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篇1

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不仅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还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公民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创建中具有灵魂性的工程。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就是要通过创建活动,促使公民在参与创建中启发道德自觉,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自律方式来完善自己。另一方面,从创建工作的传统意义上来说,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过程是一个在强调公民内在修养基础上,调动各方凝心聚力的共建、共享美好社会环境的过程。社会公共环境与个人品德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内容。由此可见,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内容涵盖了公民道德建设各个方面,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两个素养”的重要载体。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公民道德建设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相结合。借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文明城市、文明城区、文明社区等各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具体抓手,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重要内涵,纳入到各项具体的文明创建活动当中,体现在群众性文明创建的各个方面。引导社会把精神文明创建的着眼点、着力点放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上,真正使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的过程,成为提升“两个素养”的过程,确实推进“两个素养”同质、同步发展。

要正确处理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关系,坚持教行并举,着力推进公民个人道德习惯养成和公共道德环境培育

提升公民道德素养,一方面要抓教育、抓自省,提升个体的内在素养,打牢人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要抓外在的公共道德素养,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示范活动,推动道德要求的行为化、习惯化,努力构建美好的道德环境。

公民道德建设重在对公民个人的道德意识的培育。公民道德建设主要以个人内在自觉性为基础,从而达到对社会规范的认可和个人行为的约束。目前,我们的道德教育除公民个人自主教育外,还有来自社会教育的三个方面:一是各有关部门开展的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近年来,我们组织开展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宣传教育、每年“公民道德宣传日”开展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等,对推进全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二是通过大众媒体进行针对性宣传教育活动。在现代社会,通过各级各类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大众媒体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活动,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大,在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三是发挥文学艺术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的宣传引导作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总是为人类服务,能够给人类带来真的启示、善的感染、美的享受。在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中,充分发挥文艺的宣传教育功能,关键是要把我们道德内涵融入在文艺作品中,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采用多种形式把这样的作品送到群众中去,让公民在欣赏文艺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教化和教育。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启发公民道德意识、明确公民道德规范,推动人们去自觉实践道德行为。我们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注重加强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强化公民个人的道德行为习惯,带动其他公民的行为趋向道德化。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阶段,必须把教育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要根据建立公共道德素养的需要,有计划地推出一些道德实践活动,并使用这些道德实践活动常年化、经常化,使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道德的召唤。

要正确处理集中推进与日常教化的关系,坚持道德制度化方向,深入持久推进公民道德素质养成

道德素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因此提升两个素养:就必须建立一个长期的推进机制,即道德的制度化。制度伦理是道德建设的方向。在道德建设中,制度伦理有着两方面含义,即制度的道德性和道德的制度化。如何将道德制度化?首先是要将道德的要求纳入到行业守则、村规民约、公民公约等公民日常行为规范中。

规范的遵守,一靠自觉,二靠监督。监督机制至关重要,这是确立社会公共道德秩序的必要条件。完善的监督包括大众监督、组织监督和舆论监督。从当前情况看,大众监督虽然比较薄弱,但在一些社区、乡村,公民的自觉意识较好,老年人协会、道德评议会等民间议事、监督机构较发达。这些机构在公民道德建设等基层思想建设中发挥着良好作用。组织监督机制应该是健全的、有效的,有些地区对公务人员提升政审中纳入了社区访问一项,一些组织对社会公德意识不佳的组织成员实施惩处,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组织的实质性监督。但组织在对单位、部门、区域的集体违规的监督上还缺乏强有力的制衡性。舆论监督成效越来越明显,但媒体及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张口费”、“封口费”事件成为媒体监督的毒瘤。问题的存在,就是改进的方向。因此,只有加强三类监督的横向联系,实现相互协调、功能互补,才能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有效监督机制,创造良好的公民道德环境。

但不论我们做得如何规范,公民道德建设一方面有其自身的重点问题需要突破。在不同的时期,公民道德建设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不同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不同需要,及时协调社会各方力量,调动一切社会力量,组织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各项专题性的公民道德建设的集中性活动。

篇2

大丰,是江苏中部一座充满活力、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兴海滨城市,也是崇尚读书、富有书卷气息的现代城市。大丰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江苏省文明城市、首批江苏省公共文化体系示范区等命名和称号。

近年来,大丰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文化建设和“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城市”的部署和要求,坚持把书香城市建设作为提高市民人文素质、打造精神高地、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加强统筹协调,创新思路办法,广泛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提高全区居民综合阅读率,推动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和文明风尚,努力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涵养出丰沛的智慧源泉和精神动力。2015年大丰区居民综合阅读率为87.5%,实现“十二五”末居民综合阅读率达85%的目标;居民阅读指数为77.80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29点。2016年,大丰区被列为省创建书香城市示范县选树县(区)。

2.大丰区公共图书馆在推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城市”活动中的作用

2.1注重阵地提升拓展,做大做强区级阅读主阵地。

全区现有公共图书馆5个(区图书馆、图书馆新馆、区图书馆少儿馆、大丰中学馆、港区馆);按“四个一”模式运行的图书分馆187个;农家书屋262个,中小学达标图书室(馆)63个,职工书屋35个,全区图书馆(室)馆藏图书文献321万册。2015年,大丰区投资1.8亿元、建设占地46亩、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的图书馆新馆,2016年底将投入使用,成为该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新的主阵地。实施农家书屋纳入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工程,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初步互联互通的图书公共服务体系。

2.2加强策划引导,广泛开展全民参与阅读活动。

坚持以活动为抓手,搭建平台载体,打造特色亮点,吸引更多群众关注和参与全民阅读,逐步形成以读书节为引领、阅读精品项目为带动、常态活动为支撑的全民阅读活动品牌体系。大丰区图书馆持续举办全民读书月、4.23读书日、农民读书节、社区读书月、中华经典诗歌朗诵会、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好书伴我行――未成年人读书活动”、红领巾读书征文、七彩夏日、缤纷冬日、图书漂流等系列活动,形成了一批惠及全民、影响力较大、带动力较强的阅读活动品牌。2014年以来,大丰区图书馆先后邀请中国阅读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徐雁、潘知常教授来丰开设专题讲座;邀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曹文芳、黄蓓佳为城区中小学生举办“我的作家梦”等为主题的阅读指导讲座。

2.3建立载体平台,引导阅读风尚,提高全民阅读覆盖率。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阅读成为新风尚。大丰区图书馆开通了全民阅读微信公众号,加强阅读指导。为满足各类读者的个性化需求,2015年开始推出“你点书,我买单”的点读服务,实现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互通联动,达到阅读精准服务的效果。推动阅读推广志愿者队伍建设,带动市民多读书、读好书。大丰区图书馆“小茶小爱”分馆把餐饮服务与阅读文化结合起来,营造新型阅读空间,成为推动全民阅读的典范社会机构。

2.4积极组织参加各类阅读竞赛活动,重视特殊群体阅读关爱。

在2014年“全国少年儿童中A经典读物诵读视频大赛”中,大丰区图书馆选送的作品获得个人组银奖1个、铜奖1个,团体组优秀奖2个。在第二至第四届“盐渎风”读书月活动和盐城市“书香伴我成长,经典浸润人生”演讲比赛中,大丰区图书馆选送的选手荣获多个阅读演讲比寒一等奖。针对残障儿童、盲人读者等群体,大丰区图书馆组织了学雷锋文化志愿活动,为残障儿童提供了精品书籍和阅读辅导,添置了盲文书籍和音像资料。

3.大丰区公共图书馆在推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城市”活动中面临的瓶颈

大丰区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活动、建设书香城市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上级部署要求、与先进县(市、区)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社会关注度还需要提升。目前,对全民阅读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有些领导还存在“阅读是个人行为”、“抓阅读无用”等认知。二是活动同质化,品牌影响力还需要提升。开展的活动虽然多,但形式和方法雷同,同质化明显。全区并没有形成主导性、统一性和影响力特别大的品牌活动,降低了大丰阅读活动在全省全市的影响力。三是保障不够到位。在经费保障方面,大丰跟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制度保障方面,大丰区于2016年8月份,成立了大丰区全民阅读促进会。成立全民阅读促进会,是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大丰的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加快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区全民阅读促进会要坚持把握重点、精准发力,努力让更多的市民享受到阅读带来的“福利”和“实惠”,把阅读的种子播撒到大丰的每一块地方。

4.公共图书馆在加快推进“倡导全民阅读、创建书香城市”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措施

