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基本概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统计学基本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统计学基本概念

篇1

2.搜集资料。搜集资料是根据设计的要求,获取准确可靠的原始资料,是统计分析结果可靠的重要保证。医学统计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本文由收集整理一是统计报表 统计报表是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国家规定的报告制度,定期逐级上报的有关报表。如法定传染病报表、出生死亡报表、医院工作报表等,报表要完整、准确、及时。二是医疗卫生工作记录 如病历、医学检查记录、卫生监测记录等。三是专题调查或实验研究 它是根据研究目的选定的专题调查或实验研究,搜集资料有明确的目的与针对性。它是医学科研资料的主要来源。

3.整理资料 。整理资料的目的就是将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反复核对和认真检查,纠正错误,分类汇总,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进一步的计算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过程如下:一是审核:认真检查核对,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二是分组:归纳分组,分组方法有两种:一是质量分组,即将观察单位按其类别或属性分组,如按性别、职业、阳性和阴性等分组。二是数量分组,即将观察单位按其数值的大小分组,如按年龄的大小、药物剂量的大小等分组。三是汇总:分组后的资料要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汇总,整理成统计表。原始资料较少时用手工汇总,当原始资料较多时,可使用计算机汇总。

4.分析资料。分析资料是根据设计的要求,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专业知识,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统计分析包括以下两大内容: 一是统计描述将计算出的统计指标与统计表、统计图相结合,全面描述资料的数量特征及分布规律。二是统计推断使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通过样本统计量进行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以达到了解总体的数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才是最终的研究目的。

二、临床研究中统计学的作用

临床研究中统计学的作用是什么?我们所做的就是区分事实和偶然性。我们需要比较组间差异,并检验干预的效应。

在对试验进行分析时,统计学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应当记住,统计方法仅仅是一种帮助我们解释试验中所获得的数据的工具。它们是一种工具而不是试验的最终结果。而且像任何工具一样,使用统计工具必须小心。计算机可以产生一些或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但是只有研究者才知道该使用何种统计学检验来进行统计学分析。已参加培训的研究者可以很容易地选择统计学检验方法,必须记住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于没有足够知识的人而言,有强大功能的统计软件包可能导致致命性的错误。

生物统计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其正确性。对于关键性的数据分析、试验的结果尤其是结果的发表,正确性都是其核心。有两种正确性:内部的和外部的(可推广性)。

内部的正确性就是在设定的试验范围内结果是准确的,使用的方法和分析经受得住检验,数据和相关的医学文献均支持研究者对试验结果的解释和结论。

外部正确性或可推广性决定了试验设计是否能够允许所做的观察和所得的结论推广到整个人群。试验人群的选择决定了最大可推广范围,这个概念我们在这个讲座的其它部分已经谈到过。如果研究对象包括男性、女性、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年龄分层,那么就有更多的机会将临床试验的结果应用于普通人群。另一方面,受试者的选择也将决定研究和结论可应用的人群范围。例如,如果在临床试验中选择年龄介于5~10岁的儿童,那么该试验的结果就仅能应用于该人群。如果选择45岁以上的男性作为受试者,那么试验结果就只能应用于这个人群。

现在我们将要讨论如何看待一些类型的数据。首先是相对危险度和比值比。这是评价后果的指标,当比较暴露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时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值比主要用于病例对照研究。相对危险度主要用于队列研究。

让我们首先看一下相对危险度。数据显示是如何得到一个相对危险因素的。表格被分为两行两列,第一列是发病,第二列是未发病。我们看一下发病是否是暴露于危险因素的结果或者未暴露于该危险因素。暴露组发病数被标为a,暴露组未发病数被标为b,非暴露组的发病数被标为c,非暴露组未发病数被标为d。从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到相对危险度,相对危险度是暴露组的发病率除以非暴露组的发病率,即(a/(a+b))/(c/(c+d))。这就是相对危险度。用来计算比值比的表格结构与上表相似,但是计算方法不同。仍具有这样的自变量,暴露于危险因素或未暴露于危险因素与发病或未发病比较。即a和b,与c和d。但是比值比与相对危险度不同,它是由(a×d),即病例组有暴露史×对照组无暴露史除以(b×c),即病例组无暴露史×对照组有暴露史。比值比即(a×d)/(b×c)。

篇2

二、注重掌握各种统计方法

使用的条件学生在解决具体的心理统计学问题时,经常不能够准确地判断使用什么统计方法。如在解题时学生经常不能判断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相关样本t检验。究其原因还是对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样本t检验的使用条件不清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强调各种统计方法使用前提条件的重要性。在什么前提条件下使用什么心理统计学方法是对理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最好体现。

篇3

Biostatistics and

Epidemiology

A Primer for Health and

Biomedical Professionals

Third Edition

2004, 243pp.

Softcover $ 33.20

ISBN 0-387-40292-6

本书是由美国Albert Einstein医学院流行病学和群体健康系流行病学室Sylvia Wassertheil Smoller教授编著的。第一版于1990年出版,第二版于1995年出版,现为第三版。本书的特点是根据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基本框架,使读者理解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理解“为什么做”和“做什么?”学会“如何做、如何解释”。书中的内容都是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中最常用的、或是在文献中经常引用的。

全书共分9章。第1章讲述科研方法问题,包括逻辑推理、变异、研究设计、变量的量化、无效假设、假设检验、检验错误的类型、显著性水平等;第2章叙述概率的一些基本概念;第3章介绍常用的统计学检验方法;第4章介绍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流行病学的应用、常用指标、流行病学研究类型、偏倚、混杂、交互、多变量分析等;第5章介绍筛检的基本概念;第6章是叙述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第7章介绍生活质量的评价,包括量表的结构、可靠性、真实性、敏感性(反应性)以及用量表评价生活质量的局限性;第8章介绍遗传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双生子研究、连锁和联系分析、传递不平衡检验等;第9章阐述科研伦理学与统计学的关系。第8、9两章的内容在人类研究中十分重要,是第三版新增加的,是一般流行病学或统计学入门书籍中所没有的。

书后附有9项附录,介绍正文中各种统计学计算的实例,以使读者能够更顺利阅读本书、以及如何实际计算,包括卡方、Z值及t-值的临界值表、Fisher精确检验、几组比较的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相关系数计算、率的年龄调整、比值比的可信性、两个变量的“J”或“U”型关系、量表记分改变的适宜性(敏感性)评价、以及遗传学基本原理和知识。书后还附有参考文献及建议阅读的书目,读者如需了解更深入的、超出本书范围的内容、或涉及高等数学方面的内容,可阅读这些推荐的教科书。书末附有主题索引,便于读者检索。

本书以科学的哲学和逻辑学原理,讨论统计学检验的基本原理,而不是让读者去做具体的统计学检验。全书各章节都是独立的,读者可不按顺序阅读,只阅读感兴趣的部分。本书特别适合那些没有或很少有数学背景的读者,使他们能够读得懂、用得上。

