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与技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幼儿科学与技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幼儿科学与技术

篇1

在每一节活动以前,教师都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运用信息技术后,将一些原有的,繁琐的材料变为漂亮的界面,变化为不断变化的图文声像,在深深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同时,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例如:在《有趣的管子中》,教师制作了课件,一些浇水特别充足,比较茂盛的植物,还有一些干枯的植物;幼儿看到画面内容后,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有的说:“这些花都打蔫了”“小花是怎么喝水的”……孩子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运用材料自己动手操作寻找答案……孩子们被多媒体画面鲜艳的色彩,或动或静的景物,或有趣或紧张的情节吸引住,幼儿在这种轻松自如的环境下,进入一种自觉的学习状态,激活了思维,强化了记忆。

2、培养幼儿自主发现,探索的学习能力

网络环境为幼儿提供了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界面,其信息量之大,超乎幼儿的想象,有助于幼儿自主发现事物的规律、特征、用途等。例如:认识恐龙,幼儿不可能在一次活动中对这些庞然大物充分了解,于是我就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幼儿注意:“你们知道恐龙吗?”“你知道几种恐龙的名称?”“他们都吃什么?”幼儿自由交流后,答案虽不准确,但他们对恐龙充满了探究的欲望。然后,我就让幼儿自己点击查看,自主学习。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查看相应的资料,玩恐龙的拼图游戏。这样,幼儿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3、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建立虚拟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传到教学过程的信息,能唤起幼儿大脑皮层多个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可以增加幼儿对教学信息的注意和理解,延长知识信息在神经中枢中的保留时间。如在科学活动“幼儿怎样睡觉”中,幼儿用鼠标将动物拉到相应的睡眠方式上,拉对了,小动物就招招手,表示正确,继续努力,拉错了,则退回重来。这一评价方式让孩子一目了然,而且也是孩子乐于接受的。教学过程就成了幼儿你来我望的交往活动。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提高成效。

4、帮助幼儿认知,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教师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建构知识体系,运用网络信息后,搜集信息的过程也相对独立,幼儿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探索活动中,孩子们对于血液的情况有很多好奇:“血液是怎样循环的”“人体里有多少血”,幼儿通过对图片信息的阅读,进行自我分析,建构处理,探讨后建立自己对“血液”的认知,并且不断修正,完善。

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教师的工作带来更大的方便

篇2

二、运用仿真模拟,突破重点难点,优化学习过程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许多常识、科学现象凭借传统教具演示,孩子很难理解,但凭借信息技术的仿真模拟功能,问题便迎刃而解。信息技术利用图形演示可以使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把复杂的事物简化,把时间的过程缩短,把空间的距离变近,把微观的事物放大,把宏观的事物缩小,不但能给出结论,而且能演示变化的过程,使那些原来需要教师费尽口舌、花费许多时间仍然讲不清楚的知识变得一目了然。比如,大班科学活动《垃圾哪去了》,教师讲起来很困难,幼儿听起来也很无趣。利用多媒体可以把垃圾被人们通过多种方法处理或者再利用的场景、画面直观地展现出来,关键之处可以调整画面比例和演示速度,使困难问题顿时变得容易起来,让幼儿轻松地了解到人们处理垃圾的各种办法。另外,利用计算机还可以模拟许多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宏观或微观上的结构和变化过程,真正实现心理学家布鲁纳说的,任何高深的科学知识,可以利用合适的结构传授给任何年龄的孩子的论断。

三、挖掘探究素材,启迪创新思维,完善学习能力

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运用信息技术挖掘探究素材,就是启发幼儿在学习中发现某种需要和矛盾,从而进行大胆假设,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使问题获得解决或满足某种需要。在实践中,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将教材中富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揭示出来,使幼儿置身其中,鼓励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并设想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大班科学活动《笔》,我们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笔的发展、改革过程,使幼儿看到笔的种类有许多种:毛笔、铅笔、水彩笔等,而笔的演变是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笔的制作工艺也进一步提高,如材料的选择、色彩的运用、功能的具备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这些抽象的知识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幼儿面前。孩子们很受启发,提出了许多大胆建议,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多功能笔、记忆笔、残疾人笔等应运而生。

篇3

一、信息技术带给人们的是一个全方位的电子化、科技化时代,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有如下优势:

(一)集中幼儿注意力

信息技术让教育也可以使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给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改革带来了广阔的空间,视频,音频的播放可以让抽象变为具体,变动变为主动。通过形象的图片和声音的播放,可以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而易懂。幼儿有注意力难以集中,爱动,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的特点,并且在短暂时间后,如果不感兴趣,就会很难再集中。但是观看动画片却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例如:在教小孩子磁铁的作用时,可以播放一段视频,视频里面一个小孩子捧着一盒铁钉,摔倒了,铁钉全撒在地上了,几个小孩跑过来帮他,都拿着磁铁帮他把地上的铁钉吸起来。并且发现磁铁2端的铁钉吸的多。几个小伙伴就总结出,磁铁能吸引铁,并且两级的磁性强。

这样幼儿们能在快乐中学习,寓教于乐,小朋友们能被视频中的小伙伴们吸引,又能学到知识达到教学目标。视频和讲解的配合,能把小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过来,最后,可以拿几块磁铁,让孩子们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摆弄放在一旁的铁钉,达到了学习和实践的目的。

(二)、丰富教学资源

网络的引入,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不论是何时何地,或者哪个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都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例如孩子们不容易了解的知识:跨时空,远古时代人们长得是什么样子,慢慢的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而现在的人的长相又是什么样子的,做比较和对比。跨地域,南极的企鹅长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等。都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到。现在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很好地解决知识难以表述,难以教导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浏览专题网站,来得到各种不同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来让孩子们有个准确而形象的认识和了解。

(三)、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可以让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投影仪,幻灯片,录像和录音等现在很实用的设备去实现现代化教学,这些工具有机组合,能大大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是一种无可厚非并且行之有效的搭配组合。例如,在播放视频的时候,孩子们可以知道羊是吃草的,兔子是吃萝卜的等等。让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下学习到新知识和发现新问题。在下课铃声响起时,可以放一些愉快的音乐,既锻炼了的欣赏能力,又陶冶了情操,还能让孩子们一直记得这个愉快的童年。这种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手段的教育方式:一是幼儿兴趣浓厚、印象深刻,二是形象、生动、直观,三是省时、省力、效率高。

二、充分结合幼儿时期的特殊性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性

幼儿时期是家庭生活到学校生活的一个过渡时段,是培养自主能力和生活习惯的一个很重要的过渡时段,身体和心理都是一个需要大人密切关注的方面。随着新课标,新观念,新学法的提出,以推动素质教育为目的,促进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一起共同健康发展,并促进幼儿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可以播放基本的科普知识,或者自我保护知识,能提高孩子们基本认识对错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开阔和提升,提高孩子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宣传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通过信息技术的指引和利用,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们一样去爱好探讨新知识和新生活,培养孩子们探索和发现的本领,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的飞翔在思维的蓝天中。

三、信息技术也有弊端

因为知识的宽泛,有时候老师们会忽略这些孩子们的接受能力,让信息技术的手段成为灌输幼儿的工具。老师们要注意让幼儿们学段时间,休息段时间,有一个回味和吸收的过程。在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老师们或许会过度关注这些设备的运用或者创新,也很容易忽略学生方面的情感交流,让教学成了单纯的展示而后陈列。

篇4

(一)心理特点。

1.幼儿活泼好动、爱模仿,他们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一些新鲜的东西,总是不停地、积极地运用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活动主要依靠大脑向高级神经系统调节。幼儿大脑的成熟程度不足,兴奋过程的活动胜于抑制过程,因此,幼儿好动,此特点在幼儿中期尤为突出。

2.由于幼儿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行为的目的性、方向性和控制性都有所提高。

3.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伴关系开始冲破了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优势,从主要和成人的关系,开始向和同龄人的关系过渡。逐步有了与别人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行为。

4.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心理活动已经开始形成系统,幼儿对事物逐渐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态度。幼儿的各种心理活动互相联系密切,先前的心理活动、先前形成的态度,影响着后来的心理活动和对事物的态度。

(二)感知发展特点。

幼儿期是感知觉发展的主要时期,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

1.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感知过程概括化、系统化。

2.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幼儿感知过程的主动性最初表现为选择性。在幼儿期的观察活动中,特别是用眼和手及其他感官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更明显地表现出感知的选择性和目的性。

3.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随着感知过程分化和综合水平的提高,幼儿不但可以感知到许多以前不能感知到的事物及其特征,还能够抓住关键性特征减少多余动作。通过较少的感知动作,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

(三)思维发展的特点。

思维的发生使幼儿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映的可能,从而出现了意识特征的初步形态,开始出现不同于动物的心理特征。自我意识的发生与思维的联系非常密切。幼儿通过思维活动,在理解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中,逐渐认识自己。

