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辩论小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辩论小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辩论小知识

篇1

就业是解决吃饭的饭碗问题,是民生问题。2015年的就业形势将延续前几年的态势,依然十分严峻。我们很清楚这对毕业生意味着多么大的竞争和挑战。他们该何去何从呢?政府积极发挥市场作用,着力改革创新,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保障学生就业。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素质水平高低不同,毕业生人数更是不断创新高。如今的中职毕业生以90后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不能很好地认清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职业发展方向,对就业范围和人生目标定位不准确,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表现出定位不清、摆位不当,盲目求全、有业不就,依赖等靠、从众攀比,自卑消极、我行我素的消极心理,最终阻碍了自身的职业选择与发展规划。

积极探索在中职院校中改革职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

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的职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决定着中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笔者学院职业指导工作顺应天津经济改革趋势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 ,按照专业自身的特点有所侧重。为了提高广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等目标,我们通过科学有效的职业指导,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与职业目标,使他们明确自己人生的前进方向,对今后的职业和职业环境有足够的认识,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提高生活品质,体验更多的成就和快乐,实现人职匹配的终极目标。为此,我们在工作方法上做了如下的转变。

1.变单一性为整体性,建立健全全员参与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

笔者学院在党政领导的直接领导下,从单一的由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变为以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牵头,在各系部书记、班主任、教师、学生共同合力下开展就业工作,加强引导和培训,建立一支思想性、专业性、学习性强的职业指导工作团队,形成全院上下合力抓就业、促就业的工作机制。打造学院领导、各系部、全体教师组成的二级管理体制,从入学到毕业,全程掌握学生的情况,对所有学生进行既全程又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职业指导的队伍由学院专职职业指导教师、系书记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校友构成,发挥他们在职业信息的拥有和获取、求职政策的把握和风险规避等方面的优势,弥补课堂教学不足。这种系统化、立体化、全方位的职业指导,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变阶段性为全程化,实现职业指导贯穿教学始终

越是就业形势严峻,越是要积极想办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笔者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由原来的毕业季改变为贯穿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各个阶段,实现“全过程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课按年级和专业不同采用相应内容和形式:一年级:强化学生的专业、职业意识,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所思考;二年级:强化职业意识、确立职业理想、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使其职业生涯规划逐渐符合实际、符合自身需要;三年级:传授就业政策、法规、就业服务、就业技巧。端正学生就业观念、修正发展目标、增强创业意识。

3.变传统型为现代型,完善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中职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同学们越来越依赖网络就业和择业,笔者学院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毕业生就业信息体系。为毕业生提供招聘单位信息、校内外招聘会信息、就业政策及法规、就业与创业指导、就业合作单位网站链接等丰富的内容,充分发挥就业信息的参考和服务功能。

4.变团体辅导为个体辅导,开展 “个性化”的职业指导

为了使职业指导更深入,笔者学院开展了因材施教的小班化辅导,对于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和个性特征,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出现的症结所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院系通过与学生相关的谈话咨询或者职业发展方面的系统测验,努力实现职业指导的“个性化服务”。灵活地运用掌握的职业资源,一对一地为学生介绍实习单位和工作推荐。在求职择业时,给自己的学生提供个性、规范、科学的求职技巧介绍。

5.变同情为共情,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

咨询指导是职业指导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方法。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学生要求学院提供职业指导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为了顺利地开展咨询指导,职业指导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作为职业指导师必须尊重、接纳学生,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让他们把内心放松下来,能够对你畅所欲言,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我们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必须真实、坦诚,和他们分享一些个人的成功和失败经验,并且一定要给予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和方法,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共情与同情混同,使学生产生额外的担心和不信任感。

6.变被动洽谈为主动联络,走进企业加强校企合作

在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学院就业指导战线的老师们分别走出校门,与天津以及外省市的用人单位积极主动地沟通和联系,让用人单位及时了解学院毕业生的相关信息,并向他们积极推荐。同时也安排学生走出校园,去了解企业、了解职业、了解岗位。让学生对今后想从事的职业的企业文化及职业素质、能力要求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寻找差距,改进不足,从而做好全面的准备。学院也要求一线教师下企业学习,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将生产实际需要融入到教学中,以求得为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铺平道路。学校也积极邀请更广泛的用人单位来校选聘毕业生,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一个双向选择的校园招聘会平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7.变按部就班为灵活机动,尝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教育的工学结合是有利于实现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促进专业与职业的无痕对接,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鲜明模式。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寻求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合作,开发课程,调配师资力量,紧紧结合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订单计划,选派教师去企业学习,安排学生去顶岗实习,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设置模式,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例如笔者学院的机电系的日立电梯班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深受企业和学生的好评。

篇2

高校作为国家科学研究和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财务预算编制应根据自身事业发展可能筹集到的收入情况,合理统筹支出项目,并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

尽管高校收入的来源渠道比过去增加了,而且收入的绝对数也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在高校发展的道路上,需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职工待遇等花钱的项目实在太多了,因此,只能量力而行,不得搞赤字预算。否则,会影响高校后续发展,容易陷入财务危机中。

(二)保证重点,统筹兼顾,勤俭节约原则

由于收入的有限性,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的支出项目,高校只能根据自身的事业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分轻、重、缓、急保证重点发展项目,同时兼顾一般项目,促进高校健康、稳定地发展。此外,在资金的具体安排上,对每一个支出项目都要精打细算,科学论证,从多种方案中做出最优决策。如大批量的采购、大面积的维修改造和基建项目,推行招投标法、政府采购等,要做到公开、公平竞争,以节省开支和杜绝腐败。

(三)成本――效益原则 对某些项目。如大型维修、更新改造、对外投资、基建等项目,事前要进行科学、充分的论证,尽可能制定出几种可行性实施方案,从中选出低成本、高效益的方案。切忌一哄而上。不讲求成本效益而盲目上项目。

(四)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原则

在预算资金的具体安排上,一方面不要一味追求节约、少花钱而忽视项目质量和长远利益,因为这样可能会导致预算项目不能较好地发挥作用,或建成后需要不断地维修,甚至较快过时淘汰,反而花更多钱,造成资金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不要一味追求高标准、高质量而不考虑其使用功能。从而导致花不必要的钱造成资金浪费。此外,既要考虑教职工眼前的福利待遇提高,也要考虑高校长远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投入,把调动教职工教学,研的积极性与增强高校发展的后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的竞争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成为推动高校不断向前发展的合力。

(五)收入预算稳健原则

由于预算编制时间在预算执行年度之前,因此,预算年度的财政拨款、学生招生计划等影响收入的许多因素都不确定,这就使得收入预算难以准确预计。由于支出预算是根据收入预算的多少来确定的,因此,对收入的预算必须持稳健原则。在编制收入预算时,应根据收入来源的各个可能渠道。对每一收入项目充分考虑其取得的可能性及影响因素,综合分析,仔细测算,科学预测,既不要打“埋伏”隐藏收入,也不要盲目高估收入。

(六)适度负债原则

随着高校教职工和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实验仪器设备等难以满足高校迅速发展的要求,急需大笔的资金投八。尽管财政增加了拨款,向学生收取的学费及住宿费收入也增加了,但高校人员经费及公用经费的支出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这必然会导致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或借款筹资。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借款或贷款终归是要偿还并要支付利息的;如果形成不良贷款,不仅学校受损失,也会影口自学校的进一步筹资。因此,高校举债发展必须适度,必须对每一个融资项目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既要考虑项目的效益是否显著,也要考虑学校的偿债能力,否则将会给高校后续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高校财务预算编织的具体实施

高校财务预算编制是一项政策性较强、要求高、难度较大,涉及到各方面利益的复杂而具体的工作,必须综合考虑、认真筹划。

(一)提早做好预算编制的规划,充分做好预算编制的前期工作

预算编制的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预算编制的规划,即编制人员的确定、编制全过程各阶段的划分、编制工作内容及时间安排、编制程序和预算调查表的设计等。编制人员的确定事关编制质量,一般应由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会计主管人员具体负责,并配备一定的助手。预算编制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预算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制定预算编制的详细规划,搜集预算编制有关的基础资料,并向学校各职能部门发放预算调查表,指导各部门对预算调查表认真填列且按时收回。该阶段预计需两周时间。第二阶段:预算资料审核、整理、汇总,提出初步预算草案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为:对收集的有关预算的资料进行认真的审查、核实,必要时作实地调查研究,对预算的各个具体项目认真测算,然后整理、归纳和汇总。提出初步财务预算草景,交学校财务部门领导初审,经修改、补充、完善后提出正式的财务预算草案,送交学校有关领导审阅。本阶段预计两周时间。第三阶段:审定财务预算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为:根据学校领导对预算编制草案的意见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正式的财务预算方案。本阶段预计两周时间。综上,预算编制的全过程约需六周时间,一个半月左右。为了保证预算编制有较充足的时间,并能够在年度开始时执行预算。一般情况下,预算编制开始时间至少应在预算年度前一年十一月初。

(二)预算编制尽可能细化到各个部门、基层单位和具体项目,以提高预算的准确性,便于预算管理

预算编制细化是预算管理的基础,是预算编制最基本的要求。

1 要搞好预算项目的设计

预算项目的设计应尽量与会计科目相对应,这样便于会计核算和预算的监督管理。预算项目的各级次要层次分明,结构要合理,使预算方案构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该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财务预算汇总表、部门预算明细表和重要项目预算明细表。

