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音乐教育与教学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那么修订版教材有哪些突出的特色呢?本文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一、构建音乐教育研究框架
修订版教材在总体建构上有了很大扩展,由旧版的八章扩展为十三章。根据笔者阅读比较,除了“国外音乐教学法”一章内容变动不大外,其他各个章节均由于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而补充了新的内容,与旧版教材相比已经“面目全非”,这实质上也表明此新版教材由表及里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该教材站在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前沿,构建了音乐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全书可分为基础理论、教学技能、教育实践三个部分,它们分别起到明确音乐教育的目标结构、阐明音乐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优化音乐教育的实践行为目标的作用。基础理论部分在原有的绪论、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简史的基础上,增加了“音乐教育哲学”、“音乐美学与音乐教育”、“音乐人类学与音乐教育”三章,实践部分则在原有的音乐教学原则、教学法及音乐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拓展为全新的“音乐教育课程”、“音乐教学领域”、“国外音乐教学法简介”、“其他类型的音乐教育”、“音乐教学评价”、“音乐教师教育”、“音乐教育实习”、“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结构。
二、系统地梳理音乐教育基础理论
该教材系统地梳理、介绍了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如在“音乐教育哲学”一章中对几种不同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引介,在“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中对有影响的西方音乐心理学流派的概述,在“音乐人类学与音乐教育”中对人类学成长的追溯,在“音乐教育简史”中补充了“当代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动向”这一音乐教育的当代史等等。在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介绍方面也避免了以往理论书籍艰涩难懂的文风而选择了化繁为简的普及性话语,如教材从讨论“什么是音乐教育”、“什么是美育”入手,让学生建立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在音乐教育的概念方面,既强调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又进一步指出音乐教育包括社会音乐教育等广阔的空间;在美育的概念方面,既强调审美活动在音乐教育中的不可或缺,又强调“育人”为美育的根本目的。因此说,这是一本视野开阔、深入浅出的好教材,对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来说,这亦是步入音乐教育研究门槛的一本很好的导引书目。
三、理论与教学实践和政策相结合
音乐教育各类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优化音乐教育的实践,该教材充分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色,如果说音乐教育哲学、音乐美学方面的学习,是为了深化学生对音乐教育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探索,那么音乐心理学、音乐人类学以及音乐教育简史,则是拓展学生音乐教学理论知识、音乐文化历史视野所不可或缺的;而实践部分则以课程理论为引导,结合世纪之交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新课程标准制定与实施的实践,从音乐课程、教学领域、教学法、教育类型到音乐教育评价、教师教育、教育实习以及研究方法逐一讲解,力求培养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实际教学能力。
四、结合国内外最新音乐教育研究成果
修订版教材吸取了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的音乐教育学术研究成果,但本教材不是这些成果的简单堆砌,而是紧扣“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学习体验为出发点,以学生将来的实际工作实践为根本目的为主线来组织教材的内容的,充分考虑到一个未来的音乐教师脑子里可能出现的问题。力求在学科入门的基础知识与最新的研究成果之间,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五、具有丰富的配套音响资料及课件
假如说口传心授和文字印刷分别处于第一、第二传媒时代的话,修订版教材的出版时间则处于“第三传媒时代”(谢嘉幸,200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其充分发挥了作为音乐教育教材的特色:该书配有全套的多媒体课件,每一章节都配上了丰富的音乐音响、教学影像以及具有丰富内涵和教育意义的影片资料,使该教材的理论教学更为生动,实践操作更为具体。
六、新颖的体例格式:导读与引申
篇2
一、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法课程的设置与内容
(一)合理规划课程结构
钢琴教学是一门集钢琴演奏实践、教学理论、音乐史、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专业领域知识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钢琴教学法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范畴较广,不可能通过短时间就掌握所有相关知识和能力,因此,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入钢琴教学法课前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和专业技能积累,还要对一些相关领域知识进行初步的学习和了解。鉴于此,笔者建议将钢琴教学法课程设在三年级,首先利用一、二年级的时间进行钢琴专业技能课、中外音乐史及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再开设钢琴教学法课程,并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具备基本的钢琴演奏技术和音乐素养的同时,还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理论基础。在学时安排上,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不低于两个学期的学时;在教学内容上,则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钢琴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钢琴艺术史、钢琴基础知识、钢琴演奏技术与训练、钢琴练习法等内容,为学生第二阶段的学习奠定足够的教学理论基础;第二阶段以学生教学实践为主,将第一阶段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教学,根据教学计划融入学生模拟试讲内容(演奏技巧示范和讲解、作品分析、教学设计等)及学生一对一授课实践的环节,以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和锻炼学生的“实战”教学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深入、系统地展开钢琴教学法的学习,真正体现这一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二)加强融合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除了钢琴艺术史、钢琴演奏技术及钢琴教学法等理论内容外,要特别加强钢琴教学实践内容,特别是针对初、中级别钢琴程度的教学实践。其一,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钢琴演奏技巧、钢琴艺术史、教学方法与钢琴教学实践之间的融合和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理论结合实践,将知识真正“消化”并融会贯通,让学生日后在真正的教学中懂得如何着手钢琴教学的工作,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其二,在教材的选用和搭配上,应以实用性、普适性、全面性为原则:钢琴教学理论性教材要涉及钢琴基础知识、练习法、教学法演奏技术与训练等内容,任课教师可以综合国内外多种教材的精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浏览,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钢琴作品类教材的选择,要在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作品进行合理搭配的同时,选用一些演奏技巧与音乐关联性强的优秀作品,特别是中国钢琴作品、近现代钢琴作品以及社会钢琴演奏考级作品等,也应纳入进课程教学内容中。各部分教学内容要按教学单元进行阶段性的专门学习,使学生在浏览与积累各种类型的钢琴教材、作品的同时,提升学生对钢琴作品的鉴赏能力和钢琴教学的设计能力。
二、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法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
(一)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鉴于大学生独立分析思考能力、学习自主能力及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在钢琴教学法课堂上,除了讲授法、示范法外,还可以尝试采用一些其他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观摩法、指导法、合作教学法等。
1.讨论法
教师与学生们就某个问题或知识点相互提问、任意交流,进行平等的讨论与分析。探讨的内容可以围绕钢琴演奏技巧、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问题。讨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这种方法,任课教师也能摸清
Northern Music 91北方音乐 Northern Music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观摩法
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学生学习效果,每个学期定期组织优秀“教师”的公开观摩课,选出在钢琴教学法上表现突出的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授课或教学设计展示),与全班学生分享、展示自己“教学成果”,在创造真实的教学氛围的同时也能对其他学生起到督促、激励的作用。
3.合作教学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尝试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到钢琴合作教学中来。比如当一个学生完成课堂回课后,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问题,而应将“教学”的机会转让给其他同学,最后教师再就学生回课和“指导意见”进行总结性评价。这种教学方法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调动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还可以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4.指导法
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我预习、理解分析和独立处理以获得独立处理作品能力培养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2]任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扮演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教具、查阅文献资料、课前备课等,培养他们独立的学习习惯和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提高独立处理作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自学能力关系着学生未来钢琴教学发展的可能性,对他们今后的音乐学习和钢琴教学事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发现法
发现法又叫“问题法”或解决问题法,它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回答并设法自己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3]首先通过问题情境设计,使学生面临问题,提出思考、论据,寻求问题的答案。比如在学习“儿童启蒙教学”单元中,为学生列出以下问题:如何引发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和注意力,如何着手儿童的钢琴基本功训练,如何培养儿童的节奏感、音乐感?也可以让学生提出其他相关问题与教师、同学进行探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和理解力的提升。
(二)采用多种类型的教学组织形式
1.拓宽教学组织形式
钢琴教学法课程较其他学科的专业课,更侧重于教学实践的课程环节,单一的传统大班授课形式已难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无法激发学生探究钢琴教学的兴趣与热情,因而需要根据其学科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通过课堂外的其他教学组织形式予以辅助、补充。如除了传统课堂形式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钢琴教学方面的讲座、观看音视频资料、观摩“大师”课、组织课下讨论等。这些活动形式是对钢琴教学法课程非常必要的辅助教学方式,其教学效果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2.开展信息化教育
随着我国校园数据网络的普及和“教育互联网+”形式的推进,互联网课教学正在颠覆着高校传统音乐教学的地位和存在方式,有效地缓解了教学资源受限和师资匮乏等问题。任课教师可以将钢琴教学法课程的一些内容和单元
92 Northern Music进行“慕课”化教学,比如钢琴发展史、钢琴教学视频观摩、钢琴作品赏析等内容。这种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模式,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节约了更多的课堂实践时间,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成效,对“钢琴教学法”的教学发展可以起到助力、补充作用,势必会促进钢琴教学法课程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上的提升。
3.与非音乐专业建立教学合作实践关系
