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校教学质量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教学质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校教学质量

篇1

1.1现状透视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所教授的知识是学习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不仅内容相对较少,而且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的理论和知识。因此,国家教委可以组织全国的专家和学者统一编写,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也就相对少些。但是对于高等教育,一方面其涉及的学科和专业种类繁多、另一方面许多学科还在发展和研究当中,同时还有许多新学科和知识在不断产生,所以像中小学教育那样统一编写、使用教材是不太现实的。

目前,高校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由权威机构或权威学者编写的教材,另一种则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

权威教材数量相对较少,其中也有差别。通常由国外引进的教材在教师和学生中是比较受欢迎的,一方面在许多领域国外的研究水平是领先于国内的,比如管理学、经济学等;另一方面,在引进的时候也是选择了国际上相对权威和知名度较大的教材。而国内的权威教材则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除了研究水平的缘故之外,国内的学术环境还经常要受到与学术研究无关的因素影响,这也使得权威教材的认定事实上常常不是将学术水平作为最重要的依据。

高校中大量使用的是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则是良莠不齐。有许多教师本身就是该专业的研究者,他们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研究成果写入教材,这样的教材不仅教师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觉得与实践联系紧密。但是也有不少教师为了评定职称或其他一些非学术的原因编写教材,编写的过程通常是东拼西凑、四处节录完成。使用这样的教材,教师要不时指出其中的问题甚至是错误,有些教材更让学生根本无法学习。

总体而言,当前让教师和学生满意的教材并不多。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反映在大学里不过是学到了学习的方法、毕业后就把教材卖掉等现象也充分体现了当前高校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1.2根源探索

笔者以为造成当前大量高校教材不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二是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三是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许多高校都已经开始考虑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但大多数高校都是一个定性的定位,即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满足这样需求的人才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应该掌握哪些技能等等一些具体且需要定量回答的问题却少有人提起,而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确定一个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即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

由于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晰,那么将直接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也就没有有效、规范和明确的监督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教材就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自然那些量多质次的教材就有了生存空间。

(2)学术界的务实精神问题。我国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的问题应该是老生常谈了,关于学者们的文章著作相互抄袭的报道是屡见不鲜。

并非中国的学术界不提倡不鼓励务实精神,而是无需务实精神同样可以在学术界生存,甚至可以得到认可和推崇。学者们相互抄袭的报道常常只能把学术界外搅得沸沸扬扬,但学术界内多半还是波澜不惊,权威还是权威、教授还是教授。转贴于如此,专心致力于研究的学者就少了许多,而投机取巧沽名钓誉者则是源源不断。质量上乘的研究成果和专著自然也就不多,高校教材量多质次也就在情理之中。

(3)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态度问题。近几年来,高校发展很快,特别是在高校扩招后,而随之带来得问题也大大增加。因此教育界主要将注意力集中于资金投入、人才争夺、毕业生就业、教师待遇等较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一个牵涉面广、且需要长期努力的问题则关注相对较少。教材只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也就几乎没人在意,这就导致了高校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基本上是混乱无序的状态。

2对高校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建议

笔者以为高校教材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当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重视。提高高校教材的质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编写和选用教材的根本依据。高校若能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则能够比较好的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

首先,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一般还都会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他们最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当前需求甚至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毕业生工作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指出所学教材中内容与实践脱节和错误的地方。因此,向毕业生了解的市场需求是一般而言最客观和正确的,甚至比许多专家的研究更有价值。

其次,毕业生往往都对母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都是愿意为母校服务的,向他们进行回访和咨询成本是比较低的。所以,向毕业生了解市场需求也是非常经济有效的途径。

2.2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相对于教材,许多学者更热衷于编写专著和论文。因为,教材多是讲述专业内相对成熟和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专著和论文多是阐述专业内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研究成果,它们更有利于肯定学者研究的价值。因此需要多多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其实是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入教材,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高校教师一般都要承担本专业的科研任务,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可以尽可能的减小教学与专(行)业发展的脱节。教师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也要参考前人的成果,可以筛选精华、剔除糟粕。再者,教师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也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有可能产生更多质次的教材,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教材越多、教师的选择越多、学生的参考书越多,教材市场的竞争就越激烈,编写出优秀教材的可能性就越大。只要在选用教材的时候相关部门没有过多的限制,比如要求使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教师和学生最终可以使用在竞争中取胜的优秀教材。

2.3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

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优秀教材能够脱颖而出。

篇2

1.1现状透视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所教授的知识是学习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不仅内容相对较少,而且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的理论和知识。因此,国家教委可以组织全国的专家和学者统一编写,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也就相对少些。但是对于高等教育,一方面其涉及的学科和专业种类繁多、另一方面许多学科还在发展和研究当中,同时还有许多新学科和知识在不断产生,所以像中小学教育那样统一编写、使用教材是不太现实的。

目前,高校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由权威机构或权威学者编写的教材,另一种则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

权威教材数量相对较少,其中也有差别。通常由国外引进的教材在教师和学生中是比较受欢迎的,一方面在许多领域国外的研究水平是领先于国内的,比如管理学、经济学等;另一方面,在引进的时候也是选择了国际上相对权威和知名度较大的教材。而国内的权威教材则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除了研究水平的缘故之外,国内的学术环境还经常要受到与学术研究无关的因素影响,这也使得权威教材的认定事实上常常不是将学术水平作为最重要的依据。

高校中大量使用的是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则是良莠不齐。有许多教师本身就是该专业的研究者,他们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研究成果写入教材,这样的教材不仅教师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觉得与实践联系紧密。但是也有不少教师为了评定职称或其他一些非学术的原因编写教材,编写的过程通常是东拼西凑、四处节录完成。使用这样的教材,教师要不时指出其中的问题甚至是错误,有些教材更让学生根本无法学习。

总体而言,当前让教师和学生满意的教材并不多。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反映在大学里不过是学到了学习的方法、毕业后就把教材卖掉等现象也充分体现了当前高校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1.2根源探索

笔者以为造成当前大量高校教材不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二是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三是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许多高校都已经开始考虑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但大多数高校都是一个定性的定位,即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满足这样需求的人才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应该掌握哪些技能等等一些具体且需要定量回答的问题却少有人提起,而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确定一个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即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

由于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晰,那么将直接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也就没有有效、规范和明确的监督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教材就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自然那些量多质次的教材就有了生存空间。

(2)学术界的务实精神问题。我国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的问题应该是老生常谈了,关于学者们的文章著作相互抄袭的报道是屡见不鲜。

并非中国的学术界不提倡不鼓励务实精神,而是无需务实精神同样可以在学术界生存,甚至可以得到认可和推崇。学者们相互抄袭的报道常常只能把学术界外搅得沸沸扬扬,但学术界内多半还是波澜不惊,权威还是权威、教授还是教授。如此,专心致力于研究的学者就少了许多,而投机取巧沽名钓誉者则是源源不断。质量上乘的研究成果和专著自然也就不多,高校教材量多质次也就在情理之中。

