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银行面临的困境与出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银行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篇1

①意大利是第二大包装印刷与纸制品加工机械出口国家

2010年包装及纸制品加工设备营业额约2.4亿美元,其中出口1.9亿美元,占79%;

2011年包装及纸制品加工设备营业额约2.6亿美元,其中出口2.1亿美元,占80%;

2012年包装及纸制品加工设备营业额约3.0亿美元,其中出口2.4亿美元,占80%;

②包装及纸制品加工设备增长情况

中国是意大利出口海外包装印刷与纸制品加工设备的第一大供应商,2012年出口额高达1.53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56%。出口设备中主要包括高速(200米/分)混合加工的窄幅印刷机(含UV柔印、UV胶印、凹印和数字喷墨印刷),标签印刷机、凹版印刷机、柔版印刷机、包装机械、纸制品加工机械等。

9. 展望(根据第八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高峰论坛”资料整理)

伴随新技术、新材料的突破性进展,既给予传统印刷提供了与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相融合的大平台,又为印刷业注入了宏伟的拓展天地,如:智能标签、防伪印刷、电子产品(大型和小型OLED电视面板、太阳能光伏板、显示器、电子电路、传感器、电子元件等)和生物医学应用的“薄膜”仪器、装置。正如英国出版、印刷及媒体技术供应商协会彼得?莫里斯先生所说:“印刷是一个弹性的、适应性强的行业,在今天的多渠道世界里具有特殊的力量”,“如果印刷有一份成绩单的话,它将说明印刷和其他媒体一样在很好地运转……”

世界经济正在向服务经济转型,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已经占到75%以上。向服务经济转型的一条成功路径,就是推进制造业的服务化。美国与制造相关的服务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已达到58%,日本为15%,中国仅为2%。

篇2

淮滨点评:

央行调控管商业银行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准备金率再次被提到历史的高点。接下来或许就是加息了,因为CPI指数依然高于银行的存款利率。目前,行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十分突出,不仅固定资产缺乏从信贷资金的来源,而且流动资金也出现了告急,不得不从民间或地下钱庄获得高代价资金来确保企业运营的需求。加强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何以做到两全?确实是一件难事,需要政府及金融机构寻找良方。

纺织服装出口数量首次负增长

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今年前两月纺织服装出口研究报告显示,1~2月纺织服装出口综合价格指数提升了10.15%,高于前两年提价幅度。但1~2月份出口数量出现了-1.78%的负增长,导致前两月纺织服装出口金额增幅也降至8.19%的低水平,较2007年全年增速回落了10.58个百分点。

淮滨点评:

这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出现的少有的情形,与次贷危机、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都有关联,预示着今年出口形势严峻的一面。好在综合价格指数有了明显的提升,消化了一些负面影响,否则出口形势会更“惨”。今年国际经济和关、欧、日经济整体上不好,需求增长疲软,再加上汇率因素影响, 出口增幅回落在所难免。出口企业要做好渡难关的准备:国际市场多元化的路子还得继续走,国需求的深度挖掘也要想出好的招数,内外销市场互补是我们摆脱困境的重要出路。

中纺协

六省调研相关政策建议出台

3月初,由协会会长、各分会会长带队组成的6个调研组奔赴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和河北调研。这6个省集中了中国最有实力的纺织企业和产业集群,六省的出口量占全行业的85%。

篇3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

(一)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高

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其融资能力是比较强的。大中型企业本身就具有完备的财务会计系统,这就增强了其信用等级。而中小型企业没有完善的财会系统,不能更好地对市场风险进行预测,其市场抵御能力较差。加之商业银行通过理财产品或收取高额延期违约金来提高贷款利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再加上中小企业在贷款过程中有固定资产抵押登记、财务审计及信用评估等费用,使得原本融资就很困难的中小企业更加困难。

(二)融资渠道少

正常情况下,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渠道是向银行借款、股票融资或是债券融资等。股票和债券虽为直接融资渠道,但是其融资难度却很大、比例也相对较低。股票融资在国有企业和与国有企业相关的企业中更具优势,毕竟国家对大型企业扶持政策较多,而对中小型企业扶持政策较少,这就使得中小企业无法更好满足股票融资需求。证券作为风险性较大的融资,需要得到政府批准才能实施,再加上投资者因债券投资风险较大也存在一定顾虑,没有一定的购买心,这就使得中小企业不能更好地利用债券进行融资。

(三)中小企业信用度低

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常会因一些中小企业资信状况差,而使其不能更好的融资。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不健全,而不能为金融机构提供准确财务报表而造成的。同时,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弱,法制观念淡薄,受欠债和逃息等个别现象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不良贷款的风险,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贷款,致使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策略

(一)完善社会信用法制体系

因我国社会法制不健全、信用文化程度较低,使得融资过程中常会出现道德风险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形象。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在实际工作中,就应该对社会信用法制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可以通过提高可信度的方式,向银行提供良好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信息,以消除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不对称,从而尽可能的减少银行监督成本,并提供担保、质押品、抵押品等。为了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可以建立完整的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和指标,以配合当地银行、税务和工商等部门建立良好的联系,取得其信任,尽量避免失信行为出现,以提高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也可以通过网站方式来提高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使信用资源更加可视化,并自觉受社会各界监督,以更好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在此基础上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以更好地引导中小企业上市,鼓励中小企业直接接触融资,使中小企业整体信用度得以提升,以便融资机构能为其提供更多的资金。

(二)构建与中小企业相协调的金融机构

为了更好地保证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家商业银行应该从中小企业实际状况出发,成立适合中小企业信贷部门,为其提供相应贷款业务。在构建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金融体系时,必须以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时效特点及公开信贷等为依据进行。在实施贷款过程中,应该优先对那些经营和财务状况好的中小企业进行单项授信,为其提供额度外办理。同时也应该在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实行信贷业务,以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使其走出融资难的困境。

(三)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目前许多国家为了使中小企业走出融资难得困境,已经纷纷设立创业板市场,并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相应制度担保。为了减少创业板引发的风险,对上市条件进行相应调整并采取一定策略,发展债券融资市场和投资基金事业,以减少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制定了债券审核机制,并放松了规模限制、扩大发行额度,完善了债券担保信用评价制度,为经营效益和提高债券偿还能力提供了必要依据。同时为促进中小企业更好的发展,加大中小企业开发创新能力,从国外实践来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我国为了使中小企业更好的发展,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投资公司和民间风险投资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应贷款。

三、结束语

中小企业快速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却面对着重大压力,尤其是融资难问题。虽然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采取了相应策略,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中小企业不断的发展,社会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小企业将面临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就需要对中心企业融资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以便制定出更多与实际相符的策略来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

篇4

小微企业融资面临的困境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世界难题。从目前我国小微企业发展来看,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小微企业的融资条件也明显劣于大型企业。在我国,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力度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初步建立了多种融资渠道,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总结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现状,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小微企业融资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我国小微企业主要融资方式是内源融资,外源融资严重不足。据中国商务部数据统计,我国65%左右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25%左右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10%左右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来源民间集资,有2/3的中小企业普遍感到发展资金不足。①

尽管我国大量的小微企业为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但其贷款总额却不到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20%。反观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其对国家经济增长贡献率约40%,但是金融机构对其贷款总额达80%。②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认为,给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都不太情愿给小微企业贷款。有学者通过对浙江省台州市小微企业信贷研究表明,小微企业在存在贷款需求的前提下银行信贷抑制平均值达到83.4%,信贷抑制较为严重。③

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2011年以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在外部运行环境总体偏紧的情况下,银行提出的利率相对上浮,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增加,进一步加大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度。2011年受宏观因素影响,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基本上都在30%左右,年利率到达8%左右,贴现率提高到4%至5%,小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提升。据《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秋季报告》,2011年1~8月份小微企业利息支出同比增长36.1%,增幅比同期规模以上的工业高出3.7%。受银行利率提高的影响,民间借贷利率也随之不断攀升,一般折合年率为15%以上,有些过桥贷款利率高达30%以上。④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1年的《浙江省小企业经营和融资困境调研报告》的结果,浙江的民间借贷利率多为2至3分/月(年息24%至36%),较高的则达4至5分(年息48%至60%)。如此高的利率,压榨小微企业利润,最终可能导致小企业无力偿还而倒闭。

