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认真谋划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措施
该院印发了《的工作职能分配》落实各分管领导和科室的任务和责任,明确工作内容,即严厉打击破坏绿色产业发展、滥伐盗伐林木、非法占用农用地、污染水资源等破坏生态环境资源刑事犯罪;严格查处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负有监管职责和侦查职责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机制;加强对破坏生态环境刑事犯罪的立案监督和审判监督加强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收集到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如灵川县检察院针对漓江上游灵川县河段非法采挖河沙行为猖獗,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检察建议。这份检察建议引起灵川县领导的高度重视,今年2月底,该县组成联合执法组对河段采砂进行整治,炸毁了非法采砂船只,并下拨400万元修复河道,有效地保护了漓江流域生态。
二、加大惩治和预防生态环境资源犯罪力度
一是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多发性犯罪。认真履行批捕、职能,坚决依法打击盗伐滥伐林木、非法采矿、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非法占用农用地等破坏环境、危害生态的刑事犯罪,严格把握好证据审查关、事实认定关、法律适用关、定罪量刑关,提升案件办理的质量和效率,保持惩治破坏生态环境犯罪的高压态势。2014年以来,共破坏生态环境犯罪案件14件37人,其中涉嫌滥伐林木罪12件31人、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2件6人;追加逮捕3人、追加4人。二是依法查处生态环境领域中的职务犯罪。依法查办发生在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审批、环境保护监管执法过程中的贪污贿赂、不作为、乱作为的职务犯罪案件,依法查处行政执法部门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案件,及时介入重大环境责任事故调查,依法查办事故背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失职、渎职犯罪依法立案调查涉及环境生态领域的贪污贿赂职务犯罪9件10人,其中副处级干部3件3人,贪污案件3件4人,贿赂案件6件6人,为桂林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了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对重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资金拨付、招标投标等关键环节进行介入预防、跟踪监督。全市结合执法办案,向发案单位或主管单位提出检察建议5件,均获得有关部门采纳回函。依托“送法进机关”“职务犯罪预防五进”活动,组织预防干警结合真实案例,深入林业局、环保局、国土局等部门为500多余名机关工作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职务犯罪预防警示教育,增强其规范履职、廉洁正派、拒腐防变的理念,筑牢思想和行为防线。借助“举报宣传周”等活动,通过设置咨询台、摆放展板、发放资料等方式,向群众宣讲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资源方面的法律知识,不断提升群众认识和举报生态环境资源保护领域违法行为的意识和能力。
三、完善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工作机制
一是强化“两法”衔接常态机制。制定并实施《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工作的实施意见》,与环保、林业等8个部门分别召开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座谈会,就如何完善“两法”衔接配合工作机制、共同打击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的主题,对案件移送、证据收集、检验鉴定、涉案物品处置等方面的认识分歧和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建立联席会议、情况通报、信息共享、适时介入、咨询会商等制度,理顺衔接和监督关系,努力形成推动两法衔接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三是健全立案监督机制。将检察监督关口前移,对行政执法机关开展的整治群众反应强烈、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专项活动,适时派干警介入参与、及时跟进,深入到执法一线,依法监督纠正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等行政执法机关以罚代刑、有案不立、有罪不究等问题。同时,督促相关部门对梳理出来的案件线索中涉嫌犯罪的及时向公安机关移送,确保破坏生态环境刑事犯罪行为得到及时有力查处。如龙胜县作为全国7个森林旅游示范县之一,境内楠木、红豆杉等国家保护的珍贵树木较多,为有效保护县内的古树名木,龙胜县检察院向县林业局发出加大宣传力度,设立珍贵植物保护警示牌和加大执法力度等检察建议。该建议得到林业部门的采纳,对县境内的古树名木进行测量、定位、挂牌和建档跟踪保护,共对3570株古树名木进行了挂牌保护。此外还与当地林农签订管护协议,发放宣传手册3.2万份。
四、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范化
一是加强对诉讼活动的监督。坚持区别对待、分化处理、教育感化的思路,既严厉打击严重破坏生态资源刑事犯罪,又对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不大的坚持从轻从宽处理。二是加强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监督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破坏生态资源刑事案件。发挥检察建议的作用,促进行政机关严格执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为群众讲解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政策,宣传林政资源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鼓励群众举报破坏环境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群众依法保护生态意识。在宣传形式方面,充分利用法制宣传日、综治宣传月等主题活动,开展法制宣传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单位活动。
参考文献
[1] 杨晓蓉;从“兰州自来水苯污染案”谈公益诉讼中的公民主体[J].法制博览.2016年16期
[2] 王冰;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建立的必要性[J].法制博览.2016年15期
篇2
第一,保证安全农产品生产的四个环节,建立农产品安全管理的五个体系。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中,要保证最佳生态环境,农业投入品达到安全标准,实行清洁生产,产品的加工、储存、包装达到安全标准四个环节。要建立健全农产品的安全标准、监督检测、质量安全执法、质量安全认证、质量安全市场五个体系。
第二,提高资源特别是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第三,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做到物质循环使用,能量平衡开发,采取与环境友好的作物生产方式。
第四,拓宽农业发展领域,开发能源农业和化工农业。
吴晓青委员以“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几点建议”为题,从分析云南省生态环境的现状,总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经验教训,就我国新世纪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阐述了意见和看法。
他总结我国多年来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得出几点启示:第一,生态保护与建设多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需要。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放弃部门利益,顺应发展的需要,切实解决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第二,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要平衡发展。第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第四, 自然保护区由政府单一管理的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需要。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全民的参与,才能达到保护的目的。第五,环境保护部门要发挥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主导作用。不仅要履行“统一规划、统一法规、统一监管”的职能,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领导、监督和管理,同时还要参与生态建设的综合协调和服务。
他认为,为有效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生态环境面貌,必须推进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改进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管理机制。
第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
第三,生态建设要与人民群众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贫困地区老百姓的脱贫致富相结合。
第四,必须高度重视和依靠非政府组织和环保志愿者队伍的力量。
第五,引进和推动自然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
吴晓青委员还介绍了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现状和形势,以及相关的对策。
蔡建成委员以“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为题发言。
随着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进展,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他针对目前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具体措施。
他认为,目前三峡库区仍然面临严峻的污染问题,表现为:一,库区废水达标率低,污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水体污染趋势加重;二,库区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岸边随意堆放,处理率低;三,三峡库区由于各个支流沿江城镇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基本未处理,沿岸堆放垃圾现象普遍,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目前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生态环境恶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高;二、生态环境退化现象普遍。
为此,他提出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并提出实施建议的具体措施。
第一,必须统筹库区、影响区和上游区的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三峡库区应在大规模削减现有污染的基础上,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严格控制不合理的开发活动,禁止新建污染严重的企业。影响区应以水质改善为重点,加大污染防治和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上游区在控制水体污染的同时,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泥沙人河量。
