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统计学研究课题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统计学研究课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统计学研究课题

篇1

一、协同创新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在信息大爆炸的现代社会,信息的共享给新时代的大学生提供了便利。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与信息共享方式为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但是另一方面信息体系的不完全和团队之间的竞争又让信息得不到及时的传递,协同创新的思想可以促进大学生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协同创新不是指创造出新的事物,而是让创新实体进行有效的交流,获取有效信息,得到各方面资源的的协助。在大学生科研团队之间,适宜的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效率,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可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符合国家政策方针的要求。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提升的影响因素来看,分为个人因素和团队因素,对于个人因素,我们从大学生科研能力结构组成要素入手,将个人因素主要分解为科研兴趣、知识基础、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四个方面;团队因素主要包括团队领导、团队目标、团队文化三个方面。其中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影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成长的诸多因素中,影响程度较深的为:“良好的团队沟通与协作机制,友好、融洽的团队氛围,管理能力较强的团队领导,明确、统一的团队目标,善于发现事物的未知部分并执着探索的精神”等因素。可以看出其中团队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科研特点基本上是2-5人的团队合作,这就不难理解大家对团队因素的看重,所以基于团队的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大学生科研团的从竞争性协同向合作性协同演化。

二、团队领导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柏梯・弗瑞德霍姆曾发现,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一位科学家单独获奖的情况是很罕见的。诺贝尔奖通常不是授予一位科学家,而是授予两位或三位科学家,或者一个团队。”可见,科研项目的完成越来越需要合作,团队内部的合作和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合作。一个好的团队领导,一个切实可行的团队目标与优秀的团队文化是优秀的大学生科研团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而在着三个因素中,团队领导是指向标,一个好的团队能否做出好的成绩不仅取决于团队间的协作也取决于领导者的决策和方向。团队领导怎样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怎样通过团队间个人绩效的完成来实现团队的价值,怎样领导自己的团队在大学生科研团队间通过合作性协同来实现自己的科研目标,提升自己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而高效的完成团队目标。

通过对在研项目主持人的访谈与课题的研究分析发现,其中有些科研项目的其中一部分内容是有所交叉的。如果大学生科研团之间是合作性的协同则会让每个团队之间的效率得到提升,科研能力有针对性的得到锻炼,在科研团队间的合作性协同中考验的则是团队领导的能力。团队领导者在团队间的合作性协同中可以通过错位策略避免其他团队的侧重点,从不同的方面解决问题。例如:有个团队的研究课题是以全中国为背景的城乡一体化研究,而其他团队可以以皖北为背景来针对性的研究城乡一体化。其中两个课题在城乡一体化中有内容的交叉,如果这两个团队之间可以信息共享不仅节省了很多时间,提高了效率,还通过思想的碰撞和创意的激荡让两个团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协同提升。

“目前,协同创新在高校的教育理念中所占分量较小,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式过于封闭,过分注重科研结果,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实践训练与综合培养,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普遍缺乏科技意识和人才培养意识,加之市场竞争逐日激烈,导致企业片面追求自身经济效益,忽视了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与高校合作的意愿不强烈,缺乏联合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动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考验着大学生科研团,高校,企业。但是作为大学生科研团的领导者们怎样做才能与各个团队共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领导力,一些科学的管理方法,更需要领导者们在团队协作中提升自己与团队,然后与更多的优秀团队交流、协作再进一步提升,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通过协同合作从而提升大学生科研团队的整体科研创新能力。

三、发挥团队领导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

“协同创新的本质含义是指复杂系统中各个子系统通过相互协同和作用,以完成单个个体无法实现的创新目标和结果。协同创新的系统性较强,要求各参与者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并在系统内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相互配合进行创新活动,从而实现最终目的。”想要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提升,从团队领导者的角度来说,应该把握好研究方向,与其他团队定期进行信息交流。在科研项目的研究中,团队容易在某一方面遇到瓶颈,怎样突破瓶颈,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头脑风暴法,但是团队间的成员有时候思维固式,不太容易有新的想法出现,而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突破瓶颈,团队间的交流也可以及时的发现团队的问题,改进目标与方向。如果团队领导者可以带领团队进行定期的交流从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中,在团队协作中,要创造出1+1>2的效果,就要团队的领导者调动每个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平衡点,领导者要找到团队成员的平衡第点,从大局出发,了解每个成员,让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到科研的项目中来,让每个成员都发挥自己的优点, 短板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团队领导者要懂得让团队间有适当的竞争,更要发现自己团队的短板, 让团队的科研创新协同提升。

在调查问卷中,根据题目“影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成长的因素,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对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评分。(从1―10,其影响程度逐渐增强。1代表影响最小,10代表影响最大)”的数据分析发现,“良好的团队沟通与协作机制”这一选项的平均分为7.56分,是所有选项中影响最大的因素。良好的团队沟通与协作机制可以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在一个舒适愉悦的环境中进行科研与交流,更有益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所以团队领导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提升有重要影响。

四、结束语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提升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影响因素中团队领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从团队领导的角度来说,通过建立良好的团队沟通与协作机制,充分调动团队内每个成员的积极主动性,能够与定期进行团队内部交流和团队之间的交流都是可以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成长的方法,大学生科研团在运用中更要注意与实际相结合。在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要发挥自己的更大的作用,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祖国。

参考文献:

[1]鄢晓.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 从课程体系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4(2):69―74.

