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电力自动化技术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不断的进步,电网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配电网技术的网络化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电力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是将现代的电子技术、信息的处理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融为一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技术,是在电力工程的电力系统中实现远程监控以及监视管理的有效地途径。电力自动化技术,为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且随着发展,电力系统也得到了更为优质的服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要求主要有:保证电力系统各部分的技术要求,以实现设备的安全以及经济,并以设备的实际运行为主要的依据,保证操作人员实际的控制和协调;尽量的利用电力自动化技术进行安全性能的改善,从而可以减少事故,并能够节省人力,避免紧急事故的发生和发展;还要对电力系统的整体数据以及参数进行检验、收集并对之进行处理,保证各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电力工程及主要的自动化技术
1、现场总线技术
现场总线技术是指在电力工程中将自动化装置和仪表控制设备进行连接,形成多向多站的信息网络,并且将数字通信、智能控制以及计算机设备等集成一体化的综合性技术。目前典型的现场总线有CAN、LONWORKS、HART、PROFIBUS等。这种技术通过相关设备和传感器,将电流、电阻等信息参数传递到主机上,工作人员根据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并最终将指令发送到控制设备上。近年来通过对35KV级变电站等一系列的自动化改造表明,现场总线技术在节省硬件数量与投资、安装、维护等方面表现突出,同时给予用户高度的系统集成主动权,让用户自主选择设备品牌,市场潜力巨大。
2、电力自动化补偿技术
传统的低压无功补偿技术采集单一信号和三相电容器,三相互补。采用这种补偿方式对于主要用电为单相负荷的用户,会出现三相负荷不平衡的情况,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过补或者欠补,而且该补偿技术没有考虑到电压的平衡关系,且一般不具备配电检测的功能。
智能无功补偿技术通过固定补偿与动态补偿相结合、三相共补与分相补偿相结合、稳态补偿与快速补偿相结合的方式,弥补了传统技术单纯固定补偿的缺陷,能够较好的适应负载变化。并且采用先进的投切开关、科学的电压限制条件等技术模式,实现电容器投切的智能控制,提高补偿精度,同时具备缺相保护功能。
3、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
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出现,对软件工程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对软件的开发、封装、设计方向等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现代电力工程中,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监控方面,与传统的技术相比,该技术在对象技术和主动功能的支持方面占据着绝对的优势。由于对象技术和触发机制的引入,数据库自动监控得以实现,同时处理后的数据准确率高,利用价值高、能够为相关的操作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监控系统中触发子和对象的函数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有望实现电力系统自动监视与控制的更加复杂的功能。通过在国际上借鉴先进技术和国内专家研发完善,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得以不断发展和提高,极大地满足了工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实际需求不同,导致成本增加
目前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没有针对性,只是一项综合的技术,企业在使用时需要相关人员根据现有的技术成果,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无形中增加了成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开发平台系统是多样的,这就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具体设计、实施、调试、开机、运行及维护过程中,无形中延长相关软件的实际开发时间,增加了各个环节的成本费用,最终使工程的总成本增加,没有达到企业成本控制最优化的目标,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使用过程中数据的传输问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商业用途中,数据传输是非常重要的,既要求数据传输的准确,更要求信息传输的安全,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数据传输方面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在不同企业等商家制造的硬件和软件等产品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受开发商程序接口不同的影响,给数据之间的传输和通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从而增加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数据通信的困难,无形中提升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综合运营成本。另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通信安全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商业安全是商业运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提高电力工程自动化水平的措施
1、提高电力工程的信息化水平
同传统的通过电磁波对电力工程进行调控的技术相比,使用计算机对电力工程进行调控,更能提高系统自动化的安全水平。使用计算机对电力工程进行调控简单易行,操作方便,计算精准,可以通过远程调控对电力工程进行监控,以及快捷地对可能或者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分析,进而使问题得以有效的解决。现今很多电力企业想要建立一种对电力工程的情况进行实时调控的装置,这就需要解决以下个问题:装置的监控内容是电力工程的实时情况,这种实时获得的数据信息从何处而来,怎样保证数据信息的及时更新;装置需要通过对监控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电力工程的情况,判断电力工程是否运行正常的依据是什么,怎样让装置所依据的标准能顺应实时情况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一些国家采用了数据收集和监控软件,可以提供电力工程运行的实时信息,再根据这一软件提供的信息开发出与之相配合的系统软件,从而使警报系统更加准确无误。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保障大电网的安全和经济运行,各种信息系统,如调度自动化(SCADA/EMS)、配电网自动化系统(DA)、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SA)和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等在电力系统领域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加强电力系统监控和管理
电力系统的互联使得在广阔的地域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互通有无,相互支援成为可能。但是,在紧密相连的互联电力系统中,一个局部故障能迅速向全系统传播,会导致大面积停电。所以,在事故处理上,要求反应迅速,高效统一。电力工程中自动化安全系统的装置再自动化、再高级,都需要通过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进行操作才能实现其价值。操作者的专业素养对电力工程自动化安全系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应当提高其基础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培训保证其熟悉装置的性能、运行方式等,并具备一定的经验来应对系统运行中可能因天气、地质条件等的变化而出现的各种问题,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便及时地解决问题,防范因装置故障带来的危害。
3、建立科学、统一的自动化运用系统
在测试、开机和运行的各个环节都以更加高效的工作模式来完成,将这些先进的设计思想都用在实际的管理系统当中,能够最大程度的完成系统的开发利用,降低系统管理中的相关费用。企业在发展和精进的道路上也越走越顺,有关企业工程中不同系统的运用都能够满足各种企业产品的生产需求,在执行统一平台和系统的管理过程中也实现了运用平台的独立性。
结束语
总之,电力工程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必须提电力工程的信息化水平和自动化安全系统装置的质量,加强电力系统监控和管理,开展广域电力系统安全防治系统的研究,建立科学、统一的自动化运用系统,才能保证电力工程的正常平稳运行,推动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篇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个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等诸多学科的领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内容丰富多样化,其特点为: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是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的前言科技学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触角伸向各行各业,生活中的大小事务,均可见它的身影,与社会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十分迅速。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历史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起源要追溯到18世纪,美国人富兰克林(B. Franklin,1760-1790)著名的“风筝实验”为人类解开来了电的神秘面纱,不仅如此,电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也为电气工程的发展奠定了最直接的受体。
19世纪初期,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定律相继被外国科学家研究出来。19世纪中后期,麦克斯发现的电磁理论,让电气工程的理论基础趋于完善。与20世纪交接的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陆续将电气工程专业植入大学课程,这是电气工程专业最早出现的地方。
对于前期闭关锁国的中国来说,一直到时期,电气工程专业才被引进到我国,由南洋大学堂(交通大学前身)第一个引进理论,并且设置了电机专科,这是我国大学最早的电气工程专业,至今约莫一百年左右,可以说电气工程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也是较有历史的。到20世纪中期,我国高校陆续开设电气工程专业,也逐步将电气工程纳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大力培养相关人才。20世纪末端,因特网互联世界,电气工程不再是单纯的电力工程,而是一项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互交叉的一门前沿学科。进入21世纪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张迅猛,成为涵盖人类生活最广的一门实用学科。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现状
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技术应用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话主要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现代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主要特征为:大机组、大电网、高度自动化。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在电力系统运用主要体现在电网调度自动化、发电厂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和配电自动化这四个方面。
电网调度自动化主要通过安全分析与对策提出(SA)、数据采集与安全监控(SCADA)和自动发电控制(AGC)与经济调度控制(EDC)三个手段来实现对电网安全经济运行调整。发电厂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了动力机械自动控制、自动发电量控制系统(AGC)和自动电压控制系统(AVC)系统。发电厂自动化系统能自动对发电厂进行自动检测、电能预估、调节、监视和管理,提高发电厂运行效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5个子系统包括控制系统、继电子保护系统,电压、无功综合控制子系统、通信子系统和低频减负荷控制及备用电源自动投入子系统。通过计算机硬件系统或者自动化装置,代替人工进行各种运行作业,提高变电站运行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自动化系统。配电系统自动化的主要功能是降低电网的损耗、监控配电网的运行状况、优化配电网的运行方式、提高配电网设备自身的可靠性运行能力以及减轻了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以及维护费用。
