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物课堂教学艺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以生为本,引导学生掌握“学”的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教”是一种艺术,而“学”更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性。“学”的艺术是用最简便的方法掌握知识的内涵,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但前提条件是引导学生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很多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存在很大的思想负担,“生物难学”已经成为一种“群体声音”,这种心理障碍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压迫感中,无法从“被动”学习的情绪中走出来。因此要想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具有艺术性,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减轻存在于思想与心理上的“学习负担”。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住知识的关键,尽量去掉学习上不必要的环节,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够直奔主题,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课堂学习的艺术性[2]。如在学习生物变异时,这一课的重点知识是掌握生产生活中生物变异如何应用,在培养家畜品种和农作物改良中如何应用多种育种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存在的优势及局限性,进而学生的注意力应集中在对单倍体育种特点、过程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以单倍体植株进行新品种培育为探究的主题,引导高中生从四个角度对“育种的捷径”进行探索与分析。一是给出育种的客观因素,即:采用常规杂交育种法获得纯种需要6至8年的时间,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如:采用单倍体育种方法需要多长时间?二是结合教材中的阐述提出问题,即:①课文中提到的各种后代是否都是纯合体?为什么?②它们各有怎样的表现型?三是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如:与生产要求相符合植株有怎样的基因型?四是对问题进行延伸,激发学生想象力,如:单倍体育种是否能够缩短育种年限?为什么?如此,通过这种画龙点睛式的引导,不仅由浅入深,带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更使学生把握住了核心知识,从核心知识挖掘出“反思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突出课堂学习艺术性。
二、以学定教,突出课堂教学“教”的艺术
教师在课堂上的“能量”更多表现在对学生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的某种方法,无疑可以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导向与示范作用,可以说暗含着“隐性”的教育作用。如果教师能够长时间地坚持用某种正确且有效的方法进行问题的研究、探索与解决,并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那么学生同样会于无形之中以此为榜样和标准,从而学会这种方法,并应用于学习中,如此,则突出了课堂教学“教”的艺术。此外,课堂教学是一个集合了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无限放大抽象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不能仅由教师一个人“表演”,而是需要与多种教学资源配合。比如“故事”、“游戏”或者是“史料”,新知导入应当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的思维从上课伊始就进入活跃状态,在不断的突破与碰撞中时刻处于灵感的“巅峰”。如“细胞组成的分子———糖”一课,在课堂上,笔者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于日常生活中品尝到的糖,如方糖、蔗糖、白糖等,其味道都是怎样的?这是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目的是让接下来的知识与其产生“矛盾”,当学生都回答是甜味时,笔者将话题一转,提出一个新观点:我们知道糖是甜的,然而,生活中的许多物质都有糖的成分,如我们每天接触的课桌、课本等,它们的原材料都是糖类的物质。那么,它们是不是也是甜的呢?这个话题显然让学生“大吃一惊”,他们疑惑地看着课桌与课本,感到十分不解,这些物体里怎么会有含有甜味的糖类呢?这时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对呀,它们为什么也会是糖类物质?大家只有对糖类物质进行详细了解,才会找到正确答案。糖类物质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定是甜的”印象,而新知中糖类却“不一定是甜的”,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体”,那么究竟哪个结论才是正确的,如何突破这对矛盾已经成为学生迫切想解决的问题,以此为驱动,新知学习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总之,课堂教学应突出艺术性,这种艺术是“有效”课堂的体现,是教师睿智与能力的表现,更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因此,以教学实际为着力点,结合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以打造有效课堂为目标,让课堂教学具有艺术性,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作者:王卫锋 单位:淮安市棉花九年制学校
篇2
提问与回答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亦是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提供,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师生间、生生间互动交流所获得。在教学过程中,提问与回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比如说: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提问要面对全体学生,提问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回味性。例如,在学习DNA重组技术的“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的作用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提问:可见DNA连接酶的作用是将双链DN段“缝合”起来,即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在此,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是否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另一种可以连接形成磷酸二酯键的酶,它“姓甚“”名谁”呢?学生随即想起“DNA聚合酶”。老师接着再问:“DNA连接酶与DNA聚合酶是一回事吗?”学生立刻就活跃起来,进行热烈的讨论,探究得出结论:不是一回事。DNA连接酶和DNA聚和酶的相同点:形成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和DNA聚和酶的不同点:①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②DNA聚合酶需要以一条DNA链为模板;而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教师这样适时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探讨总结,让学生自己探究出准确的答案,既避免了学生对概念的混淆,又使新旧知识融合,深入理解领会学习内容。另外,对学生的作答,教师或者让学生或者自己及时给予引导、修正、补充,力求答案正确清楚,确保了教学的有效性。
3启发艺术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启发艺术是指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巧妙的引领。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启发艺术的表现方法亦多种多样,如诱引法、点拨法等。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难以理解和接受,回答也就不得要领,此时,教师可以采用点拨法对学生加以启发引领,因势利导使学生解答接受。如:学习“分子运输车”———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内容时,教师可从下面四个思考题入手,逐步分析作为载体必需具备的条件。(1)作为分子运输车———载体,如果没有限制酶切割位点将会怎样?教师适时点拨、设疑:限制酶切割位点的作用是什么?师生互动、解疑得出:限制酶切割位点可以被限制酶切割,进而目的基因才可以插入。(2)霍乱菌的质粒有多个限制酶切点,能否用它来做分子运输车?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教师适时点拨、设疑,霍乱菌对受体细胞来说是一种怎样的细菌?并进而归纳出霍乱菌是一种致病菌,其质粒对受体有害,将影响受体细胞新陈代谢,进而使转入的目的基因也无立足之地。(3)假如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不能复制或不能转录,转基因生物能有预想的效果吗?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教师适时点拨,导入受体细胞的目的基因不能复制或不能转录,我们将不可能获得基因产物,实验将失去意义,而且目的基因在细胞增殖中会丢失。(4)目的基因有没有进入受体细胞,如何去检测呢?教师适时点拨,如果载体上有遗传标记基因,这样,在载体进入受体细胞后,就可通过标记基因的表达来检测。对载体必须具备条件的分析是本节的难点。要想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只有通过适时的点拨、引导,才能让学生领悟,只有使学生真正想到科学工作者实际工作中这方面的困难,才会明白预先为什么要选具备某些条件的载体。另外,这样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从而确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篇3
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传播、学生技能的培养、能力的提高以及思想与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可以说,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从整体上来说,教学过程应该具有引入兴趣的导入美、波澜起伏的流程美、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和回味无穷的结尾美。这样我们探讨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就可以从导入的艺术、问答的艺术、启发的艺术、结尾的艺术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如何使艺术性的教学手段贯穿于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1 导入的艺术
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是上理论课还是实验操作课,教师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恰当自然地导入新课,这就涉及导入的艺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巧设一个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序幕”,就会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开启思维的机器,使得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这就好比文章的开头,好的开头可以使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一种强烈的渴望读下去的心理。常用的几种导入艺术的方法有:新旧知识联系的方法、悬念法、趣味法(生动有趣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板书等)、情境教学法等。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根据教学的风格、内容以及自己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切不可生搬硬套。
下面以高中生物选修模块3中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为例,比较一下两种不同的导入方式。
1.1 常规导入
上课仪式之后,采用直白方式介绍:“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我们在必修模块中学习过的基因工程的三种基本工具,还记得吗?”……
1.2 情境教学法
上课仪式之后。
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这段视频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
(播放学生们感兴趣的我国科学工作者培育转基因抗虫棉过程的视频。)
师:视频我们是看完了,通过视频同学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
生: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知道了,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已成功培育出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
师:很好,那究竟如何才能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棉来呢?
