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课堂教学方式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教学方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课堂教学方式

篇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提高。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在实践中化繁为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例如:在讲授识别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时,我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20o,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 “边角边”公理。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

二、加深学生对概念、性质的理解

数学概念、性质、定理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观察、猜想、讨论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得到的以及是如何应用的。 例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从“折纸问题”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厚度为0.1×2㎜,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纸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我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0.1×220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104.857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这样学生加深了对“乘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转贴于

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深学生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实验的平台,比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会出现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我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三角形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又如,∏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前这个结论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而计算器进入课堂后,学生就能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近似估计,得到越来越精确的的近似值,从而说明∏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事实。

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质疑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注意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解决。比如,在求证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为时,学生提供了一种证法,即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出(n-3)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为(n-2)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可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如下问题: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还有其他分法吗?由新的分法能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于是,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学生很快得出另外几种证法。我肯定了这些想法,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五、设计开放性问题,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景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将使数学学习更富有激情,学生的创造力将会更强。例如: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内容:“A、B两地相距150米,一辆汽车以50千米/时的速度从A地出发,另一辆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从B地出发,_________?”(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题补充完整并解答。本题结论没有给出,从而蕴涵了多种可能,同学们可根据条件推出不同的结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道题开放了,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出了办法和策略。

篇2

教育实验的操作过程就是实验方案的实施过程。为此,课题论证结束后,我们便按照操作过程的详细规划展开课题研究,对预设进行全面检验。但仅仅两周的行动研究,我们便进入了最初研究的高原期。出现的问题是理论培训效率低、成效差,教师感到行动研究无从下手。教育教学一体化研究的载体和切入点并没有找到;方案中研究设想提到的教师明确实验方向、主动参与、笃学慎思的积极的行动研究状态我们并没有看到,实践使我们感受到预设和生成差别太大,最初我们确实感到了困惑。

行动中的挫折让我们的感到:修正方案是迈过挫折,使研究获得进展的关键,而这个关键在于研究者能否拿出新的研究思路。而新思路来自何方?今天我们可以说新思路来自于管理者的深度的另辟蹊径的学习、思考;来自于班子成员深入研究现场,立足课堂,对实际发生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实践考察;来自于团队成员不断的探索实践来自于初教科领导的思想引领,来自于协作体成员的互动交流的顿悟。

随着“小班化”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越发感到小班教育是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为此要潜心研究新的教学策略,同时要掌握具体操作的技术与方法。那么打造一支能适应“小班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将是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前提。

丰富的思想内存,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一切创新的基础。要使“小班化”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课题取得良好的实效性,强化个体持续性的专题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们努力搭建平台不断提升教师对“小班化教育”理念的深层次理解,为课题实验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立足探究实际激发教师的灵感和机智,促使教师钻研、探索一套符合小班的教育教学艺术和专业技能。从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作业辅导批改到教学评价各个教学环节实施综合性的技能培训。

在“小班化”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探索中我们在小班协同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协同教学方法初探。这就需要实验教师成为多专多能的全科教师。为此,自课题实验不久,我们就开始持之以恒地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有学校在个人自培基础上的深层次、系统化的理论培训,有本校的专业教师进行的专业技能培训等。特别是英语、计算机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每周都固定了时间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由于实行这一特殊培训,使得教师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为小班化的协同教学法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小班化”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

教学方法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小班化”教学方法亦如此。它是用来指导具体的小班教学实践的,没有良好的小班教学方法,小班化的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那么,要使“小班化”教学方法研究取得良好的实效性,就应该引领教师采取行动研究,紧紧抓住影响“小班化”教学方 法的三大要素,即:“教师、学生、知识及其载体”、立足于小班的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小班的时间空间优势反复实践,不断地锤炼这种针对不同个体进行启发、指导、激励、影响训练的小班因材施教的方法。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变,让小班教学过程变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

2、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课题中的“三维目标”主要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是教学的基石,同时,它又是载体,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实现,没有过程就没有体验和感悟,也不可能形成技能。三大领域的目标,既各有内涵,又相辅相成。

