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化学生物学重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式,已成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所谓研究性教学,就是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与阅读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研究性教学的本质在于“教”和“学”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研究性的特征,包括教师研究型的“教”和学生研究型的“学”[1]。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验性完美结合的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通过对未知领域内的问题的不断探索,对生命现象化学本质的揭示,逐步积累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这个过程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高度统一的过程。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也就是科学问题探索实践过程的再现。结合我们十余年教学与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就生物化学中的几个案例谈一些研究性教学的体会。
一、“科学实验再现”型研究型课堂设计
作为一门探究性、实践性强的学科,在设计研究性教学时,可以循着“提出问题、科学实验再现、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究”的模式。如教学案例“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提出问题:“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科学实验再现。重点讲述经典的三个实验。
①1928年,Frederick Griffith利用肺炎双球菌和老鼠进行的体内转化实验,结果证明细菌的遗传讯息会因为转化作用而发生改变。②1944年,Avery等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首次证明DNA是细菌遗传性状的转化因子。③1952年,Hershey和Chase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T2感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噬菌体DNA携带了噬菌体的全部遗传信息。
3.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究。在这一阶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引导学生了解,自20世纪上半叶三个经典实验的证明,继而1953年Wtson和Crick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解析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分子机制,自然转接到后续DNA结构的相关内容的讲述。另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究,如:Avery转化实验的不足之处是什么;自主设计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证明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类似的案例如:三联体遗传密码的证明;脂肪酸β氧化途径的发现等。
二、“物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研究型教学设计
这一类型的典型案例是“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在学习了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蛋白质的共价结构以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后,教师通过有效的研究性教学指导,促使学生探索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紧密联系,自主地提出、解释、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研究性主题承上启下、知识容量大、开放性强,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有所研究和收获。
1.教师布置任务,启动研究。蛋白质多肽链上氨基酸的排列方式,即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包括同源蛋白质的特种差异与生物进化的关系(以细胞色素c为例)、分子病(以镰刀状贫血病为例);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改变引起空间构象的变化进而导致功能改变:包括血液凝固的机制、酶原激活的实质以及核糖核酸酶变性与复性实验;蛋白质空间构象改变引起功能改变:变构现象(以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关系为例)[2]。以上提出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该章节的内容,它们涵盖了蛋白质、酶、核酸的相关知识。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掌握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还可以使学生认识生物体内大分子物质的相互联系,为后续的物质代谢相互联系的知识作铺垫。
2.组织协调,跟踪指导。教师深入班级,巡回检查或召开分组会议,听取汇报,掌握学生的研究过程,督促学生的研究正常开展,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答疑解惑,保证研究进度和质量。
3.研究成果展示与交流。学生汇报研究成果,“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这一章节内容是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结构复杂。这部分内容所涉及的知识背景丰富,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鼓励每位同学从不同的视角提出问题,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并应用知识解释身边的生命现象,学会探索性学习,探索性工作。类似的案例如:DNA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糖链的结构与糖生物学等。
三、“例证型”研究型教学案例设计
生物化学是解释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的科学,因而其理论内容与实际紧密联系,在理论教学时教师常常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现象以解释抽象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如:禽流感病毒,其案例应用主要有以下章节[3]。
1.蛋白质的分类。禽流感病毒表面有两种蛋白质都属于糖蛋白,一种称为红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另一种称为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7N9中的“H”指代前者,“N”指代后者。而就目前而言,红血球凝聚素有18(H1-H18)种形态,神经氨酸酶则有11(N1-N11)种形态。
2.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在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中典型的例子是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丙二酸。禽流感防治药物的开发是酶竞争性抑制机理的完美应用。目前市场上有效的抗流感药物是罗氏公司独家生产的达菲,通用名称为磷酸奥司他韦(Oseltamivirphosphate),化学名称为(3R,4R,5S)-4-乙酰胺-5-氨基-3(1-乙基丙氧基)-1-环己烯-1-羧酸乙酯。奥司他韦口服后经肝脏和肠道酯酶迅速催化转化为其活性代谢物奥司他韦羧酸,奥司他韦羧酸的构型与神经氨酸的过渡态相似,能够竞争性地与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活位点结合,因而是一种强效的高选择性的流感病毒NA抑制剂,它主要通过干扰病毒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中释放,从而减少流感病毒的传播。
3.酶的作用机制。“流感酶(Fludase)”是美国NexBio生物制药公司研发的最新抗流感药物。与达菲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不同,“流感酶”的主要成分是唾液酸酶融合蛋白。它作用的对象是细胞本身,使宿主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失去活性,流感病毒就无法与受体结合,也就无法附着细胞。而达菲等药物的原理是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神经氨酸酶,使其无法感染细胞,因此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产生耐药性。流感酶的作用机理可以用来说明酶的诱导契合学说,该学说认为当酶与底物分子结合时,底物分子诱导酶分子构象发生改变,酶的催化基因与底物的反应基因正确结合,形成酶与底物复合物,以利于催化。流感酶能切断唾液酸的糖链,使神经氨酸酶与无法与底物结合发挥催化,则流感病毒无法脱离宿主细胞去感染新的细胞,从而达到预防流感的目的。