据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表明,幼儿期属前运算阶段。此阶段分为两个阶段:(1)前概念阶段。主要特点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出现表征功能。这个阶段幼儿由于不掌握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只有部分与部分的直接等同,因而他们常常是“转导推理。”(2)直觉思维阶段。此阶段是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过渡的中间阶段。直觉思维的特点是它既能反映事物的一些客观逻辑,又受直觉感知形象的影响。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逐渐向现实靠近,神话故事式的思维成分减弱了。幼儿逐渐放弃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新概念”,追求客观的认识。

二、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

针对特殊性怎样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一)顺应幼儿天性,满足求知渴望,拓展科学教育的范围,引导他们更广阔地接触科学。

1.顺应幼儿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幼儿好奇好动,生来酷爱大自然,对周围世界的好奇、探究欲望极强。因此,我们要利用幼儿这一天性,引导他们广泛接触周围世界,及早播下科学的种子。

2.满足幼儿求知的渴望。幼儿期是人生中提问最多的时期。他们瞪大眼睛,好奇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渴望了解周围世界,提问的内容大大超出了《纲要》的范围,涉及方面很多,动物、植物、地理、人体等各个学科。我们应满足幼儿的求知渴望,带领他们寻找答案。

(二)反映自然界的发展变化、科学的进步与未来的需要,增加新内容、吸收新信息、渗透新观念。

1.增加新信息、吸收新信息。拓展幼儿科学教育内容,要善于捕捉新信息,抓住教育的契机。对于幼儿来说,大量的新信息是发生在身边的新变化,要引导幼儿随时随地注意与发现。

2.渗透新观念。要思考未来社会的需要,在确定目标、选择内容、设计活动等时要渗透各种新观念。如环境意识、发展意识、创造意识、时间意识、合作意识等。

(三)不应超越幼儿认知水平,强求幼儿背诵抽象的科学概念。

1.考虑到幼儿期的概念只是经验水平上的概念,我们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进行科学教育。幼儿应该学习日常生活概念、具体事物概念,区分日常生活概念与错误概念的界限。我们不能以幼儿概念的幼稚性、朦胧性为借口允许错误概念的出现。

2.不能迁就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科学教育不能满足于感知表面现象,而要努力引导幼儿整理零散的知识经验,促进初级概念的形成,并逐步提高概念水平,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与发展。

(四)不要追求记忆大量知识,而要减少知识难度,增加智力难度。对于幼儿发展来说,兴趣、能力、情感、个性比知识更重要。知识难度不等于智力难度。

(五)在快乐的活动中学科学,让幼儿经历、尝试、发现,充分品尝科学的乐趣。

1.大自然是幼儿学科学的最好课堂与材料。大自然为科学教育提供了最广阔、最有趣的课堂,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观、最生动的材料。

篇5

例如,在幼儿园的自然角,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的时候,幼儿认识了一些常见的花卉。而对于一些比较罕见的花卉,我们运用课件让幼儿认识并说出这些花卉的名字,还把花进行解剖,让幼儿更加清晰地认识花的结构,从而引出怎样才能让花保鲜时间更长的问题。幼儿进行大胆猜测,并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活动中幼儿不太理解为什么花儿会凋谢,我们也是利用课件简单明了地进行,孩子们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获得发展。

二、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科学领域的第一条目标就是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也是充分调动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表现。然而幼儿的科学活动有多种形式,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需要和特点引导幼儿进行活动。对于不便于进行观察和发现的活动,我们就可以选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图1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例如在“认识方位”活动中,如何让幼儿理解上、下、前、后的关系?如何让幼儿能够记得更清楚和认识得更快呢?我们运用课件来帮助幼儿理解方位关系,在认识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地想象,自己动手解决问题。首先,通过一幅画面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画面内容是小猫被房子遮挡住身体,所以在房子的后面,小牛遮挡住了房子,所以在房子的前面,小鸟在树顶上,还有一只小兔子在树下吃草。孩子们被画面所吸引,开始说小动物在哪里,同时也在思考为什么这么说,有什么根据,思维在不停地转动。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小动物迷路了,要小朋友送它们回家,幼儿在听教师说要求的同时,要思考小动物的家在哪里,这又是一次听力与思维的互动。在下一环节中,让幼儿自己选择动物,放在自己选的位置上,并大声说出来放在哪里。最后幼儿在班级内选择安全地带进行捉迷藏的游戏,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方位,这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这样的活动可以一层一层地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让幼儿在思维的碰撞中理解方位知识。

