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休闲农业行业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鞍山市休闲农业经过近30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近年来,全市各地把休闲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78家,休闲农业园区20家,农家乐514个,从业人员5718人,带动农户2.7万户,年接待游客221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3亿元。重点打造了一批休闲农业品牌。“鞍山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成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鞍山东部山区南果梨花带入选“中国美丽田园”。海城市被认定为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鞍山台安大麦科湿地保护区-西平林场苹果采摘园-鞍山韭菜台渔村-海城天籁谷露天温泉-海城三星农业生态有限公司-海城天籁谷露天温泉-千山南果梨祖树园-鞍山绿泰佳葡萄主题公园-岫岩满族博物馆-中国玉雕会展中心被列入全省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2鞍山市休闲农业的发展阶段
2.1第一阶段:1978-1989年的起步奠基阶段
该阶段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鞍山市经济基础还比较落后,尤其与旅游直接相关的铁路、公路、航运交通业还很不发达,人多车少、交通不便。在这一阶段鞍山市绝大多数游客对消费的期望不高,满足于吃、穿、住的基本要求,对休闲农业不是非常的理解。休闲农业未能摆脱传统农业的依赖,并未能形成独立运作的经营模式,受开发资金的制约,鞍山市休闲农业不能形成一定的开发规模,设施过于简单,经营粗放,休闲农业几乎全都是未经认真规划论证而行的,处在一种盲目状态,几乎全由非专业人员管理。度假型和租赁型的休闲农业项目自然偏少,休闲农业仍处在起步发展的阶段。
2.2第二阶段:1990-2000年的成长壮大阶段
该阶段正处在鞍山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随着鞍山市城市化发展和居民经济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开始改变,在解决温饱之后,有了观光、休闲、旅游的新要求。同时,农村产业结构需要优化调整,农民扩大就业,农民增收提到日程。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形成具有“农游合一”的特点。在这样背景下,靠近鞍山城市郊区的一些农村和农户利用当地特有农业资源环境和特色农产品,开办了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开展采摘、钓鱼、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这些休闲农业园区,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体验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欣赏和感悟大自然,很受欢迎和青睐。
2.3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的秩序驱动阶段
休闲农业经过前些阶段的快速发展,供需关系趋向缓和,需求增长缓慢,而供给发展较快,整个的休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在这一阶段里,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休闲农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和纠纷频繁;另一方面急剧扩张导致行政机构尚未形成相应的法律框架和执法力量,市场处于相对的无序状态,急需进一步完善和管理。
3.鞍山市休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3.1重视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农村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文化品位,要实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休闲农业必须结合鞍山市地方文脉,研究鞍山特色、挖掘鞍山特色、突出鞍山特色,用“鞍山特色”创招牌树形象、吸引休闲者,尤其是外地游客。
3.2理念引导,政府扶持
以民间现有休闲农业发展为基础,采取企业投资为主体,政府扶持引导。实行财政上的以奖代补政策,聘请专家和学者制定休闲农业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对经过考核达到验收标准的休闲农庄以奖代补,带动资金来源的渠道,达到共赢共建的目的。
3.3树立典型,示范带动
每个县、区 先抓1――2 个示范点,政府给予立项补助,重点支持道路的整修、排水、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有效推动和加快休闲农业的建设。
3.4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涵盖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因此,必须培训具有系统知识的专业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保障休闲农业中所提供服务产品的可靠性、响应性和安全性。
3.5建立、健全休闲农业协会组织
在鞍山市建立、健全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实行协会对行业的自律管理,具有迫切的需要,实行协会对行业的自律管理。
第一,鞍山市旅游局、鞍山市农委要赋予休闲农业协会一定的职权,适度地让休闲农业协会参与政府行业管理,增强协会权威。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可给予休闲农业协会一定的资金支持。
第二,休闲农业协会要主动、充分地发挥协会在政策宣传和建议、协调关系、行业培训、行业自律、宣传促销、经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即鞍山市休闲农业协会要把鞍山市从事休闲农业经营、服务、推介、管理、研究等方面的人员组织起来,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加强鞍山市休闲农业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促进学术经验交流;开展对内对外合作,实现鞍山市休闲农业资源共享,等等。
第三,为鞍山市休闲农庄树立品牌,建立典范,提升农庄整体素质,进一步推动全省休闲农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休闲农业协会在会员农庄中开展星级休闲农庄的评定工作,制定星级休闲农庄评定细则:星级休闲农庄参评对象、星级休闲农庄标准、星级休闲农庄评定时间、星级休闲农庄评定责任等。
3.6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首先要加强信息化推广,让游客对休闲农业区位置、休闲内容、交通线路、文化特色、餐饮民宿、联系办法等一目了然。其次,要加强与旅行社联系,借助旅行社对市场的开发、把握能力,由旅行社进行资源整合、组织客源、开发休闲项目。第三,要与媒体联合组织宣传促销,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制作宣传片、光碟等方式进行大力宣传相关信息。同时,各休闲农庄应该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口碑效应”,提高游客对鞍山市休闲农业的忠诚度。最后,组建鞍山市休闲农业网站,借助于网站可以与众多的旅游者沟通,产品信息,了解市场需求,进行市场调研,让企业更多地参与休闲农庄沟通系统的运营,使休闲农庄以较低的建设、运营成本更有效地出现在市场上,为鞍山市内大量没有能力独立上网的休闲农庄提供面向省内、外旅游市场的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篇2
观光农业是体验经济时展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条崭新路径,这种发展模式,将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发展旅游观光,提升农业附加值。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基本的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进行有机结合,以农业生产带动农业观光,是休闲农业旅游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点。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值较低,农业资源利用程度不够,这种情况下,限制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提出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战略观点,注重结合体验经济特征,对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其战略发展目标,进行了相关预测,为休闲农业发展,指明了一条崭新道路。
二、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休闲农业发展优势———以YJ村为例
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战略发展分析过程中,结合了长春市绿园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实际情况,对该问题进行了相关探究。长春市绿园区YJ村地理位置优越,四季分明,夏季气温平均在26度左右。YJ村以葡萄种植业为主,并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观光点,可以让游客体验到较好的风光。据相关数据调查现实,YJ县从2003年开始发展葡萄种植业和蔬菜种植业,村党委积极争取国家农业建设投资,建立了“静珠葡萄生产基地”,并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发展旅游观光行业。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加强了对产品品牌的宣传,提升了“静珠葡萄”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观光[1]。在发展葡萄种植业的过程中,还开展了蔬菜种植业,开展了生态旅游。游客可以在葡萄架下现吃现剪,品尝新鲜的葡萄。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村党委还设置了相应的餐饮业,主要以地区特色为主,以“杀猪烩菜”等东北特产,让游客品尝东北特色的食物。这种发展模式下,为YJ村农业提升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没有开展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下,YJ村人均年收入在9000元左右,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人均年收入高达13000元。
(二)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以YJ村为例
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对于YJ村实现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来说,较为不利。YJ村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旅游景点的设置,多以观光和品尝为主,对深层次体验开发较少。据相关市场调查显示,有50%的游客满足于现阶段YJ村的旅游情况,30%的游客基本满意,20%的游客认为,YJ村的旅游模式太过单一,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2.经济发展相对落后。YJ村在发展过程中,人均GDP虽然达到年平均13000元,但是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交通建设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村里的道路仍然有泥路的情况,导致在发展观光行业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局限。3.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的缺陷。YJ村休闲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人均GDP收入也在显著提升。但是受到小农经济的发展,YJ村的旅游观光行业进展缓慢,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农民对休闲农业旅游这一崭新概念认识不足,农业资源开发程度较低[2]。
三、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以YJ村为例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1970)一书中提到:“服务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则是体验经济,如何对体验经济时代特征进行把握,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进步来说,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在体验经济背景环境下,如何对现阶段存在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一)注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完善,是更好吸引游客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对此,YJ村要注重加强村内交通建设,改变原来的土道,使道路设施得到有效完善。同时,要丰富现有的餐饮业和住宿业,提升餐饮和住宿环境,提高YJ村的旅游接待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丰富旅游资源,增加乡土民情的旅游特色,提升游客满意度,为YJ村带来更多的游客资源[3]。
(二)加强观念转变
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对于这一行业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影响。对此,YJ村党委要注重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将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旅游巨大发展前景向农民进行讲解,让他们意识到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在进行宣传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主要将其优势进行分析和宣传,能让农民真正意识到这一行业发展带来的“实惠”,提升农民积极性,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YJ村休闲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加强市场开发
市场开发过程中,强化对资源的应用,是提升经济效益和促进发展的关键。YJ村在发展过程中,相关资源应用不足,限制了其发展。对此,YJ村要注重立足于现阶段发展情况,能够对自身的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模式,更好地吸引游客,以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和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问题研究时,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YJ村的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就相关措施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YJ村的情况,我国其他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可以借鉴YJ村的经验,并注重对自身情况的结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基于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发展,要注重对资源优势的把握,这是休闲农业旅游更好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贺德红,周志宏.论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应用[J].江苏商论,2011,01:78-80.
