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护理教育学综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护理教育学综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护理教育学综述

篇1

1多媒体和黑板高分辨率的多媒体是每个教室必备的设备。教室四周墙壁上均有“黑板”(适用于无“粉”笔书写的咖啡色板),以便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调整讲台的位置。

2课桌椅美国CU的护理专业均为少于30人的小班教学。教室内均为可活动的桌椅,可随时根据需要安置成围桌式教室,满足Seminar教学中讨论环节的需要。

3先进的教具Seminar教学的实施需要大量信息支持。在CU的网页上,校内板每门课程的接口均有讨论界面。教师可在课程设计中指定讨论的时间、主题、要求。师生在约定的时间进行网上讨论和交流。课堂中,就某一问题收集提供备选选项的信息时,教师可使用一种叫做Cliker的教具。学生选择的相关信息为无记名的方式,可以通过智能系统迅速进行处理,得到相应的结果。这样有利于课堂中的及时反馈。

4立体化教材的建设立体化教材的使用使Seminar教学的信息得到保证。对每门课程,教师会指定2~3本纸质教材。此外,CD、视频资料、期刊论文、会议材料、案例、实物等均可成为教师课程教学设计中的教材。

制度

1教学计划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明确Sem-inar教学的课程;具体到每一门课的课程教学进度中开展Seminar教学的内容和课时数,明示每一次Seminar具体议题、场所、课前阅读内容、客座教授和学者的名单及其简介、课堂上作presentation的小组、课程考核的方法等。

2教师的遴选Seminar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底蕴、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教学技能。师资队伍是成功开展Seminar教学的基本保证。除任课教师以外,在课程教学中的特殊时段或者特殊内容中,会安排团队中的教师,或者邀请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参与课堂Seminar教学。所以,在CU的Seminar教学课堂上,看到2~3名教师是很平常的事情。这些团队中的教师或者客座教授在课堂中或做示范性讨论,或参与师生的讨论,或与师生分享自己的成果和经验等,在课程的Seminar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Seminar教学增加的师资报酬问题,学校在Seminar教学中有相应的经济政策支持,系里不必为这笔费用买单。因为作为客座教授和团队教师,他们觉得参与Seminar的课堂讨论是自己的职责,同时受邀参与教学也是一种荣幸。参与这些活动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是能得到社会和机构肯定的经历。教育是责任,也是荣誉,这是社会、机构和个人达成的一致认识,也是西方文化中值得借鉴之处。

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开展Seminar教学的思考

1护理高等教育的Seminar教学势在必行我国的护理学发展起步晚,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高等护理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级护理人才的重担,对护理专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和经验表明,传统的单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和曾经风靡一时的PBL等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帮助[2]。而Seminar教学由于其特殊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中,有必要大力发展Seminar教学。

篇2

护理临床教学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护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对护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临床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护生未来的职业素质和临床能力,甚至影响一名护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目前,护理专业临床教学的改革仍是护理教育改革中关注的热点之一,护理人员在各个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现将国内护理专业临床教学的现状做一综述。

1 护理临床教学的现状

1.1 教学方式

护理临床教学的方式,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各个护理学院和医疗机构都有不同的做法,但总的来说主要有两种方式:

(1)临床教师带教为主。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护理院校基本采用此方式,即学校将权力下放,临床带教的管理及教学任务主要由临床的专职或兼职师资承担,校方只起联络、协助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为:临床护理人员要扮演多种角色:病人的护理者、护生的教师、病室的管理者等等,由于缺少必要的奖励机制,这就使得教学工作对她们而言具有暂时性和附加性,影响教学质量。

(2)学校教师为主、临床教师为辅。目前除了美国、日本和泰国等国家外,在我国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等少数院校也采用此方式。即临床教学任务主要由学校的专职教师承担,临床教师只给予协助。这种方式的特点为:专职教师在病房可进一步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避免脱节,也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1.2 教学时间

关于临床教学时间的安排,我国大多数护理院校都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即在护生毕业前安排8~10个月的临床实习。这种安排对学校和实习单位而言方便了管理,但对护生而言存在一些弊端:其一,集中实习期间不安排课堂教学,学生需要花较多时间复习相关的知识点;其二,护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最后一年安排临床实习太晚,使护生缺乏临床思维能力及对服务对象的理解。

1.3 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及优质护理的推行,对护士的知识结构等各方面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为了不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临床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1)经验型临床教学。传统的临床教学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教师注重了临床实践,但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有限及临床工作繁忙,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以致学生的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王思琛等将护生的实习分为三阶段,每一阶段学习不同的技能,效果较好。元荣珍等为了培养优秀的护理人才,尝试了三维教学评估法带教,弥补了传统带教方式的不足。

(2)运用教育学理论进行临床教学。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将教育学的理论运用到临床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袁浩斌在临床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研究发现,护生在临床管理、科研,特别是自学能力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模式的护生,值得推广。

(3)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直观、时效性强等特点,在理论教学中已经普及,近年来护理教育者们已开始尝试将其应用到临床教学中,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收集临床疑难病例、特殊病症、图片资料等,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弥补由于病员不足而导致无法实践的问题。

2 护理临床教学的主要问题

2.1 护生方面

(1)部分护生基础欠佳,缺乏主动性。由于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护生的就业情况良好,再加上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一些基础知识差的学生也能考入卫生类院校,一些中专院校甚至不考试就能入学,导致目前护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下降。表现为少部分护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工作中未进入护士的角色,缺乏工作热情和主动性,不积极思考,不主动寻求锻炼,甚至有旷实习的现象发生。

(2)角色转变与自我实现发生冲突。临床实践是护生向护士的过渡,也是护生在校的最后一年,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满意的工作或者继续深造是护生在实习期间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她们不得不利用实习期找工作或者复习备考,这些必然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护生角色转变及实习任务的完成。

(3)沟通意识差,法律意识淡漠。目前,患者对护理质量及安全的法律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而大部分护生在学校只接受了有限的法律知识教育,有关医疗及护理的法律知识所知甚少,所以,进入临床后,由于缺乏实践及法律知识缺乏,再加上主动沟通的意识及技能缺乏,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难免引发患者的不满甚至投诉,从而引起护生的自卑及恐惧感。

2.2 带教老师方面

(1)学历层次较低,教学及科研能力亟待提高。2003年护理人员构成比例调查显示:中专学历者64.5%、大专学历者24.3%、本科学历者1.3%。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护士以中专学历为主,学历层次偏低限制了其教学及科研能力。方秀新等对198名护生所在的实习医院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护理带教老师符合职业素质及护理专业能力要求,但教学及科研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2)带教意识不强,对临床带教不重视。首先,附属、教学和实习医院的护理人员具有三重身份,既是护理人员,又是带教老师,同时还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繁忙的工作使得部分护理人员不能正确认识临床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护理是本行,教学是副业,把承担教学任务当成一种负担;第二,有些带教老师认为实习生就是跑腿的,不讲专科知识和操作要领;第三,随着医院服务意识的提高,病人的满意度越来越受到重视,有些医院将满意度作为考核科室及个人业绩的指标,因此,为了避免由于学生操作失误而影响病人满意度等情况,临床教师让护生看得多,实际操作少,从而失去锻炼的机会。以上这些原因导致部分带教老师教学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在临床教学方面投入太多精力,从而影响临床护理教学的质量。

3 对我国护理临床教学的展望

(1)培养敬业精神,提高护生综合素质。学生和护士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护士有很强的责任感。所以在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首先要让护生在繁琐的工作中体会到帮助患者的责任感和快乐,感受到护理工作的意义,培养敬业精神。第二,通过知识培训,提高护生的法律意识,让护生明确自身的法律身份与责任,学会用法律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患者也保护自己。第三,要注重培养护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告诉护生如何去做,通过实践让护生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潜移默化地影响护生的言行举止,提高综合素质。

(2)加强临床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合格的带教老师能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临床教师的选拔和培养。王玉玲等建立了临床护理教师资质准入系统,实施后医院护理教学水平显著提升,为医院护理教学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径。除了对临床教师的准入资格进行认定外,还要加强对临床教师的培训,使她们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以适应临床护理教学的需要。

(3)加强教学管理,改善临床教学环境。教学管理是临床教学的关键环节,规范的教学管理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前提。应主要做好以下方面:成立教学管理网络,强化管理;加强对带教老师的管理,建立带教质量监控制度和奖励机制;建立及完善临床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及反馈机制,保证教学质量。

(4)合理调整临床教学时间。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院校将护理实践集中安排在最后一年,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很多院校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正在进行相应的改革。建议可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的一些做法,调整课程方案,在理论学习阶段逐步加入部分临床实践,逐步使课堂学习与临床实践同时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玉玲,王建荣,皮红英,等.临床护理教师资质准入系统的实施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2):870-871.

