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化学变化特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塔里木盆地是天山和昆仑山两个强烈褶皱带之间的大型盆地,盆地中央分布有第三纪背斜断褶隆起带,并将盆地分割成构造形式上接近对称未完全封闭的大型单项断褶盆地。塔河油田处于塔北断裂隆起带边缘部位,其南紧邻塔中凹陷带,由于受南部塔里木河泛堆积作用影响,使塔河油田在地形地貌上形成了一个近东西走向的地槽地带,其南、北向中心地带――油田区的坡降比均在0.02%左右,地形平坦开阔,海拔高程在928 - 950m间。塔里木河流域是环塔里木盆地诸多向心水系的总称,塔里木河干流全长 1372km,其自身不产流,由诸源流汇流而成。源流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 241.9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与河川径流不重复量约为18.15 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260.14亿立方米。 自50年代初,塔里木河干流的水量逐年递减,加之长期以来疏于管理,无工程控制手段,干流中上游耗水量增加,到达 下游河道的水量递减更为显著,造成下游大西海子拦河水库以下320km的河道断流,土地沙化,胡杨林面积锐减,尾闾台特马湖干涸。2000年至2004年,先后7次从博斯腾湖调水输入塔里木河,使断流将近30年的塔里木河下游得到清流的滋润。塔里木河下游河道的地下水位抬升5m以上,地下水影响宽度达到800 m,影响范围约200 平方公里,延缓了生态系统的急剧蜕变。
二、油田开发中遇到的的环境问题
油田开发对生态破坏主要是在勘探、钻井、管线埋设、道路修建及油田地面工程建设等工程开发活动初期造成的。油田工程占用土地,在一定地域范围,灭绝了原本就很稀少的荒漠植被,使荒漠生态系统被破坏,引起固定沙丘的活动,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塔河油田虽然位于轮台境内,但在很多方面都不受县政府的管制,县市区的地下水取水深度在200 米左右,而油田所在区域由于浅层地下水矿化度比较高,所以现在一般的打井深度超过400 米,这种深层地下水由于和浅层水存在地层上的隔绝,补给非常困难,一般至少需要几百年,因此在国际上是不允许抽取的。
三、地下水检验依据原则
自2003年塔河油田供水管理队开采的93号井开始,直至2012年共有13口水源井由供水首站输送至塔河油田服务区供水末站。油田区地下水质变化较大、矿化度较高,仅存在带状、透镜状淡水体的特点,在水文地质综合分析和原有理论基础上。针对水源井每月进行采样,送入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依据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分析内容包括:色度、浑浊度、嗅和味、肉眼可见物、PH值、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砷、铅、铜、铁、锰、汞、硒等,主要检验设备为浊度仪、酸度计、离子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等。
篇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of kinetic information regarding continuous vertical jumping in situ
CAO Zhi-fei,LI Shi-ming,ZHU Hong-h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udong University,Yantai 264025,China)
Abstract: By means of video shooting and synchronous 3D force measurement,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of kinetic information regarding continuous vertical jumping in situ,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instant force at the end of buffering, peak jumping force, average jumping power and impulse gradually diminished with the elapse of the time of continuously vertical jumping in situ (P
Key words: human body kinetics;vertical jumping in situ;volleyball player
纵跳起跳动作是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依靠身体各环节的协调配合,发挥下肢肌群的最大爆发力,以达到最佳纵向起跳效果的技术动作[1]。目前国内外有关纵跳理论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2-13],基本上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然而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许多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蹦床、竞技健美操、艺术体操等等)对运动员弹跳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需要良好的弹跳能力,而且更需要多次连续起跳能力(弹跳耐力),这就要求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时要特别注意发展弹跳耐力素质。与此同时,由于不同项目、同一项目不同技术下的运动节奏是不同的,运动员在不同运动节奏下纵跳的起跳效果也是不同的,有关连续纵跳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许多业内人士的关注[13-19]。通过查阅和检索国内外有关连续纵跳的文献资料显示,相对于纵跳动作的特征及力学机制等的研究,有关连续纵跳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对其内在的力学特征进行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8名男子排球运动员均接受过长时间系统训练,运动等级均在2级以上。年龄(23.14±1.07) 岁;身高(178.43±3.41) cm;体重(71.00±5.77) kg。
1.2研究方法
运用三维测力台与录像拍摄同步测试的方法对受试者原地连续纵跳过程进行监测,受试者直接在三维测力台上进行动作,采样频率为500 Hz。采用1台索尼摄像机对受试者原地连续纵跳的整个运动过程进行拍摄,拍摄速度为50 场/s,设置曝光时间为0.001 s,摄像机高度为1.2 m,垂直放于受试者的正侧方向,距离约为10 m。
测试前,受试者进行10~20 min的热身活动。热身以后,受试者站在测力台上按照节拍器发出的提示音进行原地连续纵跳动作预练习。在受试者充分熟悉节拍器发出的频率,能够跟上运动节奏后开始对受试者原地连续纵跳过程进行同步监测,直到受试者连续5次明显不能跟上节拍器发出的运动节奏时停止。在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要求受试者双手叉腰,每次必须跟上运动节奏,并且每次都要尽最大力量起跳。
为了减少受试者疲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前将受试者进行随机编号。实验从第1种频率(40 次/min)开始,每个受试者按照编号的顺序依次完成原地连续纵跳实验,24 h后再进行第2种频率(50 次/min)实验,24 h后再进行第3种频率(60 次/min)实验。频率的选择是前期反复进行预实验最终确定的,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受试者能够以最大力量或接近最大力量起跳,二是受试者能够连贯完成动作。在前期预实验中发现低于40 次/min频率时,受试者为了按照节奏进行动作,在缓冲与蹬伸转换时出现停顿现象,而高于60 次/min频率时,受试者就不能以最大力量起跳,因此最终选择了40 次/min (f1)、50 次/min(f2)、60次/min(f3)3种频率进行实验。
通过对受试者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腾空高度的观察发现,随着运动时间的逐渐延长,腾空高度明显逐渐降低。由于不同受试者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纵跳次数存在差异,为了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人体信息变化特征,分别选取每个受试者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腾空高度最大的跳次和腾空高度最小的跳次作为基准点,并分别定义为J1和J5,然后再依次选取腾空最大高度的25%、50%、75%作为3个中间跳次,分别为J2、J3、J4,共5个跳次进行研究。
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判断参数的影响因素,单因素方差分析判断参数之间的差异性,若存在差异性,再运用多重比较的方法(方差齐性:LSD;方差不齐:Games-Howell)判断参数之间的差异性[20]。
2结果与分析
2.1原地连续纵跳缓冲阶段动力学特征
1)原地连续纵跳缓冲结束瞬时力值特征。
缓冲结束瞬时力值的大小是表征缓冲阶段人体与地面作用效果的有效指标之一。前人研究表明,人体在纵跳过程中下肢肌肉储能与缓冲结束瞬时力值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15]。本研究中缓冲结束瞬时力值与腾空高度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1r=0.781;f2r=0.639;f3r=0.827),说明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缓冲结束瞬时力值可以作为评价起跳效果重要的动力学指标。
60 次/min频率作用下原地连续纵跳缓冲结束瞬时力值要明显大于其它两种频率,根据缓冲结束瞬时力值与腾空高度的关系可知,60 次/min频率作用下人体纵跳过程中的踏跳效果应该要好于其它两种频率,然而实际却恰恰相反(见表1、2)。
表1原地连续纵跳标准化缓冲结束瞬时力值 N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1.875±0.087 1.811±0.096 1.763±0.086 1.658±0.112 1.566±0.095
f2 8 1.906±0.076 1.823±0.082 1.751±0.121 1.698±0.135 1.525±0.108
f3 8 2.107±0.195 1.952±0.213 1.896±0.121 1.777±0.135 1.588±0.099
表2原地连续纵跳腾空高度m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0.360±0.057 0.285±0.015 0.224±0.032 0.170±0.033 0.125±0.022
f2 8 0.362±0.061 0.294±0.044 0.218±0.038 0.168±0.021 0.116±0.024
f3 8 0.313±0.053 0.252±0.046 0.186±0.035 0.138±0.025 0.099±0.021
通过进一步结合拍摄的录像和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动力学曲线的分析发现,60 次/min频率作用下人体在纵跳过程中几乎没有缓冲,人体与地面碰撞结束后便进入了蹬伸阶段,该频率作用下缓冲结束瞬时力值是在人体与地面碰撞的基础上获得的,人体下肢肌群储存的弹性能很小,这是导致缓冲结束瞬时力值大,腾空高度却低的主要原因。由表1也可以看出,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缓冲结束瞬时力值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都表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存在显著性(P
2)原地连续纵跳缓冲冲量特征。
缓冲冲量是纵跳过程中缓冲阶段人体所受合外力产生的冲量。由表3可知,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缓冲冲量整体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说明频率对缓冲冲量的影响较小。而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随着跳次的不断增加,缓冲冲量都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经统计学分析表明,3种频率不同跳次之间缓冲冲量差异都存在非常显著性 (P
表3原地连续纵跳标准化缓冲冲量 N•s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0.272±0.021 0.245±0.020 0.220±0.025 0.212±0.019 0.188±0.015
f2 8 0.271±0.030 0.261±0.029 0.234±0.034 0.202±0.014 0.183±0.019
f3 8 0.259±0.025 0.240±0.022 0.225±0.028 0.205±0.019 0.176±0.030
2.2原地连续纵跳蹬伸阶段动力学特征
1)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力峰值特征。
