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篇1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们获得有关知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简单的说明文,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掌握说明文的语言特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阅读说明文呢?阅读说明文首先应该从语言人手,下面以《核舟记》为例谈谈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一、简洁。说明文的语言一般都十分简洁平实、通俗易懂。如《核舟记》的第二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这一段虽仅80个字,却清楚、准确地介绍了核舟的形体和大小、舱、窗、雕栏、刻字等五项内容。

二、准确。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需要用十分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核舟作为古代雕刻中的艺术精品,自然离不开雕刻家的精雕细琢;《核舟记》语言的准确性则离不开作家的细致观察和精心揣摩。因核舟是微型的,作者用词稍不注意就可能欠准确,不能生动地反映出‘核舟的特征,所以本文用词很有讲究,经得起推敲。如第二段中的“约”“有奇”“许”这些副词,表现出作者对核舟大小的介绍只是一种猜测,用词十分准确,称得上无懈可击;再如,“旁开”“右刻”“左刻”这些方位词、第三自然段中的“卷端”“卷末”“微侧”等词,不但用得恰如其分,而且十分精练,使读者一看就能明白,脑海中能清晰地呈现出核舟的形貌。

三、有条理。说明文的语言还十分讲究条理性,即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依照一定的顺序,做到有条不紊。《核舟记》中,作者是按“总-分-总”的顺序进行说明的。开篇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艺上取得的卓越成就,点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接下来的分说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先介绍船的整体形貌,再按空间顺序依次介绍船头三人和船尾的舟子,最后介绍船背上的题名。在分说完之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这样有次序地介绍,文章显得很有条理,让人一目了然。

四、形象。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说明文的语言还应具有一种形象美。核舟这一“奇巧”的工艺品上的每个人物形象之所以能鲜明而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与作者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是分不开的。如写鲁直“若有所语”,佛印的神情“与苏、黄不属”,舟子中的“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所刻之字“细若蚊足,钩画了了”……这些语句,不仅使核舟上的人物形象鲜明,而且使核舟上的事物也显得具体生动,特别是“珠可历历数也”一句,让人感到那颗颗念珠仿佛历历在目,令人叫绝。

篇2

一、说明文的答题技巧及语言特点

我们常说,说明文的相关答题技巧和语言特点非常重要,尤其是语言特点,几乎在每年的中考中都会考查较准确的语言描述特点。

(一)第一种题型

通过分析做题进行考察说明文的较准确的语言。例如文章中,分析“目前的飞行数据记录器还不能完全保证记录所有的可用数据”的语言特点。

这种答题格式为了体现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通常选择下面这些词:“目前的”“完全”“所有的”等是从时间,范围来准确的说明了“黑匣子”的特点。

(二)第二种题型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替换成别的词语?并且简单地说明原因。

这种答题格式一般是:1.不能;2.加点词语在原来的句子中是什么意思;3.要替换的词语是什么意思;4.如果替换了加点的词语,这句话的意思也会发生变化,造成事物脱离实际的情况。5.加点的词语能体现这句话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三)第三种题型

能否删除限制及修饰性的词语?

解答这种题目一般是:1.能或不能;2.找出修饰词语。例如:表示程度关系的有“非常”“几乎”等词语,表示数量关系的有“有余”“多”等词语,那么表示估计关系的有“左右”“大约”等词语;3.如果删去了这些词语,这句话的意思就发生了改变,脱离了实际;4.这也词语让说明文更能体现出内容的科学严谨。

(四)第四种题型

请说出不能删去某几个字或词的理由。

这些字或词往往都有固定的一些语法作用出现在句子中,例如在句子中充当宾语或者主语以及下面句子中某个现象的结果或原因,如果删去,既不符合句子的语法,让句子少了一些成分,导致语句意思不通顺;还会造成句子没有完整的内容,在逻辑上缺乏关联性。同学们要特别重视这种题型,最近几年中考语文中常常出现的题型。

二、说明方法及作用

下面介绍几种常考的说明方法及所起的作用

(一)列数字

通过数字的列举来说明,具有说服读者对要说明的事物相信无疑,保证内容准确无误的作用。例如文章中,“密封盒异常坚固,壁厚约为0.64厘米。”就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密封盒异常坚固的特点,让读者对说明的事物相信无疑。

(二)打比方

运用暗喻、明喻等修辞方法进行详细生动的说明,以增加读者对文章的阅读兴趣。例如文章中“黑匣子更是成了唯一的关键‘证人’”。就是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飞行记录器的重要性,通俗易懂,以增加读者阅读兴趣。

(三)摹状貌

经过详细的描写突出事物的体貌特征及特点,不仅能对事物形象进行生动说明,还能让说明文的阅读价值更高。

(四)引用

把以前的资料原话或某些名人名言引用到现在的文章中,作用是强调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真实可考的。

(五)作比较

把两个事物进行对比,以此突出说明对象的影响、地位等特点

三、说明顺序及结构

在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中运用逻辑顺序比较多。一般来说,出现在说明文中的各种顺序都有自己独特的标记性语言,同学们可以通过出现的这些词语去辨别是运用哪种说明顺序。

说明文具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递进式、并列式这几种并不复杂的结构,找出文章结构,能让我们更容易理解说明内容。

说明文的顺序和结构互相铺垫,关系紧密,我们可以同时对顺序和结构进行理解分析。

四、中考中常见的说明文考点

最近几年最常见的中考语文考点包括:考察语言准确性的特点;概括说明对象特征;分辨说明方法及所起的作用;根据文章内容进行选择以及最近几年常在最后出现的开放性题目等。关于“黑匣子在,希望就在”的说明文中,就比较全面的对我们提及的这些考点进行了概括,比如,分析语言特点,概括黑匣子特征,根据自己推断和文章内容选择关于黑匣子介绍不正确的选项等。

五、结语

总而言之,说明文在教学中,需要从内在规律开始入手,老师要起到引导作用,让他们在阅读的同时要想到语言特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答题技巧等问题。经过长时间的这种有意识练习,不仅让同学们对说明文了解、熟悉了写作规律,还让同学们掌握了说明文的各种答题技巧,以致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赵静.中考语文说明文答题策略之我见[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9):64