认真制定符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的课时教学目标。课时目标要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同时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相适应,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目标是行为的导向,因此教学目标要简要、明确、具体。

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同时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教学设计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a主体意识参与,让学生应该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b主体情感参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应从中得到体现;c主体行为参与,学生的感官要积极参与;d主体时间参与,除师生共同活动外,要安排学生的自主活动;f主体参与深度,鼓励学生联系生产、生活、社会实践将书本知识“活化”。

教学目标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评价功能,教学活动中所进行的各种评价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调节功能,教学程序的设定、教学方式的选择等等一切具体的课堂学环节均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而经常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激励功能,教学目标对师生双方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也就是说,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还具有重要的管理职能,设计并陈述教学目标,实施目标定向引导,成了课堂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去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那种不注重过程与方法而专注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是不可取的。同样,如果只追求课堂教学中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弱化知识与技能,或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教学中剥离出来,企望通过讲授来实现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进行测试,也可以通过量化进行横向比较,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可以显现出来,有时却是隐性的,给评价会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尝试通过学生“参与度”,就是从一节课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的学生有多大比例,通过“有效度”,就是问的问题,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它本身的意义、价值有多大等方面进行评价。

“小班化”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虽然是方法,但根子在“小班化”的教育观念。“小班化”教学方法是教师智慧的折光,它来源于对“小班化”现代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来自于教者对于小班课堂教学的炉火纯青的驾驭能力。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理论水平、“小班化”教学相关知识的储备及研究深度的有限,让教师在短时间内直接探究创生出“小班化”的教学方法是不切实际的。为此,我们认为立足小班教学实际辩证客观地模仿移植有关“小班化”教学方法的前期成果是深入探究的必要环节。尤其是在小班化教学方法个人探索阶段,我们鼓励教师立足于课堂教学实际,采取自我研习、对比研究的方法,对于上海小班化教学研究的已有成果(十种小班化教学方法)进行模仿性探索,做到以模仿实践验证体验其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在教师“自我演习”“模仿感受”的基础上,根据“小班化”教学的实际采取“部分移植法”进行研究。引领教师通过学情师情分析,通过自我研习的感悟,充分利用小班化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的理念精心选择,将他人总结出的“小班化”教学方法中成功的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移植到自己的教学中来,采取“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行动研究策略,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效果。例如:在北师大版语文第四册“音序查字法”一课教学中,实验教师李英采用“自我研习”的实验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模仿移植,她立足学生对知识掌握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小班的优势在模仿移植的行动研究中成功地运用了小班化教学方法前期研究成果的两种方法,即“分层教学法和个别指导法”。分层教学中教师让本节学习有余地的学生们自己练习音序查字法并与同伴互动交流。而对于感到吃力的学生则采用个别指导法给予适时充分的点拨引领,让其逐步领悟掌握音序查字法的方法,取得了大班教学无法替代的教学效果。这两种小班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运用,使教者跳出了原有的教师面向全体讲,学生被动听的大班传统教法的局面,近而使小班分层教学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