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是控制三峡库区上游的水土流失,减少入库的泥沙量。优先实施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水土保持等工程,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重点资源开发监管区,采用适当措施,使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得到强制性保护,尽快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
钱弘道委员引用“外部不经济性”理论,从经济和法律的角度分析了生态环境保护。
空气、河流、海洋和森林都是生态环境财富,生态环境是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福利的公共财产。这些公共的财富被少数人的生产行为所侵害,使得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外部不经济性是由厂商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造成的对环境的损害和资源的破坏。厂商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和收益没有直接的关系,这种不经济性未计人企业的生产成本,而被转移给了社会,即全体受害的社会成员承担了少数企业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结果。
他认为,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源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没有人拥有产权或没有人强迫他们处于被污染的生态环境中;二是正在被污染的生态环境具有集体消费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负外部性正逐渐发展为巨大的威胁,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进行积极的干预,控制外部性。现实生活中,解决外部性问题主要采取政府管制、惩罚性税收或补助、颁发经营许可证等办法。
他认为,没有法律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无从谈起。从经济分析角度讲,法律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应当起一个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促进资源使用效率的作用。
他介绍了利用税收控制污染的优点,一是可以给污染者提供激励,促使其寻求改进的方法和手段来避免或清除其排放物。二是防止污染者把其生产成本(污染成本)转嫁给其他人。他认为利用税收控制污染与其他管制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它不要求管理机构衡量包含在税金中的遵守污染控制标准的成本,而只是估计减除污染的收益,这使税收不像排污标准那样容易出现错误。
苟少华委员分析了当前在食品、住房装修等生活中使用的化学产品的污染问题,阐述了化学工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20世纪是化学工业蓬勃发展的世纪,上个世纪中叶,由于化学品产量的剧增,化工产品种类的增多,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性和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也逐渐暴露出来。
我国人均资源和能源占有量位于世界平均水平以下,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国民经济每年以高增长率速度持续发展,但经济格局仍以粗放型经营为主,不仅造成能源和资源消耗强度巨大,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伴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经济规模扩大,其带来的危害如环境污染和危害健康实例不断出现。他结合国外环保治理经验和教训以及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特征,对协调好化学工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提出建议:
一是要合理立法和严格执法,使环境治理工作纳入法制管理轨道;二是加强行业管理,规范企业生产过程。随着我国加入WTO,如何以国际通用标准进行行业管理,规范企业生产行为,监督市场产品,已是我国环保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三是大力宣传环保理念,提高全民环保素质。建议将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纳入全民义务教育体系中;四是增加科研投入,鼓励科研人员开发新技术对于治理生态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张季纶委员介绍了国外的“环保警示教育”,提出环保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意识问题,强制性的环保措施是针对当前环境恶化的形势的,而环保教育才是永恒的、持续的。应着眼于提高全民的环保素质和意识,从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全民教育人手,将环保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学科当中,环保教育的立法需要加以重视。
倪晋仁委员提交了题为《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的书面报告。介绍了用生态系统原理来合理调配水资源的水资源系统概念。他认为,传统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多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收益为目标,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则是水资源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为自然一社会一经济这一复合生态系统提供最优的生态服务;传统水资源利用以“供给管理”作为核心,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利用则强调“需求管理”,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利用、配置与调控模式关注水资源从输入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到输出该系统的全过程。
面对我国恶劣的自然环境,必须寻找用较少的水资源满足发展需求的新途径。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体现。
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模式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治愈水资源浪费的良方。面向生态可以使水消耗和水污染更少,并使人们生活得更好。越是生态脆弱的地区,越需要面向生态;越是需要调水的地方,越需要面向生态。面向生态,应该变水资源供需导向为水资源生产率提高导向,变单纯的分配定额制度为水资源的有偿转让制度,按照面向生态的市场机制利用水资源、出租水资源、回收水资源,转让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使节水者获益。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以不同地区的生态需求定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以水定粮、以水定产、以水定草、以水定林、以水定发展。
他认为,面向生态是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根本出路。面向生态是一个观念的转变,也是一个方向,它的目的是让社会受益,而且是更多地受益和更持久地受益。面向生态追求物耗最小,即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满足同样服务的条件下尽可能地降低物耗、限制污染物排放和减少生态系统的影响。面向生态与一般的“考虑生态”有本质不同,面向生态不是暂时的,而是需要持续的。
他说,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和调控是一个新的探索,它将使得水资源配置研究的视角更加广阔。
篇3
二是国土资源方面,建立健全油煤气盐等资源综合利用机制,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统一的资源初始产权有偿取得机制,进一步扩大地方在资源管理、矿业权审批、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自主性和支配权;支持延安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
三是生态建设方面,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协调解决新一轮退耕还林缺口资金。
四是项目建设方面,国家油煤气深度转化综合利用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向老区布局;对有条件就地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优先核准审批。
五是区域合作方面,建立区域合作机制,解决单兵作战、各自为政的窘境,推动深度融合、一体发展,形成合力,实现互动共赢。
平凉市
杨维周(平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一是争取有更多含金量的政策。全面落实《规划》中提出的金融支持政策,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通过财政贴息、费用补贴等方式,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陕甘宁革命老区重点工程和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系数。提高中央公路建设资金对贫困地区国省干线公路改造的补助标准。进一步加大地质勘查和国土资源调查的投入,并实行资源开发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老区发展。
二是建议把平凉列为国家生态环境补偿试点地区。平凉境内的泾河、汭河、葫芦河属于渭河主要的一级支流,是陇东黄土高原主要的水土流失区域,也是黄河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源头地区,在黄河流域的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的生态源泉和生态屏障作用。对此,请求国家把平凉列为国家生态环境补偿试点地区,并在财政上给予补偿、在生态环境项目安排上予以重点倾斜。并积极争取将老区整体进入国家生态环境屏障建设规划。
三是建议推进平凉能源基地项目建设进度。平凉是国家确定的能源化工基地,加快煤炭、电力、石油等资源开发建设势在必行。对平凉进入《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金三角”能源综合开发指导意见》,并已落实投资主体的煤炭资源开发、电厂建设等重大项目,请国家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尽快核准实施。
四是协调争取重大项目进入国家专项规划。平凉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无力承担重大交通、能源等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对此,建议对平凉市提出的重大项目,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范围内,捆绑包装,统筹申报,共同做工作,统一汇报衔接,争取国家更多的重视支持。
五是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与有关地区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建议在煤炭、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上,陕甘宁老区各省市享受同等政策待遇。
六是加强协调配合突出联动发展。会议倡议抱团发展整体联动,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破坏环境,留下遗憾。成立陕甘宁发展研究中心非常及时,我们一定会积极参与。为推动《规划》落实,我们也成立了宏观经济研究室,创办了《区域经济研究》双月刊。
铜川市
