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心理健康状况自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心理健康状况自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心理健康状况自述

篇1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这个群体在城市中不断壮大,民工子女在城市化过程中,也随父母大量转移到城市。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不能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应有的城市生活待遇,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被称为“社会处境不利群体儿童”,他们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巨大心理压力的影响下,往往产生自闭、社会逆反、孤独、自卑等心理问题。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目前有关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比较多,但大多停留在就学的基本状况和人口特征等层面,对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和研究较少。

2.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

生活的重压,学业的挫折,不公平的待遇,使得民工子女过早地告别了童年的欢乐时光,经常处于紧张、困惑与迷茫之中。久而久之,他们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极度自卑。

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心特别敏感,易受伤,民工子女尤为严重。王亚南的研究显示民工子女比城市孩子更易感到自卑[1]。

首先容貌、身材等方面的缺陷,黝黑的皮肤和浓重的乡音往往使他们自惭形秽,而感到自卑;其次,不断转学,造成他们知识的断层,成绩跟不上,容易产生“先天不足”之感;最后,民工子女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来自偏僻的农村,社会地位低下,家庭经济状况窘迫,对比优越的城市生活,易产生“低人一头”的自卑心理。

2.2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

起初,他们的心境一般比较平和,非常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与肯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仅没有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还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再加上年龄段和家庭条件等多方面原因,情绪极不稳定,学习、生活热情明显减弱,进而产生不良的、消极的心境。

民工子女生活不稳定,经常转学,学习上存在着很多断层,刚来城市跟不上城市学校的教育进度,同时由于父母文化水平低但是对孩子期望过高,由此给民工子女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产生学习焦虑。苏庆林的研究显示进城务工民工子女学习心理上存在三个问题:(1)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不强烈;(2)缺乏自信,自我认同感低;(3)知识结构和学习习惯的差异,产生疲倦心理[2]。

王亚南采用YG-WR中学生性格量表测试显示:民工子弟情绪稳定性(包括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的表现)明显次于城市学生,且差异显著。民工子弟易抑郁、悲伤,情绪变化大,对人对事常抱怀疑态度,爱担心,易敏感[1]。

陈舜蓬、陈美芬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温州地区302名外来民工子女展开调查,分析了当前温州市外来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外来民工子女焦虑、抑郁等诸多因子得分高于全国中学生常模,且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3]。

2.3性格孤僻,不爱交往。

民工子女远离家乡,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大城市,走进一群完全不同的城市孩子中间,他们渴望交流,渴望帮助,渴望被呵护和认同,但父母都为工作生活忙碌,根本无暇顾及他们心里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和城市同学的认同。自身的环境使得他们对他人很敏感,总觉得城里人瞧不起自己。因此,他们就用一种强烈的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这样他们自然而然就产生一种自闭心理,逐渐脱离集体,形成孤僻的性格。在调查“你有几个知心朋友,分别是谁?”时,外地生源学生选择没有知心朋友的比例比本地生高出30%;而在有知心朋友的外地生中,结交的朋友大多是同地方的人,和本地学生交朋友的寥寥无几。有的外地生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掩藏起来,有了烦恼就写进日记或藏在心里,不愿意和老师同学沟通[4]。

2.4放纵,自暴自弃。

外来民工家庭中,大部分家长的自身素质较差,生活态度消极,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缺乏耐心,很少关心他们的学习,如果孩子犯错,不是打骂,就是放任自流。缺乏父母关爱,学习上屡屡受挫,生活中得不到城市居民的尊重,这样的处境使一些民工子女心中充满了怨恨,或者以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进行无声的反抗,或者将怨恨的矛头转向外界,出现欺负小同学,违反学校纪律,打架、小偷小摸、敲诈勒索等不良行为。杨建飞的研究显示,外来民工子女在压力下易放纵,男生尤为明显[5]。

3.外来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现状的干预策略

3.1提供家庭教育辅导。

针对外来民工文化层次偏低,不懂科学教育孩子的情况,学校或社会组织专门活动培养其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会正确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多给予孩子鼓励和夸奖,和孩子沟通做到及时发现不良倾向,并且寻求正确的解决方式。如郑信军的研究显示,如外来民工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关爱与理解,则不仅可能增进孩子在学校班级中的同伴接纳,而且可能增进孩子与友伴的相互认同与友谊[6]。

3.2实现教育公平,构建爱心网络。

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应尽量提供民工子女与城市儿童一样的待遇。

另外,学校还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对亚健康的孩子施予援助。王亚南等对严重自卑的进城民工子女的研究显示,通过帮助孩子:(1)进行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价;(2)调整自我期望至合理水平;(3)密切关注其独特价值;(4)使其有成就感;(5)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自信大胆地展示自我;(6)学会扬长避短;(7)适当地敞开胸怀,可以改善其自卑感[7]。

构建爱心网络,鼓励城市学生主动结识民工子女,让其体验到学校大集体的温暖。老师们应该关注到民工子女的学习自信,用激励进取,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3构建完善的社会教育保障体系。

许多外来生的心理问题源于经济与精神压力,因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外来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严禁学校对外来生乱收费,还可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创设关爱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王亚南.对进城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分析[M].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

[2]苏庆林.外来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分析及解决策略[J].各界・科技与教育,1994-2009:47-48.

[3]陈舜蓬,陈美芬.温州外来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2):40-44.

[4]徐晓,张仲明,周雨捷.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心理状况比较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2-14.

篇2

[7]常进锋,陆卫群. 同性恋自杀问题的社会学分析.青年与社会,2013,514(4):291.

[8]许学华,张夔. 同性恋歧视及其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3(1):43-46.

[9]于宗富,张朝. 男同性恋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8):2291-2293.

[10]李望舒. 关于同性恋的概念、成因、治疗及对青少年的预防.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3(2):62-64.

[11]杨扬,岳文静,朱振菁. 同性恋的心理社会成因.学理论,2012(15):63-64.

[12]汪新建,温江红. 同性恋成因的理论探讨.医学与哲学,2002,23(4):1-4.

[13]马文靖. 浅析同性恋成因中的心理、社会因素.科技信息,2008(11):156-157.

[14]饶夏溦. 同性恋的社会心理诱因及其健康状况.科技信息,2007(24):126.

