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旅游管理的相关专业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就业门槛低带来的影响
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旅游产业的行业门类和岗位层次很多,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就业容量大,包容性强。旅游业作为最大的服务产业,在缓解就业方面有着显著的能力与优势,尤其是在吸纳妇女就业、无工作阅历的年轻人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更是如此。由于就业门槛低,劳动就业的培训成本较低,很多旅游企业吝惜用人成本,在招聘时追求短期效应,只求能尽快上岗,表现为向初级技能劳动者倾斜。旅游业从业人员整体的学历结构和专业知识水平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过于偏低。另一方面,旅游行业的管理人员都是通过基层的不断磨砺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要成为一名管理人员通常要从基层做起,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大学生通常都要从基层服务员做起。长期的一线艰苦劳动很难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进一步抑制了本科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就业的积极性。
2从业人员社会地位低带来的影响
社会地位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它常用来表示社会成员所拥有的社会威望和荣誉的高低程度,也泛指社会成员财产、权力和权威的拥有情况。一般由社会规范、法律和习俗限定。旅游行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是服务特征最明显的行业。服务人员要给旅游消费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全方位的服务流程,要提供一天24小时全天候的服务过程,要具有真诚微笑、谦恭有礼、热忱周到的服务态度,要随时践行“客人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旅游行业固有的工作内容与工作形式以及相应的工作要求决定了它与其它服务行业存在着显著差异,旅游从业人员特有的服务型特征导致了旅游从业人员较低的社会地位。
3企业人才观存在偏差带来的影响
目前,有部分旅游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对于不同学历和层次的人区别对待,但往往期望值过高,等发现本科生的能力达不到这种期望时,就转而过渡贬低他们的能力。大部分旅游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不区分人才档次,不同学历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且提升制度并不倾斜于本科生,使其心理不平衡,积极性受挫。由于行业特点,学生从就业到发展必须经历职业历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期望值和实际往往会有一定的反差,在没有调整好心态的情况下,容易心理失衡。一方面从基层历练,企业组织环境与组织气氛与其社会需求的反差容易产生不平衡;另一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后急于求成,在企业没有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的情况下,跳槽、流动频繁发生。这种职业经历对低年级学生无疑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
4行业就业面不广带来的影响
按照旅游高校设定的学生就业方向,毕业生就业后可以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可以从事旅游院校的教学工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十分有限,但是旅游景区是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的地方,却也没有接纳多少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从事旅游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在实际操作时却大部分旅游高校都变成了以培养旅行社导游、酒店服务员为目标[1]。旅行社和酒店这两个部门需要的是大量的熟练基层服务人员,管理岗位极少。旅行社和酒店无法接纳大量的旅游专业本科生成为企业经理、主管和领班。
5专业性不强带来的影响
旅游业综合性的的特点非常明显,各个专业的大学生都可以进入到旅游行业。企业需要的各工作岗位除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可以从事外,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能胜任,甚至某些岗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还有可能竞争不过其他专业的学生。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所能从事的工作,其他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从事[2]。目前,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外语、中文、史地、财会、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他们通过旅游业与本专业的结合点,很容易进入旅游企业相关部门。这些专业学生的冲击造成旅游专业本科生就业的选择范围日益缩小。相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面广而欠精,他们很难以明显优势去竞争其它专业领域的工作。即使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想进入旅游企业发展,在旅游企业的招聘和使用中也不具备竞争优势。这也是高校旅游本科教育的弊端所在。
6行业脆弱敏感带来的影响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是一个对产业环境十分依赖且十分敏感的产业,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均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发生在国内外的危机事件必然会对旅游业产生显著的影响。危机事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突发性和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影响的社会性和决策的非程序化。在社会稳态情况下,经济及社会运行相对安全、平稳,公众对未来的预期与行为是稳定的,此时的旅游市场供给和需求在正常的范围内波动。而危机的爆发使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破坏了旅游设施,危害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使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得不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人们的预期和行为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影响旅游者的出游愿望和出游行为,引起旅游供给和需求的重大波动,使本来稳定与均衡的旅游市场陷入危机之中。旅游业是易折和敏感的一个行业。世界上可能没有其他任何一个行业会比旅游业遭受更多的危机[3]。一些自然灾害或者社会动荡不仅会对旅游业造成强烈冲击,还会严重影响旅游从业人员的从业信心。
7淡旺季明显带来的影响
受自然气候和游客闲暇时间分布的季节性因素影响,任何一个地区的旅游业都有淡季和旺季之分,都存在着“季节性”。旅游业的“季节性”造成了旅游就业的“季节性”,导致整个旅游行业的员工需求弹性较大,这一点对旅行社、旅游景区的影响最为明显。一方面,淡旺季差异的特征使旅游行业出现了明显的从业人员流动性大、新员工缺乏专业教育培训、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技能不高等很多不完善的问题。每到旅游旺季,经验丰富、知识面广的导游员供不应求,很多旅行社只能把在校具有导游证的学生当成他们的选择目标。另一方面,一些景区、旅行社一进入旅游淡季,员工往往会被放长假。有的企业会根据淡旺季的员工需求来安排长期工和固定工的人数[4],甚至让其他员工停薪留职甚至离职。由于旅游业具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因此长期以来,很多专职的导游人员大多也都是挂靠于某一旅行社或各地导游服务公司名下,同时为多个旅行社提供服务,成为没有稳定收入保障的“自由职业者”,经常成为旅行社之间大打价格战的直接受害者,“季节性”往往带来稳定收入保障、医疗福利待遇等的缺失以及员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也使得旅游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很长时间里得不到显现,对有志于从事旅游业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和打击。
8结语
总之,各方面一定要高度重视旅游行业自身特点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影响,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如塑造行业美好形象、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从业优越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不利因素帮助旅游从业人员树立从业信心等,使尽可能多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服务于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实现旅游高等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作者:李晓阳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邵琪伟:中国旅游业发展对全球经济贡献有目共睹[EB/OL].
