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经营管理变革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营管理变革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营管理变革

篇1

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大企业难以取代的作用,日、美、德等国家的中小企业是这些国家技术创新、专业化合作、劳动就业的重要领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多种类型的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地位日趋突出,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如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低、资金不足、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等。目前,中小企业占我国工业企业总数的99%,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8.5%,占现有出口生产企业的95%,因此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整个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研究分析它们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实行有效的变革十分重要。

一、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特点

经营管理活动与企业规模、所处的行业特点以及市场特点密切相关。一方面受企业规模限制,中小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劣于大企业,内部组织化程度低;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比较狭窄,竞争对手众多,处于“价格接受者”的地位。因此,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必然呈现自身的特点:

第一,经营管理的单一性。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的内容和范围一般都比较狭窄,所以经营管理的组织形式、方法手段,管理人员等方面都呈现出单一性。由于受资源有限,产品类型较少以及行业性质的限制,中小企业也没必要全方位地加强经营管理,只要强化某些关键环节就可以生产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第二,产品转换和资金转移的灵活性。大企业“大而全”,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很大的惯性,相对而言,小企业“小而精”、“小而专”,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灵活性使小企业进入或退出一个产品市场的成本相对较低,尤其是进入一个新产品市场,新产品一开始市场需求量都比较少,大企业一般大规模生产,冒很大的风险,而小企业一般投资额都不大,小规模生产,相对风险低一些。

第三,企业员工有较强的归属感。小企业的从业人员较少,要求经营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低,这为普通员工参与管理提供了条件,员工参与经营管理不但开发其智力,调动其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增进了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联系和了解,加强了企业内部的团结和归属感。

第四,经营管理的创新性。发展得好的中小企业很多都具有创新这一特点,它们的经营管理者从企业发展的战略角度着眼,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涉足技术密集型的领域,挑战在资本、技术和人才各方面都更有优势的大企业。实际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相对较高,它能根据项目的需要,集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开发周期短、见效快的技术,注意量力而行,符合实际;加上小企业组织机构安排灵活有弹性,上下级关系比较融洽,减少了市场信息损失。这种灵活的技术创新体制,符合中小企业经营的特点,有利于企业和市场的紧密结合,较快地获得经济效益。

二、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经营管理的问题

由于体制政策的原因以及自身发展的各种限制,我国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前没有经营管理的自,普遍实行的是生产型管理,这种管理类型的企业主要是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为目标,至于是否适合消费者的需要,满足市场需求并不是企业所关心的问题。改革开放后,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促使企业进行生产管理类型的转变,但我国中小企业仍未能真正地成为市场的主体,加之日趋严峻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出现了不少问题:

第一,管理水平不高。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受到自身素质的限制,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不作筹划,得过且过。很多企业不讲求效益,在对市场未进行充分认真研究的情况下,盲目争上项目,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有些中小企业管理者虽然是科技人员出身,可以引领企业走高科技道路,却常常忽视市场需求,不注意营销管理,导致失败。

第二,组织体制不合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多以生产型为主,市场营销、技术开发能力薄弱;管理层次混乱,职责不清,导致工作效率低;管理者权限不清,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有些经营管理者专制思想严重,缺乏民主意识;规章制度不健全,难以落实,加之管理不严格,常出现生产秩序、工作秩序的混乱。

第三,经营管理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许多企业仍然抱着等经济过热、卖方市场、优惠政策的思想,或者想要靠国家、政府的扶持政策,缺乏开拓市场的意识、能力和方法,使企业没法发挥潜力,产品滞销,资金周转紧张。

三、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变革

中小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其经营管理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本身就是通过协调企业内外关系来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实现企业生存发展目标的一种活动。经营管理的变革也就是适应环境的变化,使企业朝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改变内部各种关系,引进新的观念、制度实现突破。面对我国中小企业目前遇到的问题,从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角度紧迫需要实行以下几方面的变革:

第一,企业内部管理组织机构与制度的变革。组织机构需要精简,压缩非生产性管理人员,使企业在经营管理组织机构上的特征得以恢复,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完善的劳动用工制度,实行竞争上岗,优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组合,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改变企业内部分配政策,使其达到公平和效率,生产线上可以实行工效挂钩,工资总额控制的原则,销售人员的工资因其销售情况而不同,而管理人员可以实行岗位效益工资;明确企业职能,提高专业化水平,家属的福利设施要与企业彻底分离,实行有偿服务。

第二,重视“人”的因素。首先,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民主性的特点。中小企业的规模有利于普通员工参与管理和监督,中小企业应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从而保持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协调劳工关系。其次,提高职工的素质。职工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主人公责任感,有助于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同时还有利于企业引进新技术、新管理观念的采用,提高职工素质的方法主要是重视在职职工的技术培训工作,加大考核、激励力度,促进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最后,完善企业决策者的选拔机制,提高决策者

的素质。决策者作为企业的灵魂与核心,其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企业的命运。决策者的产生机制因企业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说存在同一特点,就是竞争机制,即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选择机制,这对经营者来说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激励,促使他奋发图强,对企业、职工负责,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企业做出贡献。中小企业的决策者要注意经常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参加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不仅能及时更新经营者的知识内涵,而且还能提高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能力,达到实践和理论的良性循环。

第三,中小企业应善于寻找并利用市场“间隙”。中小企业在整体实力水平上竞争不过大企业,在大批量、长线产品的生产方面也不具备优势。但市场还存在许多属于小批量、短线产品的需求,尤其是我国消费的多层次性发展趋势,使得市场“间隙”不断增多。中小企业应牢记选择目标市场的“专而深”原则,加强并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专业化程度,做到“小而精”,突出企业“单一性”的特点,把经营管理的重点放在产品的成本与质量方面,形成企业的产品优势。

篇2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思想素质水平的提高,社会上对于传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产生怀疑,面对日益枯竭的自然资源与污染日益严重的自然环境,人们正反思自己的行为,基于保护环境的考虑,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目前生产技术的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在生产活动中的资源消耗巨大,与当前自然环境的矛盾也更加凸现出来。据相关统计,我国每万元GDP的能源消耗是发达国家的3倍以上,最高的达到了6倍。就目前国内经济与自然环境现状而言,传统“先污染再治理”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摒弃,我们必须要严格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因此,企业的绿色变革势在必行。

一、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以企业为主导

循环经济从其本质上而言是生态经济,它要求人们在进行社会经济活动时,将生态学规律作为指导。企业实行循环经济是为了实现保护环境,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传统经济模式中的物质流动模式是企业消费资源生产产品,然后将废物排放的模式,是一种单程的开放型模式;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物质流动过程为企业消费资源生产产品,然后将资源再生的循环,这是一种闭环型的模式。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即是在企业日常生产活动中,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从其技术特征上则表现为资源再利用、减少资源消耗以及资源再生。企业是进行资源再利用、消耗资源以及实现资源再生的主体,因而企业在循环经济的实现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

从科学范式的角度而言,循环经济是在技术范式革命基础上建立的一种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循环经济进行理解时,需要注意:第一,循环经济是倡导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发展模式,又称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其基本特征是高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消耗与低排放。第二,循环经济是倡导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将生态学规律作为指导的生态经济,将人类利用资源进行生产的过程纳入自然环境的物质循环中。第三,循环经济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三者和谐、持续发展为目的。循环经济在再生资源,减少对自然界进行资源获取的同时,减低对自然环境中的废物排放,因而减轻了污染程度。在新的经济背景之下,企业必须在保障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前提条件下,提高自身的经济利益。

二、以循环经济的实施,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绿色变革

(一)确定企业发展绿色战略

企业发展绿色战略,即是将绿色化概念加入到企业组合战略要素的过程中,使企业发展战略的确定与具体实施都符合绿色化标准。具体而言,即是将绿色化与环保化的理念落实到企业的发展契机、发展意向与期望、资源利用、业务流程以及企业所使用的手段与方法等生成经营的各个环节中。由此可以得知,绿色发展战略是一项长期性的发展战略,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战略的柔性化,从而使企业的发展战略更具连续性,更加适合当前的经济环境。在实施战略以及信息反馈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明确的控制标准与调节机制,并在实际生产经营中严格落实。

(二)转变经营思想与经营目标

在循环经济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应当树立绿色经营思想,在经营活动中更多地考虑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把环境与资源因素加入到生产核算体系中,并以其为依据进行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决策制定。在以往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绝大多数企业都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现象十分普遍,导致生态水平严重降低。企业在进行生产核算的过程中,将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问题排除在考虑因素之外,在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中缺乏对环境效益的考察。这种发展模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极大地牺牲了环境,甚至环境的破坏远远超过经济的增长,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社会效益极低。因此,企业应当将资源与环境纳入生产核算的考虑范围之中,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与资源。使企业在制定经营决策时,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同时重视环境效益,将此二者有机结合,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企业确定的经营目标更加科学。

经营目标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内容,因而企业要实现循环经济则需要转变以往的经营目标。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中,企业经营目标通常是实现产品数量的增长,这种落后的经营策略早已被淘汰。在目前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中,企业的经营目标是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实现自身价值,这是随着时代与经济水平的发展,企业做出的理性的选择。但是在目前循环经济理念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的背景之下,企业在制定经营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问题。除此之外,企业只有加强对环境保护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落实绿色经营目标,才能够在公众中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保证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身竞争力。因此,企业实行循环经济模式时,企业的经营目标不再局限于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要兼顾社会与环境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增加循环经济模式下的技术设计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科技对于经济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加大科技投入,改变以往依靠大量人力与物力投入来发展经济的模式。在设计产品时,企业需要重视对资源的合理使用以及物质循环利用,以此确定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增长模式。在生产设备中使用标准化设计,从而实现生产设备的更新升级,使生产设备在发生故障时,只需要进行故障原件的更换就能够继续投入使用,而不需要将整台设备报废,这样则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对能源的消耗。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时,应当将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三者有机结合,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将废弃物再生,实现资源再利用;提高高新技术成果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投入与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企业废弃物的排放,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循环经济模式下,技术设计的合理与否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满足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同时,企业自身的发展要建立在技术设计绿色化的基础之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需要加强新技术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将降低产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作为目的的一种营销策略,其主要内容有:第一,在选择生产技术与产品原料以及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应当满足环保的要求。第二,在进行产品设计与包装时,要考虑到包装使用后的残余,减少残余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第三,在商品消费环节中,企业应当倡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除此之外,企业在进行商品的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的过程中,要落实循环经济的要求,将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作为服务导向。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断提高,企业需要实施循环经济模式,才能够保证企业的长久生存与发展。为了满足循环经济的要求,企业就必须在经营管理方面进行绿色变革,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穆亮红.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2]齐建国.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人类呼唤提升生命力的第四次技术革命[J].经济纵横,2013;01

[3]王佩跃.探析循环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绿色变革[J].现代商业,2012;02