(3)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态度问题。近几年来,高校发展很快,特别是在高校扩招后,而随之带来得问题也大大增加。因此教育界主要将注意力集中于资金投入、人才争夺、毕业生就业、教师待遇等较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一个牵涉面广、且需要长期努力的问题则关注相对较少。教材只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也就几乎没人在意,这就导致了高校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基本上是混乱无序的状态。

2对高校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建议

笔者以为高校教材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当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重视。提高高校教材的质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编写和选用教材的根本依据。高校若能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则能够比较好的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

首先,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一般还都会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他们最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当前需求甚至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毕业生工作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指出所学教材中内容与实践脱节和错误的地方。因此,向毕业生了解的市场需求是一般而言最客观和正确的,甚至比许多专家的研究更有价值。

其次,毕业生往往都对母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都是愿意为母校服务的,向他们进行回访和咨询成本是比较低的。所以,向毕业生了解市场需求也是非常经济有效的途径。

2.2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相对于教材,许多学者更热衷于编写专著和论文。因为,教材多是讲述专业内相对成熟和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专著和论文多是阐述专业内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研究成果,它们更有利于肯定学者研究的价值。因此需要多多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其实是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入教材,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高校教师一般都要承担本专业的科研任务,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可以尽可能的减小教学与专(行)业发展的脱节。教师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也要参考前人的成果,可以筛选精华、剔除糟粕。再者,教师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也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有可能产生更多质次的教材,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教材越多、教师的选择越多、学生的参考书越多,教材市场的竞争就越激烈,编写出优秀教材的可能性就越大。只要在选用教材的时候相关部门没有过多的限制,比如要求使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教师和学生最终可以使用在竞争中取胜的优秀教材。

2.3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

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优秀教材能够脱颖而出。

篇3

课堂教学;教学质量;诚信机制

一、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失信表现

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的质量是衡量高校教育工作的指标,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高校的主要教学活动,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注重从课堂教学入手,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和参与者学生都对课堂教学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师生能动性,创建“双效课堂”(顾豪爽,2007),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水平。然而,根据鲍威等(2011)的调研发现,在实际的高校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不足达34%,教师的实践性、应用性知识能力薄弱达30%,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达20%。而学生迟到、旷课现象屡禁不止,出勤率在90%以上的学生比率仅为72.8%,即使没有缺勤,很多同学也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47%的学生从不或很少参与课堂讨论,65%的从不或很少在课堂上提问。总体来说,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不少失信行为,影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分为:

(一)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

教学是大学的本体性原初功能(张旸,2015),大学所培养出的人才的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最为关键的,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教师的投入为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然而由于受评价指标体系、职称晋升等影响,高校教师往往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科研,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存在备课不充分、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多媒体课件粗糙、不注重和学生交流。这就导致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质量比较差,失信于学生和本职工作。

(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加强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改进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拥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的教师应当具有本课程领域内广博而深厚的专业知识,能熟练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恰当地与学生沟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无止境的过程,只有经过不断的学习、思考与钻研,才能得以提升。然而有些教师进取意识薄弱,学习上马马虎虎,工作上得过且过,专业知识老化后也不及时充电更新,导致知识跟不上时展,教学方法又陈旧,课堂上也懒得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学水平较差,对学生和教学工作不诚信。

(三)学生缺课现象普遍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学生存在学习诚信缺失现象,缺课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是为了兼职、上考研辅导班、考证辅导班、社团工作、找到实习单位要实习、求职应聘等,还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利用上课时间在宿舍睡觉、玩游戏,缺课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课堂教学质量。

(四)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有些学生虽然没有缺课,但是在课堂上根本没有认真学习,有的睡觉、讲话、看课外书籍,更多地则是使用手机。谷大海(2013)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频率非常高,84.39%的同学有上课玩手机的习惯,很多学生将时间消耗在玩手机上。上课无聊了就会利用手机上网,譬如上人人网、QQ聊天、浏览新闻,玩游戏、微信,进行网络购物等严重干扰周围同学的听课,同时也影响授课教师的情绪,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形成较大的影响。另外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借助于手机拍照功能,把需要记的地方就用手机拍下来,或者面对任课老师的提问用手机上网搜索答案。这些行为都不利于正常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

二、诚信教学是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诚信,即诚实守信,包含诚实和守信两层意思,诚实强调言行一致,而守信则指的是坚守承诺。诚信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准则。诚信教学,指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和参与者学生都要做到言行一致并坚守承诺,除此之外还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差本质上就是一种不诚信。

(一)教师诚信教是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离开了教师的教,课堂教学活动就无法开展,而教师诚信教学则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要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高校教师必须是诚信的教师,诚信对待教学,拥有严谨的教学态度以及高超的业务水平。高校教师的教学态度以及业务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会接收什么样的教育,诚信对待教学的教师会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楼军江,2014);拥有高超的业务水平的教师,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延伸学生原有知识的广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

(二)学生诚信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课堂教学除了要靠教师诚信地教以外,还有赖于学生诚信地学,二者相辅相成,学生诚信地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要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必须是诚信的学生,诚信地学习,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以及认真求实的学习精神。拥有端正的学习态度的学生首先不会无故旷课,在课堂上也会避免使用手机,否则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且无论是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还是不感兴趣的课程内容,都会认真学习。拥有认真求实的学习精神的学生会认真对待学习中碰到的每个问题,尤其是不理解、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更要认真努力学习,可以积极地查阅资料或者向同学及老师求助,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三、诚信视角下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要提高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高校课堂必须是诚信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诚信地教、学生诚信地学,为此我们必须要构建高校诚信教学体系:

(一)从制度层面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

高校要从制度层面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让大学回归人才培养的育人本源。一要调动教师授课积极性,促进教学发展。对教学质量优质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及优先评职称,对于教学质量不达标的教师给予物质惩罚,在评职称等可以实行一票否决(谢念湘,2013),把教师的精力聚集到教学上来,以教学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并带动学生的创新发展,共同推动教学发展。二要强化学风建设,对于长期无故缺课的学生进行诫勉和预警,强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许使用手机,净化课堂教学风气,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建立教学诚信规范,创建诚信课堂,规范教学活动,引导师生坚守教学诚信,并加大宣传和奖惩力度。

(二)加强教师队伍诚信建设

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诚信建设,引导教师认真教书育人,进一步端正教风。一要加大师德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师德修养,规范教师师德行为,提高教师的诚信水平。二要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诚信评价机制,为教师建立教学诚信档案,详细记录教师的施教行为。三要加大对教师教学中的不诚信行为的惩治力度,严肃查处施教行为不端,确保教师时刻保持诚信教学。

(三)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业务水平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一要要求教师不间断地进行学习和知识更新,掌握学科前沿和动态,并结合自身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丰富教学内容。二要鼓励教师潜心研究教学,及时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与理念,不断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技术,提高教学能力(李梅,2012)。三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增强教学的实用性(魏晨明,2012),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四)建立健全大学生学习诚信档案