篇2

一、理论依据

“任务教学法”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旨在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给学生“在干中学”的机会和锻炼,从中培养综合素质。美国应用语言学家Nunan从交际的角度认为:交际任务是学习者使用目的语理解领悟,处理问题,发挥创造,相互交流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做这样的活动时,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运用他们的语言知识去表达意义,而不仅仅是机械地使用语言的形式。夏纪梅认为“通过任务学习,可以让学生体验人是如何用语言做事或处理矛盾的。”在他们设法用所学语言去解决问题进展过程中,学生不但发展了学习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人际交往的情感商。大学阶段的外语学习应当重视已有的语言知识的输出应用。这输出是学习者的了解自我的必须过程,有了这个过程,他们才会“再有目的地输入自己所需要的、缺乏的、有待发展的东西”。Pica认为,从当前外语教学的前景来看,任务(特别是交际任务)的运用,是帮助课堂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任务教学法的实施对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改变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高分低能”现象具有重大意义。

二、实施过程

本研究采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大学英语(全新版)》第二册,学生是中山大学大学外语教学中心在参考新生高考成绩及入学后的分级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将2005级新生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起点, 本实验随机选取的是属于二级起点的三个班,共计118人。具体做法:(1)导学课,老师向学生介绍任务教学法,展示以前学生所做的任务成果,通过点评成果的亮点来显示评价标准以及注意事项等。(2)组队,学生自由组合每3人为一组。(3)认领主题,依据教材提供的单元主题,各组选题策划,分工合作,寻找材料,设计课件,准备演讲和主持活动等。(4)上场,介绍小组成员,展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依据设计的问题和活动,与同学之间互动, 应对老师的插问,全过程30分钟全部使用英语。(5)点评,围绕选材和用材方面的设计和组织,演讲方面的清晰和逻辑,活动方面的互动和交际,英语语言的流畅和准确,师生即场共同点评。(6)评分,这种综合评价将成为期末总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7)反馈, 设计调查问卷,从态度、行动、收获、感受几个方面收集反馈,同时要求用书面写下具体的感想评价和建议。(8)总结,总结学生填写任务教学法实践调查问卷。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1.问卷调查及分析。在接受一学期任务教学法教育之后,118名大学一年级新生完成了以下的调查问卷。

问项1.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你对“任务教学法”的接受程度?a完全能够接受(27%)、b比较能够接受(52 %)、c困难较大仍能接受(19%)、d不能够接受(2%)。这些结果表明:98%的受试认为可以接受这种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方法。其中,超过79%的学生是比较能够接受任务教学的。

问项2.你执行“任务”的态度是:a迫于无奈,应付了事(17%)、b积极尝试,热情投入(83%)、 c畏难放弃0%)、d 坚决反对,拒绝完成(0%)。结果分析:83%的学生执行任务的态度积极尝试,热情投入,没有一个人放弃。这一事实反映群体合作效应, 面对挑战,不示弱,不服输,敢于尝试,乐于表现。

问项3.你在本学期的课程中感受到“任务”:a提供机会让学生调用已有的英语知识和技能(89%)、b挑战学生运用英语作为工具做事的能力(81%)、c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55%)、d能使学生真正参与语言活动并做出贡献(65%)、e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进步感(65%)、f能唤起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过程的意识(65%)、g能使学生学以致用(58%)、h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69%)、i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潜力(66%)。结果分析:该题每一项都超过50%,证明学生对于“任务”所起的积极作用普遍认同,尤其选a和b两项的学生分别达到89%和81%。

问项4.你认为“任务教学法”的意义在于:a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杜绝高分低能(77%)、b能够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是超越语言学习的学习(68%)、c有效地把社会引入课堂和把课堂延伸到社会,让学生作为人才资源发展生存能力、工作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75%)、d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从而自觉主动地学习(61%)、e让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不是仅凭考试卷面成绩(83%)。结果分析:该题每一项都超过50%,证明学生对于“任务教学法”的意义一致认同,最值得注意的是,选率最高的是e,充分说明了学生最关心的是成绩评定依据应该全面,这是符合新的教育要求提倡采用的形成性评价方法的。

