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银行业前景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银行业前景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银行业前景分析

篇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66

1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2007年3月,中国银行在北京、上海两地设立本土私人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开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高净值人群与家庭数目迅速增加,为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目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在中国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市场中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我国商业银行面向高净值人群提供以银行理财产品和高收益产品为主的私人银行服务,发展非常迅速。2014-2015年,在12家披露业绩数据的私人银行中,9家的管理资产规模增速超过20%,其中2家的增速更是超过40%。私人银行正在成为银行零售业务甚至全行收入增长的重要引擎。

2 国外私人银行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2.1 发展历史悠久

欧洲国家与美国建国普遍较早,商业活动与财富积累促进了高净值人群的出现与增长,私人银行业务应运而生。国外私人银行大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两次金融危机,提升了私人财富管理的专业能力,并更重视客户需求与风险管理。经过多年发展,国外私人银行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积累了庞大的客户量,使得私人银行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有利于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2 成熟的制度保障

国外私人银行重视和尊重资产的私密性,瑞士、新加坡等国家有专门的法律或协议保障客户的隐私权。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较好的地区普遍税率较低,且缴税杂项较少。低税有助于吸引高净值人群在相关地区的投资意愿,增强该地区私人银行业务的竞争力。同时,国外较为成熟的监管环境有利于高端私人财富的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其中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制定了专门的行业行为准则和相应的注意事项,以明确经营条件、规范行业发展。

2.3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国外私人银行注重对人才的后续培养,新加坡在2003年成立了新加坡财富管理学院,为本国私人银行业的发展培育能针对国内和国际客户服务的人才。私人银行业务有着严格的选拔标准,美国从业人员一般会拥有工商管理硕士、法律博士等学位证书和注册公共会计师、注册财务分析师、律师等专业的资格证书。长期的业务发展也培养了从业人员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素养,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赢得客户的信任。

3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及前景分析

3.1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

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一直以来,我国在法律层面对于财产权和隐私权方面的重视不足,客户存在对安全方面的担忧。分业经营限制了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综合化个性化产品解决方案的能力,外汇管制限制了投资产品的数量与商业银行对境外投资的能力。我国虽没有资本利得税,但相关内容已被纳入所得税和增值税中,依然会形成税收负担。同时,我国私人银行业缺乏相应的行业准则和规范。从内部管理角度来看,私人银行内部的操作流程繁杂,内部人员良莠不齐,工作效率较低。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的匮乏易引发管理上的风险,导致客户对于私人银行信任度的下降。在金融产品方面,创新能力较弱,同质化趋势明显,难以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在客户服务方面,仍以产品销售为主导,尚未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尚未建立清晰的客户服务管理流程。

3.2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前景分析

在外部环境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凭借其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积极主动的推动行业规范准则的形成。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内部改进:首先,应加强对于优秀财富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用良好的薪资待遇吸引人才,以良好的培训体系和晋升机制留住人才。其次,优化平台系统,完善其内部管理流程,使私人银行业务各部门内部及与银行部门间工作充分协同,提升管理效率。同时,私人银行也应该提升自身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加强产品创新,转变原有的产品销售为主导的模式,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从产品销售为主的服务模式向服务收费为主的模式转变,实现业务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篇2

(一)反洗钱意识淡薄

《反洗钱法》、《金融机构洗钱规定》和《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颁布以来,商业银行虽然组织员工进行了学习,但仅限于前期的培训,而没有建立长期的、有针对性的深入学习,致使部分员工对相关知识浮于表面、理解不透彻,对反洗钱工作缺乏较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二)组织机构待健全

当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尚未成立专职的反洗钱机构和队伍,仅仅是按照人民银行反洗钱的组织形式建立了领导小组,并笼统地将反洗钱工作指定某一部门负责,没有设立专门机构,也没有配备专门人员,难以把反洗钱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另外,各家银行负责该项工作的部门各不相同,有的由营业部门负责,有的由保卫部门负责,有的由会计财务部门负责,职能不清情况较为常见。

(三)制度约束未建立

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基层金融机构没有根据自身业务发展制定与《反洗钱法》相结合的操作规程,也未对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而且部分商业银行由于经营目标考核的原因,从局部和短期利益出发,迎合客户需要,放宽账户设立条件和审查标准,存款实名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四)技术手段落后

洗钱犯罪目前已公认为上游犯罪,洗钱手法和犯罪手段日渐更新,洗钱手段更加智能化、高科技化。而当前,我国的反洗钱由于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尚未建立起健全、完善的、与商业银行账务核算系统、支付系统和《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相对接的支付交易报告和监测系统,从技术层面看,难以满足高智能化的反洗钱犯罪的需要。

(五)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一些银行工作人员不熟悉与其业务相关的金融法规和行业制度规范,凭感觉、凭经验工作,业务处理随意性大,不能及时识别和防范洗钱活动,而且,受业务水平和工作内容的限制,一些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缺乏经验,与反洗钱工作的要求差距很大,在金融机构信息共享机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对犯罪分子所用的现代金融支付工具,在异地、跨行频繁地进行资金运作,凭借自身水平,更是难以断定其行为是否属于洗钱。

■二、商业银行反洗钱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上述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反洗钱行为不主动,二是反洗钱工作没效果。下面从经济学角度对商业银行的反洗钱困境进行分析。

(一)反洗钱工作的成本收益分析

1、成本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履行反洗钱义务的现实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是商业银行按照法规要求采取反洗钱措施而投入的成本。根据我国反洗钱制度,商业银行反洗钱直接成本主要包括:

第一,制度成本。根据我国反洗钱法规的规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依法建立健全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如按照“了解你的客户”标准制定对银行客户身份确认和信息保存的制度,建立严格的反洗钱检查和客户资料档案管理制度等都会形成相应的成本。

第二,雇员成本。主要包括工资成本和培训成本,工资成本是指为了做好反洗钱工作而需要增加雇员的工资支出,如在管理层增加监察人员,在业务层增加专职反洗钱人员等;培训成本是指对员工进行反洗钱培训的支出。另外,我国的反洗钱法规还规定,金融机构需设立反洗钱专门机构或者指定内设机构负责反洗钱工作。

第三,操作成本。商业银行在落实反洗钱法规规定的义务时,必然发生相应的操作成本。例如,在客户尽职调查方面,商业银行需发生相应的审查成本;在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方面,商业银行需发生相应的信息采集、归纳、分析成本;在交易记录保存方面,商业银行需发生相应的保管场地、管理人员费用;在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反洗钱调查方面,商业银行会发生相应的协查成本;在反洗钱业务培训和宣传方面,商业银行也会发生相应的费用。

间接成本指商业银行履行反洗钱义务可能带来的损失,主要是指失去客户带来的损失。一方面商业银行因为履行反洗钱义务必然加强对客户身份的识别,并对可疑交易执行上报制度,一些利用银行进行洗钱活动的不法分子,必然远离那些反洗钱工作力度大的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防范洗钱风险,必然增加业务审查的程序和力度,这样势必降低业务处理的效率。当商业银行采取的反洗钱措施力度不同时,即使是正常客户也会选择程序简便、快捷的商业银行办理业务。因此,在反洗钱法规推行的初期,无论哪种性质的客户都可能有所减少,并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存款、手续费等各项业务收入减少。

2、收益分析

在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反洗钱机制中,并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一旦查出洗钱金额,按照我国现有程序先是冻结,后是上缴国库,商业银行根本无利可图,在这种命令式的管制政策下,加大反洗钱力度的边际收益几乎接近于零,因此,商业银行只要达到了监管部门的要求就不会为反洗钱工作做更大的努力。

(二)反洗钱主体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1、客户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反洗钱法》及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要求商业银行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进行交易时必须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但目前我国交易主体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一是详细的客户身份识别信息获取存在较大难度。核对客户有效身份证件等信息相对容易,但要深入了解客户的关联企业、经营范围、资金性质和资金用途等信息有明显难度;二是客户身份及证明文件的真实性、合法性难以识别。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犯罪分子伪造、变造证件资料的手段也愈来愈科技化与智能化,虚假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和身份证等现象层出不穷;三是对客户代办业务缺乏有效监督手段。在客户由他人代办业务的情况下,按规定商业银行需同时对人和被人的身份证件或其他身份证明文件进行核实并登记相关的身份信息。不过,该职责仅当金融机构明知客户由他人代办业务时才被履行,对于客户利用已开立的他人银行账户、银行卡进行交易,银行在发现交易涉嫌可疑之前是无从获知的。

2、商业银行与人民银行的信息不对称

《反洗钱法》、《金融机构洗钱规定》和《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等共同构成了我国金融机构依法经营管理的法律依据和行为准则。但由于商业银行的反洗钱职能的不完整,有时向人民银行传送了一些不合要求甚至是错误的信息。以可疑交易报告方面为例,《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规定的18种可疑交易报告标准大多为定性标准,需要进行人工的判别分析。实行数据“总对总”报送以后,商业银行依靠总行开发的反洗钱报告系统自动筛选、生成和上报可疑交易。由于系统设置的参数条件宽松,同时当数据返还基层网点进行核对时,为避免发生漏报,工作人员往往全部予以确认,以至于向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送了大量的防卫性数据。而作为反洗钱主管部门的人民银行在实施现场检查前是无从知道具体情况的。