财务预算汇总表由两大部分组成: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其中,收入预算按收入来源渠道细分为具体的收入项目。支出预算分三级:第一级项目为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第二级项目为第一级项目下的支出项目,如人员经费项目细分为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和助学金。公用经费项目细分为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招待费和其他费用。第三级项目为第二级项目下细分更具体的项目。部门预算明细表是按职能部门或基层单位列示的、反映该部门或基层单位预算年度收入及支出的所有具体预算项目。重要项目预算明细表是对财务预算汇总表中需要的、需进一步详细分解的预算项目的细化,例如:办公用电话费、水电费、维修费、交通费、办公费等需列示各职能部门或基层单位的具体预算额。

2 预算资金要尽可能落实到具体的职

能部门或基层单位及具体项目上

争取做到各具体职能部门或基层单位的每个支出项目都能在预算中反映,每一笔支出都有根有据。在此基础上形成部门预算明细表和重要项目预算明细表。

3 要强化项目的论证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项目安排上的盲目性

这就需要对经常性的支出项目建立起有关的资料库,如教职工基本情况资料库、学生基本情况资料库、主要耗材或办公用品需要量及价格信息库等;对专项基建项目、维修改扩建项目等。尽早做好可行性研究,建好项目库,供预算编制时作为是否纳入年度预算的参考。

(三)运用科学的预算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工具。认真测算各个预算项目的预算金额,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财务预算总体上分为两个部分: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由于各部分预算各有其特点。故应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

1 收入预算编制方法

高校收入主要包括财政拨款收入、学生学费及住宿费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财政拨款收入一般会稳定增长,可以上一年度的财政拨款数为基数,结合增招的学生人数进行合理预计;学生学费及住宿费收入可以采用“标准收入预算法”测算,即根据各年级、各专业学生人数与相应的收入标准测定其预算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不易准确测定,可根据每一个收入项目的特点,分析其取得收入的可能性及影响收入的各种因素,按照稳健原则逐项仔细测算其预算数。

2 支出预算编制方法尽量采用“零基预算法”

即对每个支出项目取消传统的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法,一切以“零”为起点,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必要性及轻重缓急程度,认真仔细分析。权衡得失,择优选择,重新测定出每一具体项目的预算金额。对于人员经费预算,按照标准定额逐人核定。对于公用经费预算,按有关标准和定额,对每一职能部门或基层单位下的具体项目逐项测算。对其中办公费、差旅费、邮电费等行政综合费用,可实行“定额管理”,根据部门人员定编数及业务特点核定其部门预算数额。对水电费,逐步推行一户一表计量管理,核定其预算数额,推行预算“定额管理“,可控制支出的惯性膨胀。对于一些大宗项目,如设备采购、材料采购、基本建设、维修改造等项目,需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和周密测算,必要时还需请有关专家参与论证,以提高预算的精确性。

财务预算编制是一年一次的必做工作,各年的财务预算编制,其内容、方法等变化不大,如采用手工编制费时费力,而采用计算机工具,以后年度编制财务预算可在上年度的基础上修改、补充,既省时又省力,还能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

篇3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低下,甚至拒食的一种病证。多因小儿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或过食肥甘、生冷杂物,喂养不当或久病后中气未复所致。小儿厌食症直接影响其身体和智力发育。笔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该病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60例病例均来自本院门诊患者,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3岁;病程平均2个月。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中医司1986年拟定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症状拟定。主要症状:厌食、甚则拒食,面色萎黄,消瘦,身热盗汗,躁动不安,大便干燥或泄泻臭秽,小便短赤,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滑数或细数。临床分为心脾积热、脾虚湿泛、虚火上浮、心火上炎4型。

2、辨证论治

2.1心脾积热型纳食不香,食少饮多,面色萎黄,口唇干裂,舌头吐弄露于唇外,大便千,小便短黄。舌偏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治以清心泻火,养阴和胃,方选加味泻黄散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药用栀子、葛根、石斛、粳米、荷叶、丹皮、当归、白芍、柴胡、薄荷、钩藤、蝉蜕。

2.2脾虚湿泛型面色少华,形体偏瘦,食不知味,伴嗳气冷恶,脘腹胀满,大便不畅。苔多白腻或微黄;脉细缓。治以健脾利湿,方选藿朴夏苓汤加味治疗,药用藿香、厚朴、姜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草蔻仁、柴胡、炒枳壳、醋香附、川芎、甘草、钩藤、蝉蜕。

2.3虚火上浮型心烦易急,睡眠易惊或啼哭切齿,骨软瘦弱,头发黄干稀疏,舌边尖红苔黄,脉沉细数,方用大补阴丸加味,药用:焦柏、知母、生地、龟板、柴胡、黄芩、法夏、女贞子、旱莲草、仙鹤草、沙参、麦冬、五味子、钩藤、蜱蜕。

2.4心火上炎型

颜面红赤,躁扰心烦,睡眠惊恐,时时咬舌,小便短赤,舌尖红脉细数,方用清心莲子饮合小柴胡汤加减,药用竹叶、莲子心、柴胡、茯苓、法夏、钩藤、蝉蜕、车前子、仙鹤草、生鸡内金、槟榔、蒲公英。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恢复到正常水平:好转,食欲好转,食量有所增加,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还在继续治疗过程中;无效:食欲未见改善,食量也未增加。

3.2治疗结果治愈48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为100%。

4、典型病例

篇4

校本管理模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澳大利亚建立的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学校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每个学校设立董事会,董事会由校长、社区成员、教师代表、家长和市民联谊会代表及学生(中学生)组成。其中董事会有权决定学校的教育政策和经费开支、评估校舍、设备和仪器的需求情况等等[1]。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等西方国家纷纷开始进行教育改革。校本管理作为体现学校实际情况的典范逐渐成为各国中小学管理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其中,美国、新西兰、加拿大在80年代进行的学校管理模式改革中加入了校本管理的元素。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在"走入校园"这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导下校本课程逐渐进入了我国大陆地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视野。因此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校本管理都是学校管理改革的一个热点。

(一)校本管理的内涵

郑燕祥在《学校管理的改进--理论 变革 实践》这本书中对"校本"的含义中作了这样的描述:"一是为了学校,即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改进是其主要的特征,它既是解决学校存在问题,也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在学校中即学校中的问题由学校中的人自己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究,解决问题。三是基于学校,即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又要从所组织的各种培训及开展的各种研究等都要考虑学校实际。"[2]还有的人对校本管理的理解是:学校管理以学校本身的特征和需要为管理对象,即学校管理不受外界的严格控制,有相当的自和资源,能够主动地在发生问题的地方及时将问题解决。

对于校本管理这一内涵本文笔者认为:校本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它要求权力下放为中心,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强调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学校逐渐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创办出更具特色的学校。

二、校本管理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一)从原来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成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决策者

长期以来我国课程管理体系采取过于集中的中央集权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造成学校本身在课程管理的权限非常有限。学校在课程管理中的地位更多的表现为执行者,学校没有课程改革的主动权和自,缺乏开发课程的意识和能力,这使得学校的课程无法对社会的变化和要求做出快速的反应,造成课程缺少地方特色。

当前学校课程管理主要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对于第一方面,要求教师继续严格贯彻和落实国家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对于第二方面,要求教师从原来的课程忠诚的执行者转变成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决策者,使教师明白他们有参与校本课程决策的权利和义务,并促使他们直接参与校本课程管理。只有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决策,开发出来的课程才可能与学生的需要相一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参与校本管理的实践中来,上下献计献策使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成为全体教师心目中的蓝图和行动指南。

(二)从学校组织工作的被管理者转变为学校组织工作的管理者、决策者。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科层式组织结构,即按照管理权限和责任将每个组织机构排列在不同的层级上,由低到高、权力逐级集中,构成一条垂直分叉如金字塔形态的权力线。其造成的影响是过分重视课程实施的效率,教师和学生被看作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机器和工具,教师和学生主要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加以控制。这虽然可能有利于保证学校工作的秩序,提高工作的效率,但是这种模式过分追求严密的程序和统一的标准,加强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的控制,使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不断丧失,沦为规章制度的奴隶,在繁文褥节中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反而降低了效率。

当前随着校本管理模式的引进,校本组织结构开始从科层式组织结构向扁平式组织结构的转变,促使学校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柔性系统,进行授权管理,使学校的利益相关者全面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增加学校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信息交流。在这个背景下,教师作为学校政策、措施的执行者必须应该全面参与到学校的决策和管理当中来,参与到学校政策和经费开支、评估校舍、设备和仪器的需求情况的决策当中。

(三)由学校的被评价者转变为学校的评价主体。

我国过去过于注重自上而下单向的行政意义上的评价。原来中小学教师进行管理的一种手段,只是把教师单纯的作为行政管理对象,没有考虑教师的自身的重要性,这样的管理极易让教师对评价感到恐惧和不安,容易导致教师只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努力工作,或者只为了得到外在的名利而工作。 还让每个教师分别地对上级负责,缺少自上而下的教育行政部门与教师、学生、家长等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既不利于建立正常的上下级关系,也不利于建立团结合作的同事关系及相互激励的师生关系。

现今校本管理模式是在以行政意义上的集权管理的基础上,添加了被评价者(学生、教师本人等)的参与及多评价主体间的多角度互动。首先,被评价者(教师)成为评价主体,使之能充分利用自身作为专业人员了解学校实际情况的优势,参与学校评价体系标准的制订上,掌握标准制订权,只要这样才能保证教师真正成为评价主体,使学校评价工作真正的符合学校工作实际。学校评价工作不仅具是甄别功能,还实现了对学校各项工作的促进的作用。其次,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应参与到学校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当中,以教师的专业视角保证评价工作按照既定标准准确完满的进行下去。最后,教师作为评价主体更要加强自我评价。教师主体既然作为评价对象,理应进行自我评价,进行专业上的反思。