在纵跳的起跳阶段,由于下肢的积极蹬伸以及身体各环节的协调配合,在动力曲线上产生了蹬伸力峰值。蹬伸力峰值是反映人体在完成纵跳过程中,蹬伸阶段各环节垂直向上加速运动时地面反作用力的最大值,它是蹬伸阶段快速释放缓冲阶段下肢主要工作肌群储存的弹性能的具体体现,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各环节运动的协调加速以及下肢肌肉的活动效率[14]。对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力峰值与腾空高度的关系研究发现,二者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1r=0.824;f2r=0.509;f3r=0.890),说明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蹬伸力峰值也是影响起跳效果的重要动力学指标。由表4可知,40 次/min和50 次/min频率之间的蹬伸力峰值整体上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而60 次/min频率原地连续纵跳的蹬伸力峰值要大于其它两种频率(P
表4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力峰值 N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2.207±0.083 2.048±0.060 1.942±0.068 1.875±0.094 1.817±0.095
f2 8 2.129±0.076 2.015±0.122 1.916±0.161 1.914±0.155 1.768±0.131
f3 8 2.499±0.295 2.251±0.348 2.094±0.141 1.950±0.137 1.775±0.091
由蹬伸力峰值与腾空高度的关系可知,蹬伸力峰值越大,腾空高度越高。然而对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腾空高度的分析已知,60 次/min频率作用下纵跳的高度要明显低于其它两种频率(表2),这似乎存在矛盾。通过对3种频率原地纵跳动力曲线(见图1)分析发现,40 次/min和50 次/min频率原地纵跳人体在获得蹬伸力峰值后短时间内就腾离地面,而60 次/min频率原地纵跳蹬伸力峰值出现到人体离开地面的时间长于其它两种频率。这说明人体在40 次/min和50 次/min频率下从蹬伸力峰值出现到人体离开地面时间梯度大于60 次/min频率,这可能是60 次/min频率原地纵跳蹬伸力峰值最大,而腾空高度却最低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拍摄的录像与测力台同步数据进一步分析认为,60 次/min频率下人体与地面接触时间很短,着地碰撞后不久就进入了蹬伸阶段,下肢主要关节的缓冲幅度很小,缓冲结束后约0.02 s蹬伸力就达到了峰值,这说明蹬伸力峰值很大程度上是人体在与地面碰撞的基础上获得,而40 次/min和50 次/min频率人体在着地碰撞后有充分时间完成缓冲,下肢主要工作肌群牵拉充分,储存了大量的弹性能,蹬伸阶段能够快速释放能量,蹬伸力达到峰值后不久人体腾离地面,这说明40 次/min和50 次/min频率蹬伸力峰值的获得主要是依靠人体下肢主要工作肌群收缩产生的,而60 次/min频率下人体下肢主要工作肌群的活动较小,导致腾空高度低于其它两种频率。因此,在分析蹬伸力峰值对腾空高度的影响时应该结合其他影响因素。
图1三种频率原地纵跳典型的动力曲线图
由表4也可以看出,原地连续纵跳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蹬伸力峰值表现出明显逐渐减小的趋势,经统计学分析表明,3种频率不同跳次间蹬伸力峰值差异都存在非常显著性(P
2)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冲量特征。
蹬伸冲量是纵跳过程中蹬伸阶段人体所受合外力产生的冲量。由表5可知,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在蹬伸冲量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说明频率对冲量参数的影响不显著,而单信海[15]对不同快慢节奏对连续性原地纵跳的实验研究发现,随着纵跳节奏的加快,人体从地面获得的冲量显著下降,分析原因认为主要是由于本研究实验过程中在频率的选择上与单信海的研究存在很大差异。而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随着跳次的不断增加,蹬伸冲量参数都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统计学分析发现,3种频率不同跳次的蹬伸冲量差异都存在非常显著性(P
表5原地连续纵跳标准化蹬伸冲量 统计表 N•s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0.281±0.016 0.249±0.027 0.219±0.016 0.203±0.025 0.179±0.018
f2 8 0.291±0.024 0.270±0.027 0.226±0.016 0.192±0.013 0.172±0.022
f3 8 0.278±0.020 0.250±0.026 0.219±0.012 0.196±0.008 0.161±0.016
3)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平均功率特征。
原地纵跳过程中起跳功率的计算方法是将受试者人体重心的垂直速度乘以作用在人体垂直方向的力值,它可以反映人体起跳时下肢肌群速度力量的发挥水平。本研究认为蹬伸功率峰值只是反映该时刻功率对蹬伸效果的影响,不能反映整个蹬伸过程中人体下肢工作肌群的工作情况,因此我们引入了蹬伸平均功率指标,以求能全面地反映原地连续纵跳蹬伸阶段下肢主要肌群的工作情况。蹬伸平均功率是人体在整个蹬伸阶段下肢肌群做功速率的综合体现。
由表6可以看出,40 次/min和50 次/min频率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平均功率相差不大,60次/min频率作用下原地连续纵跳蹬伸平均功率整体上明显小于其它两种频率(P
表6原地连续纵跳标准化蹬伸平均功率 W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1.189±0.121 1.029±0.149 0.673±0.122 0.399±0.108 0.341±0.082
f2 8 1.192±0.218 1.015±0.258 0.701±0.100 0.448±0.068 0.328±0.076
f3 8 0.981±0.128 0.786±0.221 0.581±0.133 0.374±0.037 0.285±0.069
2.3原地连续纵跳缓冲-蹬伸动力学特征
为了更进一步讨论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从缓冲阶段到蹬伸阶段人体动力学信息的变化特征,本研究引入了恢复系数(I2/I1)的概念。人体起跳的缓冲和蹬伸阶段与物理学中碰撞试验的压缩和恢复阶段尽管在形式上极为相似,但二者在本质上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由于人体是一个由各种生物组织构成的有机活体,因而人体起跳的恢复系数除了受到接触介质性质的影响,还受到人体在动作过程中的机能状况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影响。刘北湘[13]认为上步纵跳和跳深过程中由于人体肌肉的并联弹性成分是一些不良的弹性成分,使人体与地面的碰撞过程并不是完全的弹性碰撞,因此人体自身的生理特点使得碰撞冲量不可能完全转化为人体向上运动的动量,其中存在机械能的损失,这就形成了人体重心腾空高度的差值,因而恢复系数e也就小于1。本研究在对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恢复系数的研究发现,连续纵跳过程恢复系数并不一定都小于1、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J1与J2恢复系数都出现大于1的情况。分析原因认为,一方面是由于本研究在实验设计中要求受试者每次必须争取最大腾空高度,受试者在运动过程中可能在腾空高度上出现反复的现象,即相邻两跳次之间前一次的腾空高度小于后一次的腾空高度,而研究中是根据受试者最大高度和最低高度作为基点来选取的跳次,在跳次的选取上就难免选取了相邻两个跳次中腾空高度较高的一次,因此恢复系数大于1;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体在运动初期下肢主要工作肌群的运动能力较强,碰撞过程中缓冲效果较好,能量损失很小,而蹬伸过程中能够快速释放缓冲阶段储存的弹性能,以及整个人体各环节的协调配合,获得了较大的蹬伸冲量。而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人体出现局部疲劳以后,下肢主要工作肌群的工作能力出现下降,人体与地面碰撞过程中缓冲效果较差,损失的能量较多,储存的弹性能较小,在后继的向心收缩阶段没有足够的能量释放以增强下肢伸肌群的正功效果,同时整个人体的运动速率也出现下降,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增加蹬伸冲量的积累,因此恢复系数小于1。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运动时间是影响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恢复系数的重要因素之一。由表7可以看出,3种频率原地连续纵跳不同跳次的恢复系数都随着连续纵跳次数的增加而呈现逐渐变小的趋势。
表7原地连续纵跳标准化恢复系数
频率 n/人 J1 J2 J3 J4 J5
f1 8 1.038±0.035 1.016±0.066 1.010±0.131 0.957±0.071 0.952±0.043
f2 8 1.081±0.093 1.039±0.057 0.972±0.020 0.949±0.020 0.943±0.129
f3 8 1.078±0.095 1.050±0.154 0.987±0.131 0.964±0.095 0.925±0.104
3结论与建议
缓冲结束瞬时力值、蹬伸力峰值、蹬伸平均功率及冲量是影响原地连续纵跳起跳效果非常重要的动力学指标。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人体在不同频率作用下、不同运动时间纵跳的动力学参数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导致不同条件下起跳的效果差异非常大。因此,在许多运动项目(如排球、篮球等)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在起跳时应该注意一定的运动节奏及运动时间的影响。在平时训练过程中应该参照不同条件下原地连续纵跳过程中人体动力力学信息变化特征,依据不同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改进和选择科学的训练手段与方法,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加强运动员连续纵跳能力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弹跳耐力。
参考文献:
[1] 李世明,刘学贞. 纵跳理论研究进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65-67.
[2] Dowling. Identification of kinetic and temporal factors related to vertical jump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1993,9:95-110.
[3] 郑亦华. 影响起跳效果诸因素的生物力学研究[J].体育科学,1983,3(2):68-73.
[4] 张家正. 对纵跳运动规律的初步探讨[G]//运动生物力学论文选,1990:267-289.
[5] 禹小明. 试论跳跃动力的力学依据[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2,26(2):91-93.
[6] Aragon-Vargas. Kinesiological factors in vertical jump performance:difference within individuals[J].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1997,13:45-65.
[7] Hudson. Coordination of segments in the vertical jump[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1986,2:242-251.
[8] Bobbert. Coordination in vertical jumping[J]. Biomechanics,1998,3:249-262.
[9] 周成之. 人体起跳机制和起跳效果之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5,2(4):1-11.
[10] 王宝成. 起跳过程肌肉工作特点之探讨[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7,4(1):24-27.
[11] 王法信. 对弹跳原理及其应用的探讨[J]. 山东体育科技,1982(1):29-34.
[12] 单信海. 不同弹跳能力的3名运动员其原地纵跳的运动生物力学指标的比较[J]. 体育与科学,1997,18(4):22-26.
[13] 刘北湘. 初探人体跳跃过程中的能量利用[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2,18(2):70-75.
[14] 陆阿明. 连续纵跳及其疲劳的生物力学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1998,20(3):3-6.
[15] 单信海. 不同快慢节奏对连续性原地纵跳影响的实验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3):228-230.
[16] 郑亦华. 体育系学生连续跳跃的实验性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9(4):352-356.
[17] 丁世聪. 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连续起跳能力的分析研究[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5(3):75-77.
