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

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用网络、多媒体设备及语音会话、视频通信软件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的普遍生活方式。大学生对于宣讲式、填鸭式传统思政理论教学方法感到枯燥,对于永远落后于时事的教材内容感到无趣,对于无法与教师有效沟通感到苦恼;鉴于我校的专业特色,开展双语思政教学将提高思政教学实效性的同时更好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必将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1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1.1有效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面临着多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高校思政课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早在 2001 年,教育部就制订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各高校开展双语教学, 建议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教学。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的英文含义就是 “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即在学校教学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学科内容教学。利用网络进行思政课双语教学,能够打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改变了师生间的交往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师生进行双语交流可以畅所欲言,有利于学生表达其真实的见解与想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同时,网络下外文实事新闻外文影视作品资源丰富,为思政理论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案例资源。

1.2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思政理论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思政理论教学方法中,老师一张黑板、一支粉笔,整堂课对照教材填鸭式对学生传输知识,最终教师累、学生乏、收效差,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早已成为思政教师的普遍共识,在思政理论教学中将互联网、多媒体的教学设备以及外文人物典故,外文美文赏析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相融合的方法,这种新型的思政课双语教学模式让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使思政理论更加生动具体,以便提高学生的思政理论以及外语学习效果。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制约者思政课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在传统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处于不平等的状态,导致学生不愿意向教师反映自己的问题,甚至不愿意说真话,因而严重地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而在网络环境下,师生间的交流具有隐蔽性,更容易营造一种融洽与轻松的气氛,可极大地消除师生问的各种隔刻,能够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住度,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

2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语教学的模式探索

2.1作业式双语教学模式

该模式思政理论教学以汉语为主,但将课前预留问题、课上互动提问和课后习题设为外文阅读或外语实事新闻解析等形式,并利用互联网、多媒体设备播放外文经典影视及外语新闻时政,要求学生用外文完成观看心得和课后问题的写作,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在课后仍热衷于参与到思政学习以及外语应用之中,在学习思政理论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外文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达到思政理论教学、英语教学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思政课双语教学中广泛运用互联网,灵活应用智能手机、MP4、MP3等多媒体设备,充分使用腾讯QQ群、微信、宜信、飞信等软件,研究出网络及多媒体设备有效辅助思政理论课双语教学的方式方法,达到拓展学生外语学习的知识面,保持学生对思政理论和外语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实时与授课教师沟通,得到有效指导,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外语和思政理论水平。

2.2案例式双语教学模式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全英文的英文时政新闻资讯以及外文经典影视作品,结合思政理论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理论含义以及在实践中的作用。双语案例教学实践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育,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阅外文资料,推动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改变简单说教的灌输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对他们的困惑和一些世界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网络资源下的双语案例教学还能够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世界、贴近生活。 此外,教师也可以适当用外语口语表述或穿插一些外语课堂用语。让学生走出只会写而不会说、只会考而不会用的外语学习怪圈,使学生在课堂内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迅速消化,从而全面提高外语学习者的综合能力以及提高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

思政课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大学生理解与实践都有很大的困难。但在网络环境下,结合外文时政资讯经典影视作品的学习赏析,从而理解思政理论知识,促进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进而提升外文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莫定坚实的基础。这种全新的视角、独特的方法将弥补传统思政理论教学方法中存在的短板,引领思政课教学方法的一次深刻变革。

篇2

一、 网络时代的特点

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快速的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其速度之快、影响之广令人目不暇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第 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显示:截止到 2011 年 12 月日,我们网民规模已经达到 5.13 亿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 2011 年已达 96.1% 。这以数据足以显示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时代带来的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领域都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了解大学生的思维变化,有助于教师掌握课堂引导的主动权,不至于被动接受导致不尴不尬的境界,导致不可挽回的局面。

探讨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语言艺术举要先了解网络时代的三大特征,再对症下药。第一,虚拟性。网络平台的虚拟形式和不要求上网者真实姓名于身份的特征,给了高校大学生一个自由自在毫无约束的虚幻世界。道德的约束力在虚拟的身份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即使是法律的影响力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也相对薄弱。在这样的环境下,会给大学生健康思想的成长带来太多诱惑和不稳定因素。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也展示了出来。第二,隐蔽性。在现实生活中,高校大学生的沟通方式基本以面对面为主。在互联网的世界,距离和虚拟的身份将有用的信息都隐藏了起来。网络时代的隐藏性间也虚化了互联网道德观和世界观的限制作用,网民可以肆无忌惮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对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极具诱惑性,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一种挑战和威胁。第三,开放性。网络时代的最大特点和网络普及的根本原因。开放性促进了信息共享,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让大学生足不出户的了解、接受和专递信息。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因此离不开互联网。信息共享的好处是可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但是负面信息中的极端思想与马哲教育的核心思想相冲突,也给大学思政教育带来不大不小的麻烦。

二、 思政教育语言艺术的转换

马克思说过:“我们的阐述自然取决于我们的阐述对象。”当阐述的对象发生转变时,马哲教育的方式也要跟着发生改变。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有着电子阅读快、信息接收广、互联网使用时间长的特点。根据这样的变化,教师在教导思政教育的时候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否则,就只有等着被时代被淘汰的结局。

(一)转换思政教育中的案例分析,

其实只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马哲教育并不是要求老师必须根据历史的事例来讲解课程。教师在阐述的时候,可以加入最近发生的大事件进行观点解剖、案例分析、立场阐述。从网络上找到近期最受关注的话题并不是难事,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思政教育的展开,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社会哲学科学。例如马加爵事件的分析,就可以从道德审判和法律制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再从中进行目的性的引导,潜移默化的灌输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适当引用网络用语,转变表达形式

讲课的过程中,适当成加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思政教育。网络语言虽然稍显浮夸,但基本上也符合精简幽默的规律。实践表明,幽默的语言能使课堂的质量有效提高。恰当的使用网络语言,是课堂的点睛之笔,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 扩宽知识框架,丰富语言内容

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学生想要丰富现有的信息积累相对比较方便快捷。教师在授课过程要注意自己知识储备的积累,不能让学生产生不信任感。这样容易让学生怀疑已接受的知识,不利于思政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例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讲课过程中,不宜局限于课本的案例分析。应该将中国近代史的百年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对比理解,也可以加入近代史的发展对现代的影响,可以纵向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横向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见解。这样的授课方式丰富着理论知识的内容,还能促进学生了解近代史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这样的教学课堂,不仅能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也能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完善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加强大学生的马哲理论知识积累。还能引导学生在网络时代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使用互联网。通过教师授课过程语言的转换,就能将枯燥乏味的思政教育变得灵活有趣,不仅可以挽救网络时代带给马哲文化的冲击,还能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宁丽新,樊东霞. 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 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10:151-152.

[2]谭文华.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提升途径[J]. 河西学院学报,2012,06:109-113.