篇3

从孟女士的自述内容来看。她的孩子的确存在较为明显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上的困扰。情绪困扰是心理障碍的一种表现,常见于各种心理疾病。人的情绪问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与季节变化有关,在夏季情绪波动较大,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中暑”。据研究表明,在炎热的夏季,约有10%的人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的异常,或表现为情绪烦躁、爱发脾气、易激怒;或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容易忘事、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困难;或表现为情绪低落、缺乏热情、精神不振等。

导致这种“心理中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炎热的夏季,睡眠和饮食量减少,加上出汗增多,体内能量代谢消耗增加,水电解质代谢异常,内分泌发生改变,使得大脑神经活动功能出现障碍,从而产生情绪、心境、行为方面的异常;二是自身内在的原因,即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状态较差,对抗外界环境变化和刺激的能力下降,当处在夏季的炎热的应激环境下就可能出现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孟女士的孩子性格较为内向,不善于人际交往,处理内心矛盾冲突时存在困难,这是他内在素质方面的问题,炎热的夏天可能会激发他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他所表现出的睡眠障碍、不能安心学习、看电视、发脾气和吵闹都反应了他内心的焦虑和压抑的情绪。

篇4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本着患者自愿的原则,共报名慢性病患者8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45例,年龄在52-78岁之间,平均年龄62.4岁,患者平均受教育年限11年,其中已婚患者78例,未婚患者2例,平均患者慢性病种数为1.5种,研究对象均为参加过任何健康教育培训和课程。将80例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等无统计学差异,具有组间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太极拳课程【3】。太极拳课程排除太极拳禁忌症患者,由太极拳老师教授24式太极拳,课程合计8个课时,授课时间为每周1次,每次1.5小时。干预组患者接受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课程【4】。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课程内容主要为:维持改善力量、运动耐力、柔韧性;指导患者日常合理用药;了解和认识疾病症状的知识技能;自我管理身体疲劳及睡眠质量;管理自我异常情绪,如何与医护人员交流;有效解决自身疾病问题等。课程合计8个课时,授课时间为每周1次,每次2小时。社区健康中心医生担任课程讲师,按照《慢性病指导者手册》在社区健康中心通过小组的形式为慢性病患者进行讲解。课程模式除了讲解外还可增加患者互动和启发教程,鼓励慢性病患者积极分享个人经验,并且让患者参考阅读《慢性病患者健康幸福生活》。

1.3效果评价

设立健康状况评定表,包括9个项目为躯体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身体状况、生命活力、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情绪状况、自述健康,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状况越好[5]。采用美国斯坦福大学自我效能测定表进行自我管效能评定,包括6个项目,每个项目满分1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管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录入统计学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用标准差,计数资料用%表示,分别进行T检验和X2检验,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性为P

2 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全部完成培训课程,且培训前两组患者的健康状况评定表和自我管理效能评定无统计学差异。在培训结束后干预组的健康状况评定表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一 课程结束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的评价比较

干预组 对照组

培训前 培训后 培训前 培训后

躯体功能 21.22±3.40 23.34±4.32 21.89±4.34 22.67±4.34

躯体疼痛 5.65±2.34 6.03±1.22 5.89±1.23 5.67±1.77

总体健康 14.99±3.22 15.67±3.23 15.89±2.34 5.98±1.33

身体状况 4.89±1.12 5.20±1.21 4.89±1.23 4.90±1.30

生命活力 12.56±4.78 13.89±4.23 12.90±3.09 13.67±2.34

社会功能 5.89±1.00 6.44±1.69 5.45±1.23 5.89±1.66

心理健康 17.37±5.65 18.30±5.90 15.67±4.89 16.23±4.34

情绪状况 3.99±1.10 5.12±1.23 3.78±0.99 3.52±1.06

自述健康 2.34±1.33 3.09±1.55 2.55±1.22 2.77±0.88

症状管理 6.3±2.2 7.8±2.8 6.7±2.4 7.1±2.9

疾病共性管理 6.7±2.1 8.3±2.9 6.5±2.0 6.9±2.2

3 讨论

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疾病与病人教育研究中心创办的教育课程,主要为指导在社区中对慢性疾病患者的慢性病教育课程,患者通过学习自我管理项目长我自我管理所用到的疾病知识、预防技能,重新树立与医护人员交流的技巧,在医疗架构工作人员的支持下,凭借患者自己对慢性病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进行应对和解决。

本次研究未能进行长期评估和持续随访,未能观察到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对患者疾病持续性影响及效果,但在短期干预效果明显,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状况,降低慢性病急性发作的影响。社区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特别适合慢性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对于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可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劳卫民.由娜.梁伯衡.广州市农村地区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效果初探[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3,29(12):1034-1037.

[2]李嘉祁.王鸣川.林峰.深圳地区实施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的效果[J].中国康复.2007,22(4):289-291.

篇5

《儒林外史》中有则妇孺皆知的故事,说的是范进数十年寒窗苦读后终于中了单人,听到喜讯后的他竟突然狂呼狂笑、痰迷心窍而“发癫”。这则本意是讽刺科举制度的笑话在现代教育心理医学上却有着另外一番意义,因为它不但反映了一种重要的心理障碍现象,而更是时刻提醒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据有关部门对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20%―30%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中学生的比例则高达35%―45%。而对那些面临高考的学生来说,这一比例更高。学生心理障碍如此普遍,以至于有时让人们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熟视无睹,直至产生严重的后果时才幡然悔悟。常见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就有高达5%以上的中学生不同程度染上此病。这种心理障碍表现出的是受到学习挫折或精神刺激后情绪严重低落、寡言少语、生活态度消沉,对学习缺乏兴趣、睡眠不好、食欲不振、不爱活动、老是觉得事事不如意,前途渺茫,常自述心情都在“发霉”。家长和学生本人常常认为这只不过是心情不好而已,过一阵子就自然好了。然而,即使没有真正不顺心的事,患上抑郁症的学生那“发霉”的心情仍不能排遣,以后还会逐步发展为自怨自艾、自责自罪、小题大作,常常认为自己有错甚至有罪,应自杀以赎罪。这种抑郁情绪晨重晚轻。尽管大多数患抑郁症的学生只是表现为情绪抑郁、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下降,仍有部分学生会在面临重大困难时或遭受严重挫折后症状突然加重,甚至出现离家出走、严重者有自杀企图等极端行为。