三、教师角色的塑造

(一)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以往的学校管理活动中,我国中小学校的师生一直充当着服从者和接受者的角色,从服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命令到接受校长的要求,我国中小学校的师生很少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喊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要求、实践自己的理想。这种"避世"思想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集权性外控式管理的盛行,其消极性有目共睹。

校本管理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并能做出相应的决策,师生要转变观念和角色,从"消极避世"转变为"积极入世",从服从者和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决策者,树立"参与管理"的思想,学会在学校董事会(理事会)或校务会统一领导下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包括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学校人员发展计划、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工作安排等各个方面。

(二)加强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

在校本管理这一模式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既包括教师的意识的转变又包括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为教师意识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进而为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必须通过校本培训和研究、开设校本课程进行。

摆脱由师资培训机构或某一教育行政部门所组织的脱离学校实际情况的、与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无关痛痒的模式,而要求教师所接受的再教育要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的工作需要,这种培训即校本培训。校本培训贴近学校实际,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针对性强,有利于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覆盖面广,便于实施全员培训;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学习需求、缓解工学矛盾、形成教师在职培训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师参与在职教育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强教师间的协助和交流、增进团结与友谊、形成良好的校内人文环境;校本培训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人、财、物、信息等有限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在校本培训中的导向、管理、监控、评估、激励等功能。

(三)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校本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支撑,同样校本课程开发也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4]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专业素养会得以提升,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也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前提。

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教师对知识的不断构建和重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探究。校本课程开发注重的是开发的过程,而不是开发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必须充分运用自身的教育教学知识,专业知识及课程开发知识等各方面的知识进行校本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观念等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师的知识能力也得以提升。因此,可以这样说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鼓励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为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校本管理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篇5

1 小儿寒泄的病因

1.1 外感寒邪

1.1.1 风寒直犯口鼻致泄 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七卷中提出:“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而寒邪及“六为病”,其发病途径……或从口鼻而入[1]。小儿无防护意识,嬉笑吼闹,寒邪易从口鼻而入,寒邪直入其胃,影响胃之游溢,即饮食的腐熟消磨,导致脾气无以散精上升,反与水谷合污而下,成为寒泄。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气在下,则生飱泄。”寒邪直犯于肺,凝敛肺之气机,影响肺之宣发肃降,而使脾气无以散精上归于肺,脾之升清受阻,反而陷下引起小儿寒泄。

1.1.2 背寒致泄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凡儿于冬月……以防风寒所干,谓诸脏之俞,皆在于背也”。而五脏之主俞穴,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成为在背部的对应点,五脏之俞串珠于背部,自组形成了反应于体表的一个整体生理系统。也是正气内存五脏相对集中于背部而卫外的一个标志性的防御系统,又是外邪入侵之首。而小儿稚阳未充,防御甚差,一遭风寒,直中背部,内侵伤脾及肾。脾气伤则土不制水,肾气伤则火不暖土,脾肾俱伤水湿不化而寒泄乃成,然皆背寒所致。

1.1.3 风寒外侵 《医学精要》说:“小儿肌肤柔脆,易感风寒,风寒一入,即犯乎脾,脾气受伤,则运化无权,而湿从中生,飱泄之疾作矣”。《临证备要》也说:“泻下稀水,完谷不化,称为水泻……多因感寒停湿引起”[2]。即风寒外邪可以通过肺之合皮毛,由肌表内侵而影响脾气散精升清,即精华之气不能上输,乃致合污而下,流注肠道,而成外感寒泄。

1.2 内伤生冷饮食 因小儿饮食失于调养,或乳儿哺乳不当母体受寒,或过食生冷瓜果坚硬不洁之物,正如《保婴撮要》:“乳儿之母,当淡滋味……瓜果生冷寒物皆当禁止……母寒则子寒……故保婴者必先保身”。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旺盛,又稚阴未长,急待阴液补充,故易口渴饮冷。加之现代冷饮甚多,诸如冰糕、雪糕、冷狗之类,炎热之时,更易饮冷。如景岳《小儿则》中所说:“小儿有任意偏爱者,无不致病,所谓爽口味多终作疾”。正如谚语云:“病从口入”。冷饮食物直犯脾胃,如景岳在《泄泻篇》中所说:“阳气因寒所以日败,胃气因湿所以日虚”。今脾败则运化功能失常,胃虚则不能消食磨谷,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走肠道,则成小儿饮寒泄泻。

1.3 脾肾虚寒泄泻 小儿脾之运化,全赖后天阳气不断内充,如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气虚弱。命门火衰,运化失职,水谷不化,或病后失于调护,误施寒凉攻伐,脾阳衰败,土不制水,而成脾阳虚泄。“久病必虚,穷必及肾。”又成肾阳虚衰,火不暖土,终成脾肾虚衰而泻下清冷,故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阴寒盛而阳气虚,“阳气虚则易表现在脾肾两脏”[3],故成小儿脾肾虚寒泄泻。

2 小儿寒泄的辨治

小儿寒泄也以先诊而治,如景岳在《小儿则》中所说:“凡小儿之本不易察……凡临证者,必察父母先天之气,而母气尤切……母病寒者子必有寒,母病之脾肾不足者,子亦如之”。因小儿不会自述病情,即便家长代述也未必完全了解实情,小儿辨证首重望诊(面诊),“面部为十二经总见之处[4]”。五脏之气色皆行于面。而触诊尤为重要。如医者之手心(劳宫穴)最为敏感,如首触患儿天庭(额部)以辨寒热;次按腹部同时观患儿表情以知喜恶而测虚实;再为触摸四肢冷暖以观阳气之强弱。总之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谓:“能合脉证可以万全。”其方药之选“宜精简、轻锐、适当……无犯其正斯为高手。”于临床小儿寒泄仍以三型论辨治。

2.1 外感寒泄 证见泻泄清稀,色淡多泡沫,肠鸣腹痛,泻后方解,或兼恶寒(背部尤甚)发热,小便短少,并见鼻流清涕、喷嚏,唇舌淡白,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指纹淡红。

治法:疏风散寒,和中渗湿。

方药:和气饮,随证加减:大便完谷不化,不思饮食,去甘草加山楂、神曲;大便色清,去淡豆豉加虫蜕、勾藤;痛甚加木香、砂仁;小便短少加泽泻、粉葛。

2.2 内伤冷饮 证见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腹部冷而喜温,脘腹胀满疼痛,泻后方解,时有呕吐冷物,不思食,神情倦怠,舌淡苔薄白,脉迟滑,指纹沉滞。

治法:温中健脾化食。

方药:炮姜平胃散,随证加减:胀而痛甚加木香、吴茱萸;完谷不化加炒白术、草豆蔻;呕吐加半夏、丁香;食欲不振加藿香、粉葛。

2.3 脾肾阳虚:证见久病不愈或先天禀赋不足,乃脾肾易成久泻不止,面白唇淡,下利清谷,澄澈清冷,不思饮食,精神萎靡。四肢不温,甚者厥逆,舌苔白润,脉沉细,指纹淡红。

治法:温中健脾,温肾助阳。

方药:附子理中汤,随证加减:如见命门火衰,关闭失司,滑泻不止,宜收敛固涩,改用四神丸加石榴皮、乌梅、赤石脂;如暴泻伤阳,乃致阴阳两伤,欲作慢惊者,则宜阴阳两补,选用加味地黄理中汤。

3 其他疗法及注意事项

笔者多年来对小儿寒泄除上述分型内服药外,兼以外治之法。遵《灵枢·师传篇》所说“脐以下脾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飱泄”对患儿腹部触诊以辨寒热,结合脉证再定虚实。循《寿世保元》所载“神效葱熨法”,按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所增“胸腹按诊”之法结合于临床,即用葱白60 g、生姜10 g捣细,再加苍术粉10 g,三药合匀加热熨背部、腹部,均有立竿见影之效,确能提高内服药的疗效,缩短病程。

笔者跟随已故名老中医刘容光学习中医儿科所获,即让患儿先闻煎好的药水味,视其喜恶,喜者药效捷,恶者药效逊,于临床试之,实有效验。又如乳食小儿寒泄,则母乳同服,并嘱其母忌含糖、油腻饮食,这样可以减少小儿服药之苦,过奶之药效高。小儿寒泄绝对禁忌生冷甘甜油腻饮食。因甘能补脾,亦能碍脾,使脾运化功能减弱,故一切油腻食物均与之相悖。唯主张渴热米汤加食盐。其理为一能养阴逐湿,二能生津增液。其病后不能操之过急,待大便复常后方能循序渐进,小量加服营养,这样才会巩固疗效以防复发。

4 小儿寒泄的防护

爱儿是父母之本能,护儿为医之天职。小儿寒泄最原始的防护意识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在与寒冷作斗争和医疗实践活动中,本能地发现小儿头部为“诸阳之首”,易被寒邪所伤而致泄,于是发明了帽圈;隆冬天气或寒潮来临时,寒邪易从口鼻而入,直犯肺胃引起小儿寒泄,于是发明了口罩;小儿背部是生理性防御系统,也是正邪交争之地,易被风寒直侵,伤脾及肾引起小儿寒泄。小儿腹部如《素问·金贵真言论》所指:“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而寒邪与之同气相求,最易直接伤脾及胃,使之受纳运化失常,引起小儿寒泄,于是发明了小儿背心、背夹、小马褂等,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防寒性小儿服饰。从古至今现已普及到全世界,真正体现了中医审因防护治“未病”的思想。而诸子数百家在医之长河上下五千年于小儿寒泄防护的医疗实践中,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诸如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的养子十法说:“一要背暖,二要肚暖。”又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说:“凡儿于冬月,须著帽项之衣,夏月须著背褡……以防风寒所干。”《大生要旨·养子真诀》还有“吃热莫吃冷(生冷伤脾),吃软莫吃硬(坚硬难化),吃少莫吃多(多则成积),自然无恙”的告诫。

