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体育训练的特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体育训练的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体育训练的特点

篇1

基层业余体育训练作为培养竞技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总体上是进行基础训练。在对他们进行体育训练时主要以基础训练为主,重视发展学生的各种身体素质,使学生在不同的专项上取得高水平的成绩,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他们的训练必须有相应的训练年限,不能一蹴而就,拔苗助长。此特点特别适合基层业余体育训练。

基层业余体育训练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紧密结合训练对象的生长发育特点,这是由课余训练本身的任务与目标所决定的,基层业余体育训练的科学性很大程度体现在这一点上。专业运动训练与基层业余体育训练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运动训练需要挖掘人体最大潜力,“儿童、少年时期的课余训练必须遵循他们的生长发育规律,即使对那些表现高水平成绩的“低龄”项目来说,也必须按照这些特点在许可的情况下,做科学的安排。

基层业余体育训练过程具有间断性是由于训练对象必须接受国家规定的学校教育所限制的。虽然基层业余体育训练从狭义上说是多年运动训练过程的一个环节,但是所受训的对象毕竟不同于脱产的专业运动员,其他课程学业的要求,必要的假期和其他因素的干扰,使基层业余体育训练不可能像专业运动员那样进行系统的不间断的训练,只能在某一个阶段内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

由于影响基层业余体育训练的多种因素和其本身的任务特点,因此极限负荷并不是基层业余体育训练所追求的。基层业余体育训练要考虑到运动员自身有机体的发育和将来的运动前途。我国以前有许多运动员在青少年时期就取得了超过同龄人的良好成绩,但最终以早衰告退的教训就是对早期追求极限负荷做法的否定。

篇2

篮球是青少年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处于成长的同学都喜欢打篮球。通过篮球训练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释放学习的压力,增加学生的信心。但是现阶段,我国高中体育篮球训练受很多阻碍,存在不少问题,丞待高中体育教职工积极商,研究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一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篮球训练的特点

近年来,篮球已经成为高中体育的主流,在高中的学校里,经常可以看见很多篮球比赛,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新课程的改革还存有影响。篮球训练的特点是受到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几十年的历史背景形成的。

(一)没有根本上对学生的体育和学习之间进行平衡教学

高中生由于高考的压力,学习任务十分繁重,一部分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都只是把打篮球当做是一项释放压力的活动,没有根本把篮球当做是一项积极的体育运动。体育老师也不重视对学生篮球能力的培养,只是过形式,真正懂篮球的人少,老师们只是把篮球当做学校期末规定的考试项目。文化课的教师又急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学生们除了在下课后可以打篮球,很多老师还占用学生们课后活动课给学生安排习题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对篮球的兴趣会减少,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学生未能真正获得快乐。篮球运动是一项健康向上的运动,和文化课是相辅相成的,学校要将体育活动和文化课之间公平教学,不能偏向文化课的教学。

(二)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篮球教学中没有渗透情感教学,老师上课传授几个期末考试要测验的要点之外,没有对篮球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安排的组织内容不够合理。很多学生对篮球运动有兴趣,但是却没有掌握专业的篮球知识,以及篮球素质的培养。学校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够重视,没有深度发掘篮球运动的人才。

(三)训练模式单一

篮球是一项团体运动,篮球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篮球打的再好,没有好的团队意识,其在篮球队里就是多余的。但是篮球训练就只重视学生对某个篮球动作的模仿练习,没有从技术层面进行详细的解释,训练的场地也有局限性,这严重违背了篮球体育精神,也不利于篮球运动的普及。

二、高中篮球训练提高教学的策略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和心理还不成熟,个人观和价值观还不够完善,在这一阶段的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还不够重视。现阶段,我国篮球体育训练还存在很多问题,体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长进行针对性训练,发掘学生的天赋。高中篮球训练在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重视。

(一)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篮球训练中锻炼学生的篮球情感,可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对篮球的的积极性,树立积极健康的体育心理,学生对篮球可以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不管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还是在体育活动的教学中,兴趣是关键因素。在篮球训练中还可以引入篮球游戏,多开展脚步练习和运球游戏,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不断优化篮球训练的过程

高中阶段的文化课学习十分紧张,篮球是一门需要时间来训练的教学过程,篮球训练也不是一朝就能立竿见影的,是一个耗时长的活动。体育老师要合理安排学生锻炼和学习的时间,在篮球训练中,学生能真正的放松,在挥汗淋漓过后,就可以有更好的精力来投入到学习中。篮球训练还可以增加室内教学,让学生观看比赛,由老师来进行讲解,在获得篮球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达到技巧上的提升。

(三)增加和其他学校的篮球比赛

比赛中学生的荣誉感就会增加,为了赢得比赛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参加比赛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球队的协作能力也会提升。在比赛中,人的潜能会被激发,可能自己都不知道的优势可以在比赛中的得到凸显,老师再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安排球队的整体运作和配合。赢得了比赛就可以树立球员的信心,对学习的兴趣也会加强。

结语:

篮球考验的是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和灵敏度,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是高中篮球组成的目的。高中篮球和初中篮球有很大的不同,高中篮球不训练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高中生的思想比初中生成熟,如果对周围事物造成不满,很容易剑走偏锋,走上不归路。所以在高中体育教育中,应该提倡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在培养学生篮球兴趣的同时还要注意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断优化篮球训练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篮球运动的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谢爱文.刍议高中体育篮球训练的特点及其教学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5,29:47-48.

