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云计算技能培训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会计专业的专业特征要求
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专业,培养的是能熟练运用会计法律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专门人才,会计电算化实训是会计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校内建立会计全真模拟实训室,组织学生分会计岗位模拟企业会计核算成为了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传统独立的实训模式存在弊端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教学时往往采用一个学生独立完成企业一个会计周期(月)的所有会计账务处理的方式,这种方式可能帮助学生认识企业内部整个会计核算的流程,但与企业的实际会计业务处理有较大的区别,企业会计核算是分岗位进行的,这种学习方式有悖于企业工作实际的组织,无法使学生认识到企业内部岗位分工与内部控制是如何开展的,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3.分岗位实训教材有待改进
在现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比较多的学校注重手工会计实训的的分岗位模式,如笔者所在学校会计专业单独开设手工模式的《分岗位会计实训》课程,对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分岗位教学的探索却较少。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所采用的教材都是用友、金蝶等软件公司技术人员出版的实践性教材,这类教材都是以一个一个操作流程为主线设计,没有设计好相应的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内容,学生学习后只会其中的操作,而很难将其与实际工作很好的衔接。分岗位教学模式的改革必然促进实训教材的改革。
■二、会计电算化分岗位实训教学模式
经过对企业会计岗位设置及会计工作过程的调研并借鉴省内几所高职院校本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笔者认为良好的分岗位实训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职业岗位分工和任务分解
根据我国会计制度、法规相关规定对企业会计岗位设置要求,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分为: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各个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主要有电算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会计档案资料保管员、软件开发。中小企业一般对上述会计工作岗位实行一人多岗。根据实际调研在分岗位实训中主要设置四个岗位组:会计主管兼总账会计岗位、出纳岗位、往来会计岗位、成本会计岗位。实训开始前,根据教师的指导意见结合学生的意愿分组,指定会计机构负责人;建立内部稽核制度;注意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钱账分管等原则,要符合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处理要求,合理分解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负担,尽可能使得每人的工作量均衡。根据企业实际核算情况,具体岗位职责如下:
(1)会计主管兼总账会计岗位(组长)职责:承担小组的领导组织工作;负责会计软件的初始建账工作;负责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会计报表审核;负责财务分析工作,并保管一枚财务专用章;负责总账的登记,编制科目汇总表;负责编制资产负债表;负责会计档案管理。
(2)出纳岗位职责:按规定办理货币资金收付手续,填写银行结算凭证;负责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查询工作。负责保管库存现金、有价证券,负责空白票据及支票的管理,并保管一枚法人代表专用章;负责企业薪资核算。
(3)往来会计岗位职责: 正确确认、计算各项收入,负责往来辅助核算管理;负责各种往来业务的记录工作,填制往来业务记账凭证;负责登记往来账、收入明细账;负责编制各种税收申报表和养老保险申报表。
(4)成本会计岗位职责:负责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计算;负责成本费用计算;负责财产物资清查工作;负责固定资产子系统的操作;负责登记物资、成本、费用明细账簿工作。
2.实训环境及人员分组
根据企业会计科(处)的形式建立会计分岗位模拟实训室,现场化要求会计专业教室的各项设施、教学软件、凭证账簿资料、各种工具、用具,布置形式完全与企业财务会计机构一致,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完全符合会计岗位实际工作真实情况,使学生置身于高度仿真的会计职业环境中,独立完成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主要实训设备包括:一个试验台、一套办公用品和印章、四台电脑和会计软件、共用装订机和打印机、岗位座牌、模拟企业原始资料和空白凭证、账页、报表等。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人员分组采用异质分组,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使得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互补性。每组选出组长一名,总体负责小组工作。具体实训过程中,根据实习要求分岗位,每个学生扮演一个企业会计部分的角色,按照实习教材里面业务的发生履行自己的职责进行业务处理。设计岗位及职责和流程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 符合多数企业实际情况;符合会计电算化的处理要求;合理分解每个岗位的职责,尽可能使每个人的工作量均衡。
3.主要实训项目
按企业会计工作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分解与整合,目的是尽可能的使学生实训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达到基本致,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会计主管岗位实训项目:系统管理、基础档案设置、总账初始化、凭证审核、期末账务处理、报表审核、会计档案管理。
出纳岗位实训项目:票据管理、银行结算、银行对账、凭证出纳签字、库存现金日记账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登记、企业薪资管理。
往来会计实训项目: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收入确认与核算、会计凭证的填制、税务会计核算。
成本会计实训项目:直接人工核算、直接材料核算、制造费用核算、固定资产核算、产品成本归集与分配。
4.实训考核
由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转变,实训考核上也进行适度改革,考核以岗位要求为标准,建立科学的实训考核评价机制。根据学生就业中各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其中过程考核包括学生操作的独立性及学习态度,组内成员互相评价等;结果考核包括提交会计档案资料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个人的实训报告以及小组汇报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全面而有效的考核,来综合评价每位学生的实训成绩。
■三、分岗位实训教改特色与创新
1.改变了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
教学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运用环境仿真和角色模拟设计学习过程,实施分工轮岗制,让每个学生在对经济业务资料的加工处理过程中都有机会担当不同角色(如会计主管(兼总账)、出纳、往来核算、成本管理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参与式教学、情境模拟教学、解答疑难问题及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指导,通过实际操作领会相关知识与理论的运用,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培养了学生的岗位角色意识和分工协作意识
通过分岗位实训过程的协作,学生在完成自己职责的同时,要和别人共同完成实训任务,并从会计岗位的角度认识企业会计核算的过程,了解各岗位职责、业务范围及岗位之间的联系和协作,熟悉企业会计核算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实训内容来源于实际,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也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从员工转变难的这一课题。
3.促进了分岗位实训教材的建设
实训教材中所使用的经济业务资料不完全由教师主观编造,由企业聘请来的能工巧将与教师合作,取自于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经过教师的加工,剔除代表性较差及企业发生的特殊经济业务,确保数据前后的勾稽关系正确无误,才能作为实训资料,确保会计实训教材内容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仿真性。同时,实训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凭证、账簿和报表也尽可能与企业实际以及所选择的经济业务相吻合,便于学生的实训操作。促进了工学结合教材的建设。
通过以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借助分岗位教学模式在《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中的运用。使本课程目标定位更加准确、教学内容趋于完善、学生学习激情更加高涨、教学评价更为科学、教学效果已经突现。当然在实践过程还应特别注重企业对会计人才技能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2
为了加速推动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尽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切实提高农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运用手机上网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和增收致富能力的要求,农业部决定在全国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通过对农民开展手机应用技能和信息化能力培训,提升农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运用手机上网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和增收致富的能力。
6月6日,农业部在京召开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工作视频会议,余欣荣副部长对培训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吉林省农委市场处、省农广校、信息中心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升信息化能力以农业部门工作人员、普通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对象,以“多渠道、广覆盖,需求导向、精准服务,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为原则,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大幅提升农民信息供给能力、传输能力、获取能力,使农民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农民利用计算机和手机提供生产信息、获取市场信息、开展网络营销、进行在线支付、实现智能生产、实行远程管理等能力明显增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环节的手机应用模式普遍推广,面向农户的各类生产服务、承包地管理、政策法规咨询等基本实现手机上网在线服务。
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升信息化能力有四项重点任务:一是以手机生产商、手机经销商、通信运营商为主体,对农民开展手机使用基本技能、上网基础知识的普及培训。二是运用市场化机制,连续三年开展全国农民手机使用技能竞赛。三是以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生产与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利用信息化手段便利农民生产生活的实用技术培训。四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培训渠道和服务体系的作用,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培训。
农业部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相关单位分工负责、协同推进,把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升信息化能力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要积极协同相关部门,组织农业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共同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短信、微博微信等手段,营造全社会关心提升农民信息化能力良好氛围。
篇3
一、引言
“十二五”时期,国家批准实施了一系列区域振兴规划,提出要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具实力、最富活力的增长极之一。武汉城市圈的资源条件相对优越,加快武汉城市圈开放步伐,对于发挥区域优势,实现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唐胡浩指出我国农民工流动虽具有特殊性,但对于实现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经济生活水平是有益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原因和动机复杂,但以经济利益为根本驱动力的大量农民工流动,无论对流出地还是流入地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1]。周小刚、陈东的研究发现,农民工流动受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农民工自身素质、家庭因素、制度因素、社会保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张笑秋通过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不同流动意愿受不同因素制约,居于主导地位的流动意愿受到更多因素影响。政府可通过完善相关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发展农村与农业、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素质为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意愿选择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以此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与非经济需要,最终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意愿,促进人口自由流动[3]。沈洊、潘寄青认为,我国处于人口转型及人口红利时期、二元社会结构开始向一元并轨的探索阶段是农民工技能培训研究的背景,为农民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供财政支持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4]。以上研究大都认为外出务工农民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经济和社会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其流动意愿受不同因素制约,自身素质是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强规划和引导,促使外出务工农民合理流动,但现有研究较少结合城市圈建设的现实背景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供需匹配状况进行实证研究。
二、湖北省各区县农民工技能培训的供需匹配度分析