师生是课堂教学的一对矛盾体,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专业水平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以及参与程度,同样学生的状况也会干扰教师的教学状况,并影响到教学质量。一是要加强学生诚信道德教育,使学生都真正认识到诚信是高尚的人格魅力,从而形成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思想意识和良好氛围。二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学习诚信档案。为学生建立学习诚信档案,客观动态地记录学生上课和考试等方面的诚信状况,将诚信档案与大学生奖学金、评优、申请助学货款、保送研究生等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廖俊清,2014),有效约束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时刻注意自己的信用状况,有助于减少学生旷课的现象,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同样有促进作用。三要加大对学生学习上的不诚信行为的惩治力度,对经常缺课、逃课、迟到、睡觉或精神萎靡不振的同学,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同时跟班主任、辅导员沟通。

(五)加强学生学风建设

加强学生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勤奋学习,严守课堂纪律。一要抓好出勤率,对缺课较多的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保障良好学风建设。二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课认真听讲,不使用手机,与老师进行积极的教学互动,端正学风。

四、结论

诚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不仅经济活动需要诚信,大学校园也需要诚信,加强师生的诚信教学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诚信教学可以使得高校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履行其职能,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高校要从制度上倡导诚信教学,增强师生的诚信意识,解决部分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只有提高教师诚信教课和学生诚信学习的意识,才能切实提高高校教学质量。随着我国征信系统的逐步完善,高校开展诚信档案建设也是一个大趋势,目前已不少高校开展了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教学诚信档案应该是高校诚信档案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立贯穿于教学始终的诚信教学档案,可以对教学行为起到监督与约束作用,有效避免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不诚信行为,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建立教学诚信档案,在校园内打造诚信课堂,可以协助师生自律,提高教师教课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做到教师诚信教,学生诚信学,共同推动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余敏丽 单位: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厅[N].中国教育报,2010-09-13.

〔2〕顾豪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个关键[J].中国大学教学,2007,(7).

〔3〕鲍威,杨针,朱红,管蕾.强化教学切适性提升学生满意度—首都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2011,(1).

〔4〕张旸.高等学校教学学术的价值意蕴及其制度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5,(2).

〔5〕楼军江.反思自觉: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立场的探索与建立[J].中国高等教育,2014,(2).

〔6〕李梅.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素养之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7〕谷大海,赵海洲,项勋,付朝书,刘华戎.手机对大学生课堂学习影响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3,(7).

〔8〕廖俊清.刍议大学生诚信档案的价值-功能及其建设原则[J].兰台世界,2014,(10).

篇4

根据高等教育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教学质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以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为基础,以校内全面质量管理系统为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系统。随着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环境的发展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在依法自主办学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更新质量观念,提高质量意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机制,是确保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战略性的迫切任务。

一、根本依据:“教学质量是生命线”意识

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要求高校及其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加人WTO等等,高等学校的危机意识越来越强,生存还是死亡,教学质量起着决定作用。因而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高效可行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于促进教学质量满足政府及社会需求,实现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是必须而紧迫的。

二、外部动力:政府评估的制度化、连续化

政府经常化、制度化的评估制度,为促进高等学校建立自我发展、我自约束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从而最终形成国家、地、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供了推动力。国家于1994年起对1976年以来新建的本科院校进行合格评估,1996年开始对办学历史较长、水平较高的重点大学进行教学工作优秀评估,1999年开始对介于两者之间的高校进行随机性水平评估。2002年,教育部对上述三种评估方案及其标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统一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此基础上,2004年8月27日教育部正式下发《教育部关于设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职责任务、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正式宣布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重点工作一是要建立5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通过这种大面积、连续轮回的评估方式,建立起经常化、制度化的评估制度。综合评估工作全面反映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状况,同时要推动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制度。评估是重要的指挥棒,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是政府行为,体现的是国家和政府对高校办学的要求,对推动评估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将起到重要作用。要以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为契机,带动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相应的评估监控制度和组织机构,促进高等学校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部保障机制,积极引导和培育社会评估中介机构,形成国家、地方、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从微观事务管理到宏观决策管理的根本转变。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成立和教育部对高等学校实施5年一轮评估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

建立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是高校扩招以后保持稳步、健康发展的需要。扩招、改制和升格使各校办学条件全面紧张,师资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更为突出,经费投人严重不足,与规模发展很不适应。原有教学管理体制、机制、规章、队伍等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为保证新形势下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教育部于2001年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各校在贯彻落实文件过程中,逐步开展了新形势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研究和实践,但主要是侧重一些单项环节教学质量研究,如: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质量等,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于缺乏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经常性的质量保障信息资料积累,使得一些高校迎接评估,常常显得工作被动,也由于对教学评估的意义和对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实质没有结合教学及管理工作实际加以深刻领会和消化吸收,转化为学校内在的质量保障体系,往往达不到评估应有的效果。既然教育评估是有效教学过程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开展教育评估就不应是“额外负担”、“外加压力”,而应当视为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学校应将政府的水平评估与学校的过程管理及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相结合,以政府的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校内管理目标的参照,将社会中介机构及市场对学校的评价作为外部监督的重要因素,运用“人本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地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并完善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目标导向:“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以“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为指导方针和目标导向。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合校、扩招之后,正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思想逐步向纵深发展。许多高校已逐渐把学校改革的重点由宏观转向微观、由整体布局转向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完善,并采取一系列举措,以提高教学质量,走内涵发展的路子。

在教育经费普通紧张的情况下,我国高等学校如何在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使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使学校教学质量随着培养目标的变化不断提高,是一个需长期研究并不断完善的课题。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和确立是其中的核心。在教育资源一定条件一下,校内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系统。要坚持“质量至上”,以质量为核心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要通过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深挖潜力,以保障办学规模扩大的基本需求。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之本,“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目标导向要以质量保证和逐步提高为核心和主导目标。教学质量管理的目的,既要证明已经取得的“质量水准”,更重要的是在于持续不断地改进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最优化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多培养人才,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四、核心系统: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篇5

Analyses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apid Expansion

ZHANG Peng[1], LI Hong[1], LIU Li[1], HAN Ying[2]

([1]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5;

[2] Analytical & Testing Center,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5)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size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into a period of rapid expansion. In this paper,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pointed out some form of college somewhat "merger", "hats upgrade" irrational phenomenon,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 quality; University Rankings

教育水平,尤其对大学教育水平、教学质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的基本要素。纵观国内、外发展史,每一个崛起的强盛国家,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些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作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发展壮大过程中都伴随一批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出现;中国的崛起,中国大学综合水平的提高是近年来,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晚年也曾经提到“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①从政府、科学界以及全社会方方面面均在高度关注中国的发展中,科研能力、教学质量对社会发展的推动能力的提高。

近几年来,高教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和相应的研究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进行专题研究工作。从1978年,潘懋元发表《必须发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文章,②标志着我国大学教育理论、教学质量研究进入大众视线; 1983年由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教研究进入了有组织的研究阶段。近十年来,为适应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大规模、全国性的高校、大专院校、中等专科学校的“合并”、“戴帕升级”的现象,各种不同形式的大学教育质量的评估活动也层出不穷。如近年来让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大学排行榜的出现,对中国高教在如何提高综合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质量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在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1 什么样的大学是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大学