[4]魏澄荣,程春生.绿色消费与企业经营管理变革[J].发展研究,2010;10

[5]王琳,肖序.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测度与优化研究[J].求索,2013;01

篇3

知识经济背景下民营企业管理的变革诉求

(一)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诉求

知识经济对传统企业管理理念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其一,知识经济对传统企业的物本管理理念形成较强力度的挑战。传统经济时代的企业工作重心是以物资生产为核心,企业管理者较为重视有形资产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内部生产管理的中心是物资资产,其营销管理的重心则是产品,企业运营目标则主要追求以较低的物质耗费来生产更多的物质产品,以实现企业的利润最优化目标。但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企业的管理重心从传统的对有形资产的管理转向为对以人才和知识为重点的无形资产管理方向。这是由于知识经济赋予人才这一重要生产要素以新的内在价值,从而削弱了传统实物资产和实物产品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力度,由此给企业提出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新要求。其二,知识经济对传统企业的封闭与保守管理理念形成较强力度的挑战。传统企业的内部运营管理强调组织的稳固性,重视建立团队精神式企业文化,强调对员工进行遵守组织纪律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的企业文化建设固然有提升组织凝聚力的功效,但同时亦削弱了员工的独立思维能力,导致员工缺乏创新能力,进而压缩了企业的创新式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在快速变化的企业生存环境下,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是企业的创新式生存与发展能力。知识以其持续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及市场创新的方式来挑战传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反向迫使其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新理念。

(二)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诉求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诸要素的内在特征及其价值实现路径发生显著变化。民营企业若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据发展先机,须清醒地认知到知识经济对企业所处的宏微观管理环境的冲击,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管理变革诉求。其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民营企业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开放式经济环境,传统的适应于稳定性经营环境的企业组织结构难以满足复杂经济环境的管理新要求。其二,技术进步在推动知识经济深化的同时,亦给民营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提出新要求。当前我国主流民营企业在技术领域奉行模仿策略而摒弃自主研发策略,民营企业对山寨技术青睐有加而对自主创新型技术研发鲜有意向。

(三)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运营机制的变革诉求

知识经济时代对民营企业所依存的宏观经济环境产生巨大冲击,民营企业需因势而动变革其经营模式,以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生存与发展所需。知识经济时代弱化了大规模生产所引致的民营企业规模效益优势,进而提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个性化定制式生产经营新模式。大工业化时代的生产经营将产品品质和成本放置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地位(张颖,2013)。在大规模生产经营模式下,批量生产同类型产品则可以有效提升工人的操作熟练度,大幅提升产品的制造品质和生产效率,进而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批量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规模经济在给民营企业带来成本降低和效益增进的同时,也使得企业内部分工日益精细,产品生产工序流程日益繁复,最终影响到企业决策者和各部门员工精准把握终端市场的消费者的消费动向。究其根源,在于此类民营企业固守传统的以生产为核心的经营模式,未能清醒的认知到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模式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导致了企业生产决策与终端市场的消费者消费诉求相分离的格局,最终弱化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四)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人才管理的变革诉求

其一,知识经济对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激励模式提出变革诉求。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价值主要体现在蕴含于其关键员工身上的素养、知识与技能,人力资源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是部分民营企业决策者缺乏对企业生存环境特征的必要认识,依旧采取月薪加奖金和福利的传统薪酬制度来激励员工。知识经济时代的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致胜需以合理配置企业有限资源来增进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促进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值,而这都依靠知识型员工这一知识载体来实现。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者忽视了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提升与制定面向知识型员工的有效激励政策之间的紧密关系;其所有权者则吝啬于同知识型员工分享企业收益。这严重削弱了民营企业的知识型员工发挥其创造力并奉献其所掌握知识的积极能动性(张建华,2013)。其二,民营企业缺乏对员工进行在职教育活动的必要重视。知识更迭速度加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这使得民营企业的既有人才与技术储备的折旧速率加快。这给民营企业提出了重视对员工的素质与能力在职培养的要求,以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素质与能力能跟上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的节奏。但当前民营企业乐于引进熟练技术人员,缺乏由企业出资培养员工知识与技能的意愿。鉴于员工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的专用性特征,且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员工薪资水平普遍较低,故其亦缺乏主动垫资学习岗位所需技能的能动性。

知识经济驱动下民营企业管理变革的可行路径

(一)革新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的管理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的民营企业应当变革企业管理理念,建立以知识为主要驱动力的管理新理念。其一,民营企业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新文化。优秀企业人才是先进经营管理知识的载体。民营企业应当将人才作为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并给予其以高度重视。虽然工业经济时代以梅奥为代表的管理学者对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着较高的认知,但受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的管理环境和管理者认知水平的限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多停留在学术层面而未能得到有力践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知识上升为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知识资源富集型企业将获得高于同行企业的创新能力。

其二,民营企业应当建立柔性管理模式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柔性管理模式是适应变化性企业管理环境的管理策略创新,它要求管理者将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转变为非线性思维方式,从纷繁芜杂的混沌现象中挖掘出企业未来可能占据的市场空间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动趋势,并据此制定和实施应对策略。柔性管理模式要求民营企业确立以人性管理为指导理念,以重构相互尊重的平等人际关系为切入点,通过信息共享和虚拟整合等技术手段来实现企业内部人才的竞争性合作和差异化资源的互补,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升华。

(二)健全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

良好的组织结构是规范民营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秩序,提升组织运作效能的利器。民营企业应当在组织结构设计层面作出相应调整,以有效应对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的新要求。其一,民营企业应当以知识经济为导向来健全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多元化企业治理格局,以此强化民主监督,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杨臣,2010)。知识经济是市场经济在社会知识与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民营企业应当清醒的认知到企业内部知识精英们作为理性经济人的自利心态,并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来促使企业内知识精英们在追逐其个人切身利益的过程中,同步实现企业的利益最优化目标。民营企业应当积极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利用外部智库支持的方式来增强民营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产权结构不清晰和家族力量控制企业决策等问题是制约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的方式,民营企业可以借助外力来健全企业组织结构,进而促使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和决策机制正规化。其二,民营企业应当建立鼓励知识型员工参与的科学民主化决策组织机制。民营企业应当重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通过遴选合格知识型员工进入企业董事会和监事会,来鼓励关键知识型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决策活动,以充分利用其聪明才智和一线工作经验来为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与实施提供智力支持。

(三)创新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对民营企业的经营模式提出如下变革要求。其一,民营企业应建立适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效顾客响应机制(ECRM)。民营企业应当摒弃对大规模生产经营模式及由此衍生的规模效益优势的盲目追逐,转而建立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定制式经营模式。知识经济时代的消费者从传统的价格和产品质量等消费诉求重点转移为对产品使用特性的个性化需求的关注,以及对企业快速响应其个性化需求的关注。这要求民营企业应当应时而动,深入把握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个性化诉求,并通过改进产品生产工艺和优化企业运营流程的方式来提升企业对终端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高效顾客响应机制系指民营企业应当与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以终端市场需求为导向来提升整条供应链系统响应终端市场需求的速度和能力。通过实施高效顾客响应机制,民营企业可以有效增加其客户对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感知价值,进而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升其运营效率和经营效益。

(四)激活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的人才管理

其一,民营企业应当完善对关键员工的长期激励措施,使其同当前短期激励措施相辅相成。民营企业可开发以股票期权激励为代表的长期激励手段,以增强企业利益与知识精英们个人利益的协同性。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民营企业应当充分考虑企业内知识精英们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力度,并通过恰当的期权式股份分配方案来有效激励企业内关键岗位的知识精英们全力奉献其聪明才智。此举有助于促使企业内知识精英们的个人收益水平与公司绩效改进水平保持一致性,从而有效克服传统雇佣制下的民营企业所有权人与控制权人之间的激励不相容问题。其二,民营企业应当通过建立终生学习式企业的方法来稳步提升员工的综合职业素养和业务技能水平(李林等,2012)。民营企业应当将终身教育排程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排程相整合,并从企业制度和物质激励等各层面给予参与终身制学习活动的员工以支持。具体而言,民营企业应当与中高职院校展开人才定向培养合作,从高校汲取与企业生产实践相关的最新技术与管理知识,切实提升企业管理效能;民营企业还应聘请相关领域专家驻厂指导企业生产实践,有针对性的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民营企业还应自发组织员工开展各类科教文体活动,将知识学习与文娱活动相融合,以文娱活动来激发员工学习意趣,以有针对性的科教学习来提升员工业余文娱活动的品位,从而在丰富员工生活与工作内容的同时,建立一套内容丰富实用且格调高雅的民营企业自我学习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颖.知识经济驱动下企业管理变革思考[J].商业时代,2013 (25)

篇4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原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组建之初,城商行的经营区域被限制在单一城市。这种经营区域的限制对早期城商行的风险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城商行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跨区域经营成为城商行发展的内在要求。2006年,中国银监会《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城商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正式拉开了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序幕。

城商行设立异地分行,实现跨区域发展,改变了以往在单一城市经营的管理体系,由总行―支行的二级管理模式转变为总―分―支的三级管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城商行由于自身经验不足,面临着许多挑战。文章通过分析城商行目前跨区域经营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为城商行跨区域经营背景下的管理体制变革提供一些建议。

二、城商行目前跨区域经营的现状

自2006年上海银行在宁波设立第一家异地分行以来,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共有48家城商行设立178家异地分行。

当前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设立分行的区域集中。大部分城商行设立分行集中于长三角、环渤海以及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中心城市成为城商行设立异地分行的首选地。这些城市的经济总量大,经济增长迅速,能为城商行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支撑。

第二,城商行在省内设立的分行数量大于在省外设立的分行数量。如南京银行目前有5家省内分行,3家省外分行。这是城商行基于稳健经营的考虑。省内具有相似的地缘文化,经济联系也更紧密,容易为当地的居民和企业所接受。作为跨区域经营的尝试,更容易为城商行的跨区域经营总结经验,各家银行基本上实行先区域发展后向全国发展的步骤。

第三,目前银监局暂停了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审批。由于城商行过度的扩张,其风险管理问题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重视。2011年发生的齐鲁银行票据诈骗案,表明部分城商行风险管理能力的不足。2011年上半年,各地银监局基本暂停了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审批。

三、城商行跨区域经营所面临的问题

城商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自身实力不断增强。一些实力较强的城商行逐渐实现了跨区域经营,为其自身发展增强了活力,扩大了规模,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商行在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跨区域经营后,异地分行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由于中国银行业产品的同质化非常严重,各家银行基本没有自己特色突出的产品,直接导致各家银行之间的竞争限于较低的层面上。同时,城商行设立异地分行的区域较为集中,基本都是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经济总量较多,经济发达的城市设立分行,这些本身的市场竞争比较激烈,随着城商行的加入,将进一步加剧同业之间的竞争。