篇3
随着科技进步、收入增加和闲暇时间增多,人们越来越多地从追求物质生活转向追求精神享受转为把时间和收入用于旅游、娱乐、运动等各种休闲活动,休闲已全面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时尚。同时,由于城市的发展带来的人口快速增长,使得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闹市区在休闲游憩的设施与空间上都呈现严重不足。再加上大众运输工具及私家车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愿意远离闹市,回归大自然,亲自体验农村生活,以调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舒缓心情。我国2013年人均GDP突破6700美元,法定假日已达115天,“有钱有闲”的老百姓正变得越来越多。“休闲时代”已叩响中国的大门。
2.旅游市场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和第四位客源输出国,从而实现从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目前中国公民可以成行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增加到76个,从2004年开始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已跻身世界前五位,中国正以其“健康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和渊源博大的历史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我国政治社会环境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必然会带来更充足的旅游需求。“十二五”期间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作为和谐社会生活形态的要素之一,旅游业在“十二五”期间面临新的大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作为旅游业新的亮点势必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国家政策的导向
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也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而休闲农业的发展是顺应时代要求和国家政策导向的一种多产业融合的产业方式,既能解决生态问题、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又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4.农业转型的机遇
近年来我国农业一直持续高速发展,农业面临转型升级,政府部门和学者们开始积极倡导地方农业结合自身优势向休闲农业方向转变。但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极缺战略规划,大部分经营中的休闲农业旅游场所环境不舒适、特色不明显、吸引力不足、产业链过短……这些问题都成为制约各地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面对农业转型的良好机遇,我们亟待为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二、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并且对于解决我国社会的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以及推进社区养老等问题大有裨益。
1.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休闲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和创造性。休闲农业是高品位、高层次的绿色生态产业;是按照居民的丰富需求培育和构建的融生态、生产、生活、文化、教育、科学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大农业”的人文景观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因此,对休闲农业的发展除了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之外,必将推动我国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同时还将推动各种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推进环境保护进程。
2.推动社区养老等社会问题解决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正经历着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过程。但我国目前的养老现状却令人堪忧。旧有的居家养老靠不住,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新型模式正在探索中。“社区养老”需要社会参与、政府扶持、市场运作,要把老人的医疗保健、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内容融合起来,在我国尚是“雏形”。以现实状况来看,我国目前绝大部分小区物业功能狭隘,文化娱乐医疗设施资源有限,且短时期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社区养老无疑遥不可及。而民办养老机构,要么价格过高,绝大多数人不能承受,要么服务质量差、场所设施简陋,不能满足服务需求。如果能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对其上下游产业链和链上企业与产业进行整合,尤其是下游产业链向“社区养老”延伸,也就是在休闲农业场所中融入养老服务机构,那么不仅仅发展了休闲农业,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我国社会目前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要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
三、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的思路建议
我们需要在分析休闲农业现有产业链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合、优化、延伸、发展研究,使之形成多产业、多企业协同运作的立体产业链网络,进而来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未来我们应从以下角度去研究与发展休闲农业:
1.接通休闲农业产业链
产业链包含价值链、供需链、产品链、技术链和空间链五个子链条,其中价值链是所有链条连接的基础。因此,在后续的研究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对休闲农业的所有经营参与者和相关行业进行内外部价值链分析和上下游关系分析,进而将断续的休闲农业相关产业部门(断环或孤环)借助休闲农业的合作形式串联起来。要对所有休闲农业的经营参与者(种植户、养殖户、储运公司、加工企业、销售企业、服务企业等)和相关行业(农、林、渔、副、牧、交通、旅游、餐饮、住宿等)进行内外部价值链分析和上下游关系分析,从而弄清楚这些业态、企业的休闲农业产业关联程度、资源流向关系,明确他们各自在产业链上的角色和地位,进而才能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休闲农业相关产业部门(断环或孤环)借助休闲农业的合作形式串联起来。实现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也就是要在理顺休闲农业价值链的基础上,接通休闲农业的供需链、产品链、技术链和空间链。
2.延伸休闲农业产业链
这里的内容包括两点:第一,产业链向上游延伸,要拓宽休闲农业的基础产业环节并丰富其技术研发环节;第二,向下游拓展,要尽可能地丰富产品形式、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拓展各类市场,尤其是旅游市场。进而在大经济地带或流域经济区上构建出完整的休闲农业产业链。
3.整合优化休闲农业产业链
后期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继续整合休闲农业的价值链、供需链、产品链、技术链、空间链,并优化形成休闲农业立体产业链模式。进而能够帮助休闲农业的参与者找到在休闲农业产业链中的自身经济活动的“优区位”,并在“循优推移”过程中找到某一地区在休闲农业产业链上的“优区位”,从方法上实现帮助某一经济区域寻找到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自身特色。最终从大经济地带上实现休闲农业统筹规划,进而在地区发展上形成特色经营和协调发展,从功能上实现帮助解决居民休闲、养老、宜居、环境保护等问题。
4.给予政策扶持
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扶持,在其后续的整合优化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十分重要。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对纳入休闲农业立体产业链的企业进行跟踪评判和监督监察,从规划建设、引导扶持、协调发展、立项资助等角度提出基于立体产业链的休闲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建议。与此同时,要想保障休闲农业立体产业链网络得以建立和有效运行,还需要从行业标准、组织内律、外部监管三个维度来逐步构建休闲农业立体产业链约束机制,从而保证整个产业链有效协同、共同发展。这有赖于诸多从业者和相关管理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的通力合作。
篇4
1发展休闲农业旅游面临的问题
1.1休闲农业旅游经营模式比较分散
我国许多大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主要的经营模式为小农经济。目前乡村的休闲农业旅游以自发、分散的小农、个体、私营等经营为主,这种原生态的经营模式对客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由于分散的个体经营模式,缺乏科学管理和整体营销的理念,很难形成品牌性的产业。这很大程度限制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1.2休闲农业旅游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
在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是一个很严重的现象。由于国内农业旅游产品个性化不明显,经营模式单一,缺乏整体规划和全局发展观念。这导致农业旅游产业现有的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不但不能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的稳健发展,还会使当地的经济水平倒退。应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对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加大对农业旅游的管理力度,引导农业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1.3休闲农业旅游行业经营管理水平低
在休闲农业旅游的经营过程中,传统的经营理念显得十分的陈旧和落后,无法给城市旅游者带来更好的乡村生活体验;且从事休闲农业旅游的管理工作的基本都是当地的百姓,不会通过研究把握旅游者的消费心理进行产业规划。许多农户对当地旅游行业的宣传力度也十分有限,没有形成系统规模化的营销手段,限制了休闲农业旅游更好更快的发展。
2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发展策略
2.1发展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
将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进行特色化,提升本地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首先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能根据当地特色的文化对休闲农业旅游进行规划设计,开展一系列的创意性旅游活动,提高当地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其次,当地特有的文化遗产是开展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前提,要把握当地的文化积累对旅游产业进行创新,将文化底蕴和旅游产业业进行完美的融合;为了确保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加大对当地产业人力、物力相关的投入力度,对乡村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的调整翻新,改善旅游区的生活环境。
2.2推动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生态化
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型产业,生态环境是农业旅游的生存之本,如何保护乡村生态系统是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应将休闲农业旅游领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保护好当地丰富的原生态资源为前提下去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同时要规范休闲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提高城市旅游者的消费体验,将农业旅游进行品牌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系统,推动当地农业更迅速的发展。
2.3改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体验感
对于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来说,当地旅游业不仅仅是提品的地方,它更多是提供了一个给旅游者行进消费的平台。城市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特色文化的喜好去进行消费购物,这需要我们将旅游产业特色和旅游者的心理特性进行结合设计,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休闲农业旅游体验。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应该实现人与自然、文化科学的完美融合,实行生态化旅游产业,具体的设计方向应使旅游者在城市和农村两种文化差异中获取美好的乡村风情体验。让旅游者全面享受乡间生活带来的惬意体验,获得难以忘怀的经历和回忆内容。同时当地老百姓也能从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推动农业的良性发展。
3总结
在当代,人们渴求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休闲农业旅游迎合了人类亲近绿色环保生活的高品质心理特征。绿色旅游是一种时尚的消费模式,这是现代人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的产物,它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潮流模式。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可以在扩展旅游者休闲度假空间选择的同时,将乡村特有的农业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收益。发展农业旅游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农业的总体经济效益达到最大,走向多元化发展模式;同时现代的农业科技知识也得到了广泛科普,实现了互赢互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青,单福彬.乡村旅游目的的地方品牌价值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23).
篇5
一、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贵州省风景秀丽,民族众多,是中国原生态自然资源遗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省内各级各类自然遗产、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近200个,几乎都存在于农村地区,发展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先天性资源和条件十分优越。近几年来,得益于贵州省本身自然环境的优越性及国家政策的强力拉动,贵州省休闲农业得到飞速发展,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趋势。在2015年农业部召开了全国休闲农业经验交流会上,命名了一批全国性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称号,在评选工作中,贵州省安顺市滑石哨村、安顺市桃子村、黔西南州纳灰村等3个村获得中国最美乡村称号;黔南州惠水稻田景观等8个农事景观获得中国美丽田园称号,充分展现了贵州省在农村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的成果。
目前,贵州省休闲农业品牌已在全国初步打响,每年都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在全省旅游业中休闲农业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上升,截止到2016年,贵州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42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1070.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2%、51.7%。为贵州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二、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問题
尽管贵州省休闲农业产业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创新能力不足
贵州省民族众多,自然环境优美且景点多位于农村,对于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贵州省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仍处于盲目跟风状态,其经营的项目与其他省市休闲农业大同小异,过于重复的休闲农业消费项目难以让游客眼前一亮,吸引游客再次前来。同时,贵州省也存在部分休闲农业经营者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对产品的质量与种类的多样化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成生产的产品缺乏特色且种类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此外,贵州省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并没有将休闲农业与本地独具特色的民俗传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既无法展示不同地区的文化风情与自然风貌,又无法满足旅客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生活的需求。
(二)产品缺乏文化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小
近几年来,贵州省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主要以为农家乐形式,其发展理念仍然还局限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虽然不同的地区在实际经营时方式会有不同,但总体上仍然没有对经营方式进行创新,缺乏地区特色,没有把休闲农业产品与贵州省独特的地质特征与民俗风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难以吸引游客前来游玩。此外,贵州省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严重不足,缺乏相应龙头企业的引领,休闲农业特色体系也尚未形成,来此消费的游客目前还仅局限于周边城市,在沿海发达城市仍然缺乏知名度。
(三)管理体系不完善,品牌意识弱
贵州省大部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都是当地的农民。一方面,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休闲农业经营培训且文化水平较低,服务意识,品牌营销理念意识都较弱,从而导致贵州省休闲农业产业规模虽然日益壮大,却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贵州省休闲农业的经营方式较为单一,价格战已成为竞争中的“致胜法宝”。由于休闲农业经营者缺乏相关的管理和营销知识,导致部分休闲农业经营者一旦遇到竞争对手就采取“降价”的竞争手段,这样虽然能打败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获得可观的利润,但却破坏了市场的运行机制,损害竞争双方的利益,同时也削弱了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四)产业开发方式粗糙,生态意识不强