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在其他系统中技术应用
除了传统电气工程设计到的电力系统,现如今,电气工程是一门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的交叉学科。电气工程还涉及到建筑物多项改造活动,对建筑物结构性能的变化有较大的影响。根据勘测结果显示,建筑物电气工程结构像设备运行、线路连接、现场操控等方面,均对建筑物本身有很大影响。
同时,信息技术作为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原动力,理所当然会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热门技术用在本行业。随着当今市场的需求驱动,电气自动化与IT平台实现了逐步的融合,而当前全球电子商务的普及将大大加速这一融合过程。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门技术
(1)电力智能控制系统
智能电网是由电力智能控制系统控制的新型电网结构,其主要特点包涵6点:坚强、自愈、兼容、经济、集成和优化。具有能够自动检测、分析故障,实现故障隔离和系统自我恢复的功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或人为的外力破坏,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并且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电能损耗,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在电力系统中,利用GPS的光纤通信技术和同步相量测量技术,结合传统技术与新的安全监控技术相互结合,实现了精确的时间和地点相量控制。
(3)电力系统设备在线状态监测
电力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由容性设备绝缘在线监测装置、避雷器绝缘在线监测装置、断路器在线监测装置组成,系统涵盖了变电站主要电气设备绝缘状态参数的监测,监测参量多、功能齐全。系统也可以灵活配置,由其中的一套或两套装置组成,必要时也可选配变压器油色谱监测装置。其特点为:配置灵活,扩展性好,数据可靠,安装简便,维护简单。
三、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跳跃式发展,对自动化技术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同时也为自动化技术的革新提供了必要条件。未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趋向于更智能化、适应工业生产方向的控制系统上发展;趋向于多机模型处理问题的设计分析;趋向于日益增长的先进的控制原理以及趋向于信息技术化的自动化产品。
更为重要的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范围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电力工程系统体系,而是更加广泛的融入人类生产活动中。例如企业的综合性自动化系统、交通控制自动化系统、经济管理自动化控制系统都将投入运行中。自动化将在更大程度上匹配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速度,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拟人化。
在新世纪中,自动化控制类学科将具有更加开阔的前景,研究内容将更加富有挑战性,覆盖范围将更加广阔,关注和学习电气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人员将不断地增加。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需求的变化,对电力的需求程度也在不断增大,也就使得提高电力系统工作效率变得尤为重要。由于电气及自动化技术是一项提高电力系统生产效率和稳定性的重要技术,但其施工过程中又易受到诸如施工设计方案、现场施工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施工管理控制产生难度,因此为避免或减轻因外部因素影响造成的对施工管理产生的不利影响,有必要对电气及自动化工程施工管理进行探讨。电气及自动化工程包括了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动力系统、弱电系统、保护系统以及防雷接地系统,所以相对地在开展上述工程并进行施工管理时所面对的问题及环节也是多方面的。所以要使电气及自动化工程在电力系统中的使用能正常化,就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管理,对影响施工质量的环节及问题点进行合理监控管理,才能最终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
1.电气及自动化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
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力企业提出了高标准要求,也使得电气及自动化工程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然在促进电气及自动化工程发展的同时,由于大多电力设施的建筑工地位置都较偏僻,所以在进行电气及自动化施工时常受施工现场环境、地理位置以及人为原因的影响,造成施工管理上的难度。
1.1 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由于电气及自动化工程在电力企业整体输配电设施设备中所占比例在逐年增加,所以可以说在电气工程中所占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因此要想使电力设施得以良好运行,在进行电气及自动化施工时就要有与之相配合的完善的管理体制,这也是整体施工管理过程中保障最终工程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关键因素。但在现阶段的电力设施建设现场常会出现因工程分包而造成的互相不配合施工的情形,再加上电气及自动化工程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项目,但在现场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由不具备完全资质的承包方来承包的情况。这样一方面是各自为政,只顾完成自己所承包部分的施工内容,另一方面在资质及技术方面的短板、从业人员的素质等,都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
1.2 工程管理方法有瑕疵
作为电力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电气及自动化工程的施工比之其他项目而言,更要求工程施工管理人员要深入到一线施工现场对工程进度和具体情况做出判断和指导,但现实情况是工程施工的一线很少会有领导者进行实地考察,因此也就谈不上对工程进度及工程施工质量的把握,在进行工程决策和管理时也就只能根据以往经验来制订施工进度计划。另一方面电气及自动化工程的施工相对于其他工程施工部分的技术含量还是偏高的,用现有工程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电气及自动化工程的施工管理就难免会出现矛盾、纠纷或其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电气及自动化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
2.加强电气及自动化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智能型建筑的需求度的提升,都使得近年来我国的用电总量急剧增长,所以如何提高电力设备及其系统的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再加上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对用电需求增长的同时也关注到了电力企业的清洁发展,这也使得电气及自动化工程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得到了重视和关注。而电气及自动化工程就是一项可以提高电力设备及其系统效率和稳定性的重要技术。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相对还不尽完善,在电气及自动化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受外界因素影响,比如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施工方案设计等,都增加了工程施工的技术难度,限制了电气及自动工程实效的展现。所以有必要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现阶段施工中电气及自动化工程施工时存在的问题
3.1 电气及自动化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
虽然近些年随着各项科技的发展使各电气及自动化工程的相关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各项功能也在不断完善中,但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的电气及自动化系统还存在着集成化程度低的问题,电气及自动化工程还没有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并且由于现有系统的功能较单一、不能有效实现各子系统间的连接,都在影响着电气及自动化系统发生作用。
3.2 电气及自动化系统使用的网络架构不统一
发展电气及自动化技术是为了构建出便捷、高效、科学的电气自动化系统,但由于我国网络技术发展相对较滞后,使得现有的很多电气工程企业都在使用各自不同的网络构架,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以网络结构为基础的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其次在电气及自动化工程进行系统施工时,也存在由于系统提供商在软、硬件方面的差异,出现程序接口不一致的情况,这也会影响电气自动化设备控制信号的传输与交流,从而使得系统部件之间的数据和信息难以共享,影响施工完成后电气自动化系统效率的发挥。
3.3 电气工程自动化施工存在的节能问题
虽然当前人们的环保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电气及自动化工程施工设计阶段和施工实施以及建成使用后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能耗较大问题,尤其是在智能化电气设备普遍使用的今天,电气及自动化工程所带来的能耗问题尤为突出,电气及自动化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措施、施工时对质量控制等都会直接影响整个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能耗水平。但由于电气及自动化工程施工在方案设计和选材等方面还存在着忽视节能的问题,所以导致最终系统的建立限制了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整体效果。
4.为解决施工时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的解决方案
4.1 提高电气及自动化工程系统开发的集成化程度
由于现实存在的电气及自动化工程系统集成问题是因为电气工程企业在进行系统开发时所采用的开发平台不相同,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电力工程企业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尽可能使用同一开发平台,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培养相关技术人员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充分发挥出设计人员主观能动性、创新性的基础上,提高电气及自动化工程系统集成化的程度,实现不同自动化系统间较强的兼容性,从而减少电气及自动化工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运行、维护过程中的运行成本和管理难度,实现降低运行负担和费用的目的。
4.2 全力构建出统一的科学电气及自动化系统
对于电气及自动化工程技术设备的提供商,电气工程企业要不断地进行健全和完善电气自动化功能的工作,努力构建出统一、科学的系统,在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快技术落地速度,实现技术的自我消化。对系统在运行、测试等多环节进行编程设计时还可以多多地融入科学的设计理念,实现最大程度完善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目的。同时根据国情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等部门实现企业间的软硬件情况交流,减少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企业间软硬件不通用的现状,使电气及自动化工程的施工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能推动相关电气工程企业的良性发展。
4.3 优化电气及自动化工程施工的节能设计
为解决这一问题,要在进行电气工程设计时,就要加强施工中涉及优化节能部分的工作,在满足建筑物基本运行要求基础上,实现最大程度地降低能源方面的损耗,如可以选择绕组阻值较小的供电系统变压器,通过降低变压器的能源损耗,实现降低运行成本。
结语
综上所述,电气及自动化工程的施工管理离不开整体建筑工程的管理,而且管理水平的高低还会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在当前应跟随科技的发展进程,结合当前电气及自动化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从而推动电气及自动化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电气及自动化工程施工管理研究[J].科技展望,2015(28):94.
[2]苗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施工技术初探[J].科技传播,2016(8):154+156.
