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影响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交媒体的影响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社交媒体的影响

篇1

一、无分享不新闻

《华尔街日报》数字网络部总经理艾丽莎・博文(Alisa Bowen)认为,社交媒体的爆炸式发展使受众通过被搜索的方式把自己呈献给更大的社群成为可能,这为新闻的传播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她表示,“类似传统报纸之于较年长者,社交媒体已经帮助《华尔街日报》找到其全新的受众。《华尔街日报》通过有争议性、可访问、可共享的内容掌握了大批年轻受众。”

博文提出,“年轻人普遍被认为不读报纸,不看电视新闻,不与外界交流。但社交媒体的兴起表明,年轻人其实有‘很强的参与性’,只是他们使用的是与众不同的方式。”这一点也引起了新闻机构的重视,因为读者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更可以通过Facebook和Twitter对大众网站的报道进行评论和分享,正如博文所以说的那样,“社交媒体放大了公众的回声。”

研究表明,包含多媒体形式的内容更容易被分享,如视频、图片、声音等等。所以,新闻的出版不能仅仅局限于咬文嚼字,更要注重包装的形式,通过图形、动画及其他交互元素,使新闻的内容更具生命力、观赏性和可分享性。内容为王并不会因此改变,好的内容永远是新闻生命力的最重要的武器,但增加新闻出版的方式方法,也是对内容另一种形式的丰富。

分享可做的却远不止于此。2013年澳大利亚出版公司Tablo[1]宣布启动兼有新社会功能的基于云服务的电子书出版服务,这标志着最大的出版平台开始迁移。Tablo在这样破釜沉舟地切断种子基金的融资链条后,冲击出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奋斗平台:通过鼓励其在线社区内的作家们和志同道合的个人之间的合作,使作家完成了从一个孤独的创作个体到共融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角色转变。这无疑对Tablo和作者本身都有巨大益处,网络社群组建使共享变得更为迅速,这是分享裂变开始的地方。

二、实时胜于雄略

实时要求改变了许多记者和编辑分配、收集、甚至报道新闻的方式。一般情况下,报纸是一天一出。但是这种一天一次的方式在当今时代已不适用,Twitter上的新闻几分钟就会过时,社交媒体已经真正进入了新闻报道的方方面面,竞争不再是地方性的,而是以实时性的方式在全球展开。

社交媒体对《华尔街日报》最大的影响之一莫过于新闻编辑室的进化,《华尔街日报》不得不寻找更加实时化和更多全球化的方法。直至2011年推出了一个搭载于Facebook平台的新闻应用程序《华尔街日报》,该应用程序囊括了华尔街日报网()的突发新闻、分析和意见等多个栏目的文章和博客。通过这个应用程序平台,受众与内容的交互方式被延伸化了。

但Facebook并不是新闻应用程序唯一的承载平台,许多新闻机构也提供社交功能,而且不仅仅是分享内容。例如康涅狄格新闻网站(),它同时也进行新闻的独立核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成为了独家的新闻报道,而且由于社交媒体的实时性特点,当出现极端天气或者重大交通信息时,它常常能够先于电视获得第一手的图片,成为报道的赢家。社交媒体已经真正进入并且改变着新闻报道出版的方方面面。

三、应用程序占尽优势

除了在Facebook上新闻链接,出版商还可以在网页之外的Facebook环境中构建完整的应用程序。“华尔街日报”不只是转移到社交应用中的一份刊物而已,它能够给读者不同的体验。另一种广受欢迎的日报应用程序是“华盛顿邮报”。2011年秋,它创办了一种能在Facebook中免费浏览新闻的应用程序“华盛顿邮报社会读者”。《华盛顿邮报》的数字新闻执行官凯瑟琳・扎列斯基(Katharine Zaleski)透露,“在创办之初六个月,该应用程序下载量即逾1950万次。”人们不仅阅读新闻,而且正以其强大的反作用力,促进它的改变和进步,促使它不断调整和完善。

社交新闻读者在社交行为中的种种表现展示了新闻体验是如何被一步步培养发掘的,他们见证了新闻逐步地社交化,也顺道验证了建立社交应用程序的意义。扎列斯基认为Facebook和其他社交媒体已经证明了人们不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有相当数量的人不仅阅读新闻,而且新闻,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用户可以通过免费的应用程序搜集新闻、分享新闻、新闻,甚至是原创新闻,这无疑是可喜的进步。尽管这些进步看似有些冒险,很多不可预知的问题似乎可以预见,如版权的保护、资格的审核、真实性的保证、冗余信息的处理、是否支付报酬、系统安全性的维护等等都是十分庞大且复杂的工作。因此我们才要不断地尝试,通过不断改进的应用设计,构建用户的社交图式,发现最吸引人的最具传播力的范式。这无疑是一场激动人心的革命,是一场人与新闻沟通方式的革命,一场出版商即将要面对的革命,一场受众成为传者的革命,我们可以在挫折中摸索而前进,却不可以在坦途中沉思而驻足。

社交媒体对数字出版的另一个重要影响表现为,受众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受众,他们正成为彼此的新闻编辑,因为没有人比自己更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早在1998年,谷歌就热衷于做免费推送内容的网站,短短几年获得成功。人们开始直接进入谷歌,带来了大量的流量,用户在谷歌网站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直接给众多网站造成了经济损失,甚至包括谷歌新闻在内的新闻网站的内容出版商都不同程度地损失了受众。

而今出版商找到新的出路,他们和Facebook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关系,携手寻找新的渠道进行内容的发现、分享和推广。为此Facebook还加入了新闻编辑器和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把关人,来帮助自媒体者选择其朋友或同事也会喜欢的日常新闻。一些应用程序,以其独特的核心算法,来帮助用户挑选新闻,如Flipboard以及我国的今日头条。它们可以自动学习资讯,分析用户的兴趣爱好,自动推荐用户喜欢的内容,提供有价值、个性化的信息,提供连接人与信息的新型服务。

不仅是Facebook,英国出版界与 Twitter的联姻成为Web 2.0时代的一种新的营销手段。Twitter经过饭否网被介绍到中国,核心思想就是随时跟朋友和追随者分享你所看到的和读到的信息。Twitter 有可能成为分享图书和杂志信息的理想媒介,特别是当它同时在网上共享的时候。因为所有的讨论都会嵌入对于书的链接,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图书的链接率。出版商真正担心的是开放式的数字平台会不会造成长期的盗版使用。随着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日益完善,开放平台能够给出版商更多的保证。[2]

Tablo也在做同样的事,它允许社交网络的作者创建自己的个人资料,完整的传记、照片、先前的或即将到来的工作,参与在线社区的作品分享。这样作为追随者的受众就可以浏览自己喜欢作者的“书架”,并为创意之筑添砖加瓦,作者和读者的界限愈发模糊。

近几年,在我国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的出版活动也不在少数,而《罗辑思维》成为首屈一指的品牌。三年时间,《罗辑思维》估值13亿,创造了利用新媒体盈利的神话,最大特点是,其核心竞争力来源是文化,其满满的吸引力来源于受众对知识的渴求。它卖书盈利,却又不直接卖书,他获得再版权后,不急于推销,而是把好书甚至绝版的书与现代社会产生联系,和用户建立社交强关系,然后才获取利润。

微博是我国目前互联网上最流行的社会化媒体之一,在中国拥有相当大的用户群体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微博营销价值巨大。[3]事实上,微博上的网络小说营销已经蔚然成风,并收到了一定的效益,但是这种营销范围还是不够广。其他数字出版产物也应该把微博当作一个联系平台,把它做成自己的社群,组织更多的线上线下活动,加强社交属性和成员联系。

五、兴趣列表来助兴

Facebook每月有8.45亿活跃用户,如此巨大的用户群代表了注意力和兴趣,意味着用户会花费很多时间在Facebook上,进行分享活动,巨大的分享数量又会引发新一轮的更广泛的内容分发活动。为了利用好庞大的用户群以减少Flipboard私人订制的侵蚀,2012年三月初Facebook推出了兴趣列表,以期更深层次地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其软件工程师埃里克・法勒(Eric Faller)在他的新功能说明里写道:“兴趣列表可以帮助你把Facebook变成你自己的专属报纸。”

例如,喜欢足球的Facebook用户可以订阅NFL球队[4]的兴趣列表,而不用再登陆诸如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此类的足球队网页或网站。同样,如果用户更倾向关注政治,他(她)可以订阅2012年美国总统候选人名单的兴趣列表,这样就可以如同在CNN或FOX新闻媒体网站上一样查看最新的宣传活动和文章。Facebook的社交报纸已发展成为个人独立工作的平台,不论何时何地,不论是使用网络、手机、个人电脑还是平板,只要有Facebook你就可以持续不断地获取自己的专属新闻。

Tablo用户则可以加入汇集了作家和读者热爱的各种各样主题的“团体”社区,无论是浪漫、充满幻想的小说团体抑或是致力于双语的作家和广大赛车发烧友,都能设置自己兴趣的专属领地,更加简洁及专一的私人定制打造奢华个性空间,助数字出版一臂之力。