本书内容既简明,又适合范围较广的读者需要,所阐述原理和方法适合多种领域,包括医学、公共卫生、心理学、教育学。本书是一本简明的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教科书,适合从事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医生、医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或非医学专业学生参考,也可供程度较高的读者、以及对生物统计学与流行病学的逻辑学和方法学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参阅。

乌正赉,教授

篇4

2.1改革教学内容

2.1.1结合职业岗位需求,精选授课内容:不同的职业岗位对《卫生统计学》知识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教师要对专业岗位需求有清晰的认识,认真研读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该专业对《卫生统计学》知识的整体需求和知识结构。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对《卫生统计学》专业知识的需求主要包括常用统计图表的制作、常用资料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很少用到多元回归分析、医学科研设计等统计方法。因此,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梳理和筛选。

2.1.2强调对基本原理、概念的理解,形成统计思维,避免死记硬背:五年高职学生普遍存在逻辑思维能力差、喜欢死记硬背概念、生搬硬套公式等情况,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及时复习,很容易把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张冠李戴。作为教师,应在讲清《卫生统计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讲清、讲透几种最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统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掌握统计方法的基本概念和有关公式的应用条件上,让学生对统计内容进行对比、归纳,建立统计知识的整体观。课后让学生及时复习,以满足将来职业岗位的需要。

2.1.3结合统计软件,淡化公式的数理推导和记忆《:卫生统计学》具有理论深奥、概念抽象、数据枯燥的特点,但它不是数学,不像数学那样着重公式的推导、证明、记忆,并通过大量的习题运算来强化公式《。卫生统计学》的主要特点是逻辑性和实践应用性强,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适的统计软件能使复杂的统计过程简单化,更容易激起学生学好《卫生统计学》的兴趣。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等,使学生在学习统计学时不再拘泥于繁杂的计算过程,而是更加注重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能根据资料的类型,利用软件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熟练地进行数据分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统计软件的操作使用能力。

2.2改革教学方法

2.2.1密切结合医学实例,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卫生统计学》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应用型学科,多数同学由于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认识不够,不能深刻认识《卫生统计学》的重要性,导致缺乏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实习、案例讨论。课堂上教师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公式和计算等,然后让学生采用手工法计算相应的统计指标,结果是繁琐的计算使学生对统计学这门课程越来越不感兴趣,对所学的内容似懂非懂,遇到具体问题时无所适从《。卫生统计学》授课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应用教学法等,通过应用统计软件、分析案例避开繁琐的运算,着重培养学生使用统计学这一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交流多,学生印象深刻,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2.2适当拓展课本知识:适当拓展对数据量较大的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能力训练,如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如何相互转换、导入,不同形式录入的数据如何整理分析,如何选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等。只有通过具体的资料分析、统计方法的应用训练,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形成统计思维。

2.3改革教学评价的方式

2.3.1注重从结果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体现在应用性和操作性上,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务必摒弃简单的以期中或期末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做法。应做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调整考试结构,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两个维度进行测试。基本能力的评价要覆盖课堂考核、课后考核、课前预习、知识掌握、灵活应用程度等方面,以全面考查学生对《卫生统计学》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具体案例的统计分析能力。

2.3.2从知识评价的单一体系向知识、能力、应用分析等多元评价转变:目前,多数《卫生统计学》教材和各院校开设的《卫生统计学》课程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公式的推导、运算,很多时间花费在讲解基本原理和具体公式上,导致最终的考核评价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较少侧重对于统计思维的养成、具体案例分析能力的考核。为此,对于《卫生统计学》考核的具体评价应该包括课堂知识的掌握、课后的总结归纳、统计软件的应用、具体的案例分析等多元评价。

2.3.3注重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反馈于教学(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客体):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不仅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且应该包括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授课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等进行的定期评价,以期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

篇5

Key words: Medical Statistics;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211-02

0 引言

医学统计学是研究医学领域内数据的科学,是一种方法学。医学统计学指导医学生在医学研究与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获取数据、正确地分析数据以合理地解释所得到的结果。因此医学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医学过程为背景,运用概率统计等基本原理考察、解决和处理医药卫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强调宏观观点、逻辑推理、定量运算及科研设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统计学在医学院校中已成为各层次、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我校在医学检验技术、预防医学、药学等专业均开设了医学统计学。从以往的教学实践看,医学统计学教学现状并不乐观,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数学基础本身就不够扎实,而统计方法完全是和数据打交道,数字多、符号多、公式多,比较抽象难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有畏难情绪。有的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也使得许多学生产生了错误认识,觉得医学统计学和以后实际工作关系不大,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手段的落后、考核方式的不甚合理等等状况,都直接影响了医用统计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对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教学、上机操作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尽量让学生多上机练习,熟悉统计软件的功能,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会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 在教学中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形式和有效手段,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深奥难懂的知识变得简单易学,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解决医学统计教学形式单一,方法呆板的问题,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过程中解脱出来,我们学习和采用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法”引入医学统计学的教学中,通过一个个的医药实际应用案例,引入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要求,在解决案例问题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统计方法,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和动态的实际应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实现了沟通。例如在“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一章教学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这门课程,对医学知识掌握不多,我们就采用了既是学生比较了解而专业性又不是太强的案例“医患关系对重症病人死亡率的影响”,根据问卷调查对收住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分为“医患关系良好组”与“医患关系紧张组”,比较两组间的住院死亡率。结果“医患关系良好组”25例,住院间死亡3例,死亡率13.6%,“医患关系紧张组”23例,住院间死亡9例,死亡率39.1%,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意义。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可得出初步结论:医患关系紧张亦可增高重症病人的住院死亡率,其原因可能与医师害怕被病人告而治疗方案趋向保守有关。通过此案例的教学,即使学生了解了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和基本概念,也对医学生的医德以及人际关系培养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医学统计学的实用价值,能比较顺利完成从统计学概念和方法到实际应用的过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个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实现融会贯通,强化了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统计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统计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了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素质的转变。

摘要: 医学统计学是研究医学领域内数据的科学,医学统计学指导医学生在医学研究与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获取数据、正确地分析数据以合理地解释所得到的结果。本文旨在分析医学统计学教学现状,提出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进考核方法,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兴趣与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帮助医学生建立正确的医学统计观念,掌握基本的统计学方法,提高科研和综合分析能力。

Abstract: Medical Statistics is the study of medical data. Medical Statistics guides medical students in med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how to effectively access the data, analyze the data correctly to get a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ult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eaching situation of Medical Statistics, introduces the advanced teaching methods, uses advanced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s assessment methods, for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in learning Medical Statistics and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o help medical students develop the proper concept of Medical Statistics, grasp basic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关键词: 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

Key words: Medical Statistics;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211-02

