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抽样调查的定义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抽样调查的定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抽样调查的定义

篇1

2.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听力残疾与言语残疾分开定义及分级,听力残疾强调了永久性听力障碍,同时考虑了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等功能障碍因素,体现了ICF对残疾评定的要素。

(二)分级异同

1.保持了与1987年听力残疾标准的延续性。

第一和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听力残疾评定分级标准比较:

* 第一次和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听力残疾评定均分为四级,只是称谓不同。

* 在数值上除了听力残疾一级与一级聋完全相同外,其他级别在数值上有5-10dB的变化。变化的依据为WHO-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听力障碍分级标准。

2.与WHO目前推荐的听力残疾评定标准接轨。

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听力残疾评定分级标准与WHO-1997年听力障碍分级标准比较:

* 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听力残疾评定标准在听力测试频率(0.5、1.0、2.0、4.0 kHz),比1987年抽样调查测试频率增加了4.0 kHz测试内容。听力残疾分级上做到了与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听力残疾标准一致。

* 我国其他类别残疾人分级均为四级,为达到统一并保持与1987年残疾人抽样调查听力残疾评定标准具有延续性,将WHO-1997年听力障碍分级标准的极重度分为一、二两级,符合我国国情,在进行国际交流时将听力残疾一级和二级合并,在统计数据上可完全与国际标准接轨。

3. 第二次听力残疾的评定充分考虑了对理解与交流、社会活动与参与的评估,体现了国际功能、健康和残疾分类原则(ICF),同时也考虑了听力残疾程度和康复手段的对应关系,从而确定了本次听力残疾评定标准。

(三) 调查技术特点

1.调查人员:本次调查听力测试及听力残疾评定均由3年以上有实践工作经验的耳鼻咽喉科专业医生承担,通过耳科一般检查和听力测试,有能力对听力残疾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尤其是这些医生经过严格的培训后,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2.调查设备

* 听力计:1987年用于残疾人听力测试的是听力分级仪,其声音强度测量精度每10~20dB一挡,频率范围为500~2000 Hz。本次听力残疾评定采用数字式便携听力计,测量精度每5dB一挡,测量范围25~100 dB HL,频率范围为500~4000 Hz。为确保测试数据准确,要求每台设备均有国家计量部门出据的计量测试报告。经过预调查证明,此类便携听力计操作简便易行,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听力测试。

篇2

所谓人口迁移,其实就是人口在一定时间、空间内所发生的大规模移动现象,基于人口迁移有着较为复杂的界定,时期与职能部门的不同,对迁移人口界定也存在一定差异性,期称谓也较为杂乱。

多样的称谓。现阶段,我国很多关于人口迁移的文献与研究文案中都有关于迁移的文学术语,常见的人口迁移包括:暂时性迁移、非户籍迁移、流动人口、永久性迁移、户籍迁移以及暂住人口等,这些称谓都可以从一定角度对人口迁移进行定义,而且各定义间具有相互融合现象,像户籍迁移与永久性迁移其实就有着某种交集,而两者又具有一定差异性,根据人口学定义,移居迁入地一年以上为永久性迁移。

不统一的人口迁移时间限定。根据全国性人口普查,我国在1987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并未对迁移实施时间限定,而全国人口普查在1990年限定迁移时间为迁移原住地超过1年,之后的中国人口普查中,更改一年的迁移时间至半年。此外,在某一地区的公安部门明文规定,离开原居住地超过3日就被定位迁移性人口,出发于自身工作需求,计生部门紧紧统计到达现住地或离开原住地超过30日的外迁人口。

分散的人口迁移空间限定。人口抽样调查和人口普查中,对我国迁移人口来源地进行全面调查,1990年全国性人口普查、人口抽样调查,人口来源地进行细化调查,使其细化到县、区、市,近年来,我国人口普查进一步细化,开始对乡镇街道一级进行普查,跨县迁移是对县市区一级进行统计,而在调查现住地方面仍然比较混乱。1995年人口抽样调查与1990年人口普查,调查现住地是细化至县市区一级,近年来,我国人口普查调查中,也对乡镇街道一节进行了细化调查。全国户籍管理中,相关公安机关只要有户口变动,那么就会有登记。因此,对于户籍人口迁移来源地和现住地,都可以进行基层户籍登记地的细化。针对暂住人口的等级,可细化其来源至市级、县级,不存在现住地统计信息。计划生育部门流动人口管理系统中,并没有涉及到区、县内的迁移,对于跨县迁移需要达到乡镇街道一级的细化,对于现住地的调查也可达到乡镇街道一级的细化。

1.2人口迁移不统一数据采集内容

通常全国人口普查与人口抽样调查均为专门组织的调查活动,由于该调查本身极具特殊特性,且对人口资料的搜集相对也比较全面,所?项目比较多。自我国展开1%人口抽样调查之时,对人口迁移资料进行搜集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表现在选取调查项目中,同时还在调查内容方面体现出来。虽然人口计生部门和公安部门从其工作职责出发,他们所调查的人口迁移信息要比1%人口抽样调查和人口普查信息小很多,然而,相对来说,在涉及我国人口迁移统计内容及项目方面,公安部门要比计生部门少,这种不统一的人口迁移统计数据采集内容,最终会导致人口迁移统计数据质量差。

2.提高我国人口迁移统计数据质量的解决建议及对策

2.1对人口迁移概念予以明确

因为不断完善的国外覆盖全国社保体系,也未受限于户籍制度,因此,国外在定义人口迁移时较为纯粹,比如,美国人口咨询局定义迁移为:所谓迁移,就是人们以半永久性或永久性居住为目的,并进行距离较长的地理迁移。要求对人口迁移予以界定时,要尽可能的与国际相接轨,另一方面,要尽量从人口学角度对迁移目的属性、空间属性与时间属性进行考虑,而且还要考虑到迁移后的户籍制度。根据现阶段我国人口有着多样的迁移称谓,必须进一步规范于统计实践中,因为各人口迁移称谓使用频率,可以定义为:在不同地区间的人口移动或者流转,都被叫做人口迁移。

根据我国户籍制度,对我国几次较大规模人口迁移普查与调查进行借鉴,有效结合目前计生部门和公安部门人口迁移调查,主要参照系为流入地或者迁入地居住时间,对有迁移行为的人口进行具体分类,见表1。

2.2对采集人口迁移数据进行进一步规范

1%人口抽样调查和全国人口普查最终目的表明这类调查中有着极为丰富的人口迁移调查内容,而且所设置的调查项目也比较合理科学,可以满足研究与管理人口迁移工作之需。然而,很多必要人口迁移资料仍然不足,像人口迁移过程中迂回迁移与回迁的信息资料、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基本信息等。所以,计生部门和公安部门在采集人口迁移数据时,除了对自身工作之需予以考虑外,还要尽量接轨于统计部门所收集的资料,实现数据共享。

2.3形成数据采集“一张网”,实现数据共享机制

篇3

非概率抽样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抽取样本时并不是依据随机原则。这类抽样有许多不同的具体抽取样本的方法。下面列举一些。

(1)判断选样。判断选样是指在抽取样本时,调查人员依据调查目的和对调查对象情况的了解,人为确定样本单元。实践中确定样本单元通常有几种情况,一种是选择“平均型”单元作为样本,选定的样本可以代表感兴趣的变量的平均水平,目的是了解总体平均水平的大置。另一种是“众数型”,即在调查总体中选择能够代表大多数单元情况的个体为样本。再一种是“特殊型”,如选择很好或很差的典型单元为样本,目的是“解剖麻雀”,分析研究造成这种异常的原因。

(2)方便抽样。方便抽样是指在抽取样本时依据方便原则,以达到最大限度降低调查成本的目的。典型的形式是“拦截式”调查,如在街道或居民小区拦住行人实施调查,在商场门口或柜台向消费者进行调查等。

(3)自愿样本。自愿样本不是经过抽取,而是由自愿接受调查的单元所组成的样本。比较典型的是网上调查,调查人员将调查问卷贴在相关内容的网页上,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填答。将调查问卷刊登在报刊上,读者可以自愿参加等。

(4)配额抽样。配额抽样是将总体中的各单元按一定标准划分为若干类型,将样本数额分配到各类型中,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的方法则没有严格限制,一般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单元。

二、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也成随机抽样,是指依据随机原则,按照某种事先设计的程序,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元的抽样方法。它具有下面几个特点:

(1)按照一定的概率以随机原则抽取样本。所为随机原则就在抽取样本时排除主观上有意识地抽取调查单元的情况是每个单元格都有一定的机会被抽中。需要注意的是,随机不等于“随便”,随即有严格的科学含义,可以用概率来描述,而“随便”带有人为的直观因素。

(2)每个单元格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或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3)当用样本对总体日标量进行估计时,要考虑该样本(或每个样本单元)被抽中的概率。

概率抽样调查可以被视为狭义的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的作用

抽样调查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节约费用。抽样调查能节约调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大大降低调查的费用。

(2)时效性强。有些调查有很强的时效性,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并提供调查数据。

(3)可以承担全面调查无法胜任的项目。对有些事物或客观现象,需要通过调查掌握其数据,但又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这是必须采用抽样调查。

(4)有助于提高调查数据的质量。虽然抽样调查只调查总体中的一小部分,用部分的调查结果推断总体,存在着抽样误差,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

抽样调查与普查

普查是一种全面的调查方法,它是指对研究总体中的所有单元逐一进行的调查。与全面调查相比,抽样调查虽然有许多特点和长处,但抽样调查不能代替普查,它们有各自的特殊作用。普查资料还是构造抽样框的极好素材,所以抽样调查需要与普查结合,相互补充。它们之间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抽样调查作为普查的补充。前面提到,对于有关国际民生的重要现象,需要采用普查的方法,了解总体中每个单元的情况,如我国进行过的普查有:人口普查、全国经济普查、全国农业普查等。