[2]于书杰.中考说明文阅读解答策略[J].成才之路,2012,(4):76-77

[3]高红梅.中考说明文语言的答题技巧[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3):216

篇3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只明确提出《赵州桥》《太阳》《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是说明性的课文。教材的编排又以专题组织单元,没有出现专门的说明文单元,因此辨识说明文也就成了第一要事。何谓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构造、类别、成因、关系、功用,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的文章,它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关于科普的文章是不是都是说明文?写景的文章是不是?状物的文章有没有?它们属于哪个类型的说明文?反复学习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比较了借景抒情散文和写景说明文及借物抒情散文和状物说明文的异同,整理出了第二学段的说明文。

1.集中在“自然科技”专题单元里的

2.分散在其他专题单元里的

从分布来看,自然科技专题和其他专题的篇目差不多,它们在不同的单元里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从篇数来看,从三年级到四年级,说明文篇数增加了,这为第三学段学习说明好了铺垫,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有与自然科技有关的说明文,也有与写景、状物有关的说明文,各注重了理趣与情趣的结合,科学与文学的融合。从类别来看,事物说明文多于事理说明文,遵循了这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领会编者意图,探寻文体特征

纵观教材,结合编者的意图,反映在第二学段的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如下:

1.说明有顺序

说明文常见的顺序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美丽的小兴安岭》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颐和园》按照空间顺序,先写了颐和园大门,来到长廊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的亭台楼阁;再写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昆明湖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花钟》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逻辑顺序说明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等。其中按照空间顺序写的《电脑住宅》直接指出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性文字,体会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可见,说明要有顺序已逐渐渗透在这一学段中。

2.说明结构较为典型

说明文就主体部分而言,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在这一学段中,事物说明文的主体部分多为并列式或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如《赵州桥》《太阳》《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长城》《秦兵马俑》《电脑住宅》等,而事理说明文形式各为不同,《花钟》为递进式,《飞向蓝天的恐龙》为连贯式等。以总分式结构占多数的的安排,较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说明方法以渗透为主

第二学段学习说明方法并不突出,仅有两篇文章直接指出。《太阳》,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呼风唤雨的世纪》,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如作比较、举例子等。其他像《赵州桥》《雅鲁藏布大峡谷》《长城》,简单渗透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一切都为第三学段的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做好准备。

4.说明语言科学、准确、生动

说明文的语言特别关注科学性、准确性。《花钟》一文,“五点左右,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之中的“左右、往往、大致、一支”,真切地反映了客观现实。

像这样科学准确的语言在其他文章里还可以找到,但在这一学段更多展现的是语言的生动性。在这学段的说明文中,除了略读课文外,只有《月球之谜》《蟋蟀的住宅》《长城》不要求背诵,只有《太阳》《飞向蓝天的恐龙》《长城》不要求抄写优美生动的句子,足可见这一学段的说明文以文艺性说明文为主。

5.资料的搜集非常重视

从三年级下册开始,每课都要求查找相关的资料,有些还要求写下来。如《月球之谜》一文让学生写写你还知道的哪些未解之谜;《长城》一文学让生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把喜欢的内容抄下来;《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请爸爸妈妈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再把他们说的写下来,也可以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摘录下来。教材的编写如此重视资料的搜集,一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来关注说明文的延伸拓展,以培养学生搜集、加工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根据年段特点,实现教学价值

不同文体的学习都有其最佳的学习方式,有其最佳的教学价值。教师要依据文本中的说明文体式选择教学内容,找到其最佳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把握说明性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说明方法及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1.理清顺序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有这么一项: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说明文常见的三种顺序可以帮助找到文章的写作思路,迅速把握文章内容。如《电脑住宅》一文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哪些方位?各方位的电脑有何功能?如何工作?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文的讲述顺序填写表格,然后连起来说一说,以把握内容。

了解本学段以总分为主的结构,学生找出中心句,也可以帮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赵州桥》一文:“赵州桥非常雄伟”是总起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是个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找到这两句,也就概括了赵州桥的特点。像《雅鲁藏布大峡谷》《秦兵马俑》等此类课文,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达到到教一课、学一类的目标。

有些文章的结构不是总分式,也没有关键句,如何把握主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来说说主要内容。如《果园机器人》一文,果园机器人怎样?请学生默读思考,在交流时,帮助概括出关键词:会干农活,自己充电,不停工作,最后让学生借助关键词说说果园机器人的特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2.抓住语言特点,赏析迁移运用语言

第二学段的说明文,多为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优美。教师要抓住其语言特点,结合说明方法,引导学生背诵积累、玩味赏析语言文字,进行仿写迁移,凸显语用。

(1)多读多背多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课标提出要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教师要抓住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结合课后的要求,让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还可以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整理,在抄写喜欢的内容时,积累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2)比较辨别赏词句

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中的“一支、漫长”体现了语言准确是说明性文章最重要的特点,表明了变成鸟儿的恐龙只是其中的某一个分支,演变过程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经历了长时间的过程。如何让学生领会?

①读一读,比一比,这两个句子哪个好?为什么?②从课文中找一找这样的语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③交流,讨论。

经过比较辨别,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科学准确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体会了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3)仿写迁移多运用

崔峦老师说:要改进“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叶圣陶说说明文适合“仿写”。仿写句段,迁移运用说明文语言、说明方法,就是实现“例”的增值。

《花钟》一文,运用多样的句式写出各种花的形态,语言生动具体。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表达效果,体现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可以这样做:

①读第一自然段写花的句子,你发现什么?(花开的样子不同)

②完成课后第三题: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我们来填一填。

③读句子,比较:把第一自然段描写花开的句子全换成“什么花开了”,你喜欢吗?为什么?