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不容乐观。融资环境对企业融资具有决定性影响,小微企业由于自身发展规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受融资环境的制约性更大。近几年来,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环境趋于恶化,越来越不利于小微企业融资。首先,国家金融环境恶化不利于小微企业融资。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快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最后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出现明显下滑,整体陷入衰退时期。受其影响,我国对外出口连续下滑,对出口型小微企业造成了重大影响。其次,国内经济发展环境不利于小微企业融资。为维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我国采取了财政紧缩政策,适当减缓经济发展,这也加大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度。再次,我国金融市场环境不利于小微企业融资。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金融市场受国家干预颇大,许多金融机构为避免金融风险不愿意对小微企业进行融资。此外,我国小微企业信用环境、法律制度环境等,对小微企业的融资也构成了许多不利影响。

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探析

造成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很多,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笔者主要从小微企业自身障碍、信息不对称,以及金融市场不完善等三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小微企业自身障碍。小微企业自身特点导致金融机构不愿意为其融资。小微企业规模小、人员少、资产有限,经营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低,易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因此,其寿命普遍不长,自身经营和发展面临极大不确定性。

小微企业的管理一般比较落后。由于规模小、人员少,小微企业一般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很难采用现代企业制度。这种管理模式优势在于能凝聚所有人的力量为企业发展尽心尽力,但是劣势也非常明显,如领导权过于集中,越权行事、监控不严、信息封闭等。小微企业融资规模小,经济效益不高,单位融资成本比较大,造成小微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此外,小微企业资产少,甚至没有独立的资产可以用作贷款抵押。这些都是金融机构不愿意为小微企业融资的原因。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大原因。由于小微企业一般实行家族式管理模式,大多数内部信息处于封闭状态,外界很难知晓。小微企业在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投资风险认识不对称。小微企业认为可行的项目,金融机构等出资者可能认为风险太高;盈利与亏损负担的不对称。小微企业可以借用财务杠杆为公司赚取更多的财富,但一旦亏损,则可能需要出资者埋单;经营能力的不对称。⑤小微企业在决策能力、营销能力各方面都无法与金融机构相对称。

由于信息不对称,小微企业对自己生产经营情况比较清楚,具有信息优势,但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则对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等不甚了解。这样就造成了即使银行有钱,小微企业发展看好,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业也无法及时对小微企业进行贷款融资。信息不对称甚至可能诱发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发生欺诈行为,通过隐瞒不利于自己的信息进行融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的供给者,为防范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就会惜贷或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造成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增加和效益的减少。

金融市场不完善。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我国金融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已经基本建成了种类齐全、分工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金融服务体系,尤其是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仍然“发展不足”,不能适应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小微企业“短、频、快”的融资特点对金融市场及其服务要求颇高。没有反应灵敏、服务到位的金融市场,小微企业的融资就很难得到满足。

受我国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银行业金融体系与国有大中型企业有着难分难解的利益关系,一旦国有大中型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政府和银行都会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资助,且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较小。因此,相对小微企业而言,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更青睐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小微企业能提供的抵押资产少,经营前景不确定,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更愿意追大放小,不去选择小微企业进行放贷。

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出路

在理论上,有学者从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形成了信贷配给理论、企业成长周期理论、金融结构理论等。在实践上,西方发达国家取得了为小微企业进行融资的成功经验。从这些理论和发达国家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在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业竞争加剧,各种大中型企业所谓的优质客户已经被瓜分殆尽。如何占有市场成为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遍地可见的小微企业,无疑将成为各种金融机构竞争的对象。由于小微企业规模小、数量大,涉及的行业领域广,在融资需求上具有数量少、速度快等特点,这就决定了金融机构必须转变传统融资观念,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理念,根据小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特点,整合多种金融资源,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理财、咨询等全方位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打造独特的小微企业信贷文化,加强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切实推动小微企业的发展。

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就是要求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的特点进行专业化经营与服务。加强规范管理,完善金融机构的结构,形成小微企业融资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不断拓展金融机构服务空间范围,向小微企业集中的区域延伸服务网点,为其提供便捷灵活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审批效率,简化放款流程,缩短决策链条,争取做到当天受理、当天审批、当天放款,充分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各大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数据库创库技术收集、记录小微企业的全面的经营活动,充分了解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信息,在风险控制、贷后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合作,确保小微企业快速、稳健发展。发展小微企业融资中介服务体系,为小微企业担保、抵押、财务管理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深入基层,充分利用人缘、地缘优势,融入客户社区;积极拜访客户,了解客户需求,为小微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资金难题出谋划策,帮助小微企业发展。

构建小微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近年来,我国开始大力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初步形成了包括银行体系、资本市场、创业投资等在内的多种融资渠道。从目前融资现状来看,许多小微企业经常面临资金链断裂等情况。因此,需要在继续完善既有融资途径的基础上,整合各种金融资源,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建立多层次融资体系,不断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保证小微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得到满足。

首先,继续加强和完善内源融资。小微企业规模小,一般都拿不出像样的抵押物,由于缺乏公开的、易于传递的信息,缺少能够显示其类型的工具和信号,导致外部投资者对小微企业项目投资热情不高。因此,除少数小微企业能够获得银行贷款外,绝大多数小微企业只能依赖于内源融资,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有自有资金、向亲朋好友借款、民间集资等几种。为降低内源融资法律风险,在法律上可以适当放宽民间借贷的限制条件,明确民间融资的法律范围。

其次,鼓励银行体系对小微企业进行融资。现阶段,国家掌握金融资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国有政策性银行占领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绝大部分。当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小微企业时,我国银行应该担当起振兴经济、改善民生的社会责任。要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体制,设立小微企业专业化的经营管理部门,围绕小微企业服务制定政策、开发新产品。改变传统单户营销、个案审批的信贷方式,采取系统化、模型化、批量化的方式,创新设计标准化服务流程,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

再次,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由于小微企业自身发展不确定、信息相对封闭、资产抵押能力弱等局限,小微企业从国家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时面临较大的约束。加快发展民间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支持设立与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民营金融机构贷款时,免抵押、免担保,贷款额高,程序简单,很好地适应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丰富了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也为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建立多层次融资体系起着重要作用。

最后,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介于直接融资模式和间接融资模式两者之间的一种创新的融资模式,它将原本不流通的金融资产转换成为可流通资本市场证券,为投资者提供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盘活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小微企业,既可拓宽开发性金融的融资渠道,也可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

不断强化小微企业的融资监管。对小微企业融资进行监管的目的,在于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障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保证小微企业依法获得资金支持。由于小微企业处于劣势地位,在融资过程中遭受诸多不合理待遇的情况经常发生。

首先,规范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收费。在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金融机构经常需要其多缴纳一部分费用。这大大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成为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因此,应该严格制定和执行有关规定,除银团贷款外,商业银行不得对小微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对小型微型企业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

其次,加强对民营金融机构的监管。严格要求民营金融机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小微企业进行融资,不得乘人之危对急需贷款的小微企业索取高于法定的利率和报酬。支持地方政府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对非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清理规范,引导融资性担保公司健康发展,保证小微企业融资依法有效进行。

再次,加强对小微企业资金用途的监管。要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评估机制,根据小微企业的贷款品种、担保档次、信誉度、贡献度等指标确定贷款利率,实施“一户一价”,将微企业融资的风险降为最小。要帮助小微企业建立内部财务制度,保证贷款资金按照贷款用途使用,防范贷款资金流失。要优化小微企业分类监管机制,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类型、地域、业务的小微企业,实行差异化管理,建立相应借贷评估体系,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作者单位:重庆市社会科学院;本文系重庆社会科学院青年研究基金项目“重庆市小微企业初创环境优化及政策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路晓静:“中小企业融资探讨”,《中国商贸》,2011年第23期。

篇5

企业微利引发分散投资导致资金困难

笔者最近深入浙江温州与福建泉州、广东等地,通过实地探访与行业人士沟通了解到,特别是服装与制鞋企业已经是微利了,面对的是3高一低(既原材料高、人工成本高、企业费用高、利润低)的现象。企业要给工人保底工资,否则工人流动性太大,不管企业有没有生产这些费用是必须付出的;另外政府要求企业用工单位必须给于员工做社保。还有就是企业贷款难,银行都是锦上添花不可能是雪中送炭。拉闸限电限制了企业正常生产,这样做非常不合理,不科学;拉闸限电就是为了节能减排吗?非也,事实是地方领导责任担不起,影响仕途,节能减排做不好,一票否则决。我们不仅要问到底是谁扼杀了中国的制造业?同样,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东莞市中小企业群面临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外需不振订单减少、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飙升、人民币汇率攀升的“三座大山”正在挤压着东莞中小企业的微薄利润。