(2) 用抽样调查对全面统计资料进行评估和修正。例如:在异乡普查结束后,通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随机抽取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认真仔细的复核,对发生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计算误差率,作为对普查结果进行自量评估和数据修正的依据。

(3)利用抽样调查进行深层次分析。由于普查的范围广,接受调查的范围多,因而调查项目不可能太多。在普查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针对某些问题,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得更为详尽的资料,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4)利用抽样调查,提前获得总体目标量的估计。普查所涉及的单位多,数据浩繁,整理汇总工作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了尽快得到总体的某些特征的数据,可以采用抽样的方法,提前得到这些主要目标量的估计。

(5)普查为抽样框提供资料。普查或其他全面调查的资料(例如某些统计报表)可以为抽样调查所需要的抽样框提供资料,提供辅助信息以及提供抽样效率,同时也为样本轮换等提供基础资料。

抽样调查应用领域

近几十年来,抽样调查的理论和实践有了迅速的发展,抽样调查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需要统计数据的领域,都有可能采用抽样调查。常常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现象的调查。社会经济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目前我国政府统计部门制度化的抽样调查项目主要有: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农产量抽样调查;城市居民住户抽样调查;农村经济抽样调查;小型工业企业生产情况抽样调查,等等。

篇4

《浙教版教学参考书》针对本节课给出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抽样的概念,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不同的抽样方法可得不同的结果.(2)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3)了解抽样的基本要求,会根据要求编制简单的抽样方案.笔者因不能完全读懂教参而困惑重重.如:本节课所涉及的概念较多有普查、抽样、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对于这些概念该如何呈现?何时呈现为好?又如:判断调查方式的依据是否就是抽样的定义?再如:抽样的必要性、不同的抽样方法可得不同的结果在教学中该如何感受和体会?另外,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会编制方案,那么从了解抽样的基本要求到会根据要求编制简单的抽样方案,在教学中又该如何挖掘和渗透……

1.2“困境”解围,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

在备课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最终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两种调查方式(普查和抽样),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抽样的概念,感受抽样的必要性;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并在实际例子中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抽样方法可得到不同的结果;

4.了解抽样的基本要求,会根据要求编制简单的抽样方案.

2概念教学的设计“独具匠心”

为了更好的进行本节课的概念教学,笔者先后经历了数次修改和调整.今呈现两种完全不同的设计,希能给年轻教师的备课一些启示.

2.1概念教学的前后对比

1.有关普查和抽样概念的设计:

最初设计: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获取数据?

(1)为了了解你所在班级所有同学的视力情况;

(2)为了了解你所在学校初中生的视力情况;

(3)为了了解全国初中生的视力情况;

(4)为了买几斤甜一点的桔子.

设计说明:“视力”问题是教材中的引课素材,本环节的设置是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初中生的视力状况展开.情境(1)是为定义普查,情境(2)—(3)是为定义抽样的概念铺垫的.调查范围由小及大,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充分感受“不方便、不必要或不可能”.而情境(4)的设置是对抽样定义的进一步补充.最后由PPT给出完整的定义描述.

定稿设计:

(1)播放一段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要话题——关注青少年的视力问题.(网址:http://,第14届“爱眼日”视频,播放时间1分钟)

(2)在视力问题的对话交流中体会两种常用的调查方式——普查和抽样调查.

①为了解全班同学的视力状况,你有什么办法?

②为了解我校初中生的视力状况,你又有什么办法?

③为了解全国初中生的视力状况,你有什么办法?

设计说明:以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视力问题为主线,从一段关于青少年视力问题的视频报道出发,与学生一起经历从对全班到全校甚至全国初中生视力状况的了解.用三个“你有什么办法?”,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思考,感受普查和抽样是现实生活中两种常用的调查方式.并体会抽样的必要性,同时渗透用部分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普查和抽样的定义仅仅板书关键词如:逐一,总体抽取部分等.

2.有关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概念的设计

最初设计:为了解全国初中生的视力情况,丁丁同学设计了下面的调查方案——按东、西、南、北、中分区,每个区抽3所中学,并对这15所中学的全部1500名初中生进行视力测量.然后在幻灯片上依次呈现概念.如:我们把全国初中生的视力状况叫总体,在数学上把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每一个初中生的视力状况叫个体,我们把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最后设计了两组练习进一步巩固概念.

定稿设计:

(1)动态演示,感受概念形成过程

例:为了解同一批次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60支进行检测,然后用这60支灯管的使用寿命来估计这批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PPT动态演示抽样过程,此处略)

总体——这批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

个体——每支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

样本——被抽取60支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

样本容量——60(没有单位)

(2)具体实例,巩固和应用概念

为了解某试验田内小麦的长势情况,从中随机抽取100株小麦测量其高度,然后用这100株小麦的长势来估计这块试验田小麦的长势.请说出这个抽样方案中的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

设计说明:课标对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量的概念仅停留在了解层次,所以如何进行概念教学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通过图片、动画演示方式在实例中感受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从而到达形成概念的目的.用PPT动态演示,给学生一个强烈的冲击和对比,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感受和理解.又一次渗透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上老师没有细究概念中的字、词及表述,而是做到通过实例让了解和感受概念的形成过程,真正做到了淡化概念的表达形式,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感受与理解,这也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之一.

2.2两种设计的对比分析

两种设计的共同之处是都能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实例进行概念教学.但这两者关注的侧重点仍然有所区别.最初的设计侧重的是概念的应用,也就是说通过1个实例,给出抽样的相关概念及其精确表述,再用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和理解.而定稿设计侧重于概念的形成过程,把更多时间放在学生对概念的感受和体验上.尤其是采用生动的动态演示,让学生体会抽样的过程.在视觉上也给学生强烈的冲击和对比,对“什么是抽样”,“为什么要抽样”,“怎样抽样”印象非常深刻,有效地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于相关概念的介绍也别具匠心,做到既淡化概念形式.而又不失概念本质.

23对概念教学的一点思考

概念教学一直是许多一线教师困惑的课型.本节课是一节非常典型的概念课,涉及的概念颇多,教材中做给的描述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对概念教学《课标》一再强调“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作为本节课的亮点之一是对于概念教学的把握始终让学生在实例中感受或体会,注重概念的理解.比如对普查和抽样调查概念仅仅强调关键词和老师简单的进行口头描述,对于“不可能、不方便或不必要”分别渗透在全国中学生视力、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以及小麦长势状况的调查中;对于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概念的介绍也是仅仅把握学生的直观感受,并用“像这样……,我们把它叫做总体、个体等”.总之,在概念教学中我们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并从中进行归纳概括.真正做到了淡化概念的表达形式,注重概念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感悟,帮助学生克服机械的记忆.

3方案设计的呈现“丰富多元”

3.1方案设计的前后对比

最初设计:

师:同学们觉得在什么时候用普查方式较好?什么时候用抽样调查方式较好呢?抽样调查它有什么优点?在用抽样调查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说明:通过设问及时引导学生对两种调查方式进行小结提升.至于调查应注意什么是为后续应用——编制方案服务.

定稿设计:

1.体验不同的抽样,得到不同的结果

例:为了解某校初中生的视力情况,小明、小军、小颖和小亮四位同学给出了各自的抽样方案;

小明:我在八年级随机调查了200名同学.

小军:我在图书馆门口随机调查了200名同学.

小颖:我在班调查了8名同小组的同学.

视力11.2以上10.8~1.210.8以下人数131411小亮:我在校门口随机调查了200名同学,其中有85人视力在0.8以下,65人视力在0.8~1.2之间,50人视力在1.2以上.

篇5

第二,放宽年龄上限。我国的失业统计年龄上限应该和国际一样,即65岁及以上者。随着我国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很多到了退休年龄的人有继续工作的愿望,同时也具备这个能力。因此

,对于其他符合失业定义的人应该统计在内。

(二)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在城镇和农村实行两套失业统计制度,同时兼顾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需要,并注意官方与民间结合。在城镇全面实行失业抽样统计制度,而在农村的乡镇企业中实行失业抽样统计制度,对完全依附在土地上的农业失业人口则采取推测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对城镇采取住户抽样制,加大抽样比率。我国的城镇人口数量大,同时经济条件有限,因此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实行1/1600的抽样比率。但是,1/18238的比率也显得太低,因此,可以考虑实行1/5000的抽样比率,同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而且要兼顾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资料的要求,比较合适的方法是各地区在完成国家调查任务的同时,在国家样本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样本以达到在本地区也有代表性,这样能以最少的经济投入取得最满意的统计结果。

在农村,对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劳动者的失业情况进行抽样调查,以此推算其中的失业人数和失业率,这时也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而对依附在土地上的农业失业人口,由于其隐蔽性较强,因此可以考虑按照推算隐性失业的办法来进行推算或者估计。具体方法见本小节第3点。

另外,虽然我国的失业统计数据是由官方,但这并不排斥官方与民间各种机构的合作。譬如,对失业统计理论的研究、对失业调查项目的展开等等,都可以由政府采取招标的形式进行,这样能保证专业人士的参与,而且具有一定的效率和效果。

第二,以常住失业人口统计为主,同时监测流动人口失业情况。在我国户籍改革并没有实现“城乡实行统一的户籍制度”的目标前,失业统计最好以常住人口抽样调查为主,同时监测流动人口的失业情况,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失业统计更完整,同时能从宏观上指导和调控流动人口的就业,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盲流现象和社会问题。区分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标准是在调查小区居住时间半年以上(或者居住不满半年,但是离开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而我国进行常住人口登记的调查小区范围是: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以及不设区的市所辖镇的居民委员会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管辖范围内的地区。以时间期限和地理范围为标准,可以抽取那些管理得比较完善的地区进行流动人口的失业统计,以此来推算全部流动人口的失业情况。在计算出常住人口失业率和流动人口失业率后,通过观察二者的高低(具体数字的高低各地区会有所不同),能对本地区的就业进行一定的指导。