4.1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的优势。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热爱读书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共图书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重要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在引导阅读,推广阅读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公共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使命。大丰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图书馆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大丰区图书馆作为开展全民阅读的组织者和重要的阵地,必须坚持服务第一的理念,为社会成员提供无差别服务,引导每一位成员崇尚阅读,充分利用图书馆。

4.2构建完善的图书馆公共服务网络。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图书馆建设要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就必须大力构建全面覆盖城乡的、完善的、全面的图书馆服务网络,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馆藏资源的作用。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构建中心馆―分馆(乡镇)―农家书屋(村)三级网络体系的总分馆体系,实现全区各级图书馆的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和一证通行、通借通还,为全体市民提供优质、就近、便捷、无差别和均等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2014年,大丰区被选为省农家书屋纳入总分馆制建设试点。2015年底,大丰区所有农家书屋全部纳入总分馆运行。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以总分馆为平台阵地,进行各类社会图书服务资源的整合尝试,引导加盟的各图书服务单位参与总分馆制建设和服务,达到“双赢”的效果。

4.3加强宣传,实施阅读文化培育工程。

充分发挥大丰文广新系统的主流媒体宣传优势,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户外广告等各种媒介,培育崇尚读书、热爱读书的大丰文化价值,形成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要把广泛开展读书活动作为图书馆工作的亮点,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形式、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并争取在形式与规模上都有新的突破。其目的,一方面,开展与读者互动的活动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让读书成为每一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让追求知识、努力学习成为整个社会的风尚。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作为传承地域历史文化载体,忠实记录保护传承好是书香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大丰区图书馆重视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组织编纂、收集水浒文化、知青文化等文献图书,形成具有大丰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库。

4.4创新服务模式,做好导读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传统单一的借还模式已不适应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如何改进工作,更好地为全民阅读服务已成为当务之急。要多举办贴近群众的读书活动,使读者与图书亲近,向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推荐适宜的阅读书目。要特别重视为青少年推荐书目工作,使更多的青少年走进图书馆,会读书、读好书。

图书馆馆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要加强思想教育,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尊重读者,善于交流,掌握熟练的服务技能,在读者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有效的帮助。

大丰城东新区图书馆新馆即将投入使用,为实现全开放服务理念提供物质保障。我们将以新馆开馆为契机,做好宣传工作,以文字和图片多种形式向全区人民展现图书馆的历史与未来,让广大市民更好地了解图书馆,增强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兴趣。要努力创造条件,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为读者打造舒适的读书环境。

4.5健全加快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的保障体系。

要把书香大丰建设作为对各镇和全民阅读工作I导小组成员单位文化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落实考核激励措施,保障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公共图书馆要增加购书经费,以读者需求为依据,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图书资源,让更多的人有书可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全民阅读事业,不断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与小茶小爱合作共建分馆是大丰区图书馆在积极探索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创新举措。“小茶小爱”所倡导的阅读休闲生活与图书馆致力于推广全民阅读的理念相契合。在城区繁华地段建设分馆,让图书馆更多地出现在市民的面前,让图书馆融入市民的生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大丰成为一座书香四溢的城市。

今后一段时间,大丰区公共图书馆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全民阅读和书香城市建设的部署要求,围绕2020年全民阅读率达90%的目标,在依法促进全民阅读、加快书香城市建设方面,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打造更加完善的现代公共阅读服务体系,为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思想保障和文化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邓声梅.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探索――面向成年人的阅读推广[J].贵图学范,2016(03).

[2]姚华丽.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惠民工作中的实践与突破[J].大众文艺,2016(19).

篇3

一、广泛发动群众自觉参与道德实践活动

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人民群众是道德建设的主体,既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也是道德建设的参与者。因此,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活动,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通过组织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群众性公民道德实践活动,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二是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健全和落实行业道德规范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广大从业人员树立职业理想、弘扬职业道德、遵守职业纪律,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使爱岗敬业成为每一个从业人员的自觉行为。三是广泛开展以弘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核心的道德实践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团结友善、讲文明、讲诚信、讲奉献、遵守公共秩序、履行社会义务等良好风尚,形成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反对迷信愚昧、抵制歪风邪气的健康氛围,把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原则要求,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四是突出“立现代观念、建现代城市、做现代人”这一主题,围绕培养“现代人”这一核心,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争做文明市民,提高现代意识、城市意识和文明意识。五是要加大对道德实践活动的引导,从具体事情抓起,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使道德实践活动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深入开展。六是要认真处理好阶段性活动与推动道德实践深入开展的关系,在力争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把活动引向深入,长期坚持、不断拓展、不断深化。

二、大力营造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要积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努力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各部门、各单位要紧密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外来建设者、青少年进行宣传教育。大力普及公民道德建设“二十字”基本规范,使之家喻户晓,真正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广泛宣传代表社会进步方向和符合时展要求的道德行为、高尚品质,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坚决批评各种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观念,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宣传部门、新闻媒体要配合活动的开展,加强舆论导向,进行有声势、有深度的集中宣传。要注意发现和培植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积极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满腔热情地宣传反映新时期道德建设要求的新事物、新典型,宣传他们的好做法、新经验,从而发挥先进典型的影响、示范、激励、带动作用,使广大群众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为公民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篇4

概念的清晰是研究的前提基础,大会主题内在要求了公民、公民道德的概念需要放在“现代文明”之中加以把握,学者们在坚持这一立场之下,分别从历史溯源、中西对比、哲学辨析等角度对何谓公民、何谓公民道德展开研究。

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首先点出了现代文明的特征,现代文明即是全面的现代化,现代化又体现为全球化、专业化和公民化,因而公民对人来说是不得不面对的现代化身份。江苏省委党校杨明教授从中国本土语境出发,回溯了中国公民身份变迁的历史并认为相对于削足适履地使用西方公民概念,这才是中国公民道德研究与建设的现实起点。中国的公民概念确立经历了一个从臣民一国民一人民一公民的演变过程,直到1982年宪法“公民”内涵才得以确立为“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这一身份标识成为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每一个个体的“元身份”,是人们身份的最大公约数。而公民道德的生成是中国不断追求现代化的自然结果,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第一次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概念,详细论述了其意义、方法、原则等问题,并从操作层面提出了20字的具体规范。公民道德的提出凸显了对“公民”这一道德主体的关注,使得道德建设与发展有了最广泛的基础,也体现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思路。

与杨明教授不同,中国人民大学龚群教授认为公民是一个西方社会思想史的概念,最初发祥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是能够参与城邦政治活动的人,这从源头上规定了公民概念的政治性,人与人之间在政治参与权上的平等性,同时在西方政治传统中公民概念与臣民相对。公民身份是一种政治身份和法律身份,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群教授进一步指出法律承认的公民仅仅是一种公民资格,要成为现实的公民则需要相应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通过接受教育和个人的行为实践达到好公民的境界,但是我们也应当区分公民的政治教育和公民的道德敦育之不同,前者的目标是培养好公民,后者是培养一个善者,道德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实现政治教育目标的前提,好人是好公民的前提,最好的境界是好人与好公民的同一。

尔南大学樊和平(樊浩)教授提供了系列研究文章,以道德哲学之思辨把握公民道德的内涵。他认为从语词结构上公民道德不能一般地诠释为“公民之道德”,而应该诠释为“成为公民的道德”或“作为公民条件的道德”,“公民道德”既是“公民”与“道德”的同一,更是“公”与“民”的同一,其同一体不是道德,而是伦理。公民道德的尖端性难题是伦理之“公”如何存在,道德之“民”如何生成。伦理之“公”既存在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哲学辩证,又在中国社会具体呈现为“计划经济――单位制”――“市场经济――后单位制”的现实形态,伦理之“公”既存在于客观上、制度上的公正、正义、伦理善、社会善,又要求个体将伦理之“公”变为道德上的“公”之造诣。道德之“民”是一个诞生的过程,诞生于伦理,并由“伦理人”向“道德人”进发,最后在“成人”中最终完成。公民道德既是公民与道德的同一,更是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的同一,同一于精神。由此,中国社会期待着伦理的涅磐,精神的日出。

二、公民道德研究的道德哲学立场

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可能演绎出不同的哲学体系,对于公民道德来说亦是如此,不同的道德哲学立场对公民道德的认知与演绎也不相同,进而会导致不一样的实践态度。