六、结 语

Facebook和Twitter的用户喜欢分享,社交媒体能让他们一起笑,共享欢乐。数字出版搭上社交媒体的顺风车,唤起了受众的本能冲动,为他们的兴趣推波助澜,利用受众的爱好赢得市场。

注释:

[1]澳大利亚的一个数字自出版服务网站,最大的特点是出版的电子书可以直接上传到苹果的Ibooks商店或亚马逊电子书平台,且通过Tablo的书目都有国际ISBN号

[2]孙赫男:《出版进入Twitter时代?》,《出版参考》2009年第16期

[3]王跃,张志强:《出版社微博营销和宣传的可行性策略》,《出版发行研究》2012年第7期

篇2

关键词 :社交媒体;大学生;同学关系;高校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4.04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学生群体在中国网民中占比23.8%,在所有群体的互联网普及率中居于高位。大学生思维敏锐,接收新事物能力强,更是处于技术创新浪潮的最前端,社交媒体也因不断地发展创新得到大学生的青睐。社交媒体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和内容,但它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正确引导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构建和谐同学关系成为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任务。

1 社交媒体概述

社交媒体是建立在万维网的技术资源基础上,允许用户创建和交换各方面信息的应用程序。其典型代表是腾讯QQ、新浪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社交媒体,花费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这与社交媒体的以下四方面特征密不可分。

1.1 交互性与共享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有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心理需求。通过社交媒体,用户可以随时保持沟通、给别人发表评论,还可以将所见所闻第一时间出去与其他用户共同分享。这种互动与共享能够使用户结交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拓展人际网络,满足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交往、情感需求。

1.2 开放性与平等性

当今大学生开放程度高,个体意识强,平等观念深。社交媒体使交往不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加之有些社交媒体为匿名登陆,使得信息与获取的自由性进一步增强,便于大学生找到自己的“圈子”发展兴趣。这样,社交媒体打破传统媒体的精英运作模式,原先传播者与受众的失衡关系得到平衡。因此,社交媒体的开放是基于所有人的开放,它为每个人提供了更为公平的机会,开放和平等成为社交媒体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3 娱乐性与个性化

冰心曾说过,娱乐至少与工作有同等的价值,或者说娱乐是工作的一部分。当今社会,娱乐必不可少,绝大部分社交媒体都有供用户来娱乐消遣的板块,如QQ游戏、QQ宠物、QQ空间日志,以及微博、微信等媒体提供的娱乐图片、视频以及各种热门话题;社交媒体大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具体表现在主页装饰、页面排版以及聊天背景等细节设置上,用户可以以多种形式、转载、评论信息。

1.4 融合性与“碎片化”

社交媒体是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介融合的有效平台,兼容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等多种传播形态,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来表述、发送信息,这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许多社交媒体要求发送内容简短精炼,信息的这种碎片化倾向使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如微电影、微视频等“微”事物广受大学生的青睐。

2 社交媒体对大学同学关系的影响

2.1 社交媒体对大学同学关系的正面影响

(1)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诗经》中传唱千载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比鸟矣,犹求友声”,传递出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与人交往、表达的渴望。然而,有些大学生因不善交际或害羞、自卑、社交恐惧等心理障碍的禁锢,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于同别人互动交流,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把自己孤立起来,阻碍了正常的同学交往。社交媒体具有匿名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征,这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锻炼机会,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情感的表达与传递,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沟通更自由。

(2)有利于减少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客观障碍。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每个人生活习惯不同,家庭背景等亦存在差异,交流起来很容易出现误解甚至产生矛盾。科技的飞速发展实现了麦克卢汉“地球村”的预言,社交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交往基于血缘、地缘的格局。通过社交媒体,大学生有机会充分接触不同地域的道德风俗习惯、伦理规范以及思想观念等,能开阔眼界,更好地了解各地域同学的生活习惯,进而使大学生增强对交流信息的理解,减少交流过程中的摩擦和碰撞,交往起来更得心应手。

(3)有利于大学生节约交往成本。高校班级概念逐渐淡化,同班同学日常见面机会逐渐减少,毋庸置疑,同学间要经常性的互动交流才能保持同学关系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然而,专注于现实交往成本过高,网络交往是现实交往的重要补充,社交媒体成为人际联络的好帮手。同学间可以通过网络保持联系。一方面,大学生无需话费只需要WIFI或者流量就可以使用社交媒体来维持人际关系,节约了经济成本;另一方面,使用社交媒体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关注对方动态,及时掌握最新资讯,社交媒体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4)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日常压力。大学生在校内会面临来自生活、学习上的各种压力,面对这些压力产生的消极情绪,有些大学生往往得不到社会支持系统(家长、老师等)的慰藉,转而把目光投向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以及娱乐性等特征,大学生可以在网上痛痛快快地打游戏、开开心心地看视频、随心所欲地聊天……他们就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儿遨游在大海里。这样,不良情绪就能随着手指摆动而“烟消云散”,积极情绪便会“扑面而来”,这种积极情绪有益于和谐同学关系的构建与维护。

2.2 社交媒体对大学同学关系的负面影响

(1)疏离现实同学关系。社交媒体内在的交互性、开放性、自由性、娱乐性等特征,使部分大学生浏览各大社交网站成为一种习惯,以至于吃饭走路甚至在同学聚餐等公共活动中都要时不时聊QQ、玩微信、刷微博,有些人甚至形成了社交媒体依赖。结果,大学生交往有广度而缺乏深度,缺乏心灵沟通,增加了内心的孤独感。寝室同学关系更是如此,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归属感是人的基本需求,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室友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真诚地沟通,他们把归属感转移到各种虚拟网络社区,导致同学情感上趋于冷漠、疏离,以至有人毕业时要“感谢室友的不杀之恩”。

(2)弱化现实交往能力。在网络上扮演好角色比在生活中容易,开放、平等、自由的社交媒体使大学生在交往中更加具有随意性。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要受到外部环境,个人角色及言语、声调、表情、姿势、服装等太多非语言信息的束缚,长时间的网络交往使他们难以适应二者间的角色转换,以至于对现实交往力不从心。他们找机会逃离现实交往,向网络寻求安慰,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社交媒体上。

(3)降低人际信任度。社交媒体具有匿名性、开放性的特点。这导致网上道德约束力不强,网民可以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自由交流,这给那些不法行为带来了施展机会,网上虚假信息遍布,道德失范现象严重,网络诈骗、网络犯罪等时有发生。大学生社会经验、人生阅历不足,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很容易受骗,一旦被骗,就会对他们正在成长的心灵产生巨大影响,他们会本能地对周围人失去信任,防止悲剧再次发生;即使没有被骗经历,经常看到网上曝光的庞杂负面的新闻,亦会把社会上的不信任带到现实生活中,导致同学之间的信任度降低,使人际关系蒙上阴影。

3 合理利用社交媒体,构建和谐的大学同学关系

社交媒体给大学同学关系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合理运用社交媒体。合理用之,利大也;过度用之,弊大也。

3.1 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教育工作

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潮流势不可挡,辅导员也应该积极顺应这一潮流,使之为构建和谐同学关系服务。因此,辅导员应该熟练掌握主流社交媒体,尽可能与大学生成为好友,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减少他们人际交往中的困惑;在上网交流的过程中向大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的方法、技巧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为现实人际交往做好理论铺垫;同时,辅导员还应经常性地在主流社交媒体上分享一些集思想性、趣味性、创新性于一体的优秀资源,让大学生充分吸收正能量。

3.2 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交媒体素养

社交媒体对同学关系的消极影响反映出大学生的社交媒体素养有待提高,辅导员要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交媒体素养,就应该教育大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和对待社交媒体——既要认识到它可以锻炼情感表达能力、减少交流障碍等有利的一面,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它消极的一面,使之为我所用;从我做起,促进网络文明化、道德化——在提高防范意识、提高信息批判能力以及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的同时,还要自觉传播正能量(比如,与他人聊天时聊一些高雅的、有品位的话题,使聊有所得);合理控制上网时间——大学生要加强自律,抵制社交媒体的诱惑,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现实交往和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3.3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现实交往是“本”,网络交往是“末”,要防止大学生本末倒置或者舍本逐末,辅导员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积极加强线下工作,经常性地开展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如读书月活动、体育周活动、辩论赛、演讲比赛、节日晚会等。这不但能够减少大学生的上网时间、发展业余爱好找到自己的“圈子”,而且能够提供广阔的平台为大学生锻炼现实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交际水平。

3.4 重视构建和谐寝室同学关系

清华大学朱令案、马加爵案以及复旦大学投毒案等几起恶性杀人事件都是发生在寝室内,寝室人际关系原本就存在问题,社交媒体出现后更使某些寝室人际关系雪上加霜。辅导员应有针对性的加强和谐的寝室同学关系的构建,可行性路径为:鼓励学生设计健康丰富的寝室文化;定期进入学生宿舍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多开展以寝室为单位的活动。这样能更好地增强室友间的默契和凝聚力,让寝室成为情感沟通的场所,成为大学生的“心灵港湾”。

4 结语

社交媒体以其鲜明的特征成为大学生使用的主流媒体,它给大学生带来了平等、自由,却使他们丧失了安全感、归属感。辅导员应在倡导、鼓励大学生现实交往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合理利用社交媒体。这样,大学生才能找到心灵的最佳归属,使那颗冰冷、孤独的心得到缕缕温情与安抚;才能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互相关心、相互帮助、互相促进、良性竞争的一种积极状态;才能在美好而短暂的青春年华里充分吸收营养、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 巴巴拉·M·纽曼.社交媒体影响青少年同伴关系:友谊、孤独感和归属感[J].中国青年研究,2014(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严三九.新媒体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篇3

[3]刘昊.碎片化语境下的网络传播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1(10).

