行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可操作的微电网实验系统试验,展示系统各部分工作原理,通过学生进行离并网切换实验、发电控制实验、并网同步实验及黑启动实验熟悉电网、储能、发电资源及负荷发生变化后对系统各部分的影响。
五、微电网实践教学与本科学生职业规划
我国大学生就业有国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当中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但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明确的定位,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行业经验。
微电网涉及了电力系统发、变、输、配、用的多个环节,微电网实践环节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实习操作掌握电力系统工作的行业特点。在教学中以微电网涉及的点为线索拓宽学生在电力系统知识方面的广度,使学生通过实践与实习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可以起到引导学生在较高专业水平上进行职业规划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就业难的信心及实力。
六、结论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特色强校的重要要素。进行特色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微电网代表了电气工程发展的新方向之一,同时表现了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适宜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增强。同时微电网实践教学的形式灵活多样,可操作性强,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合理进行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黄振跃,杨泽斌,朱熀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2]张智.基于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平台促学科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0,(32).
[3]潘再平,黄进,赵荣祥,等.全面优化本科教学平台,培养电气工程创新人才——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S1).
[4]谭豫之,刘为民,白菲.中国农业大学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0,(5).
[5]顾炜莉,刘泽华,柳建祥.以节能减排意识培养为导向的工程热力学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9).
[6]陈春香,李啸骢,梁志坚,等.“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5).
[7]严新平,李宇光,孙孝文,等.以共建合作培养“三强人才”的理念与实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5).
篇6
1 期刊部参与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有特色的期刊服务是地方高校建设重点学科,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提高教学团队和学科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同时也需要具有全面支撑能力的教学科研信息资源保障系统。任何一个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能够从众多专业和学科中脱颖而出,都离不开作为推动和支撑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和学术成果不断创新的基础--信息资源,当前主要体现在期刊信息资源。
期刊部应从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加强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建设富有石油化工特色的期刊信息资源体系,不断丰富原有的特色馆藏资源,为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应把本校长期办学形成的石油化工特色馆藏的中外文期刊、与石化高校和企业交换的技术情报资料、师生毕业论文(设计)、科研成果、设计图纸等资料进行整理,为石油化工重点学科重点配置信息资源,保证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学科研究和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相关课题的发展动态和研究信息,正确选择课题,确定主攻方向,从而推动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而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会提出许多新的课题,需要期刊部及时提供信息支持,这也反过来促进期刊部的发展。
2 求真务实,主动为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服务
2.1充分了解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对期刊信息资源服务的基本要求
期刊部要参与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首先要在信息服务方面体现出面向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以我校为例,"石化装备故障诊断"为省级重点实验室,"石油化工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石油化工过程故障诊断与信息控制" 两个为省级高校的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化学工艺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四个学科为申硕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三个专业为国家、省级特色建设专业。在期刊订阅及其它信息采集过程中,期刊部对这些事关石油化工特色办学和石油化工重点学科群的建设发展要有预见性、前瞻性,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科研动态和教学计划,做到心中有数;要经常与特色专业负责人、重点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等沟通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明确自己的服务内容和方法。
2.2 主动为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开展服务
(1)根据学校的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确立期刊部的特色信息资源
根据我校"建设以工为主,石油化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本科院校"的指导思想[2],期刊部应努力建设和学校的特色办学、学科体系相适应的以理工为主,兼顾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信息的多类型、多语种、多载体的期刊信息资源体系。
在特色信息资源的构建中,就必须对学校的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对所涉及的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的信息采购,多方面听取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负责人、各教学科研单位负责人的建议与意见,甚至不定期召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科团队、专业团队座谈会,以他们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用定订定藏,确定石油化工特色信息的订购和收藏重点、范围及发展方向。在做好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办学特色的信息需求,确立特色信息的采购原则、重点、方向、方法、步骤等,制定以石油化工特色信息为主的采购计划。尤其是要加强石油化工特色原始资料的征订,对年鉴、核心期刊等连续出版物必须收集齐全,保证其系统性和权威性,使特色办学信息资源在同类高校中占优势地位,成为区别于其它高校图书馆的独特资源。
(2)围绕办学特色和重点学科建设有重点地协调配置相关外文期刊
外文期刊能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是特色专业跟踪国外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学科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要根据图书馆采购外文书刊的情况,结合各特色(包括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的建设发展方向,有重点地协调配置相关外文期刊。在1000多种期刊中,涉及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的外文期刊数目的比重逐年增大,从而满足特色专业优秀教学团队、重点学科建设团队对国内外信息日益增加的需求。