贵州省休闲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以先带后”的现象,但这种带动或者说盲从行为并不全是合理的。在缺乏相应条件的地区盲目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娱乐场所的建设、休闲农业产品的设计缺乏合理的规划,无疑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甚至造成生态污染。再加上贵州省政府既没有颁布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管理条例,也缺乏对休闲农业景区的有效监测手段,使得许多休闲农业经营者因缺乏环保理念,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对休闲农业产业赖以发展的山林、丘陵及河湖地带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正常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五)政府重视程度低,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
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在政府规划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亟待解决:首先,贵州省政府缺乏对休闲农业产业的整体规划。贵州省政府对于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并没有进行具体的引导,休闲农业整体存在着布局不合理和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制约了贵州省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体制不健全。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部门间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协调机制,涉及到的农业、旅游业、财政税收及交通等部门往往不能形成合力,从而导致协调难、实施难问题突出。此外,在休闲农业的审批、监管等环节也存在着部门职责不清的情况,严重阻碍了休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最后,缺乏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目前,休闲农业作为农业领域的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配套政策体系,政府在土地使用、交通设施、水电供应、金融和财税支持等环节尚未形成完善的支撑体系,使得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只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导致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三、贵州省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路径及保障措施
(一)贵州省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路径
1.理念创新
目前,从贵州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发展特色农业产品,提供完善的经营服务,是贵州省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贵州省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竞争模式,抛弃价格竞争战,在自然资源利用、农业特色产品研发及经营服务水平等方面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实现多样化的发展战略。因此,贵州省要发展休闲农业,就要做好消费市场的调查和研究,根据贵州省优异的自然环境资源,多样化的民族风俗,营造出具有贵州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和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性、体验性、特色性等方面的需求。
2.管理创新
贵州省休闲农业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上。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贵州省政府应完善区域化休闲农业管理机制的建立。要建立完善的区域化休闲农业管理机制,就要求政府应打破不同部门之间的管理壁垒,消灭部门各自为政的体制障碍,要根据休闲农业的发展需求对休闲农业发展作出合理的规划,促进全省休闲农业的共同发展;第二,贵州省政府应规范休闲农业市场的管理机制。贵州省政府应强化自身调控和监督等职能,根据市场开放、平等和竞争的基本规律,建立起规范化的市场秩序,为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三,贵州省政府应对归属地进行有效的管理,协调好休闲农业企业与地区组织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经营模式创新
首先,贵州省应完善休闲农业虚拟企业的构建。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我国居民收入普遍增加,消费需求趋于多样化。因此,贵州省发展休闲农业应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整合具有不同特色的单个休闲农业企业,组合成虚拟企业,增强休闲农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其次,贵州省应大力实行休闲农业企业业务外包制。贵州省休闲农业企业的发展应实行休闲农业企业非核心业务的外包制。这样不但能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还可以使休闲农业经营者更加注重于自身核心竞争的提升以及自身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后,贵州省应组建休闲农业企业集团。集团化发展道路是解决贵州省休闲农业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途径。贵州省休闲农业企业应在现代企业制度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组建形成骨干、核心、协作和配套四层次俱全的企业集团,以此来促进休闲农业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资本运作效率的提升,實现规模经济效益,打响贵州省休闲农业的品牌,提高品牌的无形价值,进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4.产品创新
首先,贵州省休闲农业企业应明确自身的产品定位。贵州省休闲农业产品应围绕自身所具有的鲜明特色来进行创新,以其特有的民俗民风为核心,以特色资源为切入点,对贵州省休闲农业产业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形成集观光、采收、民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品牌;其次,应在休闲农业产业中增加民俗文化的体验要素。休闲农业产品的开发要与贵州省独具特色的地形地貌与风俗文化相结合。一方面,通过传承农村特色文化,赋予休闲农业产品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在传承的基础上,要通过对农村文化旧文化的扬弃,赋予农村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最后,贵州省休闲农业应加快休闲农业服务质量的提升。提升服务质量,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改善服务设施可以营造良好的体验环境与氛围,增加游客对服务良好质量的感受;另一方面,提高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与相关技能,以打造高品质的服务,为游客营造快乐的体验氛围。
(二)贵州省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保障措施
1.政策支撑
2013年,《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印发明确了全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贵州省政府在《规划》的指导下已初步制定了省内休闲农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为避免发展混乱、建设盲目、管理无序等问题,进一步规范全省休闲农业行业的发展,贵州省政府应尽快出台休闲农业行业相关经营标准或规范,从而促进休闲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休闲农业的管理涉及旅游部门、农业部门、工商部门等多个部门,因此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密切配合的长效机制。贵州省政府在政策引导方面,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既要调动市场主体经营休闲农业的积极性,又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为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宏观基础;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农民主体与社会参与之间的关系。贵州省政府应在维护农民合理利益和推动休闲农业产业飞速发展两不误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方参与机制和投入机制,实现多方共赢;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效益之间的关系,要加强对相关企业的引导和规范,促进形成休闲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及繁荣农村文化等方面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
2.构建休闲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体系
首先,应着手研究以立体生产为特征的空间利用技术。贵州省山多田少,土地资源十分稀缺,研究立体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屋顶农业等生态农业建设成果,在贵州省休闲农业领域发展空间极大。其次,应大力发展以自净生产为特征的生态农业技术。通过对生态农业技术的合理运用,使得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其他生产项目的原料,从而实现系统的内部自净生产,有效保护贵州美好的山水环境。最后,贵州省应加快研发以食物安全为导向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近年来,贵州省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在无公害果蔬、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生产方面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涌现了不少典型,初步打响了贵州省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品牌。但因为实施时间较短,绿色农产品的培育销售仍有一定缺陷,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仍然具有广阔空间。
3.建设休闲农业人力资源培育体系
目前,贵州省休闲农业经营者的职业素养整体偏低,严重地制约了贵州省休闲农业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提高休闲农业经营者的整体职业素养,贵州省地方政府应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者的教育培训,鼓励休闲农业经营者之间加强经验交流和学习考察,取长补短,提升行业经营者的整体素质。
与经营者相比,贵州省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相对更低。贵州省政府应编写通俗易懂的相关培训教材,依靠当地行政部门和休闲农业企业对当前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对休闲农业企业的管理者管理知识的培训;二是要对生产性项目从业人员实行劳动准入制度,或选聘具有相应技术专长的员工从事生产性项目,提高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三是对餐饮服务人员实行劳动准入制度和健康状况准入制度,规范休闲农业服务人员的从业标准;四是对各类接待服务人员进行礼仪培训,提升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01).
[2]蒋颖.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篇6
2.星级示范的创建已成为该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2013年以来,全市涌现了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和示范企业,不断丰富和拓展了休闲农业功能和文化内涵。2013年,该市石城县成功创建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赣县成功创建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县,江西省红土娃现代农业示范园、赣县寨九坳风景区等6个企业成功创建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截至2013年底,该市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县2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18个。同时,定南县九曲明峻度假村获得2013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石城县的荷花、崇义县的上堡梯田、信丰县的脐橙3个公众喜爱的农事景观,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2013年中国最美的田园。
二、举措得力
1.强化规范管理。为了进一步深化该市休闲农业规范管理,2013年初,市农粮局出台下发了《赣州市2013年休闲农业工作意见》,为各县(市、区)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起到了很强的指导作用。各县(市、区)把握《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突出重点,打造产业特点,涌现了赣县桃花岛、嘉汇现代农业科技园、宁都东龙古村等一大批休闲农业先进典型。同时石城、大余、赣县等县以县政府名义出台了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意见,初步形成了“政府支持、多方协作、上下努力、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强化规划编制。组织专门力量在对全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完成了《赣州市2013-2020年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已通过批准执行;研究制定了休闲农业统计指标体系。各县(市、区)也相继编制了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3.强化部门合作。市农粮局、市旅游局等部门不断加强沟通和协作,形成了共同推动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合力。为落实国务院振兴苏区发展意见,市农粮局积极配合市旅游局编制《赣州市百里脐橙观光带发展规划》。
4.强化业务培训。2013年,该市举办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班2期,培训从业人员500余人。通过培训,全市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管理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5.强化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了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推介。在江西农业信息网开设的休闲农业专栏中,全市展示了12多家规模企业的风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方向明确
1.进一步总结提升,重点开发八类休闲农业。依托赣州农村和农业良好的生态、生活和生产等“三生”资源,重点发展以下类型的休闲农业:①以田园花果为资源,发展体验型的田园游;②以江河湖泊为资源,发展垂钓型的垂乐游;③以农耕文化为资源,发展体验型的科普游;④以古村古树古宅为资源,发展观光型的农家游;⑤以民族民风民情为资源,发展观赏型的欢乐游;⑥以名胜景区景观为资源,发展度假型的观光游;⑦以都市周边环境为资源,发展休闲型的购物游;⑧以农业生产基地为资源,发展品尝型的采摘游。
2.加紧实施发展规划。以《赣州市2013-2020年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为主线,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旅游产业规划有机结合,实施全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市重点培育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40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3.建立与大旅游相配合的休闲农业发展机制。市农粮局已成立专门办事机构与省农业厅衔接,建立休闲农业投入机制;争取政府与部门加大对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的投入;研究制定休闲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规范与标准;加强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今年该市打算在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地方,继续予以产业项目倾斜。
4.强化创业就业人才培训。各级农业部门要依托“阳光工程”,将休闲农业人才培养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重点开展对休闲农业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2014年,该市将在“阳光工程”技能培训计划中培训休闲农业服务人员1000人次。
篇7
1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郑州休闲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改善农村(庄园)基础设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致富增收上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调研组也发现,当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发展环境还需要净化,产业内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仍有待解决。
1.1主要成就
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紧扣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两大主题,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和农村自然资源,立足“沟通城乡、优化生态、服务市民、富裕农民”,以挖掘农村文化内涵、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为抓手,以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为支撑,着力绘制“山、河、沟、岭、原”美丽画卷。郑州休闲农业已初步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目的地、农民致富增收平台、都市现代农业样板,为建设“美丽郑州”做出了重要贡献[22-27]。
1.1.1产业规模壮大,经营效益提高,带动能力增强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郑州市共有休闲农业庄园186家(13.33hm2以上规模型),特色村18个,年接待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18亿元,带动5.9万农民致富增收。
1.1.2发展类型多样,经营主体多元,投资渠道拓宽
郑州各县(市、区)结合本地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地理区位、文化底蕴,挖掘乡土文化,注重文化创意,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了以休闲农庄、休闲农园、农家乐、休闲乡村和农事节会活动为主的休闲农业经营形式。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的建成已成为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并丰富了休闲农业发展类型。近年来,郑州市大力推动农耕文化依托型、农事节会带动型、农业景观拉动型等多样化模式发展,逐步形成了集休闲观光、养生度假、文化传播、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产业体系。随着社会资本大量进入休闲农业领域,逐步形成了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元化的休闲农业投资格局。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投资渠道不断拓宽,融资能力显著增强,促进了郑州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稳定持续提升。
1.1.3内涵不断丰富,功能日趋完善,品牌持续提升