企业面临这样的恶劣生存环境,只有另寻出路,资本向来就是流向利润最可观的地方。据了解,很多企业是半工半停状态或者干脆歇业了,大量的民间资本逃离实体经济,这必然不利于产业的发展,这样下去可能会导致产业的空心化,实体经济的空心化。企业纷纷向其他领域投资,股市、房地产、矿产、能源、艺术品收藏等等成为企业投资选择。主营业务逐渐空心化,企业向银行贷款的钱没有用到生产上去。投资风险肯定是存在的,高暴利就存在高风险。

政策歧视:中小企业简直就像是二奶生的孩子

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格局已经彻底改变,高制造成本时代已经来临,领导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遥不可及,银行依然是锦上添花的银行。 企业转型的前提必须让企业先摆脱困境,才能谈转型。所以我觉得发展新兴产业应该有多层次的融资体系支持,如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等。要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我们资本市场跟美国资本市场不一样的是,主板上市公司多,而中小板、创业板及新三板上市公司少,我们的中小企业很难通过现在的资本市场获取资金;美国是非常看重中小企业的发展,像美国的纳斯达克培育了多少中小企业。

篇6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依法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内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贷款利率高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但低于民间贷款利率的平均水平。小额贷款公司主要从事小额贷款业务和小企业发展、管理、财务等咨询业务。目前我国融资当中80%左右来自银行信贷,而在这些银行信贷中80%又投给了大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在发展壮大阶段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而他们本身对于资金的需求却非常巨大。2008年,全国贷款总额增加了14.9%,而新增小企业贷款只有225亿,只增长了1.4%。中小企业基于自身的原因,也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通过发行证劵或者股票融资。很多企业就被迫像地下钱庄借高利贷,这就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财务风险,为企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以浙江温州为例,2011年4月至9月,29家温州企业老板“跑路”都与民间高利贷有关。温州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经过一年来的蓄积终于爆发,对接下来2年温州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柒零叁”是温州当地最为活跃网站,企业界最新消息在这里汇集。过去的2年,高利贷危机成为了该网站最热门话题。“柒零叁”网站上一份“温州大老板胜利大逃亡名单”中显示,从2011年4月至9月底,温州共有29家企业的老板出逃。在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出逃后,又有温州龙湾泰尔铜业、温州五洲轧钢厂和温州综艺鞋业老板9月25日出逃。粗略计算,2011年所有出逃企业总资产不低于29亿元。温州拾贝资本俱乐部一位负责人称,老板出走事实上没有特定的行业特征。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出口订单减少,以及生产原料等成本的上升,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稍有不善就会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而银行贷款门槛高,中小企业在这一情况下只能寻求民间高利贷以期缓解暂时的资金短缺,但是民间借贷本身导致的财务风险以及成本上升却成了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小额贷款行业越来越趋合法化、规范化

基于国内企业对于小额贷款的需求,以及银行难以很好满足这一需求的矛盾,人民银行2009年12月9日《金融机构编码规范》,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金融机构范围,给予其金融机构的定位。而各个省市在接下来的一年相继出台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运行管理及合法化的条例、规章、办法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困扰这些企业生存发展的难题,光靠国家政策扶持以及银行贷款远远无法解决,而小额贷款公司的合法化、规范化正在为这个问题找到出路。国家相继出台的各种小额贷款的政策,也为这一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而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又为这一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小额贷款行业极具投资价值

目前央行规定小额贷款年利率六个月以内(含6个月)为5.60%,六个月至一年(含1年)为6.00%,一至三年(含3年)为6.15%,三至五年(含5年)为6.40%,五年以上为6.55%。备注:基准利率由央行规定,银行贷款利率可以此为基准上下浮动。而目前民间借贷一般不会低于“2分息”,也就是年利率在20%以上。而小额贷款的公司借贷利率可以高于其他金融机构,但低于民间借贷利率。小额贷款公司的客户群有很大一部分是百万级以下的客户,因为贷款额度小,寻求银行贷款较难或者费时,而且本身还本付息的压力较小,能承受20%甚至更高的利息,这也为小额贷款公司创造了较大的利润空间。从2005年至今,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在山西、四川、贵州、陕西、内蒙古五省(区)开展的由民营资本经营的、“只贷不存”商业化小额信贷试点情况,小额贷款公司主要以三个月期和六个月期的短期贷款为主,短期贷款占70%以上。一年期以上(含一年期)贷款只占30%左右。这说明小额借贷的资本回收周期短,风险较低,同时资本循环周期短,能创造出更高的利润。

总体而言,小额贷款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越来越合法化的正规化、高回报、风险相对较低的投资行业。未来必将在我国的金融市场大放异彩,是投资者投资的不错选择。

参 考 文 献

篇7

流动性过剩是造成本轮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的关键就在于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擅长总量控制的货币政策成为本轮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自2003年以来,人民银行先后1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的历史最高水平(9月25日起,除工农中建交和邮储银行以外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至16.5%)。人民银行还加大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发行央票和特别国债回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人民银行通过从紧货币政策多渠道、加快回收流动性进而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意图强烈而明显。上述政策确实达到了回收资金的初衷,对于防止经济进一步过热起到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一系列从紧货币政策带来的资金紧缩效应,恶化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的持续上调,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普遍吃紧,特别是那些定位于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的流动性指标已逼近25%的警戒线,超额准备金比率也降到1%左右的历史最低水平。流动性紧张局面使得商业银行的可投放信贷受到限制。当然,9月25日起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银行的流动性紧张状况,但考虑到信贷指标限制以及当前中小企业的现状,中小银行不会因此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另一方面,贷款利率的连续上调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财务成本,挤占其利润空间,使其财务状况恶化,融资资质受到影响。据浙江中小企业局统计分析,由于受银行利率上调和民间高息借贷等影响,2008年1~4月份,该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财务费用增长40.55%,其中利息净支出增长45.18%。温州市800家企业财务费用支出增长51.7%,利息支出增长51.2%。正是出于对此问题的担忧,人民银行宣布于9月16日下调贷款基准利率。理论上说,利率的下调将减轻中小企业的财务负担。但鉴于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大多为利率上浮,0.27(一年期贷款)个百分点的下调根本不可能给中小企业带来多大实质性好处。

问题二,信贷限额控制引发的“保大压小”,挤占了中小企业信贷。

信贷投放过度是造成经济过热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有效控制信贷投放,本轮宏观调控在采取信贷总量限额控制的同时,对信贷投放节奏加以限制。在信贷总量受到控制的情况下,通过调整信贷投放的行业和客户结构,进而获取更大利润,实现持续发展,成为各商业银行在2008年的主要任务。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与银行的谈判能力较低。加之,中小企业贷款的期限较短,短期综合回报不高,风险较大。出于风险收益对比和留住大客户的考虑,压缩中小企业贷款,维持大企业贷款成为部分商业银行的选择。信贷限额控制引发的这种“保大压小”行为使得中小企业成为信贷紧缩的主要对象。最近一段时期,多个地区的人民银行和银监局开展的调查印证了笔者的判断。根据江苏银监局对苏州、常州、南通、泰州、淮安、徐州等6市30家银行120户小企业的抽样调查,实施从紧货币政策以来,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剧,贷款波动加大。某行常州分行2007年末人民币贷款比2004年末增长了24.65%,客户数量却从900多户减少到390户;2007年末,5000万元以上的大额授信客户较年初增加了15户;信贷紧缩下,该行退出的主要是小企业客户。2008年3月末,南通市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授信余额5000万元以上客户485家,比年初增加27家,授信余额537亿元,比年初增加47.56亿元,增长9.72%;同口径下小企业贷款余额58.47亿元,比年初减少3.43亿元,下降5.54%;“保大压小”现象明显。人民银行某市中心支行对辖区9家银行进行的从紧货币政策背景下信贷行为取向专题调查显示,从紧货币政策下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强化集约经营,新增资金被集中到总行和省分行,优先用于总行级、省级优势项目和大企业资金需求,商业银行“保大”的信贷趋向显露无余。

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问题显然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人民银行分别上调不同银行的信贷额度,银监会也专门召开会议并下发通知,要求对小企业单列信贷指标、单独考核。但是在目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发展困境,甚至于生存危机,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将难以放开手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在此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信贷指标使用不足和挪用问题,值得关注。