湖北省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主要体现在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占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的比例这一指标上,比例越大,说明各市州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越好。各市州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供需匹配度处于后3位的从低到高分别是孝感市辖区(4.48%)、曾都区(5.63%)、江陵县(8.27%)。从各区县培训供给对需求满足程度来看,2010年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占总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最高的前5个区县从高到低依次为:咸丰县(86%)、红安县(85%)、黄陂区(60%)、房县(49%)、荆门市辖区(49%);比重最低的前5个区县从高到低依次为:建始县(11%)、巴东县(10%)、洪湖市(9%)、宣恩县(9%)、江陵县(8%)。2010年参加过政府举办的技能培训人数占总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最高的前5个区县,从高到低依次为:红安县(28%)、郧西县(28%)、房县(27%)、咸丰县(24%)、英山县(23%);比重最低的前5个区县,从高到低依次为:洪湖市(4%)、崇阳县(3%)、宣恩县(3%)、江陵县(3%)、建始县(0.5%)。2010年持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人数占总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最高的前5个区县从高到低依次为:麻城市(34%)、江夏区(25%)、荆门市辖区(23%)、武汉市辖区(22%)、郧西县(21%);比重最低的前5个区县从高到低依次为:黄陂区(3%)、来凤县(3%)、宣恩县(3%)、建始县(1%),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参加过政府举办的技能培训人数、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量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27%、11%、11%,反映出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表1 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均衡分析
注:D1代表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量比、D2代表参加过政府举办的技能培训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量比、D3代表持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量比。
表2 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分析描述量
以2010年外出劳动力总量和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平均水平为参照,可以作出各区县供需情况散点图,如图1-3所示。根据各区县技能培训供需情况散点图的分布状况,可以将2010年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状况分为四种基本状态:
一是供需双维较高型,指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强度和需求强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区县,这些区县包括黄陂、监利、阳新、松滋、新洲等24个,其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和需求都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二是供需双维较低型,指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强度指数和需求强度指数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5个区县,包括竹山、石首等区县。
三是需求单维较高型,指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强度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供给强度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个区县,即大治、洪湖、浠水等。
四是供给单维较高型,指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强度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需求强度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个区县,即汉川、英山、咸丰。
三、城市圈不同圈层各区县经济联系与培训供需匹配度的相关性分析
(一)城市圈不同圈层经济联系的计量分析
本研究引入城市空间引力理论,在城市空间引力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反映不同圈层经济联系状况与经济联系强度的模型(Ri=/,LR=Ri/Ri)。其中,武汉市总人口(万人)、工业总产值(亿元)分别用P、V表示,i地区总人口(万人)、工业总产值(亿元)分别用Pi、Vi表示,数据均从2008~2010年湖北统计年鉴获得,其他城市距武汉市中心的距离从公路里程查询网站(网址为:http:///tools/other/selmile.asp)查询,并用Di表示,数据的计算和分析采用Excel软件。
在以上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对各市州进行划分,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2008~2010年武汉市对外经济联系腹地空间划分
注:根据城市圈层理论对经济联系腹地空间进行划分,将各市州划分为紧密腹地(LR>9%)、次紧密腹地(1.5%
基于以上不同圈层各区县所属市、州的经济联系紧密度分类,可以从经济联系紧密度的角度对不同圈层各区县的培训供需匹配度作进一步分析。
1.紧密腹地区域培训供需匹配度分析
属于紧密腹地的区县有28个,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平均值为26%,最高的区县是黄冈地区的红安县,其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达到85.16%,该县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并不算多,为12.87万人,但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数达到10.96万人,其中参加政府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人数仅为3.59万人,说明大部分外出务工劳动力参加的是政府性质以外的其他社会培训。值得注意的是,红安县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亿元,增长16.4%,其传统产业是农业,但该县以现代农业产业化功能区为平台,全力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其传统产业逐渐建设成优势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十分发达,正规划建设19个现代农业产业化功能区。正因为该县农产品加工业发达,主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数多是其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紧密腹地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最低的区县是崇阳县,该区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为9.57万人,但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仅1.09万人,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仅为11.39%。崇阳县经济整体实力较弱,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为56.8亿元,外出务工劳动力较多,地方经济欠发达,外出务工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足是其培训供需匹配度处于低位的主要原因。
2.次紧密腹地区域培训供需匹配度分析
属于次紧密腹地区域的区县有29个,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平均值为26%。其中,培训供需匹配度最高的是荆门市辖区,达48.53%,该区2010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不多,仅5.44万人,但参加培训人数达2.64万人。次紧密腹地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最低的是江陵县,仅为8.27%,2010年该县外出务工劳动力为5.56万人,但参加培训人数仅0.46万人。江陵县经济欠发达,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仅34.35亿元,该县经济不发达,外出务工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足是其培训供需匹配度处于低位的主要原因。
3.竞争腹地区域培训供需匹配度分析
属于竞争腹地区域的区县有7个,其中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最高的是房县,达49.46%,该县2010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为12.96万人,但参加培训人数达6.41万人。2011年,该县实现生产总值42亿元,工业经济增势强劲,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4亿元,增长46.6%,迅猛增长的工业经济是其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较高的重要原因。这一区域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最低的是竹山县,仅为16.98%,该县2010年外出务工劳动力11.01万人,但参加培训人数仅为1.87万人。该县经济较为落后,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为3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9∶39∶32,农业所占比例较高。该县经济不发达,外出务工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足是其培训供需匹配度处于低位的主要原因。
4.边缘腹地区域培训供需匹配度分析
属于边缘腹地区域的区县有8个,其中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最高的是咸丰县,达到86.18%,该县2010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为9.55万人,但参加培训人数达8.23万人,其中参加政府组织的培训仅2.31万人,说明大部分外出务工劳动力参加的是政府性质以外的其他社会培训。与黄冈市红安县相似的是,咸丰县大力发展茶叶等特色农产业,成功创建了“国家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基地”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供应基地”。此外,咸丰县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是该县的一个朝阳产业。正因为该县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较为发达,主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数多,才使其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处于领先地位。这一区域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最低的是宣恩县,为8.56%,该县2010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为7.13万人,但参加培训人数仅0.61万人。水电、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是该县三大支柱产业,其中水电产业是第一大支柱产业。宣恩县经济落后,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仅24.4亿元,特殊的工业结构以及经济不发达是其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处于低水平的重要原因。
(二)不同圈层各区县经济隶属度与培训供需匹配度相关分析
由于缺乏各区县经济联系量数据,因此将各区县经济联系隶属度类别分别进行赋值(紧密腹地赋值4、次紧密腹地赋值3、竞争腹地赋值2、边缘腹地赋值1),然后对经济联系隶属度与各区县培训供需匹配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各区县经济隶属度与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的相关分析
注:A1代表经济联系隶属度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相关分析,A2代表经济联系隶属度与参加过政府举办的技能培训人数占2010年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相关分析,A3代表经济联系隶属度与持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人数占2010总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相关分析。
从表6各区县经济隶属度与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的相关性分析可看到,相关系数分别为-0.026、-0.03、0.133,P值分别为0.831、0.757、0.264,均大于0.05,说明各区县经济联系隶属度分别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参加过政府举办的技能培训人数占2010年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呈弱的负相关,与持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人数占2010年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呈弱的正相关,经济联系隶属度与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四、研究结果
从供需均衡角度看,湖北省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状况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处于非供需均衡状态。由图1可以比较直观地发现,湖北省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需强度指数分布在45度对角线附近的较少,而偏离45度对角线幅度较大,这反映出湖北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需强度相对不均衡。
第二,供需双维较低型区县占大多数。从“供需模型”给出的四种基本状态看,供需双维较低型区县中,有45个区县(超过半数)的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给和需求水平均处于湖北省平均水平之下,反映出湖北省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总体上处于低水平。
第三,少部分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和供需均衡水平均相对较高,具备了率先发展的条件。供需匹配度较高的5个区县即咸丰县、红安县、黄陂区、云梦县、房县中,供需均衡状态相对较好的有咸丰县、云梦县。
第四,部分市州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过低,需要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供需匹配度低于10%的市县包括巴东县、洪湖市、宣恩县、江陵县,其供需匹配度分别为9.56%、8.60%、8.56%、8.27%。因此,这4个区县迫切需要加大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力度并调节供需均衡度。
参考文献
[1]唐胡浩.农民工流动原因探析及对流出地的影响——对坪坝营村农民工外出务工状况的调查报告[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62-66.
[2]周小刚,陈东有.制约我国农民工流动主要因素的系统基模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7(8):245-250.
[3]张笑秋.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2(2):12-16.