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潘小慧教授认为在现代文明日渐开放与民主的全球化趋势下,在当代做/成为一个好公民比传统德性伦理学做/成为一个好人更加紧要,而做/成为一个好公民就要关注公共善,从“我们”而不是“我”出发。“我们”的范同是“我”加上“他者”,而且是“多元他者”,“多元他者”包括他人、世界和超越界。从西方哲学史被遮蔽的他者中重新阐发他者的伦理意义,潘小慧教授回顾了列维纳斯、德里达、德勒兹等对他者的研究,并认为当今我们需要的公民道德是一种“心中有他者”或“为他者”的伦理学。

与潘小慧教授的“我们”包含着“他者/多元他者”不同,德国Kassei大学的Philippe Brunozzi教授认为“他者”很难定义,也很难真正作为道德哲学的出发点,“我们”的立场是一个公共的、每个人关注他跟每个人相联系的立场,每个人都考虑到别人,这一立场不是为了证明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而是为了辨识分享的经验,并试图创造我们分享的道德世界。这一从“我们”出发的共享理由在中国哲学的传统中非常重要。

英国约克大学哲学系Christian Piller教授提供了一个修正功利主义的方案,他认为善恶是什么以及如何趋利避害是功利主义的基本考虑,伦理学成了思考善最大化的练习。但是在进行功利考量的时候被认为是社会最大的善往往对一部分人来说是善的,对另一部分的人来说可能是恶的,因而在考虑goodness的时候还要考虑goodness for,即对谁来说是善的,要将对社会最大善的考量转向关注人及人与人的关系。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与制定也应从对谁有益(goodness for)出发,而不是善本身的最大化。

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认为我们反思公民道德问题应该从一个更广泛的道德哲学层面人手,即伦理生活与道德实践。伦理生活涉及了认知层面的人是什么,这是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对道德主体的理解;评价层面的人为什么活着,即人生目的问题;规范层面的如何活着,这关联着人的实践层面;最后就是活得怎么样的问题,与“生存感”相联系,生存感的核心是意义感。道德实践也涉及认知层面的是什么,评价层面的应当做什么,规范层面的盘如何做,道德实践要求人要有道德感,使得个人的道德意识“实有诸己”。当下的伦理生活与道德实践要特别关注生存感和道德感。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资源

公民道德不仅是一个理论话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古今中外的公民道德建设资源都能为我所用,对“他山之石”可以加以批判性改造,对传统可以加以创造性转化。

成中英教授是海外知名新儒家代表人物,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一定是中国的,当人们没有历史身份认同的时候,现代化将变得空洞。因而在公民化要求我们实现“公”的权利,促进民主、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传统儒家的资源,要对儒家主动进行现代化转化。儒家的“五伦”与公民道德有点关联的是“君臣之义”,但这显然小够,因而要在“五伦”之外倡导第六伦,成教授称之为“公伦”。儒家能提供给公民道德建设最大的启示是从人的内在性看公民道德,注重内在的价值与意义,将内在性的道德转化为外在性的规范。这样使得公民道德既发挥了德性,又履行了责任,再主张了权利。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姚新中教授从“全球幸福指数报告”谈起,他认为尽管“全球幸福指数”统计指标存在地区差异性以及民族适应性的问题,但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德行导致幸福,行为良好的人更幸福,而幸福与否对公民道德有直接的影响,即幸福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好公民。“全球幸福指数”的五项指标有三项涉及到了伦理道德,即政府廉洁、个人德性以及生活选择的自由度,从中启示我们从公民的幸福促进公民道德的角度要完善制度层面,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培养个体的善恶心;提升公民的选择自由和选择能力。

韩国交通大学洪容教授提供了韩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在韩国,公民道德教育一直是教育目标设定中最重要的部分,人才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公民道德教育,具体方法是增加学生的道德性涵养,培养健全人格及民主市民意识,开放多方面的能力。台湾中央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叶光辉教授从台湾对待老龄社会的经验出发,提出了一个孝道双元模型,模型反映了孝道具有公德与私德的双重特征,在个人、家庭到社会的不同层次上具有多元的功能,在现代社会,孝道不仅仅是家庭的私德问题,已经是社会的公德问题,因而从双元模型来看。养老的责任要由国家、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

从整体来看,与会专家学者关注最多的还是中国文化传统对公民道德建设的资源意义。中山大学李萍教授通过对200名法律系大三、大四学生的调查发现,文化传统的预制性不容忽视,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植根于生活在某一文化体中人们的意识,因而公民教育要考虑文化传统预制性因素并以文化的本源性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肖群忠教授认为整合社会秩序、培养公民离不开社会教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当代中国有必要重建礼义之邦,以再显“礼义之邦”的风采;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另辟蹊径,从诚信的角度思考公民道德建设,“诚”来自于儒家,是发自内心的道德要求,“信”来自法家,是外在的立信,儒法结合才能解决诚信缺失问题;湖南师范大学王泽应教授提出“道德殿堂”概念,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道德典范构成了“道德殿堂”的真实性内容,当下所提倡的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道德殿堂”的时代特色,能够为我们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价值导向和道德教化。

四、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

如何进行公民道德建设或在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何者优先的问题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如何操作的问题,更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方向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关于公民道德建设路径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主张从底层设计开始,由基础而建设;二是主张先进行顶层设计,制度或体制优先;另一种与前两种的整体设计不同,而是从具体的现象、具体的群体入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底层设计观点的代表者是中国社科院伦理学研究所甘绍平研究员、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甘教授论述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前提:把公民当公民看待而非臣民,这又取决于能否把公民当人来看待,是否把人当人看,意味着是否把人作为自由、自主的,具有个体之地位和价值的自我目的者来看待。回到中国社会,关键是要完成三大转换:由义务伦理向权利伦理转换;由血亲出发的特殊的、天然的伦理向普世伦理的转变;从臣民意识到公民意识的转变。这是全球化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国必须加入这一全球的进程之中。吴潜涛教授认为公共性、公共精神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公共生活成为人之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公民道德建设是要成就国家、民族的公民道德,具体做到三大结合:最底线的道德要求与公民道德的其他规范相结合;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与我国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相结合;最后是二者与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相结合。

顶层设计观点的代表者是中国社科院伦理学研究所杨通进研究员、孙春晨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王小锡教授。杨通进研究员认为制度层面的完善比个人美德的养成对公民道德建设来说更重要,因为制度的伦理功能大于个人美德,制度保障了人对道德行为的选择,制度是维护道德的中坚力量,同时制度伦理是判断社会道德进步与否的客观标准。中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的抓手应是制度创新,具体来说要培育公民社会,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以吏德建设为突破口。孙春晨研究员认为一个和谐、有序、安定和公平的社会环境必然有助于公民道德品性的培育和整个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形成,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社会怨气较重,信任危机存在,部分社会群体道德败坏,导致了道德状况令人堪忧,亟待以伦理为导向的社会管理创新,为公民道德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王小锡教授认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公民道德的自觉,“四位一体”(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个人美德)整体推进,创制道德实践体系,完善社会诚信建设机制,治理突出道德问题,关注“特殊群体道德”,切实规避道德风险等措施同时进行,不可偏废。

第三种路径的研究有很多,中国人民大学葛晨虹教授认为当下社会心态问题重重,这是转型期的特有心态,表明了公民意识的觉醒,道德要求多样化、多元化,但是如果不积极疏导也会带来社会恶果,因而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社会心态建设与疏导非常重要。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周晓虹教授与葛晨虹教授观点相似,他认为对当代中国来说,除了中国经验,我们更应该关注中国人精神层面的中国体验,中国体验呈现积极与消极同时存在、人格的边际化、社会心态的两极化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来自于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的Robert Weller教授从人类学田野调查出发观察到大型的宗教组织虽然人际关系主要由弱关系构成,但是能够发挥比小型宗教组织强关系更大的社会作用,强关系主导下的组织救助的多是熟人或者具有血缘、亲缘的人,而弱关系更容易救助陌生人,有助于推进更广泛的慈善,这恰恰是公民道德的特征,弱关系的宗教组织有助于推进公民道德的养成。华东师范大学余玉花教授从政务诚信的角度探讨公民道德发展的政治伦理条件,她认为政府的公共信任奠定了公民认同国家的道德基础,因而政府要进行政治制度改革创新,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坚持诚信的价值取向,方能增强公民国家认同信念。苏州大学哲学系李兰芬教授探讨了企业家的财富德性,生产财富是企业家的身份认定,财富的内涵要从创造财富的主体来规定,因而人赋予财富以终极目的,企业家对待财富应“取之有道”、“回馈社会”。南京大学林闵钢教授主张以中产阶级为道德的中间力量建设公民道德,公民道德基础性、主体性、合法性的地位应归属中产阶级。

