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音乐教育教学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音乐教育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音乐教育教学设计

篇1

我国高中音乐教学长期以来局限于程式化、模式化的“教学定势”之中,不但使得所开展的音乐教学活动枯燥乏味,缺乏新意,而且也很难真正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的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近些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这种局面急需突破。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高中音乐教学的教学设计与创新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高中音乐教学的设计

高中音乐教学的设计,简单来说,就是根据高中音乐教学的教学特点,在综合考虑任课教师、学生、教学目标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的基础之上,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合理的安排和组织各种学习资源,探索和制定最优化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1.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即在开展高中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师生所预期的、能够实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高中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在大方向上对所进行的音乐教学设计起着指导的作用,同时还为后续的教学评价提供参考的依据。一般来说,高中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满足科学、规范、明确的标准,同时还要能够直接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在针对民歌《茉莉花》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如果将教学目标设计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民族意识,引导学生感受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并培养学生初步的辨别能力,就明显存在教学目标大而空,且不可测评等问题,不够科学、规范和明确。而如果设计为能够独立演唱歌曲,能够了解歌曲的音乐特点,并用描绘性的词语加以概括和表达就会更加清晰和明确,而且还更好的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教学方法的选择。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学方法就是为了完成所制定的音乐教学任务,所选择和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学途径和教学手段,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对教学的成效有着直接性的影响。目前,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可以概况为四类:(1)以音乐感受和情感体验为主的体验式教学法;(2)以音乐实践活动为主的实践式教学法;(3)以语言传递为主的语言式教学法;(4)以学生自行观察、实验、思考和讨论等活动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法。这些教学方法各有优劣,在开展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进行选择时,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任课教师自身的能力特长等等。

3.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环节的设置,主要分为导入设计、设计以及结课设计三个主要的部分:(1)导入设计是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引入教学内容的过程,在教学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好的导入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在进行导入设计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等多种方式来实现;(2)设计。设计,设计一般在教学的中间或者是四分之三处,通常最能够体现教学的成果,在进行高中音乐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竞赛、表演或是辩论等多种方法来进行设计;(3)结果设计。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结尾,切忌虎头蛇尾等问题的出现。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结课设计可以选择归纳总结式结课、采访式结课、设疑式结课以及语音萦绕式结课等等,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根据教学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二、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

音乐教学的创新所囊括的范围和内容非常广,本文就主要针对其中最为主要的音乐教学观念创新、音乐教学内容创新以及音乐教学过程创新进行简要的分析。

1.高中音乐教学观念的创新。音乐教学观念是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创新的指南。在进行高中音乐教学观念的创新时,一定要注意采用审视的眼光、开放的心态来对传统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新兴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辩证的分析,并据此探索和提炼新的音乐教育理念。

2.高中音乐教学内容的创新。高中音乐教学内容的创新最为关键的是要根据高中生的身心特点,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来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并据此来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内容组织的开放性和所组织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让学生能够借此来体验音乐的价值,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3.高中音乐教学过程的创新。高中音乐教学过程的创新,应注意一下几点问题:(1)要注意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注意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2)要注意强调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的统一,也就是说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注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3)要重视音乐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整体性影响,重视高中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参考文献:

篇2

二、音乐教学目标

“目标”一词词典的解释是:“想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音乐教学将“目标”一词锁定在音乐教学领域之中,那么,何为音乐教学目标呢?音乐教学目标: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要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是教学领域中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提炼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它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环节。音乐教学目标包括:总体教学目标、单元、章节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我国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制定的课程目标,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总体目标,其表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三个层面。课程目标,为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提供了方向和教学改革的依据。据此,音乐教材的编写、校本资源的开发、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都要以此为准绳,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和落实。

三、音乐教学目标的客观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依据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获得,联系学生的客观实际而设计。学生通过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课堂教学目的空洞枯燥,不符合实际。凡是爱国题材的教学内容,它的目标都是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凡是描绘大自然题材,它的目标总是通过学习,使用学生热爱美好的人自然:凡是有创作练习,思维训练的内容,它的目标都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短短的一堂课,学生怎么可能达到这么高的要求呢?以上目标的制定,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应该避免教学目标中的倾向性,要客观、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四、音乐教学目标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在设计目标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学习者角度出发设计教学目标,让他们通过本堂课“学到什么”,而不是依据教学目的设计“教会什么”、“通过教达到什么目的”。这种所谓“目标”是指令性的、抽象的,不易被学生接受。

各学段学生的音乐能力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各地、各校、各班的音乐学习基础也有差别。因此,教学目标注重教师自身特点的同时,也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兼顾到各类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

教学目标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也就是说对某一内容而言,应该有个相同的基本目标,但由于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和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音乐教师在实施《标准》时,一定要从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教学要求的尺度,在教材的难易、深浅程度上允许有弹性,就是同一年级的目标也不相雷同。只有注意这一点,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地运用同一作品的其它表现形式。

篇3

(一)人文知识普及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需加大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普及,从声乐作品中获取人文知识。但声乐作品内的人文知识比较复杂多样,仅靠声乐教师传授,学生无法领略到人文知识的全部内涵,因此,可通过中西音乐史、音乐欣赏和音乐美学等与声乐教学相关的教学科目,帮助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和掌握音乐中的人文知识。同时音乐教师需减少音乐技术类训练,增加音乐的综合素养知识教学,以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曲目选择

对于声乐教学的教学曲目选择,需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母语作品的主导性: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曲目需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宗旨,发挥出“母语”传承我国文化的载体作用。中国作品曲目的体裁需突出戏曲和中国民族歌剧等,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从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二是小组课曲目选择的可行性:小组课是高师声乐教学中比较灵活的上课形式,在小组课上,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曲目,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培养学生独立演唱或小合唱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的多样性

课堂教学成果的检验需在不限曲目、不限演唱方式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发挥,使其能展现阶段性声乐学习优势。声乐教学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如采取独唱、二人合唱和多人分声部演唱等,调动学生多元化考核的思维,将考核当作个人才艺的展示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积极性。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实践锻炼的多元性

(一)舞台实践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才能在毕业后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角色。因此,高师院校需为学生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除了校园演唱外,还可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如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声乐大赛、电台传媒、节目录制、重大节日演出等,让学生积累演出经验,并培养学生的舞台活动的组织能力。

(二)教学基地实践

教学基地实践是考验和锻炼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表演功底、综合声乐素养、歌唱技能等的场地。在直接参加课堂互动教学和组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声乐教学模式、课外舞台实践经验等进行有序整合,还可在音乐世界中尽情表现自己,发挥自身优势,展现自身才华。同时在教学基地实践课程中,带队教师需不间断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通过听课、课外指导等方式,全面观摩每位学生的实践状况,发现学生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并帮助其克服困难,不断取得进步。

篇4

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教育规模随之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教育教学管理难度的加大.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务管理系统难以满足这种发展趋势的要求,许多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模块单一,灵活性差.多数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不具有扩充性,难以根据高校教育现实需要而做出相应的调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进一步细分,培养方案的调整,教学资源的丰富以及多校区的产生,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要求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例如要求系统具备强大的查询功能和统计功能,能够随时添加各种新的管理部门和机构,能够方便地进行自定义,可以根据业务需求随时添加相关的业务代码[1].