篇3

体育课程的基本模式,从缓跑热身到简单的体操运动来活动全身,前半节课堂我们通过专项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这些运动技能就是他们能够学到有用的知识,并且能够运用到生活的实践中去,在实践当中去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在实践当中灵活运用这些实践技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我们将这些体育技能灵活的分外专项的体育技能与综合性的体育技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和情况,我们可以有效灵活的选择不同的体育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进行单一的运动训练,而且是进行综合化的思维训练。

一、体育技能的专项学习和训练――因材施教灵活运用,重点提升培养。

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可以通过不同的爱好来整体训练他们的体育技能,在整体当中有分散,在分散当中形成整体,这就是可以根据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来整体性思考。

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全班同学的数量,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根据不同的小组兴趣爱好,去进行不同的选择和思考,老师分组指导,学生组内学习合作交流。例如一部分同学打篮球,一部分踢足球,一部分跑步或者跳高跳远等,这都是我们分散小组学习的主要内容,老师通过逐层的指导,让学生们每一节课都有所收获,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提升他们的水平,提升他们的专项技能,以突出重点特长,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分析学习而又组内合作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体育技能的全面学习和综合性发展――整体的提升和思考。

体育技能的专项学习,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思考,重点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其他体育项目来相互促进,这就是体育之间的相互提升和融通,并且通过学习和融通的方式,将体育的学习提升到一个全面的空间,不仅仅通过组内合作学习方式进行体育技能学习,更要通过体育技能学习来进行自身的全面提升。

教师要做到“夯实体育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将体育的基本技能和必修项目教给学生,同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进行重点教学,使之学有所长,产生浓厚的兴趣,将体育学习看成是终身活动,不断在以后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进行锻炼,通过体育技能的提升来提高综合素质,在提高身体素质同时,锻炼自己意志能力。

三、老师重点本质指导示范,学生重点有效思考学习。

不管何种学习方式,老师就是要通过主要的学习方式,来作为学生的主导而学生更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成为主体,活动的主体,教师进行课堂理念的全新研究与创新,形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教师避免过多干预学生学习,又不能完全放手,通过重点关键的方式去进行引导学习,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突出研学的重点问题,体现科学的核心价值观,进行问题的有效探索,提升研学的价值。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让学生通过小组自我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分析,让学生提升自己的有效探究能力,提高对于研修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去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同时适度引申,发散思维,切忌盲目拔高,打破接受规律。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我们才能进行“适度拓展,发散思维”,这样才会稳步提升。引导学生展开自我运动的设计和满足,使学生对体育产生情感,成为一种习惯,在以后的日常生活当中,进行有效的运用,在运动中获得一种快乐,教师要多用情感鼓励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得到最终的收获,是自己受益。

体育课程教学要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实际教学当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重视体育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尽量全面掌握体育技能,做到全面掌握和重点掌握,提升来提高综合素质,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锻炼自己的意志能力,不断变化新的教学方式去进行有效学习。

此外,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更要向学生培养体育的能力,提升体育中的精神,当做学生的生命导师,使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得到全面发展,要教育他们如何做人。体育教师不仅仅是讲课者,更是学生生命思想的导师,通过体育锻炼,要强身健体,要提升精神文化水平, 更要增加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将锻炼身体和精神培养统一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王棣生.《中学体育创新教法--素质训练方案》.学苑出版社.2000

[2] 何丰明,陈 前.《走进探索--中学体育教学创新设计与课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篇4

一、现阶段我国高中体育篮球训练教学的特点

现阶段我国青少年参与篮球运动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但凡有体育场的地方都可以见到青少年打篮球的身影。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这对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有着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一)篮球训练模式单一,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篮球是一项团队运动,并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个人技术再好,也需要队员的配合才能够取得好成绩。但是,现阶段高中体育篮球训练教学往往只重视学生对某个篮球动作的模仿练习,并没有从动作的技术层面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解,而且不重视学生的团队协作训练,这严重违背了篮球运动的体育精神,使学生对篮球运动只是一知半解,这会给学生将来深入的篮球运动学习带来消极影响,不利于篮球运动的全民普及。

(二)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观念。高中学生由于高考的压力,日常文化课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体育运动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只是把体育篮球训练当做一种释放压力的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对篮球进行主动性的深入追求。体育老师往往不重视学生篮球运动观念的树立,只是进行纯理论化的篮球教学或者机械地让学生进行训练,没有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篮球体育中获得运动的快乐,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度骤降,对篮球运动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在篮球训练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现阶段我国高中体育篮球训练教学计划及训练内容的安排和组织都不够合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程度不高,而且对学生心理素质训练不够,不能深入挖掘学生篮球运动的潜能,这严重影响了篮球训练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导致很多学生“喜欢篮球运动却不喜欢体育课篮球训练”。

二、提高高中体育篮球训练教学效率的策略

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已经逐渐成熟,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完善,这一阶段的教学对学生未来健康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体育篮球训练在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担负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任。现阶段我国高中体育篮球训练教学尚存在不少问题,体育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有效解决问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篮球运动技能的培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通过体育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体育老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重视篮球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现阶段学校可用的体育设备,也可以利用一些篮球比赛的视频资料等,不断加强对学生篮球运动技能的培养,如在体育篮球训练时,老师可以结合一些NBA球星的炫酷篮球动作,将其与日常训练的篮球技能有效融合,充分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篮球运动技能水平。

(二)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对篮球训练的情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篮球训练教学中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他们对篮球运动保持长久的热情,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树立积极健康的体育精神。比如,可以在篮球训练教学中,引入传球游戏、投篮游戏、脚步练习游戏、运球游戏和其他综合性游戏等体育游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游戏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篮球意识,达到寓教于乐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不断优化篮球训练教学过程,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时间十分宝贵,要以文化课的学习为主。篮球运动是一项比较耗时的运动,体育老师应该合理安排好活动锻炼的时间,不断优化篮球训练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通过篮球训练活动真正全身心地放松,然后精神百倍地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去。比如,可以播放一些精彩的NBA赛事或者现场观看篮球比赛,让学生通过观看球队整体配合的训练,感受篮球运动的魅力和健康向上体育精神,在获得篮球技巧方面知识的同时,达到精神上的愉悦。