问题三,“一刀切”信贷紧缩政策的异化使优质中小企业成为错杀对象。

本轮宏观调控中,金融监管机构在实施信贷总量控制的同时,还提出了“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促使银行业金融机构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进而达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短期内中小企业的风险收益比远低于大型企业,且目前宏观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在控制风险和追求盈利的综合考量下,商业银行在执行“有保有压,区别对待”政策时出现异化:从信贷客户结构来看,中小企业成为信贷压缩对象,连那些优质的中小企业也成为错杀对象;从信贷产业结构来看,“两高一剩”行业是调控的主要对象,但一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达到环保要求、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也受到牵连,成为调控对象,面临贷款难题。根据某地银监局的调查,该地区农村信用联社原有1728户纺织业客户,自2007年四季度以来,已有1200户部分退出或全部退出,这些企业不仅新增贷款需求无法满足,存量贷款周转亦面临困难。“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信贷调控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有异化为“一刀切”的中小企业信贷紧缩的迹象。

问题四,外部经营环境恶化加大了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资质。

近年来,随着宏观调控力度日益加大,贷款利率连续上调,物价不断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导致劳动力成本增加,中小企业财务成本和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同时,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技术含量不高,行业优势不明显,议价能力不强,生产成本不能有效向上游或下游转移,中小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中小企业陷入生产困境。来自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的调研报告――《关于温州中小企业目前生存状况的初步报告》显示,目前温州3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有20%左右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的状况,正面临生存危机。江苏省的调查也得出相同结论,该省调查显示今年以来,企业执行劳动合同法,提高工资等新增成本约30%左右,有30%左右的中小企业已陷入停产或半停产状况。而最近媒体报道的义乌部分企业主为躲避债务而潜逃,企业拖欠员工工资现象增多等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的资金紧张,生产和生存受到影响。毫无疑问,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必然加剧其信用风险,恶化融资资质,从而降低商业银行向其放贷的积极性。而银行的银根紧缩又会进一步恶化中小企业本已脆弱的生存环境,令其雪上加霜。

问题五,商业银行市场化运行机制日趋完善,绩效考核约束下的中小企业信贷差异性和波动性加大。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三家国有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并顺利上市,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并日趋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的本质就在于,按照市场规则办事,企业根据“能否获利、获利多少”来开展经营活动。毫无疑问,市场化运行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开展业务时存在的规模歧视现象,从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近年来,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纷纷将中小企业业务摆上重要位置,加大中小企业业务拓展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应是市场化运行机制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从紧货币政策背景下,市场化运行机制所固有的“趋利避害”本性将加大中小企业信贷的差异性和波动性,令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更为复杂。这表现在:第一,与股份制改造相伴随,国有银行纷纷从农村地区撤出,农村地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恶化,中小企业融资的城乡二元化格局进一步加剧;第二,商业银行纷纷开展组织架构和流程再造,按照“大总行、小分支行”的改革思路对现有业务流程和架构进行重新梳理,上收审批权限,集中金融资源。显然,这一架构和流程模式是以提高银行服务大型客户、大型项目的运作效率为出发点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流程变得更加复杂,运作环节增加,效率下降。此外,这一运作模式还造成中小企业内部融资的差异,即信贷资源向为数不多、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集中,那些处于创业期的小企业资金需求依然得不到满足;第三,随着市场化运行机制的建立,特别是公开发行上市后,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压力加大,在经济运行良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时,银行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而当经济下滑,中小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大时,银行又会从中小企业退出,造成中小企业信贷的波动性加大,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今年上半年,某上市银行对不良贷款和初显风险贷款占比超过1.5%和小企业不良贷款逾期9个月内未处置完毕的分支行,进行业务停牌处罚,在停牌期间,所有小企业贷款只收不放,某县支行共有109户小企业客户共计7亿元贷款,因10户小企业3200万元贷款出现违约和欠息,遭到停牌处罚,结果造成43家正常的小企业客户受到牵连,贷款被压缩,资金吃紧,生产陷入困境,并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种“几个人生病,全体吃药”的业务处罚措施,看似保护了银行的利益,实际上破坏了银行与地方经济之间的良性关系,不利于银行的长期发展,危害深远。

问题六,城商行、农信社掀联合重组浪潮,“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受到冲击。

在我国的银行金融机构中,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是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自成立伊始就确立了“立足地方、坚持中小”的市场定位,在中小企业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形成特色。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一些省政府出于做大金融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考虑,对省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城市商业银行实施联合重组,组建规模更大的省级地方银行。江苏银行和徽商银行的成立进一步激发了各地政府对辖内城商行实施合并重组的热情。这种叠加式的重组虽然可以在短期内使银行规模做大,提升服务大客户、大项目的能力;但银行原有的灵活机制、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以及信息优势却逐步丧失,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受到冲击。而资产规模和资本规模的急速放大,进一步诱发了银行做大项目、大客户的冲动,离中小企业越来越远。根据调查,某省级商业银行分行前身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前的市场定位为服务中小、服务市民;合并重组后,在总行绩效考核的引导下,对市场定位进行了调整,目前该行信贷储备项目大多为大项目,信贷资源日益向大额授信客户倾斜。仅2008年1季度,该行退出小企业客户43户,退出贷款15000万元;相反,单笔授信5000万元以上的大客户由66户增加到83户,授信金额由54亿元增加到66亿元,增长22%。合并重组前后,该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变化十分明显。与此相类似,近两年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合并组建省级农商行(农合行)、市级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的改革也存在相同问题。合并重组往往会进一步加大当事银行做大项目、服务大客户的积极性。此类改革使得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的数量逐渐减少,中小企业融资不可避免因此受到影响。

问题七,大型银行对中小银行实施收购兼并,恶化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环境。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监管机构的大力推动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有了很大程度提高。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依然存在,中小企业信贷满足率仍待提高。特别是在目前从紧货币政策背景下,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纷纷收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仍然是中小金融机构。这些中小金融机构大多以服务中小企业为自己的市场定位。因此,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状况。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中小金融机构改革重组力度加大,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大型银行出于战略考虑纷纷对中小金融机构实施参股投资和收购兼并,以期进一步扩大市场,如兴业银行重组佛山市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入股常熟农村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入股台州市商业银行等。由于大型银行大多以大型客户或项目为自己的市场定位,其通过重组或入股方式进入中小金融机构,势必会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原有市场定位产生影响。而从国外经验来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最终还是需要中小金融机构来解决。对于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中出现的大型银行收购兼并中小金融机构的趋势应引起关注。一方面,放开改革,推动大型银行收购兼并中小金融机构,造成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减少和市场定位发生变化,恶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环境;另一方面,出台政策,鼓励现有金融机构或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千方百计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环境。两种政策共同作用从而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政策效果不尽人意。

问题八,成本上升背景下粗放式发展模式弊端显现,中小企业粗放的发展模式是融资困境的根源。

篇8

在国际层面,美元回流可能造成的周期性风险值得中国经济警惕。尽管目前美国没有马上收紧货币政策,但普遍预计,这只是时间问题,2013年始,一轮长达6年的美元指数的上升很可能已经悄然启动,美元回流的大的周期将给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国这样的亚洲市场造成冲击,有人甚至估计亚洲的楼市可能腰斩一半。中国经济特别是泡沫高悬的楼市会怎样?无疑需要我们警惕。

篇9

“票号”的繁荣是我国“草根金融”的一段辉煌历史。它伴随着富甲一方的晋商繁盛开来,追随着晋商的陨落萧条而去。它的消逝归咎于动荡岁月的“信用危机”,更直接因为在与清政府设立的户部银行等强大官方对手的战斗中败下阵来。在后来国家金融业统领的局势中,昔日代表民间金融的“票号”逐渐转至“地下”,以“地下钱庄”等形式进行着暴利非法的交易。“地下钱庄”的火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民间资本”和“小额贷款”需求的强大。

特别是今年以来,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得企业的资金面明显吃紧,虽然中央规定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有保有压”,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其带来的影响还是比较大,在民营企业众多的浙江省,大批中小企业在受到生产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外部融资困难等几方面因素夹击之下,生存和发展正在面临重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借贷获得了较好的生存条件,在温州等地,民间借贷通过地下钱庄的形式进行,借贷利率甚至高出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数倍。

民间信贷的“双刃剑”角色 民间信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对解决很多方面的资金急需,弥补金融机构信贷不足,转移和分散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加速社会资金总量的扩充、流动,起到了拾遗补缺的积极作用。因此,其存在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特别是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后,不少企业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更为民间融资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民间信贷的比较松散、盲目、缺乏规范,会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及其调控造成冲击,包括造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国家利率政策实施等。还可能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酿成相当大的金融风险,包括袭扰正规信贷市场,妨碍中央银行现金管理及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因此,官方对于民间信贷一直采取打压的策略,导致其虽然长期存在,却始终被排除在合法金融之外。

