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

篇1

从“双创”的提出到将其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双创”的要求已上升至国家战略的层面。一个缺乏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没有创新,意味着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一个实业凋敝的国家是没有竞争力的,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的教训。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民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已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实施“双创”的重要意义无须赘言。而在高校中,实施“双创”战略,对高校教育改革,增加高校毕业生创业机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高等学校扩招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矛盾

众所周知,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学生进入高校就意味着有了铁饭碗,大中专学生国家都包分配。二十一世纪,高校逐年扩招,人才供大于求,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对此,有报道指责一部分未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眼高手低,理想的职位求不了,没面子的工作又不愿干。对此说法,笔者不敢苟同。每一个高校毕业生,都在学校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倘若让一个接受了十多年教育的高校毕业生去当一名保安、清洁工或售货员,且不说主观因素,客观地讲,这是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既浪费了十多年教育的时间,也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给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这是政府的责任。作为以人才培养为职能的高校也应该反省学校给了学生什么样的教育,开设了哪些课程,是否考虑了社会的需求。在就业问题上过多指责学生,对学生是不公平的。高校应该在扩招的同时,思考和缓解由扩招带来的就业问题,而“双创”战略的提出,给高校指明了道路。

三、新形势下对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思考

在“双创”战略实施过程中,应该通过教育改革来助推“双创”教育。高等学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目标应明确。笔者认为,既要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三者缺一不可。品牌大学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地方性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无论是哪一层次的高校都要培养“双创”型的人才。这是国家的需要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有培养“双创”型人才的责任意识,有了这一意识并强化这一意识,“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才会得到重视。这是思想认识问题。

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要解决怎样实施的问题。

首先,要坚持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引领创业,创新精神很重要,没有创新,社会就会停止不前。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要维和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就必须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决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大胆对权威进行质疑。把大学课堂变成师生平等的讨论或辩论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还必须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以考试分数的高低和毕业论文的质量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发言、讨论、辩论的参与是否积极主动,观点是否新颖)。学生的课堂表现应作为学习成绩评定的重要指标,这才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是每一个授课教师的责任,民主活泼的课堂和公允的评价体系应成为大学教学的追求和常态。

其次,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适宜于创业,创业要有特质,能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百分之七八十的只能当职员。鼓励大学生创业,准确地说是引导那些有特质、有条件、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这是“双创”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点必须明确。目前,高校“双创”教育面临的困难是师资匮乏,没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教学生创业是难以进行的,所以必须加强校企合作。以此来解决师资不足,通过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到高校讲课、做报道,谈他们的创业经验和体会,让学生知道怎样寻找商机,怎样评估投资和回报,怎样生产和营销,怎样规避风险。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避免创业的盲目性,少交一些学费,少走一些弯路。学校还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为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帮助,如融资渠道、创业场地、智力支持。创业的风险极大,让学生在校期间有创业的实践机会,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成功了更好,失败了,损失也不至于倾家荡产。但如果毕业之后,经过一段时期的资本积累,再来创业,失败了,就可能会倾家荡产,甚至永远再难有创业的机会。

最后,谈谈“双创”战略实施中的课程建设。创业教育涉及的知识很多,与管理、投资、市场营销、经济、政策、法律法规都有关系,很难形成“双创”专业或创业专业。笔者认为,在现有专业和课程的基础上融入“双创”或创业教育的元素是可行的。比如,信息技术专业,在主要课程中,融入信息技术与创业、网络公司的经营、IP业的现状和前景等内容;法律专业,在原有课程中,融入律师事务所的申办、运作、管理这样的内容。这些“双创”的知识,可以成为原有专业课的章节,亦可单独成为一门新课程。

四、结论

实施“双创”的意义在于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强国富民的重要举措;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高等学校教育的改革现已刻不容缓,让我们跟随着创“双”的脚步,勇往直前,乘风破浪。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与高等学校发展规划[J].何洪.理工高教研究.2007(01)

[2]高等学校发展新趋向与高校领导[J].明庆华,程斯辉.教育与现代化.2002(02)

[3]高校学生考试不及格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探析[J].廖慧萍,王艳琼.中国电力教育.2011(01)[4]创新人才培养视界的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钱厚斌.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9)

[5]高校学生考试不及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刘溪.硅谷.2008(23)

[6]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沈良斌,祁嘉义,冒小Z.江苏高教.2006(03)

[7]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刘建国.现代大学教育.2006(02)

篇2

(一)学生的“双创”认识理解片面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具有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对高校学生的“双创”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着,学生对“双创”理解过于浅显的问题。在大多数学生的认识中,创新即代表着发展、钻研各专业的前沿技术,创业即投身大学生创业,并认为“双创”与自己未来规划没有太多联系。导致高校学生的“双创”参与意识不高,且即使高校投入大量精力开展“双创”教育,其成效也会大大降低,由此可见,目前解决学生对“双创”的认识误区刻不容缓。同时我国大多数高校内存在把“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现象,相比较而言,高校更重视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甚至出现以就业率来衡量“双创”教育的现象。并且“双创”教育往往以第二课堂或是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师资力量也远不如必修课程,给学生造成一种“双创”教育不重要的误区,加深学生对“双创”的片面理解。

(二)学生的“双创”实践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双创”教育,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相关的“双创”教育课程,各种形式课程涌现,但大多课程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对实践教学以及“双创”素质提升有所忽视。例如: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开设类似《创业基础》的课程,并邀请众多创业成功人士举办讲座,以此丰富“双创”教学的课堂内容,营造高校“双创”氛围。面对这些课程与讲座的安排,学生的反馈却并不理想。在学生对“双创”教育看法的调查中,有学生讲到“讲课是讲课,创业是创业,课上讲的几个要素,几个步骤都能明白,目标计划也有了,但就是步子不知道怎么迈出去,迈向哪里。“怎么迈”,说明了“双创”教育在实践教学和素质提升还有所不足,需知实践能力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判断、决策、组织、执行等能力也同样重要,这些往往都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学习。“迈向哪”,说明各高校在“双创”教育的配套设施与相关政策上参差不齐,无法给学生实践的平台与空间。

(三)学生的“双创”参与意识较低

除“双创”教育课程,相关竞赛、基金或是课题对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起到重要作用。在调查中,学生对于参与各类“双创”活动的目的,给出了很多答案。其中因为学校要求、课程安排等,因学校规定参与的占一部分,因竞赛、项目获奖可以带来奖励或加分的占一大部分。由此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对于“双创”有一种带有目的性的,为了参与而参与的现象,并不是因“双创”本身。这种心态下,常常出现学生过于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学习与提升,就好比考试过后只关心成绩,而不问题目对错与原因。这种看似积极参与“双创”活动的背后,学生实际的收获与提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并且可以做到积极参与“双创”活动的只有部分学生,还有部分学生表现出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在校内“双创”课程中,基本是以一种应付的心态去完成:上完课程就可以,其余的竞赛、项目都与他无关。这两类现象都足以说明,目前各高校中还存在很多学生对“双创”教育不理解、不参与的情况,“双创”意识较低,急需培养提高。

二、“双创”教育及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一)以兴趣为导向,参与意识培养从大一入学抓起

目前,各高校对学生进行“双创”教育大多是从大二学年开始。因为学生进入高校一年后,已有初步的知识积累以及技能的锻炼,可以参与进“双创”类比赛或项目。因此,许多高校将“双创”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大二学年。此时的学生或许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及能力,但是目前制约“双创”教育推进的,相比学生素质而言,学生的“双创”参与意识,其实更为关键。对于学生“双创”参与意识的培养,大一学年是黄金期。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是好奇心与发散思维最为强烈的阶段,也是受专业知识与毕业就业影响最小的阶段。同时,这段时间中,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最为充裕,上进心也是最为高涨。因此,在这个黄金期中,学生对新事物有着极大的热情,相比于其他时间段,对于“双创”更愿意去主动接受。各高校在开展“双创”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需要以兴趣为导向,适当结合专业内容进行意识教育。并且,所讲内容不应过于深入,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同时辅以“双创”类竞赛介绍、优秀高年级学生分享“双创”经验等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努力向榜样看齐。高校后期也可定期组织如头脑风暴、创业交流会等活动,不断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想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以需求为导向,落实“双创”教育重在实践能力的培养

落实实践能力培养,首先需要高校清晰定位“双创”教育的目标与意义。“双创”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具有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其精髓在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双创”教育不能与就业教育混为一谈,也不能将“双创”分离出来空谈,还需将“双创”教育与专业和就业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专业与就业教育成为“双创”教育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其次要创新和改进“双创”教育模式,健全实践支撑体系。如何创新与健全,关键在于学生的需求。学生的需求以及在以往实践中暴露的问题都是我们急需解决完善的。课程方面可以尝试增加更具针对性的课程,如:学生对创业迷茫,可针对开设创业初期心理问题应对课程,学生在创业中表现出技能欠缺,可针对开设团队组建与管理、领导力与决策等学生在实践中急需的课程。同时课堂形式也不局限于传统课堂,合理利用新媒体,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环节,提供个性化教育等。同时各高校应完善“双创”相关鼓励政策,建立“双创”实践基地,项目孵化基地等相关配套设施,以保证学生能更好的进行实践学习。学生层面,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竞赛、基金或是课题研究,以竞赛课题入手,对优秀项目进行指导和扶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可提供相应经费支持,并主动帮其配置企业导师,指导其撰写创业计划书等基本内容,对实施创业计划提供一定帮助。鼓励学生主动加入教师科研项目,担任科研助理等职务,培养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