[4]沈 ,潘寄青.促进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财政体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5):43-45.
[5]王士君,高群,.城市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新模式——近域城市整合研究[J].地理科学,2001(6):558-563.
Study on the Supply and Demand Matching Degree of Skills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City Circle Layer
——The Case of 77 Districts(Counties) in Hubei Province
LIU Jin-song
篇4
关键词 :虚拟现实;培训;系统;交互式;开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4.048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技术被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促进了与制造业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由此引发了数字化工厂概念的提出,构建信息化技术高度集成的技能培训系统已成为我国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实际生产培训,开展构建技能培训系统的研究便是其中之一。
结合工厂技能培训的实际需求,明确工厂操作人员技能培训的实际难点和重点,研究开发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化技能培训系统。并集成运用工业技术,开发出具有虚拟场景漫游、实时导航、操作信息展示、考核信息数据查询和实时监控等功能为一体的完整的数字化技能培训系统。实现了技能培训的可视化、实用化、智能化目标。
1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中的“现实”泛指在物理意义上或功能意义上存在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或环境,它可以是实际上可实现的,也可以是实际上难以实现的或根本无法实现的。而“虚拟”是指用计算机生成的意思。因此,虚拟现实是指用计算机生成的一种特殊环境,人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特殊装置将自己“投射”到这个环境中,并操作、控制环境,实现特殊的目的。
2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技能培训系统总体设计
技能培训系统中的个性化模块设置,可以再现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任一可视化有序步骤,如产品装配过程、产品加工过程等,需要人工装配的大型设备,前期的人员培训,可能仅有图片或者装配卡片形式的培训方式,不能在有效时间内对人员进行系统化的讲解,而三维虚拟技能培训系统中所嵌入的独立产品生产再现、设备操作模块,便能形象地对加工、装配、操作过程进行一个详细的再还原,对于参训人员的培训工作,起到了强有力的辅助甚至主导作用。
虚拟现实培训系统将实物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仿真出来,只需一台电脑就可以完成设备操作、装配的培训工作,同时根据需求在技能培训中添加考核模块。这种方式即解决了企业培训场地缺乏的难题,也降低了培训过程中因误操作对设备的损坏风险。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不同工艺段的运行原理及操作,可以针对员工所在的工艺段进行对应工艺段的培训学习。在该虚拟系统的支撑下,可以确保员工在了解不同工艺段的同时,培养故障诊断及基础检修的技能。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对设备的保养维护、基础故障排查、检修的培训系统,可以减少错误使用造成的损失。基础故障排查、检修培训可以减少售后维护部门上门维修的费用。
经过反复论证与研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出的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技能培训系统总体结构(见图1)。该系统主要由虚拟展示模块和培训考核管理模块构成。虚拟展示模块的构建采用三维建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环境,使用户拥有交互式体验;培训考核模块的建立依托于存储有培训过程信息、考核信息等基础数据和实时数据的数据库,并使用相关计算机技术等实现培训、学习与考核的可视化、智能化与实用化。
3 系统中虚拟场景的构建
构建虚拟展示场景,是满足技能培训系统具备可视化功能的必要条件。逼真的高精度培训场景及设备模型并配备合适的场景驱动,是技能培训系统建设顺利进行的重点工作。
3.1 建立培训场景三维模型
构建培训场景及设备三维模型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三维模型数据采集与三维建模上,这是实现实景仿真及漫游的基础。在制作场景虚拟模型、虚拟展示场景模型的过程中,影像、图像信息的采集很重要。影像、图像采集的清晰程度和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制作出的模型的展示效果、模型制作的精细程度。
采集数据时,尽可能采集区域及设备的全貌,如果采集的环境不允许,可以分多个角度采集多张图像照片,尽最大可能把它的全貌准确地表现出来,这样建模时只通过几张照片就可以了解建模对象的整体面貌、所要表达的细节及重点。采集建模对象细节部分时,要具体到每个立面及细节特征。在采集细节及重点数据的时候,要根据物体等级的划分考虑需详细采集的区域及要建模的区域。
三维模型可以被划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静态模型是静止不运动的模型,如培训场景等;动态模型是具有运动属性的实体模型,如各种设备等。静态模型与动态模型在建造的过程中,采取分离独立建模的原则。具体地说,以布置规划设计图,车间设备布置图等图纸资料为依据,建立真实坐标基础上的三维空间场景模型;其中动态模型以设备图纸等资料为参考。最终建立的培训场景及设备三维模型(见图2)。
3.2 虚拟场景驱动
建好的三维模型是相对独立的,仅仅是实物三维尺寸的立体表述,尚未被激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关联。要实现最终的漫游、导航及交互控制,就需要在实时场景驱动工具平台上进行开发,实现可以以任意角度对虚拟场景中的对象进行观察的功能。
技能培训系统中虚拟场景要给用户带来漫游观看、任意角度观看的感官体验,使客户获取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需要对虚拟场景进行驱动,该驱动是在VRP三维互动仿真平台环境下实现的。VRP即虚拟现实平台,是一款由中视典独立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直接面向三维美工的虚拟现实软件。它支持自动漫游开发、手动漫游开发。漫游轨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同时支持更深层次的开发,扩展性好。
3.3 实时导航系统
为了快速、精确地定位培训场景中的实体对象,就必须要引入一套实时导航系统。首先要设置规划导航图——导航图以二维区域设计及平面布置图、设备图纸资料等作为参照依据,设置精确度较高的X、Y坐标,并同三维场景的X、Y坐标绑定,使两套坐标成为唯一对应。当在实时导航图上点击某一个对象时,系统会自动捕捉到该对象的坐标,然后通过该坐标在三维场景中对应绑定的坐标,计算出对应的三维场景中的实际位置,然后将展示的漫游场景窗口漫游至该位置,实现实时导航的功能。实时导航系统(见图3)。
4 培训系统应用
培训系统中的设备具有一定的真实感(见图4),以三维多功能激光加工机为例,该加工机操作面板被真实虚拟再现,培训中采用动态的实时交互操作方式。系统可以模拟再现设备操作时的多种常见故障现象,通过植入故障,观察故障现象,测试各相关部件的工作情况从而排除故障,提高参训人员设备保养、故障排查与检修的能力。培训系统交互式操作界面。
培训系统的应用模式(见图5)主要有以下三种:①讲解模式:通过文字、语音、动画、图片等多种途径讲解操作过程;②训练模式:通过文字、语音、错误提示等,按照要求完成操作流程;③考核模式:给定要求,通过自主操作,完成操作,并给予评分及点评。
5 结语
构建完成后的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技能培训系统,通过稳定性测试后,可以按照企业所需格式,部署在企业内网,或输出为windows或者web形式,独立使用或者上载至企业网站联网使用。多样化的格式及部署选择,可以丰富技能培训手段,提高培训效果,方便培训工作的开展。技能培训系统的运用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对设备的保养维护能力、基础故障排查能力、检修能力,提高人员的技能素质,降低设备维护检修成本,减少设备错误使用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李春泉,尚玉玲,胡春杨.云制造的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1(7)
2 陈满,曹国,何渡,等.三维数据采集技术在工厂三维导览系统建模中的应用[J].微型机与应用,2014(9)
3 武亚峰,林在康,杨晓威,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化矿井系统[J].煤炭科技,2009(1)
4 孙洁香,黎晓东,杨书评,等.制造产业集群信息化协同服务平台设计思想及运行模式分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2(21)
5 曹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ASP模式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
6 唐自力.二维码与移动互联技术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4)
7 王国乾.面向福建制造业产业集群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J].海峡科学,2010(7)
8 朱记伟,解建仓,李建勋,等.面向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服务支撑模式——以宝鸡·中国钛谷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12)
9 黄燕芬,陈雪娟.基于二维条码技术的高校电教设备管理系统[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
10 章瑾,孙玉昕.基于物联网的仓储管理系统设计[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篇5
劳动就业工作要始终把强化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宣传作为促进就业工作的着力点。突出抓三项工作:一是宣传政策促进就业。坚持开展促进就业宣传活动,定期不定期组织工作人员深入社区、广场、街道,甚至失业人员家中,以宣传最新颁布的劳动就业政策为重点,将国家、省、市、县政府的各项就业政策印制成政策宣传手册和政策法规宣传单,进行广泛宣传,起到政策引导作用。二是培养典型促进就业。注重培养创业带动就业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将成功创业者的先进事迹、成功经验制作成宣传展牌,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及就业招聘会向广大民众推介,扩大以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的影响力。三是服务指导促进就业。组织召开各类座谈会、指导讲座等形式,充分介绍和宣传我县近两年来促进就业工作的做法、经验及取得的显著成效,为推动全县促进就业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础和社会氛围。
二、强化就业多种形式,做好就业岗位安置
为了做好就业安置工作,县劳动就业局坚持依托全县特色经济发展,结合全县就业工作实际,每月召开一次就业工作分析调度会,及时把握就业情况,调整相关政策。定期举办供需见面会、交流会、推介会等,本县内人员不出家门口,就能挑选到满意的工作单位。在20__年2月份举办的现场招聘会上,县、市以及周边地区大型企业招聘代表云集而来,蜂拥而至,场面火爆,提供上万余就业岗位,不仅毕业生供不应求,返乡农民工也被争抢一空,许多用人单位没能招到合适人才便提前和就业局预订下一年的用人招聘指标。县、市电视台、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纷纷予以报道。
三、强化就业创业扶持,全面落实就业政策
为进一步促进就业,县劳动就业局要坚持在加大创业扶持上下功夫,把大力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作为化解全县劳动力供求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手段,把为失业人员提供个性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咨询指导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
1、通过政策引导,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失业人员实现创业。在强化政策宣传的同时,要重点强化小老板创业孵化培训和政策引导,举办创业培训班,提高失业人员创业的成功率,同时也通过他们的成功创业,吸纳和带动更多的劳动者实现就业。
2、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解决失业人员创业的资金难题。失业人员创业,资金问题是他们创业的最大拦路虎,对此,为切实贯彻落实好促进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在促进创业方面的扶持功能,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严格政策规定办理程序的同时,强化便民服务意识,提高工作人员办事积极性和主动性,尽最大可能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大幅提高审批工作效率,使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推进失业人员创业。
3、抓好各项扶持资金的落实工作。为确保符合条件的各类失业人员就业及基本生活保障,坚持用足用好各项扶持政策,确保失业人员能够按时足额享受到各项就业、生活待遇。
四、强化就业专业培训,提升就业人员技能
篇6