郭宏杰(铜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一是尽快建立陕北组团发展合作机制。建议由省西部开发办牵头,延安、榆林、铜川三市和富平、三原、泾阳三县紧密合作,研究提出陕北组团发展的目标任务,建立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定期交流合作的机制,推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是加强榆林、延安、铜川三市之间能源产业的深度合作。一方面,立足铜川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努力把铜川建成延安、榆林煤炭、石油等资源向南运输的重要集散地和通道;另一方面,实行资源市场一体化,协调资源性企业加大对铜川的煤炭供应,帮助铜川解决产业转型中煤炭资源不足的矛盾,支持铜川发展火电,努力把铜川建设成陕西重要的火电生产基地;发挥延安、榆林石油资源丰富和石油产业技术先进的优势,深化与中石化的合作,加快宜君油气资源开发,争取西安三桥炼油厂迁至铜川建设,尽快形成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努力把铜川建成陕西新的炼化产业基地。
三是加快接续资源开发。铜川油页岩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10亿吨,居全省首位。加快油页岩和煤层气的开发,需要放在陕北组团发展的合作框架中统筹考虑,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审批,借助延安、榆林有关企业的技术优势加以推进。
四是要加快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以延安为龙头,其余7个地级市和9个县互动,着力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打造以红色旅游为重点的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强红色旅游这个品牌。加强与延安、榆林和泾阳、淳化、旬邑、富平等地的合作,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使泾阳—淳化—旬邑—铜川—富平革命遗迹线成为新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五是要加快历史人文旅游精品区建设。着力挖掘黄土文化、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的内涵,尽快形成西安(秦始皇帝陵)—铜川(玉华宫)—延安(黄帝陵)—榆林(统万城)等一批彰显黄土文化的历史人文旅游精品线路。
六是要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围绕红色文化、黄土文化,加快旅游产业研发基地建设,开发形成一批文化力作和旅游创意产品,推动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
七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争取国家通过财政贴息、费用补贴等方式,加大对老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争取中央投资优先向老区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争取中央安排的水利建设等公益性建设投资,尽快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提高中央公路建设资金对老区公路建设的补助标准。
八是争取国家对规划项目的审批和建设给予倾斜。争取国家实行资源转化战略,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规划布局和项目核准方面尽量给予老区倾斜,优先在老区布局建设。
九是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争取国家加大对老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补偿力度。
十是争取实行对口帮扶。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争取东部地区一些发达市县与老区市县开展对口帮扶,通过东西共建产业园等方式,促进老区的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十一是争取政策支持。争取国家批准老区八市九县,开征资源开采生态补偿费,石油、煤炭按每吨售价的2%征收,其他矿产资源按1%征收,以建立矿业企业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
吴忠市
乔晓燕(吴忠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一是建议在陕甘宁革命老区内新办的各类企业,自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免征企业所得税5年,6-10年内减半征收。
二是陕甘宁革命老区从事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和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形成循环产业链的企业,减按15%的低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是将革命老区范围内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收入按现在的由中央分享60%,省区分享20%,市县分享20%的比例调整为中央分享40%,省区分享20%,市县分享40%;进一步研究增值税分税政策,扩大西部地区地方分税比例。
四是在革命老区内先行先试煤炭资源税从价定率征收,使资源产地更多地享受到资源收益,为经济区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财力支撑
五是降低建设占用未利用土地的门槛,鉴于本区域内荒地、石砾地、沙漠化土地等未利用土地较多的实际,为了鼓励各类建设少占耕地,建议新增建设占用未利用土地的项目不受年度计划用地指标的限制,并免收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
六是新农村建设用地(包括耕地)不占用年度计划指标,不受耕地占补平衡限制,同时对农村土地整治和村庄整治给予项目和资金倾斜,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七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能源、煤化工等产业在申报项目时,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进度。
八是考虑规划区内发展优势产业所面临的总量减排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建议国家在审批排放二氧化硫项目时,采取一事一议、分别对待的原则,依据规划区资源禀赋的实际及其对国家能源的支持,客观地解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指标。
九是结合宁夏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战略和建设中国(吴忠)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基地需要,建议经济区内各成员地市在吴忠市清真产业涉及的技术、人才、市场、资金等多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十是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议国家把生态补偿纳入规划,提出各类生态补偿问题的优先次序及其实施步骤,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政策,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所占比重。
十一是建议国家将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在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进一步加大林业建设,将“三北”防护林造林工程资金补助提高到500元/亩,林业建设贷款的贴息率提高到5%。
十二是加快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增加黄河呼包银榆过境段的水资源配额,尤其是扬黄灌区的水资源配额,增强其生产开发能力。 在经济区内尽快规划实施一批大中型水利大型工程,建立黄河水资源丰蓄枯调的供水机制。
十三是在央企布局上向陕甘宁革命老区倾斜,充分发挥中央的调控功能,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港澳台大型企业,全力促成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财税贡献大、实现就业广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到呼包银榆经济区具备条件的地方投资置业,以进一步带动经济区发展。
十四是加大对陕甘宁革命老区的教育投入力度。
十五是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引进和交流,建议中央加大资金转移支付的力度,建立经济区农村劳动力培训专项资金;建议中央制定特殊政策,从科研院所和东部发达地区选派一定数量的高层次人才,到经济区工作,通过实施各种激励机制,如不受当地人员编制的限制、工资待遇享受特殊政策等,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才能和优势,参与区域内的科研攻关和经济开发,同时对到经济区创业、就业的高素质人才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彬县
张宁(彬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篇4
生态环境监测是对生态环境领域突出的问题进行解决的基础技术支撑。对生态环境监测体制进行改革,也是生态环境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需要对生态环境的监测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天地一体、陆海统筹、信息共享、上下协同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使监测信息的利用效率等于增强,最终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水平。
1新形势下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发展
1.1“互联网+”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和互联网正在融合发展中,国务院在相关的文件中指出“互联网+”的绿色生态发展,要积极的开展主要生态要素资源环境的动态监测网络构建,实现你生态环境数据的开放共享[1]。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规模要足够大,能尽量的覆盖各要素、各地区和各时段;而且还要保证监测数据具备准确性、科学性和可比性,质量足够高;保证监测信息能共享、能联网和能应用。国务院的相关文件指出,用大数据改进生态环境的监管势在必行。
1.2重大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
必须建立生态文明的相关制度体系,比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制定这些重大制度和执行这些重大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网络体系,只有充分的利用高质量的检测数据,才能够构建过程严管、源头严防、后果严惩的约束机制,促进生态环境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生态环境的风险呈高发趋势,必须进行有效的监测预警,综合提高生态环境的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1.3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发展
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应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环境共同体的概念,不能对生态系统进行人为的割裂。这也是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的理念,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检测改革的基本原则。为了对生态环境比如森林、大气、海洋、土壤、草原等要素进行统筹监测,需要对位于上游和下游、陆地和海洋等各个监测网络体系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整体的布局。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和部门正在开展相关的示范工作。
2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存在的问题
2.1监测网络分割
目前,我国主要是由不同的部门来对同一生态环境要素进行监测,造成了监测部门的重叠交叉。我国生态环境的监测职能一般分散在国土、林业、水利等部门,监测网络也是由这些部门与不同的法律问题进行管理,具体见图1。比如气象、环保、交通三个部门对大气监测网络的监测就存在着部分的交叉,类似水监测就设计了八个部门。同一生态环境要素由不同的部门来进行监测,其布网密度、覆盖范围、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等方面比较不同,以至于最后的监测结果并没有可比性,也常出现监测结果差异较大甚至是矛盾的情况,这对于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价生态环境的质量来说非常不利。另外,各部门会单独的不相同的结果,影响政府公信力。