篇4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史
按照使用的电子电力器件不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所使用的电子电力器件为晶闸管,由于其自身具有硅整流器件的特征,能够在高电压、大电流的条件下工作,因此,对其应用一直延续至今。第二阶段所使用的电子电力器件为全控制式器件,这种器件不仅能够通过信号控制其导通,而且还能够控制其关断,又被称之为自关断器件。第三阶段所使用的电子电力器件为复合型电力电子器件IGBI和MGT,最后,第四代电力电子器件是功率集成电路PIC。经历这四个阶段的电气工程自动化已经逐步趋于完善,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中。
二、目前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对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建筑电气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不仅不能有效满足人们的根本需求,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建筑电气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的深度不够
就我国目前建筑电气工程使用的情况来看,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整个项目的使用功能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设计人员在对工程进行具体设计的时候,忽略了设计内容的可实施性,从而导致整体设计缺乏一定的深度,造成在某些施工安装的环节中存在很大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还会出现一些设计上的缺陷问题,导致安装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由此可见,如果设计人员在对工程进行设计的时候,没有按照必要的深度去对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计算和标注,那么势必会导致设计内容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质量。
2.设计的标准不够规范
设计的标准不够规范也是目前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由于此项问题引起的后果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说,在对一栋大楼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如果没有严格按照设计的标准来进行规范和设计,那么就很有可能将一些重要的设计环节遗漏,在工程投入使用之后,必然也就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由此可见,设计标准对于一项工程的整体设计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不能达到设计标准,那么势必会造成较多的安全隐患。
3.设计配合不科学
在目前建筑电气工程设计中,涉及了多个专业的工程设计和安装环节,如果想要从根本上确保工程的顺利施工,那么就必须对各个专业和安装环节进行合理协调,确保彼此之间达到有效配合。但就我国目前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的现状来看,很多环节的施工图都没有完善,或多或少都会忽略到一些东西,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给施工人员的施工作业带来麻烦,而且还会给监理人员的工作带来阻碍,甚至还会引起意外事故。
三、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的策略分析
就我国目前社会发展对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的要求来看,不仅要满足家电用电、照明、安全用电等需求,而且还要保证工程设计的实用性、美观性和便捷性,结合以上几种需求,工作人员在对建筑电气工程进行自动化设计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强电系统网络设计
强电系统主要指的是交流电电压在24V以上的电力系统,比如说电灯、插座等。在建筑电力工程自动化设计中,强电系统的网络设计内容主要包括照明线路、用电弦线路以及消防系统中的控制线路等。由于强电系中涉及到的电压最高,对线路的设计要求也有所增加,相关的制约机制和合计更加复杂,对于难度和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为了能够确保强电系统的网络设计达到工程的需求,设计人员在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将所有的设计内容一次性纳入到设计当中,反复检查,必须确保没有遗漏的项目之后,才能够将工程设计交予施工人员。
2.弱电系统网络设计
一般来说,建筑中的弱点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国家规定的安全电压等级及控制电压等低电压电能,有交流和直流之分,交流36V以下,直流24V以下,另一类是载有语音、图像以及数据等信息的信息源,比如说电话、电视以及计算机的信息等。而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中所涉及到的弱电系统,通常指的是后者。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原有弱电系统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计算机终端系统线路、网络终端系统线路以及电化教育系统线路的设计等。由于这类系统的网络设计涉及到要对电场、磁场或电磁场屏蔽直接地线路,因此,设计人员在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首先将防雷接地装置线路和屏蔽保护接地线路进行事先考虑和安排。
3.电气工程设计中的对策分析
为了确保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的顺利实施,在对工程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首先要严格按照工程的设计标准来进行工程设计,对于工程中涉及到的设备型号和参数,都要有明确的标准。其次,在对设计图进行审查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待,仔细的核对图纸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和数据,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予以改正,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由于设计不科学而引起的质量问题,确保设计达到相关标准,使施工顺利展开。
4.建筑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完善
建筑中必须有一套自动化系统框架。这是为了保证建筑的正常运行的同时能够适应多种外接设备和用电系统,在建立自动化系统的同时要使其具备能够处理功能,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在设计中加入适当的管理模块。并且根据需要,将设备的使用功能加载到管理模块中。每个建筑都要有一套的自动化框架系统,它要作为后续建设的基本依据,并且在发生功能改变的同事能够发挥系统的指导性作用,在数据管理、监控、设备养护等方面发挥自身的作用。在自动化设备的选择上要符合建筑的使用功能,因为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础就是通过自动化设备来提高和完善整个建筑功能的,并且通过合理的自动化技术使设备的运行环境更加的高效。在很多情况下。电气自动化被分为三种,首先是开关的自动化转变,这是对设备实现自动化的基础,自由在设备的开关问题上进行升级,才能体现自动化的有效性。其次是对设备中信号、监控、网络传输的自动化转变,这通常是使用信号转换器和收集器进行完成的,一般情况下通过对信息的传送和收集能够体现出建筑用电环境的状态,对危险源能够进行及时的消除和预防。第三种是针对设备的运行环境进行控制,这种控制主要来自于环境监控的主要形式,可以通过监测过程对设备的温度、电压、功率等进行控制,并且建立最低容纳性,使外部的环境性能能够被正确的判断出来,当外部链接性较大时,控制中心就会通过数据变化所发出相关的动作指令。
小结;对于我们建筑电气自动化的设计人员来说,今后的设计理念,必须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采取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确保工程质量,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有序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对策。
篇5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提出“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针对生源质量下滑问题,面向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认真分析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不适性,结合人才培养定位,总结已有办学传统和特色,提出了“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统筹开展课程建设、实践环节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工作。
构建适应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的课程体系
构建了“(基础-技术-专业)课程群+技术前沿课”型的专业课程体系,将新能源发电技术、新型输电技术等前沿技术引入课堂,及时反映专业发展动态,既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又增强了人才培养对行业需求的适应性,为拓宽学生就业面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实现了“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
构建遵循“系统-元件-系统”认知规律的做学结合教学模式
根据系统构成及运行特点,构建了相应的元件特性认知实践项目,通过对元件特性的认知实验,加强对元件工作原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分析系统整体行为特性及元件个体行为特性的关联性,掌握基于元件运行状态调整的系统整体行为调节方法,明确实际系统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而了解实际系统的运行约束和注意问题。此模式应用于“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等5门核心课程教学。
构建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了“实验-实训-实习-设计”和“电工数学竞赛-工程师认证考试”结合的课内外实践教学体系,以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的实践培养,即能力形成于实践,表现于实践,又升华于实践。
建设系列“工程场景式”的电力特色实践教学平台
新建全国高校唯一的教学用66kV/220kV真实变电站、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力生产过程动态模型演示中心、国内领先水平的输变电运行仿真中心(获得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颁发认证资质)、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与节能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特色实践平台;另外,校企共建12个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采用“引培结合、专兼相济、科研带动”等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和自主培养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人,聘请电力企业专家17人作为兼职教师,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教学之余,积极开展科研实践,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为“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师资保障。
成果的创新点
形成了以“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优化课程体系,引入前沿技术课程,增强人才培养对行业快速发展的适应性,为拓宽学生就业面向奠定必要的知识储备,实现“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理论教学注重教对学的促进作用,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协调共进;实践教学突出实践项目的工程导向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即强化实践提升能力,增强人才素质对行业发展的适应性,实现“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