三、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充分了解教学内容

篇6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感知力

在幼儿语言活动中,欣赏优美的儿童文学作品,意境优美的诗歌、朗朗上口的儿歌或者抒情味浓的散文……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对这些语言材料的理解、欣赏、朗诵,能培养幼儿对语言美的感悟以及语言表达的感知能力。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以文字、动画、声音三方面结合的方式,有效地烘托、渲染语言欣赏的氛围,促使幼儿入情、入境,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诗歌《摇篮》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态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让幼儿反复地欣赏、理解、朗读,在潜移默化中理解“飘”、“翻”、“吹”这三个词不同之处,并能在诵读时用语气表达对“白云轻轻飘”、“浪花轻轻翻”、“风儿轻轻吹”的理解,还能做出相应的动作。由此可见,教师凭借多媒体技术,以境激情、情景交融,使幼儿能浅易清晰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能结合语言和画面进行动感的想像,激起内心强烈的美感和情感,使语言教学从枯燥乏味中解脱出来,达到“情切切、意融融“的境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的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化静为动,话虚为实,化生疏为可感,化抽象为形象。它能将静止的、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的复合载体,将老师难以用语言解释的词汇、现象生动的表现出来,激起幼儿的说话欲望,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手段,把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具体、形象的“动画片”,生动的形象、丰富写实的场景,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理解力,丰富了幼儿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幼儿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在边看、边想的活动中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从而既发展了形象思维,又发展了语言逻辑思维。

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每个故事都包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为小朋友营造生动的生活场景,故事中不仅有声、有画、有景,而且有情。信息技术利用其声像结合的整体性特点,可以在活动中模拟甚至再现故事情景,使幼儿不自觉地进入情景之中,使幼儿不断地利用现有经验去探索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小鸟找家》是一个意境优美的故事,在教学时我制作了一个声像结合的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出现在显示屏上。黑黑的夜晚、幽幽的树林、孤单的小鸟,孩子们仿佛来到了森林里。此时,他们就是小鸟,完全融入了找妈妈的急切、焦急的情景中。加上老师开放式的提问,引起了幼儿的共鸣,激活了幼儿的思维,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帮助小鸟找家,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五、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篇7

2、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特点。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有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培养,重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及认知能力的和谐发展,将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进行完美结合[2]。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信息技术课程则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教师按照既定路线使学生进行被动学习,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此外,在教学中教学内容需要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来加强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从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或通过探究式学习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通过自主探讨与研究来获取知识,充分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自身能力得到提升。

二、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術课程教学定位

1、文字处理教学定位。文字处理软件是一种常见的办公软件,主要是对文字进行排版和格式化处理,在办公软件中常用的是WPS和WORD,这种文字处理软件的文字处理功能较为丰富,可以利用这一软件来编写文章、专业报告、制作网页等[3]。在文字处理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对文字编辑与技术处理能力进行掌握,学会用文字处理软件对文字信息及写作基础技能的处理,掌握文字输入法,此外,还要利用文字编辑、制作文字表格、插入图片、艺术字、绘制图形等多种方式来增强文档感染力和表现力,具备一定的设计编排能力和图文编辑能力。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需要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备课教案编写,并制定教学计划和工作总结,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训练打字速度,对各种文字输入法进行掌握,并学会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稿编排和设计工作等。

2、多媒体技术教学定位。多媒体技术是指计算机可以同时对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媒体信息进行获取、编辑、处理和存储等,对文本、图像、图形、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在教学工作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变得有声有色,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求来进行教材的动态修改,发挥出良好的教学效果[4]。由于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服务对象为幼儿,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幼儿教学中,可以为幼儿故事、儿歌等进行配音,并用形象、生动的动画营造出真实的情境,对幼儿的感官进行刺激,可以有效启发幼儿心智。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主要是对学生的创意开发和技能培养,如让学生独立制作校园情境小剧本,首先要让学生对剧本进行设计,角色安排和场景处理等,这些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其次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设计类型及设计工具,通常情况下会采用FLASH动画制作工具,在FLASH动画制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一些技能指导,让学生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5]。除此以外,还要加强学生对Powerpoint软件进行幻灯片制作,以及Photoshop图形处理软件的应用,学习美工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制作出多种形式、丰富多样的教学课件,将动画、视频、音频和图文进行合理的搭配,满足幼儿求知欲及好奇心。

三、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质量从一定程度上对幼儿教师素质水平高低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幼儿师范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为了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首先需要对教学工作进行明确的定位,充分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和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不仅需要加强学生文字处理与多媒体技术的技能培养,还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及未来岗位中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肖幸.幼儿师范学校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教学方法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2):62+66.