教学能力;计算机;教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入,用人单位对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但是培养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却难于跟上时代的步伐,大部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都难于符合企业的要求,这样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出现这种情况,虽然存在职业院校学生入校基础差的客观条件,但是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差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问题。因此对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能力提升是当前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研教教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专家和学者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作为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一员,希望通过这方面的研究来提升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1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能力要素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科教育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育人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本科教育是培养研究型人才,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广度,而本科教育注重的是深度。因此高职教育对教师能力有着特别的要求,具体表现在,高职教师不仅需要基本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更需要对整个专业各门课程的认知广度。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又是一个相对于其他专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专业,其特殊性表现在,该专业知识更新快,淘汰快,这样一个专业特性,无疑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研分析,高职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能力要素需要满足如下几个基本条件。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不仅要有理论基础,还要有扎实实践操作能力。2)知识面要广,不能只会讲授1-2门课,而且要讲授一个项目整个工作流程的所有课程。3)要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讲授技巧,能够将自己的知识以最好理解的方式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学起来轻松,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职欲望。
2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欠缺之处分析
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知识水平差,是困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大难题,这也是计算机职业培训机构大量兴起的一大原因。甚至有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培训公司培训之后就喊出“学校学习三年,不如培训一个月”的口号,虽有夸大之处,但也印证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与培训讲师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知识水平不够,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差,虽然高职院校不像本科院校,是培养研发型人才,但是必要的理论基础还是需要的,理论指导实践,无理论为基础,实践操作无根无源,将操作步骤解释清楚明白,是要理论作为支撑的。之所有存在部分教师理论基础差,这与高职计算机教师的来源有关。高职计算机教师中有一些老教师就是从其他专业老师转行过来,他们根本就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学习,这就造成了他们在讲授过程中,忽视理论知识讲授,讲授实践操作时让大家记忆操作步骤,教学效果差。实践操作能力差,这主要是有些教师刚刚从大学毕业,没有任何的企业经验和实践经验,仓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是边学边教,尽量讲授理论知识,跳过实践操作,结果使学生不会实践操作,理论理解也不到位。知识面窄,高职教育不仅注重实践操作,还要注重知识的广度。有些高职教师只会讲授课程体系中的少部分课程,因此他们不知道这几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不知道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等,使他们在讲授课程时,出现讲授内容偏差,影响整个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偏差,带来严重的教学后果。目前高职院校中,很少有教师能够独立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实施与部署。这主要是很多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存在着一个认知上的误区,认为只要精通一两门课程教学就可以,实际上严重影响课程之间的衔接任务。课程讲授技能欠缺,缺乏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授课技巧。主要表现在,有些老师在上课之前缺乏必要的课程讲授设计,随意应付,率性而为,你自己认为的方式来进行授课,没有提高授课技巧意识。
3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式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也在采用各种途径来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以下总结了几种常用的提升方式。
1)校企合作式的技能培训
高职院校为了提升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效率和办学质量,以前走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模式,企业派遣软件工程师对教师进行短期培训。
2)国家培训
国家教育部门为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技能每年都拿出部分教育资金,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提供了免费的寒暑假的培训。
3)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
国家教育部每年都举行计算机类的技能竞赛,希望通过学生的竞赛,来方向促进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国家教育部及其下属单位也经常组织各种教学大赛,通过大赛,使教师在大赛中成长,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4)技术经验交流座谈会
每个高职院校所在的省市都设置有计算机协会等组织,每年定期地举行各种学术交流会,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和当前的技术动态等。以上各种方式,都是为了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其效果都不太理想。校企合作式的技能培训,由于时间太短,培训内容多,造成教师很难真正掌握。国家培训只是培训学校的部分骨干教师,名额有限,很难大面积铺开,收益面较窄,而且结业考核不严格。学生技能竞赛,存在着很多的不公平性,大多竞赛都有设备厂商的参与,使高职院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提高老师教学能力的效果有限。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只能提高教师教学方式,况且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只是为教学技能大赛而设计,平时教学中因其准备时间太长也会放弃,转而采用平时熟悉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教师也无法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只有先提高知识水平,再提高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能力。
4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
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才能从本质上提高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能力。
4.1改变不适合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提升的外部因素。
1)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很难提升一个台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没有达到要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今社会,拜金思想严重,功利思想泛滥,不仅影响着社会,同样也影响着高职院校教师,对教师教育育人的人生目标没有深刻的认识,心中只想着自己,心思根本就没有用在教书育人上。学校如何对这些教师进行深刻引导,使他们回归教学的初心,是当前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严重问题。通过提高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提高教师的师德,提高教师的奉献精神,是当前各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
2)优化教师评价体系
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体系依旧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教师评价体系或者是参考本科院校的教师评价体系,没有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制定灵活有效的评价体系。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高职教师的评判依靠全体学生投票和同事投票来决定,欠缺评价的公正性。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差,自制力差,价值观缺失,靠全体学生评判教师的优秀等级无疑是欠科学的,至少应该挑选认真学习的学生对老师进行优秀等级的评判。目前学生对教师评价方式也是直接武断的,让学生直接对教师进行等级评价。这样一种评价方式,让学生都感觉到模棱两可,无所适从。应该让学生对老师进行全方面地评价,至少应该包括授课态度,授课清晰度,授课完整度,授课深度,授课趣味性,答疑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然后根据各项权值进行综合评价等级,这样才更科学和精确。同事之间仅仅只在生活上有所交集,工作上互不了解,依靠同事之间的投票来评选教师的教学能力很显然也是不正确的。只有通过科学合理评价体系才能真正评选出高职院校的优秀教师,只有这样,优秀教师才能提高教学积极性及教学能力,反之,真真的优秀教师得不到荣誉,最后也会被无情的现实所打压而沉沦。
3)改进岗位津贴结算机制
高职院校的教师岗位津贴结算机制仍旧比较单一,讲究所谓的公平化。优秀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无论是根据哪种模式建立的,都应该是层次结构的,课程体系基本上都分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核心高级课程三层及其以上架构。很显然,核心高级课程的课程难度都明显大于基础课程,授课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所付出的工作时间明显要高于讲授基础课程所付出的工作时间,如果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岗位津贴结算,这明显会降低优秀老师的提升教学能力积极性,这对以后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新专业申报,新课程设置,高难度课程讲授等一切攻坚克难的工作带来无人响应的局面,最后很多新专业申报,课程体系改革等与时俱进的专业问题只能延时甚至搁浅。
4)改变教师职称评定方法
目前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定方法中,很多职称评定内容中,有本科教师职称评定的影子,没有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制定出相适应的职称评定方法。在高职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依然重点查看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材料是否有核心期刊论文,是否有省级课题和国家级课题。优秀高职教师大多在学校里进行高难度课程教学,准备着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占用去了大多数工作时间,为了职称评定,不得不花精力去进行科研,写核心期刊论文,还要和本科教师去竞争省级课题和国家级课题。长此以往,无疑会降低优秀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动力。只有改变当前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定方法,制定出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职称评定方法,才能提升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4.2通过多种途径对高职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提升
1)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学习
互联网云技术的出现,使大数据存储成为了现实,互联网上出现了大量优秀的高职计算机教学资料和教学视频。使高职教师能够足不出户的从互联网上得到想要学习的教学资源和视频材料。通过教学资料,教师可以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视频,教师可以学习行业内最新的it技术和项目开发流程,教师可以学习和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师技巧。
2)提高技能培训方案和优化结业标准
高职教师通过寒暑假进行专业培训,依旧是目前提升高职教师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提高技能培训方案,使教师真正融入到技能培训的氛围中,通过优化技能培训结业标准,使高职教师培训过程中有压力和动力,能够真正学习到高超的技术水准和教学技巧,摒弃以往高职教师培训走过场,流于形式的结果。
3)鼓励教师企业兼职
鼓励优秀教师到企业兼职,从事it企业的重要工作岗位,通过在重要工作岗位上的锻炼,掌握项目的工作流程,掌握项目过程中所需要的完整的技术及其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掌握企业对人才需要的职业素养。通过企业的工作经验,总结企业工作心得,提出教学体系改革建议,修改课程标准,将自己过硬的知识技能讲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标准。
5总结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相对较低,而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教师本人的不断努力才能实现。高职院校计算机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应与其专业发展整合在一起,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不利因素,使计算机高职教师能够顺应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成为合格的、优秀的、智慧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6]。
参考文献:
[1]殷新红,顾敏敏.论职业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J].职教通讯,2006(3):39-40.