综上所述,篮球运动全面综合考验学生的速度、灵敏度、力量和耐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体育篮球训练与小学和初中的相比,不仅需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在高中体育篮球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篮球意识;还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篮球运动技能水平;更要不断优化篮球训练教学的过程,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5

(一) 找出基石之音的最佳韵律

众所周知,特殊儿童普遍存在严重的发音困难,因此,初期训练必须选好突破口。在元音和辅音的单个重点训练中,元音是语音训练的基石之音。而元音中的i/e/a/u/,又是训练的基本音。但是,我发现对特殊儿童而言,发音时舌位最低的/a/音则是基音训练的重点,是基石之音,它涉及到口型张合训练和舌部、声带、气息、呼吸、发音、拼音以及语言认知训练等一系列问题。

其次我们要知道语言是具有感情功能的。人们日常通过语言的信息感受,得到过滤吸受的不超过20%,这主要是感受者的感情因素所决定的。诚然,诗歌,特别是简易的歌谣,能强烈地体现语言的感情因素和语音的韵律魅力的和谐结合。

为此,我对学生LYX和LXP的语言教学中,特意精选了儿歌《找妈妈》:

小蝌蚪,小尾巴/“妈妈,妈妈,你在哪?”/“来了,来了,我来啊!”/来了一只大青蛙。

这首儿歌中的“找妈妈”“你在哪”“我来啦”“大青蛙”“小尾巴”最适合进行启蒙的综合训练。

首先是这五个押韵的词组中,前三个是帮助儿童正确对待日常信息的输入、输出和处理时,频率最高的词组。后两个是趣味性最强的语言材料。而这五个词组的正确而清晰的发音,首先聚焦在“ma”,“na”,“la”,“wa”,“ba”上。在多次训练中,我都发现儿童发/a/音,总是口腔张得不大。我一方面告诉儿童:发/a/音,口必须大开,舌尖微离下齿,舌面中部微微隆起,硬腭后部相对。同时声带震动,软腭上升,并关闭鼻腔通路。由于歌谣的音乐性和智力开发性,能比较长期地维持特殊儿童的高度的凝聚力,起步训练就相对容易地取得了预想效果。

(二)及时采用辅助措施。

通过观察孩子在发音时是否有张嘴的能力,是否能主动配合,是否有情绪问题等,就重点教孩子慢慢地逐步把嘴巴张开。有时,孩子不能主动完成这一过程,就借助外力来完成。其中采用食品强化法或用特设性强化法比较有效。

1.食品强化法:第一步看孩子是否对强化物感兴趣,如果感兴趣,孩子就能张嘴。要是没有张嘴,就对孩子吹吹气,再让孩子看看食品或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并把食品放进孩子的两齿之间。孩子得到食物的诱惑时,一般能慢慢地张开嘴巴。这时就要抓紧时机叫儿童发出/a/音。但这种方法只对食品感兴趣的人起作用。

2.压舌板助力法:首先叫儿童张开嘴巴后,把压舌板的一端绕上纱布,慢慢地以适当力度往孩子的两齿之间移动,通过轻轻地压住孩子舌的中部来完成。就这样反复多次,孩子慢慢地可自然地多次张开嘴。此方法只用于对食品不感兴趣的孩子。

在儿童会张嘴发/a/音后,要再发/m/,/n/,/l/,/w/,/b/等音时,就要进一步训练唇,舌和下颌的活动。

1.由/ma/音引起的唇运动功能训练。训练时先从唇闭合训练开始,可令孩子双唇紧闭,夹住吸管、压舌板等物。接管做双唇的活动训练:双唇尽量向前噘起,然后尽量拉向两侧,做呲牙状的反复交替训练,以增加唇运动的灵活性。这样,发闭合音/m/就比较容易了。

2.由/na/音引起的舌运动功能训练。训练时先做哦哦舌外伸训练,再做舌身伸缩训练。为锻炼舌的伸出力,可用压舌板抵抗舌的伸出,待舌外伸功能改善后,可做舌尖舔上下唇的活动,然后系统发音。

3.由/la/音引起的下颌运动功能训练。重点是下颌上抬和下拉的训练,然后系统发音。只有唇部、舌部和下颚运动搞火了,/a/音也自然活了。于是,我选的第二首诗歌是既能唱又能念的民歌:《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丫,/又香又白人人夸。/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茉莉花呀茉莉花。

其中的“茉莉花”“满枝丫”“别人家”侧重双唇活动,而“人人夸”则侧重舌根活动和下颚活动。

(三)持续强化巩固韵律系统

为了强化舌部活动,我用儿歌《剪指甲》进行了反复训练:

小剪刀,手里拿,喀嚓,喀嚓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黑泥细菌藏不下。/讲究卫生保健康,学习劳动顶呱呱。

这里的“喀嚓”“剪指甲”“顶呱呱”等舌前音、舌后音的活动,使/a/音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后来,我又选了很多古诗进行训练,如,《寻人》: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由于多次的诗歌诵读,突出了/a/音的训练,便将口型张合训练、舌部训练、声带训练、气息训练、呼吸训练、发音训练、拼音训练和语言认知训练等全部结合起来了。

在此基础上,我还有意按照“江山多娇,人物风流,时代大飞跃”的13个诗韵,让儿童全面熟悉汉语的韵母系统,便选择性地教儿童学习了其他古诗:(其中“大韵”均见上述/a/韵诗歌。)

《静夜思》(江韵):床前明月光(guang)/凝视地上霜(shuang)/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xiang)。

《咏石灰》(山韵):千锤万凿出深山(shan)/烈火焚烧若等闲(xian)/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jian)。