■三、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成本收益不相符现象,因此,要提高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成效,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激励约束和信息识别这两个关键点。

(一)以激励机制为载体,提高反洗钱的内在动力

在反洗钱信息传递网络中,商业银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按照成本收益分析,降低商业银行违规的收益与增加违规被查处的成本,是促使其提高反洗钱信息获取与传递质量的关键。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在反洗钱制度设计中充分加以考虑,有效影响商业银行的努力程度,适当补偿商业银行在反洗钱工作的投入。同时,通过加大对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检查力度,提高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以此提高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发挥其反洗钱工作第一线的关键作用。

(二)以岗位职责为基本,加强反洗钱的基础工作

商业银行应设立专门的反洗钱工作岗位,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一线临柜工作人员的反洗钱意识,使之熟练掌握和运用。同时建立和完善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根据业务的发展制定与《反洗钱法》相结合的操作规程,规范反洗钱工作的现场检查、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的工作程序和手续,建立健全可疑交易台账,完善反洗钱相关信息数据、报表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报告和报送制度,严格控制反洗钱档案资料的保密和管理,严防泄密,不断提高反洗钱的工作质量。

(三)以风险分析为重点,建设反洗钱的内控机制

建立健全反洗钱内控制度是商业银行审慎监管、依法经营的应有内容,也是改变信息不对称状况的基础。我国的商业银行应改变制度建设停留在表面的问题,不仅应将反洗钱要求纳入业务工作程序和管理系统,保证本机构通过客户身份识别等基本制度有效发现、识别和报告可疑交易,协助反洗钱监管机关和司法部门发现和打击洗钱犯罪活动,更为重要的,应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客户特点和风险特点相适应,并能根据自身业务发展变化和经营环境变化而不断修正、完善和创新。为保证内控制度的实施,商业银行应按照《反洗钱法》的要求,明确相关负责人对本机构反洗钱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负责,在反洗钱方面体现良好的公司治理原则。

(四)以客户身份为关键,实施针对性的识别措施

客户身份识别是减少客户与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的关键。虽然《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对如何区别不同客户、不同业务采取识别措施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商业银行的执行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具体业务中,商业银行要针对目前普遍认为很难做到识别账户所有人之外的实际控制人或最终享有账户利益人的情况,对法人和实体采取合理措施了解该客户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结构;重点关注与特定洗钱高风险国家有关的客户,尤其是多头开户、频繁划转资金、法人结构复杂、现金偏好高的客户。按照反洗钱国际标准,逐步推行以风险为基础的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对高风险的业务和客户,实行加强型的客户身份识别;对中等风险的客户采取标准或加强型客户身份识别;对低风险客户则可以采取简化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

(五)以可疑交易为核心,构建多元化的监测体系

商业银行要针对总对总报送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改进报告系统;建立功能强大的交易监控系统,对不同行业、不同客户交易特点进行分析,掌握合理的交易曲线,对不符合交易曲线的客户进行重点监控或上报可疑交易,适时根据可疑交易特点和洗钱案例调整交易监控系统的参数,以追求对可疑交易抓取的最优化;建立责任制,实现部门之间在人工分析上的分工与合作,如现金管理部门应重点关注一些不合理的大额取现,通过客户提供的现金付款依据、用途,判断大额现金提取的合理性,账户管理部门重点应关注短期内频繁开销户或多头开户情况,国际业务部门应关注跨境资金流动的合理性等。

(六)以人才培养为抓手,提高员工的信息鉴别力

商业银行要从提高从业人员的反洗钱知识、技能出发,来提高反洗钱工作的实际效果。要选拔一批既懂金融、外汇业务,又懂法律知识的人才充实到反洗钱队伍,着重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反洗钱专业知识培训,尽快培养出一支有较高反洗钱水平的人员队伍。要提高高管人员对反洗钱工作的认识,促使他们对当前洗钱的严峻形势及反洗钱的重要意义有所了解,让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反洗钱在工作中形成的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从而在工作中,自觉地履行反洗钱的工作义务。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要通过制定和实施由浅入深的系列培训计划,尽快培养一批反洗钱具有专业技能的业务骨干,能够对可疑支付交易数据进行精确分析、快速判断。

参考文献:

[1]黎和贵.中国式的洗钱手法及治理对策[J].深圳金融.2003(5)

[2]芦峰.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反洗钱”的激励机制[J].审计与金融研究.2007(11)

[3]师永彦.对我国可疑交易报告数量增长过快的分析[J].中国金融.2007 (19)

篇3

一、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定义

关于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我们要从企业竞争力谈起。所谓企业竞争力,我们是依照公认的最权威的国家竞争力研究机构IMD与WEF的定义,它们认为,企业竞争力指的就是比其竞对手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美国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竞争力会涉及到价值链,它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利润的来源。他并没有针对企业竞争力给予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他的理论与IMD和WEF的定义接近。我们国内也有学者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比如说樊纲和中国社科院的金磅研究员,他们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分析是基本类似的,认为企业竞争力主要就是以更低的价格或者消费者更为满意的质量持续地生产和销售,并且能够实现经济上长期的良性循环,具有持续的良好业绩,是企业能够使自身得以发展的能力或者综合素质,最终将会体现在持续性和成长性的盈利能力上。那么,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定义可以借鉴企业竞争力的定义。虽然说,WEF和IMD没有专门对商业银行竞争力下定义,只是在研究国家竞争力排名时考虑了金融业竞争力这一因素,并就此给出了金融竞争力的定义,即一国或公司在世界市场上持续地创造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那么,我们可以依据此定义,给银行竞争力一个定义。当前,我国国内对于银行竞争力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就是从商业银行的业务过程描述提出银行竞争力的定义,强调持续的盈利能力,没有提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也没有将风险管理作为核心因素进行考量。另外一种就是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将银行竞争力定义为“能为股东创造持续高额的未来收益”。虽然说这种界定较为明确,但是,对于高负债的、高度信息不对称的银行来说,这种定义又欠妥。但是,无论如何,上述这两种定义都强调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对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性,只是从不同角度对银行竞争力进行了剖析。它们都是直接从企业竞争力来定义银行竞争力,显然有失全面性和科学性。我们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定义,应该既要体现企业竞争力的本质特性,又要反映出商业银行自身的特性。因此,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指的就是一家银行通过更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和全面市场服务持续地比竞争对手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这个定义中体现了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三个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了商业银行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1)从竞争过程看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首先,银行竞争的驱动力量一般来说有五种,这是来源于波特对于产业竞争五种基本作用力的分析,他认为,影响产业竟争的因素有五种基本的作用力,即新进入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供方侃价能力、买方侃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我们在本文中创造性的把这种理论引入到银行竞争过程中来,以此来分析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强度和作用力,从而发现银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以上五种作用力就是一家银行面临的来自五个方面的竞争压力,反作用力就是其做出的对抗。这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汇集起来的合力反映了某一家银行面临的竞争强度,决定了该家银行的最终利润潜力。这五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力量来源构成了分析银行竞争力的要素,它们是竞争力量的基础,组合起来才能形成一定的竞争力。我们通过这五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析认为,银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就是已有的和潜在的满足客户需求的市场服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它们反映了一家银行面临的竞争的几个方面,也反映了基于一定环境下银行业务发展的机遇和空间。(2)从银行竞争力的形成过程看银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我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银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哪些。但是,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要素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如何,都还是没有明确的答案。因此,我们有必要从银行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做进一步的分析。首先,我们从波特的价值链入手。波特认为,企业竞争力来源于每一个活动环节,每个环节对于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都有所贡献。这里,他把价值链引入到了企业竞争力的分析当中。这里,我们就创造性的把价值链引入到银行竞争力的分析中来。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银行的竞争力也受到外部环境的重大影响。根据波特的观点,银行基本活动中的“市场和销售”对竞争优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银行的基本活动就是全面的市场服务和全面风险管理,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银行的辅助活动还分为四个层次,即基础设施、总体管理、技术创新、服务品质和总体信誉维护。其中,外部环境部分包括监管环境和市场条件。银行竞争力形成的过程包括外部环境的影响、基本活动、辅助活动以及最终的利润创造四个部分,通过基本活动来外在地体现,最终反映到利润上。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定及具体操作

由于当前学术界对于什么是商业银行竞争力尚没有取得非常一致的意见,因此,在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行设定的时候,往往是借鉴企业竞争力理论,并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特点,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具体来说,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基本框架如下:WEF和IMD作为国家竞争力排名的权威机构,它们认为,国家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一,它们都使用软、硬两种指标作为排名的依据,其中硬指标是可以直接测度的指标,代表竞争力资产,软指标是不可以直接测度的指标,代表竞争力过程。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基本上是依据这两组指标中的具体指标来进行设定的,一般都采取了分层次和分因素分解的方法,掺杂了很多人为主观性。但是由于采取了统一标准、方法和原理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一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我们将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组指标,即测量指标和测评指标,竞争力评价的具体指标包括了反映银行竞争力形成过程各个部分的要素。就测量指标来说,它包含了盈利指标、市场服务指标、风险指标三个部分。而测评指标则包含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综合经营、信息科技、创新与服务、人力资源和总体信誉七个方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因此,很难进行量化和较客观的定性比较。所以,很多银行就会通过综合经营指标来使比较变得更为客观。综合经营是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发展非传统银行业务,实现业务与资产的多元化和综合化经营,是我国商业银行提高盈利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资产组合配置和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此外,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的操作过程,应该做好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数据处理、竞争力指数的编制等工作。其中,数据处理一项应该做到数据收集和标准化,测量指标的修正,测评指标的数据处理,关于评价结果的说明。此外,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还要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普遍适用性、评价对象应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运用时应对评价指标做适当替代、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总之,商业银行应该遵循全面性、可比性、动态性、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等原则,做好银行竞争力的测评指标体系设定和操作。