在全国出现大规模高校“合并”,“戴帕升级”的时候,许多从事高教研究的学者,都关注到这种现象可能带来的各种结果。中国需要建设多少所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的发展、崛起只需要综合类大学培养的人才?什么样的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早在1999年中山大学高教研究所陈昌贵教授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要素做了一个简单的解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体现在――学科建设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经费投入,综合管理水平。在这五个基本要素的支撑下,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一流大学应该具备的五大要素是指其综合能力水平,还是其某一专一领域的水平,是应该注意的问题,社会的发展从农耕时代注重过去知识的利用,工业时代注重当前技术的开发,信息时代注重未来技术的研究开发的发展规律看,③一流大学的五个基本要素应该是注重引领社会发展的未来技术研究领域,而这些新领域创新性的研究能力的形成,不是能够通过对现有大学的合并而在形式上成为一个“大”大学能够简单实现的;另一方面,任何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不是单纯依靠几所一流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而推动;有着上千所大学的美国日本,世界一流大学屈指可数;是少部分一流大学和大批的培养专业人才的大学一道提升了其社会的整体创新能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大学、大专、中专培养出来的一大批专门人才,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因素。前一段时期中国大规模的“高校合并”趋势下,形成了大专院校集体升为大学、中专升大专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量扩招的一种普遍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形式上的提升,实质上是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的浪费,大批“升级”学校扩招培养出来研究生、本科生到社会上都降级就职;而社会上大专生、中专生、技校生缺乏,这些职位的缺口,大都由研究生、本科生填补。这种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办学理念值得反思,以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

2 高教质量的评价体系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导向

中国高等院校经过一个重组升级、系列改革后,有效促进了高教质量的提升,但对这种新格局下的各大高校的教学质量的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的构建的急迫性,催生出了一些高教质量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管理政策、管理措施:其中大学排行榜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同时也潜在地影响着学校管理者的思路。④

2.1 大学排行榜对促进大学提高办学质量的两面性

在大学教育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地方,一些方向对办学理念的偏失,对形式的过分追求,而忽视了办学质量,高校排行榜的出现,引起全社会对高教质量的关注,对高教质量的提升,有积极作用。

大学排行榜,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杂志于1983年提出并开始实施,逐渐改善,随后局部在西方发达国家推广;中国于1999年7月,中国网大首次推出了中国大学综合排行榜。这种大学排行榜通过排序的方式向社会考生及家长提供各种可比资料,而涉足了教育市场问题;其评价指标有可能引导着学校管理者追求排名,追逐指标而弥失了办学质量提高的根本,而涉足了教育质量的问题。因此,大学排行榜对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明显的两面性,要发挥其正面效应有必要完善大学排行榜的科学性。

2.2 有待改善的大学排行榜的社会评价体系

中外大学排行榜有5个可查阅的系统,中国国内的现行的排行评价体系中比较有影响的有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和管理研究院大学排行榜评价系统,其评价指针体系如表1和表2:

表1 2001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分配

数据表明,这些评价体系指标差异较大;同时,同一所大学在不同的评价体系,其排位情况相差甚远;以如下大学及排位相近的一些高校作为分析对象,可以看到其不同的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最大的排名差异在1倍以上,统计资料如表3: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大学的排行榜与反映大学水平的很多重要指标,出现大面积的差异,有些指标的差距甚大。反映出中国大学榜的评价体系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有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这种大学排行榜对社会的误导问题,分析了当今大学排行榜的弊端,如王处辉分析了我国几所大学排行榜的评价体系后,指出了它的八个典型缺陷;顾海兵认为中国大学排名已经陷入误区,步入;综合各种文献材料的对比分析:现代的大学排名需要改善如下几点:

(1)评价机构的权威性、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体系,从制度上无法保证公平;大学的排名评价机构应该是一个介于政府和大学之间的全国性专门的学术机构;不能依附于某一大学,某一地区政府,以保证其评价过程中的客观性;

表2 2005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

(2)评价体系,应该是公开、透明的,操作过程应该是可监控、可查阅的,应该先建设适应于中国各种大学的实际情况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中,一定要摒弃大学规模等同于质量的做法;中国的大学类别繁多,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培养优秀人才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大学,有其不同长处,所以不宜用同一个标准来评判所有的大学;评价体系中一定要摒弃大学的综合性等同于质量的做法;在中国大学招生过程中,有不同的宣传广告方式和一些带有偏向的因素,引导着高考学生的填报志愿的意向,每个大学每年的招生平均分数也受制于报考热度,因此,高考的招生录取分数是教学质量的前端参数,在评价体系中应该摒弃高考录取分数等同于教学质量的做法;同时,经费的投入受政府的关注度、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评价体系中应该摒弃经费的投入量等同于质量的做法,充分考虑该类因素的影响差异,真正体现出大学的教学质量的主要控制因素。

3 结束语

近期中国大学处于高速扩充式发展阶段,各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逐步完善中,各种政府导向在逐步科学化;总结经验,防止前期大量的大学合并,伤害了一些特色学科的发展;一些不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催生出一些学术造假问题;大学教育不管形势怎样变化,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培养出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强大推进作用的知识分子群体是根本。

建议在大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加强:(1)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建立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不宜全国一刀切;(2)资料收集的科学性、透明性;(3)增补反映教学质量的重要参数:该校毕业生在中国社会进步中的贡献值;该校进、出学生能力的提升值;在该校主要的学科领域中前驱性的研究水平。

*通讯作者:刘立

注释

① 钱老之憾:中国教育缺失科学精神.新华社,2009-08-06.

篇6

1.1现状透视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所教授的知识是学习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不仅内容相对较少,而且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的理论和知识。因此,国家教委可以组织全国的专家和学者统一编写,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也就相对少些。但是对于高等教育,一方面其涉及的学科和专业种类繁多、另一方面许多学科还在发展和研究当中,同时还有许多新学科和知识在不断产生,所以像中小学教育那样统一编写、使用教材是不太现实的。

目前,高校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由权威机构或权威学者编写的教材,另一种则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

权威教材数量相对较少,其中也有差别。通常由国外引进的教材在教师和学生中是比较受欢迎的,一方面在许多领域国外的研究水平是领先于国内的,比如管理学、经济学等;另一方面,在引进的时候也是选择了国际上相对权威和知名度较大的教材。而国内的权威教材则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除了研究水平的缘故之外,国内的学术环境还经常要受到与学术研究无关的因素影响,这也使得权威教材的认定事实上常常不是将学术水平作为最重要的依据。

高校中大量使用的是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则是良莠不齐。有许多教师本身就是该专业的研究者,他们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研究成果写入教材,这样的教材不仅教师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觉得与实践联系紧密。但是也有不少教师为了评定职称或其他一些非学术的原因编写教材,编写的过程通常是东拼西凑、四处节录完成。使用这样的教材,教师要不时指出其中的问题甚至是错误,有些教材更让学生根本无法学习。