《鹅》(多韵):鹅,鹅,鹅(e),曲项向天歌(ge)/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bo)。

《春晓》(娇韵):春眠不觉晓(xiao)/处处闻啼鸟(niao)/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shao)。

《清明》(人韵):清明时节雨纷纷(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hun)/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cun)。

篇6

一、课余体育训练

1.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课余体育训练不同于专业体育训练,它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业余性、基础性、相对系统性、符合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等。

2.课余体育训练的原则。课余体育训练的原则是根据学校的体育活动客观规律而确定的基本准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对体育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这些原则具体为: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统一的原则、周期性原则、适宜负荷原则等。

3.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首先要确定训练任务,包括:(1)加强身体训练,全面发展个体运动素质,打好专项训练的身体基础。(2)学习并掌握专项训练的技能,培养对专项训练的兴趣。(3)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顽强拼搏的体育运动精神。(4)为各级运动队输送优秀的种子选手,为国家运动队提供新鲜血液。(5)以相对较高的运动成绩带动学生参加体育训练,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潮。

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除了要确定管理任务,还要确定管理内容,包括:(1)加强训练计划。(2)加强思想文化教育。(3)关注文化学习。(4)加强生活管理。

二、高中课余体育训练的面临的问题

1.课余训练模式单一化,主要以“学校自办”为主。课余体育训练很大程度上受到校领导和班主任的影响。当今的学校,尤其高中,大多将升学率作为主要关注的问题,忽略课余体育训练的展开。因此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没有丰富的课余体育训练模式。这样不仅得不到很好的训练效果,反而使得学生的文化成绩和体育成绩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2.课余训练经费匮乏,来源单一,场地器材设施难令人满意。训练经费是课余体育训练顺利展开的核心条件,只有充足的训练经费才能提供良好的训练器材,训练场地,运动服装,才能聘请高水平的教练员。然而许多普通高中都无法提供学生体育训练的基本物质保障,更不用说完备的训练设备。

3.教练员兼职现象颇为严重。普通高中很少有专业的教练员,大多都是体育老师,他们没有培养专业体育人才的经验,自然也无法传授给学生高超的技能。然而体育教师和专业教练员是不同的概念,专业教练员受过专业训练,具有特定技能,运动素质较高。教练员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训练目标的取得和训练水平的提高。

4.课余训练管理效果不佳。运动员日常管理以“一集中”形式为主;运动档案和伤病记录等训练管理工作实施不到位。运动员档案作为运动员历史活动的真实记录,它不仅仅是课余训练有力助手,而且还是教练员实施有关训练计划措施的重要参考材料,系统的运动员档案有利于全面开展学校的课余训练工作。

三、高中课余训练改进措施

针对高中课余训练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否则课余体育训练将失去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提供运动人才的意义。

1.重新定位高中课余体育训练。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文化教育不再是学校存在的唯一意义。课余体育训练也需要被重新定位,只有得到重视,课余体育训练才能正常展开,才能取得成绩,也才能完成其存在的意义。

2.加强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合理的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不仅可以提高训练的质量,还能节省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正是因为没有正确的管理,才会造成各类资源浪费,包括教练员资源浪费,学生运动员资源浪费,设备器材资源浪费,训练时间浪费等。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

3.适当改革高中教育体制。当今应试教育的体制严重阻碍高中课余训练的展开。虽然这种体制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但是适当的改革可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只有分散学校领导对于文化教育过度的注意力,需要适当改革高中教育体制。

总之,目前的高中课余体育训练没有得到很好地展开,原因是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因此必须加大体育训练的普及,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特点;阻碍因素;改革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已走进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学校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是教育体系的主体。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学校体育的热点。发展课余体育训练,不仅可以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为我国体育强国建设提供支持。然而目前,学校课余运动训练重视度低、教练员配备不足、训练水平低、高水平运动员数量少等原因,致使只有少数运动员能坚持多年训练。因此,为了改善当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体能训练水平,必须做好课余体育训练工作。

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1.1课余训练时间的业余性

学生在校以学为主,必须完成学校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各门学科的学习任务。课余体育训练只能根据学生的自愿,在课外活动时间或节假日进行,因此在时间上具有业余性。

1.2课余训练的基础性

课余体育训练主要是进行基础训练,这是由学生年龄特征、学校体育训练特征的课余性和我国运动训练的体制所决定的。

1.3课余体育训练过程的间歇性

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规定科目,每年都会有寒假、暑假,因此学生的课余训练时间较少。同时,由于比赛时间的周期性,致使课余体育训练过程具有间歇性。

1.4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的不系统性

在学校体育训练中,学生要想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必须打好扎实的基础。在学校体育训练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基本技能、身体水平、运动能力等方面出发,因材施教,为将来的专项训练作好准备。

2.阻碍学校体育训练发展的因素

2.1学生积极性不足

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中,许多运动员参加平时的比赛和训练,新功课的补习时间与训练时间冲突,从而影响学习,导致成绩下滑,这样,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运动员课余训练的效果同样受到影响。

2.2家长对此存在偏见

家长对青少年课余训练的认识片面,许多有体育天赋的孩子希望能够参加体育训练,然而他们的家长却不同意他们从事体育运动。因为在家长看来还是文化课的学习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更加有用,如果参加体育课余训练,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因此会耽误其学习。

2.3学校体育设施和教练员水平有限

学校体育设施不足和教师训练方法单学校体育条件是保证课余体育训练顺利开展的物质前提,科学的训练方法需要建立在良好的训练条件基础之上,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条件一般,使训练计划、方案记法落实,影响体育教师和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以及效果,同时体育教少币大多来自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缺乏运动训练实践经验,运动项目的开展也受到局限,这对于学校课余训练的发展极为不利。