[2] 宫玉花,郑修霞.我国护理临床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7):508-510.

[3] 刘红卫.护理临床教学现状与展望[J].护理研究,2004.18(10):1705-1706.

[4] 王思琛,张振路,谭坚铃.分层次、分阶段带教模式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2.16(8):488.

[5] 元荣珍,沈蔚倩.三维教学评估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0.15(10):621.

[6] 袁浩斌.在护理教学中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J].护理学杂志,2000.15(7):438.

[7] 冯岚,刘立捷,汪道萱.多媒体技术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87.

[8] 韩利荣.新形势下护生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4):381-382.

[9] 刘政江,孙红,丁毓磊,等.当前临床见习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垦医学,2006.28(3):208-211.

[10] 陆鸿燕.护理临床带教现状面面观及应对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 (24):120-121.

篇3

1 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者支持力度不够,存在认识偏差

1.1.1加强继续教育的力度,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速护理人才的培养是振兴护理事业、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必要要求[8]。但是目前医院各级主管部门对护理工作认识存在问题,对护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继续教育不能占用工作时间、不完全负责继续教育的费用等。这就使得继续护理教育工作缺少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继续护理教育的顺利开展。

1.1.2 医院领导对护理工作认识存在偏差。大多医院领导认为护理工作附属于医疗工作,对知识水平要求不高,只需要医生就能保障医疗安全,护士只需执行医嘱就行,不需要知识的不断更新。

1.1.3护理人员自身认识存在问题。认为护理工作没有创新的价值,安于现状,原地踏步,不思进取。

1.2管理层次缺乏组织体系的保证 ?继续护理教育是医院管理中一个不可忽视的

重要环节。医院应设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对全院的继续护理教育进行规范与管理。目前大部分医院的护理人员由护理部全面主管,没有设立专门的教育管理部门,由于护理部平时工作繁杂,且继续护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缺乏组织体系的保证,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9]。

1.3 缺乏对护理人员的知识需求分析 ?护理人员的需求分析是开展护理继续教育的第一步,是在规划与设计每个继续教育项目前,由相关组织人员对其组织及成员目标等进行系统的分析,以确定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内容[10]。然而有些护理继续教育组织者在开展护理继续教育过程中忽略了这项基本工作,未做到因人施教。

1.4 护理继续教育的内容缺乏新意 ?随着医疗环境的转变,护理理念、护理模式、护理技术也随之发生变化,培养适应临床需要的新型护理人才成为当务之急[11]。护理人员迫切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12]。然而很多继续教育项目内容多年不变,缺乏新意,使得护理人员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达不到更新知识的目的。

1.5 护理继续教育学习流于形式 ?继续护理教育是不断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但许多护理人员并未引起重视,参加继续教育单纯为学分而学习[13];由于相关管理者忽视这个方面的反馈与考核,很多护理人员并不重视继续教育的内容。

1.6 护理继续教育的发展不平衡 ?由于各个医疗单位及各个专业之间结构差异大,每个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变异性大,具体开展继续护理教育确实有相当的难度。

2 完善继续护理教育的应对策略

2.1 转变领导的认识,健全继续教育管理机构 ???改变护理人员在晋升、晋职政策上的不合理待遇;医院领导提高认识,把继续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工作之一。

2.2 加强伦理与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护士素质 ???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与工作专业态度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非常有必要提高护理队伍的职业道德修养。

2.3 更新观念,强化意识 :医院领导及护理主管部门要认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有关规定,让每一个护理人员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和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

2.4 不断更新继续教育内容,丰富继续教育形式,与时俱进 :继续护理教育内容应贴近国内外护理临床发展的动态,紧扣当前护理理论及临床医学的热点问题,满足广大护理人员的需求。

2.5 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增加学习时间,保证足够的继续教育时间 :医院应为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创造必要条件,通过科学管理使每一位护理人员都有机会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教育,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弥补教育覆盖面狭窄的缺陷,还可以加强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学习最先进的护理理论技术[14]。

2.6护理继续教育要营造良好学习氛围[15] :医院可以扩大护理人员的学习经费,鼓励护理人员参加自学考试,对护理人才形成有组织、有计划的长期培养机制。

3 展望

护理学科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继续护理教育是培养护理人才、提高护理整体质量的主要途径。医院管理者要克服困难,继续做好继续护理教育的工作;护理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与技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继续护理教育工作会得到更多关注,会更加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护理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0.

[2] 王茜.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9(14):2128-2130.

[3] 党新红,殷彦.从整体护理的实施论护理继续教育开展的重要性[J].护理教育,2006,24(18):72-104.

[4] 邓少娟,张国龙,赖英桃,郑惠萍.区级中医院护理人员继续教育方案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0,24(9):2337-2339.

[5] 朱玲玲,姜安黎.我国继续护理教育现状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4):333-334.

[6] 陈嘉莉,李季,张小红.我院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效果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3):2963-2964.

[7] 张贞,刘勉.精神科护理人员继续教育探讨[J].九江医学,2009,24(3):79-80.

[8] 郭秀静,王玉琼.医院护理人员继续教育问题分析和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9):2335-2336.

[9] 阮洪,江燕.医院护理人员培训发展体系的建立[J].上海护理,2004,4(5):47-49.

[10] 郑水利,车文芳,郑雪梅,等.继续护理学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1):114-116.

[11] 李银雪.重视高级护理人才发挥其最大潜能[J].中国护理管理,2006,6(8):5-6.

[12] 王雪宝,王鹏.问题式教学与护士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探索[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9):2017-2018.

[13] Gould ?Dinah,Kelly ?Daniel,White ?Isabel,et al.Training ?needs ?analysis: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appraisal[J].International ?Joumal ?of ?Nursing ?Studies,2004,41(5):471-486.

篇4

Key words: nursing teacher;job burnout;research status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244-03

0 引言

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于1974年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中引用最为广泛的是Maslach[1]对职业倦怠的界定:“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这三个方面也是最常用来研究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作为医疗卫生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护理工作受到高度重视,对护理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因此作为护理学教师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而教师的职业倦怠会对其本身的身心状况以及学生的发展乃至护理院校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目前一些研究者已开始关注护理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现将其现状综述如下。

1 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

1.1 基本概念 Byme BM.[2]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能力的衰竭。情绪衰竭是教师职业倦怠最突出的特征。其产生过程,研究者的观点各不相同。Maslach认为:首先是个体因长期面对工作对象过度的情感需求,其有效资源逐渐被耗尽而产生的情感衰竭;其后个体减少情感投入,即以防御应对方式使自己远离别人;长期封闭下状态使其实际工作与期望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最后导致个人成就感降低。朱晓颖认为将横断式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可避免在解释多因素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不足。[3]中国研究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时间较国外短,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长期在压力情景下工作时出现的持续疲劳及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1.2 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 测量教师职业倦怠主要通过量表进行。国外常用的量表有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简称MBI)、Pines的倦怠量表(Burnout Measure,简称BM)、厌倦倦怠量表(Tedium Burnout Scale)、职业危机量表(Occupational Crisis Scale)、罗马职业倦怠问卷(Rome Burnout Inventory)、职业效能问卷(Work Effectiveness Questionnaire)、应激连续谱量表(Stress Continuum Scale)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测量工具是Maslach的MBI。国内大多数采用MBI-ES来测量我国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也有在MBI-ES的基础上自编测量教师职业倦怠的量表,如王国香等[4]在2003年通过对3个维度的题目进行增删,采用自我效能感和抑郁作为职业倦怠的效标编制了EBI;王芳和许燕[5]在MBI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维度,即知识枯竭。此外,还有李永鑫等人修订的职业倦怠问卷(Chines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简称CM-BI)。[6]