随着我国户籍改革的到位和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信息联网(注:公安部治安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1年底,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实施,全国约有250个城市建成“百城联网工程”,约有6.5亿常住人口信息实现了网上查询。),我国的失业统计抽样调查体系将会更准确和完整。到那时,如果能实现不重复登记,那么各个城镇地区的失业率的加权平均数就是全国范围内的失业率,其权数为该地区的全部失业调查人口占全国失业调查人口的比重。

第三,对“隐性失业”做出补充统计。我国城镇和农村都存在“隐性失业”,但是他们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城镇主要是低效劳动,农村则是边际产出为零或者负数的劳动,因此,对他们的推算或者估计方法有所不同。

在估算城镇隐性失业人口时,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是采用实际有效工时推算。例如,2000年城镇从业人员为21274万人,如果有效工时是制度工时的80%~85%,那么隐性失业人数大约为对3191.1~4254.8万人。而有效工时占制度工时的比重,需要通过模型或者函数测算出来。

对于农村的隐性失业人口估算,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国际对比法,即在农业产值比重相当的国家或者历史时期下,找出一般农业劳动力比重标准,然后将中国的农业劳动力比重与此标准对照,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农业隐性失业。二是抽样调查估算法,即通过对部分农村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得到的样本特征来推断整个农村的隐性失业率。作为这项调查的单位由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权威部门。国家统计局曾用这一方法测算出1994年我国的农村隐性失业人数为1.1亿,隐性失业率为25%。三是各种模型推算法。笔者倾向于使用抽样调查估算法,因为这可以作为以后农村失业抽样调查的理论基础,为下一步的失业统计改革打好基础。

第四,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失业统计应该有所不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完善发达地区的失业统计系统,譬如在调查频率、调查范围上首先与国际接轨;对于不同的行业,可以规定不同的就业和失业标准,可以采取不同的统计方法,而且在对失业结构作进一步分析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指标,从而对该行业失业问题的解决起到一种宏观指导的作用。

第五,加大调查频率。我国对外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是以年计的,这对现实的就业情况没有很大的实际用途。另外,我国的流动人口失业情况调查的对象是在调查区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更是要求时间上的及时性。但是我国疆土大、人口多,不可能实现一个月对外报告一次的频率。因此建议每季度报告一次,这样能对现实的就业进行比较好的指导。

二、现行失业统计存在的问题

(一)失业定义中的“工作时间”定额太低

在我国的调查失业定义中,把在调查标准时间前一周内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不足1小时者均视为失业人口。而国外的情况是:美国规定为在调查周内工作不满15小时,法国规定不满20小时者即为失业,他们的工作时间均超过正常工作时间的1/3甚至达到一半。这样一来,我国的工作时间标准就显得偏低,而且现实生活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一周工作一小时,按照我国目前的工资水平,一个普通人显然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活。

(二)统计范围狭窄

我国目前对外公布的只有城镇登记失业统计,它以户藉为依据、是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产物,是户口与就业等各种社会待遇挂钩的结果,其统计的范围与国际通行的失业统计相比要小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包括城镇非常住人口。我国的失业统计按常住人口登记的原则进行劳动力抽样调查,而事实上,我国人口流动数量巨大,每年光是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农民工就有数千万,如果不对这部分人口进行失业统计,那么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政府不能知道流动人口的失业率,对其无法控制;而流动人口本身不能知道自己在本地区是否存在很高的失业率,不能对自己的工作流向有很好的了解,造成了盲流现象和社会的不安定。

第二,没有把乡村人口纳入失业率的统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60%以上,见表1。

而在我国的从业人员中,乡村人口则占了70%以上的比重,见表2。

占人口总数及从业人员数如此大比重的乡村人口的失业情况在我国却一直没有得到反映,可以说是失业统计的重大缺陷。而我国乡村确实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失业,只不过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隐蔽性强,因此长期以来没有被重视,但这绝对不意味着我国的失业统计就能忽视这一点。此外,我国拥有1.3亿左右的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注:1996~2000年,我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分别为:13508、13050、12537、12704、12820万人。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107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而且数量每年有所变动,这说明,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分子,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也面临着市场的考验和失业问题。我国的失业统计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第三,抽样比率太低。我国在城镇劳动力住户抽样调查中,只抽取了2.5万人。以2000年城镇人口45594万人(已经剔除了不以户记的军人数250万)计算(注: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94、101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抽样比大约为1/18238,而美国的则为1/1600。可见这个比率太低了。

第四,失业统计的年龄界限僵化。我国的调查失业统计的年龄界限与国际一致,但是登记失业年龄界限却很不合理,仅限定为男16~50岁,女16~45岁,上限连退休年龄都不到(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男60岁,女55岁),这一方面使得很多在劳动年龄内(一般是16~65岁)的人都没有包含进去,另一方面,很多超过退休年龄的人仍然具有劳动能力并且有工作要求,他们完全符合失业的定义,但是却没有被包含到失业人口中去。这必然使得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和实际值偏离较大。

(三)指标设计不完整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反映“就业不足”和“隐性失业”现象。就业不足的统计定义是指非个人原因,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时间的一半(即20小时),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人员。按此标准,我国就业不足人员是大量存在的,如单位的富余人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等等。就业不足从工作时间上讲是处于就业状态(超过正常工作时间的1/3),但是这种就业并不让人满意,人们仍然有寻找更多工作的意愿,因此失业统计中应该另设指标对此进行反应。

隐性失业的通俗解释是:形式上就业,实际上没有就业。经济学解释就是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者负数的就业。这种情况在我国城乡非常普遍。当然,隐性失业人口中的绝大部分是就业不足人员,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相同,只是隐性失业更为严重和隐蔽,因为他的劳动时间也许达到了就业的定义,但是他创造的边际利润却等于零或者为负。对这部分人的测定和统计,显然更为困难,但是完全不反映这个现象绝对是失业统计的不足之处。

第二,在失业指标设计上,缺乏深度和广度。我国的失业统计仅有失业人数和失业率指标,然后是根据年龄、性别和失业原因等对失业进行的简单分析的表格,缺乏大量的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其他数据,如按产业、地区、失业时间长短等划分的失业数据。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查,由此带来的就业和失业情况究竟如何,对政府制定政策有很大影响;我国地区间发展速度不同,失业水平也是不同的,但是缺少具体数据的支持,这也不利于当地政府进行调控和人们理性选择就业地区;分析失业时间的长短也能判断我国的经济周期等情况,反映了失业和就业的连贯性。但是失业统计体系却缺少这些数据,这使得它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了。

(四)操作性问题

第一,时效性不强。我国失业人口统计资料(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情况)是以年末最后一天的失业人员计算的,不能反映全年的失业情况,部分失去了政策依据的价值。试想,在年末一个失业一年的劳动者和一个失业一周的劳动者怎能同日而语?然而他们被等同的计入了失业人数。

目前主要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失业率调查的频率是: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是每月调查五次,英国、法国、德国是每年调查一次(这三个国家的月度失业数据为登记数)。我国显然还存在差距。

第二,登记失业并不完善、严密。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仅限于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没有正式登记的就不算在失业之列。这样的标准有两个缺陷:一是失业、下岗人员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登记,在统计时就难免被遗漏;二是导致了以“登记与否”为依据,而不是根据“劳动事实”来登记失业。例如:部分进行登记的人员可能仍在从事有报酬的工作,且工作时间超过规定的时间(比如一小时),如零工、摊贩(事实上的就业者)等却被统计在失业者之中;有的登记失业人员在找到工作以后不去劳动部门消除登记。这些情况都影响了统计数字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袁志刚.失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杨宜勇.失业冲击波—中国就业发展报告[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3杨缅昆,章飚.失业统计:一个尚待开发的核算领域[J].统计研究,1997,(5)

4成健梅.我国失业统计的国际比较与改进[J].中国统计,2001,(2).

篇6

(二)统计范围狭窄

我国目前对外公布的只有城镇登记失业统计,它以户藉为依据、是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产物,是户口与就业等各种社会待遇挂钩的结果,其统计的范围与国际通行的失业统计相比要小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包括城镇非常住人口。

我国的失业统计按常住人口登记的原则进行劳动力抽样调查,而事实上,我国人口流动数量巨大,每年光是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农民工就有数千万,如果不对这部分人口进行失业统计,那么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政府不能知道流动人口的失业率,对其无法控制;而流动人口本身不能知道自己在本地区是否存在很高的失业率,不能对自己的工作流向有很好的了解,造成了盲流现象和社会的不安定。

第二,没有把乡村人口纳入失业率的统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60%以上,见表1。

而在我国的从业人员中,乡村人口则占了70%以上的比重,见表2。

占人口总数及从业人员数如此大比重的乡村人口的失业情况在我国却一直没有得到反映,可以说是失业统计的重大缺陷。而我国乡村确实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失业,只不过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隐蔽性强,因此长期以来没有被重视,但这绝对不意味着我国的失业统计就能忽视这一点。此外,我国拥有1.3亿左右的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注:1996~2000年,我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分别为:13508、13050、12537、12704、12820万人。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107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而且数量每年有所变动,这说明,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分子,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也面临着市场的考验和失业问题。我国的失业统计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表1中国历年人口数及其构成(单位:万人,%)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91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表2中国历年从业人数及其构成(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107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第三,抽样比率太低。我国在城镇劳动力住户抽样调查中,只抽取了2.5万人。以2000年城镇人口45594万人(已经剔除了不以户记的军人数250万)计算(注: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94、101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抽样比大约为1/18238,而美国的则为1/1600。可见这个比率太低了。