问项5.你对自己组完成的任务:a非常满意(14%)、b比较满意(54%)、c不大满意(22%)、d很不满意(8%)、e 无所谓满意不满意(1%)。结果分析:有68%的学生对自己组完成的任务评价感到满意。这说明了团队合作的成功并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不满意的学生占了30%, 这种不满并不是坏事,体现了不少学生渴望成功,期待着倘若有机会争取做到满意,这种情感体验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问项6.你觉得你在小组中承担的任务或发挥的作用:a比别人多(24%)、b 和别人差不多(64%)、c比别人少(11%)。结果分析: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小组中承担的任务和别人差不多,体现了学生团队分工的合理性和学生的自我协调能力。

问项7.认为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比较困难的是:a选题策划(32%)、b组队分工(18%)、c寻找材料(40%)、d设计课件(23%)、e发挥创意(47%)、f主持活动(21%)、g英语应用(36%)、h应对老师的插问(16%)。结果分析: 学生认为最难的是e发挥创意 g英语应用。这说明长期以来的灌输讲授型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力。

问项8.选择的材料来自:a课本(28%)、b网络(96%)、c刊物(14%)、d音像出版物(18%)、e身边的真实案例(34%)。结果分析: 96%的学生选择的材料来自网络。说明学生能熟练运用电脑并善于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这是现代人才必备素质之一。

问项9.你们组设计的课件采用:a)PowerPoint(98%)、b)flash(31%)、c)VCD(14%)、d)website(18%)、e)author ware(3%)、f)photo(28%)、g)ads(11%)、h)cartoon(27%)、I) scanning materials(4%)。结果分析:本教学实验要求学生尽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手段,形式尽可能多样化,事实证明现代学生能够做到。

问项10.你们组设计的活动形式有:a游戏(19%)、b对话(53%)、c角色扮演(19%)、d辩论(7%)、e讨论(56%)、f提问(85%)、g抢答(5%)、h竞猜(8%)、i填空(8%)、j翻译(6%)、k案例分析(23%)、l难题处理(1%)、m原则/策略应用(20%)。从选择结果可知:大多数的学生设计的活动集中在对话,讨论和提问这三种。能够保持交流活动的形式。不少能应用角色扮演,而且演出很生动。

问项11.通过完成自己的任务和分享其他组的任务成果所学到的东西是否比传统教学收获大? 69%的学生选择“是”,31%的学生选择“否”。这选择结果证明:多数学生认为任务教学法比传统的教学法学到的东西多。

问项12.你在完成任务后:a看到了自己的潜力,对未来充满希望(47%),b看到了自己的欠缺,学习目标更明确(76%)、c体会了其中的苦涩,以后再也不想做了(3%)、d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对未来充满恐惧(11%)、e后悔没有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做得更好(38%)、f有机会还想再做(57%)。结果分析:令人欣慰的是76%的学生通过任务首先看到的是自己的欠缺,致使学习目标更明确。57%的学生表明有机会还想再做,体现出做然后知不足。

问项13.你对其他组的任务成果反应是?a感到压力,深怕自己不行(6%)、b吸取经验教训,争取做得比他们好(77%)、c受到刺激,跃跃欲试,比试高低(33%)、d感到压力,但尽力而为(31%)。从这些选项结果证明大多数学生善于取长补短,有很强的上进心。33%的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好胜心。30 % 的学生在压力面前,不愿放弃,努力完成,说明心理素质比较好。

问项14.你对教师(包括助教)课前的指导、课内的提问或插话、课后的点评和评价感到:a合理适当(66% )、b 理解其意(37%)、c 不明其意(6%)、d很有必要(66%)。从这些结果证明:大部分的学生肯定教师的指导作用,这是任务教学法实施的重要环节。

2.书面感想和建议。在一学期的实践后,118名学生同时以书面形式从态度、行动、收获、感受几个方面写下具体的感想评价和建议。学生肯定了任务教学法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发挥的平台和表现自我的舞台。通过学习行动,在执行任务,应用英语的同时,加深了对自己的英语实际水平和其他能力的了解。体验了这种新颖的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普遍觉得很有收获,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人际交往中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发展。对信息的搜寻、加工的技术和创造力得到提高。同时,学习也存在担忧和焦虑:对知识的来源,总觉得来自老师和书本的知识量不够多;一旦出现考试成绩下滑的个案,对自己的学习方法与自主学习能力的不自信,怕落后,掉队。

因此,学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适当保留传统讲授;适时指导应试方法;演讲内容与课本内容的有机结合;评分标准的细化分布;互相拷贝,建立公共平台深入学习;及时交流任务经验和心得等。

四、结论

本次实验证明, 在中学英语基础扎实,语言知识有相当储备的大学新生的英语课程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是可行的。这种教学法基于认知、动机和功能理论基础,有利于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将知识转为技能,在应用中查漏补缺,做然后知不足,形成自觉自愿的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任务型教学法所起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学生普遍认同。同时,学生对传统教学法还有依赖惯性,对任务教学法存在“高能不高分”的顾虑,需要给予足够的指导。因此,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有利于培养大学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乃至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Ellis. Rod, Task-based Language and Teaching [M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2]国家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3