2 护理学教师特点

受国际化及整个社会的影响,护理教育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内容由强调实用技能的培训提高到既重视专业基础理论又注重技能操作训练,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目标由单纯为了就业走向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护理学教师不仅具备一般的智力教学能力,还要有具体学科的特殊教学能力。然而目前我国护理教育师资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上与规定的护理教师资格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偏差。[7]

2.1 学历层次低 学历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还能提高护理专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些发达国家要求护理学教师要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8]。而我国目前大多数临床教师的基础学历是中专教育,他们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在理论知识和教育方面有欠缺,这对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非常不利。

2.2 缺乏教学能力 教学活动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体现教师的素质,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9]。而临床护理教师大都是来自护理院校或临床医院的非教育专业的教师,他们普遍缺乏系统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面的知识及实践,因此不能很好地掌握教学规律、方法,制定准确的教学和授课计划,也不能将教学与示教行为有效结合,这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和护理人才的培养。[10]

2.3 理论与实际工作经验的不平衡 近年来,随着护理教育的快速发展,办学规模逐渐扩大,专职护理教师也随之增多,他们在学校担任教学及科研工作,很少参加临床实践,而在临床技术及设备日新月异的今天,必然会造成专职教师教学内容陈旧、课堂枯燥乏味、理论和实践脱节,这也是国内外很多护理工作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11]。而临床科室护理教师因不能减少临床工作,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造成教学内容深度及进度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2.4 缺乏必备的职业修养和育人品格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要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护理学与人文科学互相渗透、融合,这就要求护理教师不仅要有专业造诣和教学技艺,还要了解人文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来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真正担负起“育人”的重任。而目前护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相对狭窄,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12]

教师一直以来被誉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远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尤其是护理学教师,在人们心目中,与护士比起来更受人尊重,服务对象由各色各样的病人变成受过一定初级教育的学生,工作起来更轻松,不用倒夜班,有充足的时间休息,而且每年还有两个大假期,教师应该感到幸福。然而,由上述分析可知护理学教师存在很大不足,因此工作起来必然会感到巨大压力。而长时间或强负荷的工作压力最容易导致职业倦怠,这也是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研究所达成的共识。[1]

3 护理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3.1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源的,国内外学者将其原因归结为四个方面:[13]一是社会环境压力,包括社会期望过高和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从古代的传道、授业、解惑到现代的培养社会栋梁之才,无不要求教师要全方面发展,胜任各种各样的角色,这样造成教师工作的复杂度、紧张度及繁重度比一般职业都大,然而社会对教师投以高期望的同时却没有给予相应的理解和社会支持,如社会地位及劳动报酬,最后导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被打击而产生职业倦怠。二是组织因素,包括组织内部的管理和运行体制、教师在教学中的自由度与自、工作负荷、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学校内部的师生、教师间等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等。组织因素是引发教师职业倦怠最直接的原因。三是教师内在的个人因素,包括教师的个人背景因素(年龄、教龄、性别、婚姻、学历)、个体的人格特征、低教学效能感[14]等。四是学生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品行不端、对事情漠不关心及对学习缺乏热情等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最终导致教师产生倦怠。

3.2 护理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越来越关注,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护理教育是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基础,因而护理教师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无形中形成一种巨大的压力,当这种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就会产生职业倦怠。[15]近年来随着护理教育的快速发展,护理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显现,在我国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对护理教师这一群体的研究尚不多见。

3.2.1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护理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相关研究涉及的变量主要有:年龄、性别、教龄、学历、职称、婚姻状况等。不管是临床护理教师还是专职护理教师,40岁左右人群情绪枯竭表现较为严重,在个人成就感和去个性化方面不同研究得出不同的结果,莫合德斯[16]认为50岁以上教师个人成就感最高,40~50岁教师缺乏个性表现最严重,而魏雪梅[17]的研究结果则为35~45岁人群个人成就感最高,不同年龄对教师的去个性化无影响。不同性别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总体无差异,但在具体维度上女教师比男教师情绪枯竭更严重。教龄长短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表现为教龄长者个人成就感较高,但情感衰竭较严重的趋向,在去个性化维度上研究结果各不相同。大多数研究认为高学历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比低学历者严重,但余可斐[18]对双师型临床护理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结果为低学历者职业倦怠发生率高于高学历者。在专职护理教师中,讲师职称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最高,职称越高,个人成就感也越高;在临床护理教师中,初级职称者职业倦怠程度较严重,中级职称者个人成就感最高。在婚姻状况方面,已婚者教师要比未婚者职业倦怠程度高。此外,工作量、用工性质、所担任不同教学课程也影响着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各个维度。

3.2.2 工作压力对护理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护理教师的工作压力越大,其职业倦怠感就越严重,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中的情绪枯竭、去个性化两个表现因子呈正相关关系;工作压力中的社会因素、工作负荷及个人特质因素对职业倦怠中的情绪枯竭维度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

一些对医学专业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结果显示:低社会支持与教师的职业倦怠有关,善于利用各种社会支持,包括主动倾诉、求助及参加各种活动可缓解其职业倦怠;[19]另外,积极地应付行为如解决问题有助于平衡心理,保护精神健康,从而缓解职业倦怠,而消极的应付行为如自责、忍耐、幻想等不利于心理健康,容易导致或加重职业倦怠。[20]护理学教师是医学专业教师的一部分,上述结果可能也符合护理学教师这一群体,有待于进行针对护理学教师的相关研究。

4 小结

随着护理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护理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因护理教师自身的特点使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会对学生和教师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然而,目前对护理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如研究对象范围较狭窄,不具有代表性;研究内容不够深入,大部分研究只探讨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护理教师的影响;干预措施未实证证实,只是各个研究者在理论上给出一些应对措施等。护理教师的工作态度及综合素质不仅决定着护理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决定着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因此研究护理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应对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Maslach C, Schaufeli WB, Leiter MP. Job Burnout[J].An-nual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397-422.

[2]Byrne BM.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Testing for Factorial Validity and Invariance Across Elementary Intermediate and Secondary Teachers[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1993, 66(3):197-212.

[3]朱晓颖.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科研,2006(10): 17-19.

[4]王国香.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82-86.

[5]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5):568-574.

[6]李永鑫.工作倦怠及其测量[J].心理科学,2003,26(3):556-557.

[7]莫合德斯·斯依提.新疆护理专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与工作压力关系的调查与研究[D].新疆:新疆医科大学,2010.

[8]Kristin OJ, Heid SA, Astrid KW. Nurse educator competence: A study of Norwegian nurse educators’opinions of the importance and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nurse educator competence domains[J]. J Nurs Educ, 2002, 41(7): 295-296.

[9]平步青.护理专职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3):3664-3665.

[10]贾彩丽.我国高校护理教师能力现状及策略的研究进展[J].家庭护士,2007,5(8中旬版):38-40.

[11]陆莉.专职护理教师进行护理教学优劣势分析[J].护理研究,2006,20(6A):1012-1013.

[12]余晓云.加强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的教育[J].护理研究,2005,19(10A):1983-1985.

[13]周菁.独立学院专职专任教师职业倦怠实证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9:8-10.

[14]刘晓明.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56-61.

[15]Glasberg AL, Eriksson S, Norberg A. Burnout and stress of conscience among healthcare personnel[J].J Adv Nurs,2007,57(4):392-403.

[16]莫合德斯·斯依提,玛依努尔·买合苏提.护理专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4):3-5.

[17]魏雪梅,胡定伟,何剑.临床护理教师职业倦怠感的调查分析[J].中国病案,2012,13(12):45-47.