④边赏图片,边读课文,感受花各具形态的美。

⑤写法拓展,选择完成(二选一)。

学生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学习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比喻、拟人的生动写法后,可以选择利用总分段式的结构,围绕“春天,万物苏醒”来写一段话,也可以选择学习文中的例子――“什么时候,什么花怎样开放”进行仿写,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凸显语用。

第二学段的学生不仅要仿写句子,更要进行段的仿写迁移。如学了《赵州桥》,可以写一写家乡的桥,学着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具体。学习《颐和园》的写法,可以记一次游览活动,等等。

教师要准确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加强对说明文文体文本功能定位的研究,进行文体意识的语文教学,让学生了解说明文文体的特点,在语文实践与理解、体验、感悟中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4

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如下:

题型一: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题型二:辨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这种题型的特点:在文中抽出一个或几个句子,要求辨别这些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解题方法:首先,理解并熟记举例子、列数字、做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做诠释等常见说明方法的定义,顺口溜为“打、下、列、举、分、摹、做、作、画、引”,这样才能正确判断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其次,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一定要联系句子所在段落的内容进行分析,因为任何说明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说明某一内容服务的。模式为: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明确其作用) 。

题型三: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⑴加点字词有何作用?⑵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⑶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第一种题型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这种题型的命题形式为:文中“……”这句话中“……”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原因。而要求删去的词语多数是表示程度、数量范围或性质的词语,如“可能”、“一般”、“大约”等词。解答这种题型可按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回答“否”或“不能”;第二步,解释要删去的词语的意思;第三步,加上套话“如果删去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四:分析说明文的句子作用

这种题型的特点: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这种题型解法很简单:首先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下文;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

篇5

1.文本解读的偏位

以解读《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为例,一些教师把重点放在了对埃及金字塔特点的介绍,热衷于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类火星图片,播放彗星碰撞地球、火星的视频,演示火星上水的来源的动画等,来帮助学生揭开火星的神秘面纱。这样的解读显然过于狭隘。说明文文本的教学,应将重点放在说明文文本阅读与鉴赏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上。

2.教学目标的错位

课堂该教些什么,这是课堂有效的起点,但是在这个起点上,恰恰有些老师表现得无从谈起。总体来说,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常常是从重点字词分析到挖掘课文思想内容,而轻视了文本特征的指导,以及新的教学内容的开发。笔者曾经听过一堂课,教师在教《桥之美》的时候,将文本当成散文来教,要学生谈谈桥如何美丽,而关于说明文的文本特征却毫无涉及。目标定位的错位或是不明晰,甚至目标的错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屡见不鲜。

3.课程意识的缺位

“教课文”成了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态。台湾小语会会长赵镜中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执教《太阳》一课。我是用《太阳》一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而大陆老师通过《太阳》这篇课文教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从他的这段话中,显然能看出大陆老师仍然是在教课文。课文在前台,课程在后台。同样的课程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课文来实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分不清“课程”与“课文”,我们就可能“南辕北辙”。

4.内容理解的越位

由于许多教师执教说明文时,总是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说明文的教学目标,所以便会无度地拓展该领域的知识:讲《埃及的金字塔》,教师搜集大量埃及金字塔相关的知识给学生阅读;讲《鲸》,教室成了鲸标本展览室……结果是把语文课上成常识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只关注科学知识,而忽略了语言习得。知识似乎成了说明文教学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则似乎成了附庸之物。

二、深入探究:语用学破解小学说明文教学困境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十分明确地提示我们,语文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语用学。由此,笔者认为,语用学可以打开小学说明文教学的另一扇窗。

(一)语用学的内涵诠释

所谓语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语言环境、言语行为、语用规则等诸多方面。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语用学研究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及其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用法,乃至不同的表达效果,侧重在语言的实用,讲究语言的组织和驾驭,特别关注语言在特殊环境里的特殊表意效果,讲究语言规律的内在探索。

(二)语用学――小学说明文教学“突围之路”的理性分析

1.语境原则,说明文教学“突围”的基础

说明文教学时为什么要凸显文体特征呢?因为说明文在表达的目的、方式和话题等方面,较其他体裁的文本相比,有着鲜明的独特性。而在语用学中,语境通常被学者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其中“情景语境”指向言语行为发生时的诸多客观因素,包括说话的对象、目的、方式、话题等。很明显,这就为“说明文教学时要凸显文体特征”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2.语用规则,说明文教学“突围”的依据

小学说明文文本的最大特点就是描摹的事物或事理“内容具体、真实”“清楚明白”“表达有条理”等,然而这些都体现了语用学的什么理论呢?简单地说,这涉及语用学“会话含意”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又涉及四个范畴:一是量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应该是交际所需的,且不多也不少;二是质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应是真实的;三是关系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要关联或相关;四是方式准则,即提供信息时要清楚明白。我们发现,以上四条准则与说明文这种文体有极高的契合度。

3.语用目的,说明文教学“突围”的催化

语用,即语言运用,是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场合,为达到一定的目的,以某种方式进行的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的活动。说明文在表达上具有的一些特点,如结构的完整、语言的精练、用词的准确、逻辑的严密等,是形成良好语用面貌的必备要素,对当下学生语言发展的不足有很好的纠正作用。如果我们能从“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切入教学,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对文本的阅读理解。

三、实践操作:语用学视野下的小学说明文教学的策略

在语用学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应从说明文的特点入手,从说明文文本的语用解读切入,精选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为目标,确立精准的学段教学目标;再通过创设各种“语用”情景,让他们感性地“悟得”与“习得”,为说明文教学寻找“突围之路”。

(一)指向语用的文本解读

说明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选择适当的说明文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语用学理论支撑下,文本解读应注重对具体语境的分析,注重语境对文本结构、选材及语言运用上的影响,并为这些语言要素进一步转化为教学资源奠定基础。

1.解读精彩的布局结构

文本结构是文本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文本结构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而思路又隐含在文本的结构之中,通过结构来体现。所以,准确解析文本的结构,是把握文本脉络的重要手段,更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有些文本,只有理顺了结构、理清了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作者把“克隆”这一科技问题表述得条理清晰――什么是克隆?哪些可以克隆?克隆有什么益处?还有更有趣的。如《秦兵马俑》课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叙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一句,将全文贯穿成一个经纬分明的整体。“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便是作者要向读者介绍的秦兵马俑的主要特征。从语用的角度看,缺乏整体观照,就无所谓语境的产生,也就没有了语用存在的前提。因此,解读文本的整体结构是使说明文教学“突围”的重要做法。

2.关注文本的言语特色

说明文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其语言运用的最大特点就是准确和严谨。所以在说明文学习中,学生要学会把语言表达得简洁、规范、严密。这是对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补充,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机会。以《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为例,文中在准确性说明的前提下,以形象化描写的手段,还大量使用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充满情趣。如“发起脾气”“喜怒无常”等词句的运用,形象地拟人化地说明了海洋的特点,使得原本深奥难懂的科学语言变得通俗化、趣味化了。根据以上文本语言特点的解读,我们至少可以做三方面的事:第一,引导学生利用文本说说这些语言特点;第二,背诵积累;第三,学会迁移运用。可以看到,这里的解读直接和教学策略的选用联系在了一起。因此语用指向的说明文文本解读,其实就是从“文本语言促进学生语言发展”角度展开的,它为有效教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确立精准的学段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且体现了训练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崔峦先生也曾提出阅读课必须做到“吃准目标”,即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对于学生而言,每一个学段目标的达成,说明文都有着自身的贡献。

