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

篇1

一、重视诵读,以读来进行德育渗透,进而感染学生

学生通过朗读、诵读更能真切地体会到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良好的朗读、诵读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文章内容当中,接着,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去体会作者在文中所传达出来的喜怒爱憎之感情。伴随着语言文字的急缓转合更真切地去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例如,在分析《在艰苦的岁月里》一文时,语文教师可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中对外貌的描写片段,切实去体会那种不怕艰苦,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念的精神,在诵读中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通过朗读,孩子们的思想也能在读中得到有效感染和传播,在读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为进一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教育

大家都知道,小学课文选取的文章大都脍炙人口、文质兼美,很多文章之所以被师生认可,主要是因为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也充分体现出可文以载道的原则。例如,在欣赏的《七律•》词时,这首诗词气势磅礴,胸襟开阔,既表现出了革命的浪漫情怀,又见证了历史的岁月峥嵘。但是,自幼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小学生,必定是很难体会到这样的意境,为此,则需要学生了解当时的年代背景、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深重的苦难与无尽的悲伤。当学生了解了战争的艰苦,了解了战士们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乐观主义精神后,会进一步体会诗词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对战士们的敬爱。通过故事情节和背景介绍,学生自然地了解了战争,自然激起对战争的愤恨,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对和平的热爱之情。德育教育也自然渗透到了教学之中。

三、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目的在于文学作品的熏陶和感染上。小学生阅读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一方面既能较好地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之美,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产生和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纽带,加强情感体验。例如,在阅读课文《白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反复朗读,在朗读中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以及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像白杨树一样扎根在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文章中最能启迪孩子们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既“献了青春又贡献了终身,献了终身又献了子孙”的无私精神,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这样的教学也能更好地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祖国的西部、将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有效促使了小学生进一步产生相类似的道德行为,这样的德育教育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的。

四、努力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语文德育教育的开展既受到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个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处理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也一定要结合孩子们自身的实际情况,所处的生活环境等因素进行问题分析,从实际出发就问题展开更理性的分析与处理。为使语文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打好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效创新,通过营造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将德育工作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德育工作和他们自身发展的切实关联,在此基础上更有效地促进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更能加深学生对此的认识和体会。课外活动包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同时,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综合能力的塑造等都肩负着一定的提升效果。教师在开始活动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所体现出来的个性特征等,组织学生到相关的纪念馆当中进行实地参观,或者组织学生到社区义务照顾孤寡老人等实践活动,通过实际锻炼促使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当学生回到教室后,教师要及时让学生就这些课外活动进行记录、评价,并将自己的心得与感受及时记录下来。通过将课外活动与语文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既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也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有效场所与基地,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好语文在德育过程中所发挥着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好语文学科这门资源、及时掌握好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等,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洗礼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这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综合能力的提升发挥着十分重要之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君.基于网络信息时代的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7(23);112-114.

[2]赵佳,李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6).

篇2

一在预习中渗透德育教育

预习是小学语文学习体系中的一个基础模块,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在上课前朗读文章,细细品味文中的字、词、句,体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语文是与生活关联较为紧密的一门学科,在预习时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极思考,学习文中的一些优秀品质。语文教材的编选,有着严格的要求,其中透露的思想品质都是较为积极向上的,学生预习时应该自主感受其中的优秀品质,逐渐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二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普及,使得语文教学的资源更为丰富,情境创设变得更为简单,老师可以利用视频、图片等方式,在进行德育教育性质的课文教学时,创建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营造的氛围,增强其对于优秀思想品德的感受能力。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文章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之一,便是通过情绪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点的内涵,并且通过合理的设问,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主动思考。

三在课后练习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的学习,除了学习基础知识外,还要学习自信、乐观的积极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课后练习应该通过合理的作业设置,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道德观念。作文是老师经常布置的课后作业,比如读完一本名著或做完一件事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这些事件的思考。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更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思想高度,对于社会的人文建设具有积极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时,应该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感悟,学习课文或生活中的优秀品质。

作者:徐俊 单位:溧阳市上黄中心小学

篇3

一、新时期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德育教学过程是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的关键,也是对学生基本道德素质进行不断提高的主要教学科目。通过语文德育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道德观念存在的不足,从而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行为意识进行有效的引导,同时达到提高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目的。这一方面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新课标”教育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以上观点论述也能够充分体现出新时期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在。