2.4缺乏科学系统的训练

在学校体育训练中,学生要想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必须打好扎实的基础,同时要确保每周训练的频率与强度。在学校体育训练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基本技能、身体水平、运动能力等方面出发,因材施教,为将来的专项训练作好准备。然而目前的课余体育训练,由于学生的每天课余时间、寒暑假时间较为分散,因此缺乏系统的训练。

2.5学校体育竞赛的质量下降

学校体育代表队积极带领运动员参与各种比赛,然而学校为了在竞争中取得第一的名次,重复使用少数优秀运动员参加比赛,使其疲劳过度不能更好的训练和学习。为了取得好成绩,欺诈、冒名顶替、谎报他们的年龄,已经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竞赛的质量,挫伤了一些学校课余训练的积极性。

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改革对策

3.1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以负责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体育教学和训练,多采用激励性评价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对体育产生最初的好感,有想进行练下去的想法。

3.2转变学生、家长及部分文化课教师对课余体育训练的认识观念

在日常训练中,体育老师应该合理的安排每周训练量,做到“劳逸结合”最有益,在不影响学生日常学习的情况下安排训练量和训练内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需要学校、体育教师及学生和家长各方积极转变观念,通力协作提高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水平,才能有利于推进学校体育训练工作,促进学校培养人才全面发展。

3.3加大教练员的培训

在学校中,体育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授体育课,大部分的教练员都是兼职。对于体育训练,往往经验和训练方法有限,因此应该加大对教练员的培训,十七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

3.4精心选材,培育苗子

在教学中,经过查阅大量资料得知体育苗子的成长特点:

3.4.1田径运动素质出众,因为田径运动是“运动之母”,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田径运动素质出众的学生,往往隐藏着其他运动的潜在素质,因此,各年级的田径运动素质测试和每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是发现苗子的极好机会。

3.4.2体育课或体育课外活动中表现活跃,反应较快、动作灵活等等。

3.5从实际出发,增加对课余体育训练的投入

开展课余体育训练需要一定的条件、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练员队伍及必要的经费和场地器材等作为物质基础与保证,这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逐渐解决,例如试办体育训练俱乐部、实行有限日有偿训练等,可以缓解训练经费紧缺现象。

参考文献:

[1]付永东.当代社会体育发展的分析和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1):591592

[2]孙全洪,常德胜.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7(04)

篇8

一、体育训练的特点

1.高中体育训练具有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特点

对于高中体育训练来说是一种体育活动,使学生在日常的紧张学习中缓解压力,加强其身体健康。

2.具有趣味性

给学生的生活增加一些兴趣爱好,对于高中生的体育训练分了很多种类,有篮球训练、乒乓球训练、体操训练等,开设的这些体育训练项目能够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得到丰富。

3.具有一定的规定

体育训练不只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随便的活动,而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有一定规章制度,学生要根据这些规定来进行体育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体育训练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训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不单单只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讲述,只有在体育训练中才能体现出体育的精髓,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健康,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体育教学的作用有:首先,让学生经过体育训练来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体育训练中组织学生一起参与,提高学生对团队的意识性,也可以训练学生的体力、智力。其次,对于学生的承受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例如,高中学生的压力是非常大的,面临着高考,学习气氛非常紧张,在日常的考试中有一些成绩不稳定的情况,这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承受能力,在遇到挫折时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

三、影响体育训练的不良因素

在高中体育训练中还存在着一些危险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这些因素不是单一的,是多方面的因素。

1.在对高中生进行体育训练时,其安全防护意识不够强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校对于学生文化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安全意识观念,对自己的安全无法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篮球训练时,学生只是顾着球是否进蓝,而忽视了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容易摔倒这一现象,老师也只是传授其技巧,没有过多地对学生的安全进行教育,这就使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很弱,容易引起意外事故的发生。

2.体育训练器材的老化

在体育训练中一些学校由于使用的体育器材比较旧容易出现一些意外事故,学生对体育训练中教学器材没有过多的研究,不知道是否能安全使用,这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一些伤,例如,学校有一些单杠、双杠,这些器材已经出现了晃动,埋在地下的部分已露出地面,出现了不牢固的现象,学生在进行训练时会因为这个原因而使学生发生意外事故。

3.在体育训练课堂上,体育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正确

由于一些事故的频频发生,一些体育教师会把组织体育训练变为学生自由活动。在学生自由活动的时候,没有老师的看管学生由于缺乏安全意识而做出一些淘气的事情,这些都有可能造成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老师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失去了体育训练的真实意义,只是给学生的体育训练下了一个理论性的概念,没有真正地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要求,使其身体健康得不到一定的提升。

四、有效措施

1.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安全

学校在课程安排中要重视对安全意识的教育,经常组织一些关于安全教育的演讲或活动,在校园内进行安全防护演练,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加强对安全意识的重视,这样才能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创新教学模式

学校要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对教师进行教学新观念的传播。

3.及时更新体育训练器材,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

4.对学校的体育训练场地建立防护措施,尽量设计安全的教学地形;

5.严格制定体育训练的课堂纪律,防止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因学生之间闹矛盾而发生意外事故

根据以上对高中体育训练不良因素的分析,建立良好的防护措施是体育教学的关键,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

素质。

参考文献:

篇9

二、初中体育训练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体育训练教学重视程度低初中体育教学存在最为普遍的问题,体育教师对体育训练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将体育训练视为简单的体能训练,忽视体育训练。久而久之,体育课逐渐沦为学生的个人活动,上课即是自由活动,致使体育训练教学完全丧气其教育意义,体育教学效率偏低。

(二)体育教学方式陈旧目前,我国体育训练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究其根本,教师对体育教学未能给予充足的重视,教学思想滞后,缺乏创新,对现代教育工具缺乏了解,无法调动学生运动热情。此外,初中体育教师形成了思维定式,沿用传统教学形式,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缺乏创新精神,课堂教学仍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陈旧方式,学生非常的被动,无法激发运动热情,导致体育训练教学停滞不前。