其次,跨区域经营后,城商行的风险管理能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城商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跟不上其发展速度,这是监管层最为担心的问题,也是跨区域经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去年以来城商行出现的案件,表明城商行的风险管控能力急需提升。城商行实现跨区域经营后,在分行层面上需要重点解决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的问题。

一方面,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后,大部分实行三级管理体制,其管理的链条拉长,增加了操作风险和各种案件发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城商行对异地区域的企业的了解不如对本地企业了解的全面,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出现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增加。

再次,跨区域经营后,银行的经营管理成本增加。大部分城商行在成立异地分行之后,都设立了一级管理部门,增加管理人员。这增加了管理费用和运营费用。同时由于城商行在其他地区的品牌认知度较低,需要异地分行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营销和宣传。管理成本的大幅增长,将制约城商行效益的提高。

第四,城商行的人才竞争处于劣势。人才是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城商行大多处于地理位置偏僻、信息相对闭塞、人文环境较差的中小城市,并且员工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很难吸引到足够的优秀人才从事经营管理、产品研发等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商行的可持续发展。

四、城商行跨区域经营背景下的管理机制变革

银行管理体系的设置,应着眼于控制风险、增加收益。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最大化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加收益。城商行在跨区域经营之前,实行的是“一级法人,二级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城商行在本地城市经营并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实现,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城商行的发展。城商行原来的“总―支行”管理模式必须向“总―分―支行”三级管理模式转变。在管理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多了一层关系,可能会造成潜在的效率低下、风险上升的问题。在实行总行―分行―支行三级管理体制后,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首先,风险管理方面,加强总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对分行的风险管理,应设立直属于总行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风险管理的垂直领导。强化对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管理。

其次,集权与适度放权。总行负责对主要管理人员的任免与考核,分行应有适当的人事任免、人员招聘、区域内业务发展政策的制定等权利,分行可以根据当地市场的特点,在总行的授权范围内制定各自特色的政策、研发各自特色的产品,总行审批即可。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分行的积极性,可以根据当地市场特征进行产品创新,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同时,为提高业务流程的效率,应对分行进行适当的放权,并非所有的业务审批都由总行负责。应把总行从具体的业务操作与审批流程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发挥其政策制定和管理全行的职能。

第三,应建立完善的严格的问责机制和业绩激励机制。完善的问责机制,是保证分行主要管理人员正确行使权利的关键。只有更具竞争力的业绩考核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以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第四,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加入到城商行中来。

第五,近年来,城商行的快速发展与其两级管理体制密不可分。在实行三级管理体制后,一方面,应对当地市场的分支行进行资源整合,适时设立当地市场的一级管理部门,以便对当地市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也可以把总行从具体的审批流程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发挥总行的全面管理职能。比如,宁波银行设立了宁波地区一级支行、北京银行设立了北京管理部、徽商银行设立合肥分行等。

同时,由于“总―分行”的二级管理体制,具有制度上的优势,能够有效地提升效率,因此,城商行可以在金融创新活跃、金融资源充沛、人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设立直属于总行的支行,为城商行的异地扩张提供支持,实现城商行的战略发展。如北京银行在设立北京管理部的同时,也设立了直属于总行的中关村支行、商务中心区管理部以及郊区管理部。

五、结束语

城商行在跨区域经营的过程中,对分行的管理是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选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内控制度如何完善、风险管理如何强化、经营管理成本如何控制等问题的妥善解决,将会为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提供保障。本文通过分析城商行目前跨区域经营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为城商行跨区域经营背景下的管理体制变革提供了一些建议。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需要在不断完善中缓慢前行。

参考文献

[1] 甘霖.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利弊分析[N]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

[2] 刘久彪,杨晓东.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1(7).

[3] 桂蟾.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J].财贸研究,2009(4).

篇5

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是一种以TCP/IP网络协议连接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和各个机构的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的数据通信网,是世界上唯一面向全世界的大众公用网。互联网向企业营销领域中的全方位渗透,创造了全新的营销模式和独特的企业竞争优势。

(一)创造全新的营销模式

1.营销环境 Internet将营销导向信息经济的环境,网络上的空间距离使得各方相隔的“时差”几乎不存在。Internet的开放性和公众参与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上网人数与电子营销额同步激增。

2.营销界面 企业可以利用Internet制作介绍自身形象的主页、多媒体的虚拟产品清单、电子订单或在线客户支持系统,使Internet成为市场营销的新途径。

3.营销决策 决策及响应速度更多、更快且以企业Internet连接Internet构成的信息系统综合环境,将各种决策条件和资源有效集成,为网络营销的决策提供了支持。

4.产品 在Internet进行市场营销的产品可以是任何产品或任何服务项目。

5.价格 通过Internet进行营销时,可以把价格调整到更有竞争力的位置上。

6.分销 网上销售采用直接模式,实现零库存、无分销商的高效运作;电子营销将营销活动倾向于买方市场,众多客户通过Internet来寻找、提出实现自己的购买需求。

7.促销 各种广告、公关都可以在Internet上实现,而且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如实现动态广告、双向沟通等。

(二)重塑企业竞争优势

1.降低交易成本 互联网营销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促销成本和采购成本。据国际数据公司的调查,因特网上的广告活动,能使销售额增加十倍,费用却是传统广告的十分之一。通用电气公司采用网络采购系统后,人工成本降低了20%,原材料成本降低了20%。

2.减少企业库存 通过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生产商可以准确地依据销售商的需求进行生产,使库存保持在适当的容量,并提高库存管理水平。

3.缩短生产周期 企业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快速市场调查,了解最新市场需求;利用信息的传播速度,及时了解产品的市场反馈,了解竞争对手的信息,实现对产品策略的及时调整。

4.创造市场机会 借助互联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性,使企业营销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从而增加大量经营机会。

5.提供满意服务 利用互联网企业可以将产品介绍、技术支持和订货情况等信息都放到网上,顾客可以随时随地选择信息,并使企业随时为顾客提供高效满意的服务。

二、互联网环境下企业营销管理的深刻变革

(一)营销对象变革

变传统的大众规模化营销为现代个性化集中营销。建立在市场细分基础上的传统营销,无论怎样细分,仍然是以一定规模的细分市场用户群为服务对象,过度的细分需求在传统的规模生产和销售条件下无法满足。而在网络营销条件下,营销服务对象可以是每一个个体消费者,实现了服务对象的极限化。互联网的个性化服务体现在可以实现服务时空、服务方式及服务内容等全方位的个性化。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以在任意时间为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角落的顾客提供没有交易距离的服务;互联网使得市场的广度扩大,用户可以有更多选择余地,且企业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为个体消费者提供独具特色的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企业可以设计出客户喜爱的新闻项目、题材栏目。为更好地培养网络客户,营销人员必须创建个性化的销售信息,根据每个顾客的喜好、购买习惯,设计和运用有针对性的说服技巧。

(二)营销基础变革

变以4P为基础的传统营销为以4C为基础的现代整合营销。传统的营销主要是由美国营销学家麦卡锡(E.McCanhy)的4P策略,即企业通过对产品、定价、渠道和促销这4个交易变量的调节来适应市场的需要及变化。美国著名营销学家科特勒(P.Kotler)指出,4P营销“代表卖方的观点,4P是卖方用以影响买方的营销工具。”

1990年美国营销学家劳特伯恩 (R.Lauterborn)提出,“买方市场”条件下的营销应当从买方的观点或立场出发,将营销交易的要素从 4P转向4C:从卖方的产品(Product)转向买方的需要和欲望(Customer needs and wants);从卖方的定价(Pricing)转向买方的成本(Cost to customer);从卖方的渠道或网点(Plylacing)转向买方的便利 (Convenience);从卖方的促销(Promotion)转向买卖双方间的沟通(Communication)。以买方(顾客)为出发点的4C策略,将顾客整合到整个营销过程中,将网络环境下的营销策略建立在了新的基础之上。通过互联网营销,有助于最大范围和最快地捕捉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降低顾客成本,给顾客带来各种便利,与顾客实现有效沟通。

(三)营销方式变革

变传统的间接营销为现代的直复营销。在传统营销中,企业的产品往往要经过多层中间商传递,市场反映和顾客的反馈信息周期长。而网络营销是典型的直复营销,直复营销中的“直”(其实是“直接”,Direct的缩写)是指不通过中间分级渠道而直接通过媒体连接企业和消费者,利用网络进行销售,顾客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向企业订单付款;直复营销中的“复”(其实是“回复”,Response的缩写)是指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交互,顾客对这种营销努力有一个明确的回复(是买还是不买),企业可统计到这种明确回复的数据,由此对以往的营销努力作出评价。直复营销最大的特性是对营销效果的可测试性、可度量性、可评价性和可控性。利用互联网营销的这一特性,可以大大改进营销决策的效率和营销执行的效用。

(四)营销组织变革

变传统的实体营销组织为的虚拟营销组织。传统的实体化的营销组织的基本特点是:(1)功能化,实体组织具有完成业务活动所需的全部功能。(2)内部化,实体组织依靠自身的功能、资源完成组织的活动。(3)集中化和规模化。实体组织将各种所需的功能、资源集中在一起使用,在地理范围和空间上具有连续性。

而信息,的营销组织具有虚拟性。虚拟营销组织具有不同于实体组织的根本特征:(1)专长化,只保留自己的核心专长及相应的功能,使组织规模小型化、分子化;(2)合作化,虚拟营销组织不再具有完整的功能和资源,而必须利用外部的市场资源和别的能在功能及资源上形成互补关系的虚拟企业进行合作;(3)离散化,虚拟营销的资源、功能呈离散状态分散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彼此之间通过高效的信息网络连接在一起。总之,虚拟营销组织突破了企业的有限界限,便于企业实现外部资源和优势的有效整合,发挥企业核心能力,是网络时代企业组织模式的典型形态。

(五)沟通模式变革

变传统的单向分离式传播为现代双向互动多媒体式传播。传统的营销手段只能提供单向的信息输送,消费者常处于被动的地位,且信息传播模式是分离的,电视主要传播视频信息,电台传播音频信息,而报纸、杂志等传播的是文字信息。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交流和传播,企业可以借助网络的互动功能在短时间内与世界各地的用户进行交流,使用户对商品和企业的服务有更多的发言权,并对用户的要求和建议马上作出积极的回应。同时,互联网络被设计成可以传输多种媒体的信息,如文字、声音、图像等,使得营销传播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增强了传播效果。

三、我国企业迎接网络经济时代营销管理变革的对策建议

(一)把握网络经济机遇,尽快形成网络竞争优势

互联网蕴藏着无限商机,互联网营销将成为 21世纪企业营销的主导方式。已有愈来愈多的企业认识到国际互联网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将之视为未来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美国《财富》杂志统计的全球前500家企业几乎都已在网上开展了营销业务。原英特尔CEO葛洛夫曾声称:5年之内所有企业必须上网,否则必然倒闭。网络营销消除了企业规模大中小之间的差别,使各个企业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为此我国企业应把握机遇,制定企业网络化经营战略,尽快形成网络竞争优势。