1.小学说明文低段教学目标的确立

在低段说明文教学的目标制订中,不需要强化对文体特征的解读,主要还应该以“识字写字、学句写句、朗读课文、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提高阅读兴趣”为主要学习目标。

2.小学说明文中段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有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可是中段儿童语言发展又存在“语言不够规范,表达不够精确和逻辑性比较差”两大问题。而说明文文本中的语言特点却以“精确、规范、逻辑推理性较强”为主,这正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机会。因此,在中段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较多的注意力引到文本的语言中去,引导学生从一些数字、实例、术语、专有名词和逻辑推理中发现、揣摩文本语言的精确之处、严谨之道,并通过读写结合等手段,学习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语言积累水平。

3.小学说明文高段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又强调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这句话对说明文的教学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能抓住要点,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同时,语言的规范、精简、严密,仍然是该年段学生的语言发展方向,也应该纳入到说明文教学的目标中去。

(三)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说明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之外,还要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理解文本内容,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操陶冶。另一方面,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文本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说明方法,并通过实践性学习,习得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很重要。笔者认为小学说明文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准确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说明文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充分读书,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知内容,获得知识,习得方法,发展思维。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时,师生抓住“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这句话进行品读,一生将此句中的“146米”“40层”这两个数字读得很重,老师就此采用对比朗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点拨:你为什么把“146米”“40层”这两个数字读得很重呢?学生回答道:“因为这两个数字准确地写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同时也说明了摩天大厦的高度,让我们感觉到它很高。”引领学生饶有兴致地去阅读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心领神会,对说明方法有所领悟、有所习得。

2.有效说

说明文教学应时刻关注语言形式,扎实进行语言训练,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因此,在语用指向下,我们必须明确“说”的目的,以此提高“说”的效率。如:在教学《麋鹿》一文时,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麋鹿,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笔者设计了一个指向语用的“说”的环节,设计了一种假设:(1)你就是一只麋鹿,你会怎样来介绍自己?(2)假如你是姜子牙,你骑着麋鹿上天庭,你又如何向天上的神仙们介绍你的坐骑?(3)如果你是导游,你又会怎样向来参观的客人介绍你的麋鹿?请大家自由选择一种角色,小组交流介绍。注意在介绍的时候要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同时尝试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及时比

说明文的文字大多极为简洁、精练,有时一字之差会导致意义的全面异化。这时,采用“比”的策略,对于培养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准确性,就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如:在教学《恐龙》中“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这句话时,笔者先出示了改动过的一句话,即“雷龙是个庞然大物”,然后让学生将两句话进行比较,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出雷龙是个庞然大物,接着让学生估算雷龙的实际重量(大象的重量一般是4~6吨,雷龙的重量可达到30吨左右),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想象,模仿出雷龙走动时发出的声音,进一步具体感受雷龙是个庞然大物。这里进行的不仅是阅读理解的指导,而且也渗透了语言表达的指导,体现的正是语用指向。

4.适当写

小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并不只是单纯地把课文知识介绍给学生,还可以让学生充满情趣地去写。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把“写”挤进课堂,使学生在二度感知文本的同时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如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时,当学习到“科学家们早就呼吁:人类应该向海洋索取食物!可以预料,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补写练习:“想象一下,未来的餐桌上会出现哪些来自海洋的高蛋白食品呢?”这样,通过仿写、改写、补写等多种“写”的方式,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尤其是让学生在动笔实践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篇6

第一,要了解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一般来说,实用文体如记叙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说明文的语言简洁、准确,而议论文的语言精练、缜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又各具风格,如散文的语言优美动人;诗歌的语言凝练、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小说的语言传神、富有个性化的魅力;戏剧的语言则围绕矛盾冲突,扣人心弦……把握住不同文体的不同语言特点,就为准确地进行语言赏析做了很好的知识储备和基础铺垫。

第二,要掌握不同文体的语言所起的作用。议论文和说明文的语言都讲究“准确”,但是说明文中的语言准确,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而议论文中的语言准确,是为了突出观点的正确,论据的有力,使论证更符合逻辑。散文和诗歌的语言都讲究凝练,但是诗歌则要求更高,“添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且要求语言铿锵,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的特色。

第三,要把握语言赏析的切入点。语言赏析大致有以下几种切入点:1.抓关键词。关键词主要指在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巧妙使用,能够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特征。2.抓主旨句。主旨句或点明中心,或总结全文,或说明事理,或表达感悟,在文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3.抓修辞句。主要指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这是最常用的语言赏析切入点。如排比句的气势磅礴,比喻句、拟人句的生动形象,反问句的发人深思等。4.抓感情或含义深刻句。主要指文中具有强烈感彩和深刻含义的句子。它们在文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中心或升华主题的作用。

第四,要掌握语言赏析的命题方式和语言赏析常用的术语。语言赏析类的试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不指定语句,任学生在文中自选。这类试题充分尊重考生对语言的独特感受,极具开放性和灵活性。一般要选择句式比较简单、特点鲜明、自己有话可说的句子。另一种是指定语段、语句让考生赏析。答这类题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围绕文章的中心回答问题,切不可断章取义或作孤立的分析。有时候,指定赏析的语句会有多个答题点,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赏析,答题时要考虑周全。

进行语言赏析的术语有很多,如: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等等,复习中要注意积累一些有关的术语。

二、分析写作方法的技巧

写作方法是文章表情达意、陈述观点、说明事物的表现形式。中考中遇到考查分析写作方法这一类试题时,同学们应该怎样应对呢?