1.2教务管理整合性差

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有一个通病,即管理平台分散,功能单一.教务管理系统的平台很多,如教务管理系统、成绩登记查询系统、学生选课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等,这些系统开发的应用软件类型多种多样,水平参差不齐.但太多功能单一,例如,成绩登记查询系统只能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教务管理系统也只能对教务进行管理,网上选课系统只能实现网上选课.这种功能单一、平台分散的情形导致各个管理系统各自为战,彼此之间缺少配合,增加的管理的难度,影响了管理的效率.

1.3操作过于复杂

还有一种情况,一些专业软件公司开发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专业性很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但是这种系统往往脱离了高校实际情况,过于追求严格的管理模式,操作起来十分繁琐,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2系统需求分析

随着高校音乐专业的不断扩招,音乐教师和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增加了教育教学管理的难度,经常导致教育资源、时间的浪费.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通过设计高效快捷的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以促进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十分必要.

2.1系统的目标

本系统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考虑,设计了一个综合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旨在提高高校音乐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本系统的目标是尽量减少人工操作,具有良好的安全保密功能,具有对授权用户提供信息检索、信息录入等功能,具有简单的操作界面,实现数据的高效率处理等.

2.2本系统的技术架构

高校音乐教学管理对象比较单一,主要是教师和学生.针对系统用户的特点,本系统的采用了基于J2EE技术体系的B/S结构,B/S和C/S结合的架构开发模式、Struts技术实现等[2].J2EE多层应用如图所示:C/S架构,该部分主要是把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分成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部分,其架构如图所示:

3系统功能设计

本系统有教学信息、系统管理、教师信息、学生信息和考试信息五大模块.各个模块具有不同的功能,既相互独立,又彼此配合.

3.1教学信息模块

教学信息模块是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中最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是供教务工作人员使用的.主要包括:公告和教学内容两个功能模块.实现学校信息的快速流通,减少时间的浪费,提高信息效率,同时可以减少工作量.

3.2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是针对系统本身的一个模块,主要用于工作人员对系统进行维护管理,是整个系统正常安全运行的必要保障,包括学生信息、教师信息的维护,以及课程信息考试信息的及时更新,同时这部分增加了数据备份功能增加数据的安全性.

3.3教师信息模块

教师信息模块是与学生信息模块对应存在的,是对教师信息进行管理的模块.是整个教学管理系统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功能是管理全体任课教师的相关信息,由于学生和教师需要彼此了解相关信息,因此教师信息中有一部分是公开的,供学生查询.这部分主要功能是便于教师上传学习资源和考试题目、在线阅卷评分以及答疑等.

3.4学生信息模块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因此,学生信息模块是整个系统中最主要的模块,该模块主要用来管理学生的个人信息.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学生个人基本信息.例如学生的籍贯、年龄、所在院系班级等情况,这部分基础信息是学生管理的基础.第二,课程管理模块.本教学管理系统中要完成学生选课功能,因此设置了课程管理模块,这一部分要与教师信息模块中的课程信息对应.

3.5考试信息模块

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考试,考试成绩管理是一项繁重的工作,有调查表明:高校学生成绩管理占了教务工作人员近70%的工作量,因此,本系统设计考试成绩管理数据量大,涉及所有院系的学生,因此这部分是考试信息模块.实现对学生成绩的高效管理.其功能有试卷的上传、考试的安排、考试、阅卷、评分、成绩查询等.

4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的实现

4.1教学信息模块的实现

教学信息模块通过四个窗体实现教务工作人员的四大操作,即学校政策窗体、考试安排窗体、教学信息窗体、通知文件窗体,主要操作界面有教务公告界面、公文起草界面.实现学校新闻、公告、招生信息等的.

4.2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

该模块主要进行系统数据的维护及后台管理,包括学生、教师的相关信息以及试题部分的数据库.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登陆之后,选择相应的窗体进行有关操作.主要窗体有学生信息管理维护窗体、教师信息管理维护窗体、课程信息的更新管理窗体、考试信息的更新管理窗体、教务信息管理窗体、学校通告信息管理窗体、学校学院相关政策管理窗体.主要操作界面包括用户密码修改界面、用户权限分配界面、具体权限分配界面.

4.3教师信息模块的实现

教师模块使教师登陆后通过单击不同按钮实现各种操作,主要包括资源上传窗体、信息窗体、答疑窗体、上传试题窗体、阅卷评分窗体.通过这些窗体,教师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上传、信息、解答学生疑问、阅卷评分等工作.主要操作界面有教师个人课表查询界面、成绩录入界面、教师个人信息维护界面等.

4.4学生信息模块的实现

这一模块包括学生信息模块主窗体、学生基本信息输入窗体、选课窗体、资源下载窗体、答疑窗体、参加考试窗体、成绩查询窗体.通过这些窗体可以实现学生信息的输入、选课、下载学习资源、答疑、参加考试以及成绩查询等功能.该系统操作界面主要包括学生成绩查询界面、学生选课界面、学生课表查询界面.

4.5考试信息模块的实现

考试信息模块主要操作窗体有登录窗体、上传试题窗体、考试窗体、阅卷评分窗体、审核成绩窗体、成绩查询窗体.主要操作界面有添加题型信息界面、设置智能组卷策略界面.