“小班化”教学方法模仿移植的行动研究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不同的课堂同样的教法,教学效果迥然。实践证明教学方法是具有创造性的,而“小班化”教学方法的探究中仅仅是模仿移植是不够的。“创造”是小班化教学方法的生命,只有不断地创生才能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才能充分地体现小班的个性化教育特点。俗话说:“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有不同”,每个教师都会创造,每个教师都必须创造。创造正是小班教学适切性的需要,这种适切性也就是它的灵活性。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被誉为课堂教学方法的一次革命。“小班化”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中,有“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支撑在理论上和教学实效性上都存在很大优势,当然这种“小班化”教学实效性的产生还有赖于教师充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潜心研究和实践探索。实践中我们感到:目前小班的课堂上缺的不是教学情境,不是活泼有余的教学气氛,也不是个别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是充分利用小班教育资源上的有利条件来提高个性化教学实践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尤其应该研究“多元智能理论”,让小班教师余下的精力更好、更细微地观察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特别是后进生所具有的那种并非靠笔和纸测试所验证出来的有潜质的智能,并以此为基础使“小班化”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更充分地体现其适切性。(1)依据不同的智能特点,创生运用多种“小班化”的教学方法。加德纳教授的教学方法理念是“为理解而教,任何一个概念或技能都能以多种方法来教”“小班化”教学恰好能很好地贯彻这一精神。教师用余下的精力,能更好更细微的观察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课上了解他们的兴趣和智能特点从而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教学。(2)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持的“小班化”教学方法的实践尝试。以“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支撑的小班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课堂教学中传授相同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特点选择创生多元的“小班化”的教学方法。例如;有的学生用音乐智能来启发或导入很合适,有的可能用身体运动智力来教学很奏效。在北师大版第六册画“对称图形”一节教学中,实验教师对空间智能较差的学生采用了“手把手图画感知”的教学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们在许多方面都是有智慧的,每一个都是独特的、复杂的和高度个性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小班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小班化”的教学方法能更充分地体现它的适切性,尤其是通过丰富个性化的“小班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充分发展后进学生的潜在的智能潜能,使其得以更大更均衡发展,以此更好地提高小班因材施教的实效性,这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4、实施“小班化”教学方法研究应与“现代化”教学方法研究紧密结合

“小班化”教学的核心理念是针对学生个性储备更多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精品教育所取得的实效性。“小班化”的教学方法为实现“小班化”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奠定基础,为实现小班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实践研究中我们也深刻地感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模仿移植机械化痕迹太重,错误地把固定的几种“小班化”教学方法套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上是不科学的。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也让我们领悟到“教学方法”所蕴含的内容之丰富,对于它的研究必须从整体上入手,用相互联系的观点立足教学实践。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课题研究中理论引领要高,研究的实际落脚点要放低。课题研究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教师拥有丰富的思想内存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有更好的创新。“小班化”教学方法研究也属于现代化教学方法范畴。现代教学方法所涉及的领域及其特征、分类及优化组合和运用问题都是“小班化”教学方法研究所需要的理论指导,其特征充满着时代性和先进性。这些对于尚未接触过这么多现代教学方法的实验教师来说现代教学方法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会使教师在改进自己教学方法的研究上视野更加宽广,基于问题学习研究水平也将随之提高。同时也能将“小班化”教学方法研究与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两项研究有机的结合。

马克思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那么“小班化”教学方法的课题研究亦如此:必须从“小班化”教学实际出发,在现代化教学方法高层次的理论指导下,在借鉴已有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经验和模式下,立足于小班个性教育的特点,充分利用小班教学的优势和自身的教学实际,创造性运用所学的教学方法理论,必然会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创生更多的具有实效性的小班化的教学方法。那么,小班的教师在小班教学中一定会针对每一名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左右逢源,稳中取胜。

实践研究不是简单的模仿移植,而是在探索的过程中要敢于否定自我。敢闯、敢干、勇于改革。那么,不断创造出适应小班育人的教育教学方法来将继续成为宣庆每位教师不断超越的方向。

(2)调查法:采用向教师、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改进研究工作。

篇3

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对于高一学生而言,他们对于三国历史有了一定了解,也学习了苏轼的词,因此对于赤壁之战以及苏轼并不陌生。同时,学生理解能力较高,但不喜欢呆板、僵硬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可将情境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入境入情,加深文本理解。

二.注意教学方式的最佳效果,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的选择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学方式有不同教学效果,即便是同一教学方式,因不同教师运用,其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学方式的最佳效果,需要根据自身教学水平与风格来优选教学方法,以有效驾驭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的完美统一。如有些语文教师能说会道,则可充分利用讲授法开展教学,以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情感,使其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有的语文教师善绘善书,则可充分利用图表、板书等形式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归纳知识要点,使其把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如教学《祝福》一文时,教师可绘图板书,将社会环境(封建礼教)精心设计为一座大坟墓,祥林嫂处在最下层,中间依次为其他人物:鲁四、柳妈、四婶、婆婆,“封建礼教”处在最上面,以揭示当时社会环境(封建礼教)对祥林嫂以及鲁镇人的扼杀与残害,深化主题。