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既继承了“民间金融”这一传统形态,又正好是为解决这一矛盾探索出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径 其实小额贷款公司这种形式早在2005年就已出现,但将其引进到“中小企业融资途径”是新社会要求的新发展。它的出现,一方面可以疏导、吸收民间资本,规范民间信贷,压缩地下金融身存空间,实现民间信贷和正规金融的对接。经过多年的发展,沿海发达地区积累的大量的产业资本,据估算,仅浙江省活跃的民间资本就超过1万亿元。这些规模庞大的资本正在四处寻找出路。小额贷款公司首为产业资本转型打开了出路。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空间压缩,很多企业无奈之中关门歇业,要实现产品、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技术积累和市场调研,因此,短期内很多民间资本从传统产业退出后在积极寻求新的出路,小额贷款公司刚好为产业资本的转型提供了机会。政策规定,经营较好的小额贷款公司可以获得优先推荐,进一步发展为村镇银行。这一诱人前景为众多民间资本设定了转变为合法金融资本的路径。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竞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解决当前资金供求矛盾。当前银行贷款“垒大户”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是因为大企业多是能带来较好收益的优质客户,反观多数中小企业,实力弱小,普遍存在财务虚假等缺陷,即使执行更高的贷款利率也很可能无法覆盖风险,一直是银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市场,特别是面对信贷紧缩政策,各金融机构只要不突破紧缩政策所要求的规模上限,就会尽可能地把贷款向大客户倾斜。这造成了一些中小企业缺乏资金,生产生存发生困难。通过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输血”中小企业,可以改善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高金融体系配置资金的效率。

小额贷款公司自身的优势与困境

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显然有些时势所需的意味,但这并不就表明它的出现完全符合客观规律,定能迎来无量前途。我们在起步阶段就已看出其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非正规军“地下钱庄”等相比所显示出来的特有的优势与困境。

小额贷款公司自身优势 对银行来说,一般小额贷款的单笔贷款都比较少,而且由于不够贴近基层,运作成本很高,风险大,因此开展此项业务的动力不足。相比之下,小额贷款公司的门槛则较低、机制灵活、手续简便、放款速度较快,具有无抵押、免担保等优势,并且民营资本当家的小额贷款公司,本身就是从中小企业中来,所以更加贴近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金融资本与商业资本的粘合能力。尤其是风险控制方法的多样性方面,小额贷款公司超过传统的商业银行。然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境。

小额贷款公司漫漫发展之路困境重重 这些困境都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长远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只贷不存”造成资金来源极窄,小额贷款公司寻求长远发展绕不开的一个难题是资金问题。尽管已经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拥有的注册资本不小,有一定资本积累,并且投资者也有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的打算。但是,“只贷不存”的政策条件以及对于股东人数规模的控制,会导致其融资渠道单一化、有限化最终其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就成为一种必然。以目前的规定,小额贷款公司根据相关的指导意见,其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和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也就是可以用于放贷的资金在资本金的150%左右。小额贷款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若有非法集资、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将吊销营业执照,追究公司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而不能吸纳存款相当于一条腿走路,由于资金不足,导致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发展规划。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就受到严格制约。

二是小额信贷组织自身的风险控制问题。小额信贷组织要保证商业上的可持续性,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控制贷款风险,尽量降低呆坏账比率。小额信贷组织的风险控制是否到位,首先取决于对借款人信用的了解程度,对借款人信用了解越彻底,就越能有效地降低贷款前的逆向选择和贷款后的道德风险行为。这就需要小额信贷组织有足够的风险评估技术,而在这方面,目前的小额信贷组织还难以做到。其次,金融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人才是金融的灵魂。由于业务的单调,无法从外界吸引有知识技能的人才,经营管理水平难以提高,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这是阻碍小额信贷组织健康发展的最大难题。同时,小额信贷组织的风险控制还涉及贷款的担保品和抵押品的问题。缺乏抵押担保品,使得小额信贷组织的贷款风险加大,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现有存款类金融机构背后大多有政府支持,在出现经营风险或亏损时,政府会通过不同的措施进行救助,但小额贷款公司出现相同问题时,却尚无明确的对应措施。

三是对放款限制较多。一方面利率受到限制;民间借贷的高收益是小额贷款公司吸引力大的原因之一,但小额贷款公司被纳入正轨监管渠道,其借贷利率还要受到“红线”的限制,实际收益也要受到一定影响。可能无法完全覆盖运营风险。目前按照《通知》规定,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息不得超过银行基准利率的4倍,现在温州民间拆借年利率为30%-36%甚至更高,小额贷款在20%-28%之间,银行贷款的最终成本也将达至11%。小额贷款公司的盈利空间受限,但坏账和操作风险却没有降低。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客户往往是那些大型银行认为“不屑”、“不良”、“高风险”者,风险较大,理应执行更高的利率以覆盖风险,否则就有可能亏损。另一方面从发放对象来看:当前浙江省政府特别强调,小额贷款公司须按照“小额、分散”的原则发放贷款,70%资金应发放给贷款余额不超过50万元的小额借款人,其余30%资金的单户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金的5%,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其股东发放贷款。这一系列限制也会制约到小额贷款公司的盈利空间。

四是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成熟的监管体系。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目前对发展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还处于摸索试点阶段,还没有一整套法律框架来界定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的法律地位,也没有系统的监管框架对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实施有效的监管。现行的《商业银行法》不能覆盖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首先,是定位不明。目前的小额贷款公司是依据《公司法》成立的企业,并不涵盖在《商业银行法》的范围之内,但是从事的业务却是金融类服务,这种定位的模糊为其日后的发展增加了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其次,担保物和反担保物的设置、处置、质押、抵押等,都没有具体规定,基本上就是一种信用型的放贷。而在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信用型贷款的风险是相当大的。再次,从监管方面来看,根据央行、银监会既定的改革思路,双方于今年5月联合《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称,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无需接受银监会的审慎监管,可由省政府指定省金融办或相关机构负责试点的监督管理,并承担试点失败可能出现的风险处置损失。目前温州规定由温州市政府金融办、工商局、公安局、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和温州银监分局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共同监管,他们将分工监管小额贷款公司是否出现非法集资、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等违法违规行为。这种多部门的多头监管有可能造成监管真空,其效果有待时间来检验。最后,小额贷款公司也没有办法进行金融维权。现在国有金融机构享受司法机关的无偿服务,但是,将来司法机关能不能对民营的小额贷款公司一视同仁,就很难说了。如果是有偿服务,势必增加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成本,使其承受更大的压力。

五是如何规范小贷款公司的日常经营和协调股东之间利益的问题。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运作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公司日常经营活动和股东利益协调等方面都没有成熟的规定,很可能会出现问题。例如如果贷款公司被发起人或者某些股东所操控,则有可能出现偏向发起人或者股东的贷款集中或关系贷款。在前期试点的过程中就发生过股东之间由于类似的原因造成纠纷,从而影响了小额贷款公司正常经营的情况。

“内外合力”

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发展

篇10

陕西省;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解决路径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在谈到今年主要任务时,强调了要“落实并完善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活力”。陕西省虽然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陕西中小企业发展缺乏活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资金不足。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困境,也已成为影响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正成为陕西省“保增长,调结构,保民生”的着力点之一。

一、陕西省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

“十一五”期间,中小企业在陕西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在促进陕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与江、浙、川、渝、晋、豫等省(市)相比,陕西中小企业,既存在数量扩张问题,也存在质量提升问题;既存在极为有利的发展机遇,也存在一些不利发展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其中“融资难”问题尤为突出,已成为制约陕西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为了破解陕西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我们首先要清楚陕西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表现形式以及造成融资困境的原因。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和股票市场为主,股票市场对资金需求量相对小的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中小企业来说不合适,所以金融部门目前仍然是其正规融资的主渠道。根据研究表明,在我国现阶段,以金融体系为融资主体的情况下,陕西省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融资方式较为单一

陕西省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较少;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的资金规模小;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如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在陕西省设置的分支机构和网点数量较少,均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陕西省的外资银行,如汇丰银行和东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有限。

2、信用歧视及对非国有企业的歧视

为了搞活企业,中央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政策,要求银行部门要重点支持大企业,确保大企业的信贷,因而对中小企业就不够重视,在确保大企业的基础上才予以考虑,造成了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歧视,导致银行在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的不平等问题。