然而,全球气候转温,为适应渐暖的气候环境。人们尽管采取了对应的措施,即冷饮以散热,空调以降温,新的内外寒邪依然并存,仍然可以导致小儿寒泄。

5 讨论

小儿寒泄病因不出内外寒邪所致。与之相对峙的却是小儿稚阳未充的“纯阳”之体。而“纯阳”之词源见于《晋书·郭璞转》,书中所言:“时在岁首,纯阳之月。”《颅囟经·脉法》中说:“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耳。”《颅囟经》借此言及彼意,用取类比像的方法来喻小儿三岁以下禀受先天元阳之气,而此元气急待后天阳气不断内充和完善,(1)才能抗御内外寒邪不致小儿寒泄始作;(2)阳生阴长,促进小儿形体的茁壮成长。这个时期—又是小儿生理功能与病理所致的重要时段标志。保小儿先后天之阳气是小儿寒泄防治之本。在小儿寒泄防治的医疗实践中,发现首先要切断外寒之途径,于是发明了帽圈、口罩、帽项之衣、背褡、背心、马褂等防寒性服饰,乃至流传至今,并普及到全世界。其次在母乳喂养的婴儿则要切断母病传子,提出了乳母忌口的诫言。体现了治“未病”防重于治的思想。而无数医中之圣贤,百花齐放又百家争鸣,对治既病各有建树,创立了无数行之有效的方药、方法于临床,还有从多层面多角度的论述传于后世,真正体现了先辈们对小儿寒泄治疗的独创精神和造福于千秋万代的奉献精神。而今全球气候变暖,对应的制冷设备及饮料的发明,却不能改变小儿为稚阳之体的生理现象,新旧寒邪依然并存。小儿寒泄新的防治,还待我们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正如:“实践是中医原生之本,临床实践是中医继往开来的基础。”[1]如何才能有效防治小儿寒泄,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 胡熙明.中医杂志.中医杂志社出版,2004,786.

篇6

2006年河北省首次教学评估中指出摘要:加强命题探究,提高命题的含金量,以利于指导教学。

在教育评价体系中,考试是重要的评价手段,不仅能检测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还发挥着指示教学发展方向的功能。然而,怎么考?考什么?众说纷纭。过去我们提出口试和笔试相结合、平时和期末相结合、分项和综合相结合。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不可回避利用书面考核。尤其是期末试卷更能引起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关注。虽然说一张试卷不能代替一个人的终身发展,但是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这张试卷就是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的水准。可见,不可忽视期末这张试卷的份量和影响。

从全国各地看,语文试卷的编制呈现多元化,有的侧重于传统的模式,有的赋予现代特征的创新,还有的注重人文色彩。应该说,试卷不仅是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容的把握。因此,考什么必须经过深思熟虑。

从宏观角度说,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是摘要: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理论上讲语文试卷要围绕这三个方面来编制。那么如何处理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呢?各占多大的比重,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新问题。

我认为,书面考试主要在于“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核。过程和方法两个方面从属于“知识和能力”,在“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中能够有所体现。从微观角度说,语文学习内容包括摘要: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作文)、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这样,语文试卷编制的重点也就在“识字和写字、句子练习、阅读、口语交际、写作”这五个方面了。

语文试卷的编制要紧紧把握课程标准目标要求,一定要符合学生年段的特征。

有关题型的编制,以学生常见的为主,适度变化。题目要求表述明确,不要过于创新而使学生迷惑。有关内容的编制,紧紧把握教材的特征,否则会导致学生不知所措。

总之,语文试卷的编制,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正确、合理、客观的评估,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命题依据的原则。

质量检测,以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据,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评价的激励性、诊断性、过程性和发展性。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依据课标,靠近新课程,以教材内容为主,重点测试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同时,测试内容的设置注重趣味性、生活化、情景化,体现开放性、灵活性和人文性,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自己语文学习的成就和进步,激励所有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尽显自己的语文才能,发挥创造力,展示个性,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考出真水平、好成绩,对今后的学习布满信心。

2.试题的设计思路。

(1)试题内容突出基础性。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力求体现其基础性,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按照这样的思想,在命题时着眼基本要求,避开难题、偏题。

(2)命题布满情趣和差异性,体现人文关怀。

传统语文试卷因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题型设计比较客观、冷漠,显得严厉呆板,毫无情趣可言,在测试中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保持良好的考场心态,在用词上我们细细地加工了一番,像“请写出来”“请回答新问题”“请选择”“能谈谈您的想法吗?”“您是怎样看的?”这些亲切客气的提问,使学生感到自己会成功的,即使答不上来,教师也不会怪罪,也能从中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非凡是一年级的试题,我们在命题形式上动了一番脑筋(低年级明显不如高年级好做),尽量用“连一连”,“照样子写出来”“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等富有游戏色彩的提问方式。目的是注重保护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喜好,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小学生在考试中体验到愉悦和成功,增强自信心,形成“乐学、乐考”的情感体验和态度体验。

(3)努力创设试卷的宽松氛围,营造一个自然和谐的考试情境。

一份试卷,就是一组新问题的情境。试卷情境的宽松程度对儿童的考试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功能。宽松的新问题情境对于儿童充分展示业已形成的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命题时从情境的创设入手。

①卷首设计考前寄语,打消应试的顾虑,激起儿童应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朋友,一学期过的真快,您们一定学会了很多的知识和本领,今天,做做这份试卷,您一定会发现自己真的学会了很多,这该是多么兴奋的事啊!赶紧行动吧,不过得把字写端正哟!(相信您是最棒的!好孩子,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您。成功永远属于您!)

②卷尾设计提示语,引导学生学会检查和反思,体验考试成功。

为了进一步激起学生的考试喜好,发现自己的成功,体验成功的乐趣,我们在卷尾又设计了小结提示语。如摘要:

祝贺你全部做完了!亲爱的同学,不要带着“遗憾”走出考场,请你再仔细检查一遍。

小朋友,做了试卷,你一定发现自己进步了吧?不过要想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还得仔细地检查检查哟!假如发现自己有困难的新问题,可得耐心地思索思索啊!

(4)增加考题选择的余地,激发儿童的自主精神。

儿童是活生生的个体,各有各的精神世界,新课程强调教学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考题设计也应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在保证目标底线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类可供选择的试题。

设计多项同类不同水平的试题,供学生选择,体现学生达标水平的差异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尽可能地感到考试成功的喜悦。

(5)试题应具备以下特征。

全摘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注重了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基础知识的把握,又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精摘要:以点带面,从一个考查点能透视出多重新问题,在份量和要求上均有一定弹性。

篇7

知识经济相对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而存在,具有区别于它们的明显特点。知识成为资本,它使经济发展摆脱了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的限制,而直接取决于对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为经济的无限发展创造了可能。创新则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知识经济是集约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高新技术成为最强劲、最活跃的因素,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跟随战略、技术模仿已经行不通,为此,国家应从战略高度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因而,法国要培养“不受任何学科界限束缚的人”,比利时则提出培养更多“能看到最不同学科领域间的相互联系的人”。

二、知识经济与高校的错位发展

高校作为创新人才最根本的源头,是传播知识、培养具有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主要部门,在知识经济环境中应该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但实则不然,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2005年时曾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主要原因就在于近年来,各类高校追求规模的疯狂扩招,放松对“学生”的个性培育,导致人才日益同质化,与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背道而驰,犯下了美国营销专家西奥多・莱维特所说的“营销近视症”。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兴起高校合并潮和扩招潮,部分院校脱离现实,盲目争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纷纷宣称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高等院校,逐渐走上规模的百千万,层次的中专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发展路线,而且在教师培养上实行师―徒弟―徒孙的模式,导致了学术上的封闭,恶化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

高校发展中的近视症很大程度缘于高校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定位,甚至根本无位可言。很多高校都有其历史,是在一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如清华大学以工科实力雄厚为标志,北京大学则以人文科学成王者。即使同为工科院校,同济大学以建筑出名,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焊接则闻名国内外。它们的成功在于继承了历史,继承了一代代大师的成果。但现在部分高校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顾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盲目发展,导致自己在市场中无位可言,失去本应具有的独特价值。因为任何高校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地方生源、区域经济的影响下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尤其应该精确把握社会需求和自身有利条件,真正从自己的长处出发,培养出有特色、高素质的产品―学生,才能更好延续自己的历史使命。

三、知识经济对高校角色转变的要求

面对高校发展中的近视症问题,很多专家已经给出了答案。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陈乃芳认为:“没有特色就不是好大学。”美国梅隆大学校长柯享指出:“制定大学战略目标的关键是找准自己的定位。”所谓定位就是“不求全能,只求特色”,因为“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高校要想形成特色,顺利发展,合理定位就必须做好找位、占位和守位的工作。

找位是合理定位的起点。大学的社会职能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纽曼断言:“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出现了中世纪巴黎大学模式;威廉・洪堡认为:“大学也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产生了柏林大学模式;范・海斯提出:“大学还是提供社会服务的部门”,产生了威斯康星大学模式,大学形成了三种职能:育人、科研和服务。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必须深入分析自己的历史、现实、优势和劣势,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篇8