2.2中央和地区的监测网络分离
目前我国的监测网络是多张国控网同时运行,运行的费用是由地方来承担。根据行政层级将不同部门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分为地方网和国控网。再往下细分就是县级网、地级网、省级网,每个网络都是由政府来建立并负责运行的[2]。另外,中央的财政配套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国控网的高效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是中央将大部分的国控监测任务委托给地方监测机构,但是财政保障不足,地方监测机构承担了和能力不相符的任务,难以保证监测质量。除此之外,国控网的独立运行受到了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其中环保部门的国控网受到影响最大,中央对地方的政府环境绩效进行考核时,需要相应的监测数据,而这些监测数据由地方机构提供,而地方机构的编制又是有地方的政府负责,在这种体制下,监测数据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在所难免。
2.3政府的监管能力落后
政府的监管能力较为落后,主要体现在监测服务市场的监管能力落后。由于环境监测机构的计量认证主要是由质检部门来进行监管,在进行专业化监测服务时,又受到水利、环保等部门的监管。这里存在三个问题:①部门直接行使管理权时,出现不协调的状况;②相应的监管权力法律依据缺乏;③相应的管理体系并不健全。
2.4监测技术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水平比较低,主要体现在仪器不够先进,进口仪器的操作应用水平不高、监测过程受到遥感数据源(见图2)的制约、大数据分析受到体制制约等方面。
3统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措施
3.1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体系的统筹布局
由上文所述的相关问题可知,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网络体系进行统筹布局。比如,要对生态环境的质量监测网进行有机整合,将分散在各部门的生态环境要素监测网络纳入到国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体系中,而且相应的地方网络也一并纳入,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规划、统一信息,进一步扩大网络的覆盖范围;又比如,由中央主导国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体系,国控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建设、运行等方面的事权属中央,国家提供人力、资金等保障;再比如,建立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由独立的机构来管理,这个部门要独立于各部门之外,不受地方政府约束,由国务院直接负责,改变传统的体制弊端,将执行权和监督权分离,保证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的公正权威。
3.2多张生态环境检测网并存发展
将生态环境的质量监测职能进行分离,按对应的部门、地方政府的职能进行划分,和相应的特定管理需求对应,建立相应的生态环境专门监测职能网络体系[3]。①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进行优化调整,比如按照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行调整;②对地方和中央在专门监测职能网络体系方面的事权进行划分,比如在现有监测体制的基础上,根据专门监测领域的专业要求,进行相应的事权划分,对地方和中央的权责进行明确,建立执行性很强的问责机制。
3.3政府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市场的监管
首先要对政府的监管手段和方式进行创新,比如可以将政府对环境监测服务的购买力度,加强,积极的鼓励社会检测机构参与环境监测。另外,增强质检总局对各监管部门的监管,比如从国家的层面要求专业监管部门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管理和进行资质设定。除此之外,可对环境监测市场进行分类管理,比如加快西部地区的市场培育,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升东部地区的政府监管能力,借国家的一些事业单位来进行改革,促进环境监测机构的转型发展。
3.4加大大数据体系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的支撑
①必须要尽快的对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体系进行构建。比如制定相应的“互联网+”专项规划;②进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云平台的搭建,对生态环境监测进行大数据分析,为相应的决策提供信息化支撑。除此之外,还要提高相关设备和监测技术的应用水平。③促进云计算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加大监测设备的研发力度,建立健全的生产数据信息技术标准,实现仪器和设备的互联互通。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发展新形势作出了分析,并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海芹,程会强,高世楫.统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环境保护,2015(10).
篇5
(2)影响环境的因素。
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对周围地质的影响、周边生活的影响和陆生生态的影响。其中对陆生生态的影响最大,关系到水域周围的生态链的建设。
(3)如何加强生态水利建设。
首先要从水利工程规划入手,提高规划水平。要全面认清开发水域的水资源生态系统,合理安排水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尽力做到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高效,节能。提高规划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提高:a.要实地调查研究,尽可能的提出多种建设方案以备选择;选择适合当地自然特色的最优方案并提出建设工程的规模,工程规模的确定一定要按照当地资源确定,切不可盲目。要请相关专业专家在当地进行实地考察,对当地的地形,地貌,水流做出勘测,在技术层面给出最准确的建议。b.政府要完善与生态水利建设有关的相关法律,对于不适宜进行大规模水利施工的区域,例如国家及地方自然保护区,著名的风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自然遗产等区域,进行必要的保护,规定可开发建设的区域,不可开发建设的区域,同时禁止进行大规模以上的水利建设。从保护环境,保护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入手,对严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的水利建设项目,重新考评,无法达标的建设项目,要立即停止建设,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再次破坏。c.转换开发思路,由于现阶段征地成本的日益增高,对于移民量少,占用农用地少的地方,可充分开发,甚至是100%开发,但是对于移民较多且占用耕地多的地方,可不开发或折半开发。水利工程建设不能总看眼前既得利益,也要向长远看齐。对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尽到应尽的责任。要做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2生态化防洪工程的规划建议
(1)在防洪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实行经济效益11:25:45和环境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兼得,也要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利益。
对于生态环境来说,破坏只需一天,但是恢复却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开始的时候,一定要疏通整治河流上游、下游、周边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围绕这些,进行防洪水利工程的建设。
(2)堤线布置和堤形选择的方式要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
人为改变河流的流向,使河流统一化,会直接影响当地水域的物种。故,再此建议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补充几点关于保护当地山川湖泊的技术要求,尽量保留当地水域应有的湿地或浅滩。在防堤宽度上尽量采取宜宽不宜窄的原则。尽量做到防堤的功能在保护土地的前提下实现。
(3)关于河流的断面的建议。
在河流断面的设计上尽量要求不要违背当地的自然河流的河床特点,避免因人为化设计河流断面导致河流的均一化。河流的断面设计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
(4)岸坡的防护结构。
在水利生态建设过程中,交错的岸坡防护结构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因此,岸坡的防护结构应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在满足工程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岸坡防护的设计。
篇6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3.关于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的建议
我国中学生物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试用)》在“教学目的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中明确要求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控制人口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写入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知识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在植物、动物等部分十分注意渗透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笔者认为,中学生物教学有必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第一,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分别是在1992年和1995年编订的,尽管上述大纲都十分重视和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教育,但是由于可持续发展这一提法在当时尚未见诸报刊,所以上述大纲自然无法提到这一概念。根据新的形势,在修订教学大纲时,建议在前言的适当部分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使所有的生物课教师都能够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中学生物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任,从而更加重视开展生态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
篇7
1.2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通过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尤其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海南州共新建城镇移民社区和安置点21个,安置生态移民3244户15926人,解决了3747人4.12万头只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实现了户户通电、通有线电视目标,推动了全州城镇化建设进程。农牧区水、电、路,广播电视、电话、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健全,教育、医疗条件等不断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1.3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随着城镇人口增加,社会消费增长、餐饮服务业、商贸流通以及房地产、建筑等市场都有了新的发展,就业创收渠道不断拓宽,项目区群众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数量持续增加。