篇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市场经济更加发展,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与之相适应的学习、交往、休闲、消费等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也逐步确立起来。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中学生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呈现出鲜明的特点。而生活方式的变革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对此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一、生活方式变革影响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引起中学生行为特征的变化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方式异彩纷呈。餐桌上日益丰盛,穿着打扮不断翻新,楼房越来越多,汽车逐步走近普通百姓家庭。最主要的是人们的消费观念悄然发生变化。国家鼓励人们适当消费,人们不但会挣钱,而且学会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成果去美化自己的生活,美容美发不再被人们所鄙夷,休闲娱乐旅游度假成为人们的生活时尚,信息网络越来越走进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而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中学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方面,中学生观察、接触社会日益频繁,另一方面,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其价值观念需要随着自身的成长不断加以调整。他们以特有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当前这种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缤纷复杂的生活现象,从而逐渐形成了与以往中学生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中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常常非常敏感,他们敏锐地观察到周围的一切变化,崇尚时髦,追随社会上流行的风气,他们既有着广泛的适应能力,又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生活方式变革中的不良因素也容易在他们的心灵、行为上产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反映。
二、生活方式的变革容易引起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哪些倾向
1、享乐主义的倾向。改革开放以来,在强大的国家经济发展面前,我国人民盲目地进入高消费、超前消费与高淘汰、高报废的行为模式中。一些学生对现实生活方式盲目适应、随意效仿,对其中的消极腐朽的方面,难以做到自觉抵制,在生活上过分讲究,挥霍浪费、盲目攀比、讲究排场、追求时髦,过分强调生活质量,成为超前消费的响应者,最容易沾染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性。
2、拜金主义的倾向。经济的发展,“钱途”的牵引,使人民以“蚁族”的生活方式“忙于富起来”。社会上不断滋长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一切向钱看”等言论对缺少社会阅历的中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有些家长以金钱刺激为手段,引导孩子实现成长目标,或是把金钱作为“爱”的代名词,过分地娇惯、溺爱孩子,不知不觉中也让我们的学生产生了“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
3、功利主义的倾向。在市场经济趋利性的背景下,理想主义已逐渐被淡化,大多数中学生已不再像老一代人那样,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是更容易被现实的利益诱惑,把自己读书的目的定位为“为了找份好工作”、“为了改善生活条件”等等,眼睛常常盯着赚大钱,做大款,他们的价值选择以尽力追求物质利益为标准。
篇4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3.04.019
目前,尚缺乏较大宗有关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 OJ)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为此,我们总结分析了惠州市二家有代表性的医院近20年收治的OJ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能掌握当地有关OJ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收集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及博罗县人民医院1993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OJ患者病例资料。
2.入选标准 患者经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浓度>17.0 μmol/L)及影像诊断确诊为OJ者。同时需系惠州市本地常住户口,外地来惠州人口定居15年以上者入选。
3.观察项目 统计入选患者的年龄、性别、户口情况、阻塞因素(胆管结石患者同时统计是否合并有胆囊结石)等,并对患者前10年(1993~2002)、后10年(2003~2012)进行对比分析。本文中的胆管结石指胆总管结石、肝总管结石和/或合并有肝内胆管结石。由于OJ易继发胆管炎,因此拟定继发性胆管炎不作为独立因素列入病因。
4.统计学方法 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数据处理由SPSS 17.0统计软件包完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结 果 1.阻塞性黄疸逐年收治情况及年龄分布 二家医院在20年间共收治OJ患者2088例,收治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收治时年龄2个月~109岁, 40~80岁患者占本组的78.1%,为OJ高发年龄(见表1)。
基金项目: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惠市科字(2011)61号]。
作者简介:钟洪才(1967-),男,广东省兴宁市人,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研究方向:肝胆外科。
2.性别、年龄及户口变化情况 本组患者男927例,女1161例,男∶女=1∶1.3,前、后10年性别比例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20岁为一年龄组进行分组发现,各年龄段前、后10年比例构成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户口722例,农村人口1366例,农村患病人数略高于城镇患病人数,比例为1.9∶1,但前、后10年户口比例构成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单个阻塞因素的变化 本组资料中,排名前2位的单个阻塞因素分别是胆管结石(1546例,其中伴胆囊结石569例),肿瘤(265例,其中胆管癌183例),其它因素引起者88例。后10年胆管结石伴胆囊结石、胆管肿瘤分别在胆管结石、肿瘤中的构成比例明显高于前1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注:χ2=8.0297,P=0.0046。
4.胆管结石位置变化比较 阻塞因素仅为胆管结石的1546例OJ患者中,通过比较发现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OJ患者、肝外胆管患者,后10年较前10年明显增加(P0.05)。见表5。
讨 论 OJ是肝胆外科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其病因复杂、临床病程长短不一、黄疸轻重程度不一(有的仅为隐性黄疸),因此其临床发病率资料不易获得。所以,有关OJ的流行病学资料并不多。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却发现,OJ患者住院病例有逐年升高趋势。为此,我们通过调查惠州市二家医院收治的OJ患者资料,发现了近年来当地OJ流行病学的一些特点和变化趋势。
近20年来,惠州地区OJ总体呈上升趋势,前二位病因为胆管结石、肿瘤。惠州地区地处广东东南部,是沿海城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农村人口较多。我们的资料提示:惠州地区OJ患者主要是良性疾病,尤其是肝胆管结石仍是OJ的主要病因,这与沿海、西南、长江流域、南方的广大农村人口中,原发性胆管结石比较常见的情况[1]相符。有文献报道[2]:超过78%的胆管结石患者均有黄疸表现。本组资料提示:单一因素引起的OJ中,胆管结石患者占全部OJ患者的74.0%(1546/2088)。这说明胆管结石(包括肝外胆管结石、肝内外胆管结石,及合并有胆囊结石的胆管结石)是OJ的主要病因之一,与文献报道一致[2~4]。因此,预防和减少胆管结石的发病率是当地降低OJ患者的主要任务。一般认为:胆道感染、胆汁滞留、胆道寄生虫及胆汁异常等情况易罹患胆管结石。因此,注意个人卫生、改善生活环境、减少寄生虫感染,以及注意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平衡膳食、加强锻炼等措施均有可能有效地预防胆管结石的发生,从而减少OJ的发病率。
肿瘤是引起OJ的第二位原因,这与文献报道一致[3,4],包括胆管及胰腺肿瘤、壶腹部肿瘤、肝癌转移至胆管或压迫胆管、胆管内癌栓形成、胆管外恶性肿瘤压迫等。
关于阻塞性黄疸与年龄的关系,目前未见专门的研究报告。本组资料显示,40~80岁的OJ患者占78.1%,提示这个年龄段系惠州地区OJ的高发年龄段。其原因可能有: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胆囊结石的危险性增加[5~8],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也随之增加。有资料提示[1]:约15%的胆囊结石患者合并胆总管内结石。此外,引起OJ的肿瘤患者多数也与位于此年龄段有关[1,8]。提示年龄超过40岁的人群,进行定期身体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OJ病人,从而及早发现病因、及早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通过前后10年的变化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近10年伴有胆囊结石的胆管结石引起OJ患者明显增多。以往的资料提示,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及南方的农村人口中,胆管结石较为常见[1],本组结果提示农村仍是高发区;但国内近年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情况已有较大变化: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胆囊结石与胆管结石的患病率之比为6∶1[6,7]。一般情况下,胆囊结石不易引起OJ,但当结石较小(
参考文献[1]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7941846.
[2]王保春,吕云福,韩晓玉,等.1098例胆管扩张症的病因构成及分类[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1,17(9):752754.
[3]顾 琤,陆孝道,于进玲,等.531例阻塞性黄疸的四种影像学检查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1,23(1):5859.
[4]马海宁,常毅刚,冯变喜.412例阻塞性黄疸B超及CT诊断符合率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8,20(6):435436.
[5]扎西措姆,李仁勇,金 峰,等.超重、运动、吸烟、饮酒与人群胆囊结石患病风险的横断面调查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2):8386.