合并报表编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所有权理论、实体理论和母公司理论。选择不同的报表编制理论基础会对合并报表的编制带来实质上的影响。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 号-合并财务报表》采用了以主体理论为主并结合母公司理论的综合会计处理方式。实体理论强调母、子公司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而不是拥有与被拥有关系。例如,当母公司持有子公司70%的股权时,虽然按照持股比例,母公司仅享有子公司净资产所有权的70%,但实际上母公司却可以控制子公司100%的净资产,因此母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需要将子公司全部净资产纳入合并范围之中。在母、子公司之间或同一合并范围内其他企业发生的销售业务称之为内部销售业务。当内部销售业务发生时,销售方按照存货的售价确认营业收入,将存货的原取得成本确认为营业成本,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差额形成当期营业利润。同时,购买方按照销售方的售价将采购的货物确认为存货,如果购买方本期未能将采购的存货对外销售,那么将留在企业内部并形成期末存货。从企业集团角度来看,内部销售业务只不过是企业存货的内部移动,不应当产生任何资产增值或损益。但是,从销售方与购买方的个别会计处理来看,这种存货的内部一定却使一方增加了营业利润,另一方等值增加了存货的取得成本,因此,在编制集团合并报表时应予抵销。由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3 号-合并财务报表》采用的是实体理论为基础的合并报表编制方法,因此购、销双反的内部销售交易应当全部抵销,而不能按照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持股比例部分抵销。

二、对存货内部交易逆流和顺流的区分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将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投资投资收益时内部交易的抵销分为逆流交易和顺流交易两类,并规定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按照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的处理方式,在母、子公司关系下,逆流交易是应当指子公司向母公司出售存货的交易,顺流交易是指母公司向子公司出售存货的交易,母、子公司之间交易的方向会对集团的收入和成本、费用的确认方式产生影响。但是无论是《企业会计准则第33 号-合并财务报表》还是《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在企业编制合并报表是对集团的内部销售交易都并未按照逆流交易和顺流交易进行分类,而是采用了同样的会计处理方法。

例:甲公司持有乙公司70%的股权,能够对乙公司实施控制。2010 年12 月,甲公司将生产成本500 万元的库存商品以700 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乙公司,乙公司2010年度未能将该商品对外售出,作为存货进行管理。假设不考虑所得税影响,下同。该笔交易为母公司对子公司销售的顺流交易。业务发生后,母公司确认了700万元的营业收入和500万元的营业成本,同时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的销售价格确认700万元的存货,并反映在本期的资产负债表中。但从集团角度来看,子公司700万元的存货价值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集团取得存货的实际成本500万元;另一部分是内部交易形成的母公司营业利润200万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于这部分"虚增"的存货价值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当全额予以抵销。抵销分录为:借:营业收入700万元;贷:营业成本500万元,贷:存货200万元。在顺流交易下,《企业会计准则》的这种规定符合交易的实质,母公司以高价将存货销售给子公司,可以理解为母公司凭借自身的控制权,强行取得了子公司的部分收益,在以母公司为主体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当将这部分利益取消,还原内部交易的实质。

接上例,假设是2010 年12 月乙公司将生产成本500 万元的库存商品以700 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了甲公司,甲公司当期全部未能对外售出。那么该交易应为子公司对母公司销售的逆流交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 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逆流交易与顺流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一致,内部销售交易都应当全部抵销,这也是合并报表实体理论的编制要求。但交易的实质来看,逆流交易和顺流交易存在较大的不同。逆流交易下,母公司以高价购入子公司的商品,可以视同为母公司向子公司经济利益的输送,甚至可以理解为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捐赠。在非全资控股的情况下,如上例,子公司的净利润中只有70%归属于母公司,另外30%归属于其他股东。也就是说,由于该逆流交易,子公司产生的200万元营业利润只有140万元属于母公司,那么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将子公司的营业利润200万元进行全额抵销事实上是抵销了部分少数股东权益,既不符合交易的实质也不符合谨慎性原则。涉及逆流交易的内部销售业务抵消分录可以修正为:借营业收入700万元;贷:营业成本500万元,贷:存货140万元,贷:少数股东权益70万元,将归属于少数股东的收益计入少数股东权益。我国编制合并报表本身采用的就不是完全的实体理论,而是在实体理论之中借鉴了部分母公司理论的思想,比如对合并商誉的处理采用的就是母公司理论。因此,对内部销售逆流交易的处理也完全可以采用母公司理论予以部分抵销,将不归属于母公司的部分列为少数股东权益。

三、购货方对未售出存货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处理

集团内企业发生内部交易后,如果购货方未能将购进的存货在当期全部对外销售,在会计期末可能需要对存货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存货的购货方在会计期末将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与包含了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取得成本进行对比,可以消除资产价值中的"水分",但是对于集团来说,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仅仅是集团一相情愿而未经过市场验证的存货"虚价值",不能作为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标准。一般来说,只要存货的购入方计提的资产减值没有超过存货价值中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就说明存货没有发生事实上的减值,对于集团来说还是可以保本的。购货方对存货计提资产价值主要有可能存在两种情况:

1.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购货方的购入价,但高于销售方的成本。对于这种情况,从购货方的角度来看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应当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但是从集团的角度来看,存货的成本应当是销售方的取得成本,也就说如果没有发生内部交易,存货依旧保留在甲公司的手中,就不应当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因此对于购货方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应当全额转回。

例如,在顺流交易下,乙公司所持有的存货年末经评估可变现净值为600万元,乙公司按照规定计提了100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但从集团角度来看,600万元的可变现净值要高于集团对该批存货的取得成本500万元,因此乙公司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应当全额转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乙公司持有的700万元存货价值中包含了200万元的集团未实现内部损益,虽然资产的可变现净值跌至600万元,但集团依旧可以获得100万元的预期收益,也就是说乙公司持有的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损益尚未降至为零,如果没有发生内部交易,该存货并不会发生减值,因此集团不需要对存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甲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时的抵销分录为:借:借:存货100;贷:资产减值损失100。或可以与前笔分录合并为:借:营业收入700;贷:营业成本500,贷:资产减值损失100,贷:存货100。如果连续编制合并报表应当调整企业的期初留存收益。

2. 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不仅低于购货方的购入价,而且低于销售方的成本。对于这种情况,无论是从存货的持有方还是从集团的角度来说都发生了事实上的资产减值损失,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或者说,即使该批存货没有因为发生内部销售交易,而从甲公司转移到乙公司,甲公司也应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乙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是将存货的可变相净值与包含了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成本进行对比,因此乙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包含了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应当予以抵销。对于集团来说,编制合并报表就是要将内部交易对个别公司的会计影响消除掉,因此只能从甲公司的角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例如,在顺流交易下,乙公司所持有的存货年末经评估可变现净值为400万元,乙公司按照规定计提了300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而从集团角度来说,应当视同内部交易没有发生。乙公司计提的300万元存货跌价准备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一部分200万元是内部交易引起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另一部分100万元才是存货的可变相净值低于集团取得存货的成本的差额。如果内部交易没有发生,应当以甲公司为主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乙公司多计提的200万元应当予以转回。

甲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时的抵销分录为:借:存货200;贷:资产减值损失200。或可以与前笔分录合并为:借:营业收入700;贷:营业成本500,贷:资产减值损失200。集团只需要按照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金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即可。

参考文献:

篇9

案例:申请人甲公司与被执行人褚某买卖合同纠纷执行一案,执行过程中查明,被执行人褚某名下暂无财产可供执行,法院将执行情况书面告知申请执行人,后申请执行人以上述债务发生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系夫妻共同债务为由,申请追加被执行人原配偶张某为被执行人。经法院执行部门审查,认定被执行人褚某与原配偶张某于2003年12月份登记结婚,于2012年2月份登记离婚,根据本案生效法律文书所认定的事实,本案债务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故裁定追加被执行人原配偶张某为被执行人。

上述案例是我国司法实践中对夫妻共同债务执行的普遍做法。在执行依据确定夫妻一方为被执行人,且债务性质不明的情况下,执行机关往往会依职权或依申请执行人的申请,展开对案件事实的调查,然后根据婚姻法及婚姻法司法解释等实体法律规范对债务性质作出判断,若认为系夫妻共同债务,则要么裁定追加配偶或原配偶为被执行人后执行夫妻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要么在执行裁定书理由部分对债务性质作出判断后直接裁定执行上述财产。

造成上述现象的除夫妻共同债务认定价值取向复杂,法律未作统一规定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债权人和审判案件承办法官的“功用”思想导致的。从债权人角度看,由于举证责任负担、败诉风险、诉讼程序比执行程序复杂等原因,其更愿意在执行程序中看看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后再决定是否再提出来追加配偶或原配偶为被执行人;从审判法官角度看,由于送达、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裁量难度较大等原因,因此,即使债权人已诉请认定共同债务,其往往也会做债权人工作,让其在执行过程中再提出追加申请,审判中先撤回对债务人配偶或原配偶的诉请。

虽然强制执行领域是程序法与实体法交织的领域,不但涉及程序问题,同时也涉及实体问题,但追加被执行人配偶或原配偶为被执行人涉及一系列实体权利义务关系的审查判断,将其放在执行程序中是否超出强制执行权的范围、是否符合程序正义的要求等等这些问题仍值得我们反思。

二、夫妻共同债务与共同诉讼的关系

所谓的共同诉讼,是指数名原告或被告参与一个诉讼程序的诉讼形态。共同诉讼是诉的主观合并(主体合并),其意义在于简化诉讼程序,节省诉讼的时间和费用,实现诉讼的经济和迅捷,并避免人民法院在同一件事的处理上做出相互矛盾的判决。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2条的规定,根据共同诉讼人之间对诉讼标的的关系,共同诉讼分为必要共同诉讼和普通共同诉讼,争议诉讼标的是同一的共同诉讼,是(固有)必要共同诉讼;争议的诉讼标的是同种类的共同诉讼,是普通共同诉讼。