参 考 文 献

篇4

国内外研究证明,随着经济资本的不断涌入,商业银行增长方式和经济模式将会发生很大的转变,使银行从原来的业务驱动转变为价值驱动。但是在现实的实施过程当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对于人们来说,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比较抽象,因而在银行培训和实施过程中还不十分深刻;许多部门的员工对经济资本管理理解甚少,同时商业银行整个的资本管理体系还不十分完善,因而存在在考核指标上添加了经济资本约束的要求,但是在实施过程及向总量规模要效益的整体思想上还比较落后的问题,普遍追求发展速度及扩大业务规模、争夺市场份额等。

使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能够良好实施的前提是理念的强化和统一。使商业银行必须落实资本约束理念,即:以资本的价值取向决定资产结构的组合,以资本的多寡确定资产规模的大小。在确立跟经济资本约束相一致的发展战略时,必须推进实施系统化的理念和方式,同时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全行也要形成统一,使银行内部经济资本节约的发展思想得到强化,树立全面良好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2.数据基础薄弱

经济资本管理的关键环节是准确计量银行经营风险,其中直接影响计量真实结果的就是数据基础。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同时信用体系及信用制度也没完全建立,在企业的相关违约统计数据当中更是存在诸多缺失的问题。从国内商业银行整体数据状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由于银行宏观数据的获取受多方面影响,因而数据的全面性、及时性和真实性还存在问题。同时由于我国现在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机构数量的缺失,业务水平的落后及公信力水平较差,即使是在国际上较著名的信用评级机构在我国开展业务,也会因为数据基础的薄弱而不能进行较大规模的评级,这样一来便会使我国在评级过程当中运用的数据更加缺乏;关于银行自身经营风险方面的数据要求,相关部门没有直接提供的来源,银行数据整理任务相对繁琐,数据的准确性便难以得到保证,因而,银行在设计计量模型时只能以标准法为基础,造成计量方法分类较粗,不能准确的计量经营风险。

微观上来说,相关企业个体财务数据存在质量不高的普遍现象,尤其是伪造报表、粉饰报表等现象较为突出。同时,在商业银行内部系统的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数据共享、业务独立及系统整合能力不足等等,内部审核、外部监管及服务系统和信贷系统虽然长时间积累了许多对研究有价值的信息,但是由于银行在经营过程当中的“条块分割”,使得数据都是以关键业务的纬度来归集,这样一来,丰富的数据资源没有得到及时充分的运用,便大大影响了银行非预期损失计量的可靠性。

二、经济资本管理应用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1.强化风险经营战略理念

与国际上一些先进银行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资本管理有着起点低、起步晚的特点,同时有着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意识还没有真正建立,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与快速发展的商业银行业务不一致。一些商业银行在设计时没有按照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来完善内部组织架构及法人治理结构,不能使经济资本管理在实施过程当中一帆风顺。同时在机制及体制上,资本约束的理念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我国商业银行在战略转型当中便会困难重重。因而应该把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提升到战略理念的层次,这样才能在商业发展及协调风险当中起到主导作用,最终使即有的资源得到最合适的配置,使商业银行系统业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应该运用培训及宣传等方式,让全行人员能够充分的理解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作用及积极意义,使其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及意义得到完善,由理论转为行动,由被动转为主动,实现银行的顺利战略转型,使银行能够迅速发展。

2.多方面着手完善数据基础

目前,银行经济资本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数据深度、广度的问题。因而,一个完善的银行数据库不仅要涵盖债项和客户两个方面的信息,还要包括中观行业、宏观经济及区域。应该做好以下工作:加强系统日常维护,使数据质量得到提高;加强数据整合,使数据基础得到丰富;加强宏观、中观方面经济研究,使微观层面的管理应用得到有效指导。这样才能更好的反映出经济资本占用,同时使外部监管要求得到满足,使商业银行发展更加的稳定及快速。

3.培育先进经济资本管理文化

提高全行人员的内在价值对推进经济资本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在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时采用优越的条件及开放的态度,从而加快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上的发展。

篇5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直接融资,但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它是依托于互联网这个平台更方便快捷地提供服务的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具有交易信息相对对称、去金融中介等特征。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1.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面临弱化[1]。首先,从融资角度看,作为资金信息的新型中介,互联网金融的搜索功能不断被强化,金融信息的获取和扩散也更加便利,在金融业务往来中主要起到资金中介的职能。例如Face book社交网络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合作,使用户可以直接获取融资信息,既节约了通过银行融资所消耗的高成本,也能获取更真实的信息,便利了人们的金融交易工作。其次,从支付角度看,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能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服务。2014年“双十一”,交易总额就创纪录达571亿元。可见,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已打破了商业银行独占资金支付中介的格局,正在弱化商业银行作为社会支付平台的地位。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往银行具备的缴纳费用、信用卡还款、票务订购等业务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已经普及,无形中加速了金融脱媒,促使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弱化。

2.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受到蚕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分流了银行客户,影响商业银行的传统利差盈利模式。一是网络理财的兴起不断分流银行存款。网络理财凭借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一独特优势,且收益较高,大幅度的分流了银行存款[2]。如今,网络理财业务范围的半径越来越大,支付、基金等业务已经不再是银行专属,早已囊括在网络理财的范围内,而且为了竞争,网络理财的收益率往往高于银行,分割了大量的银行客户。如余额宝的收益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严重冲击了银行活期存款;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相比,基金收益高达10倍,造成银行客户的大量流失。二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形成冲击,在小微企业、个人借贷领域与银行形成竞争。众所周知,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重要业务,是其利润的保障。然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很多企业通过大数据创新征信形式,打破了信息不对称局面,使得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此外,互联网金融还缩短了审批流程、加速了放款速度,加之衍生出形式多样、各具优势的信贷业务,逐渐成为信贷业务的新星,甚至逐步超越了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开放伴随着种种机遇和挑战,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可以以此为契机争取更多的大客户;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势必会失去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竞争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SWOT分析

1.机遇(opportunity)。互联网用户基数庞大,这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客户源。根据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3年12底,我国上网用户数量为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人们对互联网越来越依赖,也说明互联网金融的规模经济潜力巨大。

2.威胁(threatens)。第一,互联网金融面临系统性的技术风险。(1)安全隐患。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问题,因黑客技术、网络病毒和系统故障等引发的经济问题频频发生,对于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来说,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2)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需要高端的技术平台做保障,从信息征集、录入到传输,对于技术系统和客户端软件的兼容性、功能性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加以防范、及时克服,一个技术选择失误就可能导致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失去生存的基础。第二,互联网金融面临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单凭法律条文并不能全面、彻底地维护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另外,现有的关于银行业、证券业的法规主要是针对传统金融业务制定的,不能完全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3.优势(strengthen)。一是互联网金融拥广泛的客户资源。近年来电子商务平台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数据,为互联网金融奠定了广泛的客户资源基础。二是互联网金融具有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优势。三是互联网金融具有便捷和高效的服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流程被简化,成本被降低,交易的效率更高,更容易被客户接受;同时,智能搜索引擎可以通过高效的信息搜集工作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匹配,通过对信息的组织、整理,可以了解客户的偏好、能力等级等信息,大幅度提升了服务的效率[3]。

4.劣势(weakness)。一是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不拘泥于地域,可以突破地点的限制进行,这是传统的商业银行所望尘莫及的。但是,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趋向于虚拟性,也就是说,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一旦安全系统出现漏洞,或者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人为的过失,就可能为其埋下安全隐患。特别是在高端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任何操作不当所带来的危害都是不可预知、不易控制的,很可能对整个行业都会产生恶劣的影响。二信誉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众多不可控因素,故障的发生也是难免的,但是,面临客户时,任何失误和损失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其信誉度很容易打折,进而出现客户流失和资金来源减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

5.应对策略。首先要改进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一方面加大硬件投入,增强系统的防攻击、抗病毒能力;另一方面采用身份验证方式限制非法用户登录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其次,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内部控制,同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来提高信用度,增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稳定性,逐步提升服务质量,避免客户流失。最后,尽快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为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商业银行SWOT分析

1.机遇(opportunity)。一是商业银行有强大的政策支持。二是商业银行面对汹涌的互联网大潮,商业银行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具备前瞻性,充分汲取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快业务创新和服务转型,在强化风险控制的同时拓展业务范围,利用既有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不断与时俱进,突破发展瓶颈。

2.威胁(threatens)。如前文所述,在互联网时代,不论是从信息角度,还是从业务层面,互联网金融可谓商业银行的劲敌。

3.优势(strengthen)。一是商业银行资金雄厚、覆盖面广、认可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竞争力强。二是口碑好,品牌效应强,拥有实体经济所独具的安全感,公信力更强。三是管理经验丰富,对于风险的管控能力更强。在多年的发展中,商业银行逐渐形成了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的风险管理流程,建立并完善了风险控制体系,因此在处理业务中更加从容不迫。