郑州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充分挖掘中原乡土文化,展示农耕文明,走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人文化创意的道路,将中原地域特色文化、自然景观、人文遗迹等纳入到经营范畴,使休闲农业内涵逐渐丰富。通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品牌策划和文化消费项目开发,郑州休闲农业逐步形成了观光、游憩、娱乐、体验、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的综合体系,不断提升了产业功能。近年来,惠济区的丰乐农庄、中牟弘亿国际庄园、新郑君源有机农场,以及二七区的“樱桃节”,荥阳的“河阴石榴节”,中牟的“西瓜节”、新郑市的“枣乡风情游”等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品牌。
1.1.4休闲主题明确,空间布局优化,协调同步发展
2013年,郑州市围绕都市区建设规划,立足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结合自然禀赋及区域内休闲农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按照布局区域化、建设规模化、主题特色化、市场差异化,规划了五大休闲农业示范区和五大精品线路。2013年以来,每年组织开展“走进乡村寻梦田园”系列主题宣传推介活动及休闲农业企业星级示范创建评定工作。郑州休闲农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示范企业,到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再到休闲农业示范区的协同发展格局,呈现出点线面同步协调发展态势。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郑州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发展环境和产业内部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2.1规模有待壮大,结构有待优化,服务有待提升
郑州休闲农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但产业规模依然较小,产品总量供给不足。2013年郑州常住人口已经超过900万,若按人均每年2次休闲农业消费计算,休闲农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800万人次,而目前年接待规模仅为1500万人次,接待能力尚有近300万人次的缺口,如果再加上省内、省外乃至国外游客,当前郑州休闲农业规模与庞大的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消费旺季,接待能力不足的现象更为突出。休闲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着“小、散、低”的问题,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当前休闲农业庄园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内部各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制约了行业间的合理分工,各个主体都比较重视自身内部资源,但对相互间的分工协作还不够重视,多数未能形成产业链共生关系,难以获得专业化分工效率,还会形成同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28-29]。服务接待水平有待提高,休闲农庄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还不完善,从业人员服务离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员工缺少职业教育或专门培训,餐饮服务、客房管理、接待礼仪、导游讲解等水平有待提升[30-32]。
1.2.2产品品位不高,内容农味不足,项目内涵不丰富
项目内容上农耕文化内涵不突出,中原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缺乏,品味不高。农庄当中较多效仿西方都市风格,让农庄成为缩小版的都市,或者成为不土不洋的“混搭”,中原传统文化消失殆尽。产品结构单一,以吃住为主的观光型居多,缺乏农业休闲体验项目,农味严重不足[33]。未能深入挖掘农业产业文化资源,民俗文化内涵不够,产品功能主要以满足游客物质需求为主,缺乏满足精神层面需求的产品和氛围,难以满足游客对“游”、“娱”、“养”的需求,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单体消费少,对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作用有限[34-36]。郑州休闲农业承载着中原农业文明,要能留得住乡愁,就要使农庄乡味更香,农味更浓。郑州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豫剧表演、剪纸等传统手工艺、传统习俗文化、农事节会等,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和利用。满眼望去尽是现代化的建筑和过分人工化的观光园,看不到农村的古朴与原生态、看不到农村的民风民俗,感受不到农味[37-42]。
1.2.3项目规划滞后,扶持政策不足,规范亟需出台
从整体上看,郑州休闲农业庄园规划经费投入不足,规划质量差,有的规划与建设环境不协调,导致规划难以实施,许多规划仅仅“纸上画画,墙上挂挂”。部分休闲农业经营者缺乏前期规划论证,加上后期投资跟不上,导致部分项目没有实现合理开发,土地闲置现象比较普遍。当前郑州市财政每年用于休闲农业的扶持资金已达3000万元,但这些资金对于全市的休闲农业主体带动还是有限的。目前政府和行业协会对休闲农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有待细化。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经营者凭着自己的经验对庄园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消费市场发展的要求,在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有效整合空间,优化生态环境,彰显特色方面比较滞后。
2发展定位与目标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快速发展,郑州休闲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步伐,不仅要巩固产业基础,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还要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把握发展的基本方向,树立清晰的发展目标。
2.1战略定位
郑州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地貌、便捷的交通等独特优势,根据农业部提出的“以农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范管理、强化服务,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发展要求,郑州应确立“聚传统华夏文明,铸休闲农业辉煌”的总体定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要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与农业产业提升结合,与城市和谐发展结合,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要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43-46]。
2.2总体思路
按照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定位,依据“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以强村富民为本”发展的总体思路,对郑州市不同地区、不同休闲农业企业所拥有的人文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对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特点等进行摸查,对现有的经营项目进行合理分类,统筹考虑,确定每种类型的发展定位和建设重点,科学规划,有序推进[16,18-19,47-54]。
2.2.1以农耕文化为魂
要加强中原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中原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导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灵魂所在。要提高保护意识,完善保护机制,深挖科学内涵,着力发掘保护好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找出统摄休闲农业发展的文化之魂、趣味之魂。
2.2.2以田园风光为韵
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建设,把美丽田园纳入基本农田或永久农田,加以珍惜和保护。强化动态管理,把创建过程与美丽田园的打造相结合,真正使那些田园美、山水美、人文美的典型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
2.2.3以生态农业为基
要把休闲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推进农村资源环境的保护利用。相互依存、相生共荣的好环境,天人共美、各美其美的好生态,天蓝地净、山青水绿的和谐美,是郑州休闲农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
2.2.4以创新创造为径
要提高农业领域的创意与设计水平,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针对郑州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服务功能单一、经营形式雷同、创意人才缺乏等问题,要切实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创意策划水平,扎实推进创意农业的策划设计。
2.2.5以古朴村落为形
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切实推进古朴村落的保护开发工作。古朴村落凝聚着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不仅有美学价值,而且是乡村文明的载体,是休闲农业的软实力,对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2.6以强村富民为本
要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根本目的,着力壮大休闲乡村实力,大力发展农家乐集群。在保障乡村集体权益和确保农民主体地位不变的前提下,有序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
2.3发展目标
坚持把农业文化遗产、历史古村古寨、特色民居民俗等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实现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原则,保护古建筑、原生态,着重突出中原文化特色,合理规划建设,使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和自然山水、文化传承相协调,逐步打造“河南休闲农业先行区”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区”。未来休闲农业发展要通过稳步扩大产业发展规模,着力提升产品品位,加强休闲农业各业态有机整合,推进休闲农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休闲农业产业价值,带动乡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55-59]。
2.3.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结,使发展类型更加丰富,经营项目更加多样,促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加速休闲农业实体和一定规模以上的休闲农业企业数量增加,实现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持续增长。
2.3.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建设一批规模大、产业基础强、服务功能全、经营效益好、游客满意度高的休闲农业星级示范点;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休闲农业片;实现休闲农业的规范经营、科学发展,促进郑州农业农村经济更好发展。
2.3.3区域布局更趋合理
结合区位、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条件,郑州各种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因地制宜,由城市郊区和名胜景区周边向传统农区等适宜区域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原休闲农业集群发展格局。
2.3.4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休闲农业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产业。通过提升产业的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直接从事休闲农业经营的农民收入比本地一般农民高出一倍以上,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本地一般农民收入增长平均速度。
3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
在未来发展中,郑州休闲农业建设要稳步提升休闲农园,规范发展休闲农庄,大力发展农家乐集聚村。
3.1稳步提升休闲农园
针对休闲农园建设和发展水平较低的现实,要围绕休闲、养生、度假功能,开展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提升建园水平、景观水平和服务水平。一是壮大规模,凸显特色。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开展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加工,做大规模,形成特色鲜明的景观,为休闲农园经营提供农业种植基础。二是优化布局,美化环境。重点围绕休闲功能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形成曲径通幽的休闲体验环境,打造休闲化的农业园区。三是完善设施,拓展服务。完善园区休闲服务设施,拓展休闲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包装宣传为切入点,充实和提升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娱乐健身、度假养生等休闲内容,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多重便利[60]。
3.2规范发展休闲农庄
针对休闲农庄无序发展、对农民致富和农村建设带动不力的现实,要以规范发展为重点,加强休闲农庄的规范建设。一是严格准入机制和建设规范。严格执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建设、产业要素配置、安全和卫生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建设要求,严格休闲农庄准入机制。以休闲农庄星级评定为抓手,加强建设标准和服务水平要求,规范休闲农庄建设和发展,确保休闲农庄的规范经营和持续发展。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竞争能力。坚持现代市场机制驱动,提高休闲农庄的自我发展能力,要重点加强农庄景区化建设和特色化发展,切实增强休闲农庄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持续增强辐射能力。强化带动能力,以农庄企业为核心,以周边生产基地为支撑,打造“企业+基地+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形成休闲农庄与周边农村之间较强的产业发展联结机制,带动周边地区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61-63]。休闲农庄通过创意、创新可以围绕某一主题,人为创建出一个可供游乐的景点。如“看涨台”、“点将台”、“官渡之战古战场”、“朝阳沟原形遗址”等吸引游人前往。
3.3大力发展农家乐集聚村
针对农家乐发展严重滞后的现实,要进一步鼓励农民合理开发自有资源,加强经营条件和环境建设,增强规范服务意识,提高品质和品位。一是加强政策扶助和规划引导。通过强化文化资源开发和景观建设,为农家乐发展提供更多文化创意元素。二是加速集中布局。围绕重点景区、道路等,开展集中布局,推进积聚发展,放大休闲农家发展积聚效应。三是加强规范引导。结合农业部《农家乐设施与服务规范》,加快制定郑州农家乐(休闲农家)发展规范和星级评定标准,推进建设和服务标准化建设,促进规范发展,鼓励农民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致富增收[64-67]。郑州农家乐集聚村的发展理念可以借鉴台湾民宿的发展经验,重点围绕无景点旅游进行。所谓无景点旅游,就是游客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并不会去逛景点,而是一种自主、自愿、自助、自由的休闲游。现代人旅游更注重品质、休闲、舒适、灵活,更讲究精神内涵,更愿意彰显个性和独立,不愿扎堆,不愿走形式。围绕这一特点,农家乐可以通过创意、创新,围绕某一主题人为创建出一个可供游乐的地点。可供借鉴的创新、创意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3.1改造老房子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没有一件废物”。老房子越来越稀少,老房子本身就是稀缺的旅游资源。因此,保留老房子的外貌,赋予它现代化的内涵,这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点。
3.3.2展示老物件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这里有你想不到的稀罕物”。收集各种农村以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娱乐用品、农具工具、牲畜用品,开设老物件展览馆。
3.3.3演示老手艺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这些都不仅出现在回忆中”。贯穿农村生产、生活的老手艺,如榨油、打铁、织布、点豆腐、纳鞋底、剪纸、剃头、捏面人、糊灯笼、补锅、修伞、染布以及各种编织刺绣、传统小吃、木工、泥瓦工等,都应当挖掘开发进行展示体验。为了增加体验活动,增强互动性、参与性、娱乐性,一方面可以现场展示,一方面可以传授体验。一个农村老人就可以操作几十样手艺,如果老手艺过于偏门,先找懂行的农村老人培训,然后让企业员工代为传授。
4对策措施
4.1完善休闲农业扶持政策体系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休闲农业庄园、农家乐特色村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和精品线路、农事节会活动的宣传推介工作。项目建设补助资金主要分两块,一是主要用于休闲农业庄园的基础设施、乡村民俗展览馆、公共卫生间、果蔬花卉廊亭、标识标牌等建设;二是农家乐特色村中农家乐外部的环境整治、美化绿化,农家乐内部即餐厅、客房、卫生间、厨房间的改造,消防、安全设施的建设等。三是主要用于全市休闲农业品牌的宣传、精品线路的推广及农事节会打造等活动。
4.2制定休闲农业准入机制和服务规范标准根据各区(县)发展实际,制定休闲农业行业准入标准[68-70]。通过项目管理,从运行机制、经营场所、接待设施、内部规章制度、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行为的管理,做好对休闲农业星级评定、财政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立项审批、指导协调、组织验收、监督管理等工作。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鼓励发展协会等中介组织和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发挥社团组织作用,规范竞争行为,促进休闲农业良性发展。
4.3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把从业人员培养成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善于经营管理、掌握服务技能和营销手段的新型实用人才。组织基层管理人员和经营者到台湾等休闲农业发达地区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推动郑州休闲农业创特色、上台阶,早日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作者:朱桂霞 史亚军 单位: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北京农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钟平.休闲农业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2.
[2]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3]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4]蒋颖.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5]安文静.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6]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2):72-78.
[7]冯建国,杜姗姗,陈奕捷.大城市郊区休闲农业园发展类型探讨——以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园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23-30.