篇4

一、社交媒体运用的特点

社交媒体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因为社交媒体运用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传播媒介形式,所以社交媒体表现出其独特的时代特点和特有的价值体现,运用社交媒体呈现出的核心特点表现在如下方面:

1.价值体现

社交媒体是有价值信息的传播载体,信息的价值在于受众群体的关注度,以及有价值的信息传递时间、传递条件、受众群体关注的心理反应等,而运用社交媒体恰恰可以提供载体、传播以及反馈这样一个综合信息平台。同时,社交媒体传播具有成本低廉、快速高效的特征,可以带来巨大的价值效益,这就是运用社交媒体潜在的价值体现,而这些综合因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运用社交媒体的基本价值。

2.个性体现

个性化体现是通过社交媒体所特有的新内容、新形式、新观念产生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使用者可以在自己的社交环境设定个性化的平台、界面、空间等,也可以利用嫁接模式、检索模式、链接模式等来扩大自己的社交群体。这使得社交媒体的运用不但具备了特定的空间、特定的传播手段,而且也体现了特有的个性化。

3.效应体现

运用社交媒体所产生的效应是可以预测的,是可以设定结果的。社交媒体具备辐射面广、选择性强等特性,这种特性可以影响受众群体所产生的效应,如接收时间、接收内容、选择结果等方面,受众群体也会因为这种效应产生变化。社交媒体的运用甚至可以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内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社交媒体的运用在一定的时机和环境下也可以形成主导效应。

4.生命力体现

社交媒体一出现就具有超强的生命力,近几年我国互联网平台发展迅速,各种传媒平台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在社交媒体方面更是突飞猛进、成果丰厚。由于在社交媒体领域中各类细分媒体的不断出现,各种平台嫁接层出不穷,这也显示出社交媒体生命力的延展性和多样性。同时另一个层面的生命力也体现在社交媒体运用的模式和概念上,这种新环境下的模式和概念将会使社交媒体不断延续下去,并得到创新发展,这才是其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二、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的现状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1],保持低速增长。与之相比,社交媒体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在针对社交媒体网民学历结构调查中,发现大中专以上人群中普及率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人群比例接近饱和,占网民总数的55%左右,其中大学生一直在网民总数中处于主导地位,占网民总数的25.5%。由此可见,社交媒体运用最广泛的“受益”群体就是在校大学生。

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中,网龄3―5年的和网龄5―8年的平均占到42.5%和33.4%,可见大学生对于社交媒体运用的普及性。另外对于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上网时间的调查,每天少于1小时的所占比例为11.3%,3―5小时的所占比例为20.5%,5小时以上的所占比例为16.5%,这再一次显示了大学生对于社交媒体运用的依赖性。

运用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调查显示:手机客户端社交媒体跃居第一位,占43.5%,其次是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占42.5%,而利用传统的报纸传媒和电视传媒分别只占到8.4%和5.2%。[2]由此可见,运用新型的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占有绝对的优势。

关于社交媒体运用目的和内容的调研显示,大学生选择用社交媒体来获取学习资料的占17.7%,用来获取资讯的占15.2%,用来即时通信和联络的占45.9%,影音和网络购物的占14.6%,其余用来游戏的只占到6.6%。这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运用社交媒体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社交方式,而且在社交内容上面主要集中在微博关注、社会时讯、交友平台、QQ、微信实时通信,以及亲朋、好友、师生、同学之间的朋友圈互动,这进一步证明了社交媒体运用的多种社交形式已经成为大学生之间主要的交友和联系工具。

三、社交媒体的运用给大学生带来的变化

(一)运用社交媒体目的多样化

调查显示:“结交了更多朋友,丰富了大学生活。”在调查过程中大多数大学生都选择了这一答案。然而调研人员还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交媒体的介入,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获得了大量的资源信息,也了解到了更多的社会状况和需求情况,这样一来,大学生在社交媒体选择的目的上也趋于多样化。其中18%的大学生选择“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的社交媒体平台作为首要运用目的,还有30%的大学生选择“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为社交媒体平台运用目的。

另外,通过对不同年级和系别大学生的对比,调查人员发现,低年级大学生多选择以丰富大学生活为主要目的的社交媒体平台,不少大学生都会运用社交媒体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创建自己的朋友圈,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而高年级大学生则更倾向于寻求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的媒体平台,其中不乏运用社交媒体平台搭建自己的营销体系,或者是运用社交媒体发挥专业优势,更早地服务社会。这些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了解到了即时的资讯,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这也就使得大学生在社交媒体的时代背景下,目的性选择变得更加多样化了。

(二)运用社交媒体转变社交方式

在调查中,约50%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最有效果、最有现实价值的社交方式,是以寝室为中心的传统“面对面”社交。然而实践证明,在大学生中运用社交媒体形式的网络论坛、微博来获取资讯,运用QQ、微信作为联系工具的两类人群分别以36%和58%的比率占了主导地位,远远高于6%的大学生“寝室好朋友”为主的传统“面对面”社交。

这一结果反映了当代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的运用转变了社交观念,大部分学生不再抱有狭隘的交友观念,转而追求建立更加广泛、多样的人际网络,通过运用社交媒体产生的新兴社交方式正逐渐被大学生接纳并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

四、社交媒体的运用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运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社交媒体的运用对大学生有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力,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确实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有着不可否认的优势。

1.时效性强

社交媒体的运用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获取各式各样的资讯信息,也可以搭建多种内容的社交平台,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目的性地进行选择,这些媒体形式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简便、更加快捷、更加直接、更有时效。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自己最需要的内容,打破了空间、时间的局限性。同时社交媒体平台也可以提供讨论、对话、提问、交流,把相关人员无形地联系在一起以便于更好地沟通,结交更多的朋友,扩展了人际网络,使大学生们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到最有价值的资讯。同时,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平台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来经营自己,更早地建立社会关系网,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信息量大

运用社交媒体获得的资讯,远远超出了传统媒体和纸质媒体,新的数字技术引起工业化革命,网络把世界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掌握全球的资讯。例如了解国内外各高校的研究课题、教学内容,也可以查阅各大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还可以下载专业书籍和教学文件,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量。

3.传播广泛

社交媒体平台的运用,使传统社交的“点对点”形式转变成“点对面”形式,可以满足大学生各式各样的需求,方便了大学生的交流,还可以信息,做到快捷有效,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将是成倍扩展,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开来,使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世界百科,也可以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成果,大大扩展了大学生的社交领域。

4.形式多样

社交媒体自出现以来,就以多样化的服务平台吸引着当代大学生的追捧,各式各样的服务平台、信息平台、交友平台、购物平台一直都是大学生们最热衷的选择,通过运用这些社交媒体平台,大学生们甚至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模式,只要利用各种客户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聊天交友、关注新闻、选择购物等,也可以为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送去祝福和礼物,大大方便了大学生的生活,使大学生的社会活动扩展到校外甚至全世界。

5.社交灵活

对于社交媒体的运用,美国心理学家曾提出6度分割理论,认为世界上两个互不相识的人需要建立联系,平均只需经过6个人就可以结识。目前非常流行的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平台就是基于这个理念应运而生的,这个平台就是通过朋友来结交新朋友,只要在网站上注册,通过相关资料就可以找到许久未联系的朋友甚至是小学同学,这种功能是非常强大的,而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办到的。同时随着QQ和微信的运用,更加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两个陌生人甚至可以在不同的地域直接对话,进行实时交流,从而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交灵活度。社交媒体的微博平台,大学生可以交流思想,发泄情绪,关注话题,也可以随时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可以展现自我风采,吸引更多的朋友关注自己,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

(二)运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对于社交媒体而言我们也要用正反两方面的角度去看待,运用社交媒体带给当代大学生新的体验和变化,但是也会带来诸多消极的负面影响。

1.沉溺网络,脱离现实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发展成熟,不排除有些大学生思想意志薄弱,面对形形的社交媒体平台和客户端,极其容易沉溺于其中而无法自拔。经过调查,在经常使用社交类网络平台的大学生群体中,由于上网时间过长,从而直接影响到学习和工作,这部分人所占的比例高达34.6%,而在不经常使用或者是从不使用社交类网络平台的大学生中,该比例只占到7.6%;另外调查还显示:经常使用社交类网络平台的大学生中,在不上网时经常会惦记上网的比例达到60%,而在很少上网或者是从不使用社交类网络平台的大学生中,该比例只占到6.3%。由此可见,过度关注和运用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的大学生容易产生网络依赖综合征,也就是“网瘾”,这样一来,这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平台的时间多了,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工作的时间自然就减少了,从而影响了学习和生活。这类大学生忙于经营自己的网络社交平台,却疏于与亲朋好友建立面对面的交流接触。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社交媒体毕竟还是依托网络存在的虚拟形式,虽然它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机会,但是依然是无法代替现实社交活动的,当代大学生也不能过于相信和依赖社交媒体的存在形式。