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教师板书,自下而上地深入分析祥林嫂之死的内因与外因,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分析主人公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思考:对于祥林嫂的死,谁应该承担责任呢,然后引导学生依次分析鲁四老爷、婆婆、柳妈、四婶等人需承担的责任,并认识到封建礼教是真凶,是导致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封建思想终将走向衰亡、毁灭,走进坟墓,劳苦大众终将成为其掘墓之人。

三.注意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篇4

2 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启发式教学的拓展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视学生为学习活动主体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从而学会学习。实施启发式教学,就是使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受到尊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转变教师的“权威”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关系,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生活为主,树立了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做到凡是学生能看懂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不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不说,从而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讲解,而是启发他们带着问题去研读教材,去讨论、分析、研究,教师只做一个积极的旁观者,只作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对症下药,提出补充问题,点拨学生深入思考。所谓点拨,就是存在的知识及思维障碍予以排除,从而达成目标。我在教学中注意通过适时适度的点拨、评价、引导,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调控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

3 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注重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有利于形成宽松的学习氛围。讨论合作学习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间多向交流,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往往容易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在讨论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最好首先有意识地让学困生发表见解,尽量引导这些学生达成必要的共识,将讨论引向深入。这样,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了呵护,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得到了巩固,宽松的学习氛围得到了营造。

篇5

二、变“传授者”为“合作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篇6

师:同学们,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让我们走进生活,关注数学。请看投影幕跳高的支架,脚手架,以及道路交通图,这些图片中都存在着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的情况。

生:观察图片。

师:那么,我们说,在同一平面内,一条直线l与两条直线a、b分别交于P、Q两点,这可以说成“直线l分别截直线a、b于点P、Q”,两直线被另一条直线所截,则可得八个角,那么这些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有我们学过的对顶角和邻补角。如∠1和∠3是对顶角,∠1是∠2是邻补角。

师:那么上面的4个角与下面的4个角之间是否是什么特殊位置关系的角呢,本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转变课堂学生的接受方式,让学生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

本堂课是一堂数学概念课,要改变我们过去直接呈现或讲授概念,然后要求学生再进行理解、记忆、练习、运用的教学方式,根据相交线中的角的位置特征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对位置的探索而获取概念的过程。

创设情境(游戏)。

用三根木棒搭成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基本图形,在上方四个角、下方四个角的位置按规则各放入一枚棋子,看谁放得既快又准。

游戏规则:放在竖棒的同一侧,两根横棒的同一方。

同位角:位于两直线的同一方,第三条直线同一侧的一对角.

∠1与∠5,还有∠2和∠6,∠3和∠7,∠4和∠8。

其他两种角同上设计,此处重在让学生参与游戏,体验相同颜色棋子所放的位置与三条直线的关系,进而引出三种不同的角的位置关系。

三、转变课堂的训练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变式训练1:将如图整体旋转90度,请找出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让学生自主寻找课堂所学的三种角,并能表达出来。

变式训练2:请同学们指出下列各图中∠1与∠2的关系。

这个训练先让学生分析出∠1与∠2的关系,然后探究出与这三种角类似的模型。

师:请同学们根据角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

生:思考。

生:回答,交流自己判断的依据。

师:同学们,根据我们判断的结果,大家再观察这些角的位置特征,并用笔把两个角的边描出来,分别探究这些角具有怎样的模型。

生:探究得出,同位角的位置特征类似于字母“F”,内错角类似于“Z”,同旁内角类似于“U”。

师:肯定学生探究的成果。

四、转变课堂的价值取向,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应该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作为数学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将数学思想方法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本课中接下来可以设计不同图形,让学生能正确运用上面探究的结果,进行辨认,同时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及判断的依据,培养学生的交流辨认能力。

五、转变课堂学生的参与方式,为学生合作交流提供机会

汉字有方、正、秀、美的特点。许多汉字本身就可以看作一幅美丽的数学图形。让我们把这些汉字看成几何图形,找出今天所学到的角。

(1)请同学们分别找出下图中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对数。

(2)∠1的同位角_______,∠1的内错角_______,∠1的同旁内角______.