篇5

《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最相接近的表述:

知识与技能

2.了解……、声和光、……,了解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3.经历信息处理过程,…….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学习物理……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有将科学技术……乐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产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最相接近的表述:

2.3声和光

2.3.2了解乐音的特性.……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教学目标】

1.领略乐音的美妙与和谐,了解乐音的特性.

(1)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知道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快慢有关;

(3)知道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

2.能区分生活中的乐音和噪声.

【评价设计】

1.通过板块一的活动1、活动2及板块三检测目标1(1)的达成.

2.通过板块一的活动3、活动4板块三检测目标1(2)的达成.

3.通过板块一的活动5、活动6板块三检测目标1(3)的达成.

4.通过版块二的活动7板块三检测目标2的达成.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板块一 乐音的特性

1.音色

活动1 猜猜他是谁?(辨别不同人的声音)

播放小品《不差钱》音频,让同学们判断是谁在说话.

设计意图 利用喜闻乐见的小品引课,缓解学生紧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2 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

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让同学们来判断.

设计意图 所选择的乐器是发声音色区分度较大的钢琴、古筝和萨克斯.

总结 不同的发声体所发出的[ZZ(Z]声音具有不同的品质和特色[ZZ)],这就是物理学中的“音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其音色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才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

2.音调

活动3 飙音比赛

游戏规则:以音乐课上练声的形式为基本方式,用站立式跟随音频发声器飙音.分段进行,跟不上的同学坐下,坚持到最后的为“高音王”.

并为“高音王”颁奖,录制唱片.

设计意图 以做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地环境中慢慢的体会音调的变化.

奖励:颁发证书,现场录唱片.(为下面埋下伏笔)

总结 通过采访的方式,让跟不上的同学提出音调高,所以跟不上.自然的引出音调的定义.

活动4 实验寻找音调不同的原因

学生实验 利用“模拟声带发声器”,以探究如何使“声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为实验目的,寻找音调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有关.

结论 “声带”的松紧程度不同,所发出的音调高低不同.

交流 松紧程度影响了声音振动的什么,导致音调高低不同?

引导学生总结出振动的快慢不同导致音调高低不同,进[HJ1.8mm]而引出“频率”及“赫兹”.

设计意图 由于实验器材学生并不熟悉,故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

(1)介绍实验器材;

(2)学生可能会想不到调节“声带”松紧,此时需要老师适当引导.

3.响度

活动5 修修播放器

播放刚才为“高音王”录制的歌曲(但听不到声音).

让同学们观察并解决,自然的引出响度.

活动6 实验寻找响度不同的原因

学生实验 再次利用“模拟声带发声器”,以“探究如何使”声带“发出强弱(大小)不同的声音”为实验目的,寻找响度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有关.

结论 “声带”振动偏离平衡位置的程度不同,所发出的响度大小不同.振动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程度即振幅.

设计意图 利用刚才录制的“高音王”单曲,体现教学设计连贯性.

让学生亲自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板块二 噪声的防治

活动7 播放乐音与噪声的合成音频,引出噪声.

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生活中声音给我们带来的烦恼.

引入噪声的话题,进而谈论噪声的来源及危害.通过声音传入耳中的三个环节,具体说说防治噪声的办法(或途径).

同时也指出我们也利用噪声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设计意图 学生发言后,注重“归纳法”应用的渗透.渗透哲学辩证思想.

板块三 随堂测试

1.将鼓轻敲一下,然后重敲一下,两次敲击发出的声音的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 .音调、响度、音色均不同

2.在一起电话诈骗案中,警方为证实嫌犯是否涉案,对嫌犯及所录得的电话录音进行了声纹比对,以上叙述中的声纹比对就是在比较声音的

A.声速 B.音调 C.音色 D.响度

篇6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权利与人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通过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实施,将大量游戏活动引入到音乐教育中,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是教育改革创新和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天津市河北区第十幼儿园积极开展游戏化音乐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工作,努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原则

1.理念创新。游戏化音乐教育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单一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变,注重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强调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使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幼儿为主体”和“审美教育”的观念。

2.形式创新。教学形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自由性,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感受音乐和艺术作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歌唱教学中,让幼儿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想象,鼓励启发幼儿即兴为歌曲创编动作;二是音律活动中,由幼儿集体共同创编、设计舞蹈动作和情节;三是舞蹈教学中,启发幼儿想象舞蹈动作,自由创编出千姿百态的动作;四是教学形式多样化,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特点设计教学方法组织活动,大胆的进行尝试和改革。

3.方法创新。游戏化音乐教学中,活动方法体现了游戏性。正确处理示范、模仿、练习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灵活地采用前示范、中示范、后示范。教学中可用设问、猜谜情境表演、角色扮演等手段和木偶、玩具、图书等,引导幼儿自觉自愿地按教师的指示去行动。[1]

二、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积极对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我们设计的模式主要是多元化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体验感悟模式、情感同构模式、抒情表现模式、支架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探索创造模式等教学模式的尝试。下面以体验感悟模式、情感同构模式和合作学习模式三种模式进行举例说明。[2]

1.体验感悟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实施环节是“调动幼儿的兴趣?发幼儿的灵感―引导幼儿参与和表达”。调动幼儿的兴趣,这是体验的启动阶段,主要是先由教师创设与音乐意境相一致的故事或者情境,进而调动起幼儿的艺术吸引力和他们的审美期待,促使幼儿产生主动体验的意愿;激发幼儿的灵感,是将幼儿的艺术感知、想象和情感等多种心理过程相互交融、融会贯通的系列过程。引导幼儿参与和表达,则是在对前一阶段的理解与情感体验基础上进行表达与交流,运用音乐或非音乐的手段自由地、合理地表达个人与众不同的音乐体验,使得审美体验得以回味与反思、升华。

实例分析:以音乐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为例。(1)教师提前创设好池塘的意境,带领幼儿一起进入(提前让幼儿佩戴好鱼类、虾蟹、蝌蚪、鸭子、白鹅、青蛙等不同头饰)。(2)播放配音乐的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听完后,老师问:“池塘里多美呀,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他们在干什么?音乐里记录了一个故事,哪个小朋友能听出这个故事?”(3)幼儿听音乐和故事后进行自由的想象和讨论,并鼓励大家用语言或动作表达出来自己的理解。(4)请部分幼儿向所有小朋友表达自己的发现(用语言或动作方式),小朋友们共同分享发现的快乐,教师给予鼓励,并不断提示和引导幼儿正确理解和表达音乐内容。(5)再次播放音乐,由幼儿自由结伴进行游戏体验和感悟。