4.劣势(weakness)。一是部分商业银行高管不能居安思危,没有意识到互联网金融的潜在危害,所以对于未来的生存空间持乐观态度。二是商业银行多是风险规避者,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服务重视不足。三是一些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机构庞杂,官僚气息浓厚,各自为政,难以实现资金供需双方信息真实性的实时匹配。

5.应对策略。一是商业银行要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发展并壮大电子商务平台,提高线上服务的质量,以现有客户为基础,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将其转化为网络业务客户,根据客户需求制定发展战略,巩固和扩大客户群。二是商业银行要加强与电商平台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合作,在网络交易量剧增的情况下,力求在支付结算领域掌握主动权,收取交易佣金也可称为银行拓展业务的渠道之一[4]。

三、共建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竞争、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

互联网金融以其支付便捷、资金配置效率高、资金匹配成本低等优势迅速扩张,新产品层出不穷,新业务源源不断,从多角度、深层次冲击着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互联网金融毕竟还不成熟,资金不足、技术滞后等因素都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安全隐患时时可能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阻碍了互联网金融前进的步伐,所以,目前互联网金融是无法撼动、取代商业银行的,而其行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却给商业银行未来的长期发展带来的“鲶鱼效应”:促进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和业务转型,刺激商业银行借助网络技术完善信息体系,在变化的环境中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业务形态。

从长远来看,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应建立竞争合作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谋求共赢。首先,可以共享数据资源与客户信息。将商业银行在实体运营中的合作关系与互联网金融积累的客户信息共享,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甚至不失时机地达成交叉营销,进而实现共赢。其次,双方可以联合起来做好贷款业务。互联网金融以丰富的信息数据库可以灵活地调集、整理具备某个特征的客户群,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推进业务;而商业银行资金雄厚,对于存款的吸收能力和信贷风险的管理能力不容置疑,二者强强联合,可有效避免业务流失,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8):45-46.

[2]郑霄鹏,刘文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4(2):78-79.

篇6

(一)工业经济增速出现一定幅度下滑

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增速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波动性明显降低。然而,进入2012年以后,情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先是在2012年1—2月份达到了21.3%的高位,然后迅速下降,3月份为11.9%,4月份为9.3%(见图1)。事实上,如果单从增速来看,这一速度并不是不可接受的。2012年1—4月份的工业增加值增长11%,处于2000年以来的历史较低水平,但不是最低水平,高于2000年1—4月份的10.9%、2009年1—4月份的5.5%,略低于2001年1—4月份的11.3%和2002年1—4月份的11.2%。目前对工业主管部门造成压力的更多是这种增速加快下滑的趋势,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事实上,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工业经济增速就进入了下滑轨道,而进入2012年以后增速下滑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增速下滑是符合很多研究者预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运行课题组,2010;刘世锦,2010),但增速下滑速度如此之快却出乎意料。

(二)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出现负增长

进入2012年以后,工业企业经营效益变得十分严峻。2012年1—2月份、3月份、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分别同比下滑5.2%、1.3%、1.6%。这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自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降。然而,这一轮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的下滑趋势却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而是从2010年就开始了。受国际金融危机下基数较低因素影响,2010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达到了2001年以来的最高点119.69%,然后进入增速逐步下滑的趋势,直至目前出现负增长(见图2)。工业企业利润下滑呈现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对较好,产业链中游企业利润增速下滑幅度较大。从主要行业利润增长情况来看,采矿等上游产业保持了较高的景气度,轻工、烟草、医药等大部分产业链下游企业也基本维持稳定较快增长,相比之下,冶金、石化等产业链中游企业亏损十分严重,导致了整个工业企业利润下滑。二是内销型企业相对较好,外向型企业利润增速下滑幅度较大。食品、饮料等以内销为主的企业利润稳定增长,相比之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企业等外向型企业利润下滑幅度很大。三是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相对较好,国有和外资企业利润增速下滑幅度较大。四是大中型企业相对较好,小微企业经营困难。据调研中一些小微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反映,2011年开始,企业经营中面临的困难越来越突出。国际金融危机下,小微企业主要困难是缺少订单;目前主要困难是“招工难”和经营成本上升。企业有订单,但是难以找到足够的工人进行生产,难以获得贷款用于资金周转,或者是生产成本太高,无利可图,甚至是越接订单越亏损。

(三)部分先行指标呈现下行趋势

一般来讲,工业经济景气指标体系包括先行指标体系、一致指标体系和滞后指标体系。其中,先行指标主要用来预测下一阶段宏观经济的走势;一致指标用来描述当前经济运行的情况;滞后指标对经历过的经济状况进行验证。不同研究者在构建先行指标体系时可能会有所不同,而且采取的指数处理方法也有所差异,因此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然而,发电量、原油产量、钢铁产量、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商品房新开工面积等指标却是几乎所有研究者构建先行指标体系时均最常用的、最重要的先行指标。从这些先行指标来看,工业经济目前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发电量从2011年开始就进入了较低的增长速度,而2012年4月发电量增速进一步下滑到0.7%的历史低点;原油产量、钢铁产量、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在2012年增速也均出现明显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2012年4月份分别为-0.3%、7.9%、2.3%;商品房新开工面积更是快速下滑,从2011年年中的25%左右下滑到2012年4月的-4.2%(见图3)。这些指标的下滑说明了中国工业经济进一步下行的压力依然存在,工业经济增速有可能在未来几个月之内进一步下滑。

二、工业经济下行的原因分析

篇7

在当今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人们对信息传递快接性、同步性的要求愈来愈高,对相关通讯产品(如电话、手机、网络)以及语音通讯服务的需求也日趋高涨。“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温饱问题的解决使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生活的质量,注重服务型消费。国家的经济重心逐渐转向服务行业,世界的经济结构也由过去的“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服务的理念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移动通信行业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业务,作为典型的通信服务行业,它的发展与服务的质量直接能够影响我们的生活。”中国通讯市场开发巨大潜力,无疑给移动通讯语音业带来新的机遇和丰厚利润。

一、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语音服务行业发展概况

1.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语音服务行业概述。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语音服务是利用电信传输网络和数据库技术,把信息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和服务集为一体的,面向社会提供综合性、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咨询服务业务。

2.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语音服务行业上下游产业研究

(1)在线语音客服。客服,简而言之就是客户服务工作,就是接受顾客资询,帮顾客解答疑惑。对于客服人员的要求,很多公司或企业通常需要这样的人才:善于洞察客户需求,对客户进行沟通引导,能独立思考并处理客户投诉问题,提供客户所需要信息;具备优秀的沟通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佳。而英语专业的客服人员更加需要英语本科或以上学历;英文听说读写精通,CET6以上水平,TEM8优先;有翻译经验的,受过客户服务以及团队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语音正在成为移动端一个新的创业基点,而语音社交、语音提醒、语音输入、语音记事、语音搜索等种种基于语音应用的出现,也说明音频正成为用户的使用习惯。”

(2)在线教育。在线教育即E-Learning,或称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现行概念中一般指的是指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与网络培训概念相似。在线教育是通过应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方法。

“当今社会已经迈入数字化知识经济社会,社会的发展以知识的生产和创新为基础,知识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的形态。基于课堂的大学教育对知识传授的速度越来越滞后于知识增长的速度,无法适应网络化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高等教育从单纯面授模式转向在线模式或混合模式已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

在线教育颠覆的是传统的教与学,并不仅仅是教师与互联网技术的简单结合,而是如何定义教师与学生,如何定义教与学的形式,将会是人人为师、并非单体学习而是同帮互助的多元化互动的学习形式。从早期将线下课堂复制到互联网上,到现在的全程网络学习服务,从学习模式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为核心,从简单的提供内容,转变到提供学习管理、课程内容、学习服务于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

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1.英语专业人才的国内外培养现状描述。从八十年代开始,英语作为热门专业一直延续至今,每年高招填报志愿时,都是不少考生的首选。在新浪网的专业排行榜上,英语专业遥遥领先。据了解,目前设有英语专业的高校较多。英语语言文学是开设时间较长、开设院校较广的传统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对外交流、英语教学等工作。

2.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据该专业网站资料介绍,该校英语专业目前设有“商务英语”和“翻译”两个方向。教学中采用小班教学,注重学生英语基础能力、商务或翻译能力以及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风教风宽严有致、轻松幽默、兼具西方自主和东方和谐氛围,与优良的师资一起,构成了英语专业培养质量的可靠保障。注重学生应用能力体系的培养:遵循全程化、层次化、模块化原则,从英语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商务或翻译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注重培养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多参加校级、市级甚至国家级的比赛与评优活动,锻炼综合应用能力。

该专业与学院IT特色的学科建设相结合:培养英语综合技能扎实、熟悉外事商务知识、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直接为珠三角区域乃至全国经济服务。

拓展学生实践、实习的路径,以第二课堂带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提高外语系的教学质量,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有效手段。外语系自建系以来,一直将校企合作作为重点工作,努力地拓展合作企业与学生就业单位,由此去推进外语系将教学与实践合为一体的科学教学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也解决部分毕业生就业问题。

三、英语专业学生在新一代移动语音通信服务行业的就业情况分析

随着语言服务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语言服务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语言服务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移动通信行业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客户满意度除了体现在网络质量的客观认知之外,还体现在客户与企业接触的各个层面上所需要的满足感。”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语言服务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语言服务行业中的翘楚。

笔者采访了华软软件学院外语系的一些学生,询问其就业情况,选取以下两名学生的访谈记录。

2012届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毕业生梅力,现任职于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他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规划自己的就业方向,提早选择就业渠道;学习扬长避短、自我推荐。他最大的心得就是要冷静看待冷门的职业,还要打造自己的个性品牌,并随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陈小琬同学也是2012届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毕业生,她目前在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展示厅做翻译及引导员工作。回顾她的大学事关,她觉得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就业的良好准备。她对师弟师妹寄语:微笑工作,感恩生活,走,就会有希望。失败叫做经历,成功叫做经验。要有自己的梦想。要相信自己。敢想,趁年轻。

英语专业毕业生作为复合型人才,使用范围广,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都很高,就业地多集中在一线城市,语言服务行业涉及贸易,外交,旅游等多方面,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语音服务行业的兴起,对英语专业毕业生来说就业前景光明;其主要上下游产业――在线语音客服及在线教育,更是给英语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韩锡斌.cMOOC与xMOOC辩证分析及高等教育生态链的整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

[2]马德敏,王璐.基于顾客感知的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5).

