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独立式住宅设计案例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独立式住宅设计案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独立式住宅设计案例

篇1

风格在我国深受人们喜爱,在浙江苏州也为数不少。下面以苏州某独立式住宅室内外设计为例,分析田园风格在独立式住宅室内外设计中的具体运用与如何统一。

一、田园风格介绍

田园风格”,具体表述为:通过田野和花园,形成独特的自然特性,可以显示一定程度的艺术特色乡村生活或者国家,显示自然安静的内容工作或学校。田园风格倡导“回归自然”,提倡“自然之美”,只有崇尚自然、结合自然,才能在当今高科技快节奏的社会中获得生理和心理的平衡你的生活。因此田园风格表现轻松,快乐,自然的乡村生活的兴趣。

二、田园风格在独立式住宅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1、田园风格的独立式住宅室内设计中布艺元素的运用

农村家具家具的功能主要在色彩鲜艳的布艺和纯手工生产,布花色美丽,更多复杂的花卉图案为主。花卉、条纹、苏格兰、田园风格家具的设计是永恒的主题。在家具选用上大多选用布艺家具。选用的布艺沙发上点缀了小巧的点状图案,床头墙面的布艺壁挂上印有纷繁碎花,阳光通过粉紫色窗帘照射在地板上,无不体现了田园风格布艺的华美而又不失秀丽。

2、田园风格的独立式住宅室内设计中清新色彩的运用

在室内的田园风格设计上面主要体现在家具的色彩搭配上面,需要大胆的清新的色彩调和,以及家具工艺制作也需要体现,比如家具表面配色工艺洗白处理的家具工艺就很能体现出古典美。在整体色彩把握上,以白色,米黄色为主。卧室吊顶整体刷白,艺术吊灯静静悬挂着。墙面是温暖的米黄色,床头的壁挂点缀艳丽的小碎花,白色的大床上是暖黄的毯子。电视墙角落处的绿色盆栽让人在温暖的感受中融入淡淡的春意。这些清新色彩的运用使田园风格特色鲜明。

3、田园风格的独立式住宅室内设计中天然材料的运用

在田园风格里,粗糙和破损是允许的,因为只有那样才更接近自然。田园风格的用料崇尚自然,砖、陶、木、石、藤、竹……越自然越好。家具材质多使用松木、椿木,制作以及雕刻全是纯手工的,十分讲究。本案室内的橱柜材质基本以松木为主,在表面雕刻精细花纹,室内所用盆栽都以陶制器皿为主。艺术吊灯架子都是以铁艺制成。天然材料的完美组合使居室更接近自然。

4、田园风格的独立式住宅室内设计中装饰手法的运用

卧室通过绿色居住空间变为“绿色空间”,结合家具陈设布置绿化,如装饰或关键的装饰和角落,沿着窗口布局使植物进卧室,创建一个自然,简单,优雅的气氛。把一些纳入设计风格,设计师和业主的追求一个舒适,舒适的生活氛围。广泛使用的客厅碎花设计各种各样的衣服,挂饰,家具和华丽的轮廓和优雅的吊灯是相辅相成的。非空墙上的壁画和装饰花瓶使它增色。鲜花和绿色的植物也是很好的点缀。

三、田园风格在独立式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1、田园风格的独立式住宅室外庭院设计中自然形状的运用

田园风格庭院要营造的感觉就是温馨、自然。所以在设计本庭院时,采用以自然水系环绕整个住宅的设计方式,让业主有温馨、亲近大自然的感觉。园路也以不规则的形状呈现,显示田园风格的自然形态。

2、田园风格的独立式住宅室外庭院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为充分显示田园风格的特色,同时考虑到苏州当地的气候土壤等客观条件因素,本案庭院设计中栽种了具有田园风格的植物,乔木有合欢、香樟、四季桂、含笑、茶花、无患子等,灌木以蔷薇、薰衣草、金丝桃为主,在廊架上配植了紫藤和常春藤。常绿、落叶乔木与灌木的完美组合,佐以田园特色的小花、小草组成一幅完美的乡间田园画。不论春夏秋冬,每一季皆有其独特的田园风味。

3、田园风格的独立式住宅室外庭院设计中的色彩搭配

在本案中,白色与米黄色碎石铺装的主入口道路将庭院一分为二,但步入其中却发现其实是一个整体,运用汀步将整个庭院完美连接。以白色鹅卵石和浅灰色碎石板铺成的汀步可以带领我们参观整个庭院。棕色的木质廊架上是盛开着紫色小花的紫藤,薰衣草的淡淡的紫色在微风的吹拂下摇弋生姿。植物苍翠浓郁其间点缀的淡淡的色彩,棕色的木质廊架,浅色的汀步,水边假山间悄悄冒出的新绿,展现了田园的色彩。

4、田园风格的独立式住宅室外庭院设计中的小品点缀

说到田园风格的庭院,几乎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木质的廊架,木地板铺装的观景台,水系中的假山,田园风格浓郁的林间休闲座椅。在本案中,这些元素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在整个庭院中设计了两处形态不同的廊架,同时,在不同的铺装材质上放置了两处休闲座椅,可以让庭院主人感受不同环境下的不同心情。另外一些花钵、花器、庭院灯具等小品的设置更让田园风格特色鲜明。

四、田园风格在独立式住宅室内外设计中统一运用的总结

田园风格几乎可以等同于乡村风格。因为超过了城市接近原始的自然环境,和住在乡下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简单的自然性格开放的任性,心理压力很小。所以在今天的城市越来越发达,因为大声和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环境和快速的生活节奏,繁忙的工作压力,使现代城市人目光羡慕会鄙视的国家。他们开始好奇农村的生活方式和向往。

田园风格单独应用于室内、室外设计中的出色案例不少。但在独立式住宅室内外设计中往往风格不够统一,有些甚至大相径庭。那么如何在独立式住宅室内外设计中做到风格的内外统一呢?笔者归纳了以下几点:

1、 色彩、色调的统一

田园风格在色调方面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暖色调为主:淡淡的橘黄,嫩粉,草绿,天蓝,浅紫色……清淡的,能够透出自然放松的气氛。在本案室内设计中,餐桌,电视柜、茶几都是木制的,整体色调偏浅。为迎合室内设计中色调偏浅的主旨,在庭院中,采用了木质小品,使用木质廊架,在观景台铺装上采用木地板。同时,在选择休闲座椅的时亦考虑到色彩的统一,而选用了木材。庭院地面的铺装和草地、水中的汀步也同样选择浅色系的鹅卵石和浅灰色碎石的石材。

2、 元素、形状的统一

田园风格要营造的感觉就是温馨、自然,室内布艺纷繁的花卉图案、小巧的点状图案与室外曲折的水体形状,蜿蜒的园路、汀步,随意自然的植物种植都是自然界元素与形状的选用,这些元素与形状的运用将室内外的田园风格得到统一。

3、 装饰、物品的统一

选择浅木色或象牙色的家具,局部配以带有淡彩的、贴近自然界色彩饰品点缀。比如相框,花瓶,装饰画等。突出田园风格的主题。在本案中,布置卧室时,选择带有碎花或藤蔓图案的壁纸。在布置家饰时,避免了相邻物品间色彩太过接近。另外白瓷器皿,透明的绿色玻璃都在本案中起到“提神”效果。延伸到室外时,绿色成为了体现田园风格特色和延伸室内装饰的最好色彩,在庭院中种植常绿乔木和灌木,辅以淡彩的田园小花小草。为室内外装饰的统一增添点睛之笔。

4、 材质、材料的统一

材料的选择,也是田园风格的特点,本案设计中选用木、石、藤、竹、织物等天然材料做装饰。软装饰上常有碎花布艺,室内盆景,藤制小装饰。一般在田园风格室内设计中,采用较多的还是木质材料,以石材铺装辅以织物地毯,室内家具多采用布艺和木质家具。田园风格的自然材料在很多地方可以广泛使用,田园风格庭院中使用较多的是木质材料和石材。这些都体现了室内外材料的统一。

通过田园风格的色调、形状、装饰和材料着四方面把别墅和庭院统一结合。通过以上的设计,能够更好的营造出舒适、自然、朴质,温馨的居住空间,使田园风格在独立式住宅室内外设计中得以运用,将田园风格在独立式住宅室内外设计为独立式住宅室内外设计发展提供借谦和依据。

参考文献

[1] 蔡丸子,玲珑花园,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 (2009年6月1日)

篇2

(2)无线烟雾探测器。本探测器部分采用成熟的光电式感烟探测器。硬件模块选用超低功耗单片机,采用l6位总线结构,外设和内存统一编址,具有统一的中断管理;具备两个16位定时器,8路10位A/D转换,WATCHDOGE、10个I/O口、一个通用的串行口。无线烟雾探测器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

(3)无线报警器。本报警器核心模块选用成熟移动通信方案,支持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AdaptiveModulationandCoding)、多输入多输出(MIMO,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O,HybridAutomaticReqeatReguest)、快速调度、快速小区选择等技术,保证报警电话的畅通和报警信息的可靠传输。无线报警器原理框图如图3所示。

软件设计

无线烟雾探测器软件流程如图4所示。硬件初始化完成后,定时进行传感器信号检测,发现有火警信息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发射报警信息。无线报警器软件流程如图5所示。硬件初始化完成后,循环检测探测器发出的报警信息,发现有报警信息时,根据设置进行本地报警、拨打电话报警、发送短信报警。拨打电话和发送短信均通过移动通信模块支持的AT命令进行。

功能

无线火灾报警器实现的功能主要包括:(1)电话方式火灾报警,支持多组号码。(2)短信方式火灾报警,支持多组号码;短信方式可支持实现集中监控。(3)电话/短信报警方式可选择设置。(4)无线烟雾探测器故障报警。(5)一个无线报警器可支持多个烟雾探测器。

测试和案例

经过实验室和现场应用测试,本无线火灾报警器烟雾探测器和报警器之间无线通信距离可达100m,信号传输没有延时,报警器拨打报警电话的时间小于2s,发送短信的时间一般小于3s。烟雾探测器电池工作时间不小于1年,报警器备用电池工作时间不小于24h。

篇3

Key words: county-rural; Planning; The land; Characteristic; Splits and village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当前我国镇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镇村建设规划滞后

有些村干部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人口外流严重,农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规划现象,镇村建设规划机构不健全。建制镇建设计因缺乏规划而重点模糊,发展布局随意性较强,功能结构、产业结构、平面布局和建筑设计单调雷同,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集镇建设规划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编制的,并且没有详细规划,难以对建设进行宏观调控绝大多数自然村没有编制规划,建设处于自流状态。镇村建设规划滞后,使镇村布局散、规模小、建设乱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镇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自身经济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公共基础设施配置水平低,普遍存在路面不硬、四周不绿。特别是镇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主要靠村集体和农户微薄的力量,因而镇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道路、供电、给水、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等公益设施明显不足,镇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仍然比较差。交通网络不健全,不少镇村现有道路狭窄、路面破损严重、人车拥挤、交通阻塞严重,居民生活不方便。

(三)镇村环境遭受破坏

农村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丰富,但工业及化工企业的发展对大气和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附近的镇村。铁路和高速公路对附近镇村的噪音污染极为严重,但是这些古遗址受到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威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部分镇村没有排水设施和垃圾收集转运设施,环卫设施简陋。镇村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或根本没有排水设施,村内普遍存在着垃圾杂物乱堆,公共垃圾清扫不及时,生活垃圾到处丢弃,污水处理设施严重缺乏,污水横流,公共厕所严重不足,露天粪缸时有可见,“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电力电讯线路乱拉和路面不平整等现象。

(四)小城镇规模小,功能不完善

多数小城镇人口在20000人~32000人左右,小城镇规模过小,布局比较分散,产业发育缓慢,经济集聚功能差,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而且人口外流严重,城市化气息淡薄,造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其效益也难发挥。镇村规模制约了镇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难以形成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和科技培训场所,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受到限制,经济发展缺乏推动力。

宜兴市镇村布局规划的概况

(一)规划基本情况

2005宜兴市镇村布局规划确定宜兴市保留111个行政村,486个农村居民点,规划实施至2012年,行政村216个,自然村3418个。

(二)规划的思路

1、技术思路

坚持城乡空间地域分开的理念,确定村庄限制建设区域和村庄引导建设区域,按照区域不同的引导原则确定村庄的布局,维持城乡空间各自特点,保护村庄的社会结构和空间形态。

2、空间引导思路

村庄限制建设区域是指市域太湖保护区、宜南山区、湖荡地区等规划确定的生态敏感区、风景区核心区、大型基础设施控制廊道等。另外还包括镇(街道、园区)域城镇规划区、工业集中区等。

村庄引导建设区域是指除村庄限制建设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

3、布局思路

村庄限制建设区域:原则上限制村庄建设,引导到城镇进行集中安置,促进城镇化进程。

村庄引导建设区域:引导村庄适度集聚,合理布局。

(三)镇村规划的成果

在各镇(街道、园区)镇村布局规划的基础上整合而成,基本符合宜兴总体规划等各类规划要求,具有较高的指导和实践价值。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成果:

城镇化率

规划期末农村人口40万,城镇化率70%。

发展空间

村庄限制发展区域1033平方公里,占比58%,村庄引导发展区域744平方公里,占比42%,为城镇发展留足了空间。

规划保留村庄数量

由现状3418个自然村规划为1577个村庄保留点,引导拆并村庄1841个,引导拆并强度53.9%。

村庄引导撤并力度

宜城街道、环科园(不包括新街街道)、经济开发区(不包括新庄、屺亭街道)城镇化率100%,徐舍、杨巷等第一产业较重的镇引导撤并率较低,在50%以下。

5、各镇(街道、园区)规划成果

划定了村庄限制建设和引导建设的地理界线,明确了规划保留村庄的数量及其名称、位置、规模、性质、特点等。基本形成报批成果,具备报市政府审批的条件。

规划保留村庄

编制村庄规划,指导村庄整治,规范建设行为,优先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

规划引导撤并村庄

确定撤并模式和方向,进行村庄整洁,控制建设行为。

从宜兴市镇村规划实际探讨镇村布局规划中的有力举措

(一)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超前、规模适度、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要求,进一步明确镇村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高规划建设水平。镇村建设规划是镇村范围内进行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环境等协调发展与布局的总体规划。只有抓好规划,确保科学有序地进行建设,才能逐步改变镇村建设杂乱无章、水平低下的问题,切实改善镇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站在镇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的角度,尊重镇村的实际和特点,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编制统一协调的镇村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坚持产业支撑、特色带动

坚持村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举,立足小城镇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培育大城镇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以产业发展带动村镇建设,以村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村镇建设要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结合村镇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传统、现实状况、民族风情和未来发展,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准确定位,科学确定村镇发展目标和建设方式,将村镇形态、物质景观、人文积淀、建筑艺术进行有机结合,使自然景观和建筑景观相协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优势,将现代化文明价值与当地民间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以突出特色,张扬个性。

以宜兴市徐舍镇镇村布局规划为例,徐舍位于宜兴西部,是西部农业重镇。北到官林、杨巷镇,东为新街街道,南至西渚、张渚镇,西与溧阳市接壤。镇域内水网密集,湖荡众多,农产品丰富。镇域内对外交通有:宁杭高铁、宁杭高速、新、老104国道、官张公路、云湖路等,交通便利。

基于以上区位优势,徐舍镇在进行镇村布局规划时,将镇域分为村庄限制建设区和村庄引导建设区两部分。村庄限制建设区规划出淡墅荡、摆布潭、西氿,湖荡生态保护控制区及宜南山区生态保护控制区;镇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地块,包括镇生活区、镇工业园区及其它区域等。限制建设区的规划明显是依据该镇的区位特色,规划出生态保护区和工业园区,以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该镇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图宜兴市徐舍镇镇村布局规划图

(三)合理进行村庄拆并

迁村并点是镇村布局规划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为了适应农村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因素,对原有村庄的分布进行合理的调整,村庄的分布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先进交通工具的使用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面逐步趋向集中,这是一个普遍规律,但是集中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进行合并时,要充分考虑原有条件,充分考虑利用设施,尽量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宜兴市徐舍镇村庄拆并规划从人口、规模、交通、环境及历史文化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确定村庄的保留和撤并。徐舍镇域规划230个村庄保留点,引导拆并村庄161个,引导拆并强度41.2%。拆并规划注意了完善村庄的道路、市政设施、服务设施的配置及保留村庄重点配套,并引导拆并村庄维持基本的需要。

(四)农村集约化居住模式

现在农村村民住宅模式大多是独门独院住宅,也是自农村居民点诞生之日起,世世代代历史沿袭的结果。虽然传统居住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安全、温暖的生活环境,也留下许多值得后人研究、保护的古村落,但面对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地域面积的扩大、耕地越来越少的局面,为创造全民节约、集约型社会,我们不得不在农村居住模式中寻求新的方式,也是解决目前农村地域建设用地粗犷的有效途径。

根据村庄的规模和特点,规划选择不同的居住模式引导村庄建设,尝试以下三种形式:

以多层公寓式住宅为主,条形排列式低层住宅为辅,禁止建造独立式别墅。 适用于目前不在建成区但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

2、以条形排列式低层住宅为主,多层公寓式住宅为辅,禁止建造独立式别墅。适用于目前不在镇规划区范围内,但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来发展成为镇区的村庄。

3、以条形排列式低层住宅为主,分散式低层住宅为辅,禁止建造独立式别墅。适用于目前不在镇规划区范围内,但也不可能发展成为镇区的村庄。

(五)量力而行,逐步建设

镇村规划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有完整的内涵、系统的目标,但我国镇村范围广、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问题复杂,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已经积淀几千年。各地情况不同,基础条件不一样。在这种背景下推进镇村建设,面临着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解决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等许多问题和矛盾,决定了镇村建设决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坚持量力而行,逐步建设的原则。要尊重镇村建设客观规律,立足本地实际,充分考虑到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做到切合实际,切实可行。

结语

综上,镇村布局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前提,因地制宜、集约发展为指导,以人为本、突出特色为根本,量力而行、逐步建设为原则,加强管理、以管促建为手段,实现镇村规划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Keywords: community planning, architectural modeling, door model the design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住房实行商品房政策以来,虽然房价居高不下,但毋庸置疑,小区的住房建设的水平越来越高。无论是上海市内的廉租房、公租房等低端住宅,还是国内知名开发商开发的高档楼盘,住宅作为设计产品,呈现出房型多样化、节能标准化、管理智能化等多重特点。本篇就以上海市春光村动迁配套商品房的设计为例进行思考,谈谈此类中等规模小区的设计。

1. 小区的合理规划及建设工程概况

对于小区的设计,规划考虑应该是第一位的,受制约的因素也往往最多,比如地形的不规则、高容积率、城市规划管理条例中对建筑退红线的要求、建筑本身之间的日照遮挡等等,因此,一个好的规划设计往往能事半功倍,下面就结合春光村动迁配套商品房小区实例来具体阐述一下。

春光村动迁配套商品房位于普陀区桃浦镇外环绿带以西,总用地面积约35036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61270平方米,容积率1.7,总户数648户。在整体规划上小区东侧相邻外环绿地,西侧紧临新搓浦河(河对面也是住宅片区),用地边界相对规则,而南北两侧因周边是已有建筑,界限呈“Z”字形起伏,北侧有相邻某武警部队宿舍,需考虑日照遮挡的影响。南侧则是春光家园一期的多层住宅,需考虑与拟建建筑的日照间距。小区周边的配套设施也很齐全,让小区居民的生活出行都十分的快捷方便。

整体规划思路:类似房型组团分区,遵循南低北高原则;分布形态错落有致,并且疏而不漏,层次分明。根据容积率上限初步确定该小区的楼层数以12层为主,整个用地南北长度,约容纳四排住宅,东北侧地块以外因无被遮挡建筑,可布置小区最高的建筑(14层,因该地块有45米限高要求),亦是小区沿武威路的展示面。由北向南第二排住宅布置12层为主的住房,西北角的住宅还需考虑对武警部队宿舍日照遮挡影响,最后选定此排建筑为两单元(一梯两户)组合的楼宇,尽量减少面宽。第三排与第二排之间设置中心绿地,栋距较大,可将大面宽的建筑布置于此排,选定两单元(一梯四户)的住宅设于此排,楼层数也以十二层为主。最南侧用地形状比较复杂,而且毗邻春光家园一期住宅,尤其靠近西侧的建筑会对一期住宅产生一定的日照遮挡,经协商后安排了一栋6层与12层结合的住宅置于此处;而东侧向南凸起用地面宽不够富裕,只够放置一栋塔式住宅,而环境相对安静,视野也较为开阔,设定小区的大户型四房二厅置于此处,楼层数为11层,可只设一部电梯。小区利用西北角的空地布置了一幢三型变电站及开关站。西南角为小区主出入口,与跨越新槎浦河的桥相连,调头式的车行道可消化桥面起拱的高度,在放慢的车速中,桥旁新设的门卫管理房随即映入眼帘。最后所有的建筑退界都必须符合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规定。(附图)

该小区共设计了两个出入口,其主出入口根据基地地理位置设在了西南角,如上所述与春光家园社区道路衔接。次要出入口设置在了小区东北侧,与武威路通过专用道路相连,这也是该项目独特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使得该地域在喧嚣都市环境中能达到闹中取静之效。

该小区内部规划形态上,依据小区南侧不规则用地边界的特点采取了灵活的布局方式。住宅的主要朝向也不再是单一的一个方向,而是顺应小区内部曲线型道路呈现出流动的韵律感,但考虑到尽可能争取有效的日照时间,所以主朝向牢牢控制在正南偏向15度以内。小区住宅间距控制在30~43米之间,为了烘托主入口开阔的氛围和营造丰富的景观层次,在小区主入口的中心绿地两侧,住宅栋距达到了43.6米。

小区6米宽车行环道通而不畅,有意降低车速,再局部辅以4米单向行驶机动车道。地面停车位见缝插针地设在住宅北侧道路旁受日照遮挡区域,可高效利用日照不利区域。该项目因受地形的限制和开发经费的制约,没有设计大底盘式的机动车库,而是在中心绿地下面设置了独立式的地下停车库。出地面楼梯与景观结合设置。地下机动车库出入口靠近小区出入口,同时也与住宅保持一定的间距,减少噪音和尾气的影响。地下车库埋深4.5米,采用无梁楼盖的结构形式,节约高度的同时,也满足植被对顶板上覆土厚度的要求。

配套公建设有社区服务、居委、物业等用房,设置在局部日照不利的住宅楼底层。小区西北角设有三型站及开关站。基地带征绿地内,在土地出让时,环卫部门承诺规划一处垃圾压缩站作为垃圾收集点,在小区竣工时垃圾站也已交付使用。另地下车库设有两处水泵房,满足居民生活及消防用水。

2.建筑的坡顶造型、黑白灰色彩的运用及时尚与传统的结合

建筑方案经过几轮调整后最终选定了四坡顶作为本小区建筑的屋顶形式。四坡顶除了作为低层别墅常用的屋顶形式外,在该小区12层为主力的楼群中,也获得了成功的诠释。从功能上讲,它可以很好地解决屋面的排水问题。从技术上讲,有很多好的别墅案例可以借鉴,而且砂浆卧瓦或者挂瓦的技术也很成熟。从形式上讲,四坡顶可以有效统一檐口的高度,尤其在一梯四户的房型上通过檐口线脚统一了很多元素。现在当我重新回到这个已经建成的小区,靠近这些需仰头才能看到的屋顶檐口时,发现坡顶它不再是立面必需的元素,而只是在扮演着排水的角色。而若远观,它又是屋顶檐口与高耸的屋顶水箱之间的和谐过渡。试想一下,若是在十八层或更高的建筑中,坡屋顶如没有设计陡峭角度的话,只是立面元素中的一抹瓦色,很难在建筑立面构图比例中占据真正分量。若是在普通六层建筑中出现时,可能会认为这样的高度配上四坡顶会否略显奢侈和堆砌?

建筑外墙选用灰色作为外墙主打色,底部两层局部配以黑色小墙砖,局部框架和线脚则一律采用白色调。整个色彩搭配使得小区建筑颇具江南民居特色,看上去有一种老照片的怀旧感,经过小区绿色植物的衬托,最后再与小区黑色沥青路面搭配,建筑显得精神抖擞,格调清新淡雅,既不张扬,同时也不失时尚性。黑白灰色调此前多见于低层或多层住宅,高层小区用的不多,在春光村动迁房中使用,配以青瓦覆盖的坡屋顶,得到了全新的阐释。

建筑立面的整体造型上既要体现时代特色--现代都市人对建筑品位的追求,又要满足一些基本功能要素,如遮风避雨、空调机位的留设和屋顶水箱的处理等等。如小区内有两幢14层高层,因设置高耸屋顶水箱(甲方了原来设增压泵建议)而导致其造型修改方案一度赶不上工程施工进度。最终不得不摒弃了繁琐的造型,替之以增设屋顶水箱上的水平线条,既削弱了高耸的感觉,又避免了天际线过度的坚硬。(附图)

3.户型设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动迁配套商品房的定义确有它的独特性,但是据此认为该房型设计可以草率了事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房型设计才是与老百姓联系最密切的一环。 本小区的主力房型为65M²和85 M²两种,而120 M²及以上房型数只占30%左右。房型越小就需要设计上精练,面积上更为有效的利用。在一梯四户中,一室一厅小套户型居中设置,两室一厅中套户型两侧设置,边套可提升档次,组织穿堂风。交通核的设计也考虑了人性化的特点,一大一小两台电梯,大电梯能满足紧急时抬担架的需要。对于65 M²一室一厅的小户型设计,该房型同样配有生活阳台及洗晒阳台,并且遵行明厅、明厨、明卫的原则设计。通过内凹的生活阳台,解决卫生间的采光通风问题。在设计中,将厨卫尽量结合布置,既可以缩短供水线路,又可以将污废水管井合并设置。户型之间的南向阳台之间距离较近,开句玩笑话两户人家都可以握手了,所以我们在对视阳台玻璃板上人性化地采取磨砂玻璃形式,既能透光,又满足私密要求。对于南向的卧室结合本地域居民的生活习惯大多设有凸窗,立面处理上空调位也可结合设计,对于北向卧室因考虑节能等因素尽量少设或不设(附图)。对于120 M²左右的大套户型设计则讲求各行为空间相对独立,餐厅、客厅、主卧和次卧的开间及进深适宜,空间完整,通风良好,满足现代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享受。