篇7

从近年来徐州市及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看,首先徐州市每年都在现代文阅读中出现说明文的题型,从分值上看有加大的趋势。其他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很少没有考察说明文这种文体的。针对不同的文体,当然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说明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说明文,要掌握哪些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如何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呢?笔者结合《苏州园林》,谈谈如何开展说明文教学。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在课堂中学生对说明文不感兴趣,由于学生在课堂中的消极表现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但是,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其实与说明文相关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搞清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顺序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掌握这些,学生在遇到说明文这种文体时就会知道从何处着手,在中考阅读中不会无从下手。

一、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而采取的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下定义和作诠释等。在《苏州园林》中为了介绍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列举了假山池沼的配合,“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绝不雷同”。通过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它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作比较的运用及作用,在《苏州园林》中,作比较比比皆是。如在文章第一段,将苏州园林与其他各地的园林作比较,突出强调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概括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又如为了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将苏州园林与我国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进行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因为苏州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的是自然之趣;分类别及其作用,在《苏州园林》中“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四个讲究,分类说明,条理清晰,文章以下几段就紧紧围绕这四个方面说明的。分类别就是让文章思路清晰,有条不紊,让读者一目了然。

二、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就是作者要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说明顺序有以下几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就是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组织文章内容的。这种时间顺序一般是为介绍人物的生平、记录科学观察的内容及说明事物的制作过程的内容而写的;空间顺序就是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前到后等进行说明。这种空间的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包括建筑物方面的比较多;逻辑顺序就是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安排的。逻辑顺序细化为由总到分、(例如《苏州园林》就是按照先总后分的逻辑顺序开展的)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细部(例如《苏州园林》,作者首先从苏州园林的整体着眼,介绍了它的地位和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从大的方面介绍,再到花墙和廊子,细化到苏州园林的门窗及图案设计,这种结构是作者有心安排的)。逻辑顺序包括由主到次、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近几年徐州中考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例如2014年徐州市中考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黑匣子在,希望就在》,2013年徐州市中考语文试题说明文《看云识天气》,此类说明文是事理说明文,一般是运用逻辑顺序。

三、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般从两个角度谈,一是它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二是生动形象性。说明文这种文学体裁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要求准确严密,例如在《苏州园林》中,“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其中绝大部分语言运用准确、科学、严密,说明我国古代的宫殿到现代的一般住房,基本上对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都对称,也有少部分不讲究对称,如果去掉,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用了“绝大部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但是,也有一些小品文,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其实为了改变说明文语言比较平实的特点,让说明文阅读起来兴趣盎然,作者往往在语言上用心表达,尽量让语言生动一些。例如在《苏州园林》中“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其引用《汉乐府 江南》中的诗句,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增强说明文的文艺性。

总之,在说明文教学中要关注这些说明文的一些知识点,教给学生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授之以渔,一方面学会阅读说明文,知道有关的说明文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在教学说明文的过程中,结合中考的考点、热点,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掌握中考说明文的考点。

篇8

例如:(2009年高考试题全国卷Ⅱ)

假定你是李华,你的美国朋友Sarah打算暑期来北京旅游,来信询问改建后前门大街的情况。请你写封回信,简单介绍以下内容:

1.简况:长800余米、600多年历史、300余家商铺;2.位置:天安门广场南面;3.交通:公共汽车17、69、59等路,地铁2号线;4. 特色:步行街、当当车、茶馆、剧院等。

参考词汇:步行街pedestrian street,当当车 trolley car,地铁 subway。

注意:

1.词数100左右;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3.开头语已为你写好,请将完整的回信书写在答题卡上。

Dear Sarah,

篇9

 

一、引言 

2000年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附录I对基础英语教学(即本文中精读课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本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而通过长期的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的实践,笔者发现,很多时候课堂教学还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与运用上,而很少有人从宏观上系统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包括文章的主题、结构、作者创作的意向,以及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特点等,这样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在语篇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相对欠缺。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笔者在精读课教学中引进了体裁的概念,从语篇分析的高度对说明文课文进行宏观与微观分析,在说明文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说明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课文所涉及的体裁及说明文语篇模式 

John M.Swales在其名著Genre Analysis中认为:1.体裁是交际行为的形式,有其交际功能;2.交际目的是确定体裁的重要因素;3.交际目的、话题制约着语篇形式、内容及语言难度(胡倩,2002)。按照Swales的体系,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材《现代大学英语》(杨立民,2006)所涉及的体裁有:narration(记叙文),essay(散文),exposition(说明文)和argumentation(议论文)。 

说明文是描述某一事物,事由或过程的文章。它用于说明客观事物的特点和性能,或介绍某种操作程序,或解释某种抽象概念,或阐明某种科学原理,或探究某些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等,完全是就事论事的描述,所以也称事实性或技术性的描写文。把握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理解说明文的关键。词典、论文、实验报告、产品说明、广告都属于这类体裁。说明文是学生、科学家、专业人员常用的一种体裁。说明文按照逻辑推理的方法阐述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展示事物的关系。 

语篇模式就是语篇内在的修辞结构(rhetorical structure)。它与文章的体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裁结构在语篇结构层面上对语篇的形成具有制约作用,那么语篇的组织模式必然也要受到体裁的制约(Yang Xuemei,2006)。 

说明文语篇模式宏观结构上常采用“问题—解决型”、“一般—特殊型”、“匹配比较型”语篇分析模式。第一种思维模式的程序是:首先说明情况,然后出现问题,随后作出反应,采取的反应可能解决了问题,也可能没有或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最后对此作出相应的评价。而第二种思维模式则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先概括后举例,另一种是先讲整体轮廓,后说诸多细节。第三种思维模式通常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用来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之处或对比不同之处所使用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语篇模式常用来比较事物异同。比较事物相似之处称为“匹配相容”(matching compatibility),比较事物差异则称为“匹配对比”(matching contrast)。人们常用这种思维模式来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先提出论点,再进行论证。这种语篇形式一般存在于较长的语篇中,常与一般特殊型组成复杂的思维模式。其表现形式为:重复法、词汇关联法和排比法三种(Yang Xuemei,2006)。 

根据说明文的定义及说明文的语篇分析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说明文的三个方面。 

1.语篇模式 

在《现代大学英语》教材1—3册已学过的文章中有三篇说明文文章,涉及“一般—特殊型”和“问题—解决型”两种语篇模式。 

2.组织结构 

篇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科普说明文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其探究精神的有效教学载体。在科普说明文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情感和探求的兴趣,进一步培养起对大自然、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品质。

2.培养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掌握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科普说明文的阅读目的,主要就是获取科普知识。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其教育价值在于: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其次,说明文教学还必须使学生掌握科普说明文的表达方法。科普说明文的语言有独有的特点,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了解文本采用的说明方法、表达的顺序、独特的语言表达等。

二、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1.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相对散文、童话等文学作品,说明文内容比较枯燥,它的语言也比较平实,缺少优美的语句,更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因此学生对说明文大多没有多少学习热情,课堂总是少有波澜。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时,就可以通过设疑火星与地球之间到底有哪些相似之处,才会被称作“孪生兄弟”,激发学习情趣,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进行探究学习。