1.4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随着生态移民的搬迁,对海南州畜牧业发展带来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迁出地缓解了人口数量、分布与自然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牧区草场得以休养生息,群众的生产经营方式得到转变,特别对牧区实施减畜禁牧、休牧育草、划区轮牧、舍饲或半舍饲圈养项目提供了条件,促进了草原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对迁入地的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逐步统筹协调草产业、舍饲圈养业和加工业之间的关系,为实施生态畜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5 农牧民思想观念逐步转变。通过多年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农牧民群众思想观念逐步改变,生产经营、生产生活方式有了明显转变。广大牧民群众从传统的游牧方式开始向定居转变,由单一的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由粗放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为实施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和劳务输出奠定了基础。
2 海南州藏区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生态建设任务艰巨。海南州平均海拔3200米,气候寒冷干燥、干旱少雨,全州土地沙漠化面积达190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8.7%;退化草场面积达3318.9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65.2%,其中塔拉滩、木格滩、切吉滩退化草场面积达963.11万亩,每年进入龙羊库区的泥沙量达3131万吨。同时水资源逐年减少,许多湖泊干枯,断流的河流占全部河流的40%以上。严峻的生态环境不仅严重影响着全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黄河中下游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繁重而艰巨。
2.2 后续产业较为缺乏。随着三江源生态移民、禁牧搬迁等项目的实施,全州近1.6万农牧民成为生态移民,基本上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生活成本大幅提高,消费支出明显加大,加之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彻底转变,产业水平低,增长方式粗放,后续产业培育难度大,直接影响到生态保护建设和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
2.3 资金投入有限,尚需加大力度。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山大沟深,导致部分生态建设项目成本偏高,加之地方财力有限,无力拿出更多资金支持生态建设,制约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由于地处偏远,群众环保素质普遍不高,环保意识普遍较差,加之环保设施紧缺,农牧区还存在一定的脏乱差现象,尚需加大整治力度。
2.4 生态保护意识薄弱。一些干部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思想根深蒂固,没有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虽然强调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经济优先、增长至上,“口头环保”的现象。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对没有考核指标要求的环保审批、环保核查等基础性工作重视不够,一些环保政策还没有完全执行到位等。
3 进一步抓好藏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建议
3.1 加快建立三江源生态保护长效机制。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的建立不仅仅依靠建设,更重要的在于管理,加大草原监管,健全草原监理机构,建立草原保护与利用制度和规范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是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落实工作的关键环节。因此,建议加快建立以中央财政为主的草原保护与利用制度和规范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对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农牧民生产生活、基本公共服务等进行补偿,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推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篇8
中学生物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中学生物教学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1.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呼声 新世纪,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和进步。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开发不合理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历程,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的道路,这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现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
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个方面的综合协调。这就是说,加快经济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2.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983年,我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本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在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可持续发展列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建设蓝图的两大战略之一。可见,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1996年同志在第四届全国环保座谈会上指出,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保护环境工作需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概括地说:(1)坚持节约各种资源;(2)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全面提高人口素质;(3)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4)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干部和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5)坚决遏制和扭转一些地方资源受到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五点中哪一点都离不开生物科学;生物教学在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观教育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3. 对加强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建议 生物教材在植物、动物等部分十分注意渗透保护环境教育。例如,在讲述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时,讲述了为了保持水土,应当在山坡、沙地上造林、种草;在讲述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时,讲述了苔藓植物可以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教材还设有“生物与环境”专章,集中讲述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生态平衡的关系、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等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教学内容中有“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知识点以及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实习;还有“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人与环境”等知识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从协调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增强对保护环境重大意义的认识,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以便使我国跨世纪的亿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自觉地、更加能动地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生物教学有必要结合学科特点,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第一,根据新形势,修订教学大纲时,建议在前言的适当部分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观,使所有的生物课教师都能够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生物教学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任,从而更加重视开展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
篇9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R13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生态安全保护区发展与建设
承德市的水源涵养保护区、动植物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大多分布于边远贫困地区,既要对生态环境保护,又要消除当地贫困,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例如,围场坝上地区近80%的国土面积为森林与草原生态保护区,生活在当地的居民多以草原放牧、树木砍伐、农田耕作或采摘打猎为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坝上生态环境,这些经济活动从国家的政策法规上是禁止的。即使这样,坝上地区居民依然摆脱不了贫困面貌,一直是向自然索取,维持生计。
通过对上述现象的长期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地方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或办法,将保护区内的放牧草原、田地及林地等资源进行“休养”,与居民签订长期的休牧、休耕及禁伐工程合同,时限为10至15年,按照当地租用土地的平均标准给予补贴,并提供成本补偿,用于植树、种草的管理与护理,补偿额度达总成本的50%。休养合同到期后,当地居民可续约或转为农田使用;
二是,对保护区内的贫困居民进行生态移民工程。充分结合国家新民居建设等优惠政策,做好移民扶贫。从居民的贫困程度上,可以划分优先级、中级、一般级三种评定级别,分级、分重点、分批次实施移民工程,其工程款项全部由国家财政支出;