抑郁症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的自我压抑以及过分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那些性格内向、缺少感情交流、体弱多病或有自卑心理的学生,特别是女性中学生更容易患上此病。抑郁症的发生及表现过程一般比较缓慢,作为家长和老师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外,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掌握他们的情绪变化、准确判断并及时介入,阻止病情恶化。如果发现某个学生出现长时间的情绪抑郁,而且对下面9个问题中的5个做了肯定回答并持续两周不能恢复,就必须及时做心理治疗,以免发生意外。(1)是否觉得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感到压抑、失望;(2)是否对所有或几乎所有活动失去兴趣;(3)是否最近胖了或瘦了很多;(4)是否比平时睡得多了或少了;(5)是否为了自己不能安静下来而心烦或说话比以前更慢了;(6)是否长期感到疲倦或做事有心无力;(7)是否每天都感到自己没有什么价值或有负疚感;(8)是否觉得自己无法正常思考,无法集中精力;(9)是否反复思考死的问题或想过自杀。

有抑郁症倾向或患上抑郁症的学生应当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树立克服抑郁情绪的信心;课外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寻找能让你乐在其中的活动,重树对生活的兴趣,寻找能坦诚交流的伙伴,敢于向别人诉说烦恼,及时消除不良想法,达到心理平衡;注意把握自我的心灵谈话,不向内心输入消极有害的信息;不要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那些平时说话细声细气的学生不妨养成大声说话的习惯。也许就在这不知不觉中,那“发霉”的心情就悄然烟消云散,而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原来仍可以精力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信心百倍地迎接各种挑战。

篇6

Huang Mei-ku

Shenzhen baoan district xixiang people’s hospital, shenzhen 51826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evaluation of Xixiang Street external female labor workers mental health, and provide reference to carry out psychological guidance work. Methods: Since August 2009 until now , randomly selected 1200 exotic female labor workers with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are in Xixiang Street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randomly selected other 1200 ones withou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s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symptoms self-assessment table (SCL-90) to evaluate the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in the two groups of female labor worker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and tha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different age groups.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intervention except psychiatric disorders, other aspects compared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Xixiang Street; female labor workers; mental health effects

西乡街道是深圳经济开发区中具有得天独厚地理位置的重要地区,倚靠三角洲地区,成为联系大陆与香港的重要纽带。该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因此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其人数约占总人口数的一半以上[ 1 ]。这些务工人员没有当地户口,处于社会底层地位,工作繁重,收入微薄,但却是支撑深圳建设的中流砥柱,他们因此遭受着巨大的生活心理压力。为使劳务工更好地投入到城市发展中去,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就成为重中之重。而女性则肩负着照顾家庭与外出工作的双重重担,所以对外来女性劳务工进行心理疏导具有重大的影响[2]。本研究着重分析了西乡街道2400名女性劳务工心理情况,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9年8月起至今所有接受调查的西乡街道外来女性劳务工总共2400例,年龄范围为18岁~58岁,平均年龄(28.24±6.52)岁,其中18岁~37岁共1632例(68%),38岁~58岁共768例(32.0%)。初中及其以下学历水平者共1385例(57.7%),高中及其以上学历水平者1015例(42.3%)。未婚或单身者832例(34.7%),结婚或离异者1568例(65.3%)。将上述女性劳务工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200例。两组在平均年龄、年龄分布、学历水平、婚姻状况等方面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外来女性劳务工未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实验组则接受以下心理干预:每月定时举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鼓励劳务工有任何心理问题及时对专家进行探讨,确保劳务工明了心理咨询师联系方式,鼓励电话询问,有严重问题可与社区医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以解决劳务工心理疾患。每周由社区医生对实验组劳务工进行为时30min的家访,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具体内容有[3]:①提高劳务工自身对典型性身心疾病的认识;②教授劳务工如何正确看待心理教育与干预;③讲解及时调节不良情绪的必要性与方法;④讲授如何获取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要领;⑤针对劳务工个人具体的不良生活方式进行指导。进行心理辅导时主要是让劳务工自述心理状况,并与其身边亲属等交谈以更加充分地了解个体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1.2.2 评价方法 所有女性劳务工均经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后,根据个人近期情况填写一份调查问卷。填写完毕后,由专业人员及时收回,实验组总计分发问卷1200份,剔除53份不合格者,有效统计率为95.6%。对照组总计分发问卷1200份,剔除58份不合格者,有效统计率为95.2%。问卷内容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4],包括思想情感、情绪意识、行为习惯等方面,共有90个评分选项,包括躯体化障碍、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抑郁、焦虑、惊恐、偏执、敌对九大典型症状。分数评判标准为:无(1分)、轻度(2分)、中度(3分)、偏重(4分)、重度(5分)。劳务工有任何不理解或质疑的地方应及时询问工作人员,要求其必须结合真实情况进行评分。

1.3 观察指标

两组女性劳务工干预前后的SCL-90评分比较,年龄因素对实验组女性劳务工干预前后SCL-90评分的影响。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在SPSS17.0软件上统计,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应用t检验,检验标准以P

2 结果

2.1 两组女性劳务工的SCL-90评分比较

实验组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前后除精神病外,躯体化障碍、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惊恐、偏执、敌对等方面均具有显著差异(P

2.2 年龄因素对实验组女性劳务工干预前后的SCL-90评分的影响

实验组中18岁~37岁组问卷作废共30例,38岁~58岁组问卷作废23份。由表可见,38岁~58岁组劳务工的心理干预效果明显优于18岁~37岁组,除躯体化障碍外,两个年龄组其他方面经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

3 讨论

大量外来劳务工背井离乡迁徙到经济发达地区,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却未能得到帮助疏解,往往缺乏正确的疏泄途径而造成大量不良社会现象:打架斗殴、酗酒生事、抑郁自杀等。而医疗机构通常只关注于患者的身体疾病,忽略了患者的心理卫生[5]。随着我国对民生关注的逐步增强,我们的观念已由过去传统的要求身体健康逐渐发展为要求身心健康的高标准。

西乡街道作为深圳著名的发展基地,大量女性外来劳务工的心理健康尤其需要正确指导。主要原因有[6]:①女性天生性格柔弱而敏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②劳务工普遍学历不高,年龄较小,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常常不能冷静分析处理问题;③劳务工因地域不适而承受力底下,缺乏与人群的交流与沟通;④劳务工是社会弱势群体,缺乏法律意识下的自我保护能力,未能引起社会充分的关心;⑤劳务工几乎都未曾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本研究发现,实验组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前后除精神病外,躯体化障碍、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惊恐、偏执、敌对等方面均具有显著差异(P

通过对西乡街道女性劳务工心理干预的研究,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劳务工心理健康。政府应致力加强提高劳务工教育水平,进行积极向上的心理教育与保健[8],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构建出行之有效的社区心理服务机构,切实解决外来劳务人员的心理问题,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赵志广,彭绩,程锦泉.深圳市劳务工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益相关集团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23(4):234-235.