(二)建立企业的信息优势,加快构筑企业网络营销平台

信息优势是企业在网络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立足之本。有关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建有网站的企业仅有15000家。国家经贸委对 300家国家重点企业的调查也显示,这些企业的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仅占总资产的0.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0%的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我国企业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建立企业的网络站点和网页。 (2)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对企业内部产、供、销以及生产、经营、管理等主要环节实施全面的机管理。(3)建立企业的内联网和外联网。内联网是连通企业内部各组织、各成员之间联系的计算机网络;外联网是企业对外设立的一个营销运作的虚拟平台,企业可据此进行宣传品牌、企业形象、服务,沟通与外界的商贸联系,开展商务业务等活动。(4)建立合理的企业信息管理模式。包括对企业域名的树立和宣传,提高企业对有关基础数据的管理水平及对信息的管理和水平。

(三)将企业的信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制定合理的竞争战略

取得网络竞争优势,首先要将企业的信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其次要制定合理的竞争战略,包括建立崭新的市场理念,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尽可能好的信用、尽可能优秀的服务开展网络营销;定制产品,提供个性化的顾客服务;开展互动式营销;遵循网络礼仪,实施软营销,即混淆广告、公关、产品目录和销售的界限,提供大量信息代替说服;利用网络虚拟特征,降低营销成本等。

(四)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低成本等优势,提高企业营销决策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

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各种信息。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要更加重视决策的快捷性和性。企业要善于利用互联网资源这一信息宝库,及时收集企业营销决策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快速丰富的基础资料和信息。同时,网络经济时代越来越要求企业对顾客需求的即时满足,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向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灵活性倾斜。因此,企业要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使科学决策得以快速响应与实施,为企业赢得竞争的主动权。

(五)建设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

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对企业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现代营销人才具备现代化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语言交流能力、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并掌握新的人际关系技能,能通过对话与顾客实现良好的沟通;了解市场决策对企业组织的,能控制和避免可能出现的。因此,在重视人才引进的同时,企业要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和不间断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增进员工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适应现代网络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 刘光峰,魏仁坚.网络营销——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 黄敏学.网络营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 姚立新.电子商务透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篇6

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Landscape Pattern of Land Use and Its Ecological Effect

in Huai′an City

ZHANG Fei, KONG Wei, WANG Yue-xiang

(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223300, Jiangsu,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data of 1988 and 2005,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use landscape in Huai'an city were analyzed using landscape diversity index, landscape predominance index and landscape evenness index; and the vari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we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andscape diversity index and landscape evenness index of land-use landscape in Huai’an city decreased; while the landscape predominance index increased; th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decreased by 44.87×108 yuan; and the land ecological risk index increased by 0.013 from 1988 to 2005.

Key words: land use; landscape pattern; ecological effect; Huai′an city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是由于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定区域生态环境体系的综合反映。研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并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角度评价土地利用景观生态效应,对于了解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注重从不同角度与尺度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生态效应进行综合研究[2]。以淮安市为研究区域,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空间格局指数分析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参照谢高地等[3]的研究成果,定量评价研究区域土地的生态效应,为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1 研究区域概况

淮安市处于淮河流域下游,位于北纬32°43′00″-34°06′00″,东经118°12′00″-119°36′30″,北接连云港市,东邻盐城市,南连扬州市和安徽省滁州市,西邻宿迁市,是江苏省省辖市。该市现下辖四区四县(清河区、清浦区、淮阴区、楚州区和金湖县、盱眙县、涟水县、洪泽县),面积1.01万km2。

淮安市属黄淮平原与江淮平原的结合部,全市境内无高山,地势西高东低,以平原为主。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京杭大运河、淮河贯穿全境,洪泽湖、白马湖镶嵌其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为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 ℃,年平均降水量940 mm,年日照时数2 130~2 430 h。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淮安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5年,全市总人口为527.77万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1.8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024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4 136元。

2 研究方法

2.1 土地利用景观数据获取

以淮安市1988年的Landsat-5 TM和2005年的Landsat-7 ETM+影像数据为基础,结合1∶100 000地形图以及其他辅助资料,通过人工目视解译与计算机遥感图像自动解译分类,得到2个时期的土地利用预分类图,提取了2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参考中国科学院“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土地利用遥感分类体系,将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六类,统计出不同土地利用景观的面积。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价。从土地利用分类图上各随机采样850块,Kappa指数在0.73以上,超过了最低允许判别精度Kappa指数≥0.70的要求[4]。

2.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模型[5]

1)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指数。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指数反映了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多少和各景观类型所占的比例。如果景观是由单一要素构成的,景观是均质的,其多样性指数是0;由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的景观,当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相等时,其景观的多样性最高;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异增大,则景观的多样性下降。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指数计算公式为:

Hi=-PijlnPij (1)

式中,Hi――第i年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指数;Pij――第i年第j种景观类型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m――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总数。

2)土地利用景观优势度指数。土地利用景观优势度指数用于测度区域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中占支配地位的一种或几种景观类型的控制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Di=Hmax+PijlnPij (2)

Hmax=lnm (3)

式中,Di――第i年土地利用景观优势度指数;Hmax――研究区域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面积相等时的多样性指数;其他参数同上。

3)土地利用景观均匀度指数。土地利用景观均匀度指数是描述土地利用各景观类型分配的均匀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Ei=×100% (4)

H′=-ln(Pij2) (5)

式中,Ei――第i年土地利用景观均匀度指数;H′――修正后的Simpson指数;其他参数同上。

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

2.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区域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其效用[6],不同的学者对其划分方式不同。Costanza等[7]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17种,即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干扰调节、水调节、水供应、防侵蚀、土壤形成、养分循环、废物处理、传粉、生物防治、避难所、食物生产、原材料、基因资料、休闲旅游和文化。而我国学者谢高地等[3]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大陆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将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维持、食物生产、原材料生产、休闲娱乐等9项。该研究采用谢高地等[3]的研究成果。

2.3.2 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确定 1997年Costanza等[7]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自然资本》一文,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原理与方法从科学意义上得以明确,但该研究中某些数据存在较大偏差,如对耕地的估计过低,对湿地估计又偏高等。鉴于此,国内学者谢高地等[3]在Costanza等[7]提出的评价模型基础上,对国内200位生态学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1)。该当量因子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相互贡献的大小和农田食物生产服务经济价值评价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以往评价方法更为全面,具有更强的针对性[8]。

表1是定义1个当量因子为1 hm2全国平均产量的农田每年自然粮食产量的经济价值,其经济价值等于全国平均粮食单产市场价值的1/7,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是指生态系统的各项生态服务相对于农田食物生产服务贡献的大小,由此便可将权重因子转换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参照谢高地等[3]的方法,根据淮安市实际情况,依据公式(6)可以计算得到淮安市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提供食物生产服务的经济价值。

Ea= (6)

式中,Ea为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年提供食物生产服务的经济价值;i为粮食作物种类,淮安市粮食作物主要有稻谷、小麦;pi为i种粮食作物的全国平均价格;qi为i种粮食作物单产;mi为i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M为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

2.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量估算 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价值系数按以下原则操作:耕地对应农田;林地对应森林;草地对应草地;水域对应水体;未利用地对应荒漠;建设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0。据此可测算出各类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单位面积年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公式为:

ESV=(Aj・Cj) (7)

式中,ESV――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元/年);Aj――研究区域第j种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土地面积(hm2);Cj――第j种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单位面积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元/(hm2・年)]。2005年,淮安市小麦播种面积21.863万hm2,单产4 890 kg/hm2,全国主产区收购价格为1 380元/t,稻谷播种面积26.948万hm2,单产7 500 kg/hm2,全国主产区收购价格为1 553元/t,由此得出淮安市农田自然粮食产量的经济价值为1 350.44元/hm2。比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得到淮安市2005年不同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单位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表2)。

2.3.4 土地生态风险指数 为建立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与区域综合生态风险之间的联系,利用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面积,构造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生态风险指数(ERI)[9],用于描述土地综合生态风险的相对大小,计算公式如下:

ERI= (8)

式中,Aj为第j种土地利用景观类型面积;A为土地总面积;Wj为第j种土地利用景观类型所反映的生态风险强度参数。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类土地利用景观面积变化分析

淮安市1988和2005年2个时段土地利用状况如图1。由图1、表3可知,1988-2005年该区域土地利用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和耕地有所增加,其他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均呈减少趋势,其中水域由1988年的3 549.43 km2减少到2005年的2 946.60 km2,减少16.98%;林地减少470.96 km2;未利用地减少了191.71 km2;草地减少了173.02 km2;耕地由1988年的3 785.45 km2增加到2005年的4 669.60 km2,增长23.36%;建设用地增加554.37 km2。

3.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利用公式(1)至公式(5)计算出淮安市1988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4)。由表4可见,1988-2005年淮安市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从1988年的1.382 5、66.09%下降到2005年的1.244 7、59.04%。随着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的下降,土地利用景观优势度指数总体呈现上升的态势,从1988年的0.409 3增加到2005年的0.547 0。这些指标的变化,一方面说明人类活动不断增强,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影响逐渐增大,但另一方面反映研究区的景观多样性在下降,复杂度在降低,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在面积上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增大,土地利用向单一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表现在研究期内耕地景观在研究区域占绝对优势,远远超过其他景观类型,且耕地景观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在研究期内呈上升趋势,即从1988年的39.13%增加到2005年的48.27%;各种土地利用景观类型面积占总面积比例的差值增大,如1988年比例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36.66个百分点(耕地为39.13%、未利用地为2.47%),2005年比例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47.78个百分点(耕地为48.27%、未利用地为0.49%)。

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

根据2.3.3中介绍的方法,利用公式(7)计算出淮安市1988和2005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表5)。由表5可见,构成淮安市ESV的主要土地利用景观类型是水域和耕地。1988和2005年,水域和耕地的ESV之和占总ESV的比例分别为88.75%和93.13%,表明研究期内这两者的生态服务功能在总体生态服务功能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研究期内淮安市的ESV总体呈减少趋势,从1988年的288.07亿元减少到2005年的243.20亿元,减少了44.87亿元,减少15.58%。在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中,除耕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研究期内有所增加外,其余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其中,减少最多的是水域,减少37.43亿元;其次为林地,减少13.90亿元。

3.4 土地生态风险指数动态变化

土地生态风险强度参数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的指数标度法。首先通过专家判断用半定量的赋值方法确定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相对风险程度等级值,然后计算出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和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对某一因素的相对重要性顺序,最后得出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风险强度参数。韦仕川等[10]在研究东营市土地生态风险强度参数时,曾将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生态风险强度参数分别设定为0.112 7、0.075 7、0.071 4、0.079 1、0.253 8、0.084 4。采用这一研究成果,利用公式(8)计算出淮安市1988和2005年的土地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0.105和0.118。由此可见,淮安市在研究期内的土地生态风险指数呈增加趋势,增加了0.013,表明随着土地利用变化,淮安市的土地生态安全总体上呈现出恶化的趋势。

4 结论

1988-2005年淮安市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优势度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淮安市土地利用趋于集约化和单一化,一方面表现在研究期内耕地景观在研究区域中占绝对优势;另一方面表现在各种土地利用景观类型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的差值增大。

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和单一化引起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1988-2005年淮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44.87亿元,减少15.58%,这主要是由于水域与林地的面积下降导致的。同时,土地生态风险指数也增加了0.013,表明淮安市的土地生态安全总体上呈现出恶化的趋势。因此,该地区今后应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通过土地整治来增加耕地和满足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控制耕地和建设用地占用林地、水域的行为,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罗彦芳,钱 翌,王秀珍.淳安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6):388-392.