钢琴教学法课程较传统音乐理论、技术演奏类的课程,更加侧重于合作教学实践环节,因此,在钢琴教学法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部分,任课教师应努力加强音乐教育专业与非音乐院系、校文艺社团间的联系,从全校“招募”对钢琴演奏感兴趣、有热情的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参与到钢琴教学法的实践中,尽量为每个钢琴教学法的“老师”配备合适的学生。“教师”每周免费为“学生”安排一次课外钢琴课,“学生”配合“教师”完成钢琴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核环节。这种课内外互助、互利的合作关系不仅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真正的教学“实战”机会,有助于钢琴教学法课程的教学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丰富、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助推整个高校美育水平的发展。
三、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法课程评价方式与教学考核
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方式是对教学效果、质量的判断和评定,是教学活动的价值判断标志,是预期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程度的依据,对教学有着诊断、反馈、调节、激励等作用。为了反映出学生真实的钢琴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与知识的应用能力,笔者认为,钢琴教学法课程可以综合采用以下三种类型的教学评价:诊断性评价(学生课前对新教学目标所需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学生在各教学单元中学习进展情况的评价)、终结性评价(课程结束后的考核评价)。教学评价与考核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课堂讨论、读书笔记、教案编写、笔试、模拟试讲等相结合的多种考查方式。
四、结语
钢琴教学法作为一门实践类课程,对音乐教育专业乃至对未来钢琴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等问题也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总之,钢琴教学法课程的教学研究是一项必要并具有实验性的研究课题,需要从事钢琴教学法研究的学者和教师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努力,逐步建立更先进、更高效和更合理的钢琴教学法课程体系,从而积极推动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出“重本”“务实”的音乐教育人才。
篇3
所谓愉快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课堂上学生能否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老师讲,能否乐意接受新知识,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用脑、用耳、动嘴、动手去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老师的教学活动能否真正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的音乐教学法,切实提高了其国民的总体音乐素养。我国引进并采用了国外的一些教学法,使得我们的学生在音乐教育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一直没有形成一种真正体现本国特色的音乐教学法,也未真正与我国的实际和特色相结合,形成一整套科学的教学法体系。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迫切需要我们这些音乐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共同努力来实现新的突破。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与国外的音乐教学法背道而驰、截然不同的另类教学法,而是更应像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一样与世界接轨,全面引进国外成熟的教学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找出更适合我们中国人、中国学生的音乐教学法。在这种教学氛围方法的熏陶和教育下,国人的整体音乐素养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愉快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体系能否担当起这个重任,扮演好这一重要角色呢?笔者觉得很有可能,原因在于愉快音乐教学法总的思路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发展的大趋势。但是愉快音乐教学法目前还不够完善,有待我们进一步总结、归纳、探讨和充实。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出的一些经验,与同行共同探讨和学习。
一、鼓励学生参与。享受成功喜悦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寻找快乐。不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学生,是不可能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体悟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艺术活动,只由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欣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乐知识糅合到音乐活动中,使之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所要求掌握的知识。例如在进行读谱能力训练时,我们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在地上画上五线谱,让学生在线与间之间走动,请学生说出所在线与间的音如何唱,学生在游戏时便很开心地接受并学会了如何读谱。在试唱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音阶填空法、音程代替法、乐句接龙法等方法学习,这样,就可以变视唱学习中的枯燥为轻松。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应该是充当策划人和欣赏者的角色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很多学生能够做到的事情,教师一定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让他们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在成功中享受喜悦。
二、注重审美体验,紧扣音乐核心
音乐教育应该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直白无趣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基础教育的核心在审美。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音乐就必须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音乐教师受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动辄就是机械操练,枯燥无味,无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后导致厌学在所难免。所以教师的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求选择立意美、情景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的歌曲或乐曲进行教学。美的音乐就像磁石紧紧吸住铁屑般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其感受到审美的愉悦。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学生必然也会受到同化而主动去体验审美。现在的学生多数偏爱流行音乐,事实上流行音乐中也不乏立意鲜明、很有水准的作品,例如《同一首歌》、《美丽的神话》、《年轻的战场》、《常回家看看》等。教师可适当挑选一些流行音乐中的精品带入课堂并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欣赏和学唱这些歌曲,学生也会欣然接受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学习过程中也就表现得格外用功,课堂气氛自然变得融洽而和谐。当然,这并不意味就要迎合学生口味,那些立意差、品位低的歌曲应坚决不带入课堂教学中。
三、摆脱教学程式,不搞形式主义
篇4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由德国音乐家卡尔.奥尔夫所创建。他所创建的教学法形成了新的音乐教育体系,认为音乐教育要放弃传统观念与方法,从音乐的起源本质考虑,围绕音乐的感性诉求,回归人的本能为核心。这与传统的音乐教育所实现的让学生掌握音乐技能,具有较大差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节奏、旋律本文由收集整理学习;第二,基础形体工作教学,例如反应训练、体操练习等。奥尔夫的教学围绕三个原则:一切从儿童出发;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创造力。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
奥尔夫音乐教学关注的第一要点是开发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学习成为主动进行学习,让音乐成为孩子自身的需求,而自发的走进音乐的世界,通过肢体动作、形体语言、乐器等演绎音乐,用独特的音乐方式展现内心的情感。目前阶段,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以被动教学为主,且课堂氛围较为严肃,这是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然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通过激发孩子主动学习,尝试进行音乐创作,将音乐学习作为抒发内心情感的体验课进行,不仅融入了前沿性的教育理念,而且让孩子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共同完成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
(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介绍
达尔克罗兹音樂教学法是瑞士音乐家与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在1982年提出的体态律动学教学法演变而来。他认为人体就是一种乐器,在进行音乐训练中,不仅要训练嗓音、听觉等,还要训练人的体态、姿势等形体动作。用手指弹奏乐器只是音乐教育的一部分,最为重要的是引起孩子与音乐产生共鸣,将乐曲所蕴含的情感转化成具体的肢体动作与声音,培养节奏感,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教学特点主要如下:以教师即兴伴奏为主聆听音乐;将身体作为展现音乐的乐器;教学方式以游戏为主;教师具备即兴表演能力;具有较为宽泛的普适性。
(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应用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基本内容与音乐课类似,不同的是用听音乐取代传统的讲授音乐,强调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即音乐是动的艺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内涵非常丰富,对于儿童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而且在教学中的应用不受年龄限制。如在音乐节奏训练课上,让学生练习走,全班学生按教师既定的规则走路或做肢体动作,然后再增加喜、怒、哀、乐等感情,逐渐增加所展现动作难度。该教学法应用于现代儿童音乐教育课堂上,能调动儿童的兴趣,让课堂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
三、柯达伊音乐教学法
(一)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介绍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是由著名作曲家、哲学家与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他认为最好的教学工具是人的声音。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是以听、唱、视唱、读谱、写谱层层递进开展的,以歌唱的方式展开教学,没有任何乐器。通过唱,让儿童从中学会呼吸、技巧与音乐知识。该教学方法的课堂安排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二)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应用
篇5
1 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特点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自2011年起举办“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班”,培训班旨在通过对全国各省份不同层次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以推广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探索实践的音乐教育新体系。
该音乐教育体系融国际三大先进音乐教育体系――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育、瑞士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的先进教学法和中国现行音乐教学法为一体,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主要以让学生在审美体验和愉悦中认识音乐美为理念。倡导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学生。具体的就是以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从初级――高级)为出发点,以学会体验音乐(从初级――高级)为首要目标,以民歌名曲为主要素材实施歌唱――律动――舞蹈――奏乐――欣赏――即兴创作――音乐活动等有分有合的教学内容,通过体验――感受――理解――表现为途径掌握音乐①。各科互为基础、互通互用。
2 实施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意义
由于新体系注重从感性认识入手,从感性元素到整体音乐;注重激发学生主观体验(尽可能多的感官刺激),倡导建立“内心音乐”习惯,通过该习惯的培养而建立下意识的联动反应。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新体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获得音乐经验,满足审美需要。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教学中尝试表演不同的音乐并伴着拍手,舞蹈,摇摆,摇动等身体的动作,使学生在整个音乐实践和音乐体验中,对音乐充满热情,全面感受音乐的快乐,进而获得音乐的审美满足。
其次,促进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能够终身享用音乐。新教学体系涉及到音乐与动作、音乐与舞蹈、乐器编配等内容,学生学习中可以逐步提高歌唱能力、排练能力、即兴弹奏的能力、进行简单歌曲伴奏的能力、甚至组织小型乐队演奏的能力,对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终生享受音乐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新教学体系能够促进学生的文明教化和全面发展。新体系注重视觉、听觉、感觉的全面结合,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性和批判思维;另一方面,即兴伴奏等活动是一种对音乐表现、音乐判断的创造性音乐行为,需要具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丰富的想象力、灵敏的反应能力,新体系正好体现了音乐教育对人的创造性能力培养的作用。再者,学生通过歌唱、跳舞、游戏等活动获得团队体验,培养了一定的团队意识;