第四,失业统计的年龄界限僵化。我国的调查失业统计的年龄界限与国际一致,但是登记失业年龄界限却很不合理,仅限定为男16~50岁,女16~45岁,上限连退休年龄都不到(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男60岁,女55岁),这一方面使得很多在劳动年龄内(一般是16~65岁)的人都没有包含进去,另一方面,很多超过退休年龄的人仍然具有劳动能力并且有工作要求,他们完全符合失业的定义,但是却没有被包含到失业人口中去。这必然使得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和实际值偏离较大。

(三)指标设计不完整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反映“就业不足”和“隐性失业”现象。就业不足的统计定义是指非个人原因,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时间的一半(即20小时),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人员。按此标准,我国就业不足人员是大量存在的,如单位的富余人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等等。就业不足从工作时间上讲是处于就业状态(超过正常工作时间的1/3),但是这种就业并不让人满意,人们仍然有寻找更多工作的意愿,因此失业统计中应该另设指标对此进行反应。

隐性失业的通俗解释是:形式上就业,实际上没有就业。经济学解释就是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者负数的就业。这种情况在我国城乡非常普遍。当然,隐性失业人口中的绝大部分是就业不足人员,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相同,只是隐性失业更为严重和隐蔽,因为他的劳动时间也许达到了就业的定义,但是他创造的边际利润却等于零或者为负。对这部分人的测定和统计,显然更为困难,但是完全不反映这个现象绝对是失业统计的不足之处。

第二,在失业指标设计上,缺乏深度和广度。我国的失业统计仅有失业人数和失业率指标,然后是根据年龄、性别和失业原因等对失业进行的简单分析的表格,缺乏大量的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其他数据,如按产业、地区、失业时间长短等划分的失业数据。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查,由此带来的就业和失业情况究竟如何,对政府制定政策有很大影响;我国地区间发展速度不同,失业水平也是不同的,但是缺少具体数据的支持,这也不利于当地政府进行调控和人们理性选择就业地区;分析失业时间的长短也能判断我国的经济周期等情况,反映了失业和就业的连贯性。但是失业统计体系却缺少这些数据,这使得它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了。

(四)操作性问题

第一,时效性不强。我国失业人口统计资料(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情况)是以年末最后一天的失业人员计算的,不能反映全年的失业情况,部分失去了政策依据的价值。试想,在年末一个失业一年的劳动者和一个失业一周的劳动者怎能同日而语?然而他们被等同的计入了失业人数。

目前主要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失业率调查的频率是: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是每月调查五次,英国、法国、德国是每年调查一次(这三个国家的月度失业数据为登记数)。我国显然还存在差距。

第二,登记失业并不完善、严密。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仅限于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没有正式登记的就不算在失业之列。这样的标准有两个缺陷:一是失业、下岗人员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登记,在统计时就难免被遗漏;二是导致了以“登记与否”为依据,而不是根据“劳动事实”来登记失业。例如:部分进行登记的人员可能仍在从事有报酬的工作,且工作时间超过规定的时间(比如一小时),如零工、摊贩(事实上的就业者)等却被统计在失业者之中;有的登记失业人员在找到工作以后不去劳动部门消除登记。这些情况都影响了统计数字的准确性。

二、我国失业统计的改革

(一)失业口径的界定

第一,提高 “工作时间”的定额。用“一小时”的工作时间来确定就业和失业界限,这个定额太低了,因此,建议按照正常工作时间的1/3来定额,我国实行的是8小时5天工作制,因此可以把在调查周内工作13或者14小时以内作为失业的标准之一。

第二,放宽年龄上限。我国的失业统计年龄上限应该和国际一样,即65岁及以上者。随着我国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很多到了退休年龄的人有继续工作的愿望,同时也具备这个能力。因此

,对于其他符合失业定义的人应该统计在内。

(二)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在城镇和农村实行两套失业统计制度,同时兼顾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需要,并注意官方与民间结合。在城镇全面实行失业抽样统计制度,而在农村的乡镇企业中实行失业抽样统计制度,对完全依附在土地上的农业失业人口则采取推测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对城镇采取住户抽样制,加大抽样比率。我国的城镇人口数量大,同时经济条件有限,因此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实行1/1600的抽样比率。但是,1/18238的比率也显得太低,因此,可以考虑实行1/5000的抽样比率,同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而且要兼顾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资料的要求,比较合适的方法是各地区在完成国家调查任务的同时,在国家样本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样本以达到在本地区也有代表性,这样能以最少的经济投入取得最满意的统计结果。

在农村,对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劳动者的失业情况进行抽样调查,以此推算其中的失业人数和失业率,这时也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而对依附在土地上的农业失业人口,由于其隐蔽性较强,因此可以考虑按照推算隐性失业的办法来进行推算或者估计。具体方法见本小节第3点。

另外,虽然我国的失业统计数据是由官方,但这并不排斥官方与民间各种机构的合作。譬如,对失业统计理论的研究、对失业调查项目的展开等等,都可以由政府采取招标的形式进行,这样能保证专业人士的参与,而且具有一定的效率和效果。

第二,以常住失业人口统计为主,同时监测流动人口失业情况。在我国户籍改革并没有实现“城乡实行统一的户籍制度”的目标前,失业统计最好以常住人口抽样调查为主,同时监测流动人口的失业情况,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失业统计更完整,同时能从宏观上指导和调控流动人口的就业,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盲流现象和社会问题。区分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标准是在调查小区居住时间半年以上(或者居住不满半年,但是离开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而我国进行常住人口登记的调查小区范围是: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以及不设区的市所辖镇的居民委员会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管辖范围内的地区。以时间期限和地理范围为标准,可以抽取那些管理得比较完善的地区进行流动人口的失业统计,以此来推算全部流动人口的失业情况。在计算出常住人口失业率和流动人口失业率后,通过观察二者的高低(具体数字的高低各地区会有所不同),能对本地区的就业进行一定的指导。

随着我国户籍改革的到位和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信息联网(注:公安部治安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1年底,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实施,全国约有250个城市建成“百城联网工程”,约有6.5亿常住人口信息实现了网上查询。),我国的失业统计抽样调查体系将会更准确和完整。到那时,如果能实现不重复登记,那么各个城镇地区的失业率的加权平均数就是全国范围内的失业率,其权数为该地区的全部失业调查人口占全国失业调查人口的比重。

第三,对“隐性失业”做出补充统计。我国城镇和农村都存在“隐性失业”,但是他们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城镇主要是低效劳动,农村则是边际产出为零或者负数的劳动,因此,对他们的推算或者估计方法有所不同。

在估算城镇隐性失业人口时,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是采用实际有效工时推算。例如,2000年城镇从业人员为21274万人,如果有效工时是制度工时的80%~85%,那么隐性失业人数大约为对3191.1~4254.8万人。而有效工时占制度工时的比重,需要通过模型或者函数测算出来。

篇7

(二)统计范围狭窄

我国目前对外公布的只有城镇登记失业统计,它以户藉为依据、是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产物,是户口与就业等各种社会待遇挂钩的结果,其统计的范围与国际通行的失业统计相比要小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包括城镇非常住人口。

我国的失业统计按常住人口登记的原则进行劳动力抽样调查,而事实上,我国人口流动数量巨大,每年光是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农民工就有数千万,如果不对这部分人口进行失业统计,那么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政府不能知道流动人口的失业率,对其无法控制;而流动人口本身不能知道自己在本地区是否存在很高的失业率,不能对自己的工作流向有很好的了解,造成了盲流现象和社会的不安定。

第二,没有把乡村人口纳入失业率的统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60%以上,见表1。

而在我国的从业人员中,乡村人口则占了70%以上的比重,见表2。

占人口总数及从业人员数如此大比重的乡村人口的失业情况在我国却一直没有得到反映,可以说是失业统计的重大缺陷。而我国乡村确实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失业,只不过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隐蔽性强,因此长期以来没有被重视,但这绝对不意味着我国的失业统计就能忽视这一点。此外,我国拥有1.3亿左右的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注:1996~2000年,我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分别为:13508、13050、12537、12704、12820万人。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107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而且数量每年有所变动,这说明,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分子,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也面临着市场的考验和失业问题。我国的失业统计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表1中国历年人口数及其构成(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91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表2中国历年从业人数及其构成(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107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第三,抽样比率太低。我国在城镇劳动力住户抽样调查中,只抽取了2.5万人。以2000年城镇人口45594万人(已经剔除了不以户记的军人数250万)计算(注: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94、101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抽样比大约为1/18238,而美国的则为1/1600。可见这个比率太低了。

第四,失业统计的年龄界限僵化。我国的调查失业统计的年龄界限与国际一致,但是登记失业年龄界限却很不合理,仅限定为男16~50岁,女16~45岁,上限连退休年龄都不到(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男60岁,女55岁),这一方面使得很多在劳动年龄内(一般是16~65岁)的人都没有包含进去,另一方面,很多超过退休年龄的人仍然具有劳动能力并且有工作要求,他们完全符合失业的定义,但是却没有被包含到失业人口中去。这必然使得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和实际值偏离较大。

(三)指标设计不完整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反映“就业不足”和“隐性失业”现象。就业不足的统计定义是指非个人原因,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时间的一半(即20小时),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人员。按此标准,我国就业不足人员是大量存在的,如单位的富余人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等等。就业不足从工作时间上讲是处于就业状态(超过正常工作时间的1/3),但是这种就业并不让人满意,人们仍然有寻找更多工作的意愿,因此失业统计中应该另设指标对此进行反应。