生:让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在棉花细胞中表达,可培育出抵抗棉铃虫害的抗虫棉。
师:对,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要实现这一过程需要哪些相应的工具?
生:一是“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二是“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三是“分子运输车”──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
师:好的,接下来我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分别学习DNA重组技术的这三种工具。
经过对比可以看出,第一种导入的方式直白、平淡,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而第二种方式通过创设情境(以视频介绍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的前沿领域,开拓了学生视野,增强了科技意识),提出问题,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 问答的艺术
问与答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亦是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提供,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流得到。这样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问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比如说: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另外,提问还要面对全体学生,而答的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回味性。前面情境教学中用到的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的形式即是问答艺术的一种。
例:在学习DNA重组技术的“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的作用时。
师:由此可见DNA连接酶的作用是将双链DN段“缝合”起来,即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在此,我想请同学们一起回忆一下,是否还记得我们曾学习过的另一种可以连接形成磷酸二酯键的酶,叫什么?
生:DNA聚合酶。
师:同学们一起来讨论一下DNA连接酶与DNA聚合酶是一回事吗?为什么?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生:不是一回事。相同点:形成磷酸二酯键。不同点:1)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2)DNA聚合酶需要以一条DNA链为模板;而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
这样适时而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总结,让学生自己得出准确的答案,既避免了学生对概念的混淆,又使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融合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另外,对学生的作答,教师要力求正确清楚,有时候,学生的回答离题太远,不得要领,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机动地根据问答的实际情况加以组织和诱导,以达到教学要求。
3 启发的艺术
启发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的很多情况都是靠启发进行的。启发的艺术是指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巧妙的教,这就好比种子发芽需要合适的温度、水分一样,是需要时机的,如果不按时机,不顺其自然,就很难奏效。另外就是要教得巧妙,只有时机而没有巧妙的艺术也不容易成功。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当然需要,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所以,要废除“满堂灌”,提倡启发式。但启发式并非提问式,设疑、激疑的目的是让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经过紧张的思维活动,冲破层层难关,真有所得,并获成功的喜悦。启发艺术的表现方法有很多,如诱引法、点拨法等。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难以理解和接受,因而回答也不得要领,此时,教师可以采用点拨法对学生加以启发,以利于学生解答接受。
例:与学生一起学习“分子运输车”――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四个问题,以此来分析作为载体需要具备的条件:
1. 作为分子运输车――载体,如果没有限制酶切割位点将会怎样?
(教师适时点拨,设疑限制酶切割位点的作用是什么?师生进一步解疑得出限制酶切割位点可以被限制酶切割,进而目的基因才可以插入。)
生:载体没有切割位点,外源的目的基因不可能插入,因此就不可能被运输到受体细胞。因此,要有1至多个限制酶切点。
2. 霍乱菌的质粒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你会用它来做分子运输车吗?
(教师适时点拨,设疑霍乱菌对受体细胞来说是一种怎样的细菌?并进而归纳出霍乱菌是一种致病菌,其质粒对受体有害,将影响受体细胞新陈代谢,进而使转入的目的基因也无立足之地。)
生:不会,因此我们选用的载体必须对受体细胞无害。
3. 假如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不能复制或不能转录,转基因生物能有预想的效果吗?
(教师适时点拨,导入受体细胞的目的基因不能复制或不能转录,我们将不可能获得基因的产物,实验将没有意义,而且目的基因在细胞增殖中会丢失。)
生:不可能有预想的效果。因此,导入的目的基因的载体要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表达。
4. 目的基因有没有进入受体细胞,如何去发现?
(教师适时点拨,如果载体上有遗传标记基因,这样,在载体进入受体细胞后,就可通过标记基因的表达来检测。)
生:我们选用的载体必须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筛选。
对载体必须具备条件的分析是本节的难点。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适时的点拨、诱导才能让学生明白,只有真正想到科学工作者实际工作中这方面的困难,才会明白预先为什么要选具备某些条件的载体,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调节了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
4 结尾的艺术
俗话说:“有始有终。”所以,教学过程的艺术不仅要求开始时引人入胜,具有吸引力,而且结尾要求更加精彩,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教学艺术水平高的教师往往更加重视结尾的艺术性,对这一环节精心设计,以收到异乎寻常的教学效果。
例:在学完DNA重组技术的三种基本工具这一课的结尾,以一道与开始视频相关的题目来结课,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根据所学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及其作用,完成表格。
这样的结尾,既复习了本节课所学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的作用,巩固了新知识,又让学生学有所成,感到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的前沿领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困难,激发了学生探究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同时也激起他们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
诚然,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正因为这样,它才包括了许多种艺术类型,各种艺术类型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我们只有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去探索、创造、掌握各种教学艺术,使各种教学艺术相互协调、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才能使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郑晓霞.教师实用语言艺术[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2]张武升.教学艺术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范长寿.中学生物教法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篇4
二 课堂讲解语的艺术
课堂讲解语是教学艺术中最关键的部分,它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具有独特的风韵和格调。生物教师要准确灵活地掌握语言的特点及课堂讲解语的艺术,并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及具体的实际情况,用规范准确、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
1.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
生物课属于科学课的范畴,在高中生物课堂讲解中,我们应把语言的科学性放在重要地位,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让学生明白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如在讲解DNA复制需要四个基本条件——模板、原料、能量、酶时,我作了这样的比喻:把DNA复制比喻为复印一份文件,解开的每一条母链比喻为文件的原件作为模板,细胞中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比喻为复印文件需要的纸和油墨作为原料,DNA聚合酶比喻为把纸和油墨黏合在一起的复印机,提供能量的ATP比喻为让复印机工作的电。
2.知识传授中渗透情感性
中学生物教学不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的教育。如学习“人的生殖和发育”时,我是这样讲的:“我们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在我们生命诞生的那段岁月里,起初父亲产生的几亿个拼命地向着目标游动,真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突破重重难关,最后只有一个最强壮的能进入卵细胞,完成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可见受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是一场优胜劣汰的竞赛。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竞赛中最后的胜利者,我们一定要充满自信,因为生命的起点就决定了你是最棒的。一个直径大约0.1毫米的受精卵,在母亲的子宫内分裂生长的280个日日夜夜,母亲时刻担负着两个人的呼吸、营养和排泄,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母亲也越来越疲劳,但一想到孩子的诞生,就有了等待的力量,爱也在等待中与日俱增。”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使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和母亲的伟大,实现了生物学的情感教育功能。
3.严密准确的语言中渗透模糊性
生物课堂教学语言是自然语言与生物学术语、专业用语等有机结合而成的,是科学性很强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时,语言必须严密准确,符合逻辑,才能使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但模糊性语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也有重要作用,它是关于认识对象类属边界和状态的不确定性描述,是语言表现的一种基本方式,具有不精确性以及相对性等性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好生物语言的模糊性和知识的准确性之间的关系,恰当地运用模糊性语言。对于教材中的模糊语言,如“主要”、“绝大多数”、“大体上”、“基本上”、“几乎”等不能视而不见,要让学生把它们作为关键词打上着重号,并且举出一些典型的“反例”、“特例”加以说明。如“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就要强调“主要”两个字不能省略,因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生物学的实验设计题也要用到一些模糊语言,如对照实验中的“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等。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209-01