2.流于表面,缺乏深度

大学生在运用社交媒体过程中,“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大学生的朋友圈或者是交友平台上的好友动辄上百人,有时甚至上千人,这里面很多都是兴趣相投的陌生人,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大学生甚至没有真正的朋友。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他们讨论的话题大多是兴趣观点、生活琐事、网络动态等,喜欢及时更新自己的网络内容,晒出自己的生活和动态,从而吸引朋友们的关注。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虚荣心,弥补了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缺失,但是这样的交流都流于表面,很难形成深层次的互动。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运用社交媒体的网络虚拟性强,使得社交本身就掺杂了很多不可靠因素,尽管很多社交平台是采用实名制的,但是大家依然是陌生人,这始终没有面对面的交流真实可靠,所以交流的话题一般都流于表面,同时社交平台上的话题更新快、随机性强,使得很多话题没有时间思考就被新的话题覆盖了。另一方面,现代大学生虽然追求个性自由,但仍有内心的自我世界,在社交媒体的交流平台上面对大多数的陌生人很少会敞开心扉真实面对,也很少触及深入的话题。于是导致热衷于社交媒体的大学生觉得网上交友很容易且很轻松,无须牵挂与担心,更不用承担责任,只要退出社交网络平台就能全身而退。这样一来,有些大学生甚至将这种错误的社交理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同情心下降、承诺感降低、随意性增强,更加缺乏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3.不良信息侵蚀,监管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对运用社交媒体平台的监管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没有相关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制约,这就给有害的部分信息提供了传播平台和可乘之机。另外,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面对各种思潮和言论往往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腐朽文化的侵害。同时部分大学生以“恶搞”为乐趣、以“戏谑”为时髦,崇尚“非主流”,以此作为逃避现实、推卸责任的借口。社交媒体平台让部分大学生感到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现实,不受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网络的自由与社会的责任之间出现失衡,产生道德失范,做出不讲诚信、散播流言、恶意诽谤等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五、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

(一)正确引导大学生与社交媒体运用的关系

大学生面对社会,通过合理的社交,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阶段的必修课,也是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重要保证。要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处理社交媒体运用的关系,无论怎么运用社交媒体去丰富大学生活、或者是获取信息,它们都是一种方式和手段,社交媒体的运用具有形式多、交友广、更新快等特点,而传统社交真实可靠,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感知对方,情感互动,在不同的场合下也可以锻炼随机应变的能力,这又是网络社交所无法替代的。所以大学生要合理运用社交媒体,发挥社交媒体网络的优势,从中获益。对于部分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应该对他们深入了解、耐心引导,找出其依赖网络的原因,并适时的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走出困境。

(二)培养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的法律道德意识

大学生在社交媒体运用环境下的道德意识培养,首先要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律的“真空”,在网络上法律的界限也是不能跨越的,要搞清楚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同时也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不受网络侵害。其次,道德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要从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开始,要加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加大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教育。我们要帮助大学生培养辨识能力,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导向。另外,在运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大学生应当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坚持完善自己的人格形象,做到诚实守信、严格自律,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社会责任感和网络道德素质自觉深化到自己的媒体社交行为中。

(三)将社交媒体运用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面对大学生群体运用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形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看到其积极意义并将其结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是保持与时俱进的需要。同时通过运用社交媒体平台,我们也可以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所需所求,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生俱来的优势,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之间的平台和纽带,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运用社交媒体这一平台和学生实现良性的互动。另外,还要运用社交媒体平台建立高校心理咨询平台,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这样一来也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面对社交媒体带来的变化,提高网络信息的处理能力,掌握和运用媒体平台技术,如此,才能适应当前社交媒体的发展需要。

六、结语

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并不是和社会发展相背离的,恰恰相反,现实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尽快适应社交媒体的传播环境。作为中国社会将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于社交媒体的运用将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社交媒体在中国普及和使用是不可逆转的,对社会进步是有着巨大推动作用的。在当今社会中最响亮的一个口号是“与时俱进”,社交媒体的运用将进一步深入大学生的生活,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使用率也将进一步提高,我们也肯定社交媒体的运用和发展将会对大学生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也会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参考文献:

[1]辛文娟、赖涵.微博、SNS与大学生虚拟交往需求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2(2).

篇5

近年来,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一种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各种信息的传播形态。而在多种多样的新媒体中,一种以社交为主要功能的新媒体工具已经悄无声息地占据了我们生活的重心,由《报告》统计显示QQ、微信、微博在网民常用的六大类型社交应用中位列前茅,而这三种社交工具也是当代大学生使用相对较多的网络社交工具。

随着新媒体社交工具功能的不断完善,现在的社交工具的功能不再局限于社交,它还兼具了钱包的功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诞生微商这个新得职业方向。

微商是指利用微信、QQ、微博等社交工具作为平台来开拓市场,展开销售活动以实现目标或进行分销的组织或个人。就目前而言,微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微信公众号的B2C微商,另一种则是在微信朋友圈开店的C2C微商。无论哪一种微商模式,若想要获得大量关注往往需要依托各类社交工具。从狭义来说,微商的诞生与发展是伴随微信的发展建立起来的,而从广义来说,凡依托网络社交工具进行销售的模式均可以成为微商。

二、新媒体社交工具影响下的大学生消费

基于社交工具进行的微商营销,往往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这种营销具有立体化的特点。以微信、微博为例,它们可以借助多种多媒体技术处理手段,从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方面来展示产品并进行描述,从而使潜在的消费者更加直接形象地接受信息。二是具有高速度的特点。在依托朋友圈、QQ空间、微博的转发功能情况下,则能够起到宣传、推广的作用。三是这种营销方式具有便捷性。这种营销方式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企业行为都不需要进行审批,这就为商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除此之外,微博还可以依托名人效应来进行宣传,明星的一条微博能够引来几十万的关注度,对于商家而言,通过明星微博进行宣传,可以使知名度扩大。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当前的网络营销已经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也必然改变人们的消费心理,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而大学生作为网络势力的中坚力量,必然会受到最严重的冲击。当然,这种影响并非完全来自于微商,很大程度与社交工具的传播性也存在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消费心理具有趋同性。大学生作为涉世未深的群体,这种心理表现的尤为明显。所谓的“趋同性”就是说在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这种物品即使自己不需要,但也会随大流去购买。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与周围群体保持一致。社交工具具有即时分享的特点,现在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喜欢拍照并配上文字传到朋友圈、空间或微博进行分享,这样的分享,很容易对周围的人造成影响。

其次,大学生的消费还具有受诱导性。社交工具中的一些自媒体经常会在无形中向受众群体灌输价值观念,以微博为例,有些微博“大咖”通过录制视频来宣传推广某种商品,由于他在微博有大量粉丝,这种宣传就会在短期内快速传播,成为勇于尝试新事物的年轻人争相购买的东西。因此,各种宣传极易引起大学生消费。

三、对大学生的影响

社交工具是一种沟通情感的工具,因此,能够进入到名单中的人都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人,总体来说,由此而引发的消费也是兼具利弊两方面的。

从积极方面来看,首先,社交工具引发的消费与其他消费一样,具有省时的特点。挑选完心仪的商品,坐收快递即可。不必把时间浪费在交通、走路上。其次,还能趋优避劣。社交工具有即时分享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从周围的分享中发现好的产品,这也可以帮助我们在挑选商品的时候少走弯路。

篇6

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与上网用户的迅猛增加使得互联网已发展成为辐射面最广、交互性强大的新型媒体。2014年9月,阿里巴巴以250亿美元的融资成为美国历史上融资规模最大的IPO在纽约交易所挂牌上市,全球人们的眼球被马云吸引了,而马云正是利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乃至全球商人做生意的方式。互联网市场已成为一个急速扩展、潜力巨大的市场,蕴涵着无限商机。天原集团走过的七十年悠久岁月,始终都是主打化工类的工业性产品,相比较快速消费品的市场营销模式,一直有着工业产品的技术专有特性和渠道局限性,面对互联网营销带给企业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积极应对需要管理者投入更多的思考。

一、工业品市场营销的传统交易模式

面对生存的和发展的压力,许多工业品企业始终以优势价格和直销手段与有战略合作意义的大客户保持良好关系,用以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第一,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关系营销的大环境下,大部分工业品制造企业都是通过人脉维护、开发客户和抢占市场。第二,工业品是具有技术含量的产品。第三,产品同质化的不断加大,导致工业品传统营销模式面临着被电子商务交易模式所替代的现实。

二、工业品市场营销中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应用现状

基于强大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发展的,利用互联网可以实现简单的BtoB电子商务交易,但是对工业品营销直接推行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仍然是有难度的。目前工业品企业做的最多的就是注册一个公司域名,建立公司及其工业品简介的网站,利用网络廉价高效的特点,建立起商业信息沟通渠道,通过登陆该工业品企业网站的客户可以了解相关信息,取得进一步开展贸易合作的联系方式,达成初步交易意向。