篇2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是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1]。专业群的设置对当前的高职院校在提升专业水平、教学规范、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办学效率与效益上具有重大意义。
依据苏教高〔2012〕16号文件精神[2],文章以专业群建设为出发点,以旅游休闲为视角,整合相互关联的旅游休闲活动的不同专业,形成大休闲概念,有利于发挥不同休闲专业的优势,同时也能提高休闲专业的整体竞争力。文章选择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现有休闲专业为研究案例,之所以以南旅为研究案例主要是因为:1)南旅以大旅游为专业设置的根本,因此与旅游相关的专业比较齐全;2)南旅旅游相关专业存在课程重置,内容重复性较多;基于以上原因,以南旅现有休闲相关专业为基础,从大休闲的概念出发建构旅游休闲专业群,一方面可以发挥南旅院的专业优势;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休闲专业资源利用率;通过旅游休闲专业群的设置,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休闲服务“一专多能”性人才。
1 旅游休闲群构建的内外部驱动力
1.1 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构建的外部驱动
1.1.1 旅游业转型升级:“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的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外延扩大到休闲产业,这也是国家旅游局提出“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素质,发挥产业功能”的应有之义[3]。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下一步主题将是休闲旅游,这也是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从粗放式发展走向柔性发展的必然趋势。休闲旅游作为产业升级优化的重点方向之一,涉及方方面面,涵盖范围广泛,要想要形成产业交融发展的良好格局必须要求高校以集群概念构建专业,如此才能满足产业交融的人才需求。面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旅院以休闲旅游、集群视角探索和研究专业设置势在必行。
1.1.2 人才需求转变:“传统旅游服务人才需求”向“休闲体验人才需求转变”
旅游业作为江苏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的形势产生的诸多新兴业态和发展模式,对于旅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无庸置疑,旅游休闲产业的迅速崛起要求大量的休闲专业人员去组织、安排、指导、策划和经营休闲娱乐活动,有研究显示高职院校承担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在休闲企业中高职生所占的比重最大[4]。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达之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较高,居民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十分突出,由此旅院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建设,将充分发挥专业旅游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居民休闲品质的改善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1.2 旅游休闲群构建的内部驱动
1.2.1 资源重组迫切:从“分散弱小”到“整合联动”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作为专业的旅游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多样,涵盖导游、景区、高尔夫、园林、旅行社等多个专业,专业为主的条块式管理,造成各专业以自身利益出发,重复购买设备、教师资源、实训基地等难以共享,最终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专业竞争力较弱。而专业群的理念及“大休闲、大旅游”概念与本校教育资源组合模式迫切转变需求不谋而合。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的设置将有效的避免同一课程重复设置现象又可以集聚起相近相关专业的教师资源,形成专业师资的数量优势、结构优势,从而降低专业教师的储备率,提高教师的使用率,节约办学成本,使学校有限的资金发挥集聚效应,最终达到优质资源充分利用,形成合力,增强了各类休闲类专业的综合竞争力。
1.2.2 现有休闲专业联系密切、相互渗透、个性化突出
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的建设是以专业群内各专业模块与旅游休闲服务、管理密切相关,彼此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为基础。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服务于旅游休闲活动,景区是人们休闲的主要场所;高尔夫是未来中高层休闲者的一种重要休闲活动;因此三者相互交融;市场营销渗透于景区、高尔夫、旅游管理等各种休闲活动与休闲服务;四个专业与旅游休闲服务密切相关奠定了专业群构建的基础,具备了专业群整合的条件,学生以该专业群为基础进行学习,可以成为旅游休闲活动的服务者、休闲活动策划工作者、休闲活动管理者。四个专业虽然纳入休闲体系,但是也相对独立,每个专业模块都有其自身特色和专长,旅游管理模块侧重服务、管理等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景区服务与管理侧重于景区服务人才的培养,高尔夫休闲侧重高尔夫运动休闲服务人才的培养、市场营销侧重于旅游休闲策划、旅游休闲产品策划人才的培养。专业群内各专业模块个性化为休闲专业群的建设增加了市场竞争力,使学生学有所长。
2 旅游休闲群结构设想
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主要包括旅游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市场营销、高尔夫服务与管理四个专业。本专业群意在打造以旅游管理为核心,以景区、高尔夫为特色两翼,市场营销渗透全程的“一个休闲核心、两个休闲特色翼、一个休闲优化剂”的优良群结构。南旅院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建立了12个年头,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且社会评价较好,以其作为本专业群的核心专业模块,通过群内共享与合作有效带动相关休闲模块的发展,推动专业群综合实力得到提升。景区、高尔夫专业建立相对较迟,但景区作为休闲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其休闲活动类型多样,高尔夫作为精英阶层的主要休闲活动方式,其休闲活动特色鲜明,因此未来景区、高尔夫两个模块将成为本专业群的特色,成为专业群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推动力。旅游营销模块是专业群的优化剂,旅游管理、景区、高尔夫模块在营销专业模块的渗透下,将培养更多的“一专多能”旅游休闲服务人才,整个专业群人才培养将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市场的适应能力更强。良好的群结构是形成专业群持续动力所在,也是专业群的竞争力所在。
2.1 旅游休闲群结构特色一
调查分析发现,现有非专职旅游类高职院校旅游系规模普遍较小,专业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旅行社、酒店、导游三大部分,对休闲类专业开设较少,而我院是专业旅游院校,旅游专业类型多样,不仅具有旅行社、酒店、导游三大传统专业,同时还具有高尔夫、园林、景区等非旅游高职院校难以开设的休闲类专业,因此建设旅游休闲类专业群具有弥补旅游市场转型人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缺陷,同时也将是我院及江苏省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特色专业群,本专业群内部休闲专业模块在我院可增可减,如未来可继续添设园艺休闲、茶艺休闲等,充分体现了专业群的灵活适用性。
2.2 旅游休闲群结构特色二
高职院校现有休闲群主要是构建以高尔夫运动为主的体育休闲群,很少从旅游的角度构建集景区、高尔夫、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为一体的休闲群,现今企业对市场实行全员营销理念,因此希望员工既能够从事服务、管理工作,同时也希望员工在从事服务、管理工作时具有一定的营销意识、活动策划、宣传能力。本专业群将市场营销纳入休闲群,使其成为本专业群人才培养的优化剂,即希望培养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服务,同时也能积极有效的引导游客消费、游客体验、创新服务的复合型、多技能人才。旅游市场营销的纳入,将使高尔夫休闲模块、景区休闲模块更加特色化,旅游管理休闲核心竞争力更强,从而使整个专业群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充分发挥了专业群的优势。
3 基于钻石理论的旅游休闲群建设设想
3.1 钻石理论
钻石模型又称为波特菱形理论、钻石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形成整体优势,因而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加拿大学者TmiPadmore和HarveyGibson对钻石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提出的基于区域范围的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型GEM[5],提出了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6大要素。专业群的提出正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链发展相一致的需求,构建与休闲产业发展相一致的休闲专业群体系,可以满足休闲产业链对人才的需求。产业集聚能够带来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样相关专业的集群也能够带来专业的综合竞争力,关键是如何整合相关资源,哪些是影响专业群综合竞争力建设关键要素,因此本文以钻石模型为基础。提出以三大驱动力即内部市场驱动力、外部市场驱动力、优良群结构驱动力为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钻石驱动力,由三大驱动力驱动钻石不断旋转,以6大内容的建设实现钻石的闪耀光芒,提高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竞争优势。
3.2 基于钻石理论的旅游休闲群建设
以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联动发展、资源共享、灵活设置为指导原则,以市场、资源、结构为主要三大驱动力,在校企共建、工学交替、资源共享、人才分流的的全程渗透下,重点建设人才培养体制、课程体系、实训体系、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双师队伍、管理体制等六大钻石内容,最终培养具有钻石竞争力的“一专多能型”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人才。
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钻石框架中,三大驱动力分别为市场的转型、资源整合的需求、良好的群结构。其中市场的转型包括旅游产业的转型、人才需求的转型;资源的整合需求包括休闲教育资源组合模式的转变需求、休闲专业的紧密联系;良好的群结构即“一个休闲中心、两个休闲特色翼、一个休闲优化剂”。三大驱动力是驱动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利用校企共建、工学交替、资源共享、人才分流等模式实现六大钻石内容的融合与建设,从而实现专业群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强劲的动力是促使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建设的必须,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将围绕人才培养体制、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双师队伍建设、管理体制、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六个方面开展建设。这六方面的建设将全程渗透校企共建、工学交替、资源共享、人才分流等,六大内容的建设将从根本上促进专业群的优良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2006,(12).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苏教高〔2012〕16号)[R].