(三)以项目为导向,导师引导思考胜过传授知识

上文提到除“双创”教育课程,相关竞赛、基金或是课题对学生“双创”能力培养同样起到重要作用,其也是目前各高校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在这里面,导师应该扮演何种角色,需要起到何种作用?下面以一个例子说明目前各高校导师,最常见的两种指导方式。《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面简称“国创”。在对“国创”项目申报情况的调查,以及在“国创”十周年年会上与各高校老师和老师实际交流,得到目前“国创”申报项目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导师课题为基础,从中分离出一小部分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部分,作为新的小课题进行“国创”项目申报。二是由学生自主提出想法和计划,导师帮助指导和完善,再进行“国创”项目申报。在这其中发现,第二类自主想法的学生,参加“双创”竞赛的热情与项目质量,明显高于第一类学生。暂且不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先讨论两种类型中,导师的不同指导方式。第一种类型,导师课题,导师对于项目熟悉,往往会提前给出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和完成的范围,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学习和实践,这种形式较为“被动”。第二种类型,学生想法,大多是在学生自主实践中遇到问题,再去询问导师,导师提供思路,学生继续学习并实践考证,这种形式较为“主动”。两种形式下,导师虽然都是指导,并且学生在其中都经过实践,但是第二种类型在过程中明显多了学生的主动思考探究,而非直接拿起导师思路。这里可以把第一类型称为传授知识,第二类型称为引导思考。在今天的“双创”教育中,创新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所以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引导思考明显胜过传授知识。各高校在今后的“双创”相关竞赛、基金或是课题的申报中,也应鼓励学生尽可能以自主选题参与其中。

三、完善高校“双创”教育,为学生实践保驾护航

(一)加强营造高校“双创”氛围

“双创”教育的开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仅靠几门“双创”教育课程,几场实践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双创”教育是一个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的持续过程,应当保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角度出发的观念,以学生的需求作为“双创”教育的导向。而现在高校大多存在“双创”教育自上而下,迎合政策而施行,出现“双创”教育“不接地气”的情况。“以学生为本”就要从基础做起,让“双创”落地,增强高校整体“双创”氛围,让积极投身“双创”的学生不再有少数人的感觉,让更多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感受到“双创”,消除“双创”与自身无关的观念。“双创”氛围的营造中不能单打独斗,除做好高校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各专业的配合外。还要利用好各类双创竞赛,将其打造为实践平台,在比赛提升和锻炼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组织好在“双创”有所成绩的优秀学生或学生组织,多开展具有“双创”意义的校园活动,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学生中进行正向“双创”引导;抓住高校周边地区企业或政策优势,如京津冀经济圈,引入企业和社会的帮助和支持等,通过信息、人才、资金、政策等资源的流动,从而实现,高校-政府-社会,三方共同推进“双创”教育,营造更好的“双创”氛围,进一步培养学生敢于竞争、敢于冒险的精神,乐于创新、勤奋求实的态度,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心态及自控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

(二)加快完善高校“双创”实践平台建设

“双创”教育重在实践,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完善刻不容缓。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已设有“双创”实践基地,项目孵化基地等相关配套设施,但其中还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仅有设施,缺乏对应完善的管理体系与运行模式。二是实践基地与校外企业合作程度较低。三是过于强调创业元素,导致“双创”实践与专业脱节。其中前两个问题在各高校大力推进“双创”教育中已有所改善,但第三个问题仍存在许多高校之中。“双创”教育不应仅靠各高校中的就业创业部门支撑,高校中的各二级学院应该在整个“双创”教育中扮演起排头兵与主力军的角色。“双创”实践平台的建设要依托各二级学院,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与服务,争取学生在“双创”实践中有更大的收获。各二级学院在推进“双创”教育中,可以与科研相互联系,在科研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为培养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打下基础。同时要提高专业实习的质量,在实习中联系“双创”教育,将实习的实践价值最大化。并且各二级学院与学生接触紧密,在开展新生“双创”教育活动中有天然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出学院下各学生组织与优秀学生的引导作用,既完善了实践平台的建设,也达到了培养新生“双创”参与意识的目的。

(三)加速建立高校“双创”导师队伍

目前高校“双创”导师队伍建设薄弱,多表现在,目前“双创”教育导师多是从事经管类研究导师担任,缺少专业的从事“双创”教育的老师,在激发学生创业激情与分析学生创业问题与创业心理等方面继续提高。其他方面,如:从事专业(学科)教育的老师对“双创”教育参与程度较低,对外聘企业导师质量把关不够等问题,同样制约着高校“双创”教育的推进。各高校应大力支持导师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外聘具有一定授课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同时严格外聘企业导师的聘请标准,保证外聘企业导师的专业性及较高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实际需求与不同专业的特点,培养符合高校自身需要的专业型“双创”教师,规范授课培训,编写材与课程,将“双创”教育规范化,授课教师专业化。综上所示,高校推进“双创”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与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双创”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教学,应重视实践教学,将“双创”与专业和就业有机联系在一起,让专业与就业教育成为“双创”教育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同时高校“双创”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进从实际需求出发,着重实践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本篇从目前国内“双创”教育下,学生反映出的问题为源,提出以兴趣、需求、项目为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同时对完善高校“双创”教育建设,给出了三方面建议。希望本文能为今后“双创”教育改进提供一份参考。

参考文献:

篇3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国外高等院校“双创”教育的提出至今已有近七十年历史,在欧美发达国家深受重视,各具特色并自成体系,已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创”教育最早由百森商学院,“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结合个人兴趣、特长及社会环境规划整个创业流程。1983年开始,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名校每年都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种创业大赛被推广到世界各地的大学。美国的“双创”教育一直处在世界领先的地位,并率先发掘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一方面,美国大学成为国家和企业的智库,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源。另一方面,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驱动下,美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中心。德国第二次学院革命之后,一批后起的工科大学关注“双创”教育,在入学之初就能针对未来的职业而进行科学的生涯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作为国际教育发展的主流理念之一的“双创”教育,成为包括欧美、日韩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路和方向,力求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年国务院将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纳入“十三五”规划,作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双创”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到现在,“双创”教育在我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已形成三类具代表性的模式:第一类提倡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开展“双创”教育,强调“双创”教育的意识培养和知识构建,以此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类提倡“双创”知识和技能培养与实践教育模式的同时,进行商业化运作,校园加创业园的方式指导学生在社会中立足。第三类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在实战环节中培养“双创”基本素质。综上所述,“双创”教育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双创”教育的形式较单一,在培养机制上也不够完善;“双创”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等。

选择国内外拥有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分析其在人才培养及就业、创业能力发展方面的管理模式、课程建设、政策措施,研究利弊,界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和时效,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并借鉴成功经验应用于我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由于我国高服装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又属于应用型专业,服装设计艺术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仍然于摸索阶段,而服装业正处于升级阶段,对“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服装专业毕业生“双创”需要的现实课题,也是亟待重视和有必要展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意义

通过“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理论创新;有利于适应服装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供应和使用机制上的需要;通过创新校企合作途径,拓宽产学研研究平台,给学生增加课题研究的机会和企业合作的机会。同时为高校教师提供在企业实践的机会,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对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服务社会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双创型”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内容

1.服装行业特色与高校“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关联性

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特色,以整合教育资源和知识交叉为手段,以提升整体业务素质和增强专业能力为核心进行立体化整体培养。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性的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同类同层次高校形成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和行业发展,促进高层次人才在服装行业的全面发展。改善目前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与服装行业的就业、创业形势不能有效衔接的现状,建立一个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新模式,实现双赢。

2.构建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1)国内不同类型高校服装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研究。

(2)不同社会形态的“双创”状况与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关系的研究。

(3)探索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方法论。

3.构建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运行机制研究

研究建立以“双创”为导向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指导机制,成立由学院、服装行业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具体培养方案。利用高校学科基础和人才优势,以技术资本带动金融资本,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倡分层次教育,即培养对象的层次化,主要是从多元化培养目标上衡量培养,对象的类型,如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等,并针对不同对象因材施教。

4.多种渠道培育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实施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新颖、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多种渠道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加强通识教育、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引进服装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追踪学科发展前沿,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或体系等注重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问题。

5.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联

由学生动机水平产生的“双创”需求形成的自我学习行为,即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扩大学生自主选专业、教师及课程的空间。另一方面,有计划地聘请行业内人士或已成功创业的校友进课堂,带给学生真实的创业经验。摒弃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行问题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以适应产业发展对服装人才的需要。

6.“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科竞赛环节的必要性

以赛代练,积极组织在校生开展课外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结合学生的社团活动开展创业竞赛、模拟创业实践,重视展示学生的创业成果,组织专家全面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并提出建议,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研、生产等实际工作,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7.建立、健全科学的“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这涉及从教学计划、教学环节、课程体系到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的全过程,是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利益得到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也是“双创”教育能否成功推进的关键。重视社会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教育保障体系,可确保“双创”教育的具体落实措施,便于“双创”教育的顺利实施。