三、电子商务营销模式

电子商务营销模式是一种基于发达的电子信息技术、电子信用支付机制等社会配套环境前提下的高效交易模式,是网络营销的一种方式应用。它有着传统营销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特点:第一,该交易模式可以为工业品企业和客户之间提供一个信息沟通快捷、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交易平台。第二,该交易模式还可以优化工业品企业的资源配置,减少中间环节,缩减营销成本。第三,该交易模式可解决分销商层层分销带来的成本提升问题,可有效避免了营销中的灰色问题,降低关系营销和灰色营销带来的影响。

四、利用互联网对天原集团营销的深远影响

天原集团是以基础氯碱化工产品为主打的化工制造企业,营销类型是典型的工业品营销,主营业务虽已经达到90亿元的规模,目前仍采用直销营销模式、分公司营销模式、分销营销模式、关联营销模式和销售联合体模式等传统渠道营销模式开展工作。通过比较分析网络营销对企业营销的影响,管理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互联网营销进行管理思考。

首先,分析集团公司在利用互联网应用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依现状来看已经建立了公司OA协同管理系统、ERP-OA系统、天通网(物流电子商务)等系统,特别是ERPNC系统应用规范了公司生产经营涉及的基础核心业务如财务、人力资源、采购、库存、销售、资金、资产设备等管理,但这些实施更多的是企业基础业务管理的规范、日常协同办公高效和公司形象推广及应用,而利用互联网对企业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应用还有很大的空间。

篇7

手机社交媒体已经融入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青睐甚至于依赖手机社交媒体,一方面可以总结为移动网络的便利化和普及化,让部分手机社交媒体,例如微信,QQ,取代传统的电话,短信,成为更为方便,甚至某种意义上更省钱的交流方式。另一方面,可以总结为电子媒体逐步替代传统纸质媒体的时代到来,手机社交媒体无疑成为电子传媒的良好载体,其便携型,时效性,以及更为自由的双向,多向交流方式,备受广大大学生青睐。

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社交媒体的时间超过三个小时,当然,这一点取决于其无与伦比的便携性。在宿舍、教室、家里、图书馆、校外其他公共场所,只要掏出手机,就可以聊微信、刷微博、逛人人。而他们交流的对象不仅仅为身边的朋友,也有父母、领导,还有远在他地的网友。关注的内容从娱乐八卦、饮食文化,到民生热点、时政经济。我们可以这样比喻,小小的一个手机像一张网,大学生通过手机社交媒体,将自己的人际交流网络扩大,阅读见识网络延伸,这张网把更多的人,更多的事,同时连接了起来。当然,不免会有人产生这样的担忧“线上交流的便利性,是否会让大学生淡漠了现实中的交流,反而让人际关系更加疏远”。然而,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手机社交媒体的使用,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大部分大学生更是把手机社交媒体摆在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把他看成人际交往的催化剂。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手机社交媒体以及逐渐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在人际交往和信息获取等方面高,手机社交媒体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它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大学生们与社会的距离――它为大学生们提供了随时随地的“即时资讯”,让我们过上了足不出户,尽知天下的“卧龙式”生活。虽然早在二三十年前电脑就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过类似“纵观天下”的信息冲击,但手机社交媒体带来的冲击更进一步,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你可以24小时不关电脑,但不会365天都不关电脑,但确有人常年不关手机;你可能不会上下课都背着电脑,但确有人上厕所都会带着手机......由此可见,手机社交媒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活资讯,用“随时随地”这四个字形容再贴切不过,而电脑的优势就相形见绌了。

其次,手机社交媒体在拉近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的同时,自然会引发两者碰撞,发生各种反应――大学生们对所处社会或是某些社会现象会反应出一系列态度、情感甚至是宣泄,而大学生们使用社交媒体的这种行为所传递出的一些信息 则推动了新的社会动态的发展,构成了新的社会现象。每天打开手机,求扩散的帖子漫天飞舞,大多是一些娱乐性质的,博人一笑一思考;但偶尔也会遇到一些“寻人启事”、“寻物启事”及“呼吁关注”等的帖子,身为满腔热血的有志青年,大学生们不免动了恻隐之心,动动手指将正能量扩散开来,为社会力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彰显了新一代的蓬勃朝气。反过来,我们使用社交媒体的某些行为也确实形成某种力量,影响着社会。前不久有一则新闻:有人发微博说看到一辆卡车载着满车的流浪狗“赴刑场”,然后微博被疯转,最终车子在半路上被关注到微博的某动物保护协会拦下,一百多条生命在“微博的”力量下得救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妇女儿童拐卖、搜捕犯罪嫌疑人等案件,都在手机社交媒体的帮助下成功告破。在这些事件中的手机社交媒体使用者功不可没,而大学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再有就是,手机社交媒体成为大学生们即刻的情感宣泄口与GPS定位仪。随时打开你手机社交媒体,都会有这样的信息跳出来:“心情就像现在的天气(阴天),累感不爱”或是“终于来到心仪已久的地方。我在XX路”,让远在天涯的朋友也仿佛近在咫尺。除此之外,它还是我们成长的DV――随手挂在网上花枝招展的街拍照,或是突如其来的伤心欲绝求安慰,甚至生活中的点滴故事都被记录在腾讯空间的“那年今日”和“时光轴”里,等着我们回首时感慨万千。

当然,手机社交媒体除了带给大学生们这些积极美好的东西外,也不可避免地给我们带来了些负面影响。

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当属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危害。随着电脑软件被手机社交媒体所取代,我们从早晨醒来到晚上入睡,甚至在梦里,都离不开手机辐射带来的伤害。加之一些网游从电脑植入手机,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健康的担忧与日俱增,“因长期对着手机屏幕导致视网膜脱落”这样骇人听闻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因为“黑莓拇指”或“手机皮炎”等一系列手机病在医院门口排起了长队的人一波接着一波。另外,长期沉迷于手机社交媒体的人还容易产生头痛、失眠、多梦、内分泌失调等症状,患眼癌等一些癌症的概率都会高于常人。

除了生理上的影响外,手机社交媒体还在影响着我们与人交往的方式。看过一则新闻,说有一个小姑娘在睡衣派对开始之前,要求所有来参加派对的小伙伴们上交她们的手机,理由是想过一个有质量的睡衣派对。由此折射出这样一个现象:手机社交媒体在网络世界里给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社交平台,却在现实生活中限制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时,人们宁可低头给社交媒体里远方的陌生人写十条评论,也不愿意抬头与面前的朋友一个眼神交流。

手机社交媒体究竟是频繁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还是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似乎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它确实缩短了人们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但心里的距离仿佛越走越远。以前,人们把朋友分为两种,一是深交,二是点头之交,而对于长年使用社交媒体的我们来说,似乎又多了一种,称为“点赞之交”。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并不是说感情和水一样淡,是说与人交往完全讲究思想与灵魂的契合,不掺杂功利的成分。当代大学生在泛滥的各类手机社交媒体上点的“赞”到底有多少认同之心在里面呢?

篇8

二、新媒体对农村家庭内部成员交流的影响

通过笔者的深入走访与调查,农村中对新媒体设备的使用极大地影响了家庭内部成员间的交流,这其中既有正面的积极促进作用,也有负面的消极抑制作用。在调查过程中,体现更多的是积极的一方面,例如:通过全家人对新媒体的使用,增加家庭内部成员的交流机会,对新媒体带来的信息的讨论与交流,使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加深了理解,增进了感情,关系进一步趋于融洽,有利于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与此同时,新媒体中体现家庭和睦因素的内容也为家庭内部成员的交流模式树立了榜样,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头作用,对和谐家庭关系的形成起到助推作用。

1. 新媒体对老年人家庭内部交流的影响

老年人是农村家庭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对于常年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而言,步入老年期之后,他们的社会交往往往会减少,更为明显的变化是其活动圈的急剧缩小。老年人的社会交流往往被局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之中,社交、友爱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就实地调查的现状而言,互联网的使用在农村老年人中还远不普及。在我们的调查中,有91%的被调查者都表示“会和家中的老人经常打电话”、83%的家中拥有数字电视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和家中的老人一起看数字电视”。由于心理、生理、成长年代、社会经历的不同,不同代人之间的行为和认知往往存在巨大差异。新媒体的使用可以使这些差异得到沟通,进而形成融洽和谐的家庭关系。新媒体是联系两代人的得力工具。通过新媒体,家中的老人也融入到家庭之中,紧跟家庭的变化,紧跟时代的发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海量资源常常会使家庭内部成员在选择上产生分歧。例如在数字电视应用的家庭中,很多时候,年轻人喜欢看的节目是老年人毫无兴趣的,这自然会减少家庭成员一同收看节目,互相交流的时间。

2.新媒体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新媒体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的改变。在受访的农村居民中,许多家庭因新媒体而出现某些微妙的变化。例如调查对象刘某家的亲子关系就因互联网而发生巨大改变。2012 年9月,刘某为儿子购置了一台价值4000元的台式电脑,自打刘某家有了这台电脑,他家的生活方式便发生了巨大变化。刘某的儿子不再跟他抢电视遥控器,每晚也不会准时等待天气预报的播出,在互联网上可以自由地观看各种电视节目,随时查阅当地当时的天气信息。刘某说他通过上网能够获得许多有用的信息,了解近来发生的国内外大事。但他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首先是他儿子把大量时间耗在电脑旁,很少再出门和小朋友们玩耍;其次,他儿子的学习成绩出现下降;因此,刘某没少和儿子产生争吵。谈到这些,刘某对他家购置的这台电脑产生悔意。虽然电脑和互联网给他家带来一定的便利,但是影响到儿子的学习、影响到父子之间的亲情。这个事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媒体对农村居民家庭亲子关系的影响,这其中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存在着一些负面效应。