请你从“王”和“中”这两个汉字里找出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角,并与同伴交流。

此处的设计再次让学生关注身边、生活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反映数学的现实相关性,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汉字文化的特点,巧妙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化的积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篇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048-01

一、以学生为本,增强对生物课重要性的认识

生物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科思维,完善学生的人格。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整个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使学生能从生物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让学生能够得以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主体意识、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让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与尊严。

21世纪又被很多科学家称为“生物世纪”,因为生物学科在现在和未来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想象的,国家迫切需要大量的具有综合素质的生物人才。教师一定要为生物学科做好“广告”,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的把课堂知识同现代前沿的生物科技联系起来,或者把生物知识同学生身边的东西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切身体会到生物知识对于我们的重要性,这样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中学生物教学应该结合中学生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法,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实现教学过程的智能化、现代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现代的探究型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教材按大纲要求改编成电子教科书,图、文、声并茂,把教师难以说清和教室里不好演示的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内容,跨越时间与空间,跨越学科与领域的知识,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深入进行各种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生物学教学应使学生学习比较系统的生物基础知识,初步掌握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的基础知识,并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开展师生双向活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因势利导,结合讲授课、讨论课和实验课,不断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多的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和获取基本的实验技能,了解生物学发展的前景以达到激发学习生物学知识热情的目的。

三、实行探究式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课是生物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进入高中以后。由于受到来自高考的压力,很多教师都在争分夺秒地向学生灌输各种考试重难点,而常常把生物实验课压缩,甚至是完全省略,而代之以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实验课,试想这样的实验课又怎么可能到达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呢?因此,高中生物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进度多么紧张的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实验课为代价,而要认真上好每一节实验课。同时,教师在上实验课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要一味地让学生模仿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否则就失去了开设实验课程的意义。事实上。只要方法得当,实验课并不会影响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学习。相反,它还能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探究性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教师应该加强探究式教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愿意探究的问题材料作为新课题。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以图片、文本文件为载体,以教师引导、学生讲解、自主讨论和辩论等为主要学习方式。例如在讲解“绿色植物的色素种类及功能”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大棚蔬菜和地膜育秧为什么都采用白色的薄膜覆盖?这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什么样的联系?然后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互相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活跃课堂气氛。

四、提高教学艺术,改革评价机制,提升教学效果

篇8

科学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师在进行科学课程的教学时,要使学生通过科学理论的学习以及科学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激发学生对于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地锻炼他们的思考和思维能力,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一、科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必须要转变的因素

1. 学习效率低下

从当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更加注重的是自身教学方式的改变。他们认为,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自然而然就能改变课堂的教学状况,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然而,这却是一种极为错误的观点。教师应当要清楚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产生影响的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教学活动当中必须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杜绝一切低效或者无效的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其次在教学活动中,除了要有理想的教学效率以外,还需要保障教学的效果。在当前的教学活动当中,一些教师倾向于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讲述教材中的知识或者进行其他课外补充。而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是教师存在一个错误的观念:学生学得越多,教学的效果就越好。而事实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填鸭式的教育只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产生负面的影响,并不能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2. 过度关注课堂形式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以往在进行教学时,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大多是以教师的口述和板书为主,使得课堂氛围单调枯燥。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下,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归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然而,当前部分教师虽然已经了解到新课改的要求,并且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转变,但是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工作。比如,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将学生组织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看起来课堂氛围得到了改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且活跃在教学活动当中。但是,其实质却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个别教师忽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要求,经常会出现合作学习内容与小组讨论主题不符、讨论时间较少等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徒有虚名,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课时,而且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3. 忽略素质教育

在前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和学生都只着重于眼前利益,认为所学知识是为了升入更好的学校。但事实上,无论任何阶段,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而教师着重眼前利益,缺乏对长远教学效果的规划与预测,就会导致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正确理解教学方式的作用和目的,同时也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教师为了让学生在未来的升学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往往只重视应试方面的教育,忽略了素质教育。同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题海战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升学考试。而这恰恰限制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之下,会感到巨大的学习压力,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同时也会抑制个性的发展。