三是,饮用水水源、重点流域或湖泊的沿岸贫困居民,首要解决穿衣吃饭问题,同时还要保障优良生活环境。国家从农田种植、畜禽养殖等方面给予高于其他一般地区的补贴,并在生活污水、垃圾及人畜粪便治理工程上给予全额补贴,日后维护及运营还要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建立长效机制,杜绝“形象工程”的发生。
“十二五”期间,承德市在生态环境保护区工程建设方面应着眼于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环境监管能力等方面的工程建设,做好各个保护区的环境奠基,逐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十三五”期间,应实现从局部到整体的过渡,利用完善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休养”工程、生态移民工程等规划重点项目,完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区状态,使居民摆脱贫困,步入小康。
二、生态文明、城乡环保发展与建设
“十二五”期间,承德市应完成生态文明示范区中期建设,并通过生态市建设的验收;城乡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市空气环境质量好于Ⅰ级天数比例达80%以上;工业污染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倡导循环型工业企业发展;各县区60%以上的农村地区完成环境综合整治,创建一批国家级生态乡镇、生态村。重点提出城市重点区域空气PM2.5常规监测能力建设工程、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环保基金工程、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一村一优”工程(释义:每个村庄推选出环保之家,从生活方面做到环保突出的,给予环保家庭资金奖励)等重点项目。
“十三五”期间,承德市开展环保模范县区、乡镇评选活动,并制定环保专项资金定向投入、环保型建设项目优先建设扶持等激励政策。一旦被授予模范称号,该县区或乡镇将获得特殊政府津贴、税收免缴等优惠政策支持,并鼓励其拿出30%以上的年财政收入作为环保扶贫基金,主要用于城镇、乡村的环保事业发展。
三、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国家把农村各项环境保护事业作为发展重点之一,并将大量资金投放到农村地区,这必然是一个契机。承德市尚为经济不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较为贫困,还要担负着“保水源、防风沙、治污染”的重任,更加难以摘去贫穷困难的“帽子”。考虑到承德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建议向国家提出“区域生态补偿政策”、“贫困农村地区生态补偿政策”、“大气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等一系列补偿机制的建立。
所谓“区域生态补偿政策”,与之前提出的“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有些类似,却不尽相同,其特点在于把承德市较为重要的、需特殊保护的区域作为国家生态补偿对象,如丰宁、围场坝上地区,滦平、兴隆、平泉京津水源上游地区,以整体连片区域进行补偿。同时,应把补偿方式从单一经济型转向多元型,可体现在地方财政税收全部返回、建设项目支撑体系建立、农村劳动力优先输出、先进技术无偿引入等方面,使该区域优先发展各项经济,最终带动地方人民脱贫致富。
“大气环境生态补偿政策”,即是以承德市环首都经济圈内的县区为补偿对象,从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角度出发,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染防治、机动车尾气治理等方面进行技术引导、资金投入,保障北京地区空气环境质量利好。
四、区域环境保护政策建议
承德市的众多河流属于海河流域,从流域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应谋划更加丰富的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例如滦河流域沿河农村连片整治项目、重点工业企业废水再生利用项目、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延伸扩容项目、生活垃圾分类综合利用项目等。总的原则是,水污染物减少排放,改善流域水环境功能,恢复水体环境容量,最终争取国家经济支持,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篇10
一、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含义和意义
所谓生态型城市,就是在城市建设的基础上融入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元素,使得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符合环保的要求。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和运作与生态环境实现平衡发展,在保证了现代城市的各种需要的基础上又保证了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
生态型城市具有很多优势和特点。一方面,生态型城市在设计规划和建设中融入了生态环保的理念,不管是建设还是日常运行,都尽可能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型城市既满足了城市对现代化的要求,又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生态型城市下的人居环境奖得到很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也将更加健康和便捷,生活水平将得到提升。总而言之,生态型城市的发展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趋势。
二、生态城市的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池州市一直以来都以优美的自然风光而著称,拥有九华山、杏花村等国家著名景点,又滨临长江,生态环境的优势相当明显。近年来,池州市发展迅速,依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
为了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池州市也开始重视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从池州市的各方面情况来看,建设生态型城市非常具有可行性。一方面,前文提到池州市在生态资源方面的优势异常突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为建设生态型城市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池州市正处在发展和建设的黄金时期,根据近几年的发展状况,跻身安徽省经济排名前列的潜力巨大。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仅仅依靠当前的发展模式还不足以维持一个最佳的状态,急需长远性的战略方针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指导。建设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保证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池州市城市建设的根本趋势。
笔者相信,对于池州市这样一个生态资源极其丰富的城市来说,只要在建设中遵循以下原则,建成生态型城市的愿望便不再遥远。一是要以人为本,城市建设的服务主体是人,因此要以保障居民生活的软硬件条件为基本依托。而是要因地制宜,结合池州市当地特点,合理地将生态因素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去,寻求一个最适合的规划方案。三是长期性原则,建设生态型城市不能只考虑短期利益,规划设计方案要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
三、有关完善生态城市的规划标准若干建议
3.1、注重与城市规划内容的结合
从某种程度上讲,生态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或者我们可以说,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解生态城市规划这一概念,绝不是将城市规划的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让二者有机结合。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是经济方面的,主要是以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为规划目标。而生态城市规划则是在这一前提下,从各方面融入生态环保的内容,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高度和谐,使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得到大幅提升。
比如,城市规划中必然会遇到土地的使用问题,城市规划的内容就是如何充分利用这块土地,以创造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和使用价值。而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还要考虑到土地的生态容量,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以限定,以避免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除此之外,还需考虑绿色植物的覆盖、水源的保护、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等。如何来确定城市规划的内容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就涉及生态城市规划在内容方面标准的问题。
3.2、完善规划指标体系
实际上,之所以制定生态城市规划标准,是为了保证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规范化、系统化,为生态城市的规划提供一个可靠且有效的指导。前文提到,生态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一定程度上讲二者存在着本质差异。所以,生态城市规划标准的指标体系与城市规划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宏观上讲,生态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不仅加入了生态环保的元素,而且各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因此,要想更好地建设生态城市,就必须拥有一套专门针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符合当地特点的指标体系。
目前,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建设适合本地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池州市曾在2012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该文件提出在城市规划中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工业、市政公用设施、绿地、隔离带等方面向生态城市过渡的理念。但是,该文件只是提出了这一理念,并未对具体的规划指标进行系统编制。所以,笔者建议各城市要加快制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并且在制定时要注意贯彻因地制宜地原则,这样制定出的指标才更具指导和参考意义。
四、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速度将放缓而求稳,并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而且作为人们居住的场所,更加需要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生态环保的理念。生态城市的建设可以有效减小城市建设和运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居住环境的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笔者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城市必将成为今后城市建设的主流趋势。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吴斐琼.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J]. 城市规划,2008,04:60-70.