4.配套设施系统注重节能、环保

该小区设计时正值上海市建交委出台765号文,对于住宅节能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所以该小区在房型设计、材料选用、配套设备设计上都秉承节能原则。

建筑平面尽量采用规则外观,降低体型系数。建筑的外墙采用空心砼砌块,保温材料选用与建筑同寿命的无机保温砂浆。建筑的屋面保温材料采用挤塑聚苯板,平屋面选用陶粒混凝土找坡。建筑门窗主要选用塑钢型材中空玻璃,其中凸窗中空玻璃一面为low-E玻璃,户门采用节能门。建筑配套设备方面也尽量选用节能型号,如住宅卫生间坐便器采用小于6L冲洗水箱型号,水龙头采用陶瓷片密封节水型产品。又如在车库等公共场所采用T8细管荧光灯并配用优质电子镇流器,并按照照明要求和特点采用分区控制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篇5

因其凝固,所以不能脱离所在的环境来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筑是环境的一部分。----无论是和谐还是对立;抑或相连或是疏离。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里,有许多从环境中得到灵感的例子,不一一赘述。本文只想从设计方法的角度来探讨一种模式,那就是----从环境分析出发,从而发现设计思路的构思方法。

若把一个设计比作数学题X+Y=Z,X是已知条件,Y是隐含条件,Z是设计的结果。环境要素作为已知条件X中最重要的信息,应当给予高度重视。环境分析的思路可以简单概括如下:环境特点-->分析矛盾-->操作策略-->设计构思。

通过充分挖掘环境特质,分析其中有利和不利因素,通过合理的设计策略加以扬弃,最终就能发现较为优化的设计思路。下面,笔者以一个投标方案为例,初步探讨一下这种设计模式的操作方式。

项目环境条件

该住宅项目地块位于珠江三角洲某新兴卫星城市,周边为规划道路,地块附近有105国道和广珠轻轨,且距离珠海约2公里,地理位置是该项目突出的优点.作为大型住区该项目除高层住宅外,还包括配套商业和幼儿园等公共建筑,具有综合性社区的特点。

基地地势较平坦,地块被规划路分为两个部分,南侧三角地块面积较小。项目环境要素包括:道路交通、污水河、现状村落和高压走廊。其中北东南三边道路皆为城市干道,交通非常便利。

分析矛盾

现状环境中的优点包括:

1,毗邻珠海澳门,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地块旁的市政道路与珠海相连,交通便利.

2,周边有学校,医院,银行,酒店等完备的配套设施.

其中需要规避的因素是:

1,地块北侧的高压走廊,南侧的污水河道等不利景观,对住宅有一定影响。

2,南侧的现状村落,因规划凌乱年久失修,形象不佳。

地盘的发展目标是,城市圈一线标竿产品,园林式住区典范。甲方希望充分发挥本地地理优势,打造生态宜居的园林社区,创造环境优雅经济实用的居家产品.为城际生活圈增加一抹亮色.

设计需要达到以上目标,必须打造独具特色的园林社区,精心设计和推敲户型空间,并追求用地效率的最大化.为此,项目确定了以下七个设计原则:

1. 在规划中尽量使园林景观效益最大化.

2. 本地区辐射珠海等区域的地标型物业

3. 充分考虑珠江三角洲的生活习惯和市场需求.

4. 户型设计要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适当考虑创新和增值因素.

5. 合理的商业及公建布局是开发商关注的重点之一.

6. 生态式半地下车库已成为珠海等地高档楼盘的一大亮点.

7. 合理的成本控制对本项目的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以上条件,设计中总结出以下项目必须解决的主要矛盾:社区景观品质的提升;以人为本的交通组织系统;对高压走廊不利影响的规避;污水河道的规避;处理好与村落区的关系。处理好这些矛盾,设计就能在合理性方面找到重要支撑,同时也为设计的构思提供正确的方向。

解决之道

操作一:围合式规划布局

住宅布局方式上,常用的有围合式、联排式和自由式。在本项目中,围合式布局相比后两种方式,能够有效的规避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操作二:半独立休闲商业配套

设计中考虑到商业流线与住户流线的关系,尽量使商业人流独立循环,形成半独立式休闲商业区域。

操作三:弹性户型平面

考虑到住宅结构的经济性和平面组合的灵活性,设计中尽量使户型方正实用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操作四:生态停车空间

半架空停车使人车分流成为可能,并把自然风引入地下车库,大大改善了地下环境。

操作五:大尺度中央庭院

围合式的空间布局,为中央庭院的大尺度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设计中夺目的亮点。

最终方案

在最终提交方案中,整个住区规划通过“两点一线”的景观建筑一体化处理,营造以人为本,顺应自然的园林式住宅小区。总体布局利用现有地块形态,使内部空间优雅而富有情趣,为住户提供最大化的庭院空间。户型设计精心推敲,使之与整体布局相适应。外部形象清新、明快,富有视觉冲击力,充分考虑项目在城市中的地标性作用。

小区主入口充分考虑城市节点景观及人流主要方向,使之成为区域环境中的一个城市景观标志节点。空间序列以主入口为起点,形成一个以地形相协调的景观主轴。一系列的入口广场,会所及居住建筑,由此展开,使庭园空间丰富而多变。在住宅选型和布局时,根据价值定位要求,在景观朝向好的位置布置尽可能多的户数和大的户型,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率。

小区实行人车分流,主入口处设置地下出入口,车行道不不打断小区内园林,避免了人流、车流的交叉干扰。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改善了社区环境。

建筑单体设计以当地气候特点和现代人居要求为出发点,引入工业化设计的理念,创造外观方整内部功能灵活多变的空间效果。在住宅户型平面设计中,引入弹性公寓和潜伏空间的概念,所有户型除服务空间外,其余空间均可以遵循工业模数灵活分隔,并保证其方正实用南北通透。

篇6

2、网络与布线

智能建筑的实质是诸多智能设备的网络化问题,它包括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集成(BMS或IBMS)。但由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FAS)是采用集散型控制方式,所以FAS系统目前我国还是独立的控制系统,只是留有通信接口待今后与BAS系统集成,而美国的FAS系统是分散型控制方式可与BAS系统集成。 综合布线系统作为全新概念的布线系统,其优越性是传统的布线系统无法比拟的。主要体现在综合布线系统的开放性——向所有的通信协议开放,灵活性——设备的开通更改只需增加设备和跳线管理,可靠性——器件通过ISO等组织认证,星形拓朴结构等一条线路故障不影响其它线路正常运行;先进性——采用最新通信标准的5类、超5类、6类双绞线或光纤,实时传输多路多媒体信号;经济适用性——将分散线缆综合到统一标准布线系统中。 从网络架构上来分,网络可划分为局域网(LAN),控制网(Infrenet),广域网(WAN)和城市网(MAN)。世界公认的网络协议标准——TCP/IP协议,使得局域网和广域网实现了无缝连接。城市网是在局域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数据网,介于广域网与局域之间把多个局域网互相连起来,构成覆盖范围更大,支持高速传输和综合业务,成为适合城市范围使用的计算机网络。 为了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与信息网络的互联互融,尽管目前控制网络中多种总线标准同时存在,但由于以太网速度控制性价比高,我区一直在控制网络中推广应用TCP/IP协议的以太网。在众多的现场总线技术中推广Profibus、Interbus、LonTalk、Modbus及CAN等总线。由于这样的规定从而使我区的智能建筑还没出现瘫痪现象。

3、目前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

《智能建筑》刊物2009年第5期“谈工业以太网及其在智能建筑领域的应用”一文中写到“事实上目前有60%的智能建筑是瘫痪的”,其原因一是在众多的总线标准中Lon Work协议是非常完善的控制面层的总线协议,它有完善的七层协议,BACnet协议则是系统集成层面的协议标准,但没有在我国得到很好运用;二是多种现场总线并存,系统集成当然很困难;三是中国的物业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较差,厂家在还能运行,一旦厂家支持不在时,系统很可能瘫痪”。 针对目前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1)我国智能建筑缺少一整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标准。现有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验收标准有《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T/T16-92。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评估标准》、新疆行业工程建设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XJJ002-1999、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新疆《综合布线施工验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等。这些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对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还缺少智能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安全防范、计算机房等施工验收标准和规范。现行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智能建筑的可操作性还有些欠缺。这给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设计带来了较多的难点。

(2)智能建筑的设计应由具有智能化设计资质总承包单位的设计院来承担。再由集成商进行多次的深化设计并交设计总承包单位审查方可招标施工。这是因为设计院熟悉和掌握国家、行业、地方的设计标准,设计中始终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技术先进成熟、经济合理、实用可靠;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符合标准,且要求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扩性,不是以追求高额利润和推销产品为目的。设计院掌握设计程序和全过程,与施工、监理、质量监督和业主沟通较容易,与各专业配合也密切。设计院能给集成商创造一个良好的建筑平台和环境,反之集成商并不了解智能建筑设计程序和全过程并与相关专业配合十分困难。集成商也不熟悉土建施工图绘制规定和表达方法。集成商由于自行设计、自行施工,施工图设计纸质量就较差,达不到施工图设计深度的要求。 由于建设单位并不完全了解智能建筑的内涵,如系统众多、复杂、施工周期长、设备和线缆的性能等等。也不了解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重要性、综合性和技术难度大等特点。故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大多数是单独招标、独立签约,中标后集成商自行采购、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管理、自行约束,这种没有智能化资质的监理公司监理的智能建筑,将给今后的弱电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管理带来无穷的后患。 当前由土建监理公司代替有智能化资质的监理公司监理的现象还很普遍,它将会给智能化系统工程带来设计方案失控、采购产品失控、施工进度失控、工程质量失控等等弊端。

4、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智能建筑是在建筑平台上实现的,脱离了建筑这个平台,那么智能建筑也就无法实施。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的设备、缆线安全必须依靠电气技术如:电源技术、防雷与接地技术、防谐波技术、抗干扰技术

、屏蔽技术、防静电技术、布线技术、等电位技术等众多的电气技术来支持方可奏效。 下面从列举的几个案例中就能验证了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1)案例1:

阿拉山口海关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保安系统对整个海关建筑物内外现场实况进行监视。 详见监视电视系统图。该系统图是由现场的摄像部分(摄像机、云台、防护罩)、传输系统(光纤、光发射机)、监控中心(光端接收机、视频分配、监控服务器、矩阵主机)等部分组成。其监控中心的操作采用了计算机系统,以用户软件编程的全键盘方式来完成驱动云台的巡视、视频切换、报警处理、设备状态的检查等工作。

数字视频监控报警系统采用计算多媒体技术,CCD摄像机作为报警探头。探头将获取的视频信号经光电转换传输到主机,主机里的高速图像处理器对视频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将视频信号形成的图像与背景图像进行分析比较,若发现有差异就报警,这种全屏幕报警系统最大特点是不易漏报。主机自动采集报警图像并存入计算,事后用户可根据时间、地点随时查阅报警现场的图像,以了解报警原因。该系统将电视控制系统与报警系统合二为一,实现了监视、报警与图像记录的同步进行,而且这种系统中没有录像机,没有视频分析器,一切报警记录都在计算机的硬盘内,所有操作都根据屏幕上的软件提示操作,对用户和使用者来说是一种全新概念的安全防范系统。 该系统设备的选型:摄像机为日本松下产品;云台、防护罩为美国派而高产品;光端传输设备数据接口选用美国NTK产品,这些也都是国外品牌产品,应该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的。

  但该系统开通以来,光发射机(A、B、C、D)的光端数据接口Rs422,室外摄像机的防护罩配置的温度继电器、冷却风扇、电加热器、雨刷器经常被烧毁,更换和维护量很大,工作极不正常,用户意见很大,集成商也很头疼。经分析是光发射机的220VAC电源质量存在问题,尽管选用了高精度稳压电源也是承受不了瞬流(包括电涌)的冲击,瞬流可以损坏任何一种电器,何况耐受电压很低的电子和微电子设备呢?摄像机因距海关大楼较远无法保证AC220V专用线供电。前端机电源就近接在30kW直流电磁铁的配电线路上,该线路上的瞬流和电涌从发生到消失的过程极快,属于微秒到皮秒级,其电压幅值可高出工作电压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几千倍。根据当地供电部门反映,80%的瞬流是从电力系统内部产生的,主要是由于电力负载的频繁开关和负荷频繁变化引起的。另外电磁铁的直流电源是由三相可控整流取得的,故电源线路内含有大量的3、5、7、9等奇次谐波,远超过谐波电压限制和谐波电流允许值,谐波严重危害配电线路及设备的安全。

因此,智能化系统应选用净化电源,有效地抑制瞬流、谐波的产生。低压配电线路还上应具有雷电过电压、电磁兼容(EMC)、电磁脉冲(LEMP)的保护功能,最大程度地改善和提高电源质量,以确保整个智能化系统的安全。然而上述案例中全然没考虑,所以系统不能正常开通,并经常损坏系统中的设备。

(2)案例2

新疆人民银行业务楼是座现代智能型超高层建筑,具有建筑物楼层多、建筑物高、人员流动大的特点,垂直运输与通信系统(国内联网)同样倍受重视。电梯系统是超高层智能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设施。为高层、超高层的智能建筑服务时,不仅要求自身有良好的性能和自动化程度,作为建筑设备的自动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以计算为核心,构成对电梯设备的监控系统,该系统属于BAS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个BAS协调运行,并受BAS中央计算机的监视、管理及控制。