2.情感同构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实施环节是“引导幼儿感知体验―促使幼儿情感融合―鼓励幼儿艺术创造”。引导幼儿感知体验,就是教师引导幼儿尽最大可能去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中进行感知和体验;促使幼儿情感融合,就是教师引导幼儿根据音乐中所表达出的各种情感进行有效的融合,帮助幼儿形成较为完整的审美形象;鼓励幼儿艺术创造,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环境,启发幼儿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

实例分析:以欣赏《摇篮曲》(舒伯特)为例。①创设恬静怡人的星夜背景,在静谧的情境中欣赏《摇篮曲》。教师与幼儿共同倾听。②欣赏乐曲,理解摇篮曲的特点。听了这首乐曲,娃娃睡了吗?(娃娃真的安静的睡着了)为什么她听了这首曲子会睡觉呢?你听了这首曲子感觉怎么样?(优美,好听)这首曲子很热闹还是很安静?这种很优美,很安静的音乐叫摇篮曲,摇篮曲是专门哄宝宝睡觉的曲子,你们小的时候,妈妈一定也唱着摇篮曲哄你们睡觉的。以音乐为背景,幼儿选择一个喜欢的娃娃,听音乐自由做动作。“刚才你的娃娃听了摇篮曲中的哪些话就睡着了呢?”(幼儿自由发言)。“我们再来听一遍,这一次我们边听边看妈妈是怎样唱着摇篮曲哄宝宝睡觉的,也可以跟着学一学,唱一唱。”③听音乐用肢体语言表演。师:还有许多的娃娃没睡觉,我们一起哄娃娃睡觉,好吗?

3.合作学习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实施阶段是“个人体验―分组探究―集体交流―合作表现”。个人体验阶段,是指教师引导幼儿自身去感受和体验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并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分组探究阶段,是幼儿组成不同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探究每个人的不同感觉,同时,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小组意见的总结;集体交流是指各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中交流小组的观点;合作表现是指各小组在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与建议后的基础上,修改方案,进行合作表现。

实例分析:以音乐欣赏《小鸟捉虫》为例。(l)教师创设好环境,并发给小朋友小鸟头饰,向大家初步介绍活动内容。(2)我来听一听:第一遍欣赏的目的就是让幼儿初步去感受音乐速度的不同变化。欣赏后通过教师有效的发散性的提问:“听完这首音乐后,你觉得这首乐曲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幼儿尽情去想象,去说,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为下一次分段欣赏打下基础,引导幼儿完整倾听音乐。第一次体会音乐的情绪,第二次初步感受音乐的段落。(3)幼儿再次倾听音乐,将音乐活泼、欢快的部分和音乐舒缓、低沉的部分分为不同部分倾听,让幼儿充分感知音乐速度和节奏的不同。(4)在幼儿有了分段欣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提问:“你听完音乐,好像看到了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同时,教师将小鸟的头饰发给大家,并引导幼儿往“小鸟捉虫从飞出窝、去捉虫、高兴回家”三段进行想象。(5)将幼儿分成5组,进行自由交流和协商,每个小组形成自己的想法。(6)每个小组出代表向全体幼儿介绍本组的设想,其他幼儿也可以自由发表看法,教师进行归纳提升。(7)教师总结大家的意见后,进行统一安排的游戏,合作表演。

参考文献:

篇7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启发学生随着音乐展开想象时,常常会煞费苦心地设计一些问题。如曲子表现了怎样的意境?风格怎样?音色、力度、速度是怎样变化的?等等,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审问式的方法,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因为这种紧张的学习气氛,使课堂出现“冷场”现象,而影响课堂效率。

我尝试着改变这生硬的提问方式,设计题目的语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我能感受曲子美在哪里”;“我感觉到了曲子的情绪及速度、力度的变化在哪里?”;“我能分析曲子的结构。”等,然后再让学生欣赏音乐后选项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选择题目形式的提问,便于拉近师生关系,也便于学生思考和判断。教师将教育的意图变成学生自身求知的需要,有利于引发学生自身学习的动力,教师也不用那么费劲的讲解,师生都是在一种和谐、平等、互动中接受新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2 让学生参与备课,体现师生的高效学习气氛。

新课程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课前备课,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选择教学内容,自己设计学习方法。如:我教学“采茶舞曲、进行曲、摇篮曲”等体裁的歌曲时,让学生课前去寻找同类体裁的曲子,通过交流听赏、筛选确定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方案。这其中教师只充当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能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的情感状态,把握学生的现有水平,使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2 富有新意的教学设计,是开发学生音乐潜能的有效举措

新课程呼唤着一种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力发展的开放、民主、活动、探究式的音乐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基础。我根据自身的能力、知识结构与性格,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整体水平与基本素质,根据新课程的目标、内容与方法,以及教室的设备与教学环境,精心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很好的开发。

2.1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课堂情境的创设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情”,二为“境”。情是情景、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形成了音乐教学特有的情感境界。教师创设一种融听、视、感、触为一体的环境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如《梨园金曲》戏剧欣赏课,课前我在教室里张贴几幅剧照,有沙家浜里的《智斗》,《铡美案》、《红灯记》里的人物等,在教室里营造出戏剧院的氛围。上课一开始教师播放《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唱段,让学生寻找与之相对应的剧照,判断人物角色所属的行当。曲毕,学生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踊跃发言,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以至顺利地引导学生直奔主题,深入进行审美的体验。学习效果比较明显。

2.2 以游戏化的方式,融知识技能的学习于审美体验的活动中

新课程强调了教学的活动性,而音乐课程又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教师必须创设灵活多变、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如教学“采茶舞曲”引导学生感受区别顿音与连音在情感表现上不同的艺术效果时,我遵循音乐教学愉悦性的原则,创设游戏化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画若干棵茶树,每棵茶树分别代表一条旋律,让学生根据音乐听辨先采哪棵树的茶叶。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既训练学生的听力,又熟悉了歌谱,也掌握了连音与顿音的表现方法,又获得了审美愉悦的体验。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一种美秒的情景中得到了知识。

篇8

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1]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们生活不能分割。中学音乐作为一门非应试科目,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并不被重视,但随着素质教育与进一步推进,中学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及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1.审美功能及价值