0 引言

医学统计学是研究医学领域内数据的科学,是一种方法学。医学统计学指导医学生在医学研究与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获取数据、正确地分析数据以合理地解释所得到的结果。因此医学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医学过程为背景,运用概率统计等基本原理考察、解决和处理医药卫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强调宏观观点、逻辑推理、定量运算及科研设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统计学在医学院校中已成为各层次、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我校在医学检验技术、预防医学、药学等专业均开设了医学统计学。从以往的教学实践看,医学统计学教学现状并不乐观,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数学基础本身就不够扎实,而统计方法完全是和数据打交道,数字多、符号多、公式多,比较抽象难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有畏难情绪。有的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也使得许多学生产生了错误认识,觉得医学统计学和以后实际工作关系不大,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手段的落后、考核方式的不甚合理等等状况,都直接影响了医用统计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对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教学、上机操作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尽量让学生多上机练习,熟悉统计软件的功能,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会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 在教学中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形式和有效手段,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深奥难懂的知识变得简单易学,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解决医学统计教学形式单一,方法呆板的问题,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过程中解脱出来,我们学习和采用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法”引入医学统计学的教学中,通过一个个的医药实际应用案例,引入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要求,在解决案例问题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统计方法,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和动态的实际应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实现了沟通。例如在“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一章教学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这门课程,对医学知识掌握不多,我们就采用了既是学生比较了解而专业性又不是太强的案例“医患关系对重症病人死亡率的影响”,根据问卷调查对收住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分为“医患关系良好组”与“医患关系紧张组”,比较两组间的住院死亡率。结果“医患关系良好组”25例,住院间死亡3例,死亡率13.6%,“医患关系紧张组”23例,住院间死亡9例,死亡率39.1%,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意义。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可得出初步结论:医患关系紧张亦可增高重症病人的住院死亡率,其原因可能与医师害怕被病人告而治疗方案趋向保守有关。通过此案例的教学,即使学生了解了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和基本概念,也对医学生的医德以及人际关系培养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医学统计学的实用价值,能比较顺利完成从统计学概念和方法到实际应用的过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个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实现融会贯通,强化了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统计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统计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了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素质的转变。

存入我的阅览室

2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2.1 传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侧重公式推导,推荐简化公式,学生觉得枯燥、难懂,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把重点转移到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公式上来。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板书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利用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尽量把抽象的概念,难理解的公式直观化,使之便于理解。让枯燥难懂的抽象问题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增加了课堂信息容量,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2.2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对统计学方法的选择和对统计学结果的分析。医用统计学中任何章节都有数学公式和数学计算,公式的描述和计算的过程占有相当的篇幅,内容庞大、繁杂,计算起来十分困难。特别是所有的例子都是以手工计算为背景而编写的,数据的组织、公式的演算详细具体,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工具,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计算器和统计学软件,简化运算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1]。

2.2.1 掌握使用计算器解决简单的统计学问题 功能比较全面的计算器具有普通运算和统计运算两方面功能,学生对于用计算器一般运算和函数运算的功能比较熟悉,但对其统计功能知道的不多,为此,在教学中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统计功能的教学,使得同学们学会利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能比较轻松的完成复杂的计算,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统计结果以得到正确结论,培养学生的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和考试时学生都可以用计算器完成计算工作,计算过程占的时间即少,计算的结果也正确和一致。但是,计算器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计算工具,对于像方差分析、正态性检验、秩和检验和线性回归等方法来说,计算器难以胜任。如果需要对同样的一组数据,用不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对结果进行比较,靠计算器就十分困难了。

2.2.2 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统计软件的使用教学十分重要,这种教学方法顺应了医学科技发展形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学习使用统计软件包已成为统计学计算的主要工具和重要渠道。我们使用的是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的世界上通用的统计软件包SPSS,SPSS基本涵盖了现用统计学教科书中的内容,并且使用简便,也迎合了大部分学生电脑操作比较熟练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积极性比较高。况且对于常用的统计学方法,该软件都可以处理,其中,我们选用的重点是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和线性回归与等内容[2]。凡教科书练习题中涉及的上述内容均可由软件完成,学生只要知道如何把数据输入软件,如何分析软件所显示的结果即可。

3 采用更加科学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指引着教学的方向。多年来,医用统计学的考试一直沿用的闭卷笔试的方式,固然对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提高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差距太大。因此改进高职院校医用统计考核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认为一要在考核内容上要突出完整性。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和常用分析方法等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比如撰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和计算机操作等[3]。二要在成绩的评定上注重合理性。除了笔试,上机操作成绩之外,还要把平时学习中撰写调查报告,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等平时成绩结合起来综合评定[4],这样引导学生不仅要重视最后考试,更要注重平时学习,不仅要学好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统计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努力实现学生由“高分”向“高能”转变。

总之,对于医学生来说,医学统计学的作用不可轻视,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从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进考核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并在教学过程中付诸于实践,充分展示医用统计学的应用价值,得到学生广泛接受,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范群.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中国校医,2007,21(06).

[2]郭树榜.PEMS统计软件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17(04).

[3]赵宏林.护理统计学模仿式教学方法初探.护理学杂志,2001(09).

[4]王静,叶冬青,张承业.医学统计学实验教学探讨.医学教育探索,2006,5(01). 析、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和线性回归与等内容[2]。凡教科书练习题中涉及的上述内容均可由软件完成,学生只要知道如何把数据输入软件,如何分析软件所显示的结果即可。

3 采用更加科学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指引着教学的方向。多年来,医用统计学的考试一直沿用的闭卷笔试的方式,固然对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提高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差距太大。因此改进高职院校医用统计考核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认为一要在考核内容上要突出完整性。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和常用分析方法等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比如撰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和计算机操作等[3]。二要在成绩的评定上注重合理性。除了笔试,上机操作成绩之外,还要把平时学习中撰写调查报告,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等平时成绩结合起来综合评定[4],这样引导学生不仅要重视最后考试,更要注重平时学习,不仅要学好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统计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努力实现学生由“高分”向“高能”转变。

总之,对于医学生来说,医学统计学的作用不可轻视,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从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进考核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并在教学过程中付诸于实践,充分展示医用统计学的应用价值,得到学生广泛接受,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范群.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中国校医,2007,21(06).

[2]郭树榜.PEMS统计软件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17(04).

[3]赵宏林.护理统计学模仿式教学方法初探.护理学杂志,2001(09).

[4]王静,叶冬青,张承业.医学统计学实验教学探讨.医学教育探索,2006,5(01).

存入我的阅览室

2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2.1 传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侧重公式推导,推荐简化公式,学生觉得枯燥、难懂,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把重点转移到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公式上来。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板书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利用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尽量把抽象的概念,难理解的公式直观化,使之便于理解。让枯燥难懂的抽象问题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增加了课堂信息容量,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2.2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对统计学方法的选择和对统计学结果的分析。医用统计学中任何章节都有数学公式和数学计算,公式的描述和计算的过程占有相当的篇幅,内容庞大、繁杂,计算起来十分困难。特别是所有的例子都是以手工计算为背景而编写的,数据的组织、公式的演算详细具体,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工具,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计算器和统计学软件,简化运算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1]。

2.2.1 掌握使用计算器解决简单的统计学问题 功能比较全面的计算器具有普通运算和统计运算两方面功能,学生对于用计算器一般运算和函数运算的功能比较熟悉,但对其统计功能知道的不多,为此,在教学中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统计功能的教学,使得同学们学会利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能比较轻松的完成复杂的计算,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统计结果以得到正确结论,培养学生的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和考试时学生都可以用计算器完成计算工作,计算过程占的时间即少,计算的结果也正确和一致。但是,计算器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计算工具,对于像方差分析、正态性检验、秩和检验和线性回归等方法来说,计算器难以胜任。如果需要对同样的一组数据,用不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对结果进行比较,靠计算器就十分困难了。