4.基因重组。核酸作为遗传物质有三个功能:一是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二是通过转录使遗传信息在子代得以表达;三是通过变异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获得新的遗传信息。变异是核酸的核苷酸序列改变的结果,它包括由于核酸损伤和错配得不到修复而引起的突变,以及由于不同核酸分子之间的交换而引起的遗传重组。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包括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基因点突变正是造成病毒抗原漂移的主要因素。抗原转变的主要原因则是基因重组。如果两种不同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则可发生基因重组形成新亚型。中国杭州疾控中心和WHO中国流感中心共采集,分析了4个新H7N9甲型禽流感的基因组,并在GISAID数据库上公布。2013年,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贺建奎副教授用这4个基因组以及1193个已知的流感各亚型的基因组,做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生成树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在新H7N9甲型禽流感的8个基因中,表面血凝素蛋白基因来自于H7亚型病毒,神经氨酸酶基因来自H11N9,其余6个内核基因都来自H9N2。也就是说新H7N9甲型禽流感是由这三个病毒的基因重组产生的一个全新的基因。禽流感在近几年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禽流感病毒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化学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发掘,一方面可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收获,另一方面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禽流感,消除对流感病毒的神秘感,建立科学防控流感的信心。类似的案例如反式脂肪酸、各种激素等。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它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难度大。许多同学在学习时缺乏自信,怯而止步[4]。我们通过以上典型案例的教学实践证明:生物化学研究型课堂教学改革有效促进了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立军.关于研究性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若干思考[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3,32(增刊):187-188.
篇2
生物化学常见实验技术包括分光光度技术、电泳技术、层析技术、离心技术、色谱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六大类。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实验在《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课程的学生实验中长期使用,也是各层次的医学生《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必开实验课。但是,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实验步骤相对较多,且受人为操作因素影响较大,很容易出现失败的实验结果。多媒体教学虽然能够进行形象化实验教学,但受学科建设经费所限,在基层教学单位装备多媒体设备的实验室并不普遍,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传统的板书来讲授并指导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实验课,仍然是当前普遍且急切的问题。近年来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将图示教学法成功运用到生物化学实验《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微量法》的实验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是我校2008级至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学专业、影像学专业和预防学专业本科学生,进行传统式实验教学,即教师实验课堂授课30分钟、学生实验和最后10分钟的实验小结。教学按教学计划进行,实验课教室未安装多媒体设备,授课手段为传统的口述结合黑板板书。
二、图示教学法讲授生物化学实验《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微量法》实验原理
(一)电泳原理(如图1)
(二)蛋白质两性电离原理(如图2)
(三)血清蛋白电泳效果图(如图3)
(四)《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微量法》实验操作――滤纸吸去醋酸纤维素薄膜上多余的缓冲液(如图4)
(五)《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微量法》实验操作――血清和溴酚蓝混匀(如图5)
(六)《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微量法》实验操作――点样(如图6)
(七)《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微量法》实验操作注意点――电泳槽(我校生物化学实验采用的特制电泳槽)左右电泳方向相反(如图7)
(八)《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微量法》实验操作――将醋酸纤维素薄膜放置到电泳槽(我校生物化学实验采用的特制电泳槽)(如图8)
(九)《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微量法》实验操作――将醋酸纤维素薄膜放置到电泳槽的常见错误(如图9)
三、生物化学实验《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微量法》实验授课时口述注意事项
(一)将醋酸纤维素薄膜在pH为8.6的缓冲液中浸泡5-10分钟,使醋酸纤维素薄膜内充满pH为8.6的缓冲液。
(二)用滤纸吸去醋酸纤维素薄膜上多余的缓冲液,注意不能吸得太干或太湿。
(三)加样时,动作应轻、稳,用力不能太重,加样只能加一次,注意加样需均匀,使形成一定宽度、粗细均匀的直线。
(四)醋酸纤维素薄膜浸泡和上电泳时粗糙面要朝下,这样才能保证浸泡充分。
(五)印好样立刻摆进电泳槽,注意电泳方向。全部同学的醋酸纤维素薄膜摆好后,调节醋酸纤维素薄膜间的隙缝,使之紧挨着,但醋酸纤维素薄膜之间不能接触,盖好电泳盖,再置2分钟后才通电,以保证每一片醋酸纤维素薄膜都能充分湿润。这样电泳时强度均匀。
(六)丽春红染色时间要充分,大于5分钟。并不停用镊子搅散,以防有两张以上的醋酸纤维素薄膜紧贴在一起而不能充分染色。印样的血清量少和染色不充分都会使结果的带条不清。
(七)其他:避免电泳仪或电泳槽正负极接错;避免醋酸纤维素薄膜正负极摆放错误等。
图式教学法,是指用一些简单的线条、图形、图像和表格,将授课中的重点难点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知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其本质就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零碎的知识点系统化。图示教学法的核心就是要设计出能够高度概括知识点的一连串的图。授课老师刻苦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授课内容的所有知识点(包括重点难点)是使用该教学法的前提条件。而如何做到主次分明,重点难点突出;如何做到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理清,将知识点条理化系统化;以及如何绘制简单的图表,以适应传统板书的要求,也是做好应用图示教学法的关键所在。图示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包括生物医学在内的各学科的教学中。[1-5]而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自2009年以来将图示教学法成功地运用到生物化学实验《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微量法》的实验教学中,设计了包含该实验所有重点难点在内的直观且系统的9个图,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杨留才.图示教学法在生化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20):61-62.