隐性失业的通俗解释是:形式上就业,实际上没有就业。经济学解释就是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者负数的就业。这种情况在我国城乡非常普遍。当然,隐性失业人口中的绝大部分是就业不足人员,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相同,只是隐性失业更为严重和隐蔽,因为他的劳动时间也许达到了就业的定义,但是他创造的边际利润却等于零或者为负。对这部分人的测定和统计,显然更为困难,但是完全不反映这个现象绝对是失业统计的不足之处。

第二,在失业指标设计上,缺乏深度和广度。我国的失业统计仅有失业人数和失业率指标,然后是根据年龄、性别和失业原因等对失业进行的简单分析的表格,缺乏大量的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其他数据,如按产业、地区、失业时间长短等划分的失业数据。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查,由此带来的就业和失业情况究竟如何,对政府制定政策有很大影响;我国地区间发展速度不同,失业水平也是不同的,但是缺少具体数据的支持,这也不利于当地政府进行调控和人们理性选择就业地区;分析失业时间的长短也能判断我国的经济周期等情况,反映了失业和就业的连贯性。但是失业统计体系却缺少这些数据,这使得它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了。

(四)操作性问题

第一,时效性不强。我国失业人口统计资料(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情况)是以年末最后一天的失业人员计算的,不能反映全年的失业情况,部分失去了政策依据的价值。试想,在年末一个失业一年的劳动者和一个失业一周的劳动者怎能同日而语?然而他们被等同的计入了失业人数。

目前主要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失业率调查的频率是: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是每月调查五次,英国、法国、德国是每年调查一次(这三个国家的月度失业数据为登记数)。我国显然还存在差距。

第二,登记失业并不完善、严密。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仅限于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没有正式登记的就不算在失业之列。这样的标准有两个缺陷:一是失业、下岗人员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登记,在统计时就难免被遗漏;二是导致了以“登记与否”为依据,而不是根据“劳动事实”来登记失业。例如:部分进行登记的人员可能仍在从事有报酬的工作,且工作时间超过规定的时间(比如一小时),如零工、摊贩(事实上的就业者)等却被统计在失业者之中;有的登记失业人员在找到工作以后不去劳动部门消除登记。这些情况都影响了统计数字的准确性。

二、我国失业统计的改革

(一)失业口径的界定

第一,提高“工作时间”的定额。用“一小时”的工作时间来确定就业和失业界限,这个定额太低了,因此,建议按照正常工作时间的1/3来定额,我国实行的是8小时5天工作制,因此可以把在调查周内工作13或者14小时以内作为失业的标准之一。

第二,放宽年龄上限。我国的失业统计年龄上限应该和国际一样,即65岁及以上者。随着我国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很多到了退休年龄的人有继续工作的愿望,同时也具备这个能力。因此

,对于其他符合失业定义的人应该统计在内。

(二)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在城镇和农村实行两套失业统计制度,同时兼顾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需要,并注意官方与民间结合。在城镇全面实行失业抽样统计制度,而在农村的乡镇企业中实行失业抽样统计制度,对完全依附在土地上的农业失业人口则采取推测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对城镇采取住户抽样制,加大抽样比率。我国的城镇人口数量大,同时经济条件有限,因此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实行1/1600的抽样比率。但是,1/18238的比率也显得太低,因此,可以考虑实行1/5000的抽样比率,同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而且要兼顾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资料的要求,比较合适的方法是各地区在完成国家调查任务的同时,在国家样本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样本以达到在本地区也有代表性,这样能以最少的经济投入取得最满意的统计结果。

在农村,对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劳动者的失业情况进行抽样调查,以此推算其中的失业人数和失业率,这时也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而对依附在土地上的农业失业人口,由于其隐蔽性较强,因此可以考虑按照推算隐性失业的办法来进行推算或者估计。具体方法见本小节第3点。

另外,虽然我国的失业统计数据是由官方,但这并不排斥官方与民间各种机构的合作。譬如,对失业统计理论的研究、对失业调查项目的展开等等,都可以由政府采取招标的形式进行,这样能保证专业人士的参与,而且具有一定的效率和效果。

第二,以常住失业人口统计为主,同时监测流动人口失业情况。在我国户籍改革并没有实现“城乡实行统一的户籍制度”的目标前,失业统计最好以常住人口抽样调查为主,同时监测流动人口的失业情况,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失业统计更完整,同时能从宏观上指导和调控流动人口的就业,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盲流现象和社会问题。区分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标准是在调查小区居住时间半年以上(或者居住不满半年,但是离开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而我国进行常住人口登记的调查小区范围是: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以及不设区的市所辖镇的居民委员会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管辖范围内的地区。以时间期限和地理范围为标准,可以抽取那些管理得比较完善的地区进行流动人口的失业统计,以此来推算全部流动人口的失业情况。在计算出常住人口失业率和流动人口失业率后,通过观察二者的高低(具体数字的高低各地区会有所不同),能对本地区的就业进行一定的指导。

随着我国户籍改革的到位和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信息联网(注:公安部治安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1年底,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实施,全国约有250个城市建成“百城联网工程”,约有6.5亿常住人口信息实现了网上查询。),我国的失业统计抽样调查体系将会更准确和完整。到那时,如果能实现不重复登记,那么各个城镇地区的失业率的加权平均数就是全国范围内的失业率,其权数为该地区的全部失业调查人口占全国失业调查人口的比重。

第三,对“隐性失业”做出补充统计。我国城镇和农村都存在“隐性失业”,但是他们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城镇主要是低效劳动,农村则是边际产出为零或者负数的劳动,因此,对他们的推算或者估计方法有所不同。

在估算城镇隐性失业人口时,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是采用实际有效工时推算。例如,2000年城镇从业人员为21274万人,如果有效工时是制度工时的80%~85%,那么隐性失业人数大约为对3191.1~4254.8万人。而有效工时占制度工时的比重,需要通过模型或者函数测算出来。

篇8

A.1+B.1﹣C.2D.﹣2

【考点】相反数.

【分析】根据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可得一个数的相反数.

【解答】解:﹣2的相反数是2,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相反数,在一个数的前面加上负号就是这个数的相反数.

2.埃及金字塔类似于几何体()

A.圆锥B.圆柱C.棱锥D.棱柱

【考点】认识立体图形.

【专题】几何图形问题.

【分析】根据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棱锥的定义分析即可求解.

【解答】解:埃及金字塔底面是多边形,侧面是有公共顶点的三角形,所以是棱锥.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棱锥的概念的掌握情况.棱锥的定义:如果一个多面体的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那么这个多面体叫做棱锥.

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9.06×105,则原数是()

A.9060B.90600C.906000D.9060000

【考点】科学记数法—原数.

【分析】根据科学记数法的定义,由9.06×105的形式,可以得出原式等于9.06×100000=906000,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9.06×105=906000,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学记数法化为原数,得出原式等于9.06×100000=906000是解题关键.

4.利用一副三角尺不能画出的角的度数是()

A.15°B.80°C.105°D.135°

【考点】角的计算.

【分析】根据角的和差,可得答案.

【解答】解:A、利用45°角与30°角,故A不符合题意;

B、一副三角板无法画出80°角,故B符合题意;

C、利用45°角与60°角,故C不符合题意;

D、利用45°角与90°角,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角的计算,利用了角的和差,熟悉一副三角板的各角是解题关键.

5.下列调查,不适合抽样调查的是()

A.想知道一大锅汤的味道

B.要了解我市居民节约用电的情况

C.香港市民对“非法占中”事件的看法

D.要了解“神舟6号”运载火箭各零件的正常情况

【考点】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

【分析】由普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准确,但所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而抽样调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近似.

【解答】解:A、想知道一大锅汤的味道必须进行抽样调查,选项错误;

B、要了解我市居民节约用电的情况,人数太多,适合抽样调查,选项错误;

C、香港市民对“非法占中”事件的看法,人数太多,适合抽样调查,选项错误;

D、要了解“神舟6号”运载火箭各零件的正常情况,事关重大必须进行全面调查,不适合抽样调查.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的区别,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

6.下列去括号或添括号正确的是()

A.x+(y﹣2)=x+y+2B.x﹣(y﹣1)=x﹣y﹣1C.x﹣y+1=x﹣(y﹣1)D.x+y﹣1=x+(y+1)

【考点】去括号与添括号.

【分析】根据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分别对每一项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A.x+(y﹣2)=x+y﹣2,故本选项错误,

B.x﹣(y﹣1)=x﹣y+1,故本选项错误,

C.x﹣y+1=x﹣(y﹣1),故本选项正确,

D.x+y﹣1=x+(y﹣1),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去括号与添括号,添括号时,若括号前是“+”,添括号后,括号里的各项都不改变符号;若括号前是“﹣”,添括号后,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也一样.

7.如图,把原来弯曲的河道改直,A,B两地间的河道长度变短,这样做的道理是()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B.两点确定一条线段

C.两点之间,直线最短D.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考点】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分析】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把弯曲的河道改直,能够缩短航程.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线段的性质,属于基础题,关键是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8.已知x=﹣2是方程2x+m﹣4=0的一个根,则m的值是()

A.8B.﹣8C.0D.2

【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专题】计算题.

【分析】虽然是关于x的方程,但是含有两个未知数,其实质是知道一个未知数的值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解答】解:把x=﹣2代入2x+m﹣4=0

得:2×(﹣2)+m﹣4=0

解得:m=8.

故选A.

【点评】本题含有一个未知的系数.根据已知条件求未知系数的方法叫待定系数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常用此法求函数解析式.

9.某商场购进一批服装,每件进价为200元,由于换季滞销,商场决定将这种服装按标价的六折销售,若打折后每件服装仍能获利20%,则该服装标价是()

A.350元B.400元C.450元D.500元

【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专题】销售问题.