(三)体育教学资源匮乏体育活动范围应具有广泛性,但当前初中体育训练教学中,体育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范围无限缩减,体育训练活动局限于课堂中,这种错误的教学形式,不仅对教学效率造成影响,严重禁锢了体育训练空间的拓展。大部分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局限于几项固定的体育活动中,未能积极拓展体育教学资源,未能深入研究体育教材内容,体育训练教学成效普遍较低。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无法调动学生的运动热情,参与性低,对体育丧失兴趣,阻碍体育训练教学的发展。

三、加强初中体育训练教学的措施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初中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比较丰富,教师在体育训练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放低自己的地位,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除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外,在生活上也应该多关爱学生,让学生更加信任教师,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另外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的,教师在体育训练教学中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教学,让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学习不会感到有压力。比如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之前要精心的备课,让体育训练教学更加有效。另外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体育的爱好,让体育训练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充分激发出学生在体育方面的特长,让初中体育训练教学的开展更有效率。教师深入对学生的了解,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二)丰富教学内容,适应学生发展

目前初中体育教学都是基础的体育健康知识教学与技能教学,虽然教材的编写都是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的,但是教师在对教材的应用过程中应该随时关注学生们的动态变化,对体育教学的内容进行丰富,满足不同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如果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发展,只是一味按照教材开展体育教学,体育课的有效性永远得不到提升。教师在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结合体育教材进行创新和补充,突破体育教材的限制,让体育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丰富体育训练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体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生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初中生在健康知识方面是比较欠缺的,把健康知识融入到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能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实现体育训练教学成效的提升;二是根据学生对体育训练教学的不同兴趣特点,拓展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喜欢竞技类的体育项目,比如篮球技能、格斗等,而有的学生喜欢传统类的体育项目,比如跑步、跳高等,满足学生对体育的不同兴趣爱好。

篇10

一、转变思想观念,重视体育特长生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则会对物质产生反作用,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效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的效率和质量。首先,学校必须给予体育特长生足够的重视,不能将眼光和精力全部放在文化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老师及学校教职工要把精力投入到专业特长生身上,特别是体育特长生的教育和培训上,使他们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树立体育学习信心,把体育训练当成一个光荣使命,在体育训练中快乐学习。其次,体育特长生应该积极参与相关体育动员大会,认清自己的位置,重新审视体育这个专业,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训练。此外,通过与老师沟通交流等方式了解体育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培养体育事业的使命感,争取通过大型体育大赛为校为国争光。

二、科学合理地调整体育项目布局

学校体育训练和田径项目的设置必须以本校师生的专长项目和教学设施为基础,在充分了解教师体育特长和学生兴趣偏向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进行田径项目的布局,突出本校的强项,争取建立本校的优势体育项目,以点带面,科学合理地设置学校体育教学项目。一方面,针对设置频率高但是人才培养效果欠佳的项目,挖掘和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对症处理。如人才培养受阻是因为教练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低下,学校就要通过强化培训等方式提高训练员的素质,或者可以从外部引进一些高素质体育教学人才,加强学校的体育训练队伍建设。如果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不佳的原因是训练场地和训练设施落后,学校就应该适当加大对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的投入,争取引进更多与时俱进的训练设施,优化硬件环境。另一方面,对于开设率不高,潜在优势不明显的项目,学校应该及时将项目废止,避免造成资源浪费。通过这种方式有效优化体育教学结构和田径项目布局,在凸显本校优势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整个高中体育特长生的体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三、协调体育教学中的“学训矛盾”

高中体育特长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状况是,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出现冲突,如无法找到两者间的平衡点,就很容易造成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成绩低下,严重降低体育训练效率,不利于体育特长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种状况,教师首先必须根据体育特长生的特征制订适合的教学方案和学习方法,对特长生文化课上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根据体育生的高考特点进行有重点的课堂讲解。其次,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应该尽可能地选择在无教学任务的课余活动时间进行,避免影响正常的文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尽量压缩运动时间,提高体育训练效率,将挤出来的时间进行有效的文化学习和训练。为防止“一头倾,一头热”,必须兼顾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树立“读训并重”的意识。高长生的体育训练要安排在下午5点到6点之间进行,针对高三学生课业较繁重的特点,要尽可能地保证正常的文化学习,在体育考试即将到来的那段时间,要科学安排学生的训练时间,选择与考试进行时间一致的时间段开展体育训练,有效培养考生的兴奋点,保证体育考试的稳定发挥甚至超常发挥。最后,相关调查显示,过早开展体育训练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但是最终高考时体育术科上线率高,文化课成绩却明显跟不上,为了保证学生正常的文化学习,必须合理安排训练项目,例如,在高考前两个月内的早训活动中,尽量安排铅球等运动量较小的项目,避免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过大影响。

四、完善教练员培训制度

我们要增加学校田径训练员的培训机会,不断更新训练员的观

,与时俱进,为学生的体育培训提供保障。首先,每隔一段时间就举办有规律的体育训练研讨会,邀请有经验的体育专家和学者授课,分享心得和体会。其次,把握每一次外出培训的机会,鼓励教练员积极主动参加外地培训,促使其思想及教学技能与外界接轨,提高专业素质。最后,建立健全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逐步完善体育训练员的在职进修制度,有效培养其竞争意识,不断提高竞争能力,进而提升体育教练员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准。体育教学相关管理部门必须主动为学校教练员的科研活动提供环境和条件,监督训练员进行理论学习,同时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和水平,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学校教练员要注意培养科研意识,主动参加各种体育科学研究活动,争取将新技术和新成果大量投入田径训练中,强化高中体育特长生的体育训练效果。