"审美包括健康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准则和敏锐的辨美能力。"[2]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是将音乐列入中小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理由。所以,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社会价值之一应该是审美教育,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

音乐是高雅的艺术,美的音乐能陶冶身心,唤起学生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从而创造美好人生,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例如,教育中学生们欣赏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优秀器乐作品,能使他们亲身体验到祖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从而唤起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又再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使学生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等鲜明如画的音乐形象;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可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痛苦、哀伤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中国少儿广播合唱团演唱的《摇篮曲》、《鳟鱼》等名曲可使学生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愉悦心情,使音乐之美陶冶他们的性情,树立健康的情趣。

2.社会交际功能及价值

人们需要尽可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自己。许多观点可以通过语言表达,然而语言有其一定的局限,人类的许多经历和情感还可以通过其他的媒介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如舞蹈和音乐等。对于学生来说,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自我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因此,中学音乐教育为中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可能性,是为数不多的需要个人当众表现的学科,这种表现的价值对人格的发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的成功经历发展自信,中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形式常常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它需要学生们牢牢树立群体的和谐意识,虽然在音乐中常常发展个人的技能,然而大量音乐活动在小组内产生,成就靠集体力量获得,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有助于人的社会交往能力,这种社会交往价值的体现在日后人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

3.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及价值

音乐是人的精神创造物,也是人的精神塑造物。这种特殊的精神塑造物在实现其审美价值、思想价值、认知价值等过程中,必然与道德价值紧密相连。这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中有不同角度的论述。孔子说音乐应"尽善矣,又尽美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荀子认为音乐可以"广教化,美风俗","感动人之善"。代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之精粹的《乐记》对音乐与道德的问题有更为具体的论述:"德音之为乐","乐者,德之华也","德成而上,艺成而下",音乐"可以善人心","通伦理者也"。在这些音乐美学思想中,虽然所强调的道德内容与现在所提倡的道德内容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它注重音乐对人的道德影响,把音乐的审美体验、审美过程及审美创作同道德的净化与完善结合起来,使音乐成为道德的美的感化者,毫无疑问是客观、正确的。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可以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在古希腊,也有类似的音乐美学思想。由于地域、人文环境和民族背景的不同,他们在表达方式上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表达有所不同,但在强调音乐对道德的作用上其表现是一致的。首先是毕达哥拉斯确定了音乐首要的净化作用:"用音乐,用某些旋律和节奏可以教育人;用音乐,用某些旋律节奏治疗人的脾气和,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他还认为适当地享用音乐,可以大有助于人的健康。柏拉图说:"就音乐的好处应当由他所引起的快乐这一点来说,我也同意大多数人的意见。但是,这快乐并不是随便什么人的快乐。最好的音乐是这种音乐,它能够使最优秀,最有教养的人快乐,特别是使那个在道德和修养上最为卓越的人快乐。""我们把教育和引导精神向善的音响作用称为摩西艺术,即音乐。"他认为音乐能使人们的心灵净化,使性格变得高尚。被恩格斯称为"古代黑格尔"的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老师柏拉图持有相同的观点,认为音乐是"为了心灵的净化"。在他看来,音乐首先作为对人的"音调感"和"节奏感"的模仿而出现,这已经在音乐的音调、节奏与人的行为乃至心理之间产生了联系。他接着提出节奏、乐调表现人的道德品质的问题。他在其《问题》篇中提出问题:"节奏与乐调不过是些声音,为什么他们能表现道德品质而色香味却不能呢?"

综上所述,中学音乐教育因其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的教学方式与多维的教学内容而很大程度上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全面深刻的影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及价值,因此中学音乐教育应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促智、怡性,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篇9

原有教学大纲是在欣赏音乐美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新课标下对音乐的重视从教学任务转换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情感传授,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所带给学生的表现力以及对学生创新力的激发。通过音乐的学习让音乐真正的发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帮助学生从单纯的理论学习中解放出来,让音乐成为启迪开发学生情商的重要帮手。

(二)课堂教学理念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下学生的主体性更加鲜明,老师不再是一堂课的灵魂所在,课堂成为学生们展现自我的舞台。比如说新的大纲要求给学生展现个性的空间,在课堂上表现出每一个学生与众不同的一方面并且加以鼓励,但是在以前的大纲中对此都没有提及。

(三)教学目标的情感体现

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更加多元化,由单纯的技能教授学习增加到包含情感体验在内的多维度教学目标体系。之前,教学目标一直以教会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乐理技能为目标,但是新课标下开始提倡对学生情感的重视和培养。学习音乐是为了让学生在音乐中能够有精神灵魂的涤荡,培养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生活热情。

通过我们对新课标的特点分析,感受到新课改带给教师的工作挑战以及对学生心理发展,课堂接受能力确切把握的必要性所在,为适应新课标的特点,教师必须从实践出发,改变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转变刻板的授课方式,调整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自己的作用,完成新课标下小学音乐的教学新任务。

二、新课标下如何设计有效的音乐课堂

(一)音乐教学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一个身心发展有很大跨越的时期,不同年级的老师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制定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课堂教学形式。总体来说这个时期的孩子注意力不能够长时间集中,对于很多理论性问题不能用抽象思维的模式进行分析掌握,他们的思维还是主要以直观感性的思维为主,对一件事情很难有持久的恒心和定力。比如《一对好朋友》这首歌曲是一首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理情感发展的歌曲,我们可以问一下小朋友认为的朋友有什么,其实这个时期的孩子会认为除了人之外的小动物,花花草草都是自己的好朋友,因此我们可以借此激发他们关心同学,重视友情,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情感,真正实现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情感的目的。

(二)鼓励教学,增加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自信心

小学阶段,一些孩子对自己的行为都有一定的评价,而且这个时间段孩子对老师的评价看的十分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语言以及方式方法,用鼓励教学的办法肯定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唱歌跑调所以不愿意发声唱歌,或者觉得自己声音没有其他同学那么清脆,在集体唱歌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不开口,只听别人唱歌。这个时候老师应该告诉学生每个人的声线不同,嗓音自然不一样,鼓励学生发现自己声音的美感所在,让他们在众多一致的声音中敢于展现自己声音的特点然后融入其中。在乐理知识的学习中,尤其是学习4/4拍节奏的打拍方式时,整个动作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有点绕,很多学生觉得自己缕不顺打拍的顺序。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遇到挫折就会选择逃避,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制定有效的乐理教学方案,比如说每节课用一点时间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知识,尤其针对那些对乐理知识排斥的同学进行提问,老师上课提问一个这样哪怕用五分钟只要他开口回答了,就是成功了一半,至少他答对了有了自信或者即使他答错了但是有了面对的勇气,老师帮助鼓励也就有了方向。所以,教师不用放弃每一个孩子,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美丽和能力,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信心。