[2] 刘晋洪,张泉水,夏莉.深圳市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状态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7):644-645.

[3郭洪波,罗玉梅,温菊芬,等.深圳市厂企劳务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9(2):220-221

[4] 胡纪泽,胡赤怡,段卫东,等.深圳市户籍及非户籍居民精神疾病现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 (6):543-548.

[5] 吴均林,周指明,巫云辉,等. 社区心理卫生服务需求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1):688-691.

篇7

1心理健康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智力正常、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有心理自控能力、有健全的个性特征、有自信心、有心理耐受力。

2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面对大学生“成长的烦恼”和种种“心结”“心病”,家长不能视而不见,学校不能无所作为,社会不能漠然置之。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干预教育,使大学生保持快乐、阳光、乐观、向上的心态,是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

3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

根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测算,目前5%左右的中国人患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真正患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0.32%。对比之下,大学生群体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一般社会群体。因此,极端个案并不能代表全体,大学生群体整体的心理状况健康良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主要表现在:

①抑郁自卑:随着社会就业及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一部分同学受自卑情绪困扰。据调查,42.5%的同学为自己没有一技之长等能力上的缺陷而引不起老师、同学,尤其是异性的注意而自卑;36.7%的同学渴望拥有优越的家庭环境,因为“家里条件差,没钱,跟别人不在同一个档次”产生心理落差;29.2%的学生觉得自己相貌不好或是身材矮小而不愿和人交往;22.5%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如人而导致自卑;15.8%的学生因性格问题(比如胆怯)而导致自卑。自卑情绪的产生,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生活上消极抑郁,心情烦躁,还会出现心悸、胸闷、尿频、出汗、自怨自艾等症状。

②盲目攀比:17岁少年王某卖肾买苹果手机案、大学生以“奖励”为名要求父母买笔记本电脑、PSP、iPhone等电子产品的新闻报道,无一不反映出当代学生盲目攀比、虚荣心强的心理,折射出大学生价值观的错位。

③功利主义:大学校园受到整个社会唯利是图风气的影响,同学们在利益的驱动与压力下读书,不少人信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种价值观,唯利是图,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有些学生就把同学视为学习或者是感情与未来生活的对手,甚至敌手,为了战胜对方在学校里几乎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连对法制的畏惧都置之脑后。而盯着功利性十足的个人目标,造成一些高学历人才的精神偏陋或心理失常,在原本只属于常识、常规的人际关系或行事挫折面前,缺少包容心与应对能力。

④上网成瘾:网瘾即“互联网成瘾综合征”,英文简称为IAD。基本症状是上网时间失控,欲罢不能。据有的学生自述,一些学生迷恋魔曾、CF等游戏,一玩就是十几个小时;一些学生早上一起床就开始玩游戏,一直到深夜,困了倒头就睡,醒了又继续玩;一些学生一到教室上课就无精打采、迷糊睡觉,一上网就精神抖擞,两眼放光。不少学生为了上网逃课,不参加考试或考试成绩不佳,不仅严重影响学生学业,而且对身心健康都造成极大危害。据专家分析,上网成瘾的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存在性格内向、孤僻、意志力薄弱等特征,他们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寻找心理安慰,弥补心理落差。

4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始终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许多高校在大一时均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课时在24学时或是32学时。在高年级开设《咨询心理学》等多门选修课,帮助学生科学认识心理问题,教学方式寓教于乐,主要以活跃的课堂、团体心理游戏、心理健康活动月、户外拓展训练等方式展开,学习考核以撰写学习心得、个人的心理成长报告为主,引导学生具有阳光心态,快乐生活。多数高校都配有多名专职以及数十位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除了日常咨询外,每月都会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开展大型咨询会。学校将人际交往、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咨询分成小组,处理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矛盾。

5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建议

5.1 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倡导多元化和个性化教育。让大学回归教育和学术本位,破除仅仅是就业率、考研率等的学校评价体系,摆脱功利的办学追求;不能以扼杀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为代价,让学生们变为只会应试,却没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书呆子;倡导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具有完善的人格。

5.2 加强生命教育、人格教育的心理教育。人际关系紧张是制造大学生心理问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与人格素养的培养,引导、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同学当竞争对手进行教育,最终异化同学关系,甚至制造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

篇8

唐女士今年29岁,怀孕3个月以来一直情绪低落,做什么事都觉得没劲,感觉生活没什么意思,在家里老发脾气,想摔东西、骂人打人。通过谈话,我深入了解了唐女士的成长史、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婚姻状况等。

原来,唐女士成长于单亲家庭,从小父母离异,母亲忙于生计,对她缺少照顾,感情上沟通也较少。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唐女士个性倔强、内心自卑,朋友很少。工作后,她经人介绍认识了小王,因为很想有个温暖的家,所以与小王认识不到半年就结婚了。结果,婚后他们发现彼此性格不合,老是为小事吵架,半年后男方坚决提出离婚,无奈的唐女士只好办了离婚手续。这次经历使她深感痛苦,觉得父母离婚了,自己也离婚了,怎么这么倒霉,自己的人生很失败。唐女士反反复复思考这些问题,心情压抑,为了早日摆脱这种状态,她又结识了现在的老公,认识没多久就结婚并很快怀孕了,而她想要摆脱的压抑和痛苦并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

在了解了唐女士的过往经历和现状后,我给她做了症状自评量表测试(SL-90),初步诊断为可疑抑郁性神经症。

Tips

90项症状清单(SL-90),又称症状自评量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广泛应用于精神科或心理咨询门诊,作为心理卫生问题的评定工具,也可评估咨询前后病情变化及疗效。该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

心理治疗 给她快乐孕期

孕期伴发抑郁情绪的风险因素有个人和家庭抑郁症病史、情绪不稳定、婚姻不和谐、缺乏家庭或社会支持等。对于孕期情绪障碍,一般不建议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疗法有良好效果。