2.2.2 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统计软件的使用教学十分重要,这种教学方法顺应了医学科技发展形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学习使用统计软件包已成为统计学计算的主要工具和重要渠道。我们使用的是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的世界上通用的统计软件包SPSS,SPSS基本涵盖了现用统计学教科书中的内容,并且使用简便,也迎合了大部分学生电脑操作比较熟练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积极性比较高。况且对于常用的统计学方法,该软件都可以处理,其中,我们选用的重点是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和线性回归与等内容[2]。凡教科书练习题中涉及的上述内容均可由软件完成,学生只要知道如何把数据输入软件,如何分析软件所显示的结果即可。

3 采用更加科学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指引着教学的方向。多年来,医用统计学的考试一直沿用的闭卷笔试的方式,固然对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提高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差距太大。因此改进高职院校医用统计考核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认为一要在考核内容上要突出完整性。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和常用分析方法等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比如撰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和计算机操作等[3]。二要在成绩的评定上注重合理性。除了笔试,上机操作成绩之外,还要把平时学习中撰写调查报告,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等平时成绩结合起来综合评定[4],这样引导学生不仅要重视最后考试,更要注重平时学习,不仅要学好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统计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努力实现学生由“高分”向“高能”转变。

总之,对于医学生来说,医学统计学的作用不可轻视,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从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进考核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并在教学过程中付诸于实践,充分展示医用统计学的应用价值,得到学生广泛接受,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范群.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中国校医,2007,21(06).

[2]郭树榜.PEMS统计软件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17(04).

[3]赵宏林.护理统计学模仿式教学方法初探.护理学杂志,2001(09).

[4]王静,叶冬青,张承业.医学统计学实验教学探讨.医学教育探索,2006,5(01).

2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2.1 传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侧重公式推导,推荐简化公式,学生觉得枯燥、难懂,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把重点转移到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公式上来。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板书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利用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尽量把抽象的概念,难理解的公式直观化,使之便于理解。让枯燥难懂的抽象问题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增加了课堂信息容量,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2.2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对统计学方法的选择和对统计学结果的分析。医用统计学中任何章节都有数学公式和数学计算,公式的描述和计算的过程占有相当的篇幅,内容庞大、繁杂,计算起来十分困难。特别是所有的例子都是以手工计算为背景而编写的,数据的组织、公式的演算详细具体,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工具,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计算器和统计学软件,简化运算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1]。

2.2.1 掌握使用计算器解决简单的统计学问题 功能比较全面的计算器具有普通运算和统计运算两方面功能,学生对于用计算器一般运算和函数运算的功能比较熟悉,但对其统计功能知道的不多,为此,在教学中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统计功能的教学,使得同学们学会利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能比较轻松的完成复杂的计算,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统计结果以得到正确结论,培养学生的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和考试时学生都可以用计算器完成计算工作,计算过程占的时间即少,计算的结果也正确和一致。但是,计算器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计算工具,对于像方差分析、正态性检验、秩和检验和线性回归等方法来说,计算器难以胜任。如果需要对同样的一组数据,用不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对结果进行比较,靠计算器就十分困难了。

2.2.2 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统计软件的使用教学十分重要,这种教学方法顺应了医学科技发展形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学习使用统计软件包已成为统计学计算的主要工具和重要渠道。我们使用的是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的世界上通用的统计软件包SPSS,SPSS基本涵盖了现用统计学教科书中的内容,并且使用简便,也迎合了大部分学生电脑操作比较熟练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积极性比较高。况且对于常用的统计学方法,该软件都可以处理,其中,我们选用的重点是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和线性回归与等内容[2]。凡教科书练习题中涉及的上述内容均可由软件完成,学生只要知道如何把数据输入软件,如何分析软件所显示的结果即可。

3 采用更加科学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指引着教学的方向。多年来,医用统计学的考试一直沿用的闭卷笔试的方式,固然对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提高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差距太大。因此改进高职院校医用统计考核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认为一要在考核内容上要突出完整性。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和常用分析方法等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比如撰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和计算机操作等[3]。二要在成绩的评定上注重合理性。除了笔试,上机操作成绩之外,还要把平时学习中撰写调查报告,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等平时成绩结合起来综合评定[4],这样引导学生不仅要重视最后考试,更要注重平时学习,不仅要学好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统计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努力实现学生由“高分”向“高能”转变。

总之,对于医学生来说,医学统计学的作用不可轻视,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从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进考核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并在教学过程中付诸于实践,充分展示医用统计学的应用价值,得到学生广泛接受,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范群.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中国校医,2007,21(06).

[2]郭树榜.PEMS统计软件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17(04).

篇6

1.体育统计学教学模式重建的必要性

体育统计学作为一门体育交叉学科,在揭示体育现象规律和促进体育事业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体育统计学教学效果比较差。从近几年发表体育文献中,体育统计方法使用不当现象严重,忽略了使用的条件和范围。体育科技论文中误用体育统计指标、方法和结论现象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体育统计学教材编排不当、理论抽象、教学方法不当和忽略体育统计的应用,其中忽略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最主要的原因。[1]因此,新的体育统计学的教学模式重建是体育统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2.分析与讨论

2.1体育统计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统计知识对于数理基础较差的体育专业学生而言,接受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应根据目前学生的数理知识水平,选择适合学生自身水平的体育统计教学内容。教师应使学生掌握体育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强调统计方法的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才能在应用时不会迷惑而误用。课程应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一些常规的统计内容,包括体育统计的基本概念与常使用的统计量、在体育现象中常用的统计检验方法、在体育科研中常用的统计设计和问卷(量表)的信、效度检验;其次是多元的统计,包括相关与回归、聚类、判别和主成分与因子等统计分析;最后是在体育科研中spss统计软件的使用。教材应该根据上述三个方面进行选择,要求教材的内容通俗易懂,案例联系实际,适合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逐步完善本课程的教材体系。

2.2体育统计学的教学实践进行强化

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模拟现场教学,利用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搜集数据资料完成教学实践。[2]比如学校组织的篮球比赛,进行“某个篮球代表队与其它队伍的各项篮球技术指标进行T检验”的实践教学。教学实践的具体操作过程:确定研究对象和和样本、进行简单随机抽样、选择测定方法、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回收和审核、整理资料、录入数据和资料分析等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学会制作统计表,某个篮球代表队的各项技术指标统计,与其它队伍进行T检验验证是否存在明显差异。

2.3体育统计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

2.3.1理论联系实际

体育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比较抽象,如果能联系实际就能使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运用体育实例或体育科研论文中的统计案例,能使理论知识形象化,拓宽学生视野,了解体育领域中统计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3.2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体育统计学课程必须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案例分析、计算程序和SPSS操作使用多媒体,可以节约时间,能使抽象的统计知识形象化,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课前要精心制作PPT,使讲解与演示结合,只要课前精心设计课件,演示就相当方便。因此,体育统计学课程宜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3.3课堂师生进行互动