[2]王喜春.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4).
篇7
二、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毋庸置疑,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较非民族地区有其特殊性。少数民族地区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下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如何?存在着什么问题及困难?基于这些研究目的,课题组以云南省保山学院、红河学院、大理学院为个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1.调查对象
选择3所学院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调查对象均属民族边疆地区,具有典型性;二是这3所学校的教学条件及情况极为相似,这样调查结果也相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调查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师问卷;第二部分为学生问卷。
(二)问卷的实施及调查
问卷先在小范围内进行了试测,后又收回修改,最后才在3所学院实施调查。共发放问卷102份,有效问卷76份。
(三)部分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1.贵校是否建有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
A.有(44.12%) B.没有(55.88%)
2.你能 使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
A.熟练(32.35%) B.一般(60.29%) C.不会(7.36%)
3.你希望得到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技能培训吗?
A.非常希望(29.41%) B.一般(67.65%) C.不希望(2.94%)
4.网络对大学英语教学,你认为。
A.很有帮助(30.88%) B.一般(67.64%)
C.没有任何帮助(1.48%)
三、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硬件设备不足,自主学习难以实施
从三个学院的调查结果看,有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平台的只占44.12%,近一半的学校没有设备或配备不足。没有了教学平台,学生也就少了自主学习的渠道,教师也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了。
(二)教师观望态度凸显,教师专业发展难以实现
在问卷调查结果中,教师对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只是一般了解(60.29%),但希望得到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技能培训的只占29.41%,认为网络对大学英语教学很有帮助的只占30.88%。从这三项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对此持有观望的态度,对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并不乐观,更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建议及对策
(一)加大重视力度,完善硬件设施
大学英语改革的成功实施并非只是大学英语教师就能独立完成的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硬件设施,谈改革那是“无源之水”,或仅是“纸上谈兵”,改革终究要失败。所以,首先要加大重视力度,加大资金的投入,建设网络平台,之后才是如何有效利用、如何进行教师培训的问题,这是必要前提。
(二)加强培训针对性,转变教师态度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师来说,参加各种培训的机会很少,这导致了对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的了解不够,所以导致了观望态度。
加强培训针对性,增加培训机会,才能转变教师态度,这是重要条件。
五、结束语
只有加大重视力度,完善硬件设施,加强培训针对性,转变教师态度,大学英语的改革才能真正实施,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企业的行业分布。本次调查成功样本共1050个。其中,制造业企业包括物联网与云计算、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与新型显示、汽车零部件、纺织与服装、机械装备9个行业,占总样本的74%;现代服务业企业包括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现代商贸、金融、物流、旅游、房地产8个行业,占总样本的26%。
2.企业的性质。本次调查成功样本中,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及国有企业占总样本的比例分别为74%、21%、5%。
3.企业的人员规模。本次调查的企业中,员工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企业占总样本的5%;员工人数在500-1000人的企业占6%;员工人数在200-500人的企业占20%;员工人数在100-200人的企业占17%;员工人数在100人以下的企业占52%。
(二)调查的主要结果
1.企业2012年人才需求计划。
在此次调查中,大部分受访企业表示在2012年将增加招聘人数。根据调查分析结果,72%的企业计划增加招聘人数,28%的企业计划不增加招聘人数。 其中,在计划增加招聘人数的企业中,6%的企业计划招聘员工100人以上;6%的企业计划招聘员工51-100人;44%的企业计划招聘员工10-50人;44%的企业计划招聘员工10人以下。 按行业分析,除旅游业和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业以外,其他各大行业中20%以上的企业计划增加招聘员工50人以上。其中,软件与服务外包行业中53%的企业计划增加招聘员工50人以上;物联网与云计算行业中50%的企业计划增加招聘员工50人以上。
2.特殊人才群的需求计划。
(1)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34%的企业计划招聘留学归国人才,66%的企业计划不招聘留学归国人才。按行业分析,物联网与云计算、金融、新能源、软件与服务外包及生物医药5个行业对海外留学归国人才的需求相对较大,其次是新材料与新型显示、节能环保及电子信息3个行业。物联网与云计算等5个行业中都有50%以上的企业计划招聘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其中,物联网与云计算行业中71%的企业计划招聘海外留学归国人才;金融、新能源、软件与服务外包及生物医药行业中计划招聘海外留学归国人才的企业在该行业中分别占64%、57%、57%、52%。新材料与新型显示、节能环保及电子信息3个行业中计划招聘海外留学归国人才的企业在该行业中分别占40%、37%、36%。
(2)外籍人才。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18%的企业计划招聘外籍人才,82%的企业计划不招聘外籍人才。按行业分析,机械装备、物联网与云计算2个行业对外籍人才的需求较大,其次为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以及软件与服务外包5个行业。机械装备、物联网与云计算2个行业中40%以上的企业都计划招聘外籍人才。其中,机械装备行业中计划招聘外籍人才的企业所占比例达到47%。新能源等5个行业中20%及以上的企业计划招聘外籍人才。
(3)应届大学毕业生。2012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仍是各大企业的人才需求重点,大部分企业计划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其中,80%的企业计划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20%的企业计划不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按行业分析,各行业中计划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企业比例都达到70%以上。其中,物联网与云计算、旅游行业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相对较大,计划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了91%与90%;其次为新能源、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生物医药、电子信息4个行业,计划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企业所占比例超过85%。
3.雇佣前景的调查结果。开展雇佣前景调查是为了解未来某一段时间内雇主在增加还是减少员工方面的意向。在进行雇佣前景调查中,通过分析所有被访问对象回答“预计在下一个年度,在您所负责招募的权限范围内,员工总数会有何变化?”这一问题的统计结果得出“净雇佣前景指数”。“净雇佣前景指数”是指所有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期望在下一年度增加员工人数的雇主比例减去期望减少员工人数的雇主比例之差。该指数正数表示大多数雇主预期增聘人手,而负数则表示大多数雇主有意减少雇佣活动。
根据“净雇佣前景指数”的分析结果,2012年,无锡地区招聘预期继续呈现出兴旺的状态,净雇佣前景指数为积极的+66%。在受访的雇主中,72%的雇主表示将在2012年增加员工人数,23%的雇主表示维持现有员工人数,5%的雇主预计将减少员工人数。 按行业分析,所有行业的净雇佣前景指数均在+50%以上,招募前景十分乐观。其中,物联网与云计算、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电子信息、软件与服务外包行业招募前景繁盛,净雇佣前景指数分别为+89%、+88%、[+80%]、+80%。
不过,与2011年相比,无锡地区的净雇佣前景指数在各个行业中显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物联网与云计算、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电子信息、房地产、生物医药、物流、新材料与新型显示、旅游以及纺织与服装9个行业净雇佣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物流、纺织与服装、电子信息、旅游和房地产行业的涨幅显著,增长态势强劲;软件与服务外包、节能环保、金融、新能源、机械装备以及现代商贸6个行业的净雇佣指数则有不同程度降幅,其中,新能源行业降幅最大,直线下降了23个百分点;汽车零部件行业则与去年基本持平。
二、紧缺专业人才需求与供给分析
当前,无锡市正处于以加快转型求突破、以加速调整促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为区域内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市政府“人才引领发展”的策略引领下,无锡市人力资源市场呈现出繁荣态势,同时,各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特征。
1.紧缺专业人才与区域经济建设融合度尚待提高,以尖端技术人才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类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需求更加旺盛但供给明显不足。
随着以物联网产业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工作的积极开展,物联网与云计算、软件与服务外包2个行业内超过80%的企业表示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其中,管理咨询类人才、研发设计类人才以及前沿技术类人才最为紧缺。同时,以新材料与新型显示、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4个行业为代表的制造业严重紧缺适岗高技能人才。此外,以房地产、物流2个行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紧缺高级管理人才与专业技能人才。
2.紧缺专业人才的供给与行业发展不同步。
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与优化不断催生出新的行业,并产生新的岗位及新的人才需求。但是,人力资源市场未充分发挥人才指导与配置的作用,人才供给与需求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不完善,导致人才的供给未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第一,企业与高校之间信息沟通不完全,造成了人才供给与需求的严重脱节。受访雇主纷纷表示,高校专业设置没有与其行业发展需求同步。高校未能及时地增设相关专业,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导致如晶体冷加工、第四方物流等紧缺专业人才在本地人力资源市场中存在零供给现象。第二,区域内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有限,加剧了技能培训课程的滞后性。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的设置与企业实际岗位人才需求相脱节,相关职业培训课程的更新速度跟不上企业实际岗位技能需求变化,导致如程序设计员、软件测试人员、计算机调试维修员、金融工程师、物流师等高技能岗位一直短缺专业技能人才。
3.有效解决紧缺专业人才供需矛盾,需强化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
篇9
随着某电网公司“物资一体化”工作思路的提出及物资一体化、集约化管理方式的不断深化,作为物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的主体——省级物资机构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寻找好设备,关键之一就是人的因素。一般而言,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技能达到规定的要求,就很容易发现问题,找到好的设备。基于目前人力资源条件限制,要让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技能满足规定要求,最快捷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培训。
一、培训现状
2014年,某电网公司系统举办各类培训班7882期,培训56.7万人次,其中该公司物资部举办专业培训班10期,培训1750人次;某省级公司物资部举办专业培训6期,培训1340人次;省级物资企业举办各类培训74期,累计3339人次。
目前针对物资、物流方面的培训,某电网公司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培训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分层、分类、分专业培训的主导思想,根据以上培训指导意见,网、省两级公司以及各单位每年下半年均开展下一年度的培训需求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下年度的培训计划,根据培训计划开展相应的培训。