[8]赵丽珍.清流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9]田颖.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2.
[10]刘敏.休闲农业旅游消费行为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11]王鋆,高岩.关于休闲农业的定义与内涵的研究综述[J].上海农业科技,2015(4):18-19,23.
[12]杨华,刘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异同辨析[J].品牌,2015(7):100-101.
[13]李旭东,谢晋.农业转型升级阶段农村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15(7):78-79.
[14]王继东.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2):24-28.
篇8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strategy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 F592
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相关概念
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的产物,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对农业景观、科技和文化的挖掘,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美化乡村环境,满足游客观光、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需求的复合产业。
1.2农业旅游的发展历史
国际上的农业旅游起步较早,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现代农业的功能从生产性拓展向观光、休闲、度假等生活,同时随着人们收入增长与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中的居民亦希望着更多的乡村环境中放松,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早起对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
我国的农业旅游起步于80年代末,主要通过农业科技展示吸引城市人口进行观光、采摘、垂钓等活动,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旅游业开始快速发展,国家旅游局相继推“98华夏城乡游”和“99生态旅游年”。2004年,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指出:旅游业发展要围绕“五个统筹”抓发展,把发展旅游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同年国家推出了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
1.3研究意义
鉴于农业旅游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以及十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对农业旅游的研究将会对农业和旅游业各自的产业体系优化与产值提升产生积极作用,也会促进一、三产业更好地融合,更加能够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重要作用。
2.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与国际案例
纵观国际上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本文将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分为观光体验型、都市科技型、休闲度假型三大类:
2.1观光体验型
观光体验型是农业旅游的最基础的模式。现代人向往对传统与自然的回归,乡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与城市反差鲜明,对现代市民游客的吸引力极大。全国各地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菜园、果园、茶园、花圃等,游客在内可以体验拔菜、摘果、采茶、赏花等多种农业活动。其中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日本旅行社开发了丰富多彩的农业旅游产品,组织旅游者春天插秧,秋天收割,捕鱼捞虾,加工海带,草原放牧,牛棚挤奶,参加者有农牧学研究人员、学生、银行职员、公司白领。韩国的“观光农园”集休闲、体验、收货为一体,有主题列车活动引导游客参观,韩食旅行让游客前往农村品尝韩式套餐,茶园旅行组织游客带茶园采茶,周末农场组织城市一家老小耕作收获。
2.2都市科技型
都市科技型是农业旅游与科技农业相结合的产物。以高科技为特征,在城市或近郊建立农、林、牧现代农业生产园区,它们平时是城市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供应基地,也可以作为现代化新型农业的实验基地和推广站,兼具农业生产和科普教育的功能。国际上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代表。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新加坡创建了10大高新科技农业公园,兼具观赏、休闲和出口等多重功能,在花卉、鱼类和珍稀动物的观赏基础之上,应用最新的技术管理,如养鱼池配有循环处理系统,菜园则用栽培池组成,由计算机控制养分,同时另有50个兼具旅游特点和提供鲜活农产品的生态农业走廊,每年吸引500至600万的国际旅游者,年创汇超过50亿美元。马来西亚建立有农林旅游区以实现科技示范和生态保护的功能,四季馆内有温控四季农业景观,其中冬景馆对热带游客吸引力巨大。
2.3休闲度假型
随着传统观光体验型农业旅游业的延伸和拓展,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产业也在蓬勃兴起。主要利用多种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通过各种体验性、游乐性活动吸引旅游者前来短期住宿、休闲度假。其中以法国、澳大利亚和美国为代表。比如法国的“农庄旅游”,建立有“欢迎莅临农场”的组织网络,包括有农场客栈、农产品市场、点心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和露营农场等九大系列,并通过旅游宣传手册大力推进法国的农业旅游。澳大利亚通充分利用农牧业,策划剪羊毛、喂羊羔、挤羊奶、看珍稀种羊等参与性项目,吸引市民利用周末和假日驾车前往牧场进行几日的度假休闲。美国政府鼓励将森林、水利等农业资源开发为农业旅游区,各家农场在报刊登广告,招揽游客驾车前往采摘水果和度假。
3.中国农业旅游现状
3.1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与深入,品质一般
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丰富,但是目前多数的农业旅游业对当地的农业旅游资源利用仍存在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多数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仍停留于表面的观光旅游的阶段,缺乏与当地的文化与乡村特色的结合,却是向城市生活与娱乐方式打造,这样的开发方式忽视了队当地特色农业资源的重视,也导致了农业旅游缺乏特色与乐趣,对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负面的。农业旅游的资源相对于城市更为丰富,更具有潜力,只有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的山水、文化、农业资源,才能突出地方特色,实现农业旅游的深层次、高品质发展,为旅游活动的开发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3.2旅游产品单一,吸引力不足
国内多处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缺乏合理的规划与定位,单纯的照搬模式容易导致产品与旅游形式的单一,品质也较为低下。农业旅游的产品形式在国内多为农家乐、农园观光,相对来说,较为高档次的度假农场尚不多见,造成现在农业旅游收益率低下的局面。农业旅游活动停留在普遍的观光、采摘体验活动上,缺乏地区之间的差别化发展,各地的农业旅游之间易形成激烈的同质化竞争,易造成资源浪费。由于旅游产品的品种单一原始,缺乏创新,旅游活动千村一面,周边景区之间缺乏合作联系,导致农业旅游的周期一般为一日游,旅游的活动集中在白天,农业旅游在产品上和周期上都缺乏延伸与发展。
3.3配套设施简单,支撑体系不完善
农业旅游的开发一般都是划园划区,而对旅游用地之外的配套设施则缺乏必需的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特别是交通、电力、通讯、卫生等方面,交通缺乏指引与标识,路面情况与通车情况较差,通讯信号较弱,卫生安全不能得到保障,水电供给也存在一定的限制,这些问题对农业旅游的品质造成影响,脏乱差的环境也影响了农业旅游地区在游客心中的印象。
乡村服务业质量低下,农业旅游中的工作服务人员大多为当地居民,缺乏专业的培训教育,服务意识薄弱,服务技能匮乏,在服务态度与服务专业化程度上都不能达到行业标准,对游客体验造成消极影响。农业旅游管理系统薄弱,乡村地区的旅游管理者在产业经营与旅游管理上缺乏相关系统的专业知识,不论是对内旅游景点的管理机制还是对外市场的营销与推广,都缺乏积极主观的意识,易造成农业旅游的开发混乱无序,缺乏对旅游市场的研究,易导致与市场的脱节。
3.4管理制度与政策落后
农业旅游产业作为中国近期兴起的新兴产业,仍处于深化发展的探索过程中,政府的科学管理必不可少,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政府对农业旅游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试扶持作用,通过优惠政策的制定,能够在土地使用和招商引资上为农业旅游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一方面是规范作用,通过相关针对农业旅游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能够规范农业旅游开发的行业行为,引导农业旅游的良性发展方向。然而在我国,政府管理监督在以上两方面都未起到非常有力的作用。
政府对农业旅游的扶持缺乏有效政策。在农业旅游的资金方面,缺乏政府对农业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财政投入也较少,农业旅游缺乏财力的保障。在服务业质量方面,缺乏政府对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在农业旅游的开发、管理、经营上都缺乏专项高层次人才,对当地从事旅游服务业的农民也缺少规范的服务技术培训。在平台建设方面,缺乏针对农业旅游的相关组织,政府对行业协会的帮助与指导匮乏,导致整个农业旅游行业缺乏交流与提升的平台。
政府对农业旅游的统一有效规范不成熟。我国各地陆续出台相关的农业旅游行业规范与标准,但是行业规范的效力一般,只是出于尝试性的举措,作用有限,相对国外来说,成熟的农业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缺失。
4.我国农业旅游开发策略思考
4.1精品旅游:提升景观品质,营造美丽乡村环境
原生态的山、水、林、农地等自然资源是乡村地区的一大特色,通过人为合理的串联与打造,就能够提升整体的景观品质,营造美丽的乡村环境,形成水陆互动的有机生态网络。
开发河流沟渠,在原有的不连续的水系基础上,打通水系脉络,串联水库湖泊,以形成珍珠项链般的网络化的水体生态系统,促使乡村地区的水体向系统化、精致化的方向发展。
整理原有的散布的林地,框定种植的范围,形成片状的树林、林场,对树木的种植进行分类分区。以形成规模化的树林景观,对林地能够进行大面积的景观引导与生态治理,对水体进行点缀与丰富。
规划精品乡道,增强绿地系统的符合利用功能,强化生态、休闲和旅游功能,制定相应的控制与引导政策,在保护的前提下,引导部分绿色开敞空间按规划进行适量的旅游休闲娱乐等设施的开发。以形成联系主要景观生态节点,为人与自然的互动提供平台。
4.2多元旅游:拓展产品范畴,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当对原有的产品系列进行拓展与提升。通过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延长游客逗留的时间,将农业旅游的品质与效益有效提升。
优化观光型旅游产品,通过自然风光、农业科技、人文风情等常规型旅游要素形成核心吸引力,吸引游客群主要为本地游客,结合水体打造岸边休闲农庄项目,组织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游和主题类民俗人文风情游,配套相关的休闲餐饮、运动及观光活动。
开发度假型旅游产品,通过特色文化、特色运动、特色建筑等特色型旅游要素,吸引更广范围的自驾游范围内的城市游客,开发农业休闲度假产品,以度假居住形成核心吸引力,开发旅游地产和度假区组群,将农业旅游的空间拓展至镇区及旅游度假区全范围,在整体空间范围内打造旅游地产及特色型的休闲空间。
4.3便捷旅游:落实旅游配套,打造旅游信息平台
随着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先进的配套设施的优化必定是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为了落实乡村地区的农业旅游配套设施,应当建立网络化的旅游公交体系,信息化的旅游服务平台。
建立网络化旅游公交体系,实现便捷旅游。一方面做好城乡公交联系,将农业旅游景点通过高等级道路与城区、新市镇相联系;其他通过乡村道路网络来实现,结合聚落体系的调整对乡村道路网络进行规划,提升整体道路网络等级水平。一方面做好村与村之间的公交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
建立信息化的旅游信息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旅游同步。建设“智慧旅游”的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便民服务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用于建立旅游公共信息数据库和基于地理信息的旅游服务平台,实现旅游行业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的自动化。便民服务系统建设包括城镇旅游卡建设、旅游营销信息、旅游服务在线预定平台、旅游星级饭店、景区等旅游企业提供的在线预定和智能服务,为游客量身定做一条在景区“吃喝玩乐”的旅游线路。能够在当地建设旅游公共查询系统,使游客旅游时能即时查询当地的吃、住、行、游、购、娱信息,从而拥有贴心的“电子旅游顾问”。应急指挥系统能够运用智能视频监控、移动网络、物联网等技术和手段,建立动态感知游客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状态的信息网络。
4.4创新旅游:加强政府扶持,引导农业旅游发展
政府对农业旅游的政策需要通过政府的机制创新,在法律保障、资金支持、宣传营销、组织保障、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对农业旅游提供支持和指导,以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扶持农业旅游业的同时也实现农业旅游行业的规范化。
法律保障方面,政府应当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农业旅游的可持续规范化发展提供保障。通过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税收制度的创新、合作制度的创新,保障当地农民的权益,通过对旅游产品质量规定、对旅游安全指标的规定保障旅游者的权益,通过对环境生态指标、开发强度指标制定刚性规定,确保对生态环境保护。