河南大学护理学院2010级贾红影等四位学生所组成的团队,向学校申请河南大学2012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影响自毁式注射器临床推广因素的研究”,此项目获得河南大学创新课题项目的立项和资助。在护理学院和河南大学附属医院的全力支持下,经过四位同学和指导老师的密切协作,顺利完成课题的设计、调查问卷的制作、调差问卷的发放和回收、问卷资料的统计分析和处理,所获得的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已经撰写成研究论文,并准备投稿。以下我谈谈在指导学生进行这个课题项目时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1.选题的确立

河南大学2012初开始了2012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申请工作,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在职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并组成研究小组,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的选题和资料的收集工作。我作为指导教师,有意识地启发他们,选择一个和临床护理相关的课题,建议他们先去临床做简单调查。后来经过大家的反馈发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虽然自毁式注射器有诸多的优点(例如减少操作中刺伤,避免重复使用,减少因感染造成的额外医疗费用,减少患者对不安全注射的顾虑,减少护士操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等),却应用很少,指导教师蒋恩社副教授及各位同学经过认真讨论,选择“影响自毁式注射器临床推广因素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选择该课题有以下的原因:(1)该课题和临床护理联系比较紧密,队员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便于制作调查问卷;(2)该项目难易适中,适合他们没有科研背景的情况;(3)该项目内容主要为调查问卷的制作、发放及回收,队员的时间安排比较自由,有利于他们课余时间的项目的进行。该项目经过河南大学评选委员会的评审,获得河南大学河南大学创新课题项目的立项和资助,这说明此次选题的科学性。

2.课题项目的实施

课题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协调配合,包括时间和人员的安排、医院及科室护士的选择等。本科生完成课题与研究生有很多不同之处,他们不但要完成本科阶段剩余的护理学专业课的学习,而且没有经过专门的科研训练,在调查问卷的制作和数据结果的统计分析方面都需要指导教师的指导。

2.1调查问卷的制作

首先需要查阅资料,学习调查问卷的制作方法,以及在制作调查问卷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在问卷的制作过程中,要确定问卷涉及的问题、问题的选项应该怎样设定。在这方面,团队四人都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就职业暴露原因、制约了解自毁式注射器的因素、自毁式注射器的优势、限制自毁式注射器推广的原因、促进自毁式注射器推广的因素等方面设计各种选项,每种选项又列出同意、不同意、不确定三个答案。这样的调查问卷设计方便了后期的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及分析出影响自毁式注射器临床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

2.2调查对象的选择

由于河南大学的两所附属医院是我校的教学医院,在联系临床一线的护理工作者并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得到医院和科室护理人员的大力支持,使得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得以顺利进行。团队成员们利用课余及周末的时间向两所医院的不同科室的护理工作者们发放调查问卷,并及时回收问卷。他们选择的护理人员大多是从事护理工作1~6年、年龄在18~27岁内外科的一线临床护士,护士中最高学历本科占大多数。

2.3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及论文的写作

因为在护理本科生并没有开设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所以队员们对统计分析所获得的数据还不能很好地分析,这需要指导教师在帮助同学们进行统计分析方面多作指导。指导她们对于所得的计数资料要利用X2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要利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检验数据资料的差异,并指导他们了解和掌握常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的应用。在论文写作阶段,指导教师要协助同学们查阅文献,并教会他们论文写作的一些基本方法等。论文写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结果和讨论部分的写作,在结果部分写作中要对所得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正确的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在文章中进行合理的编排,将结果制作成图表的格式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讨论中要根据所得的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针对本研究,就是要明确影响自毁式注射器临床推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因素。

3.创新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对于本科生来说,进行这项实验计划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以项目为载体,使同学通过参与这项科研活动,了解科研活动的过程。在选题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指导他们怎样选择有意义且确实可行的研究课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调动他们参与课题研究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综合运用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教师的辅助下,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归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种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是探究式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2]。

队员们参与这项课题研究的积极性都很高,虽然在开始阶段有不少的困难,前期的课题选择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有些知识需要从头学起,但是他们在调查问卷的制作、发放及回收中都能认真工作,利用课余时间,克服各种困难,同时还能针对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索,并利用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科研实践和训练,可以看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大学生创新性计划的实施,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对学生来说,通过参加科学研究,了解、认识科研实施的一般过程,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也证实自己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精神。对老师而言,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加强与本科生的思想交流,掌握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和知识结构,指导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提高自身科研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有一些自己的科研成果。希望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在大学生本科学习阶段,大力推广此项活动,使这项活动惠及更多的在校大学生。