篇5

1.1 护理特色不突出 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基本采用压缩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后加挂护理专业课的模式[2]。这种模式实质仍是传统的医学模式,注重基础医学知识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护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不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色,培养的毕业生既不像医生又不像护士,影响了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思想不稳定,最终造成护理人才的流失。

1.2 课程多,课业负担重 据白凤霞等[2]对全国19所医学院校护理本科教学计划中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的调查分析显示,护理本科专业课程门数最少的为34门,最多的为46门,平均39门;教学时数最少3077学时,最多4073学时,平均3638.4学时,与全国临床医学本科的平均开课门数38门,平均教学时数3541学时相比明显偏重。在完成教学计划后,护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时间过少,导致培养学生规格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1.3 人文、社会科学的成分较少 如适合护理人才培养的人际关系学、心理学、行为学、美学等课程开设较少,忽视了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对人产生的影响,不能体现“人”这一护理基本概念的含义,造成了学生对护理服务对象的认识偏重于生物学的层面[2]。护理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已渗透到人文与科技、道德伦理与社会价值中,表达着人情与理性的深刻关系[3]。护理本科课程设置中人文、社科成份的欠缺,直接影响了护理学生的质量,也影响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1.4 学科独立发展意识不强 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仅停留在医生的助手层面,工作以打针、发药、量血压为主。忽视护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即使在本科教学计划中,护理科研的涉及也很少,全国50%以上的院校没有涉及护理科研教学。另外,选修课开设较少,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最大比例达33.3∶1[2],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趋势,使护生的知识结构单一不全,创新意识、科研意识不足,不利于护理学科的整体发展及护生本身的多元发展。

2 护理本科课程设置及改革进展

为了改变目前本科护理教育中医护不分,护理专业特色不突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讲述缺乏、培养学生不能充分适应社会需要等问题,我国许多大学的护理学院积极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与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调整学制 护理专业教育虽需一定的医学基础理论,但不是临床医学的辅助学科。然而我国护理本科教育起步时都沿用医学教育模式。因此,内容过多、学制太长、教育成本高、培养周期长等问题在护理教育中也有表现。加之护生的性别特点及社会对护理职业认识的偏见,生源普遍不好[3]。为此,天津医科大学、石河子医学院、大理医学院等先后尝试四年制护理本科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临床学院护理系,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上提出“以人为中心,前后整合”的四年制护理教育,采用交叉式教学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深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为加强我国护理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多元化护理,对处理自然与人文科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护理学与医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3]。

2.2 整合课程 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是近年医学教育改革中的新趋势。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放弃了传统的课程构建形式,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将专业护理课程分为:护理学Ⅰ(人与社会)、护理学Ⅱ(生殖)、护理学Ⅲ(营养与排泄)、护理学Ⅳ(呼吸与循环)、护理学Ⅴ(活动与休息)、护理学Ⅵ(意识与感觉)[4],使课程间的衔接更紧密,学科内容有机结合,符合国际护理教育改革的趋势。

2.3 强化实践 护理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护生一毕业就要接触和从事相关工作,因此护生在校期间,必须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各院校都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护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实践性很强的护理新课程,如《急救护理学》、《康复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4]。另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实验及操作课的比重。

2.3 增开选修课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各医学院校都列出了合理的选修课程。如《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护理药理学》、《护理科研》、《护理美学》、《护理英语》、《症状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营养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病案操作》、《口腔护理学》、《护理科研讲座》、《医学法学》等[4]。

3 课程设置及改革时应考虑的因素

课程设置应体现社会对学校的需求、办学的宗旨及学生的自我发展。可以说课程设置对教与学的整体活动具有原则性、方向性和指导性作用[1]。讨论课程设置的改革,必须首先明确社会对本科护理教育的需要,明确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只有在这几方面的认识一致,才能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1 社会需要 任何课程的设置,都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基础。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上的“爱丁堡宣言”中提出:“医学教育的最高标准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的健康需要”[5]。因此,在本科护理课程设置时,应明确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要。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相对落后,自1952年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层次仅有中专。目前全国一百多万护士中绝大多数是中专学历,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无法很好地解决护理工作和学科所面临的困惑,在护理教育及护理科研方面的能力也相对薄弱,而护理研究生的教育仅仅在起步阶段。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本科教育将成为护理教育中的主要部分。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先进仪器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如急危重病人的护理、器官移植病人的护理、特殊仪器设备的应用、循证护理等都对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再次,社会对具有现代管理学知识的管理人才的需要也很迫切。因此调整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是护理教育改革的首要考虑的问题。

3.2 学科发展的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专业有自已独立的发展空间,不再附属于医疗,将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具有特色的学科[1]。因此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人员,发展相应的理论、学术和成就。

3.3 学生本身的发展需要 作为护理本科毕业生,不仅需要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等专业知识和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及自我发展潜能[6]。

4 展望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如护理功能的整体化趋势,护理服务范围的社会化趋势,护理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趋势,护理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等。同时,护理教育及改革也出现了新的趋势,主要是护理教育的高层次化趋势和护生素质的综合化趋势。这就要求我们的护理本科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护理学发展的趋势,在课程设置中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及时调整和改善教育与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护理教育的适应性,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沈宁,何仲,李峥.论本科护理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中华护理杂志,1994,549-550.

2 白凤霞,王志凡.护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04,52-53.

3 钱金伏,李合,汤君,等.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0,767-769.

篇6

3.研究生专业观的调查研究——教育学研究生的个案分析

4.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6所高校教育学研究生的实证研究

5.论我国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改革策略——基于价值学视角的审视

6.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个案

7.对我国教育学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

8.学科危机与学科突围——我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构论略

9.教育学研究生阶段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研究——以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为例

10.终身教育视野下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11.关于成人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的认识

12.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研究

13.近十年我国成人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综述

14.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15.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

16.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背景

17.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导师群体特征研究

18.我国成人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研究:回顾与展望

19.影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市场因素分析

20.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的创新能力培养——基于协同理论的讨论

21.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与对策——2006年全国高等教育学博士点和硕士点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22.应用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研究——基于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

23.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音乐教学论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4.我国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与改革方略  

25.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理想、现实与抉择

26.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及其培养

27.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与反思——以陕西地区为研究对象

28.在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研究——以H大学为例

29.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利弊及策略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为例

30.中国职业教育学研究生教育回眸:1978~2008 

31.论“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构的合用性、合法性与合理性

32.护理教育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33.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比较研究——基于厦门大学与斯坦福大学的案例分析

34.中国职业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回顾

35.成人教育学研究生专业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36.从就业视角谈我国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37.对成人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再解读

38.高等教育学研究生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SWOT分析

39.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困境与出路

40.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几点认识(下)——试论研究生教育学研究对象、方法和学科体系

41.国内外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比较研究

42.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43.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

44.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设想 

45.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经验与启示——以高等教育学专业为例

46.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建议

47.“动态培养”:成人教育学研究生教育新模式探析

48.关于创建研究生教育学的思考

49.影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市场因素分析

50.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实践探索  

51.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几点认识(上)——试论研究生教育学研究对象、方法和学科体系

52.愿景与可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之思 

53.当前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三大困境

54.对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55.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56.中美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比较研究——基于厦门大学与哈佛大学的案例分析

57.就业导向下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目标的理性思考

58.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59.制约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就业的市场因素分析

60.基于“发现教法”的研究生学术论坛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湖北师范学院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为例

61.中外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文献综述

62.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调查研究

63.当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角色定位

64.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取向及原因分析

65.对构建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联盟的思考

66.略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67.办好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68.成人教育学研究生远程教育培养模式论析

69.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取向现状及原因分析

70.地方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构想

71.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考

72.思考与展望——浅谈音乐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问题

73.我国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研究综述——以中国期刊网录入论文为例

74.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5.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76.关于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未来走向的思考

77.当代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文化集注

78.在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调查研究——以H师范学院为例

79.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综述

80.案例教学法在“研究生教育学”教学中的运用

81.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创新 

82.关于建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思考

83.基于学术劳动力市场对培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思考

84.关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报告——基于高等教育学专业两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行动研究

85.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特点及其启示

86.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理想、现实与抉择 

87.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研究

88.生活即研究:我读教育学研究生期间的感悟

89.科学方法论与《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探究

90.美国教育学研究生院50强 

91.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发展问题研究

92.我国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的应然构建  

93.成长的轨迹——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25年来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

94.困厄与出路: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化

95.开拓、创新、求真,科学构建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

96.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选拔问题研究——基于中国15所院校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的分析

97.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及其实现路径

98.动态学习模式构建: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创新基石 

99.试析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

100.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现状研究  

101.我国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102.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法律意识现状及培养对策

103.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104.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 

105.教育学领域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征、挑战和对策 

106.影响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逻辑起点合理抽象的因素分析

107.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调查:理想与现实 

108.发挥同辈群体优势 提升研究生创新水平——基于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调查

109.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110.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实践性学习摭论 

111.省属综合性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与对策

112.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目的的价值冲突分析

113.教育学原理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考——以教育部部署六所全国重点师范院校为例

114.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型人才的养成

115.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第六届全国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交流研讨会综述

116.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117.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新生学习适应障碍及应对

118.职业技术教育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研究——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例