3、缺少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金融机构

陕西省极为缺少切实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在2008年国家开始实施为期十年的从紧货币政策以来,在相对偏紧的信贷资金条件下,银行间信贷竞争的程度有所弱化,处于总体“贷款难”的环境中的银行,开发中小企业贷款领域的积极性就变得更低了。

二、造成陕西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造成陕西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应该从企业内、外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影响陕西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因素分析

(1)融资体系与现有经济体系不协调,造成融资渠道不畅。由于我国目前的融资体系与现有经济体系发展不协调,导致市场向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在西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这种不协调表现较为突出。虽然2004年股票市场上中小企业板块启动,但到2011年,陕西省在沪深两市上市的企业只有37家,中小企业所占份额和融资比例都很小。尽管利用商业信用融资比较容易,中小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也经常使用,但由于其数量少,期限较短,因此很难作为企业长期资金的主要来源。由于正规融资渠道的狭窄,往往迫使一些中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进行融资。但陕西中小企业的民间借贷相对东部地区更加不规范,由于缺乏法律保护,缺乏正规的存款保险制度,造成民间信贷高风险、高利率,进而又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2)陕西省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使得间接融资受阻。从信用担保机构数量上看,截至2011年6月,在陕西省中小企业局备案的担保机构数量为142家,累计担保总额达到330亿元,这与陕西中小企业庞大的企业数和资金需求相比,陕西省的信用担保体系显得很薄弱与苍白。同时,陕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地区发展也不平衡。陕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分布在西安,这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从风险的防范机制上看。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规定,加之担保机构大多实力弱小且处于谈判上的弱势地位,致使银行将贷款风险转嫁给担保机构,担保风险过分集中于担保机构,而没有在担保机构与银行间合理地分散。国际上,担保机构一般只承担80%的贷款责任。另外,担保机构发生代偿,政府缺乏必要的补充手段。从担保机构的发展能力上看,被担保企业基本都以短期流动贷款担保为主,担保品种基本上局限于流动资金担保,担保品种单一,造成担保机构获利能力较差,给担保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增加了难度。从以上分析可知陕西省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从而使得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受阻。

(3)我国商业银行特有的性质与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协调,造成间接融资难。 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并且中小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这就使得大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成本高、抵押难、风险大”。即使现在国家允许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在标准利率的基础上可以上调20%,但很多银行仍然不愿为“小利而走险”。从而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贷款的难度加大。

2、影响陕西中小企业融资的内部因素分析

(1)中小企业规模因素。陕西省中小企业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企业,起步水平低,自有资本较少,资产的规模有限,担保资金不足,银行偏好的可作为抵押或质押的物品很少,导致银行信贷风险较高,其获取商业银行贷款的难度大大增加。此外,由于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具有数额少、频率高、风险大的特点,这使融资的单位成本大大提高,造成了融资中的规模不经济问题。

(2) 中小企业信用因素。对于陕西的中小企业来说,由于缺乏历史信用纪录,财务管理欠规范,大多对外提供的财务信息缺乏准确性和真实性,造成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无法准确判断,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很容易产生借款合同签订之后的道德风险。少数中小企业还存在欠息、逃债、赖债、甩债等行为,以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要求持慎重的态度。

(3)中小企业管理因素。陕西省有60%以上的中小企业起步于家族式的经营,大多数中小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治理结构不健全,产权不清晰,管理不规范,造成其融资风险远高于国有企业。总之,陕西中小企业在“内功”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导致企业风险较大、生命周期较短,进而导致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加,削弱了其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积极性。

三、解决陕西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路径分析

针对以上的分析,本文提出下面几点解决陕西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建议。

1、加快金融体系改革,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融资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金融体系的改革。首先,陕西省要放宽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加快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建设,充分利用民间资本。这不仅能够提高企业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扩大融资渠道,还能推动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创新,增强国有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推动发展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体系,改变商业银行在放贷时重大轻小的现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同时,要加快畅通租赁、典当融资、票据贴现、同业拆借等融资渠道,开拓新的金融服务产品。此外,要加快创业板市场的完善,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直接融资的平台。

2、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和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

陕西中小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和分散机制不健全,风险意识缺乏,资金链较为脆弱,是造成其常常不被银行认同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中小担保机构的风险自控能力是实现担保机构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制定和实行严格的行业准入和监管制度,加强对担保机构运营资格的审核和资金流向的监督,保证担保机构自身的资本安全性。担保机构也要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注重防范风险;另一方面,要对风险较大的项目实行再担保,分散风险。此外,要加强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加快建立担保机构、银行、企业风险共担机制,明确担保范围和责任承担比例,提高担保机构在与银行谈判中的地位。担保机构要加强与银行的有效沟通,注重谈判方式与技巧。商业银行应完善信贷财产抵押制度,扩大担保品种和担保方式,缓解中小企业“抵押难”的问题。另外,政府应作为中间人做好两者的协调工作,对信用担保行为进行正确地引导。

3、改变经营管理模式,提升企业信誉度

进行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长远目标,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生产效率,致力于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树立品牌建设意识,努力增强企业生命力。实行人才战略,引进优秀人才,实行先进的管理方法,带领企业探索和开拓新的发展模式。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增加财务信息透明度,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严禁弄虚作假行为。这是企业自律意识的体现,也是提升企业形象和信誉度的重要手段,是与银行及其他担保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畅通融资途径的根本。

四、结语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陕西中小企业的发展深受融资模式制约,融资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特别是在当前复杂的市场背景下,更要处理好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三者的关系,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加快金融体系改革,增强政策支持力度,努力解决“融资难”问题,推动中小企业持续、平稳、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分析.陕西省统计局.2010.

[2]全力促进陕西中小企业快速发展.陕西日报.2011―3―16.

[3]王蕾.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问题研究―陕西省的调查状况.商场现代化,2008(9).

篇11

浙江纺织企业的这次困境,始于去年中期建行受累中江集团破产爆出30亿坏账。此后,几乎所有银行都收缩了对浙江中小企业的信贷力度;压贷、抽贷、提前收贷的行为屡见不鲜。

本已承受着原材料上升、外贸市场萎缩等困境的浙江纺织行业,再无力承受这最后一根稻草的重负,沦落到了生死绝境。

2013年1月29日,浙江省建德市莲花镇党党委书记准备去企业调研。展威窗帘、洪伟纺织、奔洋纺织……仅在浙江省建德市莲花镇党一个地方,就已经有数家纺织企业出现经营问题,有些企业已经破产,有些已经跑路了,有些还在垂死挣扎。

资金链因何断裂

浙江嘉兴,明效丰汇。一张名片,嘉兴市最大的纺织基地之一;一个在市政府支持下成立“嘉兴市明效丰汇工业园”的企业;一个历经30年打拼已经成长为下辖六家子公司的控股集团,宣布破产。

明效丰汇是在丝绸之都盛泽从事纺织贸易经营的基础上创建起来。在多年的纺织品经营过程中,公司拥有了一批隐定的客户群,并在中国轻纺城、东方丝绸市场以及常熟面料市场设立了专业的直销点,形成了自己的营销网络。

1997年以后,明效丰汇从贸易经营转向实业制造。1997年的嘉兴市明效丰汇纺织有限公司,拥有剑杆织机58台及配套设备一批。2000年,明效丰汇进行了混纺原料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总投资6000余万元。

2001年,明效丰汇为扩大生产规模,从村里搬迁到工业园区。随后,明效丰汇在纺织实业的努力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从此发展顺风顺水。当年,公司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秀洲区王江泾镇“中国纺织科技工业圆”内计划征用土地518亩,创办“嘉兴市明效丰汇工业园”;经嘉兴市政府正式批准为工业园,成为市级16家工业园之一。同时,注册了嘉兴市越峰麻纺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建设麻、棉、涤混纺纱生产线项目,总投资约1亿人民币。

浙江明效丰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卜菊明,从嘉兴最北部的田乐乡村走来,以织机起家。经过多年打拼,积累了财富,也巩固了其企业在纺织业的霸主地位,与“越龙提花”、“元丰纺织”等8大企业一起被称为“金刚”,享誉一方。

如果他的野心不再膨胀,他将可以打造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中国纺织企业。但此后的卜菊明,一个被下属评价为“没有不良嗜好、该交的‘三金’都有、从不克扣工人工资”的好老板,走上了玩资本的不归路。

破产之际,明效丰汇欠债九亿元。“如果明效丰汇专注于做实业,绝不可能倒闭。”曾经一起创业、常年来互为标杆,一起从乡下搬到工业园的鸣业纺织董事长罗春荣如此评价。

明效丰汇公司从家庭作坊开始,历尽艰辛、开拓创新、由弱变强,已发展成为拥有1500多名员工的浙江亚麻纱棉纱生产基地,并拥有一批隐定的客户群。从账面上看,明效丰汇2011年实现利润为1亿元。