二、传统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德育内容与教学实际相脱离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德育渗透过程很多教师具有一定的重视程度,但是在德育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使得学生接受德育教育过程显得尤为被动。这样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德育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效果,同时广大学生对于语文课堂开展德育教学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进而导致学生从内心对德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排斥感。这就充分说明德育教学内容与语文教学实际相脱离对学生思想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这一方面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

(二)德育渗透过程停留在表面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察,能够充分体会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思想能够明确,但是内心的重视程度还只停留在表面,导致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学内容不足,深度不够,没有对学生思想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反而使学生对这种道德说教逐渐厌倦。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过程并不能够将自身的素质进行充分提高,而对于学生语文教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对于这样的现象,广大教师还应充分予以重视,将这样的教学现状进行积极转变。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传统思想束缚较为严重

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束缚了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过程的发展,对学生课堂教学中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没有起到推动作用。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决定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向的关键,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应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德育渗透过程应该在课外进行,所以课堂教学中很难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教学过程,学生的德育素质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引,很难提高。这也是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工作难以开展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三、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发展新方向

(一)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有效德育教育活动的前提在于教学内容应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同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通过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自身的素质应该怎样提高。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给学生树立榜样,这样的德育引导与渗透过程才更加具有说服力,而学生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中才能够积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得学生从内心能够接受德育教育。这一过程是保证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所在。

(二)深入研究德育教育发展趋势从而展开深入教育过程

在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内心进行积极观察与总结,从而对其德育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判断。这样的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也会具有相应的“科学性”。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形成可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对学生内心的发展特点进行普遍观察,同时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效划分,对于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保证德育教育活动深入研究以及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三)转变传统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观念,加强德育教育力度

传统教学思想在于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单方面的“灌输”,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相脱离,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将自身的素质进行积极提高,而教师对学生道德素质以及意志品质没有得到积极引导。从这一方面对其思想进行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之间展开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将自身的观点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同时对其思想存在的不足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充,这是转变语文教师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因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

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需要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积极培养与渗透,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这一关键学科。教学中应立足于小学学生阶段发展的重要性进行思考,对其德育教育发展新方向展开不断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光辉. 教育应触及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思考与尝试[J].基础教育参考,2007(9).

[2]陈梅.拨动语文教学的生命之弦――浅议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3]焦苇,计琳.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上海德育“十一五”改革发展纪实[J].上海教育,2010(18).

篇4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现状

尽管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但其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没有结合语文课堂特点开展德育渗透,其表现有三个方面。

(一)部分语文教师缺少德育渗透的思想。目前,我国进行素质教育,更多的人认识到其重要性。但一些农村小学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德育教育,同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没有深入挖掘语文课本中德育教育点,将其当作教学任务,却未认识到开展语文教学既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也帮助学生形成优秀思想修养、审美情操的目的。

(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具有随意性。小学语文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设计教学方案时,没有认真分析课文的德育因素,即使分析也因为教学时间问题而没有将其列入教学设计中。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提一下德育内容,没有开展全面渗透,其渗透存在较大随意性,重视程度不足。

(三)渗透方式和方法不科学。德育教育开展的实效性与德育渗透方式有重要联系,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机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以生搬硬套的方式进行教学,无法达到教育、熏陶、感染学生的目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体现出文学性、长效性的特点,教师要了解德育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选择科学策略开展德育教育,才能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一)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教师要增强德育渗透思想,在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将德育工作和语文科学特点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潜移默化的教育,体现出德育渗透长效性、无痕性特点,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语句和字词,掌握修辞运用、句式变换等,并感受到语言魅力。在课外阅读时,教师要根据农村学生年龄、爱好、兴趣、特征等,向他们推荐课外读物,帮助学生学会读书方法、提升阅读兴趣,在课外阅读时获得德育教育。