按照我国民诉法理论,所谓(固有)必要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同一的共同诉讼。(固有)必要共同诉讼人没有独立的诉讼实施权,不能单独行使诉讼实施权。因此必要的共同诉讼要求共同诉讼人必须一同起诉或应诉,未一同起诉或应诉的,应予以追加,人民法院还必须合并审理,且作出合一判决。所谓普通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两人以上时,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且当事人也同意合并审理的共同诉讼。普通共同诉讼的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的,系可分之诉,各共同诉讼人与对方当事人之间一定存在着两个以上的诉讼请求,法院对普通共同诉讼的各请求不是合一确定,而是分别确定的。各共同诉讼人不受其他共同诉讼人制约,而各自具有独立实施诉讼的权能。

诉讼标的的同一性或共同性由实体法律关系所决定。共同诉讼人在同一实体法律关系中存在着共同的利害关系即享有共同的权利或承担共同的义务,其在诉讼中诉讼标的就是共同的。我国传统民诉法理论中,通常认为共同诉讼人之间存在连带关系是(固有)必要共同的基础。但将连带关系所发生的诉讼纳入固有必要共同诉讼的范畴,意味着连带关系人应当一同起诉或应诉。这与实体法上连带之债的性质和外部效力不相符合。从性质上讲,连带之债属多数之债,因此各债权人与各债务人间是独立的而不是同一的法律关系。从连带之债的外部效力看,以连带债务为例,连带债务所对应的债权人可得对各债务人中的一个或数个或全部,同时或先后请求全部或部分给付,而非债权人必须要求全体债务人为全部给付。从连带之债的性质和法律效力看,将数名受害人对同一加害人提出损害赔偿请求之情形与一并起诉数名连带债务人之情形理解为普通共同诉讼更适合。

但无论是将连带关系所发生的诉讼视为(固有)必要共同诉讼还是普通共同诉讼,在执行程序中追加执行名义之外的连带债务人都与共同诉讼制度相违背,具体而言:

(一)如果认连带债务所发生的诉讼系(固有)必要共同诉讼

因必要的共同诉讼要求共同诉讼人必须一同起诉或应诉,未一同起诉或应诉的,应予以追加,人民法院必须合并审理,且作出合一判决。根据《民诉法适用意见》第211条规定: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人民法院发现原一、二审判决遗漏了应当参加的当事人的,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予以调解,调解不成的,裁定撤销一、二审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因此,如果法院应追加而未追加的,诉讼系属后应按审判监督程序中发回重审,而不是直接在执行程序中直接追加执行名义之外的连带债务人。

(二)如果认连带债务所发生的诉讼系普通共同诉讼

根据审判权的被动性,法院的判决只能依据诉讼请求作出。情形一:连带债务所对应的债权人对全体债务人共同行使诉权,因普通共同诉讼系可分之诉,法院对普通共同诉讼的各请求不是合一确定,而是分别确定的。原则上法院对各诉请的裁断是相互独立的。诉讼系属后,如果债权人仅就部分诉请申请执行机关强制执行所对应的债务人。此时,执行名义效力虽然及于执行名义所确定的各对立当事人,但执行机关仅得依据债权人的申请为强制执行,其不得依职权强制追加其他债务人为被执行人。情形二:如果债权人仅向债务人中的一人或数人行使诉权,执行名义效力自然不可能及于未被诉请的其他连带债务人。债权人与其他债务人间的系争应通过其他诉讼解决。因此,执行机关在此情形亦不得根据已取得之执行名义,直接追加其他连带债务人为被执行人。

三、涉夫妻共同债务判决之既判力客观范围

终局判决一旦获得确定,该判决对请求之判断就成为规范今后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基准,当同一事项再度成为问题时,当事人不能对该判断提出争议、不能提出与之相矛盾的主张,法院也不能做出与该判断相矛盾或抵触之判断。这种确定判决之判断被赋予的通用性或拘束力,就是所谓的既判力。判决既判力客观范围,实际上就是判决对哪些法律关系或实体请求权有拘束力的问题。依照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理论和民事诉讼法,既判力客观范围的原则是:对终局判决中已经确定的诉讼标的有既判力。即意味着对未经裁判的法律关系就不发生判决既判力。

夫妻共同债务系连带之债,而连带之债又系多数之债,债权人可对各债务人中的一个或数个或全部,同时或先后请求全部或部分给付,因此,涉夫妻共同债务判决的既判力客观范围就随着债权人诉请而定。具体而言:

1.配偶一方为被告。如果债权人仅以配偶一方为被告提起诉讼,那么该确定判决既判力客观范围仅及于债权人与该配偶间的法律关系。相对应的,如果债权人以该判决为执行名义向执行机关申请强制执行,因该执行名义效力原则上仅作用于对立的当事人之间,执行名义效力主观范围不得扩张于另一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因此,该执行申请只能以执行名义上的被告为被执行人。如果执行机关在执行过程中依申请或依职权追加另一方配偶为被执行人,则相当于执行机关行使审查判断权,对执行名义客观范围之外的法律关系作审查判断后,再对另一配偶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该追加系典型的“以执代审”行为,与现代法治“审执分离”原则相违背。

篇10

一、提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地方重复建设愈演愈烈,钢铁、水泥、煤化工等行业呈现严重的过度竞争,造成产能过剩,使大量生产资源处于闲置。国家针对过度竞争行业推出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充分显示了中央政府力图改变产业结构失衡局面的决心。但是,中央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不能得到有效的实践。根据何大安先生在其著作《投资运行机理分析引论》中的观点,投资制度安排决定投资体制模式,进而决定产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方式。笔者支持该观点,认为中央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践中失效是投资制度变异①引起的。

由于我国目前处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阶段,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包括政府(中央和地方)、机构和个人。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导致中国经济具有“投资主体身份游离”、② “政府利润青睐”、③“投资决策原则变异”④的特点。三方面因素促使中国当前的投资制度发生变异,即中国当前的投资制度安排呈现出一种市场型和行政型的混合,其导致的产业结构调整运行方式是一种混合型运行方式。

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型运行方式代替混合型运行方式是解决当前投资制度变异导致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失效现象的必由之路。本文在研究中借助地方、中央政府以及企业的投资决策效用函数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型运行方式代替产业结构调整的混合型运行方式的现实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笔者希望本文能对国内学者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上的帮助。

二、产业结构调整运行方式的选择机理

目前,中国处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方式是混合型运行方式。在混合型的运行方式下,投资主体多元化(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企业、个人)现象突出。由于投资制度变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往往失效。就中央政府而言,中央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函数仅仅针对于全国产业结构健康发展以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就地方政府而言,地方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函数显得复杂得多,它的目标一方面要与中央政府的投资目标保持大体一致,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利润青睐”效应,地方政府的目标还要考虑到与其经济利益有直接关系的企业的利益。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函数是这两方面利益综合权衡的结果。因此,地方政府既不能完全顾及中央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要求,也不能完全考虑到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投资需求,地方政府在这种复杂的产业结构投资决策函数表现出来的投资行为扭曲造成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施失效。就混合型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而言,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往往受到行政信号的干扰,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大大降低。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方重复建设严重,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由于地方政府考虑自身利益,使中央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施中大打折扣。在过度竞争行业中,地方政府利益构成退出壁垒,经济效益低下,企业想退出却退不出来,甚至有企业已处于亏损状态,仍然退不出来,继续经营。这种经济现象就是混合型运行方式下市场资源配置低效率的明证。

相比之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型运行方式是一种完全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运行方式,它较之于混合型的运行方式就显得更有效率。在市场型运行方式下,企业完全受到价格信号的指挥,做出投资的决定。因此,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活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市场型运行方式大体圈定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主要投资主体的活动范围,消除了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参与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特别是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扭曲现象。

由此,为了解决投资制度变异导致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失效,资源配置高效率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型运行方式势必代替资源配置效率低的混合型运行方式。

三、产业结构调整运行方式的经济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型运行方式较之于混合运行方式更能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笔者选取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分别就混合型运行方式和市场型运行方式下的投资决策机制做经济分析。该经济分析的研究对象为中央的 “过度竞争行业中的企业退出”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地方实践。

(一)混合型运行方式

假设1排除其他因素,促使企业从过度竞争行业中退出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施的效果取决于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意愿和企业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意愿。

假设2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资主体。

假设3由于“政府利润青睐现象”的存在,将投资决策机制和地方政府保持一致的企业划为国有企业,将投资决策机制和地方政府不保持一致的企业划为非国有企业。

现在我们构造一个地方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和一个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

首先,我们构造地方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

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收益为中央政府给予的奖励。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成本为为执行该产业调整政策而带来的本地区财政收入和就业的损失以及一部分不确定性损失。具体来说,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收益取决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实际效果的认知。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成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当企业为国有企业时,其成本为为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而带来的本地区财政收入和就业的损失以及国有企业退出行业后给地方政府带来的利润损失。当企业为非国有企业时,其成本仅为为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而带来的本地区财政收入和就业的损失。

这样,我们就得到地方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

UG1=U(M)-[U(I,E)+U(P)] (1)

UG2=U(M)-U(I,E)(2)

说明:(1)式是地方政府投资决策机制涉及国有企业的情况。(2)式是地方政府投资决策机制涉及非国有企业的情况。其中,M代表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实际效果的认知。U(M)代表地方政府得到中央政府给予的奖励,这种奖励基于中央对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实际效果的认知程度。I代表地方财政收入,E代表地方就业率,U(I,E)代表地方政府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而带来的本地区财政收入和就业的损失。P代表价格,隐含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U(P)代表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使国有企业退出过度竞争行业后给地方政府带来的利润上的损失。

现在,我们构造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

国有企业的情况:由于投资主体身份游离、政府利润青睐、投资决策原则变异等现象,国有企业投资决策机制被大大弱化,国有企业在过度竞争行业中的去留问题上没有表决权,权力掌握在地方政府的手中,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替国有企业做出了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因此,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决策机制我们不单独予以考虑。