形成了遵循“系统-元件-系统”认知规律的做学结合教学模式
通过对元件特性的认知,探究系统整体行为特性及元件个体行为特性的关联性,掌握基于元件运行状态调整的系统整体行为调节方法,明确实际系统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而了解实际系统的运行约束和注意问题。既强化了知识运用,又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协调共进。
构建了系列“工程场景式”电力特色实践平台支撑的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将实践环节视为有机整体加以筹划,将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验-实训-实习-设计”和“电工数学竞赛-电气工程师认证考试”相结合的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中;“工程场景式”电力特色实践支撑平台增强了实践培养的工程导向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国电工数学建模竞赛提供了能力展示平台。实现了能力形成于实践,表现于实践,又升华于实践。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近四年,“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校内外产生积极反响。
人才培养效果
该成果自2009年应用以来,受益学生3000多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发表研究论文108篇,参加教研项目54项、科研课题24项,获奖273项(国家级23项、省级53项)。吸引国家(南方)电网公司、各发电集团等央企来校招聘,年均签约率79%,考入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读研学生占比11%,就业率94%。学校获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的资格,并入选“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辐射作用效果
自2009年以来,已有20多所高校前来学习、考察与交流。承办一次全国性教材教学研讨会议,400余人参会;8次在全国性教学研讨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表教研论文19篇,出版《电机学》《300MW(直吹)火电机组集控运行与仿真》《电网及变电站运行分析与仿真》等教材6部,应用于10多个省份高校。为国内外20多家电力企业开展业务培训1566人。承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已吸引198所高校、7506人参赛,成为全国电气工程学科的品牌特色竞赛活动,被誉为国内最具有影响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
专家评价
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韩英铎评价“东北电力大学学生基础扎实、物理概念清晰、实践能力强”。国家电网公司总工程师张启平教授级高工评价“东北电力大学毕业生概念清晰、理论扎实、岗位适应快、不怕吃苦”。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篇6
0概述
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综合自动化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该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过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1.1电网调度自动化
现代的电网自动化调度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包括实时信息收集和显示系统,以及供实时计算、分析、控制用的软件系统。信息收集和显示系统具有数据采集、屏幕显示、安全检测、运行工况计算分析和实时控制的功能。在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收集信息部分称为远动端,位于调度中心的部分称为调度端。软件系统由静态状态估计、自动发电控制、最优潮流、自动电压与无功控制、负荷预测、最优机组开停计划、安全监视与安全分析、紧急控制和电路恢复等程序组成。
1.2变电站自动化
电力系统中变电站与输配电线路是联系发电厂与电力用户的主要环节。变电站自动化的目的是取代人工监视和电话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对变电站的监控功能,提高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变电站自动化的内容就是对站内运行的电气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监视和有效控制,其特点是全微机化的装置替代各种常规电磁式设备;二次设备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尽量采用计算机电缆或光纤代替电力信号电缆;操作监视实现计算机屏幕化;运行管理、记录统计实现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除了满足变电站运行操作任务外还作为电网调度自动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生产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1.3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DCS)
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DCS)一般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由过程控制单元(PCU)、运行员工作站(OS)、工程师工作站(ES)和冗余的高速数据通讯网络(以太网)组成。
过程控制单元(PCU)由可冗余配置的主控模件(MCU)和智能I/O模件组成。MCU 模件通过冗余的 I/O 总线与智能 I/O 模件通讯。PCU 直接面向生产过程,接受现场变送器、热电偶、热电阻、电气量、开关量、脉冲量等信号,经运算处理后进行运行参数、设备状态的实时显示和打印以及输出信号直接驱动执行机构,完成生产过程的监测、控制和联锁保护等功能。
运行员工作站(OS)和工程师工作站(ES)提供了人机接口。运行员工作站接收PCU发来的信息和向PCU发出指令,为运行操作人员提供监视和控制机组运行的手段,工程师工作站为维护工程师提供系统组态设置和修改、系统诊断和维护等手段。
2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研究方向
2.1 智能保护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对电力系统电保护的新原理进行了研究,将国内外最新的人工智能、模糊理论、综合自动控制理论、自适应理论、网络通信、微机新技术等应用于新型继电保护装置中,使得新型继电保护装置具有智能控制的特点,大大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水平。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进行了多年研究,研制的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能够适用于 35~500 kV 各种电压等级变电站。微机保护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2 配电网自动化
在中低压网络数字电子载波 ndlc、配网的模型及高级应用软件 pas、地理信息与配网 scada 一体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其中,ndlc 采用了 dsp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提高了载波接收灵敏度,解决了载波正在配电网上应用的衰耗、干扰、路由等技术难题;高级应用软件 pas 将输电网 ems 的理论算法与配网实际结合起来,采用了最新国际标准 IEC61850、IEC61970CIM公共信息模型;采用配网递归虚拟流算法进行潮流计算;应用人工智能灰色神经元算法进行负荷预测。
2.3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开展了电力电子装置控制理论和控制算法、各种电力电子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行为和作用、灵活交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的微机控制技术、动态无功补偿技术、有源电力滤波技术、大容量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技术和新型储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2.4 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通过将传感器技术、光纤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以及模式识别技术等结合起来,针对电气设备绝缘监测方法和故障诊断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基础研究,开发了发电机、变压器、开关设备、电容型设备和直流系统等主要电气设备的监控系统,全面提高电气设备和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水平。
3当前电力系统自动化依赖IT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热点技术
当前电力系统自动化依赖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继续向前发展的主要热点有:①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②电力一次设备在线状态检测;③光电式电力互感器;④适应光电互感器技术的新型继电保护及测控装置;⑤特高压电网中的二次设备开发。
3.1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
常规电力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安装地点一般相隔几十至几百米距离,互相间用强信号电力电缆和大电流控制电缆连接,而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是指一次设备结构设计时考虑将常规二次设备的部分或全部功能就地实现,省却大量电力信号电缆和控制电缆,通常简述为一次设备自带测量和保护功能。如常见的“智能化开关”、“智能化开关柜”、“智能化箱式变电站”等。
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主要问题是电子部件经常受到现场大电流开断而引起的高强度电磁场干扰,关键技术是电磁兼容、电子部件的供电电源以及与外部通信接口协议标准等技术问题。
3.2光电式电力互感器
电力互感器是输电线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设备,其作用是按一定比例关系将输电线路上的高电压和大电流数值降到可以用仪表直接测量的标准数值,以便用仪表直接测量。其缺点是随电压等级的升高绝缘难度越大,设备体积和质量也越大;信号动态范围小,导致电流互感器会出现饱和现象,或发生信号畸变;互感器的输出信号不能直接与微机化计量及保护设备接口。因此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成功研究出新型光电式和电子式互感器,国际电工协会已了电子式电压、电流互感器的标准。国内也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正在加紧研发并取得了可喜成果。目前主要问题是材料随温度系数的影响而使稳定性不够理想。另一关键技术是,光电互感器输出的信号比电磁式互感器输出的信号要小得多,一般是毫安级水平,不能像电磁式互感器那样可以通过较长的电缆线送给测控和保护装置,需要在就地转换为数字信号后通过光纤接口送出,模数转换、光电转换等电子电路部分在结构上需要与互感器进行一体化设计。在这里,电磁兼容、绝缘、耐环境条件、电子电路的供电电源同样是技术难点之一。
3.3适应光电互感器技术的新型继电保护及测控装置
电力系统采用光电互感器技术后,与之相关的二次设备,如测控设备,继电保等装置的结构与内部功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省去了装置内部的隔离互感器、A/D 转换电路及部分信号处理电路,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响应速度。但需要解决的重要关键技术是为满足数值计算需要对相关的来自不同互感器的数据如何实现同步采样,其次是高效快速的数据交换通信协议的设计。
4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深入,这也使电力管理方式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技术、新理论的应用使一些概念不断被更新和修正,传统的技术界线逐渐模糊,各种原来看似不相关联的技术会彼此融合和渗透,这必将推动着电力自动化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参考文献:
[1]孙 琥.科学发展观旗帜下的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J].硅谷,2009.