教学中师生互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师生双方通过互相影响进行合作教学的过程。互动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主动思考的良性循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可以使学生灵活应用学到的知识。因此,教学互动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

2.3.4中英文结合教学

SPSS统计软件大多数都是英文版的,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中英文结合教学。虽然英汉双语教学条件还不具备,但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介绍关于操作SPSS软件的重点英语单词,可以降低学生操作SPSS统计软件的难度。

2.4体育统计学的教学评价进行标准化

体育统计学的评价方式宜采用动态发展的评价模式,将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3]

2.4.1出勤考核

出勤考核是维持课堂的前提,教师作为一个监督员,可以通过点名和布置课堂作业等手段完成出勤考核,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2.4.2综合应用考核

综合应用考核由撰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考评和计算机操作三个部分组成。

在体育统计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调查,让他们对调查亲身体验,通过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分析体育案例一般都综合运用了多种体育统计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如综合指标分析法、抽样推断分析法和相关回归分析法等。体育统计教学和知识的运用都离不开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

3.结论

在“知识经济”视角下,体育统计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根本出发点,改变传统重理论的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方法多样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闭卷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真正考评学生解决体育问题的能力。体育统计教学模式要让学生体会体育统计思想,主动设计方案、整理数据和制定决策,为维护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

【参考文献】

篇7

《医学统计学》是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医学科研的一门应用性学科,贯穿医学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对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医学统计学》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因此,要“真正”掌握统计方法,应该在先掌握数理统计学原理后,再继续学习《医学统计学》。这样,在学习时间上至少需要200个学时才行!但这在医学院校是绝对行不通的。目前,应该让医学生对统计学理论掌握到何种程度?一直是一个热点的争议问题]。

1.1.2抽象性

《医学统计学》虽然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但其思考方式仍然属于抽象性的。而医学生普遍受到医学课程形象思维的训练,对《医学统计学》中的抽象概念和逻辑推理较难接受,导致学生在学习《医学统计学》课程时不去主动思考,不善于总结,而只是机械记忆。因此,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医学统计学》内容抽象枯燥、公式多、计算繁杂,记公式、背概念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难以真正掌握这门学科[2]。

1.2提高所谓主观问题主要是由于医学生自身专业特点和学习态度以及老师对教学认识不同出现的问题

1.2.1学生的重视态度问题

一方面,由于医学生认为毕业后主要工作是临床医生,认为怎样看病、看好病才是真本事。另外,由于统计课程的内容不能直接看到其应用价值,因此,在学习阶段普遍重视临床知识和医学技能的学习,认为《医学统计学》在他们今后实际工作中没有什么用处,故不重视此门课程的学习。作行一次调查中发现2/3的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重要性没有体会,表示“不清楚或不知道”。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缺乏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的背景知识,对《医学统计学》中的概念不能正确理解,特别是难以把握概念间的联系及区别,多靠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学生一般期望像其他医学课程一样,在考试前几天进行突击,以通过考试。但往往由于统计学的系统性,不可能征短时间内达到效果,所以,学生普遍形成统¨学课程难学的印象,产生应付了事的态度。

1.2.2科研思维问题

现在,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医学统计学》的知识贯穿于医学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从研究的开始就必须有统计方面的考虑。如实验设计是整个科研过程的关键步骤,不合理的实验设计必将导致不可信的结论。这些设计中如何对照、随机化、样本量估计、指标确定、疗效标准、后期数据处理方法等,均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而现在常见的实验设计错误主要有随机化观念淡漠、缺乏适当的对照组、实验计划不完善、用单因素设计取代多因素设计等,甚至有些研究生对统计学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认识模糊,仅在实验数据出来后才开始考虑统计学问题口]。

1.2.3灵活应用问题

虽然学生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学过统计学,但当他们开始做科研设计时,仍然不会选用恰当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在统计咨询的过程中,作者发现这其中有很多统计学方法都是他们已学过的,但当这些方法以一种新面孔出现时,他们就不会应用了。另外,不能根据数据类型选择恰当的统计学分析方法。无论实验设计是几组数据,一概用t检验来解决,明明是配对资料,却用两组资料t检验来解决。此外,在运用各种统计学分析方法时,忽略其前提条件,对资料的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未做考证,直接套用公式,常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1.2.4教师的认识问题

近几年,针对《医学统计学》教学效果不理想问题,许多教学工作者进行了探索研究。目前,主要的改进措施包括: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模式的调整、考试模式的调整、软件教学和实习课的调整等]。但是,由于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和老师的认识程度不同,很难达成统一意见。

2对教学问题的一些新的思考

2.1对教学目标的思考

目前《医学统计学》教学的目标为掌握所讲授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应用基本的统计学分析处理软件进行数据的计算和分析;能阅读专业文献的统计学方法,能进行基本的科学研究统计设计。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掌握和应用到何种程度是值得讨论的问题。作者认为医学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属于生命科学“形态性”,而不是数理认知逻辑“抽象性”。因此,要让医学生或临床医生全面、透彻地掌握统计学是很难的,也是不太现实的。作者认为,医学生或临床研究者只能掌握基本的统计学概念和方法。所谓掌握基本的统计学概念,即要求掌握统计学的作用、思考问题的基本方式、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所谓掌握基本的统计学方法,即要求掌握有哪些基本的统计学方法,这些方法应用的前提条件,这些方法应用结果如何解释?总之,当医学生或临床医生在进行科研时,应该清楚必须考虑哪些统计学问题,应该使用何种统计学方法。而当他们遇到具体的细节问题时,可以查阅有关书籍或文献,或者咨询有关统计学专家。因此,作者认为学习《医学统计学》的要求是:具备查阅有关书籍或文献的能力和与统计学家交流和对话的基础。

2.2引导学习态度的思考

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而良好的学习态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学统计学》学习态度?讲好“第一堂课”是关键!突出《医学统计学》在他们今后实际工作中所起的巨大作用,通过大量的科研实例来例证《医学统计学》在科研设计、资料收集、数据分析、论文撰写中的重要作用,甚至邀请统计学和临床专家,以讲座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当然,引进实例教学、PBL教学、统计实习等手段,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l_1]。

2.3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传统的教学内容包括3方面:(1)基本概念和方法;(2)公式的来源、推导和详细的手工计算步骤;(3)统计结果的解释与分析[2]。虽然公式的推导有利于对统计基本概念的理解,手工计算能够使学生对公式的印象加深,但对医学生来讲,冗长的公式推导已很难理解,更谈不上对它的记忆了。因此,学生即使在学习了较多的统计学课程后,仍然不理解基本的统计学概念,不会自如地运用统计学公式。作者认为,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首先应该将基本概念讲清楚,对于一些简单的统计分析可以独立完成;对于复杂的方法,如对于样本量大小的计算,临床医生只要知道为什么要算样本量,至于怎么算就可以交给统计学家来解决。

2.4统计学家参与的思考

篇8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f three-year teaching effect of epidemiology of phD graduates in a military college under the standard mode of education