总体而言,当前让教师和学生满意的教材并不多。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反映在大学里不过是学到了学习的方法、毕业后就把教材卖掉等现象也充分体现了当前高校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1.2根源探索

笔者以为造成当前大量高校教材不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二是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三是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许多高校都已经开始考虑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但大多数高校都是一个定性的定位,即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满足这样需求的人才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应该掌握哪些技能等等一些具体且需要定量回答的问题却少有人提起,而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确定一个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即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

由于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晰,那么将直接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也就没有有效、规范和明确的监督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教材就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自然那些量多质次的教材就有了生存空间。

(2)学术界的务实精神问题。我国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的问题应该是老生常谈了,关于学者们的文章著作相互抄袭的报道是屡见不鲜。

并非中国的学术界不提倡不鼓励务实精神,而是无需务实精神同样可以在学术界生存,甚至可以得到认可和推崇。学者们相互抄袭的报道常常只能把学术界外搅得沸沸扬扬,但学术界内多半还是波澜不惊,权威还是权威、教授还是教授。

如此,专心致力于研究的学者就少了许多,而投机取巧沽名钓誉者则是源源不断。质量上乘的研究成果和专著自然也就不多,高校教材量多质次也就在情理之中。

(3)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态度问题。近几年来,高校发展很快,特别是在高校扩招后,而随之带来得问题也大大增加。因此教育界主要将注意力集中于资金投入、人才争夺、毕业生就业、教师待遇等较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一个牵涉面广、且需要长期努力的问题则关注相对较少。教材只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也就几乎没人在意,这就导致了高校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基本上是混乱无序的状态。

2对高校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建议

笔者以为高校教材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当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重视。提高高校教材的质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编写和选用教材的根本依据。高校若能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则能够比较好的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

首先,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一般还都会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他们最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当前需求甚至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毕业生工作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指出所学教材中内容与实践脱节和错误的地方。因此,向毕业生了解的市场需求是一般而言最客观和正确的,甚至比许多专家的研究更有价值。

其次,毕业生往往都对母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都是愿意为母校服务的,向他们进行回访和咨询成本是比较低的。所以,向毕业生了解市场需求也是非常经济有效的途径。

2.2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相对于教材,许多学者更热衷于编写专著和论文。因为,教材多是讲述专业内相对成熟和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专著和论文多是阐述专业内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研究成果,它们更有利于肯定学者研究的价值。因此需要多多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其实是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入教材,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高校教师一般都要承担本专业的科研任务,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可以尽可能的减小教学与专(行)业发展的脱节。教师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也要参考前人的成果,可以筛选精华、剔除糟粕。再者,教师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也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有可能产生更多质次的教材,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教材越多、教师的选择越多、学生的参考书越多,教材市场的竞争就越激烈,编写出优秀教材的可能性就越大。只要在选用教材的时候相关部门没有过多的限制,比如要求使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教师和学生最终可以使用在竞争中取胜的优秀教材。

2.3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

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优秀教材能够脱颖而出。

现在有许多教材评比,但那些获奖的教材也常常是错误百出、水平不高,总让人怀疑评比的标准和评比的过程是否客观公平。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

篇7

目前,高校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由权威机构或权威学者编写的教材,另一种则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

权威教材数量相对较少,其中也有差别。通常由国外引进的教材在教师和学生中是比较受欢迎的,一方面在许多领域国外的研究水平是领先于国内的,比如管理学、经济学等;另一方面,在引进的时候也是选择了国际上相对权威和知名度较大的教材。而国内的权威教材则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除了研究水平的缘故之外,国内的学术环境还经常要受到与学术研究无关的因素影响,这也使得权威教材的认定事实上常常不是将学术水平作为最重要的依据。

高校中大量使用的是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则是良莠不齐。有许多教师本身就是该专业的研究者,他们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研究成果写入教材,这样的教材不仅教师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觉得与实践联系紧密。但是也有不少教师为了评定职称或其他一些非学术的原因编写教材,编写的过程通常是东拼西凑、四处节录完成。使用这样的教材,教师要不时指出其中的问题甚至是错误,有些教材更让学生根本无法学习。

总体而言,当前让教师和学生满意的教材并不多。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反映在大学里不过是学到了学习的方法、毕业后就把教材卖掉等现象也充分体现了当前高校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1.2根源探索

笔者以为造成当前大量高校教材不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二是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三是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许多高校都已经开始考虑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但大多数高校都是一个定性的定位,即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满足这样需求的人才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应该掌握哪些技能等等一些具体且需要定量回答的问题却少有人提起,而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确定一个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即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

由于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晰,那么将直接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也就没有有效、规范和明确的监督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教材就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自然那些量多质次的教材就有了生存空间。

(2)学术界的务实精神问题。我国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的问题应该是老生常谈了,关于学者们的文章著作相互抄袭的报道是屡见不鲜。

并非中国的学术界不提倡不鼓励务实精神,而是无需务实精神同样可以在学术界生存,甚至可以得到认可和推崇。学者们相互抄袭的报道常常只能把学术界外搅得沸沸扬扬,但学术界内多半还是波澜不惊,权威还是权威、教授还是教授。

如此,专心致力于研究的学者就少了许多,而投机取巧沽名钓誉者则是源源不断。质量上乘的研究成果和专著自然也就不多,高校教材量多质次也就在情理之中。

(3)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态度问题。近几年来,高校发展很快,特别是在高校扩招后,而随之带来得问题也大大增加。因此教育界主要将注意力集中于资金投入、人才争夺、毕业生就业、教师待遇等较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一个牵涉面广、且需要长期努力的问题则关注相对较少。教材只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也就几乎没人在意,这就导致了高校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基本上是混乱无序的状态。

2对高校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建议

笔者以为高校教材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当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重视。提高高校教材的质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编写和选用教材的根本依据。高校若能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则能够比较好的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

首先,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一般还都会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他们最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当前需求甚至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毕业生工作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指出所学教材中内容与实践脱节和错误的地方。因此,向毕业生了解的市场需求是一般而言最客观和正确的,甚至比许多专家的研究更有价值。

其次,毕业生往往都对母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都是愿意为母校服务的,向他们进行回访和咨询成本是比较低的。所以,向毕业生了解市场需求也是非常经济有效的途径。

2.2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相对于教材,许多学者更热衷于编写专著和论文。因为,教材多是讲述专业内相对成熟和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专著和论文多是阐述专业内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研究成果,它们更有利于肯定学者研究的价值。因此需要多多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其实是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入教材,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高校教师一般都要承担本专业的科研任务,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可以尽可能的减小教学与专(行)业发展的脱节。教师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也要参考前人的成果,可以筛选精华、剔除糟粕。再者,教师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也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有可能产生更多质次的教材,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教材越多、教师的选择越多、学生的参考书越多,教材市场的竞争就越激烈,编写出优秀教材的可能性就越大。只要在选用教材的时候相关部门没有过多的限制,比如要求使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教师和学生最终可以使用在竞争中取胜的优秀教材。