篇8

(一)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定义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是指商业银行在保证其赢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各项资源并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资源合理流动的能力,是竞争力、资源配置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称。

(二)测度银行效率的主要研究方法――单要素指标分析方法

单要素指标分析法一般是通过对银行的主要财务指标,如盈利性指标、成本费用指标和资产配置能力指标等进行量化分析,来考察银行运营能力、控制成本的水平和规避承担风险的能力,进而反映银行的效率水平。

二、单要素指标分析方法的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一)盈利性指标

1.资产收益率

资产收益率=净利润/银行资产总额,反映银行资产获利能力,其因银行的规模及经营管理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的资产收益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建设银行,2000-2003年平均值达到了0.2%,反映了该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里的资产获利能力相对较强。相比而言,农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是最差的,2000-2003年平均值仅为0.05%。在股改后的2009年,仍旧是建设银行发展较快,也与建行上市时间早有关。可以看出,股改对于银行的资产获利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作用。

2.资本收益率

资本收益率=净利润/股东权益,反映银行资本盈利水平,资本利润率越高,表明银行资本的获利能力越强,其经营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从表2的数据来看,在股改之前的农行资本收益率仅为1.15%,而在2009年达到了18.19%,可以明显看出股改对于银行获利能力的帮助。

(二)营业费用率指标

营业费用率指标是考察在一定产出水平下成本耗费节约程度的一项较好指标。该比率越低,说明银行控制营业费用支出的能力越强,经营效率越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营业费用率都比较高,股改前的2000-2003年平均为27.18%,股改后的2009年平均为28.91%,可以推测是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臃肿、员工过多,业务管理费支出名目繁多,各项大额开支过多,使营业费用居高不下,占比过大。

(三)资产配置能力指标

1.存贷比率

存贷比率=银行贷款总额/存款总额,既反映银行资产配置效率,还表明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强弱。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2000-2003年4年的平均存贷比率分别为66.72%、73.39%、73.93%和78.40%。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不尽合理,4家国有银行2000-2003年3年的平均贷款余额仅占存款余额的70%左右,这充分反映了其资产负债管理的相对无效性以及资产配置的低效率。股改后2009年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反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原因可能是居民存款的增多和我国银行风险防范意识增强,过分惜贷。过分惜贷甚至惧贷对银行资金的利用效率是很不利的,这也阻碍了资产配置效率的提高。

2.不良贷款率

我国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很高,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2000-2003年4年的平均存贷比率分别为15.98%、24.47%、27.28%和43.93%,其中农业银行最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两点:一是影响银行资产配置效率的微观基础――国有企业低效运行,形成大量坏账;二是国内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受社会目标的影响而没有按照资产配置原则配置银行资产,影响了银行资产配置效率,加大了银行风险。股改以后2009年的数据显示,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尤其是最早完成股改的三大银行,不良贷款率都降低到了3%及其以下,可以得出:经过股改,国有银行的资产配置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四)“股权收益率”模型

Cole提出了“股权收益率”模型:ROE=ROA×EM=AU×PM×EM。其中,ROA为资产收益率;EM为股权乘数,等于银行的总资产除以银行总的权益资本额,该乘数反映了银行的资产来源状况及其财务杠杆的程度;AU为银行的资产利用率,等于银行的总收入除以银行的总资产;PM为银行的利润率,等于银行的税后净收益除以银行的总收入。

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股改前2000-2003年4年的平均ROE值分别为4.65%、2.23%、2.63%和1.15%。股改后的2009年情况就出现了变化,除了中国银行以外,其余股改的两家银行和农业银行的AU值都出现了上升,农业银行上升得最少,上升了0.13%,建设银行提高得最多,提高了0.62%,说明股改比较久的银行的资产利用率还是有较大的提高。3家股改银行在股改后的EM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PM值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总的来看,3家股改银行ROE指标的提高主要来源于PM值的提高,即得益于银行的净利润占总收入的提高;另一个原因就是EM值的降低,这也和国家注资和股改银行更加注重自身的资本情况的事实相符合。

三、改进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建议

(一)改善外部的法制和信用环境

银行业的稳健经营需要一套有利于金融合约的执行、贷款回收和担保品实现的法律制度。在确立和实现银行对担保品的合法权益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加剧了银行的脆弱性。因此,法律框架的构成应当包括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及财产法,才算完整。同时,还需要执行和精简法院程序,以便根据这些法律寻求迅速而有效的补救方法。信用环境始终是和法律制度相辅相成的环节。

(二)加强银行的创新

不断创新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及服务体系是银行效率提升的主导方向。要应对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组织结构上、人员结构上对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及时调整优化,使业务流程快速细致、齐全周到。

(三)优化资产配置,实现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者的协调,提高资产配置效率

优化资产配置效率的关键在于实现资产的多元化,不仅可以分散风险,还可以缓解因信贷扩张和紧缩而给银行带来的冲击。改变信贷结构单一格局的方法不外乎是提高有价证券特别是国债和短期债券在全部资产中的比重,大力开展消费信贷、房地产信贷等贷款业务,尽力扩大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提高资产配置效率的核心还在于尽可能地减少非盈利资产的比重,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当然也不可忽视贷款风险管理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昭. 产权结构、公司治理对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及完善[D].复旦大学, 2010.

篇9

1 概述

纺织工业是对纺织纤维进行加工的工业。纺织纤维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大类,天然纤维包括植物纤维(棉、麻)、动物纤维(毛绒、蚕丝)、矿物纤维(石棉)三类;化学纤维包括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人造纤维又分为纤维素纤维、蛋白质纤维和矿物纤维,合成纤维有聚酯纤维(涤纶)、聚酯胺纤维(锦纶)、聚丙烯纤维(腈纶)、聚乙烯纤维(维纶)、聚氯乙烯纤维(氯纶)、聚烯烃纤维(丙纶)等。这些纤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纺织工业生产一般包括纺纱、织造、染整三大块,但不同类型的纺织业其工艺流程也不尽相同。但不管是哪种流程,污染物均主要在染整过程,纺纱和织造过程污染较轻。主要的环境因素为纺纱、织造过程中产生的落花,织造过程中织机发出的噪声,机器检修时产生的废油,纤维的潜在火灾(一些合成纤维在燃烧时放出有毒气体)等。本文主要介绍一下染整过程的环境因素及相关治理技术。

2 染整工艺简介及环境因素分析

染整过程一般包括前处理、染色及后处理三个部分。

2.1 染前处理

染前处理的目的是除去纤维上所附着的杂质及在纺织过程中所带入的物质,如染浆、油剂等添加物,染前处理一般包括烧毛、退浆、煮炼、漂白、丝光等。

2.1.1 烧毛。烧毛是将织物表面的纤毛经直接火焰燃烧的方式去除,使其表面光滑。烧毛过程是让织物以一定的速度通过一排由燃气组成的火焰屏,将织物两面的纤毛烧掉,然后进入水槽熄火,同时降温。此工序的环境因素主要是燃气的消耗、燃气和织物的潜在火灾、烧毛过程产生的废气(烧羊毛织物时有臭味)、水的使用和废水排放。

2.1.2 退浆。为了防止纱线在织造时断头,大部分纱线要上浆以增加其强度。浆料有天然浆料和化学浆料之分,天然浆料为淀粉类,化学浆料有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等,但在下一步加工前必须将浆料退去,称之为退浆。退浆剂可以是酶、酵素、酸、碱等,将织物浸在装有退浆剂的设备中,经过一段时间后,浆料溶于水中而被去除。此工序环境因素主要有退浆剂的使用、水的消耗、退浆废水的排放。