总之,音乐教育新体系重视的是音乐对学生的影响和给学生带来的审美感受,使学生获得情感宣泄的机会,表达了自己的个性,发展了完整的人格;也使学生感受到探索的乐趣,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体验。这些都将带给学生终生的快乐和自信。
3 新体系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教育新体系旨在“让学生在审美体验和愉悦中认识音乐美,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学生”②。新体系强调了教师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必需转换理念、打开眼界、开阔思路,培养学生多样的音乐品位。作为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参与音乐的活动,并让学生感受到快乐。教师应当研究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基于我国大部分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教学场所、教学设备不足,基本以教唱为主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当提倡在音乐教育中运用新体系里的歌唱教学法,重视音乐和动作的结合。下面以这两种方法为例,介绍新体系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3.1 歌唱教学法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歌唱教学是歌唱教程的基础课,是基于集歌唱教学之大成者柯达伊创建的视唱练耳体系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之上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是新体系教学法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方面。新体系歌唱教学旨在从提高人文音乐素质的目的出发,全面整体地考虑、策划、设计歌唱教学,从音乐和歌唱教学的元素入手去进行歌唱教学,在原本性和整体性歌唱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和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鉴赏水平和艺术表达能力③。
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师只是把教会学生唱歌为主要教学目的,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从而阻碍和影响了学生的音乐本身的理解。歌唱教学法要求音乐教师应当仔细读谱,在教学中采用其歌唱体系的四项基本工具:手势、唱名法、节奏名和符干字母谱,并分析和设计歌曲的教法,适当运用游戏,使音乐课堂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1、手势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上图④为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立的手势教学法,各种手势表现了不同的音。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手势的高低,能够形象的让学生分辨音与音的高低关系。就一个八度内音阶里每一个音的表现来看,do的手势位置在腰部,而la的手势已经提高到眼睛的位置。如,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对于音准的训练显得尤为困难,在介绍和分辨的过程中,教师展示不同的手势和不同的位置,来让学生唱出手势所表现的音及音的高低。
教师也可把手势运用到某一首歌曲当中,首先自己熟练的掌握该歌曲的手势,让学生在看手势的过程当中学习歌曲的曲谱。在教学中,教师以歌曲的简单乐句为单位,带着节奏模式,比出歌曲的手势,让学生先看,最后模唱。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教师可避免用自我的人声或者乐器的音高来机械的带领学生教唱,手势的教学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形象的把音乐高低的起伏表现出来。对训练学生音准和建立内心听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歌唱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目的
下面以几首谱子为例,简单介绍新体系的歌唱教学法。
谱例1⑤:
《争热炕》是一首童谣,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每一种节奏名的准确打法。上面列举了“附点、前十六”等五种不同的节奏型。要求学生在会念童谣的同时,把不同的节奏型准确的念出来。其中,用节奏名做训练时要赋予其音乐表现力,以丰富变化的音色、音量、音区、断、连等等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教学方法可以由浅入深进行演练,首先让学生们自己读童谣的内容,说出是怎样的一种氛围,再用不同的强弱,把争吵的场面表现出来。之后,教师在用手拍出节奏型,让学生们跟会。学生不说话,内心默念童谣,手拍节奏,把争吵的场面通过手的强弱力度表现出来。这样的方式既强调了内心听觉,又表现了节奏的特点。
谱例2⑥:
《打灯虎》就是一首典型的符干字母谱,第一行的音符表现出了节奏名,第二行用字母的形式表现了唱名,三行四行则是歌词。运用符干字母谱是学习音乐读与写的第一步。在歌唱教学中读写练习的基础和前提是有足够量与质的听说(听觉、音感)感性经验积累,这样才是音乐本体的学习过程,从感觉、感知到乐理认知。该谱例可以首先从节奏名入手唱听结合,在逐步叠加。教学中强调音乐的艺术性,即使最简单的童谣、儿歌,也有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可用游戏的方式,分小组问答。手势、歌唱可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的学习音乐。
谱例3⑦:
这首儿歌是以二声部的形式出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用手势比出二声部,让学生跟唱二声部的同时,自己演唱一声部。两个声部同时进行可让学生同时体验到识、唱、听的同步进行,手势和声势的配合为培养和建立学生的二声部听觉起到了很好的导入作用。
谱例4⑧:
这是一首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内心听觉的典型歌曲,根据歌词,歌中有两个主角,分别是一男一女,让学生发挥想象,比划出不同的手势来代表他们,然后比着手势来唱歌。运用默读的方式,首先括号里的亚当和夏娃在唱歌的时候都不吱声,只比动作来强调内心听觉。最后一整首歌都已比动作的形式来“演唱”。
以上例子不难看出新旧体系的主要区别在于现行音乐教育体系有教育智育化倾向和教学知识化倾向,而改革方向是音乐教育美育化和音乐教学实践化。
3.2 音乐与动作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与动作课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通过对音乐的音区、力度和速度等音乐特性的辨别理解,由动作即兴触发的体态律动的活动。训练的目标如下:
以上表格⑨所体现的是动作与音乐的结合,来达到训练者的综合能力。在课程中练习的方式如下:
音乐与动作课程的开展,对于学生织体和音乐的协调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下是课程教学范例:
教学内容:五种步态和相关节奏
教学活动描述:练习一:五种步态:1、行走的教学;2、跑的教学;3、连步跳;4、跑跳步、横向跑跳步;5、摇摆;谱例: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主题与变奏》主题。
教学方式:学生根据音乐做出反应;学生观察教师动作做出反应。
教学目的:五种步态的引入;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速度、节奏、节拍);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跟随和反应能力;古典乐曲的基本步态训练中的运用⑩。
通过这个教学的过程,使学生在节奏和音乐的声音中,融入自己的肢体语言,即动的聆听音乐又在音乐中调整和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学生个体的个性得到发展、强化和内化,并拥有快乐的身心体验。
4 结语
我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和发展。无论从实践到理论,都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迄今为止,都还没有一个足够完整的、合理的体系来支撑整个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前进步伐。新体系的提出,既是一个转折也是一个探索,它基于世界三大先进教育体系之上,结合我国本土的音乐特色,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展示出来。但新体系的其他方面,如: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由于乐器的繁杂,使用的繁复,实施起来很困难。因此,在选择实施途经方面,还是以歌唱教学和音乐、动作的结合为主。新体系能否真正运用到全国普及性的音乐教育中,在有待更多的时间和实践来证明其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培训班,第二期教材,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编,2011年7月
[2] 《音乐教育与教学法》,谢嘉幸、郁文武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月
[3]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硕士论文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11月
[4] 《音乐教学法》,廖乃雄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11月
[5] 《当代四大音乐教学法之比较与运用》,郑方靖著,复文图书出版社,2011年1月
注释
① 高建进:《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源与流》新体系培训班第二期教材,第177页。
② 高建进:《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源与流》新体系培训班第二期教材,第177页。
③ 选自新体系培训班教材,歌唱教程,新体系歌唱教学,第5页。
④ 谢嘉幸、郁文武编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140页。
⑤ 选自新体系培训班教材,歌唱教程,新体系歌唱教学,第16页。
⑥ 选自新体系培训班教材,歌唱教程,新体系歌唱教学,第17页。
⑦ 选自新体系培训班教材,歌唱教程,新体系歌唱教学,第20页。
篇6
一、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参与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寻找快乐。不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学生,是不可能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只由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哪怕是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欣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乐知识糅合到音乐活动中,让学生顺带学习。譬如,在进行读谱能力训练时,我们可以采用音阶填空法、音程代替法、乐句接龙法等,这样就可以变视唱学习的枯燥为轻松。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应该是充当策划人和欣赏者的角色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很多学生能够做到的事情,教师一定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干,让他们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在成功种享受喜悦。
二、注重审美体验,紧扣音乐核心
音乐教育应该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基础教育的核心在审美。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音乐就必须: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音乐教师受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动辄就是进行食谱训练、节奏训练、听觉训练等等,这种机械操练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审美体验,最后导致厌学在所难免。所以教师的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求选择立意美、情景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的歌曲或乐曲进行教学。美的音乐就像磁石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其感受到审美的愉悦。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什么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学生必然也会受到同化而主动去体验审美。现在的学生多数偏爱流行音乐,事实上流行音乐中也不乏立意鲜明、很有水准的作品,例如《同一首歌》《青花》《天路》等。这类歌曲我从来就没有禁止过,相反我还鼓励学生来学唱,甚至用这些歌曲来取代教材中有些比较陈旧师生认为缺乏美感的歌曲,让其登堂入室成为某学段的必唱歌曲。学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学习过程中也就表现出格外的卖力,课堂气氛自然变得融洽而和谐。但这也不意味就要迎合学生口味,发现那些立意差、品位低的歌曲应该属于一票否决的范畴。
三、音乐教学要深化德育和美育教育
篇7
一、音乐教育的意义
说起音乐教育的意义就不得不先谈谈音乐的意义,当我们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音乐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加以观察,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我们社会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生活习俗,以及节日、仪式等等,音乐与人之间有着多么密切的联系。追溯人类的历史,也能清楚的看到:各种仪式和节日、祭祀活动、劳动、舞蹈和宗教等等,都是和音乐相结合、并存发展的。 比如,古代有用咏唱、咒语来治疗疾病驱除灾害;宴会上用音乐来增进气氛;用音乐来鼓舞战士的士气等等。这些都说明:音乐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自古以来就有着各种各样的用途。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音乐与人类的相互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科学的认识。随着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的进展,音乐对于身体与精神疾患的治疗,对于残疾人和疗养者的身心机能的康复,以及对于人的心理指导等等,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此外,在产业方面,背景音乐(BGM)也得到广泛的应用。音乐在产业方面不仅限于背景音乐这种被动的方式,像企业、车间的合唱团、吹奏乐团等活动,对于增强群体的人际关系及创造良好的氛围,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当孩子们在看电视、听唱片或观看音乐演奏实况的时候,常常会情不自禁的发出“哇,真棒!”“真好听!”的感叹,这就是在情感上的一种感动,于是就会产生进一步听音乐的欲望,或者进而产生亲自参与一起演唱、演奏的愿望。一般来说,我们在边听边看音乐演奏时,所获得的感受、所受到的感动,在多数情况下都会产生参与表现音乐活动的欲望,只是每个人的音乐表现活动,因受到感动的程度和音乐表现的技能所限而有所不同。