篇10

一,模式特点

“审美型”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审美品质,即个体通过审美教育而逐渐形成以感受美,监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核心的审美能力与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以及正确的审美观等品质。“审美型”教学模式就是基于这一目的而设计的。它的特点:

1,从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角度上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灵活多样的特性和不受视觉影响的审美特征。以“听”引起学生对审美形象的注意。

2,在审美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已变成了审美指导和审美形象的化身。在整个模式教学中,突出了教师以审美的引导和自己的审美形象展示的地位。

3,突出了音乐技能教学的主渠道,改变了以往音乐教学是“唱歌”教学的这一旧模式。

4,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感知美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创造再现美,这是“审美型”教学模式的最大特征。

5,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音乐是艺术中最能体现美的一种形式。“审美型”教学突出了培养,塑造学生监赏美的能力。为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服务。

二,理论依据

1,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中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的主动地位。”

2,依据国务院《关于%26lt;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6gt;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指出:“中小学的美育(包括音乐,美术和劳作等)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切实加强。”

3,依据《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知识。即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活动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是教育的关键期和形成个性的最佳期;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音乐审美型教学依据这一客观规律。

4,依据小学音乐教育的理论,小学音乐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之一便是“小学音乐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小学音乐教育要适应新时期国家对各级各类人才素质的要求,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监赏美,表现美,评价美的能力。

5,依据从《小学音乐课教学大纲》。音乐新大纲充分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大纲》明确规定,音乐课教学目的“培养审美情趣”,强调音乐艺术美的熏陶。

三,音乐课堂“审美型”模式结构。图示附在后面。

四,模式的操作程序

教学是种精湛的艺术,即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进行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是一种科学,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内容的科学逻辑规律以及教学过程本身的各种规律来进行的。本模式教学的实验以突出审美为核心,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美的形象最佳地完成教学任务。

1,创设艺术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这种活动总是与情感密切相连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只有融进一定的教学环境,成为一定的教学情境的组成部分才能成为教学的积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由此而知,学生是在一种的激动的情绪推动下开始感受,思考和体验的,因此,课的开始就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正迁移状态,激起对课的内容的企盼和渴望,从而陶醉在艺术教育之中,“审美型”教学模式实验中,我们抓住了课前这一环节,着重以美入手,按教材的要求,情境导入,也就是说,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理”,将它带入美的旋律之中。具体做法:a,伴着优美的音步,随教师做行进间的律动;b,在教师琴声的伴奏下做有节奏的动作,美滋滋地走进去;c,边听乐曲边欣赏教师那亲切的教悔,步入课堂,进入快乐而轻松的学习之中。这样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进行综合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再次领悟音乐的美

综合技能的训练目的在于对已学过的教材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使教师了解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责任感,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把复习,检查和加深扩大知识面的工作放在一齐来进行。教师要善于将枯燥的发声练习和新谱解难练习融进美的旋律中,让学生感受到美,领悟音乐的内涵,巩固旧知识发现新技能。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示范法,指导法去学习,体会,歌唱姿势的美,呼吸发声的技巧美,咬字,吐字的形象美,将这一连串的音乐美,展现给学生,使之在训练中去再现。这些有目的,有计划,由浅入深的辅导,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使学生做到歌唱时姿势优美,呼吸正确,发声自然,圆润,咬字吐字清晰。

这一环节的主要内容是为承上启下服务的,提示主旨,引出思路,

温故知新,由此用彼,为整个课堂定音定调。渲染和制造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学习心理气氛。力求缩短新知识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新奇,激动,兴奋的情绪和跃跃欲试的心态,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地去感受美,体会美。

3,以情传知,使学生在感知美的内涵的同时,达到监赏美的目的。

审美感受力就是审美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协调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及个体对审美对象完整地把握和领悟而产生的愉悦。音乐新知教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获得新技能,也就是让学生完整地把握和领悟音乐形象。

传授新知从导入新课开始。如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生发探究新内容的兴趣,因此设计导语必须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多样达到激情的目的。例如《拍皮球》一课,就以新奇为主,利用自录电视片导入,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学生下课拍皮球的游戏场景,把学生带到了那欢乐的场面之中,个个跃跃欲试,急不可待地想去拍皮球,教师抓停顿 这一积极的情趣,开始了新课教学。

接下来便是学习新知识。每一首歌都有确定的主题和内涵,收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就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必须深究歌曲内涵,对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进行细致地描述,分析歌曲的主题思想,教育意义和基本情绪。例如讲授《拍皮球》一课,教师在充分讲解之后,出示三个人物情绪,让学生任定其一,这一过程看似很简单,但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他们主动地发表见解,表达自己的感知结果,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音乐教学多为感知教材。感受美的内涵以达到鉴赏美的目的。而设计的范筹是主要的新课的教法。教师的范唱是运用歌声的表现形成,把儿童吸引到新的意境中去。教师的影响力十分重要。仪表,语言,声音都会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理解和模仿,从而让学生在视听的基础上“模唱”。唱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体会形象美,表现形象美的关键。为了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去感染和教育学生,陶冶他们的品格,丰富他们的感情,我们采用了范唱,讨论,练唱(分组练唱,独唱,合唱),利用乐器伴唱,欣赏等教学方法,并适时机,恰如其分地融合范唱,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难点。讨论的设计是为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诱导儿童对歌曲的文字形象和音乐形象,积极的思维活动。谈论自己对歌曲的初步印象和认识,并能区分哪些是美的,那些是丑的,怎样地吸收与批判。练唱也是对歌曲的再创造过程。教师采用各种方式的教学,激起儿童情感的共鸣,以便学生演唱时的艺术再创造。并对歌曲中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音色以及拍节,调式,调性,情绪的各种变化进行重点很好地把握,从而去感受音乐形象。欣赏是为了更好地体会那些美好的形象。利用乐器伴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情绪,帮助学生掌握旋律中的节奏,音高,丰富演唱效果,从而达到鉴赏美的目的。