篇5
Trans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in Information Environment//Zhang Yumei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ll be widely use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o modern teaching mode, including teaching theory,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structur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ode, especially fro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o the computer network for the teaching mode transformation information center.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mode
Author’s address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Shenyang, China 110034
1 信息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育专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有效整合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化教学模式的优长,建构一种混合型教学模式。”[1]这是基于网络教学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的考虑。对于教师来说,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只是增强教学效果的辅助工具,并不能取代教师的角色。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而且是情感交流使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在单纯的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力量被削弱了,教学往往会因与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思想政治课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在于师生之间是在面对面的过程中进行教与学,教师的言谈举止、人格魅力等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这是网络教学难以替代的。好教师可以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而网络教学却不能代替好的教师,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高新科学技术这一元素作为教学手段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也是必然趋势。可是由于教学观念相对滞后,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学必须充分利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的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没有必要的硬件设施,加上粗浅线条式的应试考核方式,都与教学初衷相悖,根本达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目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载体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这使传统教学模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1.1 传统师生关系发生变化,学生获得较充分的自由和便利,主体性加强
在网络化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学习资源的掌握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有些情况下甚至优先于教师。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课程学习、下载学习软件、上网搜寻有关资料、发送电子邮件或BBS与教师、同学交互联系等途径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和协作性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教师的选择更加自由,对学习的时间、地点和学习方式也有更大的自主性。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也为教师主导作用的提升和拓展提供了可能,在教学资源的组织、建设、维护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指导等方面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2 传统教学媒体发生变革
数字化技术提供了教学内容的多种表现形式及多种获取途径,使教学内容的表现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更符合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为传统教学媒体的更新奠定了基础。传统教学模式中最基本的教材、粉笔等载体和手段,正在被计算机及网络所提供的集成化的教学环境(如信息学习系统、资源库、演示环境、辅助学习工具、师生交互环境)所取代。传统的纸质教材的形式和内容呈现方式也随之发生重大变革,立体化、集成式教材体系正在形成。
1.3 传统教学资源发生变革
从一定意义上说,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超越时空性、资源更新的及时性和快捷性是网络化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为课程及时提供极大容量的教学资源,为教学内容的及时补充和更新提供支持。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带来的迅速而广泛的信息传播使教师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及时跟踪学科建设的前沿,获取最新、最具典型性和针对性的教学资源[2]。
2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征
2.1 处理数字化
它是指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经过转换器抽样量化,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的可靠性远比模拟信号高,对它的纠错处理也容易实现。
2.2 存储光盘化
光盘存储数字信息容量大,且体积小,一张光盘可以存储A4纸文体65万页,全屏动态图像1小时12分钟,调频立体声5个小时。
2.3 显示信息
这是指利用信息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如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这与传统的单纯用文字或图片处理信息资源的方式相比要丰富得多。
2.4 传输网络化
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距离传输,学习者可以在任何一台上网的计算机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2.5 学习资源系列化
它是指对不同的学习者分别提供各种形式的系列教学软件。
2.6 教学过程智能化
它包括教学软件的专家系统对教学过程中的信息资源使用的实时监控、数据采集、分析、提供帮助等机制。
3 信息化环境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特点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解决实际问题。信息化教学模式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3.1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和教材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
网络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信息量,通过多种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扩大知识信息量,使信息来源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为学习者创设了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对知识信息的理解和提高学习效率。
3.2 教学中教师角色发生转变
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提供信息,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引发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从而形成在整个学习进程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探究。
3.3 可以自主化学习,学生在意义建构的环境中有选择性地学习,实现因材施教
计算机的交互性,给学生提供了个别化学习的可能,学习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完整呈现学习内容与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
3.4 信息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通过网络,学习者可以实现学习上互助互动,培养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知识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局域网可以实现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
总之,信息化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丰富多样的媒体呈现、真实的环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正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促使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篇6
桉树在我国引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林业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桉树人工林大面积的发展,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负面效应开始凸现,从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学术界的许多争论[1-3]。有人认为有计划地发展桉树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有人则把发展桉树与保护生态环境对立起来,甚至有的环保人员把发展桉树与紫茎泽兰的蔓延危害相提并论[4-6],因此,有必要开展桉树人工林对土壤肥力的演变与调控机理的研究,为合理发展桉树生产提供一定依据,而土壤化学性质是衡量土壤肥力最关键的因素,本研究通过不同林龄的尾巨桉人工林土壤化学性状的研究,揭示其变化规律,为合理利用林地提供参考。
1研究区概况
本次研究土样采自福建省平和天马国有林场,桉树的树种以尾巨桉为主,成土母岩为石英岩和石英砂岩。调查地地处东经117°29′,北纬24°28′,气候温和农业论文,雨量充沛,年均气温20℃,年降水量1760mm,属南亚热带气候,无霜期336.5d,极端气温:-2℃、40℃,年均相对湿度78%,年均日照时数2068h,取样地点:海拔高度260-450m,地被物主要有五节芒、芒萁骨、鹅掌柴、桃金娘、蕨类等。
施肥情况:底肥每穴下磷酸二铵200g,种植当年2次追肥,第一次每株施复合肥100g+尿素100g,第二次每株施磷酸二铵150g+尿素150g。综上所述,即每亩人工施肥计磷酸二铵38.5kg,复合肥11kg,尿素27.5kg。上述肥料成分:磷酸二铵含P2O546%、N15%;复合肥含N15%、P15%、K15%;尿素含N46%。
2土样采集及研究方法
在福建省境内选择代表性相同尾巨桉的不同林龄(2、3、4、7、9a生)人工林样地,其种植密度为1400株·ha-1。并将距林分较远处杉木×火力楠混交林(10a生) 林地的土壤作为对照,其种植密度为1200株·ha-1。在每个样地上中坡随机选择三个点,每个点之间相隔至少100米,并按不同土层0-20cm、20-40cm、40-60cm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取全层土样,同时采集根际样品,每个土样0.5kg左右,在室内风干后,研磨过筛(2mm、1mm、0.25mm)供土壤分析测定。土壤容重用环刀(0-20cm、20-40cm)采集。采样日期为2006年04月。
2.2分析项目与方法
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全N采用半微量凯氏法;水解N采用碱解-扩散法;有效P采用0.03mol/L氯化氨—0.025mol/L 盐酸浸提法;速效K采用1mol/L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pH采用电位法;阳离子交换量(CEC)采用1mol/L乙酸铵交换法;
3结果与分析
3.1土壤氮的变化
由图1、2可知,土壤全N和水解N随着林龄的增加逐渐减少,对同一林龄的土壤随土壤层次的增加全N、水解N含量逐渐降低。根际土全N含量略高一些。与对照(混交林)相比,除根际土全N含量外,4、7、9a生桉树林地土壤全N、水解N含量均小于混交林含量。而且9a生桉树林地土壤40-60cm土层处全N、水解N含量最少,全N仅为0.4g·kg-1,而水解N为4.036 mg·kg-1。
3.2土壤有效磷的变化
由图3可知,对有效P含量的变化规律并不明显,其根际土含量很高论文提纲怎么写。其混交林有效P含量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少。对照(混交林)的全P含量与3a生尾巨桉林地土壤基本相近,说明混交林对林地土壤影响较小,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尾巨桉的生长对土壤速效量有一定的影响,在0-20cm 土层影响较大,在该土层随着林龄增大有效磷含量逐渐降低,而其它土层影响不是很明显。
3.2.3土壤有效效钾的变化
如图4所示农业论文,速效K在0-20cm土层处含量相对较高, 根际土含量最高。除40-60cm土层外,其它各层及根际土都随林龄的增加速效K含量逐渐减少。说明尾巨桉的生长对土壤速效K的影响较大。
3.2.4土壤pH、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的变化
如图5、6、7所示,对尾巨桉林来说同一层次土壤pH值随林龄增加大部分呈下降趋势,而同一林龄土壤pH随土壤层次的增加而减少。而混交林土壤pH大于桉树林土壤pH值。对土壤有机质其变化规律不太明显,0-20cm土层和根际土含量较高,其它层次含量较低。这与有机质的来源有重要关系。对同一层次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大部分呈下降趋势,而对同一林龄的尾巨桉随土壤层次的增加而减少,根际土阳离子含量较高。2a、3a生的尾巨桉林地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均大于对照(混交林),而7a、9a生的大都小于混交林土壤。
4.结论与建议
4.1桉树人工林的生长对土壤化学性质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随着桉树生长,土壤N、P、K、有机质含量均有所降低。但小于4a生的桉树林地土壤化学性质差异不大,自第4年起桉树对土壤化学性质的负面影响较大。
4.2本研究主要对尾巨桉人工林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大量元素、有机质以及PH进行研究分析,而对其它微量元素以及生物酶等未进行研究分析,因此,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4.3土壤肥力衰退的问题是所有人工林普遍的问题。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必须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加强科学合理施肥,特别增施有机肥。同时广泛推广合理的混交林种植配置模式、适宜的轮伐期、采伐剩余物回归、科学的耕作制度。
参考文献
1.李志辉,李跃林,杨民胜,等.桉树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生态分布规律[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0,20(3):24-28.
2.李志辉,李跃林,杨民胜,等.桉树林地土壤酶分布特点及其活性变化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0,20(3):29-33
3.李跃林,李志辉,彭少麟,等.典范相关分析在桉树人工林地土壤酶活性与营养元素关系研究中的应用[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8(5):544-549
4.林业标准汇编(三).林业部科技司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5.周礼恺,土壤酶活性的测定[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篇7
ZHANG Yi-long,WANG Li-juan, WANG Wen-zhong,LI Zheng-hong,YU Juan,CAO Wen-geng,LONG Wen-hua, MIAO Qing-zhuang, WANG Zhe
(The Institute of Hydrogeology and Enviromental Geoloy,CAGS, 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excessive 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caused the shortage of water which seriously halt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ohhot. This paper was systematically sampled and analyzed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of Hohhot's plain. Descriptive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were synthetically use to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Groundwater chemical's law and the salinity evolution's character. Research results shown as follows:First,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HCO.32-and Ca2+which are derived fromthe shallow groundwater of Hohhot are 333.525 mg/L and 82.970 mg/L , the values of the HCO.32-and Ca2+’s average concentration are bigger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re smaller. Secondly,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we know that the Na+ and Mg2+of the underground water mainly come from the various Sulfate, bicarbonate and hydrochloride, and the Ca2+ of the underground water mainly come from all sorts of sulfate and hydrochloride. The discretion of the underground water salinity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Mg2+and Cl-which are come from the underground water. The third, along the groundwater flow direction, the mainly ion concentrations bid not follow the trend which is with the increase of flow to increase, but and the underground water temperature present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of the HCO.32-, Ca2+ and groundwater temperature are the most significant, that means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lower,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ions is higher.