电梯是用于垂直升降的机电一体化运输设备,该大楼选用三菱VVVF方式——交流调压调频的拖动方式, VVVF电梯具有抗干扰、高效、节能、舒适的控制系统,体积小、动态品质性能优越。控制部分采用双微机结构,主微机完成集选功能规定的操纵控制,付微机是实现拖动系统的速度控制。主、付微机采用并行通讯,整个系统由主控制器、控制屏(DDC)、显示装置(CRT)、打印机、远程操作台及串行通讯网络组成。但该电梯起初无法正常工作,电梯忽而上至顶层,忽而下降到底层,不按指令停层,后来发现未做功能性接地所致。该建筑是座旧楼无法利用钢筋混凝土钢筋作为联合接地,也无法做局部等电位联结。那么只有在机房内设置一根独立的接地线(绝缘线缆与动力线等截面),采用非金属接地模块独立式接地,接地电阻R≤0.4欧。接地极与原接地极距离为20~25m呈零电位。做了电梯功能性接地后,电梯正常工作已达5年之久,未出现过任何故障。

(3)案例3

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选用迅达电梯,对于功能性接地甲、乙双方持不同意见。VVVF型电梯同样是双微机结构。安装人员坚决按厂里规定要求做独立式的功能性接地。我们考虑该业务楼是座智能建筑设有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强、弱电系统已经采用联合接地(共用接地)系统,《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2000,第10.2.6条,联合接地电阻R≤1欧(而该楼的联合接地电阻实测为0.29欧),该建筑物内已经设置了总等电位联结和局部等电位联结。最后建筑单位采纳了等电位联结和联合接地方式,而没采用厂商提出的独立的功能性接地。因为独立的功能性接地做法经实践证实了并不利于计算机逻辑接地(单点接地),这是因为建筑物做了等电位联结,逻辑接地(单点接地)已不复存在了。在钢筋混凝土的高层民用建筑中功能性接地、保护性接地与防雷接地的三组接地装置要达到相互独立的要求是很难做到。而联合接地(共用接地)还可避免雷电的反击危害。经实测联合接地电阻R≤0.293欧。利用联合接地后,电梯运行至今一直正常。联合接地做功能性接地时接地线需从基础接出,不得与其它接地混接、短接,接地线宜选用25mm2~35mm2绝缘线缆。为保证人身安全和弱电系统的抗电磁干扰,局部等电位联结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4)案例4

电子计算机中心的接地装置不但要满足人身的安全,还应满足电子计算机正常运行和网络系统设备的安全。办公自动化系统包括:计算机、数字化设备等,除产品系列的不同外,高层、超高层建筑由于场地、位置、施工和投资等条件的限制,因此电子计算机在“接地”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见解,国外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有不同的观点。电子计算机“接地”系统是比较复杂的,如处理不好将造成电子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工作在弱信号条件下数字设备接地线的脉冲干扰不容忽视。目前计算机工作频率多在100MHZ、200MHZ今后甚至1000MHZ及1GHZ、10GHZ。这时分布电感,分布电容会引起电流通路的阻抗发生很大的变化,当这些参数对谐波产生共振时又会产生超出常态阻抗和能量,将会直接危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

有关电子计算机的接地有以下几种方式: 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工作接地、防雷接地等四种接地方式,在智能建筑中宜采用联合接地(共用接地)。经过大量高层、超高层建筑接地方式的调研,联合接地完全可利用其结构钢筋和基础钢筋做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一般值不会超过0.4欧,很适宜作为电子计算机的接地装置。但是中银广场的计算机中心和计算机机房装修设计人员,坚持计算机系统的接地采取单点接地(逻辑接地)。因此,花费了很大力气和资金从四楼计算中心机房,引出VV35m2单芯电缆,穿管经地下室引至室外距基础25m做了一组闭环式逻辑接地极,接地电阻为4欧。采用这种单点接地方式,计算机一直无法正常工作,后经建设单位研究决定,按照设计院设置的计算机房内局部等电位联结及联合接地做为电子计算机的接地,计算机经安装调试后至今一直运行良好。

这是因为在同一建筑物内,采用同一个联合接地系统(共用接地系统),以避免不同接地系统间的电位差引发电气事故和干扰。做了建筑物总等电位联结包括局部

篇7

这将是参赛运动员进入北京的关口。航站楼的屋顶采用空气动力学原理设计,外形又像是一条巨龙,与飞行这一主题非常贴切。内部的红色、橘色和黄色装饰反映出中国传统的色彩。坐落在东跑道和未来第三跑道之间三号航站楼和地面交通中心覆盖的面积达130万平方米,大部分都处于同一屋檐下。

这是世界上第一座超越百万平方米的大建筑。到2020年,进出三号航站楼的乘客预计将达5000万人次。

Haworth Tompkin把一座工厂改造成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新楼

Wandsworth理事会已经批准了Haworth Tompkins为皇家艺术学院(RCA)设计的新楼。皇家艺术学院位于伦敦南部,锯齿形屋顶的工作室原来是Battersea的一座工厂,改造后成为学院绘画系学生的新家。目前,绘画系分隔在两个地址上。Tompkins是在RIBA组织的设计竞赛中获胜的,提案中将已建建筑的高度增加一倍,预期8月份开工。曾经培育过著名画家David Hockney、Peter Blake和Tracey Emin的绘画系将在2009~2010学年搬进他们的新家。

KITA为英国湖区Elleray预备学校设计可持续性“豆荚”教室

英国坎布里亚郡的KITA事务所在湖区国家公园里设计了一系列可持续性的“豆荚”教室。

这些教室是为Elleray预备学校设置的,已经获得规划许可。教室用可再生的木料建造,采用了太阳能板,实现低能源照明。此外,该项目还利用羊毛绝缘和被动通风(passive ventilation)等技术。

艺术家Olafur Eliasson在纽约制造4条巨型瀑布

2003年,200万参观者涌入泰特现代博物馆,欣赏了丹麦――冰岛裔艺术家Olafur Eliasson设计的巨型太阳展台。

现在,这位艺术家宣布将在纽约海港周围制造4条巨型的独立式瀑布,时间是今年的7月到10月期间。这些巨型瀑布高度达37m,包括一条在布鲁克林大桥下设置的瀑布。这个1500万美元的项目是由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公共艺术基金会(Public Art Fund)赞助的。

McBains设计英国剑桥郡“绿色”警局

地产和施工咨询公司McBains Cooper和EC Harris一起与剑桥郡警察局签订合同,在Cambourne新镇修建一座警局,日前规划申请刚刚提交。

这个耗资130万英镑的项目将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板、地源取暖、灰水回收、部分绿色屋顶和一座17.5m高的风力涡轮。涡轮能够提供警局所需电能的20%。

高两层、建筑面积500m2的警局呈现出当代设计风格,即采用暗蓝灰色的古旧铜板外墙和类似于中庭的玻璃连接段。

伦敦圣保罗教堂旁边将建1万平方米商业办公楼

圣保罗教堂将有一位新“邻居”――JohnMcAslan+Partners设计的1万平方米的办公楼。这一项目的开发商是StMartins公司,目前已经提交规划申请。2006年6月的最初设计中,8000m2的大楼坐落在Cheapside的西端,靠近克里斯托弗・雷恩设计的圣保罗大教堂。这处商业空间高6层,位于底层2000m2商店的上方,并在北端向外悬垂16m。

世界上最长的拱桥将在阿联酋迪拜建造

纽约建筑公司FXFOWLE被迪拜当局挑选来设计世界上最长的拱桥(arch bridge),这也将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拱桥。

FXFOWLE设计了一座独特的结构,包括一座巨大的拱廊,高205m,有12条车道和两条沿着“绿线”(Green Line)运送迪拜地铁火车的铁路。

大桥最大的主跨度长667m,超过了上海卢浦大桥550m的跨度。目前卢浦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拱桥。这个耗资30亿迪拉姆的项目将花费4年时间建造。迪拜道路和交通部部长Mattar Al Tayer表示:“大桥至少要在2012年年底完成。”大桥工程将分6个阶段完成,每小时可通过2万辆汽车。地铁线路每小时能运送2.3万乘客。

Herzog & de Meuron设计的马德里Caixa Forum文化中心正式开放

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主持了Herzog & de Meuron设计的马德里Caixa Forum文化中心的开幕仪式。

这一重要的文化设施将原来的Mediodia发电站的砖石外壳进行扩展,容纳了一座新的入口大厅、咖啡馆、展厅、餐馆和行政办公室。砖石的正面底部被切割开来,似乎悬垂在地面上。

Herzog & de Meuron的发言人称:“建筑底部被移除,构成了砖石外壳下的带盖广场,砖石部分看上去似乎漂浮在街道上。这个带盖的空间为参观者提供了遮挡,同时也是入口通道。”

在附近的建筑旁边,该事务所种植了一座600m2的绿墙,这是与法国艺术家Patrick Blanc共同构思的。昨天文化中心的第一个大型展览开始上演。

面对气候变化 建造低排放建筑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初步制定出气候变化背景资料、低排放建筑设计工具指南、低排放标准与评价方法指南三文件。

面对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这个全球性问题,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发起"挑战气候变化"研究项目,此项研究旨在为广大建筑师在设计低排放建筑时提供一套实用的准则与工具,目前已初步完成了三个文件,包括气候变化背景资料、低排放建筑设计工具指南、低排放标准与评价方法指南。其他相关文件与工具也将于2008年内完成。(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省略)。

巴西政府宣布2008年为奥斯卡・尼迈耶年

2007年12月15日是巴西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的百岁生日,为表彰这位世界著名建筑师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巴西总统卢拉宣布2008年为奥斯卡・尼迈耶年,并将其设计的23个建筑项目命名为“历史纪念建筑”。

Atkins公布在英国布里斯托设计的缆车网络

Atkins公布了为布里斯托设计的缆车交通系统。这套系统能够让乘客观赏到Brunel的Temple Meads车站和克里夫顿悬索桥。计划中的路线还将穿过布里斯托的历史性码头和停泊在Bedminster的SS Great Britain号。Atkins说,这个项目类似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港口缆车,即Transbordador Aeri。该系统每年运输40万人,钢缆高度达315英尺。”Atkins的主管Martin Pease说,这种缆车“不是解决布里斯托交通问题的可行的交通系统,但是可以帮助当地人四处游逛,也给游客一种独特的体验。”

英国查尔斯王子“炮轰”伦敦当代建筑

近日举行的王子基金会会议上,查尔斯王子抨击了当代建筑。这位英国王位继承人在主题为“历史地点的新建筑”的论坛上发言说,“摩登化”是对“我们城市仅有的几处未破坏地区”的极大破坏,并呼吁中止在伦敦“随意规划”高层建筑。查尔斯王子还对“在老地点修建新建筑”提出了5点看法:修建的建筑至少能延续100年,而不是仅有20年;以灵活的态度设计和施工,能够使建筑将来再利用;在建筑的布局、材料和生态上注意与周围脉络保持一致;在保持传统并采用最新技术和资源的情况下建造美丽的建筑;使建筑延续周边环境的层级感,而不是变成单一的目标。

Ken Shuttleworth在诺丁汉大学设计英国最高的自立式雕塑

如果自己的作品被联想成一根巨大的腌黄瓜,可能有些艺术家会恼羞成怒,不过建筑师Ken Shuttleworth却不介意他在伦敦设计的Mary Axe街30号被戏称为腌黄瓜。

最近他在诺丁汉大学的Jubilee校区设计了一座雕塑,官方命名为“Aspire”(立志)。这座红黄色的钢结构雕塑是一位匿名捐赠者的礼物,意图为诺丁汉大学和诺丁汉市树立一座新的标志。诺丁汉大学副校长Colin Campbell爵士说,人们可以从很远的地方看到这座雕塑。尽管捐赠者没有高度要求,但是Shuttleworth的设计很容易满足捐赠者的愿望。Aspire高200英尺,是英国最高的自立式雕塑。

对于这座雕塑,人们已经起了很多外号,包括“搅蛋器”等。

John McAslan公布其设计的伦敦奥林匹克能源中心

ODA公布了为伦敦奥运会提供能源的可持续性能源中心设计图。这座由John McAslan设计的绿色能源中心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西部,奥运会前后都能提供能源、热能和冷气。它将采用生物燃料制热并设置了生物燃料锅炉和CCHP工厂来回收发电时产生的热量。

伦敦东部计划修建一座19层带“垂直花园”的大厦

Fat事务所设计的“Belvedere”是一座19层高的多用途木板外墙的大厦。它位于伦敦东部的Mile End公园,有一座垂直花园、一座底层餐厅和27套公寓。它的设计目标是符合可持续性住宅法规的第四级标准。

建筑立面很像是一座巨大花园的格架。Fat事务所的主管Sean Griffiths说,这一设计是想让它与其他高层住宅楼区分开来。他说:“设计的思路来自于经常可在教堂中看到的哥特式标志物”。他表示,可持续性特征包括地源热泵、屋顶太阳能板和能够控制热量不流失的墙体。

卡拉特拉瓦的“芝加哥尖顶大厦”开始施工

芝加哥尖顶大厦(Chicago Spire)已经在2007年7月施工。34座支撑的沉箱钻到地基以下120英尺,为后面的施工打下了基础。早在19世纪末,芝加哥就开始试验沉箱支撑系统,起到前锋带头作用,创造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天际线。6月份开始工作的Case Foundation公司对进度感到满意。这一地下施工过程将在今年一季度完成。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创造从Lake Shore Drive路进出的坡道,目标是满足施工期间场地的需要,并尽量减少对城市交通流和周边地区的影响。预计2011年年初,第一批承租人将进入大厦。