2.3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

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优秀教材能够脱颖而出。

篇8

一、高校转型发展对教学质量提出新要求

转型发展对高校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转型意见》以及相关文件精神,具体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教学质量管理要走向多样化

高校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由以往的相对趋同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多样化的、能够体现应用技术人才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深层次论证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安排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复合型人才。这对转型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即必须根据多样化人才的培养需求,构建多样化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达到覆盖校内外各教学环节,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不同的教学管理方式。

(二)教学质量标准要突出应用导向

教学质量标准是人才培养质量能够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准则。转型试点高校的教学质量标准在设计、制定和评价等方面都与普通高等院校有所区别。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注重评判理论知识教学效果,而转型试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既对理论知识进行评判,又注重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评判。由此可见,转型试点高校要以应用型人才特点为依托,凸显应用导向,注重强化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质量标准中的地位。

(三)教学质量管理队伍要实现结构优化

根据《转型意见》要求,转型试点高校要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支持相关行业和企业积极参与到高校的专业建设、课程管理和人才培养中。这就要求转型试点高校要改变原有的封闭式的培养路径,逐渐走向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要根据人才培养需要,积极吸纳经验丰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优化教学质量管理队伍的结构,从而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

二、转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现实局限性

正规教育知识的传递能够通过三种信息系统得到实现:课程、教学和评价。课程规定可以把什么看作是有效的知识,教学规定什么可以被看作是有效的知识传递,而评价则规定什么可以被看作是这些被讲授的知识的有效实现[2]。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过于遵循统一标准而忽略个体差异,不注重学生的实际发展,在教学质量评价内容、指标设计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适应转型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一)评价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内容过于单一,多以知识作为评价标准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标准的考核。在这种模式下,教学质量评价往往通过考核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得出评价结果。学生在考评成绩的激励下,对于知识性的问题凭借单纯记忆或积累的考试经验就可能会取得优异成绩,而实际上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种考评方式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评价方式过于封闭

当前转型试点高校对学生学业能力的评价主体以任课教师为主,形成同一个教师贯穿教学、考试和评价整个过程,考评方式过于封闭和单一,难以保证考评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同时,这种由学校内部评价主导的考评机制,容易忽视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评价体系与实际操作相分离,难以发挥考评的导向功能和调控功能。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一方面未能体现出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缺乏自我评价;另一方面,评价主体与教师缺乏交流,教师本身对于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缺乏知情权,可能会导致教师与评价主体之间存在冲突与矛盾,致使被评价教师对评价结果的接纳程度较低,难以促进教师改进不足,最终教学质量评价难免流于形式。

(三)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目前,转型试点高校的考评模式在多数情况下安排在课程结束时举行一次笔试,笔试成绩的比重在总成绩中占60%以上。由此可见,课程成绩最终将由期末成绩决定。这种评价方式的弊端在于,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在平时不注重学习积累,而将希望都寄托于一次考试上,这违背了学习需要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这种轻过程重结果的评价方式难以促进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在日后的工作中也难以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四)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的教学班级容量过大,在制定评价指标时,一些高校出于节省资源的考虑,在全校适用一套通用的评价体系,尽管有利于操作,但造成课堂授课压力过大,授课教师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难以根据专业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效果的考评中只能采用统一标准来考察学生的学业水平。这种缺乏针对性的、单一的考评方式,不仅难以体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还可能扼杀真正用心思考的学生的创造力。

三、转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改革策略

当前,转型高校必须要改变当前以知识为本的评价体系,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本的教学评价体系。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学质量评价不应仅是一种单纯的教学管理活动,还是一个需要众多主体参与的、与整个教学过程紧密相关的活动。因此,要基于不同利益主体的需要,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来考察教学质量评价,体现公共关怀的价值理念,让教学质量评价成为相关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因此,应多角度、全方位对教学质量进行考评。目前,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主体一般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学专家、同行教师、学生和教师组成。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是高校教育工作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价目的在于加强对高校的宏观指导,实现教学评价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从而保障教育教学的基本质量。学校领导评价包括校级领导和院系领导的评价,由于他们具备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种评价结果一般来说相对公正,能够体现权威性和影响力。专家评价的优势在于专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对于教师授课的专业领域具有足够的了解,他们的评价结果将成为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参考。一般在高校内部设立由专家组成的督导组,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评价结果直接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和具体院系。教学是充满专业性较强又充满创造性的活动,“高校教师在其教学事务中应当而且事实上享有相当广泛的自主权”[3]。同行教师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有助于增进教师之间对同行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了解。由于同行教师熟悉本专业教学内容,同时具备一定教学经验,评价一般具有专业性和客观性。而同行评价也有弊端,实践中多采用听课方式,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其评价结果对提高教学效益作用甚少。近年来,学生评教在我国高等学校逐步开展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教学质量管理中承担重要的角色。学生评价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职业道德、课堂组织与管理、考试的公正、学生收获等方面做出比较系统的评价。然而,学生评价也具有局限性,如对于教学目标、授课内容是否适合等方面,学生评价显得能力不足。学生关注的多是学习的乐趣、知识的实用性以及未来就业的需要等。这种局限性会导致原本按照学科逻辑设置的课程安排,在学生的价值判断中认为并不重要,致使在评教中难以得到客观评价。相对于外部评价来说,教师自我评价更容易对自身工作绩效产生实质影响,因为教师本人最了解教学活动本身,能够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和检讨,在教学质量提升方面能够发挥其他评价主体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教师自我评价也存在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通常会形成自我认可和自我保护的思维方式,自我评价往往是为应付教学检查的需要,很少认真反思和剖析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不足。自我评价多流于形式。通过对当前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分析得出,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各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还或多或少存在局限性。未来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需要多方合作,多元评价。对转型高校而言,有必要将社会评价引入到教学质量评价中来。“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学生和用人单位,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本科教学评估的主体之一。”[4]转型对高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转型试点学校课程需要直接与行业标准对接,渗透到具体的课程设置、设计和评价过程。转型试点高校应鼓励教师和企业进行合作,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到企业的生产和服务一线进行实地学习,实现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双方共同负责课程的设计和评价等工作。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也要进行多样化的改革。转型高校的职责和使命就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当前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相关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转型意见》明确指出,“制定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习者来源、知识技能基础和培养方向的多样性,全面推进模块化教学和学分制。”[5]因此,转型试点高校要根据人才需求的特点,转变对人才的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实行多样化的教育就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发学生潜能,重视和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将有利于促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多样化教学模式下,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也要实施多样化模式,这将成为未来教学评价改革的发展方向。

(三)评价指标科学化

篇9

Abstract Teaching is the current market'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mperative in the context of a work,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s the focus of education reform effort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universities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Archives" management is a management model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but i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in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issues, this paper makes the appropriate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university teaching quality "Archives" management mode, for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Key words teaching quality; archives; management strategies