四、结语

服装设计作为一个与产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其对创新意识的要求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双创型”人才培养适应高校设计艺术教育全球化进程所带的挑战,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设计艺术院校正走向转型之路,引导设计艺术院校追求卓越,也将成为国际设计艺术院校的一种趋势。通过改革“双创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同类同层次高校形成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和行业发展,促进高层次人才在服装行业的全面发展。一旦研究成熟,不仅为服装产业界了燃眉之急,而且能促使服装产业尽快升级。“双创型”人才培养开辟我国高端服装人才教育的新途径,为我国高等服装教育分层教育做出示范。

参考文献:

篇4

一、我国实施“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背景

(一)国家“双创型”的实践活动为“双创型”成人教育发展提供可能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取得较快、较大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发展大多采取外延式的发展模式,注重规模建设,致使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严重、能源消耗过度等。而造成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缺乏创新,具体表现在:人们的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不强,在核心技术领域没能真正地占据主控地位。为了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持续发展,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然而,要实现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就必须培养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双创型”人才。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应该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国家的发展战略,尽早地开展“双创型”成人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和实现“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推进社会的科学发展。

(二)我国成人教育未来的持续和科学发展需要依据“双创型”成人教育来实现

近年来,为了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我国政府部门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成人教育逐渐由原来的业余教育转化为一种专业化的、规范的教育类型,其在提升国民素质、发展专业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以及构建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成人教育的本质转变为“实用型和补偿性”的教育,被作为传统的学校教育的补充。1999年高校的扩招以来,高校内成人教育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日益增加,其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加。例如,为了抢夺生源,很多高校降低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致使成人教育的人才质量受到社会的质疑,人们对成人教育的信任度不断下降,成人学习者的社会就业难度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持成人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就必须积极推进“双创型”成人教育,培养成人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我国成人教育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三)高校有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高校是国家各类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部门,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生力军。高校内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具有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科技创新等的原动力,高校的价值和作用就在于通过实施“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将这些创新要素转化为推进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在当前国家倡导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有责任也有能力推进和落实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高校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正是落实高校创新职责的重要渠道,有助于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我国“双创型”成人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一)我国“双创型”成人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在发展成人教育中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成人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所高校中都设有成人教育的专门机构或者部门,成人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夜大教育、函授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等。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在师资教育领域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是国家首批“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以及湖南大学等在远程教育领域发挥开创性的作用。当前,国家在高校发展领域提出“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很多高校将精力置于建设“双一流”大学,而忽视“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甚至在“双创型”成人教育方面表现出发展热情不高的现象,具体体现在:

1.发展成人教育的积极性严重不足

自实施高考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各层级教育纷纷开始出现扩招的态势,本科生扩招、硕士研究生扩招,甚至博士研究生也开始出现扩招。很多高校将成人教育领域的教育资源撤回,将其有限的办学资源完全投入这些全日制教育的范畴;有的高校为了建设“研究型”,甚至在其学校内部取消了成人教育;有的高校认为,成人教育已经步入发展的没落期,发展成人教育会影响学校的未来生存等。有鉴于此,很多高校不愿发展成人教育。高校的这些举措和行为严重地挫伤了成人教育发展的机会,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在成人教育领域投入的教育资源不足

成人教育领域教育资源的缺乏主要表现在:第一,师资投入严重不足。很多高校没有针对成人教育的专门的师资队伍,很多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不愿参加成人教育。第二,高校在发展成人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严重不足。高校内各级管理部门、附属部门以及教辅部门等都将成人教育作为附属产业看待,对其重视度不够,将全日制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搬进成人教育的范围,使得成人教育的发展缺乏特色和活力。第三,实践性教育资源的投入严重不足。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门针对成人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3.成人教育的效益与其高校自身的定位不相匹配

高校的职责和价值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而这一切的实现则主要依赖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只有培养“双创型”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与此同时,高校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只有转化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才能体现其意义,而提高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则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双创型”成人劳动者。“双创型”成人劳动者的形成势必需要“双创型”成人教育的支撑,而高校在这方面的作为则与社会的期望相去甚远,与高校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严重不相匹配。

(二)问题原因剖析

1.高校对成人教育的认识不够科学,重视度不够

大部分高校认为成人教育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是一种补充性的教育;高校是实施正规教育的地方;发展成人教育与高校的培养目标不符合;成人教育应该由那些社会办学机构去承担。绝大多数高校认为成人教育与其“高大上”的教育使命不相符合,没有认识到“双创型”成人教育是提高高校服务社会水平、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成人教育也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2.高校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不清晰、不准确

我国很多高校将自身的发展定位锁定在“高”上,将其发展定位于培养学士、硕士甚至博士等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都强调高水平,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必须投入巨资,追求高、精、尖;在社会服务方面,要求服务对象要具有高的知名度,要求高回报。高校的这些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脱节,致使技术型人才严重缺乏,而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等又出现就业难;在技术方面,高大上的技术和理论经常被束之高阁,而与生产实践紧密相关的技术却一项难求等。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发展定位不准确,导致其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高校内相关机制建设僵化,跟不上发展要求

绝大多数高校只重视教师在高校内的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博士研究生教育等学历教育领域的工作,而不将教师在成人教育领域的劳动付出纳入教师的工作量中;没有专门针对成人教育的管理部门,没有针对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这些制度建设上的不足以及机制建设方面的僵化严重地制约创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致使高校内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4.高校对社会需求的反应不及时、不灵敏

对成人教育的认识不科学、重视度不够,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不清晰、不准确,高校内相关机制建设僵化,跟不上发展要求等势必导致高校对社会需求的反应不及时和不灵敏,导致高校对社会在人才需求的量与质、技术的高新与实用性以及服务需求成本与效益等方面应对不灵敏。

三、“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准确定位“双创型”成人教育的使命

高校在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主体性的地位,具有强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在推进国家成人教育发展领域也应该尽职尽责,不遗余力。首先,高校要积极发挥其引领和规划的重要使命,规划好“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课程内容、实施方案等,与此同时,还要为其他的成人教育实施主体发挥模范、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其次,高校要积极地履行并推动其帮扶职责。高校不仅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还应与其他的高校、办学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等相互合作,在改善自身成人教育办学的同时,也帮助那些成人教育发展不够理想的组织和机构,使他们在教育理念方面得到提升,在教育资源方面得到优化,在教育质量方面得到提高。最后,高校要履行好其在成人教育中的监督和评价的职责,在技术以及业务等层面提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为教育部门行使决策提供依据。

(二)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对“双创型”成人教育资源的投入

1.整合教师资源,加大教师资源的投入

教师除了承担教书育人的任务以外,还承担着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任务。将知识、理论、技术等进行优化,通过“双创型”教育的形式传递给成人学习者,并通过成人学习者的各种实践活动将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已成为新时期大学教师的新使命。因此,我国在推进“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应建立一支既具有高大上理论又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2.整合学科专业资源,加大学科专业资源的投入

当前,一些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研究基地以及实验室等都集中在高校,尤其是集中在一些重点高校,如果能将这些高校中的这些学科专业资源与社会需求相联系,将各类优势的学科和专业资源通过“双创型”成人教育传递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必然会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推进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高校内部也要做好对成人教育的学科专业方面的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设特色专业等。

3.整合并加大科研基地和科研成果资源的投入

各高校,尤其是一些高水平的重点高校应充分发挥其科技园的作用,将科技园作为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的重要载体。以科技园作为“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国家能够获得其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双创型”人才;高校探索出校企合作以及产学研等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人学习者的知识面能够得到扩展,素质能够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如若能够将那些具有实用性的科研成果向成人教育领域推广,势必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为全社会开展创新和创业提供机遇和条件。

4.整合并加大各类社会资源的投入

高校,尤其是那些高水平的重点大学,在教育和社会领域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其影响力,与其他的高校、社会机构以及企业等联合办学,共同致力于“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在成人教育发展规划、组织、运行以及评价等方面竭尽全力,积极推进我国成人教育的“双创型”发展。

(三)加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建设

加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必须理顺成人教育的机制。第一,要理顺有助于提高“双创型”成人教育中教育主体进行创新的积极性的相关机制和体制;第二,要理顺有助于提升成人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的相关体制和机制,使成人学习者主动、自愿、高效率地进行学习和实践活动;第三,要理顺社会在培养人、运用人以及评价人方面的体制和机制,在全社会构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以及“学者有其用、能者有其位”的社会风气,凸显“双创型”成人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四)积极推进“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国际性合作

首先,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在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方面的经验,可以采用“派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让承担成人教育的教师以及成人学习者能够有机会体验发达国家先进的成人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等;其次,要充分发挥我国重点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优势,向其他国家传播我们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的经验和技术,增强我国“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参考文献:

[1]韩永剑.比较学视野下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12-15.