篇5

语文是一种社科类的课程,语文教育是提高学生内涵的重要手段,语文教育对于渗透德育有着先天优势。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学生在不断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会无形之中加深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同样的道理,加深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也会促进对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就是语文教师与教材结合,充分发挥自己优良品德的影响,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德育教育是一种基础话题,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以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教育教学的渗透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首先,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学生的成长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更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其次,它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家对学生的评判,不再是单纯的看成绩,而更多的是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最后,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小学时期是一个人的成长时期,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深的影响。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正确认识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的重要作用,有效的落实德育教学工作,促使学生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既是我们教学的一种责任,也是义务。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德育教学工作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开展,但是,由于受到一些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各方面原因的影响,我国的德育教育工作做得远远不够,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有待教师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就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教学而言,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严重存在重智育而轻德育的现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升学压力,很多的教师和家长主要重视学生的智育,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其次,过分夸大语文教育中德育的地位:与上述现象相比,我国语文课堂上也存在着将德育作为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任务这一极端的行为。最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灌输的德育模式,缺乏情感的注入:我国德育存在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接受了家长或教师所讲的道理,而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一定的德育知识,让学生牢牢记住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或者看学生的日常行为是否符合行为规范,对于学生内心情感和信念是否真正发生变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各方面原因的综合制约,使得我们的小学语文德育教学陷入被动局面,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教学效率低下。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因此,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一定要挖掘一些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容。例如,在教学成语的来源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古代的一些例子给学生讲解,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国礼仪之国的楷范。又如,在进行《长歌行》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在与学生谈到如何珍惜时间时,可结合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的欣赏,让学生从平白浅显的语言文字里感悟到时间的脚步是何等的匆匆,欣赏到语言文字对一去不复返的时间的描写之贴切,从而感受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这样,教师充分是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有效的引导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篇6

小学生社会经验不丰富,他们正处于探索和认识世界的关键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能够拉近语文和生活实践的联系,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并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水平。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1.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原则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要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附加任务,这为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就要重视当代小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乐于独立思考的特点,加强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的融入力度,从而使小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环境中跟随教师的引导,正确的思考问题。只有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渗透,构建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小学生不反感德育渗透,从而从心理上认同教师的观点,实现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

2.品语明道,文道统一原则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由专家和学者精心选择的,不仅适合小学生语言能力和语文知识的学习,还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实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将德育教育融入语言教学中,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在语文知识的讲解中实现德育渗透。为此,教师要灵活的运用德育教育方法,避免语文德育渗透中空洞枯燥的说教教育,将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生动的教学元素中,从而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3.以小见大,联系生活原则

德育渗透的目的是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小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小学语文作为一种应用知识和能力教学,其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为德育渗透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最大化的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实践中,要善于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通过课堂教学来指引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能够有收获。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

1.借助教材,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必须扎根于教材,扎根于课堂教学。为了激发教材内容在德育方面的作用,教师一定要学会灵活的运用教材内容,发现课文与德育教育的联系点,并将其影响力扩大。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课堂德育渗透的关键点,通过构建德育渗透的教学情境来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在学习实践中获得思想道德的升华。

2.注重课外实践,在课外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不仅限于课堂之上,还包含很多课堂下的知识拓展和阅读训练内容。想要更好的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教师在课外活动中也要实现德育渗透。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些优质的语文课外活动,在巩固课堂学习成果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3.在课堂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有着较强的故事性和情境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通常会在这些课文的教学中运用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情景剧等方式。这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实现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这类课堂活动中,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课文的同时,得到思想和心理上的升华,获得正确的感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利用多媒体设备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效果

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辅助设备,灵活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有助于更好的完成德育渗透的目的。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播放视频、音频、动画,向学生展示图片、文字,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构建符合德育渗透要求的教学情境,提高德育渗透的质量。

篇7

在教育体系的改革进程中,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充分了解,明确重点、难点内容,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理引入德育教育,这些均体现出德育的科学性。在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还要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应遵循得意的科学性,既不能强制要求学生进行德育学习,也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课本知识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并科学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使学生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1.2德育的差异性

一个人发展、成长的最关键时期即为小学时期,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各方面阅历尚浅,对于思想道德标准认识不足且仍会随着周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同时不同学生对于思想道德的判断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德育的差异性,充分了解学生的不同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以及理解能力选择合适的德育内容对学生展开德育教学,只有通过这一方式德育教育才能更好实现教育意义,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1.3德育的时效性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是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最根本目的,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学到基础文化知识,增加知识积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灵活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生活环境中,同时也能形成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助人为乐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意识,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小学语文教师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就应明确德育的实效性,将德育教育有效融合,在课本知识内容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以此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1.4德育的艺术性

与语文文化知识教学相比,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新课程标准也对德育教育进行了明确规定,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意更改德育教学内容,必须基于语文教材内容,渗透德育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将德育教育高效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另外,教师也应根据学生发展特点,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德育教学时间,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德育教学形式,遵循德育艺术性原则,从而吸引学生眼球,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德育教育的顺利实施。