[2] 张秀萍,田迎春,安力彬,姜波.在统计软件SPSS教学中应用PBL和图示教学法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8,22(6):1487-1488.
篇3
二、选择使用音像教材,发挥其最佳作用
不同的音像教材,都有其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特点。要想尽可能地发挥不同音像教材的最佳作用,选择合适的音像教材是保证电教课成功的关键之一。教师在考虑使用音像教材时,就必须对不同的音像教材(有相同的或相似内容的)进行比较,根据教学的时机需要,选择使用。这样,才有可能发挥不同音像教材的最佳作用。讲生物结构时,如:细胞的结构、根的结构、茎的结构、叶的结构、心脏的结构……最好选投影片或幻灯片。因为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这些结构的名称、组成和作用。投影片和幻灯片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整个结构清晰地展现在大银幕上,若是表现植物体内水份运输、有机物输送及动物体的血液循环等,还可以来用线条动片(即摩尔条纹片)。在表现生物体形态、动态过程(即生长、运动等)时,最好选择录像片(目前可用来教学的光碟很少,有的也只是题库,教室的硬件还没到位),因为摄制的实景、制作的动画显示出来的画面形象、具体、逼真,再加上音乐、音响、字幕的配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剪辑”有关教学录像片,“填补”音像教材的空白
篇4
三是要培养学生关于“自然界中各种现象遵循既对立又统一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化学反应中的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加成与消去等都是相互对立、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它们处在有条件的动态平衡中,依附一定的外界条件而转化。如,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化合生成水,而水在高温或电解条件下又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这是化合与分解这对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又如,离子键的形成是由原子通过电子的得失形成阴阳离子,阴阳离子依靠静电引力相互靠近,达到一定距离时,两离子核间正电荷的电子云又相互排斥,这种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就形成了离子键,揭示了阴阳离子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的对立统一规律。
篇5
2 培养动手能力
教师的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和实践技能,育人是如何做人的培养,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言传身教,师生互动、学生之间协调等,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物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有利于理解生物化学理论,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做好充分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及内容,写好预习报告,讲明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操作方法。学生经过实验操作,学会了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明确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使用方法,从而明确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动脑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仪器的使用过程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问题,学生碰到问题对冷静分析,考虑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是什么原因在哪里,然后设法去解决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好办法。
3 实验前的准备
为了确保实验课按教学计划开出,必须充分准备好实验器材,试剂摆好,有的试剂不能长时间放置,必须先配先用(如淀粉等),实验教学必须以预备实验为基础就是要求教师在每上一次实验课程必须至少做一次预备实验,而且是每年必须做,不能说去年做了,今年就不用做了。因为,每年的情况不一样,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实验材料,均有可能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预备实验是保证学生实验成功的前提。另外,教师在进行预备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完完整整的将实验过程摸以遍,这样既能及时发现实验准备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又很容易对一些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共性错误”作出预见。
4 对实验课采取考试记分制度
在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实验,对学生反复强调实验课的重要性,每次实验课点名,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报告进行批改评分,列为平时成绩,并在期末考试中增加实验内容。实验报告成绩占期末考试的一定比例,使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5 实验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生物化学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实验为手段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时,无论是知识的摄取、理解、巩固,还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生物化学是医学生从基础课程到临床课程的一门重要的过度课程。它涉及面广,包括了基础与临床的许多内容。能否在生物化学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并使这样兴趣和热情保持下去,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今后学习医学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但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培养都离不开实验教学。
6 实验教学必须以预备实验为基础
要课前做好实验预试,发现结果异常应反复预试并与任课老师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原因,确保实验效果,这样才能圆满完成实验准备任务。
实验教学必须以预备实验为基础要求教师在每上一次实验课前必须至少做一次预备实验,而且是每年必须做,不能去年做了,今年就不用做了。因为,每年的情况不一样,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实验材料,均有可能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预备实验是保证学生实验成功的前提。另外,教师在进行预备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完完整整的将实验过程模拟一遍,这样既能及时发现实验准备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又很容易对一些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共性错误”做出预见。
篇6
一、运用“热点话题”,创设生物学习情境
有效的学习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寻找与现实生活的联结点,为学生的生物学习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利用学生对“热点话题”的关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生物,更加顺利高效地完成生物课程的学习。