[2]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篇5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一样,共同承担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任务。由于其发展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史,所以在长期的办学积累中,民办高校依赖其自身灵活的办学机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在“双创”教育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面向全体,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双创”教学理念。而物流管理作为多学科交融且发展迅速的应用型专业,更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民办高校由于创新能力差、经费不足等原因限制,在物流实践教学方面投入力度不足,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民办高校物流“双创”人才培养的意义

第一,顺应国家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战略需要。高校开展“双创”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知识型社会的迫切需要,通过“双创”教育可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业能力的创业实践,可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我国物流行业也正通过不断的模式创新来提高整个行业的质量,来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以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的民办高校,应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去,这是积极响应国家“双创”人才战略的必由之路。

第二,有助于提高物流人才的竞争力。在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竞争力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高素质的“双创”人才的培养是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家赋予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在“互联网+”、跨境电商、自贸区建设等大的经济背景下,社会对物“双创”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因此,民办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也应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提高物流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二、民办本科院校物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绝大多数的民办高校建校历史较短,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办学经费来源单一、成果转化能力低,“双创”教育的开展显着尤为困难。

第一,学生参与度低。目前,部分民办高校都积极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学院针对商科所有本专科新生都开设了创业基础网络课程,政策出发点好但缺少有效的管控,学生关注的是能否顺利修到学分,而非该课程能够给他们带来多少创业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因此出现了上课时用手机来挂网络课,混课时的情况。这说明,学生与学校开设该课程目标不一致。学生对“双创”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致该课程形同虚设,学生参与度低。

第二,师资队伍“双创”能力低。大多数的物流专业教师都是转行而来,且主要承担的是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程的教学,严重缺乏实战经验。很多高校为了弥补这一不足,采取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等形式聘请了一批企业导师开设创业讲座、创业论坛,这些导师虽然具有丰富的创业实战经验,但所讲内容和教学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管与考评,授课内容分散且缺乏系统性。

第三,政策保障机制欠缺。民办高校缺乏“双创”激励机制,未设专门的组织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论证,缺乏具体的帮扶政策;教师考核制度陈旧缺乏激励机制,教师创新动力不足,因此无法在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与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之间取得平衡,教学内容与方法老套,这与“双创”教育目标相背离;学生考核仍以成绩作为最终的考核标准,学生对物流的创新创业缺乏热情。

三、基于“四位一体”的民办高校物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一)学校

1.明确物流“双创”教育理念。要不断深化高校物流“双创”教育改革,不能将“双创”教育停留在开设几门创新创业课程,而应将“双创”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的技能,铸就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格,进而提高物流人才的“双创”综合素质。教师应带领学生及时关注物流最新发展动态和创新知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创新和创业尝试为自己和社会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比如,可以尝试与物流企业合作举办物流“双创”教育,双方设立一定的项目基金,一是用于对获奖的创业设计进行奖励;二是为获奖项目的落地和实施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解决学生项目经费筹资难的困境;三是解决了物流企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2.机制创新。(1)学生考核机制创新。建立以注重过程和能力的多元化学生考核机制,物流管理专业可以以某一专业课为试点,设置以品行、能力、业绩、合作、创新等多元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以论文、专利申请以及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等形式进行学分置换或者免考,以此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考核。(2)教师激励机制创新。虽然很多教师也意识到了原有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诟病以及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欢迎,但在各种严苛的考核机制下,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却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民办高校可以在教师的考核制度上进行创新,比如可以减少课时量或降低科研压力,或者针对物流“双创”教改的课程进行相应的奖励,以提高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

3.注重“双创”教学改革。(1)“以赛促教,赛教结合”提高“双创”能力。物流“双创”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提供平台和沃土,学科竞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衍生出聚焦效应、创新创业效应和扩散、发酵效应。通过竞赛,增强了民办高校、社会和企业的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涌现一批优秀团队,指导教师以及创新型物流人才,形成良性的物流人才培养环境[1]。(2)加大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通过邀请物流专业企业家为主导的课堂或讲座等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发学生潜能,形成创新意识[2]。(3)设置交叉课程,提高物流“双创”能力。物流专业综合性与应用较强,设置物流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物流科技进步创新提供了新渠道,其综合性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物流人才的各种素质和思维能力,克服了单一学科培养人才的局限,拓展了物流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空间[3]。(4)“通识教育”与“分类施教”相结合。首先,物流管理专业应将“创业基础”作为物流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实现物流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年级全覆盖,最大限度的激发物流专业的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其次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进行不同的“嵌入型”“双创”教育,邀请其他院系教师开设小型的兴趣课程,这种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不同专长特点进行创业,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质量。

4.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完善外聘企业导师授课制,定期组织具有企业管理及创业经验的企业导师进课堂、进书院开展“双创”教育,鼓励专业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介入物流具体业务过程,有效提高专业素养。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及时跟踪新技术和新技能的发展动态,承担更多横向课题,积极申请专利,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二)政府

“双创”教育是我国从人力大国向人力强国转变的重要举措,这一战略有助于挖掘人才潜力,促进大学生就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新创业潜力。政府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是学校认真落实和企业积极参与“双创”教育的基本保障。因此,政府应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政策,搭建民办高校与企业“双创”教育平台,特别是为民办高校“双创”教育扩宽合作渠道。此外,政府还应建立完善的“双创”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以此来检验民办高校“双创”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

(三)企业

企业是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方。针对目前物流人才培养所呈现的供需不匹配的现状,物流企业应积极参与到民办物流人才培养中去,加强校企合作力度,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为企业量身定制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各种“订单班”。如“日日顺物流创客训练营”充分体现了企业携手高校,协作共建物流“双创”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行动,体现了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双创”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既为国家“双创”教育做出重要贡献,也在大学生中g树立了良好口碑,更为企业未来创新性人才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

(四)社会

民办高校“双创”教育对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社会参与是民办高校“双创”教育的有利推手,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和监督作用,为民办高校“双创”教育挖掘更多的社会资源。社会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主要承担者,应及时向公众报道民办高校“双创”教育新动态和新成果,从多个角度宣传当前社会对“双创”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为高校顺利开展“双创”教育营造良好氛围[5]。

四、结语

“双创”教育是我国当下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实现创新型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作为“双创”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力,确保“双创”教育的有效实施。当然,这一政策的落地离不开政府、企业以及社会三者的参与,因此“双创”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参考文献:

[1] 潘经强.竞赛效应驱动下的物流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4,(5).

[2] 徐绮爽.地方本科院校物流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4,(5).

篇6

1 引言

一直以来,高等院校一直都是我国创新的主要阵地,并在国家的科技、文化等领域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不管是基于教师的科研创新、教学创新和社会活动创新,还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创新、个人成长创新,大创新环境下的小创新,组织创新环境下的个体创新等都需知识乃至大数据的支撑,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在双创教育中明确自己的定位,增强自己的服务能力,为学生搭建知识与信息的平台,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2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开展双创教育的有力保障

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场所,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开展双创教育不仅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树立创业理想,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业技能,还可以促使大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1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形式多样,除了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还有电子资源和多媒体资源,加上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使用,使得高职院校图书馆具备了为双创教育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的基础。同时,为了不断满足双创教育的需求,图书馆在文献资源的建设中,可以进一步加大对双创教育相关文献的采购力度,根据R到ㄉ韬脱生的动态需求,弹性补充文献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双创教育文献资源。

2.2专业的服务队伍

高职院校图书馆配有专业的文献咨询和服务岗位,这些工作人员既可以服务于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又可以为双创教育提供专业的服务,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网络信息优势,让学生在图书馆就可以获取完整的双创教育信息,这样可以促进知识的自由传播,实现知识和信息共享。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同时可以为大学生双创教育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知识转化与应用能力。

2.3良好的双创教育环境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目前各高校图书馆陆续都修建了布局合理、功能全面、设施完善的新馆,这为图书馆向大学生提供双创教育服务奠定了环境基础。首先,图书馆优美的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开展双创教育提供了很好的人文环境。其次,图书馆能提供开展双创教育的各种场所,为大学生提供双创教育基地。再次,图书馆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以双创教育为核心的阅读推广服务,建设双创教育专题数据库服务平台。

3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双创教育中的举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业教育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创业教育已经被赋予了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文化”和“大学精神”两种文化正在融合成一种新的大学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也成为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重要使命。

3.1建设双创教育专题服务平台

在大数据的环境下,双创教育服务平台需要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来源的相关信息和资源进行收集、整理、优化和整合。一是打造双创教育资源平服务台。图书馆通过自身的优势,结合双创教育师生需求,有针对性地采购双创教育所需的纸质文献资源和多媒体信息资源,搜集双创相关的精品项目、图片资源、视频资源,建设为双创教育服务的特色资源库。二是建设双创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图书馆除了收集整理科技和学术研究信息,还要扩展和延伸信息内容,如政策信息、经济指数、市场行情、管理信息等,为学生提供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创业申报程序和具体流程等。建设好这些平台,再通过多媒体、自媒体,如邮箱、QQ、微信、微博、数字图书馆等移动互联网载体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有体验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随时随地”的便捷、个性化、人性化的创业信息服务。