119.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与借鉴——兼论职技高师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120.西部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与问题探讨

121.从开题答辩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

122.高等教育学专业核心知识研究领域的构建——以研究生必读书目为例

123.暨南国际大学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及其启示

124.师范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SWOT分析

125.全日制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以某师范大学为例

126.全国研究生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学术影响力——基于2010年度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篇7

一、国内外生命教育研究概况

生命教育源于人们对现代社会轻生自杀现象的反思,着眼于现代条件下人的生存危机感加剧、生命畏惧感丧失、精神上无家可归的困境,探讨如何回到生命之中,遵循生命之道,陶养生命智慧。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生命价值升华教育,教导学生感悟生命的可贵,培养人际调适、社会能力和道德良心,在奉献中实现生命价值的提升。

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研究,以学生的需求和关心的事物为基础,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相关连,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背景为依据,把社会需求的民族价值观等内容和个人发展的知识、技能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反映个体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政治观点和思想观念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生命教育立体、完整的内容。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一是侧重于探讨生命教育的体系,明确生命教育的特征、基础、主题和维度;二是侧重于探讨生命教育的内容,明确生命教育应包含的具体方面和层次;三是探讨生命教育的途径,从课程设置、学校管理、教学过程等方面提出一些可操作的方法。

二、护理专业生命教育的意义

护理工作的宗旨是帮助病人。与传统的“见病不见人”的生物医学观念不同,今天护理工作的对象已不再仅仅是生物的个体,而是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特性的整体的人,护理工作不仅要为病人提供各种躯体疾病的护理,还要提供精神和心理支持,提供健康指导、咨询和教育,护理人员的职责由原来的仅仅照顾生病的个体,扩展到贯穿于人由出生至死亡的生命全过程。这就要求护理专业人才不仅有良好的生物医学知识、护理专业技能,还要有关爱生命的人文素质。如果没有人文关爱,再完善的整体护理程序可能在实践中仅限于冰冷的形式,而无法达到优质护理效果。开展护理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必须把人文素质培养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教育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从而完成整体护理的任务。

生命教育的内涵,正是护理人文教育的最高目标。护理人员首先要豁达乐观,才能更好地帮助病人,而生命教育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通过生命教育,使护理学生掌握生命现象本质,领悟生命内涵,学会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成为身心健康、人格高尚、全面均衡发展的人,从而能够正确地处理学习压力、经济压力、情感挫折、工作压力等问题,积极地面对人生,投入护理工作。另一方面,生命教育是能够传递的。护理专业学生把生命的感悟、生命的关爱传递给病人,对病人实施生命教育,就掌握了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的能力,帮助他们克服对死亡的回避和恐惧心理,增强信心,更好地恢复身心健康。通过生命教育,能够让护理专业学生懂得如何在关爱他人生命、做好护理工作中创造生命价值。把生命教育贯穿到护理人文教育中,是护理教育的自然选择。

三、开展护理专业生命教育的几点建议

护理专业高、中级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工作者,应当以前人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为基础,从护理学专业特点和护理工作的实际出发,结合专业教育实践,探索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逐步为提高护理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积累经验,进而为护理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可选方向。

篇8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139例,年龄21~65岁,其中手术53例,正常分娩47例,其他妇科疾病39例。

1.2方法对所有患者按照护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教育指导,对教育结果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评价分析。

2结果

2.1患者对护理健康教育的满意情况。详见表1。

2.2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调查139例接受护理健康教育的患者,认为护士因素中知识缺乏及老化的占第一位,角色认识偏差、缺乏沟通交流技巧、教育时机不恰当、教育形式单一等因素是直接影响护理健康教育的因素。还有患者本身的因素如记忆理解能力及文化水平和生活习惯等。

3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分析

3.1护士编制不足我国卫生部规定护理人员与病床比例是0.4∶1,但90%以上医院达不到这个比例,多数临床科室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班次。故在健康教育的人力保障方面就成为一大难点。

3.2护士知识缺乏及老化我国护理队伍学历偏低,大多数护士没有系统学习过有关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对护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缺乏;护理教育模式陈旧,护理教科书数年不变,护理人员在学校学习的仅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却缺乏系统学习教育学、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传播学等课程,使护理人员知识老化,不能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因此,实施护理健康教育时感到无从下手,或知其一,不知其二;另外,受功能制模式影响,护士偏重于重复性、技术性操作,仅完成患者治疗性护理,未将患者看成一个整体,缺乏主动为患者健康教育的意识。

3.3护士角色认识偏差由于长期受功能护理模式的制约,护理工作是以疾病为中心,局限于执行医嘱、打针、发药等治疗性护理影响根深蒂固,相当多的护士对健康教育缺乏感性、理性认识的内在动力,缺乏从护理发展的角度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患者的健康问题为中心”的观念将健康教育视为额外工作,且对教育者角色意识比较淡薄。

3.4护士缺乏沟通交流技巧因大多数护士没有系统学习人际沟通学,至使在年轻的护理队伍中,54%的护士对沟通技巧仅限于基本了解,30%的护士未掌握沟通技巧。相当一部分护士缺乏自信,提问、倾听、开始和结束谈话技巧不够。

3.5教育时机不恰当刚入院,尤其是急症患者和家属,还未适应新环境及角色的转变,对护士宣教内容难以记忆和接受,收效甚微;患者身心状况欠佳,如有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焦虑或愤怒时,对施教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手术、特殊检查时往往紧张、恐惧、此时施教事倍功半。

3.6教育形式单一由于教育层次和知识结构的限制,护士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担当起教育者的角色,只知道照本宣科,书面内容多、操作指导少;灌输多、注重反馈少;单向传播多、双向交流少,虽已宣讲,但患者根本未记牢或根本未听进,致使健康教育收效不大。

3.7患者记忆理解能力及文化水平和生活习惯健康教育的效果与患者的记忆、理解能力呈正相关。文化水平越高,对疾病了解的欲望越强,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应较强。长期不科学的生活习惯,是宣教中重要的干扰因素。

3.8经济承受能力及对护士的信任度经济条件较差者重治疗,轻教育。因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希望用尽可能少的钱得到最好的医疗、护理效果,在病情稍有好转就急于出院,使健康教育知识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患者认为护士只会打针、发药,对她们所指导的健康教育内容持怀疑态度,有的则特别相信医生的宣传教育,从而影响护士的健康教育效果。

3.9健康信念及学习动机健康信念是指一个人对健康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而这些认识和看法往往受个人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的影响,同时影响患者主动学习的动机。主动学习,易于接受健康知识,而被动学习,则接受知识仅处于应付状态,其效果必然较差。

4对策

篇9

一、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认识

健康教育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同时,在开展过程中要注意系统和考核。健康教育的关键是通过教育和学习,让大家注意防范一些疾病,让他们的生活更健康、习惯更科学。

护理健康教育隶属于健康教育大系统。作为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护理健康教育主要由护士来承担。通过护士的讲解,让我们的病人或健康人群学到足够用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护理健康教育本身就不同的分类方式。比如,根据教育场所,我们可以分为:面向医院的护理健康教育、面向社区的护理健康教育、面向家庭的护理健康教育等;按护理对象的性别,我们又可分为:男性护理教育、女性护理健康教育等;按教育知识的侧重点,我们可分为:疾病类、营养类、生理类、病理类、心理健康类等。

二、护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1.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当前是信息时代,患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愿意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医院治疗和护理,现在的患者喜欢能够明明白白地治疗,希望自己也能掌握相关的健康养护知识,并有能力做好普通的个人养护。对笔者所在住院60位病人进行的健康需求问卷调查显示:住院病人希望学习到健康养护知识的达100%,说明老百姓对健康教育的需求量和需求欲望是非常高的。掌握必要的、系统的健康保健知识,对有效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意义重大。很多时候,我们被自己的无知和坏习惯所伤害,而我们却对此一无所知。护理健康教育必须真正切切地把人作为健康教育的主体,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抓手,以知识讲解和分析为媒介。作为护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我们的护士要从细节入手,既要考虑不同人群的身体差异,又要考虑不同人群相似的生活环境、习惯背景,明确大家已经了解了什么,还不了解什么。护士不仅仅是一个知识讲授者,还应该成为人们生活方面的好朋友,通过跟老百姓真正地接触,知道老百姓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健康习惯,从而更好地为老百姓提供护理健康教育服务。