五、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

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即是公民道德建设未来要达成的结果,与会学者们认为公民道德同样承载了“中国梦”的内容,因而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陈瑛教授强调公民道德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公民道德建设比任何经济建设更复杂,也更缓慢,我们要有耐心。湖南城市学院副校长、中南大学李建华教授认为公民的自我认同、群体认同和国家认同是核心价值的基础,公民的政治认同是政治合法性的来源,因而在公民认同推进下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能够为建设公民社会提供精神资源,为人们进入公共生活搭建平台,因此推进公民认同最终要建构核心价值,论证政治伦理基础的合法性,维护社会的稳定。

篇5

二、认真落实,务求实效

根据县文明委的安排,结合我局实际,我局认真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参加了县文明委组织的集中宣传活动,印发公民道德宣传资料1000余份,接待群众咨询20余人次;

(二)认真开展文明礼仪大宣传活动,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县文明市民手册》等思想道德教育资料,使全局职工充分认识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宣传的重要性,增强了全局干部职工提高文明素质和健康水平的自觉性。使大家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积极开展“创文明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着力打造“廉洁勤政”的政务环境,引导全局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文明意识、公仆意识、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打造务实高效的机关形象;

(四)认真开展“礼貌待人·诚信服务”活动。要求系统内窗口单位认真开展“礼貌待人·诚信服务”活动,着力打造“规范一流”的服务环境,鼓励组建窗口行业志愿者服务队,努力提升群众满意度;

篇6

基金项目:200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成果(编号:200803038)

【中图分类号】B8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037-02

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素质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河北建设沿海强省战略构想的必然选择,是顺利实施“三年大变样”、促进河北经济社会协调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河北巩固和扩大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的现实需要。石家庄地处京畿重地、燕赵故里,北靠京津,东临渤海,西依太行,素有“南北通衢、燕晋咽喉”之称,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化和信息中心,现辖6个区、12个县、5个县级市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60万,其中市区面积456平方公里,人口230万。作为河北的省会城市、文化经济中心,石家庄市要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加强石家庄市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石家庄市公民道德素质,对全面提升河北省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公民道德建设现状

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公民的道德素质有了整体的提高。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资料查阅等形式对石家庄市公民道德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

1、公民道德素质现状

(1)社会主义的道德仍然是石家庄市民道德的主流。同时,道德多元化的现实已经显露,主流道德和多元道德同时并存。

(2)居民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加剧了居民道德素质的差异。不同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年龄段,甚至不同的性别,加大了居民道德素质方面的差异。

(3)从道德修养应具备的物质基础和应具有的人文素质看,石家庄市民具有较高的水准。然而石家庄市民整体文化素养和建设沿海强省省会的需要还有距离。

(4)大多数居民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是有较高认识的,但是,一些人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观念。

(5)在社会公德方面,传统的、社会主义的道德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但与市场经济接轨而产生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冲突又明显可见。

(6)绝大多数人熟悉自己工作的职业法规,但是对工作的热爱程度低于对职业法规的熟悉程度,爱岗与敬业之间还存在差距。群众对诚信等反映职业道德水准的服务满意率也相对较低。

(7)石家庄市民的家庭道德水平总体上是比较高的。热爱家庭,夫妻关心互助,共同决定家庭大小事务的比率均比较高,终身学习的比率也较高。相比而言,在邻里关系和社区认同方面尚需要改善和提高。

(8)高文化程度和高收入的居民群体,其道德观念的认知正确性在某些方面反而不如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较低的居民群体。

(9)应纠正对私营企业主素质低,“不三不四发大财”的旧观点。相反,高学历低素质的情况值得注意。

2、公民道德环境建设现状

近几年,尤其是实施“三年大变样”规划以来,市委、市政府在道德环境的硬件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全市的总体面貌有了极大的改观,出现了一些亮丽景观,22个城中村已开工建设回迁房,四个新区建设稳步推进,6座桥梁已竣工通车,全面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三个三”工程,着力构建100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和100公里水系区域大生态绿化体系,城区新增绿化面积223万平方米,开工建设裕华路和中华大街北延至机场快速路等2条迎宾大道,整治火车站广场周边区域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国际城四期、天山东区、尖岭万达广场和小谈村改造等4个生态环保特色小区,塑造南花园文化步行街、民生路历史文化长廊等特色街等。

在道德环境的软件建设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切合实际、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全市居民的道德素质有了整体水平的提高。工作成绩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为主线,坚持开展百万市民学礼仪、“省会面貌大变样、文明交通我参与”、 社区“四个文明”、 “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传统美德教育等道德实践活动、着力培育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二、落实“十个一”、 “四进社区”,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三、打造成片连线生态亮点,加大“村民中心”建设管理力度,实施乡风文明建设“六个一”工程,构建和谐新农村。四、深化“万家窗口创文明、诚信服务铸品牌”活动,大力推进文明行业创建;五、树立道德楷模引领社会风尚,“感动省城”人物评选,引导全市人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为建设石家庄提供精神支撑;六、着眼于 “三贴近”, 用开放的视野、分类施教的方法、主题教育活动构建思想道德建设大格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思想空前活跃。从石家庄市的情况看,公民道德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部分人理想信念淡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矛盾,面临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部分人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矛盾,面临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挑战。如三鹿奶粉事件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三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载体面临挑战。据统计,石家庄市目前有17个县级文化馆、6个县级图书馆未上等级,没有达到国家标准。有的虽然上了等级,但馆舍陈旧,急需更新改造。全市223个乡镇虽然实现了乡乡都有文化站的目标,但是,从文化活动质和量看,相当部分群众还不尽满意。四是以网络技术为标志的高科技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和手段不适应的矛盾,思想道德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面临挑战。石家庄市目前约有网民300万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网站12000个,博客、播客近百万,手机报用户40万,车载视频、户外移动视频6万个,网络监管、网上引导、其他新媒体管理的任务十分紧迫。

三、对策建议

1、明确工作思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化、突出“三贴进”、传播先进文化原则;以以史养人、以建育人、以文感人、以教化人、以模树人为格局;以发挥优势,与时俱进,纠建并举,重在建设为根本;以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道德体系为保障,在石家庄市形成“道德关乎文明环境,人人即是道德形象;知行统一从我做起,德法并重贵在建设”的理念;努力培养众多“政治坚定,思想领先,道德高尚,追求卓越,勇创一流”的德化之人,为石家庄市在河北省率先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打下坚实基础。

2、重点抓好两项工作

一是精心打造一流的道德环境。道德环境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包括社会环境建设、文化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三个方面。 社会环境建设:(1)建立与公民道德建设相关的职能机构,健全与之相关的各项机制;(2)全面整顿社会秩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公共设施的管理体制;(3)开展文明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服务中心的作用;(4)不断提高“窗口”行业的服务质量;(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开展再就业工程。文化环境建设:(1)挖掘整理历史文化,展示城市风貌;(2)创造良好的文化旅游环境;(3)打造文化品牌、创作文艺精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4)确立并开展社区文化主题建设,增置各种形式的公益广告,制作各类规范性标牌;(5)建设完备的信息服务网络,加强文化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建设:(1)加强社区绿地建设;(2)开展环保小区建设,倡导绿色消费;(3)防止各种污染环境的行为。

二是全面提升公民的文明素质。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不断探索“德化育人”工作机制,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讲文明树新风,争做文明市民”为主线,依托党政机关、执法队伍、窗口行业、社区和青少年五条战线,以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文明市民文明学校五项创建为载体,展示石家庄省会城市的新形象。

3、加强领导、加大投入

要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各项任务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的岗位责任目标,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讲德、述德、评德的具体要求。同时,要大力加强“官德”建设,使各级党政干部对全社会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形成有效的公民道德建设激励与约束机制。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

4、加强制度文明建设

制度文明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之一。文明、健全的制度是社会道德普及、公民道德行为养成的重要条件。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机构,不断完善相应的体制,使各项具体工作都能够有专人负责,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机制保障。制定、实施市民文明生活准则;完善职业行为准则。