篇4

0 引言

创业培训是一些高职院校应对新时期挑战的一项具有前瞻性和高效性的对策,这一对策将会为社会培养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而如今循规蹈矩的方法已然被社会淘汰,所以创业培训和教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需要,也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的需要。如何完成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的调查研究呢?其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问卷调查,要编制一份高质量的问卷,首先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编拟预试问卷、预试、整理问卷与编号、项目分析、效度和信度分析。在本文中,将简单介绍SPSS软件在对课题《SYB创业培训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研究》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中的应用。

1 SPSS软件简介

SPSS是 IBM 公司推出的一系列用于统计学分析运算、数据挖掘、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任务的软件产品及相关服务的总称。它集数据录入、整理、分析功能于一身,可以完成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图表分析、输出管理等操作。

2 调查问卷的设置及回收

鉴于针对群体的差异性,在设置调查问卷时,分为调查问卷A(针对在校学生)和调查问卷B(针对毕业生)两部分。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按预期完成了调查问卷的编拟、发放、收集工作。共发放问卷600份,成功收集有效问卷534份,其中包括该校问卷382份及兄弟院校152份,参与调查的对象包括理科、工科及文史的相关各专业的学生。

3 SPSS软件应用

3.1 数据整理及问卷结果输入

完成对调查问卷的回收工作后,本人就着手把有效的534份问卷结果输入SPSS软件中,以完成对问卷结果的分析与研究。

3.2 数据分析

3.2.1 针对多项选择结果的分析

在调查问卷中,有的题目答案是唯一的,即单项选择。这种题目便于答案的整理和结果的得出。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很多问题存在多样性。为了更好地了解研究课题的需求,在进行调查时要考虑到被调查的对象的多样性,这就出现了的多项选择题,又称复选题。

SPSS软件的应用为完成多项选择题目结果的分析与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对大学生创业优势的分析:

11.您认为大学生创业相对于社会其他阶层的优势在哪里?(可多选)

A.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

B.专业素质较高

C.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

D.具有更多的信息渠道

E. 没有优势

结果如表1所示:

有结果可看出在534份有效问卷中,有529人选择A选项仅有6人放弃,占了参与调查的绝大多数;B、C、D各有275、183、和92人选择,而只有E(没有优势)仅有3人选择,说明绝大多数参与调查的对象,都认同大学生创业更有优势。

通过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每个选项被选择的次数,另外还可以以图表的形式更直观的得到结果,如下图。

3.2.2 关联问题的分析

除了完成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的分析以外,SPSS软件还可以对关联题目进行分析。例如,性别对创业概念的影响:

通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性别对于创业概念有一定的影响。

4 总结

通过对以上实例的分析,不难看出在大学生SYB创业课题研究过程中SPSS项目分析的应用,对完成问卷结果分析和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为我们完成课题研究提供了帮助。此外,很多研究者还把SPSS应用在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中。SPSS还有着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统计分析功能,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可以将SPSS软件更多的应用在学习、工作中的数据处理上,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创新性的工作,使它在我们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5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篇6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何风华,李明辉。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4,25(6):25~27

[2]洪伟,吴承祯,陈辉,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6:50~51.

[3]崔相学。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素质的实践与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2):67~68.

篇7

统计学专业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系统的统计学知识,了解统计学理论,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具有利用计算机软件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在经济、金融、保险和信息产业等领域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及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第28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设在理学门类中。2013年9月我校数理学院招收统计学专业的本科生,我校的统计学也是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校院两级领导非常重视统计学专业的建设,并对专业建设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我们培养计划中开设的实验课程有《抽样技术》,《统计软件及应用》,《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我校统计学专业建设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基本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统计学实验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构建实验课程PBL教学模式对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统计学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对于统计专业实验课的教学,一般院校多采用验证型教学法。实验课教学时一般是先介绍理论,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统计分析理论后,结合统计软件的使用,验证书本上的案例,所有实验环节都在机房完成 。在我校13,14级统计专业实验课教学中,我们发现,验证型教学法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熟悉实验流程的基础途径,但实验的内容都是验证书本上设计好的例子、程序、结果分析。学生缺乏兴趣,不能很好的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师缺乏创新,实验课流于形式,不利于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因而,统计专业实验课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我们需要寻找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教学方法,PBL教学法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2 PBL教学法简介

PBL教学法即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以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为出发点和贯穿线索,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形式来解决复杂的、真实的问题,从而使学习者学习到相关学科知识,并使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此方法是在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1]。

PBL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六个方面:

①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

②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遇到的真实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

③侧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培养社会交往发展能力和协作技巧;

④以学生为主题,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

⑤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

⑥在每一个问题解决后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2-3]。

我们尝试把PBL教学法应用到统计学实验课的建设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学习形式来解决复杂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分析处理问题,撰写报告。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