非国有企业的情况;由于非国有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价格为其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的唯一自变量。

非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

UC1=U(P)(3)

说明:P代表价格,隐含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UC1代表非国有企业的长期经营状况。

构造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后,我们就可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混合型运行方式做具体分析了。

当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涉及国有企业时,国有企业是否能退出过度竞争行业,不仅仅取决于国有企业自身的长期盈亏状况,更多取决于地方政府是否允许国有企业退出过度竞争行业,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投资制度变异”现象。而地方政府是否允许国有企业退出过度竞争行业取决于地方政府对实施中央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的权衡。

当UG1远远大于0,即U(M)远远大于U(I,E)+U(P),地方政府愿意牺牲本地区财政收入和就业以及国有企业带来的利润换取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中央给予的巨额奖励。

当UG1小于0,即U(M)小于U(I,E)+U(P),由于中央给予奖励不够大,地方政府宁愿继续投资给这些可能长期亏损的企业,也不愿意执行中央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当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涉及非国有企业时,企业是否退出过度竞争行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有者的意愿即企业自身的投资决策机制。但企业的投资决策机制很有可能会受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

当UC1小于0,即企业在长期中亏损,企业所有者坚持退出,地方政府有两种选择:一是地方政府选择干预,强迫企业在过度竞争行业继续维持经营;二是地方政府选择不干预,任企业退出过度竞争行业。地方政府选择一是因为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得到的来自于中央政府的奖励远远小于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遭受的财政收入和就业的损失,地方政府选择二是因为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得到的来自于中央政府的奖励远远大于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遭受的财政收入和就业的损失。

当UC1大于0,即企业在长期中赢利,企业所有者坚持继续维持,地方政府有两种选择:一是地方政府选择干预,强迫企业退出过度竞争行业;二是地方政府选择不干预,任企业继续维持。地方政府选择一是因为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得到的来自于中央政府的奖励远远大于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遭受的财政收入和就业的损失,地方政府选择二是因为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得到的来自于中央政府的奖励小于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遭受的财政收入和就业的损失。

需要说明的是,U(M)在上述讨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的奖励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投资决策机制,也间接影响着企业的投资决策机制。那么,中央政府如何确定给予地方政府的奖励呢?正如前文所述,这往往取决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实际效果的认知。现实中,有限理性现象非常普遍。即使中央政府掌握了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政策实际效果的准确信息,中央政府的认知也决不可能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再加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委托――人关系,地方政府很有可能在自身利益驱动下滞留信息,信息不对称现象此时极为严重,这时,中央政府的认知就更加不可能符合实际情况了。因此,中央政府往往倾向于给地方政府实施产业调整政策的奖励不是很大,于是,这种额度的奖励往往构不成对地方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激励,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践中往往失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混合型运行方式下,由于投资制度变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践中往往失效。

(二)市场型运行方式

假设1排除其他因素,促使企业从过度竞争行业中退出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施的效果取决于企业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意愿。

假设2地方政府的投资决策机制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投资决策机制仅仅限于公共福利范围。这表示不存在“政府利润青睐现象”。

假设3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资主体。

假设4企业是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的投资主体。

由于市场型运行方式下,投资主体参与产业结构调整通常根据“价格机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地方政府不干预企业的投资决策过程,地方政府的权力仅限于公共福利范围。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型运行方式下,研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效果仅仅讨论企业的投资决策机制就可以了。

我们构造一个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决策效用函数:

UC2=U(P)(4)

说明:P代表价格,隐含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UC2代表企业的长期经营状况。

由于企业是唯一的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主体,此时的分析就比较简单明了。

主张企业退出过度竞争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是否有效取决于企业所有者的意愿即企业自身的投资决策机制。

当UC2小于0,即企业在长期中亏损,企业所有者坚持退出,地方政府实施使企业退出过度竞争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当UC2大于0,即企业在长期中赢利,企业所有者坚持继续维持。但在过度竞争行业中企业维持较高的利润水平往往不会持久。因为潜在的进入者进入过度竞争行业只会让利润越来越低。

在市场运行方式下,如果某个产业呈过度竞争状态,产业利润率低于正常水平,大量企业处于亏损,这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就会自动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将资金从低利润产业转移到高利润产业,产业结构调整自动完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市场型运行方式下,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企业所有者的意愿往往保持一致。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践中往往是有效果的。

综合混合型运行方式下和市场型运行方式下的投资决策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型运行方式显得更有效率。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型运行方式代替混合型运行方式是解决当前投资制度变异导致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失效现象的必由之路。

四、小结及相应对策

投资制度安排决定投资体制模式,进而决定产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方式。我国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方式为混合型运行方式。这种运行方式下的投资制度变异导致中央制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在地方实践中往往失效。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问题的解决只有用市场型运行方式代替混合型运行方式。本文不仅在论述了这种运行方式之间的替代是一种必然趋势,而且运用经济分析方法论证了用市场型运行方式代替混合型运行方式的现实必要性。

固然,用市场型运行方式代替混合型运行方式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如何加速这种必然趋势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显然有一定难度。

笔者根据目前所拥有的文献资料,认为以下几点建议对推动这种进程有一定帮助。

一是划定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投资范围。把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投资范围圈定在公共产品的生产方面。因为产业调整的市场运行方式存在“市场失灵”现象。例如,公共产品的生产,这就需要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二是改革企业投资审批制度,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力。这点对国有企业的发展特别重要,目前大多国有企业要进入还是退出一个行业往往是行政行为,这就导致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因此,要改革企业投资审批制度,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力,做到真正的“政企分开”,这也是顺应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趋势之举。

三是积极为非国有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目前,对于非国有企业要从一个产业退出从而进入另一个产业,融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这其实是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银行对缺乏资信了解的非国有企业的惜贷传统传承下来的做法。这就为非国有企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设置了一道人为障碍。因此,要实施非国有企业的产业调整政策,就必须拓宽其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 彭继咸.制度性退出障碍下结构调整政策的有效性[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59-261.

篇1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8-2011年间收治的73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其中,男性40例,年龄在2岁-63岁之间,女性33例,年龄在3岁-71岁之间,所有的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喘息、胸闷、气促等。对73例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以判断患者的体质在中医中所属的类型,并针对患者体质的类型分析患者出现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症状和体征,以确定中医体质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相关性。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按照中医理论进行体质判断,以确定患者的体质在中医中所属的类型。经过判断,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有:平和质、特禀质、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血瘀质、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2]。风热侵肺型,主要表现为鼻涕粘稠、呈黄色,舌苔呈黄色、痰液呈现黄色,伴有粘稠、口苦,共19例,肾肺皆虚型,失眠多梦、没有鼻涕、口干、少苔、咯痰困难等,共16例,风寒束肺型,舌苔薄且白、鼻涕透明、痰液较清,共21例,心肺气虚型,没有鼻涕、舌苔发白、自汗、口淡、痰液较清、心悸等,共17例。根据患者的不同行体质,需要对患者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首先给予患者基础方:甘草、青天葵、地龙各10g,党参、苏子、白芥子、葶苈子各15g,黄芪12g,莱菔子14g。在此基础上,如果患者的中医体质属于风热侵肺型,则要加入苍耳子12g,龙利叶15g,如果患者属于肾肺皆虚型,则要加入百部15g,海底椰10g,如果患者属于风寒束肺型,则要加入防风、麻黄各10g,如果患者属于心肺气虚型,则要加入仙灵脾12g,瓜萎皮15g。上述药物用水煎服,每天1剂。对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控,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或者是并发症,则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对症及支持治疗,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并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进行分析比较,差异较小,无实际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两组患者根据不同体质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差异显著,有实际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通过对患者按照中医理论进行体质分类,将患者的疾病分类,并采用不同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情况可知,采用不同的药物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73例患者中,治愈39例,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3.2%,治疗效果显著。

不同体质类型所占比例

3 结论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大,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准确诊断和对症治疗,则会严重制约到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患者产生更大的影响[3]。因此,对于此种疾病,临床医生要对患者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中医理论对患者的体质进行分类,可以明确患者的疾病类型,对患者做出准确的病情判断,再根据患者的体质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则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明确患者的体质,并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12

其次,评奖、评优中存在的不平等。高校组织评奖、评优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奖励优秀、督促后者。但是,由于评奖、评优和教职工的职称评定、工资涨幅等切身利益挂钩,在评奖过程中存在着“论资排辈”、“风水轮流转”的现象比较严重。在评选过程中有些高校还存在程序不严格的问题,不能完全做到民主推选,或者说民主推选完后还要到领导那边“集中”,也有一些领导喜欢指定几个候选人,然后搞一个“差额”。这些做法都使得学校的各项工作缺乏生机与活力,竞争氛围难以真正形成,严重抑制了中青年优秀人才的积极性,造成教师强烈的心理落差和不公平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和人之间的隔阂,影响了学校良好学术氛围的建立。

最后,某些领导的“特权”。第一,人才引进时的“特权”。现在,每个高校都制定了一套严格的人才引进办法,在招聘公告中虽然有招聘程序、招聘岗位及对招聘人员详细的要求,但在实际招聘中存在着“走过场、打招呼”的现象。高校有领导职务的导师的研究生往往留校任教的机会特别高,使得学科“近亲繁殖”的现象严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2006年做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大学“近亲繁殖”程度比海外高5倍。高校在人才招聘的时候有时也受到主管单位干涉,有些时候不是因岗招人,而是因人设岗,这使得一些优秀人才被拒之门外,人才引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欠缺公平性和公正性。第二,资源“特权”。现在很多高校评价教师以及教师职称评定时,还是用论文、科研课题、奖励等指标来衡量。