[3]谢苏.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休闲旅游专业的若干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9(2).
篇3
旅游管理的硕士研究生一般有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目的地研究、旅游文化、旅游经济等多个方向,每个学校的设置都有所不同。
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型学科,在我国这门学科的产生只有二十年的时间,但已成为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部门,旅游管理已与工商管理并列,是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该专业培养适应新形势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基础,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1、调查情况及分析
1.1 调查情况
适用人才的培养以及教育与社会的无缝对接,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为了更好地培养业界所需的人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于2014年12月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调查,在问卷网上共收回79份答卷。受访对象的工作单位来自酒店业、旅行社业(包括在线旅游运营商)、旅游业其他部门(旅游局、会展业、现代休闲业等)、其他等,比例分别是65.82%、25.32%、2.53%、6.33%。
1.2 数据分析
1) 本专业人才所需的能力、知识和素养的调查通过深入企业调查,发现旅游企业对员工的实务操作技能、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学习能力、基于口头与书面的沟通技巧要求较高。旅游企业认为学生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类别依次是现代服务创新类、旅游市场营销类、旅游产品开发类、节事活动策划类。对旅游专业人才素养要求为:团队协作>抗压性>吃苦耐劳精神>职业道德。具体情况如图1、图2、图3显示。
2) 本专业主要实践环节的调查
旅游企业十分认可毕业实习、行业技能实训、生产/见习实习、案例分析这几种实践方式在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作用,并倾向于建立毕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兼职机会、建立技能实训基地、高管进课堂给学生授课等方面的校企合作。具体情况如图4显示。
2、酒店管理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2.1 能力要求
酒店认为员工最应该有的能力是:应变能力,组织协调沟通能力,自我完善能力,客房、餐饮、前厅对客服务能力。
2.2 知识要求
酒店认为员工最应该有的知识是:酒店英语,会计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服务理论知识,礼仪知识,菜肴、酒水知识,酒店营销知识,酒店管理知识。
2.3 素养要求
酒店对员工素质的要求是:(1)思想素质,主要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精神,具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特别是职业忠诚度。(2)基础文化素质,包括文、史、地、政策法规等。(3)身体、心理素质,一般来说,酒店行业的工作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既要求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较强健的体魄,能适应紧张高强度的工作;并且要求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应变、应急技巧。(4)交际礼仪素质,酒店行业综合性、开放性强,是一个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的行业,行业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有良好的礼仪素质。(5)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技能,职业理论。
3、酒店管理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明确培养目标
现今酒店需要的人才不只是熟练的一线服务人员,而是熟悉酒店业的发展政策与前沿动态,掌握其各个部门的运营知识和业务技能,具备战略规划、组织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能力。以及拥有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创新与创业意识、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基于口头与书面的沟通技巧等关键能力;具有较强的主动学习、独立工作和综合分析能力,能适应酒店行业发展和工作环境变化所提出的新要求;具备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环境工作的语言知识、沟通技能和基本素质的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
因此酒店管理方向应培养能在国际高星级酒店和连锁品牌从事酒店产品开发与项目策划、酒店市场调研与营销、酒店企业经营与管理、服务管理等实务性、管理性工作,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良好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3.2 构建课程体系
酒店的部门主要包括前厅客房、餐饮休闲、营销公关、人事文秘四个方面,因此,酒店管理方向人才培养要从酒店的四类部门出发,重点培养学生各部门实务工作、经营理念和管理技能。具体见表1。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查结果、酒店管理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以及酒店各部门的工作要求,参考厦门艾美酒店、厦门喜来登酒店、厦门威斯汀酒店、厦门日航酒店等5星级酒店的岗位设置,确定酒店管理方向课程组包括基础知识、服务能力、管理能力三大类,如表2所示。
参考文献
[1] 周义龙.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187-189.
[2] 饶雪梅.高职两年制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05):29-30.
[3] 郑红梅,谢玉婧.创新型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问题与破解[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05):35.
[4] 段金梅.珠三角地区酒店人才需求现状与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9(09):140.
[5] 朱云洁.中、澳高等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酒店管理研究,2014(07):140.
[6] 郭心毅,陈萍,刘乔乔.借鉴英国经验的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4):6.