2.有利于提高老百姓的满意度。老百姓对医院的好感一直不太好。一直以来,医院的高收费、红包事件等,让老百姓怨声载道。健康教育是一次改善医院形象、改善护士形象的好机会。原因如下:(1)护理健康教育的受众更广。需要接受护理健康教育的人群,不但有患者,也有健康人,不但有年轻人,也有中老年人,不但有线下的老百姓,也有在网上的老百姓。护理健康教育通过线上线下的讲授,通过在社区、公共广场、医院、网站上的讲授和资料展示,能够把知识辐射到全城,甚至全国。通过如此多人的学习,可以很好地帮助大多人掌握更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2)通过接触老百姓,更好地对症下药,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在我国,一直以来,医院就是一个比较神秘的地方。医院方与患者、医院方与普通老百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实在是太少太少。由于没有沟通或者沟通太少、沟通不及时,每年的医患纠纷让你头疼和惋惜,甚至很多生命就此消失。但是如果医院方跟老百姓能多点互动,很多遗憾的事情就不会发生。调查结果表明,老百姓对健康教育是非常有需要的。提高老百姓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提高老百姓的健康知识,直接影响到老百姓对我国医学技术水平的满意率。

3.护理健康教育对患者心理治疗有积极意义。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能有效减轻患者心理的负担。大家都明白,陌生感会产生紧张感,而紧张会产生恐惧感。很多患者对医院有恐惧感,原因很简单,对医院不熟悉啊。因为对医院的环境不熟悉,所以患者对医院产生的恐惧,会增加自己的病情。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的护士可以花时间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就医院的科室、医院的办公室、医院的卫生间、医院的保卫科等做个详细介绍,对医院的收费和挂号地点做个介绍,患者的紧张感就会得到缓解,这对患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同时,部分患者在术前有恐惧、紧张和焦虑等心理反应,这时护士必须加强与患者的语言沟通和知识讲解。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把所开展手术的程序、内容、注意事项、时间和难易度告诉我们的患者,让我们的患者清楚地明白所患疾病的性质与危害性,从而因为了解,而增加我们患者战胜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其对所患疾病的恐惧感和焦虑感,使其能更好地知道如何做才是配合医生施行手术,如何做才是真正地对疾病的治愈有帮助。术后护士要向患者交代术后禁止做大幅度活动,交代病人正确的卧位姿势,尤其是视网膜脱离的病人有些在术后需要取面朝下的头低位利于手术后的恢复。白内障的病人为了防止晶体脱位,不能低头、弯腰,必须坚持三个月以上;术后的饮食要选择那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的通畅;特别是随时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所以健康教育对于手术的患者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护理措施,对降低其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4.护理健康教育是改善护士素质的有效手段。护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患者以及家属的满意度。护士是直接跟患者打交道的,而且是打交道频率最高的医院工作人员。因此护士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患者以及家属对护士、对医院的感知。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护士素质就关系到医院的素质。

由于护士承担了护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护士就需要不断地加强自我学习。同时护士还需要学习如何跟患者和老百姓进行沟通。跟人打交道,是最困难的。因为每个患者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的护士就需要加强教育学、交流学、心理学等知识,因此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能够承担护理健康教育的护士是一名具有较高素质的护士。护理健康教育能作为一种项目导向科目来作为培养护士的好途径。

三、影响护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分析

1.护理队伍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护理观念落后、不及时。没有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观念转变不及时,主动服务意识有待加强。第二,对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不全面、不系统。护理健康教育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以人为本,对护理对象开展耐心的、系统的、有效的健康教育、健康指导的工作。临床实践中,我们的大多数护士把健康教育等同于医院情况介绍,没有针对病人和健康人群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有成效的健康教育。第三,缺乏承担健康教育责任的知识和能力。护理健康教育涉及到的学科很多,对众多学科的掌握对护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目前的现状是我们的护理工作人员一般学历较底,学习能力较差。

2.护理队伍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二个因素:第一,人员缺少足够的编制,没有足够的实施健康教育的时间。在市场经济的运营机制下,许多医院都压缩了护理人员的岗位和编制,导致了护理工作量增大,挤压了开展护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精力。第二,培训机会少。医院针对护理队伍的培训较少。很多医院把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学习机会给了管理层与医生。

3.管理层因素。主要有二个因素:第一,医院管理层的支持力度不够。医院管理层对护理队伍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护理队伍的成长。缺少政策上的支持,护理队伍的培训就无法谈起。第二,缺少明确的考核方法。护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很难马上有效果,这就对评价护工人员的工作成绩带来了困难。因为如果没有工作考核,就没有办法进行工作激励。因此医院应该建立基于公平、公开政策的健康教育考评体系。通过考核体系的开发,才能让护工人员的健康教育工作成为一种可持久、可发展的常态。

4.病人因素。病人方面的因素最主要的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不够。由于宣传上的误导,病人往往更相信医生,而轻视护理人员。第二,病人自身的认识水平和生活观念。患者的家庭情况、生长环境、生活习惯、工作境况的不同,让患者拥有自己特有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学习能力。

四、进一步做好护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强化宣传力度,提高服务意识。护理人员必须转变服务观念,变被动的服务为主动是健康教育实施的前提。医院要从多个方面提高老百姓对护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度,同时医院还要从多个方面提高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的重视。

2.增加护理队伍培训的机会,切实提高护理队伍的素质。医院要从财政方面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供帮助,而不能只是一个口号。具体的方式很多,比如举办内部学习班、护理知识讲座、护理教学技能大赛或者员工内部经验交流会。同时也可以由第三方来承办本医院的护理队伍培训,并通过第三方的考核,要求全体护理人员必须达到一个水平后,才能开展护理教育工作。

3.加大岗位设置、增加护理队伍的编制。一方面招聘更多的护理人员,来充实医院的护理队伍。另一个方面,在不能增加人手的前提下,想办法把医院的护理队伍从烦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护理教育工作。

4.加强考核。引入考核体系,奖惩分明。对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绩效考核。进一步细化健康教育考评指标,对在健康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对于在实施健康教育中出现的好的方法和好技巧,要予以大力的宣传和推广。

五、结语

护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改变老百姓的不健康习惯和行为,对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对提高人们的生活健康水平起着未雨绸缪的至关作用。

篇10

1 当前临床健康教育在医院护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 问题之一:缺乏针对性,教育效度不高。

临床健康教育其对象是在医院诊疗的伤病患者及其家属和其他相关参与施治的患者关系人,所施行的是与患者所患特定疾病医治、康复及后续保健相关的“定向教育”。然而在医院治疗护理实施过程中,大多数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往往是对患者进行某类疾病的“归类”性“通式”教育,而未能根据特定患者的病因、病情、心理状况、健康水平、适应能力等具体情况确定教育内容与方法,实施 “个别化”临床健康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1.2 问题之二:缺乏全面性,教育整体效果得不到应有发挥。

健康是一个人的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性整体水平的“完美状态”。作为完整的临床健康教育,其内容应包括对患者实施身体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性教育。但在护理实践过程中护理人员更多是重视在技术与药物病理治疗上对患者进行身体健康教育,辅之以形式化的心理教育(往往还不足以达到“心理健康”的层面),对社会适应性教育存在着较大的缺失,这对患者尤其是传染病、致残患者的医治与后续康复与健康水平的提高形成不了应有的积极影响。

1.3 问题之三:缺乏系统性,教育与治疗脱节。

问题的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周详的教育实施预案,无法在循序渐进中使教育与治疗技术的实施有机统一起来;二是教育实施时机的选择不当,如在术后病人疼痛时实施术后健康教育,此时病人很难用心去接受;三是实施教育的环境与氛围选择不当,如在众人面前给患者提及在父母子女、亲朋面前不便启齿的涉及生理隐私方面的健康教育,往往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从而影响治疗预期。

1.4 问题之四:施受不称,授之多受之少。

施受不称,授之多受之少,指的是护理人员给患者讲解与传授了很多相关联系的健康知识,但被患者领会和接受的不多,甚至有很多患者对护理人员所施教的某些知识和技术要求表示怀疑,拒绝接受。在这种状况下实施的临床健康教育无益于患者的康复与健康。