0 前言

所谓教学质量档案,是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相关材料,主要包括文字、图表、声像等内容,属于教学档案的一个分支。传统意义的教学档案往往更注重教学素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具有着较强的客观性,而教学质量档案则更侧重于“人的评价”,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合理利用教学质量档案,不仅可促进教学质量的总体提升,同时也可实现教学效率的稳步增长。

1 “档案化”管理的相关概述

1.1“档案化”管理的概念

所谓“档案化”管理,是指在对个人或单位从事社会活动的一切行为进行记录的详细过程。基于档案化管理的真实性、实效性、可靠性、长期性、完整性等特性,在对个人或单位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可有效实现管理及约束的目的。除此之外,高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可对过往的档案记录进行查询,并从中总结出教学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革。

1.2 “档案化”管理的重要性

(1)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建立起有效的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可为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首先,在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档案化”管理可对其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其次,在实施“档案化”管理的过程中,高校的教学活动、教学质量及学术水平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进而有利于实现高校管理的进一步深化。

(2)完善教学体系。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对教学体系的完善也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由于“档案化”管理能够以更全面、客观的角度对高校的历史做出不同形式的记录,同时对高校教学工作及教学质量做出真实的评价,并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做出反馈,由此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3)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教学管理工作而言,“档案化”管理模式可有效起到重要的监督及指导作用。在实施“档案化”管理的过程当中,可将教学档案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真实记录,对教学质量及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更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1.3“档案化”管理的要点

(1)规范“档案化”管理。在规范“档案化”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注重观念的革新,做到与时俱进;其次,应当开展合理化的教学评估工作,以维护其规范性;最后,应当确定教学档案的主导地位,以实现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优化“档案化”管理。在优化“档案化”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实现教学档案的管理制度化及归档自动化;其次,应当通过教学档案的标准化建设来促进教学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促进教学档案管理各环节的全面提升;最后,应当进一步落实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工作,实现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

(3)坚持“以评促建”。在坚持“以评促建”的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深入理解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应当对各项教学指标的定量化分析引起足够的重视,以有效掌握教学质量、教学效益等内容,不仅能够为教学质量的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还可实现高校工作特色的进一步体现。

2 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的相关原则

2.1 全过程管理原则

篇10

一、模拟实验教学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市场对劳动力或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企业择优的标准己从过去的考试成绩优越型向操作技能优越型、实用型人才转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不仅需要普通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市场和企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就是高等专业教育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了。在这种背景下,模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理论与市场相联系的教学方式便应运而生并被广泛应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一些大学纷纷把模拟实验教学引入相关课程中。最早的模拟实验教学如会计模拟实验,就是专业或职业教育领域在学校范围内组织的一种对某一会计主体的会计管理、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模拟,并运用实际会计核算中的各种实物资源而展开的一种全真模拟实验,这种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面。之后,一些大学财经类专业的模拟实验教学在形式和方式上更注重多样性。这种方式既可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既可使学生由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缩短了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期。模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实践性”。模拟实验教学将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真实并实际地运用到实践中,使大家对所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记忆更深刻。所以,模拟实验教学一般是技能型教学。二是“简单性”。运用模拟实验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使得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概念具体化,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的直观、简单。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所学的理论知识具体是怎么运用的或者软件是怎么操作的。三是使得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传统的教学一般上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讲授,这种模拟实验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合起来,更贴近实际生活,使得教学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

二、模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软硬件设施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

尽管目前有很多高校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开展模拟实验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但部分高校的教学环境还不够完善,模拟实验教学趋于形式化。首先,软硬件设施不健全。传统教学一般上只需要有授课的地方就可以进行,而模拟实验教学需要专门的教室,大量的计算机,还有与授课内容配套的专门软件等等一些专业性的设施。这些硬件和软件设施,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部分高校受到财力的限制,无法建立模拟实验教学实验室,导致模拟教学软硬件设施不健全。其次,师资力量薄弱。许多学校的模拟实验教学的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没有经过必要的系统的培训,缺乏实践经验,这是各个高校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由于许多教师都是毕业以后直接进入学校当老师,虽然说专业的理论知识功底深厚,但是缺乏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在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2.模拟实验项目设置不合理,缺乏科学的教学体系。

虽然说有的高校已建立了模拟实验教学,但是许多的模拟实验教学本身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教学体系,而且也缺乏独立而又相对完整的模拟实验教学计划。由于学校没有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只是开设了这门课程,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模拟教学体系活动。各门课的模拟安排没有明确地划分主次而且不注意各自的相互衔接和内在联系,再加上各个任课教师只注重自己任课的教学活动,因此,现在的模拟实验教学的整体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各学校模拟实验教学一般来说不是综合性的,而是各门课分别进行的,由此造成模拟项目单一,授课内容过于简单,仅仅停留在表面,不涉及更深层次的操作,实际情况的应对等等。模拟实验教学内容简单易懂,课上学生会轻松地完成任务,之后可能会用多余时间上网、游戏或者是干别的事情,或者由于内容简单,不屑于动手完成,积极性不高。

3.考核标准不科学,影响模拟实验教学效果。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模拟实验教学课程,但是在最后的成绩考核上却没有一套科学的考核标准。不少高校对模拟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还采用传统教学的方式,包括课时的设定、场所的提供、学生出勤率、任课教师的教学安排等方面。关于对学生的操作过程以及结果如何评价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最后的期末学习成绩考核往往依据任课教师的整体印象、学生的出勤率、实验报告和平时上课的实际的简单操作来确定。这中带有一定主观性的成绩考核,对于有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同时,带有一定主观性的成绩考核,不能真实地反映模拟实验教学的成果,可能对模拟实验教学以后的优化带来一定的误导。

三、提高模拟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

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模拟实验教学既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那么在进行教学时间安排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设定。一方面,学校有关部门要根据各专业的性质,来合理地确定每节课的上课时间,这样更具有时效性。另一方面,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长度。传统的教学,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学期,每一个学期结束后,要对所学的课程进行测试,给出评价。模拟实验教学可以不用局限于这种形式,根据所开设课程的具体内容安排教学时间的长度,可以半学期完成,也可以一学期深圳两个学期完成。

2.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参与。

提升模拟实验教学质量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它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学校领导、任课教师以及学生的密切配合,大力合作。学校有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可以为实验室的建设提供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实验室的顺利建设,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实验室的建立和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使得实验室的建立少走一些弯路。另外,任课教师是直接参与到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身份比较特殊,除了多听取任课教师的建议外,还应该让教师直接参与到教学质量提升的建立过程中去。总之,学校有关部门、任课教师以及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模拟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切实提高模拟实验教学质量。

3.实施监控教学质量。

提高模拟实验教学质量,就是要对教学进行实时监控,建立模拟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如若出现问题,及时做出调整,充分发挥质量监控体系的作用。具体来看,教学内容更多的是涉及实践操作的部分时,可以进行模拟课程;教学内容多少理论知识,不涉及实践操作时,可以只讲授理论知识;教学内容较难,学生比较迷茫时,可以进行模拟操作,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模拟操作内容较难时,可以指导学生多练习几次,巩固效果。质量监控体系要实时对模拟教学进行监控,根据教学内容或者碰到的实际问题,及时地做出调整,这样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模拟实验教学既然是模拟实际情况的,也应该根据现实情况与时俱进。

4.落实质量评价指标。

模拟实验教学一般上没有具体的书面作业,所以学生的成绩很难确定,更难对教学质量做出评价。有时即使有学生的成绩作为依据,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对模拟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会失真,失去有效性,对以后的教学还可能起到误导作用。因此,针对模拟实验教学应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质量评价指标。关于外部环境,可以将实验室的设备、环境卫生等列入评价体系之内;关于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实际操作成果等也列入评价体系之内;关于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例如模拟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可以作为质量评价的一部分内容。制定具体的质量评价指标,使得评价教学质量时有一定的依据,使得模拟实验教学的成果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地表现出来,明白模拟实验教学的长处与不足在哪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地改进,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汤俊玲.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提高教育质量[J].高教研究,2005,(3).