篇5
一、旅游管理专业当前教学现状
然而,从当前我国各个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上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观念落后
在高职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与其他专业相比,较为滞后。很多院校之所以开设旅游专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近几年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增长。在此前提下,很多院校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初衷往往是基于利益上的考量,而对于旅游管理有关的先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及优秀的教学方式等仍然欠缺。因此,其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类人才往往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快速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
(二)教学脱离实践
上述我们提到,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化课程起步的时间较晚,大部分学校刚刚设立或者正准备设立旅游管理专业。在此情况下,由于经验的不足和教学理念的滞后,导致现今教师在教学旅游管理专业过程中,将教学的重点放置在旅游管理基础类和理论类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然而,旅游管理往往又对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与人沟通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临时应变能力……等等,将社会对旅游管理类人才需求的类型与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重点的倾向上看,两者存在较大的矛盾和不适应性。
(三)教师的专业性水平不足
当前形势下,很多院校在对教师进行招聘和引进过程中,重点仍然在于教师的学历,而非教师的专业经验。在这种机制引进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虽然学历水平很高,但其专业性、适应性却显得薄弱。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教学改革对促进学生就业的影响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主要阵地,其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质量的高低,都将直接影响到其向社会输送人才水平的优劣。因此,不断改革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既符合当前应用性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又符合时展的必然需要。
(一)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直以来,旅游行业都是服务行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很多省份和地区的经济支撑产业。随着人们对旅游需求不断增大,我国旅游业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成了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此形势下,我国的旅游行业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同时也遭遇时代赋予的重大挑战。因此,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进行改革乃大势所趋,且势在必行。
(二)满足人才自身发展的需求
目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片面的注重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与研究,而忽视对学生管理实践、沟通能力以及专业素质等的培养。而我们知道,旅游管理专业一直都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脱离实践而开展的课堂教学,不仅效率极低,而且也不利于培养旅游管理高素质、精专业人才。所以,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改革也是促进人才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对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建议
下面,结合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一)优化旅游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也是当前旅游专业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当前,旅游管理行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少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对此,要重视对旅游管理专业现有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使其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将对学生的实际训练内容摆在重点突出位置。同时,还要加强对旅游管理课程的分类,优化课程教学设置,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实施更加系统化的教学。
(二)强化旅游专业实践教学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各院校要注重对教学重点的改革,变过去只重基础性和理论性知识,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对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加强学校与各个实习单位的合作,为学生的实践训练提供充足的机会,从而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训练,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加强优秀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重点。过去,院校在引进教师过程中,常常只重视教师的学历水平,而忽视对其专业技能的要求。对此,院校要积极转变这种片面的教师引进机制,转而重视教师“双师”素质,即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还需要要求其具有充足的旅游管理经验,以此来达到提升实践教学的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坚持的过程,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各个院校在实施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过程中,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优化课程教学过程,同时配备具有实践意义的旅游管理实践课程,以及强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相信在做到以上几点之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课堂必定更具实效。
参考文献
[1] 杨建翠.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几条途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篇6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旅游管理这门专业作为一门操作性、实践性要求非常高的专业,必须要求从事这门工作的人可以直接上岗操作,但是在我们大多数的中职院校中,这一门专业的课程设置却不够合理,实践课太少,理论课偏多,实训课程相较于实践课程来说要更少。这就使得学习从事相关专业的人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慌乱的情绪,不适应实践,影响工作效率。
(二)教师储备力量较弱
在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旅游管理这个专业大多是由原来学校的校史地系编制而成,所以教师也大都是校史地系的教师,或是学生直接转来开展教育工作。这些人大多缺乏实践的旅游管理经验,所以他们带出来的学生在实践操作水平上自然也不高,就算有些老师从事过实践上岗工作,但是由于老师在学校中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与社会实践经验脱轨,适应不了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教学效率大大降低。
(三)学生不够重视
旅游业是作为一种服务行业,在初期实习阶段,学生必须要从基层开始做起。这种情况就使得很多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极大的心理落差,如果不是对旅游业特别爱好和满意的话,会怀疑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相应的也会不愿意从事实习单位安排的工作岗位,这就使得实习效果大大削弱。容易让学生出现对这一行业的抵触心理,缺失从事这一行业的热情。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对策
(一)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
由于旅游管理这门专业的实践性要求较高,因此如果站在学生就业的角度上开展该专业的教学课程,就必要增加操作领域的锻炼,优化课堂的效率。在新开课程的选择上面,应该做到三点:1.课程要进行严格的选择,不能随意增加课程;2.应从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以及技能这两个角度出发;3.开课顺序和开课时间也要引起相关人员的关注,不能出现课程安排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现象。
(二)创建优秀的师资力量和知识储备体系
除了在环境上要为旅游管理这门专业设置合理的课程之外,学校还要在根本原因上保证职业院校中教师的素质和知识储备足够。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要求可以知道,从事该专业的教师必须要在相关岗位上真正工作、体验过,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其次要保证教师的职业性,可以让教师一边在企业挂职培养经验,一边在校内教学。这样老师不仅可以准确的判断出市场的变化情况和行业的发展现状,还能将这些信息及时转达给学生。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将教师的实践教学记录进考评系统中,这样可以激励教师更为认真的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
(三)增强学生对这一专业的认识
在进行专业的选择时,大部分学生会认为自己所学习的是关于管理类的工作,而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使得学生在初进行业时不得不从基层做起。因此学生会有较大的心理落差,再加上有关旅游业的大部分企业的基本工资水平并不高。因此,学生会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感到迷茫,进而丧失了从事这行业的信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不断的开展有关该职业的现状情况调查以及探讨分析,使得学生在实习时,对岗位有个初期判断和心理准备。
除此之外,学生在实习时,学校也可以准备实训交流会,让参加过实习的学生回校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经验,让在校的学生,可以更进一步的接触到职业,以便更清晰的认识到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
篇7
近年来,围绕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本科教育发展目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建设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和专业内涵的提升。由此,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能够充分体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方法,逐步开始运用到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由师生共同通过“项目”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以一个完整工作项目的计划、组织、协调、实施和评估来组织整个教学过程[1]。具体来讲,在项目教学过程中,除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若干应用型导向的工作项目,明确工作项目完成所需要的知识内容、能力技能和情感动机之外,相关信息的收集、实施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则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自主处理完成。
项目教学法以工作项目完成为导向,一改过去追求将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构建自身知识体系,参与工作项目的分析、论证、计划、实施和控制等实践活动,探寻解决特定问题的具体途径,并进行自我展示和自我评价。在当前人才竞争的就业大背景下,我国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不再仅仅局限于强调理论基础知识的扎实与全面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塑造,而且越来越重视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法正好契合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对于学生上述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一种兼顾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就业能力导向的新型教学方法。