提问是思维的起点,是探索的开端。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交流的教学技能,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和手段。因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出色的课堂提问可起到引发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本人认为课堂教学提问,应该做到:
1.巧于设计提问内容
1.1 要突出重、难点。我们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的内容精心设计成几个问题。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思考、讨论、问题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完成了。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时,我就设计了以下3个问题:①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和有丝分裂有何异同?通过类比,有丝分裂原有的知识在学生脑海里再现,这时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会对减数分裂有个初步认识。这时可进一步提问:②什么是同源染色体?③如何识别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图像(从细胞是否均等分裂和染色体行为方面分析)通过教师的步步设疑、循循善诱;学生的阅读思考、相互讨论,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1.2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提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提问也应该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提问时往往面向成绩好的学生,很少提问差生,生怕万一回答不出来,浪费时间,课堂教学任务来不及完成。教师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不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提问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把回答提问的机会留给每一个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的提问更具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在提问时,应该因人施问,难度较大的问题由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由相对比较差的学生来回答。
1.3 调节好问题的密度。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并非看提出了多少问题,而是看问题是否引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是否能发展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如果提问过多过密,学生忙于应付老师的提问,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不耐烦,不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提问过少,则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所以,提问要适度、适时、适量,使课堂提问发挥最好效果。
1.4 控制提问的进度。课堂提问期间,一定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控制好进度。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留出时间给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在这段时间内,教师既不要无事可做,也不能步步追问,干扰学生的思维,而应用激励、期待的目光环视学生,获取反馈信息,选准提问的时机和对象,取得最佳的提问效果。
2.善于把握提问时机
2.1 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生物学的理论和原理通常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学生会感到难学,没有兴趣,教师在讲解每节内容前要给出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或给出一些和学生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通过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提高听课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细胞中的糖和脂质"时,可以创设以下的问题:(1)老师(我本人)有轻微的肥胖症(事实),请你们推测老师日常饮食中,喜欢吃哪类食物?请你们给老师提供一些减肥建议。(2)老师正在通过节食减肥,但到了上午第二节课偶尔会有低血糖的症状,发生晕眩,此时我需要及时补充哪类食物?
2.2 提问于学生的"病灶"处。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时,可能有哪些知识缺陷或混淆?能力提升的障碍是什么?这些就是学生的"病灶",是制约学生能力发展的"绊脚石"。教师的提问要体现"变",即"貌似神变",让学生"误入圈套",而后"恍然大悟"。这样的效果要比正面突破好得多。例如,在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大田里的油菜,在盛花期由于一场大雨影响了正常授粉,为防止减产采取的补救措施是()A.喷施B肥B.追施N肥C.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D.没有补救措施本节课学习生长素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很多学生立刻报出答案:C。而后经过教师分析,本题收获的是"油菜籽"而非"果实",没有受精没有补救措施。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历经"试错"、"纠错"、"悟错"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教学中针对课堂提问,我们要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探索,争取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2] 张迎春,汪忠.生物学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篇6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从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的目标,是生物教学最常用的导入方法。教学过程中,讲授新课之前,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对旧知识加以概括,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样既促进了旧知识的巩固,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也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这种方法能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给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如在讲《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时,通过复习茎的结构以及韧皮部,木质部的构成导入新课,为学习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作铺垫。
二、直观演示导入新课
采用直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教师若在教学中运用实物,标本,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通过视觉心领神会, 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授骨的结构时,先发给学生纵剖的长骨,让学生观察,在观察时,教师提出观察的重点,提出思考的问题:骨端和骨中部的结构是否一样 长骨骨质的外面有什么样的结构 这种结构存在的部位如何 骨髓腔中有些什么物质 这种导入方法,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过程中,既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又突出了重点,很自然地为讲解新课《长骨结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实验操作导入新课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教材中把强化实验,通过实验手段探索知识,培养能力提到重要位置。新教材中的实验探索穿插在正式课文之中,是课本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上《根对水分的吸收》时,就运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引入新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用萝卜进行实验,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明两个萝卜条为什么一个更加硬挺,另一个却软缩了。利用这一实验,就很容易引入新课“根对水分的吸收”。
四、用生物学史或生物学家的故事导入新课
生物科学史知识是中学生物教学内容之一。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生物学史或科学家的传闻逸事,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讲述一些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或现象时,最宜采用这种方法。如在学习《细胞》一节之前,先简介细胞的发现史: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发现软木是由许多蜂巢状的“小室”构成的,他给这个“小室”起名叫做“细胞”。从此,“细胞”一词便诞生了。其实这个“小室”是死去的软木细胞的细胞壁,只是细胞的一部分。那么,一个完整的植物细胞是怎样的结构呢 这就是今天要讲的问题,于是引入新课。
五、用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发问形式,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新教材各章节的设置和安排都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只要认真研究教材,通过提问同样可以导入新课。如在讲到《组织和器官》时,我先提问学生:“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接着问:“微小的细胞是怎样构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植物体的呢 ?”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片刻后,我告诉学生:由细胞构成植物体,先要形成组织,进而形成器官,再由器官构成植物体。那么,细胞又是怎样构成组织和器官的呢 进而转入新课。
六、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新教材中,从总体设计到具体内容的安排都体现了新颖活泼,图文并茂的特色,教材中包括封面封底的彩图,以及正文的黑白插图若干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些图的作用。若用形象化,模式化,简明化的图形导入新课,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学习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例如,在讲到《花的结构》这部分时,因时令已进入深秋,鲜花少,不宜运用实物教学,而这部分的知识又很重要,怎么办 我选择了课本封面的“金茶花”图导入新课。一上课,我对着这幅图问:你们知道这两朵花的结构吗 学生每节生物课都接触到这幅图,却很少有人思考它,而现在又提出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我乘势指出: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花的结构”方面的知识。