【分析】设该服装标价为x元,根据售价﹣进价=利润列出方程,解出即可.

【解答】解:设该服装标价为x元,

由题意,得0.6x﹣200=200×20%,

解得:x=400.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0.下列变形:①如果a=b,则ac2=bc2;②如果ac2=bc2,则a=b;③如果a=b,则3a﹣1=3b﹣1;④如果,则a=b,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③D.②④

【考点】等式的性质.

【分析】分别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而判断得出答案.

【解答】解:①如果a=b,则ac2=bc2,正确;

②如果ac2=bc2,则a=b(c≠0),故此选项错误;

③如果a=b,则3a﹣1=3b﹣1,正确;

④如果,则a=b,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等式的性质,正确把握等式基本性质是解题关键.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24分)

11.若|x|=3,则x=±3.

【考点】绝对值.

【分析】根据绝对值的性质解答即可.

【解答】解:|x|=3,

x=±3.

故答案为:±3.

【点评】本题考查了绝对值的性质,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12.已知a,b两数在数轴上的表示如图所示,则﹣a>b.(填“>”、“=”或“<”)

【考点】有理数大小比较;数轴.

【专题】推理填空题;实数.

【分析】根据数轴的特征:一般来说,当数轴方向朝右时,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可得a>0>b,而且|a|<|b|,所以﹣a>b,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解:根据数轴的特征,可得

a>0>b,而且|a|<|b|,

﹣a>b.

故答案为:>.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①正数都大于0;②负数都小于0;③正数大于一切负数;④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其值反而小.

(2)此题还考查了在数轴上表示数的方法,以及数轴的特征:一般来说,当数轴方向朝右时,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要熟练掌握.

13.列代数式:a只鸡和b只兔同笼,鸡脚和兔脚共2a+4b只.

【考点】列代数式.

【专题】推理填空题.

【分析】根据一只鸡有两只脚,一个兔子有四只脚,从而可以求出a只鸡和b只兔一共有多少只脚.

【解答】解:a只鸡和b只兔同笼,

鸡脚和兔脚共有2a+4b只.

故答案为:2a+4b.

【点评】本题考查列代数式,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可以列出相应的代数式.

14.若xmy2与﹣xyn是同类项,则mn等于1.

【考点】同类项.

【分析】根据同类项的定义中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列出方程,解方程求得m和n的值,代入代数式计算即可.

【解答】解:xmy2与﹣xyn是同类项,

m=1,n=2,

则mn=1.

故答案为:1.

【点评】本题考查同类项的定义,掌握所含字母相同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是同类项是解题的关键.

15.按照下图所示的操作步骤,若输入x的值为3,则输出的值为7.

【考点】代数式求值.

【专题】图表型.

【分析】根据图表的意思,列出代数式,将x=3代入求值即可.

【解答】解:由图表可知,输出的算式为(x﹣5)2+3,

当x=3时,(x﹣5)2+3=(3﹣5)2+3=7.

故答案为:7.

【点评】本题考查了代数式求值.解答本题的关键就是弄清楚题图给出的计算程序.

16.观察下列一列数,探求其规律:

﹣1,,﹣,,﹣,,…第n个数是.

【考点】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

【专题】规律型.

【分析】观察已知,发现该列数,奇数项为负数,偶数项为正数,分数的分子为1,分母为等差数列,由此求出答案.

【解答】解:观察已知一列数,

第1个数:﹣1=(﹣1)1×,

第2个数:﹣1=(﹣1)2×,

第3个数:﹣1=(﹣1)3×,

第4个数:﹣1=(﹣1)4×,

第5个数:﹣1=(﹣1)5×,

第6个数:﹣1=(﹣1)6×,

第n个数:(﹣1)n×=.

故答案为:.

【点评】题目考查了数字的变化规律,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所求数字与序号的关系,题目整体较为简单,适合随堂训练.

三、解答题(共9小题,满分66分)

17.计算:﹣12016+16÷[(﹣4)2×|﹣2|].

【考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专题】计算题;实数.

【分析】原式先计算乘方运算,再计算乘除运算,最后算加减运算即可得到结果.

【解答】解:原式=﹣1+16÷(16×2)=﹣1+16÷32=﹣1+=﹣.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18.解方程:﹣=1.

【考点】解一元一次方程.

【专题】计算题.

【分析】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将x系数化为1,即可求出解.

【解答】解:去分母得:5(x+1)﹣3(x﹣2)=15,

去括号得:5x+5﹣3x+6=15,

移项合并得:2x=4,

解得:x=2.

【点评】此题考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其步骤为: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将未知数系数化为1,求出解.

19.如图,在同一个平面内有四个点A、B、C、D.

①画射线CD;②画直线AD;③连接AB;④直线BD与直线AC相交于点O.

【考点】作图—基本作图.

【专题】作图题.

【分析】①画射线CD,以C为端点向CD方向延长;

②画直线AD,连接AD并向两方无限延长;

③画直线BD和AC的方法如②.

【解答】解:所作图形如下所示:

【点评】根据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利用作图工具作图,需要同学们有一定的理解力.

20.先化简,再求值:﹣(a2﹣3ab)+2(a2﹣2ab),其中a=﹣2,b=1.

【考点】整式的加减—化简求值.

【专题】计算题;整式.

【分析】原式去括号合并得到最简结果,把a与b的值代入计算即可求出值.

【解答】解:原式=﹣a2+3ab+2a2﹣4ab=a2﹣ab,

当a=﹣2,b=1时,原式=4+2=6.

【点评】此题考查了实数的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21.某课题小组为了了解某品牌电动自行车的销售情况,对某专卖店第一季度该品牌A、B、C、D四种型号的销售做了统计,绘制成如下两幅统计图(均不完整)

(1)该店第一季度售出这种品牌的电动自行车共多少辆?

(2)把两幅统计图补充完整;

(3)若该专卖店计划订购这四款型号的电动自行车1800辆,求C型电动自行车应订购多少辆?

【考点】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专题】图表型.

【分析】(1)根据B品牌210辆占总体的35%,即可求得总体;

(2)根据(1)中求得的总数和扇形统计图中C品牌所占的百分比即可求得C品牌的数量,进而补全条形统计图;根据条形统计图中A、D的数量和总数即可求得所占的百分比,从而补全扇形统计图;

(3)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占的百分比即可求解.

【解答】解:

(1)210÷35%=600(辆).

答:该店第一季度售出这种品牌的电动自行车共600辆.

(2)C品牌:600×30%=180;

A品牌:150÷600=25%;D品牌:60÷600=10%.

(3)1800×30%=540(辆).

答:C型电动自行车应订购540辆.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综合运用.

读懂统计图,从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

2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是∠AOC的角平分线,且∠DOE=5∠COE,求∠AOC的度数.

【考点】对顶角、邻补角;角平分线的定义.

【分析】利用已知结合邻补角的定义得出∠COE=30°,进而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AOC的度数.

【解答】解:∠DOE=5∠COE,∠DOE+∠COE=180°,

6∠COE=180°,

∠COE=30°,

OE平分∠AOC,

∠AOC=2∠COE=60°.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邻补角的定义以及角平分线的性质,正确得出∠COE的度数是解题关键.

23.若代数式(2x2+ax﹣y+6)﹣(2bx2﹣3x+5y﹣1)的值与字母x的取值无关,求代数式a2﹣2b+4ab的值.

【考点】整式的加减;代数式求值.

【分析】根据代数式的值与字母x无关,可得含x项的系数为0,求出a与b的值,代入代数式求职即可.

【解答】解:(2x2+ax﹣y+6)﹣(2bx2﹣3x+5y﹣1)=(2﹣2b)x2+(a+3)x﹣6y+7,

由题意得,2﹣2b=0,a+3=0,

解得:a=﹣3,b=1,

将a,b的值代入代数式a2﹣2b+4ab得:

×9﹣2×1+4×(﹣3)×1=﹣.

【点评】此题考查了整式的加减﹣化简求值,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24.甲、乙两名运动员在长50米的泳池里游泳.甲运动员的速度是1米/秒,乙运动员的速度是0.5米/秒.

(1)他们同时分别在泳池的两端出发,进行50米短距离训练,几秒后他们相距20米?

(2)他们同时分别在泳池的两端出发,来回共游了5分钟,如果不计转向时间,那么这段时间里他们共相遇了多少次?

【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分析】(1)利用相遇前相距20m或相遇后相距20m,分别得出等式求出答案;

(2)利用两人行驶一个全程所用的时间结合总时间利用图形得出答案.

【解答】解:(1)设x秒后他们相距20米.根据题意,得

(0.5+1)x=50﹣20或(0.5+1)x=50+20,

解得:x=20或.

答:20秒或秒后他们相距20米;

(2)甲游完一个全程用的时间:50÷1=50(秒),

乙游完一个全程要用的时间:50÷0.5=100(秒),

画出这两人的运行图:

图中实线段和虚线段的每个交点表示两运动员相遇了一次,从图上可以看出,甲、乙两运动员在5分钟内共相遇了5次,其中,有2次在游泳池的两端相遇.

答:在这段时间里共相遇了5次.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题意利用分类讨论得出是解题关键.

25.如图,已知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分别为﹣2和8.

(1)求线段AB的长;

(2)若P为射线BA上的一点(点P不与A、B两点重合,M为PA的中点,N为PB的中点,当点P在射线BA上运动时;MN的长度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考点】比较线段的长短;数轴.

【专题】数形结合;分类讨论.

【分析】(1)根据数轴与绝对值知,AB=|OB|+|OA|;

(2)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①当点P在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在点A的左侧运动时.