二、面临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出,网、省两级公司物资机构对培训非常重视,每年举办大量的培训班,培训资源向一线倾斜,为提升一线员工的综合素质,为保证实现安全生产、确保设备材料的质量可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还不能够完全通过目前的培训工作达到各岗位对员工的要求,尤其是针对专业技术、生产(技能)岗位上的一线员工。存在一些普遍现象或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培训针对性不足。目前从上到下培训计划主要依据需求调查及其调查结果分析,需求调查虽然能够比较准确地反应个人的需求,但也存在个人主观因素和个人认知的差别,需求调查往往是将个人需求反馈给组织,不一定能够满足组织或单位的需要;同时需求调查也无法全面掌握上岗人员的所掌握知识情况,培训就缺乏针对性。
2 .实操技能培训较少。对于物资、物流技能类培训,实操效果往往比讲台授课培训效果好得多,如驻厂设备监理、厂内机动车辆驾驶、起重机械、道路运输等,这些虽有国家强制取证要求,但内部经常开展这类技能实操培训可以较好实现取证之后业务技能恢复、熟练和提升。在实际培训过程中,由于场地、设备及器具的限制,实操技能培训往往较少。
3.物资机构缺乏培养核心技术人员条件。目前各省级物资机构大量参与合同签订、设备监造和材料抽检等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大量掌握相关技术知识,需要读懂设计规范、出厂试验、材料检验等等各项技术参数,需要与设计单位、技术支持、生产厂商等单位进行大量的沟通、协作和监督,这些都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但目前的物资机构缺乏培养核心技术人员条件。4.培训质量不高,手段缺乏创新。
从现阶段看,教育培训方式较为单一,手段比较落后。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育仍是主要方式和方法。根据对部分干部和员工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6%的人认为教育培训方式不活,手段滞后,不能满足干部员工的实际需要,通过调查,大部分干部员工更希望教学方法实现互动性、学习载体实现多样性。
三、相关建议
1.建立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发挥岗位胜任能力培训优势。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岗位均有岗位职责及对应的能力要求,能力一般分为通用类能力和鉴别类能力,鉴别类能力又分为职能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通过建立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并对上岗人员进行评价和评估,可以得出比较客观的能力提升要求,培训因而更有针对性,同时也体现了“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下面列举品质控制某抽检岗位能力素质模型。
2. 对上岗人员进行评价和评估。根据每一个岗位的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对每一个上岗人员岗位胜任能力逐一进行分析,列些员工技能清单库。结合岗位要求,对照人员能力素质现状,提出具体的评价和建议,可以从电力行业知识、企业管理、物资供应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法律法规知识、沟通与协调、持证上岗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要求,让上岗员工明白自己差距和努力方向,解决了培训的针对性问题。
3.建立物资、物流技能培训站。建立物资、物流技能培训站,科级解决实操培训问题。以各省物资机构为平台,建立物资、物流技能培训中心(站),各培训中心(站)物流实操培训分为通用类和特色类,各省通用类培训内容和要求基本相同,结合自身特点或特色,各省可以建立特色类培训项目,同时特色类培训项目可以进行资源共享。
4.委托技术机构,协助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可以与相关电力设计院、电力试验研究院,变压器、断路器、开关等生产厂商建立联合培养计划,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派遣相关人员参与全过程学习,甚至直接参与相关设计和试验。针对学习人员提出具体的要求,以及要求达到的效果,并根据工作需要参与相关工作。
四、优点分析
通过建立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开展实操技能培训,委托技术机构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既能真实、客观了解员工的实际情况,实现对员工差异化培训,增强员工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也能提升物流机构的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从而实现为企业和电网建设提供更好的设备,发现更好的供应商,最终实现企业发展和人员发展的共赢。
参考文献
[1]于洋,赵路.浅谈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J].中国电力教育,2006(5)
篇10
1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能力要素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科教育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育人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本科教育是培养研究型人才,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广度,而本科教育注重的是深度。因此高职教育对教师能力有着特别的要求,具体表现在,高职教师不仅需要基本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更需要对整个专业各门课程的认知广度。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又是一个相对于其他专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专业,其特殊性表现在,该专业知识更新快,淘汰快,这样一个专业特性,无疑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研分析,高职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能力要素需要满足如下几个基本条件。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不仅要有理论基础,还要有扎实实践操作能力。2)知识面要广,不能只会讲授1-2门课,而且要讲授一个项目整个工作流程的所有课程。3)要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讲授技巧,能够将自己的知识以最好理解的方式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学起来轻松,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职欲望。
2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欠缺之处分析
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知识水平差,是困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大难题,这也是计算机职业培训机构大量兴起的一大原因。甚至有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培训公司培训之后就喊出“学校学习三年,不如培训一个月”的口号,虽有夸大之处,但也印证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与培训讲师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知识水平不够,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差,虽然高职院校不像本科院校,是培养研发型人才,但是必要的理论基础还是需要的,理论指导实践,无理论为基础,实践操作无根无源,将操作步骤解释清楚明白,是要理论作为支撑的。之所有存在部分教师理论基础差,这与高职计算机教师的来源有关。高职计算机教师中有一些老教师就是从其他专业老师转行过来,他们根本就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学习,这就造成了他们在讲授过程中,忽视理论知识讲授,讲授实践操作时让大家记忆操作步骤,教学效果差。实践操作能力差,这主要是有些教师刚刚从大学毕业,没有任何的企业经验和实践经验,仓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是边学边教,尽量讲授理论知识,跳过实践操作,结果使学生不会实践操作,理论理解也不到位。知识面窄,高职教育不仅注重实践操作,还要注重知识的广度。有些高职教师只会讲授课程体系中的少部分课程,因此他们不知道这几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不知道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等,使他们在讲授课程时,出现讲授内容偏差,影响整个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偏差,带来严重的教学后果。目前高职院校中,很少有教师能够独立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实施与部署。这主要是很多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存在着一个认知上的误区,认为只要精通一两门课程教学就可以,实际上严重影响课程之间的衔接任务。课程讲授技能欠缺,缺乏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授课技巧。主要表现在,有些老师在上课之前缺乏必要的课程讲授设计,随意应付,率性而为,你自己认为的方式来进行授课,没有提高授课技巧意识。
3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式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也在采用各种途径来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以下总结了几种常用的提升方式。1)校企合作式的技能培训高职院校为了提升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效率和办学质量,以前走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模式,企业派遣软件工程师对教师进行短期培训。2)国家培训国家教育部门为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技能每年都拿出部分教育资金,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提供了免费的寒暑假的培训。3)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国家教育部每年都举行计算机类的技能竞赛,希望通过学生的竞赛,来方向促进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国家教育部及其下属单位也经常组织各种教学大赛,通过大赛,使教师在大赛中成长,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4)技术经验交流座谈会每个高职院校所在的省市都设置有计算机协会等组织,每年定期地举行各种学术交流会,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和当前的技术动态等。以上各种方式,都是为了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其效果都不太理想。校企合作式的技能培训,由于时间太短,培训内容多,造成教师很难真正掌握。国家培训只是培训学校的部分骨干教师,名额有限,很难大面积铺开,收益面较窄,而且结业考核不严格。学生技能竞赛,存在着很多的不公平性,大多竞赛都有设备厂商的参与,使高职院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提高老师教学能力的效果有限。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只能提高教师教学方式,况且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只是为教学技能大赛而设计,平时教学中因其准备时间太长也会放弃,转而采用平时熟悉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教师也无法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只有先提高知识水平,再提高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能力。
4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
篇11
一、外来务工人员受教育现状的特点
(一)以初高中文化的青年为主。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务工人员中16- 30岁的占到百分之六十多,平均年龄仅有24.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百分之五十, 高中文化程度的占百分之二十,这表明大部分的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集中在初高中水平。对照国务院研究室对全国农民工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外来务工人员平均年龄比较轻, 是农村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
(二)劳动力的来源主要以西南部为主。在我市的外来劳动力归属地研究发现,百分之八十多的务工人员来自外省,四川、云南、安徽、河南等省的劳动力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多,而且这个比例在逐年提高。
(三)工作单位和岗位相对不稳定。这些务工人员在一个地方工作的时间相对较短,平均一个季度到半年换一次工作,工作流动相对较大。
二、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培训
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是对劳动者进行的从事某种职业有关的技能或知识的教育培训,能有效提高劳动者的竞争能力。职业教育的三个特征, 即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因而职业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主要涉及到劳动者、雇佣劳动者的企业、对劳动者实施教育培训的机构以及政府的管理部门。这几方各自所处的地位不同, 对职业教育培训的认识也就有所不同。