(3)广泛收集信息进行深加工,主动做好信息报道服务
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用户的教学任务重,科研项目多,他们对信息的需求量大。在他们当中,校领导、二级院院长、系部主任和中老年专家教授占很大比例。这部分用户因平时行政和业务工作繁忙,到馆次数和时间较少。期刊部应利用自己特有的条件和优势,将比较分散零乱,而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信息用户又比较关心的教学动态、科研信息(如教改发展、评估信息、最新专业刊物目次、各种学术会议信息、会议论文、同行专家研究成果、国内外学科研究动态、同行专家的学术报告等)进行广泛搜集,分类筛选,专题整理,并通过多种有效渠道(导航平台、新期刊简介、新信息)提供给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和重点学科建设团队,主动向他们通报新到馆的中外文期刊信息,定期提供世界三大科技核心期刊和某专业学科核心期刊的现刊目次。
(4)主动与石化企业技术资料室建立合作关系,特色信息共享互惠
我校从2009年以来与地方企业签订了多项校企合作协议,特别是与国有特大型企业茂名石化公司签订了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协议[3],希望通过"无障碍"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共进。
茂名石化公司技术资料室收藏的期刊,除了部分是公开出版的中外权威刊物外,更大一部分是企业系统内各单位(如中石化属下各地的分公司)主办的内部刊物,如《石化技术》、《石油商技》、《炼油》等。这些刊物都是报道企业生产技术应用情况,针对性强,工业数据最真实,只要是在工业条件范围内,重现性好,最具借鉴参考价值。此外,企业技术资料室还收集了众多国外专题技术会议的论文集、专题技术调研报告或新标准、新专利等,如每年的NPRA Meeting(美国的石油学会年会论文集)、ASTM(美国机械工程材料学会标准)等。这些资料都是非常有用和非常新的。企业收藏期刊以技术工程信息为主,反映的是应用技术成功运用的最新成果,解决生产问题,推动应用技术进步。但受知识产权保护以及防止同行企业恶意竞争,企业收藏的期刊信息一般不对外开放,未经主管领导批准不对外借出任何资料。
企业资料室的技术情报信息对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不言自明。这些技术信息对我校专业教师科学选题、技术开发服务也可提供宝贵的情报信息源;对我校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我们应主动与石化企业技术资料室建立合作关系,做到特色信息共享互惠。
(5)主动收集与特色办学、重点学科相关的灰色信息
期刊部应主动、广泛收集与特色办学、重点学科建设相关的"灰色信息"。"灰色信息"是指一些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而非公开发表的内部资料,主要有预印本、会议录、产品样本、科技报告、学位论文和内部刊物等类型,其中绝大多数反映的是这些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动态,对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发展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
(6)与技术部合作建设石油化工特色信息数据库
与图书馆技术部合作,将本馆的中外文科技期刊目次数据库、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办学学者文库、各种专利及技术成果等构建石油化工特色数据库,以满足特色办学相关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相关教学科研人员在这方面的信息需求,让交叉学科的科研人员找到相关的科研信息。请求技术部支持,在图书馆网页上建立"特色专业站点导航"、"重点学科站点导航"栏目,介绍与我校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发展相关的国外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等信息。
3期刊部在为特色办学和学科建设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提高期刊部人员的业务素质
国外高校图书馆在大学中的位置相当重要,但国内高校往往把图书馆作为教辅单位。近几年进入图书馆工作的人员,相当部分是跟随引进人才进来的配偶家属,还有相当部分是临时工,期刊部情况也如此。而期刊部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直接影响期刊部的工作质量。在为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服务时,需要对学校的各个专业(特别是特色专业)、重点学科的历史、现状等方面有较深入的了解,还要掌握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方向、 目标、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目前,期刊部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素质都达不到这个要求。
要提高期刊部人员的综合素质难度较大。首先是领导者要高瞻远瞩,有胆有识,敢于在人事制度上大动手术。对管理人员、业务人员的年龄、资历、性别、专业、知识结构要科学安排,使其各得其位,各尽其能,宁缺勿滥,不可乱塞滥充。其次是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对现有人员要进行职业继续教育。再次是设立特色专业联系人或学科馆员的兼职管理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对特色专业联系人或学科馆员采用岗位培训、专题讲座、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4]。
3.2纸质期刊与数字期刊并重发展
过去期刊部都是纸质期刊,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数字期刊、特别是网络期刊以其检索方便、占据空间小等诸多优越性飞速发展。目前高校图书馆界正掀起一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热潮,数字资源的优越性被片面地夸大,似乎建了数字图书馆,传统图书馆和传统资源就可以不要了。《规程》的第10条规定:"在文献采集中应兼顾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其它载体文献" [5],在数字图书馆时代就要到来之际,《规程》的这个规定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但却是必要的。原因在于:以文字印刷在纸张上的期刊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难以胜数的革新发展,已建立起完善的编辑、生产、发行系统,已在同时代读者中取得认可,社会对它的真实性、权威性已深信无疑[6];纸质期刊购买和保存的成本低廉;购买后经过简单加工,往架子上一放,即可提供给读者利用,无需增加任何额外的投入;纸质期刊无须特别的阅读设备,使用成本低廉;纸质期刊的数字化技术成熟,成本也不高,一旦需要可随时进行;尽早掌握信息非常重要,纸质期刊与读者见面要比数字期刊大约要早半年,对于申请发明专利或申报科技成果查新,往往成败就在一两天之间[8]。因此,在为特色办学、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信息服务中,期刊部的信息资源建设对纸质期刊与数字期刊要并重发展、相互补充。
3.3拓宽采集信息渠道,丰富期刊部的信息资源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也推动了期刊出版发行事业的迅猛发展,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期刊出版发行体制,使多年来形成的期刊订阅邮寄的原则及采购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我校期刊订购虽然采用了招投标制度,但由于地处偏僻,订阅采集渠道仍较为单一,以致部分特色专业、重点学科所需的期刊信息经常采集不到,造成特色专业、重点学科信息资源保障率不高,进而影响特色专业、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
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也就是说期刊部在采集信息资源时既要采集期刊等正式出版物,又要采集预印本、会议录、科技报告和内部刊物等非正式出版物;既要采集中文方面的信息,又要采集外文方面的信息。要全面订阅、收藏特色办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仅靠新华书店或个体书商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必须拓展原有的采集渠道,例如,通过公开发行的新书目进行订购;直接与专业期刊编辑部联系,并向它们订购或索取,包括补齐以往由于各种原因缺失的期刊; 定期从网上浏览北京图书馆和国内同类型重点大学图书馆的书目,寻找有关新的中外文期刊出版信息,并向相关出版单位订购;直接从网上采购;与本校特色专业、重点学科的负责人保持联系,了解该专业、学科科技信息的最新进展情况,以便及时订阅和收藏。此外,利用学校与茂名石化公司建立的战略联盟,通过学校图书馆与企业技术处建立馆企合作,开展石油化工技术信息的资源共享,无偿或有偿使用。
3.4全面采集各类信息,保障落实外文期刊
经费不足是所有部门的共同困难,偏又遇上中、外文期刊价格不断上涨的问题,一般的外文科技期刊价格已涨到1500~2000元/(年册)。使外文期刊的订阅受到影响,一些重点学科的外文期刊、国际新标准(或规范)、会议资料等必需的信息因经费原因时订时停,使得馆藏缺乏特色和连续性,大大影响了重点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水平。