意大利第一个专门的建筑广播频道开始工作

在短暂的试播之后,意大利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建筑师国家理事会正式启动了“早安建筑”(Good Morning Architecture) 广播频道。这一频道将配合今年6月份在都灵举办的世界建筑师大会活动。它将播出“一系列包括新闻、访谈、建筑业学者对话和世界各地文化界人士的争论等日常节目”。这一频道将全部采用意大利文播出,并能在省略上在线收听。

荷兰阿姆斯特丹花费11亿英镑打造“城下城”

由于缺乏空间和土地价格高昂,阿姆斯特丹将在运河下面设计一个100万平方米的项目,耗资达11亿英镑。工程公司Strukton、建筑事务所Zwart & Jansma和代尔夫特科技大学制定了这一地下项目,提供零售、休闲和停车设施。这一项目已经提交给阿姆斯特丹市政会,但是施工不太可能在2018年之前开始。

根据计划,运河里的水将临时泵压出去,保证在地下表层的施工。Zwarts说:"阿姆斯特丹有一层30m厚的防水土,将和混凝土和砂石一起构建新墙。然后就可以在新墙下进行工作,完成后再把水重新引入。这是一项很简单的技术,不会造成街道上的噪声。进入地下的各个点将在阿姆斯特丹的环路上设置。

Zwart说:“这仍然是一个草案,我们还需要几年时间来进一步研究,找到更好的方案。但是我们知道这个项目是可行的,也是可支付的。”

2007年美国建筑支出下滑2.6%

由于私营公司建造的住宅大幅度下降,2007年美国建筑支出的下滑幅度为创纪录的2.6%。去年12月,建筑支出下降了1.1%,是15个月来的最低值,比预期的0.5%翻了一番。而11月份的下滑幅度是0.4%。私营公司住宅项目的支出下降了2.8%,11月份下降了3%,连续22个月出现下滑。

这样一来,住宅的销售量和价格也很低迷。贷款信用的获取困难致使一些潜在的购买者望而却步,卖不出去的房屋积压严重。建造商不得不减少新的住宅项目来降低库存。他们还不得不提供各种优惠措施来吸引客户。

OMA公布在新加坡设计的“垂直住宅村”

雷姆・库哈斯的OMA事务所在新加坡设计了一座大型的住宅开发项目,成叠的空中花园垂直而下,构成了一座垂直的住宅村。这个项目位于新加坡市中心和国立大学之间一块8hm2的土地上,包括1000套公寓,建筑面积17万m2。32层高的住宅楼堆积成六角形,构成了六座大型的可渗透的庭院。相互之间联系的楼体有着成叠下垂的空中花园和私人的屋顶平台,垂直扩张着庭院中的景观。这个项目打破了新加坡住宅项目中的默认形态,即一群孤立的垂直的住宅大厦。

会议・展览・竞赛

住宅建筑研讨国际会议

时间:2008年7月6日-9日

地点:爱尔兰,都柏林

主题:衰落的城市-蔓延的郊区-变化的乡村

内容:有关住宅的政策、福利、法规、设计、建造、管理与市场。

联系:Tel: + 64-9-3725115

省略

第四届CINPAR建筑结构缺陷与修复国际会议

时间:2008年6月25-28日

地点:葡萄牙,阿威罗大学

内容:设计缺陷修复技术、材料与措施,工程项目案例,建筑遗产修缮。

论文:请将摘要提交至:cinpar@civil.ua.pt

联系:cinpar.web.ua.pt/EN/index.htm

莫斯科建筑双年展

时间:2008年5月27日至6月3日

地点:俄国,莫斯科

主题:屋顶之下

内容:由莫斯科城市规划委员会和建筑中心举办的“第十届建筑与室内设计节”。内容包括公共建筑与住宅室内设计优秀作品、最佳室内装璜设计、最佳独立住宅设计。

联系:Tel: +7-495-2503582

info@dom6.ru

dom6.ru/eng

美国建筑师学会2008年年会与设计博览会

时间:2008年5月15-17日

地点:美国,波士顿

主题:我们人民

内容:以人民和社会的名义全面开发建筑师的职业才干,创造可持续建筑和可持续世界。举办一系列的主题研讨会和设计博览会。

联系:省略

省略

德国人工环境与可持续建筑展览

时间:2008年3月14日至4月17日

地点:德国,柏林AEDES 展览馆

内容:德国Zumtobel Group和Aedes联合设立两年一次的“可持续建筑与人工环境奖”,展出2007年度的获奖作品, 包括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Thom Mayne设计的旧金山联邦大厦等著名建筑。

联系:aedes@baunetz.de

省略

奥地利建筑展览

时间:2008年5月11日前

地点:奥地利,维也纳

内容:展出奥地利本土建筑师1960年代以来的优秀建筑作品,包括建筑模型、草图和表现图。

联系:mak.at

2008泰国国际建筑博览会

时间:2008年4月29日-5月4日

地点:泰国,曼谷

主办:泰国建筑学会

主题:关闭电源

内容:每年一次的建筑展览和建筑师学术大会,今年的主题旨在提醒建筑师和公众创造节能建筑和节能方法,保护并合理利用资源包括寻求替代自然资源的方法。博览会内容包括:想象没有电的未来、学习和正确对待历史、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可持续发展、超越技术的局限。

联系:Tel: +66-23-196555

Fax :+66-23-1965556

office@asa.or.th

asa.or.th

明日之光学生设计国际竞赛

背景:VELUX 照明设备公司两年举行一次国际照明设计大奖赛。2008年该公司与欧洲建筑教育协会和国际建筑师协会联合举办“建筑院校学生照明设计国际竞赛”,所有参赛作品将在2008年6月在意大利都灵举办的第23届世界建筑大会上展出。

主题:明日之光――日光作为自然光源和能源,日光在创造舒适的室内生活空间中的作用,日光在可持续建筑中的应用等。

篇8

Key words: bamboo materials;engineering structure;housing demonstration room

中图分类号:TU3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3-0108-02

0 引言

竹材具有结构性能优于其他建筑材料的性能。在新型抗震安居房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这一新型材料的使用,为抗震安居示范房的材料选取上提供了非常好的方案。尤其是在遭受到地震破坏的区域,使用这一抗震房屋设计方案,推动了地震多发地带的村镇住宅建设。经过实验和使用,新型竹质工程材料的基本构建,如材柱、层积、材梁等具有很好的强度和弹性。值得在震区村镇建设中推广使用。

1 竹材的优势

竹子在我国分布区域非常广泛。竹材的使用古已有之,竹结构的建筑至今仍然在南部地区广泛存在。作为质优价廉的建筑材料。竹制房屋一直是南方农村地区普遍使用的主要房屋建设模式。经过现代复合、重组等技术的优化组合,如今的竹材料已经不仅仅限于农村普通住宅的材料使用,成为建筑结构中重要的承重构件,在装修材料、建筑板材、建筑梁柱、墙体门窗、天花板等各个位置被设计者所采用着。现代的竹质材质经过萃取和优化,不仅具有轻质、耐久的特点,而且在韧性、强度等方面更加强化。竹结构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领域占有更高地位的现代化建筑模式之一,具有其他结构类型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

①在生态性上,竹材料生长速度块,可再生。

造林后可持续利用性强。于木材相比,竹材生长周期短、种植养护容易。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小,没有废弃材料需要处理。建造过程相对简单,建造周期短。比起混凝土钢筋水泥建筑,更加符合现代建筑绿色环保理念,在节能减排抗污染方面都具有其他建筑材料不可取代的优势。而且竹结构建筑建成后可以再次拆除充足,有利于竹材生长和再利用,对于提高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平衡,对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竹结构的施工由于重量轻、工艺相对简单、构件标准化、可预先加工等优势,因此施工速度快,工业化程度高。一般性的二层住宅大约需要五到六个人,四十天左右即可竣工[1]。

②竹材人造板材的保温节能性能,要高于混凝土和粘土砖,这也是南方地区温暖潮湿环境下建筑建筑中多使用竹材的原因。竹材的热导系数为0.13-0.19之间。对于建筑节能效益很有帮助。同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能耗也较低。

2 竹质工程材料性能

竹质工程材料采用的是原竹作为加工材料,其基本性能和形状为中空、圆柱、尖削度大。但是也存在容易裂开、霉变的缺点。在作为现代建筑结构的原料之前,需要进行复合、重组技术,改变原竹的部分性能,使之能够适应现代建筑的技术要求。具有防潮、防腐、防霉、阻燃等性能。这种竹质工程材料一般是以原竹为材料,使用环保型胶黏剂,经过现代加工技术进行合成之后的材料。包含的材质主要为胶合板、层积材、重组材等。在使用过程中里利用率高,规格多样。可以使用各类工程需要进行工厂化生产[2],如表1。

3 新型竹结构抗震安居示范房的设计案例

本文所选案例为震灾后的农村安居工程建设用房。建筑模式为独立式住宅建筑。每栋建筑面积一百八十平方米。建筑功能为满足使用者基本生活需要。主要建筑结构包括门廊、柱廊、家庭活动空间、卧式、厨房、餐厅、储藏间。根据建筑需要,室内空间一层高度为三米,二层高度为4米。如图1。

①考虑了抗震安居房的建筑原则以及国家有关灾后重建结构抗震能力的要求,结构平面注重了抗震力、立面规则、侧面刚度均匀的要素,还要考虑建筑整体的抗震性能以及构件之间的联系。现代木结构中的梁柱结构体系采用了传统建筑形式,梁柱为主要的建筑形式,形成受力体系承载负荷。轻型木结构由众多断面较小的规格材料和面板均匀组成,这种空间箱形体的结构可以承受各种荷载。案例中选用的竹质材料发挥了轻质、高强度的特点,将两种构件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结构体系总体采用的是梁柱、墙骨等的受力体系,除了框架柱以外,门窗、主梁均采用了平行框架,这种结构可以抵抗地震作用下的水平侧向力,并可以通过墙体的抗震刚度和侧向承载力设置斜向支撑和水平横撑,形成多重抗测力体系。在保证墙体刚度和抗震能力的同时,满足骨架构件的变形要求,骨架和面板之间链接牢固,墙体的整体呈稳定可靠的状态。

②为了加强结构的整体性,煤层高度均设置了贯通的竹制连系梁,楼面采用了贯通的竹制圈梁形成受力体系,在骨架和面板之间设置连系梁,连接其骨架与面板滞后,用螺钉固定楼面板,考虑抗震设防要求,地震区屋架采用四支点的竹质屋子架,斜向处理。屋架顶部与竹锚固在一起。用水平撑杆支撑在框架柱上。尽可能采用沥青瓦、石棉瓦等减轻结构自重。

③节点设计是木结构的比较关键的问题。连接构件设计中,要保证强度、荷载的传递,防止构件开裂、收缩、膨胀。在本案例中所采用的链接方式包括齿链接、赤板链接、普通钉接等方式。中西方统一采取的木构件的链接方式,有着受力不均加工复杂的缺点,还会削弱构件截面,不利于受力。因此这种链接不太适用于构件截面结构。在接长和接厚方面抗压能力较低,这种节点在实际操作上比较难以应用。普通钉接承载能力与受力链接上不能固定和链接。螺栓链接比较适用于木结构。因此在现代木结构中被广泛使用。本案例也采用了这种节点连接。如图2。

借鉴轻型木结构对本案例中竹结构房屋主要构件节点的构件螺栓进行详细设计。内容主要包括:

①使用厚矩形缸筒,采用对拉的方式向两个方向固定竹柱和缸筒。在矩形缸筒焊接处链接1厘米的后钢棒,使用M20锚栓锚固在基础上。地震作用导致上下部和基础结构间出现错动。

②在墙骨柱之间链接两篇对称角钢,使之与基础的额链接节点继续宁固定。竹墙骨柱于L形角钢之间通过钉接固定。通过M12锚栓固定。

③使用螺栓固定竹竹之间和四周的链接钢板。将钢板外侧焊接成U形托,使U形托在竹梁和梁端经过螺栓的位置实现对梁的支撑。

④将主、次梁的链接节点通过相互垂直焊接的U形板链接,主、次梁的对拉螺栓使用螺栓固定。其他链接节点需要满足复杂节点以保证传力路径明确。同时预加工的金属链接件要保证安装质量和速度。这样才能保证住宅的标准化和工业化,实现建筑再结构良好的前提下达到抗震标准。螺栓链接使得构件结构可以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3]。

4 结语

竹结构建筑的优势在于它的生态性、节能环保、抗震以及经济耐用。本文对震区安居工程建筑用料采用的新型竹材料的优势以及实际案例中的技术要点进行阐述,重点论述了新型主结构抗震安居示范房的主要构件的关键技术。该示范房的设计与建设表面,充分利用竹质材料,合理利用其结构形式和节点进行施工,可以使抗震安居房经受住一定震级的强力冲击。而且在防潮防蛀等有关舒适度的问题上得到强化。不仅满足短期内受灾人口的安置问题,在长期使用上也得到了保障。只要将关键技术执行好,就能确保工程的顺利开展。事实证明,选用新型竹结构抗震安居示范房建设对于震后村镇住宅重建确实是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篇9