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具体生动的情境,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愉快的情绪。学生一进入情境,就会与画面,老师的语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起来必然有兴趣。教师利用图画、音乐、幻灯、电视、录音等手段作为导言,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如在讲《生存斗争》一节时,不是平铺直叙地讲,而是在黑板上展示一幅“蛇岛的春天”彩图等,然后再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这是蛇岛的春天,满山春色,鸟语花香,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但是,你们没想到吧 在这百花盛开的密林里却存在着残酷的斗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地分析这里的动植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出蛇岛上存在的斗争现象。或者放一段动物世界录像作为导言,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八、导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7
“结课”是一种艺术,它与“导入”一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一堂好课要“善始善终”,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而且也应该有一个让人感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韵味无穷的“结尾”。成功的课堂结尾,应起到概括总结、衔接新旧教材,使学生对关键问题豁然开朗的功效。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追求“无限”,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效果,强化兴趣,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结课”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技巧呢?生物课堂教学应如何提高“结课”的艺术性?笔者就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苦抓最后一刻,学生期盼休息半分。
镜头一:上课时间已接近下课,教师受“保姆式教学思想”的影响,仍紧扣教材,点点滴滴,讲透讲深,惟恐遗漏;或是填鸭式教学,不论试题大小、难易深浅、题型如何,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忘记了下课,听不到铃响,不顾学生方便,直至下节课前,严重拖课。
镜头二:教师没有整体设计,缺乏课前预设,教学随心所欲,任马随缰,上到那算到那;或虽有教学设计,但未能掌握教学节奏,前松后紧,甚至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下课铃声响后,只能草草结束,这类教师虽然没有拖课,但缺乏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镜头三:为了解学生在教学最后5分钟的需求,笔者随机抽取了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平行班共82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由科代表代收,学生采取自愿参加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实验班的42们同学都自愿上交了问卷,平行班有3位同学不愿参与。问卷对教学最后5分钟,学生希望和不希望老师做什么两方面进行调查,具体内容由学生填写,笔者对收到的79份问卷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1.调查问卷汇总表(一)
最后5分钟,你希望老师做什么? 理由 人数 百分比
1 简明扼要地总结归纳知识点 理清纷乱的思绪 34 43.04%
2 介绍与学科相关的新知识 丰富知识,开拓视野 12 15.19%
3 自主讨论交流 回顾知识,加深印象 11 13.92%
4 学生提问、质疑 解答疑难问题 5 6.33%
5 回顾反思 消化知识 6 7.59%
6 做几个练习,知识迁移 提高应用能力 4 5.06%
7 快点讲完,布置作业 课间音乐太响,听不见 4 5.06%
8 聊天、休息 注意力无法集中 2 2.53%
9 讲评昨天的作业 了解班级同学情况 1 1.26%
2.调查问卷汇总表(二)
最后5分钟,你不希望老师做什么? 理 由 人数 百分比
1 老师讲新课,而且是难点内容 注意力不集中 28 35.44%
2 讲练习,而且是大、难题目 没有效率 20 25.32%
3 因为各种原因造成拖课 影响休息,上厕所 18 22.78%
4 讲废话 浪费时间 3 3.8%
5 梳理知识点 记不住 2 2.53%
6 自由做作业 作业应该是课后做 1 1.26%
7 集体读书 下课铃声听不到 2 2.53%
8 默写 一般要拖课 1 1.26%
二.先“立志” 后“力行”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近十年来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的教学改革,不论形式如何,方法各异,形式多样,最终都坚持一个目标,课堂教学从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方式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本校地处农村,属于三星级普通高中,学生来源层次较低,综合素质不高。学校为达成“促每一个学生成才,让每一个家庭放心”的办学目标,近三年来,在全体老师中开展“深化教学改革,建设和谐课堂”教学改革,力求转变教师“满堂灌” 、“填鸭式” 、“延时拖课”的教学方式。学校把”结课”作为建设“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口,要求教师给学生要留足3-5分钟”结课”时间,让学生用于思考反思,归纳总结、知识迁移、训练提升等。经过一段时期的推行,青年教师们本来就语言精练,加上适应性强,他们很快就完成了角色的转变;但相当一批中老年教师习惯了长期形成的传统教学方式.一时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甚至对3-5分钟”结课”提出了质疑。当理化生学科在校园网教师论坛园地提出”如何提高结课的有效性”话题后,许多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老师踊跃参与,各抒己见,积极讨论。有的老师提出“留3-5分钟是否就是让学生自由学习”?有的老师说“这3-5分钟时间,我把它分散到了教学的各时段中,让学生反思、训练行不行?”甚至有的老师提出“是否每堂课都要用3-5分钟‘结课’,不要这个程序行不行?”针对上述问题,学科组组织老师们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寻找和探求课堂教学的真谛。关于”结课”,它与班级授课制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最早的教学没有“课”的概念,只能说有一个大概程序。孔子在二千多年前提出“学、思、习、行”四个阶段;赫尔巴特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程序,美国杜威提出“暗示―理智化―假设―推理―验证”的教学程序;直到后来苏联凯洛夫提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的五步教学程序才体现了“课”的轮廓。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改革先驱者们又创立了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程序,例如特级教师钱梦龙的“导读法”:自读―教读―练习―复读;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黎世法“中学最优学习方式”: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等。不论是那种教学程序,都具有一定的教学结构,具备其独特的结构特点,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教学环节,其结构就缺乏完整性。因此,”结课”就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具备艺术性,但却不能用开头,中段等来替代。通过学习,老师们认识了”结课”,祝老师用“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说明“结课”的重要性;吴老师认为“结课”的重要作用如同“描龙画凤,贵在点睛。”袁老师用指导作文的行话“凤头、猪肚、豹尾”说明“结课”的好坏决定一堂课的优劣。临近下课,学生或多或少有着不同程度的疲劳,精力困乏,注意力进入分散期,学习效率有所下降。作为教师,这些现象应该引起足够反思和探讨,这不仅需要教师及时变换课堂活动方式,更要精心设计课堂结束活动。
三.提高课堂教学技巧,提升“结课”艺术。
课堂“结课”的处理,方法很多,形式各异,选用那种方式,要根据课的特点、课的形式、课的内容,学生实际水平和班级情况来决定,正所谓教无定法。新课教学,应突出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呼应课堂开头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再次明确本堂课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复习教学,可采用知识网络结构形式,让学生对要掌握的知识有比较简洁明了的感官认识。习题练习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最好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提问,教师也可以到学生中,直接感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和归纳总结。课堂“结课” 的语言要精炼,通过归纳总结、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知过程。生物学知识主要是自然科学技术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学科特点,笔者常采用以下几种 “结课” 的技巧,学生反响很好。
1.归纳总结,达标巩固
新授内容结束后,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此法可由教师来做,也可引导学生来做或师生共同归纳。例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专题复习的总结: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一张有关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比较表格,让学生在填表中既理清本堂课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明确学习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
2.巧设歌诀,强化识记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哲理性、新颖性、地方性和时代性的农谚、歌诀,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如利用“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来总结《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利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来总结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这样的“收尾”使学生既产生一种新鲜感,激发学生探求每句歌诀所蕴含的知识内容,又加深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记忆。
3.首尾呼应,主题升华
生物课堂教学,应使首尾衔接自然,前后呼应有序,力争达到首是首,尾是尾,不偏不倚,浑然一体的境界,从而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让学生回味无穷。在讲授《传染病》一课时,可以用“传染病是如何传播的?如何预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而在教学的结尾可以用“通过这堂课学习,你应该知道在平时生活中如何预防传染病了吧。”结束课堂教学。这样首尾自然衔接,前后呼应有序的“结课”方法,可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也能给学生一个圆满的结局。
4.构建模型,直观呈现
生物教学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理性知识――原理、定理、公式等知识体系;二是使学生学会应用这些知识形成技能。而要使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一般可用模型、标本、实物、教具等加深学生的理解。本校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章老师对于模型教具的使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章老师在讲授《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时,为使学生充分理解“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课前先让部分骨干学生制作了相关生物模型,在“结课”时,让骨干学生在小组内演示蛋白质合成的两个过程。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通过回顾、演绎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积累,在积累中提升。