篇7
50年代末出现的晶闸管标志着运动控制的新纪元。它是第一代电子电力器件,在我国至今仍广泛用于直流和交流传动控制系统。随着交流变频技术的兴起,相继出现了全控式器件GTR、GTO、P-MOSEFT等。这是第二代电力电子器件。由于目前所能生产的电流/电压定额和开关时间的不同,各种器件各有其应用范围。
GTR的二次击穿现象以及其安全工作区受各项参数影响而变化和热容量小、过流能力低等问题,使得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根据不同的特性设计出合适的保护电路和驱动电路上,这也使得电路比较复杂,难以掌握。
GTO是一种可关断的高压器件,它的主要缺点是关断增益低,一般为4~5,这就需要一个十分庞大的关断驱动电路,且它的通态压降比普通晶闸管高,约为2v~4.5v,开通di/dt和关断dv/dt也是限制GTO推广运用的另一原因,前者约为500A/us,后者约为500V/us,这就需要一个庞大的吸收电路。
由于GIR、GTO等双极性全控性器件必须要有较大的控制电流,因而使门极控制电路非常庞大,从而促进厂新一代具有高输人阻抗的MOS结构电力半导体器件的一切。功率MOSFET是一种电压驱动器件,基本上不要求稳定的驱动电流,驱动电路只需要在器件开通时提供容性充电电流,而关断时提供放电电流即可,因此驱动电路很简单。它的开关时间很快,安全工作区十分稳定,但是P-MOSFET的通态电压降随着额定电压的增加而成倍增大,这就给制造高压P-MOSFET造成了很大困难。
IGBT是P-MOSFET工艺技术基础上的产物,它兼有MOSFET高输人阻抗、高速特性和GTR大电流密度特性的混合器件。其开关速度比P-MOSFET 低,但比GTR快;其通态电压降与GTR相拟约为1.5V~3.5v,比P-MOSFET小得多,其关断存储时间和电流卜降时间为别为0.2us~04us和0.2us~1.5us,因而有较高的工作频率,它具有宽而稳定的安个工作区,较高的效率,驱动电路简单等优点。
IGBT和MGT这一类复合型电力电子器件可以称为第三代器件。在器件的复合化的同时,模块即把变换器的双臂、半桥乃至全桥组合在一起大规模生产的器件也已进入实用。在块化和复合化思路的基础上,其发展便是功率集成电路PIC( Powerl,lntegratcd irrrrcute),在PIC,不仅主回路的器件,而且驱动电路、过压过流保护、电流检测甚至温度自动控制等作用都集成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可以算作第四代电力电子器件。
2.变换器电路从低频向高频方向发展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更新,由它组成的变换器电路也必然要换代。当电力电子器件进入第二代后,更多是采用PWM变换器了。采用PWM方式后,提高了功率因数,减少了高次谐波对电网的影响,解决了电动机在低频区的转矩脉动问题。
但是PWM 逆变器中的电压、电流的谐波分量产生的转矩脉动作用在定转子上,使电机绕组产生振动而发出噪声。
1986 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Divan教授提出谐振式直流环逆变器。传统的逆变器是挂在稳定的直流母线上,电力电子器件是在高电压下进行转换的‘硬开关’,其开关损耗较大,限制了开关在频率上的提高。而谐夺式直流环逆变器是把逆变器挂在高频振荡过零的谐振路上,使电力电子器件在零电压或零电流下转换,即工作在所谓的‘软开关’状态下,从而使开关损耗降低到零。这样,可以使逆器尺寸减少,降低成本,还可能在较高功率上使逆变器集成化。因此,谐振式直流逆变器电路极有发展前途。
3.交流调速控制理论日渐成熟
1971年,德国学者F・Blaschke阐明了交流电机磁场定向即矢量控制的原理,为交流传动高性能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矢量控制的基本思想是仿照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方式,把定子电流的磁场分量和转矩分量解耦开来,分别加以控制。但在实际应用中控制效果难于达到分析的结果。
1985年德国鲁尔大学的Depenbrock教授首次提出了直接转矩控制的理论,接着 1987 年又把它推 广到弱磁调速范围。采用定子磁场定向,借助于离散的两点式调节(Band一Band控制)产生PWM信号,直接对逆变器的开关状态进行最佳控制,以获得转矩的高动态性能。它省掉了复杂的矢量变换与电动数学模型的简化处理,大大减少了矢量控制中控制性能参数易受参数变化影响的问题,没有通常的PWM信号发生器,其控制思想新颖,控制结构简单,控制手段直接,信号处物理概念明确,转矩响应迅速,限制在一拍之内,且无超调,是一种具有高静动态性能的新型交流调速方法。
4.通用变频器开始大量投入使用
一般把系列化、批量化、占市场量最大的中小功率如400KVA以下的变频器称为通用变频器。从产品来看,第一代是普通功能型U/F控制型,多采用16位CPU,第二代为高功能型U/F型,采用32位DSP或双16位CPU进行控制,采用了磁通补偿器、转差补偿器和电流限制拄制器,具有挖土机和“无跳闸”能力,也称为“无跳闸变频器”。这类变频器目前占市场份额最大。第三代为高动态性能矢量控制型。它采用全数字控制,可通过软件实现参数自动设定,实现变结构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可选择U/F频率开环控制、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和有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实现了闭环控制的自优化。
5.单片机、集成电路及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发展
篇8
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电力系统在社会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供电质量和供电稳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促使电力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电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且获得发展和壮大,就需要在电力系统中应用自动化技术,以此来促使电力系统更加安全、稳定和可靠的运行,促进电力系统更好的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力。
一、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发展
发电控制技术自动化: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应用,主要是对机械设备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监测设备状态,发出预警信号以及进行故障检测等等。计算机来对机械设备的运行过程实时控制,自动化启动设备运行全过程,如点火、并网等等,来自动增加或者减小无功率,控制母线电压。水利发电站的自动化技术依然体现在这些方面,采集数据,进行计算和相关维护;自动监控水库的水文信息,监测全厂机电的运行设备,从而自动控制发电机组,对它们的运行状态进行必要的优化等等,还需要分配、控制经济负荷等等。
电力调度技术自动化:计算机是电力调度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主要是搜集整理相关的数据,这样电力管理人员借助于电力调度技术的自动化,就可以全面了解和把握整个电网的运行情况,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况,促使电力系统更加稳定的运行。
变电站技术自动化:变电站在计算机的基础上,将先进的通信技术充分利用了起来,有效处理和应用搜集的相关信息,这样可以重新组合变电站中的电力系统,有效优化系统设计工作,促使系统更好的搜集和处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等等,从而实时监控和管理电力系统运行全过程。
配电技术自动化:具体来讲,配电网自动化主要是改造和优化城乡配电网系统,来提高电网运行网络化程度,更好的发展配电网,促使电力系统更加安全和稳定的运行,提高供电质量,更好的服务于居民群众。
二、电力工程中电气自动化的运用
1、微电子技术中的运用
电气自动化控制在微电子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微电子电路中的各种半导体器件的运行质量,提高了电路集成性、可靠性、安全性,改善了系统的监控效果。电气自动化在微电子技术应用中引入了新的电气电子技术设备,对传统微电子的设计及制造进行改革,增强了微电子工艺之间的连接效果及相互影响效果。在微电子技术运用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建立新的出发点,由传统的工作流程为中心模式转变为以系统设备为中心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集成电力系统的控制力度。
当前微电子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通过对集成电力工作的控制和流程模式的转化监督,实现电子工业发展的推进和提升。随着当前我国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集成电路也逐渐开始完善,集成电力设备已经实现了由传统大体积、低精度向现代设备大规模、高精度的转变。除此之外,我国微电子技术中已经开始使用可集成数百万晶体管,微电子技术及应用质量都有了非常大的变革。在企业改造的过程中引入电气自动化微电子技术大大改善了企业生产质量,提高了生产力水平。结合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微电子新型技术实现了对企业生产的综合控制和改善,对我国行业的现代化技术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变化器电力发展中的运用
随着电子器件的不断完善,当前的变化器电力系统组成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革。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到变化器电力发展的过程中有效改变了变化器电路,实现了表唤从低频到高频的转变,促进了电路系统的更新换代。传统电力工程中主要通过普通晶闸管直流传功变换器完成对电路系统的相控整流,但是整流效果并不显著。使用电器自动化变化器可以有效提高功率因素,降低高次谐波对电冈的影响,有效提高了变化的质量。除此之外,电器自动化变化器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低频区域转矩脉动可能出现的不良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3、交流调速控制中的运用