(一)企业的认识。以我院开展职业培训和再教育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现在大多数企业主管部分已经认识到了知识的巨大力量,也积极的组织企业员工开展岗位培训,但是实际上效果不尽如人意。比如说企业请到专门的教师去培训员工,但是员工思想不重视,因此使得培训形同虚设,走形式,过过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企业的管理体制,没有制定有效的制度来量化培训结果,只有将培训结果反映到工作中,才能体现培训的价值。
(二)员工的认识。务工人员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 有70%的人愿意接受职业技能教育或培训。他们接受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 有60%的人接受岗位职业培训是为了提升岗位职业技能, 另有15%的人感到目前不适应所在岗位技能要求而想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只有15%的人是为了转岗而学习。也就是说, 85%的人对目前从事的职业是满意的或者是认可的, 还想通过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以适应这个岗位或更好地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但也有一部分人只是为了形式而去参加培训。记得在2012年,去一家化工企业上课,主要是将他们企业的原理及流程知识化,让员工知道他们各自负责的工艺的作用及要求,课程我经过精心准备过,而且去过实地考察过,课程讲的津津有味,可是听课效果很一般。我想主要是他们思想上不重视,觉得自己只要干好自己手头活就好了,危机意识很淡薄。
(三)政府的态度。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应对企业转型、职工素质提高的需要,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学历、技能并抓。政府也为各年龄段的务工人员提供了相应政策鼓励他们去学习,要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各种培训,让有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接受更多的职业教育, 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各级政府对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都很重视,对他们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不仅关系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就业能力、扩大就业范围、提高就业层次和收入水平, 而且对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发展水平以及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生活的工作从总体上做出安排,按照国家创建和谐创业、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安居乐业为目标, 突出重点, 发挥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协调作用。比如我市进行继续再教育者,可以减免继续教育学费5000元,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再深造的积极性。
三、职业培训的类型
目前社会和社会所能提供的职业培训大多数短期培训,当然企业员工接受的教育培训大多数是免费的,这样不仅可以使收入低的劳动者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也可以使用工企业获得高水平的劳动力。
(一)职业院校或者技工学校。是培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正符合外来务工人员的学历要求,实行教学实习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国家体制几十年的发展,职业院校或技工学校已形成初中高级培训并存,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的职业培训体系,遍及机械、电子、航空、电力、石油、冶金、铁路、计算机等近30个部门和系统,全国职业或技工院校也多达几百所,这位务工人员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篇12
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学生没有在思想上重视好计算机课程教学
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实事求是而言大多数是因为文化成绩不好或者是家庭的原因学生才进入这里学习的。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很大一部分人是跟风式的,他们也许是在初中阶段由于经常的上网,对游戏等兴趣很大,由此对计算机的兴趣也产生了,但是在真正的系统性的学习的时候,由于想法过于简单,认为计算机学习就像是玩游戏一样,不需要用太多的脑力,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很多学生不认真听讲,偷偷的浏览网页或是打游戏,在实际的学习中却不理想,普遍存在着消极、被动的想法,其根本原因在于有在思想上重视好计算机课程教学,把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想的过于简单。
2.教师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导致学生的兴趣大减
中职计算机教学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在理论课上,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本教材进行理论知识讲授,这样学生必然会感到特别的没有味道,上课的时候大多学生不是趴下睡觉就是在做小动作,这样的课程上与不上没有区别。在实践课上,教师也是讲得多,让学生实践操作的少,或者是干脆把网一断,让学生做练习,这样的做法虽然可以避免学生上网分心,但是又导致学生交头接耳,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中去。
3.计算机教师的师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如此的教学程序固定化,必然显得呆板乏味。教师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等等,特别是讲到编程语言和方法,一下会学生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所以教师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中职计算机教师队伍里,也有很多的教师属于其他专业改行的教师,教学经验较为欠缺,在整体上师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的对策
1.创新与改革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创新精神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的变化,教师如果参照考试大纲,一味的钻研课本的内容,这显然是不行的,为此必须要与时俱进,创新与改革教学内容,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找学生感兴趣话题,例如世博会等,用这些话题来引出教学的内容,在实践课上,教给学生有用的技能,可以是旧计算机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吸引起来,不在分心。同时,教师也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设各种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突破常规思维,敢于用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有效的平台。
2.强化过程研究,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中职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教师可以适当的将课程内容的难度简化,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开发。只有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亲身的体会到计算机技术的趣味性,这样才会充分的发挥其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树立起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
例如在学习行Excel的的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比较繁琐,死板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勉强学会方法,记忆力不深刻,并且方法如果一旦不恰当,甚至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抵制情绪。我在授课的时候是通过讲述一个空调销售的故事来指导学生学习和记忆:我用Excel处理了一组空调销售数据,并且显示出出增长率与对比结果,这样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被Excel功能吸引,全身的投入的学习中去。
3.加强对教师的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
加强对教师的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对于提高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水平意义重大。当前,由于教育市场化的发展,使得对教师技能培训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校可以将计算机教师组织起来去指定的机构培训,也可以通过开设网络课程,让教师看到那些在教育一线取得显著成果的教师的教学方法,这是当前正在兴起的一个教育方式。网络课程可以让教师领略到名师的教学方法,并且不受时间的限制,对于提高教师的交学技能具有这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4.结束语
作为一门既是一门有关计算机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科教育,中职计算机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改变教学观念,不断的与时俱进,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重视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进一步的增强学生处理、分析各种信息的能力,这必将对于学生将来的深造或者是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13
[收稿日期]2014 ― 10 ― 23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编号:12GL17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廖金萍(1984―),女,江西九江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
现阶段,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向现代城市一元经济结构转型,如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城乡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方面,更反映在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新时期中国扶贫工作的主战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令人关注。从理论上而言,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度能客观掌握农村供给的现实情况,它是评价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的一种形式,可以为政府改进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为使农村能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提供一定的参考基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忽视了农民的真实需求意愿,造成了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平衡和农民需求意愿的歪曲。服务型政府要求公共部门应当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和高效的公共服务,满足农民需求,进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农业发展和提升农民的福利水平。按照“需求为主,满意为辅”的原则来确定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先序,以实现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与农民实际需求的相互吻合。
一、调研概述
(一)调研对象及基本情况
2014年7―8月,笔者所在课题组选取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江西省罗霄山片区农村作为调研样本地。江西省罗霄山片区包括萍乡市、赣州市、吉安市、抚州市等18个县(市、区)。本次调研采取对样本地的农户随机问卷和访谈方式进行,此次调研共对40个乡(镇)87个自然村发放56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548份,有效问卷526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3.92%。全部调查问卷数据资料,从调查的性别分布来看,男性比例大于女性所占的比例,其中男性占60.51%,女性占39.49%,男女性别比例正常合理基本均衡。样本的年龄分布情况是,在被调查者中人数最多的年龄主要集中31―60岁这个年龄段,占了样本总数的74.53%,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从文化程度分布来看,被调查者文化程度大多数集中在小学和初中学历,初中学历占38.22%,说明调查对象能够读懂和理解调查所涉及的问题。家庭月收入和收入来源的情况分别是,月收入为1000―1500元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比较大,占36.25%,1000元以下占的比例为17.17%;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最多,占33.76%,其次是30.57%从事种植业,这符合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底子薄收入低、收入来源单一的事实。被调查者中本村户口人数占绝大多数,表明调研所收集的数据可信有效。