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需要掌握国外最新科技动态,了解专业、学科的发展前沿。只有加大外文期刊的订阅收藏力度,才能满足特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的需求。外文信息的收藏是否齐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高低。外文期刊信息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大(与国内期刊登载的论文相比,它每篇文章的篇幅要长四分之一以上)、参考价值高等特点,是最新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应该努力争取图书馆多安排经费订阅外文期刊外,还要积极发动各特色专业、重点学科负责人以及教授博士们,通过他们与外界联系,争取国外学术机构免费赠阅(如颇有影响力的烃加工、油气等期刊都可以免费索取),从而保障落实订阅收藏外文期刊的任务。
4结语
综上所述,期刊部作为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主要部分,必须按照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围绕学校特色办学、重点学科建设两大主题开展各项工作。只要明确期刊部参与特色办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性,理顺关系,并主动为特色办学、重点学科建设开展服务,就一定大有文章可做。尽管在为特色办学、重点学科建设开展服务的过程中有许多困难,但通过提高我们期刊部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自身工作的不懈努力,完全可以提高图书馆期刊部在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Z].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
[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Z].2011年12月31日
[3]茂名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前身).茂名学院与茂名石化公司产学研合作协议签约仪式隆重举行[Z].广东教育,2009年6月2日
[4]赖道秀. 创新高校期刊工作积极为教学科研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0):173-174
篇7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在2013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US News and World Report,简称USNews)电气/电子/通信(Electrical / Electronic / Communications)专业本科排名中名列第4[1],综合排名第46[2],在校本科生3万。该校的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ECE系)下设两个专业,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EE)和计算机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CompE)。两个专业涵盖了7个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由此看出,伊利诺伊大学的专业口径非常宽,EE专业既包含强电领域也包含弱电领域,弱电领域包括了信息大类多个专业方向,它们几乎对应国内高校不同的院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实际上反映了美国大部分高校EE专业划分的特点。
以下主要介绍EE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分析过程以华中科技大学相关专业2010年培养方案情况为对照,便于了解中美两国高校的差异。
二、课程体系分析
1. 分类课程要求
由表2分类课程要求看出,伊利诺伊大学毕业学分要求为128分[3],基础科学、数学和人文社科等通识教育课程有56学分,占总学分43.8%,而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学分要求为182分,超过伊利诺伊大学42%,即使除去英语、政治等相关课程的学分,还是高出伊利诺伊大学不少。目前国内大学本科毕业学分要求超过美国高校是较普遍的现象。华中科技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42.3%,与伊利诺伊大学相近。
2. 专业课程要求
专业必修课和限选课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伊利诺伊大学的专业必修课数量略多于限选课,如果考虑20学分的专业任选课要求(见表2),那么必修课学分与选修课(含限选)学分基本相当,学生选课的自由度比较大。专业课的总学分约为67分。
反观华中科技大学,必修课数量远远超过限选(5门)和任选(2门)课。必修课为93学分,专业课总学分约为105分。显然,学生自主选课的余地远小于伊利诺伊大学,这种状况在国内其他高校也较为普遍。专业课总学分要求超过伊利诺伊大学近57%。
从表3所列课程看出,伊利诺伊大学的专业必修课都是电气、信息学科非常基础的课程。实际上5选3的限选课也都是很基础的课程,并且至少能覆盖3个专业方向。不仅如此,还明确提出了6学分非本系的专业课程要求(见表2),体现了该校对本科生宽广知识面的培养要求,这也是美国高校的普遍特点,使毕业生有更好的社会适应性。而华中科技大学的专业必修课更多地反映了通信与信息专业特征,专业要求更“专”。这是国内高校与美国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差异导致的必然结果。
根据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EE专业典型的学习流程[4]可知,表3中的课程关系如图1所示。由此看出,EE专业课程从ECE110开始,其后主要有两条相关度较高的课程路线:(1)ECE110 ECE190 ECE290 ECE385和ECE391;(2)ECE110 ECE210 ECE329、ECE313等。前一条主要是数字系统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相关内容;后一条主要是信号处理方法、场与波、工程应用概率及电子电路等相关内容。ECE110是EE专业的导论课,也是该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顶层的5门课是5选3限选课,第6学期才开始学习这些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
另外,ECE340半导体器件课程的基础主要是物理等相关知识,所以不需要ECE110作为前提。ECE 445是四年级的一个设计项目实验课程。
3. 典型课程介绍
这里仅对伊利诺伊大学的其中7门EE专业核心必修课和限选课做简要介绍。
(1)ECE 110 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导论(Introduction to Electrical & Computer Engineering)。该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为4学分必修课,不仅有随课实验,而且更重要。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较早接触到电气元件及它们在系统中的应用,并通过分析和设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课程综合介绍电气和计算机工程中精选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涉及电路、电磁学、通信、电子学、控制、计算等知识。实验和讲课重点放在设计与实现一个自主移动小车的项目上。
课程主要内容:绪论;直流电路;电磁铁,直流电机;二极管、三极管;传感器、反馈和控制;数字逻辑;脉宽调制和通信;基本计算机组成。
实验内容:实验仪器设备;I-V 特性,KVL/KCL;小车电机;二极管及二极管电路;三极管;简单的导航电路;调试;分叉循迹导航;脉宽调制;子电路合成(系统集成)。
特点:很特别的专业导论课程。内容庞杂,涉及很宽的知识面,体现了宽口径,大平台特点。实验是先实现系统的各个子单元,最后再合成完整的小车系统。
(2)ECE 190计算系统导论(Introduction to Computing Systems)。第三学期开课,4学分必修课,有随课实验。教学目标是提供计算机基本组成以及编程的基本概念,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基础。主要内容为计算机中数的表示;C语言的基本概念;数字电路:门电路,组合逻辑,存储器,时序逻辑,时钟;LC-3(Little Machine 3)微机冯诺依曼模型(最原始的处理器),包含其构成实现方式,机器指令,汇编指令,汇编程序设计,I/O基本原理,堆栈;C语言的原理,深入到实现机理,而不仅仅是如何使用C语言;数值计算导论;现代
计算机发展新技术简介(发展趋势)。配有5个上机实验。使用教材:Yale N. Patt and Sanjay J. Patel, Introduction to Computing Systems: from bits and gates to C and beyond, 2nd Edition, McGraw-Hill, 2003.
特点:涉及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三门课程的内容,软硬件结合紧密,C语言的学习不再“虚”。是一门比较综合的课程。
(3)ECE 290 计算机工程I(Computer Engineering I)。第四学期开课,3学分必修课,有随课实验。教学目标是培养设计和分析组合及时序逻辑网络(电路)的能力,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的表示;开关代数;组合网络分析与设计;时序网络分析与设计;二进制算术运算及算术逻辑单元;计算机组成和机器语言编程;输入输出;控制与设计。配有7个硬件描述语言仿真实验。使用教材:Mano & Kime, Logic and Computer Design Fundamentals, Prentice-Hall, 1997.