篇3

文献标识码:C

高校思政课可以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这一过程当中,语言表达形式是否合理合适有着重要作用。所以要想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创新语言形式,从而提高其感染性和生动性。

1 网络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

网络对高校思政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方面。从积极影响角度而言,网络激活学生热情,能够帮助其树立主体价值。网络时代开放平等成为主流思潮,主体的话语权不受其社会地位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借助网络丰富知识并改变思维方式。很多大学生借助于网络参与到公共事务,同时实现个人的发展。此外,在网络时代,信息呈爆炸式发展的速度,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便捷的交流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培养他们应用信息以及技术的意识,提高他们获取科学信息并加以传播的能力,最终拓宽了大学生信息来源以及渠道,丰富他们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从而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在网络时代通过不断地创新网络语言,可以在虚拟空间真实表达自身思想情感,并且通过富有创意并且新奇的网络语言,来体现大学生的鲜明创造性。大学生的想象力以及自我意识通过网络得到表达,从而灵活使用课内外的知识,来体现他们创造性的思维。

另一方面,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网络文化弱化大学生对于主流价值观的高度认同。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学生的思维以及交往方式,并且超越时空界限。网络上话语主体日益多元化,并且激活其欲望以及想象力。网络的工具化以及利益性导致其内在价值缺失,从而引发大学生的异化。在网络上,话语暴力层出不穷,话语权也被滥用,各种不良信息以及话语冲击主流价值观,从而导致大学生形成浮躁心态,严重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一些大学生精神浮躁,尤其是那些价值判断力以及抗诱惑能力比较弱的大学生,容易出现人生方向迷失以及价值选择判断错误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大学生理想以及信念,导致主流价值的边缘化。

2 高校思政课提高语言艺术性的措施

第一,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语言需要多一点文学色彩。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不应当是一板一眼的,同样能够富有激情。例如在讲解哲学原理的主客体统一这一问题中,就能够引用坡琴诗来说明在演奏优美音乐的过程当中,不仅仅需要琴这一客体,同时需要人这一主体的动作,只有两者实现相辅相成,才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通过加入文学元素,同泛泛而谈比较而言,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思政课理论的意境以及学生想象力。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强调教学语言的文学色彩需要适可而止,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语言美学意味并营造教学氛围。

篇4

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交往、身心健康、人的性格和现实社会等均产生了多面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无疑也受到了极大冲击和挑战,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创新的时候了。在这种情况下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紧迫意义与现实价值。笔者拟在探究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利弊基础上,提出了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模式一系列对策,以期望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带来的益处

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世界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吸引力和方便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带来可喜的变化〔1〕。比如对教育主体教育的教学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式与途径、教育平台与环体、教育内容等的现代化转型和后现代转型提供了诸多机遇与可能,具体如下:

1.网络世界对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和思想、自主学习能力产生诸多的积极影响。

一是网络世界为大学生学习各种知识提供巨大的方便和提高了其自我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高校网络的作用举足轻重,校园网和社会知识资源的共建共享已经成为普遍,大学生的手工式学习习惯变为数字化的学习习惯,利用电脑和网络进行数字化学习习惯和新方式正在形成,打破了传统学习方式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生活变得十分便捷,尤其是对其查阅信息和完成作业训练等,正因为这样,提供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场所和环境,从而变相地提供其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二是网络世界的健康信息极大改变了对大学生思想文化、知识世界,促使大学生各种空间视野开拓务必、文化思想极为活跃,有利于培养他们创新思维能力和多维思维方式;同时网络世界这种特殊的传播方式大学生被动地思维方式,变为积极的思考者。

三是网络世界和网络生活由于其开放性、自由轻松性和平等便捷性和跨文化跨地域性,促使大学生个性可以得到极大的张扬和发展,可以缓解生活、学习中带来的各种压力,并提高自己的理解力。

2.网络世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带来的积极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其教学内容的选取与整合、教学平台和模式的选取、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理念的变化提升上带来诸多方便和条件。

一是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和拓展自身的各种人文、社科知识面和素质。

二是从各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开展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工作,可以利用网络随时查最新的思政教育信息,充实和优化教学内容;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博客、QQ和教育网站等各种师生互动的交流平台, 大大拓宽高校思政政治理课程教育的平台和渠道,为高校思政政治理课程教育的合力形成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体系,形成一种个性创新、虚拟与现实世界互补、平等互动、多元主体等理念在内的人性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教育理念;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制定及时有效的教课方案。

3.网络世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教育模式、教育空间、介体和内容的积极影响。

一是现代信息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供了新阵地,开辟了新的空间、载体平台,极大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空间和渠道,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形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时代课题重任。

二是网络世界极大地开阔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种信息资源,不断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鲜的资料与素材,大大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育内容和信息含量。

三是网络世界不仅仅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辟了新的领域、新的空间和新的阵地新天地,还为带来新的教育渠道和方式。网络世界的立体多维性、动态变化性、直观生动性和交流自由互动性极大会极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感染力、亲和力和渗透力,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更加人性化、个性化。

四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性、交互性、灵活性、开放性、共享性以及协作性,建基于网络世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将会更加灵活多样化,比如可以开展有利于架构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意识的课件型教学实施模式,可以开展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整合优化的复合式型教学实施模式,利于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和特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推行于虚拟课堂型教学实施模式,到达远程教学的集体答疑和一对一的谈话指导。

4.网络世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效果的积极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世界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互动性,教师们通过网络平台能够对教育内容把握更多更新更准,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思想世界和行为语言世界等领域的变化和动态,以及他们的诉求,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的放矢的教学教育工作,提高其亲和力。

二是网络世界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育的社会化和大众化程度。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网络环境和平台上充斥着各种各种社会化的内容、信息和观念和文化潮流等,同时加上,网络使用成本不高,已经普及到每一个大学生和社会大众,促使高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育可以对社会大众产生重要的教育引领作用,从提高其社会化和大众化的程度,真正做到对全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和核心价值观践行引领。

二、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任何事物都存在多面性一样,在网络世界中,由于使用者自身的克制力、外在的各种监管引导不力和网络本身巨大的磁铁效应等等原因,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和要素都受到不力不利的一些冲击,向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们提出诸多的挑战和诉求〔2〕。比如对学生的思想世界、行为习惯、人格的异化影响;增加了新的虚拟性、难以监控的教育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者的现有技能、知识和素质能力等提出了诸多强大的、紧迫的挑战与诉求。

1.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世界、道德责任与法律意识、行为习惯和身心健康等的不利影响。

一是网络世界的开放性、无边界性等带来了各种鱼目混珠的海量信息,严重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建构,尤其实对信息价值判断选择不强的大学生,很容易促使其思想世界发生异化和扭曲,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自我认识的脆片化和异化,交往世界异化,导致其性格网络孤独症不断出现

二是网络世界的巨大虚拟性、隐蔽性和难以监控性,导致一些自控力自制力自律力不强的大学生道德责任感与法律意识所化和放松,导致其人格的缺失与异化,严重的是参与网络犯罪、网络行为与语言道德失范失序失礼;同时由于网络世界巨大的磁铁效应,一些大学生发生网络依赖过度症,打乱了其正常的现实生活世界运行。

2.网络世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教育环境带来的诸多挑战。这主要体现两个方面:

一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增加了一个教育者难以完全调控和督导的教育环境――网络环境,这个环境的信息海量和法律监控规制乏力,导致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一些环境受到冲击和污染。,对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任务――如何对大学生网络生活和网络世界、网络行为语言等进行规范,如何促使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是当下的网络世界格局还处于西方文化、语言、思想和技术霸权之下,导致网络世界充斥的很大一部分是西方的思想话语和政治意识形态东西,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环境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工作。

3、网络世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工作者自身也提出了诸多的挑战和诉求。这主要体现对其教育主体地位提出了挑战,对其教育理念、模式、能力、技能、素质和知识结构等提出了新的、大量的要求,长期以来采用的人工教育模式、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落后的教育手段和模式、陈旧单一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技能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工作者那面对极大的挑战。这提出了国家和高校、教师本身要努力加强和提高自身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三、提升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实效的对策:超越两极,科学整合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理念、模式、内容、平台和手段方式等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当今只有趋利避害,从各个层面整合现代网络政治教育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其协同创新和良性互动,方能形成一套复合创新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工作体系和机制〔3〕,从而推动其现代公民教育的转型和科学健康发展。

1.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网络环境和各种媒体并存的情况,努力开拓和建构复合创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观念体系,务必要坚持人本主义、现代科技与人性人文融合、虚实互补、与时俱进的国际化世界化等教育理念纳入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2.走出误区,科学整合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合的过程,力求形成思政教育的合力。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务必积极整合优化充实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建构多元化的教育平台和教育模式〔4〕,采用多样的显性和隐形的育人形式手段和形式,营造有力有利的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尊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才,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努力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两种机制与体系完美融合,避免科技化倾向和师生现实交流的缺乏?加强对大学生网上行为、语言、道德等引导和调控。

3.学校层面要积极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培训提高网络管理队伍的素质,采取相应的网络技术,对校园网采开展绿色行动,建构起绿色屏障,对网络失范现象进行严厉的责任追究和制裁。

4.从国家到学校和教师务必要采取各种途径,切实提高思政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使用能力,拓展信息时代的道德视野和信息知识视野,力求成为新时代需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的双师型教师。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网络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产生多面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冲击,提出了诸多的新挑战,也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大环节发生可喜的变化。面对网络世界的利弊均存在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务必要积极趋利避害,超越两极,科学改革创新和整合优化自己的教学理念、教育方式与模式、教育平台与载体、教育环境、教育内容等,全力提高自己教育能力和充实调整教育内容,形成教育合力,这样方能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走上科学化、人性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道路。

〔参 考 文 献〕

〔1〕张红青.现代信息技术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J〕.新余高专学报,2008,(06).

篇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拓展了新的空间,从而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步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趋势。其资源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共享面小

目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资源建设无论是从平台的构想、目标建设等方面都还处在初步阶段,尚不完善。尤其是在地区性和全国性的网络平台建设上更是显得力不从心。主要关注的就是自己学生的状态,而忽略更大部分同学的情况。在的信息中,更侧重于完成课业。这样的网站,缺乏共享的精神,自己“关门造车”。这就造成了资源共享面小、资源建设不及时,网络上虽有一部分的信息沟通、共享,可是所建设的大部分资源都是仅供本校学生使用,各高校校园网对外一般都安置了防火墙,外校师生无法进入资源库进行共享交流,同时对于住在校外的本校学生也造成了共享障碍,仅是一个防火墙的问题就导致了兄弟高校的学生不能从本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库内获得想到的知识,本校的学生也不能在其它高校的资源库里得到知识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大多高校只重视教学资源部分的建设,并且只在乎数量,往往忽视资源的质量方面。

(二)缺乏互动交流方式和学习效果评价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对与互动交流方式相关的资源建设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资源的者,只是传播了思政课的内容,难以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想反馈,无法实现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大多数高校的思政课网络教育的互动交流方式比较单一,只是靠校内论坛、留言板、Blog 等交流方式,这些交流方式都不能建立师生间迅速、有效的沟通渠道,难以形成良性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开放性题目缺乏,对学生的讨论、角色扮演、小组答辩、社会调查等学习过程的评价相对缺乏,难以给予学生更大的帮助。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育资源匮乏

思想政治理论网上教学资源缺乏,最主要是反映在有效的网上素材库和网络课程较少,缺乏网上多媒体课件。有些网络教学资源附以教师授课的现场视频图像,但由于网络传输、摄像条件局限,造成学生观看视频图像的连续性极差,可视价值不高。以某大学为例,网络平台上的课程,大多数是教师平时上课所用的课件,没有针对网络教学特意制作的教育资源,学生通过平台大多是对已学课程的复习,很少能够学习到有创新内容的教育资源,学习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在网络资源建设方面,许多高校存在着攻关时重视、日常时轻视的现象,往往是在建设初期或是有关部门检查评比时,才会组织专门人员进行集体突击攻坚,待评比检查结束后,又恢复原样,突击上传的网络教育资源得不到日常更新,缺乏长期的日常维护,难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育提供有用的教育资源。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对策

(一)建立共享的、高质量的地区性、全国性的网络资源教学平台

首先,要做到高质量。教师在教学资源时,必须对自己的成果负责,因为大部分学生缺乏辨别的能力,所以就要求教师们严于律己,创造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与大家共享。其次,注重共享。不能把眼界只放在自己的小圈子内,放在自己的高校内,要多关注其它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通过建立共享的地区性和全国性的网站,加强互动交流,不仅交流学术,更是交流心得。建立共享的网站,不仅会充实网络资源库的建设,而且会使学术交流更加便捷。以便于师生更好地了解教学资源动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将高校思政课建设成精品开放课程。将以前的国家级精品课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将通过科学布局,优化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建设,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和教学者需要,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建立师生互动交流模块

师生的互动交流是体现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性,活化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渠道。对于师生互动交流网络资源的建设可考虑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聊天室的方式来实现。具体形式主要包括BBS、QQ群、博客、微博等。

(1)BBS交流论坛。BBS的优势在于,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在建设方面,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一个好的管理体制往往决定了整个论坛的发展,同时,优化管理团队和管理制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地完善管理体制,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提高论坛的影响力。

(2)QQ答疑。当代大学生均有QQ,这种既省钱又便捷的新沟通媒介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便利,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利用QQ这种新载体,将其纳入到思政课资源建设的规划中来,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QQ随时随地为学生答疑,解答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疑问和困惑,师生通过QQ不仅能加强师生的教学互动,而且也能有效增进师生情感。

(3)微信讲座。与 QQ 的师生一对一答疑不同,微信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课程相关的简短言论和见解提供了平台。思政课教师可以就课程内容涉及的思想政治理论和知识在微信上开通独具特色教学讲座,同进入教师微信空间的学生实习实时的网络沟通和交流,这样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学时有限,沟通不全面的缺陷。

(4)微博讲座。教师可以针对微信讲座不详细、不系统的缺点,在自己的微博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进行完整、详细的解读。通过对学生留言的回答,实现师生的网上教学互动。教师还可以通过微博持续开设专题,就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进行阐释,高校思政课管理部门也可以将微博讲座纳入教师考核的范畴,从而实现微博讲座的常态化。