3 PBL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抽样技术》是我校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中实验32学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能掌握各种抽样方法的特点,学会对抽样调查数据的处理,估计和分析的方法。我们首先尝试了把PBL教学模式运用到14级统计班的《抽样技术》的实验课教学中。

PBL教学模式,一般需要几个固定的环节:教师课前提出PBL问题;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课后撰写实验报告;课后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反馈总结[4,5]。

3.1 教师课前提出PBL问题

《抽样技术》主要介绍了复杂的抽样方法的应用。教师需要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现在网络通讯设施的发达,学生把越来越多时间花在上网上,我们要调查“大学生上网的问题”,这是每个学生都经历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提前一周把问题告诉学生,为了定量研究“大学生上网的问题”,可以转化为研究“大学生月平均上网时间”的调查问题。

3.2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大学生”是个很大的群体,对全校大学生上网问题的调查短时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我们需要进行抽样调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抽样技术以及数据分析相关知识,思考“大学生月平均上网时间”抽样方案的设计,数据收集方式,以调查部分学生9月份上网时间去估计全校学生的月平均上网时间,由此确定抽样框内容是“您9月份上网总时间是多少小时”。

3.3 学生分组实验

调查“大学生月平均上网时间”是一个复杂的抽样调查问题,需要小组的合作。14级统计两个班共88人,分成11组,每组8人,选定小组长,每组分工协作。每组讨论确定抽样方案,抽样方式,数据搜集方式,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过程,获得样本单元的数据,确保原始数据的质量。每组抽样方案设计可以不一样,可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两阶段抽样等不同的抽样方法。数据搜集方式也可以采用电话调查,问卷调查,随访等不同方式。对于收集的原始调查数据“您9月份上网总时间是多少小时”,要核对录入系统,可以利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接着利用搜集的样本数据估计出“大学生月平均上网时间”,估计上网时间的区间,评价估计的好坏,并给出这种估计所达到的精确度,若采用不同的抽样方案可以评价它们的效果。在这一阶段,教师起到学习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责任。

3.4 学生课后撰写实验报告

调查报告要写清楚调查的目的是什么,调查对象,资料收集方式方法。对调查数据分析后推断出“大学生月平均上网时间”,给出这种估计所达到的精确度,不同的抽样方案精度和效果进行比较,对 “大学生月平均上网时间”的调查反映出怎样的 “大学生上网的问题”。

3.5 课后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反馈总结

课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指出自己在小组中承担的任务和担任的角色以及完成任务情况。教师针对不同小组抽样方案设计的不同,任务完成情况的差异,进一步讲解不同调查方案的差异以及适用范围,针对调查分析中小组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

调查“大学生上网的问题” 是一次不拘泥于课堂的综合性试验,我们把PBL教学法应用在《抽样技术》的实验课教学中,不仅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完整的抽样调查培养他们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实践能力,还锻炼了自主学习综合运用知识和小组协作能力。

4 PBL 教学模式的评价

通过对实验课教学过程的观察,PBL教学法应用在14级统计班的《抽样技术》实验课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它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

PBL 模式的课堂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十分容易地获得来自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信息。这种模式可使有关课程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当场暴露,在讨论中可以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使学习过程缩短,印象更加深刻。它不仅对理论学有益处,还可锻炼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导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PBL教学法的实施为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提供了系统化的思路和科学的实践。

其次,从教师的发展角度看,促使教师主动担负起学生学习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责任。

教师将逐渐摆脱教案的控制,课堂教学中发生一切将变得不可预测,充斥着学生知、情、意、行的充分经历和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对学生在思考、探究、互动交流过程中所偶然或必然爆发出的创新、协作、质疑火花,也受到了教师前所未有的关注[6]。

我们对于PBL教学法的尝试还不止如此,以后我们会把这种尝试大胆地应用于统计学专业其他实验课的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杨晓卿.64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学术贡献评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崔炳权,李春梅,何震宇,等.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7-8.

[3]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基础物理实验网络课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6):334-337.

[4]朱枫.国内项目教学法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54-56.

[5]张开暗,郭毓麟,易剑英.项目教学法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探讨[J].教学研究,2011(2):10-11.

[6]李丽萍,PBL课程改革中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构建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9):90-91.

基金项目:

篇8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何风华,李明辉。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4,25(6):25~27

[2]洪伟,吴承祯,陈辉,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6:50~51.

[3]崔相学。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素质的实践与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2):67~68.

篇9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何风华,李明辉。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4,25(6):25~27

[2]洪伟,吴承祯,陈辉,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6:50~51.

[3]崔相学。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素质的实践与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2):67~68.