[2]沙小梅.高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J].才智,2011,(32):118-119.

[3]孔令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模式下小学信息技术师资的培养[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2,(04):294-298.

[4]蒲守木,张建军,高崧,余利斌.黄冈师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策略[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03):78-81.

篇8

实验项目内容单调。根据历年来我校毕业论文的完成情况来看,用到SQL Server来做的数据库基本相同,仅是添加几张表格,却不会应用 SQL Server中的存储过程、触发器等资源。根据我校实验项目的内容来看,其实原内容基本来自教材,项目操作流于形式,但实际的实验教学实践中,学生很少参加实验练习,学不到真正的操作知识和操作本领,导致了毕业设计作品过于雷同、单调,绝大多数的毕业设计缺少实际的内容。

教学手段单调,缺乏良性互动。当前我校教师均借助多媒体开展教学,这也成为了一种习惯,使得教师们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显得非常被动,随着多媒体课件的迅速翻篇,学生很少有思考的时间,也难以和教师就某些知识点进行互动,学生也很难完整记录课件中的代码,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在真正自己做项目时缺乏相应的能力。

课程考核效率低。《数据库应用技术-SQL Server》课程考核采取平时+实验+期末的成绩考核方式,考核方式表面上合理,然而在实际的操作环节,实验成绩部分是根据平时成绩来定,使得考核非常模糊,根据期末考试的内容来看,考试内容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主观题中有问答、程序填空和分析程序部分,没有写代码的题目,这样的考试内容并不能检验出学生一是否,会自己独立写代码。

二、《数据库应用技术-SQL Server》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对策

1.合理安排教材和教学内容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重新编排《数据库应用技术-SQL Server》课程教材,结合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技术,改编教材中偏重理论知识的情况,加强数据库实用技术部分的内容。由于SQL Server 数据库理论知识部分是SQL Server 数据库实用技术的基础,在教材内容设置方面,需要灵活安排教材内容,对各知识点和各章节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在理论知识讲解完以后适当加入技术应用部分的练习,又或者在后期的SQL Server 数据库技术之前回顾相应的数据库原理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论的学以致用。

若不能重新改编教材,教师则需要根据这样的思路灵活布置教学内容,例如在数据库设计的教学内容中,就是应该先导入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部分的知识,然后再进行关系模式设计的学习,并让学生根据相应的范式要求完成关系模式设计,让学生温故知新、理论应用到实际、学以致用。SQL 语言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大的区别,这要根据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选择Transact-SQL 语言,由此,教学内容应加强Transact-SQL 语言的讲解,并加深学生对SQL Server 数据库的环境配置与应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由于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 SQL Server 数据库设计和开发能力,若只是根据传统的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必定会导致学生对技术知识方面的欠缺,使得前台开发语言连接到数据库这部分技术知识不能衔接,最终不利于学生在软件开发能力方面的培养。由此,必须要通过整合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常用软件开发工具所对于的SQL Server 数据库技术。例如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对JAVA 程序、网站建设、.net 开发技术等设计编程部分加强相应的技术讲解,同时加强综合设计性实验的相关训练,在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提升实操能力。

2.创新教学方法

由于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的单一使得学生不能学到连贯的知识和技术,并且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课堂互动与反馈,导致低效的教学效率。由此,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创新,采取项目教学法加强SQL Server各个知识点的讲解应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项目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实际项目贯穿课程,让学生学会项目需求分析,以此完成后期的概念、逻辑、物理等结构的设计,从而开展数据库的实施、运行和维护,加强学生对项目运作过程的熟练程度,提升学生对相关操作的掌握。

任务驱动法。目前在很多课程中都采用任务驱动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本课程中,教师围绕一个具体的数据库系统布置的相应的具体任务,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思考,在上课时教师进行启发式提问,并在课后又再一次布置任务让学生加强练习和预习。在课堂前、课堂中以及课堂后的每一个任务都有一定的衔接性和关联,而学生也在任务驱动下的带着目的去相互协作和互动,提升其对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成就感。

互动教学法。该教学法贯穿在本课程的所有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互动交流得以实现,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让学生主动掌握知识、主动学习。在网络时代,各种课程平台相继建立,例如云班课、微信平台、微博平台、班级QQ等,这些都是学生课下互动的学习平台,此时教师应主动加入学生的课后互动中,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获得学习反馈,便于做好课程教学的调整。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上传学?资料和软件项目制作案例,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便利,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3.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考核体系