特点:大部分内容类似国内数电课程,但延伸至计算机组成。与ECE190有部分重叠内容,但不同的是重点放在硬件设计上。
(4)ECE 385 数字系统实验(Digital Systems Laboratory)。第五学期开课,2学分必修实验课。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包括作为控制器使用的微计算机在内的数字系统的设计、构建和调试能力。实验内容包括组合逻辑电路;存储单元;竞争冒险;电路(电气)特性(负载、延时等);简单组合网络(加法器、多路器等);简单时序网络(计数器、移位寄存器等);同步和异步时序机;处理器和控制器;作为控制器使用的微处理器设计。既有单独的实验,又有大型的项目设计实验。课程的前半部分使用标准TTL芯片、导线和实验板进行实验,后半部分使用CAD工具和VHDL进行FPGA实验。使用教材与ECE 290相同。
特点:从最基本的触发器实验到最后的设计项目均以数字系统(计算机)为目标,传统的数字电路已融入数字系统中。既有传统硬件实现又有可编程器件实现。
(5)ECE 210 模拟信号处理(Analog Signal Processing)。第四学期开课,4学分必修课,有随课实验。教学目标是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和设计信号处理系统,最后获得对调幅无线接收机透彻的理解能力和设计简单滤波器的能力。内容包括信号和信号处理系统例子;模拟线性时不变系统;电路和线性系统;直流电路分析回顾:KCL、KVL、受控源;电容器和电感器元件;运算放大器电路;通过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表征和求解LSI系统;复数和复变量函数;阻抗、相量和正弦稳态;频率响应和多频率电路;傅立叶级数;傅立叶变换;调幅无线接收机;卷积;冲激和冲激响应;采样定理和数字信号处理概述;稳定性;拉斯变换和传递函数;微分方程的拉斯变换求解;微分方程解的通式;有源滤波器设计。配有5个实验,包括调幅超外差接收机的实现。使用教材:E. Kudeki and D. C. Munson, Analog Signals and Systems, Prentice Hall, 2008。
特点:是第1门数学特征明显的ECE专业核心课程。以ECE110课程中电路概念及分析为基础开始课程学习,然后进展到傅立叶和拉普拉斯变换等更抽象的世界。课程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学基础(微积分和微分方程)。课程以电路、模电的基本电路和调幅无线接收机的物理系统为依托,完成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内容涉及电路、信号与系统、模电等知识,也是一门较综合的课程。
(6)ECE 391 计算机系统工程(Computer Systems Engineering)。第五学期及以后开课,3学分限选课。教学目标是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系统工程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编程技能。课程介绍现代计算系统发展的核心概念,重点放在系统软件上,学习如何实现硬件之间、硬件与应用程序之间,以及应用程序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包括输入输出的语义、同步、中断、多任务、虚拟化等内容。
特点:类似于操作系统课程,含有x86汇编的内容。
(7)ECE 342 电子电路(Electronic Circuits)。第六学期及以后开课,3学分限选课。介绍模拟和数字集成电路的设计。内容包括基本电路分析;二极管;三极管;逻辑电路;放大器电路。使用教材:A. Sedra and K. Smith, Microelectronic Circuits, 6th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特点:重点在电路原理设计上,而非版图设计。大部分内容与我们的模电课相近,但包含少量门电路。
4. 课程设置特点
通过上述课程介绍得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EE专业课程设置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宽口径、分层次的课程体系。如果将华中科技大学(也是目前国内高校的普遍情况)开设的电路、模电、数电、微机原理、软件编程(C语言)和信号与系统等课程称为传统课程体系,那么可以看出,一方面,伊利诺伊大学EE专业入门性质的一些基础课程不按传统知识纵向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构建,而是突破传统知识的自身体系,以横向联合方式构建。如ECE110、ECE210、ECE190、ECE290等课程,它们在内容上与传统课程的关系如表4所示。其中前三门课程内容都涉及3门以上传统课程的知识,如ECE210涉及电路、模电和信号与系统3门传统课程的相关知识,ECE110课程中甚至还涉及电磁学、通信和控制等领域的知识。这样设置的课程,知识构成不再是单一的、割裂的,而是连通的、综合的,为实际应用系统的设计建立了良好的知识架构,更加符合学习者知识构建的需要,也更符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另一方面,将传统课程内容拆分到不同课程中,在不同课程中实现知识的层次递进。如电路和模电知识在ECE110和ECE210课程中的递进,数电和微机原理知识在ECE110、ECE190和ECE290课程中的递进。这种分层递进的方式更加符合认知规律。另外也容易将过深、过专的内容分解到专业方向选修课中,便于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落实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方案。
当然,这种课程设置的缺点就是有些知识的学习达不到传统课程内容的深度或广度。例如,虽然ECE110和ECE210两门课都涉及模电知识,但未达到传统模电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还有电路理论课程也有类似的问题。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伊利诺伊大学后续开设了相应的限选课,如ECE342,以弥补之前的不足。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实际上反映了更高层面的问题,即哪些知识对本科生来说是更重要的。但也有些是相反的,例如数电知识在课程中反而更深更广了。
(2)颇具特色的专业导论课。ECE110是大学第二学期开设的电气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导论课,与我们泛泛而谈的专业导论课有本质的区别。该课程配有专门的实验项目,课程围绕项目展开,最终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有自主循迹移动功能的小车系统。实际上麻省理工学院和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也有类似的专业导论课程。
该导论课以一个具体的实际项目为背景,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课程内容涉及很宽的知识面。学生不仅要了解相关知识,而且还要对其有一定深度的掌握,才能顺利完成实际项目。该课程使学生在一年级后就能对本专业基本知识构成和应用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可以大大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同时较早使学生体验实际工程项目设计、开发、实现的全过程,践行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优点非常突出。当然,开设这样的专业导论课具有较高难度。
(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除了不少课程配有实验外,ECE210课程表现更为突出。该课程名称为“模拟信号处理”,课程内容涉及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和模电知识。与传统的信号与系统课程不同,该课程有很强的具体物理系统支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不再那么抽象。当然数学知识是它的前提。
(4)软件与硬件紧密结合。ECE190课程名称为“计算系统导论”,也是非常特别的课程。既不是传统的C语言课,也不是微机原理,更不是数电课程。课程内容涉及数电、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三门传统课程的有关知识。C语言内容占比略大,但重点不在语言本身,而是强调计算系统的构成及实现原理,即关注的是计算机实现的本质问题。课程的软硬件结合紧密。后续课程ECE290计算机工程I则是传统数电课程向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延伸,更注重计算机的硬件实现。
通过对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EE专业课程体系及典型课程的分析研究,并与华中科技大学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加以对比,得到以下结论:该校EE专业口径宽泛,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基础和知识面的宽广度;知识横向联合、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开设的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专业导论课,使学生更早地对所学专业有清晰的认识,并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奠定了基础。选修课(含限选)学分与必修课学分基本持平,与国内高校相比,学生自由选课的余地大很多,本科毕业学分要求远低于国内高校。
篇8
近年来,职业院校的电气系英语老师对电气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本文通过公开课《电气专业英语之实用对话》,展示我们在专业教学探索中总结的经验方法。以下是这堂课的策划与实施。
一、教学分析
1.教学目标和方向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明白学习专业英语的目的、重要性及专业英语在工作中的实用性,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有足够的重视。
2.教学内容
一般的电气专业英语的教材内容比较枯燥,大段的专业文章和大量的专业词汇,令学生望而却步。鉴于此类情况,我对专业学习内容进行改造。在现阶段英语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加入了电气专业词汇。让这些生僻难记的专业词汇变身为普通生词,穿插于日常对话之中。力求在潜移默化中,把电气专业英语嫁接到基础英语里。
3.教学方法
本堂课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线,附加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获得较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教师可以拿专业课上常用的仪器仪表、电气器件等英文说明书、常用数学符号和公式的读法及面试常用语等与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而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又很少涉及的知识让他们学习,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课的热情,使学生重视这门课的学习。
二、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多媒体教学PPT:图片与文字的结合,让学生能清晰明了课堂教学内容。
2.编写学习任务书STUDY TASK:把课堂内容和课堂练习融为一体。课前分发给学生。
3.模拟电子施教板:用于实物教授和练习。
4.电子元器件实物:用于实物教授和练习。
5.选取了代表四个实训室的电子器件,用于模拟场景。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计算机显示屏,键盘等)。PLC实训室(PLC机器组合)。电子实训室(电路板,电烙铁)。电子仓库(电子元器件)。
6.制作场景名称板:用于在小组活动中表示场景的更换。
三、教学组织形式
在本堂课中,撤出了讲台的位置,全班同学围绕教室中心,分成了四组,教师走入学生中间,突破空间距离的限制,调动学生听课的情绪,营造教室的听课氛围。
四、教学设计
(一)总体思路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实物展示和场景转换等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语言输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以group work, pair work, game等活动方式,增添了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与学生进行日常对话,复习所学知识。
2.向学生展示电气学习和工作环境的图片,并针对图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
【设计说明】
1.口语热身。
2.通过展示与电气专业相关的图片,提出关于专业英语的三个问题,从而切入本课三个任务。
第二步:内容教授
任务一:做出具有电气专业特色的自我介绍。
1.学习单词和词组。
2.完成学习任务书上的相应练习。
3.利用所学知识做出具有电气专业特色的自我介绍。
4.教师点评。
【设计说明】
1.学习电气专业和系部名称。
2.在传统的自我介绍的句型中,加入以上词汇,完成具有电气专业特色的自我介绍。
3.让学生完成STUDY TASK上的专业自我介绍。
4.检验任务完成情况。教师在学生单词发音,流利程度方面进行点评。
任务二:能说出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英语名称。
1.学习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表示方法。
2.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加深对单词和词组的记忆。
【设计说明】