5、确立基本框架

一个宗旨,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二个方面,环境建设和公民素质培养;三个内容,打造道德环境、开展认知教育、培育行为养成;四个阶段,街道试点、分区展开、全市提升、全省推广;五个目标,社会秩序良好,社会环境文明,道德建设活动丰富多彩,居民行为文明礼貌,人民生活幸福和睦。

6、结合中心工作开展道德教育与实践活动

道德教育活动:(1)以百万市民文明素质大培训为主线,积极开展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教育活动;(2)抓住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开展集体主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五爱”等道德教育活动;(3)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活动。 道德实践活动:(1)继续办好传统的文化活动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2)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3)继续组织“感动省城”人物评选活动,树立道德楷模引领社会风尚;(4)开创新的道德实践活动。

7、坚持把社区道德建设作为重点

社区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努力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使广大社区成员朝着思想健康、精神充实、热情礼貌、人际和谐、关爱社区、热心公益、帮困扶贫、维护法治的文明方向不断进步,幸福快乐地生活在共同的家园之中。

8、坚持实事求是、贴近民意

(1)本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市民中开展“三年大变样背景下的道德规范”大讨论;(2)切实关注弱势群体,特别是外地经商务工人员,要加大对他们的文教投入;(3)加强环境观念、环境意识的建设和培养;(4)改进宣传工作,制定的文明道德规范要简明易懂,朗朗上口,从小学生开始普及;(5)对乘车文明、语言文明、服饰文明等道德文明规范,应加大宣传力度,促成良好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杨明: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施思路[J],高校理论战线,2002.10

[2]张博颖:“市民社会”视域中的公民道德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4.2

[3]焦国成:公民道德论[M],人民出版社,2004

篇7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发以后,我局把学习贯彻落实《纲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在不断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重要职责,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周密部署。结合我局的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措施,切实把各项任务落实到人,把公民道德建设落到实处,形成一个全体人员关心、支持、参与道德建设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宣传力度,为道德建设营造浓厚的氛围去年以来,我局认真组织学习《纲要》内容,深入地开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充分利用标语、画报、宣传栏、发放宣传材料等各种宣传阵地和多种宣传形式,形成了有效的道德教育平台,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断探索机关干部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营造道德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重视道德实践,为群众参与道德建设提供平台 道德建设溶入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行为当中,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当中,我们通过实践的教育,来提高大家的道德素质。近年来,我们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当中,进一步地突出道德内涵,强化道德要求。我们组织了“文明执法”、“与社区共建”、“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还利用纪念日和传统节日,开展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大力开展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增强干部职工爱护环境卫生、争当文明市民的责任意识等等,极大地激发了干部职工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了干部职工道德意识的增强,有力地推动了道德建设的稳步发展。

四、解决突出问题,为实际工作提供助推力我局在道德建设的问题上,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宣传,更重要的是关注在群众当中反映强烈的一些不文明的现象、社会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讨论,增强干部职工的道德素质,为整个社会文明健康创造良好的环境,也极大地增强了干部职工对道德的认识。

篇8

一、当代中国诚信的特殊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社会对市场规范的有效行为并没有达到预期理想状态,基于有限社会利益前提下利益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即当公民个体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将以牺牲道德的形式来满足自身实际需要。在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欺骗已经成为一种不合理牟利的主要方式,“诚信”被践踏也已成为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这使得商业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公民个体之间信任度降低,不安全感急剧上升,社会矛盾极其突显。诚信的缺失对我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性影响。因此,对诚信的认知和理解无论是从功利主义取向出发,还是从道德理论角度出发,都应始终明确其出发点与结论的统一性,即“做人要诚实和守信”。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的基本素养,也是道德教育的核心。道德并非是抽象、不可理解的存在,道德的发展与公民身心发展规律有着一致性,它既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历史文化环境及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及其社会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培养过程中,诚信已经成为人们推崇的第一美德。诚信道德虽然不像物质产品那样会给人民带来直接的收益,但它是一种无形的原动力,具有促进道德完善、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国家兴旺等多种社会功能。因此,在当代中国诚信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新时期公民道德培养中加强诚信的必要性

(一)新时期公民诚信缺失现状

新时期公民道德培养与公民道德体系构建中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与人交往中存在诚信缺失问题在对公民交往对象信任程度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公民人际交往中最信任是对象通常是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对与自己关系并不密切的人信任度较低。这种诚信情况与当代社会诚信文化有着直接关系,由于社会发展的开放,受欺骗伤害机率不断上升,使人们对陌生人的信任度较低。另外,在调查恋爱过程中欺骗行为来看,近年来关于欺骗性婚姻的报导越来越多。此外,在男女交往中,也有诸多非诚信行为出现,如对自己的经济实力任意夸大,对自身个人能力恣意放大等等,这种诚信缺失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公民道德意识培养中关注的热点问题。2.经济领域方面存在诚信缺失问题从社会道德及公民诚信角度对经济领域方面的诚信问题来分析,诚信缺失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地铁、公交逃票情况较为常见。以上海地区为例,在2015年上半年中通过不定期对少量旅客列车进行抽查,仅仅是从上海虹桥站就查获无票旅客接近1.5万。针对这种逃票现象大多数公民表现出比较冷漠的状态,通过这种现象可以看出当代社会道德状况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关于经济领域范畴内的诚信缺失问题还可以通过信用卡恶意透支、电话卡欠费等行为进行例证。这种公民的非诚信行为不仅仅会银行、通讯公司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也影响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因此,针对公民类似失信行为应构建有效惩罚机制,以规范公民自身行为。3.就业求职领域存在诚信缺失问题现阶段我国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为更获取更好职位,部分求职者想通过伪造学历的形式为自己加分,目前这种学历伪造诚信案件越来越多,这不仅是对真文凭所有者权益的一种侵犯,同时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讽刺。除了学历造假,一些公民在求职中为脱颖而出而进行证书伪造或工作经验伪造等等。这种虚构、伪造的成绩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中一种常见现象,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加强对公民尤其是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和引导显得至关重要。4.网络媒体领域存在诚信缺失问题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目前我国公民上网人数仍呈逐年增多趋势。在对公民关于网络信息可信度的调查中了解到,只有3%左右的认为网络信息具有较高可信度,61%的公民都认为网络信息可信度一般。基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利用网络进行欺骗、经济诈骗案件越来越多。在网络信息传播中,某些个体基于某种目的进行网络疯狂传播,造成网络谣言产生,使公众对网络的信任度不断降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加强公民诚信建设,对规范网络媒体、促进网络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新时期公民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及思考

造成上述公民诚信缺失现象的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1.相关制度不完善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阶段,这一时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当市场体制将人作为市场主体时,个体渴望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利润。市场经济发展本身具有趋利性,当我国的诚信制度还未有效的构建,当以失信作为牺牲能够换取更大的利益时,诚信意识将会受到利益的冲击和影响,出现诚信缺失问题,影响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人与人个体之间的交往已经不再局限于熟人社会,而更多的人际交往属于陌生人社会,这就造成公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思维意识需要改变,以适应新时期的契约意识。再加上我国诚信制度的建立相对较晚,其制度内容中涉及到的领域范围也相对较小,新时期的道德规范又尚未完善,这进一步加重了道德文化危机,使得现阶段公民失信现象随处可见。因此,在当前经济转型重要阶段,加快构建诚信制度等体系尤为必要。2.道德信仰的缺失就我国传统思想教育来看,受“仁义礼教”思想影响深远,尽管儒家思想中某些思想对人的思维有一定禁锢影响,但不可否认这些思想对促进我国道德观念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步伐不断深入,积极提倡无神论,在以往人们心中信仰的神逐渐消失。与此同时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社会事件及某些道德缺位事件引起较大的社会负面影响,使一些人道德信仰和认知错位,为自身利益触碰道德底线。由于缺乏对诚信的正确认知,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造成道德信仰缺失,频触道德底线。3.功利主义影响基于人的生物特性来分析,利益的追求是个体行为产生的动力,所以利益是公民在进行选择时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在合理合法范围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无可非议,这种利益追求属于适度自利,即能够有效的权衡自身利益与道德、法律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做出明智行为,合法追求自身利益。还有一种逐利行为是任意自利,主要是说公民个体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始终以“利益”作为核心,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忽视道德,甚至触碰法律底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不断深入,个人利益得到尊重,同时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个人利益得到保护。一部分人受到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影响,盲目追求个人利益,使公民道德弃之不顾。在长期这种社会背景下造成社会道德与利益最大化之间形成冲突矛盾,影响了社会健康发展。