Keywords: Feng Shui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with natur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前言

几千年来,我们的先人通过建筑实践的发展与创造,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建筑样式,这些建筑样式之所以可以被保留下来,有的甚至沿用至今,就是因为其顺应大自然,可以很好地与当地自然环境共生发展。从这些建筑传世之作,我们现在也应该从中学会吸收借鉴,学习其因地制宜的设计手法造福今世。

2 古代建筑风水思想

在我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本源性概念也体现在“天人合一”上。中国古人的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推广而言,在建筑上则是意指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与共生。“天人合一”的意识形态认为天、地、人之间是一个循环与息息相关的整体系统,表达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互相平衡、协调发展的崇高理想。建筑作为人类的庇护场所,从出现的那一天就是自然地对立面,但其同时又需要以共生为目的不断的与建筑进行交流、融合。古代先人们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在规划选址、建筑设计以及景观效果上,全方位考虑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使建筑结合自然山水和气候地形特征,与场地融为一体,并且形成了与特有地形地貌相融的最佳建筑形式,并且流传至今,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建筑设计经典案例。

我国古代的建筑风水之说,实为阐述建筑与气候、地域、人事相互协调的哲理,其内在概念核心是分析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并进行评价和选择,指导人们针对相应的自然情况采取相应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措施,营造出适合人们栖居又顺应自然的人工环境。我国古代风水学理论在建筑选址方面推崇的是“相形取胜”的原理,优先选择地形地势等自然景观相对处于优势的地理位置。对于整体聚落以及单体建筑的最佳布局是“背山、面水、向阳”,背山可以抵御冬天北来之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天南来之凉风,向阳可以取得良好的日照。这些内容都是与现代被动式建筑的要求不谋而合的,由此可以看出,因地制宜在建筑中的必要性,以及古代先贤具有发展性的眼光和建筑智慧。

3 传统民居结合自然设计手法剖析

我国疆域辽阔,气候条件多种多样,基于古代建筑风水学理论而实际建设的住宅也因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而形态各异,但其核心本质都反映了顺应当地自然环境的融合性建筑思想。这些古代传统民居也是我们后代学习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最好的鲜活案例。

3.1 窑洞

窑洞在我国分布较广,从新疆吐鲁番、喀什,甘肃兰州、敦煌,宁夏银川,到陕西乾县、延安,山西临汾、太原,河南洛阳、巩县都存有窑洞的建筑形式。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它是建筑在山坡,土原边缘处,常依山向上呈现数级台阶式分布,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开阔。下沉式窑洞则是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

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不占用耕地,防止水土流失。传统的窑洞空间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虽然很普通,但是在单调的黄土为背景的情况下,圆弧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泼,这种源自自然的形式,不仅体现了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更重要的是门洞处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在冬天的时候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的内侧从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辐射,而内部空间也因为是拱形的,加大了内部的竖向空间,使人们感觉开敞舒适。刘加平先生曾经这样评价窑洞建筑:窑洞冬暖夏凉,住着舒适,节能,同时传统的空间又渗透着与自然的和谐,朴素的外观在建筑美学上也是别具匠心。

3.2 土楼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闽西永定、平和、漳浦、华安、诏安、南靖和中国广东东部。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土楼的防御性及冬暖夏凉的特性,主因是其墙壁的特殊构造: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由于墙体采用土这种自然材料,天然具有保温隔热的性能。

3.3 竹楼

南方干阑式建筑是指居住面架设在桩柱上的房屋,底层架空,作杂物间或养牲畜,上层住人。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广西、贵州、云南、海南、台湾等亚热带炎热、多雨地区。

傣家竹楼,其房顶呈“人”字型,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其建筑材料大多为竹、木结构,底层架空和带缝的木楼板,使底部较为阴凉的室外空气渗透到室内,空气自然带走热量,也避免了雨水的淹没和虫蛇的入侵。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建筑对地理环境的适应。

4 总结

中国传统民居中,存在许多结合当地特有地形地貌,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样例。这些民居都是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典型代表,都是基于我国古代建筑风水理论原则上的建筑实践。也为我国研究被动式建筑提供了实际参考依据,并且充实了被动式建筑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 贾衡.人与建筑环境.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其钧.图解中国民居.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3] 荆其敏.中国传统民居.天津:天大出版社,1999.

[4] 徐可.中国传统民居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7).

篇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5.062

1文献与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区域都存在公共政策冲的问题,表现为政策之间发生的不同程度的表面化的矛盾现象,其实质是公共政策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目前,西方学者们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公共政策冲突的相关研究,一是公共政策冲突的一般性原理,涉及的具体问题有公共政策冲突的内涵、原因、治理方式等(吴锡泓、金荣枰等,2005;Deborah A.Stone,2006);另一个则是具体的政策之间冲突的研究(Rosemary Sales,2011;Thomas R.Dye,2011)。

国内学术界对公共政策冲突的研究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维度比较相似,但相关研究较之国外起步晚。如胡象明(1995)探讨了公共政策冲突的内涵、表现,认为公共政策冲突就是政策体制中的政令的相互矛盾。袁明旭(2009)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公共政策冲突的具体表现和可能产生的效应,并进一步对公共政策冲突的内涵进行界定,认为公共政策冲突是指在政策网络系统之中由各级政府部门所制定的公共政策之间的相互矛盾、相互抵触、相互对立的一种表面化的态势和现象。王仰文(2011)从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制度因素三个维度对公共政策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任鹏(2015)以政策冲突为研究视窗,实证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政策冲突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在政府行为逻辑的分析框架下探讨了政策冲突是如何产生的。由于公共政策冲突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尽可能减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政策冲突治理的研究。王仰文(2011)认为公共政策冲突的基本治理需要明确权力界限,规范权力运行,建立有效的利益调整机制。蔡英辉、刘文静(2012)指出解决中国政策冲突的一个可行路径是构建一种兼容性的政策网络。吴光芸(2014)认为政策冲突治理要求政府模式从“回应性”向“前瞻性”转变。也有学者以政策冲突的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相关案例涉及经济政策、房产政策、行政执法等。

综观学界的研究,目前学者们较多关注公共政策冲突的发生机理、行为过程和运作逻辑等方面。但公共政策冲突作为一种伴随着权责利博弈的外显的矛盾现象,这一过程中必然对政策相对人产生事实影响,甚至造成利益损失。因此,政策冲突所产生的事实影响极其法律救济问题不容忽视。本文第一部分检索相关文献,提出基本的研究问题;第二部分呈现一个公共政策冲突的具体案例,探讨政策冲突给政策相对人带来的事实影响和利益危害;第三部分具体分析政策冲突的相关法律救济缺失的现状及原因;最后一部分进行一些讨论。

2案例呈现与分析

2.1案例呈现

2009年,为推进A县城镇化建设,A县人民政府立项征收A县B镇C社区第X村民小组(下文简称“村民小组”)所有的位于A县B镇的集体土地,共136亩。2009年A县人民政府通过A政发[2009]64号文件和A政发[2009]73号文件公布相关的征地补偿方案。经双方协商后由A县土地储备中心与村民小组签订《征地协议书》。2010年8月,A县人民政府下属机构国土资源局和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与村民小组达成《承诺书》,承诺给予村民小组货币补偿及每征一亩地安置占地7.2米×9米、建筑高度四层半的“三产”用地宅基地。此后,根据双方签订的《征地协议书》,村民小组将土地交付后,A县人民政府给予了相应的征地补偿款,征地工作按期进行,但协议中的安置方案有待实施。事实上,A县人民政府的征地行为于2010年9月才得到上级政府的批复。

2014年5月,在双方已经开始履行《征地协议》后,A县人民政府认为《承诺书》中给予村民小组每征一亩地安置占地7.2米×9米、建筑高度四层半的“三产”用地宅基地的补偿安置方案与D省建设厅和国土厅下发的D建村镇[2007]11号《关于加强独立式城镇居民私人住宅建设管理的通知》的相关规定相悖,应予改正,并作出A政发[2014]21号《A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A县B镇片区及绕城路征地安置方案的通知》,单方面取消了原定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新的补偿方案为:将原来安置宅基地方式改为每征一亩地按30平方米建筑面积标准商用产业房或80平方米建筑面积标准住宅用房安置方式。

村民小组对改变后的安置方式不予接受,向A县人民政府提出异议,未果。遂上诉至D省E县人民法院,要求A县人民政府撤销[2014]21号文件和责令其执行[2009]64号文件和73号文件的安置方案。经E县人民法院裁定,A县人民政府作出的[2009]64号文件和73号文件的安置宅基地方案,虽然村民小组没有异议,但与现行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A县人民政府有权予以改正和重新作出不同的安置方式。村民小组对[2014]21号文件的征地安置方案不服,是对征地补偿安置的一种行政争议。根据2011年8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释[2011]20号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集体土地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条规定,以及2011年5月18日国法[2011]35号《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做好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行政复议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规定,村民小组对[2014]21号文件的安置方案有异议,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而是应当先经过政府行政裁决程序,村民小组可以向A县人民政府的上一级地方政府即F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裁决。最终,E县人民法院驳回了村民小组的。

2.2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中主要存在两处政策冲突。一是A政发[2009]64号文件、73号文件、《承诺书》与D省建设厅和国土厅下发的D建村镇[2007]11号文件之间的冲突。这一政策冲突较为明显,属于政府职能部门政策之间的冲突。二是A政发[2009]64号文件、73号文件、《承诺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之间的冲突,这一公共政策冲突则相对较为隐蔽。

2.2.1案例中的第一个政策冲突点

根据A县人民政府作出的[2009]64号文件、73号文件和《承诺书》三份文件,原定的征收补偿方案为: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共计40000元/亩,按征收被征地单位的集体土地计算,及每征一亩地安置占地7.2米×9米、建筑高度四层半的“三产”用地宅基地。但根据D省建设厅和国土厅下发的[2007]11号文件的相关规定:从本通知发出之日起,各地城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核发独立式城镇居民私人住宅《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对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办理了土地使用权手续的,不能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此外,各地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批准出让土地给城镇居民作私人宅基地。显然,争议点在于对宅基地的使用许可上。根据D省建设厅和国土厅下发的[2007]11号文件作出的新的补偿方案A政发[2014]21号文件取消了对村民小组宅基地的补偿,这也是整个案例的诉点。

2.2.2案例中的第二个公共政策冲突点

案例中的第二个冲突点涉及地方性政策和中央政策的冲突,也是行政文件与法律条款之间的冲突,而这一冲突在本文中显得相对隐蔽。这种“隐蔽”是指因相关主体专业知识、认知结构、行动条件上差异产生的政策冲突“可视”程度的差异。一般而言,熟悉相关法律政策的专业人士能够区分这种存在的公共政策冲突。但对于普通被征地群众、农民或业务素质不高的征地工作人员来说公共政策冲突的“可视”程度有限。征地主体相对于被征地群众占有较多的权力、物质、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但在某种“自利性”导向下,如果“有意规避”相关法律、政策,更降低了政策冲突的“可视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征用土地的一般工作程序应当是:“申请用地―受理申请并审查有关文件―审批用地―实施征地―签发用地证书―征地批准后的实施管理―颁发土地使用证”。根据案例中呈现的情况,征地行为于2009年就已经开始,而到2010年9月D省才对相关征地行为进行批复。A县人民政府的做法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因此在这个案例中A县人民政府作出的[2009]64号文件、73号文件和《承诺书》等相关文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的规定与要求存在冲突。

2.3案例分析结论

综观整个案例,虽然A县人民政府制定[2014]21号文件是为了完善优化[2009]73号的补充方案。重新制定的[2014]21号文件的安置方式合理合法。但问题在于,案例中D省建设厅和国土厅下发的[2007]11号文件早于A政发[2009]64号文件、73号文件和《承诺书》存在。A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局、住房与城乡规划建设局依然作出了与之冲突的政策方案。因此,案例中所呈现的政策冲突,既可能是一次因工作疏忽导致的偶发的政策冲突,也可能是一种异化了的实现征地目标的“特殊手段”。但无论是何种情况,既定事实已经发生,我们不仅要看到政策之间存在的冲突,更应当关注在“一来一去”的政策撕扯之中和政策冲突之后给相关主体带来的事实影响和利益危害。A县政府首先对被征地群众做出了违背相关法律规定的方案和承诺,可能在既定事实上已经对被征地群众造成了各方面的影响和损失。村民小组最后以诉讼的形式寻求利益保护,即是一个证明。经E县人民法院判定双方的纠纷是对征地补偿安置的一种行政争议,不应直接向人民法院,而是应当先申请行政机关裁决,最后驳回了村民小组的诉讼。实际上这也是我国公共政策冲突法律救济缺失的一种表现。笔者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3公共政策冲突的法律救济

3.1概念界定

公共政策冲突法律救济的概念应当建立在法律救济的概念之上。法律救济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人身权、财产权因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行为受到侵害,依照法律规定向有权受理的国家机关告诉并要求解决、要求予以补救的活动。因此,公共政策冲突的法律救济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人身权、财产权因公共政策冲突产生的事实影响而受到侵害,依照法律规定向有权受理的国家机关告诉并要求解决,予以补救,相关部门受理并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活动。其实质是保护权利人受损的合法权益。