二、项目教学法在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的关键环节
1.项目设计与选择。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自主独立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工作的减少或忽略,恰恰相反,其对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项目教学法中,围绕项目选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目标,需要由教师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初步的项目创意,再交由学生进行讨论并反馈意见,进而确定最终项目选题。
2.项目目标和计划制定。在与学生共同协商确定项目选题后,教师还要设计好每个工作项目的教学目标,详细界定工作项目及子项目的具体任务、责任划分。这一环节实质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教学设计类似,对项目教学法的正常有效开展起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
3.项目准备。鉴于项目教学法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项目准备工作大体上可划分为教师准备工作和学生准备工作两方面。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教师要为项目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建立相应的工作组织。具体来讲,教师要为学生选择、协调项目实施所需的场所、必要的实训设备及材料,同时根据项目任务的分解,将学生划分为若干行动小组,建立小组的组织体系和行动规则。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项目实施前要积极主动地围绕项目任务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加强自身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储备,独立完成工作项目实施计划或演示方案。
4.项目任务执行。旅游管理专业的项目任务执行显然不能完全照搬理工科的试验、实验方式,需要结合旅游管理实践的特点选择若干切实可行的执行方式,以保证项目实施的有效性、可操作性,避免项目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具体来讲,一是召开项目策划或方案论证会,如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旅游行社旅游产品设计及旅游线路设计和营销推广方案制定等项目,在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后,邀请景区管理人员、旅游行社市场人员等专业人员进行项目方案的论证和评审,指出学生设计方案中的优缺点及可以进一步完善的部分。二是在校内实训室进行模拟练习与操作,如模拟导游、模拟酒店服务就可在仿真实训室或校内实习酒店进行现场模拟演练。三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如导游模拟、酒店服务、景区规划等项目任务皆可选择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等旅游企业进行现场演练。
5.项目结果评估。尽管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重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的教学方法,但并不意味其完全抛开教学结果的考核,而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仅仅将书面考试作为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检验的唯一标准,强调将学生对项目结果的自我展示和自我评价纳入其中。在项目教学法中,强调评价主体不再单纯以教师为唯一权威,转而以教师为引导,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专业技术人员外评共同构成;强调考核内容不再仅仅是结果考核,还要兼顾过程考核,即效果与效率并重,包括项目计划、项目准备、项目执行、项目结果及项目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技能搭配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考核,参照当前旅游管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意识加强自身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2]。
三、项目教学法在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的行动方略
1.课程体系的优化。当前各院校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围绕旅游管理原先脱胎的学科专业来构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课程体系,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重理论传授轻实践培养、重理论研究轻技能训练,显然与当前社会对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要求与期望不符。在应用拓展型人才培养导向下,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不仅要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重视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背景下,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思路对现有课程体系设置进行合理的优化就显得非常必要。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按照学时数量分为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素质课程、专业基础素质课程、核心专业素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深度,拓展学生的基础知识广度;实践课程体系包括旅行社职业技能(导游、计调、销售等)、酒店职业技能(前厅、客房、餐饮服务等)、景区管理职业技能(计调、规划等)等职业核心技能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和竞争力。
2.教学内容的改革。目前,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远远未达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因此,有必要在项目教学法应用下进行必要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在确定课程和教学内容时,有必要先与旅游企业进行意见收集与反馈,根据旅游行业对相关人力资源素质和技能的选聘、任用、晋升要求,在国家有关旅游从业人员职业资格法律法规基础上,建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标准,设计以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内容。此外,要搞好教学资源库的配套保障,包括教案、多媒体教学资源、实习实训项目设计方案及指导书、试题库、教材等,加大以应用性、实践性为导向的适合项目教学法应用的各类教材的编写,为项目教学法提供教学资源保证。
3.教师素质的提升。在项目教学法下,教师既要具备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又要熟悉职业实践技能。但目前,许多本科院校教师基本上是由学校毕业直接担任教学工作,在经历上往往缺少在旅游行业从业的实践经验,因此,在项目教学法应用过程中,鉴于教师往往要发挥重要指导作用,有必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以满足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客观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首先要挖掘“存量”资源,搞好现有师资队伍的培训,与旅游企业建立师资培养协作关系,有计划定期选派教师去旅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其次要拓宽“增量”资源,一方面建立兼职教师队伍,选聘具备较高专业技术水平、丰富旅游从业经验和一定的旅游管理理论素养的旅游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在新任教师引进上,力求旅游管理专业新任教师具备职业资格的比例达到一定标准,为项目教学法提供良好的教师素质条件。
4.实习实训条件的改善。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要求在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重视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校内实训基地需要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统筹规划相关实训室建设,切实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标准,尽可能创建仿真的模拟实习实训环境,购置符合当前旅游行业实际情况的实习实训设备、器材,包括导游模拟实训室、旅行社实训室、形体礼仪实训室、旅游管理信息实训室、餐饮实训室、前厅和客房实训室等。另一方面,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存在着不少功利化的不良现象,使得校外实习几乎流于形式,因此学校有必要本来“共育人才、共管人才”的宗旨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切实按照项目教学法的环节设计好校外实习这一课程项目内容,真正保证项目教学法发挥实效。
篇8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重要特征
1.角色的转换
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只作为课堂的主持者和学生的倾听者,发挥监督、促进、协调和引导的工作。学生要自己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主动进行思考和学习。
2.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元规划法、研讨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教学对话法、头脑风暴法和项目教学法等。例如,可以使用项目教学法,设立一个教学项目,师生共同进行完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学习领域的构建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进行教学时,根据学习领域的划分来设置教学单元。在旅游管理专业课中,以一个旅游管理职业典型的工作任务来作为教学单元进行教学,使学习领域更加系统化,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4.注重能力的提升
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同的是,行动导向教学法非常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例如,可以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景点实习或者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等,要求学生灵活地应用地理学、旅游文化知识等专业知识。
二、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中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践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当前我国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教学方面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本文对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的实践进行了研究。
1.让学习模块设定出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将学习模块设定出来。例如,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就可以将该课程分为以下几个学习模块:危机管理、节事活动策划、客户沟通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
例如,“危机管理”学习模块中,要求学生能够完成“选择正确的技巧和方法,对酒店的突发危机进行控制和处理”这一学习目标。教师就可以灵活地采用元规划法、研讨法、教学对话法等教学方法来进行危机处理的原则、技巧和方法的讲解。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某酒店对食物中毒事件处理的新闻视频,并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新闻背景,再让学生观看当地政府对该事件召开的新闻会视频,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当第二个教学视频播放到一半时笔者将视频暂停,要求学生用分组讨论的方式,研究酒店对媒体的应对技巧和策略,每个小组形成自己的讨论成果。讨论结束后,笔者再继续播放视频,让学生将自己讨论的应对方法与视频中的实际处理方法相对比,归纳异同点,并对该酒店的整个危机处理措施和方法进行总结和点评。从而完成了危机处理原则、危机处理技巧和方法的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2.用“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信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在面对任务时能够自信、从容,保持积极的心态。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赏识教育”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并不强,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设计教学内容和作业,积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旅游纪念品设计成果,或者自编自排旅游小故事等,让学生获得展示自我的机会。