4,游戏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发展。

审美创造力是一种表象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在审美感受致力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低年级的儿童识字不多,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他们善于表现自己,表现欲望极强,音乐审美型教学根据这一特点,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歌表演。使学生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通过自己的创造表现出来。音乐活动,音乐形象的再创造是一种新兴的教学练习手段。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启发诱导到位,设计组织好游戏活动,充分唤起审美主体的想象,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学生即兴表演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让学生不拘一格,尽情表演,当然也要强调,遵守规则,使课堂活泼有余,严肃认真。

五,模式操作策略

音乐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学校教育重国阵地它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篇11

声乐课程作为高校师范类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本身除了带有声乐表演特点外,还有师范类院校的特征,这种特征区别于其他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它结合了时代教育的发展,并以培养优秀音乐教育人才为主要目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声乐课程的设置比较单一,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课程规划开始逐渐老化,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致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舞台综合能力弱。本文就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的缺陷,全面、多视角地分析声乐课程的规划设计问题,并结合教师的授课、学生的学习、师资力量、理论知识的储备、声乐的实践还有未来学识的再发展这些因素来展开研究,从而构造全方位的声乐课程体系和严谨的声乐课程,为我国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

一、声乐艺术的本质

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就有声乐艺术出现。据了解,在13世纪的西方国家中,古希腊就出现了酒神之歌、颂歌和悼歌等声乐艺术,尽管在当时仅仅是一些单一的语言和音乐,但这能证明声乐艺术与人类劳动、生活、繁衍、发展是紧密相关。通过对声乐艺术含义的了解,我们能深刻认识到声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一)声乐艺术是通过人演唱出来的,人是承载声乐的独特乐器;(二)声乐具有舞台表演特色,能将时间和空间紧密结合,起到了促进社会音乐文化发展的作用,同时也将声乐艺术文化教育的功能体现了出来;(三)创作声乐离不开实践,其本质就是一门实践性的艺术,因为音乐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学习声乐的最终目的即更好地进行音乐实践。

声乐教育的知识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声乐技巧达到一定高度后,理论是指导声乐演唱的必要方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授模式,能轻而易举地将学科内容授予学生,从而教会他们如何解决问题,同时提升自己的声乐鉴赏能力,拥有真正的音乐创新才能。

二、声乐教学缺乏严谨性

声乐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一门艺术,对所有高校中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进行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给他们培养声乐的艺术感觉,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的热情。调查显示,现代师范类院校的声乐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与学生将来就业目标有很大差距。声乐课程在很多高校师范类院校中常常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课程,加上现代教师对声乐教育领悟不足,致使教师在进行技术教授时,忽略了艺术的综合培养,且所传授的教育理念也较为单一。可以看出,声乐课程教学中常常因教师教学内容的偏差和声乐课程教学体系的不完善致使声乐教学缺乏严谨性。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科学化的课程规划设计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进行改善。对于课程的设计要开设例如排、演出、比赛、课堂表演等能有效锻炼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从人文知识上获取声乐的美感。打破传统声乐课程的种种局限,结合时代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

三、完善声乐课程体系的方案

(一)加强课程理论体系。声乐理论课程体系需要得到强化。声乐课程最终目的是舞台表演,学生对作品的二次创作实际上就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但能在实践中应用的良好前提是完备的理论指导体系。唯有像苏轼所言“厚积而薄发”,声乐表演者才能在舞台上绽放自己的光芒。

高师音乐教育声乐课的理论课程大致可分三类:1.《声乐教学法》《声乐基本理论》,这是以方法学为主的基本理论课程;2.中外艺术歌曲及中西方民族歌曲和中外歌剧等鉴赏性为主的理论课程;3.《歌唱心理学》《舞台表演理论》《正音》及《意、法、俄、德歌唱语言拼读法》等是以歌唱必备要素为主的理论课程。

所以,要构建全面的、科学的声乐理论课程。在学习的基础阶段,教学培养方案里要加强以上三类理论课程的学习强度,进而才能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各方面理论知识,渐渐形成完善的声乐课程体系。

(二)强化课程实践体系。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加强学生舞台能力,强化学生“师范”特征。近些年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严峻,一些选择了考研、一些选择去做中小学音乐老师,其余的则改行。

通过三年声乐课程的学习,很多对声乐实践活动喜爱度高于音乐教育学的同学选择了考研。对这些选择实践和舞台表演的学生,声乐课程应改变高校师范类院校的固有授课模式即一对多模式,对表演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本科知识两年后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授课,强化其舞台表现能力,使其拥有能更好面对舞台演唱挑战的能力。选择当中小学音乐老师的学生应当培养其授课能力,在本科教育两年后,加强其音乐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和授课实践的能力,可以在授课时加入例如多媒体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法。使目标为中小学音乐老师的学生们能在毕业面试时轻松应对,可以第一时间投入讲台。对于不同类型人才,要个体化发展,进而毕业生能在通过四年的学习后从容选择考研或者就业。院校应以学生前程为第一出发点,优化课程设置,使资源分配合理。

(三)优化师资力量。声乐教学属于实践型教学课程,科研创新是其学科发展的牵制,同时也是束缚声乐课程纵横发展的路障。所以,强科研团队,学术型团队,专业化声乐教学团队,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根本要素。因此,声乐教师应自实践里来,投身至理论教学中去,要从课堂中发现弊端,将其提高至教研层面。授课过程中要解决学生唱功问题,老教授要对年轻教师进行辅导,教学梯队层层优化,学校师资力量呈现良性发展的规律,完善声乐课程体系,使其更严谨,更科学,更全面。

四、总结

高师音乐专业声乐课程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仅从声乐艺术、目前高师声乐课程的缺陷等角度进行了研究,但是音乐教育的研究之路还很长,现在对理论实践的吸纳还远远不够。高师院校应以理论体系为根据,以学科本质为基石,对声乐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编制和详细的规划,从而使得声乐课程更加严谨。在声乐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需要做到以教学实践为核心,从多个方面(教学环境、设备、管理、师资力量、教材)对声乐课程进行完善,并结合国外成功声乐教育课程体系,引进新型声乐设备,聘请声乐专家、教育专家对院校师资梯队力量进行改善。最后,我们需要探讨从这种教育体系中会培养出何种人才,从而使声乐课程体系体现其真正价值,让学生成为优秀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2]龚永红.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改革思辨――实践性音乐教育哲学之维[J].中国音乐,2014,(03):153-155+178.