3.新媒体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夫妻关系是家庭内部关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夫妻之间关系的和睦直接左右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发展。笔者于调查中发现,新媒体设备的普及与应用极大地影响了家庭内部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对新媒体设备的购买与使用,提高了家庭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促进了夫妻关系的融洽,例如调查中访问的金某。金某独自带着孩子在农村居住,而丈夫李某则在外地务工。新媒体的使用大大地缩短了二人的距离,每天晚上妻子金某都会准时守在电脑旁,等待丈夫上线,二人进行视频通话。新媒体的应用使视频通话成为现实,身居两地彼此不再仅仅停留在声音层次,而是清晰的视觉图像。金某自己也说假如没有网络,她根本无法坚持着自己一个人在农村看孩子,一定会跑去和丈夫一起打工。新媒体的应用,缩短了夫妻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彼此互相了解的时间,这有助于夫妻之间的和睦相处和家庭稳定。

三、新媒体对农村社会交流方式的改变

1.交流范围的改变

在新媒体影响之前,中国农村社会已经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冲击,原本维系传统农村社会的地缘与血缘纽带也已饱经侵蚀,在血缘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姓宗族长幼秩序也正在逐渐瓦解。然而相对于城镇地区而言,以血缘、地缘为联系构建出的社会关系依旧或多或少地发挥着效用。就个体而言,单个农民个人在农村社会中的社交关系仍旧较多地依附于血缘、地缘之上。尽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市场化的影响,农民个人的生存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可是“生与死长于斯”根植一方水土的农民亦然无法彻底摆脱血缘、地缘的拘囿。然而,新媒体尤其是移动电话的使用冲破了农民社会交流的空间局限,极大地延展了农民社会关系的空间范围,通过移动互联网上的社区论坛与交友平台,农 民个人可以同任何地域、任何背景的网友建立其基于地缘、血缘关系之外的另一种社会关系。因为移动电话和移动互联网络易于双方互相沟通,而且还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社会交流机会,新媒体正改变着农村的社会经济生活圈和社会婚姻生活圈。之前,以自然村落为核心,农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圈和社会婚姻生活圈的关系以不等的距离半径逐渐减弱,这也深深地反映着农村生活受制于地缘因素,然而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农村婚姻生活中,适龄的男女青年不再受地缘远近的局限。原本拦阻在男女青年之间的地缘鸿沟,因新媒体的存在和应用相对消失。与社会婚姻生活圈相类似,海量信息通过新媒体传播,也为农村提供了依靠信息来谋生的职业和靠着新媒体吃饭的职业。相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它们是一种技术工作,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并不像农业必须依靠土地,它可以是动态的、流动的,可以随着技术、信息、市场的改变而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行业变动。新媒体不仅为农村社会提供新的职业,还正在改变着农村居住者的就业观,同时还延展了农民的社会经济活动范围。在过去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协同合作的时期形成的以地缘、血缘为联系的社会关系,正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随着个人交流空间的进一步拓展而进一步垮塌。

2.交流对象的改变

长久以来,情感要素在农村人际交流对象的选择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感性认识在社会交流的过程中基本上起着主导作用。可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前进,在商品经济的汹涌浪潮中,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功利性色彩,他们在对交流对象的选择上往往体现着注重对方能否对自己现在或是将来的生活、发展有帮助,这一交流对象选择标准带有极强功利性、目的性。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新媒体对农村居民在交流对象的选择上有着显著的影响。农村居民在选择交流对象时,最注重的早已不再是以往的感情要素,“是否对自己有实际帮助”、“财富程度”、“外表相貌”都已经成为不少被调查者考虑的首要要素。例如,购买电脑产品并连通互联网的刘某和孙某就对笔者明确表示他们在使用了电脑,尤其是连上互联网之后,在选择社会交流对象时,基本上都是通过互联网来进行筛选的,通过互联网选择与自己爱好相似或者自己喜欢的类型的人进行交流,互联网业已成为使用互联网的农村青年之间建立新的社会交流网络的平台。从另一个方面而言,他们所选择的交流对象也必定是那些经常使用互联网的人,也只有这些人才会在互联网上相互认识并建立起新的交流关系。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些使用互联网,并且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对象选择的人,他们在交流对象的选择上具有极大的自由性和广泛性,不再受制于传统血缘、地缘和职业圈的束缚,跳出之前的选择交流对象的模式,拥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也拥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余地。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中经常出现的“俊男靓女”以及各种“美好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都在影响着一些农村人的审美思维,这些被影响者也不只是直接使用新媒体者,还包括一些间接影响的受众,较为突出地表现在一些农村的青少年在他们选择交流对象时较为注重对方的相貌、衣着等外在条件。

3.交流形式的改变

传统农村的主要交流形式主要是面对面,这是一种最原始的,也是最直接的交流形式,然而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使用,农村居民之间的交流方式日趋多元化,原始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形式也已不再是占据主体地位的交流形式,农村居民的交流呈现出逐渐间接化的特征。借助移动电话、互联网的便捷交流形式,农村居民之间的交流更加的高效化。新媒体的使用使得原本较为繁琐的交流礼仪被简化,交流方式的简洁便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居民在类似于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过程中带来的时间上、经济上的浪费,农村社会交流效率也得到极大地提高。农村居民在社会交流形式上,由于移动电话、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工具在农村的逐渐普及,农村居民在社会交流中借助新媒体作为中间媒介的行为日益频繁,这使得间接交流方式在农村社会交流中逐渐增多,交流过程中的感情因素也出现相应的减弱。在调查中笔者发现,43%的被调查者对新媒体的使用程度较高,而更是有7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本人或家庭成员经常使用新媒体”。在这79%的“本人或家庭成员经常使用新媒体”的农村居民中,大多数的人是购买了移动电话、电脑这类新媒体设备。这些新媒体设备的使用使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交流的工具多样化。根据调查,受访的农村居民中大多都不只拥有一台新媒体终端,例如受访的何某,他家在两年中,相继购买了数字电视、电脑、移动电话等新媒体终端,他就跟笔者表示现在他与朋友的交流不再停留在实地面对面的层面,而是拥有了很多选择,既可以通过移动电话进行联系,又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文字、语音、视频交流。不可否认的是,农村社会交流方式的改变绝非仅仅受新媒体一方面的影响,而是受制于多种社会因素,是在多种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合力”性改变。

四、结语

关于新媒体对农村社会交流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首先,从最浅的层面说,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为长久以来缺乏变化和革新意识的农村社会生活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是对农村稳定结构的有益改变;其次,新媒体的应用打破了农村社会交流的空间隔阂,极大地延展了农村社会关系的空间范围;再次,新媒体一定程度上作为农村财富、信息的代表,也会引起农村居民个人地位与交流方式的变化。不过,新媒体并未是百无一害的,正如上文所言,新媒体在家庭内部的交流中可能起到一定的副作用,在农村社会的外部交流中更是已经形成了一种注重“外表”的择友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的农村社会中新媒体的发展还受制于不少因素,诸如农村居民对新媒体的消费能力不足、农村居民对网络信息的吸收能力较低等问题。在注意改善新媒体对农村社会交流方式影响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蹑手蹑脚,而需要大力支持新媒体在农村中普及,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参 考 文 献〕

篇9

一、新型社交媒体及其特性

1.1新型社交媒体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各类社交媒体的用户激增。根据百度百科,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而作为社交媒体的最大用户群,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都受到其巨大的影响。

1.2新型社交媒体的特性

新型社交媒体的普及及发展正是由于其便捷性、原创性和交互性三个特性。通过移动终端,用户随时实地可以信息,并随时更新自己的心情和周围发生的事情。评论、沟通、互动功能,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畅通。

二、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在行为习惯的影响

《2014中国大学生媒介与消费调研报告》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五地显示,微博微信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分别为71.1%和82.3%。随着社交媒体应用的普及,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习惯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1积极影响

1、丰富了大学校园生活。新型社交媒体的便捷性使当代大学生活更加分富多彩。音频、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信息传播手段使得大学生的通讯沟通手段更加多元化。通过对生活学习的记录,对朋友圈内其他人以及各种公众账号的关注,获取各种各样的新鲜资讯,也大大满足了大学生对周围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通过社交媒体,还可以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和学习小组也大大丰富了大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2、拓展社交圈,提高沟通能力。由于网络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使得大学生的交友圈不再限定于一个教室或一个校园。通过网络大学生们可以便利的接触校外世界,随时随地与人沟通,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友机会。也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减轻了交友双方的心理负担,消除了部分大学生在日常沟通时的心理隔阂,这也为平时好友较少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拓展交友圈的社交平台。