本课程的实验课时为48课时,旨在通过实验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本教学环节在于考察学生对SQL Server 数据库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技术应用的情况,会在上课期间为学生布置一个大作业,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实验表现、实验报告、动手能力来给出成绩,完成本环节的考核。这样的综合考核方式能够较为全面地考核学生,促进其学习的信心和热情。整个实验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工作:

篇9

【正 文】

在初中美术课程改革中,手绘线条图像课程的设置,成为了教材中的一大亮点,很受师生们的喜爱。之所以备受师生喜爱,笔者理解是因为教材的编写从学生生活出发,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了解和认识了手绘线条图像的功能、用途、价值,并掌握一定的描绘技能、透视知识、立体图像和物象间空间的表达方法,以及个性化的空间表达方法。

但是,笔者在第二轮讲授此课后,通过教学总结、反思和对教材教参的研究,却发现有些知识点不清晰,不连贯,甚至文字表述不准确。

首先,笔者认为,教材在编写时,不应该将《立体图像的表达》和《物象空间的表达》分别编写为两课,因为,《立体图像的表达》和《物象空间的表达》两课的知识点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既相互联系,又互为补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我们看看词典里是怎样解释立体、空间这两个词的:“立体——具有长、宽、厚的(物体)。空间——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我们在讲授此课时就会发现,教师在讲述立体的概念时,要借助空间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立体物象的空间占有,而在讲空间概念的时候也要讲立体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那么,教材将一个有机整体的知识,剥离开来教给学生,显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知、理解和掌握。相反,笔者认为,原人美版(1999年版)美术教材,初中第二册第三课《绘画中的空间表现》对现行的实验教材中《立体图像的表达》《物象空间的表达》两课的相关知识就处理得非常好,如透视规律、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二维空间、三维空间等。知识点清楚,文字表达准确,学生易学易懂。当然,笔者也理解编写者的苦衷,怕将一些知识点写得让人感觉过于学科性、专业化,而采取回避躲闪一些知识点的做法。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编写者应该考虑到一线教师在讲授这两课时,需要给学生交待的知识点,有很多是不仅不能回避,不能不讲,而且要讲透、讲活。所以,笔者认为,原教材中好的东西还是应该借鉴和保留。因此,笔者建议将十四册第二课和第三课整合为一课,设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为立体图像的表达以及主体、空间概念、透视知识,而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则为物象间的空间表达,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两课的知识。

这里为什么要说物象间的空间表达呢?笔者认为现教材第三课的课题《物象空间的表达》,在文字表达上,就上一课的课题《立体图像的表达》而言是不确切的,不仅比学生不好懂,就是教师也不好讲清。从教材选用的图片、使用的图例和编写的文字、教参中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学生课业建议来看,教学目标都应该是很明确的,即让学生学会表达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空间关系,但现在第三课的课题文字表述与教学目标不相适应。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将课题板书为:《手绘线条图像——物象间的空间表达》。看起来仅一字之差,但多一字,少一字其意义就不相同了,多一字表述就很明确,该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空间”是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有着深刻理解和认识,教学难点是解决学生能够运用空间表达的方法,画出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空间关系。而少一字就全然没有了表达物象之间的空间关系这层意思。这就是笔者所指的文字表述不准确之处。

转贴于 二

教材十四册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立体图像的表达》和第三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在一些相同的知识点上,也存在文字表达上有些使人疑惑的地方,感觉知识脱节不连贯。如第二课中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几种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一、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与第三课中物象空间的表达方式之一“前后遮挡表达方法”,两方法之间并没有什么知识的根本不同,为什么不能将第二课的表述与第三课相同?难道说在描绘立体物象时就不存在物体自身的局部遮挡,而只有在描绘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空间时才存在前后遮挡关系?而这种前后遮挡的表达就不是靠直观感受吗?此其一。又如:第二课的“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与第三课的“透视表达方法”,教材中文字分别是这样阐述的:“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按照物体和视觉现象予以表达,一般要符合透视规律。这种方法能较真实地再现各种立体形象。”“透视的表达方法。利用近大远小的透规规律来表现空间关系,是符合人们直观感受的一种方法”笔者认为两种方法的文字表述,并无知识原则上的矛盾与冲突,然而让人费解的是为什么不能将两种方法的文字表述统一为一种相对科学、准确的说法两课兼用呢?此其二。再如:第二课中“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与第三课中的“平摆式的方法”,同样,笔者认为,同是表达描绘者对立体图像或物象空间的一种主观认识和理解,知识和表达方法是直接可迁移的,为什么在教材编写时不能考虑到前后知识的衔接、连贯、整体性呢?这样教师教、学生学都简单、容易多了,这也是笔者认为它们原本该是一课,应该将两课合二为一的理由,只是在讲授两课时对知识点分别有所侧重罢了。