[2] 宋治清,王仰麟.城市景观及其格局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2):97-106.

[3] 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89-196.

[4] LUCAS I F J, FRANS J M, WEL V D. Accuracy assessment of satellite derived land cover data: a review[J]. Potogammetric Engineering & Remote Sensing,1994,60(4):410-432.

[5]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DAILY G C. Nature Services: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M]. 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7.

[7] COSTANZA R,ARGE R,DE GROOT 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1997,387:253-260.

篇7

一、引言

机械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国民经济发展迅速时,机械行业发展也比较快,因此,机械行业的发展周期与国民经济存在着相关的密切性。机械行业属于资本、劳动力、技术均密集的行业。从当前机械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机械行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内需的拉动,在出口方面,占到机械行业的销售总额的比例较小。机械行业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管理有着较为重大的影响。对机械行业而言,钢材、劳动力成本在产品中的成本比重较大,材料价格和人工价格的变动时刻考验着机械行业的经营管理。

二、机械行业价格变动对经营管理的影响

1.对机械行业盈利水平的直接影响

机械行业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到机械行业的盈利水平,通常情况下,机械行业价格升高意味着盈利水平增加,但这也不是绝对的。盈利水平是否提高还需要参考机械行业的整体销售规模。工程机械的原材料主要是钢材,一般情况下,直接钢材的成本占到了机械行业整体成本的20%以上,如果将液压件、发动机等部分的钢材加起来,实际上钢材的成本占到了机械行业整体成本的30%以上。因此机械行业非常容易受到钢材价格变动的影响。因此,如果钢材价格大幅降低,也就意味着机械行业的成本降低,因此,产品的价格也会相应地降低。同时,由于价格的降低,机械产品的销售情况会相对较好,盈利水平增加,在市场环境一定的前提下,此时机械行业需要做的就是增加产能,加大销售力度,以提高盈利水平。如果钢材价格大幅上升,也就意味着机械行业的成本会升高,机械行业的整体产品价格也会提高,在市场环境一定的前提下,此时的机械行业需要适当减少产能,设法降低产品成本,以维持盈利水平。

2.对机械行业经营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当机械行业产品价格提高时,各个机械企业不顾产能过剩的风险,纷纷加大投资,扩充产能,以期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从而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自2008 年以来,我国机械行业,尤其是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的机械行业,走了一条激进扩张的道路,造成了生产线的盲目扩大,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趋冷,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降温,机械行业,尤其是工程机械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寒冬。当然,在严峻的形势之下,机械行业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发展中的机遇期。现在是国内机械行业进行产业重组、并购的战略机遇期,经历了这一次重组后,机械行业将会实现另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因此,价格的变动对机械行业的经营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机械行业价格变动的应对策略

1.机械行业应当提高价格变动对企业经营管理影响的认识

当前,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模式仍然比较粗放,也就是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产能扩张来实现经营业绩的提升。而这种模式存在很大的风险,面对市场价格的变动,反映比较缓慢和迟钝,一旦市场价格出现大幅的变动时,机械行业的产能规模不能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从而导致产能的安排上出现滞后性,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因此,机械行业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机械产品的质量。

2.机械行业应当加强价格管理,提高成本控制力度

竞争的核心就是价格,价格的高低水平一方面受到成本的影响,另外一方面也受到市场供需情况的影响。根据经济学理论,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市场需求大,价格就高,市场需求小,则价格就低。同理,在市场供需情况一定的情况下,机械产品成本高,价格就高,成本低,价格就低。机械行业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市场价格管理制度,定期分析产品价格的走势和产品的成本情况,不断完善内部采购流程,并加强产品成本的信息化管理,以实现企业对产品成本的控制。另外,还应当做好市场供需情况的分析和预测。机械行业企业不能盲目的扩大产能,而应该综合考虑政策、市场环境、成本等因素,以拟定一定期限的生产经营计划,从而提高市场预判能力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

3.提高机械产品原材料的战略储备

机械产品原材料的储备可以避免市场上原材料价格上涨使企业产品成本短期内的增加,从而使得企业定价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的情况,也可以避免在原材料供应短缺的情况下,无法开工运营的情况。大型的机械行业,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原材料的战略储备:第一,与原材料供应商签订一定时期内的固定价格合同,形成原材料市场风险共担的机制,让原材料供应商成为战略储备仓库;第二,在原材料价格较低时,大量采购进来,并进行储备。由于机械行业的原材料基本上不存在过期的问题(但需要担心技术升级、改造所带来的风险),采取此种战略时,机械行业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进行,如果盲目大量储备,可能导致更大的风险。机械行业价格的变动受到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国内的因素有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政策的不确定性。

4.提高机械行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过去数年中,机械行业已经在向精细化管理上迈出了很大的一步,但相较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机械行业企业来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对机械行业制造工艺的整个流程进行全过程管理,以形成紧密的管理链条。在机械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严格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和制造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弱化价格变动对经营管理的影响,以质量取胜。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机械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机械行业还需要依托现代信息化技术,实现机械产品生产整个流程、工艺的智能控制,既能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也能提高控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确保精细化管理目标的实现。

机械行业价格变动对机械行业的盈利水平和生产经营管理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机械行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提高价格变动的及时性和灵活性,就应当提高价格变动对企业经营管理影响的认识、“应当加强价格管理,提高成本控制力度”、提高机械产品原材料的战略储备和提高机械行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璇.浅析机械制造业的成本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0年17期.

篇8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内涵与职能

所谓企业行政管理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收集企业的内外信息,为企业的各项决策提供参谋建议,形成可供领导决策的初步建议和草案,以便领导决策时作参考;同时对领导提出的方案进行认真分析,包括其优点和缺点,确保最后所决定实施的方案为最优;布置、组织相关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执行方案等活动。

尽管行政管理部门并不像企业其他部门一样,直接产生效益,但它却是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WWW.133229.COM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不同,它与企业中其他部门密切相关,并通过对其他部门的作用间接影响企业绩效。

从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工作内容来看,其职能有:(1)收集企业内外信息。企业作为一社会人,它所作的决策不能独立于环境而存在,这就需要行政部分对环境进行分析,获取常规信息以及非常规信息,如国家企业政策变动、较大的自然灾害等都会对企业经营决策产生影响,行政部门的职能就是要及时获取这些信息;(2)为组织实行战略制定合理的计划。企业领导在制定方向后,方案的实施则需要行政部门进行长远的规划、制定相应的执行计划,让各部门了解自己所需要完成的任务,而不是组织间盲目无序;(3)做好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行政部门就像是企业领导与企业部门之间、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桥梁,它需要将方案中任务分解,合理地在各部门之间进行分解,并对各部门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帮助,协调部门之间的矛盾、摩擦;(4)监督控制职能。作为管理的另一个环节,行政管理部门还要随时、及时对各部门的执行进度进行监督、检查,保证计划完成的进度和完成的质量,并在外部环境或者内部条件出现问题时及时调整计划。总之,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中的协调器、连接桥,行政部门的有效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的效率,加快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组织变革的影响因素

组织作为企业的构成要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为了适应经济环境,获得持续的竞争力,组织变革是企业在经历一段时间后都要面对的革新。而影响组织变革的因素很多,这里归纳为四点。

1.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生产技术、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技术的传播、普及和规模化生产效应使得市场上同类产品过于拥挤,市场决定权由卖方转向买方,因此企业开始更注重顾客资源、信息的收集,加强对营销部门的管理和投入;另外因为企业开发的新技术易被模仿,使得企业获得应有的技术优势,所以越来越多企业选择联合开发,即组织形式上产生了战略联盟、企业集群,以此来降低技术开发风险。除此,因为认识到技术革新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针对企业领导者对于技术并不精通以及没有时间放在技术研究上的不足,而基层技术人员对于企业生产技术了解熟悉,领导者将开始逐渐将权利下放到基层,加速组织扁平化。

2.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进,也加速了企业内组织间信息流通的速度。一方面,面对快速更替的信息,企业为了及时的应对外部环境的改变,就需要缩短组织层级之间的交流时间,这意味着原来“金字塔”式的结构需要改变,减少从最高层到基层之间的层级数,若像传统的层层上报,有什么问题先通过基层员工向基层领导反映,然后基层领导向中层领导汇报,中层再向高层指示,或者有些国企因为过于庞大,沟通效率甚至比这个更低,因此,企业的组织层级要减少,以缩短信息传递的时间;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使得沟通手段变得多样化,企业组织内部有了自己的内网,方便了企业内员工的沟通,与其他企业则可通过外部网络加快联系效率,所以信息的全通道流通,拓展了组织结构的宽度,即管理者的管理幅度扩大。

3.顾客地位的改变。随着商家宣传方式的增多,顾客接受的商品和服务信息也五花八门、各式各样,这使得买者对商品的认识、以及购买的成熟度大大增加,而卖者处于主动地位的优势也逐渐被取代。对于被分解的价值观,每个部门的认识都不一样,尽管每个部门的只能不同,但企业面临的目标顾客是同以群体,这就要求企业各部门逐渐加强联系,而不是研发部门一味专心研发而为了从市场部门、营销部门那里获取顾客需求的反馈信息。可见,顾客主导地位的获得,使得企业打破组织之间的“墙”,紧密了各部门的关系,利于信息沟通、最终成本的降低。

三、经济全球化对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变革的影响

在技术、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对于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为全球化市场中的一分子,它的发展与成长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一种经济运动,还是一种文化运动,它重新调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直接、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当然,经济全球化同时也对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变革起着重要的影响,是促进行政管理组织变革的功力。