例如,学习高中生物“细胞的癌变”这部分内容时,老师联系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雾霾”这一热点话题,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危害。首先,老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系列有关“雾霾”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些图片,了解当前雾霾的严重程度。其次,通过简要介绍雾霾形成的原因、雾霾对人类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比方说,雾霾是引发各种呼吸道系统癌变的重要原因,或者通过一组数字向学生展示由于雾霾所引起的各种癌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的情况,来触动学生的心灵。很多学生受这种图片、数字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刺激下,激发了其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认识到,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雾霾的危害,探寻细胞癌变的原因和预防方案。学生在这种有效的教学情境中,思想情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引发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发现,社会上发生的“热点话题”对于很多高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运用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创设良好的生物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到生物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从而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生物学习。
二、借助“热点话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主动地思考,才能真正进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用现实社会中的“热点话题”,来启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质疑和思考,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例如,组织学生学习“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节内容时,老师可以联系当前人们比较关注的“粮食危机”问题。首先,向学生简要地介绍当前“粮食危机”的基本情况,指出近40年来,全世界共同面临着粮食短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在生物科学领域进行大量的研究,需要在科学育种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其次,老师让学生思考粮食危机可能造成的危害是什么?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没有规定的标准答案。老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相关信息,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对这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进行合理地推断。有学生认为,造成我国粮食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人都涌入城市打工,大量土地荒芜,这种现状必然导致农业粮食减产,造成粮食不足。还有学生认为,产量低是一个重要原因,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田产量,来缓解粮食危机。同学们的看法很多,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的重要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通过这则例子可以看出,现实中形形的“热点话题”是引发学生思考的源头。老师借助这些“热点话题”,启迪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的大脑,让学生积极思考现象折射出来的本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利用“热点话题”,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
高中生物课程内容中包含比较抽象的知识,这成为学生学习生物的难点。老师通过灵活地应用“热点话题”,为学生在旧知和新知之间架起桥梁,把高中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获得感性信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处理,对生物知识获得更加深入地理解。
例如,组织学生学习“人类遗传疾病”一节内容时,由于学生在初中生物中对遗传进化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就可以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让学生完成学习,老师只做好辅助指导就可以了。老师结合人们对“遗传疾病”这一话题的关注来导入新课的学习。在课前预习时,老师让学生搜集有关“遗传病”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展示已经搜集到的资料,让学生利用文字和图片,对哮喘、精神分裂、先天性心脏病、癫痫等一些常见的遗传病进行介绍,从中了解一些遗传病发病的原因。在这个基础上,老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在有关遗传病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阅读思考,了解遗传病的发病原因,知道这是由于基因和染色体的突变引起的。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了一些防范遗传病的方法和措施,等等,加深学生对这一节生物知识的理解。
通过上述例子说明,“热点话题”包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也是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知识的良好载体。老师运用“热点话题”可以化难为易,由抽象变具体,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学内容。
四、应用“热点话题”,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生物课程不但要为高中生奠定生物科学的知识基础,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老师应用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训练学生多种思维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多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7
初中生已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如晒衣服时,总喜欢将衣服摊开,并挂在有风的向阳处(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雷雨天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知识点――光速远大于声速);教室外很吵闹时,总会关闭教室的门窗(知识点――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等等.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生活经验,这对新概念的形成和知识的掌握有较大的帮助。