Key words: Hydrological chemistry;superficial groundwater ;mineralization;Hohhot
呼和浩特市位于中东部,河套断陷盆地最东北部,北有大青山天然屏障,东及东南被蛮汉山环抱,盆地三面环山呈簸箕形状,向西南敞开,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呼和浩特市地处我国北方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412 m3,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为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水资源问题是该区域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有关呼和浩特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方面的研究,已有少量报道,但主要集中在2000年之前。2000年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动态以及砷氟等地方病方面,如2002年,刘怡敏等对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动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2009年杨亮平等对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及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2009年李浩,梁秀芬等对呼和浩特市(地区)高砷地下水进行调查研究,查明地下高砷水的形成机制,以期控制地方性砷中毒。而近些年,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迅速,日益增长的水资源需求和地下水污染问题以及频发的供水安全事件,迫切需要对区域内的地下水资源进行质量评价,而地下水水化学研究是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
本研究分析了2009年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含量和水化学特征,探讨了1988年以来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化趋势,目的是研究随着工农业和生活需水量的增加促使开采量的增大以及多年来气候变化对矿化度变化趋势的影响,旨在为呼和浩特市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和维护生态环境稳定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主要是指呼和浩特行政区内的平原区(包括山前倾斜平原、黄河和大黑河冲积平原),呼包平原的东北部,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呼和浩特市所辖规划区(新城区、赛罕区、玉泉区、回民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及武川县。研究区范围:x:530 500~591 000;y:4 493 500~4 540 500,土地总面积17 224 km2,气候属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1]。
呼和浩特市浅层地下水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开放系统。按地下水赋存条件,可分为山前冲洪积平原和冲湖积平原,黄河冲湖积平原和湖积台地4个水文地质区;区内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山区的侧向径流补给及平原内降水的入渗,地下水的排泄主要靠蒸发和开采消耗。
2 采样及测试方法
2.1 采样及测试
在研究区共布置了46个浅层水取样点,其中包括水文化学剖面(沿地下水流方向)上的8个观测井(图1),分别在2009年的9月份取样,TDS是使用上海雷磁水质分析仪现场测试完成。
2.2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综合采用了统计软件SPSS 17.0对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含量进行了统计学和相关性分析[2],同时绘制了折线图和圆形图对地下水流方向上离子化学特征和浅层水矿化度演化进行了直观的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2009年呼和浩特市范围内的46个观测井水样的有关水化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地下水主要离子特征见表1。Table 1 Statistics of hydrochemical parameters of groundwater for Hohhot County in 2009 (n=46)
水化学参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
水温(℃)8.02112.9889.837320.9584990.097435
TDS/(g·L-1)0.270.820.44880.171240.381551
K+/(mg·L-1)0.627.592.361.431480.606559
Na+/(mg·L-1)13.3165.244.46138.46850.865219
Ca2+/(mg·L-1)39.7915882.970431.834110.38368
Mg2+/(mg·L-1)15.3467.5131.344613.440090.428785
Cl-/(mg·L-1)7.79138.344.812935.584010.794057
SO.42-/(mg·L-1)4.53233.158.354652.257880.895523
HCO.3-(mg·L-1)215.2651.5333.52595.33640.285845
CO.32-/(mg·L-1)0203.426.4131.875146
F-/(mg·L-1)0.11.160.4350.228850.526092
溶解性总固体/(mg·L-1)262.4952.7495.6207.24010.41816
pH值7.578.687.99710.372390.046566
NO.3-/(mg·L-1)0.2155.537.667195.33642.531026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阳离子(Ca2+、Mg2+、 K+、Na+)中Ca2+的含量相对较高,平均为82970 4 mg/L,K+的含量最低,平均为236 mg/L;对于阴离子HCO.3-的平均值达到了333525 mg/L,标准差为95336 4,两值均较大,变异系数较小,反映了其在地下水中的绝对含量较高,为地下水中的主要阴离子。而CO.32-的平均值仅为3.42 mg/L,即其在地下水中相对其他阴离子含量最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下水中碳酸存在的形态受pH影响, 在偏酸、偏碱及中性水中HCO.3-占优势,且在pH=834时,HCO.32-达到最高值。本次现场测试结果在整个研究区范围内pH在8.19~775之间, K+、Na+、Cl-、SO.42-和CO.3-的变异系数均较大,表明其在地下水中的含量变幅较大,表明它们是地下水中随环境变化的敏感因子,决定地下水盐化的作用的主要变量。HCO.3-和 Ca2+的变异系数相对都较小,表明它们在地下水中的含量相对比较稳定。
3.2 离子相关性
表2为呼和浩特市平原区2009年地下水中8大离子(CO.32-、HCO.3-、Cl-、SO.42-、Ca2+、Mg2+、K+、Na+),F-、pH值、矿化度、水温和溶解性总固体的Pearson相关系数。
从表2中可以看出,阴离子HCO.3-、Cl-和SO.42-、与阳离子Na+和Mg2+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在0.7以上,这表明地下水中的Na+和Mg2+离子主要是来自各种硫酸盐,重碳酸盐和氯酸盐。阴离子Cl-、和SO.42-与阳离子Ca2+的相关性也是比较显著,相关系数在0.5以上,表明地下水中的Ca2+离子主要来自各种硫酸盐和氯酸盐。pH值与CO.32-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了0896,即表明地下水的pH值主要由CO.32-含量的多少决定。TDS与Mg2+和Cl-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与CO.32-之间呈负相关性,并且与K+、F-之间的相关性较差,这说明地下水的矿化度高低主要是由水中的Mg2+和Cl-的浓度来控制的。
3.3 补给水流方向上水化学特征
2009年9月,在呼和浩特市采集46个观测井水样,采样过程中用GPS记录样点的地理坐标。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主要的补给来源为来自山区的侧向径流补给及平原内降水的入渗,地下水的排泄主要靠蒸发和开采消耗。地下水运动方向是由东北向西南。根据采样点的位置,沿地下水补给水流方向选取8个观测井水样(分别是:①西黄合少乡黑沙兔村②黄合少乡添密湾村③金河镇后三突村④金河镇八拜村⑤金河镇后白庙村⑥小黑河镇杨家营村⑦小黑河镇郭家营村⑧小黑河镇乌兰巴图村),进行主要离子浓度变化分析。方向是由东北向西南[4-6]。地下水中水温、pH值及主要离子浓度沿地下水水流方向的变化趋势,见图2。
图2 2009年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浓度,水温及pH值沿地下水水流方向的变化趋势
Fig.2 Changing trends of major ion concentrations,temperature and PH along the groundwater flow direction in 2009
从图2可见2009年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沿补给地下水流动方向并不遵循随流程的增加而浓度增加的趋势。而是与地下水温呈现显著负相关性,HCO.32-和Ca2+离子与地下水温度的负相关最为显著,即温度越低时,离子的浓度反而越高。这可能是因为研究区地层主要以碳酸盐地层为主,碳酸盐岩主要由方解石(CaCO.3)和白云石[CaMg(CO.3).2]这两种矿物组成。因此,碳酸盐岩地区的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溶解和沉淀控制,而在一定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下,地下水的温度控制着这两种矿物的溶解和沉淀,但这两种矿物与大多数矿物不同,它们的溶解度不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相反,温度越低,溶解度越高,故出现了温度越低的取样点,HCO.32-和Ca2+离子含量越高的现象。转贴于 从图2中也可以看出沿地下水流方向所有的取样点,阴离子都以HCO.3-为主,其次是SO.42-,而Cl-离子浓度很低,这也完全符合碳酸盐地区地下水的一般特点。研究区所有水样的pH值,均在7~8之间,说明该地区含水层为开系统。
4 结论
①呼和浩特市浅层地下水中阳离子Ca2+的含量相对较高,阴离子HCO.3-含量最高,说明研究区范围内的地下水中主要离子为HCO.3-和Ca2+。且HCO.3-和Ca2+也是地下水中含量相对稳定的离子。
②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地下水中的Na+和Mg2+离子主要是来自各种硫酸盐,重碳酸盐和氯酸盐,地下水中的Ca2+离子主要来自各种硫酸盐和氯酸盐。地下水的pH值主要由CO.32-含量的多少决定。地下水的矿化度高低主要是由水中的Mg2+和Cl-的浓度来控制的。
③呼和浩特市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沿补给地下水流动方向并不遵循随流程的增加而浓度增加的趋势。而是与地下水温呈现显著地负相关性,HCO.32-和Ca2+离子与地下水温度的负相关最为显著,这一特点符合碳酸盐地区地下水的一般特点。
参考文献
[1] 岳勇,郝芳华,马桂芬.内蒙古河套灌区地下水矿化度的时空变异特征[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21(4):87-90.(YUE Yong,HAO Fang-hua,MA Gui-fen.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neralization space-tme ariation of underground water in He Tao irrigation area of inner mongolia[J].Inner Mongoli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9,21(4):87-90.(in Chinese))
[2] 张裕凤,庄元,左志敏.呼和浩特市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4):603-610.(ZHANG Yu-feng,ZHUANG Yuan,ZUO Zhi-min.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Section Price of Land Expropriation in Hohhot[J].Progress in geography,2009,28(4):603-610.(in Chinese))
[3] 何兴江,张信贵,易念平.基于SPSS的城市区域地下水变异Factor Analysis过程[J].地质与勘探,2006,42(1):93-96.(HE Xing-jian,ZHANG Xin-gui,YI Nian-ping.City Groundwater Variation Factor Analysis Process base on SPSS[J].Geology and Prospecting,2006,42(1):93-96.(in Chinese))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长沙市2011~2015年无偿献血人群为研究对象,献血者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采血前经过血比重、谷丙转氨酶和乙肝表面抗原快速筛查合格。2011年~2015年分别有130712、127443、134315、132909、135732人,共66万多人次。
1.2研究方法 将长沙市2011~2015年无偿献血人群的基本特征资料从长沙市血液中心现代血站管理系统中导出,该资料来源于献血者本人所填写的《无偿献血登记表》,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基本特征。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率和构成比对无偿献血人群的基本特征分布进行描述,并采用χ2检验对不同年份之间的特征进行比较;以P
2结果
2.1性别特征 2011~2015年长沙市无偿献血人群共有661111人次。其中男性413432人次(62.5%),女性247679人次(37.5%),不同年份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729,P
2.2 年龄特征 2011~2015年长沙市无偿献血人群年龄分布主要以18~25岁为主,有301023人次(占45.5%);其次为26~35岁人群,有176946人次(占26.8%)。不同年份无偿献血人群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78.911,P
2.3 文化程度特征 2011~2015年长沙市无偿献血人群文化程度分布主要以本科为主,有212483人次(占32.1%);其次为高中/中专,有161785人次(占24.5%)。不同年份无偿献血人群文化程度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8.179,P
2.4 职业特征 2011~2015年长沙市无偿献血人群职业分布主要以学生为主,有173571人次(占26.3%)。不同年份无偿献血人群职业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51.253,P
3讨论
了解本地无偿献血人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有利于完善献血宣传教育和献血人员的招募。本研究对长沙市2011~2015年无偿献血人群的基本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2011~2015年长沙市无偿献血人群中男性413432人次(62.5%),女性247679人次(37.5%),男女献血比例为 1.680:1,此结果与高勇等[5]研究报道一致,但明显高于2011年人口普查长沙市男女比例(1.034:1),提示长沙市女性人群无偿献血情况低于男性人群。造成这种差异可能是[6]:①女性特有的生理状况导致其献血有效期较男性短;②女性体重较轻,初筛血红蛋白低,淘汰率较高;③女性担心献血后发胖或贫血,献血意愿低。但本研究同时发现,从2011年到2015年长沙市女性无偿献血人群所占比例呈波动性上升趋势,这可能与近两年我中心针对女性开展的专题宣讲有关。
2011~2015年长沙市无偿献血人群年龄分布主要以18~25岁(占45.5%)和26~35岁(占26.8%)人群为主,此结果与既往报道一致[7],表明2011~2015年长沙市无偿献血人群以年轻人为主。这可能是因为:①年轻人易于接受新事物,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强,热衷于扶危救困;②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各种献血宣传教育并参与其中;③年轻人身体状况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自身感觉有更充沛的精力献血。从2011年~2015年46岁及以上人群所占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这可能与卫生部2012年将无偿献血年龄上限由55岁延长至60岁有关。
2011~2015年长沙市无偿献血人群文化程度以本科和高中/中专人群为主(占32.1%和24.5%),这一结果与既往报道一致[8],不同年份无偿献血人群文化程度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基于上述结果,在今后的采血过程中可实施针对性的措施:①加强女性献血宣传教育,针对女性可能存在的紧张情绪和顾虑进行重点讲解,增强其献血的勇气;②根据不同职业人群的特点及分布,在社区、农村、校园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献血知识宣传,增强各类人员献血意愿;③现在校学生大多为90后,他们出生并生长在网络时代,对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接受度较高,可借助网络工具进行宣传,提高宣传亲和力。
参考文献:
[1]宫本兰,张薇,孟庆丽,等.全国357家省市两级采供血机构临床供血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2):1248-1250.