2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遇到的问题

2.1教师缺乏德育渗透意识

不少语文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德育渗透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一味强调课本知识内容,更加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在德育教育渗透方面,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多数学校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强调应试教育,学校管理者也缺乏正确认识,同时仍以考试成绩作为首要考核标准,从而导致大部分语文教师产生错误观念,认为德育教学并不重要,且将主要精力与时间投入到课本知识教学中,从而忽视德育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思维能力、品德修养等方面也缺乏重视,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对小学语文学科素养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由此可见,学校、教师缺乏德育渗透意识,导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少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使学生错失最佳培养思想道德意识的机会。

2.2德育教育方式单一

尽管部分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引入德育教育,但其对德育教育的理解较为片面,未深入研究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的方式,很多语文教师将德育教育理解为向学生讲解相关道德准则,并要求学生进行遵守,但这种德育教育方式不符合小学生年龄以及发展特点,同时学生也很难正确理解这些道德准则,想要顺利开展道德教育、完成教学目标具有较大难度,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思想道德品质。另外部分教师缺少对德育教育效果的分析,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后对于学生理解或掌握情况缺乏关注,这对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效果带来一定不利影响。

3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3.1基于教材内容,融入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基础条件是基于教材课本,这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本内容的同时,应积极将德育教育引入课堂中,基于语文教材,指引学生自己通读课文内容,并在读文的过程中勾画文章的重点内容、关键语句以及关键词等,从而使其可以更好、更快的理解文章内容,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深入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积极沟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一起解决难点、重点问题,教师不应看在学生年纪较小就直接自己讲解,并将答案直接公布出来。通过共同探索、分析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自己理解与掌握文章内容,提高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3.2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德育教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文章阅读环节,阅读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文章中心思想。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内容丰富、优秀的文章作品,每篇文章都拥有不同的感情表达及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可渗透德育教育,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通过阅读使学生感受作者情感,理解文章想要传达的内容。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的感悟与想法,可以更好的理解作者思想,促进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并实现教育意义。

3.3借助课后作业,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内容,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语文素养,而课后作业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利用课后作业推动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以及综合素养有重要意义。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展开德育教育工作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德育素养,而课后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也能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知识。例如,在《司马光》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相关内容,使学生体会司马光精神。在课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借助网络、多媒体等自主收集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观看《司马光》相关视频,并写下观后感。通过这一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全面了解相关课文内容,还能够从中学习到良好品格与优秀精神,从而实现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

3.4开展课外活动

对于小学生而言,一些具有趣味性、实践性的活动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基于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相关课外教学活动,在活动内容以及开展形式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结合学生实际发展特点以及德育教学目标,制定科学、有效的活动方案,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参与意愿并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外活动中。为了实现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教师应将德育教育与课外活动进行融合,在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不断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开阔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充满人文气息的旅游景点进行参观,使学生对我国历史有一定了解,参观结束后为学生布置参观体验的课后作业,从而促进学生对德育文化的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5品析语言,领悟德育内容

小学语文课本中拥有丰富多样、不同类型的优秀佳作,不仅语言优美、灵动,同时内容积极健康,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帮助。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欣赏、分析,让学生体会语文中的“美”,感悟文字内容,加深对德育内容与德育思想的理解,通过这一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德育教学的渗透,与此同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很大帮助。例如,在《桥》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更好的体会主人公的品质与精神,教师应采用品析语言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赏析,教师可以将文章中的语句朗读给学生听“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在读完之后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家都很尊重这位老人”,“同学生对这一句有什么感受”等,这时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随后引导学生进行全文通读,在读完后学生就会明白大家尊重这位老人的原因,同时老人身上具备的无私奉献、不畏困难等精神也会学生带来启示,影响学生的行为、语言、思想等,学生既可以学习到赏析语言的技巧与方式,感受语文的魅力,同时也有效渗透了德育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塑造人格等。

3.6运用先进的媒体教学,充分渗透德育

在以往教育教学过程中,教科书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同时也仅依靠教师一口、一笔、一黑板进行所有内容的讲解,小学语文也不例外,这不仅无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同时德育教育也无从谈起,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没有太大帮助。如今,科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给学生带来了新颖的学习方法,改善了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同时也丰富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更为德育教学创造了空间与机会,使其可以更高效的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例如,在《观潮》一课的学习过程中,虽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实、近距离感受过钱塘江的大潮,仅通过想象力与联想,学生无法体会到恢宏、磅礴的气势,无法真正体会课文中所描述的“势不可挡”、“汹涌澎湃”等景象。因此,教师在讲解这一知识内容时,可提前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等渠道收集、整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图片等,并将其制作到教学课件中。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随后通过多媒体技术将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图片等向学生展示,在观察图片的同时学生会直观的体会到潮浪汹涌澎湃,但随着视频的播放,学生可以看到阵阵响伴随着“潮涨朝夕”,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的大潮给学生带来真实体验,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着扑面而来的“水气”,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的学习相关语文知识,同时有的学生就会思考形成大潮的原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又如,教师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也可以提前收集、整理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图片以及视频,在实际讲解中通过播放前后对比视频、图片等,学生会产生惋惜的情绪,进而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人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引导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成为一名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为国家建设、国家富强添砖加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先进媒体教学,全面渗透德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8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