3.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
为了切实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在课程设置时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完成“边做边学”的学习目标。例如,与相关旅游企业达成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能够真实地面对客户,锻炼学生与客户沟通的技巧。笔者进行过一次教学实践,要求学生为某旅游景区设计一次中秋节的旅游活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了整个活动的策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还将一些重要的服务理念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例如,对学生进行导游员的讲解技巧训练、旅游行程表的制作训练等,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4.使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行为导向教学法要求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使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在“与客户的沟通技巧”的教学中,笔者就经常使用角色扮演法这一教学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调动自己的表现欲望,将真实的工作环境创造出来,使学生能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强化记忆,找出各自的不足之处。笔者有意设置了一些比较常见的工作场景,并为学生设置了一些“障碍”,甚至亲自参与角色扮演,与学生共同总结与客户沟通的有效技巧。
总之,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才人培养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因此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应该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立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将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使其成为社会和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和学互动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的工作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作项目进行信息搜集、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了解整个过程及各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从而有效地建立课堂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随着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项目教学法目前已为很多国家和职业学校所采用,对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朱枫曾对659篇有关项目教学法文献的研究领域进行分析,发现有564篇文献涉及职业技术教育(包括高职和中职),占到了85.6%。由此可见,项目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的广泛性。
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旅游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突破高职教学中教与学的瓶颈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日益下降,这也使得部分教师非常苦恼,感觉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吃力。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传统教学中大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满堂灌的被动式教学方法为越来越多的学生所不能接受。据我的观察和了解,现在80后、90后的学生是非常讲究个性化和自主性的,他们渴望有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而项目教学法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到项目的制定、实施中来。所以项目教学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教师只需在实施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监督就可以了。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的学习底子非常弱,而且从高中到大学,学习内容从基础性知识一下转变为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知识,这一转变单凭课堂上的讲授,他们很难理解和接受,这也是他们学习兴趣不浓厚的主要原因。项目教学法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这一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性知识之后,利用这些知识去实施一个具体的项目、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所学理论,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
2、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而当代大学生因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恰恰缺乏这种与人合作的能力。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每一个项目,从人员的分工、任务的分派、进程的安排以及最终成果的完成,都需要多位同学共同讨论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大大锻炼了学生们的团结意识与合作能力。
3、对教师教学的促进
设计一个好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的关键。为了设计出相对完美的项目,教师首先需要吃透教材,然后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除此之外,还需要对每届学生的层次、能力、知识结构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学生的项目。这一过程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4、为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培养合适的人才
众所周知,青岛市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但目前青岛乃至整个半岛地区旅游行业人才市场存在严重失衡现象。一方面,小型旅游企业不仅专业素养高的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一般技能人才短缺和流失问题也很严重;另一方面,大中型旅游企业则是中高层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综合而言,青岛乃至山东半岛旅游行业缺乏职业素养高、业务纯熟、精于管理的业务经理层次人才。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业务经理岗位管理人才。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教学上就应该着重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学生作为一线从业人员的基本操作技能,二是作为中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而项目教学这一方法恰恰满足了旅游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因此,通过对青岛滨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项目教学法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我国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的研究理论,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教学中以课堂为中心向以获取实际经验为中心的转变,有助于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助于缓解青岛市旅游行业人才失衡的现状。这也与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
三、项目教学法在青岛滨海学院高职旅游教学中的实施
青岛滨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2011年7月份开始研究项目教学法在本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并从2012年1月份正式开始进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项目教学法研究》课题。
经过项目组老师们的共同努力,截至目前为止已经设计出每门课程的课程项目和综合项目;项目的具体要求、实施过程及指导方法;项目的评价方法。课程项目为结合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的单一性项目,是为了使学生达到该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例如,在《导游业务》课程中,有“首站沿途导游”这一实训项目,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首站沿途导游的程序和内容、积极调动游客的情绪;实训内容有致欢迎辞、沿途风光导游、风情介绍、介绍入住酒店;要求学生顺利完成一次首站沿途导游,欢迎辞要求大方、诚恳、热情,沿途景点要有主次之分,讲解要自然;教师会先示范讲解,然后请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并纠正;最终由学生逐个进行模拟讲解,学生评析,教师总结。通过这样的实训项目练习,学生们对这一内容印象深刻。而且这一方法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枯燥的课堂为欢乐的学习。
综合项目是为高年级学生设计的,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是为了让学生将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融会贯通。
四、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制定合适的项目是关键
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相当于目标管理方法中的目标,制定合适的项目是关键。因为一个难度适中、适合学生层次的项目,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对教与学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而项目不适合,则会适得其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考虑到学生的层次,我们主要是由老师们预先制定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映,收集学生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改进,而没有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项目的制定。
2、实施项目教学法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青岛滨海学院高职旅游专业的同学是三年制。他们在第一学年接触的专业知识不多,所以设计的项目应该简单、易行,使其对项目教学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增加其学习兴趣;升入大二,随着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增多,可以增加项目的难度;而进入最后一个学年,他们对项目教学法和所学专业已有了较深的了解,这时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项目,检验其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果。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此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重视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与反馈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重视过程的教学方法。学生们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应予以监督和指导,观察学生们的分组情况以及参与的积极性、承担任务量的大小等,并将这些作为给学生打分的依据,避免小组作业中搭“顺风车”行为的产生。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教师应组织所有学生在一起展示、讨论。一般先让小组同学派代表展示其项目成果,然后请其他同学对其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并将点评结果和修改建议反馈给小组同学,使其明确自己项目完成的优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1]戴晓燕.论项目教学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高校教师的挑战[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30-31.