例如在“摩擦”教学中,让学生说说自己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分别用什么方法增大和减小?由于大多数学生们都有这方面的体验,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发言,大家情绪高涨,有关知识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了,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知识,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例如在“大气的压强”教学中,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还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生活事例。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大量事例,其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就有:将塑料吸盘衣帽钩按压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带有塑料吸盘的玻璃茶几,能把茶几支架和茶几面紧紧吸附在一起;尾端带吸盘的羽毛球,当球投过来时,只要用一个光滑的塑料板迎着它,球就能牢牢地吸在板上;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搬运大块玻璃板的工人不是直接用手去抬玻璃,而是用两个橡皮吸盘压在玻璃上,能很方便、安全地把玻璃抬起来等等.这样的事例配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学习起来倍感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利用一些身边的资源,创设物理情境,有时利用外出机会到各地的科技馆拍摄一些有价值的照片,作为课堂素材,通过PPT供学生们观看;截取有用的电视视频资料(如草原犬鼠的家;王亚平的太空课堂;超声在生活中的应用)等,这样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作业形式生活化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那么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通过设置开放性、实践性作业,使学生及时将物理知识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如学习“液化”前,布置学生在家里观察各种“白气”的形成;“怎样测算家庭电费”这节课之前布置学生在家跟家长一起记录电表的示数,估计当月的电费支出;上完“电功率”后,要求学生了解并记录家中各种电器的电功率.假如某用电器的电功率未知,能否利用家中电能表测出该电器电功率?又如,学习“摩擦力”后,布置的作业是:为什么鞋带系得紧些就不易解开?为什么用被肥皂水弄湿的手去拧瓶盖,很难把瓶盖打开?学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后,要求学生在乘坐火车或汽车时,观察并排车的运动情况,体验由于运动的相对性而带来的神奇现象;在车启动、刹车和车拐弯时体验由于惯性使人体出现的各种现象.这些来自生活中的作业都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还能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技术,让他们在观察和实践中重新领悟物理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枯燥的概念和规律.学生们在完成这些生活化的作业过程中,自然会关注生活的环境,找到课本知识的生活原型,领悟其中的物理实质。
笔者平时也注重对这类作业的督促和落实,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解答.学生完成作业返校后,及时组织他们相互交流讨论,找[HJ1.3mm]到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经验,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解答,有时还对这类作业进行评比,让他们充分享受到课外观察、实践带来的快乐。
三、实验器材生活化
篇8
与传统燃料电池不同的是,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阳极反应是靠微生物催化氧化有机物(底物)而产生电子和质子。电子通过导线传递到阴极,质子通过半透膜渗入阴极池。阴极池中,氧气、质子、电子反应生成水。常用葡萄糖作为底物,反应如下[4]:
阳极反应:C6H12O6+6H2O6CO2+24e-+24H+
阴极反应:6O2+24e-+24H+12H2O
电池反应:C6H12O6+6O26CO2+6H2O
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机制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过程可分解为5个步骤:(1)底物生物氧化:阳极池中,底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被氧化,产生电子、质子及代谢产物;(2)产生的电子从微生物细胞传递至阳极表面;(3)电子经外电路传输至阴极;(4)产生的质子穿过半透膜,从阳极池迁移至阴极池,到达阴极表面;(5)阴极池中,电子受体(如氧气等)与迁移来的质子和电子在阴极表面发生还原反应。通常,前2个步骤是限速步骤,即电子的产生与传递效率是影响MFC输出功率的最重要因素[2,5]。
2.1 底物生物氧化
2.1.1 产电呼吸代谢[5,6]
微生物在无氧的阳极池中会发生产电呼吸代谢,即通过呼吸代谢过程产生电子、质子及代谢产物。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决定电子与质子的流量,它与底物有关,而阳极电势也对它起着决定性作用。
阳极电势较高时,微生物经呼吸链进行代谢,电子和质子通过NADH还原酶、辅酶Q及细胞色素进行传递;阳极电势较低,且存在硫酸盐等其他电子受体时,电子会在这些电子受体上累积,而不与阳极反应;当不存在硫酸盐、硝酸盐和其他电子受体时,微生物主要进行发酵,代谢过程也会释放少量电能,同时醋酸等发酵产物可被某些微生物继续代谢,释放电子。
2.1.2 阳极微生物
阳极微生物的种类决定阳极的电子传递方式,如表1所示。理论上各种微生物均可用于MFC,但由于细胞壁中的肽键等不良导体的阻碍,大多数微生物产生的电子不能传出体外,因而不具有直接的电化学活性。通常采用添加可溶性氧化还原介体作为电子传递中间体的方法,实现电子由细胞内传递至阳极表面。此类MFC称为间接MFC(或有介体MFC),其工业化应用由于介体大多有毒、易流失、价格较高而受到很大阻碍[2,7]。
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能产生一些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等,这些物质称为微生物的初级代谢产物。一些微生物能以产生的H2、H2S等初级代谢产物作为氧化还原介体,例如Harbermann等设计出利用Desulfovibrio desulfurcan菌种生成的硫化物作为介体的微生物燃料电池。该系统不经任何维护连续可运行5年,其电池反应如下[1]:
2+2H2O2CO2+8H++8e-
代表有机燃料
SO2-4+8H++8e-S2-+4H2O
阳极反应:S2-+4H2OSO2-4+8H++8e-或8/3S2-+4H2O4/3S2O2-3+8H++8e-
阴极反应:2O2+8H++8e-4H2O
有一些微生物(如绿脓杆菌)自身能生成易还原的次级代谢产物,影响电子传递。次级代谢产物指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的,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无明确功能的物质。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了多种不需介体就可将代谢产生的电子通过细胞膜直接传递到电极表面的微生物——产电微生物。此类微生物以位于细胞膜上的细胞色素或自身分泌的醌类物质作为电子载体,将电子由细胞内传递至电极上,这种MFC称为直接MFC(或无介体MFC)。
2.2 阳极还原[2,8]
阳极还原指电子由微生物细胞内传递至阳极表面,是电池产电的关键步骤,也是制约产电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常见的阳极电子传递方式主要有4种:直接接触传递、纳米导线辅助远距离传递、电子穿梭传递和初级代谢产物原位氧化传递。前2种属于生物膜机制,后2种属于电子穿梭机制。2种机制可能同时存在,协同作用,促进产电过程。
A直接接触 B纳米导线 C氧化还原介体D还原态初级代谢产物原位氧化
图2 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电子传递机制示意图
2.2.1 生物膜产电机制
生物膜产电机制指微生物在电极表面聚集形成膜,通过直接接触或纳米导线辅助作用而转移电子。这是一种无介体电子传递机制。
直接接触传递指与阳极表面接触的产电微生物菌体可通过细胞膜外侧的C型细胞色素,将呼吸链中电子的直接传递至电极表面,如图2A所示。该方式只是紧靠电极表面的一单层微生物可传递电子给电极,因此电池性能受限于电极表面这一单层微生物的最大细菌浓度。
近期研究表明,某些细菌的细胞表面存在一种可导电的纳米级纤毛或菌毛,起到电子导管的作用,依靠这些纳米导线辅助,可进行远距离电子传递。这些表面纤毛的一端与细胞外膜相连,另一端与电极表面直接接触,将细胞外膜上的电子传递至电极表面,实现电子转移,如图2B所示。这些菌毛可使电子传递到离细胞表面更远处,进行较远距离的电子传递,从而可形成较厚的具有产电活性的生物膜,提高电池性能。
2.2.2 电子穿梭产电机制
篇9
物理学是服务于科学技术发展而生的学科,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理教学改革已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焦点。提倡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实践是提升学习效果的良好方法,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学校及物理教师不仅仅要变革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还要以全新的思维模式审视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将初中物理中的概念、规律、理论加以生活化、创新化,使物理学的发展为培养实用性人才、促进社会进步而服务。