1.德育扎根于中华传统文明中,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德育内容广泛、深厚,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研究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不管是雅典文明,还是希腊文明,在历史的长河里,都已经死去。而只有中华传统文明,五千年来不曾中断,虽然朝代更迭,但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与核心不曾丢失,而是在民族融合与冲突中愈l精致与悠久。因此,传承中华名族的优秀传统,吸其精华,弃其糟粕,让优秀的文化在人民中更好地传承下去,发扬中国的灵魂,是我国在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不容教学家们忽视。因此,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传统的德育教学,必将有利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续传承与发扬光大,培养出来的国家栋梁才能更适合新时期的需要。

2.小学生阶段的德育教学事半功倍,至关重要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和强大的重任,可以说,小学六年,作为人的发展的一个基础时期,其思想极为纯洁,犹如一张白纸,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启蒙教育,就好比在一张白纸上作最美的画作,操作起来更为得心应手。所以,在这一时期,通过教师的努力,引导这些懵懂无知的小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道德意识、道德理解、道德判断及道德品质等是极其必须的。

3.正确的道德观是立足社会的根本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越来越重视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学历已经不再是学生成功的重点,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观才是最重要的。学习的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更多的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要。只有建立了正确的道德观,才能真正地立足社会。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1.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渗透德育教育

应该看到,课堂教学是提高小学生德育素质的重要阵地,因此,要通过小学语文开展德育渗透,教育课堂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平台。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以小学语文课堂为主战场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渗透德育教育。首先,要通过讲解知识渗透德育教育。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采取那种知识灌输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只要是将应该讲解的知识点让同学们记住了,在考试中能够答对了,就会认为是教学取得了成功,所以在教学中很少渗透德育教学的内容,错失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机会。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语文知识时,就要尽可能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中所蕴含的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思想的启迪,提高道德素质;其次,运用情感熏陶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是结合具有丰富情感元素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感教学的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的有效运用,烘托充满真情实感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在情感教学的熏陶中,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以此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再次,运用榜样学习的方法开展渗透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身教重于言教,单纯进行讲述式的说教是难以收到预期的德育教育效果的,只有让学生看到道德的榜样,才能够让小学生受到心灵的启迪,才能够真正让小学生思想得到净化,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不仅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榜样,让教材中人物的道德力量充分感化学生,让这些榜样的高尚情感深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而且要结合现实中一些先进人物的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也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2.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除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外,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也是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较,有自身优势,课外活动教学的方式比较灵活,活动的内容不死板,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点。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时,要引导学生收集有关德育培养的语文教学资源,通过一系列小学语文课外教学活动将这些教学资源有效渗透进去。这些教学资源中的德育内涵,在一系列的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实施中得到有效挖掘。学生在课外活动的开展中,语文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时,道德素质也得到很好的培养。课外活动的开展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方式,创新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形式,这是实现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3.通过课外阅读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以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中教师更多关注的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在阅读中德育得到了怎样的熏陶则很少关注,这就让课外阅读沦为技能的训练,这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对于学生思想和道德素质的培养非常不利。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实现小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手段,通过内容丰富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还可以砥砺学生的思想,启迪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培养顽强的意志品格,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尤其是选择那些学生欢迎的充满人文色彩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的选择,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是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开展的重要方式。

结束语

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各学科教师的积极培养与渗透,尤其是小学语文这一关键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将其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润物于无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小学语文是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尤为必要。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积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需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落实德育教育,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谈谈几点看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分析

所谓的德育教育,指的就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其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德育教学过程是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道德观念存在的不足,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其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不够的需要。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就整体状况来说,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发挥仍然不够,主要表现于:一是受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二是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德育内涵挖掘不深、不透、不够。面对诸多的教育问题,只有不断地使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注重发挥其德育功能,才能切实加以解决。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的需要。从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确定的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而有效的德育渗透,能完善德育内容,有助于充实小学德育手段。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