2.1.3 煮炼。煮炼是染前处理的重要环节,各种纱线和织物在染前均需经过煮炼处理。煮炼的目的是除去纤维以外的各种粘附物质,包括纤维在生产过程中伴随着各种物质或纤维形成过程中添加的某些物质。如羊毛脂、羊汗、丝胶、油污等。一般棉织物的煮炼温度为120-130℃,煮炼剂为10-15g/l,煮后要用清水将棉织物清洗干净;羊毛织物的煮炼一般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因为羊毛在较高的温度及较高的PH值条件下会水解。所以羊毛织物的煮炼温度为80-95℃(白胚煮炼选择90-95℃;色胚煮炼选择80-85℃),PH值调整在6.5-7.5,煮炼完成后要进行洗炼,洗炼一般为皂洗。加入纯碱将PH值调至9-9.5,皂洗后要进行冲洗,直至洗净织物为止。此工序的主要环境因素为化学品的使用(纯碱、烧碱、皂液等),能源的使用、水的使用及废水的排放。

2.1.4 丝光。为了改进棉纤维的物理性能,如光泽、吸光性、拉伸强度及增加与染料的亲和力,需用较浓的碱对棉纤维进行处理,丝光用的烧碱浓度为200-300g/l,温度选择20℃以下。棉纤维用碱处理后生成碱纤维素。经过丝光后的棉布中会有一些碱残留在棉布上,这些碱对后续的印染加工有妨碍,需用稀硫酸将其中和并冲洗干净。此工序主要环境因素为化学品的使用(酸、碱)含碱废水排放、水的使用。

2.1.5 漂白。纱线及其织物经过煮炼后,大部分色素被去除,但天然纤维中仍残留有少许色素,需进行漂白处理,棉纱和棉制品常做漂白处理,羊毛及其织物一般不做漂白处理,合成纤维也不漂白。常用的漂白剂为次氯酸钠和双氧水,漂白后要对织物进行冲洗。此工序主要环境因素有漂白剂的使用及潜在泄漏、水的使用、冲洗废水的排放。

2.2 染色、印花

染色是指在有关染料组成的染浴中,加入其它助染剂,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白色纱线及其织物进行全面染色的一个过程。由于染料与纤维分子结构及染料性质的不同,染料对纤维具有选择性,即某种染料只适用于某种纤维。染色的过程非常复杂,既有化学作用又有物理作用。为了保证印染效果,常需加入多种助剂。

染料品种繁多,有直接染料、硫化染料、还原染料、活性染料、酸性染料、酸性媒介染料、金属络合染料、反应性染料、冰染染料、氧化染料、分散染料、阳离子染料等。其中硫化染料、还原染料、反应性染料、冰染染料主要用于棉织品的染色;酸性染料、酸性媒介染料、金属络合染料常用于毛织品的染色:分散染料主要用于聚酯纤维的染色;阳离子染料主要用于

腈纶的染色。

以活性染料对棉布连续轧染染色为例,其染色过程为:调配染料溶液轧染棉布烘干(红外、热风)轧碱液气蒸固色皂洗水洗烘干。

染色过程自始至终均在非酸即碱的介质中进行。所以会产生大量的酸碱废水;当采用酸性媒介染料或金属络合染料时,在染色过程中要加入红矾钠(重铬酸钠),故洗涤水中会含有六价铬,铬为一类污染物,需在车间处理达标后才能排至综合污水处理厂。

此工序主要环境因素为化学品的使用(酸、碱、染料、助剂)、能源消耗、水的使用、废水的排放(PH、COD、BOD、SS、色度、铬、六价铬、苯胺等)。

2.3 后整理

根据织物的不同用途,选用某种组合化学品和后整理剂对染后的织物进行加工,使织物具有抗静电、阻燃、防皱、免烫、柔软感、防霉蛀等性能,所有的后整理剂多为树脂类的表面活性剂,以树脂做后整理的工业为例,其过程为浸轧预烘烘焙皂洗。由上述流程可以看出,此工序的主要环境因素为化学品的使用(整理剂、皂液),水的使用、能源的消耗、废水的排放、织物的潜在火灾。

3 废水处理

纺织行业最主要的的污染物是印染废水的排放,废水中含有染料、助剂、浆料、纤维素等。如果使用酸性媒介染料和金属络合染料,废水中还含有铬,铬的去除一般是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然后调节PH值使之成氢氧化物沉淀。常用的还原剂为铁盐和铁屑。

印染废水可采用以下流程进行处理:格栅调节池生化池沉淀池汽浮池脱色池。

脱色剂可以使用次氯酸钠、双氧水、也可使用活性炭吸附的方式进行脱色。生化污泥经浓缩、压滤后进行焚烧处理。

4 清洁生产工艺

纺织行业的清洁生产主要是在染料选择时尽量选择环保染料(不含苯胺类物质);漂洗时采用逆流漂洗,以节约用水;丝光淡碱回收利用,冷却水循环使用。

篇10

一、加入wto有利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

虽然我国在法律上明确了国有银行的企业性质,但在实际工作中国有银行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相距甚远:金融手段行政化运用、经营效率低下、金融透明度低、不良资产额巨大等等。而在“入世”以后,规范的国际金融制度的引入,会大大加速我国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

首先,“入世”会形成对中国银行业制度上的“刚性约束”。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一项制度安排的实施机制是否健全是其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在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中,我国也制定了不少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但制度的实施程度远远不够,如“政银分开”往往是“政银不分”,形成“制度软化”。《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某些条款对金融管理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会间接促进国内金融制度改革,同时它也有一些直接推动金融制度改革的条款,如约定“谈判各方不得对金融服务提供者作数量或者构成形式上的限定”。所以一旦“入世”以后,不论再怎么强调“中国特色”,国内银行也必须遵守gats中有关银行业的规定,否则便会遭遇到wto的惩罚机制,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银行业的“法治”问题。

其次,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业的透明度。gats条款有两条原则,即透明度和自由化,这两条原则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金融运行的透明度不够,许多金融机构掩盖了大量的不良资产状况,直至出现支付危机并引致倒闭时监管当局才获知真实情况,但这时采取补救措施往往为时已晚。从近些年的情况看,我国金融透明度日益降低,而造假数字、虚报情况的现象在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尤为严重,金融透明度较之韩国、日本还低。但在加入wto以后,政府必须公布影响金融服务贸易措施的有关法律、行政命令及其他规定、规则和习惯做法,并且会计、报告、统计等制度要和国际相统一,这样便会提高金融透明度,强化内部制约监管机制。

二、加入wto有利于打破垄断、促进竞争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竞争是使组织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改革开放前,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基本上是完全垄断市场。1986年之后,随着央行地位的确立,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和外资银行的进入,打破了独家垄断,业务范围管制放松。但到目前为止,这一改革尚不深入。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市场份额上,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具有寡头垄断特征。

表1. 国有银行市场份额一览表(期末数) 单位:% 资产 利润 存款 贷款 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建设银行 总计

1994 34.18 16.26 23.85 18.13 9 2.42

1996 34.59 13.98 20.08 20.26 8 8.91

1997 34.13 13.69 19.04 26.33 93.19

1994 19.4 2.41 24.82 12.8 59.43

1996 12.73 10.25 25.36 10.59 58.93

1997 11.04 2.84 21.25 6.79 41.92

1996 27.37 13.11 18.02 15.39 73.89

1997 27.32 13.47 16.7 15.89 73.38

1996 28.03 13.34 16.54 14.22 7 2.13

1997 26.63 13.09 15.50 14.80 70.02

说明:表中数据为相应项目占全国总量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据《中国金融年鉴》有关年份、《中国金融》1998年第7期、1998年第8期资料整理而成。

这种垄断地位给四大银行带来了很大的效率损失,这可以从与其他新兴股份制银行的对比中看出。

四大银行的资产利润率近年来平均值为0.26%,且呈下降趋势;10家新兴股份制银行则表现较好,平均为1.7%,为四大银行的6.5倍,且呈稳中有升之势。再比较人均创利率,1997年四大银行平均人均创利率为1.19万元,而新兴股份制银行平均达37.22万元,为四大银行的31倍!四大银行的效率低下由此可窥一斑。“入世”以后外资银行会大量进入,它们拥有充足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管理经验,拥有先进的服务技术、高水平的服务效率和卓越的商业信誉,对四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形成很大的威胁,这就会产生“鲶鱼效应”,提高整个银行业的效率。

三、加入wto有利于化解我国金融风险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转轨时期的金融风险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质,与古今中外的金融风险有着制度基础的根本差异,必须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从制度出发作出切合实际的分析和判断,才能制定有效的防范政策和措施。

我国在计划金融制度基础上产生的金融风险,具有与市场金融制度金融风险迥然不同的性质、表现形式和结果。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风险是典型的市场风险,其表现形式是金融机构支付危机—客户挤提存款、抢购外汇—金融机构倒闭破产—兼并重组、金融资本的集中和积聚。金融风险的最后结果是本币贬值、汇率贬值、资产贬值。而中国现阶段的金融风险,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性风险,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普遍的表现为:金融机构支付危机—人民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中国制度性金融风险的结果是通货膨胀因素的积累,在增加的货币供应能顺畅进入流通时,会产生通货膨胀,如我国1990年代初的情形;而如果沉淀在流通体系之外,则表现为大量的不良资产,这正是我国当前通货紧缩的一个特征。所以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不是操作技术,而是必须抓住制度改革,消除产生金融风险的制度根源。许多人认为,加入wto、开放金融市场会或多或少地加大我国的金融风险,笔者对此则持乐观的看法。当前我国对金融风险的防治主要依赖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对不良资产存量的处理,而如果不进行金融制度改革,则无法从源头上扼制风险,不良资产的流量会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巨额存量。而加入wto是对我国金融制度改革的强行推进,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制度性金融风险。gats虽然没有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直接规定,但“入世”以后,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会引入国际标准的风险测度、防范制度,例如巴塞尔资本管理协议等,如不能达到规定标准会被国际评估机构降级,造成经营上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我国金融风险的暴露,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外在的强硬规则有利于我国银行形成对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而这正我国银行目前所严重缺乏的。相反,如果继续现行的金融制度,这种隐蔽的制度性风险会越来越大,等到集中爆发时会更难以控制。