在音乐教育中,与其说应该教给学生音乐表现的技术,不如说更应该重视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快乐。指导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有效的利用音乐来丰富全部生活,在发展丰富形象思维的同时,培养其对于音乐的兴趣和永久持续参与音乐活动的欲望,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们应该和孩子们在一起参与快乐的音乐、律动和身体表现等活动,在这些朴素的、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往中进行更加广泛的音乐体验,努力使音乐教育在学校这个“开创人类明日文化的场所”里,得到应有的、相应的地位。
器乐是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人们不仅用歌唱而且演奏各种乐器,体验不同的音乐表现的喜悦,大大的扩展了音乐表现的范围。欧洲音乐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发展,有赖于各种乐器的发明。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具体内容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carl・orff1895~1982)所创建。这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反思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仍长期使用着以歌唱、教学乐理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模式,忽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忽视学生在音乐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认真研究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和体系,我们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与我们原先对音乐教育本质和目的的认识,有着根本的不同。
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我们传统的音乐教育认识却不是这样,我们的课程一直是把通过学习歌唱和乐理以及相关的音乐技巧和能力作为美育的手段和目标,目光集中在如何学得好上。
其实,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本能的唱、奏、舞蹈并不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因为出于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担心“学不会”而挨训或丢面子的精神负担,因而都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这种自然流露的形式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即兴发挥的创造力的萌发。由于这种创造力的萌发和得到激励,所以造就了学生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和参与者。愉悦身心、学习艺 术,二者相得益彰。这正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我国音乐教育原先的模式是单纯地教唱歌―教材也 主要是以一首一首的歌曲出现的,后来有了少量变化,少数学校也学一点器乐技巧。学生主要是模仿着现成的音乐艺术作品,很被动。教师呢,也是认真地追求着“出成果”,严厉地对待学生,学生自然会感到一股莫名的压力。由于在音乐方面人的先天素质客观上有着很大差异,就我国原有的课程要求来说,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离教学要求甚远,于是他们自然对音乐“敬而远之”,教师也束手无策。对此,奥尔夫的教学理念和体系应该能使我们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要学生“动”起来,“综合式、即兴式”学习音乐,这是奥尔夫特别强调的又一个重要原则。 然而,这和我国音乐教学的所谓“综合课”完全是两种概念。卡尔・奥尔夫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于是他发明了一套“元素性”的奥尔夫乐器(注),是一组很容易掌握的打击乐器。同时,他还充分运用人体各部位可能发出的声音参与演奏,并冠以“人体乐器”的美称。音乐教师都会有这种体验,学生在课堂上一“动”起来,气氛就活跃多了。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音乐性的“动”,必然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他们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应该指出,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完全符合我国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方针的,对改变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属性的落后面貌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
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先进而独特的音乐教学法。它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说儿歌、拍手、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培养儿童的乐感,尤其是节奏感和听力,使儿童能够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热爱音乐。
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来说,也有同样的启示作用,将所有的音乐理论知识生活化,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接受起来也会比较容易。
奥尔夫教学法(Orff-Schulwerk)的创建者卡尔・奥尔夫(1895-1982)是一位卓有成绩的德国作曲家,音乐作品在全世界经常上演。他同时也是位音乐教育改革先驱。他的音乐教育体系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教材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他认为,传统音乐教学法舍本求末,过度强调技巧,却忽略了音乐的生命、创造和表达。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它把语言、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节奏朗诵、拍手跺脚等人体乐器、音乐游戏、歌唱、舞蹈、绘画、演小剧、演奏奥尔夫乐器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不仅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而且综合提高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鼓励儿童的创新精神。音乐活动中有大量机会让孩子即兴创作,创新求异。特制的奥尔夫乐器使儿童能迅速在乐器上表述音乐的构想,享受创作的乐趣。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本土化。奥尔夫的教育思想能与当地文化遗产完美结合,这也是奥尔夫教学法能迅速传遍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进行奥尔夫教学的同时使儿童继承本民族的文化遗产,这一设想有美好的前景。
大学生们手指肌肉已经发育完全,此时最需要发展的不是技巧,而是乐感的培养和对音乐的热爱。奥尔夫教学法恰能满足这一需要。
1、认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特点:完整、独特的体系、原本性(元素性)、亲自参与、诉诸感性、综合性、创造性、即兴性、从本土文化出发。
(1)从5个方面逐一阐述完整、独特的体系特点(体系性、独特性、灵活性、开放性、艺术性)。
①体系性,我们今天了解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特点法,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从理论原则,指导思想到教材、教学法、教师及丰富的、成功的教学实践等各方面都具备的一个完整体系。它虽然从人的音乐天性出发,从音乐最起码,最简单的元素出发,但一切又都讲究高度完美的艺术性。它虽然十分强调以节奏为基础,但不仅是拍拍打打,对于旋律、和声、配器、曲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它虽然以器乐为特色,但又是声乐与器乐并重的。这一切都显示了它完整的体系性。
②独特性,这个体系以”元素性音乐教育”为特色,明显地区别于”传统”教学法和其它各种国外教学法,与”奥尔夫音乐风格”一样,形成它的独特性。
③灵活性,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特点没有教学大纲,没有分年级的要求,它的基础教材不要求一首挨一首地进行,而按音乐语言发展的顺序(如唱5、3、再6,再1(I),2,先五声后七声等)渐进,它的即兴性更使每年的教材不同,即使采用同一教材的两个不同班级的课,也不出现重复,永远是新鲜的。在德国各地,各校,在运用这一体系的世界各国,都不一样。
④开放性,从实质上说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特点体系可以归结为一种教学思想,因此它没有框框、不封闭、不排他,可以把各种教学法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中来,因而它必然逐步发展、逐步丰富、永远没有终结。
⑤艺术性,奥尔夫教学体系要求从教师的教学到表演、乐器制作,那怕是最简单的,也必须有艺术价值。奥尔夫教材中很简单的四小节儿童歌曲,在艺术上都很经得起推敲,质量要求很高,音准、音色毫不含糊,在和声、乐曲结构、配器等方面都有它自身的艺术准则。
(2)从节奏、朗诵、体感、声势(拍手)入手阐述原本性(元素性)、亲自参与、诉诸感性的教学特点。
①节奏为基础,奥尔夫认为音乐中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础的元素,不同的歌不可能是同一个旋律,却可以是同一种节奏。
训练节奏的步骤:
从体感入手,把体内的节奏诱发出来。
单层次的训练:模仿、问答、节奏补充……
多层次的训练:卡农、多声部节奏。
用声势为旋律作伴奏。
②从朗颂入手,奥尔夫认为语言是音乐的根。如”叫人名”;在教学中实践的情况是这样的,在问了两个音节数不同的学生名字之后,就让他们互相有节奏地呼唤或分组呼唤,形成多声部呼唤。然后是数韵和简单的诗歌。朗诵要素:旋律性。(汉语四声较西方语言具有很强的旋律性,可以直接用到音乐中)。节奏性。(汉语也富有节奏性,单词,词组都可以配乐)。
③强调体感,以人的自然性为出发点,发掘人体内的音乐性。如;按自己的心跳节奏自由走动,在这动中逐步互相协调,达到统一速度,产生基本节奏感。身体是最好的器乐,捻指、拍手、拍腿、等不仅讲究节奏,同时十分注重音色。不强调理论、概念、名词、术语。如把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分别称作”走”、”跑”、”拖”
走 走│跑跑 走│拖 ─ │拖 ─┃。
规定学生用五声音阶自由创腔,走唱结合。不象传统那样诉诸理性。
④形体动作的音乐感。
形体动作要求自然、有个性、有变化,如果一唱歌就摇头晃脑、身体僵直、这是做作的、勉强的、如果过分强调动作整齐划一,不分男女,不管音乐给个人感受如何,这是机械的、没有个性的。奥尔夫要求的”走”,要有各种不同的走法,还要走出音乐感,与音乐的情感吻合。拍掌,也有一、二、三、四、五指拍,半掌全掌拍,轻、重拍等各种拍法,获得多种音色的效果,不能永远是一种风格。所有的形体动作都要富有 音乐性。
(3)从语言、动作、节奏3方面阐述综合性的特点。
语言本身即是有旋律和节奏的因素,语言本身也即是一种音乐。应从声调的高低和语调的轻重缓急两个方面来进行操练;既可以结合节奏,也可以结合动作来进行语言操作,即可以应用一般人生活的口语,也可以应用艺术性的文学语言,如格言、诗歌等进行。世界各国的格言,是各族人民生活经验和智慧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浓缩的结晶,我国的唐诗、宋词、则是我国语言艺术的无上珍品,并已成为人民传统的一部分,理应作为音乐教学中的主要语言之一,去广加采用,以充分发挥它对促进音乐教学高度艺术质量的积极作用。语言在音乐教学中既可以结合动作,也可以结合节奏来进行,而不是单纯、孤立地,“为语言而语言”地单纯 朗诵地来进行操练和从事。动作是一切动物本性的体现,一切物质也离不开运动。所以,动作与音乐的结合,是人性的本能体现和最自然的体现,动作和舞蹈结合音乐和游戏,应当在音乐教育和教学中,得到系统、全面地训练,使之成为体现并培养其仪表和情操,以及促进人际交流、集体协调以提高情商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与动作结合,才能真实、全面地体现人性以及生活和艺术的原貌;音乐与动作结合,是音乐教育和舞蹈教育应有的形式,舞蹈教育从来未曾脱离过音乐,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音乐、舞蹈、诗歌的“呼吸”和生命线,而节奏的主要来源是语言和动作,所以,节奏(尤其开始的阶段)最好结合语言和动作来进行操练,这更生动,也更有劲 ,然后方才单独去进行。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全国各地逐步取消了中等师范学校,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师的培养,全部落在了高师肩上,而原高师培养的学生,大多进入中等学校任教,而对中小学教育的师资培养,还无完整的培养规划和措施。面对全国数十万所中小学,如何培养合格的师资,是当今高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普通高校的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通过各级学校的培养,在理论知识方面都有一定基础,即使在技能方面也具备一定的基本功。然而他们在学习理论知识或技能技术方面都只是被动的接受,处于被老师牵着走的局面,基本上是在老师划定的框架内发展。由于这样长期接受传统的音乐教学法,学生学习音乐的状态和范围就显得非常局限,对音乐的审美、理解、感悟、突破只能停滞在某一个阶段,局限于老师的要求,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抑制。由于高考指挥棒的驱使,各级各类学校各科教学都是围绕“应试教育”的模式在进行,音乐教学也不例外。而高师培养的学生又是各级学校未来的教师,在这个大环境下,高师培养的学生如不能适应“应试教育”,那么这样的学生将不会受到欢迎。因此,多年来高师的传统音乐教学或多或少还没完全脱离”应试教育”的模式,这也是高师教育不易突破的瓶颈。由于长期沿用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存在教学理念落后,过多过度关注学生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教法单一等问题。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进行素质培养方面缺乏一定的研究。在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设置方面,也需进一步的探讨。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探讨