篇11
数字的背后,一幅瑰丽的生态画卷正在内蒙古大地上徐徐展开。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区生态环境总体脆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一些环境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生态保护工作还处在“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历史关头,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任重而道远。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守住生态底线,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之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绿水青山的承诺掷地有声。
李纪恒书记在参加呼和浩特市代表团讨论时提出,要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园林城市,抓好生态修复,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完成好节能减排任务,让首府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市民更_心。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铁腕整治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关于生态环境的建言热度不减。
常军政代表说,要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铁腕整治环境突出问题,着力抓好总书记考察我区时提出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试点改革,确保兴安盟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只有健康的土壤才能生产健康的粮食,耕地的土壤污染是农产品质量不达标,甚至成为有毒有害农产品等问题的源头。”兰云峰委员认为,农业高投入、高产出模式,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造成耕地质量下降,必须减少化肥农药投放量、提高耕地质量,促进我区农业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本立而道生,本固而木荣。制度是生态文明的基石。继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之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紧跟着提出了这方面的工作安排。两会上,如何为美丽内蒙古撑起“制度屏障”,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
张锦明代表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就必须要完善生态红线和底线制度,严格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他建议自治区制定出台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执法监管的具体办法,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推动草原生态持续好转。
乌云毕力格委员建议,在草原生态核心区压缩粮食种植面积,严格执行草畜平衡要求,利用合作社积极划分轮牧范围,促进植被恢复。
龚明珠代表建议,建立呼包鄂环境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推进黄河流域水源保护。
尹美英代表则建议政府出台林业保护工作相关政策,解决护林员护林难问题。
代表委员们相信,只要全区上下积极行动起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就一定能让内蒙古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民更开心。
要让绿色富区惠民
美丽和发展如何实现双赢?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如何共生?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为内蒙古指明了方向:“全面推进绿色发展,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融合互动。加大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力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发展定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牧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两会上,围绕绿色富区、绿色惠民这一热点话题,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石磊代表指出,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比如政府应出台具体的扶持和优惠政策,支持企业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注重打造旅游业产业链。
关于呼伦贝尔市旅游产业发展,徐锋委员充满信心:“不管呼伦贝尔26.2万平方公里土地下面埋有多少煤炭、石油甚至是黄金, 都不能与她地面上的森林、湖泊、湿地、草原和蓝天白云相媲美。不管呼伦贝尔地下资源可以为内蒙古贡献多少GDP,但50年乃至100年后,呼伦贝尔必定是一个以旅游闻名于世的好地方。”他呼吁,对呼伦贝尔旅游资源的认知、保护、开发,应尽快提升到自治区甚至国家层面。
付万惠代表说,锡林郭勒盟传统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拥有18万平方公里天然草原,发展现代畜牧业优势明显。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养殖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服务社会化,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经济上的变革,更是一次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绿色革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以及“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正是着眼于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篇12
1.1保护理念已经确立,但思路还有待改进
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各界,都逐步开始意识到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草原生态保护的理念已经逐步树立。但草原生态保护的政策和项目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这几年关于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和项目的各种争论不绝于耳、是非难辨。不少草原生态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以及地方政府官员对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和项目都有些不同看法和建议。其中一个要点就是草原生态治理的思路和方向问题。
1.2项目缺乏综合性及可持续性
实施的这些草原生态治理项目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问题:缺乏整体性及综合性。项目之间相互割裂,没有统一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协作;有些项目甚至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部门系统内层层下达项目和任务,独立运作,即便作用于同一个牧区的项目也是各行其是、各为其主;项目建设内容单一,如退牧还草工程一般仅限于围栏和饲料粮补助,同时围栏耗掉了项目大多数资金,而饲料粮补助标准又一成不变且偏低;草原生态治理工程中退牧还草、牧民定居、畜牧生产方式改进、饲草料基地建设、畜种改良、草场改良、草原生态监测等方面的综合性差。缺乏可持续性。牧区基层干部和牧民多数担心国家草原项目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1.3草原承包制面临一些问题
由于草场承包的推进力度不一,在草原建设方面也出现了差距,在有些地方由于各级政府思想统一、政策到位,承包制落实得好,牧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畜牧业有朝着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方向演化的可能;而在另一些地方,承包工作走过场,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均严重不足。草场承包到户后,带来不少生产和生活上的经营性、技术性难题。主要有:牧户分散经营,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服务跟不上,舍饲半舍饲养殖等科学管理方式难以推进,不利于生产方式的切实转变。牧户分散经营,不利于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模式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畜牧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制约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1.4退牧还草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目前,牧区集约化畜牧业还没有形成气候,牧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水平不高。一方面,牧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和设备落后,人员素质低,很难适应新时期草原保护和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包括牧区水利、交通、电力、围栏、住房问题、牲畜棚圈等在内的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角度看,根据农区、农牧交错带、牧区的资源优势进行经济分工的专业化市场还处于发展当中,农区有发展畜牧业的大量的资源优势,农牧交错带和纯牧区之间则可以进行专业化分工,牧区搞繁育,r区搞育肥。但目前,农区和牧区的资源优势和分工优势体现还不足,特别是优质优价机制的缺乏使得通过农牧结合、农牧互补,达到以农养牧、共同发展的目的尚有一段路要走。
2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建议
2.1增强生态安全忧患意识
首先,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增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第二,要进一步认识草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内蒙古草原主要位于农牧交错带和绿洲荒漠带上,对人为活动和自然干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因此要善待草原、保护草原。第三,在草原生态建设中要坚持以预防、保护为主,以草原的自我恢复为主;在牧区资源开发利用中,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确保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第四,各级政府要创造条件逐步做到人、草、畜三者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育群众用现念来改变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建立起与草原生态承载力和草原环境容量相适应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做到牧区经济和草原环境协调发展。第五,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尽快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各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目标责任制、问责制,并加强督促检查。
2.2积极稳步实施生态移民
实践证明,生态移民是缓解草原压力、改善牧民生活条件,恢复草原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建议各地应依据草原生态容量,依托城市和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优势和吸纳能力,紧密结合扶贫开发和小城镇建设,对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内生态脆弱地区、草原严重退化沙化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因地制宜的实施生态移民。