第一,经济全球化促进企业行政管理组织结构的变革。从第二部分,可以看到影响组织变革的几个影响因素,而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企业的一部分,也会因为一些因素而产生相应的组织变革。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得益于技术与信息的促进,而生产技术的快速更新以及信息传递的提速,需要企业提高沟通交流的效率,缩短信息分散的时间。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报警器,更是要有着有效的组织管理效率,从而及时收集以及处理信息,避免不必要的信息传递拖延,导致信息失效、沟通滞后。所以,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有必要革新组织原有的组织结构。因为组织内典型的“金字塔”型结构阻碍了企业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使得许多信息不能有效被利用,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尤其是在一些大企业、国有企业,组织结构过于冗余,而作为企业中协调统筹的部门,行政管理部门有必要从自身做起,对组织结构进行变革,使组织结构向“扁平化”迈进,缩短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距离,加速信息的流通。

第二,经济全球化与企业行政管理组织的管理模式变革。传统被大部分企业所认可并惯用的管理模式是集权式的管理模式,所有的决策权掌握在管理者、领导者手中,因为组织结构的多层性,决策者很难听到基层员工的心声,而使得决策的制定犹如空中楼阁,存在主观评断。员工也因为没有被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尊重,而在工作中表现缺乏积极性,对企业认同感不高。经济全球化促使组织实现“扁平化”,意味着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管理模式也要与之相应。随着组织中层级的减少,管理幅度的拓宽,领导者应该学会放权,将权力将给下面的部门及员工,者不仅增加了员工的认同感,提供员工的积极性,也利于发挥员工的更大潜能。所以行政管理部门对于组织内的管理要实行制度化管理,即建立规范的工作制度、有效的处理程序,从而方便行政管理部门内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也方便员工在与其他部门员工工作时及时有效处理许多权力范围内的问题,提高企业整体的应变能力。

制度化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组织运行的效率,它还渗透着人本主义的精髓在其中。制度化管理模式体现的是民主与平等,而这两个特征是社会开始关注人性、进入文明的体现,也是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管理过程中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使行政管理部门在组织管理中注重人性化管理。

第三,经济全球化与行政管理组织沟通方式变革。经济全球化使企业面对更多国外优秀企业的竞争,而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效率普遍不高,再加上市场的开发程度加大,为了避免经营风险,国内许多企业选择和国外企业构建联盟,获得新的知识、信息,提高竞争优势。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不仅要对组织内部沟通方式上进行变革,如完善信息设备,构建内部网络,提高沟通有效性;同时也可考虑建立对外联络部门,增强与国外企业的联系,以便企业获得更多最新前沿的信息,以至于在同行中立于不败之地,为领导者做出有效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四、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变革方向探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要求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和其他组织一样也需要进行适应性的变革,将来行政管理组织变革的方向主要是组织结构逐渐扁平化、组织管理人性化、组织信息获取全球化以及建立组织联盟。

首先,企业行政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同时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企业外部环境的动荡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因此需要优于传统的行政管理组织结构,来增强企业的应对能力。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通过减少组织中的管理层次,缩短行政管理决策与行动之间的时间滞后,从而加快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建立动态竞争优势,从而使组织的适应能力更加柔性化。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中,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方式被简化,基层员工可以直接向领导汇报,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效率。而内部网络的构建,方便了行政管理部门的横向交流,因为企业行政管理的职能之一就是信息收集,而完备的网络构建不仅方便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信息的收集,更加快了信息在企业内的流动,提高行政管理的职能有效性。除此,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更能发挥组织员工的积极性,在更多放权管理的刺激下,员工会更有归属感,通过不断努力工作学习,提高自己的实力,进而为行政管理部门带来更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组织管理人性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交流,而文化融合是交流时遇到的最大障碍,因此,行政管理部门在对组织内部进行管理时,要更多的关注员工心里素质。因为西方企业重视人本主义,因此许多国内企业在与国外企业交流,或是在进入国外市场时,经常因为忽视对人权的尊重被国外政府或员工指控,出现许多摩擦。因此,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在组织变革中体现对员工的重视,在管理制度上体现人性化,发挥柔性化管理优势,让组织氛围像在家里一样融洽,减少员工对工作的抗拒心里。这种氛围的形成已利于国外企业在与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合作时减少摩擦,尤其在引进技术、管理人才时,可以让外来企业人员很快融入企业,认可企业文化,这也是企业加速融入全球化市场的方式。

第三,组织信息获取全球化。行政管理部门因为其职能是帮助高层领导做出有效的决策并协助决策的顺利实施,因此,获得及时有效的信息,是保障信息质量的前提。而面对着市场全球化,行政管理不仅需要获取国内同行相关市场信息、产品信息,还要获取国际市场相关动态,不管在法律、法规的更改,还是相关企业要实施的重要战略、最新产品信息等等,所以,行政管理组织变革还包括组织在信息获取时收集信息的范围也要实现全球化。为了实现获取全球化信息,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可以通过与国外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联系,或许在国外建立办事点,方便行政管理人员在当地做好行政工作,方便企业其他部门在当地顺利拓展业务,如进行产品生产、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工作,行政管理则充当这个过程中的剂,尽可能较少纷争。

第四,组织联盟化发展。全球化的进程,使得企业之间、组织之间逐渐形成一个有机体,形成相互连接的组织网络。企业行政管理组织作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同样也要与其他企业建立有效的连接。在以后的发展中,行政管理组织为了加强与其他企业的联系,将更多与相关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相互获取对方有利的地方,通过技术交流、知识信息互通,逐渐将外部信息转化为内部知识。通过建立组织联盟,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为企业其他部门获得更多的生产经营方面所需的信息和资源,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减少产品开发、技术研究上的生命周期,从而产生持续的竞争力。同时,行政管理部门还需要与行业外其他企业相关部门建立联盟化组织,如供应商、供销商、政府机构、行业协会或者一些研究高效,一来可以方便在企业及时获取有效的市场信息和政策动态,二来也可以减少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研发风险,通过和高校或者研究机构的合作,可以减少企业的研发成本,而这些的实现得益于行政管理组织建立战略联盟的结果。

除此,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变革还体现在组织内部关系网络化。关系网络化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技术的更新,方便企业员工间信息的传递,促进信息的全通道传播;另一方面,增加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方便它们对其他部门员工的了解,也利于行政管理人员协调组织间的关系,有效的对各部门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控制、监督。同时,通过网络通讯可以促进员工的交流,提高其学习能力,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和合作,利于企业处理更为复杂的项目,从而更从容的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

参考文献:

[1]邓向青.企业行政管理-涵义-职能与特点[j].文史博览,2008(2):78-79

[2]米旭明,黄黎明.企业组织变革影响因素[j].当代经济管理,2005(1):43-46

篇9

Promotional Effect of Informationization for Hospital Business ManagementGAO Gui-de,XUE Li-wei,ZHAI Hong,HUANG Qing-hua,CHEN Fang-yuanProvinci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021,Chian

【Abstract】Five aspects of promotion effect of informationization for hospital management is discussed in the paper.Manager must realize that informationiz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hospital management at fierce competition for medical treatment market nowaday,only using“Digital and Net”technology sword which have two cutting edges,manager can establish rightly strategy and adjust service item of medical treatment and follow rule of medical treatment market and recombine and reforge hospital workflow and change lag work mode according to national medical reform,modernization hospital business management goal based on“Center of Patient”can come true.

【Key words】Business 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Hospital management; Medical reform

1.引言

数字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疗服务市场的激烈变革,使医院的经营管理发生变化,一改传统服务模式,以市场为靶向,逐步走上企业化经营、多元化发展、社区化服务、人性化管理的现代医院经营管理的道路[1]。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在我国实现医院经营管理将是新一轮医院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医院要为病人提供全面周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不仅要靠现代化的医疗设备维系其经营,更重要的是还要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来经营管理医院。为此,医院借助信息化来推动医院经营管理是实现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最佳选择。

2.信息化促使医院经营管理理念发生战略转变

随着国家医疗改革的深入,面对国内外医疗服务市场激烈的竞争,处在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时代的医院,参与竞争的模式和方式都发生了重大转变,现代医学模式下,医院的中心是“病人”,医疗机构必须按照“以人为本”模式来管理和经营医院,加之国外先进的医院经营理念和成熟管理经验被引入,使得国内管理医院和经营医院的理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医院传统的人工管理手段和模式将达到极限实现医院全方位经营管理战略,采用信

息化的方式对医院进行全局管理,并使其成为医院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未来医院的必然选择。可以预测,未来医院信息化建设,将依附于医院的主动和被动的竞争选择战略,服务于医院竞争和经营管理战略需求,最终成为中国医院最基本的基础设施[2]。

3.医院信息化有助于医院全方位的战略整合

整合就是调动并集中医院现有条件的优势,包括我们的决策实力、资金实力、人才实力、技术实力、创新实力、经济环境以及国家的政策大环境等等,将这些要素全部有效的整合起来,运用到医院实际运作中去[3]。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医院的机遇与压力并存,医院要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抢占先机,求生存,谋发展,医院信息化无疑给医院整合注入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它使医院必须改进或摒弃过去落后的工作方式、管理手段和工作流程,进行全方位经营管理战略调整和整合。以医院信息化带动并加速完成现代医院整合是最终实现数字医院目标的源动力。

4.医院信息化有利于医院经营管理新模式探索

信息网络时代已把医院推向了一个新的运营空间,为医院迎来新一轮的变革,新的变革要求医院必须具备一个核心理念那就是“再造流程”。医院再造流程是指医院在转变经营战略的基础上,在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的机会中,对流程重新组合,改进服务模式,让病人更满意,使医院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现代管理大师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辟认为企业以流程为基础进行运作,改革企业的经营管理,就是要再造流程,不再以任务为中心局部改造,而以流程为中心整体改造,既一是彻底改革,二是再造流程;再造流程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新思路[5]。以数字网络技术为标志的医院信息化,一方面冲击着医院传统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又为医院再造流程,探索经营管理的新模式提供挈机和实现手段,医院借助信息化在经营管理中再造流程,探索经营管理的新模式是大势所趋。

5.医院信息化有利于医院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进入新世纪,国家已把发展信息产业提到了发展国力的战略中心地位,数字经济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国家产业的核心之一。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依赖医疗卫生活动和信息采集处理过程的信息高度密集的行业,医院诊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院对医疗信息和最新科技信息的占有量,医院所有活动都离不开信息,因此,医院信息管理水平决定着医院的诊疗和经营水平,是医院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总之,医院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国际化趋势,是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优化管理再造流程,而且可对医院完成全方位经营管理的总体水平作出评价。为此加快数字网络技术在卫生行业的发展与应用,以实现医院的信息化来增强医院的综合竞争实力,为医院与国际接轨和应对改革提供了最佳定位。

6.医院信息化是现代化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医院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医院的经营就是医疗服务的经营,就是按照医疗市场的需求,决定医院生产或提供什么样的医疗服务产品,为谁生产或为谁提供医疗服务产品,如何生产或提供医疗服务产品的过程[5]。数字时代特别强调医院经营管理要重视医院在本行业的特征占有率,包括人才占有率、技术占有率、信息占有率和创新能力占有率。其中谁拥有并利用信息,谁就会在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主动权,从而为医院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并为医院的发展创造条件。医院信息化创造医院在本行业的特征占有率的同时,也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是医院经营管理策略中的轴心之一,由于医院的信息化是一个逐步叠代实现的系统工程,所以它为医院在未来的发展中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它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7.结束语

今后,医院的经营管理就是要按照现代经营销理论和管理理论,以医疗市场开展医疗活动,随时根据医疗供求市场的变化,合理配置有限的医疗资源,一方面引导新的医疗服务需求;另一方面拓展现有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使医院转变服务模式。综上所述,医院数字化或者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势必以触动医院经营管理理念、工作流程和机构等生产关系的变革去带动医院各项工作创新,数字化医院大势所趋,只有顺势而为,才能实现医院发展的重大突破,是医院能运营的前提,最终成功完成医院全方位的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1]毛志红.实施市场营销战略,促进医院改革发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11:652.