随着历史的进程,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素质教育大力推广,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原有的陈旧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及手段给予极大的冲击。如何在新形势下适应改革潮流并更新和变革,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那就要废旧立新或新旧结合,剔除糟粕。而传统的音乐教学法与当今的教育要求相脱节的缺陷愈发突出,其表现是教学方法固定、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不高,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需引进、借鉴新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就是一个区别于传统音乐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全新的音乐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是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家卡尔奥尔夫创造出来的,是以音乐教育为主而创建。其特点有:原本性、参与性、创造性、综合性。这四个特点涵盖着整个教学过程。首先,原本性即以人为本,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音乐表现自身情感和情绪之间的交流,相互转换。通过引导让学生自主感知音乐,体味音乐美感。逐渐喜欢音乐,才能去探讨音乐,当他能体会到音乐的奥妙时,就能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其次,参与性就是在音乐教学中,需要学生全面积极地参与,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这需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参与能加强他自身的切身体验。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就会为学生学习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就是创造性。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的互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在此种情况下,教师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将歌唱、语言、诗歌及舞蹈通过即兴创作来引导学生学习。那么,学生会由欣赏、向往、探讨、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第四是综合性。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目的在于将舞蹈和歌唱等进行综合教学,各个环节、过程是紧密相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以上四个特点。掌握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精髓,即对语言、动作以及音乐三者之间的整合,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老师的引导、启迪下发挥创造能力,就能更好地学好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探讨,不难看出此种教学法适应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学。与我国教育改革进行素质化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可借为己用在各校推广。
三、我国高师音乐教学法之利弊
高师音乐教学法,多年来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法。各级各类学校数十年来也是如此。传统教学法是我国先辈一代又一代的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传统教学法一定程度上也能适应素质化教育理念,也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法。高师音乐教学法通过长期实践,为各级各类学校及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其中不乏全面发展的人才,但从整体效果看,大多学生在教学岗位上,教学理念滞后,知识理论,技能技术掌握单一,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学习音乐到喜欢音乐这方面一筹莫展。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法对于如何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缺乏一定的启迪。传统教学法虽然涵盖了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寓教于乐,但无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法。这就需要教师自主理解,自主实践。加之教师水平参差支不齐,理解能力深浅不一,这就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上根据自身的理解各自为阵,出现轻此薄彼或者感到茫然。高师的音乐课程的重点主要是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那么在教学时,教师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技能技术。在操作过程中只注重一味的传授,采用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失去了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要学好这门课程是十分困难的,而传统的音乐教学法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缺失。音乐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何让学生学习音乐、学会审美,首先就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那就会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有了学习的欲望,学生由被动学习就会转变为主动学习。而传统音乐教学法中忽视了怎样让学生快乐地学习音乐,在学习音乐中享受快乐。培养下一代是我们的责任,培养祖国的未来更是我们崇高的职责。作为教育工作者希望自己的学生超越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何让学生超越,学生怎样才能腾飞?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在教学中不但让学生学好音乐知识,掌握技能技术,还需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让他们在活动中去领悟,去体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有了创造意识就会有创造能力,有了创造能力就会超越,有了超越就会腾飞鹏程万里。而传统音乐教学法在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造能力方面尤显不足。
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如何运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原本性”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突出“原本性”教学,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注重开发学生自身潜能,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学习音乐。学会审美,在快乐中享受音乐,在快乐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喜爱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手段上以声势、律动、语言等教学途径,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能够在音乐中畅所欲言,通过音乐表达自己,从而激发学生的个性发现。在教学形式上,主导“即兴”教学,让学生充分拥有自主权,能够在音乐教学中抒发内心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激情,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发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自1986年进入中国,已历经30余年,这也是一个不短的时间,为什么在长达30年的时间内,各级各类学校还未完全采纳和融合?究其原因:1、高考指挥棒的驱使,大多学校依旧是“应试教育”。2、高师培养的学生是中小学未来的教师,也必须应付“应试教育”。3、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高师教师还未完全认可。4、传统的音乐教学法根深蒂固。高师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只能合理借鉴,不能生搬硬套,因为人们的认识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标准与西方思想有较大出入。我国传统音乐教学法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传统教学法的精髓。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我国“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是一致的,以教师为主导是坚决不能丟的。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方面完全可以借鉴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全方面的参与,切身去体验,以获得对音乐的认知。去体验音乐美,去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音乐产生向往,大大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观能动性。这些需要教师的引导,有了教师的主导,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也体现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原本性”与“参与性”。传统音乐教学法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在传授理论知识或技能技巧时均采用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教学形式,启迪学生心灵,这个方面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教师是死板说教,学生被动接受,加之受到师道尊严的影响,课堂显得死气沉沉。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可以对语言、动作以及音乐三者之间进行整合,利用肢体、语言、律动、节奏、歌唱、舞蹈等进行即兴创作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心身放松,气氛轻松和谐,学生容易接受。将两者结合,即启发与活动结合,讲授与情景结合,就能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完全参与其中,去感受音乐的魅力,体验音乐的美感,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使用传统教学法的同时仍需灵活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高师音乐教学时,也会通常采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法中的寓教于乐,但大多局限于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而教材的主要内容还是以讲授途径进行,安排的游戏活动也主要是调节课堂氛围,当然也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则是以游戏引入的方式开展音乐教学,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去寻找学习音乐的乐趣,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去掌握音乐技能和学习方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就会发自内心地学习音乐,并能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再加之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得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更为加深,也就能在音乐的节奏感中获得灵感,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得到升华。因此,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游戏形式入手,传授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寓教于乐,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传统音乐教学法的对比探讨,对当前高师音乐教学面临的现状,笔者认为:(一)解决“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高考制度的改革,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灵域,为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二)传承和保留我国传统音乐教学法的精髓,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三)合理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参与性,实践性。(四)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法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让学生既能掌握深厚的音乐理论知识及较高的技能水平,又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五)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和业务能力,在道德品质上、学识风气上为人师表,率先重范。在业务上,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精湛的技能技巧,能融会贯通古今中外音乐教学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参考文献:
[1]吴明徽.“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高等教育,2013(7).
[2]孟鑫.奥尔夫教学法和新音乐课程标准共性的解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2).