3.2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公共政策冲突的法律救济现状并不乐观。一方面,不论是政策主体还是相对人,都缺乏法律救济的意识和知识。另一方面,则是救济制度本身的缺陷。在我国,法律救济一般包括司法救济、行政救济等。司法救济方式有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救济方式主要有行政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赔偿等。相应地,公共政策冲突的法律救济形式也应当包括在内。但不论是司法救济还是行政救济,都存在立法或是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在上述案例中我们也能发现这些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政策冲突,导致政府先前作出的承诺成为一种过失,但承诺和约定又实际上影响了的征地行为,并且关系到被征地群众的补偿安置问题、利益问题,因此政府作出行政承诺不作为,一方面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权威和信用,另一方面也对公共政策中的其他相关主体造成了损失。即使是由于政策冲突政府做出过失承诺,政府也仍应承担相关责任,承认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补偿相关人承受的利益损失,而不是经法院一纸裁决就不再承担相关责任。

其次,申请行政机关裁决即申请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内部低成本且高效的监督救济的方式,但其制度自身也并不完善。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于行政复议机构不独立。这一问题内生于行政机关的层级制,即很多政策或方案是经过上级机关或部门的指示作出的,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复议机关的设置违背了“自己不做自己法官”的原则,形成了行政机关自己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局面。即使政策冲突给政策相对人造成了一些事实影响甚至是利益损失,但由于相对人维护自身权益的渠道相对比较狭窄,其合法权益可能也难以得到保障。如在本案例中,法院最后驳回了村民小组的诉讼请求,意味着只能选择行政复议的救济方式,似乎又陷入了上述“行政复议的悖论”。

4结束语

公共政策是政府的一种重要治理方法和工具。但由于不同政策主体利益冲突的客观存在,公共政策的冲突难以避免。可以通过加强政策冲突的治理尽可能在事前和事中减少由于政策冲突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和危害。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国还存在大量的相对隐蔽的政策冲突。因此,我们除了需要关注政策冲突产生的机理和过程,更应关注它的后果,即它对政策相对人产生的事实影响。只要这种事实影响使政策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和利益受到损害,那么政策冲突就必须受到法律的规制,相对人也应得到法律对其合法权益的保障,即公共政策冲突的救济。关注与加强政策冲突的法律救济问题,一方面能由果推因地发掘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公共政策冲突的治理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减轻公共政策冲突所带来的危害。这不仅是我国政府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的题中之意,更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法律救济是权利人的一种法定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一个重要的前提在于,法律救济以损害合法利益事实的发生为前提,没有损害事实就没有法律救济。但如何科学、合理、公正地界定政策相对人的合法利益事实是否遭受损害,则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锡泓,金荣枰.政策学的主要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Deborah A.Stone.政策悖论:政治决策中的艺术(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Rosemary Sales.解析国际迁移和难民政策:冲突和延续[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

[4]Thomas R.Dye.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胡象明.“文件打架”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1995,(9):1718.

[6]袁明旭.公共政策冲突:内涵、表现及其效应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0114.

[7]王仰文.公共政策冲突产生的原因分析[J].桂海论丛,2011,27(4):9397.

[8]任鹏.政策冲突中地方政府的选择策略及其效应[J].公共管理学报,2015,12(1):3447.

[9]王仰文.公共政策冲突治理路径问题研究[J].兰州学刊,2011,(8):2529.

篇11

一、“三合一”场所消防安全隐患分析

目前大多“三合一”场所都是以私人产权买断或租赁的形式存在,其室内的使用、布局、装修等往往缺乏有关法律、规章的制约,加之许多个体私营业者,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其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法制观念、防火意识较差。其主要消防安全隐患有:

一是建筑不规范,消防设施差。有的设置在同一座平房建筑物内,有的设置在同一幢高层建筑物内;有的是租赁或利用倒闭的厂房,有的是通过民用住宅改建的。而且大多数“三合一”场所建筑未经消防审核、验收合格,其建筑内部装修、生产功能分区、员工宿舍的布置等大多由场所经营者自行安排,随意性极大,普遍存在建筑耐火等级低、疏散逃生条件差、消防设施缺乏、火灾荷载大、防火间距不足等消防隐患。

二是责任不落实,有效管理少。很多经营业主由于受“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作崇,只考虑自身经济利益,消防安全责任意识淡薄,消防投入不足,消防器材配备缺乏,没有制定相应的消防安全制度,没有落实相关责任,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大部分场所内人员密集,拥挤混乱,电线乱拉乱接,设备陈旧。原料性能复杂,仓库堆放混乱,一旦发生火灾,往往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很难组织起有效的灭火和逃生,容易导致人员伤亡。

三是意识不强化,自救能力弱。大多数“三合一”场所上至业主,下至员工,普遍文化素质较低,消防安全意识差,员工消防安全观念淡薄,缺少相应的消防培训,灭火和逃生常识缺乏,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在发生火灾初期时的处置能力。目前,小规模的“三合一”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则是大片场所、仓库甚至生活区连成一片,员工在生产、生活上随意动用明火,稍有不慎,处置不当,极易造成“火烧连营”,形成大面积火灾。

二、防范措施

对“三合一”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应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堵疏结合、强化监管”的原则,从政府和场所两个层面着手,循其特性,齐抓共管,集中整治,形成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

(一)政府宏观层面

1、紧密配合,健全网络,加强源头管理。

政府要牵头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网络体系,摸清底数,加强对现有“三合一”场所的监管。在建筑规划、设计、审批、发证、管理等各个环节,明确相关部门的审批、监管职责,严把关口,防止产生新的“三合一”场所火灾隐患。工商部门在注册登记和执照年检时,根据场所的安全条件严格审查登记;国土资源部门在规划用地时,合理安排民营场所的生产、生活用地;建设部门把城镇消防规划和城市公共消防基础设施纳入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完善;劳动部门认真抓好外来劳务人员的管理和安全培训,加强对场所用工安全的监察;规划、建设、消防等部门对场所、商住楼和沿街商业用房进行行政审批时,严格按照规范把好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投用关;公安部门结合警力下沉工作部署,增调人员充实基层一线,充分发挥派出所等基层管理机构和村委会、居委会的作用,利用他们熟悉环境、了解情况、联系群众的优势,突出属地管理,管好辖区“三合一”场所。

2、分类指导,堵疏结合,落实各项措施。

一要深入研究辖区“三合一”场所特点,在严厉打击的同时,积极予以疏导分流。不能通过简单取缔租赁单位或驱逐住宿人员搬迁等强制手段来消除上述存在的火灾隐患,而应制订出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加以落实,切切实实地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住宿的后顾之忧。二要继续向政府报告辖区“三合一”场所的火灾隐患现状,提出可操作性的整治措施,应积极提请有条件的区县政府考虑规划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宿舍,只有这样,才能让外来务工人员安心为城市建设作贡献。

3、强化整治,严格执法,纳入常态管理。

要充分认识“三合一”场所火灾隐患整治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加强消防监督执法管理、集中整治火灾隐患、确保消防安全,作为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照公安部提出的四类整治对象,分门别类地开展排查整治,建立健全本辖区“三合一”场所档案,力争做到完整、实时,不遗漏。二要果断采取措施,维护法律尊严。各级公安机关要积极发动街道、乡镇,深入辖区边、散、远地区开展拉网式的排查,对发现存在“三合一”的现象要严格依法办事,对逾期不整改的,特别是态度恶劣、跟执法部门打持久战的,要依照法律规定该处罚的就处罚,该提请政府挂牌督办的提请挂牌督办,决不姑息迁就,以维护法律尊严,树立执法威信。三要纳入消防安全常态管理。从完善法制、健全机制和综合整治入手,进一步加大排查整治力度,始终把“三合一”场所纳入日常消防监督的重点对象,努力铲除“三合一”场所赖以生存的土壤,做到不断减少火灾隐患“存量”、防止增加火灾隐患“新量”。

(二)场所微观层面

1、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

“三合一”场所出租单位要充分认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安全措施。如配置合适的灭火设施、减少火灾荷载、安装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器和简易喷淋,在疏散楼梯和疏散通道上进行喷淋加密,在二层以上场所放置逃生绳、室外逃生爬梯、软梯或缓降器,保持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畅通等。

2、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力度。

一要结合消防宣传“五进”工作,加强针对性的宣传教育,通过剖析“三合一”场所的典型火灾案例,及时跟踪曝光“三合一”场所火灾隐患,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进一步触动场所业主和员工消防安全意识。二要突出抓好“三合一”场所的法定代表人、安全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其消防安全主体意识,完善单位内部消防安全制度,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将务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三要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及疏散逃生演练。

3、强化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建筑消防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和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添置必要的消防器材,是每个单位有效控制火灾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的重要保证措施。场所的管理或使用单位必须根据建筑使用性质、用途,安装相应的消防设施,如设置消防取水平台,设置消防值班室,配备义务消防队,配置足够的消防器材装备,并切实加强维护保养管理,确保临警完整好用。(作者单位:宜昌市公安消防支队防火监督处)

篇1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环保理念的推广,电动车以其自身经济、便利、无污染等优势成为人们日常出行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但是随着电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火灾隐患也在日益突显,电动车火灾事故频繁发生,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失,还为社会发展带来了阻碍。为此,电动车消防安全工作的开展被提上日程,并成为目前最为重要的项目之一。近两年来,我国各住宅社区电动车火灾事故发生频率正在不断的增加,为人们带来了较大的损失。通过对这些火灾事故进行的细致分析可以看出,电动车火灾事故的发生大多都集中在晚间和清晨车辆充电的时间,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为:电气、电瓶线路故障以及电线短路等问题,且火灾发生区域多集中在楼道和门厅位置。

2电动车消防安全问题

2.1电动车的位置

目前,许多居民住宅小区并没有设置电动车的公共停放区域,电动车一般都是直接存放于建筑的门厅以及过道内部。另外,在室内进行电动车的充电现象是很常见的。部分小区甚至存在私拉电线进行充电的情况,并没有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若是电动车起火,火焰以及烟气会将建筑物的安全出口封堵,使居民的逃生变得更加困难。电动车的配件以及海绵坐垫燃烧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会沿着楼梯间向楼上蔓延,进而引发较为严重的安全事故。

2.2火灾时间

通常情况下,居民住宅小区电动车的火灾都是发生在深夜的,电动车一般都是在白天使用,夜间进行停放充电,因为居民对于电动车的消防安全认识严重不足,会长时间的为电动车进行充电。一般情况下,电动车在凌晨基本就处于充满的状态,若是继续充电,很有可能会出现过充以及发热的情况。根据实际的生活状况分析,随着市政用电的降低,夜晚的电压会逐渐升高,这就容易引发电池外壳变形的情况,甚至会出现短路的状况。若是经常性的处于高压运转,会使蓄电池的寿命大幅度降低,非常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另外,电动车充电是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发生火灾也无法及时进行处理,因为人们出于熟睡的状态,火灾发现之后已经处于较为猛烈的燃烧状态,被困人员难以及时被疏散,容易引发重大的安全事故。

2.3缺乏健全的住宅区电动车安全管理制度

电动车是近几年内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交通工具,国内很多城市或者社区还没有对电动车的消防安全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得相关制度和措施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影响消防安全管理的效果。具体表现在,社区内并未制定针对电动车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并且也没有在社区以及单元楼入口处设置电动车消防安全的宣传标语,同时电动车火灾事故的防护预案也有待完善,基于此种情况,通常电动车被随意的摆放在楼道或者门厅位置,堵塞了疏散通道,一旦火灾发生,人们将无法快速逃离,加大了火灾事故的危险系数。

2.4社区居民缺乏电动车消防安全管理意识

目前很多社区居民普遍认为电动车是一个较为便捷的交通工具,线路和结构设计也相对比较简单,且还不需使用任何易燃易爆物品,所以不会造成严重的火灾事故,也正是因为这一思想意识,使得人们对电动车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视度较低,对防火和灭火自救等一些基本的消防安全常识认识不足,导致火灾发生时,人们无法采取有效的自救。

3电动车消防安全管理的优化促使

3.1加强管理力度

小区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消防网络管理的作用,落实电动车停放、充电的管理制度,尽可能地完善消防管理的机制,积极地发挥管理工作的作用,要保证各个部门都能认真履行消防管理的职责,合理进行区域的划分,进行网络化的检查工作,要集中进行排查治理工作,将电动车火灾纳入物业服务管理的范畴内,积极地落实各项工作的责任制度。另外还应加强对电动车使用以及选购的宣传工作,避免出现质量不合格的电动车以及充电设备的使用。或者也可加强电动车用户停放地点的安全引导工作,禁止占用消防通道,同时也需严禁在建筑物的公共区间,例如公共走道、楼梯间等位置停放电动车以及为电动车充电。(1)加强对电动车存放及充电设施的管理力度。居委会和物业部门应该针对小区电动车使用的情况制定严格的存放和充电管理制度,将电动车进行集中存管,对电动车的充电设施予以统一的维修和养护,并确保电动车在充电过程中不会接触到较多的易燃物品。(2)制定居民公约,严禁在单元楼内的走廊或者门厅位置摆放电动车以及为电动车充电,同时还要在单元楼入口处张贴消防安全宣传标语和警示牌,加强人们对消防安全的重视度。(3)物业管理人员要将电动车棚的构建和管理工作纳入到物业管理中来,进而有效的避免电动车火灾事故的频繁发生。