【解答】解:(1)A,B两点所表示的数分别为﹣2和8,

0A=2,OB=8AB=OA+OB=lO.

(2)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5.分下面两种情况:

①当点P在A、B两点之间运动时(如图甲).

MN=MP+NP=AP+BP=AB=5

②当点P在点A的左侧运动时(如图乙).

篇9

资料与方法

结防科2005~2009年《结核病人初诊登记本》、《结核病人登记本》和上报的结核病防治季报表、年报表。

方法:有关指标和定义按《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手册》、《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的规定。将其中大于等于55岁肺结核病人定为老年肺结核病例。

统计学处理:使用率(比)的差异显著性检验,水准设为0.01。

结果

老年肺结核病人发现和登记:老年肺结核病人登记率:老年活动性肺结核登记率由2005年的41.43/10万(83/200 338)下降到2009年的22.19/10万(46/207 299),涂阳登记率由2005年的25.96/10万(52/200 338)下降到2009年的20.74/10万(43/207 299)。

老年肺结核病人的发现:2005~2009年发现老年活动性肺结核病人305例,涂阳病人232例,分别占活动性肺结核病例总数67.63%、51.44%。

老年涂阳病人构成及性别构成:2005~2009年发现老年涂阳病例232例,其中初治涂阳217例(93.54%);复治涂阳15例(6.47%)。初、复治涂阳病例之比为14.47∶1(217/15)。在性别构成上,男女分别占71.12%、28.88%,男女之比为2.46∶1(16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老年涂阳肺结核病人治疗转归情况:涂阳治愈率为96.12%;死亡率3.88%;治疗失败率1.29%,丢失率2.16%,迁出占0.43%,其他占1.29%。

讨论

资料显示,姚安县2005~2009年发现老年活动性肺结核病人305例,占活动性肺结核病例总数的67.63%,老年涂阳病人232例,占51.44%,与现有老年人口结构极不相称,这与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相一致,显示老年人口中,结核病问题较其他年龄组更为严重,应予以重视[1]。老年肺结核病特点之一男多于女。姚安县老年涂阳病人男女之比为2.46:1,患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许多调查资料均显示了这一特点[2],这也与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相一致。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也逐年增加,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临床上也较常见。目前,我国两病并存情况呈增长趋势,肺结核合并糖尿病60岁以上老人占37.7%[3],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使患者免疫力低下。糖尿病的存在容易使肺结核恶化,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上升趋势。因此,应重视老年人肺结核、糖尿病合并情况。

参考文献

篇10

二、市场调查课程实践教学实施中常见问题及应对

(一)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充分由于不同市场调查项目涉及不同的理论知识,即便是同一项目也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知识储备,所以要顺利完成市场调查项目,需要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在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多搜集相关文献,多看相关书籍。

(二)学生项目进度缓慢由于调查项目分为不同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如果学生在哪一阶段没跟上进度,就会影响后面项目任务的完成。所以需要在每一阶段对学生完成项目情况进行检查,对于没有完成某一阶段任务的学生,督促其加快进度。

篇11

按照验收工作安排,__市创优省检抽样调查小组由四川省旅游局验收组、__市旅游局等有关部门人员共同组成。

二、调查的内容

本次调查,是通过对__市的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广场、景区(点)、星级饭店等游客聚集的场所进行现场抽样,向国内游客和海外游客发放游客意见调查表,请他们协助填写后回收的办法取得海内外游客对__市的旅游环境、市民文化与好客程度、交通、餐饮、购物、文化娱乐、旅行服务、景点秩序与卫生状况等九个项目的意见及还有海内外游客对__市的直观综合评价,调查结果将作为__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初审验收依据之一,并为__市旅游行业规范化管理等提供参考。

三、调查对象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确定的有关旅游的最新定义,本次调查对象是来__市参观游览、休闲度假、探亲访友、和参加商务会议、体育文化交流等的国内游客和海外游客。其中,海外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但不包括在本市从事经营活动和谋取报酬的民工,也不包括在本地停留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和本市居民。

四、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定点随机抽样的方法,由调查员向海内外游客发放调查表,请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填写后立即回收,调查表由国家旅游局统一印制,共有十项内容。前九项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评分等级。第十项为综合评价,综合评价以五分很好,以下分别为:好、一般、差、很差。

五、调查基本情况

按照抽样调查的方案,本次调查分别在距__市车程在一小时内的飞机场、火车站、汽车站、中心广场、竹湖园、大祥生态园、鑫岛游乐城、二滩展览中心、二滩大坝以及两家星级饭店等十一个地点进行。共发放调查表120份,本次回收合格调查表117份,在样本选择过程中,我们注意抽选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性别、中同国别、不同省份的游客,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在这次调查的117份合格调查表中,海外游客有17份,分别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日本、印度尼西亚等七个国家,国内游客100份,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河北、山东、浙江、江苏、湖北、湖南、广东、陕西、云南、贵州、山西、福建、河南、海南、新疆和四川省的其它地、市(州)等全国二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游客的分布情况不看,具有一定的体表性。

六、基本结论

从调查结果我们看出:

(一)根据海内外游客对__城市的综合印象评分,以满分为五分,经加全平均,__市的总得分为4.68分,其中国内游客对__市的综合印象评分为4.59分,海外游客对__市的综合印象评分为4.76分。

(二)海内外游客对__城市的旅游环境、市民文明与好客程度、旅行服务、景点的秩序与卫生的评价是比较好的,满意率分别在86以上,其中国内游客对__市旅游环境、市民文明与好客程度满意率在86以上,海内外游客对__市旅游环境、市民文明与好客程度满意率在88.2以上,也就是说,海内外游客对__市治理旅游环境和提高旅行服务质量取得的实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篇12

我国的物流成本管理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对物流成本的构成认识不清,缺乏权威的统计标准和数据。我国的物流总成本与GDP之比约为美国的1.8倍,因此很多专家认为我国的物流成本比美国高。不过就此下结论显然有些草率。我国2006年12月22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修订版中将物流成本定义为:“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就是物流成本。美国对物流成本的定义是:“在计划、实施、控制内部和外部物流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具体说来,包括在采购、运输、仓储、物料和存货管理、订单处理/客户服务、预测和生产计划、相关信息系统以及其他物流支持活动等典型的物流活动中所发生的费用。所以我国对物流成本的定义和美国相差无几。南非对物流成本的定义则相对简单而抽象,即完成物流任务的直接财务成本。所以就对物流成本的定义而言,不能看出三个国家对物流成本的理解存在多大的差异,故而有必要进一步了解。本文从计算方法的角度对中、美、南非三国的物流总成本的统计口径、基础数据的采集和总成本计算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找到答案。

1 三国物流总成本构成、基础数据的统计及计算

1.1 各国物流成本的构成

明确物流成本的构成以及基础数据的统计,是比较分析和计算的先决条件。根据我国的行业年度报告之物流,美国物流年度报告以及南非的物流年度报告,物流总成本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或保管成本或仓储成本和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详见表1、表2、表3:

其他(教育培训费用、车船使用费等)×注:南非物流年度报告未给出具体构成,只说明了计算方法 注:1.“×”表示成本构成有该项;

2.各国成本构成细目的具体内涵有的存在细微差别,其覆盖面也存在区别,但是不影响整体的比较。

1.2 基础数据的统计

收集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是统计分析、统计研究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也是整个统计工作质量的基础,那么数据采集的方法就尤为重要了。(采集数据的覆盖面以及代表性)

(1)中国物流总成本统计基础数据的采集方法

①统计范围和对象

统计范围为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及所属的从事交通运输产业活动单位,以及在册仓储企业和邮政业部分业务。另外,对企业的要求有:a.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b.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c.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②统计方法

我国统计调查方法以抽样调查为主要改革目标,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抽样调查的主体已基本建立,但是由于这些年来抽样调查方法是逐步被引进政府统计调查的各个领域的,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宏观层面的统计仍为全面统计报表制度,以运输业为例:首先运输企业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对统计报表进行填写,其次报送所在地的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处。按规定综合统计后,地方即时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再进行最后的汇总。

(2)美国物流总成本统计数据的采集

①统计范围和对象

服务业中的交通与仓储部分。

②统计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也叫类型抽样的方法,就是将总体单位按其属性特征分成若干层,然后在层中随机抽取样本单位。由于通过划类分层,增大了各类型中单位间的共同性,容易抽出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样本。调查中公司的随机样本是源于1997年美国经济普查中的样本,并与美国普查局的商业注册处的信息进行更新后得到的。

实施步骤:首先,普查局将有关电子商务调查的问题设计出来;其次,通过信件的方式把问卷邮寄到经过分层抽样后选中的企业,企业做出回答后该局再进行统一回收;然后该局会保留有效的数据,而由于问卷丢失、无法理解定义及问题歧义等错误引起的无效数据,该局会使用概率抽样的方法从前一次没有调查到的企业中选择与原企业从事的行业、企业性质、经营规模、员工人数基本一致的企业作为补充有效数据的调查对象。最后,设计更完善的问卷邮寄过去进行再一次的调查。

(3)南非物流总成本统计数据的采集

①统计范围和对象

a.范围:运输业(道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近海运输和管道运输)、仓储业和银行业(涉及库存的相关信息)。

b.对象:南非储备银行、从事运输、仓储的注册企业、综合交通观测站、火车中转站。

②统计方法

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并行使用来统计物流成本,两种方法相对独立。“自上而下”的方法是将国民经济核算出版的数据分解到能够影响运输和储存费用的程度。“自下而上”的方法是以特定的产品为对象,详细地对其运输和储存费用进行汇总。比如:道路上货物量的统计是通过365天的连续收集得到的,铁路的货运量是通过中转站获取的。