5.陶冶情操,励志教育
在某些课堂“收尾”时,引用与教学有关的名人事迹,赞扬名人的思想品质或推崇名人的治学精神,给学生树立学习和模仿的样板,巧妙地寓德育教育于本课“收尾”教学之中,使生物学科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如讲“探索生物的奥秘”时,可介绍李时珍的辉煌事迹:他用了27年时间,付出大半生心血,完成了令世人瞩目的巨著----《本草纲目》。还有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事迹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从古至今,任何一项伟大成就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劳动,从而激励学生树立奋发学习,努力向上的情操。
总之,“结课”不仅是给一堂课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还可以是感叹号、问号、省略号。但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为前提,把学生思维吸引到“结课”环节上来,使他们能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他们产生渐趋佳境、意味无穷的感觉。
参考文献:
篇8
1.导入的作用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虽然只是一个很短的环节,但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集中精力;导入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导入可以起衔接新旧知识的桥梁作用;导入可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目的;导入可以带领学生步入学习情境中。
2 导入的“七字”原则
导入技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是“七字”原则,即准、启、联、形、趣、巧、简。
2.1 “准”字原则
“准”字原则是指导入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导入的实际要以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也就是说要紧扣教材,根据学习者的特征来构思导入。对与同一个教学内容,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导入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要遵循目的性和针对性原则,否则,导入的形式再新颖,导入的内容再充实都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切忌盲目的偏离教学内容的导入。
2.2“启”字原则
“启”字原则是指导入要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说导入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以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导入的启发性要与教师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方式有机结合。
2.3“联”字原则
“联”字原则是导入要有一定的关联性。导入内容既要与新知识紧密相连,又要与学习者原有知识联系。如果脱离新知识的导入,形如虚设,起不到衔接作用。注重导入的关联性,可以使学生对新内容不感到陌生,利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促进知识同化和应用。
2.4“形”字原则
“形”字原则指导入要体现直观性和形象性。直观事物往往给人很深刻的印象,而生物教学内容大多的具体而形象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思维而形成概念,从而理解原理。
2.5“趣”字原则
“趣”字原则指导入要有趣味性。有趣的导入可以使教学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学习。
2.6“巧”字原则
“巧”字原则是指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导入的作用之一是吸引学生的眼球,那么导入不仅要在形式上新,在语言上也要精雕细啄。总的来说,导入的语言要求精辟、准确、朴实易懂,更要实事求是。
2.7“简”字原则
“简”字原则指导入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导入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它不是教学的主体。由于时间分配是有限的,所以要求导入要具有高度概括性。导入过于繁冗,会产生头重脚轻的感觉,学生也许会厌烦,不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
3 导入的方法
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理念的革新,教学媒体的发展,导入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导入方法:
3.1 以旧拓新,承前启后
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简单的导入方法,是从旧知识入手,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明确探索目标 ,从而进入新教学内容的学习 。它以回忆 、提 问 、练习等方式复习旧的教学内 容 ,从旧教材的连接点上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
【案例】在学习 “光合作用”时,可以这样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知道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以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那么,今天我们接着原有的知识一起深入的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
【评析】生物学科中许多知识都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利用旧知识来引入新课是很常见的。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简单但作用很大,它可以使学生从已知领域容易地进入未知领域,能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
3.2 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直接导入就是不用借助其他材料,教师只要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 , 明确学习 目标和要求 ,引起学生思想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 ,做到“课伊始,意亦明”的一种导入。
【案例】在学习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时,可以这样导入:全球的环境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评析】 这种导入方式直截了当、干脆利落,点明了学习内容,提出了学习要求,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意志中的积极因素。
3.3 引用实例,贴近生活
生物学有许多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生活实践能使学生有亲近感和实用感,不失为一中好的导入方法。实例导入能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 ,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
【案例】大家都打过乙肝疫苗吧,大家知道打了乙肝疫苗就很不容易患乙肝,大家想没想过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打了疫苗以后就不容易患病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特异性免疫
【评析】通过疫苗来导入特异性免疫,把知识与生活实例联系,使学生对知识没有生疏感。
3.4 设置疑问,层层递进
设置疑问导入法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特点,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来引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要疑问和悬念设计的恰当,学生就会急切的产生“愿知其详”的心情,促进学生学习。
【案例】在讲解 “遗传的物质基础”时,可以这样设疑:“为什么父母和子女有相似之处?”“父母传给子女的是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呢”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疑问专心学习。
【评析】 案例中的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这三个问题也许正是学生的疑惑,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5 实验导入,印象深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是学科,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课前教师巧妙的设计实验,指出一些现象,让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论便是新课内容。
【案例】在讲解物质出入细胞方式中“扩散现象”时,可以在课上做实验,准备两杯水,往其中一杯水中滴墨水,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特点。
【评析】“扩散现象”实验十分简单,但是效果确实很好,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不仅亲身体验了科学方法,还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所见,亲自总结,印象尤为深刻。
3.6 情境导入,感情共鸣
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而感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会使所授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新的感情,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奠定基础。
【案例】在讲到 “食物链”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来导入新课,视频最好是鸟语花香,春色满园,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学生的思绪徜徉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中。然后教师质疑:“你知道吗?在这百花盛开的森林中存在着吃与被吃的现象……”然后再一步步讲解事物链的相关内容。
【评析】情境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使学生对生物课产生农厚的兴趣。通过视频来导入,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画面中,不经意间进行了美育,做到事半功倍。
3.7 矛盾导入,出奇制胜
这是向学生揭示事物矛盾的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要求解决矛盾的强烈愿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在讲解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时,可以这样导入:“我们都知道人体有23对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是和卵细胞结合而形成受精卵,发育成子代个体。如果和卵细胞染色体不变的话,子代个体的染色体数就是46对,这就与“每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相矛盾。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 “矛盾”。
【评析】本案例是利用矛盾导入法导入新课,“矛盾”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亮点。就是这个“矛盾”极大的带动学生的思考,集中了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8 故事诗词,引发兴趣