二、当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策略

1. 教学活动的预设与生成

教学活动中的预设与生成虽然是矛盾体,但是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取得更加良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要重视教学活动的预设与生成工作。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进行预设工作,那么教学活动是缺乏重心的,同时目的性以及教学设计也不明确、不合理,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活动,学生思维上的一点小火花都能为课堂增加更多的元素和色彩。因此,虽然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已经做好预设工作,并且尽可能充足、详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还需要教师了解并接受学生的想法,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改善当前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比如,在教学“行星与卫星”一课时,教师可以预设“太阳系有几颗行星,太阳系卫星最多的行星是哪一颗”等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并引出当堂的知识点。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提问之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并且让他们讲述自己所了解的与宇宙星系相关的知识。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疑问,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详细解答,也可以将这些问题作为当堂课的延续,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寻找答案,并且在下一节课中分享答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2. 教学方法的优化

教学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学方法的优化。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法和实践学习法等。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教学的目标与内容,然后挑选出最适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学习。比如,在“浮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实验学习法来进行教学。教师可先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浮力实验来挑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让他们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鼓励他们自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 注重学生的真实情感

学生的学习情感对于他们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学生学习情感的变化,并且利用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热情。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加深师生的感情进而让学生喜欢上这门学科。其实,教师在课堂上营造较为活跃轻松的氛围,重视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多给予肯定,能让学生更愿意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转变科学课堂教学方式,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必须要注重教学活动的预设与生成,优化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要注重学生的真实情感,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霍秀敏.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袁伯浩.浅谈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互动教学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2(03).

[3]蒋丹红.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张美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状况的调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篇9

第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实质上是从预习开始的,而预习在小学阶段一般不那么重视。因此,到了初一大多数学生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课文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看一遍,而中学数学的学习由于内容增多,难度增大,对学生的预习自学有较强的要求。为此小学教师要格外注重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我们现在的“学程导航”教学模式也正是从这点出发,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指导预习要有模可循。我们不妨从这五个方面指导学生预习:(1)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2)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3)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4)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5)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不管是哪种预习方法,有了预习我们必须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第三,适当时要舍得“放一放”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谈话法、引导探究法、练习法等,由于每节课教学内容相对于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少,小学教师在教法上采用探究学习的机会多,而初中数学教师由于数学课内容的偏多,在课堂教学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活动的教学环节的简洁、教学素材的指向明确、问题的思维含量高等。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扶得过多,放得过少,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而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上却恰恰与之相反,即扶得少,放得多。这一教法的反差,使初一学生对学数学产生不适应现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上要适当地“放一放”,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尽力做到少讲、精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自觉自律意识,充当半个中学老师的角色。

篇10

这是清华大学编写的小学英语教材3A Unit2 Lesson8的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并配有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插图,有利于学生在比较接近于实际的情景中进行听说训练,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在课堂上营造生活中的情景,使课堂生活化,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探究新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体验到学的快乐。

三、教学对象的说明

学生已学习英语口语,对一些简单的英语游戏活动等学习形式已经熟悉,学习兴趣较浓,积极性较高,通过出示实物,贴近学生生活,为了避免机械枯燥的学习,事先我让学生带好实物 book, ruler, banana ……水果,还有学生现成的文具,上课了,我先出示幻灯,让学生逐一读出单词,然后再用 I have___ 的句型,让学生举起所说的实物,最后进行听音乐传实物的游戏,音乐停时,实物再谁手中,谁就要说出实物名称。这样,学生兴趣盎然,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教学实录

Step1. Warm up

1、学生用歌声来介绍自己,互相问候,建立氛围。

2、利用玩具娃娃 Joy ,师生互相问候,激起兴趣,导入新课。

Step2. Presentation

1、出示水果篮里的水果,复习已学过的单词。

2、用色彩鲜艳的图片,掌握已学过的单词,并激起其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为下一步学习做了铺垫。

3、游戏 :What is missing?