篇9
一、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现状
第一,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部分学生在上职业学校前没有接受過正规的音乐教育,很多学生来自农村,来学校之前根本没见过钢琴。音乐课只是跟教师学唱过几首歌,乐理知识一片空白。
第二,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可以分为钢琴、视唱、声乐、乐理、合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几部分。可是因为中职学生在校只有两年或更短的时间,而且好多学校师资严重短缺,就出现了一个教师负责一个班所有音乐课程教学的情况,既不科学也不规范,教学效果更是可想而知。
第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为幼儿园或早教中心。尤其是幼儿园,对学生音乐教学中儿歌弹唱、识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所以,学生在校只学习这么一点音乐教学中的皮毛,根本无法胜任幼儿园中的音乐课教学。
二、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改革方向
1.有的放矢的教学模式
学生入学之初,根据面试及个人意愿可分为美术方向或音乐方向的特长班。进入音乐特长班的学生,应该具备的第一点素质就是唱歌不能跑调。音乐特长班的课程可与普通学前教育班略有不同,适当增加音乐课及学生课下练琴的时间,而且在音乐教学中课程可以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有钢琴特长的学生课下更多地去练习钢琴、有声乐特长的学生课下更多地去练习声乐,教师有的放矢地教学,学生学起来一定会事半功倍。
2.实行教考分离,锻炼学生的胆量
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阶段,一般情况就是一名音乐教师从入学之初一直把这个班带到毕业。开始面对教师上课的时候还会有些紧张,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会和教师越来越熟悉。针对这种情况,就应该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让学生单独在舞台上进行考试,现场抽题——弹琴、唱歌,所有音乐组的教师现场打分,真正实现教考分离。第一学期,学生们可能不适应,会特别紧张,但几个学期下来学生的胆量一定会越练越大。
3.分组教学,事半功倍
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每个班的学生都会达到40~50人,班容量很大,这就增加了教师开展音乐教学的难度。音乐教学不同于语文、英语等大班课的教学,更适合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教师指定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当这一小组的组长,指导监督小组成员练习钢琴或声乐,并把小组成员练习情况反映给教师,小组成员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学习,优势互补。教师也可以根据组长反映的情况,合理安排接下来的教学工作。
4.适当加入奥尔夫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属于当今社会最有影响力的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将舞蹈动作、肢体语言等多项综合艺术形式融合为一体。对此,在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中可采用游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即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融合其他学科如美术,开启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小结
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希望通过音乐教学的改革,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提供服务。
作者:曹棕楠等(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一、柯达伊教学法的理论及特点
被音乐界人士称为“世界上著名的四大音乐教学法”之一的柯达伊教学法是由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立的,柯达伊教学思想的形成与当时匈牙利的国情相关。匈牙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战争的重灾区,国家经济衰退、社会动荡、人民文化水平较低,因此柯达伊提出从歌唱入手来进行音乐教学,并在之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改善教学方法,形成了以首调唱名法、节奏读法、符干字母谱、科尔文手势为主的四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柯达伊非常重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儿童成长、能力发展、接受能力等儿童自然发展规律,由简入繁地进行音乐教学,柯达伊教学法摆脱了以逻辑为主的传统音乐教学法,能够使儿童对音乐产生长久兴趣。柯达伊强调让儿童在游戏中感受音乐,在游戏中学习音乐知识,在游戏中提升音乐素养,并能够培养儿童的音乐想象力及创造力,让儿童建立自身的音乐世界。柯达伊教育体系对匈牙利音乐教育事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柯达伊的教学思想
(一)全民音乐教育思想
“音乐属于每个人”是柯达伊的愿望,音乐教育的全民性思想是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不是单单几个人创造的,而是全民族人民创造的,每个人都应该学习音乐,以此继承这种音乐文化。音乐也不应该只是少数人学习,应该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可以探索音乐的宝藏。他还认为,音乐培养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整个社会,只有每位公民都有较高的音乐素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匈牙利音乐的良好发展,提高匈牙利公民的生活质量。基于此,柯达伊全力推进音乐教育的发展,在匈牙利,每个儿童从幼儿园到中学都能够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匈牙利教育部门规定,每个学校都要采用柯达伊教学法进行教学,对柯达伊教育法的推广和对全民音乐素养提升起到了重大推进作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匈牙利诞生了很多歌唱家、作曲家、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
(二)民族音乐教育思想
民族性是柯达伊音乐教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其思想最突出的一个特性。他认为,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而音乐正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之所以民族之间有着不同,文化的不同是重大原因之一,而这种“精神”一旦毫无保留,那就不能称为一个民族,如果民族文化不能传承而过度接受其他民族文化那是可悲的。柯达伊教学的首要准则就是——学校音乐教育必须扎根于民族文化当中,必须以本民族民间淳朴、优秀、易唱的歌曲、诗歌、歌谣为教材,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匈牙利人。
(三)早期音乐教育思想
柯达伊非常注重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柯达伊认为儿童越早学习音乐对其成长越有利,在出生前的九个月即胎教时期,就应该给儿童听一些歌曲。儿童是国家民族的希望,他强调三到七岁是接受音乐教育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年龄区间,这个黄金年龄如果被耽搁、被忽视,那么将对儿童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一个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儿童,会有良好的性格、坚韧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只有每个儿童都接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一个国家公民的整体素质才会提高。
(四)科学音乐教育思想
在柯达伊教育思想中,非常强调“人本主义”思想,以儿童为中心,强调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学习音乐,即遵循“儿童发展法”,即儿童的成长、儿童各能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等儿童自然发展规律。教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不遵循逻辑结构进行教学,反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痛苦折磨”,更加注重对儿童兴趣的培养,让孩子从内心热爱音乐,主动参与音乐,积极感受音乐,深情表现音乐。从儿童的认知能力出发,从感性认识入手,让音乐贴近生活,使儿童便于理解,让儿童体验音乐,感受音乐进而潜移默化地学习音乐,通过这种培育,提高儿童音乐素养,培养儿童音乐情趣。同时,柯达伊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简单朴实的音乐中,增加趣味性,增加简单对唱,使歌曲有了很多新变化,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五)歌唱音乐教育思想
歌唱是柯达伊教育思想的中心,喉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器官,也是最好最美妙的天然乐器,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参加音乐活动的途径,并且歌唱教育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音乐教育,通过最经济最有效的歌唱教学,完成柯达伊的最大愿望——音乐属于每个人。合唱是柯达伊歌唱音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容易实现的音乐合作形式,柯达伊认为:“只为我们自己唱歌是没有价值的。两个人一起唱会更好,逐渐地越来越多,成百上千人一起唱,直到我们成为一个伟大的和谐之音。这时我们就可以说,整个世界更美好了!”从合唱中,学生们会感受到和声的魅力,领会到音乐的空间艺术,在与同学合唱中学习音乐,在与同学合唱中增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歌唱教育不单是音乐教育,更是育人教育。
三、柯达伊教学法在音乐启蒙教育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柯达伊教学法与我国新课程标准相适应
柯达伊教学法强调使用本民族的歌曲作为音乐教材的主体,然而教材中也不乏许多除本民族外的其他国家地区的优秀音乐。让儿童在学习本民族音乐的同时,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民族特点、音乐特点和文化特点。这与我国音乐新课程标准中课程人文性(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是相吻合的。柯达伊教学法重视儿童的即兴创作能力,从儿童刚开始接触音乐时,就引导儿童多听音乐、多感受音乐、多理解音乐、多创造音乐。并运用所学音乐知识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通过对儿童进行音乐即兴训练,提高学生音乐艺术创新和创造美的能力,增加了学生未来从事艺术创新性工作的可能性。这与我国音乐新课程标准中课程审美性(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是相吻合的。柯达伊教学法着重教学顺序的科学性及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一堂课通常由六部分组成,即聆听、歌唱、获知、书写、读谱、创造。通过动用耳、口、眼、手等多器官共同协作,让儿童深入沉浸到音乐的世界中,进行音乐感知、音乐学习和音乐创造。这与我国音乐新课程标准中课程实践性(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高度吻合。
(二)柯达伊教学法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
优秀的音乐教学法能够在音乐教师的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柯达伊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即儿童发展法(childdevelopmentapproach)非常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角度、方位去学习音乐,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教学过程。按照儿童成长阶段、儿童能力发展、儿童接受能力等客观自然发展规律,由简至难地安排教学内容、使用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安排教学内容。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引导、带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感知音乐过程、获得音乐体验、进行音乐创造,而非以理性认识为主指导学生学习音乐。要使儿童保持音乐兴趣,培养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提高演唱表现能力,培养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集体意识等。通过观察与对比可以发现,在音乐启蒙教学中应用柯达伊教学法是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顺应的。
四、柯达伊教学法在音乐启蒙教育中的应用
(一)培养儿童音高概念的应用
科尔文手势是英国新教派牧师、首调唱名法的推行者约翰科尔文所创立的,同时科尔文手势也是柯达伊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这种手势通过七种不同的空间姿势来代表七音阶中的唱名,使儿童能够直观了解音阶中各个音之间的高低关系,在头脑中形成音高概念。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作编排一些科尔文手势游戏进行教学,帮助儿童理解音高,将音高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此外,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科尔文手势来帮助儿童理解音乐作品的旋律,逐渐使儿童对音的强弱、渐强渐弱、渐快渐慢及音乐感情进行理解,提高儿童音乐素养。其次,通过对二声部音乐作品进行手势训练,能让儿童对和声有一定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在进行首调唱名法教学时,也可以运用科尔文手势帮助学生理解Do这个音符是可以移动的,但音名发生变化,让儿童更好地理解各个音级之间的换算和转换,为儿童以后学习流行音乐知识、即兴伴奏知识打下基础。
(二)培养儿童节奏能力的应用
在柯达伊教学法中,节奏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先通过儿童熟悉的声音入手来进行节奏练习,如让儿童听击锣“隆隆隆隆”的声音准确了解四分音符,让儿童听走路“踢嗒踢嗒”的声音明白八分音符,让儿童听冲锋枪“突突突突”的声音来理解十六分音符等等。教师也可以自创一些节奏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掌握不同节奏,让儿童快乐地学习音乐知识。之后教师可以让儿童进行手、脚不同节奏的训练,例如左手演奏高音部分,右手演奏中音部分,双脚演奏低音部分;左手演奏一种乐器节奏,右手演奏另一种乐器节奏等。手脚的不同训练开发了儿童的左右脑、提高了身体协调能力、使之掌握了复合型节奏的技巧、提高了儿童音乐素质。
(三)培养儿童识谱能力的应用
教师在进行儿童识谱教学时可以运用柯达伊教学法将识谱最难的两方面——音的长短和音的高低分开逐一击破,将音符和五线谱分开,并把音符的符头去掉使其只表示节奏,将音符的音高用字母表示,帮助学生先唱对节奏,再唱音高。之后,由于五线谱有着直观、容纳音乐信息量大等优点,应以学习五线谱为主,进行视唱练习,能够帮助儿童提升识谱能力,也能帮助儿童对旋律、情感进行理解。
(四)培养儿童歌唱能力的应用
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歌唱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柯达伊教学法的核心,尤其是集体歌唱。在教学前选用一些欢快的、本民族的、适合儿童的歌曲进行教学,激发儿童歌唱欲望,运用齐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方式增加儿童歌唱兴趣。对于儿童感兴趣的歌曲,教师可以和儿童合作进行二次创作,尤其是对中国民歌或中国民族风格的歌曲进行创作。教师应让儿童多进行无伴奏合唱训练,训练稳定音准和准确音程。在进行歌唱教学中,要让儿童感受音乐和欣赏音乐,只有让儿童自己进入音乐中,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情绪与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五、结语
柯达伊教学法对儿童音乐启蒙教育有着积极作用,运用柯达伊教学法教学,能够培养儿童多维度音乐能力、演唱能力。同时,也能很好地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发展和改进柯达伊教学法,改变枯燥乏味的音乐启蒙教育现状,让儿童真正热爱音乐,发挥出音乐教育“育人”的特点,培养儿童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盛红芳.柯达伊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J].黄河之声,2020,(12):153.