资金支持方面,政府需要通过优惠政策为农业旅游的发展提升提供资金基础。提供低息贷款,减免税收,鼓励企业、私人投资入股,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帮助解决开发资金不足的问题。
宣传营销方面,政府需要拓宽思路,通过多样的宣传形式和渠道实现农业旅游品牌化营销,以更好地接近客源市场。随着科技发展与信息全球化的趋势,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有效的营销平台,通过网络营销、节庆营销、大事件营销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特色农业旅游品牌,将有力提升旅游知名度。
组织保障方面,政府需要利用自身优势与资源,建立相关协会与组织,统一管理农业旅游行业,促进行业交流与共同发展。政府内部可建立相关机构,统筹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整合农业和旅游业之间的资源,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在农村地区,基于农业合作社的基础,可以建立农业合作社联盟,通过合作社的再联合,实现规模经济、市场拓展和规范化操作。
人才培养方面,政府应当对外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对内进行建立培训机构,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素养,促进农业旅游领域内的农民职业化。通过培训教育,培育具有市场眼光、专业旅游管理知识的农民,鼓励农民创业。
参考文献:
[1] 戴美琪,游碧竹. 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2] 刘德谦. 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 旅游学刊. 2006(03)
[3] 陈文君. 都市农业旅游与都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州为例[J]. 经济地理. 2005(06)
[4] 方原. 从英国和我国台湾、香港的旅游农业 谈我国旅游农业的发展前景[J]. 中国果菜. 2005(06)
[5] 李学江. 对农业旅游几个问题的探讨[J]. 山东经济. 2005(04)
[6] 何景明,李立华.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5)
篇9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充分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来服务城市游客的新型休闲模式。
一、唐山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唐山市各级政府正逐步探索将唐山的优势资源与农业活动相结合,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努力实现河北省休闲农业的行业领先水平。目前,在唐山市周边县区,一些以休闲旅游和度假为卖点的旅游区已初步具备休闲农业的雏形,如南部沿海地区以乐亭县为主,在京唐港开发了浅水湾、翔云湾海滨旅游区,在大清河开发了“三岛”旅游区,各具特色,集海上观光、垂钓娱乐、消夏避暑、品尝海鲜于一体。北部山区的迁西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潘、大”水库的渔业资源,积极发展休闲渔业,以游览、垂钓、餐饮为主,发展各种游艇、快艇、休闲渔船150多艘,每年接纳游客10多万人,收入2000多万元。其次,市区内各类观光农业类企业不断兴起,达到558家,其中规模农庄27家,2012年共接待游客320万人次,产业收入达到2.8亿元,实现利税近亿元,为农民增收1.3亿元。
二、唐山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唐山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其发展前景可观,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发展布局不尽合理,缺乏规模优势;2.档次较低,设施简陋、服务水平较低,缺乏吸引消费者的亮点;3.管理经营素质偏低;4.休闲活动缺乏文化内涵,形式相对单一;5.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分工不明确;6.科技含量不高,创新力度不够;7.休闲农业与城市休闲存在断层,缺乏客源和价值链的有效流动;8.跨区域合作不充分,外部资源利用不够。
三、唐山休闲农业发展思路及途径
(一)从政府管理角度
1.统一发展规划,促进协调发展。针对唐山市休闲农业大部分还只限于浅层次开发,规模小、档次低、经营粗放、文化内涵弱化等薄弱环节,制定和完善城乡统筹的整体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有序推进,使唐山市休闲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多极化、特色化的发展模式迈进。
2.全面实施带薪休假制度,在不改变法定节假日数量的前提下,对固定节假日的休假时间进行制度创新。
3.加大扶植力度,适当在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引导,鼓励投资,使其尽快形成规模经济,实现产业化。
4.完善监督体制,制定相关行业准则,加强市场监管,保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5.将休闲农业打造成低碳经济示范产业,着力建设好旅游观光带和休闲观光园区建设,尤其要下力搞好休闲农场建设,力争每个县市区要打造多个旅游休闲农区,为丰富休闲农业市场提供强力支撑。
(二)从行业发展角度
1.加强区域联合,打造优势品牌。一个休闲产业的资源价值的高低除了本身的资源特色外,还取决于它能否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形成点线面统一的联合区域,把大多数分散的相邻农场联系起来形成一条休闲农业产业带,使游客能享受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景观。
2.完善社会条件支持系统的配套工作。休闲农业是一个相互配套、相互融合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方面的快速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整个社会系统的支持配合,为其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加强人才培养,强化休闲农业人才支撑。建立有唐山特色的旅游休闲农业职业培养体系,鼓励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开办相关专业,或增设关于休闲农业的实用化课程,重点招收本地农村高中毕业生,并研究制定毕业生回乡从事休闲农业开发的扶持政策。
对全市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从休闲农业企业的角度
1.做好个和特色产品、休闲产品开发工作。一是不同消费时段的产品开发;二是不同消费档次的产品开发;三是不同消费内容的产品开发。如开发与休闲相关的以家庭度假、保健减压、科技教育、历史文化等不同主题的休闲服务产品系列。
唐山旅游资源很丰富,不仅拥有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还拥有深厚的五千年历史文化这个最富吸引力的卖点,因此要注重借助自然与文化的融合,在发展自然景观资源旅游的同时,挖掘其应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2.努力提高休闲农业服务及产品的知名度与口碑。宣传卖点是休闲农业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关键性环节之一,可根据需要设置公共关系部门或广告部门,配备业务熟练精明强干的人员从事宣传工作。利用如报纸、电视和网络等传统和现代的新闻媒体,结合事件,策划特色节庆,举办主题活动等。
3.营造轻松舒适的生活氛围,打造现代休闲消费理念。
篇10
1.2意大利模式
意大利是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也是最早发展休闲农业的国家之一。意大利的农业旅游是旅游业中的主力军,称作“绿色假期”[3]。意大利的休闲农业是将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新型生态环境相结合,提供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再将多姿多彩的意大利民风民俗以及其他特色社会文化融合到休闲农业中,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综合性体验活动,对意大利的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崇尚绿色,注重提高生活质量”,“绿色假期”成为意大利人的新追求,意大利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从管理到运作都非常到位,管理者们善于利用农村特有的丰富自然资源,满足现代人对于绿色休闲生活的各种追求。
1.3美国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业旅游成为美国政府发展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手段和重点开发目标之一[7]。美国的休闲农业主要形式是度假农庄及观光牧场。有研究数据表明,美国近2/3的成年人在过去的3年中到美国农村地区旅游过,并且有90%的人是以休闲为目的。美国人比较倾向的休闲农业类型主要有3种,即乡村自然生态旅游、乡村文化遗产旅游以及以休闲和体验或者教育为目的的农业休闲旅游。家庭农场和农村合作社是美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美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础。美国城市郊区化是休闲观光农业的关键,决定了休闲农业必将成为城乡交流、互动的纽带。
1.4台湾模式
中国台湾的休闲农业种类繁多,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在发展水平、成熟程度以及政府扶持措施等方面都有差异。台湾的休闲农业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特别热爱乡村田园生活,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特别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将自己的创意和情感不断地融入建设与经营中,彰显个性和追求[8]。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发展以乡村体验经济为核心的经营模式,坚持经营与生产并重,采用丰富多彩的营销策略,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据统计,台湾大概有1102家休闲农庄,平均每年的游客人数为4.5万余人/每个农庄,休闲农业的年总收益可达40多亿新台币。由此可见,休闲农业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9]。
1.5中国大陆模式
中国大陆休闲农业的发展背景与中国台湾不同,具有更大的主动性,主要集中在经济活跃、城市发展较快的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郊区。中国大陆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迥然不同,民族众多,而每个民族的民风民俗也大不相同,自然和人文环境具有各种特色,因此,造就了种类繁多、奇异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每年上海市大约有200多万人次涌向郊区体验休闲农业[10]。新农村是中国大陆建设的亮点,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和起点,发展起来的新农村建设型休闲农业,是具有大陆特色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有1万余个休闲农业园区,150余万个农家乐,实现收益3000多亿元[5]。
2国内外休闲农业成功经验总结
2.1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美国、韩国、日本、中国等国家休闲农业的发展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的管理下,相关国家和地区都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一个专门的产业来管理,成立了服务组织和管理机构,政府部门在这些组织机构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11]。尤其是在欧美等一些国家,政府将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农业农村区域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出台了一系列行而有效的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农业农村和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美国的县、州、联邦的各级政府都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美国农业部甚至还设有多项基金提供给合适项目的村庄和个人申请,政府对休闲农业的资助力度也很大。
2.2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的推动作用
国外很多国家很早就非常重视加强乡村旅游服务、组织建设和行业自律,积极发展和培育乡村旅游行业协会[12]。如法国农会、爱尔兰的农舍度假协会以及罗马尼亚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协会订立行业标准来提高休闲产品质量,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国直到2004年才成立全国第1家观光休闲农业领域的行业协会 ——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协会无论从自身建设还是政府的扶持与管理都取得了较大发展。
2.3培育产品的多元化、特色化,注重文化内涵
根据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成功经验可知具有特色化、品牌化的旅游产品才能吸引更多的顾客,国外许多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包括国内一些区域性休闲农业旅游景点都非常重视产品的多元化、特色化、教育与民俗等文化与自然生态的融合,因地制宜的设立旅游项目,宣传当地民俗文化。台湾很多休闲农庄从名字就能知道农庄的特色,主题非常鲜明,如“花开了农场”种植了大量珍贵的奇花异草与树木,农庄保持持续缤纷创意,让游客能够深度体验农村乐趣,不定期的举办农业有关的教育活动、比赛[13]。
2.4采用适宜的供给模式
国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主要采用了“农户+协会+政府”的模式,而不是单一的农户供给模式。农户是休闲农业供给的主体,企业和各种组织开始加入到休闲农业供给的主体行列中,积极推动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国成都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多年的发展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基地生产,企业经营;社会参与,市场带动”的各方参与模式,三圣乡“五朵金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3海南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虽然海南岛气候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休闲农业发展也初具雏形,但就整体而言,海南的休闲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管理欠佳,档次不高,没有鲜明的海南特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