一、准备掌握生活化的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活动,是学生人生中一段至关重要的经历,它的质量,对学生目前及日后多个方面的发展和成长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物理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经验,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尽可能地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只有在现实情境中挖掘出的问题,才更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升探究能力。最终实现从生活中学习物理,又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科学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生活情境、选择的结合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及采取的教学手段等都要符合科学性,不存在科学性错误,对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的材料,教师要注意去伪存真,以确保教学情境中知识、概念及原理的准确性。例如,由于扇扇子会感觉凉快,所以学生会有“风是冷的”这样的生活经验,实际上是由于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从而促进了身体热量的散发,人就会觉得凉快,即学生关于“风是冷的”的生活经验是不正确的。因此,教师在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一方面要保证所选用的生活经验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生活经验与知识原理之间的差距,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给予一个全新而准确的认识,使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物理实验这个课堂上,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要学好”转变,课堂也因学生的主动参与而变得具有生命力。
二、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物理教学情境
所谓教学情境,其广义是指能引起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外部客观环境;狭义则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对学生产生良好影响、促使其积极进行学习的整个教学过程。《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既然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初中物理教师就应努力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物理教学情景,以此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启发思维、开发智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例如,讲到“摩擦起电”这部分知识点之时,可以带一把塑料材质的梳子,并邀请一名头发较长的女同学到讲台上配合我一起完成下面的实验:首先,女生用这把塑料梳子反复梳理头发,会发现头发经常吸住梳子;之后将这把塑料梳子跟一些细小的碎纸屑做接触,发现不少碎纸屑也都纷纷依附于梳子之上。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现象,可是部分学生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不是特别清楚这些常见生活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的物理原理。因此,通过这一情景,不但集中了学生的思维以及注意力,有效激发了其积极探究、主动学习的兴趣以及热情;而且通过这一真实的物理教学情景,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日常生活中其它类似的物理现象,这对于他们加深对于“摩擦起电”内容的认识与理解都产生了极大的帮助。
三、由课堂走向社会
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是课堂的延伸,是知识的升华。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一)开创课堂社会探究模式
社会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通过真实的探究过程,学生应学会给这些问题定义,学会和别人一起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以及在尽可能多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作为中学生我们的要求不可能这么高,我们可以以课堂作为舞台,创设课堂上小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一节时,我首先为学生提供以下有关资料:酸雨的危害的实例,大气污染的程度数据,家庭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讨论:我们城市空气污染的来源,近几年政府的努力有哪些改善措施,你将来对净化我们的大气有何建议等。
(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篇10
一、使文本内容情境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新课程英语教学尤其注重情景化教学,建议教师通过运用一定的语言表达交流情境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激情,即注重生活化教学的运用。这种开放的语言教学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鼓励他们参加体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帮助他们理解生活与语言之间的有机联系。
《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在教材的编排上,以一定的生活情境来进行导入,通过卡通漫画的形式来让Eddie和Hobo进行对话,阐述一定的生活话题,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文本情境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更为自由地深入文本学习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学习激情和兴趣。这种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化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好奇心理。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有效感受文本表达的主题内容,能够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情感。在8A Unit 1 Friends的“Reading Best friends”教学中,可要求学生讲述与自己好朋友一件有趣的生活事情,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特别是围绕:What do I want to my good friend?和How to help your good friend?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情境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深入课程学习,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生活。
二、让课堂教学情趣化,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student-centered class)的教学原则,就是让英语走进生活,让学生能够带着生活的感悟和积累来理解文本所体现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将课堂教学进行生活化,让学生能够真切参与课程,发挥主体地位和作用。
课堂教学的情趣化,就是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交流环境,让学生能够唱主角,让学生将自身的语言学习收获和积累得到充分激发。我们可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要求,给每个学生都搭建一个活动的平台,通过同桌活动、学习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等,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情发挥,尝试担任各种角色,使英语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实践的舞台。这种生活化的元素参与,不仅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发现英语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关联,更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满足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