[2]姚建华,姚军.血站发生血荒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中国处方药, 2014,12(3):98-99.
[3]李慧文,杨宝成,朱为刚,等.中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和管理[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0):953-956.
[4]陈红,胡维,陈慧敏,等.构建无偿献血的长效机制[J].中国输血杂志, 2013,26(1):90-91.
[5]高勇,毕名杰,李宁.大连地区 2012~2013年无偿献血人群状况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11):1244-1246.
[6]任蓉,毛学锋.玉林市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情况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5,21(5):351-352.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8月收治正常妊娠妇女361例作为观察组,所有妊娠妇女的身体健康,排除伴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系统、糖尿病、肾病、内分泌系统等疾病的妊娠妇女。年龄(28.4±7.4)岁,跟踪随访不同孕期妊娠妇女,分别在不同孕期和产后1~2个月检测妊娠妇女的血脂变化(妊娠8~12周为早孕期,妊娠20~28周为中孕期,妊娠32周以上为晚孕期)。选取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的正常非妊娠期妇女234例作为对照组,排除具有酗酒等不良习惯的妇女,年龄(29.1±9.4)岁。
方法:两组在血脂检测的前一晚禁止食用高脂类食物,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mL,在2h内完成血清分离。血清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采用酶法进行测定,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蛋白胆固醇采用直接法进行测定。
统计学分析:妊娠妇女资料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均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结果
正常妊娠不同时期血脂含量与对照组人群血脂水平比较:观察组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甘油三酯含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讨论
妊娠是正常的生理过程,在妊娠期间会发生一系列的各个器官的改变,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血脂的变化。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和类脂的总称,组成比较复杂,广泛存在于人体中,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妊娠时期出现血脂升高是一种正常情况。血清总胆固醇含量的增加能够帮助妊娠期妇女减少蛋白质的消耗,从而将这些物质传输给胎儿。妊娠期妇女血清血脂升高有助于胎儿从血液中吸收足够的营养,为发育提供物质条件。妊娠期妇女脂肪降解作用会产生很多的酮体,这些产生的酮体能够为胎盘组织提供可利用的物质,因此血脂含量的升高也是胎盘组织的需求。在妊娠晚期,血脂的升高有助于脂肪的存储,为分娩提供必要的能量。
正常情况下,在血液循环运输中,脂类主要是以溶解度较大的脂蛋白复合体存在。不少的研究报告,在妊娠后期,妊娠期妇女的血脂水平将会得到显著的提高,在本研究中也验证了这一点,孕晚期的妊娠妇女血清总胆固醇含量、甘油三酯含量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妇女(P
篇10
少年强则国强,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1985~2010年在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进行了6次全国性大规模学生体质状况调研,结果发现:我国学生体质状况逐年下滑,身体素质持续下降,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部高原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特殊的社会环境对学生体质健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对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1985~2010年的生长发育状况作25年的动态观察,分析维吾尔族、回族学生生长发育变化的特点、规律和趋势,为提高西部地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改善西部地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985年和2010年7~18岁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的数据资料分别来自《198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1]和《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2]。
1.2 研究对象
本文以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生长发育状况为研究对象,以维吾尔族、回族(以下简称维、回)7~18岁学生48个年龄组共计21985人为调查对象。其中,1985年调查9600人(维男2400人,维女2400人;回男2400人,回女2400人),2010年调查12385人(维男2876人,维女2872人;回男3430人,回女3207人)。
1.3 研究方法
1985年和2010年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的测试均按照国家颁布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实施方案》、《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检测细则》进行。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并逻辑分析,检验方法采用 t 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发育水平的变化
身高、体重和胸围是形态发育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是用来评价身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常用的指标。
2.1.1 身高
身高主要反映骨骼发育状况,是评价个体纵向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25年间,7~18岁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身高平均增长值均出现增长。其中,维吾尔族男生平均增长3.28cm,增长幅度变动在-1.16~5.96cm之间,经T检验,7~18岁年龄组均P
2.1.2 体重
体重是描述人体横向发育,反映人体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内脏器官综合发育状况的整体指标。25年间,7~18岁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体重平均增长值均出现增长。其中,维吾尔族男生平均增长3.59kg(0.17~6.22kg),经T检验,8~18岁(P
2.1.3 胸围
胸围是显示人体的宽、厚度最有代表性的测量值,是衡量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25年间,7~18岁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胸围(除维吾尔族男生外)均出现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维吾尔族男生平均下降0.56cm(-2.23~0.43cm),经T检验,7~8岁、16岁、18岁(P
2.2 生长发育速度的变化
为了解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25年来身高、体重、胸围生长速度变化的整体趋势和变化规律,本文结合两次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体质调查中身高、体重、胸围平均年增长值变化范围,分别以每年4.5cm、3kg、2cm的增长速度为参照标准,分析两个民族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生长速度的整体变化趋势。25年来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身高生长速度持续增长期的年龄(除维吾尔族女生外)均出现提前,持续增长期的年龄范围维吾尔族女生和回族男生出现延长;体重生长速度持续增长期的年龄(除维吾尔族女生外)均出现提前,持续增长期的年龄范围(除回族女生外)均出现延长;胸围生长速度持续增长期的年龄两个民族男女学生均出现提前,持续增长期的年龄范围维吾尔族男女学生出现明显延长(见表1)。
2.3 青春突增期的变化
青春期是指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在整个生长发育时期内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了解该时期反映身体发育各指标的变化,将有助于认识25年来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青春期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据文献报道,青春突增期开始的时间,目前理论界常常以身高增长速度最快的3个相邻年龄组确定为快速生长期(或突增期)[3]。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与1985年相比,身高突增高峰年龄维吾尔族男生、回族男生提前1年,维吾尔族女生保持不变,回族女生延迟1年;体重突增高峰年龄(除维吾尔族女生外)均提前1~2年;胸围突增高峰年龄维吾尔族男生提前1年,回族男生提前3年,维吾尔族女生和回族女生均保持不变。25年来,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身高、体重和胸围增长速度高峰均值及最大年增长值的变化特点为:身高(除维吾尔族男生外),2010年PHV>1985年PHV,最大年增长值维吾尔族男女学生2010年小于1985年,回族男女学生2010年大于1985年;体重,2010年PWV
2.4 身体形态增长速度的变化
儿童青少年群体在一段时期内生长发育的水平均会有明显的变化,即理论上称为“生长的长期变化”。相关的研究报道把“近百年平均每10年身高增长1cm,体重增长0.5kg”作为衡量儿童青少年是否步入快速增长期的标准[4]。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除维吾尔族女生外)均已步入快速增长期,其中,回族男生身高增长速度和体重增长速度最快,分别为2.88cm和2.80kg(见表3)。
3 结论
上述结果表明,25年来,新疆维吾尔族、宁夏回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有一定幅度的提高,生长发育速度(除维吾尔族女生外)均已步入快速增长期。维吾尔族女生、回族男女学生胸围平均增长值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而维吾尔族男生出现下降,说明25年来, 维吾尔族女生、回族男女学生单薄、瘦弱的体型特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体型朝匀称方面发展,而维吾尔族男生单瘦的体型还没有得到较好的改善,应加强体育锻炼,不断提高整体身体素质。生长发育整体水平,宁夏回族学生好于新疆维吾尔族学生。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维吾尔族、回族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生长速度持续增长期年龄和突增高峰年龄多数出现提前,意味着他们的心理将提前发生变化,并提示我们,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都必须依据这种趋势和变化做出相应的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198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11
【关键词】精神卫生;行为,成瘾;因特网;人格;学生
大量研究显示,网络成瘾问题已成为目前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危机。如何有效地帮助成瘾大学生摆脱心理危机,是教育和卫生部门重点面对的问题。笔者对江西省两所高校79名网络成瘾学生在军事训练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网络成瘾学生军训前后心理及人格特征变化,验证军事训练这种方式对网瘾大学生改善心理品质是否有效,从而为开展网络成瘾的群体预防和个体治疗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研究病例来自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大学2所高校的2009级大学生,按照美国因特网成瘾支持小组(Internet Ad-diction Support Group,IASG)形成并公认的7项网络成瘾(IAD)诊断标准,确定79名网络成瘾患者进行测试,其中轻度成瘾41例(51.9%),中度成瘾26例(32.9%),重度成瘾12例(15.2%);男生56名(70.9%),女生23名(29.1%)。年龄为17~24岁,平均网龄(4.13±5.15)a,平均上网时间(5.43±3.11)h。
1.2方法 军训前,将选取的79名学生以不同成瘾程度分成轻度、中度和重度3组,进行军事训练,时间为40d。训练的内容主要有军事基础训练、体能训练、野战生存训练、校际军训比赛等。训练结束后立即对他们再进行一次测试,分别将2次测试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两次测试均采用盲测,资料严格保密。
1.3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因特网成瘾支持小组”等研究组织和学者在研究和争论的过程中形成并得到广泛认同的7项网络成瘾诊断标准,7项诊断标准分别为:耐受性、脱瘾综合征、计划性、控制性、时间性、社会性和危害性。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为上述7个因素中有3个因素以上得高分,就可诊断为网络成瘾。网络成瘾又可细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级。轻度者在3~4个因素上得分较高,但没有极端高分。中度者不仅在4个以上因素上得高分,且在1~2个因素上有极端高分。重度者不仅在所有因素上得高分,而且有3个及以上因素上有极端高分。
1.4测试工具(1)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计90个项目,内容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各因子分的大小是评定被测试者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共分5级(1=无,2=较度,3=中度,4=相当重,5=严重)。(2)卡特尔16 PF量表:由美国卡特尔教授所编制,主要功能是对个体的人格因素做出分析,从16个方面描述个体的人格特征。本调查主要采用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怀疑性、幻想性、忧虑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12种人格因素,每一人格因素由10~13个测题组成的量表来测量,共12个分量表。
1.5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
2 结果