(二)调研问卷设计与实施方法
调研问卷共有两种,调研问卷Ⅰ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评价”, 调研问卷Ⅱ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度评价”。 调研选取14项有代表性的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并分成4大类,分别为基础类公共服务、基本民生类公共服务、经济类公共服务、社会类公共服务,其中,基础类公共服务包括乡村道路建设、供电照明、通信网络、农田水利设施、饮用水设施建设;基本民生类公共服务包括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养老;经济类公共服务包括农业科技下乡推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民贷款优惠;社会类公共服务包括垃圾收集处理、社会治安状况、文化娱乐体育设施。
调研问卷Ⅰ满意度评价表,采用李克特五点评分量表(Likert scale)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进行测评,将各项公共服务满意度设置5个选项“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 调查内容就是请农民根据本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实际情况对上述14项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进行评价打分。然后再采用赋值法对各项满意度分别赋值,“非常满意”为5分、“比较满意”为4分、“基本满意”为3分、“不太满意”为2分和“非常不满意”为1分。满意度是一个加权平均数,按量表计算值计算。分数越高,说明该项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越高。
调研问卷Ⅱ需求度评价表,将上述14项公共服务列出迫切需求、需求、不需求、非常不迫切需求四个需求等级,由农民根据自我感受对各项公共服务进行唯一选择,不能多选。同样给四个需求等级赋予一定的权重值,依次为4分、3分、2分、1分,最后的需求分值也采用加权平均法,参照上述计算公式得出。分值越高,表明农民对该项公共服务供给需求度越高。
二、实证分析
在实地调研结束后,笔者整理并汇总统计了有效问卷,并以百分比的形式得出了各项公共服务供给的满意程度和需求程度,先计算得出各项满意度和需求度分值,满意度分值满分为5分,需求度分值满分为4分。
(一)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的评价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江西省罗霄山区农民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偏低,分值为3.05分,满意度得分最高的前四个项目是供电照明、通信网络、乡村道路建设、义务教育;满意度得分最低的后四个项目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业科技下乡推广、就业服务、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从总体情况来看,基础类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相对较高,经济类和社会类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都很低,基本民生类公共服务处于一般水平,表明农民对政府提供的“硬”公共服务满意程度高于“软”公共服务。自从新农村建设以来,江西省罗霄山区农村供电照明、通信网络、乡村道路状况有了较大地改善,但农业科技下乡推广、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仍然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软肋。
(二)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程度评价分析
从表2各项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分值来看, 农民对各类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优先顺序依次是: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乡村道路建设属于需求程度第一等级的公共服务;饮用水建设与安全、义务教育、养老、农民贷款优惠属于需求程度第二等级的公共服务;供电照明、农田水利设施、社会治安、通信网络、垃圾收集处理属于需求程度第三等级的公共服务;农业科技下乡推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属于需求程度第四等级的公共服务。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保障的需求最强烈,属于基础设施类公共服务的乡村道路建设和饮用水建设需求也很强烈。农民对农业科技下乡推广、职业技能培训、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的需求程度低。
三、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和需求度矩阵分析
图1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和需求度矩阵
把上述农户的满意度和需求度得分数据作为观测值,对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和需求偏好进行综合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公共服务进行聚类分析,探讨出各类公共服务供给的特征(见图1)。
第Ⅰ象限特征:高需求度、低满意度,公共服务为养老服务。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老年人口增长快,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数目剧增,而农村的青壮年多数选择外出务工,这使得农村养老问题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因此养老保障服务成为农民需求度较高的公共服务。
第Ⅱ象限特征:高需求度、中等满意度,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乡村道路建设、饮用水建设与安全、义务教育。乡村道路建设和饮用水建设与安全属于基础类公共服务,中等满意度表明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大力改善了农村道路和饮水的状况,基本解决了通路、通水问题,所以大部分村民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值得注意的是,饮用水设施建设与安全的满意度在基础公共服务中是最低的,水压低,水质差一直是村民反映最多的问题。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和义务教育属于民生类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医疗卫生服务和义务教育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民最需要的公共服务之一。国家实行了义务教育免费之后,“两免一补”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证了村民的看病问题,政府补贴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负担,参合率在90%以上。满意度中等的原因在于义务教育在设施、师资、资金保障方面还并不完善,乡村卫生院设备匮乏、医术水平有限、医务人员不足、大病救助少。
第Ⅲ象限特征:高需求度、高满意度,在所调查农村无此特征公共服务。
第Ⅳ象限特征:中等需求度、低满意度,公共服务包括农民贷款优惠、社会治安、垃圾收集处理。农民贷款优惠满意度低,原因在于申请支农信贷资金条件适当但程序繁琐,访谈中不少村民表示没听说过此项政策。关于社会治安,大部分村民认为当地农村社会治安总体良好,但盗窃案件频发。在所调研的农村中有一大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卫生整顿、环境治理以及村容村貌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改善,然而远离村镇的山村大多数生活垃圾都是随意排放、任其风化。村民对这些公共服务表示出不满情绪,但加强改进的意愿也并不很强烈。
第Ⅴ象限特征:中等需求度、中等满意度,公共服务包括农田水利设施、供电照明、通信网络。供电照明状况满意度最高,其次是通信网络,被调查的村民认为这两项服务能满足基本需求,村民对电压不稳、信号不强这些问题基本能容忍,农田水利设施存在设施陈旧、年久失修、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但他们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所以改善的需求并不是很强烈。
第Ⅵ象限特征:中等需求度、高满意度,在所调查农村无公共服务呈现此特征。
第Ⅶ象限特征:低需求度、低满意度,公共服务包括农业科技下乡推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文化娱乐体育设施。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村民对农业科技下乡推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缺乏了解,甚至有的受访者表示没听说过。大多数农民表示没有参加过农业科技推广和技能培训活动,农技推广员也是偶尔下到农村,少数村民甚至怀疑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服务的效果。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用工单位常常会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因而他们对当地政府提供的技能培训兴趣不大,留在农村的老弱农民对农技推广关注度不高。农民对农村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的满意度和需求度都是最低的,这主要是因为农民认为文化娱乐体育的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而缺乏这些方面偏好。
第Ⅷ象限特征:低需求度、中等满意度,在所调查农村无此特征公共服务。
第Ⅸ象限特征:低需求度、高满意度,在所调查农村无此特征公共服务。
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优先次序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和需求度的综合矩阵分析,可以看出满意度较高的公共服务,需求度会降低一些,例如供电照明、通信网络。但也有例外,乡村道路建设的满意度排在第三位,但是它的需求度仍然很高,处在第二位;农业科技下乡推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的满意度很低,然而农民对它们的需求度也是最低的。这表明农村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需求度不存在完全相关性,这一结论与张立荣、李名峰(2012)的结论一致。需求度不完全受满意度的影响,还受农民农民收入水平、文化素质和观念等因素影响。
结合上述模型分析,按照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来确定江西省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优先次序,从先至后排列依次为:第Ⅰ象限、第Ⅱ象限、第Ⅳ象限、第Ⅴ象限、第Ⅵ象限、第Ⅶ象限、第Ⅶ象限。
1.养老服务,排在供给优先序首位,它属于农民生存和安全需求,当地各级政府应扩大“新农保”的覆盖面,提高农民参保补贴水平和养老保障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保证村民都能公平地享受国家的普惠政策。
2.对于供给优先序第二位的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义务教育这民生类基本公共服务需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保障弱势群体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得性,逐步实行高中阶段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对农民需求意愿强烈的乡村道路建设、饮用水建设与安全这类基础设施项目,发放专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
3.对于供给优先序第三位的农民贷款优惠,放宽当地农户申请支农信贷资金的条件并简化申请程序,建立三农风险保障机制,降低农业发展的高风险性和不稳定性,保障农业的收益和农民的收入,最大程度的保证农民无后顾之忧。加大对农村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建设农村安全防控体系。
4.农田水利设施、供电照明、通信网络公共服务处于供给优先序第四位。一方面加强重点领域的公共财政投入,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基础设施类公共服务的维护保障水平。
5.农业科技下乡推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供给优先序排在第四位,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此类高层次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建立自下而上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通过顺畅的需求表达渠道增强农民的参与决策意识。提高农村自治组织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实现政府主导下吸引个人、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共同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多中心解决方案。
〔参 考 文 献〕
〔1〕王谦.于农民视角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合意度和需求程度分析――以山东省三县市的调研为例〔J〕. 山东社会科学,2008,(03) .
〔2〕陈东.我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效率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71-72.
〔3〕李倩,张开云.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现状与对
策――基于广东省农村公共服务调查的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0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