(三)通过多渠道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首先应该配合高校具体教学的条件,结合教学需要,创造出符合具体实际的网络资源。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样能激发师生共同学习的热情。我们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巨大优势,目前校园网的建设已经相当的完善,汇集了教务管理系统、图书馆、精品课教学资源等一系列的教学资源平台。因此,积极地建立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模块是十分重要的,资源模块的内容应包括:课程的名称、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资料、教学案例、阅读书目、实践要求等一系列的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充分整合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资源库。

参考文献

篇6

一、“分享交流活动”的设计由来

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他们已经不太适应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了,他们逐渐习惯了网络上丰富多样的精美字体、有趣的视频、各种极具鼓励性的游戏或学习环节、精美的图片等,其感官受到了充分的刺激与滋养。相应的,原来那种教师用粉笔现场板书和讲解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求知需求,更不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能够吸引他们,抓住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在内容上必须具有新、奇、实用等特征,在形式上则要集文字、图像、音响、视频等于一体,要能够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如果能让学生在操作当中进行学习,效果将更佳。

由于种种原因,高职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往往不是很强,兴趣也不高,而实际操作的能力相对强一些。网络推广过程中的游戏、影视剧、交友、购物等应用对高职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些正好刺激了他们对知识的操作应用体验,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CNNIC《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青少年网民在各类网络娱乐应用使用率均高于网民总体水平。网络游戏超出网民总体水平最多,达到9.6个百分点。中学生网络游戏使用率达到70%,大学生网络游戏使用率也有66.1%。

笔者接触的学生当中,有的在中学阶段因网络游戏成瘾而耽误了学习,以至于高考没有考出好成绩。如何把学生留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成了思想政治课教学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课题。如果教学不能吸引学生,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也就无教学效果可言。

基于上述对学生及教学的认识,笔者在思政教学中设计了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分享交流活动”。

二、“分享交流活动”的实施过程

分享交流环节的流程如下:①全体动员;②课代表负责组织安排;③学生有序地准备;④任课教师审核;⑤学生上台宣讲,教师讲评、评分。

这是贯穿课程学习全过程并鼓励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因此要从总体上进行安排,课程教学开始之初就布置任务,组织学生有序地准备,预留相应的教学时间给学生开展活动。此项活动给每个学生的时间尽管只有5―10分钟,但是学生从选题、收集资料到制作成PPT课件或撰写讲稿,通过QQ、微信与教师进行沟通并修改PPT课件或讲稿,需要投入大量时间。

提供给学生的选题范围可以广泛一些。例如:谈谈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探讨大学生涯规划;交流基于专业认识的职业生涯规划;赞美家乡;分享喜爱的一本书、一部影视剧;以案说法;以案释纪;传扬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介绍一个积极向上的团体(一个正式的班级或兴趣小组);褒贬时事;等等。学生也可自拟题目(应与教师沟通,获得同意)。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感兴趣的话题,而这些话题又要能够传递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爱国、文明、法纪等方面的正能量。

为了促使学生积极认真参与活动,并确保活动的性质与效果,教师在学生的准备过程中应积极参与,与学生沟通,提供建议;在学生上台分享交流之后进行点评,并且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以平时成绩计入本门课程的结业成绩。

三、“分享交流活动”的实施效果

在思想政治课程的结业考试时,笔者设置了对“分享交流活动”进行反馈的一个开放式问题,即让学生谈参与活动的感受。学生基本上都正面评价了这项活动,概括起来主要观点有:①提高了收集资料,制作PPT的能力;②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③加深了同学之间的了解;④培养了与同学之间的互助协作精神;⑤加强了与教师的沟通;⑥通过收集资料,认真观察,发现自己的家乡很美;⑦通过这项活动更喜欢这门课和任课教师;等等。可见,这项鼓励学生运用网络技术完成的课程作业是综合性任务。

由于设计了学生上台讲解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自尊心,人人都想要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所以每位学生都尽心尽力,以求做到最好;又因为活动内容的广泛性,每位学生总能发现感兴趣的话题,因而舍得花时间在感兴趣和所擅长的事情上,他们收集了有趣的图片、故事、案例、视频等,或者展示了很棒的PPT制作技术;为了完美地完成课业,有些网络技术较弱的学生虚心向同学请教;此外,经过上台主讲的体验,学生更加懂得尊重别人,学会倾听。

两年来,笔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开展了“分享交流活动”,总体效果较好,激活了课堂教学,心不在焉的学生少了,每位学生都期待在分享交流环节带给他人惊喜,师生之间的互动也频繁起来了。

四、“分享交流活动”对教师的要求

有人只看到在“分享交流活动”中,学生在上面讲,教师在下面坐着听这个表面现象,认为教师的教学变得很轻松。殊不知,教师开展这项活动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实际上要大大超过教学过程。由于学生选材广泛,收集的信息丰富,教师不得不在学生分享交流前进行审核,并在分享交流后进行讲评,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

首先,教师必须了解每一位学生,才能对分享交流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做出恰当的点评。教师既要对主讲的学生给予积极的肯定,又要指出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对全体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当然,了解学生是教师工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任务。要了解学生,教师必定要经常接触学生,观察学生,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不断研究学生动态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征,面对学生各种复杂的观点要能够找到正_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当前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的契合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即兴点评。

篇7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网络的重要性

(一)网络时代新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

2l世纪,互联网以信息传播新媒体的身份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信息资源的局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以此为契机,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灌输和渗透其价值观、意识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从学生的角度看,网络在带给大学生新时代的行为理念和高效的学习方式的同时,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构成了威胁,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将课堂内容与网络多加整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网络的必要性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网络是教师教学理念变革的需要。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应用网络使教师由传统的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必须不断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网络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改变以往以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理念,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网络是加强师生交流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网络注重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强调师生对信息技术和资源的共享同用,重视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会。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应用的现状分析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近几年兴起的一个新的教学手段。它依托专业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异地、同时、实时、互动教学和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是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总体趋势和目标。

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也通过QQ、博客、E?鄄mail等与学生进行网络互动。但目前为数众多的思想政治理论网络课程的呈现方式主要还是通过文本和静态图像、PPT讲稿、主讲教师的讲课录像等几部分内容的简单组合,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缺乏教学活动的精心组织和指导。导致网络平台不被学生认同,应用率不高,其基本特征和独特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都有优点和不足。如能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则可相得益彰。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法的应用对策

(一)网络教学的主要方法

网络教学可以有效的延伸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今后应该大力发展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方法有:

1.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门的教学网页或网站。在教学网页上可以针对热点问题组织网上讨论、网上调查、咨询服务等。由学生自由点击进入,阅读内容、发表看法、提出观点。还可以建立网上教学网站,教学信息,与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展开广泛交流和讨论,充实、丰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2.充分利用现有的BB平台等资源。Blackboard电子教育平台是一套新式的、有效的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它功能强大、高效。大部分高校都已具备,但真正高效率使用的不是很多。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限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利用效率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3.给学生公布教师自己的私人QQ号码、邮箱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应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引导和解惑。有些问题涉及学生的隐私,不便于在公共的网页、网站等交流,这样可以对问题较突出的学生深入指导。