2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临床健康教育的落实在医院组织与管理层面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大多数医院只注重技术与用药上治疗工作的开展,而对于临床健康教育仅局限于医生与护理人员对患者健康知识的“告知”义务上,缺乏实质组织和深度管理,临床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2.2 护理人员缺乏应有的施教水平。

绝大多数护理人员在职前的教育中由于受学校课程设置等方面影响,未能很好地接受临床健康教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培训,上岗后又缺乏专业的培训机会,往往难以承担临床健康教育的重任。再者,部分护理人员职业岗位观念陈旧,把自己的职责定位在协助医生打针、发药的“遵医嘱”的工作上,对临床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2.3 患者对护理人员缺乏信任。

一是大多数患者受限于对护理人员能力与职能的不全面认识,认为护理人员只会做打针、送药等之类的技术工作,对护理人员所作的临床健康教育不以为信,导致有教无效;二是医德医风问题给患者的负面影响,使得护理人员所作的技术性辅助护理知识讲解与技术推介、病人康复保健要求等被患者当成护理人员谋取私利的隐性方式,从心理上产生“逆反”,不愿接受,教与愿违。

3 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

3.1 建立健全医院临床健康教育管理制度。

从医政管理层面上,应把全面开展有效的临床健康教育确立为各级各类医院办院从医水平的基本评价指标,并从常规管理上加以具体落实。

从医院层面上,各级各类医院应强化实施临床健康教育对提高办院行医整体水平重要意义的认识,从医院文化建设,推进医院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切实重视做好临床健康教育工作,使每一位医护人员既是医者也是师者,自觉承担对病人的医治与健康教育职责。

3.2 切实加强护理人员实施临床健康教育的能力培训,提高施教水平。

各级各类医院应高度重视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在心理学、伦理学、礼仪学、教育学、康复学、行为学、公共卫生学、预防保健等学科领域对护理人员进行应有的培训,并把掌握和运用这些学科知识开展临床健康教育列为护理人员职称评定与职务评聘的基本条件。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临床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学习,自觉提高教育能力与水平。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建立医患互信,使临床健康教育在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互信与合作中有效开展。

3.3 提高临床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确保有效施教。

把临床健康教育列入对病人实施医治的整体方案,制订系统的健康教育计划,使临床健康教育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时适地,确保临床健康教育在整体护理中有针对性的实施而产生应有的功效。

3.4 建立病人及家属对疾病医治的现代观念,使其自觉接受临床健康教育。

在努力提高护理人员施教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病人及其家属的临床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使他们对临床健康教育有正确、完整的认识,自觉接受护理人员讲解、传授的健康教育知识,密切配合护理人员开展整体护理的实施工作。

参考文献

[1] 《临床护理健康教育》(作者郝玉玲,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

[2]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健康教育在临床应用的体会》(作者冠乃芳、白振杰)

篇11

《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对护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护理学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目前《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演示法和练习法,然而由于《护理学基础》实验项目多、耗时长,单纯的演示和练习,很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高《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作者对《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现状综述如下。

一、《护理学基础》实验设计方法

1.一般性实验。《护理学基础》不同实验的设计与实施会有所不同,一般性实验适合单一项目的操作训练,实验设计方案可以由老师先介绍教学目标,学生观看录像,再由老师示教,学生回示教后并分组练习,期间教师巡查,最后再总结评价。

2.自主设计性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指定实验条件和目的,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拟订实验操作程序、实施操作程序、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并报告的实验。邓仁丽等通过对护理系本科生“静脉输液”自主设计性实验前后教学效果进行研究,探讨护理实验教学方法、实施形式等内容,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推行素质教育提供参考[1]。

3.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指教学中由护生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对实验过程进行质疑,通过对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的加工,重新设计较为合理的实验过程、释疑及交流结果的一种实验教学。崔玉霞等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提高了护生学习兴趣,培养了护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探究、实验意识等方面都有其优越性[2]。

4.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学生在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运用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实验设计方法[3]。护理综合性设计实验是以护理学知识为基础,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主线,模拟临床真实案例进行护理的综合实验设计方法[4]。

二、《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method of instruction)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它包涵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5]。

1.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实物、教具作示范性操作、实验等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方法[5]。演示法普遍应用于《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是教师向学生展示操作步骤的重要手段。

2.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些动作或活动方式,以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5]。任何的《护理学基础》实验都离不开练习法,动作技能要通过各种感官同时作用,要经过大量练习获得,所以练习法是《护理学基础》实验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

3.角色扮演法:是运用表演和想象情境,启发及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情感、态度、价值、人际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所学得的经验和技巧易迁移到类似临床情景中有利于学生角色转换和角色适应[6]。角色扮演教学法让护生亲身扮演、亲身体验,还原临床场景,缩短课堂与临床的距离,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临床实践能力及科研意识的培养[7]。

4.情境教学法:是以简单的形式仿造某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与真实情境相似的事件。雷蓉等采用病案导入-情景模拟教学法,根据实验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设计相应的情景,课前一周将案例交给学生.学生根据情境分组讨论.设定角色分工、扮演等。研究发现情景模拟教学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8]。

5.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是一种以临床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目的,以引导学生自己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多采用小组讨论式的教学组织形式。罗先武[9]将PBL教学法应用于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调查结果显示PBL技能教学有利于护生操作技能的掌握,培养护生的综合能力,缩短了技能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差距。

6.目标教学法:是以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以设置具体、明确、可操作、可测量的教学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开始时,向学生提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目标要求,以目标为导向,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7.体验式教学法:需要学生亲身参与、经历和体验,需要他们自己在行动中概括总结的教学方法。包括实践层面的亲历和心理层面的亲历[10]。穆国霞等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模拟体验,再让学生真人体验,体验结束后老师和其他护生将信息及时反馈给扮演的护生,以加深其印象[11]。

8.多样教学法:将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称为多样教学法。龙霖等通过对“本科护生对《护理学基础》实验项目及教学方法的态度及需求”的研究,显示75.18%护生选择多样教学法,11.46%选择单纯的情景教学法,仅有0.48%的护生选择传统教学法,可见多样教学法最受护生欢迎[12]。

三、《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组织形式

1.一般性教学组织形式:采用“护生观看录像一教师示教一学生回示教一护生练习一教师巡查一教师总结”的形式组织教学。一般性教学组织形式是《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最基本、最常用的组织形式,但教学中只使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造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窒息了护生独立思考的空间[13],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结合以下教学组织形式效果更好。

2.特色性教学组织形式:崔玉霞等选择探究性实验设计方法组织教学,教学中先展示问题,提出假设,然后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2]。何利等选择设计性实验教学,采用操作前准备、课堂实施、实验小结分段组织教学,在课堂实施环节,先由各小组将自己的设计方案提出,老师给予评价与分析后再组织教学[14]。穆国霞等采用的体验教学过程为:先设计情景,然后学生实践体验,体验过程中教师对不正确操作予以纠正,学生谈论感受、互相交流体验心得,最后教师对整个实践过程评价、总结、归纳[11]。杨艳红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培训小教师,教师先利用课余时间培训小教师,让他们在练习中起到小教师的作用,这样既能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商亚娟等采用分组竞赛法,即在教学的最后环节组织小组竞赛,由每组推选一位本组优秀者代表小组参与竞赛,评选出最优秀的小组,给予平时成绩加分的鼓励,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和评价。分组竞赛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激发学习兴趣,增进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形式多样,只有针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地组织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邓仁丽,段佳忠,江智霞,等.自主设计性实验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7):611-612.

[2]崔玉霞,邹继华,孙建玲.探究性实验教学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9):2434-2436.

[3]姜丽萍,杨哗琴,姜文莉,等.护理综合实验教学[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739-740.

[4]袁义厘,孙建玲,高井全,等.《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61-362.

[5]姜安丽.护理教育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

[6]贾海燕.角色扮演在实习学生岗前培训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2(03):14-15.

[7]李青文,谭冬梅.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方法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3):92.

[8]雷蓉,赵莉,龙霖,等.病案导入――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4):2923-2925.

[9]罗先武,姜小鹰.护理学基础技能教学中PBL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教育,2007,4(2):74-76.

[10]张青云,方相林.论体验教学的认识及其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0):54-56.

[11]穆国霞,白彩锋,李玉香,等.体验式教学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09(3):265-266.