[2]饶克勤.浅议我国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J].当代医学,2002,8(9):44-46.

[3]黄卫东.新世纪医院经营发展中的整合战略[J].中国医院,2002,6(3):30-32.

篇10

“油藏经营管理”是当今国际石油界最流行的用语之一,亦成为国外油公司高效开发油气田的基本模式。据统计,世界原油储量的增长有四分之三来自加强油藏经营管理的效果。油藏经营管理就是有效地利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各种资源,寻求最佳油藏经营方案,把油田勘探开发技术和生产经营管理结合起来以实现油气田开发工程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油藏经营管理具有多学科协同、技术高度集成、数据资源共享三大突出特点。

(二)预算管理和油藏经营管理的相互关系

油藏经营管理的重点是把握油气储量评估、储量资产经营、油田精细管理和油气资本运作等几个重要环节,通过采用新的体制和运作模式,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油藏经营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有效治理模式,要通过利用有效的管理控制和激励机制的结合实施来实现,而预算管理很好地满足这个要求。

油藏经营管理与预算管理存在目标相同,互为条件,共同促进的紧密联系。两者的目标均是促进油田储量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没有预算支撑的油藏经营管理是不具备操作性的,油藏经营虽然明确了未来的具体经营目标和方向,但只有通过预算定量化的指标体系才能完成。而没有油藏经营管理理念引导为基础的预算,是不能达到企业最佳目标的预算,也就难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企业价值。油藏经营要求各油田企业应按照“地下地上匹配、投入产出清晰”的原则,合理划分油藏管理单元,调改和完善各种配套与计量设施,打破投资与成本的“篱笆墙”,这些均为预算编制以及成本投资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三)基于预算管理油藏经营管理模式的内涵

基于预算管理油藏经营管理模式的内涵是以预算为轴心,以储量价值最大化为导向,按照油藏经营管理的理念,通过油田生命周期预算和年度全面预算手段强化油藏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一种强调预算中心地位的管理思想,这种管理思想可以通过图2来形象表示。模式的核心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具体方式之一,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预算考评这些单向循环,再通过预算考评反馈组成一个复循环,最终形成了在整个大循环中包含着各环节中的小循环,这些循环贯穿到油藏从勘探开发到滚动开发的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

(四)构建和推行基于预算管理油藏经营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我国油田企业在其管理实践中,把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同油藏经营管理有机结合,推行基于预算管理的油藏经营管理模式将强化成本与效益观念,符合油田企业组织内部控制的要求,通过模式推广有利于油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培育油田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一种现实、可行的选择。当前可行性条件已基本具备:①油藏经营管理经历多年发展,其理论和技术日趋成熟,我国油田企业也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并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②我国的油气储量分类及评价办法已经开始与国际接轨,储量价值评估及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油藏经营管理皆成为可能;③油田企业已具备集成化经营管理的全部专业学科和技术人员。

二、基于预算管理油藏经营管理模式的内容体系

(一)基于预算管理油藏经营管理模式的框架体系

构建基于预算管理油藏经营管理模式具体框架体系如图3所示。

在构建的框架体系当中,以油藏经营过程为力臂,以预算整个流程为轴,通过模式的推行最大程度地攫取资源效益的同时,提高管理效益。预算编制方法中“联合确定基数控制法”是依据公式1设计专门针对虚报预算情形的一种处理方法,在解决“预算松弛”和“预算指标失效”方面有较强的实用性。它将基数纳入一个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促使人主动把自己的实际生产能力和盘托出,因为只有这样所获得的奖励才是最高。而“黑箱控制法”是采取抓关键因素和目标的管理艺术,这种方法在油田企业最精明的应用是经营承包,通过项目外包给专业公司,通过监督,直接提高了项目实施质量,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通过将污水处理项目、电网检修等项目外包,有效控制和降低了成本,成功实现了采油厂与承包商的“双赢”。成本动因预算是适合油田企业预算的常用预算编制方法。

所获得净奖励=企业或部门超指标完成额×奖励系数-企业或部门少报数额×受罚系数 (公式1)

在预算执行及控制阶段,我们要实行成本投资“双核”控制:一是油田日常生产成本管理,二是推行成本和投资一体化管理。

预算考评与反馈阶段的重点一是油田和谐考核评价指标的设计和完善;二是考核要体现出考评机制的激励效果,维护预算的权威性。

(二)基于预算管理油藏经营管理模式的内容

目前油藏经营管理单元以具体的区块为管理对象,根据油田生命周期理论,任何区块在某个时段处于相应的油藏阶段,所以应根据各区块所处阶段和特点进行相应的油藏经营管理和预算管理模式(表1)。对于整个油田分公司来讲,其所辖区域则可能包括各个油藏阶段的油田区块,因此应从油田分公司高度对油田的各个区块进行有针对性的经营管理。

根据我国油田企业实际情况,处于不同阶段的区块或采油厂应采取不同的预算模式,从整体上来看,通常大多处于开发建设和生产经营阶段,因此我们要进行成本与投资“双核”控制。

根据以上思路和要求构建基于预算管理油藏经营管理模式内容体系如图3所示。

本模式以储量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油气储量价值就是油气资源经营权益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大小与原始经营权益的取得成本和相应的储量勘探成本无关,而仅仅取决于该储量在开采后可能获得的超额收益,即开采总收入扣除开发投资、生产费用、相关税费和开采者平均利润后的剩余收益。油藏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实行科学的储量计划,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生产运营和资本运营并举,实现储量价值最大化。

本模式根据油藏经营管理理念对预算管理进行相应的变革,具体表现为预算的单元变革、预算管理的对象变革、预算管理的目标定位、预算方法的合理选择等,通过这些变革后的预算更好地加强油藏经营管理。油田企业通过全面预算(“事先做账”和“虚拟经营”),对油藏经营管理管理进行事前预算调配资源、事中控制监督执行,事后考评分析反馈。

篇11

    银行信息化和银行变革二者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银行经营和管理的变革是信息化的基础,它决定了一定时期的信息化水平和方向。但银行信息化作为一种工具,能推动银行的变革。近年来,在银行变革需求的促动下,我国银行信息化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同时,对银行的变革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信息化主要是基于核心业务处理的信息化,因此,其对银行变革最大的作用在于推动了银行经营方式的变革,同时,也需要引进一些较为先进的经营理念来适应经营方式的变革。

1、客户化的经营理念

    客户需求是推动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比如:由于客户通存通兑的需求,引发了支付系统的信息化,由于客户网上支付的需求,引发了网上银行的发展等等。因此,信息化实际上传导和宣传了银行“围绕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变革,强调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全功能、个性化的全天候金融服务,即为客户提供“3a(anytime、anywhere、anyhow)”服务。

2、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和产品

    新一代综合应用系统平台的建立,使大规模的产品开发成为可能。银行产品由传统的柜台负债业务和贷款业务向综合性的、多样化产品转变,产生了国债、基金、代买股票、工资、代缴费、银行卡等多种中间业务产品,极大地改变了银行的经营方式。

3、银行服务水平高效化

    银行信息化不仅使得银行的服务渠道由传统的柜面服务,拓展到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银行卡、pos,atm等多种服务渠道,改变了银行的经营方式,而且银行信息化还打破了区域、行际和时间限制,使得同城、异地、跨行存取款不再受到限制,而且资金能够实现适时到账,提高了服务效率。

    而在服务功能上,信息化又使得银行在提高了传统的存取款功能以外,还增加了多渠道的快捷的查询、转账、对账、透支、综合账户、综合理财、外币兑换等多种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

二、银行信息化与银行管理模式

    银行信息化推动了银行管理模式的变革,新一轮信息化购建了统一的业务处理、会计核算以及人员管理平台,对银行的内部管理模式的变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业务管理模式

    新一代综合应用系统按照“大会计”思想,构建的统一总账平台,打破了传统的业务核算各自为政的局面,统一了各项业务的操作流程和核算办法,实现了业务核算操作管理与产品营销等的分离。

    在此基础上,就需要业务处理流程进行不断的优化。主要体现在实现由传统的面向科目到新型的面向业务、一记双讫、自动产生会计分录的记帐机制转变:实现由传统的“账账、账实、账据、账款、账证”“五相符”向“账据、账款、账证”“三相符”的核对机制转变,实现了由传统的按业务类别转为按柜员装订的凭证装订模式转变,实现由营业机构日终综合平账向柜员平账为核心的四级平账机制转变;实现由手工清算向自动统一清算的转变等等。

2、人员管理模式

    而对于传统的劳动组织方式,新一代综合应用系统的应用,将使得综合柜员制成为可能,从而也将改变传统的按照业务品种设置柜台,每个柜台都要一个会计、一个操作的做法。因此,优化了劳动组合,提高了操作效率,减少前台操作人员的数量将成为可能。

三、银行信息化与银行经营管理的变革

    银行信息化水平决定于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当前我国银行业根本的问题在于经营管理水平跟不上,不少银行还停留在“办业务”而不是“办银行”上。中国银行业在风险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分析水平方面与西方银行相比普遍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的改造等,我国银行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将逐步加剧,从而将极大地影响银行信息化的进程和质量。

    长期以来,由于外部竞争加剧和外部客户需求的推动,中国银行业信息化的重点一直在于如何增加业务品种,如何提高业务处理效率上,而对于后台的管理,如成本管理、预算管理、风险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基本没有涉足,导致后台支持系统先天不足。

    此外,随着经营管理变革压力的加大,各项管理需求的旺盛,导致不少银行眉毛胡子一把抓,有一个需求就上个项目。最终会导致很多系统相互独立,前后台数据不共享、信息割裂,形成信息孤岛,不但会因为重复投资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还会极大影响信息化的质量。

    然而,现实中还有不少银行没有深刻领会经营管理变革和信息化的辨证关系,并且有些还存在着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即把信息化只当成科技部门和某一两个业务部门的事情,而不作相应的经营管理文化变革、经营管理流程变革的准备。另一种是畏而不前,认为经营管理变革阻力大,难度大而产生畏难情绪。事实上,银行要真正成为商业银行,就要搞风险、财务、人力等管理,而要搞风险管理、财务管理、人力管理,没有信息化支持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信息化的推进势在必行。但是,经营管理变革和信息化要协调推进,只有二者的互动才能真正推动银行的革新。