篇9

一、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生理、心理及病理学基础

大学生是高智商、高情商的青年群体,从其身心特点来看,虽然身体发育已经进入相对成熟阶段,但由于他们的经历不充分,情绪意志不稳定,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与成年人相比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障碍从而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特别在进入大学后,置身新的生活环境、面临新的学习任务,当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依赖和独立产生矛盾或在人际关系、恋爱婚姻、职业选择等方面遭遇障碍时,各种心身矛盾和心理欲求会使其体验到失望、痛苦、悲伤、悔恨、激愤等负性情绪和严重的挫败感。尤其现阶段的在读大学生大多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成长期,望子成龙的心态让大多数家长更多的注重智力教育而忽视对子女人格、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心理问题乃至心理障碍表现得更为突出。表现出忧郁、孤僻、自卑、任性、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这类大学生往往将自己隔离于他人和社会之外,对人际关系淡漠,甚至惧怕;对社会怀有一种离心力,缺乏获得安慰、同情的环境和宣泄转移的条件。因此,在遭到挫折和打击时,不良情绪常常郁结于胸。还有的同学,因受到学习成绩落后、失恋、生活受挫、家庭中出现重大事件等消极因素刺激后,由于心理上无力承受而产生严重的抑郁;或因生理有缺陷、才貌不佳、才不如人而导致自卑。处在这种心境下的大学生个体,在外界刺激的诱导下容易导致自杀。

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病理学基础来看,主要是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生。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显示,引发自杀的第一诱因是严重的抑郁症,我国年轻人尤其是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占有极高的比例。美国学者巴鲁芬(Barruelough)于1974年报告了他的研究结果:100名自杀者中,发现93%患有心理疾病,其中,抑郁症占64%,精神分裂症占10%。

抑郁症的早期,大多是渐进而隐伏的。患者变得闷闷不乐,少语。自觉思想迟钝,易疲劳,易激动,好流泪。有些病人开始有躯体症状,可表现为食欲减退、口干、便秘,语调低沉、言语行动迟钝缓慢,并可伴体重减轻、睡眠障碍,各种躯体不适感,如:心悸、胸闷、心慌、恶心、呕吐等。心理方面主要表现是寡言少语,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在抑郁心境作用下,可对生活丧失信心,对前途悲观失望,丧失兴趣及平日的爱好,懒于学习和工作,遇事总是往坏处想,整日忧心忡忡,体验不到乐趣。同时,常伴有自我否定,夸大自己的缺点,时常自叹,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责,易伤感流泪或愁容满面。严重者会出现不语、不动、不食,甚至出现妄想,出现自杀意念及行为。哈佛大学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莱因曼认为,年轻人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的排名位居第一,已经超过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精神病患者已达1600万人,接受治疗的人数却只占全部病人的20%。除了经济原因外,很多精神病患者和家属没有认识到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害处,或者害怕受到世俗偏见的歧视,讳疾忌医。

二、导致大学生自杀的社会因素分析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这些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则易导致身心疾病或心理障碍。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导致大学生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就业求职等领域的冲突和压力不断加大。巨大的压力之下,学子们心理健康问题也明显增多。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百分之十六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现阶段,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业上的压力。学业上的压力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大学与高中阶段在学习方法与培养目标上有很大差异,有些大学生由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不会合理的安排时间,常感到学业压力很大,甚至心力交瘁。为此,有些同学整日忧心忡忡,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长期过度的紧张情绪很容易使人焦虑、抑郁,如果不能及时释放压力,就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

2.情感上的困惑。有些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感情问题,当恋爱受挫出现感情危机时,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甚至会产生性压抑或者想入非非,从而导致心理障碍。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3.经济上的压力。目前,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同学或家庭出现一些变故的同学,常感到捉襟见肘,经济压力很大,在这种压力之下,轻者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有的甚至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4.就业上的压力。过去,我国的大学生一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就业率几乎是100%。而如今,高等教育在大幅度扩招,大学生队伍日渐庞大,而工作岗位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没有随之大幅增长,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而随之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及其待遇、地位也都较以前有所下降,大学生也开始面对就业的艰辛。这种现实的就业压力与持有过高期望值的就业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不安感和恐惧感,对自己的未来悲观失望,有的甚至失去自信出现忧郁、焦虑、自卑的心理症状。

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压力”与“焦虑”是一对孪生兄弟,巨大的压力会使人感到情绪焦虑、紧张恐惧、身心疲惫。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会使人体验不到生活、学习中的快乐,郁郁寡欢,对生活失去兴趣与信心,悲观、失望、甚至绝望,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调适,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崩溃甚至自杀。

三、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自杀现状令人担忧,但大学生自杀是可以预防的,而且经过不断探索,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对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和干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总体上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有不少学校心理咨询以及心理状况预警、援助体系尚未建立完善,甚至少数学校对此放任自流。因此,构建自杀预防机制及有针对性地化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当务之急,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加强大学生对压力和挫折的承受力教育。如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较好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缺乏实际生活的磨难,对社会的适应力及对挫折的承受力普遍较差。因此,现阶段结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时代特点,加大力度进行压力与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此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人生路上遇到的挫折和压力。教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学会与人沟通。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提高压力与挫折的承受能力。

2.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精神障碍是造成大学生个体自杀的内在原因之一。国内外统计资料表明,重症抑郁障碍的自杀危险率为12%~19%,平均为15%。因此,强化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是控制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重要措施。

首先,通过SCL-90对学生进行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筛查或心理咨询中发现的高危人群,即有心理障碍或自杀倾向的学生,由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重点预防。如:加强自杀预防知识的普及教育;进行行为观测和心理检测;开设“生命热线”、心理咨询中心等。一旦发现其心理异常,必须及时加以疏导防治。对发现有精神疾病倾向者,应配合家长及时请专业医生进行鉴别诊断,确诊后的抑郁症、分裂症、强迫症等精神疾病,必须积极进行医学、药物治疗,使自杀事件防患于未然。

3.构建快捷、可行的危机干预机制。根据易激发自杀意念产生的各个环节设定排解方案,实施心理干预。通常情况下,欲自杀者从产生自杀意念到行为实施都有一个心理过程和一个时间过程,因此,构建快捷、可行的危机干预机制,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自杀者打消念头,使其重新回归社会。实践证明,很多情况下自杀只是心理失调而一时冲动的行为,只要发现及时,方式恰当,危机干预可将自杀冲动遏止在萌芽之中。

参考文献:

篇10

[Abstract]Objective To assess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AIDS patients and explore nursing strategies.Methods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38 AIDS patients by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and contrasted to uninfected adults. ResultsThe total score, positive score and average score of each target in SCL-90 in AIDS patients were remarkably higher than in uninfected adults (P