篇12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学科,重点研究心理科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解决护理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随着新形势下整体健康观的普及,医院和公众对护士的整体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更是对护理教育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护理心理学》作为一门必修科目近年来逐渐走入医学生的课堂。

一、《护理心理学》教学模式优化的必要性

《o理心理学》在我国尚属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大部分院校已将其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也给予了相应的课时,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护理专业学生课业繁重,要学习《护理学基础》《病理学基础》等众多学科。相比之下,《护理心理学》被当作“副科”而被忽略,学生从心理上就没有引起重视,也较少在课余下功夫。二是《护理心理学》与一般通识类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的有所区别,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较多地采用充满应试色彩的单一讲授法,而忽略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学生对授课内容接受度并不高,教学效果不如人意。三是目前许多学校《护理心理学》教师由德育教师兼任,有相关临床经验的心理学教师少之又少,在将知识与学生的临床实践的结合上有所欠缺。四是中职学生相比大专院校的护理专业学生年龄更小,知识储备不足,学习主动性较弱,他们在传统教学方式的课堂上更容易出现玩手机、打瞌睡等纪律失控行为。这些状况都呼吁对中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予以优化。

二、《护理心理学》教学模式优化的途径

(一)人本主义教学模式

人本主义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潮的教育观认为应该关注人的内在潜能和发展的无限可能,尊重人的价值和个性,在学习活动中,它提出应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作为“促进者”的作用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自我价值。在《护理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模式中教师的绝对主体地位,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感知自我的需要。人本主义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发现所学的知识对于个人的意义,摒弃将知识点本身作为学习目的的观点,立足于创造让学生感到有意义、有主动感和责任感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有感知到知识对自己的巨大作用,才会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学习过程变为主动。此外,人本主义思潮的陶冶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讲,更能让他们领会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能够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以患者为本,尊重并理解每一位患者的需要和独特个性,保护他们的隐私,从而学会充分调动患者的潜能。

(二)积极心理学教学模式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于美国兴起的一股新思潮,并在很短时间席卷全世界。它的魅力在于改变了传统的心理学过于偏重研究“心理问题”的倾向。它认为心理学不仅是针对缺陷和伤害的弥补和修复,而更多的是关于爱、成长、快乐等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是将学习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积极情绪作为重要指标,这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认知而轻情感的状态更加符合青少年的发展需求和认知特点。中职学生在课堂上对于一些理论性极强的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们感兴趣并能深刻记忆的通常是带给他们愉悦情绪的视角。积极心理学视角对于教师的启示是充分发掘教材的积极内涵,并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学生接受度高的方式予以呈现。如运用多媒体资料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入图片、音乐、视频等材料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吸引他们的持续注意力,从而更好地使学生吸收知识。同时在授课角度上,从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形成正向的情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人格。例如在讲授“心理应激”章节时,教师在讲授应激的危害之后,引导学生看到个体获得成长和蜕变也通常是因为遇到负性事件但成功抵御。应激对于个体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在生活中,个体所遇到的危机和挫折同时也是契机和磨炼。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

《护理心理学》的开展是为了提高护生的临床实践综合素质,落脚点还是在应用上。而传统讲授法下的知识讲授较为抽象,学生掌握起来容易片面和僵化。《护理心理学》模块中提升个体的观察、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和干预等技能更是需要实践经验和积累。对护理专业学生来讲,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科学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验证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学生投入亲身的经历,从而获得最直观深刻的感受。体验式教学法可以围绕某一种技能或一个案例展开,通常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亲身体验的知识学习可以绕开某些繁复的逻辑思维,其教学内容容易被学生掌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团体心理治疗”章节,选择一个主题,将学生组织到操场实践一次团体辅导,让每位学生亲身感受团体辅导的过程、作用机制和优缺点;在“护患关系”章节,通过分组表演,学生分别扮演患者、家属、护士和医生等角色,能体验到近乎真实的情境,获得最直观的感受,通过亲身参与来内化最生动的知识。

三、总结

当前,护理心理学的建设在我国日趋成熟和完善,相应的,对护理人才心理素养和心理技能的培养也应与时俱进。《护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需要相关教师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提升其实践技能,培养其职业素养。这也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医护类心理学教师,只有深入了解行业规范,不断更新、整合学科知识,在教学备课上不拘泥于成规,敢于创新求变,才能满足新形势下护理专业人才的相关要求,才能真正达到科学育人的目的。总而言之,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适宜性,选择最优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从而达到让他们不仅掌握心理学科知识,同时提升心理健康素质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沈丽华.护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2] 黄莉.护理心理学教学改革与护理专业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3):496-497.

[3] 马思让.人本主义思想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03):234-237.

[4] 张群,王昭昭,田玉梅.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护理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06):100-101.

篇13

自从1954年德鲁克针对护理提出一套目标管理的评价方法,国外医疗护理行政管理就普遍使用绩效考核协助管理工作。当前,国外绩效评估的发展趋向是:注重评定者的信息加工过程、关注评估精度、重视组织背景下的绩效评估研究等。其中,Srull和Wyer提出了个人印象与判断模型,强调评定者往往基于对被评定者行为的一般特征印象作出判断。Foti和Lord提出信息加工方式—“照稿式”。评定者需要记住行为或事件的先后顺序并同日常的绩效记载结合,将有助于评定者在记忆中构建信息。Hedge和Karanaugh的实验表明,评定者的差误训练能够减少宽大差误和晕轮差误,但同时降低了评估精度。从国外绩效评估给我们的经验来看,我们要深入研究多元化的绩效考评。根据不同职业阶段的护士制订不同的考评内容,在评定者的选定上可以实行患者、同事、上级、下级、实习生、专家、相关科室人员等组合评价交叉评定。确立真正意义上的多维度绩效考评,使护理人员的考评趋向全面、公正和准确。同时,开展对绩效评估可信度和效度影响因素的研究,确定合适的评定方式,增加可信度和效度。目前,国内的护理绩效评价的研究也比较多。在绩效评价的内容上,卢海涛对护士的考核内容包括病人的直接护理、护理文件书写质量、个人专业成长以及职业道德4个方面21个考核点。马小兰等对护士的考核内容包括医德医风、业务能力、工作量、夜班数、出勤率、继续教育学习、护理教育、护理科研、病人满意度等。赵宇锋等对护士长的考核内容包括程序管理、质量管理、业务能力、物资设备、人员培训、会议查房。钟华荪等对护士长考核内容包括分析与判断能力、领导能力、观察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人才应用与人才培养能力、考核能力、主持会议能力、工作态度与表现、品德与健康共10个方面。在护理绩效评价的方法上,李振香提出应用量表实施年轻护士长年度任期量化考核,以护理部领导、护士长、本人3个层次为调查对象。许冬梅等采用岗位量化考核,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实际护理过程及各岗位职责制订考核项目,包括病区护士长、主管护师、主班护士、巡回护士、一级护士、治疗护士及临床带教老师考核标准等,内容涵盖护理质量管理、自身素质、带教能力等几大方面。冯怡等研究表明,多维度绩效考评能多角度反映护理人员的综合状况,避免某一单方面考评的偏差或误解,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使用价值。杨辉等认为,正确运用360度考核工具,使管理者得到来自多方面的评价信息,可改善护理组织绩效,改善人际关系。王月丽等提到护理部每半年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测评表,内容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护理服务水平、对病人健康指导等11项内容。在绩效评价的精度问题上,我国学者也有所涉及,冯玮等介绍了绩效考评中偏见表现:第一印象或碎片印象(优先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相似效应、偏见效应、暗示效应、感情效应、自我粉饰等。陆建文研究认为,护理绩效考评中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以上学者对于护理绩效管理的内容、方法、管理工具、指标体系的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是笔者对当前国内的研究进展有了一个清楚的了解,在实践中及研究中进行了更为准确的定位。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首先,对护理绩效考评工作进行理论研究,为构建指标体系做好基础研究工作。对绩效考评的方法、原则、标准等进行系统分析。其次,针对基层医院的特点,研究当前护理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医院的绩效管理工作从总体处于初级阶段,基层医院的管理工作更是原始。医院护理部门的研究上主要以传统考评方法为主,现代绩效管理工具的使用非常少。本文具体分析当前护理绩效评价存在问题,分析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再次,结合当前实际,提出改进当前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绩效评价考核的措施与方法,提高评价的科学性,提高指标体系与落实手段的信度与效度,最大限度地通过绩效评价制度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2、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