笔者认为,在第三课中的“游移式的表达方法”,文字表述也欠妥.为什么不沿用原人美版初中美术第二册第三课《绘画中的空间表现》中“多视点综合空间”这一提法,“多视点综合空间:以画画空间作为绘画语言,为了表现丰富而鲜明的视觉感受,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固定视点,而是需要采用多视点综合空间的表现方法。”这种提法,学生无论从字面上还是知识表述上理解起来都比“游移式”好理解得多,“多视点”这么简单一个(问题)说法,却被“游移式”搞复杂了。笔者在讲这一知识点时,直接切入了对中西绘画空间表现的对比,即西方传统绘画中是如何运用焦点透视的,其画面空间表现的特点是什么(图1)?中国传统绘画又是如何运用散点透视(多视点综合空间)的,其画面空间表现的特点又是怎样的(图2)?在讲述的同时,举一些实例,这样讲学生很感兴趣,也更符合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教学反馈信息告诉笔者,这样讲学生易学易懂。

篇10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现。STS教育作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以应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挑战,尤其对幼儿科学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深层次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一、STS教育概述

1.STS教育界定。STS即英文“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Society(社会)”。STS教育在这里是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整合。STS教育体现了21世纪国际科学教育的导向,将科学教育与自然、技术与社会紧密联系,突出了科学教育的实践性、生活性,是当代科学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STS教育狭义的理解是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关系的统整;广义的理解是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从各自学科之间通过教育方法进行研究的统称。STS教育不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互为排斥的传播,而是三者有机协调、融合与沟通,是从统整角度审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关系的理论与实践,STS教育是统整教育在科学教育中的体现。STS教育重视培养幼儿科学精神、科学素养与社会生活,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交融。STS教育融入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提升。

2.STS教育的特点。STS教育在科学、技术、社会的整合方面具有重要优势,在共性教育理念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是科学教育的新的理念。

(1)融入当念、社会环境、人的生活。STS教育的核心,就是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整合起来。一方面,体现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的结合,将传统的一门或几门的独立学科整合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顺应教育发展趋势,与布鲁纳提出的“信息加工整合理论”相一致。另一方面,关注学习者作为现在与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应具备的素养培育,以人的需要、社会需要与科学需要为开展科学教育的出发点,促进社会进步。再有,STS教育重视环境、能源、人口、粮食等全球性危机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尽可能的反映到教育中。

(2)跨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STS教育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社会、习俗等领域,在教育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提倡整合学科之间、领域之间的内涵,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综合运用,以跨学科的课程整合观实现教育目的。

使课程具有科学基本性、科学基础性、科学范例性。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幼儿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科学规律,教学内容更适合幼儿基础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3)更加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STS教育关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的删繁就简,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兴趣、探索的教学方式对知识体系进行取材,使其内容更精练、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易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自然环境中,充分发挥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引领他们认识自然现象,探索自然奥秘,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科学现象,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使受教育者得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综合教育的同时,能综合地解决实际问题。能更典型、具体、实际地培养幼儿科学分析问题、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

二、STS教育启示

传统的幼儿科学教育禁锢于幼儿园,关注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将知识经验的积累放在首位。STS教育作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更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注重培养幼儿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1.课程目标渗透STS教育。课程目标是课程的出发点与追求的终极目的,如何明确与制定课程目标至关重要。STS教育目标力求反映科学教育与自然、生活、社会的联系,体现来自生活,来自自然的生态科学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对新的科学教育问题,通过探究活动,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建构,始终对学习保持高度兴趣,实现科学教育目标。

STS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下文同)有充分的相同点。提出的保持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周围事物的关注,运用自身的感官通过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幼儿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结果。积极探索人的身体奥秘,亲近大自然,对动物现象感兴趣,能从生活中认识与解决数量形时空的关系,体现了《纲要》。

2.课程编制渗透STS教育。STS教育视野下的幼儿科学教育课程编制应该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建构的课程,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不断发展的课程。STS教育认为课程是生成的、动态的、是适合具体的班级和具体幼儿的。STS教育科学课程是在环境、幼儿经验、教师经验、社区生活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STS教育课程内容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内容组织应该按照幼儿生活逻辑和兴趣发展逻辑进行网络化构建。STS教育高度关注对幼儿大自然、大社会的兴趣,注意培养幼儿热爱生活、了解生活的、学会生活的感情与能力。