2.3建议尽快出台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多渠道增加对草原投入
篇13
自2008年以来,由于大城市宿住人口的逐年大量增加,再加上轿车进入家庭市场使用等多方面原因,人们的活动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中原有的生态环境条件、交通等多方面的承载力。具体地讲,全国一线大城市的北京、上海,二线各省会大城市的石家庄、太原、天津、济南、南京、杭州等其他一些大城市,自当年的10月中旬至翌年3月常出现雾霾天气。
雾霾天气是指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 μm的微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废气、建筑扬尘、垃圾焚烧及农作物收获后秸秆焚烧产生烟灰等,雾霾天气通常是由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从目前医学临床上的诊断来看,雾霾对人类健康最直接的危害主要是增加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如重金属等有害颗粒物一旦进入呼吸道并附着在肺泡上,轻则会造成鼻炎等鼻腔疾病,重则会造成肺部硬化等。
从国家和民族整体长远利益的大局出发,本文在了解和提高对雾霾天气的认识的基础上,着重探索研究治理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性及紧迫性,旨在帮助人们认识到雾霾天气的发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雾霾天气概述
1.1 雾和霾的概念与区别
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雾霾天气是指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 μm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雾霾的源头是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废气、建筑扬尘、垃圾焚烧、农田中的农作物收获后秸秆焚烧等,雾霾天气通常是由多种污染混合作用形成的。但在全国各地区的雾霾天气中,不同污染的作用程度各有差异。
雾和霾的区别很大。霾狭义上是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H2SO4)、硝酸(HNO3)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觉障碍叫霾[1]。霾就是灰霾(烟霾)。当水汽凝结加剧、空气湿度增大时,霾就会转化为雾。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60%以下),而雾中的相对湿度达到饱和(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霾广义上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它也能使大气浑蚀,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觉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
1.2 雾霾天气形成的气象条件
雾霾形成的“源头”包括汽车尾气、建筑扬尘等,而空气中的PM2.5颗粒物等则是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一旦污染物在长期处于静态(主要是指无风状态)的气象条件积聚,就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硫(SO2)、氮氧化合物(NO、NO2、N2O4、N2O5等,下同)和可吸入颗粒物等3项组成,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阴沉灰暗。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上海监测的是细颗粉物(PM2.5),也就是空气动力学当量≤2.5 μm的污染物颗粒。这种颗粒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城市有毒颗粒物的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机动车是排放细颗粒的“重犯”;其次是使用汽油的小型车(包括轿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合物等,但碰上雾天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的发生。
1.3 雾霾天气的成因
雾与霾从某种角度来分析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出现雾时空气潮湿,并且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60%以下。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气中,使有效水平能见度10 km的空气混蚀的现象。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当气团无大的变化且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有时甚至可持续10 d以上。由于雾霾、轻雾、沙尘暴、浮尘等天气现象都是因浮游在空中大量极微细的尘粒或烟粒等影响致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有时气象专业人员都难以区分,所以必须结合天气背景、天空状况、空气湿度、颜色、气味及卫星监测等因素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此外,雾和霾的天气现象有时可以相互转换。
2 雾与霾的主要区别
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蚀,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蚀、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时的大气混蚀,视野模糊导致能见度恶化是雾和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 km。霾与雾、云不相同,与晴空区之间无明显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直径比较小,为0.001~10.000 μm,平均直径在1~2 μm,因此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3 雾霾天气实况
自2008年以来,由于大城市宿住人口的逐年大量增加,再加上轿车进入家庭市场使用等方面的原因,人们的活动范围超出了大城市中原有的生态环境条件、交通等多方面的承载力。因而从2010年以来的数年中,自当年的10月中旬至翌年3月,从北方地区的河北石家庄、山西太原、北京、天津、山东济南直至长江以南的南京、上海 、杭州等城市频频出现雾霾天气。具体地讲,全国一线大城市的北京、上海,二线的各省省会大城市的石家庄、太原、天津、济南、南京、杭州等其他大城市及省会大城市以下中小城市雾霾天气的发生日趋频繁。
4 雾霾天气治理建议
4.1 种植较强吸收SO2的植物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较大的叶面积系数,所以对SO2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型园林公园内或草坪禾草绿地内空气中的SO2含量要比非绿化区少10%~50%。悬铃木、垂柳、银杏、柳杉、红豆树等树木都有较强的吸收SO2的能力。如柳杉种植3~5年以后,每年能从大气层吸收SO2 720 kg/hm2。种植紫花苜蓿1年内也可使空气中的SO2减少10.3 kg/hm2。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如工业技术开发区、园林公园及公路两侧大量种植能够有效吸收大气中SO2的植物,以逐年改善生态环境。另外,建议市民逢年过节,尤其在每年的春节期间减少燃放烟花爆竹,并长期在全国各地的省会城市、省会以下中小城市及广大农村地区坚持落实,可有效避免重大灾(火)害事故的发生,同时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4.2 严禁焚烧秸秆
全国各地粮食作物主产区小麦等作物的收获季节一般在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即5月11日至6月10日),水稻等作物的收获季节一般在当年的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止(即10月1日至11月20日)。建议在全国各地粮食作物主产区的地区严禁秸秆焚烧,甚少有3个方面的益处:一是秸秆直接还田,相当于给后茬水稻作物增施1次基肥,既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和改进土壤的理化性质,又可以培育田间有益的天敌昆虫,抑制害虫在水稻生育期为害,如卵期寄生性天敌有稻螟赤眼蜂的幼虫可抑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为害[2]。二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支持旅游航空事业的发展。民用飞机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可以免受地面秸秆焚烧后烟雾的干扰而顺利到达目的地。如上海某国际旅行社(公司)在2014年5月下旬组建好一支约有30名市民的旅行团到海南省三亚市进行7 d左右的观光旅游,于5月24日11:40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登机起飞,在飞行过程中因未受地面烟雾的干扰影响,3 h后于当日15:00顺利到达三亚市凤凰国际机场。三是粮食主产区在此方圆数十千米范围内可以不受烟雾的干扰影响,绿色植物可以照常进行光合作用,且可以起到保护现有生态环境的作用[3]。
2000年以来,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一系列惠农政策(如粮食补贴制度直接付给种粮户本人等政策)连续贯彻的前提下,笔者建议粮食作物主产区的各省市政府在地方财政允许的情况下,筹集一定资金向种粮农民倾斜,对其给予补助,促进秸秆焚烧。这样对国家、社会及种粮农民三者均有好处。
4.3 推广环保型机动车的使用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投放(推广)环保型大型公交客车及小轿车进入家庭市场使用。
国家从2010年以来重新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新的治理环保方面的政策法令,并纳入全国各地省会城市的考核指标。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即5月1日至10月31日长达184 d的世博会园区的参展时期,上海市政府花大力气在园区全部采用环保型大型客车(充电式的公交车,即新能源车,下同)作为交通车辆。此举措有利于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有害气体,在全国范围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一个表率作用。2011年起,一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两地车辆公交公司率先投放(推广)环保型大型公交客车,以方便市民的出行。2012年下半年起,北京、上海两地环保型小轿车进入家庭市场使用。2013年3月,杭州市环保型小轿车也进入了家庭市场使用行列。这对向大气中停止排放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于2007年下半年开始研究气象学专业中有关雾霾天气的发生。从国家和民族整体长远利益的大局出发,建议针对雾霾天气的发生,探索研究治理当前生态环境的措施,最重要的是推广环保型机动车的使用,应放在国家主要的战略位置来看待和考虑[4]。
5 结语
针对雾霾天气的发生,治理生态环境的工作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应由国家层面出台环保方面政策法令或具体措施,如对单位或个人积极种植能有效吸收SO2的植物(树木)实行物质奖励制度;对购买环保型小轿车进入家庭市场使用的市民(包括农民),以当地政府对小轿车市场价优惠25%~35%比例来计算。力争用10~20年时间,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的努力,减少或杜绝雾霾天气的发生[5-6]。
6 参考文献
[1] 王润清.雾霾天气气象学定义及预防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7):44.
[2] 毛艺林.雾霾环境对设施农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河南农业科学,2014(7):76-79.
[3] 赵秀娟,蒲维维,孟伟,等.北京地区秋季雾霾天PM2.5污染与气溶胶光学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2013(2):416-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