1、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内容中进行渗透

陶行知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由于现代经济浪潮的冲击,很多学生性格孤僻、心理压抑扭曲,不热爱自己的生命更不热爱生活。小学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有效德育教育活动的前提在于教学内容应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的把握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有效的在教学内容中进行渗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通过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自身修养,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幅度,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搏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语文的热情。

2、联系实际,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渗透

通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针对当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更新教学观念,有机地将德育引入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创新。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教学中,我们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积极渗透德育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实践,有效选择活动内容,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习得德育知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促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例如:小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所以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这样,通过有效的课外活动,在有效的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效率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3、联系课外,在课外阅读中进行渗透

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要的寓德育于语文教学的渠道外,我们教师还应积极的联系课外,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或是通过演讲比赛、读书交流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把德育渗透于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如《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之类的读物,以培养学生自我献身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顽强坚忍的意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并没有一种固有的模式,我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认真总结,不断吸取教学经验,不断拓宽教学途径,德育教育就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篇10

我国教育部门正在大力实行德育教学,除在去专门的德育课程之外,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小学是学生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枯燥的理论知识中穿插德育知识,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直接关乎着小学生今后的人生走向和价值观取向。由此观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具有必要性。

2德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2.1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任何一个国家共同体中的公民都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更要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任何时候,任何阶段,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都是学校的德育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教育部门在为国家培养专门的高素质知识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对青少年思想素质水平的培养,使其成为知识与素质并存的全面发展人才,并有为祖国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精神追求。

2.2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与团结协作是我国自古以来绵延传承的道德精神,加之我国现今的基本国情,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子女,导致其协作意识薄弱,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因而,强化独生子女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改变独生子女的自我主义的错误观念,提升班级凝聚力,改变现阶段的教育环境有着积极作用。

2.3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无论是在人际交往、社会来往、企业合作、国家交流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交往中所公认的重要道德品质之一。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主义和谐社会也需要诚实守信道德品质的支撑,没有城市守信精神品质的支撑,很难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由此可见,诚实守信发挥的作用不亚于爱国主义精神,其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3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是完善小学德育教育的需要。教育部的关于规划中小学的德育教育的意见中表明,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的教育,开展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以及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还有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教育部提出的六个方面的德育教育,从宏观上为我国小学的德育教育指明了方向,而具体的实施方法与操作路径还需要小学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以发挥。此外,在小学的教材中,也从不同的角度与德育教育进行了相关涉及。通过小学语文的教学达到对小学生的目标德育教育,本身也是小学德育的一种手段。

是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发挥作用不够突出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在很多小学中并没有被清晰的认识到,其在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仍不够。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小学语文的教育往往只停留在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应试技巧的培养上,因而不能有效发挥小学语文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只有不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 德育渗透,才能有效发挥其德育教育的作用。

4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4.1营造良好的德育教学环境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不仅受到社会、学校、教师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家庭环境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在面对学生德育方面的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个人具体情况来分析,从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问题处理,使德育渗透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构建的良好的德育教学环境,将学校教育与德育渗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促进学校德育教学的发展。

4.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课堂是进行德育教学的重要场所,依据教材中丰富的德育教学内容,例如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合作意识等,把德育渗透于教学重点相结合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1)情感熏陶法。教师讲授课文时应该有和课文相对应的相关情感介绍资料,用多种方式制造课文中应体现的氛围,烘托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得到更真实、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同时使其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印象也更深刻。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课文情境进行真实模拟,使学生身临其境,有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2)分析理解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将语文教学从属于德育教育,也不能离开语文训练而空谈德育。语文教学一般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来理解文章的深层意思,并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因此深层思想与字词表达也是有很大的相关性的,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字词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将德育教育与语文基础教学有机结合。

5总结

小学是学生基础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基本思想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语文课程作为小学语文最基础的课程,结合课程本身特点来实行德育渗透具有很多便利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需要真正认识到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并创新德育渗透的形式,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

篇11

(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新一轮课改以来,国家和社会都越来越关注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的成长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更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为此国家也在不断呼吁重视德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小学语文教育起着基础性作用。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做好德育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家对学生的评判,不再是单纯的看成绩,而更多的是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在语文教育中德育的渗透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一方面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有着充分的认识。(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小学时期是一个人的成长时期,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深的影响。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性格形成的阶段,一个人的性格如何,不仅在于学生的先天条件,更在于后天培养。学生要想成为一个有素质,有道德的人,就必须重视小学教育中的德育,尤其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四)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内涵。语文,是一种社科类的课程。语文教育是提高学生内涵的重要手段。语文教育对于渗透德育有着先天优势。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对于做好小学德育起着关键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成语的来源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古代的一些例子给学生讲解,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国礼仪之国的楷范。在抗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的教育。在教学祖冲之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语文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激发道德情感