(二)网络教学法的应用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

1.需要网络技术相关部门的的合作。绝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不具备过硬的计算机基础和网络技术,在网络实践教学中,这就网络技术相关的部门和人员的配合与合作,主要是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和指导。这样才能保证网页、网站、BB平台等的顺利运行和高效使用。

2.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网络文明管理制度。高校要制定和完善网络文明管理制度,让学生掌握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强化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以此防范学生的网上不良行为。

3.需要全社会相关资源部门的合作。高校之外有很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可以利用,例如国家、各省市、各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各级精品课资源、政府相关网站等,这就需要这些资源部门加强资源的相互链接和共享,形成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篇8

一、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的现实可能性

(一)大学生网民的绝对数量和增长速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的对象性条件

首先,我互联网规模和总体人口基数大的现实决定了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巨大前景。众所周知,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背景的互联网络已经成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载体。网络即指互联网(Internet),亦称国际信息互联网,特指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它能使每个人随时随地地将文本、声音、图像信息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任何个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 2011年7月19日在北京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底提高1.9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1494万人;网民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比例为74.0%,使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分别为65.5%和46.2%;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上升到18.7个小时,较2010年底增加0.4个小时。③可见,中国不仅早已成为世界第一网民大国,而且也是世界上信息通信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其次,我国现有网民的年龄结构发展并不均衡,以年轻网民居多,特别是大学生网民已经成为我国所有网民中集中度最高的群体。目前,我国4.85亿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已达到29.9%。从年龄结构来看,我国10~19岁和20~29岁的网民比例已分别占到26.0%和30.8%;从学历结构来看,我国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所占比例分别是8.7%、35.1%、33.9%、10.5%和11.7%。④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茅介绍,2007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1738.8万人,研究生110.5万人。⑥据以上数据推算,我国大学生网民(大学生网民,是指在宿舍拥有自己的电脑,且宿舍有网线能直接上网的大学生。)的数量约为800万左右,即使是其他1000万大学生无论从上网次数还是在线时间上也比社会上其他群体多,而且当今中国的大学生几乎没有不使用网络的。随着2007年以来高校招生规模的继续扩大,我国大学生的实际上网人数至少应在2000万人以上。尽管相对于我国4.85亿的网民人口总数而言,大学生在互联网市场上虽然绝对人数不多;但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肯定地讲:大学生网民绝对是我国所有网民中集中度最高的群体,而且特征鲜明。因此,这就为进行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对象性条件。

(二)高校校园网的建设规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的物质技术条件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大专院校也纷纷建立了各自的网站,并以校园网的建设为基础,构建起了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平台,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纵观国内各大专院校(包括民办院校),几乎没有一所大学没有自己的网站。尽管各学校网站建设的技术水平和使用程度有所不同,但其校园网的基本功能还是一致的。首先,校园网是一个有效的宣传窗口。由于在互联网上进行宣传活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且成本低;因此,各大专院校都不会放过这一宣传阵地。其次,校园网是电子办公的平台。通过互联网传送电子文件、校园公告、求职信息等,具有快捷,方便,节省人、财、物的特点,因此,也是各大专院校节省办公成本的有效途径。再次,近年来各大专院校还在校园网上增添了“精品课程”等栏目,还有一些综合性大学远程教育和网络教学也搞得很有声色。这为网络时代教学新模式的构建积累了大量可借鉴的经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国内各大专院校校园网的建设的速度已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应用也越来越广。所以,我国高校校园网的进一步建设也必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和运行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也必将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新载体。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使用互联网和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的主体性条件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如果高校主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不会或者不能熟练使用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那必将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和运行。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使用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有所提高。其原因有以下方面:首先,是学生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厌倦推动了教师对现代信息和教育技术的运用;其次,是教师主动进行教学改革的成果;第三,是高校青年教师的增多推动了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的使用。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都能很好的使用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事实上,我国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大多是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辅导员,他们中年轻的对互联网和计算机的使用还比较熟练,但其中年龄偏大(年龄在50岁以上)的在这方面的能力就比较差。他们中大多数人平时并不关心教学活动,也很少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只是为了评职称,才偶尔代点课以完成教学任务,更不要说他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了。因此,在我国高校应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熟练使用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以便于为网络时代“形式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和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主体性支持。

二、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的基本要求

(一)应用和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为我国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观念,为教育教学新模式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建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创新型教学模式为核心的现代教学体系,即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的实现,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传播学理论、现代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包括教学信息、教学人员、教学环境等,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组成要素(教学任务、内容、手段、方法、效果等)、环节及其相互关系,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达到整体优化。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正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向交流的教学模式。它是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后兴起的又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因此,要构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新模式就必须大力推广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二)提高高校师生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为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主动性

以互联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无疑会给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和巨大的冲击力,也对教师和学生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知识,能自由地进行网上各种操作,这是开展网络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一方面,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去组织网络教学过程和制作(或指导制作)网络教材,并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关知识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能力以及网络环境下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教学手段先进性、教学形式多样性、教学内容丰富性的优势。另一方面,它的开放性、互动性和自主性,也要求学生必须能熟练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否则,课后学生将无法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网络作业。因此,在高校师生中必须普及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其使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师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搞好校园网建设,为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搭建网络教育技术平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需要的物质技术主要是教室、黑板、粉笔、讲桌等。而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是以计算机网络、特别是以校园网为媒介,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依赖互联网络进行。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相关领导应该给予校园网建设更多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在经费和技术人员配备方面应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以保证教学新模式构建和运行所需的网络技术平台的顺利搭建。

(四)处理好传统与新型教学模式关系,减少新旧教学模式交替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其间必然出现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模式从传统向新型转变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避免出些不应有的现象。首先,构建教学新模式,不应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存在着不少弊端,但是其积极作用还应首先肯定。毕竟在这传统模式下也培养出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其次,构建教学新模式,其实质是在网络环境下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深刻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保留了传统模式中的基本教学方法和环节等。最后,在新的教学模式没有完全形成和全面推广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必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基本框架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是应将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教学和以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为基础的实践教学等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的家学模式。网络时代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从教学环节来看,这一新教学模式分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堂教学”。教师应依据教育部每年下发的教学大纲把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然后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方式给学生讲授。首先,教师要“授之以渔”。由于本门课程每次讲授的内容和面对的学生都是不同的,因此,要求教师每次应在第一堂课上给学生传授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让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国内外重大时事和国内外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其次,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教学目的。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自学和思考的空间,主要通过布置课后讨论题。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校园网,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讨论主题的现有认识。这就把“课堂教学”延伸到了“网络教学”环节。第二部分是“网络教学”。在学生搜集资料和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开展“网络教学”,以引导学生对所要讨论的问题向正确的认识方向发展。这个环节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在线讨论”来自主完成。由于第一、二部分的有些问题需要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完成。因此,第三部分就应开展“实践教学”。在这一环节,教师应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甚至通过社会实践对一些现实社会问题提出积极有效的对策和建设性的建议等。

从教学平台来看,这一教学新模式需要三大平台:其一,是进行“课堂教学”所学要的多媒体教室,主要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演示,将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声音、图像、影视和文字等方式生动的表现出来,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其二,是“网络教学”所需要的校园网或互联网,主要是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分专题在线进行教学,积极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辨能力,并且可以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关资料和成果到网上,使广大师生共享这一资源;其三,是“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实训基地,主要是让学生能有相对稳定的实践活动基地,在不用太费周折的情况下就能方便有效地对某些教学内容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活动,这一平台要求要灵活多样、还要不拘一格。

总之,网络时代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应是建立在三大“教学平台”支持下,三个“教学环节”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新型教学模式。

注释:

①宋元林,陈春萍等.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

②.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6-29(l).