2.概括整合提信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章,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由此可见,说明文教学最重要的一个教学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提炼信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帮助掌握提取信息的能力。

(1)圈点勾画明重点。学习《石头书》一课时,老师就可以提出:今天老师还想和大家来读一本特殊的书,它叫“石头书”。书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明确石头书的特点:一页一页、有字、有画、有知识,然后思考“石头为什么像书呢?”,先自己默读一遍课文,可以拿起笔把你认为石头像书的地方画出来。通过勾画,帮助学生明确文本重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设计图表提信息。画图表的方式是提取信息的有效手段。这种方式,能帮助学生快速提取有效信息。比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教者就可以设计表格:

这样的表格直观清晰,一目了然,能帮助学生迅速提取有效信息。

3.品味语言明方法

(1)品味语言准确性。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征,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内容表达准确无误。科普说明文同样如此。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咀嚼、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准确用词的艺术。比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中有一句“克隆技术是一项可以造福人类的科技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句中“可以”一词,思考能否把“可以”去掉。又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中,抓住“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中的“也许”一词,体会通过表示揣测、估计的词语表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类似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反复咀嚼,进行对比研读,深入思考,从而认识到说明文独特的语言特点,语言表达的严谨、精确性,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2)明确方法求效果。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科普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在介绍国际互联网时,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好懂的知识显得具体、通俗。在课堂上,若能引领孩子进行细细品味,了解科普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文字的独特之处,就会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提高阅读这一类文章的能力。

4.揣摩顺序练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科普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科普说明文文章思路清晰流畅,教者在教学时要适时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比如《大自然的文字》一文,先总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然后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岩、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

科普说明文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每个句子的内部甚至句与句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中心突出,条理清楚。文章按照“人与海洋关系密切人类迎来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开发海洋,必须先保护海洋”的顺序铺排展开。其中,说到人与海洋的关系密切,又从热爱海洋、敬畏海洋两方面展开,层次清晰明了。通过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对学生今后有条理地表达大有裨益,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依托。

篇11

2.了解课文在介绍各种功用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分析说明内容之间的衔接转换及其好处。

二、重难点:

1.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

2.用准确、简明、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生疏、深奥的科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电脑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越来越普及。比如我们老师现在也得学电脑,不用电脑,就不能开多媒体课。可想电脑在现代生活的重要性,电脑就是电子计算机,今天就让我们来阅读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写的科学小品〈〈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

2.听录音,注意生字生词,并给课文分段。

(1)给下列字注音:

汞害gong存贮zhu屏幕ping

梗概geng渥太华wo网络luo

(2)理清课文思路:

第一部分(1):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2—7):介绍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和发展状况。

功能:计算

计算机网络

作实验

画工程图

用于教育

第三部分(8):总结全文.

3.分析课文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教科研人员的计算机网络。

举例子:瑞典银行的计算机网络。美国、西欧、日本的计算机的终端台数。

作比较:人工做实验和计算机做实验所需要的时间。

4.分析说明内容之间的衔接及其好处。

“计算机能用来计算。这只是它的一种功能……..七分之六的工作量作其他用

途。”

“比较普通的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的另一个用途是做实验。”

“计算机还可以画工程图。”

“在国外,计算机用于教育方面的也不少。”

文章用这些句子来转换,过渡自然,行文条理十分清晰,给读者以结构紧凑,一气呵成之感。

5.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性。

板书:

一(1)引出说明对象

二(2—7)电子计算机:类型:通用计算机

专用计算机

计算器

功能:计算列数字

计算机网络举例子、列数字

作实验举例子、作比较

画工程图举例子、作比较

用于教育举例子

三.(8)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比较〈〈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与〈〈宇宙里有些什么〉〉。

2.课文拓展阅读。

二、重难点:

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进一步落实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

(1)电子计算机有哪几种功能?

(2)幻灯片练习:改错别字、填词阅读第6、7两段

2.较对课后练习、作业本。

3.课外拓展阅读(说明文)。

说明文

一、初中阶段说明文阅读的要求是:

1、能指明说明对象的特征。

2、指出说明顺序。

3、划出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层意。

4、.辨析主要的说明方法。

5、理解说明性语言平实、简明、准确的特点。

二、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的方法:

1、有些说明文或说明文语段中有直接提示说明对象特征的中心句。划到这些中心句,也就把握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如《中》。

2、有些说明文语段没有直接提示说明对象特点的中心句。这时可以根据文段中的具体情况来归纳,一般可按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说明对象。

(2)理解说明内容。

(3)分析这些内容反映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三、说明文的顺序:

说明文特别强调言之有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以“事理说明文”为多。

四、判断说明方法:

1、初中阶段应掌握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引言论、作解释等。

2、判断说明方法要注意与修辞方法的区别。

3、说明文中说明方法兼用或套用的情况很多、判定时不能故此失彼。

4、理解说明方法在语境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应该领会这一说明方法的意图,如“打比方”是为了通俗,形象地说明所介绍的内容;列数字、举例子是为了真切地说明事物;作比较可以增强说明事物的效果。

篇12

(一)利用多媒体,营造学习氛围。

在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教学中,由于课文说明的现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多媒体演示或丰富的、感性的语言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情境。例如在“鸣沙现象”的教学活动中,我补充了一段视频材料,包括“鸣沙”的声音和原理解说。这一设计将视听与文字阅读相结合。弥补了文字的不足。增强学生对“鸣沙”这一奇怪现象的听觉上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扣住视频材料中对“鸣沙现象”原理的解说与课文中的文字解说进行比较,从而自然过渡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学习。

(二)利用小活动,创设运用情境。

针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事理说明的特点,我设计了“科普宣传显身手”的语文小活动,巧妙地转换了文本信息呈现形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最感兴趣的一个现象。结合课文所学知识,对照图片,以讲解员身份,向同学们作介绍。这样,学生既能重视文本的解读,注意说明语言、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运用;又能增强合作意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激发了探索事物奥秘的兴趣。

又如在说明建筑的课文《凡尔赛宫》的教学中,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了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之后,为了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教者设计了阅读表演的环节,提出问题:“假如此时有一个中国旅行团刚刚来到法国,想请你为他们作导游,参观凡尔赛宫。你该怎样为他们介绍呢?并出示要求:比一比,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个景点(凡尔赛宫全景、外壁、金碧辉煌的宫殿内部、镜廊、法兰西式大花园)。仔细研究课文内容,结合图片,写出解说词,推荐一人走上讲台当导游。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采用一定说明的顺序,同时还要注意导游的语言特点。