课堂教学的情趣化,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其中的学习乐趣。通过购物对话、电视采访、探路询问等生活情境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更为积极主动深入地学习。在《牛津初中英语》8 AUnit 6 Natural disasters的“Reading An earthquake survivor’s home page”教学中,可根据设想,建议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想象思维,扮演志愿者深入地震灾区进行抢险,并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一定的对话交流形式予以呈现。针对这样的情境,可要求学生扮演电视记者、医生、消防队员、志愿者等多种角色,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明白:What’s the reason about the earthquake?和What do we should do when meet the earthquake?这样的教学,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场景的学习过程中收获相关知识,提高语言运用技能。
三、变课外实践活动化,培养学生运用技能
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英语教学应该是一种大课堂,让生活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处处留有印象。针对这样的教学实际,我们不妨设计一些精彩有趣的课外作业,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使英语运用于生活实际。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和语言文本的表达需要,通过任务学习的引导来帮助学生增强语言学习的自觉主动性。在创设课外实践活动中,应该注意:(1)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寻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主动投入。(2)建议学生能够运用好身边的学习资源,尝试通过网络、电子刊物等多种途径参与学习活动。(3)突出课外实践活动情境化,营造自由学习的乐园,以帮助学生真正进入学习过程。这样,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就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以生活化教学为载体来拓宽学生的语言学习思维,能够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中丰富自身的学习情感,增强学习体验和注意力。同时,在教学中多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融入语言学习,更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11
一、我对教学优化的理解
苏联教育家尤・康・巴班斯基在1977年出版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中全面论述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减负增效”,要求在一定的条件下,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取得质量最优良的教育效果。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优化的探究很大程度是课堂教学的优化的探究。而师生关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故如何改变旧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具有很好的研究意义。
二、生物课堂优化的实施
1.传统生物课堂教学存在的缺点
过去,生物课堂教学大多以“课堂导入―新课讲解―总结归纳―布置作业”的结构来进行,这样就形成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教师演示得多、学生操作得少的状况,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况,没有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只是作为一个看客、听客,参与甚少,所以课堂上学生容易疲惫、昏昏欲睡;过去的生物课堂教学只侧重知识的讲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却无动于衷,这些都是在传授式课堂中突显的普遍缺点。
2.高中生物课堂的优化
曾在杂志上看到一个案例:某教学能手上了一节公开课,博得了满堂喝彩,然而,却遭到课程专家的种种质疑和尖锐的批评。为何呢?因为该课堂貌似气氛热烈,教师用煽情的语言把在场的人情绪都调动起来,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教师问的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能正确回答。我们以为是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都懂了,这节课是高效率的课堂,可专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学生都懂的内容为何还要花一节课讲呢?”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该课堂精彩表面下隐藏的弊端。该教师依然离不开满堂灌的理念,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教师将所有的内容一一讲解,学生仍然是看客和听客,并没有真正地参与。
(1)优化教学模式首先要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
过去,“应试教育”的思想深深影响着教师和学生,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为考试服务。受这样的思想影响,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教师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守护者。由于生物这门学科,专业性强、术语多、概念多,所以教师的传授特征更强,生物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今,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模块设置、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教材的组织和呈现方式、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等方面,与以往的大纲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生物课程改革需要生物教师有新发展。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引导、辅助作用,成为课堂的“导演”,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变教学方式,让传授式课堂向参与式课堂转变
参与式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要强调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是能由学生解答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是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表述。