1.利用模拟施教板和电子元器件的实物,把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具体的实物,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提高记忆水平。
2.小组竞赛:通过小游戏,让四个组的同学以竞赛的方式完成对电子元器件英文名称由熟悉到掌握的过程。单词学习和游戏比赛形式相结合,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输入。
3.学生互相测评和最后集体测评单词掌握情况。
任务三:能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PLC实训室,电子实训室和电子仓库这四个专业环境下,用英文和他人交流。
1.学习电气专业场景的表示方法。
2.学习重点句型和表达方式。
3.小组活动。各组根据指定内容,编写相应对话。
4.小组汇报。
5.教师分析评价
【设计说明】
设计场景对话练习,利用学生熟悉的专业场景,加入对话句型,让学生在掌握范例对话的基础上,举一反三,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不同场景的工作对话。既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又加深了对话句型的记忆。
1.利用PPT,展示了电气专业常见的教学和工作场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PLC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电子实训室和电子仓库。并引导学生回想在该场景学习和工作中,经常发生的行为和对话。
2.学习范例对话。让学生掌握对话中的关键句型和表达方式。
3.小组活动。在四个小组中,分别放置了相关电子器件,模拟不同的实训室。每个小组根据场景,参考范例对话,编写相应的对话。
4.小组报告。每组推选学生完成项目汇报。单独放置了展示台在教室中央,并用场景名称板来表示场景的更换。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role play),完成本组的对话。
5.在每组报告完成后,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点评:对话内容,语言发音和动作表情。
第三步:总结
1.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2.巩固重点单词和句型。
【设计说明】
根据PPT中的课堂结构图表,回顾三个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再次巩固关键的单词、词组和句型。
第四步:作业
利用本堂课所学知识编写对话。
【设计说明】
课外作业的布置有利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使课外作业与任务型课堂融为一体。
篇9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德师范学院服务海西项目(项目编号:2012H307)、宁德师范学院服务海西项目(项目编号:2012H4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18-02
宁德师范学院是福建省师范类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院坚持“为地方发展服务、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办学宗旨,走“求精、求特、求优、求强”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基本形成以教师教育为基础,理、工、文、管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宁德师范学院的发展定位是:立足宁德,面向海西,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突出师范性、应用性、地方性,努力把学校建成高水平、多科性、应用型的地方特色强校。电机电器产业是宁德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宁德共有电机电器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近20万人,实现工业产值逾370亿元,是“中国中小电机出口基地”和“中国中小电机之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进入了“保质量,求创新、谋发展”的新阶段。鉴于现阶段电机电器行业对于电气专业人才的渴求,加强电气专业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方向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宁德师范学院把电机电器方向作为学校的两大重点资助学科之一。同时,宁德师范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2012年“福建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此,宁德师范学院应坚持办好特色电气专业电机电器及其控制发展方向,积极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完善理论、实践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一、相关专业方向的开设现状
1998年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新专业目录,将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机电器、电力电子等强电专业合并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合并后的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其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各高校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二级学科方向。目前福建省内高校较多开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但多开设的方向为“电力自动化”,开设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方向的高校很少。由于宁德市电机电器产业发展迅速,与之相适应的电机控制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在宁德师范学院本科阶段开设电气专业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方向奠定了基础。
二、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及要求
宁德师范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科学发展观和创新意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掌握电气与自动化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毕业后从事电机与电器的产品工程设计、加工制造、运行分析和检测控制、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电气专业方向的培养要求是: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强、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主要学习“电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机学”、“电机电子技术”、“现代电机测试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磁场”等专业课程知识。能应用所掌握的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应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2,3]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水平评估、服务社会、毕业学生的评价去完善培养模式等,其中图1为电气专业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方向人才培养的结构框图。[4,5]
三、专业课程体系
在设置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专业方向课程时,充分体现实践性、应用性,以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考虑了电气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方向限选课、选修课模块的特点,并注意课程之间的融会与贯通。
基础课程安排有:“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应用基础”、“工程制图”、“线性代数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人文通识课安排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专业基础课安排有:“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专业平台课安排有:“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单片机原理及应用”、“C程序设计”、“电气控制与PLC”、“电力工程基础”等。专业方向限选课安排有:“机械设计基础”、“电器理论”、“特种电机及控制”、“现代电机测试技术”、“电机电器制造工艺”、“电机设计”、“电机控制”等。专业选修课安排有:“DSP技术”、“电磁场”、“高低压电器”、“单相电机”、“电气绝缘材料”、“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等。工具课安排有:“MATLAB基础”、“AUTOCAD软件上机”、“Altium Designer软件上机”、“ANSYS软件上机”等。其中表1为电气专业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方向限定选修课的课时和学时安排。
四、特色的教学体系
1.专业方向定位明确
针对福建省宁德市区域经济发展及企业人才需求,就电气专业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方向形成鲜明的服务地方电机电器行业的专业定位。形成以“产学合作、做学融合、研学融合”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充分发挥电机电器的行业特色优势和地域优势,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体制机制,实现工程技术拔尖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
2.建立导师制培养
从大二下学期开始为每位学生确定导师。导师优先安排由副教授以上职称或由骨干青年教师担任。导师应负责不定期的与学生沟通,解决一些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不定期举办沟通交流、学术报告,邀请已毕业的优秀学生、企业管理人员及工程师等进行工作体会交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申报校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协作管理、策划组织和自主创新能力。
3.案例教学及深度交流
定期邀请行业专家、教授来校做学术专题报告,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前瞻性;聘请产业界专家讲授部分专业课程,使学生跟踪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沿,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
4.课外创新实践
通过全校任意课、社会调察和参加志愿者的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开展各种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倡每位学生大学期间至少参加一项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如“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挑战杯”、“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6]
5.校企联合毕业设计
培养方案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毕业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综合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毕业设计安排在本科生培养的最后一个学期执行。毕业设计采用校内、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带着企业实际问题构成的毕业设计题目,其范围紧扣电机电器及其控制关键技术,突出电机的控制策略、电机信号检测与分析的方法等,强调实际的产品设计、硬件电路的开发与设计。
五、结论
我国电机电器产业发展迅速,但缺失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本文对电气专业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方向进行了分析,针对该专业方向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以及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对特色的教学体系进行了详细、全面的阐述,并论述了该专业方向的探索与实现。
参考文献:
[1]黄文力,何琳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8):5-7.