直流调速虽有调速性能好的优势,但事故率较高,容易出现机械式换向带来问题,无法在大容量的调速领域中应用。而交流电动机容量、电压、电流和转速的上限不像直流电动机那样受限制,且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坚固耐用,容易维护,但是调速困难,简单调速方案的性能指标不佳。如何提高交流调速控制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依照直流电动机控制理论,解耦定子电流磁场及转矩,实现对上述矢量的有效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交流调速的控制指标和控制性能,改善了调速效果。自动化控制技术主要依托直流电动机的物理模型,对坐标等效变换进行优化,实现了矢量转换操作控制。该控制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对转子磁链的方向进行监测,对转子参数进行调整,降低转子对控制质量的影响。
三、加强电气化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的建议
1、电气自动化与地球数字化互相结合的设想
电气自动化工程与信息技术很好结合的典型的表现方法就是地球数字化技术,这项技术中包含了自动化的创新经验,可以把大量的、高分辨率的、动态表现的、多维空间的和地球相关的数据信息整体成为坐标,最终成为一个电气自动化数字地球。将整体出的各种信息全部放入计算机中,与网络互相结合,人们不管在任何地方只要根据整理出的地球地理坐标,便可以知道地球任何地方关于电气自动化的数据信息。
2、现场总线技术的创新使用可以节省大量的电气自动化成本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中大量运用了现场总线与以太网为主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经过了系统运行经验的逐渐积累,电气设备的自动智能化也飞速的发展起来,在这些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网络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到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中,所以现场的总线技术也由此产生。这个系统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更加突显其目的性为企业最底层的设施之间提供了通信渠道,有效的将设施的顶层信息与生产的信息结合在一起。针对不一样的间隔会发挥不一样的作用,根据这个特点可以对不一样的间隔状况分别实行设计。现场总线的技术普遍运用在了企业的底层,初步实现了管理部门到自动化部门存取数据的目标,同时也符合了网络服务于工业的要求。与DCS进行比较可以节约安装资金、节省材料、可靠性能比较高,同时节约了大部分的控制电缆,最终实现节约了成本目的。
3、加强电气自动化企业与相关专业院校之间的合作
首先,鼓励企业到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校中区设立厂区、建立车间,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技术生产等,建立多种功能汇集在一起的学习形式的生产试验培训基地。走入企业进行教学,积极建设校外的培训基地,将实践能力和岗位实习充分结合在一起。扩展学校与企业结合的深广程度,努力培养订单式人才。按照企业的职业能力需求,制定出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培养人才的教学方案,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指导。
《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有效推动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和电气工程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通过对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充分研究,对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合理运用,可以为我国新科技领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新科技发展的关键内容。
参考文献
篇9
GTO是一种用门极可关断的高压器件,它的主要缺点是关断增益低,一般为4~5,这就需要一个十分庞大的关断驱动电路,且它的通态压降比普通晶闸管高,约为Zv~ 4.5v , 开通 di /d t 和关断 dv / dt 也是限制 GTO推广运用的另一原因,前者约为 500A /us ,后者约为 500V /u s ,这就需要一个庞大的吸收电路。
由于GIR 、GTO 等双极性全控性器件必须要有较大的控制电流,因而使门极控制电路非常庞大,从而促进厂新一代具有高输人阻抗的 MOS 结构电力半导体器件的一切。功率 MOSFET 是一种电压驱动器件,基本上不要求稳定的驱动电流,驱动电路只需要在器件开通时提供容性充电电流,而关断时提供放电电流即可,因此驱动电路很简单。它的开关时间很快,安全工作区十分稳定,但是P - MOSFET 的通态电压降随着额定电压的增加而成倍增大,这就给制造高压 P - MOSFET 造成了很大困难。
IGBT是 P -MOSFET 工艺技术基础上的产物,它兼有 MOSFET 高输人阻抗、高速特性和 GTR 大电流密度特性的混合器件。其开关速度比 P -MOSFET 低,但比 GTR 快;其通态电压降与 GTR 相拟约为 1 .5 V ~ 3 .5v ,比 P - MOSFET 小得多,其关断存储时间和电流卜降时间为别为 0 . 2 us一 04 us和 0 . 2us ~ 1 . 5us,因而有较高的工作频率,它具有宽而稳定的安个工作区,较高的效率,驱动电路简单等优点。
MOS 控制晶闸管( MCT )是一种在它的单胞内集成了 MOSFET的品闸管,利用M OS 门来控制品闸管的开通和关断,具有晶闸管的低通态电压降,但其工作电流密度远高 IGBT和 GTR ,在理论上可制成几千伏的阻断电压和几十千赫的开关频率,且其关断增益极高。
IGBT和MGT这一类复合型电力电子器件可以称为第三代器件。在器件的复合化的同时,模块即把变换器的双臂、半桥乃至全桥组合在一起大规模生产的器件也已进入实用。在 模块化和复合化思路的基础卜,其发展便是功率集成电路 PIC ( Powerl , lntegratcd Cirrrrcute ) , 在 PIC,不仅主回路的器件,而且驱动电路、过压过流保护、电流检测甚至温度自动控制等作用都集成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可以算作第四代电力电子器件。
二、变换器电路从低频向高频方向发展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更新,由它组成的变换器电路也必然要换代。应用普通晶闸管时,直流传功的变换器主要是相控整流,而交流变频船动则是交一直一交变频器。当电力电子器件进入第二代后,更多是采用PWM变换器了。采用PWM方式后,提高了功率因数,减少了高次谐波对电冈的影响,解决了电动机在低频区的转矩脉动问题。
但是PWM逆变器中的电压、电流的谐波分量产生的转矩脉动作用在定转子上,使电机绕组产生振动而发出噪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方法是提高开关频率,使之超过人耳能感受的范围,但是电力电子器件在高电压大电流的情况下导通或关断,开关损耗很大。开关损耗的存在限制了逆变器工作频率的提高。
1986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Divan教授提出谐振式直流环逆变器。传统的逆变器是挂在稳定的直流母线上,电力电子器件是在高电压下进行转换的“硬开关”,其开关损耗较大,限制了开关在频率上的提高。而谐夺式直流环逆变器是把逆变器挂在高频振荡过零的谐振路上,使电力电子器件在零电压或零电流下转换,即工作在所谓的‘软开关’状态下,从而使开关损耗降低到零。这样,可以使逆器尺寸减少,降低成本,还可能在较高功率上使逆变器集成化。因此,谐振式直流逆变器电路极有发展前途。
三、交流调速控制理论日渐成熟
1971年,德国学者F,Blaschke阐明了交流电机磁场定向即矢量控制的原理,为交流传动高性能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矢量控制的基本思想是仿照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方式,把定子电流的磁场分量和转矩分量解耦开来,分别加以控制。这种解耦,实际上是把异步电动机的物理模型设法等效地变换成类似于直流电动机的模式,这种等效变换是借助于坐标变换完成的。它需要检测转子磁链的方向,且其性能易受转子参数,特别是转子回路时间常数的影响。加上矢量旋转变换的复杂性,使得实际的控制效果难于达到分析的结果。
1985年德国鲁尔大学的Depenbrock教授首次提出了直接转矩控制的理论,接着1987年又把它推广到弱磁调速范围。大致来说,直接转矩控制,用空间矢量的分析方法,直接在定子坐标系下分析计算与控制电流电动机的转矩。采用定子磁场定向,借助于离散的两点式调节(Band-Band控制)产生PWM信号,直接对逆变器的开关状态进行最佳控制,以获得转矩的高动态性能。它省掉了复杂的矢量变换与电动数学模型的简化处理,大大减少了矢量控制中控制性能参数易受参数变化影响的问题,没有通常的PWM信号发生器,其控制思想新颖,控制结构简单,控制手段直接,信号处物理概念明确,转矩响应迅速,限制在一拍之内,且无超调,是一种具有高静动态性能的新型交流调速方法。
四、通用变频器开始大量投入实用
一般把系列化、批量化、占市场量最大的中小功率如400KVA以下的变频器称为通用变频器。从产品来看,第一代是普通功能型U/F 控制型,多采用 16 位 CPU ,第二代为高功能型 U /F 型,采用 32位DSP或双 16 位CPU 进行控制,采用了磁通补偿器、转差补偿器和电流限制拄制器。具有挖土机和“无跳闸”能力,也称为“无跳闸变频器”。这类变频器!目前占市场份额最大。第三代为高动态性能矢量控制型。它采用全数字控制,可通过软件实现参数自动设定,实现变结构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可选择U/F频率开环控制、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和有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实现了闭环控制的自优化。从技术发展看,虽然电力半导体器件有GTO、GTI、IGBT,但以后两种为主,尤以IGBT为发展趋势:变频器的可靠性、可维修性、可操作性即所谓的 RAs ( Reliabiliry,Availability,Serviceability)功能也由于采用单片机控制动技术而得以提高。
五、单片机、集成曳路及工业控荆计算机的发展
篇10
50年代末出现的晶闸管标志着运动控制的新纪元。它是第一代电子电力器件,在我国至今仍广泛用于直流和交流传动控制系统。随着交流变频技术的兴起,相继出现了全控式器件一CTR、GTO、P―MOSEFT等。这是第二代电力电子器件。由于目前所能生产的电流/电压定额和开关时间的不同,各种器件各有其应用范围。