3.2提供双创教育阅读推广服务

图书馆为学生提供双创教育阅读服务主要以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为载体,如入馆教育,在新生进校之初就可以帮助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业意识;文献检索课,教会学生快捷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双创教育讲座,通过与老师、同学的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可以提高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人际关系能力,培养读者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与系部和职能部门合作开展SYB培训,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培训、创业计划培训、后续支持服务等,向读者传授创业所需要的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邀请创业成功的学生回校做案例分享,通过身边人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业热情,和学生一起分析创业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一起找解决办法,鼓励他们敢于尝试和创新,让学生获取最直观的创业实例,弥补理论学习的不足。

3.3提供双创教育空间

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他们善于学习新知识、探索新事物,这种探索精神为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奠定了基础。图书馆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双创实践基地,利用图书馆的空间优势和设备优势,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3D打印服务,以及购买相关的电子设备和实验实训器材,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突破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变被动为主动,最大可能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灵感,培育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叶洪信.万众创新创业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图书与情报,2015(1)

[2]兰孝慈.高校图书馆在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图书馆学刊,2005(4)

[3]褚芹芹.面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情报探索,2014(7)

篇7

一、“双创”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客教育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双创”是指树立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很多高校的旅游专业树立起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创客”指的是创新创业的客体,泛指那些喜欢自己动手,通过分析和创造将想法变成现实的人。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主要存在创新创业的教学理念滞后,并且和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师教学的方法单一,针对性以及时效性不强,创新创业的创客性人才缺乏,学生的实践平台也相对较少的问题,对此,“双创”教育理念为其指明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培养创客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要,成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客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理念与基本原则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客教育的教学体系建设核心理念

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客教育体系建设的理念。

(二)高校旅游专业创客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与关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关键就是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以及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做好教学的保障,确立好教学的目标。

三、“双创”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客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研究

(一)教学内容设计

1.旅游专业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的

“创客”思维和理念,革新课内外教学内容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当中,主要的任务是在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培养创客型人才,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应当贯彻好创新创业理念,而这一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教育和引导。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教学经验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课程内容的设计,所以,教师也要积极地投身创新创业当中,做一个创客的典范,为学生树立榜样。由于旅游管理行业的实践性较强,所以该课程的设置需要将课内与课外的课程相结合。针对旅游创客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具体为,教师在课内做好引导工作,为学生讲解创业创新的相关知识。教师洞悉当前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为学生带去新的资讯。课内建立创新小组,通过课堂上的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课外的课程设置也是必需的。课堂内课程大多以理念为主,所以课外课堂才是最终实践的地方。教师可以定期带学生去旅游公司实习,将所学的理论投入实践当中,并且在一定的时期内有考核。具体的旅游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当包括以下几点:(1)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创新创业的知识技能,力求将学生的创客潜能激发出来。(2)旅游专业教师必须紧随时代的潮流,定时做旅游市场调查,掌握最新的动态。创业创新最主要的是发现商机,旅游教师应当和学生一起探讨自己的调查结果,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在创客的培养上,为学生列举典型例子,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创客的培养。(3)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不断变化的新资讯。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创新创业是基于基础理论知识之上的,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也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

课程的体系结构就是要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把课堂创业和课外的创业活动相结合。“双创”当中提升学生能力的是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创业型的人才是当今社会的应时之需,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三结合教育当中,强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课堂创业的实现借助于课堂上的旅游创业游戏,课外的创业创新通过学生对旅游行业经营管理以及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进行了解。最后在校的大学生之间开展经验交流座谈会,拓宽个体的视野,激发个体的创新创业激情。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相符合,不管是当地创新创业教材编写还是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目的是实现当地经济的发展,只有着眼于当地的实际状况才有助于学生在创业时掌握当地的基本情况,实现创客的目标,使课程体系紧贴旅游管理应用性较强的特点,使旅游管理专业贴近职业、贴近市场、贴近产业等,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进行创业创新。

(二)教法与学法研究

1.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在基础知识的教学当中,大多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能够直观地展示课程内容,也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双创”的教学理念,高校应该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进行创新,不断地改进教学的方法,采用目前流行的翻转课堂、慕课等课堂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案例式教学方法。例如,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就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教授,教师时刻要将学生置于教学主体的地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小型课题的研讨,依据每组学生的兴趣来进行任务的分配,学生通过参加上述活动,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的方法表现为传授一定技巧、观点、信念、技能等。在高校创新创业理念下创客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客能力。例如,寒暑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倡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并给予这些学生一定的创新创业启动金,学生完成活动后让学生就有关旅游专业方面的创新创业活动写好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收获,并附上过程当中的照片,对那些创新创业活动进展顺利和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学生及其工作小组进行奖励,颁发奖金。同时,举办旅游专业知识竞赛、讲座以及论坛等,聘请大型旅游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为学生做旅游管理的创业创新活动报告,让学生通过直接的经验来指导其创业创新活动,逐渐走向创客之路。

2.学生的学法

学生在创客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基础教学当中要做到基本功扎实,对所学的基础知识要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于指导后期的创业创新工作;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知识竞赛等活动,在社会实践方面要积极主动并自觉地完成。在创新创业方面,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其次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不耻下问,多向自己的导师请教,多向在旅游领域有成就的人学习,善于发现旅游行业的商机。除此之外,也可以加强同学间相互合作的关系,当今时代强调的是合作双赢,在强大团队的协作下共同实现创新创业,在合作中达到彼此的目的。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只有通过不断摸索实践才能探求出新知,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要不断进步,适应“双创”时代下创客人才的发展潮流。

(三)教学评价设计

对“双创”背景下的教学评估,针对的是对教学的计划、目标以及在学生改进的综合方面做出的评价,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辅助学生人员,在展开的具体活动中进行评估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是通过座谈会写出对创新创业的独到见解。对具体的课内活动,则通过对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导师要认真对待具体的小课题研究,筛选出优秀的创新创业研究成果。在大型旅游公司的高层主管做报告会后,学校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对学生的接受知识能力进行考核。校内举办大型的旅游专业的导游讲解大赛,学校可依据学生讲解技巧,寻找最具有创新意识的导游。校外的社会实践主要围绕与旅游业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创客。在教师评估方面,教师要依据课程设置完成教学任务,高校对其的评估主要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多少来进行评估。绩效突出的教师可给予相应的奖励。总而言之,教学评价是对前面所有环节的最终考核,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总的来说,教学评价是对教师以及学生在学期内任务完成情况的检验,这不仅是监督教师要认真完成教学任务,更是监督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实践当中的准绳。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引方向。学生要积极地配合教师,教师布置的实践课题要认真主动地去完成。创新创业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创客是学校的精英,学校要善于发现他们,并给予他们相应的平台和奖励机制,做好最后环节的教学评价工作。

四、结束语

在“双创”背景下,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重心在于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以及推动创客教育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旅游创新创业活动需要掌握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当地的旅游市场情况等。本文主要通过初步构建出高校旅游管理的“创客”教学体系目标,以此来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双创”能力的提升,为社会培养出高级的创客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勇,杨洋,周霄.基于双轮驱动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构建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2):67-70.

[2]张定方,张肖敏.高校旅游本科教育“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构建[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05(1):111-114.

[3]柳百萍,任平,唐岭,等.“双创”背景下“专业—创业”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19):177-178.

篇8

1.引言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和时代需求的创业人才,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特别是作为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其本身的专业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就业竞争力不高。因此,对于民办高校来讲,能否适应时代要求实施创业教育,能否发挥自身优势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对增强民办高校的竞争力和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时展的必然需求;其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充分发挥民办高校优势,走特色化道路的有效途径;最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到来,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力度,通过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构建基“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系统平台,以此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2. “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消费的增加,促进了就业,拉动了经济增长,各种传统的行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转型,并纷纷加入这个行列,企业主的创新精神被激发,形成全民创业的局面。大学毕业生也不再等待就业一条路,而是成为创业大军中的一分子,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高校也在积极地探索,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首先,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陈旧。目前,主要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直接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教师在课堂上讲授,重点是理论知识,缺少实践能力锻炼。第二种是建立创业园,学校与企I合作,建立创业工作室或者创业基地,在工作室内进行一些仿真训练。第三是国家政府政策基金支持,相应的行政部门出台一些鼓励政策,例如设立创业基金、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这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基本上属于单边行动,高校、政府、企业没有形成三方互动的产学研融合机制。

其次,创新创业实践流于形式,大学生创业的持久力欠缺。许多民办高校缺少创业平台,缺乏创业基地,学生对创业的理解主要来自于书本知识上,虽然政府或者学校举办一些创新创业大赛,但学生和教师仅仅是参加大赛,没有参赛项目延续,也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延续、贯彻下去。再加上资金等条件的影响,虽然学校给予学生提供创业中心和创业工作室等,但学生无力支撑。由于高校并没有把创新创业课程、创业平台和创业大赛等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内容形成一整套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学生对“双创”缺乏深刻理解。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2011 届的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群体中,超过50%的大学生创业者会因为创业过程中的挫折或失败而放弃创业。这也是很多好的创业项目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最后,对外宣传动员得多,但配套投入不完备。目前,民办高校支撑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配套设备设施不够完善。很多情况下,民办高校制定相关配套政策都是出于形势逼迫的结果或应付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任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迫切需要的软硬件设备和投入无法得到有效供给。当前社会并没有将“互联网+”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之间并未有效衔接,导致了“互联网+”无法充分促进和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从而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处于高速、低质、数量多成果少的发展状态。