于是为了准确地进行“导游”,学生会主动再读课文,探究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顺序及方法:交流讨论过程中又可以使学生相互感染,产生共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导游”表演过程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以生动、得体的语言展示出来,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

(三)利用综合实践。开阔更广视野。

说明文不能借文艺学的羽翼以获得新的飞翔,只有从自身寻求突破却可以与“生活语文”“大语文”等观念接轨,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相结合,以获得新的活力。

篇13

1.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2.理清思路,弄清说明过程或说明顺序。

3.正确判断常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4.体会说明文语言特点。

5.理解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6.明确标题的作用。

二、基本题型及对策

中考说明文阅读一般选事物说明文,出题不超过五题。以事物说明文为例,解读说明文考题基本题型,并研究对策。

考点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阅读说明文,要了解说明对象和特点。把握说明对象很简单,一般从标题即可得知,如人教版教材《苏州园林》,说明对象就是苏州园林。说明文一般在开头部分摆出说明对象:有的直接摆出,如《苏州园林》;有的用其他内容引出。

(一)基本题型:说明文开头如果先写史料、古诗、名言、故事、例子或现象等,用之引出说明对象。它们有什么作用?

方法解析:指导学生在开头部分先画出说明对象,将引文部分括出来,思考引文和对象之间的联系。从结构、内容和效果等方面去理解:1.放在说明对象之前,应该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2.引文内容与说明对象肯定是有联系的,写了与说明对象有关的哪些方面;3.一开始写故事、传说等,可以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以中考说明文阅读《堰塞湖:不期而至的湖泊》为例:

①史载:l933年2月25日四川茂县叠溪地区突然发生里氏7.5级地震,顷刻间,叠溪四周峰塌坡裂,岷江三处水流受阻,水位疾升300余米,形成11个海子。其后,一个海子突然决口,沿岸村寨全被吞噬。这里的“海子”就是堰塞湖。

题目:第①段叙述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解析:最后一句话点出了说明对象,之前叙述“海子”就是起引出作用;“形成”“全被吞噬”显然写形成和危害。

中考答案:1.引出说明对象;2.形象说明堰塞湖的形成过程及危害;3.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基本题型:概括说明对象特点。介绍说明对象特点,有的先总写特征,然后分说,如《苏州园林》,第2节写总特征,从第3节开始分说。有的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介绍说明对象。两种情形解说如下:

1.总特点。从开头或结尾部分找总说或总结性的句子(注意语言标志)。以人教版教材《故宫博物院》为例,开头两段文字如下: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了。

紫禁城十多米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间。城墙外是50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解析:根据题目可知,说明对象是故宫博物院,第一段文字的最后一句判断情况,没有解说特征;第二段画线句中的“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是语言标志,指明前面内容就是其特征。

2.从不同方面分别介绍说明对象。有的说明文开头摆出说明对象后,就分段从不同方面介绍说明对象。概括特征的方法是找出分写段的中心句,综合起来;或概括分写段的主要意思。以南京市2006年中考说明文《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为例:

考题:阅读全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个特点。

解析:这是考概括说明对象特点。文章一共五段,开头一段摆出说明对象,最后一段总结,中间三段分别介绍我国春天气候的三个特点,找出中间三段的中心句即可。

考点二:弄清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逻辑顺序、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是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的顺序,如:从现象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从主要到次要、从原因到结果、由表及里、由低级到高级等。空间顺序一般指参观的方位顺序。时间顺序指时间的先后顺序。

中考考题,一般不考解答全文顺序,常常要求弄清具体段或句子之间的顺序。难点在于考题不是直接问采用什么顺序,而是含蓄设问。

基本题型:某段和某段能否颠倒?为什么先介绍某内容再介绍另一内容?某段中的A句和B句可否颠倒?

方法解析:必须先让学生弄清楚这样设问,通常是考段或句子的顺序问题。然后指导学生思考:不能颠倒或有先有后,一定是结构安排或内容原因,所以要先弄清楚这些段所处的位置,或这些段或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试举例说明:

例一:南京市2006年中考《古代诗词中的华夏春天》考题。

④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的《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天气暖热得人们已经穿起单衣,桃花落尽,野梅结籽,田野里已经响起蛙声,可是突然间,蛙声却没有了:这在气象学中叫作“倒春寒”。宋代的萧立在《春寒叹》中形象地描写了“倒春寒”造成的灾害。“今年有田谁力种?恃牛如命牛亦冻。君不见邻翁八十不得死,昨夜哭牛如哭子。”夜黑更深,寒风呼啸,赖以生存的耕牛已经冻死,风中夹杂着八十老翁凄惨的哭声,令人心碎……

题目:第四段中两处引用了古诗来说明我国春天的气候特点。作者为什么先引用吴涛的《绝句》,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

解析:这是考说明顺序问题。先要弄清引用吴涛的《绝句》是说明什么,引用萧立的《春寒叹》是说明什么。从文中可知,《绝句》描述倒春寒现象,《春寒叹》形象地描写了“倒春寒”造成的灾害。这样就清楚了:先讲现象,再讲灾害,是按逻辑顺序写的。

答案:引用吴涛的《绝句》是为了说明“倒春寒”的现象,引用萧立的《春寒叹》是为了说明“倒春寒”造成的灾害。先讲现象,再讲灾害,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例二:人教版教材《苏州园林》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

解析:如果有总说与分说,要注意分说顺序与总说顺序保持一致。这一段围绕总特征总说的句子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文章第3、4、5、6段是分说部分,围绕总说部分分别解说,其顺序与总说顺序保持一致。

例三:南京市区县一模《广州亚运“水立方”》考题。

④在总体布局上,“水立方”充分考虑了岭南地域文化和地方气候特征,【A】其外形设计如一条“飘逸彩带”,凸显了岭南建筑轻灵飘逸的风格;【B】考虑到南方地区湿热多雨的特点,还设计了遮荫外廊和自然通风窗。主体建筑沿道路布局,并稍有夹角,避免建筑对道路的压迫,同时避免西晒。部分附属用房设计为覆土建筑,最大程度地减少建筑体量。

题目:第④段中划线的【A】【B】两句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解析:考具体某段中的句子顺序,要考虑其前后语句顺序。如果前面的语句有先后顺序,后面的句子往往与前面的句子相对应,顺序保持一致。

答案:不能。因为【A】句对应前一句中的“岭南地域文化”,【B】句对应前一句中的“地方气候特征”。

考点三:弄清说明过程

为了把某个问题说明清楚,往往需要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说明。这就要分析其说明过程。这类考题出现较少,略微有些难度。

难点题型:某段是按照怎样的思路说明的?或文章是怎样把这层意思说清楚的?