③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M/CD].省略nic.省略/dtygg/dtgg/201107/W020110719521725234632.pdf,2011-7-19/2011-9-10.

⑤新华网.信产部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数量达到1.72亿[M/CD].,2007-10-12/2007-11-20.

⑥中广网.我国普通高校在学人数世界第一[M/CD].省略/jy/jryw/200712/t20071221_504659783.html,2007-12-21/2007-12-22.

参考文献:

[1]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人民出版社,2006:289-317.

[2]胡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构建网络教学新模式[J].艺术学院学报,2007(2):

86-88+75.

篇9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

(一)推动网络教学资源尽快实现共享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能有有效促使思想政治教学实现双方交流互动。尤其是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更有利于促进网络教学资源尽快实现共享。思政理论课程课程具有内容广、理论性强以及实践性强等特点,如果能够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就能够满足教师与学生对教学资源以及学习资源的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加强思政理论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为思政教师获取更加广泛与及时的教学内容提供了保障,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使教师能够及时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前沿发展信息以及最新且又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技术支撑,从而促使思政理论教学逐步摆脱传统教学方式,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成效。

(二)使高校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需要以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随着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建设的发展,思政理论课程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网络课堂的形成给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也正因为如此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中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枯燥的网络教学内容以声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习者的面前,极大的丰富了思政教育的主题网站,开拓了学习者的眼界,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因此说高校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激发了学生对参与理论课程的积极性

由于思政理论课程的内容比较广泛而且理论性又比较强,再加上在思政理论课堂上教师多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不仅能够丰富思政理论课堂的内容,而且利用现代网络资源不仅能够有效的促使教师逐步改变教学的方法,而且加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也正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创造了更加灵活的学习时间,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主时间去学习思政理论知识,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参与思政理论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如何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

(一)转变传统思政教学理念

思政教学理念是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因此首先要改变高校的思政教学理念,从而使思政教学更加适应网络教学以及资源建设。高校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出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思政理论课程网站。在传统中虽然高校已经开始着手建设思政教育网站但是由于只是把教学的内容照搬到思政理论课程的网站上,从而导致网络教学失去了吸引力,无法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时效性,因此这就需要高校逐步改变以单向传递教育知识的理念,充分的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可以经常把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活动在网上,加强与学生之间沟通,不仅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有效的时间,而且为学生探索实践活动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加强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

目前我国思政理论课网络资源平台建设上属于初级阶段,各方面都不完善。而且高校更加注重自身资源的开发以及建设,而对于各高校之间的思政理论资源共享的程度不够,针对此种情况,加强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是非常有必要。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共享。首先高校应该根据高校自身的教学条件以及实际需求来创建符合实际需求的网络资源,并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把高校自身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在网上进行分享,建立思政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模式。除此以外要建立高质量的全国性或者是地区性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从而增强校际之间的交流。这样不仅能够使网络资源库的信息更加丰富,而且能够会计的获取学术交流信息,从而为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实效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0

张耀灿教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活动。

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紧密相联,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意识。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建设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1网络文化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部2016年5月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三五”规划的教学建议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牢牢把握信息技术变革趋势,明确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同时强调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丰富网络文化内涵,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引导广大青年争当“中国好网民”,倡导网络公益活动,净化网络环境。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积极传递网络正能量。据民办高校大学生不文明上网行为调查。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较多。网络文化的娱乐性特性,迎合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需求,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时期,看问题还比较单纯,很容易陷入极端主义,走上网络犯罪的道路。

2网络文化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文化的发展,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像一把“双刃剑”,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空间,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方法。然而,在智能手机时代到来以后,民办高校n堂普遍出现大学生“伪在场”,“低头族”现象。思政课教师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如何抓住学生的眼球,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1网络文化对民办高校思政课教育者的影响

(1)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年龄和职称结构都呈哑铃状,年轻教师和老教师较多,老教师信息素质较低直接影响了民办高校网络思政课教育的效果。(2)网络文化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也会因为网上的负面信息的报道受到冲击。(3)网络文化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日益艰巨,民办高校管理者把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此巨大的工作全都压给思政课教师,再加上民办高校一般建校时间不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教书育人,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进而影响了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差强人意,又会给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带来职业挫败感。

2.2网络文化对民办高校思政课受教育者的影响

(1)民办高校生源质量偏低,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自我控制力与公办高校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更容易沉迷于娱乐性网络文化中,给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困难;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民办高校思政课课堂呈现出大学生主体“伪在场”现象,严重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2)民办高校学生实用主义价值取向明显,在生活和学习中注重实际利益,思政课学习不像专业课会影响大学生以后就业,从而影响了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3)民办高校普遍办学历史较短,还未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和优秀的校园文化,不利于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3网络文化对民办高校思政课教育方式的影响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话语体系上来讲,话语体系单一,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灵活性和丰富性的要求;从教学方式上来讲,属于教师一人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从教学信息量上来讲,思想政治传统教学教师虽然是知识的权威,但是教师获取知识的方法较单一,教师带给学生知识的信息量依然无法与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海量信息相比。网络文化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1)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学重新构建了思政课教学的网络话语体系,强化了网络文化的传播、导向和渗透功能,消除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话语鸿沟。(2)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注重引(下转第76页)(上接第47页)导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不管是课堂上还是网络文化平台上,都改变了以往的仅突出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不能很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网络文化时代,高校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方面的技能已经大大超过了教师,因而我们必须正视学生的能力,改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3)网络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形成一种合力,在校园里和社会上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像木樨花香弥漫在学生的周围。

3网络文化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3.1 课内课外将网络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要提升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就必须将网络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利用网络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1)建立本校思政课教师的微博、微信、博客等平台,思政课教师多给学生推荐优秀的思政教育类网站、网络公开课资源。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也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2)注重民办高校思政部门的校园内网建设,在思政部校园内网里构建正能量的文化阵地,宣传先进思想,倡导向先进人物学习,整合各类资源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资源,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政治思想的注意力和兴趣。(3)积极探索民办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上优秀的视频教学资源,提升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

3.2 线上线下用校园文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

民办高校大学生上网内容兴趣点调查显示,娱乐性是吸引民办高校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原因,只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文化里的娱乐性特征,才能吸引和凝聚更多的学生在网络上主动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民办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文化资源,注意筛选校园网络文化资源的内容,保证校园网上的信息既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又能传递社会正能量。民办高校还应加强文明校园建设,通过民办高校校风、学风建设,建设学校优秀社团,举办各种层次的比赛,宣传学生身边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先进事迹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到学生的心里,外化为学生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煊.赵维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人民论坛,2010(10).