4、因为本课没有新词,利用实物图片,及时巩固句式:

This is my…… I have a ……

Step3. Practice

通过句型练习,运用所学单词。

本环节中设计一系列的游戏,如到黑板上画一画,涂一涂等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多种感官,化枯燥的单词教学为轻松愉快地学习,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Step4. Consolidation

1、让学生用新学的句子,指着自已的五官和同桌练习。

2、用所学单词和句型说一说自己带来的水果。

3、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分组学习配加动作,会的同学帮助不会的同学了解汉意。学生们边听录音边模仿,两人一组,到全班同学的面前展示并介绍自己,把新学的单词揉合于句型中,进行语言交流,使整个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用,体验成功。

Step5. Homework

学生回家找一找所学的单词所有水果、文具的单词,自己读一读,并教家长也读一读。

五、教学反思

《英语新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培养,要求重视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遵循“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和“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和参与”的新课程理念,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努力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语言能力,而且能调控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本节课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学、唱、跳、猜、表演融入课堂,师生融为了一体,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整体语境设置。在语境中呈现,在语境中学习,在语境中运用。使学生真正做到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1、“教师讲”转变为“学生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其自主性、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学生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责任和乐趣,因此教师要把至少2/3 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合作、探究、发现。

2、“学生静听”转变为“亲自动手”,开发学生大脑潜能。

培养理性思维,就要注重儿童的活动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更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涂一涂、听音乐等方式来促进大脑的开发。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官都参与进来,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其发生影响,教师采用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手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动手实际进行操作,进一步开发学生大脑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3、“循规蹈矩”转变为“自由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强调要打破束缚儿童的合理化思维,倡导多角度,自由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从打破束缚儿童手脚与思维的“规矩”入手,不要牵着学生走,要敢于把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创造性思维的出现需要一个自由、想象、和谐融洽的外在环境,它是一种不受压抑与限制的思维,在求知中学会新知,时刻保持学习的新鲜感。

4、“个体劳动”转变为“合作协力”,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篇11

二、以情境创设为着力点,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意识,将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要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至少要考虑这样几个因素:不能为了追求课堂形式上的热闹,为了合作而合作,要精心慎重选择合作交流的时机和形式;合作形式不能太单一;教师要注意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具体在操作过程中,要真正起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一是对人数的把握一般以4~6为宜,人数不宜过多,以免造成机会不均等;二是注意合理分工,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如收集信息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踊跃发言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讨论的习惯,等等。

1.抓住合作交流契机。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时,不是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合作交流,而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恰当地把握合作学习时机。

(1)开放性的问题适合学生合作学习。对于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不同的选择。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可以互相碰撞,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2)疑难之处,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学习水平存在差距,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还吃不准,存有疑虑没有把握,这时就很希望与别人交流,希望有好的思路引领,或从别人的方法中得到验证,这时进行合作学习就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

(3)在思维的模糊处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我们常常在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时候运用合作学习,例如:数的整除这个单元,里面包含许多概念,有些概念比较难理解,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补充,正确理解、辨析,形成比较完备的知识概念。

(4)具有不同操作方式的或比较复杂的实验性学习,适宜采用合作学习,综合性比较强的内容适宜开展合作学习;调查、参观、访问等也适合采用合作学习。

2.把握合作交流实效。小学生具有“好合群”的心理特点,渴望在同龄人中有突出表现,展示自我在群体中的位置。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与同学互相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四、对算法多样化的理解和把握

算法多样化要求提供的学习内容不只是标准的、最优的、严格的算法,而应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真实的问题求解过程,每一内容的表述、问题的解答尽可能地从多方面、多角度予以表现。优化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体验与反思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的过程。有的课上学生出现五六种方法,最后就是指定一种最优化的方法,让全体学生按照这种方法计算。中间少了交流体验反思这个环节。只有通过算法多样化的学习,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最优化的算法。

现在的最优化和开始的最优化本意是不同的。开始的最优化是按照数学家和成人的理解观点来定格的,未必是学生认为最好的,统一的算法导致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没有把个性化的东西反映出来。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造成新的学习负担。