GTR的二次击穿现象以及其安全工作区受各项参数影响而变化和热容量小、过流能力低等问题,使得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根据不同的特性设计出合适的保护电路和驱动电路上,这也使得电路比较复杂,难以掌握。
GTO是一种用门极可关断的高压器件,它的主要缺点是关断增益低,一般为4~5,这就需要一个十分庞大的关断驱动电路,且它的通态压降比普通晶闸管高,约为Zv~4.5v,开通di/dt和关断dv/dt也是限制GTO推广运用的另一原因,前者约为500A/us,后者约为500V/us,这就需要一个庞大的吸收电路。
由于GIR、GTO等双极性全控性器件必须要有较大的控制电流,因而使门极控制电路非常庞大,从而促进厂新一代具有高输入阻抗的MOS结构电力半导体器件的一切。功率MOSFfff是一种电压驱动器件,基本上不要求稳定的驱动电流,驱动电路只需要在器件开通时提供容性充电电流,而关断时提供放电电流即可,因此驱动电路很简单。它的开关时间很快,安全工作区十分稳定,但是P―MOSFET的通态电压降随着额定电压的增加而成倍增大,这就给制造高压P―MOSFET造成了很大困难。
IGBT是P―MOSFET工艺技术基础上的产物,它兼有MOS―FET高输入阻抗、高速特性和GTR大电流密度特性的混合器件。其开关速度比P―MOSFET低,但比GTR快;其通态电压降与GTR相拟约为1.5V~3.5v,比P―MOSFET小得多,其关断存储时间和电流下降时间为别为0.2us―04us和0.2us~1.5us,因而有较高的工作频率,它具有宽而稳定的安个工作区,较高的效率,驱动电路简单等优点。
MOS控制晶闸管(MCT)是一种在它的单胞内集成了MOSFET的品闸管,利用MOS门来控制品闸管的开通和关断,具有晶闸管的低通态电压降,但其工作电流密度远高IGBT和GTR,在理论上可制成几千伏的阻断电压和几十千赫的开关频率,且其关断增益极高。
IGBT和MGT这一类复合型电力电子器件可以称为第三代器件。在器件的复合化的同时,模块即把变换器的双臂、半桥乃至全桥组合在一起大规模生产的器件也已进入实用。在模块化和复合化思路的基础上,其发展便是功率集成电路PIC(Powerl,IntegratcdCirrrrcute),在PIC,不仅主回路的器件,而且驱动电路、过压过流保护、电流检测甚至温度自动控制等作用都集成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可以算作第四代电力电子器件。
2 变换器电路从低频向高频方向发展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更新,由它组成的变换器电路也必然要换代。应用普通晶闸管时,直流传功的变换器主要是相控整流,而交流变频船动则是交一直一交变频器。当电力电子器件进入第二代后,更多是采用PWM变换器了。采用PWM方式后,提高了功率因数,减少了高次谐波对电冈的影响,解决了电动机在低频区的转矩脉动问题。
但是PWM逆变器中的电压、电流的谐波分量产生的转矩脉动作用在定转子上,使电机绕组产生振动而发出噪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方法是提高开关频率,使之超过人耳能感受的范围,但是电力电子器件在高电压大电流的情况下导通或关断,开关损耗很大。开关损耗的存在限制了逆变器工作频率的提高。
3 交流调速控制理论日渐成熟
篇11
英语水平:CET6计算机水平: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
籍贯:XX省XX市|男|1986年2月|汉族
实习经历
1、XX省XX市电力公司(2008年6月-2008年7月)
工作地点:XX变电检修工区、XX市XX变电站
工作描述:了解电力公司各部的职责范围和组织架构;感性认识变电站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及相关责任,包括运行人员和继保班;学习电力行业安全工作规程。
2、XXXX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7月-2008年8月)
工作地点:XX市XX区科技园
工作描述:
2.1、在自动化事业部,学习FARAD200系列产品的使用和设置方法,并了解其相关原理和生产流程;
2.2、在高压推广部,了解接地电阻柜的相关计算过程,标书制作,销售的相关技巧;
2.3、接受商务礼仪、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类的相关培训。
3、课余时间做过许多简历工作,包括家教、推销、市场调查等,学习到与人沟通的技巧和坚强的意志的重要性。
学士课程
XX大学2005年9月——2009年7月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电路,电机学,电路测试技术,工程电磁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电磁场仿真实践,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模拟、数字)及其实践,电机及电力拖动实践,工程训练,电气工程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Matlab语言的应用,继电保护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测控技术。
工商管理(辅修):市场营销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宏观经济学,物流管理,会计学,运营管理,战略管理,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组织行为学,国际企业管理。
主要技能
1、了解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
2、熟练应用各种常用专业软件,如Matlab,EDA,CAD;
3、能熟练应用Office系列办公软件;
4、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对数学建模有一定的应用。
自我评价
1、喜欢和观念和物化材料打交道,研究具有复杂设计的各类机械设备及其原理。
2、好奇心很强,喜欢钻研,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喜欢创造性的工作。
篇12
1 电力自动化技术概论
随着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的增强,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进步,也主要是为了促进电力自动化的迅速崛起,换言之,电力自动化技术其实就是把现代的电子技术、信息的处理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三种技术合为一体的前提上,发展起来的合成体,是在电力工程这个系统中形成远程监控以及监视管理的有用通道。最重要的是可以实现远程控制、检测和调节电力系统的整体作用。如今,电力技术的重点内容就在于电力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的大多数方面都得到了应用,确保电力装备和工程的安全,减少意外的出现频率。这对我国社会经济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电力自动化技术也有着自身的内在要求:首先,电力自动化技术需要符合电力系统的各项要求,保证操作人员实际的控制和协调;其次,需要对安全性能进行改善和提升,从而可以减少事故,并能够节省人力;然后,还要对电力系统的整体数据以及参数进行检验,从而实现故障原因可以追查,运行程度的明细等;最后,需要从经济的角度综合考虑,保证电力系统各部分的安全。
2 电力工程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内容
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作用大家都众所周知,不仅能够的应用能够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率和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对于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电力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内容到底有什么呢?下面我来进行简单的分析。
2.1 变电站自动化
变电站技术的自动化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实现信息的集中处理与有效地应用,
不仅有利于提升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还可以节约人力资源的使用。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变电站的工作效率,减少变电站事故的发生。这种技术完成了由电磁式设备向微机设备的转变,在屏幕上就可以进行完成操作、监控、记录和管理。变电站自动化是目前电力企业改革的重要部分,其能够有效节约人力资源的使用,从而可以更好地监控电力系统的操作和运行的情况。
2.2 电网调度自动化
电网调度自动化是提升电力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它是以信息技术以及控制技术为主要的应用, 进行电网调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用电效率,减少电力损失,对电力配送进行统筹规划,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的电力需求。实现信息的采集以及整理和显示,并保证整个电网的良好的运行状态。电网调度技术的自动化,加强了对电力工程的监控,可以更好地应对突发事故,从而保证电网的运行稳定,电网调度自动化的方向就是合理控制发电厂的出力情况,做到经济、安全、全面、有效。同时,电网调度自动化有利于电力负荷的控制和管理,确保电网的安全可靠。
2.3 发电厂测控自动化
主要是对城乡的配电网进行改造,从而实现电网的发展,核心部分是智能模件和主控模件,目的是监测、控制设备的运行情况,用来完成生产过程的监测、控制和联锁保护等过程。发电厂测控自动化和传统的人工控制来比较,不但提升了数据的准确性,还减少了故障的诊断处理时间,为发电厂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发电厂测控自动化更加安全稳定,收集到的数据也更加的准确。电力系统也就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从而保证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的广泛性。