[2] 陈建.林立华王婧倩高校“思政课”大学生主体性“伪在场”及唤醒[J].德育天地,2012(5).

[3] 石俊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13(15).

[4] 毛蕊,陈会敏.基于x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J].软件导刊,2014(6).

[5] 王晓燕.微博环境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华人时刊旬刊,2014.

篇11

1.1.1 网络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侧重于讲授知识性较强的理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另一方面大学生注重现实和实用,对抽象枯燥的思政课兴趣较低.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将网络中即时、丰富的信息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在避免课堂案例过于陈旧和理想化的同时,使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结合,从而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1.1.2 网络变革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思政课传统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死板,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静态、平面的课程内容以声、色、貌等学生容易接受的三维立体、动态的直观形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各种网站和网络平台(如论坛、E-mail 和各种沟通软件),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并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1.2 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挑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不断提升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1.2.1 网络大环境给思政课的教学带来了冲击传统的“灌输”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师生间互动性较差,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当大学生可以按照自我兴趣和需求在网络中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时,传统教学的缺陷就会被放,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就会降低.这不利于大学生发展,也不符合思政课顺应时展的要求.

1.2.2 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淡化了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网络是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和领域,但这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过份依赖网络,甚至沉迷网络的现象.过分依赖网络不但会冲淡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会使大学生思维迟钝、意志消沉,甚至产生极度不自信的后果.

1.2.3 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抑制了思政课实效性的发挥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其人生观、价值观也才初步形成,还不够稳定.当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特别是一些伪装过的霸权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文化和政治理念出现时,他们的视线就会模糊,其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就会被侵蚀和动摇,甚至放弃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对思政课的教学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1.2.4 网络的大环境对思政课教师的挑战当前,大学生想了解的知识基本上都可以从网络中直接获取,有时从网络中获取的知识甚至比教师讲授的知识还要全面.这既不利于教师学术权威的树立,也不利于思政课感召力的发挥.网络知识较庞杂,更新速度较快,大学生在紧跟时代和网络变化的同时,思政课教师却因时间、精力或知识结构的限制,很难紧跟网络和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 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面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发展中的种种冲击和挑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2.1 网络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所必须把握的原则网络背景下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要在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成才需要相结合,坚持思政课教的主导性、导向性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性的原则.

2.1.1 坚持时代性原则与时俱进是的理论品质.高校思政课必须紧跟时代特点,把理论课与网络时代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整合多种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原则.

2.1.2 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当前师生之间交互主体性的特征尤为重要,所以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构建师生之间互为主体的良性、和谐的课堂氛围,顺应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的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总之,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坚持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的原则,这也是高校思政课依据课程理论的特征和学生发展的特点所做出的必然要求.

2.2 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2.2.1 变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论坛、邮箱、微信、QQ 等)直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课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师生间的直接沟通和交流,在师生间构建一种平等、民主、互为主客体的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为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课必须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多媒体技术教学、在线教学、课堂在线搜索、课后在线学习、练习与考核等,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既可生动、直观地吸引学生,又可较快地调整教学内容;既可最大限度的使理论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又可促使学生达到知、信、行相统一的境界.总之,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2.2.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引导多元文化和价值趋向网络信息中的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特别是那些非主流的、消极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为了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不断整合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思想和道德上引领大学生,使大学生增强正确鉴

篇12

一、建设思政课网络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网络时代的现实需要

现实社会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生活与学习的方式。今天的大学生都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网络就是他们现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虚拟网络中存在着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不时发生各式矛盾与冲突。面对网络空间的各种问题,无疑会使缺乏生活经验的部分大学生产生一定的疑惑,这种负面的影响显然不利于大学生思想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因此,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把网络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但能更好地发挥互联网自主自由、资源丰富的作用,而且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的功能与资源,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都对其进行了必要的可行性探索,但是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限制,实践教学的开展还存在着诸如经费、学时、场地等各种问题。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和途径还需要进行很大的拓展,特别是从现实的实践教学拓展到虚拟的网络实践教学。开展思政课网络实践教学可以帮助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实现校内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高校大学生普遍配备了电脑,高校本身的网络资源也较充足,因此通过网络开展实践教学,将不必涉及额外经费成本问题。二是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空间和场所的拓展。通过网络,可以把实践场所由现实扩展到虚拟,减少对现实实践基地的依赖。三是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情境。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纳入网络参与,能够把实践教学的情境放置于立体复杂的社会现实中,使教学开展得更实际、更深入。四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间更灵活。利用网络,不需要依赖特定的授课时间或假期等,就能实现实践教学对课外和校外的延伸。

二、利用网络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途径

(一)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网络平台,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充分整合学校固有的资源,实现资源信息利用最大化,同时可以打破思政课和其他学科的隔离状态,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面覆盖,将更多的学生吸引到实践教学活动当中。因此,思政课网络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是实现资源共享、活动开展、成果展示的先决条件,这就需要合理规划思政课网络实践教学平台,设置教学服务项目和实践教学专题项目等。其中,教学服务项目是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础,主要包括课程的相关知识等基础背景和扩展材料,以及师生活动咨询内容。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或产生困惑时,能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或向他人咨询请教,及时解决问题,实现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专题项目是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实践教学的各项主题内容、安排、程序及各项要求等,使学生有步骤、有准备地参与实践教学活动。

(二)统筹规划思政课网络实践教学项目

思政课网络实践教学是系统严密的教学项目,实施前要进行统筹规划,这是思政课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

当前,网络活动方式不断变化,参与形式也更加多样化。网络中的各种活动无疑反映了社会道德、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现状,表达了人们关于国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理性思考与心理情感。在各种各样的网络活动中,大学生可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引导学生正确参与各种网络活樱不但能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网络的庞大与包容,而且能够让学生通过网络感受到与国家、社会和他人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公共生活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因此,统筹规划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就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学生真正实现网络实践教学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三)构建思政课网络实践教学多维监督机制

思政课网络实践教学的实施主要存在两个难度:一是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不但学生人数庞大,而且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合班上课,导致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也比较众多,因此,网络实践教学中对学生的监督操控能力大大超出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二是网络资源丰富,真假参半,学生参与网络实践教学不可能完全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因此,对于学生是否真正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参与网络实践活动,在监控和判断上存在一定难度。为此,构建思政课网络实践教学监督机制可以从自律和他律相结合、虚拟和现实相结合、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等角度进行探索。

一是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为学生组建网络实践教学小组,既使学生认识到集体的存在,加强自律,又使学生在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相互监督,最终形成共同协作和相互监督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自律精神。