SAI Xiaoyong1,2 TIAN Ou2 ZHANG Shitao3

1.Institute of Geriatrics,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853, China; 2.Standard Office,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853, China; 3.Medical Department,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85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eaching effects of etiology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in grade 2008, 2009, 2010 graduates in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our hospital" for shor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andardized construction in hospital, in order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uture standard teaching system. Methods Before and after the class, the sam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10 items were investigated among grade 2008, 2009, 2010 graduates in our hospital. The correct rate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10 questions include in the questionnaire. Before the class, the correct rates of "relative risk" was lowest in grade 2008, and raised in grade 2009 and 2010; the correct rates of "odds ratio" was lowest in grade 2009, and raised in grade 2010;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wo questions among different grades (P < 0.05). After the class, the correct rates of "case control study" were descended in three years; the correct rates of "relative risk" were highest in grade 2009 and lowest in grade 2010; the correct rates of "confounding" were ascended in three years; the correct rates of "odds ratio", "cohort study" were highest in grade 2008 and lowest in grade 2009; the differences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fter the class, the total scores in grade 2008 and 2009 were ascended than before the class (P < 0.05). Compared with grade 2008, scores of grade 2010 significantly reduced before the class (P < 0.05). After the class, scores were descended year by year in the three grades (P < 0.05). Conclusion "Confounding", "relative risk", "odds ratio" and "causation of disease" are difficult areas in teaching.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needs improvement focus on different teaching difficulty and key content.

[Key words] Standard system; Clinical epidemiology; Teaching effect; Graduate education

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自实施标准化建设以来,各项工作均朝向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有序进行。为进一步推进标准化教学改革,为教学改革提供历史参考依据,有效构建新型的标准化研究生教学模式,本研究对我院2008、2009、2010级博士生临床流行病学连续3年的病因学大课的授课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临床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主干课程,掌握其理论知识和方法是医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基本功[1]。它是一门方法学,逻辑性强[2],因而选择流行病学的病因学大课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08、2009、2010级连续3年全体修临床流行病学学分的博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431份,其中,2008级博士生141人,完成126人,2009级博士生140人,完成135人,2010级博士生150人,完成125人。问卷完整有效者共386份,总有效率为89.6%。

1.2 方法

授课前后采用统一的答卷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姓名、专业、学号及10道判断题,错误判0分,正确判1分,记录总分。双人核查,对比查错。

10个问题分别为:问题1:病例对照研究属于描述性研究。问题2:RR值又叫暴露比值比,是关联强度指标之一。问题3:病例对照研究属回顾性研究,按暴露与否分为两组。问题4:混杂因素与研究因素和疾病都有关联。问题5:配比因素越多,研究越容易进行。问题6:只要OR值>1,就可认为暴露因素与疾病有关联强度。问题7:病例对照研究回忆偏倚不能避免。问题8:队列研究可确定病因。问题9:队列研究论证强度在流行病学研究设计中最高。问题10:队列研究论按暴露与否分为两组,可计算暴露人年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 data 3.0进行数据建库,双人核查。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项分

上课前:问题2正确率以2008级最低(15.1%),2009、2010级较前上升;问题6题3个年级正确率以2009级最低(53.3%),2010级最高(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他题目课前正确率基本持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上课后:问题1正确率3个年级分布呈下降趋势(98.4%、91.9%、81.6%);问题2正确率3个年级中2009级最高(74.8%),2010级最低(40.8%);问题4题正确率3个年级呈上升趋势(60.3%、77.8%、79.2%),问题6、9正确率3个年级以2008年最高(92.9%、84.1%)、2009年最低(57.0%、5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总分

2008、2009级授课前后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授课后正确率上升。2010级授课前后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个年级授课前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010级总分略低。3个年级授课后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见表2。

表2 2008~2010级博士研究生病因学研究

授课前后判断题总分比较(分,x±s)

注:与2008级比较,P < 0.05;与2009级比较,*P < 0.05

3 讨论

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一直以来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问题,我院自2011年实施标准化建院以来,逐步加强医院研究生教育工作。但如何进行标准化教学改革缺乏依据,国内还没有发现相关研究证据,尚属空白领域。作为临床科研方法学的一门核心课程,临床流行病学在医学研究生科研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但出现了总课时数少、高质量授课教员少、课程安排欠合理、广大学员想听的课听不到的现象,因而本研究组针对该课程过去3年的授课效果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和分析。

调查发现,授课前后,学员问题2、6正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上课前,第2题3个年级正确率均在30%以下,且2008级学员正确率最低(15.1%);上课后,3个年级正确率均有所上升,但2008级上升至65.9%。第2题主要考查的是“暴露”这一基本概念,可能说明2008级大部分学员在上课前对这个概念缺乏认识,带着疑问去听讲,所以课堂上对此关注程度较高,听课效果较好[3-4]。问题6,2008级学员授课后正确率上升,2009级学员持平,2010级授课后正确率有所下降。第6题错误主要由于考查对象对“OR值”的含义不清,同样也是考查“暴露”这一基本概念。说明这是病因授课的难点。

上课后,问题1考查的是“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2008级和2009级学员的正确率较高,而2010级学员正确率仅为81.6%,说明其对病因学的基本概念没有掌握。问题4,3个年级正确率在60.3%~79.2%之间,2008级学员此题在授课前后正确率无明显差异,其考查的是“混杂”的概念,说明在授课后2008级学员其基本概念的定义仍不够明确。问题9考查的是“队列研究”这个概念,2009级和2010级近一半学员回答错误,仍是对病因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没有掌握。

在以往的教学[5]中仅要求学生从已收集整理好的资料中计算各暴露水平的RR、OR值,并简单回答这些指标的含义和意义,然而看来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授课中,通过重点讲授,应使学生了解其基本概念,并要求学生讨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通过讨论问题,学生能把所学知识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突出了教学重点[6]。

标准化教学改革中,应将尝试加入更多实践性内容[7]。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相关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如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等,利用课堂或课后时间去查阅文献资料,自行设计一个相关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然后教师实验课堂上进行点评。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研究原理、目的、方法和设计要求,还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在不断对所要结果的选择、否定、选择中设计好自己的研究方案。同时,根据授课效果对教学内容做以调整,增加科研设计与统计分析常见错误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达到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基本目的[8]。

总体上,2008级和2009级学员上课后的问题回答正确率均较上课前明显提高。但2010级上课前后问题回答正确率提高不明显,可能与授课教师强调重点内容不同有关。上课前2010级总分数略低于2008级和2009级,上课后其总分数明显低于其他年级。学员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准备不够充分等原因可能影响了该年级博士生的授课效果。在今后的标准化教学改革过程中,适时课堂提问及随堂小测验有可能是提高学员互动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悦勤.临床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

[2] 刘世建,张鹏,王国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 (9):420-421.

[3] 崔贯勋.基于任务驱动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6(27):164-166.

[4] 彭志行,马红霞,赵杨,等.随机过程模型在预防医学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5):120-124.