在课堂教学中,化以往的“课堂导入―新课讲解―总结归纳―布置作业”课堂结构为“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全班展示―质疑问难―教师精讲―自我总结”课堂结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学生个人自学前,教师可设置问题“你觉得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自学过程中发现的疑问有哪些?”来引导学生学习,又或者可借助学案的形式。由于每个学生的现有生物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不同,所以在把握难点时有所不同。如,在“蛋白质”一节中,有学生觉得氨基酸通式很难掌握,而另一些学生觉得氨基酸通式很简单;有些学生觉得脱水缩合过程很难,而有些学生觉得不难。故教师在学生自学时不设定重难点,既尊重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训练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能力。学生通过自学,掌握部分内容,同时发现一些疑问,这些问题可以在小组讨论里解决,也可以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在课堂教学里增加学生的学习展示,创造一个给学生锻炼、展现自我的平台,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让学生亲自思考,亲自体验,提高了学习效率,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优化。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渐渐淡化了教师的讲授,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加了学生的自学思考、实验操作等活动,优化了课堂教学方式。教师转变旧观念,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课余时间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优化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这两个优化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优化。
参考文献:
篇12
二、切实帮助“学困生”树立上进心
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学困生”是心甘情愿地落后的。因此,教师对“学困生”要寄于信赖和期望,使其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向上、不能辜负教师希望的回报效应。在语言上给予更多的信任和鼓励,尽量保护他们的自尊。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普遍心理,拨动家长对子女重新认识的心弦,让他们主动配合学校,以身示范,丢掉简单粗暴的家教,变“放弃”“失望”的念头为“愿管”“成才”的希望曙光。
三、大力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可以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学生学习差,除了习惯差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该学科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学困生”转化中,尤其要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兴趣培养。常采用“新”“奇”“悬”“趣”“迷”的典型实验、电脑片断或画龙点睛的触发诱导等。使学生见之生趣、动之生乐、听之有理、思之有味。
四、优先辅导“学困生”的课堂作业
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目标分层,分层教学、分类提高。即教师在备课、讲课、练习题中要专门为“学困生”设置较为合适的学习目标,可明确指示某些同学在上课(或课后)只完成A组题就算达标。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对后进生要做到“五跟踪”“四优先”。“五跟踪”即课余爱好跟踪,听课体态跟踪,课堂提问跟踪,作业练习跟踪,单元检查跟踪。“四优先”,即课前谈心优先,课堂发言优先,作业面批优先,课间个别辅导优先。
五、悉心指导“学困生”的学习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绝大多数“学困生”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恰当的问题。教师要给予耐心的教育与指导,给钥匙、教学法。在学法上,教师要根据后进生的年龄特征、智力水平和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采取切合实际的学法指导,帮助他们弥补原来的知识缺陷,教会他们如何看书、听课、做笔记、完成作业和课前、课后预习与复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常指导学生掌握“四先四后”的学法模式。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听懂,后笔记;先理解,后记忆;先复习,后作业。”为克服后进生知识易忘、易错的弱点,常教学生随身携带《改错本》,让学生在进步中尝到“勤奋+正确方法=成功”的甜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
六、积极鼓励“学困生”参与学习竞争
篇13
对初二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学科,怀有无限的好奇心和探求心理来上课。如果处理不好会使“学困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对此,上课前应精心备课,有个良好的开端。在第一节课就让学生知道,物理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启蒙学科,大家不存在什么基础差异,且与其他学科联系不大,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你们都是我的新学生,我对每位学生都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同一起点、同一教师,我相信每位学生都会像历届学生一样努力争取成功。
同时还列举一些其他学科很差,而物理学的很好的学生来鼓励学困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在上新课前,我准备了一些典型实验,把学生带入学科的大门。如用干燥的筷子在盛满米的杯子里用力的慢插几次,让同学们猜测筷子能不能将米和杯子提起来,让学生议论,同时在议论声中将实验进行下去。让学生在惊奇感叹之后产生学习物理的巨大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把鼓励学生学习形成良性循环,有兴趣才会主动,然而学习兴趣的持久取决于物理教师的鼓励。一般来说,在学习物理初期,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是很浓的,如果有了收获又得到教师的好评,就会使兴趣得到极大加强,否则,屡屡失败就会消蚀原来的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测验中,试题的难易比例要合理,使学困生也能得到一个好的分数,并且每次考试后不单看分数,只要看到进步就要进行表扬、鼓励。平时上课针对他们实际的问题应尽量简单些,如在讲“称量物体”的质量时,可以让他们回答,质量的主要单位是什么?质量的称量工具是什么等,他们回答后,说这些也是今后检测的内容,能回答出来很不错。这些问题同样也会在中考中出现,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在教学中努力地去发现学困生的优点、长处、能力等,适时地赞美学困生,不仅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好感,还可以使师生双方在心里和感情上靠拢,缩短彼此的距离。赞美学生,让学生开心,我们并不会损失什么,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时时提醒自己就能做到。
三、名人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学习的曲折经历。例如,爱迪生曾被学校教师一致认为他是一位笨蛋、智商太差,不是读书的料,他在班上读不到三个月就被学校通知他退学,他失学后通过自学成为成功的发明家。他们的学习也经历了曲折和失败。在学习过程中不管任何人都会遇到曲折,关键是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有些学生虽然现在成绩差,但是说不定你就是将来的“爱迪生”或“爱因斯坦”。但要成功,现在就要付出艰苦努力。 转贴于
四、学用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目的在于应用,由于农村中学的学生都生长在农村,初中物理教材的物理知识应用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不少,教师在生活中应注意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学习了物理知识,又掌握了生产技能,让即使升学无望的学困生也能感觉到物理是有用的。例如,在讲授比热容时,秧田为什么早排晚灌。在讲授大气压时,为什么使用高压锅会使食物熟的更快?
五、点燃火花,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实验。例如,在讲授光学前,可布置学生课外观察“水中的硬币”、“隔着水滴看他”等有趣的实验。水中的硬币,看上去变浅了,但伸手去拿时,却比看到的要深得多;把水滴放到透明的塑料薄膜上,看书上的小字,会看到书中的字变大,学生看到这些奇异的现象后,即使是学困生也会有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心情去看书,去找原因,想知道为什么,便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学习上的亮点,点燃学生的求知火花,开启学生的兴趣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