篇10

科研训练是保证实习论文的重要手段

在毕业实习带教过程中,指导教师对本科生按照规范的科研程序进行严格训练,以培养学生基本科研素质和综合创新能力。指导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及设计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注重后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如对学生进行文献查阅、文献阅读的训练,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大量文献后做出课题设计。课题设计一旦做出,将由指导老师进行修改,然后举行全体实习学生参加的开题报告会,并邀请其他教师针对课题设计中存在问题进行交流。开题报告一经确定,教研室提供研究现场和实验室,以保证学生完成收集资料、获得数据的工作。学生们获得大量资料和数据,指导教师此时应指导学生运用卫生统计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之目的。通过此环节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了统计学方法的正确运用,为撰写毕业论文提供了切实可信的资料。

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论文撰写、答辩过程

篇11

电视、广播、纸质媒体与互联网并驾齐驱被成为四大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出现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短信、手机APP、以及所有的交互式触摸媒体,都被成为“第五媒体”,也叫新媒体。新媒体的概念重点突出一个“新”字,与传统媒体形成对比(郑夙夙,2011年)。景东和苏宝华(2008年)的研究中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总结为,新媒体就是移动互联网媒体。将手机媒体冠以新媒体的称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岳颂东的讲话:“新媒体是采用当代最新的科技手段,将信息传播给受众的载体,从而对受众产生预期效应的介质”。对新媒体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五花八门,本研究认为:新媒体是在互联网的平台基础上,以移动互联网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为载体的,同时具有信息量承载,以及信息传播,并通过交互的手段与信息接收者形成交互的媒体。

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无时不刻的与新媒体发生接触,并且形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以数字显示器为终端的媒体已被划分到“传统媒体”的行列。消费者以新媒体为载体,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消费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利用好新媒体的优势和特征,将服装行业与新媒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我国服装行业的挑战。新媒体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局限,可以为服装商品的营销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传播效果,并可以通过信息数据的收集,准确的分析出消费者的消费动向。高雅勋(2009)曾经在针对中国80后年轻消费者的服装消费行动概况的研究中提到,年轻女性消费者是中国服装人群中最大的群体,本研究针对年轻女性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概况、购买渠道和购买行动等内容进行研究,以辽宁省年轻女性消费者为中心,对我省服装制造企业,服装零售企业以及所有利用新媒体平台的服装企业的建立创新型产品开发和互动式营销战略提出建设性建议。

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

本研究选定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第一:对辽宁省年轻女性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概况分析;第二:以辽宁省年轻女性消费者购买途径为标准进行集团性分析;第三:阐述辽宁省年轻女性消费者各集团间购买行为的差异。

2.材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对现居沈阳,20-25岁,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大学,设计艺术专业、外语专业和其他理工科专业的女性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2016年3月、4月,通过网页派发500份调查问卷,除37份无效问卷外,剩余463份为最终的分析资料。调查材料分析运用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信赖度检测运用Cronbach’s分析、Alpha分析、频度分析、varimax要因分析、群体分析、ANOVA分析、Duncan大众比较检测以及χ2检测分析等方法。

3.调查内容

本研究所涉及到的调查问项全部引用先行研究(Tae Youn Kim、Yoon Jung Lee,2015; Chao Xu、Hyesun Park,2015),经过修改整理后应用于本次设问调查。本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服装商品购买途径、服装商品购买行为中购买价格区间、购买情报、购买场所、购买频率等内容和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等基本内容。其中、购买途径问项10个、购买行为问项5个、人口统计学问项5个,所有研究问题均使用5分Likert测定法。

研究结果

1.人口统计学分析结果

人口统计学的基础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在20至22岁的占21%,22至24岁占64%,24岁以上的占15%,;婚姻情况上,未婚人数占98%,已婚人数占2%;学历方面,大学在读占86%,研究生在读占14%;专业方面,艺术类占36%,文科占27%,理科占37%;月消费金额方面1000元以下占8%,1000至1500元占15%,1500至2000元占33%,2000元以上占44%。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读女大学生的年龄以22至24岁所占比例最多,绝大多数处于未婚的状态,本科在读人数占绝大多数,各个专业的分布均匀,月消费金额在2000元以上的占第一位。

2.购买途径分析结果

辽宁省女性消费者的购买途径的数据采用varimax要因分析,固有值1.0以上的为可以采用的有意义问项。共10个问项经过varimax要因分析后产生2个要因见,分别是“多媒体店”和 “实体店”。

3.购买行为分析结果

与服装消费行为相关的问项采用标准偏差、Student's t test,监测结果显著的问项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年轻女性服费者(以春夏季服装产品为例)购买服装产品的价格区间在“100元以下”、“100元-200元”、“200元-300元”;购买信息有“网络广告”,“影视剧中人物的服装”和“周边流行”;购买频率为“一个月2次”、“一个月3次以上”。

研究结论

综合上述的研究结果,现居辽宁省的年轻女性服装产品消费者,按照其人口统计学标准、服装产品购买途径、服装产品购买行为进行细分后对服装的产品开发和确立创新型营销战略是有所帮助的。本研究结论阐述以下几点市场策略。