组建集团以后,卜菊明一心扑在资本运作,银行信贷,多元化扩张……没有沿着纺织主业产业链延伸,而是借集团平台过度融资涉足陌生领域,导致了公司最后的破产。

熟悉明效丰汇的人都说,压跨明效丰汇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资金链断裂。

用一组数字简单的数字为例:他本来有100万流动资金,100万固定资产(也就是实业的钱,每年赚15万左右,包括机器与房地产),他用100万去买了一幢房子,一年之后房子涨价变成200万,然后他利用自己的固定资产,贷款80万,这时候他的房子也可以贷款160万,他利用这240万再去买房子,然后跟建筑公司合谋,把房产评估到500万,继续贷款。这样一环套一环,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如同他们面临的银行抽贷,资金链就将断裂。

在此情形下,还贷一旦陷入民间集资、高利贷等手段,破产只是时间问题。

银行神经脆弱

老板卷走亿元款项,工人在厂房外示威,千名员工聚集在公司大楼外抗议追讨欠薪……2012年8月,发生在明效丰汇的这场骚乱让人忧心。

明效丰汇的破产,带来的问题还在延续;大量纺织企业陷入困境,能够产生多少负面效应,还在发酵中。

纺织行业是中国外贸交易的重要部分,占中国GDP7%左右,对于地方来讲是重要的经济力量,而且解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出台了《纺织产业振兴规划》后,又进一步出台《纺织产业振兴规划细则》,意在落实并完善中央政府在宏观上支持、鼓励纺织行业度过危机、战略发展的意图。

《纺织行业振兴规划》肯定了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地位。《纺织产业振兴规划细则》则在外贸政府、银行信贷支持等方面,明确给予了支持的要求。随后浙江政府也提出了落实方案。

在此之前,大量纺织企业面临的银行信贷难、银行只收贷不放贷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在浙江,一个企业的危机却引爆了纺织行业金融危机之后的又一次危机。

因“中江事件”(浙江中江控股有限公司及其11家关联企业因多年盲目扩张、巨额举债,深陷民间借贷导致“崩盘”,总债务达60多亿元,涉及民间借贷16亿元,授信、委托贷款等与银行相关的债务50亿元左右。此后银行系统对浙江企业信贷不断严格,甚至实行抽贷)受到牵连的企业,还在资金链条上艰难蹒跚。

浙江明效丰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这样一家纺织大公司的倒掉,不禁让人警醒。展威窗帘、洪伟纺织、奔洋纺织……大量中小纺织企业,有的已经破产,有些已经跑路了,有些还在垂死挣扎。

显然,造成此次困境的导火索是“中江事件”的爆发,直接原因则是银行“抽贷”行为。

这让整个行业质疑,银行只能锦上添花,却不会雪中送炭。企业还清银行贷款后,随之而来的停贷令企业出现现金流短缺,只得向担保公司借取高利贷。这对于企业来讲,无疑踏上了一条布满荆棘的不归路。

“中江事件’’之前,建德、杭州等地的民间高利贷利息约为4分至8分,即100万元每月利息通常不高于8万元。但中江事件后,仅建德地区的涉案金额就高达数十亿之巨,民间资金紧缺,利息瞬间翻番,涨至每月15%至20%。

此次银行在浙江大量中小企业“抽贷”行为以及随之而来的限贷令则被批评为“落井下石”、“釜底抽薪”。

银行自有自己的考量。被“中江事伴”牵出的建设银行30亿元坏账只是冰山一角。

2010年底,中国正在进入加息周期,建行当时对中江控股提供近10亿元贷款。在银行信贷的刺激支持下,中江控股迅速从原先的一个实业公司,跨越成长为一家大型控股投资集团。其中,他在内地房地产调控下半路出家缺乏专业性,经营非常困难,但建行在两年间又将贷款额扩增到30亿元。

在过去几年,中国各银行的总贷款额每年有超过六成的增长,而不良贷款率却能维持在略高于1%的低位。这是中国的银行的坏账评估系统给出的数据。

在中国银行体系与地方政府以及企业间共同制造的“繁荣”下,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利益一方自保。在加速收贷的同时,浙江省各银行大多都上收了贷款审批权,部分银行将县级支行的部分权限上收至市分行,个别银行则直接将市分行的权限上收到省分行。

银行业脆弱的神经,让浙江大量的企业,无论是制造繁荣假象的中江控股、明效丰汇,还是实业兢兢业业的展威窗帘、洪伟纺织、奔洋纺织,全部陷入困境。

浙江纺织的出路

2012年8月,明效丰汇启动破产程序,工厂全面停产。路的对面,鸣业纺织张贴着大大的招工告示:“因产品供不应求,急需扩大产能……”

30年间,鸣业纺织执着耕耘纺织主业。当明效丰汇借助金融资本平台大跨步扩张时,鸣业纺织专注于纺织机械专业化管理。如今,面临不断上涨的原料、材料以及劳动力成本,鸣业纺织依靠管理效能的提高消化了这部分压力。

与《纺织行业振兴规划》对纺织企业提出的要求和支持方向一致,鸣业纺织不仅没有被外面花花绿绿的投资世界诱惑,还把自己的主业更加精准到细分市场,盯住布做文章,主攻女装高档纺织面料,向着品牌战略努力。

由于保持稳健的投资策略,鸣业纺织也没有受到这次“中江事件”的冲击。如今,身处外部大环境和行业的不景气,鸣业纺织销量依然稳中有升。

对于企业个体而言,专业化和品牌战略似乎不是新鲜的建议,但在危机中,却能够检验出它的意义。

当然,如同展威窗帘、洪伟纺织、奔洋纺织等大量中小企业,躺着也中枪,似乎有些无奈。

与钢铁机械等其他传统工业“年年岁岁都艰难,每年过的还不错”不同,每年都有很大纺织企业无法挺过这一轮的艰难环境。分散而庞大的纺织行业,现在面临的似乎不仅仅是在竞争中优胜劣汰的基本生态环境。

不论是中央政府的《纺织行业振兴规划》和《纺织行业振兴规划细则》,还是浙江省等地方政府对于纺织行业的政策支持,这些宏观指导方向,在企业自身发展以及与金融银行机构等关联协作微观管理层面,尚有空白地带。而浙江民间资本甚或是浙江纺织行业内部的资本,如果在规范的空间与实业结合,将有效规避这一轮轮悲剧。

篇12

信用证全称跟单信用证,是指开证银行应申请人的要求并按其指示向第三方开立的载有一定金额的、在一定期限内凭符合规定的单据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最常用的结算工具,对增强贸易稳定性发挥了巨大作用。选择信用证作为结算工具,卖方、开证银行和买方都能从中获得诸多好处。首先对于卖方而言,传统的结算方式存在很大风险,即使卖方事前对买方的信用程度做过一定的调查了解,也不能避免在发生货物的价格下跌或买方与他人签订对其更有利合同等情况出现时,买方拒绝提货或者提出降价要求等不平等贸易现象出现。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卖方虽然可以通过诉诸法律等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然而出于对时间、人力物力等成本的耗费,这种做法也并不实际。若卖方选择信用证作为结算工具,则只需向开证银行交付信用证所要求的单据,经银行审查合格后,银行会对卖家先行偿付货款,此时卖家的风险几乎完全可以消除。另一方面,对于开证银行而言,增加信用证业务可以在不会陷入买卖双方交易纠纷的前提下增加其收入。最后对于买方而言,信用证的好处虽然不那么明显,不过至少银行会对卖方的交货凭证进行表面审核,一定程度上保证买家的利益。信用证在日常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的原因来自于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

一、信用的独立性原则的内容

为了确保国际贸易的安全进行,转嫁贸易中的信任危机,保证银行信用的信用证独立性原则应运而生。独立性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不可撤销的信用证(无论商业跟单或备用信用证),应该与该信用用证据以产生或作为该信用证基础的其他合同、协议、安排相互分离和独立,只是一种独立于原因关系和资金关系的当事人的货款支付方式。也就是说,信用证法律关系与货物买卖合同所产生的法律关系是相互独立的。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无因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第5条称,“开证行在作出付款、承兑或者履行信用证项下其他义务的承诺后,只要单据与信用证条款、单据与单据之间在表面上相符,开证行应当履行在信用证规定期限内付款的义务。当事人以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之间的基础交易提出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所谓信用证独立性原则的无因性,即信用证条款的变更不必然随买卖双方的基础合同的变更而变更,信用证与可能作为其依据的销售合同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关系,不受其制约;受益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利用申请人与开证行之间或银行之间的合同关系。