3、自主学习,获取丰富网络资源。TED、可汗学院、世界级名校公开课等一批公开课正是依托于社交媒体为全世界爱学习的网友提供的一个网络学习平台。这些公开课涵盖了人文、科学、艺术、社会、金融等领域的精彩课程。这些课程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也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2.2消极影响

虽然便利的社交媒体应为为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带来了一定积极影响,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社交媒体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1、过度沉迷影响正常人际交往。对微博微信的应用可以说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时随地查看手机已经成为部分学生的一种习惯。这不仅逐渐占据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时间,甚至开始占据他们的学习时间。在课堂上听见微博更新的声音,对老师来说也屡见不鲜。过去侃侃而谈的同学聚会,也演变成大家各自把玩手机。任何事物都是过犹不及,一旦社交媒体取代了正常的沟通交流,正常的人际交往也将消失。

2、信息过度暴露,大学生安全利益存隐患。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少、判断能力差,很容易采信一些不实信息。随着社交媒体的极速发展,个人隐私保护措施却为得到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泄露严重,这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通过网络诈骗,虚假信息,对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损害。

3、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意识形态易受影响。新社交媒体使每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信息成为现实。但是在这些的内容中,有益的内容可以让受众得到启发,但是也有一些不良信息掺杂其中。大学生心智体尚未完全成熟,意识薄弱,在面对不良信息时容易受到影响,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行为习惯的引导策略

1、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多彩的校园文化,丰富的文体活动,不仅可以增加现实吸引力。同时结合校园发展,把大学生们的的智慧和热情合理的引导到现实中来,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消耗大学生过剩的精力,从而从根本上减少了大学生的上网时间。

2、利用网络优势,引导学生。现在大部分大学生已经认可或正在使用社交媒体,学校可以通过指定专门的教师,利用社交媒体融入到学生中。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更容易畅所欲言,老师也可以仔细观察,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3、加强网络安全教育。通过网络安全教育,加强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对常见的网络诈骗可以独立辨识;对于虚假信息能够仔细分辨;对于流言谣言能够理性的认识。最终实现不受或少受网络犯罪侵害。

总之,对于新型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学校应积极应对,把社交媒体看成一种手段,合理利用网络优势,正确引导并规范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最终实现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学会利用网络平台获取有用知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 考 文 献

篇10

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教学媒体的变革及发展,教学媒体从幻灯、广播等发展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教育技术人员逐步地将新兴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将单纯的视觉刺激转向了视听综合刺激,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文字,更包含图片、视频、动画多种形式,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形象;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更加多样

媒体技术引进教育领域,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创造了多层次的教学方法,为学生采用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同时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促进推行素质教育。

3.教学时间与空间更加灵活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移动技术的发展为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提供了契机;同时,社会网络技术使学习者借助 Blog、微博等工具,实现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网络开放课程使得学习者在家就可以学习国内外名校网络课程。媒体技术的发展,必将带动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的发展,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学习者将更加方便地随时随地地获得学习资源。

4.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多元

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以班级授课为主,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以教为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由教师控制教学进度、决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中,它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现代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将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逐渐产生,建立一种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探索和小组合作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媒体技术对教学设计带来的弊端

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学辅助工具,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问题。

1.教师过分的依赖技术

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支撑技术,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来辅助教师传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将课本及教案上的内容直接变成幻灯片的连续播放,不但没有使新媒体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媒体技术的作用是辅助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起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就没必要使用媒体技术。

2.导致学生的动作技能下降

在实验过程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采用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过程或播放录像等形式来取代实际的动手操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仅仅演示或播放录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不可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无法达到实验教学本身的目的,最终造成学生的动作技能不足。

3.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它具有展现丰富、有趣的动态教学内容的显著优势,造成教师忽略了板书的价值。但板书却有着多媒体教学不可替代的为教学功能和强大的生命力。好的板书,能将教学内容系统化、条理化,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要点和结构,板书反映的知识结构是教师是对课本内容的浓缩与整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因此,传统的媒体技术在教学具有不可忽略的使用价值。

4.导致学生情感激励的缺失

由于电子书包、iPad等新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大量应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的是人机交流,缺乏教师的情感激励与同学的交流,教师的模范行为和人格力量就很难直接感染学生,可能引发其学习过程中的孤独感,导致对学习的厌倦,甚至造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这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是十分不利的。此外,长时间使用对学习者的视力及身体健康都会产生一定的危害。教育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如何合理使用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

媒体技术虽然在教学中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如何有效的运用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教师教学相关的理论水平

只有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媒体技术才能发挥其巨大的优势。换句话说,如果教师不懂或不了解媒体技术方面的相关理论,仅仅凭激情、热情去使用各种媒体技术,就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教师运用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必须了解媒体技术的特点、适应的情景、媒体选择的原则等内容。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的学习研究,这些理论也是指导教师有效地运用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只有对理论知识有了足够的了解,才能在运用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中取得最佳效果。

2.提高教师运用媒体技术的实践能力

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离不开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教师运用媒体技术能力的强弱,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成效,所以提高教师运用媒体技术的实践能力势在必行。此外,教师要接受如何运用媒体技术的系统培训,让教师们掌握如何利用媒体技术处理教学内容、制作教学课件与开发设计网络课程等应用媒体技术的能力。

3.选择恰当的媒体技术

任何一种媒体技术都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应用优势,由于各种媒体负载的教学信息抽象程度、教学内容的层次的不同,我们需要将不同的媒体技术优势互补,而不是用一种去取代另外一种。比如,通过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示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危险的实验过程,通过板书进行系统条理地展示教学内容,指引学生对知识的建构;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在线的学习、交流讨论等。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媒体技术,掌握好怎样有效地结合现代、传统媒体技术,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篇11

新媒体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我们的设计艺术丰富了创作的形式与手段,新的创作形式和手段转而就会影响人们的审美标准和欣赏习惯。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信息时代,随着电视、广播、电子产品和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新艺术形式层出不穷,在帮助人们拓展艺术审美体验的同时,彻底改变了现有的艺术观念和形式。

有效地拓展了设计美学的新领域,直接运用数字媒体进行创意和构思,想象力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数字化艺术作品,其个人化的自由制作和传播方式,启发和引导了人们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设计艺术,给大众的视觉艺术生活带来极大变化。

单一媒体的创作已不再是主流,数字化艺术设计还将继续不断向多媒体方向发展。现在,综合编排多种媒体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媒体与其他如影像、报纸和书籍等形式的媒体差别就是因为它是交互式的,而且是非线性的,强调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性、反馈性。由于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人们不再受地域、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数字化艺术设计扮演的远不只是传统设计中被动的角色,它使艺术设计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能够方便、快捷地传达给每一位欣赏者。

新技术的应用加快了艺术风格和潮流的更新,开辟了艺术创作的新领域,创造出新的美学形态。新媒体技术将图像、声音、文本、动画、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集合在同一文件中进行编辑处理的方式,将大大丰富虚拟艺术设计的构成语言。通过使用不同的软件,创作的过程不再是单向发展,而是多向反复。同时,新媒体技术替代了传统艺术创作中的手工绘制,使设计效率不断提高。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给设计艺术带来了众多的设计形式,艺术创作的范围越来越大,数字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形式。对二维、三维对象变化多端的艺术处理,使设计活动变得轻松并使设计者体会到创作的乐趣。

新媒体手段对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影响

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设计需要个性和内涵。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创作表现手段,广泛并深入地作用于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之中。它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的机会,同时也能够根据市场和自己的需要,选择和决定所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因此,数字化技术要求围绕着创作的需要展开而展开,摒弃远离市场需求而闭门造车的理念。

新媒体手段所特有的组织性和开放性,促使我们在艺术教育理念上必须具备创新和思考的能力。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活动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活动。新的视觉空间,提供了无限多元的可能性,艺术向网络延伸,其所追求的是一个新的传播体系。诸多新的表现形式以及大量新思路、新内涵、新题材和由数字技术体系建构的诸多全新特征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引导艺术家进行新的探索,从而鼓励和加强在学习活动中的思考和创新。

新媒体技术已使艺术设计教育超出了学校的范围,形成了大教育的概念。艺术设计的数字化技术,以高技术代替了大量传统技法的训练,缩短了艺术创作的过程,使设计表现方法越来越简便。数字化艺术设计为发挥人的艺术潜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是传统设计方式所无法代替的。例如:应用软件中的各种画笔以及设备,通过数字绘画技法可随意涂鸦,创作起来轻松自由。人们可以随时从各种预存的资料里随意调出所需要的形象,在重新组合中表现新的感觉。这就使得更多的人能独立实现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艺术构思,亲身体验设计的乐趣,艺术设计从此走进大众生活。在未来的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强调以人为中心、让设计者参与实践,促进设计者的思考和创新,这些理念将影响未来的艺术设计教育的结构和内容。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交互地操作,利用图形、图像、文字、声音及视频等来传递和获取信息,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十分方便、快捷,极大地帮助和丰富了设计的构思和表现。新媒体数字化技术进入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后,教师要从主讲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和辅导者,并且他们的教育责任也因之发生变化。在这种教育教学环境中,学生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积极的合作者。新媒体数字技术由作为教师的传播知识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由于新媒体数字化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和技术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共享性,互联网带来互动式的教育形式。虚拟现实、多媒体技术等为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全面融入全新的数字技术奠定了基础,也为艺术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艺术设计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授业自然倾向选择合作式的学习策略。这样,新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会产生一定影响。