四、加入wto有利于我国金融制度与全球融合

在一般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家是制度的制定者,组织、个人受制度约束。而在当前,全球化趋势越演越烈,以致wto有“经济联合国”之称,各成员国都要受其规则约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wto是制度的制定者,而国家则处于新制度经济学中一般所说的组织的地位。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为合作创造条件、提供激励机制、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一个拥有制度的经济社会比没有制度会更有效率。在国际金融业务往来中,如果一个以组织身份出现的国家不融入当前的国际金融制度,无疑是难以享受到制度所带来的各种好处的。例如,在以前,我国银行在国外开展业务会就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等问题与东道国谈判,而在加入wto以后成员国之间都普遍地实行市场准入、国民待遇,从而为开拓海外业务带来极大的便利。因此,加入wto有利于我国融入全球的金融制度,参与全球的金融资源配置。

“入世”后应进行自觉的制度变迁

新制度经济学有一个重要的原理,认为对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与制度变迁的国家来说,一项在别国运行得良好的制度,移植到本国来以后,能否继续运行得良好,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就是这项制度是否与国内的其他制度兼容。必须承认,当前我国的经济制度尚与wto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冲突。因此,在加入wto以后,我们不仅要引入wto所订立的规则,还必须对其他的一些制度进行改革,才能与wto的规则兼容。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组织具有适应效率。适应效率不同于配置效率,它涉及到一个社会获得知识和学习的愿望,引致创新、分担风险、进行各种创造活动的愿望,以及解决社会长期“瓶颈”和问题的愿望。简言之,就是要使组织更具有创新的能力和愿望。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根本的举措有以下几条:

一、有效产权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产权是构成制度的最重要的变量。的确,在我国银行业几乎所有存在的问题都与产权有关:巨额的不良资产是由于银行与国企在产权上的同构性,“政银不分”是由于政府是国有银行的产权代表,银行员工效率低下是因为缺乏产权的“激励兼容”… …国内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在国有产权制度下,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而只是政府在“模拟”市场,从而金融效率低下(江春,1999)。国有银行在产权制度上存在严重缺陷,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银行业制度改革的“瓶颈”。必须对我国国有银行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这在我国理论界几乎已达成共识。可以说,我国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能否成功决定着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

国有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多种途径中,股份制改造无疑是最切实可行的方案,其核心就是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包括国家、企业、个人和外资)。通过股份制法人产权制度创新,银行由国家控股,不仅不会削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发挥“杠杆效应”,扩大国有金融资本对社会资本所支配的数量和范围,从而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业绩优秀的大型企业参股商业银行,可以以产权为纽带,实现产融结合,协调银企关系;个人投资不仅能够实现私人资本社会化,而且有利于产权的分散和产权边界的明晰,从而强化所有权的约束力;外资参股,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国内认股资金不足的问题,且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国际化。

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一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化运作,要通过产权主体多元化和银行法人产权制度的建立,使国有银行真正从原有机关式管理走向法人治理。必须按照权力结构、执行结构、经营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要求,建立由股东大会、董事会、行长(经理层)和监事会组成的银行治理结构,有效地行使决策权、执行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各司其职、权责明确、相互制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国家作为所有者与其他所有者一样,也要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来行使所有者权力,政府不能再以所有者的身份来直接干预银行的自主经营,而是由政府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机构或部门来行使所有者权益。

二、引入竞争

加入wto以后,外资银行的进入自会使竞争加强。但在彻底对外开放金融市场以前,也应当对国内放宽行业进入限制,对国内企业也实行“国民待遇”。尽管近年来成立了一批新兴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但我国银行业的垄断度仍然居高不下,且国内同业竞争呈不均衡状况,新兴商业银行在设立分支机构方面受到严格限制,不利于它们开展跨地区业务和壮大规模。民营银行的进入和发展尤其受到压制,迄今为止,只有中国民生银行一家民营性质的银行。考虑到其他股份制银行的国家股绝对控股地位,更强化了中国银行业的高度国有化特征。而真正成熟的市场竞争必然是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展开的,所以要鼓励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发展,这既符合市场经济的精神,对国有银行来说也算开放前的一次“练兵”。

三、市场退出

良好的市场退出机制能使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的原则制度化、法律化。从目前我国几个关闭产生支付危机的金融机构的案例来看,都是实行的“行政关闭,业务托管”的方针。这种实际上并没有“退出”的“市场退出”在较小范围内暂时保持了相对的金融稳定,但却留下了更大的危机隐患。海南发展银行便是最好的例子。由于要求海发行接收33家资产负债状况不良的城市信用社,结果造成合并后的机构关闭破产。如何在保持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实现有效市场退出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除了这些正式约束(formal constraints)需要改变之外,许多非正式约束(informal constraints)如银行员工的观念等等,也有待与wto相适应。金融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我国银行业业内人士应以崭新的观念来迎接“入世”。同时我们要意识到,制度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奢望加入wto后能一蹴而就。但假以时日,中国银行制度终将与世界融为一体,我国银行业也将在这套制度下健康发展、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道格拉斯·c·诺思,1991:《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

江春,1999:《产权制度与微观金融》,中国物价出版社。

r·科斯等,1994:《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龙永图,1999:《龙永图深谈“入世”》,《财经》第12期。

卢现祥,1996:《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王松奇,1999:《wto:给中国金融业带来什么?》,《中国经济时报》11月16日。

篇11

手机银行为何走热?

原因很简单,一部手机可管理个人所有金融账户(分属不同金融机构),满足全部投资、理财、消费需求(购物、支付账单、交通费);同时,对企业客户而言,亦可随时掌控企业网银第一手财务信息,并实现移动授权等多种移动金融服务。难怪各家银行纷纷点燃战火,跻身移动金融大战之中。

“移动金融”战火弥漫

通过在展台中央布置多部iPhone手机和iPad平板电脑,本届金博会的不少银行展台吸引了最多的年轻参观者。

移动金融是金融机构借助移动通信技术提供有关金融服务的总称。目前移动金融主要形式包括:手机钱包,手机银行。手机钱包是通信运营商同银行联手将客户的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进行绑定,通过手机办理相关银行业务;手机银行则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及终端办理相关银行业务。

此前,2010年3月,中移动以398亿元巨资认购浦东发展银行20%股权,成为浦发银行第二大股东,开启了国内运营商与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随后,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联通推出移动支付、手机银行业务;2010年起,深发展、浦发银行及招商银行都开始发力移动金融业务。

在银行业内看来,移动支付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截至2010年底,我国使用手机上网人数已达3.03亿,年增长率超过30%,到2013年用户规模则可能达到4.97亿户左右。

正是在用户数量级的增长中,银行不仅将战火点燃于个人移动金融消费的战场中,还在让“战争”不断升级。在金博会举办前夕,10月28日,深圳发展银行在业内率先推出了企业手机银行iPhone客户端,实现了企业手机银行与企业网上银行的互联互通。

据了解,在深发展之后,众多股份制银行也在磨拳擦掌,欲跟随入场。

抢占手机银行先机

根据易观智库《2011Q2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2011年二季度中国网上银行市场交易额达到200.18万亿元,环比增长5.2%,同比增长57.1%;二季度网上银行注册用户数达到3.6亿,同比增长47.8%。

相对于接近饱和的网银,手机银行还是一块未完全开发的“处女地”。

根据交银国际所做的中国手机银行业务用户调研显示,用户开通手机银行的首选功能是消费、支付,其次是财务查询、小额转账、手机商城等。

另据艾瑞咨询的《中国企业手机银行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10年有65%的企业客户希望通过手机银行来处理财务。目前中国的企业手机银行还处在起步阶段,虽市场需求旺盛,但仅有极少数银行推出企业手机银行产品。

业内专家表示,手机银行的加速发展是必然趋势。作为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产物,手机银行能真正实现把银行“带在身边,握在手里”的可能。

并且,随着手机银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版手机银行的收费将与网银一样,相比柜台,在享受便捷服务的同时还能省不少的手续费。

移动金融以“安为先”

财务管理等金融相关业务直接关系到个人财务、企业运营的核心,因此,是否能够提供更高的安全标准及使用便利,是手机银行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和各大银行一样,深发展等新推出的手机银行将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在技术上采取多道防火墙力保安全性。

比如:手机银行首次登录需输入注册手机接收到的短信验证码,并且结合该行的“公司金卫士”短信通知服务可以实时获取账户变动信息,这就相当于设定了“两道安全网”。

篇12

二、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念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专业化服务。依照管理运作方式又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通俗的说,理财顾问服务就是指商业银行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客户管理资产,提供专业数据分析,并给客户相应的投资建议、以及介绍个人理财产品。而综合理财服务是银行得到客户的准许,依照双方事先商定的合同,对客户进行财产管理以及投资,此中的投资收益按照方式同享,投资风险依照商定方式共担。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优势