三、当代诚信视阈下加强公民道德培养的策略分析

在新时期公民道德培养过程中应将诚信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开展,从系统化角度出发,促进诚信道德建设,提升公民诚信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注重诚信道德教育,实现道德规范向自觉自律的转变

在积极开展道德教育工作中,应始终将诚信道德教育作为首要工作,促进公民对道德意识培养和提升,逐渐实现基本道德规范转变为公民道德信念,实现自觉自律规范自身,选择诚信道德行为。1.领头人诚信道德教育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诚信道德教育是积极推进诚信道德建设的第一步。为实现全体社会诚信风气的构建,各级领导干要做好领头人,做出积极表率。因为各级领导干部所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备受群众关注,因此其更应当积极践行诚信道德教育,做好人民群众的领头人,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诚信在领导干部中间的直接体现为官德,即诚信在特殊行业中体现出的职业道德,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还要具备为政之德,立业之德以及爱民之德,常怀自省之心,切实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做好事。2.全体公民诚信道德教育社会道德建设及诚信道德教育离不开全体公民的努力。诚信关系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依靠社会公民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来维系的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的诚信道德规范。诚信,作为一种基本道德规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实现市场主体的诚信,首先要实现公民的诚信道德意识培养,以树立良好自身形象。要将诚信意识深入传播到社会公民中,明确“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理念。为真正推进全体公民诚信道德教育,要注重教育途径的选择。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优势,促进诚信宣传和教育,构建诚信典范,以实现社会大环境中诚信普及教育。3.注重诚信道德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在诚信道德教育过程中还应注重其教育理念的创新性及教育方法的有效性。针对过去的道德教育来看,不能一味的强调奉献牺牲,忽视利益原则,要将诚信、道德和公民个体的利益权衡与实现结合起来。诚信道德从根本上来是一种公共服务或公共利益,切实践行诚信道德的人能够获得一定利益。通过对诚信与利益关系认知,使个体能够从遵守道德底线角度出发,合理维护个人利益,并逐渐将诚信原则转变为自身的理念。在诚信道德教育过程中单纯的说教效果较差,公民接受度较低。因此要根据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以及公民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道德教育切忌空洞说教,要结合具体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素质情况,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诚信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通过制度实现公民行为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教育基础和法律支持的同时,还要制定并执行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要求的政策,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正确的政策导向;建立健全充分体现相关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的规章制度,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因此,在全社会树立诚信风尚,既要通过宣传教化,更要依赖法律制度的保障。1.强化与完善法制建设针对当代公民出现的诚信缺失问题,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从强制性约束层面对公民行为进行规范。针对那些在社会人际交往、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各方面出现的诚信缺失、触犯法律底线的个体或单位或企业要进行严厉打击,通过法律制裁来规范不诚信现象。而对那些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先锋模范人物要积极地予以表扬和嘉奖,让良好的诚信品质获得社会的尊重与认可,让群众在“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良好社会环境中强化诚信理念。2.公民个人信用档案的构建针对市场经济活动中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的角色(如政府官员、法官、律师、企业领导者等等)建立对应的个人信用记录,这份个人信用记录具备法律效力。无论是个人或组织,一旦其出现失信行为,就有效地对其进行记录,这样能够作为对其进行信用考察的有效凭证。若企业领导者或经营者出现较为严重的诚信缺失记录,那就针对该个体要设计具体制度约束,限制其在一定时间内部再次取得银行贷款、工商注册等等;若其出现严重失信的记录,可以考虑予以通报、披露或曝光等等。通过诚信记录对公民个体信用形成档案管理,这对公民既有约束性作用同时也能有效控制失信带来的风险。当实现相对完善的信用档案体系时,一些为获得自身利益而失信的个体将会付出巨大的成本,并警醒其他人应保证自己信用良好。振奋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需要道德建设诚信建设;发展市场经济参于国际竞争,需要道德建设诚信建设;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需要道德建设诚信建设。在全社会营造诚信环境,完善诚信制度,在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高扬诚信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黄英.我们需要培养“道德圣人”还是“合格公民”———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的一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3,05:12-13+39.

[2]江亚南.公民道德培养在公民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海南省为例[J].学理论,2013,19:140-142.

[3]杨峻岭.新时期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分析———以铜仁学院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32-133.

篇9

1.价值观念多样化,道德取向功利化,缺乏公德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在给社会带来繁荣和发展的同时,它的负面效应也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影响。高校大学生一方面接受新思想、新思维,成为社会创新的生力军;另一方面对不良思潮的抵御、鉴别能力也相对较弱,容易受不良思潮的侵蚀,因此思想上极易出现“价值真空”,对于普遍认同的公民道德价值观念(如无私奉献、乐于助人、集体主义等社会主导性价值观念)产生怀疑,金钱至上、个人享乐、唯利是图等能够满足眼前众多需求的价值理念自然吸引了他们去信奉,“自我奋斗,自我实现”成为不少学生的价值取向。有些学生一味追求高消费,对父母家人的艰辛毫不体恤;有的存在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差,集体活动、公益活动一概不参加,更不愿为同学和班级服务;有的毕业时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是一门心思出国留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再回国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2.集体主义观念淡漠,个人主义思想较重。

随着改革开放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人的自身价值得到高扬。但集体主义价值观仍然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宠儿,大学生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其价值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大学生们自身也珍视自己的价值,他们重视个人权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社会认同。以上思想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当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不少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的态度,过分夸大个人的价值,对于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不能很好地把握,不少人忽视对社会、集体的义务和责任,讲奉献的少,希望得到的回报多,注重自身太多,关心集体太少。一些同学不参加集体活动,不关心学校事务,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一些学生注重个人利益,忽视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

3.诚信观念缺失。

诚信是全球化时代和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和交往准则,是为人之本。而在当今一些高校中,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其形式也由过去的夹带、抄袭发展到找“”替考,甚至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作弊等,已成为校园公害;相当部分学生对一些不正之风、不文明行为、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行为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凡此种种,我们不应忽视大学生在成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消极因素,长此下去,必然严重影响未来的人才质量。

4.存在知与行相脱离的严重现象。

通过各种道德教育,大学生对公民道德是了解的,对道德行为中的善恶是非也是明白的。但是他们在实践公民道德方面却并不十分理想,知与行相脱离。一些大学生口头上追求理想,实际上崇尚功利实惠;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但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意识;期待建立和谐规范的社会道德秩序,但自身又不愿意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作为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大学生,应当时刻表现出应有的公民道德修养和良好的人格形象。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应有恰当的社会角色表现。然而,如今在一些大学生身上表现出的不讲公德、道德修养差的现象,显然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不相称,与人们对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形象期待相去甚远。

二、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对策

1.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要坚持以德修身,自觉维护社会道德准则,知行统一。

大学生作为代表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的优秀青年群体,不仅要以一个知识群体承担国家建设的重任,成为社会栋梁,而且要以一个道德高尚的群体成为国民表率,这是历史赋予大学生群体的重任。因此,大学生应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第一,自觉加强自身的公民道德修养。要率先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要求,树立起坚定的政治信念与远大的人生奋斗目标,不受各种享乐、拜金、功利、欺骗等不良思想的侵蚀。第二,要以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观、以集体主义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原则、以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先锋带头作用。第三,我们还要在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中勇于实践,走出校园,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机会,深入社区和农村,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紧紧围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抓住知行统一这个关键环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实践中为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2.从高校的角度来看,要建立高校德育综合实施机制。

高校德育必须改变传统德育思路和模式,优化德育系统,在加强领导、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建设队伍、增加投入和营造氛围等综合德育实施机制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第一,要把德育教学内容、形式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目前的德育教材比较注意体系的完整,在思想性、理论性、科学性方面注意的比较多,但在时代性、针对性、现实性、实践性方面结合的很不够。大学生处在开放的现代社会,有个性追求,情感强烈、生动而富有活力,公民道德教育如果还习惯于灌输说教的老一套,就必然不能使我们的道德教育产生预期的效应。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既要坚持在大学生中进行公民基本道德教育以及八荣八耻的人生观教育,又要结合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的特殊国情以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时代性与现实性。从社会公德教育抓起,从制止校园内不文明的行为抓起,同时教育大学生要用公民道德准则和社会主义耻辱观要求自己,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把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作为起点,逐步向高层次的道德境界迈进。