[2]朱枫.国内项目教学法的研究——兼谈项目教学法对中国外语教学的适用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9):54-56.
[3]葛廷友.项目教学法及其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12):
篇10
旅游业由传统的服务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支柱产业,这对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人才始终是旅游发展的第一资源。到2015年,中国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将达到35亿人次,旅游业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特别能满足现代服务业标准的旅游高端人才异常稀缺。高端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鲜明提出了人才开发要高端引领的指导方针。在此背景下,国家教委设立了新的旅游类的专业硕士学历——旅游管理硕士(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简称MTA)。MTA主要招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并在未来愿意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员,其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旅游职业精神、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敢于挑战现代旅游业跨国发展的的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MTA的设立为中国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使得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由过去的企业内部培养,发展到了学院正规专业化培养的新阶段。
2010年9月,我国第一批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有56所。MTA招生对象为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要求专科毕业有五年或五年以上工作经验,本科毕业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硕士博士毕业有两年或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应届本科生不允许报考。MTA报考人员要通过每年1月份国家进行的MBA联考。MTA与MBA考生的考试内容相同,均参加MBA联考,在报考时选择MTA。MTA学员可以选择脱产或者在职进行学习,脱产学习时间为2年,在职学习时间一般比脱产学习时间多一年。MTA学员毕业后,通过论文答辩,可以获得国家正式的硕士学位证和硕士毕业证。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既包括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业,还包括交通部门、商业部门、会展部门、建设部门、公共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信息技术、旅游地产、旅游金融、保险、旅游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和部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部门与行业面临着对应用型高层次务实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MTA教育必须进行研究方向的设置以满足上述部门与行业的人才需求。
由于MTA教育刚刚开始,各个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在进行具体的研究方向设置时,都是具有摸索的性质,所以,本人在此提出关于MTA研究方向设置的一些想法,以供方家商榷。
一、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应当结合本校的优势研究领域进行MTA方向设置
篇11
目前阶段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主要是“课堂教育为主、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主要是与实践脱离的理论知识,参与实践的机率很小,学生往往成为现代赵括,纸上谈兵容易,难以适应实际的情形。当然,现阶段的教学是经过了多年的沉淀,有着其过人之处,对于传统的教学,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中糟粕主要存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旅游学是随着我国近代旅游业兴起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地理学等多门学科的学科。较长时间以来,旅游管理专业一直将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一个模糊的含义,即“旅游业中高级管理人才”,不能明确培养的是管理人才还是旅游实践性人才,并且中高级人才将旅游业的培养目标界定在一个较为狭窄的范围。培养目标的不明确直接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往往放弃所学的专业,另谋生路。并且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旅游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纯理论性的,而是渐渐朝着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方向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原有的培养目标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额需要,更加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脱离旅游行业,选择自主创业。
(二)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旅游管理专业在目前教学中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极其重视,而忽略了对其相关学科的学习,导致了学生在这种学习模式下知识较为单一,知识结构不合理。旅游业市场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仅仅只有单一的知识界面是不可能实现的。在一个专业上如果想要有所成就,进行创新,需要足够多的知识面,这样才能扩展一个人的思维空间,能够从不同地方发现创新的切入点。而且,在目前经济环境下,一个岗位不仅仅需要其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一些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才能胜任。此外,旅游业是一个紧随着师弟啊发展的行业,其教学内容必须紧随时展,适应其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但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依旧坚持其只侧重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且开设的课程也非常死板,教学内容一致沿用同一教材,甚至都没有对目前的旅游业形势进行较详细的了解就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创新薄弱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工作方法,是将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的重要手段。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不断地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的的行为。在目前的教学中,老师成为教学的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中心地位,旅游管理业知识的传授完全是依靠老师的口耳相传,老师掌握着教学进度,学生的所有思维是根据老师的节奏,学生按照老师的教学安排一步步前进,老师不允许有任何超过其预期的情形发生。教学方法也仅仅只是停留在传授知识的水平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缺乏必要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一昧地进行接受,鲜少进行独立思考,并且不会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教学活动常常变成老师的一个自我娱乐的事件,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不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锻炼。
此外,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所有的理论知识都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与实践进行结合。尽管在现在的教学也存在将实践引入到教学中的方法,学生也常常进行见习实践,但是学校并不是非常重视这种教学实践,学校仅仅是将学生进行廉价劳动力进行出售,并不深入去了解行业现状,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学校始终在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中进行教学。
(四)教学评价不够完善
教学评价是检测一个教学模式是否切实可行有效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学教学评价可以发现一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和缺陷,对优势不断地进行巩固,对于其缺陷进行改正,不断提高其教学质量。目前阶段的教学评价常常缺乏科学性,因为其忽略的被评价的主体,学生常常是出于一个非常被动的地位,甚至学生的评价在整理的教学评价中是微不足道的,有时候是忽略的,教学模式的管理者是教学评价的主导者,这样就导致教学评价常常是表面功夫,难以发现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更不用说提出良好的建议,这样教学评价也就难以在教学模式中起到创新的作用。
二、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适应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服务舒适度的要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要课题,必须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
(一)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一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学理念才是新时代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着较强的实践适应能力,能够创新的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教学理念必须及时紧跟市场的需求,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作为教学理念的主要参考。学校、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时刻了解旅游行业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将社会的发展需要当成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二)加强见习基地的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一直以来都是以实践性和技能型见长的专业,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必须突出实习的的重要地位。每个地方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可以依托其所在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学生见习活动。学校可以和当地的旅游部门或者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以便可以丰富学生的见习内容,了解当地的旅游管理业的发展动态,以此以小窥大,了解整个旅游管理业的发展情形,以及需要的人才类型和学生面临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应对并且制定应对方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新力和竞争力。通过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将学生置于学校和社会企业的双重压力之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在无形中就睡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只是知道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的“书呆子”。
(三)构建竞赛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同时也是一个行业生生不息的动力。现在经济形势下需要的是创新型的旅游管理人才,而创新型的思维是通过长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不断积累的。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需要有目的的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为学生提供一个提升自我创新能力的平台。多多举办一些竞赛活动,这些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出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而且竞赛的护体常常是与旅游企业的项目相挂钩,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在实际问题中不断地想创新,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较好的创新思维习惯。