综上所述,对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有效训练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要想强化体育特长生的体育训练效果,促进体育特长生的全面稳定发展,必须重视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训练观念和体育学习信心。其次,综合考虑学校师生的专长特点和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校的项目结构,形成本校的优势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再次,协调好高中体育特长生体育训练和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坚持训练与文化学习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培训时间,避免因培训影响正常学习。最后,学校不断增加对体育教练员的培训投入,创造机会使教练员进行省外培训或参加相关体育研讨会,提高教练员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准,强化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效果。

篇11

采用多媒体激趣训练法。高考体育训练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有的学生可能对一些运动项目兴趣不大,产生消极训练情绪,这时候我就会通过多媒体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训练成绩。如在传授100米跑技术时,我会通过多媒体播放运动员在运动上取得冠军的镜头,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会让体育生情绪高涨,学习热情激增,然后我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把100米跑的技术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对100米跑的技术有个直观的了解,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正确的100米跑技术动作,为他们在今后体育训练中正确掌握100米跑技术动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通过播放亚运会100米冠军大战,从而激发了体育生们训练的热情,达到了很好的体育训练效果。

二、化难为易、化动为静,强化高考体育学生的理解力

理解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要阶段,运用计算机把所教学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变动为静,变快为慢,有利于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抽象的知识。例如,立定跳远教学训练,过去我们采用“讲解+示范”的形式来教学,以讲解为主,示范为辅。虽然讲解能强调重点,但在示范时,由于示范动作瞬间完成,学生根本不能看清其过程。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起跳、腾空、收腹、落地”四个过程演示出来,就能化动为静,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演示之前,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如跳远有哪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哪些技术动作,请学生看完了再回答,学生理解了基本技能,就很容易掌握立定跳远的基本动作,效果显著。

高考体育项目中有的技术动作是难以掌握的,在一瞬间要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例如,在学习后抛实心球时,向学生介绍技术动作时,如是用传统的示范,讲解方式来进行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因为在上课时,教练将完整动作示范以后再进行讲解、分析,所讲的一切都较为抽象,在视觉上不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不易让学生掌握,但是,在传授后抛实心球动作时,我先在室内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整个后抛实心球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屏幕展示事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动作要领解析出示在相应动作的旁边,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重复播放、讲解,然后带领体育生到操场上练习,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这样,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练习起来便会更有劲,更主动,对动作要领便能直观理解,掌握技术动作也就更快了。这点也符合高中学生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更具有强烈认同感的这一心理特点。多媒体教学对指出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和纠正方法也有很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运用画面演示各种错误动作,学生通过认真观看画面,动脑思考。然后,通过教师仔细分辑到教学软件中,播放给学生看,使学生对后抛实心球动作在运动中的应用有个初步的认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样对体育生在室外训练后抛实心球动作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巧用多媒体教学培养高考体育学生创造力

一堂好的体育训练课,取决于教练对训练内容的选择和运动负荷的安排,体育生的训练,不但要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为高考体育服务,而且还在其基础上要有所创新和发展。这就需要教练去充分挖掘高考体育的训练项目,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运动负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来引导学生去创造想象,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某种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开动大脑展开想象与创造,创造性地做出一些未曾做过的动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体育成绩。根据高中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在训练中采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力。如激励诱导法。在练习某一个动作时,我首先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们大胆尝试各种动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再通过诱导的方式过渡到本次训练内容上,一改过去的教练先讲解示范然后让学生学习的被动训练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愉快中主动学习,效果显著,实践中我还时常采用回忆与想象相结合的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想象创造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过的动作和创造新的动作,达到专项技术动作完美的效果,能尽快提高学生的专项运动水平。

四、多媒体教学与高考体育专项素质训练紧密结合,提高体育专项训练课质量

篇12

(一)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4所高职院校的24名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广泛阅读了教育学、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学等许多著作、书籍,并通过CNKI数据库查阅学术期刊相关文章,从而了解了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言动态。

2.问卷调查法

对山东省4所高职院校的24名体育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4份,有效率100.0%,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一)山东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分析

1.“双赢”式战略

认为高职院校进行课余体育训练就是办高水平运动队取得名次,导致一些学校急功近利,从专业队招收一些退役运动员,给他们学籍,为他们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最后发给他们学历证书,这既解决了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问题,又省下了大笔的训练经费,从而实现“双赢”。

2.放弃课余体育训练

认为自己不具备办运动队的条件(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充足的训练经费、科学的管理体制、完善的体育场馆、科学的医务监督、营养供给和恢复手段、科研水平和科技服务水平),干脆放弃课余体育训练,或者将课余体育训练简单化,在实践活动中应付了事。

3.忽视群众体育,普及与提高不平衡

片面理解课余体育训练的目的和任务,认为山东省高职院校进行课余体育训练就是对几名体育特长生进行训练,依靠抓竞技体育,引进好队员成绩显著,比抓群众体育见效快且要轻松得多,所以实际工作中只重视竞技体育的高水平,忽视群众体育的高水平,他们把绝大多数的精力和体育经费用在极少数体育特长生身上,忽视培养体育骨干促进绝大多数学生体育锻炼的任务。

(二)制约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因素

1.训练经费短缺、来源单一

目前山东省高职院校训练经费仍有90%以学校拨款为主,学校体育经费预算一般低于1%,除掉维持正常的教学等活动,分配到课余体育训练的份额更是少之又少,人均训练经费低得可怜,一次训练课仅给学生几块钱的补助,连基本的营养补充都维持不了,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加训练的积极性,制约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

2.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对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对课余体育训练的经费投入,直接影响教练员及学生参加训练的积极性。