[2]张婷.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创新优化策略研究——以柯达伊教学法为例[J].中国文艺家,2021,(01):79-80.
[3]冯丹.柯达伊教学法对基础音乐教学的影响研究[J].北方音乐,2020,(24):200-202.
[4]杨莉祯.柯达伊教学法在高中合唱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21,(05):181-182.
篇11
【作者简介】刘红梅,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北街校区(江苏泰州,225500),一级教师。
一、音乐游戏与音乐游戏教学法
近年来,小学音乐教育界对在教学中运用音乐游戏给予了充分肯定,普遍认为,将音乐游戏运用于课堂教学,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但在笔者查阅的文章中,作者们几乎都没有提及自己在何种程度上、多大范围内将音乐游戏运用于教学,也很少研究音乐游戏教学与现行教材、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而这些正是笔者在实验中不可回避、重点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教师们对运用音乐游戏普遍存在以下疑虑:音乐游戏只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不能代替教学内容本身;零散的游戏会干扰或破坏现行教材体系化内容的传授;音乐游戏会使课堂秩序难以控制。笔者认为,这些担忧主要来自传统观念和其他学科教学的影响,来自现行教材规定和上级管理部门教学检测要求的束缚,其实大可不必。
首先,音乐游戏具有音乐性和游戏性两种属性。单看其游戏性,教师们会认为它只能用来活跃气氛,甚至担心它会影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但如果看到它的音乐性,就知道这些游戏是音乐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具有充教学内容的潜质。从根源看,音乐天然具有游戏性并因此而成为艺术,绝非现在人们所认为的音乐就是干巴巴的知识技能,游戏只是没有内容的嬉戏。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也有必要恢复音乐的游戏性。
其次,音乐游戏种类繁多。现行教材中的各种教学内容,都能找出对应的音乐游戏。单个地看音乐游戏,它似乎是零散的、支离破碎的,但一旦将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精心编排起来,它们就会变成体系化的音乐教学内容。
第三,运用音乐游戏进行教学,不再强制学生始终端坐在座位上,其课堂秩序当然要比满堂灌式的教学难于把控。但衡量音乐教学效果与质量,绝不应以课堂秩序的好坏为主要标准,而应看教学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是否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能力。而且,课堂秩序好坏与是否采用音乐游戏并无必然联系,一个有经验的教师要控制好音乐游戏开展的节奏和课堂气氛并不困难。
这正是我的“音乐游戏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一方面力求实现作为教学方法的音乐游戏与作为教学内容的音乐游戏高度融合,音乐游戏教学与现行教材教学体系并行不悖,音乐游戏教学与检测考核标准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在音乐游戏运用范围上,将一整套精选精编的系列音乐游戏,运用于我所任教的实验班全学年全部的音乐课中。
二、音乐游戏创编的意图及方法
编几个音乐游戏或偶尔运用音乐游戏不难,难的是在一个年级所有音乐课中都用音乐游戏进行教学。为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笔者开始编制音乐游戏,制订音乐游戏教学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修改和完善。
1.音乐游戏教学内容与现行教材相呼应。
音乐游戏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地使用现行教材,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因此,笔者参照现行教材内容体系来构建音乐游戏体系。
笔者对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仔细分析现行教材,从中提炼出不同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主题;然后以此为依据,搜集、改编与之相对应的音乐游戏,使每个音乐游戏的主题都紧扣单元教学主题,为完成本单元教学目标服务,并实现教学内容游戏化、音乐游戏体系化的目标。
2.中心音乐游戏与辅助音乐游戏相配合。
把现行教材各单元内容加以整合,把原本分开的唱歌、欣赏、乐理、竖笛演奏等内容整合在同一个音乐游戏中,既有利于丰富音乐游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在整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将每个单元分为四次课,由一个“中心音乐游戏”与三个“辅助音乐游戏”构成。中心音乐游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头戏,选用本单元提供的一个曲目,从唱歌、欣赏、乐理、竖笛演奏等四个角度展开音乐游戏,完成本单元教学要点。三个辅助音乐游戏则是对本单元教学主题的复习与巩固。
无论哪种音乐游戏,笔者都尽可能利用多媒体、钢琴、打击乐等现有的教学设备,有时也会发动学生自制乐器。条件许可时,笔者会把学生带出教室,带进自然。对学生来说,这些方式本身就具有游戏性。
3.音乐游戏内容与形式的高度融合。
音乐知识和技能是音乐游戏的目标指向,而娱乐趣味要素则是教学的表现方式。因此,不同的音乐游戏可以有各自不同的音乐主题,而特定的音乐主题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游戏活动。好的音乐游戏不是“音乐+游戏”,而是“音乐即游戏,游戏即音乐”。
为此,笔者编制了“音乐游戏教学法实验教学备课表”(见表1),依据“诗、歌、舞、乐”之间的关系,以及“听为中心,多觉协同”的艺术审美通感,在课前精心设计音乐游戏,并为特定的音乐主题配备适合的游戏,从而在游戏中完成本课的音乐主题教学。与几乎要预设好课上师生每一句话的常规备课不同,这份备课表侧重于游戏的音乐主题、游戏活动及其实施方式的规划。
4.课前编制与课中编制相互补充。
笔者将音乐游戏的编制分为课前编制与课中编制两类。课前编制音乐游戏,笔者主要运用“置换法”和“创编法”。置换法是从现成的经典音乐游戏中找出所需的同类主题的音乐游戏,然后填入要教授的乐曲。这个方法比较便利,但有时合适的经典游戏比较难找,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创编。
在教学中编制音乐游戏,笔者主要采用“即兴补足法”和“参与互动法”。前者根据教学现场的实际需要即兴编制游戏片段,强化预先设计的音乐游戏的教学效果;后者是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自由发挥,模仿、改编或创编音乐游戏。这两种方法编制的游戏虽不完整,但都是鲜活的,往往更受学生喜爱。
5.教师主导编制与学生自主创编相结合。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一整套(64个)音乐游戏,除了少数几节课直接采用经典音乐游戏外,其余都是笔者根据各单元教学主题设计的。设计时,我注重在音乐游戏框架中给学生预留临场发挥的空间,以增添意外之趣。同时,笔者始终把启发、组织学生参与或独立创编音乐游戏,作为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诚然,在很短的时间里要求学生创编出完整精彩的音乐游戏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妨碍学生的尝试。笔者把某课的音乐主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创编音乐游戏。可以模仿,模仿是创造的开端;可以分组合作,合作能够增强团队精神;也可以请家长参与,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三、音乐游戏教学法的效果
为检测音乐游戏教学法的效果,笔者设立对照组,把需要对照考察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条目列出来,编制成“音乐游戏教学法教学记录”,如表2:
P者在四年级一、三、五、七班采用音乐游戏教学法(简称游戏组),二、四、六、八班采用常规的教学法(简称常规组)。两组人数相当,以同样的教学主题、不同的教学方法上课。每次课后填写教学记录表,及时反思得失。
从目前对教学记录表整理、统计的情况看,游戏组教学效果在总体上明显优于常规组。
游戏组的教学内容凸显了音乐的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调动他们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并非常规组学生天生学习不主动,而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加之教学内容都是规定好了的,学生没有主动发挥的余地。而游戏组的教学给了学生自,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便显现出来了。
常规组学生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压制。实验组在内容与方法上不作过多限制,且鼓励学生自己创编游戏,他们的创造性得到了发挥。
常规组教学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涉及面窄,往往多次重复,越讲越细,学生们疲于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游戏组教学以培养学习兴趣为首要目的,并注重引导学生灵活学习。
四、音乐游戏教学法的考核方法
在拟订考核方案时,笔者吸收常规考查项目和传统考查方式的部分内容,同时注重其与音乐游戏教学相适应。
笔者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纳入考核,将学生是否热爱音乐,对学习音乐是否有浓厚兴趣,能否主动学习音乐,上课是否感情投入、情绪饱满、注意力是否集中,在接受考核过程中的情绪和表现等,作为计分的项目,占总成绩的30%。
篇12
一、兴趣引导,让学生愉快参与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动力,也是学习积极情绪的关键所在。在音乐学习中,加强对学生的兴趣引导,能够令学生集中学习关注力,摆脱被动学习心态,主动、轻松地参与课堂。
1.注重形象感知,开展视听教学
音乐是灵感追求的精髓,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意境非常重要;音乐同时又是无形的,要让学习意识和生活体会都没完善的小学生抓住感知中心,也相当不易。要想让学生轻松、贴近内心地学习,就必须以他们的认知为引线,将音乐形象化展示,为学生带来主动关注的吸引力。在实施过程,视听教学便是能够强化引导的教学重要手段,视听教学以多媒体科技为媒,为学生创建出立体、生动的感官形态,让学生感受到新奇体验,愿意积极了解知识、快乐参与课堂。例如,在学习人音版小学一年级音乐《三只小猪》时,背景童话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教师却没有形式化地口头带过,而是用动画视频成功吸引了学生的关注力,提升起学生兴奋的参与情绪。动画画面配合轻快的旋律,童真的歌词,显然生动不少。而且,在学习节奏特点的时候,教师还截取了视频的片段,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学习,让节奏学习不再枯燥,而是有了画面感和动感。在感官的形象调动中,学生的学习愉快度也大大提升。
2.营造热烈氛围,拓展音乐信息
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气氛的烘托,尤其是音乐学科,要靠内心的情感领悟来丰富学习。因此,需要为学生营造热烈的情感氛围,激发出学生的共鸣感,从而积极融入课堂,愉快接受新知。音乐本身已经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而对小学生来说,还需要更广地拓展信息,让音乐内容变得吸引力十足,如此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着力于音乐背景故事、相关人文知识等的挖掘,总之,要让学生切身感悟。例如,在学习人音版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卖报歌》时,教师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30年代,一个贫苦的卖报小女孩每天不畏风雨地在街头卖报,一次不小心摔倒在街上,却意想不到地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不仅买了她的报纸,还专门写了一首歌,让她的卖报生涯得到更多收获。这就是作曲家聂耳创作这首歌曲的背景,和卖报小姑娘相仿年纪的学生也不由得展开想象,感同身受起来。学生在努力向上的情感氛围中感受到音乐传递的希望和正能量,学习过程也充满了投入的激情。