海南的休闲农业发展起步慢,依旧处于自发状态,很多项目从立项初期就未进行实质性的和有效性的规划和设计,另外,还有一些项目虽然开展较快,但是规模很小,休闲农业分布散,无度开发利用现象突出,资源浪费严重。很多地方政府也没有出台明确的管理政策,放任当地的农民和企业进行圈地运动,整个休闲农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
3.2档次不高,特色不突出
海南虽然是旅游大省,但是休闲观光农业都是在原有的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大多数为采摘园、观光园和农家乐的形式,创新不足,文化底蕴低,服务意识不强,档次也不够高,无法和其他地区休闲农庄媲美。休闲农业的发展本身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导致海南多民族、多风俗的特色文化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使得海南整个休闲农业不具备海南个性,缺乏活力和竞争力,严重制约了海南特色品牌的打造[14]。
3.3发展模式单一,规模小
发展模式的进步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海南休闲农业依旧处于单一的农民或企业供给模式,规模较小,活动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缺乏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组织的协同运作,无法实现社会各界的资源共享,不能突出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的魄力,发展模式的陈旧阻碍了海南休闲农业参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学习,使得海南休闲目前还处于自给自足的滞后阶段。
4国内外成功模式和经验
对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应放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明确定位,以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重点突破,不能只停留在目前的发展模式上,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一些地区成功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和特色模式,以此发展具有海南特色的生态海岛休闲农业模式。
4.1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目前,海南的休闲农业缺乏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其主要的原因是相关政府部门和经营者对科学、系统规划的认识不够,既不进行勘察,也不论证,资金支持力度也不够。海南休闲农业应该充分体现政府的意志,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其支持力度。首先,海南省政府可以明确规定海南全省的休闲农业发展方向和规划、土地的使用、管理体制等[15],而且加大对休闲农业产业的专项资金支持,针对休闲农业产业设置专项经费,并集中在风险大、回收期长的项目,同时在政府层面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投资策略、优化投资环境。政府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积极与企业、当地农民紧密联系,形成多元化的共同发展模式,扩大休闲农业发展规模。
4.2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
国内外休闲农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体系,如德国1919年制定的《市民农园法》、1992年台湾农委会制订的《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等。同样,海南的休闲农业要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一个健全的政策与法律保障体系[16-17]。海南作为经济特区,很多政策法规的制定都有优惠,相关政府部门应该针对休闲农业管理制定统一的标准和制度,从休闲农业的注册登记、总体产业规划和运行到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治安管理等都有法律依据,有章可循,进而规范和完善休闲农业的税收、贷款、用地、工商、卫生、食品等相关政策。政府部门制定农业旅游经营、建筑、环保、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或规划,引导、监督和促进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
4.3合理利用资源,发挥地区文化内涵
篇11
我们认为,农业的灵魂是品质而不是产量和规模。因此,排除污染、恢复生态环境、保护性开发并让我们产品的消费客户完全信赖,是我们要最先去做、也是必须做到的第一步。
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社会诚信体系崩溃的现实等等,成就了我们推行品质化生产销售的大势。也就是说,这可能是目前唯一的卖方市场,只要我们有了品质,就不愁没有客户。同时,特产与特供更开始成为人们思考的焦点,2008年的国际奥运会及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食品的特供给了大家一个很好的提醒,有能力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人,开始寻求自救,这已经形成一股很强劲的需求市场,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我们就是这股自救群体的先驱者。
二条出路,扩展生存空间
整合行业资源,打造行业生态链延伸产业边界,拓宽价值赢收点农业的出路是“整合行业资源”与“延伸产业边界”,我们把这些措施归纳为打造“行业生态链”(不一样的商业模式),即在农业的生产、供应、销售等全程中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也叫利益共同体。
“延伸产业边界”,这个很容易让我们理解,例如,采摘,垂钓,无不都是传统农业链的边界延伸,但如何更深层次的延伸,就需要我们丰富自我创意性思维。曾经给一个休闲农庄设计了一个“八卦阵葡萄园”,在葡萄生产及采摘体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项“有奖破阵”的门票收益点并丰富了休闲娱乐的趣味性,更大程度的延长了客户滞留的时间。
三大要素包揽乡村资源
乡村民俗大舞台
即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整合,包括诗画沙龙、评书、民间手工艺、青少年生态教育实践等;
生态农业博物观
即地方特色产业的集群,也是我们渴望的产品结构,它等于是“永不落幕的农与庄的品牌展馆”;
自然景观嘉年华
即“人文切入手法+自然环境”――不是刻意的修饰和表面的镶嵌,而是在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与自然亲和的前提下,把我们想表现的设计巧妙地融入自然。
四项方针提升软实力
融文化
休闲农庄项目目前门槛很低,不象欧洲那么成熟,它注定有个生命周期问题,或者发热发酵阶段,目前是餐饮消费服务阶段,未来一定是做文化特色的文化消费为主。
我们把休闲农业定位为“休闲人的休闲生意”即:寻找富有情趣的投资人,共享休闲文化的归宿感!休闲农业的终极目标就是一种文化归属,农耕、农作、涉农消费既是一种高品质的生活体验和享受,更是一种最本质的农业休闲艺术。
休闲农业的使命就是让更多人了解栽培文化是项目的教育文化功能,这也是我们休闲农业的核心价值所在。
塑品牌
有品牌的营销和没有品牌的营销,效益暂时可能没有太大区别,但效果且截然不同。我们常常说到的“不看效率只看效果”,可能在品牌营销方面,就更容易区别效益与效果的价值了。
想要做好品牌营销,我们必须给自己的大脑装上“品牌管理”的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结构”,不同的知识结构完成它固有的社会与生命的使命,这就是价值、更是一种光荣,甚至就是一种行业资源富积的手段,品牌即成为容纳这些资源和价值的无限巨大的口袋,否则,等于猴子搬包谷,搬一个丢一个,永远只有一个。“知识结构”就等同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是离不开系统的,不同的内部系统决定了电脑的不同功能和价值。
品牌的终极目标是归宿感!成功地塑造处一个品牌,需要我们完成一个相对漫长的心路体验的过程,首先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客户的利益,真诚服务客户需求,用心、从正万事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营人心,销售人品,只要我们至始至终坚守这样的经营理念,就一定会有好结果。
休闲农业的品牌理念无外乎就是“诚信、低碳、环保、生态”,它要求我们从解决社会焦点问题而切入,并认真做实,才可能突破行业瓶颈、赢得我们需要的成长空间。
我们常说,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做品牌、做模式,重点就是做好软实力,最后,由品牌来整合和提炼。
另外,由于休闲农业在全国的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同行业的竞争正快速加剧,差异化、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可复制性等等规划,都需要我们塑造品牌的主线来考虑。社会经济从物本经济时代过度到资本经济时代,眼前的信息时代,资源的广泛共享已经正式宣告智本经济(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也是塑造品牌为什么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因。 “软实力”的积累已经成为我们成就一项产业最核心的竞争力,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做平台
休闲农业可以说是乡村人才成长的平台、投资放大的平台、品牌展示的平台;
休闲农业是为满足人们精神和文化体验需求而服务的,是环境文化在人们心中普及的必然结果,对提升国民的审美能力和环保意识起到了媒体同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休闲农业”注定是“农业经济”与“城乡要素”整合的平台,还是一种“展示与体验经济”的平台,它强调客户的“文化体验”和“参与感”,对提升农业的文化和影响力有重大的“社会功能”。终端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及食品的可替代性特征以及农业生产与销售高度集中的压力,促使我们自觉走上行业资源整合的轨道上来。另外,没有哪一个个体可以完成的客户多样化的需求,这就注定我们要广泛地与当地农民有一种相对紧密的合作。
休闲农业相关的项目及其功能定位注定都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它抓的是眼球,探索的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商业模式”。如果我们仍然抱着小农经济意识,那注定我们走不远。
认识休闲农业的这种角色定位很重要。休闲农业本身就是农业的转型升级产品,它取材于良好生态环境与传统农业,目的是“把客户请进来”,把我们的优势(产品及服务)通过体验消费的形式而塑造出良好的口碑并传播开去。它的社会功能及存在的价值就是示范和带动地方农业整体水平有一个程度的提升,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个以生俱有的使命,那么等待我们的就一定是艰难和困苦。
做接口
我们的全部努力无非就是“对称城乡要素”。但是,如果我们把土地或项目或其它所有的乡村要素(资源)称为插座的话,那么,我们需要的人才、资金、渠道、客户这类城市消费或投资等资源,就等于是插头,如果我们没有做好插座,或者说我们没有插孔或接通电源,那么插头是看不到我
们价值的。
这里所说的接口也是一种平台,是团队结构、股份结构与独特的商业模式等所有“软实力”的综合,也是我们品牌的核心价值所在。这个接口问题就是解决我们资金问题、人才问题的关键问题。
五大措施――抢占行业的品牌制高点
诚信机制
资格是什么?简单地说,资格就是我们的产品与服务被客户信赖的程度,即信誉度。这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卓越发展的长效机制,也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诚信体系的建设,例如,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曾经有人问我,他们是生产有机食品的,可产品生产出来后,自己消化不了,卖又卖不出去,只好送人甚至由其乱掉。问我如何销售有机食品的还不止一家,问题出在哪呢?难道不就是这个诚信体系没有提前营销或者还没有得到客户的认同吗?
诚信是本、更是一种资格!我们平常积极争取的认证或评比,无非是用高度的诚信谋求社会更广泛认可的资格。
高定位
思想高度决定行为的价值。世界很大很大,而我们的心且很小很小,或者说,世界很小很小,而我们的心且很大很大,我们用第一句话来安慰那些还没有成功的人,也可以用第二句话来安慰失败了的人。从这里我们可以感悟到,心太大或心太小,都是风险,唯有适合才是硬道理。
关于区域品牌的定位,我们可以把休闲农业项目放到城市品牌建设的大环境中来定位,把我们开创的项目作为城市亮丽的名片来塑造,包括我们开始说到的,把行业问题作为己务,勇敢地对自己说:“这都是我的错”!这无疑是提高我们行业视野及认识高度的基础,从而使我们获得操作运营水平的提高;另外,全国品牌就需要我们休闲农业项目的发展放到全国农业的大环境中去定位。
如今,国际品牌已经开始渗透到乡村化了(例如服装、快餐、电器等行业),由不得我们不思考和好好把控我们的品牌定位;不思进取就等于是拱手让路,我们随时都有可能被超越、被淘汰的危机和风险。
宽布局
铁路工业停止了增长并非因为转运乘客和货物的需求下降,而是铁路不能满足转运乘客和货物的需求,结果被其它运输工具便取而代之来满足转运乘客和货物的需求。铁路的经营者认为自己是在“铁路”产业而非“运输”产业,这使得他们无法创意性地随着快速变化的时代而变化。
因此,我们生产的不再只是粮食、蔬菜和水果,而是健康的食品。把我们的“产品营销”当作“采购客户”来看待(简单理解就是用产品采购钞票),或者我们可以产生很多新的启发。运用这个铁路与运输定位的例证,我们可以得出了一个结论: “一个组织必须学会思考自己是在‘购买’消费人而不是在提品和服务,只有这样才会使得别人‘愿意’与其交易”。
渠道切入整合乡村要素
渠道端永远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 “整合行业资源”的重点是“渠道切入”。也就是说,从攻克行业最薄弱的环节例如品牌塑造和管理、渠道营销和客户组织等方面人手,简单地说就是“搞活”。
目前,投入效果表现最好的也是“渠道切入”,即类似以销定产。它就要求我们以最贴近市场的方式去了解客户需求,从着力维护客户价值来聚集消费者,锻炼自己对客户的组织能力。同时强化信息的对称和智能化管理,成就一个完整的信息通路,再反向匹配生产要素,从而降低中间成本并逐渐延伸产业链的边界,搭建产销对称的接口及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生态链”,实现“借资源增长而非自主投资的方式获得自我的快速成长及可持续发展”。
在这里说说“特色”,这是一个很容易误导我们的概念,我们不是武当、少林、娥眉,说大特色,我们没有,但我们应该拥有我们自己的特色,那就是我们农庄的主题、是创意(新)、是拳头产品。例如,从产品质量的细节标准人手,以产品的分时最佳食用期,可以重量论质量,也可以生长期论质量(生长期长的产品对比生长期短的产品并找出质量或口感上的不同),甚至可以水果生长的位置即上、中、下、内、外等不同的部位来区分产品的质量,还可以喂养的饲料来区分质量,早有“喝啤酒、听音乐的牛肉在北京卖到800元一盘”。
创一流
一流等于是榜样、是典范、是标杆――这也是我们塑造品牌的最大愿望!