3.2加强电动车棚的建设

(1)居民住宅小区要加强电动车棚的建设工作,同时也要加强技术的防范措施,以此来避免出现电动车充电所引发的火灾状况。(2)加强电动车棚的建设工作,为电动车的停放以及充电建立良好的条件。可以根据住户的数量,合理进行电动车集中充电区域的设置,采用定时充电的装置,安装可以自动进行断电等功能的系统。(3)车棚应使用不燃材料进行搭建,派遣专人进行值守,同时也需保证其能够远离安全出口,不阻碍安全出口的安全疏散。(4)留下足够的防火间距,对于一些老旧的住宅小区,需统一规划安全区域,设置专门的电动车临时停放点,采用集中管理的方式,设置防火门,确保火灾发生时不会蔓延到其他的区域。(5)电动车的充电线路必须设置保护开关,避免出现私拉乱接电源线路的情况,一定不能长时间进行充电。充电时,尽可能在室外进行,并与可燃物保持一定的距离。(6)电动车的停放以及充电场所必须设置灭火器材,同时也要保证器材的完整性。对于部分区域,需加强独立式烟感报警系统的推广设置,尽可能地做到及时发现火灾。(7)确保水压的重组,可以设置简易的喷淋系统,这样才能在发生火灾时,可以有效地控制火势的蔓延情况。

3.3加强消防宣传

我国的城乡电动车保有量是比较大的,并且电动车火灾的概率也是非常高的,十分容易出现人员的伤亡。基于此,相关管理人员务必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又因为电动车试用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较为单薄,不具备必要的安全防护技能。对此,应调动社会群众的主体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这样才能及时地扭转电动车火灾的多发状况,而这就需要消防部门加强消防安全的宣传工作,让每一位电动车使用人员都能意识到电动车火灾的危害性,以此来形成良好的消防防范意识。

3.4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消防部门应依法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行为,小区工作人员也需加强日常的消防监督检查工作,落实消防管理的责任制度,且需合理进行电动车的管理工作,对于存在的违规停放行为应重点查处,与此同时也要杜绝违规充电的行为。此外,加强居住建筑物的公共走道以及楼梯间的检查,重点实行监督管理,杜绝电动车的违规存放,以此来避免出现电动车充电所引发的消防安全问题。只有遵守上述规则,才能有效避免电动车的消防安全事故,以此来维护人们的生民财产安全。

4结语

篇13

Key words :planind of Juer Hutongprotecte and developprotection of old cities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传统民居被多层、高层居住替代导致城市尺度肌理遭到破坏,传统四合院变成大杂院导致建筑尺度的肌理丧失,清华大学的吴良镛教授为解决旧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城市的各个层次:城市尺度、传统街坊尺度、新街坊尺度、新里巷尺度、新院落尺度、每户的尺度,寻找城市的内在肌理。对新四合院住宅体系,从“合院组群”、“合院小组群”、“标准院落”的尺度进行研究。并以菊儿胡同为例,进行实践性的探索。菊儿胡同的改造是从整治历史文化名城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处理住宅设计问题。

理论研究

菊儿胡同是对如何满足旧城的城市肌理及建筑肌理的保护并适应现代人们的居住进行的研究,因此,需要从城市尺度、街坊尺度、建筑的尺度逐层进行分析,由此得出的对一个院落或一个街巷的规划设计才能延续城市的肌理,融入城市的历史。

1.1城市肌理

现在北京旧城的规划格局从13世纪元大都就基本奠定了, 经过明清两代的继承和发展, 大体已确定了今天北京城的规划结构, 即大干路、大街坊、小胡同的街巷体系,交通、商业与居住有分有合的混合分区,胡同与四合院住宅以特有的形式紧密的结合为系统。英国警察总督屈普在二战后提出了以小区(pricinct)来把许多街坊联成片,以干路环绕,既可减少交叉口,以利交通通顺,又可保持街坊安宁。这一学说在大伦敦规划中得到应用。屈普的小区结构与北京旧城的街坊结构是极为相似的,可见,北京旧城的城市肌理是可以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的。

1.2院落肌理

合院是我国古代民居的传统形式,早在周代已经出现,延续至近代,而其地域分布也非常广范。合院与独立式住宅比较,在形成更丰富的空间组合、提供更好的交流空间、获得较好的小气候等方面更为有效。

然而,作为北京的老街坊,不能全部采取南池子片区的保护手段(拆除原有真正的古建筑,再造新的仿古四合院),需要考虑实际情况,在不破坏城市肌理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容积率,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

1.3有机更新

为实现保护北京风貌的整体性的同时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的目的,吴先生提出了有机更新的理念:采用适当的规模,合适的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而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

规划设计及评析

2.1规划成果

菊儿胡同的改建提出了“类四合院”的概念,即模仿四合院的形态,用二、三层单元楼围绕原有树木作为庭院,形成类似四合院的建筑。 “类四合院”是对新建筑方式的限定和补充说明:在拆除一部分质量较差、保存价值较低的建筑后,用这种方式对建筑做数量上的补充,以增大单位面积容积率,从而解决居民的居住问题,缓解居住压力。菊儿胡同的改建得出以下结论:

1、合院建筑也可以取得较高的容积率(容积率为1.28)。

2、二三层建筑上下错落,可以取得比一般行列式更宽大的室外空间。

3、不影响日照条件下做坡屋顶,借此可以争取有用的楼阁空间。

4、由于建筑平面的错落可以在有限的地面作大小不同的院落,底层空地能得到充分利用。

5、利用院落布局可以有较多的余地保留大树。

6、低层院落可以获得较好的小气候,利于节能。

2.2规划评析

菊儿胡同建成后获得了包括“世界人居奖”在内的多项奖项,各国专家也都到此参观访问。众多学者对菊儿胡同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菊儿胡同改造工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创造性的继承了城市建筑文化―人文的生活环境:成功再现并加强了邻里的各种景物,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私密性,公用社会空间,花草与树木的和谐,光与影的魅力,良好而安静的环境,出入方便的通道,以及安全的社会环境。高度的综合性:创造了一个综合性的改造模式,将政府、居民、开发部门和设计单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将整个地段的社会环境、交通、商业、生产、文娱等设施综合地加以考虑,以求创造一个真正全面的人居环境。代表了未来城市建设方向。

城市建设中有两条矛盾的道路,一条是建高层建筑的宽阔却导致衰败的道路,一条是建多层建筑的狭窄而向上的道路。菊儿胡同属于后者,其人口密度与高层住宅相似,却创造了一个永恒的人与人交往的社区。居住既需要私密性,以保持家庭生活的宁静,并要求有较强的领域感;居住也需要有邻里交往,需要一定的交往空间。规划设计中上述两者都应该予以考虑,并得到一定的满足。菊儿胡同的试验就是力求从规划布局及环境设计上能作到两全,并且试图以新的积极情神促进邻里间新风尚的建立。

2.3相关案例比较

旧城保护有多种模式,南池子这样曾经的“样板工程”、新天地这样的商业开发,田子坊这样的商住混合,都是对旧城保护的多种探索。

南池子街区紧邻故宫,位置更为特殊,限高及保护方面的要求更高,可是,拆了老房子,建造“伪古董”却成了“样板工程”,实在费解。或者“整旧如旧”,拆除私搭乱建,还原四合院的原貌,改善内部居住条件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但即便如此,这种模式也不具适用性,除非整个旧城像平遥古城一样,采取整体保护,而在梁陈方案被弃用,北京旧城开始大拆大建起,这种保护模式就因去了街巷所依附的城市尺度的肌理而变得不堪一击。零散分布的四合院街区只能让人们在蛛丝马迹中寻找北京城的历史,全部采取这种保护模式的意义已经丧失,因为还有严重的居住问题亟待解决。

新天地则是纯商业化的开发模式,已经没有原住居民居住在此,除了建筑形式得到保留,建筑的性质已经由居住变为商业,成了有名的旅游景点。这种成功可以在不同的城市复制,但在同一个城市,却是一山不容二虎,对解决众多的历史遗留街区,不具备太多的可参考性。

田子坊的成功更类似798的改造,田子坊是近代社区,并没有悠久的历史,其复兴是由艺术家及工艺品店带动的,由于外来人员的介入,带动了此处的生机与活力,而原有的建筑形式是可以满足这种新的经营模式,并能带来更多的商机,因此原来的建筑得以保留。而且田子坊中仍有不少原住居民,田子坊街区的居住性质仍旧保留。田子坊的改造与南锣鼓巷比较相似,都是由外来工艺品店带动而成为的旅游景点,都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建筑。不同的是,田子坊是整个街区都是商住混合,菊儿胡同所处的街区只有南锣鼓巷这条主干路充满商机,其他的胡同则多是居住,有些泾渭分明。作为居住来讲,这样的泾渭分明则提供了较为安静的居住环境。

菊儿胡同的特点在于,这是由居住区改造成的居住区,更多的解决了原住居民的居住问题,而不是成了平民不敢问津的 “新四合院”,也不是成了不能再居住的旅游景点,而是环境改善后可以继续居住的家。

2.4实地感受

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去看菊儿胡同,感受都会不同,但菊儿胡同的闹中取静却每次都能感受的到,甚至安静的近乎寂静,尤其与喧嚣的南锣鼓巷形成鲜明对比。南锣鼓巷是类似烟袋斜街一样的古城旅游景点,总是人流如织;而一进入东西向的胡同,马上安静下来,仿佛打开门进入另一个世界,不再是现代的商业化的吵嚷,而是适合日常居住的安静与温馨;再往院子里走,却有种阴森的寂静,院子不大,站在中央,四周是满满的建筑,虽只有三层,不是摩天楼那种压倒性的压迫感,却是挥之不去的沉闷,空间感受并不舒适,不像是传统四合院的那种明快与晴朗。院子里很少有人,不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院子几乎没有承担交流空间的作用,更多的是交通空间。楼道里挤满了杂物,显得更为拥挤。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要求的提高,在使用中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日照不足的现象在大杂院时代显得微不足到,而现在则成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当年每户能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就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了,而现在则存在厨房、卫生间面积过小,很多电器无法使用的问题。此外,停车位不足不只是菊儿胡同面临的问题,是大多数住宅小区的通病;受到地段的限制,旧城普遍缺少开阔的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作为居民锻炼身体或者儿童嬉戏的场所,菊儿胡同也不例外。由于院落空间的利用率不高,而且公私界限不清,因此已经有住户开始侵吞本属于公用的过道走廊,其他住户亦不甘落后纷纷效仿,菊儿胡同有重新变为大杂院的趋势。

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不只是体现在城市的建筑中,更是体现在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一个城市的传统是靠城市中的人传承的,一个社区也是如此。而改造后的菊儿胡同面临着同其他被改造过的社区一样的问题:原住民大量流失。菊儿胡同在规划设计的初衷是改善原住民的生活环境的,但现在还是被外来人、外国人“鸠占鹊巢”。原住民走了,这里原有的文化氛围也随之消失。为何改造后的菊儿胡同对外来人、外国人更具吸引力,而原住民纷纷搬离?其中的原因或许需要深入的了解,以便在今后的改造中得到解决。

2.5菊儿胡同的可持续性

曾经被奉为经典的菊儿胡同似乎被时代摘下了光环,种种弊端逐渐显露,似乎当时的设计缺乏前瞻性。可是,即便考虑到了当下的种种问题并在当时就解决了,难道十几年之后就不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么,非同代人之间的利益是很难平衡的。建筑的建设如果仅仅满足当前的标准,必然会低于下一、二代人的标准,而且到那时不可能重新设计, 除非不计代价。但是, 预先满足下一、二代的标准,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当前日益加剧的住房需要。同样, 关于保存和保护的决定也有非同代人的利益问题。这样,社会就面临一种选择,是满足住房条件恶劣者的需要,还是满足今后许多代居民的地区价值观。

因此,如果我们从以下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就比较可以理解了。首先,现实社会就是一个矛盾的社会,经济水平不一。近年来有些人确实富裕一些了,这还只是少数,多数人经济水平还是很低。那么在标准上也只好有高有低,关键在于要在不同的地点、时间、条件,找出各自相对合适的标准,及高中低标准的合适比例。菊儿胡同贴近北京中轴线地带,属于重要的历史地段,因此要保持一定的标准,可以有一定比例的商品房,从中吸取周转的资金,而又要适应稍低标准居民的需要和住户承受能力。其实,房屋本身的规划设计,可以赋予一定的灵活性,包括有利于在一个时期以后户型可以扩大,有可能从一般标准提高到稍高的标准。再次,城市永远处于更新代谢之中,保持一部分中低等水平的房子,并留有继续改造的余地。这样看来,菊儿胡同的改造并非被时代抛弃,而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的。

菊儿胡同不止在规划设计中进行了探索,在关于旧城改造遇到的经济问题也进行了探索。使其更具现实操作性。由于合院式比行列式施工复杂,因此造价较高,除了政府补贴,低吸贷款等方式,还尝试通过旧城改建与新城建设相结合,通过在新区开发中以丰补歉来实现旧城改建的商业化运作。

结语

菊儿胡同改造是希望探索出一条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有效保护原有风貌的道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菊儿胡同的设计,或许并不完美的,但采用这种有机更新的思想,是可以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一条通向更美好明天的道路的。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皇城保护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4]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5]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M].燕山出版社,2010

[6] 袁镔.菊儿胡同试验的几个理论性问题_北京危房改造与旧居住区整治[J].世界建筑,1992

[7] 曾昭奋.有机更新_旧城发展的正确思想[J].新建筑,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