故事导入法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方法,即教师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地利用故事、谜语和笑话来导入新课。在各学科的发现史和发明史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古代诗词中也有很多佳句;引人思考的谜语等都是导入的材料,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 ,选择内容,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寓教于趣之效。
【案例】在讲到食物链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大家都听过这样的话“螳螂捕禅,黄雀在后”,那么,它反应什么样的生物学现象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评析】这次导入是结合古诗词“螳螂捕禅,黄雀在后”,在生物课上出现古诗词是很新颖的,它能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9 类比导入,印象深刻
类比导入就是把抽象的食物与形象的事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模型,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案例】在讲解“特异性免疫”时,可以这样导入:大家想一想,在古代,为了御敌城堡有几层保护啊?我们知道从外依次是护城河、城墙、官兵。其实护城河与城墙就相当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那么官兵就是第三道防线,那么第三道防线是怎样御敌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问题。
【评析】案例中把古代城墙等实物与人体防线类比,十分新颖,具有创意,而且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下生物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是实现高质量生物教学的具体化,对于课堂教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中提到的是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创新,让导入更加艺术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1]侯喜瑰.浅谈生物教学中新课的导入[J] .保定师专学报,2001,(4)
[2]蒯国锋.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12)
[3]王庆忠,李兴东.简谈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导入原则[J] .维坊教育学院学报,2000(1)
[4]杨善禄.中学生物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篇9
1.导入的作用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虽然只是一个很短的环节,但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集中精力;导入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导入可以起衔接新旧知识的桥梁作用;导入可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目的;导入可以带领学生步入学习情境中。
2 导入的“七字”原则
导入技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是“七字”原则,即准、启、联、形、趣、巧、简。
2.1 “准”字原则
“准”字原则是指导入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导入的实际要以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也就是说要紧扣教材,根据学习者的特征来构思导入。对与同一个教学内容,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导入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要遵循目的性和针对性原则,否则,导入的形式再新颖,导入的内容再充实都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切忌盲目的偏离教学内容的导入。
2.2“启”字原则
“启”字原则是指导入要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说导入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以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导入的启发性要与教师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方式有机结合。
2.3“联”字原则
“联”字原则是导入要有一定的关联性。导入内容既要与新知识紧密相连,又要与学习者原有知识联系。如果脱离新知识的导入,形如虚设,起不到衔接作用。注重导入的关联性,可以使学生对新内容不感到陌生,利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促进知识同化和应用。
2.4“形”字原则
“形”字原则指导入要体现直观性和形象性。直观事物往往给人很深刻的印象,而生物教学内容大多的具体而形象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思维而形成概念,从而理解原理。
2.5“趣”字原则
“趣”字原则指导入要有趣味性。有趣的导入可以使教学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学习。
2.6“巧”字原则
“巧”字原则是指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导入的作用之一是吸引学生的眼球,那么导入不仅要在形式上新,在语言上也要精雕细啄。总的来说,导入的语言要求精辟、准确、朴实易懂,更要实事求是。
2.7“简”字原则
“简”字原则指导入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导入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它不是教学的主体。由于时间分配是有限的,所以要求导入要具有高度概括性。导入过于繁冗,会产生头重脚轻的感觉,学生也许会厌烦,不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
3 导入的方法
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理念的革新,教学媒体的发展,导入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导入方法:
3.1 以旧拓新,承前启后
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简单的导入方法,是从旧知识入手,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明确探索目标 ,从而进入新教学内容的学习 。它以回忆 、提 问 、练习等方式复习旧的教学内 容 ,从旧教材的连接点上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
【案例】在学习 “光合作用”时,可以这样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知道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以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那么,今天我们接着原有的知识一起深入的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
【评析】生物学科中许多知识都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利用旧知识来引入新课是很常见的。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简单但作用很大,它可以使学生从已知领域容易地进入未知领域,能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
3.2 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直接导入就是不用借助其他材料,教师只要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 , 明确学习 目标和要求 ,引起学生思想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 ,做到“课伊始,意亦明”的一种导入。
【案例】在学习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时,可以这样导入:全球的环境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评析】 这种导入方式直截了当、干脆利落,点明了学习内容,提出了学习要求,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意志中的积极因素。
3.3 引用实例,贴近生活
生物学有许多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生活实践能使学生有亲近感和实用感,不失为一中好的导入方法。实例导入能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 ,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
【案例】大家都打过乙肝疫苗吧,大家知道打了乙肝疫苗就很不容易患乙肝,大家想没想过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打了疫苗以后就不容易患病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特异性免疫
【评析】通过疫苗来导入特异性免疫,把知识与生活实例联系,使学生对知识没有生疏感。
3.4 设置疑问,层层递进
设置疑问导入法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特点,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来引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要疑问和悬念设计的恰当,学生就会急切的产生“愿知其详”的心情,促进学生学习。
【案例】在讲解 “遗传的物质基础”时,可以这样设疑:“为什么父母和子女有相似之处?”“父母传给子女的是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呢”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疑问专心学习。
【评析】 案例中的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这三个问题也许正是学生的疑惑,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5 实验导入,印象深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是学科,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课前教师巧妙的设计实验,指出一些现象,让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论便是新课内容。
【案例】在讲解物质出入细胞方式中“扩散现象”时,可以在课上做实验,准备两杯水,往其中一杯水中滴墨水,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特点。
【评析】“扩散现象”实验十分简单,但是效果确实很好,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不仅亲身体验了科学方法,还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所见,亲自总结,印象尤为深刻。
3.6 情境导入,感情共鸣
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而感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会使所授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新的感情,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奠定基础。
【案例】在讲到 “食物链”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来导入新课,视频最好是鸟语花香,春色满园,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学生的思绪徜徉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中。然后教师质疑:“你知道吗?在这百花盛开的森林中存在着吃与被吃的现象……”然后再一步步讲解事物链的相关内容。
【评析】情境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使学生对生物课产生农厚的兴趣。通过视频来导入,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画面中,不经意间进行了美育,做到事半功倍。
3.7 矛盾导入,出奇制胜