3.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体育特长仅当作进入大学的敲门砖,入学后就采取应付训练的态度,训练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专项成绩下滑严重。另外,学习与训练相冲突,一些学校以训为主,以学为辅,单纯追求训练,忽视学生的学习,缺乏政策上的照顾,由于学生的精力有限,艰苦的训练后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和恢复,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一些学生放弃课余体育训练。

(三)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发展的主要对策

1.学校增加体育经费的预算,提高教练员的待遇,增加训练补助

在职称评定、计算工作量方面充分考虑教练员,将教练员的训练和比赛时间换算成工作量,将教练员的训练成果和比赛成绩作为科研成果,作为评定职称、分配住房的重要参考目标,对成绩特别突出者给予特殊政策,可破格晋升职称。通过这些方法调动教练员进行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2.摆正群体工作的位置

课余体育训练是教育本身的需要,是我国群众体育的基础。当前学校体育训练主要集中在运动队的训练,约有90%的学生不能参加训练,学校应给予每个学生公平的指导和教育的权力,通过组织不同层次的运动项目俱乐部,对愿意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不论运动水平高低,有无运动天赋,均派遣专门的体育教师进行指导,教会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及手段,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

3.完善制度,严格管理

明确课余体育训练以学为主,以训为辅,要求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形式的训练,课余体育训练既区别于一般体育教学,又不同于专业运动训练,学生运动员既要学习文化课知识,又要进行运动训练,不可能向专业运动员那样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因此,按照体育与教育的规律,根据学校生活特点及规律,合理安排训练方法、手段,对具有运动潜能的运动员进行培养,保证训练的时间,处理好学习时间与训练时间的关系,提高训练质量和效果。

三、结语

山东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成绩是显著的,但困难和问题也不少,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工作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使很多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未来应加强科学管理,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检查和推动山东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继续深化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改革,使高职院校体育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变,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优势,取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在改革潮流中找到立足点。

参考文献:

篇13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课余时间,对体育基础和技术水平较好的学生通过运动队、代表队等形式进行系统训练,以提高运动成绩的专门教育过程。课余体育训练这一过程毕竟属于“课余”的性质,因此,它不同于职业型的优秀运动员训练。由于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运动训练在目标的明确、计划的制定、内容的安排、方法的使用、节奏的掌握等诸方面均有自己的独特的运行模式。

一、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及问题

我国高校体育课余训练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全面的开展,提高了运动竞技水平,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二是使课余训练工作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和制度化,在招生、学籍、训练和竞赛管理方面逐步形成了一套办法,为吸收体育运动成绩突出的学生入学并使其顺利完成基本学业创造了条件。课余体育训练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有了适当的位置,初步形成了体教结合的课余体育训练新机制。三是促进了管理人员、教练员、裁判员队伍和体育设施的建设,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增进了国际(内)体育文化交流,促进了大学生体育学会单项分会的发展。但是,当前高校体育课余训练的实际开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和困难。

第一,我国高校体育课余训练仍然沿用传统的计划经济运行机制,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这使得很多高校的课余体育训练变成一种形式主义,影响了课余体育活动的实际训练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我国高校在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时候,由于体育场地设施简陋,使得训练无法系统性进行。学校的学习时间比较紧张,课程繁重,学生可以用于自己支配的课余时间较少,还有能够提供的课余训练经费有限,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正常实施。第三,当前,我国高校的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其经费来源主要来自于学校的行政拨款,能够通过其他途径,比如说学校外行政拨款、自筹资金、与企业、行业、体协、体委合作得到经费等方式筹集到足够的训练经费的情况少之又少。第四,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招生标准不够统一,一些学校在招生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无序和违规行为的发生。

二、课余体育训练发展策略

(一)改变观念

目前,大多高校对于课余体育训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课余体育训练不仅是体育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不仅增强了体质,还能在体育中的得到发泄,取得良好的成绩时能够得到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促进各方面的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课余体育训练在高校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须加强对其重视,加大对课余体育的宣传,使学生们也能重视课余训练、

(二)创新体制

目前高校的课余体育训练发展尚不完善,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学校要加强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例如竞赛是促进体育发展的重要手段,竞赛需要制定相应的选手参赛资格和流程、比赛规则和顺序等规定、由于当前课余体育训练的政治色彩太多,高校首先要适当地放松对课余体育的管理,将部分管理的权力交由学生体育协会,赋予其一定的自,增强课余体育训练的灵活性,学校主要负责宏观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体育协会要加强自身的建设,适当地举行课余体育竞赛。例如:制定严格、规范的体育生文化考试制度。由于体育生经常要参加各种比赛,因此便消耗较多文化课程学习的时间,这样一来,直接会影响到文化课的学习效果,所以,对于那些参加比赛获得优异成绩的体育生来说,可以结合其获得的名次对文化课考试予以适当的加分,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而对于体育成绩特别突出的体育生来说,高校对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采取免试便可成为研究生的方法,从而对有能力的体育生进行再培养。

(三)合理设置体育项目

不同高校拥有不同的师资力量和设备,受到的环境也不尽相同,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的课余体育活动,如南方的高校,气候温度较高,可以开展游泳等项目;而在北方,冬季气温较低,可以进行滑冰等活动。随着对体育事业重视程度的增高,培养高校特色的体育项目十分重要,这对课余体育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特色体育项目甚至可能会成为一所高校的标志。此外,教练员应该要充分利用体育生文课余时间,加强训练。并且,要结合高校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在训练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考试时间安排,将训练的重点安排在学生的假期,特别是在学期初,要不断加强训练,适当调整年终考试训练时间,在每一次训练中,都要确保学生保质保量的完成训练任务。

(四)加大投入

现在高校的资金投入已不再是仅仅通过政府和自身的筹集,还可以争取社会和企业等的赞助支持、高校要逐步实现课余体育的产业化,借助自身的优势吸引企业赞助,积极地筹备资金,企业则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回收成木,从而达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