看一些大品牌的营销口号我们发现,有的在说“做绿色产业的风向标”,有的在说“寻找绿色力量”、“打造未来人类社会生存形态探索的焦点”等等。新一轮的跑马圈地其实就是“抢占品牌的制高点”,争做行业标杆。大家花招百样,无非是为了“牵动整个社会的神经”,特别是“牵动媒体的神经”(做成媒体关注的焦点就等于是免费广告――这就是品牌自动营销的品牌力),以获得最经济的眼球效应。
篇12
2 结果与分析
2.1 创新创业行为分析
2.1.1 商业模式 (1)营销手段。目前,天津市休闲农业正在不断地依托互联网建立并改进自身的营销体系,增强对销售渠道的控制。但是可以看出传统媒体营销仍占据较大的比例,有22家采取了该方式;与之不相上下的是自由网站营销,占据了21家;依托旅行社营销的有12家,实现了“农业+旅游”的结合,同时也依托旅行社扩大了客源市场;仅有10家采用微信微博营销,但随着互联网经济的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介入该领域。
(2)电商合作。随着互联网经济席卷全球,大部分企业均通过自建或者第三方的电子商务平台直接面向消费者提品和服务,互联网+休闲农业已经成为趋势。目前调研企业中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的有14家,9家委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7家未与电商平台合作,2家未提供答案。
(3)创新创业孵化器。依托天津市休闲农业协会所搭建的沟通平台,在对休闲农业企业进行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企业已成立或者准备成立创新创业中心作为孵化器(齐心庄园、牛顿庄园),邀请不同行业的新型经营主体进驻,提高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增长创新创业经验,助力乡村振兴。
2.1.2 产业技术 (1)主要经营产品。目前,休闲农庄主要的经营产品是传统的农副产品、餐饮住宿和采摘垂钓,同质性较强,而这仅是初级的产品开发,尚未凸显出附加值;而开展运动健身娱乐项目的有12家,相对较少。
(2)产业链延伸。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企业仅停留在初级生产阶段,没有建立自己的产业链体系,16家企业尚未涉及任何形式的加工,主要出售初级农产品;其余16家企业仅涉及到初步加工,尚未有精深加工。这也说明了没有精深加工的产品做支撑,无法满足游客求精、求新的需求,注定了目前休闲农业企业的盈利困境。
(3)研发、营销团队。休闲农业经营者要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名优特新产品,就必须以现代高新科技为支撑。据调查,目前的休闲农业企业大都选择与相关的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合作来提升科技竞争力。目前自有研发团队的12家,自有营销团队的21家,外包研发及营销2家,无研发及营销团队的3家。可以看出,大部分企业研发实力还是相对较弱,目前一般采用技术员指导模式;相对而言营销团队的比例较高,营销意识已基本建立。
2.1.3 创意设计 (1)节庆活动举办情况。周期性举办节庆活动可以给企业聚集大量人气。据统计,每月举办1次节庆活动的有5家,每个季度举办1次节庆活动的有8家,每年举办2~3次节庆活动的有14家,每年举办1次节庆活动的有3家,从未举办的1家,还有1家未提供答案。可以看出,大部分企业都将举办活动作为提升自身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大部分节庆活动是结合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所举办的采摘、观光等节庆活动,结合自身经营,常态化、周期性、有新意、可参与的节庆活动仍较少。
(2)品牌建设情况。品牌是提升附加值的重要路径,通过融入创意设计,打造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吸引力。目前大部分企业均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仅有5家没有品牌,其他企业均有1~2个注册商标,为提升附加值提供了基础。但在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含金量上工作力度不足,导致尽管有品牌,但却无人知的情况。
(3)体验活动设计。目前各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状况,设计不同的体验活动,满足消费者休闲体验的需求。调查的企业中农事体验类活动最多,涉及到27家,包括垂钓采摘等;15家观赏游览类;13家美食品鉴类;12家科技教育类;11家亲子互动类;8家运动健身类;7家会展购物类;6家文化艺术类。可以看出开展运动健身类、会展购物类和文化艺术类的较少,而这三类恰是能提升园区品味,实现企业盈利的关键所在。
2.2 创新创业诉求分析
从调研企业对创新创业诉求分析可以看出,有28家迫切需要政府进行资金补贴,20家需要土地政策,20家需要培训等公共服务,14家需要宣传推广,11家需要经营指导,6家需要市场信息。
2.2.1 资金需求 几乎所有的经营主体都迫切需要资金补贴,这也普遍反映出休闲农业企业的经营困境。休闲农业项目前期投入大,企业对政府资金扶持需求的依赖性和迫切性较强,但政府的资金补贴只能是锦上添花,一方面政府资金有限,从天津市农委对休闲农业项目的往年立项情况可知,企业获得的政府扶持资金在50万~100万之间,对企业整体经营状况改善较为有限;二是政府资金的使用有着较多的限制与要求,同时审核较为严格,对企业而言使用资金成本较高。
2.2.2 政策需求 可以看出幾乎所有的园区和企业都面临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32家单位中建设用地不足的有27家,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痛点与瓶颈。但休闲农业活动的开展必然涉及到相应的休闲娱乐配套设施,需要相应的建设用地作为活动开展基础,但建设用地政策上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根据数据分析结果,32家经营主体中,需要0.2~0.3 hm2建设用地的2家,0.3~0.6 hm2建设用地的6家,0.6 hm2以上建设用地的24家。然而很少有园区或者农庄有建设用地指标,大部分采取擦边球的形式。目前在大棚房整治背景下,出于保护耕地红线的政策因素,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惨淡,损失惨重,因此,政府有必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规范行业发展。
2.2.3 公共服务需求 尽管被调查者对培训的需求比较迫切,但在实际上,政府提供的培训服务却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2014—2017年,天津市休闲农业协会组织专家团队多次举办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希望帮助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但休闲农业企业并未表现出积极性:一方面是由于参加培训并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培训的内容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由此造成参加从业培训的意愿和主观能动性并非特别高,达不到预期培训效果。
2.2.4 市场经营需求 由于目前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大部分由农业转行而来,只擅长生产,不擅长营销,对市场不了解,这也是造成休闲农业企业经营困难的关键所在,他们迫切需要在市场需求和市场营销上得到相关的指导和帮助。创新创业者必须考虑到市场的需求,设身处地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抓住消费者的“痛点”,与消费者能够实时交流,了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完善产品。
2.2.5 信息平台需求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依托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技术、市场等信息服务,是信息平台建设的出发点。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休闲农业将面临颠覆性挑战,对于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来说,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市场需求信息、生产信息等,直接决定其经营状况。目前经营主体中缺乏对信息的整合能力,造成产品体系设计中对盈利点的把握不足。
2.3 创新创业成效分析
2.3.1 效率分析 在調研过程中发现,越重视商业模式革新、新技术引进、创意设计开发的休闲农业园区或者农庄,也就是说越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企业家,他们在从业人数、辐射带动效应、接待规模、经济效益上越有明显优势。
从整个行业来看(表1),基于单位从业人员接待人次和单位从业人员创造价值两个视角,分析2011—2015年期间天津市休闲农业人才创新创业的效率。单位从业人员接待人次集中在250~290人次之间,一方面单位从业人员的接待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超出水平的接待能力会带来服务水平的下降,必然会带来游客休闲体验感受的下降。从单位从业人员所创造的价值来看,由2011年的4.94万元,上升到2016年的9.12万元,年平均增幅在15%以上。可以说正是由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带来休闲体验活动的增多和产业链的延长,从而促进效率的大幅提升。
2.3.2 市场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年接待量在1万人次以下的有8家,1万~3万人次的有3家,3万~5万人次的有4家,5万~10万人次有8家,10万人次以上的有8家,未提供答案的1家。接待5万人次以上的企业占所有调研企业的50%,10万人次以上的占25%。这也印证了企业家反映目前最大难点之一是市场对企业产品的认可度不够,接待人流量不够,导致收益难以支撑正常运营。尽管整体上接待人次有待提升,但创新创业的开展可以为休闲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引导休闲农业管理者和经营者更新理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顺应大农业时代的发展趋势,让更多的人共享休闲农业发展成果。
2.3.3 效益评估 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延伸农业产业链,追求休闲农业效益最大化,进而实现区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13]。从年利润数据上看,可以统计出:4家企业绝对亏损,年利润100万元以下的5家,年利润100万~500万元之间的11家,年利润500万~1 000万元之间的是7家,年利润1 000万~3 000万元之间的1家,年利润3 000万元以上的1家,还有3家未提供答案。但与之矛盾的是,与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座谈中得知,休闲农业企业盈利状况非常不理想,所以调查问卷中的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隐瞒。且扣除基础设施投资之后,年利润更为有限,由此可以看出休闲农业盈利情况并不理想。整体而言,利润较为微薄,仅有25%的经营主体在500万元以上,75%都处于勉强维持或者亏损的状态。
从收入结构上看,采摘和农产品销售作为收入主要来源的有28家,18家靠餐饮住宿,12家依靠娱乐项目,11家财政补贴,门票是7家。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休闲农业企业主要收入基本依赖初级农产品生产,产品创新程度不高。
篇13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的政策建议:
加强部门协同,建立联动协调机制。休闲农业涉及领域广泛,建议北京市农委、市科委、市旅游局、市文委等有关部门建立协调推进机制。通过加强部门合作,完善政策措施,制定行业标准,培育先进典型,规范行业管理,打造服务平台等措施,推动现代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统筹科学规划,指导休闲农业有序建设。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北京市有关部门统筹制定全市性的现代休闲农业发展规划,顶层设计,加强宏观指导。鼓励各郊区区县和乡镇制定区域性的现代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指导农业企业和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在申报农业项目或发展农业产业时,要配合区域休闲农业规划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