这是向学生揭示事物矛盾的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要求解决矛盾的强烈愿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在讲解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时,可以这样导入:“我们都知道人体有23对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是和卵细胞结合而形成受精卵,发育成子代个体。如果和卵细胞染色体不变的话,子代个体的染色体数就是46对,这就与“每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相矛盾。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 “矛盾”。
【评析】本案例是利用矛盾导入法导入新课,“矛盾”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亮点。就是这个“矛盾”极大的带动学生的思考,集中了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8 故事诗词,引发兴趣
故事导入法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方法,即教师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地利用故事、谜语和笑话来导入新课。在各学科的发现史和发明史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古代诗词中也有很多佳句;引人思考的谜语等都是导入的材料,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 ,选择内容,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寓教于趣之效。
【案例】在讲到食物链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大家都听过这样的话“螳螂捕禅,黄雀在后”,那么,它反应什么样的生物学现象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评析】这次导入是结合古诗词“螳螂捕禅,黄雀在后”,在生物课上出现古诗词是很新颖的,它能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9 类比导入,印象深刻
类比导入就是把抽象的食物与形象的事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模型,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案例】在讲解“特异性免疫”时,可以这样导入:大家想一想,在古代,为了御敌城堡有几层保护啊?我们知道从外依次是护城河、城墙、官兵。其实护城河与城墙就相当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那么官兵就是第三道防线,那么第三道防线是怎样御敌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问题。
【评析】案例中把古代城墙等实物与人体防线类比,十分新颖,具有创意,而且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下生物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是实现高质量生物教学的具体化,对于课堂教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中提到的是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创新,让导入更加艺术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1]侯喜瑰.浅谈生物教学中新课的导入[J] .保定师专学报,2001,(4)
[2]蒯国锋.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12)
[3]王庆忠,李兴东.简谈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导入原则[J] .维坊教育学院学报,2000(1)
[4]杨善禄.中学生物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篇10
日常教学中,学生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遇到错误在所难免。而很多教师在面对学生错误时,不能深刻探寻学生错误的缘由,而是一味地责备,使学生陷入紧张与自卑之中,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从而导致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制约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一、转向关注:利用错误,激发兴趣动力
任何事物,兴趣始终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思维的训练也必须依托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对于所学数学材料的高度关注和兴趣,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潜在的内驱力,唤醒学生思维意识。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是来源于学生的认知实际,是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在认知和思维上的误区形成的障碍,贴近于学生的实际,而并非教师一厢情愿列举出来的硬性程序,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所以,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应该敏锐地意识到这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生成资源,教师要能立即把握学生错误的信息,针锋相对,巧妙化解,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分数的减法》一课时,不少学生直接将分子与分母进行相减。显然,这种错误源于学生对于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相加减的性质出现了误解。面对这种状况很多教师只是照直告诉学生这题做错了,直接告知其订正方法。可能也有部分教师会帮助学生重新认知分数相加减的性质,从根源上解决学生所犯错误的本质认知。教师的这两种做法在本质并没有错,但仅仅是这样就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意义,丧失了一次利用错误提升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机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辐射原则,将这一类学生的错误推广至全班,引发全班同学的共同讨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角色定位,让学生之间形成有效互动,在学生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呈现错误的根源,提供解决的方案,形成对错误的更正。
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是一一对应的单个解决,而是要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运用集体的力量和民主交流的原则,在学生自主思维之下,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参与交流讨论的兴趣,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转向意识:利用错误,培养发掘能力
数学学习中,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的过程。虽然这些知识都已经是前人总结好的,但对于尚在成长过程中的小学生而言,每一次接触到新知识就是全新探究的过程,学生由未知到已知领域的跨越,是学生众多因素积极发挥作用共同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发现意识。能够在繁琐复杂的知识体系中发掘出核心的问题要旨,是一种能力,对于数学学习而言,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能力。而当学生出现错误之时,便是训练学生这种发现意识的重要路径。例如在教学相对而行的应用题时,学生都已经知道路程除以两者的速度之和得出相遇时间,而对于追赶问题学生则一筹莫展,以致于出现了很多种理解上的错误。如果教师此时越俎代庖,直接告诉学生追赶问题直接除以速度之差,学生则空有现成的方法,即便能够理解其中缘由也是蜻蜓点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相对而行是两者共同速度的运动作用,而追赶问题则是两者速度之间的抵消,则不难得出路程除以速度之差的最终解决方案。
篇11
例如在进行" 认识生物"的教学时,由2003年10月15日是我们中国人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日子,这一天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然后展示宇航员杨力伟从太空拍摄的地球蔚蓝的图片引入新课,使学生耳目一新,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爱国奋进的思想情感。
例如讲授"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时,我预先准备好一些明显缺乏营养症状的盆景和其他植物样本,上课时就说:"同学们,请观察这些植物和盆景跟我们平常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后说:"这课植株叶子发黄,那棵的叶子边缘是褐色,中间的植株特别小,叶子出现紫色。"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我回答说:"植物也是生命,他们与人和动物一样需要吸取营养物质。人如果缺乏了某些营养,就会出现一些病症。"学生说:"也就是说,植物如果缺乏某种营养元素,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病态。那么,植物需要哪些营养呢?"这样导入"根对无机盐的吸收"。这样就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而导入新课,促使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主动地学习新课。
例如讲授"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师生共读诗词"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为什么不把荔枝种植在北方?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新知识的学习打好了铺垫。
例如在讲授"生态系统"时,与学生共同朗诵南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让学生想象着大草原苍茫辽阔的美丽风景,然后思考草原生物和草原环境的关系,很自然的就引出了生态系统的定义。通过这首古诗词,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为后面"生态平衡"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2.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
艺术化的课堂教学要求:要生动形象地反映事物的鲜明个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激发他们打开形象思维的闸门,创造令人入迷入痴的情境,只有语言才能保证教学信息的转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如:(1)在生物中"死"字常用到,但经常说太枯燥了,可以用"牺牲"、"玩完了"等词代替,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在讲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时,举果树的大年、小年现象。学生就会感到果树怎么还分大、小年呢?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了,在给他们一一道来原由。不知不觉中便完成了教学任务。(3)在讲述传染病的特点:流行性和传染性时,我给学生说:"传染病就好像我们唱流行歌曲一样,你唱我也唱,你得我也得。"说完,学生都会心地笑了,一语道破他的特点,无需多言。
值得提及的是教学上还有一种称之为无声语言,即姿势,表情等。这种无声语言对有声语言进行恰如其分的补充、配合、修饰,可以使教师表情达意,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如:在讲大脑皮层在脑内存在形式时,用手势来描摹一下,2,200平方厘米的大小,颅腔的大小,这样就容易使学生知道大脑皮层为什么形成了沟和回。从而知道沟和回的出现是为了增大脑皮层的面积。
3.建立培养高素质生物学人才的目标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生物科学作为当前科学发展的前沿,将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思维方式。生物科学也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有自己独特的对生物体和环境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包含了化学和物理的思考方法。重视对高中生物课堂的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市场对生物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今后进入社会的适应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很多成果,但其中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进而影响社会进步。强化高中生物课堂的创新教学,全面改革教学方式,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结尾方法和功效