小学生如果有不良的道德行为,往往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他们总是认为教师和学生都不愿意跟他们交流沟通,所以,即使有教师和学生主动与他们接触,但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对抗的态度。对于小学生的这种行为,教师要充分理解他们,不要放任不管、对这种学生失去辅导的信心。小学语文教学要求调动起学生的互动性,加强他们之间的沟通,实现相互扶持,渗透道德教育,纠正那些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沟通,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与学生做好交流,共同来学习课本,共同深入解读课文内容,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课后的交流和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发现学生德育方面的问题,明确改正方法等。总而言之,语文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充分体会教学中的道德情感。

四、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来渗透德育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能够体会的思想都是比较直观的,对于一些抽象的事物理解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所教知识或者思想融入到实际中去是一种较好的而且也是小学生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站起来》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主人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被打倒,一次次站起来的那种毅力和勇气。然后联系实际,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家长们都不愿让孩子承受一些压力,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将孩子的未来都已经规划好,每当孩子遇到一点问题和困难时,不让孩子试图去面对、去解决,而是代替孩子解决。这种教育方式,导致现在很多孩子每当独自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垂头丧气,或者怨天尤人。而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应该将教材中的坚强毅力以及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的韧劲,让学生去学习、去领悟,使他们能够自己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篇12

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处于低中级阶段。根据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处于前习俗水平和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力取向阶段,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只会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习俗水平也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与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已经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大都处于这一水平,但这一水平的道德判断还没有超出世俗的法律和规则权威的标准,只停留在外部的道德水平。

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完善其对道德的认识,发展其道德能力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而语文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到描绘美丽多娇的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的意义。”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双重职能,既要进行知识教育,也要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教育。另外,由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是与人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所以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渗透成为语文学科的重要“职责”。

二、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

1.“设身处地”的方法。通过采用心理换位的方式,使学生在心理上改变角色,这样可让学生与作者、主人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容易把对文章中的思想内容学习变成自己的体验与感受。

2.“身临其境”的方法。通过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把抽象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可以增强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

3.“直观演示”的方法。有一些课文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准备充足的挂图、教具,使教材内容变为直观的东西,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印象。只有学懂课文,德育渗透才有效果。

4.平等待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心和他们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彼此便要互相尊重,相互信赖。对每个学生应该有正确、全面的看法,在评定学生品德上不能有认识定势,更不能把道德与语文学习成绩等同视之,而要看到后进生的闪光点和优生的不足。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公平的、对学生一视同仁的、不存偏见的教师,是理解学生、亲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多交流的教师,是身教重于言传的教师,是和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默默关心、暗中了解情况,对学生宽松,与学生心心相印、像朋友一样的教师。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情感上师生互相接近,消除学生的猜疑心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注意道德情感陶冶,教师要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教育学生。语文教师还要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5.活动入手,开辟渠道。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开辟多条渠道,使德育像涓涓细流流到学生心田。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围绕中心,指导学生读有关的书,出有关墙报,办有关小报,写有关评论,开展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各种活动,实行全面教育,综合治理,形成集体舆论,充分发挥多渠道功能。

6.针对特征,有的放矢。实施小学语文德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不搞成人化、儿童化教育。中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既有成熟的心理特点,也有稚嫩的心理特点,一方面体力、智力的迅速发展已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又经验不足,情绪多变,依然存在幼稚性、依赖性、冲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三、在写作中渗透德育

德育在语文中不仅是教学方面的任务,还要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观察能力。学生在分析、感悟事物的同时必然会产生种种思想感情,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因此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德育也显得}-分重要。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事物本身,发现事物特点,写出令人感动的作文。道德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展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建道德情境,使得学生进入情景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与同学形成共同的道德认知,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写作中学会评价别人的文章,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过评价别人的文章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写作欲望。

四、开展实践活动

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要将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课外语文活动,根据课本中的优秀主人翁,总结出优秀的品质,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做人,让德育真正地与语言教育想结合,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是非常关键的,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教师应当具备科学的精神,树立良好的教学作风,有效地挖掘课本当中的德育素材,实施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行德育,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13