方法解析:分析说明过程,若分析几段文字的说明过程,指导学生弄清各段之间的关系;若分析某一段的说明过程,指导学生划出层次,弄清中心句和支撑句,通常是总分关系。然后分析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例子:江苏省盐城市2010年中考《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考题。

④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比如不计成本地往其中施放氮肥,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

题目:第4段主要说明了什么意思?文章是怎样把这层意思说清楚的?

解析:先理清层次: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长句是讲气候温和地区氮的情况,之后分析干旱地区氮很难回到土壤的原因。显然,本段是总分结构。然后概括各层的意思就可以了。

答案:说明了沙漠中土壤里的氮为何不可返回。作者采用总分的说明顺序,先指出沙漠里的氮很难再回到土壤中,然后将干旱地区和气候温和地区进行比较来进行说明。

考点四: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方法及作用几乎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必考题。常考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和作比较等。有的中考题不直接问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而是改变发问方式,学生常常弄不清是在考说明方法,从而造成失误。因此要指导学生辨析。

难点题型:为什么要写某事例或引用某资料?写某事例或引用某资料目的是什么?

方法解析:考举例子和引用等方法时,通常会含蓄发问,要让学生弄清楚。为了准确把握说明方法及作用,可以指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来说明事物的什么特点?收到了什么效果?现以常考的举例子和引用为例解析。

1.举例子。举例子为了说明前一句话或后一句话,也有说明本段的中心句。举例子的效果一般是使说明具体,增强说服力(或让人信服)。

在节日里徜徉(南京2007年中考题)

③“围绕着辞旧迎新的喜庆主题,各地衍生出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欢庆方式,一浪推一浪地渲染着春节气氛。其中,南京的金陵灯会就颇为有名。”

题目:③段中写春节的部分提到南京的金陵灯会,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解析:含蓄发问,很多学生就会误认为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去回答作用。这是考举例子说明方法。南京市多年中考所考说明方法几乎都是举例子,几乎都是含蓄发问。比如,2006年中考《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考题:第二段中为什么要写作者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看到的情况?2010年中考《云锦,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考题:第③节介绍《九龙图》有什么作用?都是考说明方法。

答案:以金陵灯会为例,说明各地衍生出许多欢庆方式,一浪推一浪地渲染着春节气氛;体现了传统节日的文化气息和地域特色,说明具体,有说服力。

从“尺素书”到“伊妹儿”(南京2011年中考题)

然而“尺牍书”很笨重。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用了三千多根竹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可以送到宫里去。

题目:写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信用了什么方法?说明了什么?(2分)

解析:直接考说明方法。首句讲了特点之后,紧接着举例,显然举例子就是为了说明首句。

解答:举例子(列数字),说明“尺牍书”笨重不便。

2.引用。引用是为了说明前一句话或后一句话,也有说明本段中心句的。引用的效果通常是增强说服力。若引用古诗文,可增添文学情趣(或增添文化情味),引起阅读兴趣;若引用神话传说,可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从“尺素书”到“伊妹儿”(南京2011年中考题)

……纸的发明,使书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纸质书信成本低廉、投递方便,极大地促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安史之乱时期,贫苦的石壕妇人,仍然可以凭借“一男附书至”,得知战场上孩子的讯息。

题目:引用“一男附书至”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其实考说明方法的作用,若只回答效果则不完整;需要回答引用古诗说明了什么内容,收到怎样的效果。

答案:引用古诗,充分说明纸质信已被广泛运用,增添了文学情趣。

考点五:说明文的语言

品析说明文语言特点,这几乎是中考必考题。学生的困惑在于常常将散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语言品析混淆。说明文语言品析有它自身特点,中考出题一般考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区别说明:

(一)语言准确性考题题型:一是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二是加点的词语可否删去?为什么?

方法解析:分析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从时间、空间、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限定方面去理解,还有从估计、推测等方面去考虑。解答步骤一般是:首先,解释加点词的意思(或答“从某方面限定”);其次,说明了什么内容;再次,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分三种解答方式举例:

1.南京市2010年中考《云锦,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考题。

题目:第④节画线句中加点的“最多”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一天最多也只能织成不满两寸的云锦。

解析:可以从数量限定方面考虑。答题:“不能删去。‘最多’界定数量,更能准确说明南京云锦织造特别耗时费力。”

2.南京市区县一模考试《南州六月荔枝丹》考题。

题目:分析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表达作用。(2分)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

解析:可以从解释加点词意思入手。答题:“‘大多数’意为超过半数的数量,说明成熟的荔枝的颜色有很多种,‘深红色或紫色’是其中主要的颜色,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3.南京市2006年中考《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选择题正确选项。

“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句中的“大约”表估计,表明西安每年进入春天的具体时间并不固定,符合客观事实,语言准确。

(二)语言生动性考题题型。说明语言如果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显得生动形象。考试题型一般是品析语言特点。

方法解析:一是分析语言表达形式;二是分析说明内容;三是分析收到的效果。试举例分析:

1.南京2006年中考说明文《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品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选择题正确选项)。

“可见春天的脚步是有先后的”

解答:“脚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春天的到来,语言生动。

2.南京2007年中考说明文《在节日里徜徉》题目:从两处划线词语中任选一处,作简要品析。

“端午节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墨汁,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

答:“悄然走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端午习俗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3.盐城市2010年中考说明文《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题目: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任选一处加以分析。

“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答:采用生动的语言来说明。如“气势汹汹”和“肆无忌惮”两个成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沙漠人格化,表现土壤沙漠化的严重,警示人们保护环境。

考点六:说明文标题的作用。

题型:这类题直接问标题的好处或作用。

解析:说明文标题一般是点出了说明对象,有的交代了关于说明对象的其他知识。还有的标题采用一些新颖的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引用古诗文的句子,增强了文学性;用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用修辞,生动形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示例:

问题:文章以“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为标题,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