4.1归纳总结。新授内容结束后,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此法可由教师来做,也可引导学生来做或师生共同归纳。
4.2布惑置疑,再起波澜。北宋哲学家张载指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作为一名现代的教师只会"解惑"是很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布惑",并以此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
篇12
一、导入的作用
一个好的导入是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的桥梁。既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和耳朵,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和高效。
二、导入的妙法
1.学生经历导入
所谓“学生经历”就是学生的经历,包括直接亲身经历和间接经历,以这些内容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导入“蛋白质”这一节内容时,可以让同学们讲讲平时吃的食物有哪些,为什么要多吃一些鸡蛋,牛奶,豆类食品。还可以让他们思考,这些食物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是不是直接吸收蛋白质加以利用;让同学们回忆生病的时候,去医院里面常常会打什么?所打的点滴的成分中有什么?有什么作用?通过学生的回忆讲述,可以导入“细胞中的糖类”这一内容的新课。
2.时事新闻导入
充分利用最新的时事新闻导入课堂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它是最近发生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一些事情。还能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热点事件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也成功了一大半。例如生物必修二中《基因突变》这一内容可以这样导入:最近大家都听说过“H7N9禽流感病毒”吧,有哪位同学来说说。等学生讲述和讨论之后,老师总结,最后提出以前是H7N9吗?有些同学可能就能回忆起来以前引起人们恐慌的是H1N1。由H1N1到H7N9发生的变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基因突变”;再比如,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课导入:美国特种部队根据可靠情报,击毙了恐怖组织头目:本拉登。但是死者是否是真的本拉登,他的身份最终的确定,就运用了生物DNA技术。而且该技术在案件侦破中有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等样品提取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有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由此可见,通过DNA测序可以对生物种类或个体进行区分。DNA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这节的内容来认识它。
3.谚语典故导入
利用一些学生熟知的谚语典故导入,可以让课堂增色不少,让学生将生物学知识与平时生活联系起来,锻炼运用知识的能力。谚语比如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导出食物链;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出生物界的种间斗争;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导出生物的遗传;以“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导出生物的变异等等。典故比如“望梅止渴”:曹操的军队在一次行军中,由于路上缺水,士兵都感到口渴难忍。这时曹操用手指着前面说前方有梅林。士兵一听,嘴里顿生津液,都感觉不渴了,继续前进。这样就留下了“望梅止渴”的典故。这里蕴含着生物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一种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这种反射提高了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能力。根据这一典故就很顺利地导入了《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这一节内容;还有在进行《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教学时,可以利用“车胤囊萤”的典故导入:晋代车胤年幼家贫,一到天黑就无灯看书,因此他就抓来很多萤火虫,装在一起,依靠萤火虫发出的微微荧光苦读,学识与日俱增,最后官拜吏部尚书。他的好学不倦,勤奋刻苦的车胤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给车胤提供光明的萤火虫发光这一生命现象同样值得我们探讨。我们知道能量是守恒的,那么萤火虫发光的能量从何而来?学习完这一节我们便可知晓了。
4.视频图片导入
现在互联网非常发达,生物课程有丰富的网络资源。我们可以找一些精美的图片,视频等等资料,一下就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热情。在讲生物的适应时,可以先出示枯叶蝶或竹节虫挂图,然后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有的学生会说“这是一片枯叶”或“这是竹子”。这时教师再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学生会惊叹不已,从而引起学生注意,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再如,《生物进化》这一内容的导入可以播放一段关于生物进化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与巨大魅力,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5.直观教具导入
在讲授新课时,如果能灵活地采用直观教学手段,那么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原生动物时,首先把盛有草履虫培养液的试管展示在同学们面前,然后问:“同学们请看,这只试管里有什么”学生们会说“有水”或“没有什么东西”。然后再神秘地告诉学生“这里面有动物”,这样学生们就会产生惊异、好奇的心理,进而会产生弄明白这里面的动物是什么样子的求知欲望。
6.实验操作导入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做实验是最开心的时刻,而且兴致特别高涨。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探索原因。比如,学习“种子的结构”时,可让学生做“观察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的实验,通过观察总结出种子的结构;再例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先做个实验,用铁架台固定一个倒置的长颈漏斗,在漏斗口用玻璃纸封好,漏斗内倒入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一个盛清水的烧环,使漏斗口伸入水中,使漏斗内外的液面一致,然后静置等待观察。过一段时间后,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本文主要介绍了个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自认为较好的方法。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坚持科学性、时效性、新颖性、趣味性、启发性、简炼性、生动性原则。归根结底就是要达到一个目的: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刘牧.新课程下的生物学课堂的教学导入艺术
篇13
一、课堂语言的艺术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堂教学过程就是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是知识的传递、是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而这些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讲课的语言艺术博大精深,尤其是对于我们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讲,语言的艺术不可或缺。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学语言可以准确规范,严谨简约,可以形象有趣,通俗易懂。也可以幽默风趣,比喻恰当。而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语言有着很大的闪光点。众所周知,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且大部分课程内容都讲述大自然的奥秘,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拥有了这个优势后,教师就可利用故事、谜语、笑话、文学诗词等精彩的描述对学生循循善诱。就像在生物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对于ATP的讲解时,教师可以朗诵优美的古言佳句,栩栩如生的描述夜空下的萤火虫,吸引学生眼球。而在讲述细胞中的无机物时,教师可用幽默的语言,形象化的比喻来轻松的阐述水和无机盐的特征。
二、课堂提问的艺术
传统的课堂教学倡导“以教促学”。更多地关注通过课堂提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与其相对应,现在的新课程倡导“以学促教”,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而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我们该如何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如何通过变革课堂提问,改善课堂文化和课堂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全面、健康、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高中生物学中,问题探讨非常重要。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课本导入部分都涉及到问题探讨,由此可见提问的必要性。维果茨基曾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而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那课堂提问该如何取舍呢?
我认为问题设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问题太易,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使提问失去价值。在实习期间我发现,经验丰富的教师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听《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开课,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形象问道:“从物质角度分析,能够很好表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物质变化关系的反应式大家能回忆出来吗?”学生们立即活跃起来,不少人在纸上准确地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个反应式。接着该老师就引导学生从两者反应式入手再结合形象的PPT展示,轻松找出了CO2的量的关系。可见提问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也要有抛砖引玉之效果,层层递进,引起学生思索和探讨。另外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设疑提问,创设问题的情境能够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氛围,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当课堂气氛“低迷”时,老师可以创设巧妙、新颖的问题,情境提问一些灵活有趣的问题,改变低迷的思维状态。新教师在借鉴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技巧的同时,也应该思考更多关于提问的方式,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