[5] 庞雅琴,李阳.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流行病学》教学效果[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2(1):92-93.

[6] 贾改珍,董兆举,相静.临床医学专业流行病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9,9(27):97-98.

篇9

教学方法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形式和有效手段,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深奥难懂的知识变得简单易学,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解决医学统计教学形式单一,方法呆板的问题,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过程中解脱出来,我们学习和采用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法”引入医学统计学的教学中,通过一个个的医药实际应用案例,引入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要求,在解决案例问题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统计方法,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和动态的实际应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实现了沟通。例如在“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一章教学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这门课程,对医学知识掌握不多,我们就采用了既是学生比较了解而专业性又不是太强的案例“医患关系对重症病人死亡率的影响”,根据问卷调查对收住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分为“医患关系良好组”与“医患关系紧张组”,比较两组间的住院死亡率。结果“医患关系良好组”25例,住院间死亡3例,死亡率13.6%,“医患关系紧张组”23例,住院间死亡9例,死亡率39.1%,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意义。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可得出初步结论:医患关系紧张亦可增高重症病人的住院死亡率,其原因可能与医师害怕被病人告而治疗方案趋向保守有关。通过此案例的教学,即使学生了解了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和基本概念,也对医学生的医德以及人际关系培养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医学统计学的实用价值,能比较顺利完成从统计学概念和方法到实际应用的过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个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实现融会贯通,强化了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统计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统计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了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素质的转变。

2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2.1传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侧重公式推导,推荐简化公式,学生觉得枯燥、难懂,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把重点转移到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公式上来。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板书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利用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尽量把抽象的概念,难理解的公式直观化,使之便于理解。让枯燥难懂的抽象问题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增加了课堂信息容量,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2.2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对统计学方法的选择和对统计学结果的分析。医用统计学中任何章节都有数学公式和数学计算,公式的描述和计算的过程占有相当的篇幅,内容庞大、繁杂,计算起来十分困难。特别是所有的例子都是以手工计算为背景而编写的,数据的组织、公式的演算详细具体,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工具,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计算器和统计学软件,简化运算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1]。

2.2.1掌握使用计算器解决简单的统计学问题功能比较全面的计算器具有普通运算和统计运算两方面功能,学生对于用计算器一般运算和函数运算的功能比较熟悉,但对其统计功能知道的不多,为此,在教学中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统计功能的教学,使得同学们学会利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能比较轻松的完成复杂的计算,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统计结果以得到正确结论,培养学生的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和考试时学生都可以用计算器完成计算工作,计算过程占的时间即少,计算的结果也正确和一致。但是,计算器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计算工具,对于像方差分析、正态性检验、秩和检验和线性回归等方法来说,计算器难以胜任。如果需要对同样的一组数据,用不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对结果进行比较,靠计算器就十分困难了。

2.2.2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统计软件的使用教学十分重要,这种教学方法顺应了医学科技发展形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学习使用统计软件包已成为统计学计算的主要工具和重要渠道。我们使用的是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的世界上通用的统计软件包SPSS,SPSS基本涵盖了现用统计学教科书中的内容,并且使用简便,也迎合了大部分学生电脑操作比较熟练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积极性比较高。况且对于常用的统计学方法,该软件都可以处理,其中,我们选用的重点是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和线性回归与等内容[2]。凡教科书练习题中涉及的上述内容均可由软件完成,学生只要知道如何把数据输入软件,如何分析软件所显示的结果即可。

篇10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很多决策都需要数据来支撑,统计方法及数据分析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应用于管理、金融等领域,而今天又处于大数据时代,因此,掌握统计方法和数量分析的专业人才成为时下的新宠。所以,在经管类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必须大刀阔斧地改革传统统计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为高校经管类统计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1.教学内容编排上增加统计实务部分。统计学原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总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综合指标、动态数列分析、指数分析、抽样推断、相关分析等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基本理论知识,针对当前社会需求和统计变化的特点,应该加大统计实务部分的内容,可以适当增加企业统计标准(常用统计标准)、主要统计指标(采购经理指数、消费信心指数等)、企业主要统计报表(生产活动统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报告撰写(统计报告写作要求、原则、流程)等内容。

2.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验教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到大量的公式,主要是定量的分析,在传统教学中比较侧重这些公式的推导、计算。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计算机统计软件的广泛应用,使计算变得更加简单、准确。因此,在统计教学过程中,统计计算技术已经不是教学的重点。由于大量复杂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统计学教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整理分析的训练,统计教学中适当增加实验教学,把统计方法与计算机的应用紧密结合,实现统计学教材的内容与EXCEL的应用全面结合。在一些章节可以专门增加一节内容,介绍如何用EXCEL实现本章数据处理问题,例如:在讲解统计整理、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动态数列、统计指数、抽样调查、相关和回归分析时都可以借助于EXCEL来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还可以利用计算机SPSS软件对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进行分析,利用计算机对平均数和标准差中等内容进行处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统计思想,同时帮助其掌握一定的软件应用技能,如EXCEL、SPSS、SAS等。

3.引入综合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在国外课程教学中运用较多,因为案例来源于生活,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统计学教学中也引入了一些案例,但这些案例大都是孤立的只是为了学习某个知识点而设定,这些案例并不是真实的案例,而且缺乏前后因果,与实际生活脱钩,学生学起来就没有深刻的记忆和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入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案例,将统计计算方法与数据分析方法用到解决实际管理问题中去,这样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综合指标这部分内容就可以设定某个企业的实际案例,通过这个案例可以解决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计算应用。

4.图表归纳教学法。统计学第一章内容是学习整个统计学的基础,只有把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学懂了,才能更好的学习以后的内容,可是很多学生学了第一章以后对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还是模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疑解惑,不断启疑思导,经过苦心孤诣,可以把这些基本概念编成如图1。

篇11

【基金项目】1.河池学院硕士专业学位建设基金课题(2015YTB005);2.河池学院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2015KTJY11);

3.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KY2016LX279)

引言

比较法教学[1]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促使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适当地运用比较法,可使学生触类旁通、温故知新.因此,对于概念较多、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比较法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案例教学法[2]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思考、剖析和辩论,并就问题做出判决的一种模拟性的教学活动.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那样:“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巧妙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使学生达到主动参与、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于内容晦涩难懂、易感枯燥乏味又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应采用案例教学法.

《统计学原理》是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形成和后续课程的掌握都有较大的影响.它应用性广、理论性强、内容晦涩难懂,常让学生无从下手,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可为了提高考试通过率,在现行的统计学原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无疑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将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统计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

一、统计学原理比较法

统计学原理的比较法教学,是指教师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由此及彼、温故知新,从而加深对统计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比较法,可使学生温故.例如,在学习完相对指标时,让学生将所学的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及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这六种相对指标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框架的掌握和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温故的目的.

通过比较法,可使学生知新.例如,在学习环比发展速度时,可将环比发展速度与逐期增长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发现这两个概念的相同点是均涉及报告期水平和前一期水平,不同的点是前者是进行除法运算,后者则是减法运算,从而体会新旧概念的内在联系,达到知新的目的.