首先、对服装消费者来讲,年轻的女性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概论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服装商品的购买情况,她们绝大多数处于未婚状态,不受所学专业的限制,月消费水平普遍达较高,针对这一消费人群,服装企业有针对性的开发“年轻化”和“高品质”的服装产品,会满足消费者消费心理。

其次,辽宁省年轻女性消费者购买服装产品,即利用多媒体服装销售渠道,同时也会光顾服装实体店铺,针对这一现象,服装企业可以制定线上线下区别性销售的战略,例如,将线上销售的款式与线下实体店销售的款式区别开,促进销售额,维持实体店销售文化,以及保护实体店,不会在消失在网络时代。

最后,针对辽宁省的年轻女性消费者的服装产品购买价格区间,开发性价比高的产品,并利用移动网络媒体和赞助影视剧等平台,进行产品宣传,引导购买行为。

本论文由于研究条件有限,虽然尽可能选择来自全国各个地的现居沈阳几所大学校园的女大学生进行采样调查,但仍具有局限性,希望本次调查结果能够对辽宁省的服装企业,以及全国的服装企业、服装研究机构的产品开发及营销战略的制定有所帮助。

篇12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篇13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研究采用整体取样的方法,对某医学院全体新生进行测试,发放问卷2800份,回收问卷2638份,回收率为94.2%,其中男生1179人,占44.7%,女生1459人,占55.3%,医学专业学生2054人,非医学生584人。

1.2方法

1.2.1测量工具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简称UPI,该问卷由64个问题构成,其中有4个测伪题,4道辅助题。根据筛查标准筛查出第一类可能有严重心理问题者,第二类可能有心理问题者,第三类心理健康者。具体问卷由60个项目构成,其中4个项目属于测伪尺度(liescale),其余56个是反映学生身体、精神等症状的项目。还有一部分为附加题,旨在了解

被试者对自身身心健康状态的了解以及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和治疗。

1.2.2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医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第一类学生(有明显心理问题者)266人,检出率10.08%,其中想轻生者20人,占0.758%;第二类(应引起关注者)949人,检出率36.136%;第三类(比较健康者)1423人,占53.94%。大一新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共1215人,检出率46.21%。

2.2性别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表2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比较(±s)

变量 男生(N=1179) 女生(N=1459) t P

UPI总分 7.79±7.31 9.62±8.52 -5.929 0.000

统计分析显示,男女在性别差异的比较上,UPI总分有显著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2.3医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列表

UPI条目选择率排在前十名的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人数:1256,占47.6%)、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人数:1041,占39.4%)、对脏很在乎(人数:1030,占39.0%)、在乎别人的视线(人数:966,占36.6%)、缺乏自信心(人数:875,占33.2%)、总注意周围的人(人数:836,占31.7%)、思想不集中(人数:783,占29.7%)、爱超心(人数:781,占29.6%)、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人数:703,占26.6%)和记忆力减退(人数:673,占25.5%)。

3.讨论

3.1医学院新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医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有小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从表1可以看出,大一新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共1215人,检出率46.21%,以往国内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结果发现大学新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在10%―30%之间,我校检出率略高于普遍标准,这可能是因为大一新生刚刚入校,对环境和自己专业就陌生,更容易遇到人际交往或是学习等问题,这也提醒我们要多加强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尽快预约筛查出的第一类学生,帮助学生尽早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

3.2不同性别医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女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5.3%,女生UPI得分高于男生,性别之间差异显著(t=-5.929,P<0.00)。可能是由于女生性格决定,女生较敏感,情绪变化更快,对环境适应能力更慢,女生刚进入新环境,离开父母,更容易出现环境不适应,因此在测试中更容易发现有情绪情感等心理问题,这也就提醒我们,在大学生教育中也要注意不同性别的个性化指导和咨询工作。

3.3医学生常见的心理症状

研究发现医学院新生对于身体健康状况来说关注度很高,有1256个人选择,比例是47.6%,第二位就是对于强迫问题,比如条目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有1041个学生选择,比例占所调查人数的39.4%,排在第三位的是对脏很在乎,有39%选择,这个结果发现非常符合医学生学科特点,医学院对于医生的培养的特质是严谨、责任心强,医生工作环境要接触不同的病患,和他们本身对医学知识的了解,更增强他们对健康和卫生的关注。总体概况表3筛查出的医学生常见心理症状为一定的强迫症状(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对脏很在乎),人际关系敏感(在乎别人的视线、总注意周围的人),压力较大(思想不集中、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等问题。这个结论可以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应加强人际关系、压力缓解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课程,在心理健康活动上,也应多开展这类心理健康活动,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大学一年级的适应阶段。

参考文献

[1]王小衢,艰玉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甘肃高师学报,2002,6:l26-127

[2]辜美惜.应用高校新生心理健康UPI量表对我国的调查.社会心理科学,2007.5-6:2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