从根本上讲,语文是一门教人如何做人的课程。小学生处在形成个人社会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前期。同时,他们也处在资讯发达,信息多变的世界里,因此对他们的思想培育尤为重要。没有良好思想修养的人,也是很难为社会做贡献的人。纵观世界,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即人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另外,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学生的良好的品行修养和审美情趣”等。

将德育融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完全可行的。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课程资源的广泛性,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报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家庭和学校的生活,电影、电视、广播、网络,还有诸如演讲会、辩论会等,以及戏剧表演、纪念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甚至是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2]。教学资源的广泛性,使得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这为融合德育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小学语文知识和德育教育相融合的方法

(一)通过课本立意进行德育教育

对小学生而言,语文课堂教学不可能是单纯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也不可能单纯的以点到面的思维来理解。有效的方法是在知识教学中寓意德育,德育反哺知识,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以四年级下册的课文《父亲的菜园》为例,这篇极为优秀的记事写人散文,可以将语文知识性与亲情,家庭教育完美结合起来,过程如下:

1、理清文章思路,弄清楚文章大意。这是语文教学不可避免的内容,因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交流和倾听,而阅读和理解则是基础。就《父亲的菜园》而言,和学生分步骤进行探讨,得到结构如下:失去菜园—决定开垦—开垦荒地—垒上石墙—种上豌豆—豌豆肥田—拾粪肥田—菜园丰收。而知识点则需要强调,作者通过对父亲语言和动作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这是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描述的语句不华丽,非常朴实,但是非常感人,语调舒缓,娓娓道来,蕴藉隽永。

2、重点提炼。这篇课文,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是教学重点。在该节,知识的提炼应不仅仅局限于语句描写本身,而应结合当时具体环境,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 引导学生从“普通的农家” “总也盛不满的菜碗”“婴儿断了奶”“我们四处拾粪”“我们在山坡放牛”等词语,分析和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生活条件。这样,将语文知识拓展到历史、语言、背景等刻画上。

3、知识中孕育德育教育。首先应强调父亲的坚强、执着,家庭的友爱、和谐。现在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环境的影响,他们受到过分宠爱,唯我独尊,不可能体会到文中作者一家失去菜园生活的艰难和父亲在荒坡上开垦菜园的艰辛,这是教学上的难点。因此借助《父亲的菜园》,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他们的父亲、母亲,或他们尊重的人的背景进行描述,并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如“父亲为了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的内涵等。通过这种让学生进行回忆,讨论的方式,体会家庭温馨,认识到父母所付出的爱,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堂非常有价值的伦理课。如果他们能够通过《父亲的菜园》学会珍惜美好的生活,感受到深沉的父爱,德育教育应该是成功了一半。

又如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课,在知识目标上可以强调以下几点: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了解作者以及作者的时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母亲的事例;熟悉刻画人物性格的一般写法。而在德育内容上,则在字里行间让学生去体会母亲对作者浓浓的爱,以及深深的期望。这篇文章和《父亲的菜园》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语言的朴实,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等。

(二)将语文课堂教学积极融入生活

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是与社会实践结合最紧密的课程,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能离开生活。以二年级上册的诗歌《悯农》为例:在该篇诗歌教学中,完全可以将教学资源扩充到城市以外的乡村田野、古代特定的历史空间等。这首诗歌从知识层面上讲,可以注重以下几点:写作诗歌的年代及背景,可以让学生重温历史画面;如何朗读,领会,品评和鉴赏诗歌;体会诗作中诗人表达的感情等。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由此可见,对诗歌的鉴赏本身也是对人的品格能力的检验。《悯农》本身是德育教育重要的载体,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二十个字,就写出了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那么多的社会财富,他们是值得歌颂的﹑赞扬的。但是他们没有权力享用自己创造的社会财富,不合理的社会使他们贫困无助,冻死饿死,不能生存下去。因此,这篇诗歌德育精神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在诗歌中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辛、社会制度的不公。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是和谐社会,教师应当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尊重劳动人民、珍惜拥有的一切。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还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因此脱离了思想性的语文教学,是纯语言的教学,这背离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文道统一”的思想指引下,我国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很多课文,都体现了一种人文思想,如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立场,或表达作者人生体验,展现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等。可以说小学语文课本 “是传播社会学理论的启蒙本,灌输文化史知识的普及本,同时又是一本生活的百科全书。”[3]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是趋势,也是必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