(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篇12
(一)上世纪提出的结构方式观点,认为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建构学生知识构建和素质能力,以及实现这种结构方式的措施。
(二)目标方式观点,认为其本质是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及方式,决定人才的特征,体现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
(三)综合性的观点,认为其基于高校教育思想,参照培养目标、规格和方式,依托一定的教学体系内容,对不同专业的人才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是其实施和评估的综合。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是培养法方式及所要达到的目标,其基础是培养理念和思想。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一)优化及整合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是企是否任用的关键,学生学习了专业课程之后,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但还需提高学生的软素质,如敬业精神、工作态度、服务意识等。因此,学校要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就需要提高学生的软素质,这需要从隐性课程入手。学校设置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物质类型的课程;制度性的课程;文化心理类型的课程。其中文化心理类型的课程是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关键组成部分,能够深刻影响人的心理,也最不容易发生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者自身要高度重视课程体系模块,才能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标准和要求。
同时学校可以设置职业生涯类课程,潜在提醒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认知。职业性课程需要结合学生所学知识,管理理念、手段和方法,分析旅游公司中面临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基础上,学校可以采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提升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在课程中也要渗透服务意识、企业文化等教育内容。同时,可以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整合,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人文教育,提高思维能力。
(二)重视实践设计和安排
高职院校中实践模式有校内校外实习,校内实习以模拟为主,校外实习一般是学校采用的2加1模式,让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后进入企业进行综合性的实习,本阶段是学生角色转变的重要阶段,学生转变为社会职场人,需要构建人际关系、每天有繁重的任务,是学生实现成功转变不可缺少的阶段。校-企合作中,旅游行业淡季就可以进行校内实习,旺季时候可以到企业进行短期实习,采用这种工学交替的莫斯,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增加实践经验。同时,也可以搭建学校和企业的信息平台。企业将人才信息输送到学校,企业人才和管理者可以进行现场教学工作,促进内容和企业需求结合,适当调整培养方案,双方借助该信息平台,举办多种活动,实现双方有效交流;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学生评价建议可以及时反映到学校,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模式。
(三)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中一部分是来自一线的人才,加上专业学者和兼职教师等的数量达到教师总数的一半,但目前为止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还适当增加兼职教师的任务,要让旅游行业的人才充分发挥其在旅游人才教育中的作用。旅游管理课程中,制定明确的授课计划,部分课程由专职教师教学效果更好,但部分课程由兼职教师教学更好,不论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必须完成教学任务,可以采取奖惩措施,高质量完成任务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否则给予一定的处罚。
还可以适当提升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力度,从实践、理论方面入手,提升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及综合性素质,建立起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人才。要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明确其重要性。高职院校也可以向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激发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职院校需要在福利或者等方面保证教师的实际权益基础上,向他们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知识、经验和阅历,让教学内容、方式等始终与旅游行业保持同轨。
(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高职院校的授课方式与旅游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实践学习,将企业的实践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改变教师的线性思维。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总,改变教和学的单线教学模式,而是选用将过程作为出发点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其学习内容是将工作过程作为基础,用典型的工作任务转换成为项目,以完成工作任务来促使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项目教学中,老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主角,向学生提供所需要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如讨论、案例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理论与实践来提升教学效果。
篇13
伴随着大学毕业就业难,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总体上却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据《201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1年末,我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万,间接从业人员4900万。到2015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170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8300万人,旅游就业总量将达到1亿人。中国旅游产业的高速扩张使旅游人才需求连年走高,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进而对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要求也不断提升。
一、麦可思(2012)调研数据分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就业能力指标构成
本研究采用麦可思的就业能力指标构,分为两个纬度:就业状况评价和能力与知识,其中,就业状况评价有六个衡量指标(非失业率、现状满意度、收入分析、专业相关度、职业吻合度和离职分析),能力与知识纬度由3个指标构成,分别为工作能力,核心知识和价值观提升。
(2)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状况评价
根据河南城建学院麦可思报告(2012),归纳、汇总和分析相关数据见表1:
(1)就业现状满意度分析:2011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为65%,高于我校平均水平和全国211院校的54%,在我校37个专业中处于第3位,说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就业的现状的满意度水平处于较高地位;
(2)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平均月收入3235元,高于本校平均月收入2929元,略低于全国211院校的平均月收入3628元;
(3)专业的相关度分析: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度为41%,低于本校的平均水平78%,和全国211院校的专业相关度69%,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整体专业的相关度相对较低;
表1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状况"数据对比分析一览表
(4)职业期待吻合度分析: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期待吻合度为42%,与本校的平均水平42%以及和全国211院校的43%持平,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整体职业期待比较符合整体水平;
(5)非失业率分析:旅游管理专业的非失业率是100%,在我校37个专业中处于第1位,高于全国211院校的93.2%的就业率和本校的平均水平96.1%,领先于河南省和全国其他专业的就业水平;
(6)半年内的离职率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63%,高于学校平均水平27%和全国211院校平均水平19%,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离职率相对较高;
(7)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分析:旅游管理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为52%,低于学校平均水平68%和全国211院校平均水平7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母校的认同度较低;
(8)母校满意度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对母校的满意度为63%,高于学校平均水平91%和全国211院校平均水平90%,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大学四年母校的培养比较满意;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和知识评价
为了比较科学客观的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价,在调研设计的时候采用不同的视角进行评价:重要程度、毕业时掌握的程度和工作要求掌握的程度作为对比研究。
其中,能力主要由管理能力和理解交流能力构成;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将核心知识的构成设计为14个指标,分别代表14种核心知识的重要度(见表2)。
表2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核心知识"构成指标
1、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和知识总体比较评价
通过分析可知,学生在毕业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普遍低于工作要求水平和程度,学生大学四年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在以后的培养过程中要加强要求,有所侧重。
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比较评价
(1)理解交流能力评价。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理解交流能力的重要性,但是毕业时掌握的水平还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距离企业要求的水平还有差距,毕业时掌握的水平比我校平均稍高。
(2)管理能力评价。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但是毕业时掌握的水平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更加达不到重要性程度的要求,距离企业要求以及自身的认知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核心知识比较评价
(1)核心知识重要度排序。目标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核心知识重要性排序调研结果参见表3,销售营销知识排在第一位,心理学知识位居第2位,外国语知识位列倒数第1位。
表3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核心知识排序
核心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排序 全校平均排序
销售与营销知识 1 2
心理学知识 2 3
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知识 3 7
财务管理能力 4 1
人事与人力资源知识 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