3. “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构建途径

篇9

结合我们的企业实践,对于如何构建有效的生态型双创平台,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教育革新,重在培养创新文化

要保持创新的长期可持续性,根本上还是需要从人才着手,从教育体系着手,通过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双创文化。在双创五要素中,创新型的人才是基础,而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是决定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创新精神重视人的想象力、发散思维、探索、新奇、冒险、试错等特征,需要包容、宽松与平等的文化。反思我们当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应试主导、标准化,对孩子们想象力、发散思维、冒险、试错的培养是严重缺失的。因此,我国需要进行“创新精神”为主的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双创文化与氛围。

二、政策扶持,重在提高安全边界

双创是一种失败率很高的活动,即使在美国硅谷、以色列特拉维夫这样的创新“圣地”,创新创业的成功率也不高,因此,要提高双创的成功数量,关键是提高基数,也就是需要一大批创新创业者前仆后继加入双创热潮。这些双创参与者,一部分来自新增,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二次创业或者多次创业者,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必须提高双创的安全边界。

对于大多数双创者来说,他们年轻,有梦想、有创意、有专长,有热情,愿意全身心投入双创事业,但通常他们最缺的是财务积累,对很多人来说似乎是微不足道的投入,也让他们捉襟见肘,即使想方设法筹到部分资金,项目失败带来的财务损失也会让他们难以承受,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家庭,甚至带来社会问题。这种效应还会进一步放大,一方面,会给其他有志创新创业的年轻人带来负面效果,增加创新创业的阻力和压力,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失败者的“二次创业”,让他们很难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而研究表明,创新创业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二次或多次创业的成功率远远高于初次创业。

因此,就政府而言,要让更多的有理想、有情怀的年轻人加入双创热潮,很重要的措施是提高双创的安全边界。政府提高安全边界的措施通常包括:减少或免除双创空间的租金、物业、宽带费用等,免费或低价提供基本的设备、仪器、仪表及软件,减免税,降低或免除工商税务知识产权等方面费用,科研补贴,通过财政资金劣后引导天使、VC投入等。当然,提高安全边界并不意味着让政府兜底,让双创没有财务风险,而是在创新创业早期提供一些满足创新创业基本条件的公共服务和风险资本,政府的这些措施目的是降低创新创业者的投入,提高他们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让那些勇于吃螃蟹的创新创业者,即使跌倒了,也能爬起来。

三、社会资本引导,重在早期和劣后

对于创新创业,资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创新创业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类型的资本与其对接,每个阶段的资本对接都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进行引导,通常,项目越早期,需要政府引导发挥的作用越大,越早期,在引导的方式上,政府采取劣后Y金的比例越高、力度越大。

众所周知,项目越早期,风险越大,企业的发展是金字塔型,底层是大量的小微企业和创客,往上企业规模越大、数量越少,大批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死亡,一部分企业在原有规模维持,极少数企业到达顶端。越早期的项目,其业务、盈利模式越不清晰、人员越不稳定,不确定性越大,投资判断的难度及成本越大。而资本的天性是逐利的,因此,社会资本投资早中期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但是,没有庞大的早中期项目作为基数,创新创业是很难取得好的成效的。因此,越是早中期的项目,资本投入越需要政府引导,这种引导通常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

第一,通过减免税、财政补贴等鼓励天使、VC基金的设立。

第二,在基金的募集时,加大政府作为LP出资的比例,即使在以色列创新这样发达的地方,政府也是特别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对天使、VC出资的比例高的达到60%以上。

第三,加大劣后的力度,对于风险优先承担,对于收益予以让渡,即在基金亏损时,在政府出资中允许一定比例的资金先于出资方承担风险,在基金盈利时,只享有较低的收益率甚至只要求收回本金,将超额收益让渡给其它出资方。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天使、VC,才能形成庞大的早中期项目基数,形成金字塔型的生态企业群结构。

四、企业引导,重在龙头创新主导

前面提的三个政策建议着重在构建双创的良好文化和氛围以及形成庞大的双创人才和项目基数,而引导龙头企业创新主导,则会显著提高双创的成功率。双创的成功需要多种要素的集聚,龙头企业自身已经具备双创的大多数要素,龙头企业在双创中主导和牵引,一定程度上开放品牌、市场、技术、生产、管理、人才等资源,会让双创事半功倍。这种开放是多赢的,会让整个双创形成完整的“生态闭环”,对于政府、企业、双创者、资本等双创生态的各参与方都是有利的。对于政府,可以保证双创的长期持续发展;对于企业则可以增加活力、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转型升级;对于双创者和资本,可以实现创新创业项目的退出和成果的转化,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只有极少数部分的双创项目能通过IPO实现退出,绝大部分需要通过大企业收购或战略合作来实现。

龙头企业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开放内部资源,即通过资源开放,“激活存量,带动增量”,真正发挥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引领双创。要让龙头企业发挥这些作用,一是必须明确国企在双创中的责任义务。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在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在双创工作中发挥积极主导作用也是其应履行的责任和应承担的义务。二是要通过绩效考核牵引国企双创工作的落地。即在国企年度和任期考核体系中纳入双创工作业绩指标,通过绩效考核牵引双创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三是要建立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负面清单”。国企在双创中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有大量存量资源,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开放资源,但这会涉及一个较为敏感的问题,即“国有资产流失”,如果没有划定一个清晰界线,明确哪些事情不能做,会让国企在双创工作中畏手畏脚,影响参与双创的积极性及其效果。因此,政府除了积极鼓励国企应该做那些事的同时,也要建立“负面清单”,划定明确的底线,让国企在清晰的规则下,尽情地释放创新创业的能量和热情。

五、高校引导,重在智力支撑保障

高校能源源不断地提供双创人才和技术、创意,是双创成功的重要保障,政府引导高校发挥智力支撑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生培养体系中引入更多的创新创业理念。借助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应该让学生的实习实践更多地放在双创平台,鼓励学生创意、试错、再创意、再试错,以改善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实践环节薄弱、创新冒险精神不足、害怕犯错等问题。

第二,对高校教师进行分类考核,增加社会服务型的教师比重。除了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也是高校教师的职责。目前,与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相比较,中国的基础创新非常缺乏,这影响重大技术创新的突破。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突出的院系及个人的支持和奖励力度,以激励教师利用自己的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提高基础创新水平。

第三,采取措施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其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借助国务院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通过学校设立专门的技术许可转让办公机构等,帮助师生更好地申请专利转让专利;鼓励师生对接企业、对接双创平台、对接市场,实现产、学、研融合。

六、未来发展,重在“高端化”

自总理倡导“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来,国内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解决了创新创业的广度问题,提升了从政府到普通民众的创新意识,对于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双创具有明显的“草根化”的特征,缺乏深度,双创的方向绝大部分以简单的集成、模仿、增减功能、改变外观、形状为主,很小涉及工艺创新,更少涉及核心关键技术方面。而从长远看,双的目标是实现国家大力提倡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这种结果的达成只可能建立在创新创业的“高端化”上,即解决目前核心关键技术数量少、质量低的现状。但这种“高端化”的实现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长期持续的努力,既要借助全球化的力量,也要依靠自身的积累。具体而言:

篇10

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主管邓焱表示,目前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委员会”作为学校“双创”教育的统筹协调和决策机构,“协调委员会”将加强校内“双创”相关单位的进一步融合互动,优化清华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促进“双创”工作的长效可持续发展。

邓焱告诉记者,清华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具有两大鲜明特色:一是“国际”。即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学研究资源,建立了国际校区进行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立了国际化科研成果转化机构等。典型项目包括:“GIX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国际化双创医药平台”、“双创国际暑期学校”等。

二是“引领”。即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开放对创业支撑、在线教育、聚合社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等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典型项目包括:“中国创新创业教育联盟”、“跨学科创客实践平台”、“在线教育与实践平台”、“双智双创开放平台”等。

自入选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以来,清华大学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的双创活动已在美国和清华两地联合开展。GIX 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全球创新学院是清华大学在美国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校区,也被称为“走出去的清华园”,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里程碑。

清华大学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依托 GIX,发挥其国际化、项目化、融合化的突出特色,建立多元资源深度融合机制,形成从跨学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到项目孵化的全环节实训新模式,打造培育战略性原始创新和国际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示范基地。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全球创新智能空间、实训中心、机电实验中心、软件库与国际创新创业加速器。

目前,清华大学正在进行高沉浸感、全球分布协同的多模态研讨空间硬件平台建设,并进行应用试验;实训与实验中心的办公与实验环境建设已经初步完成,能够开展项目驱动的实训任务;为支持创新创业加速器建设,拟在西雅图成立Tsinghua GIX发展中心,引进相应资源。

清华大学“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创新医药平台”是由清华大学药学院主导、多方协同建设的一个开放式、国际引领性的创新创业平台,通过聚集全球资源,推动新型药物与疗法的研发及关键新药技术的突破。重点依托清华大学药学院先进的大型新药开发技术平台,将基础科学研究中的新发现、新成果快速转化为小分子、生物大分子、基因疗法、细胞疗法以及医疗器械等新型临床药物、技术和治疗法等。

创新医药平台自成立以来,着力落实平台在创新医药领域的引领、培训、服务、孵化功能,致力建成一个高效运营、功能完善、拥有杰出医药研究和产业孵化能力的全球一流医药服务平台。

一是逐步加强海外人才延揽,组建顶尖科研F队。2016年已有7位医药领域科研人员入职清华大学,填补平台在细胞免疫疗法、干细胞及再生医学、信息化及精准医疗和靶向药物等生物医药技术领域的空白。。

二是高通量高内涵筛选、化合物库以及DMPK测试三个平台已搭建完成,并高度开放,为校内外用户提供开放测试服务,全年服务机时平均可达6000小时,支持课题组开展10余个科研项目。同时,进一步开展技术推广和人员培训工作,针对校内近10个与药学相关学科的所有科研人员开展培训,仅2016年已组织药物研发交流会一期,设备培训两期,软件使用培训两期,累计覆盖培训人数近200人.