[Keywords]HIV/AIDS; Psychological health; nursing strategy

AIDS是由人类 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新的致死性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艾滋病以极快的速度在全世界蔓延,以青壮年为主。HIV/AIDS的蔓延已不仅是医学问题,而且还产生巨大的心理社会影响。因此,除了对艾滋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外,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正确的心理分析和采用有效的心理护理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将艾滋病的心理分析及其护理叙述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在我院2个艾滋病科住院的106个HIV感染者中随机抽取年龄18-76岁间的病人38名,平均年龄为37.07±11.26岁,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3岁。

1.2方法 我们选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适合于测量精神科临床、心理咨询和各类职业群体心理健康的评定[1],由调查者向被调查的病人即病例组发放量表与统一指导语,被调查病人仔细阅读后逐渐填写好,由调查者统一收回,共发出40份问券,其中2份未填完而作废,其余38份经检查每份问卷无误后,进行统计处理,数据分析主要采用t检验。

2结果

2.1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艾滋病人的调查结果在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与国内成人常模组[1]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艾滋病人的SCL-90中的总分、总均分以及阳性项目数及阳性症状均分均显著高于国内成人常模组(t

表1病例组与国内成人常模组的SCL-90

严重程度比较(X±S)

2.2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HIV感染者即病例组的因子分与国内成人常模组进行比较,结果为:艾滋病组在强迫症因子分、躯体化、抑郁因子分、焦虑因子分、敌对和恐怖因子分以及精神病性因子分方面均显著高于国内成人常模组,详见表2:

表2病例组与国内成人常模组SCL-90的因子分比较(X±S)

3讨论

症状自评量表的内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根据Derogatis报道其各症状效度系数为0.77~0.99,P

本文就我院2个艾滋病科的病人中,随机抽取成人HIV感染者70人组成病例组进行了SCL-90调查,结果显示HIV感染组的SCL-90中的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以及因子分中的强迫症状、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症状均高于国内成人常模组。这些结果提示: HIV/ AIDS感染者普遍存在一些心理障碍,尤其是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以及敌对、恐惧症状更为严重,这与王秀珍、黄玉华、赖伟珍等[3-5]的调查结果相一致。这些心理压力会给HIV/ AIDS患者的治疗、生活质量以及延长寿命造成多重阻力。因此如何对HIV/ AIDS病人进行护理,以提高病人治疗的依从性,提高其生活质量,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之一。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的护理对策:

4护理对策

4.1通过用SCL-90调查的结果对HIV/ AIDS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进行分型,对不同心理表现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措施,来缓解患者不良的心理反应。可采用分组集体或单独心理治疗和健康教育形式进行心理护理。

4.2护理人员注重对HIV/ AIDS患者的保密原则,取得患者信任。进行适当的目光接触、真诚的眼神流露、温柔的话语、细心的肢体动作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运用良好的语言修养,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面对现实,树立对疾病正确的态度,增强生活的信心。在为他们解决躯体痛苦的同时也使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治疗。

4.3沟通谈根据艾滋病患者的不同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从事职业以及人格、性格的不同特点,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体察病人的心理需要,精神上给予同情,循循善诱,耐心疏导,与病人通过交谈进行感情沟通,建立友谊,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

4.4对心理障碍严重,采用上述方法仍难以凑效的艾滋病人,可考虑使用干预性的护理方法,应用心境稳定剂的药物即抗焦虑和抗抑郁的药物治疗,以改善患者心情,再请心理咨询师对病人进行个别心理治疗或危机干预,以消除患者的强迫症状、躯体化障碍、恐怖、焦虑、抑郁、精神病性和敌对的症状。

4.5要从病人的身心整体来考虑,既对病人进行躯体护理,减轻新的情绪反应,又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以减弱情绪对躯体的作用。护士应用轻巧娴熟稳重的操作技术给患者进行护理,以减轻患者痛苦,树立坚持长期治疗,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对患者进行诚挚安抚,巩固其疗效。

4.6个性化原则 心理护理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各种策略。护士在与患者交往中要不断地观察、交谈、启发病人自述,必要时还可以利用心理测验的手段,以便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针对不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最终使心理护理达到个性化。

5小结

综合本调查研究,我们认为:HIV/ AIDS患者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且以强迫症状、躯体化障碍、恐怖、焦虑、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和敌对为主。通过对HIV/ AIDS患者应采取人性化的护理模式,注意护理技巧和方法,针对不同心理障碍的病人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必要时采用干预性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消除心理因素对患者的负面影响,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达到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文源. 症状自评量表,见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27.

[2] Derogatis LRetal.The Hopkins symptom checklist(HSCL):a measure of primary symptom dimensions. In pichotc(ed):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modern problems in pharmacopsychiatry,karger,swtzerland:Basle.1973.

篇11

一、西部落后地区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问题

(1)亲子关系淡漠。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父母缺乏依恋的情感,根据新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的研究结果,认为儿童在出生到两周岁的婴儿前期,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最好时间,在这一期间若没有获得安全感、信任感,就会产生怀疑感,如果亲子关系不和谐,孩子与父母之间就没有安全型的依恋,就不懂得爱也不会去爱别人。家长经常忽视、冷酷对待孩子发出的信号,孩子没有得到积极性的应答会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环境持怀疑态度,容易胆小、自卑、孤独,不愿探索新鲜事物,不愿与别人接触,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易信任别人,当然也不易和他人建立和谐关系。大量事实充分表明,亲子关系不好的孩子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都得不到较好的发展。

(2)自卑感较强。现在很多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在调查中发现弱势群体家庭在经济上无法得到保证,导致在衣食住行的不便和学习的不平等,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在阅读、写作、计算、绘画、音乐等方面都和在校的一般学生有着不小的差距,为此心理上产生极大的落差,自信也受到冲击。学校的活动中可以看出,特别是在家庭经济条件良好甚至优越的同学面前,感觉到了生活水平上的明显差异,有的学生甚至不愿参与学校活动,这些使得他们产生失败感。弱势群体子女学生评价自我时主观上夸大自己的缺点,自我效能感较差,导致他们的自我概念产生偏差,总感觉自己总体上比别人低劣,导致丧失自信,在各方面自我挫败。