[2]叶辉.高等院校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5,(10).

[3]廖宗廷.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学妍究,2005,(3).

[4]王晓红.实验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2002,(1).

篇11

(二)高校体育教学软件硬件不足

当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投入不足问题,投入包含硬件投入及软件投入。软件投入是指师资力量,在高校中,体育教师的数量比较少,因此每名体育教师就会承担很多工作量,这使得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降低,而且,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比较重,因此,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方面积极性比较低;硬件投入是指体育设施,近年来,各个高校都实行了扩招的政策,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体育设施总量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导致二者之间出现不平衡,最终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二、阳光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丰富教学内容,开展拓展训练

在阳光体育文化中,倡导社会群众的广泛参与,不提倡竞争,而在拓展训练中,为了完成项目,所有的项目参与人员要集中到一起,集思广益,想出完成项目的最佳办法。从广泛参与的角度来看,阳光体育运动与拓展训练是存在相同之处的,因此,教师可以开展拓展训练教学。在开展拓展训练教学时,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拓展项目,有意识的达到教学效果。对于体育教学来说,选择教学内容实际就是选择项目,在选择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的教学目标,尽可能的在保证合理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以便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啦啦操、轮滑、网球等都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实现教学目标。

(二)提升教师的素质水平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的素质水平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实际上,现在的学生都非常注重自身的身体素质,都希望通过体育教学增强自身的体质,因此,教师所面临的任务就变得更加艰巨。在阳光体育文化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具备能够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的能力,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教师就要切实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及素质水平,以提高实际教学的质量。另外,教师还要具备优秀的沟通能力,事实证明,人格魅力比较高的教师更受学生欢迎,而且更能调动起课堂的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终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篇12

一、高校跆拳道教学内容构建

跆拳道教学内容的构建应该结合跆拳道这一运动项目的特点,充分考虑教学现状和学生需要。基于现有研究对有关课程教学内容重要性的调研,将跆拳道教学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两大模块来安排。其中,理论知识分为跆拳道基础知识、技术分析、比赛知识、运动损伤和预防以及对跆拳道表演和比赛的欣赏等五个方面,实践技术分为跆拳道礼仪、相关动作和技术以及进行实际比赛演练三个方面。对于跆拳道的理论学习,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1)初级阶段主要了解跆拳道的起源、价值和发展;通过视频欣赏跆拳道技术、品式、特技等表演。(2)中级阶段则开始学习简单的跆拳道比赛知识,并观看跆拳道比赛实况;增加对跆拳道运动损伤和预防的原理学习,并掌握简单的预防措施和受伤后治疗方法。(3)跆拳道理论学习的高级阶段则应该在对基础知识和技术进行巩固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运动解剖学与运动力学的方法分析动作技术特点,熟练掌握跆拳道比赛知识,并能够对跆拳道表演和比赛进行解说和评析。对于跆拳道的实践技术学习:(1)初级阶段学习跆拳道的基本礼仪(主要是跆拳道授课和学习中的礼仪)、基本手法和步法(弹跳步、跳换步、滑步等)、1-6式套路练习,主要掌握跆拳道初级技术(前踢、横踢、侧踢和正踢),适当学习中级技术(下劈、后踢、摆踢)。(2)中级阶段加强对跆拳道礼仪的学习和基本手法及步法的巩固练习,进行7-12式套路练习,将中级技术和高级技术(双飞踢、后旋踢、旋风踢等)与简单特技作为主要内容。(3)高级阶段继续巩固基本技术,进行13-16式套路练习,将高级技术、组合技术、特技动作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二、提高高校跆拳道教学质量的应对策略

1.加强高校跆拳道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校跆拳道教学质量,首先应该拥有一批专业的跆拳道教学人员。高校应该招聘专业的跆拳道教练作为教师,并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和考察,既要注重对专项技能和教学水平的培养和评价,还要加强对“道”文化的培养。具体措施包括在校内教师间以及与外校之间开展跆拳道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不定期地对有关教师进行跆拳道专业技能和跆拳道文化礼仪等相关培训。2.倡导跆拳道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必须从教和学两方面入手来提高高校跆拳道教学质量。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外,还应该从学生入手,让学生全面了解跆拳道,增强对跆拳道学习意义和价值的体会。具体来说,首先应该向学生传播跆拳道文化,使他们了解跆拳道作为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是东方民族文化的瑰宝,还应该告诉他们学习跆拳道对于身心素质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定期组织学生观看跆拳道比赛和跆拳道讲座等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3.进一步完善跆拳道相关教学设施。适当加大对跆拳道教学器材以及场地建设等方面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多个渠道筹措资金,以不断完善跆拳道的教学设施(例如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入教学中、或者组织学生实地观看跆拳道比赛、邀请有关专家和运动员开展讲座等)。4.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综合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身体素质、性格特点等因素将学生分类,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例如对没有接触过跆拳道运动的同学,从基础知识开始教授,让他们练习简单的动作,消除他们对这项运动的陌生感),以使不同类别的学生在跆拳道学习中得到最大的收益。

三、小结

综上所述,为真正落实跆拳道运动的身体教育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应在明确高校跆拳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构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教学内容体系。同时,还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提高教学质量,让跆拳道运动的教学效果最大化。

篇13

二、提升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1.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模式。高校英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和思路,改变过去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让位给学生,促进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主动参与,大胆实践。同时,教师也要明确意识到词汇、语法知识教学只是高校英语教学的一部分重要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语言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在专业情况和就业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调整英语教学内容,尽可能的将学习内容与学生就业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拓宽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从而为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2.多措并举,优化教学手段。在传统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上主导一切,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厌恶感。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教师要针对英语教学的具体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其积极投身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的学到课本知识,还能在语言实践中磨练能力,提升素质。3.促进参与,强化语言实践。教师在改进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体,要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实现高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设置一些活动环节,如情境对话、角色扮演、游戏竞赛等将学生引入到一个和谐的语言学习环境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表达。只有让学生积极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才能让他们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高效地完成教学进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锻炼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真正改善自身英语水平。所以说,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英语课堂才是富有生命和活力的,才是高效高质量英语课堂教学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