2.1不同程度成瘾组军训前后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从总体上来看,不同程度成瘾组在军事训练前、后各因子都有变化,但偏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轻度成瘾组而言,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不同程度成瘾组军事训练前后卡特尔16PF量表人格测试得分比较各组军训前后卡特尔测试因子均有变化。轻度成瘾组和中度成瘾组除恃强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不同程度成瘾组军事训练前后多数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军事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网瘾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网瘾大学生因为沉溺于网络,正常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必然会被破坏,时间一久就会影响身体健康,而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也容易导致肌肉酸痛、头昏头疼等躯体症状。本研究表明,通过军事训练,大学生能够强身健体,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从而使身体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篇12
临床上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为女性比较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疾病,为导致育龄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曾有调查结果显示[1],PCOS患者血清中MCP-1浓度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且不同临床特征者的浓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次研究中出于对PCOS患者血清中MCP-1浓度的变化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PCOS患者血清中MCP-1浓度进行了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PCOS患者,抽取其中的9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在19-38岁之间,平均(27.6±12.6)岁,另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受检者年龄在20-39岁之间,平均(27.4±13.1)岁。PCO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中研究对象的年龄等相关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比较价值,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健康体检者基础体温双相、月经周期、血清激素水平及超声检查均正常。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以上统计的PCO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展开MCP-1水平检测,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检测结果,将PCOS患者按照肥胖与否分成肥胖组和非肥胖组,再根据患者HOMA-IR水平分成胰岛素抵抗组和非胰岛素抵抗组,对比分析各组检测结果。
1.2.2 检测方法
采集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晨起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后采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展开MCP-1水平检测,并计算HOMA-IR和BMI。BMI≥25kg/m2者确诊为肥胖;HOMA-IR≥2.69者视为胰岛素抵抗[2]。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对象年龄、观察指标检测结果等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对比中计量资料的对比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采取Χ2检验,在P
2 结果
2.1 PCO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MCP-1检测结果比较
统计发现,PCOS患者MCP-1水平为(211.02±57.64)ng/l,健康对照组患者MCO-1水平为(112.76±23.51)ng/l,显然PCOS患者MCP-1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P
2.2 PCOS患者不同临床特征者MCP-1检测结果比较
经对比发现PCOS肥胖组患者MCP-1水平高于非肥胖组(P
3 讨论
临床研究已经证实[3],PCOS不但会引起育龄女性不孕,同时会对糖尿病、高血压、子宫内膜癌等代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对多囊卵巢综合症远期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几年关于PCOS的研究不断深入,曾有学者指出,PCOS患者血清中MCP-1浓度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增加。本次研究中出于对PCOS患者血清中MCP-1浓度的变化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98例PCOS患者展开了MCP-1水平检测,并同健康对照组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PCOS组患者MCP-1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发生显著升高,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4]。本次研究中还对PCOS组中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PCOS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患者的MCP-1水平发生了显著提高。由此可知,PCOS患者血清MCP-1浓度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对于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综上所述,PCOS属于慢性炎症性疾病,肥胖以及胰岛素抵抗均会使炎症状态加重,MCP-1水平的升高会增加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风险,临床需引起重视,对PCOS患者的远期并发症展开积极的防治,以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辛俊英.不同体重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内分泌和代谢相关指标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3(10):1422-1423.
篇13
The ultrastructural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changes of brain vessel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experimental rabbi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ultrastructural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changes of brain vessel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se changes in 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 Methods SAH model was made by infusing blood twice into the cistern magna of Japanese rabbits. The animals were pided randomly into SAH group, saline group, puncture group and blank group, at 1h, 3d, 5d, 7d and 10d after the first infusion the animals were perfused and basilar artery was harvested.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were observed under light microscope and electron microscope. Results Under the light microscope, the vessel wall became thick, the vessel cavity became narrow, the endothelia cells became swollen, vacuoles could be found in the chromatin, inner elastic membrane became reductus and broke. Under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ndothelial cells disappeared, the membrane of the cells fell off, and the mitochondria became swollen, vacuoles could be seen, the chromatin became concentrated, heterochromatin could be seen, smooth muscle became deformed, chromatin became uneven, myofilament had derangement and fragmentation and dissolved, vacuolus could be seen in the kytoplasm, mitochondrion became swollen. The structural change of basilar artery under the light microscope got similar to that under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slight change was observed right after 1h of SAH, significant change was observed at 3d, and most obvious change was observed between 5d and 7d. Conclusion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the basilar artery after SAH, and significant dynamic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the progress. The damage of endothelia cells may be the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cause 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
KEY WORD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pathological change; ultrastructure; 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后最重要的病理变化之一就是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 CVS)。它是导致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病因学资料,在临床上诊断和治疗迟发性CVS均比较棘手。虽然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14],但对迟发性CVS的病理过程及病理机制仍然缺乏深入的认识。本实验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兔SAH后CVS模型,动态观察了迟发性CVS后基底动脉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旨在进一步探讨SAH后迟发性CVS的发生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实验动物为日本大耳白家兔,45只,雌雄不拘,健康状况良好,体重(2.5±0.4)kg,在相同的条件及环境中(饲料和温度均相同)饲养一周后进行实验。所有实验用兔均购自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实验试剂及药品:40g/L多聚甲醛灌注液购自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器材科;250g/L乌拉坦溶液、0.01mol/L枸橼酸盐缓冲液,即PBS缓冲液以及修复液均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组织胚胎与解剖实验室提供;自制PBS配制的2.5g/L戊二醛固定液;利多卡因注射液及手术器械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提供。
1.2 实验分组 动物随机分组:SAH模型组20只,盐水对照组15只,穿刺对照组5只,空白对照组5只。SAH模型组根据建立模型后的不同时间段分为5个亚组,分别是:建模后的1h、3d、5d、7d、10d组。每个亚组4只动物。盐水对照组亦根据建模后不同时间段分为5个亚组,分别是:建模后的1h、3d、5d、7d、10d。每个亚组3只动物。穿刺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取5只做脑血管超微结构研究。
1.3 动物模型的建立 白兔于枕部剃毛,消毒后于枕部中线作一直切口,长约2.5cm,锐性分离直达寰枕筋膜,充分显露寰枕部,用18G套管针与躯体成角约30°穿刺枕大池,方向指向右眼外眦,当穿破环枕筋膜时有突破感,停止进针,退出针芯,此时可见清亮脑脊液流出。取兔耳中央动脉的非抗凝血1.5mL/kg,以0.5mL/s的速度缓慢注入枕大池内。退出套管针,局部压迫后,缝合切口,取侧卧头低30度位放置30min,使血液聚集在脑基底池。首次注血后48h,由兔耳中央动脉取血1mL/kg,按上述方法,再次注入枕大池内。
1.4 标本采取 所有大耳白家兔饲养到对应时间后,用250g/L乌拉坦以3mL/kg麻醉,打开胸腔,剥开心包膜,暴露心脏,将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然后用动脉夹夹闭,剪开右心耳放出血液,再剪开左心室将灌注头插入主动脉然后用动脉夹固定,先输入9g/L生理盐水将血管内的血冲洗干净,再注入40g/L的多聚甲醛固定液2000mL灌流固定。在处理电镜组织标本的时候,用相同方法将生理盐水灌注干净后,再用2.5g/L的戊二醛固定液1000mL灌注固定后,将基底动脉固定于电镜固定液中,待制作电镜标本。
透射电镜标本:将基底动脉标本用电镜固定液固定,采用常规电镜标本制作方法,经清洗、脱水、浸透、包埋和修块后作超薄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
扫描电镜标本:将基底动脉血管于固定前在显微镜下纵向剖开,同法将基底动脉标本用电镜固定液固定,按常规扫描电镜样品制作方法制备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
2 结果