新媒体手段对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影响

随着艺术领域的拓展,当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的设计教育把培养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教育的核心不仅仅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承袭,更主要的是培养设计者的创新能力及直面各种挑战的人格品质。我们必须明确解读和利用各种媒体不仅是加强全民信息意识,也是艺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重视环境对形成艺术能力的影响,创造意念是艺术媒介和材料的出发点,强调过程而非结果以及找到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新媒体手段使视觉信息更加丰富。设计是一门视觉艺术,只靠理论讲解在教学中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较难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那么,在运用新媒体手段后将会大大地拓展学习者的思维空间,同时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把枯燥的理论演化为栩栩如生的图文资料,让学习者在愉悦的观察中迅速感受到事物发展的那些动态的本质特征,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最终使艺术设计创作能够在技术和艺术上紧密结合,满足新时期对艺术设计教育的高质量要求。

新媒体手段使设计创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中,主要是教师用有限的范图对课程中的理论和技法进行讲解,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范图来徒手绘制作业,往往会忽略设计艺术的核心――创意。现代设计理念着重于培养设计者识别各种媒体的要素和技术,以及分析这些要素和技术对主题和信息的作用能力。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及应用软件的强大功能,更为设计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手段,它缩短了设计制作的时间,可以使设计者拥有更多的时间对其作品进行科学、严谨的权衡。将新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丰富的创意方案和制作方法来适应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新媒体手段使艺术设计教育方法多样化。数字化技术引进艺术教育中,丰富和充实了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图片、文字、动画、视频、音频等素材。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创造了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加强了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提高了教与学的针对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同时启发学生制作不同媒体的艺术作品,或是把某一媒体的观点、构思和主题改用另外两种相关的媒介来表达,引导设计者如何进行创造,培养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不断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应用中,艺术设计算是与其最有缘的艺术种类了。无论是艺术设计创作者、参与者还是观赏者,艺术总是贯穿于人类基本需求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之中的。新媒体手段为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实现了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使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宋奕勤:《论数字化技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科技创业月刊》,2008(11)。

篇12

虽然学生在学习医学影像设备学之前,已经学过医用电子学和医学影像物理学等课程,对理工类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医学影像设备学打下基础,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是遇到如下一些问题。

1.1 教材内容多,授课学时少 医学影像设备学涉及到不同的医学影像设备,如X线机、CT、MRI、超声诊断仪等等。在30学时内,传统教学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这些内容全部概括进来。教材内容多,授课学时少,如何提高课堂授课信息量成为理论授课时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2 概念抽象,线路图复杂,学生不易理解 由于医学影像设备学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线路图,学生从未接触过,很陌生,而且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与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欠缺。若按照教材编写的思路来开展教学,学生会由于自己太过薄弱的理工基础而听得满头雾水,无所适从。如何将抽象、复杂的知识通俗易懂地传授给学生是必须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2 多媒体在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中的优势

2.1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节约课时,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和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板书和挂图上花费了不少时间,而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节省了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时间,而且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凑、形象、直观,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解决教学学时少的问题。

2.2 多媒体教学能够较好地模拟动态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4] 教材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很难用简洁的语言解释清楚,学生也不易理解和掌握。多媒体动画模拟动态过程,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比如X线发生装置的教学,笔者利用Flash软件制作多媒体动画生动的再现“飞焦点技术”、“X线管阳极旋转”、“X线产生”的过程,既形象、直观,又可反复播放,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3 多媒体教学,便于教学设计,突出重点内容 在传统教学中,靠板书和教师的语言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紧张的授课中,板书不能过多,有时难以规范。教师边写边讲,还要看学生的反应,常常会顾此失彼。应用多媒体教学,幻灯片上的内容可以合理设计,规范处理,并可用一定的方式突出重点,如用不同颜色、不同字形、不同字号,使学生明白哪些是重点内容,哪些是熟悉掌握内容,哪些是只需要了解的内容。

2.4 多媒体教学,学生不受忙于记笔记之苦 传统教学中,教师边讲边板书、绘图,学生忙于记笔记而无暇听老师讲解。多媒体教学可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课堂上学生可以不必忙于记笔记,用更多的时间跟随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课后再拷贝该课件在电脑上自行复习,不受记笔记之苦。

3 多媒体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重视多媒体课件质量 教学效果优劣与教学课件的质量关系重大。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课件时应遵循认知规律。课件中引入的图表要经Photoshop处理变得清晰后才可使用,同时图表颜色的搭配应协调,色彩不宜过于刺激。文字的色调应较统一,不过于华丽,以3种以内不同文字颜色为佳。文字内容宜简不宜繁,重点要突出。课件中不添加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以免分散学生课堂注意力。总之,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质量至关重要,课件制作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授课内容上,而不应该被其它的内容所分心。

3.2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有许多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其始终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教师的作用。在多媒体教学中应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不仅要充分备课,优化教学过程,精心设问,增加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而且还要适当控制教学进度和换片翻页的节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3.3 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 虽然多媒体教学具有诸多优势,但是它不能够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诊断用X线机的教学,学生从课件中的文字、图片、动画和教师的讲述等认识电磁继电器从电磁线圈得电到各触点动作的过程。但是,笔者发现学生对电磁继电器整体的认识没有亲眼看实物演示那么具体、深刻,当学生观看了实物的动作过程时有种“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

3.4 课外时间应设辅导答疑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学生在课堂上来不及消化,而且课外自学也会遇到许多疑惑之处,因此,每周至少安排2小时的课外辅导答疑时间,以便及时指导学生学习,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在少学时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时间利用率,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解决了授课学时少、内容多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有利也有弊,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之成为教学腾飞的翅膀,更好地为本门课程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玉子.多媒体技术在循环循环内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07(3):101-102.

篇1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中最常见和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多媒体技术在人物形象设计教学中的运用,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次革命,是对人物形象设计学科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探索人物形象设计教学发展新方向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人物形象设计教学模式相比,信息化时代下的人物形象设计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教学信息量大大增加,趣味性也大大提高,从而可以获得通过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获得的效果,成了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1 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教学的概念

多媒体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方式,能够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乐、音效等形式的信息资源,通过编程方法整合在一个交互式的整体中,并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动态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留下深刻印象。多媒体技术强调的是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信息媒体的技术,而从本质上来说,多媒体技术具有三种最重要的特性:信息的多样化、信息的集成性和系统的交互性。所谓多媒体教学,也被称作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人物形象设计教学中的优势

2.1 多媒体教学的生动直观性

传统的人物形象设计教学,往往以老师的讲解、示范作业的讲评为主,大多为形象的想象、图形的变化、技法能力的传授等理论性的知识,有时也会采用模特、打幻灯片、放录像等手段,但造型所表现的意境、创意的新奇、视觉的美感等等,并不是靠语言就可以说明白的,因此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通透,而人物形象设计教学的特殊性正在于实践性和技能性,远远不止理论性和知识性。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有机组合到一起,将视觉符号形式由平面为主扩大到三维和思维立体形式,从而使一些抽象的理论图形生动化、具体化,并且使得原本原本枯燥无味的播讲变成互动的双向信息交流,能够把信息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各种初始设计意念在电脑教学的帮助下广泛地分解组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从而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2 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大

人物形象设计师一门视觉艺术,那么课堂上所传授的大部分内容,还是要转化成实物来演示、讲解。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45分钟的一堂课内,只能对一个模特的整体形象设计,从中还要穿插各种知识信息,这样就会花掉很多时间。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供更多新鲜的、可靠的等人物形象设计教学所需的各类信息,使得课堂的信息量大幅增加,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人物形象设计课堂的教学效益和质量,这是提高人物(下转第164页)(上接第116页)形象设计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多媒体教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大大节省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所需的时间,从而给学生留出更多时间来欣赏和讨论,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设计技能。

2.3 多媒体教学的资源多样化

在传统的人物形象设计教学中,更侧重于对各种专业课程以及对人物形象设计的技能的学习,相应地缺忽略了对设计信息、资源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造成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时代特征的脱节。而人物形象设计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开放的学习资源以及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的机会,这样有助于学生拓宽自己的视野、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借助日益普及的高速信息网络,多媒体技术可实现计算机的全球联网和信息资源共享,这样一来,教师及学生便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他们的学习触角进行延伸,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成果来进行有效的研究,从而取得更加广发和独特的观点,有利于学生新思想、新观念的形成,并且能够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

3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人物形象设计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3.1 避免造成对多媒体技术的过度使用

并不是每一门人物形象设计课程都适合于采用媒体教学的手段,如人像素描、化妆造型等这些基础课程,除了老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外,还需要老师的直接演示,以及学生的实际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就这些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就显得不是很适合。同时,有些老师在制作课件时,仅仅是对书本内容的简单复制,这样反而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另外,有些老师在课件制作完成后,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反复使用这个课件,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时代的脱节,缺乏新意和创意,反而不利于学生对新内容、新知识的掌握。与此同时,对多媒体技术的过度使用还体现在,部分教师以为在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地发挥它的优越性,却忽视了对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

3.2 避免造成学生思维想象空间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