四、银行信息化的发展建设

    银行信息化发展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信息资源、外部环境、内部系统等方方面面的事情,既不可能期望一毗而就,也绝不能错失发展机遇,需要以积极的心态来迎接这一发展的机遇和历史的挑战。当前商业银行信息化要着重围绕以下二个方面展开:

1、加快银行网络化发展步伐

    银行触网正方兴未艾。网络银行是金融信息化最新发展的产物,泛指客户可以通过公共网络系统选择银行服务的一种服务方式,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呼叫中心、手机银行等。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做到:

    ①加快发展网上银行。网上银行是一种利用因特网技术,跨越时空限制,延伸银行业务的新的服务手段。对客户来说,利用网上银行可方便、灵活、省时、高效地进行金融交易。对银行来说,通过无处不在的网上银行改善服务渠道,吸引和留住高端客户,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竞争珐码。当前,国内银行业应加快网上银行发展步伐,在不断完善网上银行服务功能的同时,应努力提高网上银行业务的市场渗透率,构筑市场竞争战略优势。

   ②继续完善电话银行。电话银行是利用自动语音应答系统为客户提供储蓄、对公、信用卡查询、挂失、兑付、止付等业务。客户通过电话银行,可随时随地享受银行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当前,国内银行业应在确保系统运作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产品整合,优化服务功能,吸引更多的客户。

    ③加速发展呼叫中心。呼叫中心(call center),又称客户服务中心,它利用一系列先进技术达到语音与客户数据资料的同时转接,以发挥电脑系统与电信系统的最大潜能,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对客户来说,利用手边的通信工具(如电话),就可获得快捷、方便的银行服务。对银行来说,利用呼叫中心可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对目标客户进行营销。目前,呼叫中心主要用于客户来话处理。从未来发展方向上看,呼叫中心将通过数据网、因特网等多种通信媒体为客户提供服务,前景可期。因此,国内银行业应抓紧时机,加快发展呼叫中心,占领业务竞争制高点。

    ④积极开拓移动银行。随着通讯技术和电脑的普及,以及第三代手机的出现,移动商务将是未来的主要趋势,移动银行将会得到广泛认可,真正实现aaa式服务,即可以每年365天、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为客户提供服务。因此,移动银行的客户和交易量将会不断增加,预计手机银行将是未来2-3年内的一个新的亮点。因此,国内银行业必须顺应这种趋势,积极开发移动银行业务。

2、加大力度发展中间业务

    “金融脱媒”现象已是商业银行的大势所趋,商业银行加快业务转型已迫在眉睫。大力发展成本低、风险低、回报高、前景好的中间业务,可以说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较好方向。

    ①大力稳妥发展中间业务。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切实加强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制定系统、合理、可行的营销方案、要针对市场消费心理,大力开展宣传,强化市场营销,激活存量客户,挖掘潜在客户,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中间业务的有效开展。

    ②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步伐。中间业务属知识密集型业务,品种众多,业务性质跨度又大,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而专业人才匾乏的现状显然难以适应新兴业务发展的需要。要解决这个问题,则要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保证中间业务专业管理、规范经营、协调发展、这也是商业银行增强竞争实力,抢夺中间业务市场的需要。

    ③健全业务风险防范体系。相对于资产和负债业务而言,中间业务风险较低,但决不是说它没有风险。由于中间业务的业务品种繁多,个性差异大,业务风险多种多样,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坚持防范风险与业务开展并重的原则,在研发新产品时,要将风险及防范措施一并考虑;在新业务推广时,要建立严密的操作规程和内控制度,以防风险发生。

3、全面加强信息化安全管理

    信息化的安全问题始终应引起人关注。由于技术、制度、人才等诸多非确定因素的存在,商业银行信息化还存在着一些隐忧,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为此,商业银行在借助信息技术确立竟争优势的同时,还必须严格控制由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如果信息化安全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就将可能对商业银行产生灾难性的影响。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篇12

1.集权式管理模式弊端明显,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

在经济不确性因素增强,下行压力加剧的环境下,中小企业遭遇发展困境。优化和调整经营管理模式,是中小企业改革创新重点。但是,中小企业绝大多数以家族式集权管理模式为主,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高度统一。随着企业不断壮大,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成为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企业管理者“重短期效益”,缺乏战略性规划和系统性思维,企业法人治理不健全、决策机制滞后,管理能力欠缺。仅仅依靠家族式的集权管理,显然难以满足企业再发展的需求。因此,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关键在于摒弃传统“小家子”的管理理念。

2.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单一,企业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单一,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融资的比例高达99%。金融机构一般以提供短期贷款为主,主要用于维持生产,无法用于企业长远发展。加之中小企业规模小、信誉度低,银行贷款手续复杂,且资金需求量小,频次高。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突出。技术市场前景较好,产品优势明显的高科技、互联网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良好的融资模式设计,往往错失了市场机会。融资难实际上反映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滞后性。因此,应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实现融资方式多渠道、多元化,确保企业发展的资金需要。

3.组织职能发挥不充分,组织结构与企业战略性发展目标脱节

中小企业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战略性发展是中小企业适应复杂市场环境的必然要求,组织结构是保障战略性目标实现的有效措施。然而,中小企业为了节省经营管理成本,依靠个别“能人”身兼数职,代替相关职能部门的设置。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老板往往事必躬亲,不善于授权,直接指挥职能部门。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个性强势,导致部门职能发挥不充分,组织结构服务于老板意志,组织结构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脱节。

三、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策略

1.推进企业经营管理建设,建立健全经营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应切实做好:(1)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体系,适应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在新形势下,企业要特别重视新业务管控模式的设计,要针对外部环境和行业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优化与调整,强化经营管理契合企业发展的需求;(2)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依托完善的管理制度,扎实推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3)深化经营管理效益,应强化组织机构的主导作用,通过组织变革、职能优化、流程再造,体现组织变革在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中的支撑作用。

2.拓宽中小企业投融资方式,夯实企业经营发展基础

无论是内部发展基础,还是外部复杂的发展环境,都强调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管理的必要性。首先,中小企业应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进行战略性的整体规划,进而制定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融资结构,确保融资管理效力落到实处;其次,立足于企业战略性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方案,确保企业在发展中始终与战略性目标一致;再次,进一步优化企业资金分配,在降低财务风险的同时,力争最大程度的创造价值,为企业经营发展夯实基础。

3.优化中小企业组织结构,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篇13

一、物业公司经营管理目标和范畴

物业公司经营方面目标以区域内部信息化和市场化为基础,以业主需求和生产经营管理整合开发为长远发展目标。通过制定出的经营管理方法,在传统经营手段的基础上,对现存问题进行整合改革,以全新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手段,探寻出相应的策略路径。从项目研究理论范畴来讲,物业公司管理房屋的维修与修缮、绿化、卫生、治安、车辆交通、公用市政设施、违章建筑和多种生活服务等。从其涉及的经营管理范畴来讲,除了以盈利为目的外,还要尽可能的在有限的资源中,重组出满足业主需求的新型管理。物业公司经营管理涉及管理、服务、楼宇管理、房屋管理、物业保险、看护、绿化等多方面内容。需要从整体服务理念和管理层次上进行努力,以达到满足业主需求的优质服务。

二、物业公司经营管理策略创新路径分析

创新原因:原有物业公司经营管理模式,注重对业务流程和管理方面的重视,往往忽略了发展中的问题。在此背景管理之下,缺乏变革策略思想,管理经营中往往处于松散局面,无远期发展优势。在企业管理方略中,以初步管理成效实现企业管理价值,强调以业务流程重组规划管理目标,树立业务流程重组管理基本方略,并立足于管理主体,将更有能力在管理层和决策层中实现新的发展契机。探究路径如下:

(一)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

物业公司从人员管理角度加强其经营管理手段的主要方式就是以优化资源配置来整体提升职工素质,尤其在流程化、制度化的管理层面,以综合素质的优质人才作为物业经营管理的基础后盾。尤其通过绩效考核制度,整体实现管理水平的综合提升。打造企业品牌形象:物业公司经营管理策略创新机制研究,有赖于通过打造企业品牌形象,实现全方位、科学化、立体化和多方面协调作用机制管理的全面化,风险化管理分析和评估体系,并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需求,带动企业形象发展和信誉度提升,整体拓宽市场占有率。

(二)提升企业服务理念宗旨

品牌形象的树立,需要提升企业服务质量作为基础后盾展开,并以优质客户资源和特色服务,整体实现经济增长,并在满足客户需求基础上,实现公司业务的全新发展。作为物业管理方而言,以文化、业务、服务、餐饮服务,来实现业主和自身的双收,是一项具有拓展前景的策略发展。

(三)拓宽业务渠道及合作发展

在中国经济的转型中,借鉴国内外先进物业公司经营管理实践经验,“取其精华”,并创新自身管理,深层次挖掘和培养优秀中层管理人员,并整体缩小与其他企业的差距。物业公司为客户提供购置家具服务或者餐饮服务等,为公司业务的拓展添砖加瓦。物业公司经营管理策略中,要实现与行业共荣发展,可通过强强联手和密切合作,在商业化经济和服务水平上综合提升。以完善的管理经营宗旨,在购房和整体开发阶段,为业主提供完善的绿色服务。尤其在商机把握上,以房产客户在购入房产后到入住阶段为黄金发展期,并最终实现物业公司的经营创收。物业公司的经营与管理要以前瞻性和领导力的目光,从策略变更到实践,充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立足精英团队,共谋发展理念。作为管理者,挖掘发展目标和基本出路中的整体性问题,并应用管理方式,以硬的技术和完整的管理制度,获得企业经营管理技术重组的胜利果实。在市场化和经济化发展的今天,物业公司必须以忧患意识整体实现一体化目标化管理。在经营管理体系策略改革中,融合法律、评估、咨询等相关业务的一体化多元化发展为契机,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三、结语

物业公司的经营与管理要以正确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鉴别经营管理成效。本研究为基于现代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提升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策略变更问题的路径策略,通过多渠道的努力,来确保企业为业主提供满意的服务。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为先导的治理环节中,落实物业公司经营管理理念和策略方法,以重组化思考,整体确保物业经营管理走向正规化。

参考文献:

[1]廖荣丽.谈国有体制下物业公司的经营与管理[J].中国经贸,2016(4):99-100.

[2]刘帝荣.新时期背景下房地产经营管理策略[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2):1654-1654.

[3]黄远标.广州市保安服务业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4]王晨.去库存背景下经营性物业的资产管理策略[J].中国房地产业,2016(10):21-23.

[5]张华.南京市保障性住房社区商业管理研究[D].东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