3 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3.1 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现场总线技术就是指在电力工程的现场把智能的自动化装置以及仪表控制设备连接起来,把数字技术、智能控制与计算机网络设备等等进行一体化结合的综合性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其实也就是通过分散电力工程中的控制功能,并且配备相应的计算机进行被控设备的信息处理,将信息与计算机连接后,就不再需要实现整个现场的控制,只需要对信息进行相应的调度就可以了。几年来,我国的电力工程系统通过对35KV变电站自动化设备的检侧与数据的深入探讨,并且对它进行改造,通过这一设备的状况就能够看出,现场总线的技术在节省硬件数量与安装维护、投资等等方面表现都较为显著。在电力调度化技术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可以满足数据以及系统的多样化客户需求,并最终将电力系统中各个信息进行交换以及共享,实现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以及电力系统的日益完善。
3.2 柔流输电系统的应用
柔流输电系统(FACTS)是由SVC、容性滤波器、TSC、TCR、FSC组成,其中SVC的应用最为广泛。SCV工程设备的核心技术目前还掌握在少数的几个公司手中,目前,我国的SCV工程主要使用的是西门子公司生产的设备。输电线采用了FSC固定串联电容补偿器,有效的提升了输电利用效率。对于不同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总之,柔流输电系统能显著提升电力工程的自动化水平,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效率。
3.3 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应用
在电力系统中,电力的控制是通过固态变压器实现的,其属于功率半导体器件的一种。功率半导体器件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由于具有联动性能好、重量轻、自我监控能力强的有点,已发展成为电力系统的核心构件。可以有效的改善电能质量,功率半导体器件技术的成熟和应用,是实现各种自动化系统设备的基础。也能够这样说,功率半导体器件是支撑电力工程制动化发展的设备基础。
3.4 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在电力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并用来支持对象标准,因此与一般的关系数据库相比,主动对象数据库主要是对技术以及主动功能的技术支持,因此,在电力工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甚至已成为监控系统核心技术,能很好地对数据库进行监视与控制,其功能主要是通过系统的监视功能、对象函数实现的。随着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电力工程自动化上面的应用将更广泛。通过对国际上先进技术的引进,对我国电力工程的发展深入研究,提高我国电力工程的自动化技术,满足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需要。
3.5 光互连技术的应用
光互连技术的应用是自动控制与继电系统的结合,光互连技术能实现自动控制系统和继电系统的无缝衔接,使得电力系统的研发和发展成为可能。光互连技术抗磁干扰性强,因此,可以加大处理器的干涉能力,从而便利数据通讯,光互连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广泛,因此,对电力工程的系统具有可靠、安全以及可信的功能。促使电力系统的子系统有效地融合在起
还具有电网分析和高级应用功能,因此,技术使用更为灵活,画面更为清晰,从而为调度员更好地做好调度作出依据,在电力工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下,传统的技术正在逐渐的被取代,从而更加促进了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近几年发展较快,主要的原因是不断的采用自动化技术,同时材料和技术都很大程度的提升了,我国对电力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充分科学合理的应用,管理监控系统的发展,电力工程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完善,同时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50 年代末出现的晶闸管标志着运动控制的新纪元。它是第一代电子电力器件,在我国至今仍广泛用于直流和交流传动控制系统。随着交流变频技术的兴起,相继出现了全控式器件 ―CTR、GTO、P- MOSEFT等。这是第二代电力电子器件。由于目前所能生产的电流/电压定额和开关时间的不同,各种器件各有其应用范围。
GTR的二次击穿现象以及其安全工作区受各项参数影响而变化和热容量小、过流能力低等问题,使得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根据不同的特性设计出合适的保护电路和驱动电路上,这也使得电路比较复杂,难以掌握。
GTO是一种用门极可关断的高压器件,它的主要缺点是关断增益低,一般为 4~5,这就需要一个十分庞大的关断驱动电路,且它的通态压降比普通晶闸管高,约为 Zv~ 4.5v,开通di/dt和关断dv/dt也是限制 GTO推广运用的另一原因,前者约为500A/us,后者约为500V/us,这就需要一个庞大的吸收电路。
由于GIR、GTO等双极性全控性器件必须要有较大的控制电流,因而使门极控制电路非常庞大,从而促进厂新一代具有高输人阻抗的 MOS结构电力半导体器件的一切。功率MOSFET是一种电压驱动器件,基本上不要求稳定的驱动电流,驱动电路只需要在器件开通时提供容性充电电流,而关断时提供放电电流即可,因此驱动电路很简单。它的开关时间很快,安全工作区十分稳定,但是P-MOSFET的通态电压降随着额定电压的增加而成倍增大,这就给制造高压P-MOSFET 造成了很大困难。
IGBT是P-MOSFET工艺技术基础上的产物,它兼有MOSFET高输人阻抗、高速特性和GTR大电流密度特性的混合器件。其开关速度比 P-MOSFET低,但比GTR快;其通态电压降与GTR相拟约为1.5 V~3.5v,比P-MOSFET小得多,其关断存储时间和电流卜降时间为别为0.2us一04us和0.2us~1.5us,因而有较高的工作频率,它具有宽而稳定的安个工作区,较高的效率,驱动电路简单等优点。
MOS控制晶闸管(MCT)是一种在它的单胞内集成了MOSFET的品闸管,利用M OS 门来控制品闸管的开通和关断,具有晶闸管的低通态电压降,但其工作电流密度远高 IGBT和 GTR,在理论上可制成几千伏的阻断电压和几十千赫的开关频率,且其关断增益极高。
IGBT和MGT这一类复合型电力电子器件可以称为第三代器件。在器件的复合化的同时,模块即把变换器的双臂、半桥乃至全桥组合在一起大规模生产的器件也已进入实用。在 模块化和复合化思路的基础卜,其发展便是功率集成电路 PIC(Powerl, lntegratcd Cirrrrcute), 在PIC,不仅主回路的器件,而且驱动电路、过压过流保护、电流检测甚至温度自动控制等作用都集成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可以算作第四代电力电子器件。
2.变换器电路从低频向高频方向发展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更新,由它组成的变换器电路也必然要换代。应用普通晶闸管时,直流传功的变换器主要是相控整流,而交流变频船动则是交一直一交变频器。当电力电子器件进入第二代后,更多是采用PWM变换器了。采用PWM方式后,提高了功率因数,减少 了高次谐波对电冈的影响,解决了电动机在低频区的转矩脉动问题。
但是PWM逆变器中的电压、电流的谐波分量产生的转矩脉动作用在定转子上,使电机绕组产生振动而发出噪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方法是提高开关频率,使之超过人耳能感受的范围,但是电力电子器件在高电压大电流的情况下导通或关断,开关损耗很大。开关损耗的存在限制了逆变器工作频率的提高。
1986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Divan教授提出谐振式直流环逆变器。传统的逆变器是挂在稳定的直流母线上,电力电子器件是在高电压下进行转换的‘硬开关’,其开关损耗较大,限制了开关在频率上的提高。而谐夺式直流环逆变器是把逆变器挂在高频振荡过零的谐振路上,使电力电子器件在零电压或零电流下转换,即工作在所谓的‘软开关’状态下,从而使开关损耗降低到零。这样,可以使逆器尺寸减少,降低成本,还可能在较高功率上使逆变器集成化。因此,谐振式直流逆变器电路极有发展前途。
3.交流调速控制理论日渐成熟
1971年,德国学者 F,Blaschke阐明了交流电机磁场定向即矢量控制的原理,为交流传动高性能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矢量控制的基本思想是仿照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方式,把定子电流的磁场分量和转矩分量解耦开来,分别加以控制。这种解耦,实际上是把异步电动机的物理模型设法等效地变换成类似于直流电动机的模式,这种等效变换是借助于坐标变换完成的。它需要检测转子磁链的方向,且其性能易受转子参数,特别是转子回路时间常数的影响。加上矢量旋转变换的复杂性,使得实际的控制效果难于达到分析的结果。
4.通用变频器开始大量投入实用
一般把系列化、批量化、占市场量最大的中小功率如400KVA以下的变频器称为通用变频器。从产品来看,第一代是普通功能型U/F 控制型,多采用16位CPU,第二代为高功能型U/F型,采用32位DSP或双16位CPU进行控制,采用了磁通补偿器、转差补偿器和电流限制拄制器.具有挖土机和“无跳闸”能力,也称为“无跳闸变频器”。这类变频器!目前占市场份额最大。第三代为高动态性能矢量控制型。它采用全数字控制,可通过软件实现参数自动设定,实现变结构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可选择U/F频率开环控制、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和有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实现了闭环控制的自优化。从技术发展看,虽然电力半导体器件有GTO、GTI、IGBT,但以后两种为主,尤以IGBT为发展趋势:变频器的可靠性、可维修性、可操作性即所谓的RAs( Reliabiliry,Availability,Serviceability)功能也由于采用单片机控制动技术而得以提高。
5.单片机、集成曳路及工业控荆计算机的发展
以MCS-51为代表白8位机虽然仍占主导地位,但功能简单,指令集短小,可靠性高,保密性高,适于大批量生产的PIC系列单片机及CMS97C系列单片机等正在推广,而且单片机的应用范围已开始扩展至智能仪器仪表或不太复杂的工业控制场合以充分发挥单片机的优势另外,单片机的开发手段也更加丰富,除用汇编语言外,更多地是采用模块化的(-语言、PL/M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