2.1 SAH的大体观察 实验动物在造模后的不同时间经多聚甲醛灌注取脑, 其中SAH模型组在1h可见广泛的SAH,全脑未见明显的凝血块,3d、5d、7d可见枕大池、基底池附近及基底动脉周围明显的凝血块,随时间的推移,凝血块的范围、大小和颜色呈现减退,至第10天,枕大池、基底池及基底动脉周围凝血块已经基本消失,但仍可见少量SAH。
2.2 基底动脉血管内皮的HE染色的光镜结构变化 穿刺对照组、盐水对照组的血管结构与正常组一样,血管壁无增厚,内皮细胞结构完整,内弹力膜清晰可见,结构完整;中膜主要是平滑肌细胞及其周围的细胞外基质;外膜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和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SAH模型组可见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内皮细胞变性、肿胀,染色质不均,空泡形成;内弹力膜迂曲皱褶或断裂,厚薄不均;中膜增厚,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外膜可见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浸润。
2.3 透射电镜下的基底动脉超微结构的变化 电镜下正常血管壁超微结构可见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呈纺锤形,其内含有少量的吞饮小泡,线粒体结构正常。弹力层排列整齐,肌丝排列规则(图1A)。SAH实验组中,1h开始就可观察到有内皮细胞间连接变宽,有空泡形成,平滑肌细胞肿胀(图1B);3d开始可见明显内皮结构改变(图1C-图1E),至7d最严重(图1F),随后开始慢慢恢复(图1G)。超微结构变化主要可见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消失,胞膜不完整,部分或完全脱落,胞质内线粒体肿胀、嵴紊乱、溶解,致密颗粒增多;胞质可见较多的电子致密颗粒,高尔基体部分囊化,胞质呈溶解状;细胞核内染色质边集、浓缩,异染色质增多;内弹力膜明显皱褶、裸露、厚薄不均;胶原纤维向内皮层生长,弹力层明显扭曲呈波纹状,平滑肌细胞变性、核扭曲、染色质不均匀,肌微丝排列疏松紊乱,出现断裂或溶解,可见片状高电子密度物质,胞浆密度不均,内可见大片溶解区、溶酶体样致密小体及线粒体增多,增多的线粒体大多肿胀、嵴紊乱或溶解;血管外膜神经纤维肿胀、结构模糊,偶见炎性细胞浸润。而盐水对照组和穿刺对照组的超微结构没有明显的改变,基本与正常组相同。
转贴于
2.4 扫描电镜下的基底动脉血管的超微结构的变化 正常组血管内皮光滑,无异常改变。SAH实验组血管内皮肿胀、边界不清、排列紊乱,可见内皮细胞碎裂和间断缺损,有纤维蛋白凝块沉积,血栓附着(图1H)。
图1 透射电镜下的正常基底动脉结构与SAH模型组的基底动脉超微结构的变化(A-G),以及扫描电镜下的SAH模型组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H)(略)
Fig.1 The normal basilar artery structure and the changes of basilar artery ultramicrostructure in SAH group under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A-G), and the change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unde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H)
A: normal vascular structure (endothelium, smooth muscle and tunica adventitia, ×2000); B: the abnormal endothelial cellcell junction in 1h after injecting blood, and there was vacuolization (×30000); C: smooth muscle cellular swelling in 1h after injecting blood (×10000); D: the elasticity membrane was broken in 3d after injecting blood, and smooth muscle cells grew toward breakage place (×10000); E: the endothelial cells were amotic in 5d after injecting blood (×3500); F: the endothelial cells nuclear swelling, the appearance and thickness were asymmetrical in elasticity tunica interna (×3500); G: the endothelial cells, elasticity membrane and smooth muscle in 10d after injecting blood (×3500); H: under scanning microscope it could be seen that the basilar artery vascular endothelium became swollen, had obscure boundary and arrangement in chaos on 7th day of SAH group; and endotheliocytes broke in pieces and had discontinuous defect, and there could be seen fibrin clot deposition, and thrombus cohering (×2000)
3 讨论
SAH后脑血管是否有病理性变化及其变化特点,众多学者说法不一,Tanabe等[5]认为SAH后痉挛的脑血管可出现超微结构的改变,Smith等[6]认为脑血管的病理性改变是造成迟发性CVS的原因,而Clower[7]在其实验中却未发现有血管壁的超微结构的改变。虽然,关于迟发性CVS的发病机制及其病理基础也存在较大争议,但是,在大量SAH患者尸检和实验性SAH 动物模型研究中均发现痉挛的血管内皮细胞存在明显的病理改变[8],大量研究均认为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在CVS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对SAH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尚不十分明确[9]。在体内研究中,内皮细胞的损害一方面可能由蛛网膜下腔积血及分解产物所引起的毒性所致。另一方面,痉挛的血管持续强烈地收缩也可继发内皮细胞的机械性损伤,两者作用难以区分。
本实验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兔SAH后CVS的模型,动态观察了兔SAH后基底动脉血管的大体形态、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在大体形态中观察到广泛的SAH和枕大池、基底池附近的凝血块,印证了CVS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血管长时间浸泡在SAH的积血中[10],导致其收缩舒张平衡[11]的自我调节机制紊乱,管壁顺应性和舒张功能下降与收缩功能增强。在光镜和电镜结构变化中观察到,随着注血后时间的推移,光镜下基底动脉的结构变化趋势与电镜下基底动脉的结构变化趋势相类似,均在1h时可发现结构的微小改变,从第3天开始出现明显的结构改变,在第5天至第7天达到结构变化最明显和病变最严重的时间。这与赵振伟等[12]研究结果相同。
Omoo等[13]研究认为SAH后痉挛血管的病理改变首先是内皮细胞的损伤,而正常内皮功能的实现是依靠内皮细胞的完整性。Findlay等[14]在猴SAH 模型中观察到血管内皮细胞出现明显的超微病理损害,如细胞变性、破坏溶解、细胞间隙增宽和细胞间紧密连接断裂等,并可导致内皮细胞脱落。我们在实验中也观察到,在光镜下内皮细胞变形、肿胀,染色质不均,在电镜下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消失,胞膜不完整,部分或完全脱落,胞质内线粒体肿胀、嵴紊乱、破坏溶解,致密颗粒增多;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破坏消失可减弱血管内皮细胞的屏障作用。内皮细胞的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血管的正常功能,引起细胞转导途径等的一系列的改变。内皮细胞机能障碍可使内皮素1在血管内皮的含量增加,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含量减少,引起血管的收缩舒张物质平衡被打破,可能是引起血管痉挛的直接原因。同时在实验中还观察到,光镜下内弹力膜迂曲皱褶或断裂,厚薄不均,电镜下内弹力膜明显皱褶、裸露、厚薄不均,胶原纤维向内皮层生长,弹力层明显扭曲呈波纹状,平滑肌细胞变形、核扭曲、染色质不均匀,肌丝排列疏松紊乱。弹力膜与平滑肌细胞的这些改变可以引起血管壁的不规则增厚,间接的导致了管腔的缩窄。弹力膜的结构变化表现在大体结构中就是血管的缩窄性改变,但并不意味着发生血管缩窄性改变就一定会有CVS和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它的意义是仅仅提供了CVS发生的结构基础。
Park等[15]研究发现发生CVS的血管壁中可见免疫球蛋白IgG及补体C3的沉积,由此推论在CVS的发生中炎症反应可能是机制之一。亦有研究证明:血浆与脑脊液中内皮素1水平升高可以引起CVS[16]。线粒体是细胞进行生物氧化、供能和储能的主要结构,其数目多少与细胞种类及功能状态有关。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内的线粒体较少,而当细胞受内外因素作用影响时,线粒体出现反应最早,变化也最明显。从SAH模型组中可以观察到线粒体大多肿胀、嵴紊乱或空化,以第5天到第7天组最为明显,线粒体功能明显异常。这可能与迟发性CVS所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有关。我们在电镜观察中发现,基底动脉在1h时仅有内皮细胞间连接变宽,胞质破坏溶解,平滑肌细胞可见肿胀。总体来看,由于受到血管收缩舒张调节机制紊乱以及CVS、炎症反应等的影响,进而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导致线粒体肿胀、嵴紊乱或破坏溶解,促使细胞代偿性增加或直接生成线粒体增加。而上述因素的存在又使得增加的线粒体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导致细胞缺氧、功能障碍。这些因素长时间的存在使得超微结构功能缺失不断加重,同时可能引起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减少,内皮素1增加,影响正常内皮细胞的功能,打破了血管的收缩舒张平衡,导致CVS的发生[17]。从实验可以看出CVS在第5天左右达到最高峰,也就是细胞功能缺损最严重的时间段;而其在发病初期表现的并不显著。
本实验结果表明:①SAH后CVS的发生与脑血管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②SAH后脑血管超微结构的主要改变是内皮细胞紧密连接消失、髓鞘溶解、线粒体肿胀、嵴紊乱或破坏溶解;平滑肌层扭曲、断裂;③SAH后血性脑脊液可直接造成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病理形态学损害,并对血管内皮细胞代谢和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内皮细胞的损害使得脑血管腔发生缩窄性改变,导致CVS的发生。提示减轻SAH后内皮细胞的损害、促进内皮细胞代谢可能是CVS治疗策略中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Nazli J, Mayer S.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subaracnoid hemorrhage [J]. Curr Opin Crit Care, 2003, 9(2):113119.
[2]Hickey J, Buckley D. Cerebral aneurysms [M]//Hick J, ed.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neurological and nerosurgical nursing.5th ed. Philadelphia: Lippinco Williams & Wilkins, 2003:523548.
[3]Loch RM, Marcus S, Bryce W. Intracranial aneurysms [J]. Neurosurg Quart, 2001, 11(3):181198.
[4]叶伟,蒋传路,李永立,等. 兔脑基底动脉痉挛的实验研究 [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1, 17(3)178180.
[5]Tanabe Y, Sakata K, Yamada H, et al. Cerebral vasospasm and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in cerebral arterial wall [J]. J Neurosurg, 1987, 49(3):229234.
[6]Smith R, Clower R, Peeler V, et al. The angiopathy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ngiographic and morphologic correlates [J]. Stroke, 1983, 14(3):240246.
[7]Clower BR, Kapp J, Moore NA, et al. lntracisternal blood injections fail to produced cerebral angiopathy in cats [J]. Experim Neurol, 1986, 94(3):292299.
[8]Zubkov AY, Tibbs RE, Clower B, et al.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cerebral arteries in a canine double hemorrhage model [J]. Neurosci Lett, 2002, 326(2):137141.
[9]Park KW, Metais C, Dai HB, et 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its mechanism in a rat model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J]. Anesth Analg, 2001, 92(4):990998.
[10]Zubkov AY, Ogihara K, Tumu P, et al. Bloody cerebrospinal fluid aters contractility of cultured arteries [J]. Neurol Res, 1999, 21(6):553558.
[11]Imaizumi S, Shimizu H, Ahmad I, et al. Effect of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on 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experiment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rabbits [J]. Surg Neurol, 1996, 46(3):263270.
[12]赵振伟,高国栋,赵继培,等. 脑血管痉挛后基底动脉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内皮素转化酶抑制剂的影响 [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6(2):129132.
[13]Omoo S, Udte I, Nakajima M, et al.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vasospasm major cerebral arteries in rats with the corrosion cast technique [J]. Stroke, 1997, 28(8):16371638.
[14]Findlay JM, Weir BK, Kanamaru K, et al. Arterial wall changes in cerebral vasospasm [J] . Neurosurgery, 1989, 25(5):736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