三是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加速医药成果转化,推动创新技术产业化,与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开展深度和战略性合作: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合作成立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与北京紫光制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新靶点联合研究中心、与杨森合作成立传染病研究中心等,这些合作共建单位未来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同时,多位科研人员已取得引人注目的科研成果,吸引了国内知名药企前来寻求合作。

清华大学“服务于双创教育的跨学科创客实践平台”将充分发挥在人才水平、科研实力、软硬件基础条件、教育理念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开展大胆创新,旨在开创系统性、体系化、兼备可行性与前瞻性、可复制可拓展的一整套双创教育模式先河,形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向全社会辐射。

该平台将重点打造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创新生态环境、服务于技术创新辅修专业的共享平台、面向工业4.0 的智能制造平台三大主体。并围绕双创课程、辅修专业、教育方法展开双创教育研究。同时,教育机制创新方面,将涵盖双创教学管理、人才激励、创业支持体系等层面。辐射模式探索则包括资源共享、教育培训、竞赛活动、联盟推广等方式。

目前,该平台首创了创新辅修专业深度的双创教育模式;开展了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p创活动;孵化学生初创团队成果显著。

清华大学“双创在线教育与实践开放平台”依托学堂在线平台的优势力量,建设“中国创业学院”频道,依托平台规划、设计、制作、运行、推广一批优质创业创新在线课程;建设创业创新教学体验示范基地,提供从课程制作到创业实训的一系列创业创新教学服务,将推广基于优质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示范引导教师们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方法,向学生推荐优质在线课程,鼓励学生线上学习知识点,线下侧重学生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建设创业创新孵化器,建立幸福科技发展中心将在增强创新心理健康素质、激发创造力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幸福感。通过建立创业创新孵化示范区,主要为高校科研人员、大学生创业者、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寻找一个合理的转化渠道,基于市场化的探索,打通高校成果与市场之间的隔阂,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一个新途径。

基于国内最大的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提供的创业创新在线教育平台――中国创业学院,同时从课程学习、教学体验、创业实训、企业孵化到创投基金等方面对创业者提供全过程支持。从经济效益上看,预计平台建成后年收入约 2230 万元;从社会效益上看,在 2018 年以前该项目将服务 100 万在线学习用户,培训10 万名大学生,为 100 支创业团队提供支持,和 300 所高校展开合作。

该平台自建立以来,举办了清华HLab“幸福科技全球创新挑战赛”,召集300多支团队参加赛事。其中,国际参赛团队来自美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

支持了双创学习,组织和接待了1500人次的双创心理学现场体验参观活动,将积极心理学在创新创业领域的意义进行了普及和推广,促进双创学习;

完成了580平米办公面积的改造和装修。完成天幕项目、心声项目的专项建设。并投入了科研开发资金200万元支持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进行横向课题科研任务;

学堂在线“中国创业学院”更是成果显著。2016年3月31日-4月2日,成功举办了首期“创业学习与教育师资研讨班”,来自全国各省的40余名高校教师、科技园孵化器负责人参与研讨; 2016年6月-9月,与苏州市科技局联合举办了首期“科技型企业加速成长特训营”,共有40名创业家参与了该活动;2016年8月16-19日,联合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在清华大学举办了首期“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培训班”,学员46人,参与线下授课4天,参访3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共同学习8门在线课程。截至2016年9月5日,学堂在线“中国创业学院”频道线上课程的学习人次数已超过60万。

篇11

一、创业教育内涵释义

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建设的要点在于“育”的实践,包括两个层面:育学生和育环境。一个是育学生,学校高校群体是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影响着创业教育成效的高低水平;高校群体培养学生具有完善的人格、素养和品格具有非凡意义。二是育环境。学校通过政策引导、观念疏导、创新指导、创业训导,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时也充分发挥各种宣传阵地的作用,用鲜活事迹感召青年学子,培养创业意识和精神。

二、创业教育建设思路

“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建设”以“有意义,有成效,有创新,有影响”为导向,把能力的阶段性提升作为内涵建设思路,贯穿与学校思政育人工作之中,把双创意识渗透进教学之中,把双创志向融合进典型引领中,将双创激情融化在优良氛围之中,将能力培养涵括进模拟实训中,着力开展培养意识、增强意志、提升技能、完善素质的四步走战略。

1.宏观角度

第一,建立分阶段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以创业意识教育为核心,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中心;以建立多角度、多方位的创业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为中心轴,围绕增强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实践的对比交流两方面,不断提升创业教育水平和实效。第二,建立分类别的创业教育实施体系。以创新创业学院为核心,向其他学院辐射;开通“创业类通识课”;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创业教育服务系统;可以采用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学生创业网,提供项目启动资助等方式;可以举办各类创业模拟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PRP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中来,培养创新理念和创业的相关知识。第三,建立分层次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学校层面:首先,各高校重视,形成制度保障体系;其次,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强化组织保障;其三,增加经费投入,提供资金保障;最后,加大场地建设,完善物质配套保障。政府层面:第一是构建大学生创业平台;第二是建立和加大宣传优惠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第三是为项目提供资金基金的帮助。目标体系是方向,实施体系是基础,保障体系是支撑,这三方面相辅相成,构造出创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宏观实施情况,从微观方面总结归纳了对于当下各高校开展的具体创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探索路径。

2.微观角度

第一,健全高校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可建议聘请相关行业创业者,开展创业导师的案例教学、实践实习,为大学生进行指导。第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课程的规划设置要与不同学科领域相结合;搭建校内外创业实习、孵化基地,形成校内外众创空间圈层,不断增加创业实操和交流学习的机会。第三,革新双创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创业类课程模拟实践应渗透或依托各类科教产业园开展,建立综合的协同培养模式,为大学生初创创业项目提供风险预测、咨询、孵化等全真实体的指导服务。第四,发挥双创大赛活动载体功能。高校应将创新创业类竞赛涵括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并与相关学分换算,分阶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摒除双创大赛仅作为实践能力锻炼的狭窄通道,拓宽活动载体赋予的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功能。第五,运用创业教育基地实践平台。高校在校内外建立对应的教育基地,为创业教育提供尝试和练习机会,在实践基于专业的创业教育方面提供支持平台。第六,重视校园内涵氛围营造。可通过制度内涵、物质内涵和精神内涵三个方面的培育,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推广创新意识和精神,打造创业内涵的生态土壤和环境。

三、创业教育筹划与方向

高校的创业教育内涵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息息相关,开展专业而科学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式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总结归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开放观念

高校群体借助比邻科教园区域优势,利用各类资源联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创业教育敢于突破校园内部,以一种开放、合作、包容的心态来实施高校创业教育指导与服务。

2.秉承新常态需求

以群体为中心开展创业教育更应着眼于教育对象的需求,从90后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创造性的开展活动。摆脱传统的建设思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发挥青年学生思想活跃的优势,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意识。

3.恪守育人宗旨

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育人宗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坚韧、探索和向上精神,实现感染人、教育人、引导人的目的。学校要准确把脉校园内涵发展方向,发挥校园内涵对大学生的引领作用,不断把优良传统内涵引向深入,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强化创新创业意识,体现内涵建设实用性。一是强化养成教育。高校利用专项工作,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创新创业。二是实施渗透教育。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学习生活引导相结合,使学校创新创业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三是注重典型教育。组织开展精品讲座,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精英的典型事迹,激励在校生。

总言之,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无固定模式,发挥高校群体的正向引导作用,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注重加强与改进:一是注重增加创业教育内容“营养化”。通过问卷调查、集体座谈等形式,汇总分析大学生创业培训需求,采取人文化的个性培养的方式,推行必修与自主选学创业课程相结合的方式。二是注重提高创业教育形式“典型化”。选聘知名专家学者到校内举办创业专题讲座,打造精品讲座,让学生感知创业文化。三是注重实践创业教育方式“多元化”。选拔具有强烈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的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参观学习,拓宽创业思路,增强创业成功的信心。

参考文献:

[2]高文兵.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存在的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

[3]郑强.大学生创业的精神核心要素[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

[4]余春生.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篇12

“十三五”时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又一黄金时期。随着“互联网+”与“双创时代”的来临,旅游人才的市场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高校旅游人才培养需要进行全新思考、全新规划、全新设计。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旅游教育中的核心环节,对高校旅游专业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明确当前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定位,构建一个基于素质与能力双轮驱动的旅游双创人才课程体系,并为其体系优化提供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三维定位