(3)心理退缩。在调查中发现,在弱势群体的家庭,有的家庭不和谐,家长性格本身有缺陷不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样孩子就容易产生孤僻、不善交际、冷漠等不健康心理;有的家长的不耐烦甚至粗暴制止,孩子会形成拘谨、胆怯等性格。这些学生与人交往时,因为认识上的心理偏见,会导致对客体形象的严重歪曲,他们对人不信任、胆小、孤独,不愿参加活动也不愿与其他学生交往,他人正常的行为也会被看成有竞争性的、不怀好意的举动;同时对他人的敌意和猜疑,他人也会以同样的态度作为对等的回报,这样无疑会给人际交往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建立有效的防御机制

(一)获得公平教育的机会

弱势群体的子女在教育、环境、生活等方面的质量都有着“边缘化”危机,他们处于“先天不利”位置,要改变自己所处的危机必须通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来改变自己的政治、经济的影响力,而“精英教育”会使弱势群体的子女产生不平等,因而必须实现教育公平化,保证弱势群体子女的学生学习权利的平等。

(二)大力发展专业助人活动

培养这种助人活动就是使其走向职业化。职业化就是从事助人活动的人必须要注重专业价值,强调专业方法。

(1)有效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孩子的成长方向和家长及其有关,都说“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问题家长或问题家庭”,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对孩子影响太大,特别是政治、经济影响力较低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方法相对简单,有的甚至比较粗暴,父母和孩子之间基本上没有沟通和交流。落后地区有的地方没有家长学校,即使有也是名不符实的,基本上没开展什么活动,我们要在落后地区建家长学校,让我们弱势群体走进家长学校,家长学校可在中小学校建立也可在大的社区建立。要有计划、有章程、有组织、有专人负责管理,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要多的宣传家长学校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家长学校该做些什么,开办家长学校对他们自身和孩子有什么影响。要在教育内容新颖、教育方法灵活的基础下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向家长介绍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营养保健常识,指导家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2)社区里办有学后管理站。社区提供弱势群体子女放学后这段时间的活动场所,一部分弱势群体由于没有时间顾及自己的孩子,为了不让孩子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习得不良行为,提供这样的场所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对孩子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在经济落后地区,很多学校不重视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感悟。比如,故事讨论、问题情境设置、心理剧表演、心理测试、自评自述等活动有机地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在较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矫正认知,正确认识自我、正视自己的弱势地位,自觉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使人格品质得以重塑,自觉接受感染与锻炼,有机会倾诉自己、表现自己;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学习处理各种冲突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逐步提高学生心理自助与自我调试的能力,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较顺利地度过心理危机。

(2)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通过对这些原始材料的汇集,分类和分析,能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现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还能早发现,早干预,防止极端情况发生,有效的做到预防、预警和干预;有利于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以便防患于未然和干预恶性事件的发生;还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发掘潜能,完善人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3)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教师和学生交往的时间最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教师要有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学生才能受到积极健康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通过培训,使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自身的心理能力。

(4)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活动。通过“5.25”系列活动宣传好开展,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找到缓解心理压力和发泄心理情绪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郑丽;丰铁梅. 儿童退缩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理论界,2003,(3)

[2] 沈洪满. 对弱势群体问题是思考与分析. 中学文科,2004,(9)

[3] 孙红;任霞. 农村弱势群体的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 中国健康心理学,2006,(5).

[4] 齐朝晖.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 职业与健康,2007(4)

篇12

一、高职教育与其教育对象的特点

1.高职教育特点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第一,学制短。高职教育一般实行的是两年制和三年制。这个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学时相对来说较少,不能和本科相比。

第二,工学交替,实习实训时间长。教育部要求高职教育实习实训时间占总学时的一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习实训相结合。

第三,办学以培养职业技能与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它的职业观念和就业思想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有所不同。

第四,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学生思想比较复杂,综合素质较低,给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增加了难度。

2.高职学生特点

一是价值观多元化和不稳定。他们一方面独立意识、自主意识都比较强,有爱国的热情,有渴望成才的愿望,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生活的美满幸福,一方面又缺乏价值评判标准,尚未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二是理论基础薄弱,实践能力较强。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学生底子薄,文化基础差,但是实践动手能力较强,拥有广泛的爱好和特长,积极参加校园文活活动、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

三是心理压力大。高职生由于不能正确而对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和情感挫折等问题,尤其是学习和就业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压力,因此,心理压力普遍较大,存在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较高。

四是自律性较差。高职学生自治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劳动观念、纪律观念、集体主义观念比较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正逐步开展与实施

许多学校成了专门的管理和实施机构,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开设选修课程,运用多种媒介宣传心理素质教育知识,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和学生心理档案。

2.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素质的专职人员,教育力量单薄,方法单一。当前从事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专职人员,没有多少人真正系统地接受过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方而的培训,缺乏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所必需的科学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2)心理素质教育覆盖面不够。尽管好多高校都开设了必修课、限选课或选修课,但不少学校还未建成覆盖全体、无处不在的课堂教育和日常教育相结合的完备体系,只是心理素质课教师、学生工作干部在主动开展有限的工作。只举办了一些讲座,既不能保证心理素质教育的系统性,也不能保证心理素质教育的覆盖面。

(3)在管理上缺乏规范化、制度化,内容上缺乏科学化、系统化。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并没有真正起到心理咨询的作用,只是进行心理障碍咨询,而没有进行心理发展咨询。注重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结合上下功夫。

三、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面对不容忽视的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功能

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求高职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成熟稳定的情绪,具有良好的情感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而高职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于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坚持以往的政治导向和道德导向外,还必须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功能,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2.传统单调、公式化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功能

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但对他们在学习、交往、恋爱、择业、承受挫折等日常生活中所具备的心理素质未予以应有的关注和培养,在方式手段上,过分强调灌输、榜样等外在因素的强化作用,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个性特征。在新形势下,原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那种说教式、单一化、公式化、压制化的简单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并真正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性作用,对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着重要作用。

3.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功能更适合学生特点、更符合教育规律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心理素质教育中关于人的发展的一系列理论以及了解、认识、把握个性心理的手段,不仅能够帮助教育者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共同特点,同时也能使教育者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个性,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创造条件。

心理素质教育理论和高职院校思想政教育有机结合,将有助于我们解决新形势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面临的新问题。