第二,加强道德规范建设与教育机制创新。除了具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一般公民道德外,高校还应制定出适合大学生自身特点且大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大学生的公民道德建设应具有更高的层次,还应包括科学道德、经济道德、生态道德、信息道德等内容。因此,可以在校园里大力宣扬好人好事,树立先进典型,学习先进事迹,杜绝不符合公民道德的行为,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一种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公民道德的良好氛围,促进大学生公民道德的建设。另外,还应积极探索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新机制,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结合起来,加强自律性,真正把公民道德的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追求,成为他们发自内心的实际行动,并不断在实践中修炼,最后达到一个较高的道德境界。

第三,高校领导要进一步重视德育工程,加大学校德育建设投资力度,完善德育监督评估机制。为了保障德育工程的有效完成,各高校应当建立起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各方面分工负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有计划地配备相应编制,培养德育课程的专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高校所有教师的德育示范作用,注意管理并培养教师的师德和敬业精神,使教师们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另外,要完善大学生德育监督评估机制,高校领导要专项负责,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做定期调查并做出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对方案实施效果要及时反馈,及时修正,做到信息渠道畅通、信息汇总全面、信息反馈及时,用制度来倡导、规范大学生的公民道德和行为习惯,确保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要创造良好的外部引导环境。

社会道德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应该开展德育的多元化教育,推进整个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建立健全的德育考评制度,从而创造良好的外部引导环境。

第一,应开拓社会、家庭德育资源,实现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多元化。在当今时代,高校公民道德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大环境对高校德育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影响,信息社会的各种传播媒体以快速而新颖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接受商品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念和道德思想,社会及家庭在引导上的失范性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高校德育的力度,单一化的高校德育模式不再能适应新的社会现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第二,推进整个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现阶段的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家庭、学校、单位、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整体配合,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两大着力点上相互协调,整体推进。社会公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和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在转型期中国社会中,每一个大学生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弘扬仁爱精神、提倡扶危济困、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人道主义观念。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每一个大学生都应奉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培养大学生仁爱的宽广胸怀,增强人际相融性。

第三,建立健全的德育考评制度。完善的德育考评标准可以给大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一个明确的方向,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阶段的德育考评工作,主要以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思想品质和德能素质为评价指标,这基本上与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相一致。德育考评就是通过对学生德育客观、公正的评价,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导向,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把对公民道德素质的追求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当然,德育考评的具体标准应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内容为依据,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学生在学校里、社会上做一个好学生、好公民。

参考文献

篇10

(一)影响力大

群众文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中原因包含三个方面。首先,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较高。为了满足自身文化需求,人民群众会利用闲暇时间不断接受知识,参加活动。而群众文化的发展为人民建立了可参与的平台,因此参与度较高。其次,群众文化抓住了人民从众心理,是其自发参与活动,潜移默化间接受了先进的文化知识。最后,群众文化活动的种类繁多,且趣味性较高,人民在参与时能充分感受到其中的趣味性,因此其影响力较大。

(二)内容具有普及性

群众文化的内容通常浅显易懂,不论年纪大小皆能充分参与其中,体现出其普及性的特点。此外,群众文化的通俗性特点也被广泛接受,文化来源于生活,而群众文化活动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用人民所喜好的方式传播文化,接受度更高。

(三)活动丰富

群众文化的活动较为丰富,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也得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对人民学习知识、提升思想的意愿带来更多元化的平台,且其涉及范围较广,因此能够传播的文化知识也较为丰富。

二、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群众文化的种类丰富、有趣,能够吸引人民的注意力。例如,赛龙舟旨在向人民传播中国传统端午节的知识等。此外,群众文化的自发参与度较高,真正做到将人民群体作为传播主体,能够有效地提升公民道德建设,发挥着其重要价值,具体体现如下。

(一)反映真实情况,促进公民发展

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度较专业文化活动的参与度高与其活动的广泛、普及息相关。但也正因为其参与度较高,活动较为丰富,且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公民对文化的掌握及运用情况能够被直观地展现出来,通过对其进行研讨,能够了解道德建设中缺少的因素。组织者能够针对其状况进行设计活动,促进人民的道德思想得以有效发展,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基础。

(二)促进文化传播,培养公民道德意识

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引发人民自发参加,用有趣的方式向人民转播文化,从而用独特的方法影响着人民的思想。此外,群众文化能够有效地展现出群众中榜样人物,经过群众的互相监督、互相鼓励,能够自发将榜样人物作为行为标杆,根据模仿与竞争心态提升自己,从而培养公民道德意识。

(三)宣传文化教育,普及文化知识

道德建设需要人民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播意识,但传播之前需要人民具备优良的文化底蕴,通过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地向人民宣传文化教育,激发人民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普及文化知识的目标。宣传文化教育是培养人民文化意识的基础,群众文化活动是一种社会性文化活动,健康、文明且积极、向上。并且其以人民为主体,通过自发设计、策划来开展相关活动,达到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目的。因此,群众文化的普及性较强,能够渗透于人民的生活之中,能够有效地向人民宣传文化教育,结合人民的学习兴趣及基本需求,加强其文化教育。例如,举办“学雷锋”活动、宣传雷锋知识,加强人民对乐于助人的深入理解,从而将其运用入生活之中;开展“好少年”评比活动,使得青少年踊跃参加,使得文化宣传教育充分深入至各年龄阶段,展现出有效的教育意义。群众文化不设门槛,活动种类多样,可以成为人民教育的一大途径。很多管理人员有效利用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将传统文化及先进知识与活动进行融合,用有趣的方法引导人民接受文化的教育。组织者在充分考虑人民的思想政治素养及文化面貌的基础上,组织与之相关的活动,使其接受更多的文化知识,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规范行为,促进公民道德建设。例如,可以组织书法比赛、剪纸活动,用行为号召人民进行参加,了解传统文化的人民可以通过参赛有效传播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知识掌握较少的人民能够通过参加活动更多了解知识。

(四)加强人民团结意识,提升社会凝聚力

团结向上是我国优秀传统美德,亦是民族精神。只有人民之间团结向上,社会凝聚力才能有效提升,民族才能得以发展。首先,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促进人民的沟通与合作,使得人民的团结意识被充分激发出来,促进其感情沟通,加强其合作意识,调整人民的心态,使其凝聚在一起,构建具有凝聚力的社会。其次,部分活动会将人民分组进行,例如赛龙舟活动,只有同组参与者共同努力,整组才会取得胜利。同组人民会互相鼓励、互相监督,激发出人民群众的团结意识,使其真正意识到团结向上的含义及重要性。一旦人民养成了团结向上的习惯,社会凝聚力将有效提升,对其道德建设也有着推进的作用。

三、结语

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和谐发展、民族繁荣富强的基础。群众文化能够有效把握住人民的特点,用与人民生活相关的活动来激发其学习动力,并通过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逐步引导其提升思想道德素养,丰富文化知识含量。群众文化为人民构建出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促进人民自觉性,提升其思想道德素养,最终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篇11

二、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教育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让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切实受益是“双合格”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乡妇联整合多方资源,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类未成年人思想教育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以文艺活动为载体,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今年“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乡妇联、乡团委及XX乡中心学校联合举办了主题分别为“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深入开展‘三万三讲’活动、贯彻落实‘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感恩、礼仪、诚信争创和谐校园”的演讲比赛,演讲内容紧紧围绕“感恩、孝道、诚信”,寓教于乐,让青少年儿童在娱乐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2.抓住奥运会契机,加强未成年人奥林匹克教育。

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为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奥林匹克精神传传达给我们团结,协作的信息。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未成年人容易受周围环境、事务的影响,变得冷漠,残酷。乡妇联抓住奥运会在北京召开的契机,通过开展“微笑迎奥运、文明庆城运、弘扬‘五四’精神”为主题的倡议活动,对青少年儿童进行奥林匹克教育。

3.建设关爱家园,爱护特殊儿童。

乡妇联因地制宜制定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措施:第一,发挥各方力量,在全乡形成一张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工作网络。即: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依法履行法定监护人的责任;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管护网络,把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一项重要职责;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着重对有问题苗头的留守儿童进行对口帮助;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为留守儿童送温暖、献爱心,予以亲人般的关怀;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坚决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打击侵害留守儿童利益的犯罪行为。第二,及时调整人口管理体制,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适当鼓励、帮助农民工将子女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第三,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立

“留守儿童”档案,配备“家长”,设置“亲情电话”,使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也能得到生活上的温暖,同时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

节假日期间,镇妇联走访、慰问艾滋病患儿,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献出片片爱心。

篇12

应邀参加本次活动并设立咨询台、服务台的单位有:区科技局、司法局、卫生局、就业局、药监局、妇联、团委、政法委、XX街道办事处和驻辖区上千名社区居民和中学生。在此,我代表XX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对各位领导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关心、支持、参与本次活动的有关单位和辖区广大居民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宣布:XX街道迎国庆“七进社区”大型文化活动正式开始!