二是坚持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网络作为虚拟空间,其虚拟性决定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监督,必须坚持虚拟和现实相结合,学生参与网络实践教学,必须进行实名制验证,以便教师加强后台管理掌握学生参与情况。

三是坚持过程和结果相结合。任课教师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并根据各教学环节学生的反馈,考查学生实践教学情况。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分环节提交学习心得和过程参与资料。在总结汇报时,要求学生提供过程支撑材料和证明资料,同时可以要求践教学活动小组成员相互评价活动情况,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自觉性,精确地把控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和结果。

(四)实现思政课网络实践教学的多元评价体系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实践教学的成果交流,实施多元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一是丰富扩大网络活动交流形式。网络最大的特征就是它的快捷与包容,因此要实现思政课网络实践教学的多元评价体系,就应该通过网络汇集学生的实践教学成果,通过网络平台统一进行展示与交流。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对同一件事物的不同看法,开阔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更进一步思考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实现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网络能够优化空间与时间,缩小空间距离,减少时间浪费。因此,通过网络开展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可以把学生的实践成果汇集到实践教学的网络平台上,让绝大多数学生、教师和专业人士参与评价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思考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是注重实践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思政课网络实践教学的评价不能仅仅是对实践结果的评价,更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参与态度。因此,应该把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纳入最终考试的构成当中,让学生不但注重最后实践作业的完成,更注重实践教学参与过程中的表现与态度,全方位地评价学生实践教学的真实成绩,从而形成更全面合理的思政课网络实践教学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冰,马丽丹.思想政治理论课现代教学媒体建设的原则与思路[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6(04).

基金项目:

篇13

网上学习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高校教育教学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因网络的参与而变得相对复杂。作为网络教学的新平台,慕课在形成学习风格与特点、推动思政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进一步推动实现慕课背景下的思政教学模式改革,本文围绕大规模、开放、在线三个要素,着力构建思政教学的新模式――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

一、 慕课背景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必要性

目前,思政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受苏联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思政教学过程整齐划一,在大班授课制的影响下,以相同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推进,致使因材施教变为一句空话,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二是传统思政教学的反馈不及时,学生很难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及其情况进行有效的操练与检查,教师也很难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基础、学习进度开展高质量的教学评估工作。三是受时空限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少量的辩论、演讲、合作等活动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至于沉默式学习成为现阶段高校思政教学的主流。

慕课是产生于在线课程,融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新事物,对传统高校教育教学产生了较大冲击。高校思政教师也正面临着一场由慕课带来的教学模式改革浪潮。另外,慕课技术为思政教学模式创新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大规模教育、开放教育与线上教育相互融合,并在微课程、小测试与实时解答上进一步推动并实现了自主学习、即时学习与交互学习。

(二) 可行性

一是慕课及高校教育教学的对象相同。高校思政教学的主体为全体学生,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其身心发展正处于上升期。由此看来,思政教学的对象具有广泛性。另外,慕课的主要对象也是高校学生,慕课在满足高校学生对多元知识的渴求、平衡知名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的教育资源产生了较大作用。二是慕课与思政教学功能相似。思政教学与慕课都具有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及育人功能。首先,思政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党政方针、社会主义相关理论,旨在引导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做出应有贡献;慕课的内容相对广泛,对拓宽大学生知识面、探寻大学生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思政教学还具有调节作用,即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纠正在多元趋势下出现的错误价值观念;慕课也主要通过讨论热点问题及科目来推进课程教学与学习。最后,思政教学与慕课都是教育教学的不同的形式与手段,旨在促使大学生形成较高的综合素质,满足其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 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内涵、特点及本质

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即教学主体在教育技术、网络技术、现实课堂中通过互动、开放、智能的形式开展思政教学的动态模式。有效的思政教学活动并非单纯的教,也非单纯的学,而是教与学的交互。因此,思政教学并不需要传授原理性知识与理论,而需要培养学生看世界、解决问题的观点与方法。满堂灌、说教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则从技术入手,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认识世界的方法与解决问题的策略结合起来,冲破传统思政教学的重重阻碍,逐渐将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引向素质本位。

新模式具有其显著特点。一是双主体性。在这个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同为主体,都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思政教学的效率及进度。二是智能性。慕课背景下的思政教学借助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优势,其教学管理、教学过程都极具智能化,远程服务成为这一模式的一大特点。三是互动性与多元性。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资源之间因在线测试、论坛讨论等模块的出现而成为可能,学生的思维与思想也在这种多元互动的情境下得到培养。四是开放性。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生成性与开放性,即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因学生的情况而随时更新,社会热点、难点入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学的主要趋势之一。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是教学主体在多媒体、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种环境的影响下开展建构过程,并实现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

三、 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设计及其实现

(一) 新模式的设计

新模式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格局,一种全新的教学状态开始因慕课平台的出现而大不相同。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慕课教学已经成为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相抗衡的重要力量。一是建立健全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让思政教学教师将相关课程教学的计划、任务、资源实时上传,以便于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二是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互动,将即时测验、论坛讨论、奖学金悬赏等环节结合起来,推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三是利用网络平台掌握不同层级的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学习进展,有效归纳教学重点与难点,以便于提高教学效果。四是利用现有的线上、线下两个重要平台,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的进展,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所以,新模式的设计需要兼顾网络平台建设、教育主体素质的提高、教育教学资源的完善等多个因素。

(二) 新模式的实现

1. 操作步骤

笔者将新模式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重要环节。在课前,思政教师要积极整理课程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及其他教学资源,分析出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参与浏览,以便于了解所讲内容。在课中,思政教师要积极开展线上教学活动,从学生出现的问题中提升教学质量,并在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中寻求合适的教学法,以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在课后,利用在线测试功能、奖学金悬赏制度、课堂讨论环节,对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从而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实现深层次教学目标。

2. 实现条件

一是高校教师要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了解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方式,从根本上提升其思政理论素养及实践能力,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提升自我调节、自我计划、自我监控的水准,完善信息收集、辨识的能力。三是充分利用教学媒介的作用,开发网络教学平台,以便于开展自主学习,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推行师生合作,实现有效的教育管理。所以,新模式下的思政教学可在教师、学生、教学媒介多种力量的作用下获得较大提升。

3. 教学效果

新模式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积极性。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能突破远程教育教学的弊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角色互换,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从而提高出勤率、抬头率。新模式围绕网络而展开,在这种环境下的师生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多种通信工具、留言与评价模块。另外,与慕课平台的开发者、管理者及使用者取得联系,从教学平台与教学资源上入手,使之成为教学的助产士、指导者,既提升思政教师的整体素养又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慕课背景下的思政教学模式的转型发展。

慕课的发展必然将带动高校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慕课的特点,将教师、学生两个教学主体融入网络环境中,并最终以多边互动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较大发展,传统的思政教学课堂也逐渐变得活跃、有趣。所以,我们有必要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推行线上线下两个平台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变革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

[ 参 考 文 献 ]

[1] 罗珍.“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逻辑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2):50-51.

[2] 郭芸,白琳.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慕课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4(11):61-64.

[3] 李.“慕课”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创新之思[J].继续教育研究,2015(1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