(二)文义性

现行的国际商会出版物500号《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500)的第4条规定,“在信用证业务中,各个有关当事人处理的只是单据,不是单据所涉及货物和服务或其他行为”。UCP600中第5条规定,“银行处理的是单据,而不是单据可能涉及的货物、服务或履约行为。”因此,信用证的文义性,是指信用证项下的单据必须且只须在表面上与信用证条款相符,在单证相符的情况下,开证行必须履行其付款或承兑义务。

二、信用证独立性原则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一)信用证独立性面临的困境

虽然信用证独立性原则在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同时存在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即欺诈和违法。

1.欺诈

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在保证了其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为一些不法的信用证受益人提供了钻法律空子的机会。信用证中的欺诈,即不法行为人提供的表面信息与信用证的要求相符,然而实际上并不代表真正的货物单据,用以骗取支付货款的欺诈行为。欺诈形式有很多种,一般以虚假发货和以次充好为主,然后提供伪造的单据蒙蔽开证行付款。欺诈行为使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使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违法

违法在这里不是指信用证本身的法律关系的违法,而是指根据违反本国强制性法律规定基础合同而开立的信用证仍得到偿付的问题。

(二)信用证独立性困境的出路

信用证独立性原则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保证了买卖双方贸易的安全、便捷进行,另一方面又是造成违法和欺诈行为的根源。因此,为了更好的利用信用证独立性原则,避免不法受益人的欺诈、违法等行为的出现,应该辩证地运用信用证独立性原则,不应一成不变地固守对待独立性原则,在特殊情况出现时,应该允许独立性原则在适用上有所例外,灵活运用。

1.欺诈例外

信用证欺诈例外,是指在确定存在欺诈行为的情况下,允许银行对信用证不予付款,法院亦办法法禁制令禁止银行付款。

1941年,美国纽约州的Sztejn案件首次确立信用证欺诈例外,该案确立的三项基本原则是:第一,受益人在提交单据及装运方面有欺诈行为,而不是违反基础合同行为,且开证行在付款前就得知这一情况,则开证行有权拒付;第二,受益人的欺诈必须已为银行或开证申请人所确认成立,而不能是仅仅声称存在欺诈;第三,如善意持票人在不知单据是伪造或存在欺诈的情况下,买入了信用证项下的单据,并要求银行付款,则事实上存在欺诈,银行亦按信用证支付条款支付。自此,世界各国开始推行各项保障制度,针对信用证欺诈问题,也取得了很好地效果。在2005年1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详细规定了信用证欺诈行为的四种类型,以法律形式确定给出了信用证欺诈行为的存在方式,共四种,它们分别是:一,受益人伪造单据或者提交记载内容虚假的单据;二,受益人恶意不交付货物或者交付的货物无价值;三,受益人和开证申请人或者其他第三方串通提交假单据,而没有真实的交易;四,其他的进行信用证欺诈的情形。

在相关立法的保障下,当出现信用证欺诈行为时,受害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法律援助,申请法院裁决以中止支付信用证项下的有关款项,保障自身利益不受侵害。

2.违法例外

目前对于信用证违法例外,立法中尚无明确规定,有些学者则认为,信用证违法例外,是指允许以基础合同交易中出现的严重违法去阻止或限制本应该独立于基础合同的信用证本身的履行,使信用原则的适用在此特殊条件下产生例外。

在运用违法例外时,不应任意扩大滥用,而应在基础合同构成了严重违法,即刑事违法时才运用。在违法例外的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对犯罪的界定,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标准,这对实践中对违法例外适用范围的界定造成困扰,大大降低了其实际可操作性。

三、结束语

在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由于其特有的商业和法律的特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全力支持信用证独立性这一特点,对信用证这一结算方式在国际贸易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然而,信用证独立性在发挥其巨大效用的同时,又是欺诈和违法产生的根源。如果不能很好地制止欺诈和违法行为的出现,信用证的独立性也将受到巨大的挑战。因此,法院应该在立法并实施的过程中,尽量保证在支持信用证独立性与防止信用证欺诈和违法的行为之间做好平衡工作,让信用证独立性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体现信用证这一支付手段在国际贸易中的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汪元军.论信用证的独立性[J].知识经济,2010;15

[2]邝力飞.论信用证的独立性与欺诈例外[J].法治与经济(下旬),2010;05

[3]杨丽娜.建浅析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J].黑龙江史志,2010;05

[4]徐进.浅议信用证独立性原则[J].法治与社会,2009;34

篇13

如今,温州一家家制造企业分别申请破产重整的连续倒闭潮现象的发生,这些现象引起了政府、银行、媒体及专家学者等各方的广泛关注。我们不得不思考,温州僵局是否正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使危机如连锁反应一般,具有集群性、区域性、系统性的风险,不断发生在各个商业、制造业较为发达和集中的城市中。这些中小企业的危机实际上也是中国制造业的危机,可以说,中国的制造业正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一、温州僵局发生的原因分析

(一)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成也互保,败也互保

浙江中小企业的“互保”皆源于融资困难,而企业之间的互保则可以免去使用抵押物进行抵押的麻烦与不便。最重要的是银行支持这种做法,因为这样一来,用放大的“信托”保证了银行贷款的安全性,当然,也就无形中将单独企业的信贷风险转嫁成了企业之间的连带风险责任。规模不断发展的互保关系链条最终形成了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日益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链条,这个链条中的任何一环都对其他环节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势必会造成连锁式的 “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必然造成整个利益共同体链条的整体崩溃。真是成也“互联”,败也“互联”。

(二) 疯狂的快钱游戏: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温州经济模式的本质就是以低成本大规模生产商品,并以低利润的价格优势占领市场。当这种模式因产能过剩以及成本大幅上涨之后便无出路。这促使温州人又转向资产炒作,如房地产、股票、大宗商品等。“利滚利”的“快钱游戏”表面上看是“马太效应”,其实任何行业高收益背后都是高风险,此次民间借贷迫近“崩盘”就说明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曾给温州商人带来巨大利益的疯狂资本投机引发了一连串多米诺骨牌效应:“不差钱”的温州人遭遇“钱荒”,“炒矿团”、“炒房团”的“欣欣向荣”却掩盖不了资本大量抽离实业的困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快钱游戏”再次为温州经济敲响了警钟。

(三) 没有自主品牌建设,没有完成技术升级。

如果说前两个原因是外部环境造成的,那么这个内因才是真正的根本原因。

温州大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没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有很大一批还是加工企业,在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凭着物美价廉的优势还能行销世界,利润率可能不高,但是以量取胜,其盈利还是很可观的。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完成升级,其竞争力没有得到本质的提升,当原料和人工上涨,外需下降的时候,原有的优势没有了,新的技术、质量优势又没有建立起来,自然会面临危机。由于搞技术升级的投入较大,而且作用不能立刻显现,于是急功近利的企业主们大多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而是把钱投到了房地产等获暴利的地方上去了。这样造成的恶果非常严重,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质量没有竞争力,外部环境稍有变化,就面临倒闭的危机。

综合这三个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融资困难是表面的现象,但绝不是主要原因。投机行为是最直接的最直观的的表现,然而投机掩盖之下最本质的问题是中国制造业的危机,温州制造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制造企业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企业生产模式与管理模式之中,这一点我们不置可否。

二、升级换代:温州中小实体企业何去何从

信贷危机引发温州僵局现象,实则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危机,中国制造必须完成升级换代的工作,才能求得发展和生存之路,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中小企业转型建设

回归实业,做好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工作,重塑温州企业信用。首先,从思想上,需要明确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同时,中小企业也要做好主业,慎重转型。其次,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先重组同行业小企业,做强、做大形成一定规模。再次,中小企业应重点培养研发人员,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创立自主品牌,以实现产业升级。最后,要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以确定清晰的战略发展目标,最终完成企业转型升级。

(二)银行信贷体制建设

银行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以高风险容忍度换来业务量增长的做法,注重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调查,做好贷款人资信条件的审核工作,主要考察其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抵押物和质押物上,给企业提供的是名副其实的信用贷款。商业银行在考虑是否同意企业的借款申请时,不但要用银行内部的信用评级体系或标准对贷款企业进行评级,还需要引入第三方,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对该企业进行评级,以取得对贷款企业风险的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