[2]蒋小洛,吴桂初,吴烈.面向区域产业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36-37.
[3]仇祺沛,吕崇帅.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工程的发展前景探讨[J].硅谷,2013,(13):12-13.
篇10
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强,除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外,还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以后主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运行与管理等工作。应用型人才首先是一种创新人才,具有把理论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实践生产力的创新能力;其次也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因为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而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往往不能仅靠一种专业知识,实践的创新多出现在学科边缘或者各学科的交叉处,因此应用型人才也是一种复合型创新人才。[4]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地增减几门课就能做到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如何建立以强电课程为主,渗透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透彻理解相关的课程及经受实践的检验。
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电气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着重突出“以强电为主,弱电为辅,强弱电、软硬件、电气控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色,主要依据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突出强电特色,并且结合电力发展前景与现有师资力量,设置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二是紧密结合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保持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教学四年不断线;三是强化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保持实践教学环节四年不断线;四是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结合学生就业需要,注重课程安排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适应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细分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需要,突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强电特色,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设置。
1.课程体系的改革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专业结合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自动化两个专业的内容,专业的特点为“强弱结合、适当偏弱”;新电气专业的特点转变为“强弱结合、强电为主”,专业课程的口径相对变窄。新电气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再是电气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区分,而是电气专业内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方向的设立。由此考虑把原来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改为更符合新电气专业特点的一级学科基础课—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新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学生的理论教学在满足基本学分的前提下,能够小于2500学时,同时优化了课程内容,扩大了选修课程范围,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励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课程内容的优化新的课程体系在强电专业“宽口径”的前提下,突出“厚基础”的要求,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的学时比例达到总学时的74%。在实现了同一专业的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完全打通,专业主干课程也基本相同,而专业方向的不同只体现在专业课程中的非主干课程及实践环节的要求的基础上,[1]新课程体系既实现了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又强化了对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同时还突出了不同的专业方向特色。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更加突出强电特色,突出计算机技术与弱电控制技术在本专业领域内的运用。按照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设置了两个特色显著的课程模块作为任选的必修环节。另外,按照“拓宽”与“加深”的原则,开设总数达到19门的二级学科选修课,学生可以选修其中的5~7门。按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设置了跨专业选修课与全校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在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方面修习约6门课程。
3.授课时序的调整按照先基础后专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保持计算机教学、英语教学不断线,科学分配各门课程的授课时间与学时。(1)保持计算机教学不断线。计算机课程按照教学次序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机械制图CAD技术”、“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工业组态技术”、“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交直流调速系统与MATLAB仿真”、“EDA技术”、“可视化程序”、“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2)保持英语教学不断线。建议取消“专业英语”课程,增开双语课程教学。用英语(或双语)教学的相关课程包括:“大学英语”、“电路”、“软件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EDA技术”、“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3)科学分配各学期的课时量。如第一、第二学年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可以适当增加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时量;第四学年学生因社会实践、找工作、考研等,学习效果下降,此时可以突出计算机与实践教学环节,利用课程的强实用性平抑学生的浮躁心态,最大限度保证学习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环节,是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各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人才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包括实验条件的完善、实验内容的设计及实验教师的素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组成,组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由线到面、由基础到综合,分层次、全方位的内容体系。[5]
1.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包括电工电路、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C++语言、单片机原理、电气PLC原理等。课程设计是工科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信息检索、相互合作,初步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主要由核心专业课程与部分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如“电机设计”、“电力系统分析”、“单片机原理”、发电厂电气部分等的课程设计构成。
2.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由校内与校外两部分组成。校内实习基地主要由校办工厂组成,完成金工实习、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础性专业训练;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包括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飞机制造厂、贵州飞机制造厂等,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接受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教育,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3.毕业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多来自于工程实践。题目通常由导师自行拟定,或者来自于导师科研项目的某一模块,或者来自于导师熟悉的专业领域,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题目陈旧、知识面过窄、实验条件较差、学生支差应付、成果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现阶段可积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中期抽查考核,组织讨论,询问学生等;对学生加强考勤,不定期考查,组织中期检查与预答辩等。二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科知识范围内自由选题,激励他们选择来自于生活实践、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三是创造条件允许学生到实习或工作单位做设计,聘请企业中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除了以上基本的专业实践环节之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等全国大赛,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制作,建设专业的开放型实验室,积极探索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
篇11
1.专业发展方向不够特色电气专业发展方向可以有电气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电力系统等方向,但是不同学校依据社会需求人才量设置专业方向,导致电气专业教学趋于同方向化,缺少竞争力和特色。而且很多院校并没有给予此专业更多的重视,导致其所培养的学习难以满足社会综合性要求。2.校企联合培养体系还需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可以加快建设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产学研的有机、有序结合。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模式都缺乏校企合作方式的运用,对于输送人才和教学质量都有一定影响,导致学生缺少项目实践经验和综合专业技能,很难达到相关企业的用人标准。3.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还需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是电气专业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就目前而言,众多高校的师资力量不足,没有组成一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来培养专门应用技能型人才,许多高校是直接引进应届的硕士和博士人才,对于院校而言,其非常匮乏工程实践教学经验。因此,在引进专门人才时,可以考虑引进行业领军人才,重视学科的工程实践,提倡教师在产业上发挥自己的研究成果。
