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医号脉基础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医号脉基础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医号脉基础知识

篇1

很多人认为中医的作用是:我身体不舒服了,去看了西医也没什么大毛病,我去中医那里调理调理吧;要么就是,医生,你给我号号脉,看看我有什么毛病;又或者是患上了西医无法治疗的绝症了,看中医死马当活马医吧。中医靠望闻问切看病,再加上中医与国学的紧密联系,使得中医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2008年我很幸运地考入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始接触神秘而神奇的中医。当时记得老师曾问过我们一个好的中医需要什么,我们的回答各式各样,有的说需要学好中医知识,有的说要善于与病人沟通,还有的说要善于观察。老师最后却出乎我们意料地说:“尽管我们学习的是中医,但却应该具备扎实的西医基础知识,中医不应该排斥西医,而应该更好地利用西医来帮助中医诊断治疗。”因此,我们中西医课程都要学习。

从中医基础理论到中医诊断学,再到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内科学、针灸学;从正常人体解剖到生理学、病理学,再到诊断学基础、药理学和西医内科学;从医古文到《黄帝内经》,再到《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课程多种多样,有的课程理解比较重要,但是更多需要背记。我大学的老师曾经笑称谁能把《伤寒论》从头背到尾,《伤寒论》选读这门课就满分,由此可见背诵的重要。中医的背诵的内容很多,我们需要动用各种方法帮助自己去记忆。比如各种方剂会被编成趣味方剂歌,例如小青龙汤,里面有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我们就编成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姜、味、麻、甘、辛、夏、桂)。《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为中医的四大经典,虽然后三本已经成为我们的选修课,但却是中医的精华所在:经典的配伍,经典的剂量。也许诊治时你开药的种类没有问题,但最后疗效却不佳,这是什么原因?因为剂量的控制也是关键所在。虽然中医背记的内容较多,但是也有让文科生觉得比较恼火的课程——如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等西医学课程,里面包含有文科生高中没有学习到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

学医,经验的积累尤为重要。犹记得,当我第一次接触脉诊时,我才了解到,其实在以前诊脉有三部九侯诊法,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上、中、下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老师讲到这里时,同学还打趣道,幸亏由于时间和方便等因素,现在一般都是独取寸口了,要不然每天不知道要闻多少个臭脚。近代临床所提及的脉象有28种之多,而书本上的都是形容,偏理论,经过理解和实践才能弄明白。我来举个例子,比如有些人可能听说过“滑脉”,也就是很多人说的“喜脉”,它是什么样子的呢,摸上去应该是圆润的,如盘走珠,就像有珠子在盘子上来回滚动的感觉。其实它不仅仅是妇女的孕脉,也多见于痰湿、食积和湿热的病症,更重要的一点,滑脉有时候往往是青壮年的常脉,说明一个人的身体还不错。所以我们不能在搭出一个男生的脉是滑脉的时候,就说这个人怀孕了,那就要出笑话了。

如今我已是一名中医学研究生,但我觉得六年的学习仅仅接触到了中医的皮毛,且越学习,越加感觉到中医的魅力。如果你想行医治病,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学习中医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