首先进行第一项议程:举行在职党员进社区启动仪式,请辖区在职党员代表XXX同志宣读倡议书。

在职党员进社区,是时代的呼唤,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此,我由衷地祝愿:XX街道辖区的广大在职党员,在社区建设这个大舞台上一显身手、一展才华,成为推动街道社区各项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与辖区广大居民一道手挽手、心连心,铸松山文明之魂,展XX雄姿风貌。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举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从我做起”大型签名活动。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能够使人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在辖区广大居民中真正营造一个“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从我做起”的良好氛围。净化社区环境,争做文明标兵,共树城市新风,是我们每一位社区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应尽义务,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推进城区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尊敬的广大社区居民,拿起您的笔,签下您的名,让我们共同把良好的公德引进社区,把文明的甘露注入心田,把革除陋习、倡导文明化作行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签名活动继续。

下面进行第三项议程:请XX讲话。

篇13

一、公民伦理规范的双重意蕴:

“公民的道德”与“(公民)公共道德”

一般来说,公民道德是指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和国家事务中,用以指导其行为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原则要求。作为一种公民性要求和公共性准则,这个概念本身蕴含了公民道德的两个要义。其一,公民道德的主体“公民”是概念理解的切入点,因为它界定了道德主体的身份属性,由此可以区分出私人交往领域中的私人性道德和一般群体性道德。而且,由于“公民”这一概念本身还内含了政治、法律和伦理在内的多重指向,是作为政治概念、法律概念或伦理概念而有着不同使用的,所以,如果说政治和法律上的公民概念解决了公民的所属,即,公民是什么的问题,那么伦理上的公民概念则指出公民应当怎么样的问题。其二,承接上述要义,指出了公民道德的话语背景,为概念的理解界定了场域和实质性指向,即现代公民道德更多指导的是我们的公共意识和公共行为,因此是一种公共道德体系和公共道德话语。理解和践行现代公民道德需要我们对当代道德生活的这种主题转换有必要的认识。

虽然上述概念对公民道德做出了一般性规定,而且《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也指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着力点,但是生活领域的变迁和公共领域的拓展,公民道德领域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思考,都使得我们对于公民道德在一般性理解的基础上,要更进一步地趋向其在现实境遇上所折射出的复杂内涵。如前所述,通常的理解认为:公民道德不属于私人道德领域的范畴,而是公民在参与公共生活和国家事务中所应有的公共性准则及对于公民自身的要求。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公民活动所处的不同社会分域及其对于公民行为的影响和塑造,却并不局限于公共性生活空间中,而是仍然有着与之交错的私人领域中的活动痕迹和个体道德范畴属性,尽管这种私域中的活动和个体道德范畴属性不但与公域有着重要联系,甚至直接受到公域中公民活动的严重影响。《纲要》中所着重指出的“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正是这种私域活动和个体道德范畴属性的表现。毫无疑问,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作为公民道德,不但是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在公共人际交往中所必备的道德要求。但是,公民首先是作为自我意义上的个体而存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背景和公民身份的赋予,并没有也不能先入为主地侵蚀和掩盖公民个体的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此外,尽管公民的经济行为也是在市场这一公共空间中交易完成的,但作为交易完成手段的资本和交易目的的满足自我需要,却更多是个体意义上的,在不关涉该过程对于社会产生的道德影响下,也同家庭和个人职业一样,同属于私人领域中的公民个体行为。由此,我们不能忽视公民道德中那些具有显著意蕴区别的道德层次或方面。

在此分析前提下,一方面,公民行为的范围和性质使得我们在关注“公”的核心要义的同时不能忽视“私”的交错存在与影响,公民活动的公共性不能也不会遮蔽公民个体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考量;另一方面,无论是对于生活领域的已有划分(肇端于康德,延续于黑格尔,成型于阿伦特,完成于哈贝马斯),还是对于社会伦理的分域看待,都既回应了公民主体不同的道德实践领域,又使我们在分域中进一步看清公民的不同行动指向和权利义务界限。因此,我们不妨以此为依据,将公民道德区分为“公民的道德”和“(公民)公共道德”两个层面的意蕴。如果说这是研究建构上的合理方便之举,不如说是公民道德与其生活领域交互作用下的理论话语反映。

所谓“公民的道德”,指的是公民道德中更为侧重公民个体行为意义上的规则和要求方面。它既与纯粹的私人领域中的个体道德有所区别,又兼具私域与公域交错下的道德实践表征。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是因为,私人领域(尤其是传统私人领域)中的道德个体并非都具有公民的身份,并且私域中的道德实践囿于范围与性质之故而上升不到公域层面;另一方面,“公民的道德”则既是首先作为个体意义上的道德主体在私域中进行的道德实践,本身就是自然而合情合理的,又由于公民身份的缘故而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和国家事务之中,具有公域中道德实践的特征。但要指出的是,在公域的意义上,“公民的道德”也主要是公民个体在日常公共生活空间中的道德实践,它侧重的是一般性道德规范,是基于日常生活世界和日常价值批判上的规范,且更多地体现了公民人际间的道德认同和遵守。而且,在看待兼具公域和私域层面的道德表征时,还牵涉到重要且复杂的道德评价问题,如一个在个体道德修行或个体道德生活中有所欠缺的公民,可能只是其私人生活领域之内的事,也可能会影响一般公共生活空间中的其他人,但其却可能是一个有着公民理性和公共行动能力的人,是一个在公共领域中能自觉意识甚至体现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当然,这是一个需要另有所论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进行道德情境化识别的问题。这里,该意蕴层面上的公民道德,若从其所产生的功能上来看,则主要是社会风化层面的普遍改善和提升,以及公民日常生活领域中基本素质的养成。在此意义上,“公民的道德”似乎是一种较为“弱化”意义上的公民道德,尤其是与专注公共事务、追求公共善和公共利益的“公共道德”相比,更是如此。

三、对话中的公民道德的

践行与提升维度

公民与道德的对话不是一次性的,更非当下即时性的,而是一场持续性的探讨与反思;从对话的场域到内容,都以公民主体之“在”为前提,以道德维度之介入为主线,以视阈的宏观审视和分域透视为方法,而以形上的价值期许和形下的道德践行为旨归。我们常说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就在于公民与道德作为可以对话的双方,不但各自统摄和折射出具有复杂意蕴的价值载体和价值评价体系,而且有二者的交互作用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考量。作为对话可以预期的效果和功能,我们着眼于当代公民道德的稳步改进和提升,而寄希望于价值关照下的真实践行。在此,我们无意给出所谓的可行性和确定性路径依赖,而是本着反映公民与道德对话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原则,做出具有理性和合理尺度的理解。

首先,公民道德的践行与提升,需要健全和行之有效的制度与法律保障。事实上,关于如何引导公民德性和价值规范方面,制度、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论争一直都在进行。而三者之中谁都不能单独成为决定力量,而应在其致力于关注的共同目标上相互配合,协调应对,发挥不同调节手段的合力作用。在公民道德建设的旨归上,作为强约束手段的制度与法律,毫无疑问将给道德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持,即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具体实施和相关环节作出规定与安排,使得公民道德的教育和建设本身提高到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的地位与高度,甚至可以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作出道德督促和道德评价。从三者的互动角度而言,道德和法律、制度都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规范形式和调节手段,它们在调节方式上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却又体现着彼此间强烈的互补性。这又进一步决定了法律和制度不仅可以而且应该为道德建设提供支持和保证,并可让道德本身经过法律化和制度化过程,即纳入法制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中,转化为相关具体的规则与条文,在长期的推行和贯彻中促进公民道德的养成。因为道德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有效推行总要靠相关的载体和施行方式才能可视化、具体化、可评化与可持续化。客观地说,这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之一,也是值得当下的理论工作者和制度执行者认真对待和反思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