(一)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潜力巨大

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相当于他国来说开展得较晚,市场发展的空间较大。主要表现为:第一,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投资者和居民心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两点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更放心的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根据公众意见调查中心2012年上半年的例行调查显示, 96.1%受访者对银行在吸收居民个人存款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94.3%的受访者是出于“对银行的信任”而决定将钱存入银行的;91.7%的受访者将钱存入银行是因为银行提供的“高品质的服务”。从大多数受访者的回答中可以明显看出,人们对储蓄在商业银行中的存款是放心的,由此可以得出,只要银行能够做好推广和宣传活动,个人理财业务的推广及产品的销售将不成问题。第二,商业银行能更好地结合自身的优势,在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时联合其他的经营方如保险、期货、基金、证券等进行联合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理财业务服务的质量和水准,也有利于其占据市场的优势地位。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相对较低

相对于一般的金融机构而言,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满足高端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能更好地吸引客户进行投资。其原因在于,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大部分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在生活水平有保障的前提下,大部分投资者会倾向于低风险稳定收益的投资理财产品。一般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也有等级之分,不同行业、不同收入情况、不同风险偏好选择不同等级的理财产品。其中:第一级为PRI级极低风险等级,第二级为PR2级较低风险等级,第三级为PR3级适中风险等级,第五为PR5级高风险等级。除了最后一级的风险较高,其他等级的风险级别均较低,且第五级风险也略低于金融机构的风险。另外,银行具有较为丰富的资金储备,对于风险的抵抗和应对能力较强,能够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有助于保障投资者的投资理财收益。因此,对于大量投资者而言,愿意将自己的资金投放在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而投资者数量的增加,也成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优势之一。

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较为贫乏

各行各业要想得到更快的发展都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个人理财业务也不例外。有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才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宣传本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获得更多投资者的认可。但是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从业者专业素质情况分析可以看出,不少从业人员对于本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具体范围了解不够清晰,对金融机构的个人理财业务范围也缺乏深刻地了解。在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相关的证券,投资,保险、基金,期权,期货等内容以及政策、法律法规方面了解也不够全面,这就导致业务员在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时,难以得到客户的满意,最终导致业务难以推广。

(二)专业化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

新时期,坚持从客户角度出发是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得到发展的一项重要条件,要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和设计。但从目前来看,个人理财业务在专业化服务能力却有待提高,个人理财业务能否获得客户的认可和青睐是由个人理财产品服务质量决定的[5]。这就要求银行能够对客户信息进行全面地搜集,包括客户的预期投资消费行为、经营和收入状况、个人偏好等,然后通过专业人才和专业操作对此进行专业的分析,最后帮助客户进行专业的个性化理财规划。近年来,各商?I银行虽然也在锲而不舍地设计新的理财产品,但所设计的产品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同质化现象。银行在设计新的理财产品时,只是在其他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没有形成富有客户个性化的理财产品,设计出来的产品当然也不能够吸引顾客,所以在综合性和专业性上均还存在较多的不足。

(三)理财产品单一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个人理财业务规模也不断扩大,各银行均开展了属于自己的个人理财业务,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压力过大。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单一,产品大多用来给客户提供基本信息服务、办理贷款,客户收款及付账等,关于投资类的理财产品不够全面,各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都主要以模仿为主,没有依照本身的特征,结合整理市场情况,设计出具有商业银行特色的产品及服务。

五、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

(一)培养专业理财人员

从上文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到,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专业理财人员数量不多,绝大多数理财人员只是单纯的介绍以及销售产品,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理财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第一,银行建立资格考核,增加银行理财业务的从业难度,丰富从业人员自身专业知识,利于我国理财业的发展。第二,安排理财人员之间相互探讨金融知识,增强专业能力。第三,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培训课程,鼓励员工去国外学习交流,也可以自己组建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的理财队伍。第四,加强国内外合作,引进其他国家的经验以健全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人员行业标准、职业道德。

(二)创新理财产品和服务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种类单一,市场以及客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品缺乏自身特色成为导致这一情形的重要原因。银行的当务之急是发展新的理财产品。首先,?y行在设计产品时不要只是复制加修改,要学会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市场情况,设计出有本行特色的产品及服务。其次,商业银行可以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进行合作,虽然是不同行业,但双方互相提供建议与帮助,能够减少市场的竞争压力。客户不同,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也应有不同之处。每位客户的行业,风险偏好,收入状况及消费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银行需要结合不同客户设计出具有不同特点的理财计划,推荐适合客户自身的理财产品。

六、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前景分析

根据本文的分析能够看出,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过程既有优势又有不足,未来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前景如何成为了各银行特别关注的问题。事实上,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前景总体上应该是乐观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不足分析

从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不足来看,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劣势主要为人才劣势、市场劣势以及业务综合性劣势,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以及银行业思想的转变,这些劣势和困难最终可以被克服。就目前我国专业学习的情况来看,财经专业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的热门专业,银行只需要对这些人才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就可以弥补其中的人才专业性缺漏。而人才的配置对于创新产品理念和业务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有助于提升银行的市场竞争实力,从而推动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更好发展。

(二)优势分析

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过程中,优势是客观存在的,如人们对银行的信赖以及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较强。未来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的风险优势将会更加明显,人们对银行的信赖程度也会不断增加。因此,未来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的优势地位会更加稳固。

(三)前景预测

篇13

1.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加剧

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造成了批发银行业务利差减小、风险增大、盈利能力下降。而零售银行业务具有收益较高、风险较小、易于联系和客户稳定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弥补了批发银行业务的优势,而且能够增加盈利能力、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

2.零售银行业务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的增长,而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带给居民更多的财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财富的累积,居民对银行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的多样性、多层次以及投资理念的普及,居民的消费意愿发生改变,从而需要新的银行产品支持,推动商业银行进行零售业务的创新。

3.金融管制的放松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国际银行业混业经营趋势的发展,监管当局有步骤地放松金融监管,一方面商业银行逐渐取得了越来越多的产品定价权,另一方面,业务经营范围的扩张给银行业务创新和多元化经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些政策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利率政策改革,即利率市场化。二是各监管当局逐渐完善了对银行服务收费的规定,并给予了商业银行比较大的定价权。三是监管当局逐渐放宽了银行的业务范围。

4.发展零售业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服务的对象广泛,服务对象分散,单笔业务金额有限但规模庞大。在同样的经营规模上,零售业务可以更好的分散风险,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也就相对较小,收益稳定、风险分散。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现状

1.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境

从已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可以看出,各家上市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均提出“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以个人理财、消费信贷、住房抵押贷款、中小企业信贷和信用卡为利润增长点”,这样造成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结构雷同,产品同质化。说明我国的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只注重规模和数量扩张,而在发展中没有清晰的定位,不注重识别、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客户关系管理水平低下,服务渠道建设不合理

客户关系管理是未来零售银行业领先者或落后者的一个关键特征。尽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数据库中存储了大量的客户信息,但信息储存在多个部门业务系统中,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还不够。真正意义上的客户关系也就难以实施。在服务渠道方面,商业银行目前仍以单渠道经营为主,尚未全面形成多渠道的经营模式,柜台业务仍是服务的主渠道,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滞后,渠道相互分离形成的数据分裂、冲突提升了业务成本,并成为客户关系管理障碍,降低了零售银行业务竞争力。

3.组织架构僵化,业务流程不科学

目前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上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一是缺乏零售观念,零售业务中的各种产品和服务常常按照部门来分割,所有的零售业务都被分离,各部门各自为战,信息不能共享,产品和服务流程不清,效率较低。二是组织架构的设置不是以客户和市场为基础、以业务为主线,而是以分支行为业务发展主导模式。信息传递时间和路径长,市场反应速度慢,进而影响经营管理效率。三是在支行基层营销层面上未配置专门的零售业务营销团队,客户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同时由于批发业务容易出业绩,在基层营销中仍存在“重批发、轻零售”思想。

4.风险管理不完善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在实行新巴赛尔协议以后,风险管理能力大大提高。但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依然不太完善,主是体现在没有良好的零售业务风险管理文化,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风险管理技术没有量化。

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策略

1.加强产品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做好市场细分和品牌规划,树立以客户导向的理念。对客户进行细分与定位,针对客户不同需求,进行产品设计、产品开发,真正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机制。同时紧跟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完善零售产品研发体系,不断挖掘新的赢利机会和业务增长点,强化产品创新,形成的持续市场竞争力。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长期的支持。此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重视打造品牌。

2.整合业务流程,提高多渠道服务能力

加快促进银行卡和理财产品及电子银行业务的整合营销,着力发展个人网上银行,分流柜台压力,将电子银行渠道发展成为与营业网点同等重要的服务渠道。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多渠道服务的作用,就一定要做好流程的整合工作。关键要改变现在以产品来设部门、以岗位来设流程、以部门为中心的分割状态,几个零售的部门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真正为个人优质客户提供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

3.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形成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机制,对于风险控制而言非常重要。一要加强个人信用风险控制,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二要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银行风险管理要注重量化管理,要制定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具体的防范措施,形成制度严密、操作标准、保障有的风险管理体系。三要应该加强科技投入,加强网上银行的建设和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晋生.《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1

[2]刘志强.关于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几点思考[J],中国金融,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