五、以教学评价为手段,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

篇12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置于恰当的位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好教学过程。同时成功的教学过程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要进行良好的组织,课堂上教师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激活学生的先前旧知,在适当的时候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培养学生学会获取分析、判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决不能以自己的认识去支配学生的思维,以自己的标准评判学生的活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克服在英语学习中的害羞和焦虑心理,乐于向学生提供帮助,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在课堂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好育人的功能;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堂教学,以兴趣为支点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英语是入门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能否产生学习兴趣,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1)事物本身的特性。凡是比较强烈、不断变化、带有新异性和刺激性的事物,都会引起人的兴趣。(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些事虽不具有新异性,但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具有密切联系,并能满足学生获得新的知识经验的需要,也会引起兴趣,(3)学生对事物的愉快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别人承认或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往往会加强其学习兴趣的稳定性。遵循兴趣性原则,教师可在每节课前举行英语歌曲联唱,用富于感染力的音乐激趣,让学生以饱满的愉快的情绪进入英语学习;可以用图片,优美的体态语、简笔画、照片、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活动;可以选用学生们熟悉的内容或游戏方法,如: Golden Touch,Hangman, Bingo, Guessing games 等方法,使学生的兴趣点达到。教师应对学生在游戏中的出色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聪明才智,分享他们在游戏中所获得的乐趣。教师把握好了兴趣这个支点,就能通过课堂教学这根杠杆,成功地托起自己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课堂教学, 以交际为目的

首先,我们要利用现行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培养情景对话能力,让学生在熟读时注意语音、语调、表情自然到位。 然后熟记关键语句,强化常用口语。如:Hello! Glad to meet you! Thank you! You’re welcome! See you! So long! 等等。最后创新、活化语言。单纯模仿、机械重复不仅学了后还不会用,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及时创设情景,利用书上的材料扩充交际语境,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的口头交际能力。如把教室置成商店,让学生来购物,或把教室布置成肯德基,让学生来点餐。

其次,我们要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提高交际的准确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人们开始学习另一种语言时,他们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加入到另一种文化中了,在课堂中,教师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渗透文化知识,把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中,抓住文化障碍,误解和冲突的焦点,有针对性对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课堂教学,以任务为基础

所谓“任务”,简言之,就是“做事”。它具有以下的特点:(1)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2)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任务”之所以在英语课堂上被广泛使用是因为它能满足现代语言教学的需要。首先任务能满足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学习任务的广泛应用和对学习任务的研究兴趣,显然源于英语教学的交际原则。现代英语教学以“输出式”的方式,以任务为基础,以语言功能和技能的培养为目标,教师让学生设计出个人信息卡,然后要求学生用所学语言知识表达个人喜好,与同学交流。很显然,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在意义而不是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上,自然、有意义地增进目的语的习得,增强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其次,任务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进入课堂的目的从某种角度来看有差别。教师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而学生的目的更多在于寻找一种快乐,游戏、唱歌等活动会让他们兴奋不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并不等于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外语习得的条件。任务变成了一种媒介、桥梁,它把教师的目标在自然而然中变成学生自觉追求的目标,让学生在兴趣中参与语言训练。如教师设立服装表演的任务,学生就会自主地把自己准备的服装用英语表达出来。

篇13

很多时候,数学学习对抽象思维、演绎推理的要求很高,还涉及频繁的数值计算,因而学生经常觉得数学枯燥难学.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数学学习有难度,知识内容很复杂,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例如:教师在讲解函数知识时,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思路,多从图像入手,利用直线、抛物线、波形图等图像结合函数表达式讲解它们的性质,再慢慢地将图形进行组合、变换,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适应函数的综合应用.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复杂的立体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把需要用到的立体几何模型用制图软件制作出来,在讲解到相关知识时,调出相关模型,让学生从模拟想象变为直观感受.甚至在讲解到相关习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电脑作图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观看电脑验证的过程,从而加深自己的理解,培养立体几何的空间想象能力.多媒体教学的精确性和生动性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了数形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活跃教学气氛的课堂设计还有很多,例如分小组讨论、竞答比赛等等.总之,教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设计让数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让学生发现课堂的生动有趣,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师生形成良好的互动,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获得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