1.3 三国总成本计算

(1)中国物流总成本计算方法

根据中国物流行业调查报告,宏观上,我国物流总成本由运输成本、保管成本和管理成本三部分组成,即物流总成本=运输成本+保管成本+管理成本。

其中:运输成本=道路运输费用+铁路运输费用+水上运输费用+航空运输费用+装卸搬运费及其他运输费用

保管成本=利息费用+仓储费用+货物损耗费用+配送费用+包装费用+流通加工费用+保险费用

管理成本=管理人员人工费+差旅费+修理费+办公费+教育培训费+车船使用费等

(2)美国物流总成本计算方法

美国的物流总成本从宏观上也分为三大部分:物流总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物流运输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而:①运输成本=公路运输+其他运输方式+货主相应支出

其中:公路运输包含城市内运输费用,区域间卡车运输费用;其他运输方式费用为铁路运输费用,国际国内空运费用,货代费用和油气管道运输费用;货主相应支出=货主企业运输部门运营费用+装卸费用

②存货持有成本=仓储费用+残损费用+人力费用+保险费用+税费+存货过时或贬值的机会成本+利息

其中:保险费用为存货的相关保险所发生的费用;利息是由于存货占压资金所产生的利息费用且利息=商业汇票贴现率×库存总金额

③物流管理成本=订单处理及IT成本+市场预测、策划制定及相关财务人员的管理费用

=(库存持有成本+运输成本)×比率,其中:比率一般为4%,是一个经验值。

(3)南非物流总成本计算方法

根据南非物流年度报告,其物流总成本包含四大项: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库存机会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即物流总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库存机会成本+管理成本

其中:运输成本=公路运输费用+铁路运输费用+航空运输费用+沿海运输费用+管道运输费用

=货物量×运距×单位运输成本(不同的运输方式对应不同的单位运输成本)

仓储成本=储存费用+搬运费用

=储存时间×储存量×单位储存成本+搬运费用

库存机会成本=货币的时间价值+货物贬值

=货物价值×运输及储存的货物量×周转时间(运输时间和储存时间)+货币的时间价值(利息)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是按一定的比例乘以运输和储存的单位成本,即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百分比(数据由物流产业提供)

2 比较分析

物流总成本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物流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如图4所示,中国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3%,美国为8.8%,南非为14.7%,比重超过发达国家一倍之多,而且比发展中国家南非都高出几个百分点,可见我国的物流总成本很高,物流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可以从其他两个方面看出:一是规模化、网络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二是国内领先的物流企业与跨国物流企业相比,无论是规模、品牌、赢利能力、国际市场份额,还是物流提供能力、服务创新能力、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能力等,均有相当大的差距。

2.1 从统计口径的角度比较

(1)运输成本的比较

中、美、南非运输成本占GDP的比重如图8所示,中国占GDP的9.5%,美国6.1%,南非11.03%。以美国为标杆,我国和南非的运输成本很高,主要原因是我们还处在工业化阶段,运输的主要对象是原材料和大宗工业品。

由表1可知,中、美、南非的运输成本均包含公路运输费用、铁路运输费用、水路运输费用、航空运输费用和油气管道运输费用,而中国还包括装卸搬运费,美国还包括货运相关费用和货主相应支出(货主企业运输管理部门的运营费用和货物装卸费用)。中国的运输成本具体内容跟美国基本上是相同的,覆盖较为全面,南非的涵盖面则要窄一些。

中、美、南非运输成本细分占总运输成本比重,如图5、图6、图7所示(2004年数据)。美国和南非公路运输费用占了运输成本的大部分,均达到75%及以上,中国则要少十五个百分点左右。美国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其经济结构和国家的政策所导致的。美国是发达国家,生产的产品对时效性、灵活性要求较高,所以多选用汽车运输。而且高速网络发达,燃料价格相对比较便宜。而南非则是因为国家的结构性投资缺乏远见,导致3/4的干线运输量都在道路上。虽然中国公路运输成本比重相对较低,可是我们不难发现公路运输的单位成本较其他国家高出许多。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中国的水运比较发达,美国的航空运输份额相比很高。

(2)存货持有成本(保管成本或仓储成本和库存机会成本)比较

由图8可知,中、美、南非存货持有成本各占GDP的比重为:6.3%,3.4%,1.32%,可见美国和南非库存的周转率比我国高很多。中国比美国的存货持有成本高出一倍,究其原因主要是:①我国的存货较多,存货周转较慢。②仓库利用率低,不能充分利用资源,而且现在还大规模新建仓库。③仓储设备、技术落后。而南非比美国低,主要是因为统计口径的差别很大,以及南非的主要货物为初级产品,对仓储的要求比较低。

库存持有成本细目如表2所示:仅仓储费用和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两项为三国所共有的内容,统计口径差别较大。美国的最为详尽,其存货持有成本不仅包括通常所说的仓储成本、残损、人力费用,同时也包含了存货的税费、保险费以及由于存货的过时和贬值所引起的机会成本。另一个重要的费用就是存货占压的资金所产生的利息费用,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只有这样降低物流成本和加速存货周转才能从根本利益上相统一。中国则将配送费用、包装费用和流通加工费用包含在存货持有成本中。南非除了两项共同细目外,将搬运费用算入了存货持有成本中(中国和美国计入运输成本)。

(3)物流行政管理成本比较

中、美、南非物流行政管理成本占GDP的比重如图8所示,中国和南非的物流管理成本相当,美国处于较低的水平。由表3可得,就具体的表述而言,两国的细目没有交叉点。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我国的管理成本构成主要是发生在工作人员的费用以及办公费,没有市场预测、计划制订等相关方面的支出。我国的管理信息化水平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目前还未统计在行政费用内。从占GDP的比重和细目可见,我国的物流行政管理水平还较低,与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因为南非物流年度报告对物流行政管理成本只给了计算的方法,而未列出细目,故此只比较中美之间的成本构成)

2.2 统计数据采集方法的比较

中国与美国相比,在统计方面显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计划经济留下的全面报表制度,不仅效率比较低,而且由于数据量巨大、复杂,统计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后的统计数据误差还会很大,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抽样调查最初就是作为一种政府统计调查方法而提出的。该方法具有调查速度快,只要组织得当,其调查效果完全可以达到全面调查的效果,理论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其科学性。尽管这些年我国朝着抽样调查方向努力,且抽样调查的主题已基本建立,然而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

南非的统计方法中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借助于城市的主要关卡来统计货物量等重要数据。但是这些工作耗时长,工作量很大,统计前期需要做相当多的准备工作,比如全国统一的标准建立,尤其是制度和操作层面的,需要整体协调合作。其最大的优点是数据直接真实,不存在虚假的情况等。

2.3 计算方法的比较

中国物流总成本的计算方法与美国和南非的主要差别在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上的计算。美国和南非均是按照一定的比率乘以运输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或仓储成本来计算的。而中国是以会计分录为基础来进行统计计算的。另外,南非对物流总成本的计算更为详细,根据对基础数据,如货物量、运输里程、单位成本等的统计和调查,对基础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再根据对应的公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到物流总成本数据。

3 结 论

从比较分析看,中国的物流总成本的构成和计算是以美国的为样本。可是就统计口径下的细目而言,设置存在交叉。计算方法又没有南非做得具体,方法不明确。所以在行业不能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故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正确确定物流成本的内容,划分范围;②建立统一的计算标准;③结合会计制度,确定计算的基本原则;④建立统一的计算口径与方法。

统计方面,继续推进以抽样调查为主,全面报表制度为辅的统计制度建设,在全国实现统一规划。另外对样本企业实行动态的流动性抽样,以提高样本企业的代表性。

篇13

为何CGSS调查回收率如此奇怪

根据调查回收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可知其涉及的是样本规模和实际完成的有效样本量。除非普查或者所有被调查者的特征都一样,否则所有旨在根据样本特征来推论总体特征的抽样调查,都面临一个如何确定样本规模的问题。因为,在一项抽样调查研究中,按照一般程序,在研究设计阶段,研究者在界定了总体之后会制定一个抽样框,按照一定的规则从这一抽样框中抽取样本。在实际抽取样本之前,需要确定样本规模。一般来说,样本规模的大小与总体规模、估计的把握性与精确性要求、总体的异质性程度以及研究者所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有关(风笑天,2009),样本规模往往是研究者综合考虑有关影响因素之后进行主观判断的一个结果。以CGSS为例,其计划调查的总体样本规模的大小的确定考虑了很多因素才最终确定的。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项目编组编写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报告(2003~2008)》中明确写到:“综合考虑精确度、费用以及调查实施的可行性等因素,以及以往若干全国社会调查的经验,再加上考虑到调查实施中通常会存在一部分户内找不到、或没有合格调查对象以及各种原因造成的无回答等情况,根据对回答率的估计,以及总体划分为五个抽样框,我们把样本量确定为10000。这10000个样本不仅能满足对总体的估计,而且也能满足抽样框各自总体的估计,所以是比较合适的样本量”(李路路等,2009)。笔者认为,CGSS在研究设计时确定的计划调查样本规模是十分明确的,即10000个,那么根据调查回收率的计算公式,作为分母的计划调查样本量为10000个,如果问题并非出在抽样设计中的样本规模这一分母上,那么就只能出在作为分子的完成的有效样本规模上。完成的有效样本规模表明的是调查的具体开展过程中的完成了多少个有效的样本量,这涉及到了调查的具体实施过程。根据CGSS历年调查结果(见表1),可以发现实际完成的有效样本规模居然和计划完成的样本规模几乎一致、或甚至比计划完成的样本规模还要多。因而,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引出了笔者所要分析的第四个问题:在实际实地执行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从而导致实际完成的有效样本规模出现这样的情形。

实地执行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