二、多元融合,让学生愉快提升
音乐是自由的艺术展示形式,音乐中也融合了多元素多民族文化。因此,音乐教学也应当重视多元渗透,让学生眼中不仅仅只有旋律和歌词,还能聚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延伸更多样的音乐形式,让学生更具个性提升的空间,同时也让学生学习中更多享受,而不是鹦鹉学舌。教师不要拘泥形式,要充分发掘学生所喜欢的充满新意的音乐教学辅助元素,如乐器、道具等实体工具以及增加对白、舞蹈等形态工具。例如,在进行人音版小学六年级音乐《盼》的教学中,教师根据音乐韵律设计了跟有关的对白:世界都有自己的军队,以前打仗时也有独特的称谓,咱们中国有什么?中国有,响亮全世界!这样的对白不仅新颖有趣,而且也简单明 了地概括了中国以前战争时的辉煌。教师让学生在练唱前有节奏地分句诵读,学生满怀热情,并和音乐结合产生了更深的个性感受,为音乐的延伸领悟打好了基础,轻松愉快地取得了自我提升。
三、自主活动,让学生愉快体验
新时期教学理念着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毕竟单纯说教只会让学生驻足于知识表面,而缺乏探究升华,这样的学习过程难免枯燥乏味。相反,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引导学生开展体验活动,则能够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充满活力与快乐。音乐的特殊感悟形式与教学实践活动的自由性、启发性联系在一起,能够让音乐的魅力更加光芒闪耀,让学生更加贴近投入。此外,活动开展还能调动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主体学习意识下发挥所长,尽情领悟音乐之美。例如,在学习人音版小学五年级音乐《蝈蝈与蛐蛐》时,教师带领学生围绕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展开了分组表演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设计、演绎歌曲。学生都体现出跃跃欲试的信心和丰富多彩的音乐领悟能力。有的小组用自制脸谱做道具,随音乐表演了别出心裁的戏曲舞蹈;有的小组表演了和戏曲关的文化故事令人印象深刻。活动牵引学生打破局限,突破自我,展示出更深层次的愉快学习成果。
小学音乐不仅引领着学生的艺术素养,还推助着学生情感、人格的萌芽发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收获快乐的学习感受,是学生通往音乐殿堂不可缺少的引路导线。愉快来自于内心,教师要放弃形式,从心出发,设身处地地为学生们建立愉知的桥梁。
参考文献:
篇13
1.原本性的思想观点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以人的自然本性为根本出发点,在音乐教育方面倡导综合性教育的方式。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应该先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从人性的发展特征开始。奥尔夫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原本性,他认为“音乐始于人的自身”。因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会直接将音乐的理论与知识灌输给儿童,而是通过跳、跑、唱来让孩子自己找到与音乐相关的理论点。在不知不觉的引导下,使孩子对音乐艺术进行理解、感知、想象和实践,进而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使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也能够让孩子们的情感、意志、思想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和陶冶,从而完善其人格。
2.参与性的思想观点
奥尔夫认为音乐应该是一种人们自觉参悟的艺术,每个人都应该成为音乐的演奏者与参与者。这种音乐教学思想,区别于传统的音乐理念,也区别于其他以观看他人娱乐为主的音乐行为。奥尔夫认为幼儿音乐教学的最佳办法就是让孩子亲自参与其中,让他们在音乐活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动意识。奥尔夫提出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游戏活动中,主动接触音乐、亲自去体验音乐,用心去感受音乐,从而发自内心地去喜爱音乐。这种音乐教学理论,并不注重音乐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加注重让孩子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去享受愉快、轻松与自由的过程,并且能够主动去参与和创造乐趣。
3.即兴性的思想观点
奥尔夫认为一切音乐教学都应该从游戏着手,从而通过即兴来达到音乐表现的目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将音乐教育的起点建立在即兴创造上,更加偏重于对儿童进行即兴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出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出他们的创造力。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即兴性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模式不同,它不会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强制教学。奥尔夫即兴性音乐教学更加注重对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释放,在这种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儿童通过个性化的体验,以及探索式的学习,可以最大程度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理解音乐的内涵。因此,即兴活动是提高儿童音乐创造能力、升华音乐体验最为有效的途径,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中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
4.综合性的思想观点奥尔夫提出,应该通过综合开发的方式,去挖掘人类最宝贵的艺术灵气。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能够将动作、舞蹈与音乐整合在一起。奥尔夫认为语言及动作本身就是有旋律和节奏的,就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这种思想观点使奥尔夫音乐教学更加具有综合性,在音乐行为方式上,突出了歌唱、舞蹈、节奏以及游戏等组合式的教学方法。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实践
1.利用奥尔夫原本的思想观点,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幼儿音乐教育
儿童的说话与走路是其出生之后,家长必须要教的。所以利用语言作为幼儿音乐教学的起步方式,更容易使孩子们感觉熟悉与亲切。语言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及技能准备便可以开始,这也是幼儿教育从儿童熟悉的环境与事物入手的最重要体现,也是奥尔夫原本性教育观念的体现。节秦是语言、动作、音乐整合在一起最基本的要素,节奏的训练是音乐入门所必须的,也是一种教学的方式及重要内容。在语言节奏训练中,教师可以采用匀速的鼓点来掌握一种速度的标准,然后让孩子们采用一种匀速的速度,来依次说出自己的名字。这样孩子们在说出名字时,会感觉很新奇,会对游戏产生深厚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孩子们就可以匀速地说出自己的名字,这种匀速运动也是培养孩子自控力的一项基础性训练。它能够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有序的习惯,也可以将幼儿的日常生活动作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去,从而体现出其原本性的教学观点,这也符合幼儿的心理及生理特征。所以结合动作进行音乐教学比较适合幼儿。人本身所进行的动作,大多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这也为音乐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幼儿对拍手、跺脚以及拍腿等动作比较熟练,比如在教《两只老虎》歌曲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拍打出歌曲的节奏。比如在唱“两只老虎时,两只老虎”时,孩子们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拍手,有的跺脚。这样孩子们在模仿与动作的过程中,就能学会如何与他人配合,如何享受音乐节奏所带来的美感。
2.利用奥尔夫即兴性的思想观点,对幼儿进行随机音乐教育
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突出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儿童积极参与与演唱实践,而采取即兴活动的形式来进行幼儿音乐教育,并在其中进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即兴教育讲求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以及想象力的发挥。即兴教学的目的不是要求没有音乐经验的幼儿来创作出音乐作品,而是要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教师在这一环节应该起到诱导与启发的作用。比如在音乐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唱一首熟悉的儿歌,然后配上节奏。在引导几遍以后,幼儿会根据学到的知识说出各自的想法。在孩子们拍打节奏的同时,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动作暗示,并配合歌曲声调,轻重缓急地拍击桌面。这样也可为幼儿学习打击乐器提供基础条件。这种教学方法还可在日常生活及活动中进行即兴的实施。
3.利用奥尔夫综合性的思想观点,实现综合性的音乐渗透教学
幼儿生性好动,精力也比较充沛,他们通常是通过感官直觉体验以及经验来获得对外界的认识。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演唱来体验音乐和主动接受音乐教育;也可以在音乐教学中结合肢体动作,包括声势、身体各部的动作来感受音乐和传递音乐情感。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合奏、合唱、歌舞表演以及戏剧表演等综合性的表演,来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小毛驴》中让幼儿拿凳子当做小毛驴,在摇摇晃晃的表演过程中,凳子可以发出踢踏的声音,这样孩子们就可以通过表演创编出节奏。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幼儿各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可使幼儿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
4.利用奥尔夫参与性的思想观点,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传统的音乐教育大多采用口传心授、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其结果只能培养出规规矩矩、行为呆板的“好学生”。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孩子只知道听老师的话,但并不能完全领会学习音乐的真正意义,当然也就无法成为音乐的真正主人。所以,单纯的技能及技巧训练是不够的,应该提倡幼儿的参与性。在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照顾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不能让音乐成为幼儿的学习负担,而是要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培养对音乐的兴趣,进而对幼儿的动作能力进行协调,使其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从而分享幼儿音乐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