二、电气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深化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第一步就是深化课程体系建设,在保证学校传统规划的课程正常教学外,还应该增加自动控制理论原理,电力系统分析,电气控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课程可以与新增课程相交或补充。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在掌握电气工程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刻的了解更为前沿、广阔的相关知识。其次,目前电气工程专业学科的课程设计注重学生的科研性培养,但是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要求学生需要同时兼备科研型和应用型。因此,学校在电气工程专业开设专业课时可以考虑设置限选课和任选课两个模块,限选课主要包括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电气原理等等,任选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性,为学生步入社会或学习深造打下良好基础。这样设置课程有助于培养同时兼备应用型和科研型的人才,也促进教学方式向宽口径、专业化、研究型和应用型的目标发展。2.强化实验室建设学校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践的重要场所,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的成果比读书本来得更加直接,记忆更加深刻。对于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科实验室建设,可以分不同方向设置不同的研究中心,比如电机方向的电机与拖动控制实验室、电气方向的电气控制技术和电子实训实验室、电力方向的电力系统与供配电技术、PLC技术实验室,以及一些融入日常学习中的教学实验室,如单片机技术与控制原理实验室,楼宇自动化实验室,高频电子实验室和EDA实验室。实验室的建立可以增加学生在学习时的兴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要求进行不同实验的学习。3.深入开展科研导师制科研导师制深入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为了保证培养质量,每名导师负责指导5到7名学生,针对不同课题对其进行不同的专业指导。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课程设计,并指导学生参加相关专业技能比赛,是每位导师的职责,同时针对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较强的学生增加其训练量,使其能够在科研课题中多多发挥自己的长处,善于发现问题、表达问题,完成自我适应性和学术性转变,让学生尽早的完成学术科研任务。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电气专业学科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一个师资力量雄厚的团队,可以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把握住专业发展方向,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前沿技术。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每年派出几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去国外相关院校深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科技发展状况,为学校课程教学增添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教师在业余时间参加校外企业的生产、质量、设计、研发等工作,在工程实践岗位学习生产经验,真实的了解企业技术和学校教学技术的差距,而且可以获得企业用工需求,为学校专业人才的输送找到出口。
三、结语
各院校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相应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既需要注重做好理论方面的提升,还需要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优化,通过特色人才的培养,为社会和企业输出更多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付蓉,顾亦然,马海啸,张腾飞,周岩.面向“卓越计划”的电气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学周刊,2016,07:226-227
篇12
一、教学对象及教学问题
中职院校的学生多是来自中考失意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学习意识不强,缺乏学习动力,然而动手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却相对突出。学生内部因学习劲头与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也会出现一些学习成绩的等级划分,如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也存在专业偏离的现象。例如,一些学生能够潜心学习,擅长深入的理论研究,这部分学生称作“理论性学生”;一些学生则倾向于实践动手能力,能够掌握应用技术,这部分学生则被称为“技术型学生”。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才能达到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
中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学时不足,课程设置不当。中职电气专业的课时数严重不足,无法达到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有限时间内保证教学效果是目前中职教学的一大挑战。第二,教学模式单一。电气专业本应是综合机械与电力、信息技术多方面的综合性学科,然而中职教学却存在严重的偏差与偏离现象,与学科本质背道而驰,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第三,教学观念与所使用的教学设备无法达到标准要求,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实际的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大打折扣。第四,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导致部分学生的潜力没被开发出来,或原本的优势被掩盖。
二、因材施教及分层教学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兴趣爱好、优势特征与能力水平进行科学归类,针对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无论对于哪一类学生都要形成一个整体的科学教学规划目标,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坚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原则,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培育实用能力强的职业性人才。
对于优等生,要从综合能力培养入手,因为这部分学生多数属于成绩优异、能力较强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要在完善他们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其能力的开发与培养,不但要注重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开发,而且要注重他们在理论探究方面的引导,从知识、能力、素质各个方面全面培养,达到综合人才的培养标准。要完善他们对于电气一体化这门学科的理解,使他们在主观上认识到电气专业并非简单的机械与电气技术的结合,而且涉及理工科范围广、技术应用全面的一门高科技含量、高水平的综合学科,使他们最终朝着综合型人才方向发展,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干力量。
对于中等生,要从其特点与水平入手,掌握他们的优势与劣势所在,总结他们的擅长与不擅长之处,全面了解导致他们劣势出现的原因并找出科学的教学方法。其中,有一部分实际操作能力强但理论知识薄弱的学生,说明他们没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对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养成刻苦学习的习惯,导致他们在课堂理论知识学习方面存在问题。因此教师要从他们的理论课堂监督为切入点,监督他们的课堂学习,采取重点提问、加强监督的方法,实现对这部分学生群体的有效控制。或采取优化的教学方法,适当引入一些趣味性的操作例子,将试验操作与理论灌输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他们所擅长的实践操作中自觉地习得理论知识,达到有效学习的效果,实现了学生劣势的弥补与优势的发挥。还有另一部分学生则擅长空谈理论,但一到了实践操作却不知所措。这样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喜欢死啃书本的类型,他们的定力较好,能耐得住寂寞,即使没有实验操作的情况下,依然能将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但由于欠缺实践动手能力,需要进一步开发这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多组织他们开展实验活动,多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实践操作机会,教师采取一旁观察的方法来仔细观看他们的实验操作,并对他们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实现对这部分学生的重点培养与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对于学困生,则要在这部分学生身上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部分学生通常属于那种厌倦学习,对学习缺乏一个积极的认识,无心投入精力。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意识,坚持“逐步推进、步步进取”的原则,由浅入深,先从电气一体化的基础知识入手,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基础的理论与技能性知识。学困生这部分群体通常的心理特征为:自信心不足、自甘堕落、失去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心理,本着理解、尊重、照顾的原则,完善对他们的教育,在平时多给他们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让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实现积极教育的目的,使他们能对学习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三、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建设思路
依据教育部规定,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公共基础课程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安排,专业技能课程按照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和职业生涯发展领域分为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形成基础平台加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课程体系结构。电气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思路如下:
1.对现有的专业课程结构进行梳理,邀请企业人员参与课程设计,使核心课程能够体现岗位核心能力,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相吻合、授课环境与工作环境相一致,让工学结合的思想渗透到课程的各个方面。根据企业岗位关键能力的分析,重新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根据实际情况划分成若干课程单元模块,由企业人员承担实践性强或与生产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专题讲座、研讨会,教学地点可设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或者企业生产现场。2.依据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研讨、确立电气专业专门化方向,并开发相应专业方向岗位模块课程。3.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编写特色校本教材及开发数字化教学信息平台。4.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以职业技能要求为依据,组织教学内容。每一岗位技能由专业拓展能力模块和专业核心技能模块构成,以专业核心技能模块打好技术和能力基础,以行动导向的专业拓展能力模块培养职业需要的技能,形成“岗位系列课程链”。
(二)构建策略
1.建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与企业共同建立以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在校园网内实现资源共享平台。教学资源库建设包括制作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编写模块化的实习实训指导教材、电子教案、课程标准、习题试卷库、学习指南、视频材料开发、专业技能考核鉴定教材等,构成具有教、学、做三位一体特色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利用教学信息技术平台,提高教师现代职教能力。
2.按新专业方向要求重构课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选择
根据电气技术应用技能型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和教育部201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等职业学校电气技术应用专业主要对应电工维修、机加工、制冷设备安装维修、电气产品销售等。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及各校实验实训设备及师资等具体情况,我校暂设置的几个专门化方向电气专业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因此要按新专业方向要求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对原有课程进行优化和教学内容整合,使新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
3.编制新教学计划及课程标准、课程项目设计实施方案
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课程方案和过程的纲领文件,体现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标准是教学计划对课程内容界定和对课程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没有课程标准规范的教学是盲目的,很难做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体现;课程项目设计实施方案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规范与细化。因此要十分重视对教学计划及课程标准的制定与贯彻执行,纠正教学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为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重视课程教学执行情况的反馈分析,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教学计划及课程标准进行修订。
4.新课程体系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的最主要资源与载体,教材必须是反映课程标准规定与要求的产物,课程教材的组织和选用必须满足下列要求:⑴优化选择教材,倡导教材创新,即对原有教材进行更新和改造。贯彻实、新、宽、活的原则,在结构上更符合实际和使用要求,强调实际应用功能,体现最新内容与方法,教材涉及面宽,形式符合学生灵活的学习需要,既要适用学生“学”,又要适用教师“教”,还要能指导学生“用”。⑵编写特色校本教材。由行业专家、专业教师等组成课程开发组,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需要、校内实训基地等优选载体,编制能充分发挥校内实验实训设备的校本教材,
四、结语
电气专业是一门涉及学科范围广的理性学科,是对一个人的综合学习能力的考验。中职学生要想学好这门专业就需要教师善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原则,认真对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达到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的优化。为培养出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中职院校电气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蓝晓雨.对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5).
篇13
针对目前船舶修造企业对船舶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内容重点不突出,课程设置欠合理船舶电气专业教学以船舶电气设备安装、使用、故障排除、自动化装置应用等为主,其特点应突出“能力本位”,注重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该专业教学重心放在船舶电工工艺、船舶电力拖动、船舶电气设备维修、船舶电站、船舶信号及系统理论教学上,而在船舶自动化设备故障判断与排除、电子学、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应用、轮机自动化等课程的还有所欠缺,导致船舶电气自动化方面知识薄弱。调查发现,已毕业学生普遍欠缺PLC编程维护及保养、船舶电气自动调节装置安装使用、电路识图、常见电力设备故障排除等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而限制其实际能力的提高。另外,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及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国际化港口的需要,学生英语水平的急待提高,特别是专业英语的强化显得尤为重要。
(二)师资力量有待加强船舶电气工程技术是船舶类专业的一个崭新的方向,师资配备对专业建设的影响较大。目前,船舶电气专业教师配备较少,工作量饱和,导致教师外出培训较少,专业技能提高进度较慢,不能适应日益加快的专业建设需要。
(三)实训设施不完善船舶电气学生必须通过实验实训才能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并且可用于实际操作中,是“能力本位”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实验实训设施对提高学生技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决定学生的动手能力,直接影响船舶的修理甚至航行安全,因此改善实训设施是实施实践技能培训必不可少的环节。
(四)实践技能培养教学效果不佳随着船舶技术的发展,船舶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船舶电气的应用日益重要,但所毕业学生却不能完全胜任船舶电气的各项实际操作。这与该专业实践教学时间短、项目单调、内容陈旧、教学深度不够有极大关系,需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改善现有培训方式,特别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船舶电气设备的运行和维修上非常重要。基于以上不足,本文结合舟山群岛新区特色,就教学模式、师资建设、实验实训场地建设、实习实训项目四方面综合研究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的舟山特色的创新型船舶电气人才提供新的思路与策略。
对人才培养改革采取的措施
(一)“能力本位”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了解船舶电气专业实际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并针对各项特点分析归纳,实现课程结构和工作体系的无缝对接,充分体现课程定位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置,以“能力本位”为导向,设置符合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如在电工电子产品的制作和调试中,设置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如下:1)安全用电及触电急救;2)照明线路、三相电路安装;3)低压配电箱的安装及低压电器的使用和保护装置的检测;4)直流稳压电源制作和调试;5)单管放大电路的设计、制作和调试;6)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制作与调试;7)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制作和调试;8)交流调光灯的制作与调试等。PLC控制与调试中,设置如下:1)电动机控制系统编程与实现;2)送料小车自动往返控制系统的PLC设计;3)T68镗床主轴电动机的PLC控制设计;4)冲压机床液压油缸控制系统的PLC设计等。船舶英语课程,设置如下:1)加强专业英语教学,特别是口语教学,以简单句表达相关意思;2)组织学生参观船舶企业,通过与船舶人员英语交流提高英语技能;3)邀请大型船企的船舶人员来校进行英语授课以提高专业英语教学水平。通过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实践相结合,突出“能力本位”为目的的教学任务,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做”为主、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层层递进,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工作中,达到船舶电气理论教学的需求。
(二)加大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船舶电气技术是船舶专业类中一门崭新的学科,且发展迅速,对师资力量要求较高。因此,拟委派专业教师前往江苏科技大学或上海海事大学进行学习交流,或以访问学者形式对外交流。另外组织专业教师前往大型船舶企业实地考察,学习运行中船舶电气设备状态和维修,深入体会船舶电气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设置“能力本位”导向的专业课程。通过培养,将提升整体船舶电气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双师素质”能力,更新教学观点和理念,使船舶电气教学更好地适应船舶企业的要求。
(三)针对性完善实训设施船舶方面设备庞大,船舶电气设备又具有其独特性,其建设资金大,如何应用有限的资金完成有代表的实验设备并满足日常船舶电气实践教学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实训设施建设中注意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对实训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如以主机遥控系统模拟实训建设、电机拖动实训为基础的新模块增加等,以最少的资金需求完成实训的配备。
(四)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提高实践技能培训教学船舶电气实践技能培训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尽可能做到有问题去实践。一方面,通过提高实训课程,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设置船舶电气相关设备故障,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钻研能力;利用网上教学平台,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学习船舶电气专业实践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积极与船舶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安排学生于学习中及学期末去船舶企业进行交替实训和顶岗实习,强化学生的岗位技能培训,实现零距离上岗。如我校与舟山常石集团有限公司、舟山万邦永跃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舟山集团等签订学生就业实习的协议,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真实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设置实践教学训练项目,强化船舶电气专业学生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