[3]张海涛,付小芬.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的建构研究[J].戏剧之家,2015,(11):209+211.

[4]徐春艳.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素质培养之课程研究――教育学科课程体系与内容的优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02):92-94.

[5]史玉学.谈高等教育中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例[J].艺术研究,2015,(02):218-219.

[6]张益琴.改进评价模式 实现培养目标――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评价的反思[J].甘肃高师学报,2005,(06):72-74.

篇12

(一)设计形式多样化

小学生年龄段孩子的突出特点是好奇心强,对新鲜的东西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课堂活动的组织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只有这样才不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例如,将活动地点由室内转移至室外;为学生随机的分组,以集体或个人听、说、做、学得形式考察课堂教学的效果;从师生考试学生变为学生向教师发难等等。

(二)活动设计科学化

课堂小活动开展的目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掌握音乐知识。但如果仅为活动而活动,而忽略了活动的有效性,音乐课就变成了异常“热热闹闹”的课堂游戏,原本的教学计划就很难得以实现。为使教师设计科学有效进行,要注意以下三点:明确活动目的;活动设计符合教学内容;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受教育水平。

(三)设计目的明确化

活动的目的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做到活动为教学服务,教学因活动而高效,二者相辅相成。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采用简单的师生互动的节奏小活动提起学生的精神,让他们迅速地进入音乐学习状态。

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原则,对小学低段音乐课堂活动进行设计,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音乐赏析能力。具体来说,这种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在实施的过程中,就能营造和谐优美的音乐氛围,引全体学生的参与,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置“照镜子”的歌唱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事实上,每个音乐教师都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歌唱教学中,集体唱歌唱的挺好,但单独演唱的学生会出现跑调、忘词的现象。而唱歌教学中活动的设置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自信心,鼓励他们富有表情地演唱。为此,教师可通过设置“照镜子”的课堂活动:教完歌曲学会后,让们学生自由组合,彼此为镜,运用不同的表情(微笑、紧张、不情愿、害羞)演唱,交流彼此看到对方表情时的感受。这样学生再次唱歌时,就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表情和唱法,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演唱习惯。

(二)音乐欣赏“动起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如果是欣赏教学,教师可再设计一个“动起来听音乐”的课堂活动:教师在第一遍演唱时结合歌曲特点,在音乐的特定部分加入一些动作,让学生观察学习。

(三)乐理教学形象化,方便学生的理解

乐理部分往往内容枯燥、抽象,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耗时耗力但不出成效,乐理部分也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一部分,纯理论知识的讲授会让学生反感,但乐理知识又是新课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四)引入互相点评机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篇13

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 群文阅读

读是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有了更好的学习效果,在理解思维导图的内涵上,构建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体系,对学生的阅读有了更高的价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基于思维导图,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建立阅读知识网。

一、思维导图的基本内涵

众所周知,东尼・博赞是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图,是一种呈现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依据人的大脑自身运转的规律,让左脑和右脑建立联系,最大限度地深入开发与挖掘人的记忆潜能。学生大脑活动的具体化就是思维导图的呈现,其中东尼・博赞给我们提供了思维导图的七个绘制步骤,通过其中一个个关键点,去寻找构建记忆的规律与方法,从而有效地将各个知识点进行整合与加工,便于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二、依据思维导图,构建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体系

1.借助思维导图,汲取阅读的精华

学生阅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朝一夕的积累。在建立群文阅读体系的时,需要借助思维导图。在进行群文阅读的时候,可以对文章进行简单的对比,总结出不同点与相似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低年级是对字、词、句的基本认识,在阅读时,往往是学生预习,借助字典,解决生词,然后通过老师的协助点播,完成对小段文章分析,从简单的句子分讲解,让学生对阅读层层推进,最后对重点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阅读体系。

2.借助思维导图,建立阅读的规律

当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有的信息就在我们的大脑中储存起来,有的却成为瞬间记忆。借助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相关的提取,总结出其中的规律。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对《别董大》和《赠汪伦》的阅读,这是表达同一主题的古诗。同样是送别诗,一个是安慰劝勉的相送,一个是踏歌而送;一个是作者送朋友,另一个是朋友送作者。思维导图将这两首诗进行了网状编码的连接,储存在学生的心中,对比感知古诗的深层意义,从而掌握了阅读的规律。

3.借助思维导图,理清小学语文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把一组文章,运用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阅读。借助思维导图,进行群文阅读,通过对文章的对比,联想、组合,从而从而将单一的阅读,形成多个阅读,建立起立体的阅读网络,让孩子的思维不断的拓展、不断的拼接,从而快速高效提升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例如:同时送别诗,还可以让学生联想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运用前面的分析方法,通过思维导图,把有关送别诗进行了立体的网状构建,当想起其中的一首古诗,就可以从记忆中提取相关的古诗。

三、思维导图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分析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对于思维导图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是一种很好的自主学习方法,而如何开展和实施却是任课老师新的难题。以下以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的阐释。

1.充分利用教材,确保阅读品质

群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对教材的科学选择,这是进行课程设计的前提和关键。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以同一主题组成的单元式教学,同一单元的相似性对比。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鲁迅”为主题,在开展群文阅读时,会方便于学生进行阅读。学生可以利用思维画出“知识树”,尝试从背景、段意、中心思想等方面来预习文章,从而快速理解文章的思路,从而感受到鲁迅先生的精神,平且可以掌握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合理利用构架,统筹主题阅读

群文阅读教学结构的多元化,让阅读更加生动有趣。我们可以借助文章的主题与特点,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时,根据文章的主题、写作手法,修辞方式等,把不同的文章串联在一起,将文章进行合理的编排、整合与优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阅读技能,从而提升阅读技能的效率。例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对人物描写的文章。在进行群文阅读时,首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其次,处理生词障碍、分析段落与提出困惑,对问题进行分类处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最后,学生展示阅读的效果。如果学生能够建立清晰的思维脉络,那么就达到了掌握本单元的目标。

【结 语】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是一种有利于学生阅读的学习方法,它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对阅读有了更立体性的认识,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展,将互不相连的线性文章,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属于自己的阅读网络,从而加强学生的阅读动力、完善阅读体系,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