二、统计学原理案例教学法

统计学原理的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一定的实际案例,并加以研究、思考、剖析和辩论,进而加深学生对统计学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法,可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理解.例如,在学体、总体单位和标志、指标这两组概念时,可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情境,将生硬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生活情境,从而达到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的目的.

通过案例教学法,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统计调查问卷时,可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施问卷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兴趣;又如,在学习相关和回归分析时,可指导学生运用一些常用的统计软件,如Excel、SPSS等,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实例

在本节,我们引入文献[3]中的例子,介绍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数据:2005年全国各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支出情况,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

问题:(1)试分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

(2)试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并解释参数的经济意义.

分析首先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比较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别,以明确问题的处理方向.然后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运用SPSS软件亲自录入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结果,以达到最终目标.

解答(1)根据经济学理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支出之间是有相关关系的,且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人均支出为因变量.

将数据输入SPSS中,通过选择“图形旧对话框散点/点状简单分布”来绘制简单散点图,所得图形如下:

人均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散点图

从图可以看出,居民的人均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呈现正线性相关关系.

(2)在SPSS中,通过选择“分析回归线性”,进入线性回归操作界面.然后将

人均支出选入“因变量”框,而人均可支配收入选入“自变量”框.有关结果如下:

由表1和表2可知,相关系数R=0.978,两变量呈现高度相关,且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支出产生了显著影响,故可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由表3可得到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y^=346.046+0.728x.

该方程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人均支出将平均支出0.728元.当人均可支配收入为0元时,人均支出为346.046元,于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可认为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平均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是346.046元.

结束语

《统计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本文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探讨了《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的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以进一步推进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由此及彼、温故知新、掌握对概念原理的理解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对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综上,教师在《统计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巧妙地运用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篇12

医学统计学是以数理统计和概率论为基础,以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药卫生领域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一门应用型科学。该门课程概念抽象、内容逻辑性强,被许多学生认为是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对于医学统计学教师来说,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现将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将我院2014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4个班级随机分成实验组2个班级和对照组2个班级,实验组85人,对照组102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性别、生源、录取分数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授课教师、教材选取、教学内容、课时均相同。

(二)研究方法

1.教学方法及内容选取:对照组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即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课后练习教材上的习题;实验组采用“分组讨论-课堂点评-效果巩固及检查”新的教学方法,但有些内容是离不开教师的课堂讲授的,如基本概念等,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及学生的能力,我们选取了四个章节实施新的教学方法,这四个章节包括定量数据的统计描述、医学参考值范围估算、统计表和统计图以及x2检验。

2.分组:对照组102名学生不分组,实验组85名学生按分成10组,每组有8~9名学生,每组由教师选出2名负责人。

3.实施过程:在对照组学生每次上完课后告知下次上课的内容,要求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实验组学生在提前1周左右告诉每组的2名负责人课堂讨论的内容,由负责人和组员分工准备,通过教材研读和文献查阅等制作PPT或挂图,上课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讲解,其他成员参与讨论,教师做适当的引导,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4.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后采用卷面考核和满意度调研来评价教学效果。由于教学方法不同,所以两组学生考核的题型不同,对照组学生考核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和计算题,实验组学生考核题型包括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和原始资料的统计学处理(计算题),实验组学生题型的灵活性优于对照组学生;满意度调研的问卷自行设计,两组学生所用的问卷相同,问卷包括四部分内容,即教学方法、教学适应性、教学效果、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课程结束后由授课教师统一发放填写,当场回收。

(三)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0双人双份录入数据并核对检查,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分析,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二、结果

(一)教学效果评价

1.总成绩评价:两组学生采用不同试卷进行考核,满分均为100分。对照组学生最低得分28分,最高得分93分,平均得分66.35±15.13;实验组学生最低得分36分,最高得分94分,平均得分71.07±12.69。两组学生总成绩有统计学差异(p

2.正确率评价:两组学生相同题型的正确率得分见表2,计算题和单项选择题实验组学生正确率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二)满意度评价

实验组共发放问卷85份,回收85份,有效率100%;对照组共发放问卷102份,回收98份,有效率96.08%。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综合素质提高三方面实验组学生优于对照组学生,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

三、讨论

其一,通过本次调研发现,实验组学生卷面总得分高于对照组学生,有统计学差异(p

其二,满意度调研方面发现除了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两组学生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方面均是新的教学方法优于传统教学方法,且有统计学差异(p

其三,通过访谈发现,学生以往学习中接触到的都是传统教学方法,这次突然面临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课后需花大量的时间查阅文献及制作ppt,这导致他们研读教材的时间相对不够,对教材上的基本概念一知半解,最终在卷面考核中判断题的正确率非常低。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既要重视基本概念的理解,又要重视实际能力的培养。

其四,“学生分组讨论-课堂点评-效果巩固及检查”并不适合理论性强的章节,所选的教学内容应该在前期的教学中作了必要的铺垫,学生已具备自主分析问题时所必须的理论基础,在前期已经系统讲解了概率分布原理等。

其五,“学生分组讨论-课堂点评-效果巩固及检查”教学法的核心是自我学习,教师不再处于中心位置,而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在关键点内教师进行提示和引导,及时做好点评、课堂总结。

篇13

2012,472p

Hardcover

ISBN9781118146408

Alexander von Eye等著

“对数线性建模”一词在1969年由Bishop与Fienberg首次提出,对数线性模型是一种用于离散型数据或整理成列表格式的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工具。自从这种模型提出后,相应的建模方法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并逐渐成为处理频率数据最为常用的模型之一,对数线性模型尤其适用于多元变量数据分析,可以估计变量间相互作用的大小。本书全面介绍了对数线性模型的基本概念、建模过程及其应用实例,也包含了对数线性模型的最新发展及研究的前沿问题。

全书分为17章:1.层级对数线性模型基础;2.列表的效果;3.拟合优度;4.层级对数模型与比值比分析;5.计算I-基本对数线性建模,本章主要内容是利用常用的三种计算机程序实现对数线性建模过程;6.设计矩阵方法,在本章向读者介绍利用设计矩阵方法完成对数线性建模;7.参数解释与效果的检验;8.计算II设计矩阵与广义线性回归模型;9.非层级与非标准对数线性模型;10.计算III非标准模型;11.抽样方案与卡方分解(Chisquare Decomposition);12.对称模型;13.评估一致性的对数线性模型;14.对照的同后性(Homogeneity of Associations);15.对数回归与Logit模型;16.简约设计;17.计算IV附加模型。

本书第1作者Alexander von Eye是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他在统计学方法、离散数据分析、发展心理学领域出版了20本专著,并发表了350余篇期刊论文。本书第2作者EunYoung Mun是罗格斯大学的心理学副教授,主要把广义的潜变量建模的方法推广到集簇式重复测量的纵向数据的研究。

本书致力于向非统计学专家介绍对数线性建模方法,在内容的编写上采取由易入难的方式向读者引入对数线性模型的基本概念与建模方法。

本书适合修习统计学分析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阅读。日常工作中涉及到数据分析的研究人员,也可将本书作为一本有益的参考资料。

刘昊,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