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进行专业定位、目标定位与模式定位,这三个维度的定位是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也是实现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

(一)以行业需求为出发点,树立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专业定位

明确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要以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为导向,以提升学生能力为根本,以实现学生就业目标为方向,以产学研结合为路径,为旅游行业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酒店行业、旅行社、景区、现代服务业等其他行业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素质与能力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型旅游人才。

(二)以素能培养为立足点,明确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双重目标定位

高校对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素能培养为立足点,具体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素质水平的定位,要具有扎实的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创新创业的相关素质。其次是能力水平的目标定位,要掌握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商务服务礼仪能力、语言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的能力等。最终目标定位是培养出洞悉行业最新动态,胜任旅游管理相关工作,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高级旅游双创人才。

(三)以创新思维为突破点,打造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三维模式定位

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模式定位要以创新思维为突破点,突出强调培养人才双创能力,基于专业定位与目标定位形成一个集时间、空间与方式三维一体的模式定位。时间维模式定位,将统一时间培养(课堂教学模式)与零散时间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相结合;空间维模式定位,将校内教学模式与校外教学模式相结合;方式维模式定位,将观摩体验式培养与实际操作式培养相结合。

二、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构

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对双创人才的需求,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的素能结合的应用型高等人才。基于双创型旅游人才对课程的需求变化,从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考核评估体系这三个方面对体系进行重构。

(一)旅游双创人才培养“双轮驱动”专业课程目标模块体系

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以素质与能力双重培养目标为驱动力。其中,素质要求主要包括基础素质与专业素质。基础素质培养是课程设置的首要目标,旅游专业素质培养是课程设置的核心目标,创新思维素质培养是课程设置的拓展目标。旅游双创人才的能力目标涵盖了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四个板块。基本能力与专业能力是具体到与旅游专业相关的课程培养基本目标,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则是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关键内容。

(二)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三四三”阶层式课程内容模块体系

依托素能双轮驱动,以系统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为指引,打造一个集聚理论性、经验性与参与性的专业交融的人才培养课程“自选超市”,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专题研究课程按照3∶4∶3的比例进行设计,形成宽基础、精发展与准提升的“三四三”阶层式课程体系,为市场提供应用性、国际性与创新性的人才。

第一,宽基础,注重理论课程。以丰富的理论基础课程为根基,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法律、计算机、外语和艺术教育等课程纳入基础层课程体系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引入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意识启蒙课程,强化理论基础课程设计。

第二,精发展,融合理论实践。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为核心内容,遵循课程设计精细化与精品化的原则,对与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相关的专业基础类课程进行深耕设计。着重开发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导论、会展管理原理、旅游政策与法规等专业素养课程,深入发展专业实操课、礼仪实践课等课内实践课程。同时,引入“互动式开放课堂”课程,定期邀请校外企业家与创业家进行创业知识讲座与经验交流座谈。

第三,准提升,做好专题实践。提升层课程设计以专题研究与专业实践为主,旨在总结基础层与发展层课程的实践效果,增强学生的课程参与性,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进行提升。这一课程模块涵盖专业实训、实习教学与论文研究。专业类实训包含专业考察(如景区调查)、社会调查(如旅游社区调查)、大学生自主科研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将实习教学的课程集中在酒店管理、餐饮管理、导游业务等细分专业方向上。在此基础上与校外企业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有效途径。课程体系另外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论文研究,通过论文研究课程的设计,针对学生的专业导向,为学生设计专题学术研究的课程。

(三)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评估模块体系

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评估体系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保证,一套完善行而有效的评估体系是实现课程价值的前提。本文将课程评估体系分为课程计划、课程资源、课程质量和课程效果四部分。课程计划统筹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清晰定位教学目的与培养目标,为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前期指导。课程计划中要囊括培养目标、指导思想、课程设置、课程管理以及考核办法五部分。课程资源主要是对旅游课程开发依托的资源条件进行评估,具体包含有课程的教材、课程的师资力量等,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支撑。课程质量是评价课程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听课人数、学生反馈、学生成绩等多维考核指标的衡量,判断课程体系的实践效果,检验课程存在的根本价值。

三、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的对策措施

为有效推动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双创旅游人才,需要高校加强线上线下课程联合、课内课外的课程关联,整合精品名品课程资源,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

(一)线上线下课程联合互动,创新双创人才培养课程形式

打造线上线下课程生态链,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形式。首先,增加线上课程设置,开发慕课、视频公开课与资源共享课,开通课程微信公众号,建设线上课程超市,针对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按需进行线上选课与学习。其次,完善线下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外,还要增加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互动,通过设置翻转课堂,将线上与线下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可以自主线上学习课程,然后再到线下课堂参与互动提问。

(二)课内课外课程多维关联,搭建双创人才培养课程平台

创建课内课外多维关联的课程体系,兼顾双创型学生素质能力需求。创建融合理论性、经验性与参与性的课程教育平台,开拓由校内导师、校外就业指导专家导师、校外创业企业家导师在内的多导师交流平台,搭建创新创业俱乐部、创新创业联盟等学生交流平台、校内外创业实训平台,将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实践性强的创新创业咨询指导。

(三)精品名品课程渠道支撑,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课程资源

整合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以及创新创业新型课程资源,打造双创人才培养精品名品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搭建多渠道的信息互动平台,依托现有精品课程与名品课程,深入挖掘课程资源、整理并完善课程内容,改造提升为创新创业相关的精品课程,提升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

三、结语

随着旅游业产业地位的不断提升,其对素能结合的双创型旅游人才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加。因此,高校需要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将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需求相匹配,通过“三四三”阶层式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对高素质高能力的双创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双创型人才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力,张敏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计比较研究――以广州五所高校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1(9):63-65.

篇1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是国家基于转型发展需要和国内创新潜力提出的重大战略,旨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让那些有能力、想创业创新的人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实现靠创业自立,凭创新出彩。为此国家为推进双创出台了很多政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善了创新创业环境,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创业或就业的机会。在不少领域出现了很多创业创新亮点,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不断涌现,双创在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凸显。在这种环境下各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又有了新要求,这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高校是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就是“引领”作用的主要表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密切,学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通过传授知识、传播科技、传播文化,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企事业单位更多的沟通交流,有针对性的培养,培养出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双创型”人才。

二、双创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构建创新型国家,双创型人才的数量是供不应求。特别是在这个产品更新换代迅速,经济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只有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的现状,一是绝大多数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一部分教师还未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用学生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秀程度,就有大多数学生都在花心思应付各种考试。对于能否创新都是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事,并未留意太多。二是“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

随着高校每年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大幅度上升,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面临工作问题。创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形式,更是其实现潜在价值的过程。近年来,政府为了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学生自主创业人数有所增加,但上升空间仍然很大。有资料显示,全国大学生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为5%,创业平均成功率仅为3%,而全球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是20%。所以,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因此,各高校有必要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重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三、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明确的目标就像海上的灯塔,尽管大海辽阔,但人们总能找到回到岸上的方向。对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它可以为学生的成长指明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所以,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就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但是大部分的学校并不重视这门课程,将其当作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随随便便找个老师上上就完事了,并未真正的重视。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部分的学生对未来一片迷茫,有的甚至连自己学的专业以后是干什么的都不清楚。所以,有专家表示职业生涯的成功规划可以开启学生的成长之路,促使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内容和过程,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在众多职业方向中做出合适的选择,找出适合自己的目标,并引导学生个体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双创型人才素质的培养

“双创型”人才应该具备些什么特征呢?我们又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第一“双创型”人才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完备的知识结构,对日常事务得心应手;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立的思考能力,能够在工作中有独到的分析判断能力;善于把握机会、善于创新并且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具有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能够在团队中与成员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第二应具有自己所属行业人才的专业特征。比如管理类人才,管理顾名思义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制定的目标对经济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合理组织和有效调配,以达到有效运行和有效产出。所以,经管类专业的人在具备基本经营管理能力的前提下,要具备创新现有各方面管理活动的能力,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和捕捉机会实现创新成果的潜在价值。

“双创型”人才需要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知识根基。所以,完善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基础,因此,要重视培养模式的构建,拓宽现有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模拟教学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选择的能力。同时,也利用学生、学校、社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

(三)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方法

双创型人才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作适当改进,不能一味地照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所使用的教科书仍然是六七年前甚至更久的教科书,有很多课本里的数据早就不适用于当下这个社会环境,所以在课程的讲解中,老师应该努力将当下的新知识融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学习。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不断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思考产生创新思维。另外,还要注重实践教育。第一要鼓励学生参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比赛,比如:经济管理类学生常参加的全国市场营销大赛,这类比赛旨在使学生将课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利用理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第二学校可以购进一些科技类公司研发的软件,模拟公司经营;第三要加强以毕业设计为核心内容的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环节是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并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严格选题申报与审查制度,明确要求选题紧密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实际生产、社会工作等,同时提高毕业设计选题的更新率,保证题目的先进性、新颖性;第四学校应该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联系,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校外实习经历,使学生能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将自己在学校中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合二为一。

(四)改变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