四、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功能的途径和方法

1.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增强心理素质教育教学

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面向高职院校一年级全体新生开设,要利用这一渠道,对高职院校新生就行入学适应教育、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教育,教给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以及心理调试的基本方法,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加入入学适应教育的部分,帮助新生认识中学到大学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以及对学生的要求,为新生适应大学环境做好心理准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与人才的关系,高职教育特点与培养目标;加入学会学习的部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辅导,树立自主学习、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理想,培养优良的学风;加入人际关系辅导的部分,交给学生人际关系的技巧和原则,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消极心理;加入爱情辅导,帮助学生认识爱情,学会把握爱情,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加入心理健康常识教育的部分,交给学生心理健康只是、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以及心理调试方法等。

2.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以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的主要有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啊、心理训练法、游戏法、测验法、脑力激荡法、自述法等等,这些方法大多数都可以借鉴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味“灌输”、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多采用和借鉴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手段,例如可以把心理素质教育中已广泛使用的心理测验引进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特长与不足,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符合学生的实际,从而取得更佳的效果。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和加强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培训

首先,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实践技能要求高的工作,特别是面对高职学生这一思想活跃、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他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一定得心理学基本理论与技能,同时对其知识面、人格修养、职业道德、人生阅历有较高的要求。只有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才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具有针对性的帮助。

其次,高职院校还要不断开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性培训,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帮助发现和解决学生一些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水平。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对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考查,并把老师们的工作情况列入考核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内容之中。

参考文献

1 郭维平.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探.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 余茂才.地方院校德育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 王志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探讨.法制与社会,2007.

4 杨瑞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探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篇13

12方法

121利用下午时间进入学校集体接种,每天大约接种700~800例。

122制定实施预案,安排合理规范的流程。

123冷链及储运用区疾控中心统一配发的冷藏包,装入冰块及温度计,温度保持在2 ℃~8 ℃,保证疫苗的冷藏效果,由学校派专车接送医护人员。

124接种现场不同的学校选择在空气流通、环境清洁卫生、光线明亮、温度适宜的礼堂或大会议室布置好接种台,配专用的医疗垃圾分类桶,临时休息椅,临时应急抢救床,急救药品、小氧气瓶等。

125不论中学或小学生,均由各班主任带领排好队,由两名副主任医师筛查把关,认真询问过敏史、接种史、健康状况,有无禁忌证,进行简单必要的体检。电子体温计测温,查看咽部,护士详细登记,并进行接种前的心理护理,消除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

126接种护士由经过专业培训具有接种资格的人员组成。按照《疫苗接种工作规范》操作,接种过程中边注射边轻言细语地安慰学生,动作轻柔,语言温馨,让学生能很好的配合。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无家长的陪伴,护士还要帮他们脱下衣袖,暴露上臂三角肌,不断地进行心理护理,使接种顺利进行。

127接种完毕,由护士和校医引导至休息椅上休息30 min,并认真观察有无接种反应,再次进行心理护理。如果发现有同学因紧张自述不适,立即进行心理疏导,安慰,给口服温开水,加上班主任的陪伴,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紧张度,休息数分钟后均好转。

128所有学生接种完毕,清理接种现场,医护人员仍留在学校1 h,防止有学生发生迟缓反应,确认无反应后方离开学校,医疗垃圾带回医院处置。2结果3367例学生接种完毕,共有4例中学同学和1例小学同学自述不适,占接种人数的014%,其中1例中学同学自述乏力,头晕。医师查面色潮红,呼吸稍急促,心率加快,经医师给予心理疏导,卧床休息,口服温开水,吸氧等处理后好转。此反应占接种人数的002%,其余学生未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3讨论

31预防接种心因性反应实际上是指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群体反应。心因性反应不是由疫苗固有性质引起的,与疫苗本身无因果关系,而与受种者的精神或心理因素有关。

32群体性预防接种比较容易引起群体心因性反应,心因性反应是由精神或心理因素引起,在临床上只有精神或神经症状,意识并不丧失,受心理暗示的影响而使病情加重或减轻。在预防接种中,这种反应可以发生在个体也可发生在群体。可出现晕厥及各种神经官能症表现,如感觉疲惫,语言、运动等功能障碍,也会出现面色苍白、潮红、出汗、厌食等表现。

33有资料查证,2005年6月安徽省泗县大庄镇防保所未经批准,擅自组织数名乡村医生,对该镇19所中小学的2500多例学生集体接种甲肝疫苗,部分学生接种疫苗后出现群体不良反应及1例死亡。事件发生后,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当地造成了不良影响。最后经相关部门调查被定性为群体性心因反应。因此,在接种前、中、后做好学生的心理护理是计划免疫人员的重要职责,对防止和减少不良反应具有极大的作用,能提高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4心理护理是研究护理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护士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与患者交往,从而影响、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患者康复,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有效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消除不良的心理刺激,防止疾病的恶性循环,有助于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做好自我护理,以利于病体康复和心理健康的保持[1],从而解除学生焦虑紧张的心理,在轻松无心理负担的情况下顺利接受疫苗接种。

35保障措施

351接种流程合理规范,为保证安全接种,减少反应,必须在学生身体健康时才可接种。在预防接种工作中,不仅要求护士具有熟练的业务素质、高度的责任感、还应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医德医风,热心、耐心、细心的服务,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以争取受种者的信任与配合[2]。

352心因性反应主要发生在处于生理发育期的儿童中,特别是小学生和初中生。在实施预防接种过程中,同时包含着一个心理护理的过程,其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接种质量[3]。因此在给小学生和初中生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时要注重群体性心因性反应的防范。其防范对策及措施如下:(1)宣传教育,预防为主。平时做好预防接种宣教工作,特别应讲清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原则,使接种者心理上有所准备,避免出现反应后思想紧张和恐惧。注射时避免一过性刺痛而引起的晕针,避免让受种者在空气流通不畅的场所或在饥饿、疲劳时进行接种。(2)排除干扰,疏散患者。一旦发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应及时疏散患者,隔离治疗,避免相互影响或暗示造成连锁反应,尽量缩小反应面。(3)避免医疗行为的刺激,无需补液者应避免输液。(4)疏导为主,暗示治疗。正面疏导,消除恐慌及顾虑心理,稳定情绪可辅以药物治疗,应用小剂量镇静剂,也可采用暗示疗法,暗示受种者不过度关注预防接种及机体反应。(5)仔细观察,处理适度。群体反应人员复杂,个体差异较大,应注意接种反应之外的合并症,并及时报告家长及学校,要求积极配合做好治疗工作。参 考 文 献

[1] 齐红.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414例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6(1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