但是,有些高校、高校主管部门以及科研课题的主管部门在课题申报时往往向“领导干部”倾斜;外面单位和高校联合项目中也是倾向和领导教授合作。这样就使得普通教师丧失很多申报和获得科研课题、奖励等机会。正因为领导具有某些“特权”,才出现了40个教授争一个处长的现象。

应用霍曼斯公平理论,加强高校人事管理

(一)提高高校管理者素质,更新人事管理理念

众所周知,高校教职员工素质普遍较高,思维比较活跃,民主意识比较强烈,更渴望得到社会、组织的肯定和认同,在工作中更希望得到公平竞争的机会。因此,管理者必须更新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改进工作作风,充分利用公平的激励机制,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高校的和谐健康发展。首先,管理者与教职工之间建立平等的同事或朋友关系,切忌高高在上,在教职员工面前摆领导架子,应尊重关心每位教师,不给教师造成不平等感。其次,要能从集体利益出发,公开透明、以身作则,不掺杂个人情感,不滥用权力,不凭个人喜好决定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晋升、奖励、职称评定、科研课题申报等,以免挫伤部分教职工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二)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和薪酬制度

霍曼斯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积极性与他所获分配上的公平程度感受影响很大,这种公平感受取决于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所谓社会比较,是指职工对他所获得的报酬与自己工作的投入的比值与他人的报酬和投入的比值进行比较。如果比较发现得失比相当,他们就会认为合理、公平,会更加认真工作,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激励。如果比较发现得失比失衡,自己得到的比别人过低时就会工作懈怠、不努力。因此,在高校人事管理改革中,我们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和薪酬制度,做到人事分配上的公平、公正。在管理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公平公正原则,即使给教职工大幅度的增加福利待遇,最终也不能调动多数人的工作积极性。

首先,考核评价制度应打破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教师的问题,根据教学科研岗、教学为主岗、科研为主岗等不同岗位,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等不同研究领域的特点,使用不同的评价指标,树立符合教学科研规律的教师考核评价导向,指标的制定应尊重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性;其次,考核由重视过程管理向更加重视目标管理转变,评价方法、程序和结果对外公开,从而增强学术评价的科学性和透明性;最后,考核评价的结果要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薪酬、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相联系,对工作能力强,思想态度端正,考核优秀的教职工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同样对不能很好地履行岗位职责、未能完成目标任务的教职工,根据考核结果下浮或减发其津贴、奖金,坚决杜绝产生新的、高水平的大锅饭。

薪酬制度是否科学合理也是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根本原因之一,只有让每一位教职工都感到自己得到的报酬适当,才会产生和维系高涨的工作积极性。薪酬制度首先要具有内部公平性。为了使薪酬产生必要的激励作用,必须打破平均主义,破除论资排辈的陋习,建立以绩效考核为依据的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提高教职工的公平感。同时又要坚持“效率兼顾公平”的原则,防比挫伤青年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患寡而患不均,薪酬制度内部公平性可以保证教职工的凝聚力,提升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有助于减少本校优秀人才的流失。其次,薪酬制度要具有外部竟争性。要尽量保持薪酬在外部市场的竟争力,努力使本校教师的薪酬水平在同行中保持相对的优势,不低于其他高校教师,特别是同类型的高校。在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薪酬制度的外部竟争性有利于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加入到本校的师资队伍中。

篇1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与外部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高校财务管理的外延与内涵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高等学校的外部债权人、内部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都迫切地需要了解高校的财务状况。如今我国高校的收入支出表和资产负债表中,现金流信息普遍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财务报告使用的决策。因此,在现有的财务报告中增加反映高校现金流量状况的报表,即现金流量表已成为摆在我国各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探讨高校现金流量表的设计及编制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指出了现金流量表的定义以及高校现金流量表的重要作用,重点介绍了高校现金流量表的设计及编制方法,以期为有关同行提供参考。

二、现金流量表的定义

现金流量表,指的是反映一个单位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情况的报表。[1]从这一定义来看,高校现金流量表涉及以下三个基本概念:第一,现金。它指的是可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存款及高校库存的现金,还包括国库集中支付体系下,财政核批的授权支付和直接支付用款额度。第二,现金等价物。它指的是高校持有的流动性强、期限短、易转换为现金、价值变动的风险小的投资。第三,现金流量。它指的是高校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的数量。本文提到的现金,如未特别说明,均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三、高校现金流量表的必要性及重要作用

(一)高校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必要性

首先,高校编制现金流量表是全面反映高校财务状况的客观需要。高校财务管理正在逐步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分析性转变。这就要求现代高校的财务工作能够提供全面可靠的财务信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收付实现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收付实现制,而是权责制与收付实现制的融合,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提取基金、预付款提前列支等业务,这些业务导致了现金流量与高校收支的不同步,而且与收支无关的款项的变动也会对高校现金流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利用现金流量表全方位反映高等学校筹资和投资活动、经营活动、教学科研活动的现金流量变化是全面真实反映高校财务状况的客观需要。

其次,高校编制现金流量表是有效规避财务风险的客观需要。现代高校与外部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高校融资投资活动也越来越普遍,高校因此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如果高校编制了现金流量表,就可以根据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可以揭示高校现金流量的基本特征,准确把握高校现金的流动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如果现金流量出现失衡的状况,高校可以有效及时地对资金进行使用和调度,实现高校现金流量的平衡。

最后,高校编制现金流量表是高校非独立核算经营的客观需要。根据我国高校会计制度的规定,非独立核算经营的收入采用权责发生制,因而在高校的会计核算中,不可避免地在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同时要采用权责发生制。尽管高校的经营活动收支是在科研活动收支之外单独核算,但由于高校经营活动的业务量不断增加,往来款项结转下年的数额也不断增多,所以,编制现金流量表是高校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管理的客观需要。

(二)高校现金流量表的重要作用

第一,现金流量表可以对高校现有财务报表进行有益补充。目前,我国高校财务分析所依赖的原始资料大部分来自于资产负债表、资金运用情况表、收支情况表、预算执行情况表等财务报表,但这些报表远不能满足外部债权人、高校内部管理者及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对高校财务状况的需求。现金流量表可以准确反映高校融资投资、教学科研等各种活动的现金流量,在高校现在财务报表的基础上,提供更加准确和丰富的高校财务信息。

第二,编制现金流量表有利于提高高校的资金监控能力。自从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以来,各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设备投资的资金量也急剧增加,编制现金流量表有利于高校合理地规划资金的使用,对大笔资金的运用也可以及时进行监控。

四、高校现金流量表的设计

(一)设计基础和原则

高校现金流量表应该以现金为基础,本着当期实际支付或收到现金即为收付实现制的原则来反映高等学校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现金的变动。即把支出和收入这样一些会计信息转化为衡量偿债能力、支付能力、资金量这样的现金流量信息。除此之外,现金流量通常还应该按照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总额来反映,这样可以全面反映高校现金流量的结构、方向和规模。对于金额较大、周转较快和期限较短项目的现金收支应该以净额列示。

(二)现金流量表的结构设计

高校现金流量表应该按列别反映学校的现金流量状况。按照现金流量的来源来分,高校的现金流量可以分为教学科研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几大类。因此,高校现金流量表的基本结构可按照以下方式来设计:

1、教学科研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教学和科研活动是高校的主要业务,因而,反映高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也是高校主要的现金流量。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现金流入按渠道可以分为财政补助专项费、财政补助正常费、非预算外资金的科研事业收入及其他收入、纳入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学生住宿费、学费和短训收入。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现金流出按内容可以分为离退休保障性支出、工资福利性支出、办公设备支出、一般商品和服务性支出、横纵向科研支出、购置图书支出及其他支出等。

2、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通常而言,高校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包括高校借款收到的现金及其他与高校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项目和偿还债务本息所支付的现金及其他与高校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出项目。值得说明的是,有些高校往来款项的金额较大,现金流活动频繁,而且大部分现金流是现金结余,这并不属于学校的自有资金,一旦高校占用,就形成了高校的债务资金,此时,应该作为高校现金流量表的附注披露,或者在高校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单独列示。

3、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高校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一般包括高校取得投资收益、收回投资及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项目和诸如教学设备支出、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等投资支付的现金流出项目。

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高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反映的是高校非独立核算及非法人实体的经营活动所引起的高校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该项下的现金流入可以按照主营业务和经营活动的性质来分列,该项下的现金流出可以按照经营成本的内定来分列。

五、高校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有直接法及间接法两种。[2]其中,直接法又可以分为T型账户法、工作底稿法及分析填列法等。高校在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过程中,考虑到高校都已实现了会计电算化,高校可以在年初设置账目科目时,按类别把现金流量表中不同活动的现金流量分成不同的标识。在对高校的经济活动进行日常核算时,如果要对涉及现金的业务做会计分录,可以按现金流量分类的标识对其进行标记,然后利用财务软件,按现金流量表的一般格式,生成具备取数功能的现金流量表模板。通过这样的处理,就可以依据财务核算的数据实时地生成不同期间的现金流量表。这种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如果不能采用上述方法,也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第一步,对会计分录进行分类,即分成借贷双方均为现金账户、借贷双方均为非现金账户和借贷双方一方是非现金账户、一方是现金账户这三大类。由于前两大类不会对现金流入和流出产生影响,我们只需要对第三大类的会计分录编制现金流量表。利用财务软件的有关功能取得涉及银行存款和现金对应的凭证分录,然后导出数据,再删除会计分录中借贷双方都是现金账户或非现金账户的分录,紧接着对两张表中相同的项目进行求和,并按照现金流量表的类别把结果填入不同活动的项目中去。最后再根据银行存款日记账和现金日记账填列现金流量表中的第七项,以此来验证上面不同类别填列的现金流量之和是否正确。此时,一份完整的现金流量表就完成了编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