STS教育课程编制强调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三者的关系,强调在活动过程中自主获得知识的体验,不是通过知识的传授获得知识,而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解决获得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问题的能力;通过STS教育,初步培育幼儿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对科学具有浓厚的兴趣。

3.课程结构渗透STS教育。课程结构是通过一定的课程组织方式,将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向的课程要素编制成可以实施的教育行为模式,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因此,课程结构是教学过程的基础。STS教育课程结构体现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强调问题意识,力图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的整合成一个统整结构,通过这种统整结构,协调各课程领域关系,优化课程过程,实现教育目的。在STS教育课程结构统整中,课程结构要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幼儿阶段认知水平处于感知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思维方式。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自我认识的真实。生活中的日月星辰、冰雹雪雨、雾电雷暴、山河湖海;树木、花卉、蔬菜、水果;鸡鸭鹅狗、猪马牛羊、鼠兔蛇猴等都是能够引起幼儿参与与兴趣的内容,要建构统整的课程结构模式,创造更多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向课程结构,引领幼儿主动地在生活实践中统整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实践科学,提高科学素养,实现科学知识与科学经验,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实现。

总之,我国幼儿科学教育课程发展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也存在着我国特有的困难和问题,这给幼儿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STS教育正是人们在科学教育领域中找到的一种对于挑战的应答。STS教育作为一种幼儿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亟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何将STS教育科学的应用于我国幼儿科学教育实践,是需要幼儿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130-02

当前重视和提高幼儿科学教育的地位固然重要,但是把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改革幼儿科学教育,使之具有更强的启蒙性,则是更为严峻和关键的挑战。在五花八门的幼儿课程设置内,如何使得科学知识不再枯燥,容纳自然和宇宙的奥秘?在幼儿园这个活泼的小天地里,怎样才能轻松有效地激发幼儿的科学思维?在幼儿小小的泛灵世界里,怎样才能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这都是幼儿科学教育工作者目前面临的新问题之一。

一、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的地位和作用

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是指幼儿教育工作者在面对科学感知尚在萌芽,科学兴趣盎然,科学思维具有有限性的特殊教育群体时采用的将感性和理性相结合、自然和社会同引用、学科学和做科学并实施的教育策略。幼儿科学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展开需要艺术性。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科学教育的对象是特殊的,他们都是具有一定的思维水平、有思想、有情感、有个人兴趣和爱好的活生生的“小大人”,同时,他们还是能够去主动经历世界、从自己的周遭生活和教师提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尝试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小小科学家”。与此同时,由于思维发展水平有限以及生活经验的不足,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表面的,对现象的解释也常常是主观的、歪曲的。尤其是幼儿的世界被认为是泛灵的世界,是诗和梦的童话世界,这与要求实事求是的科学世界格格不入。幼儿的科学也是一种科学,甚至是一种比起成人的科学更加形象、生动、具有艺术性的科学。这些都增加了幼儿科学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幼儿科学教师除了科学素养的具备,要投入更高的热情和精力,做大量艰苦而细致地观察和研究,巧妙地设计,充分赋予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才能更好地哺育我国科学教育的萌芽。

2.教育过程的复杂性。相较于成人的科学学习过程,幼儿不仅具有很强的主观臆断性,他们是教育的对象和客体,更加是自我教育的主导者,他们以个体为中心,主动而非被动地筛选符合自身需求的科学概念,整合为自身的认知体系。在幼儿的概念体系中,尤其是那些具有个体差异性、不连贯性和稳定性的科学前概念更是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的。与此同时,幼儿的科学学习过程是以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为辅。因此,在幼儿的科学教育过程中,以幼儿的自我教育性为主体,以幼儿感官认知的做科学为主题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有效地习得科学概念,让幼儿在看、听、摸、问中探索科学领域。

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在幼儿科学教育工作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增加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扩展幼儿的想象力,还要将科学学习与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联系在一起,让幼儿明白大自然和人类的息息相关,培养幼儿热爱自然、关爱社会、关心人类的科学情感和态度。增加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还能从心理上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幼儿更容易接受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促进科学教育的萌芽,而不仅仅是做实验和摆事实。巧妙的教学设计、精巧的活动安排、灵活的实验互动时时刻刻都贯穿着教育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和幼儿的积极参与,一起探究。

二、加强幼儿科学教育艺术性的方法

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与幼儿科学教育是一种统一的关系。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只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和补充,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存在的基础是幼儿科学教育的本身,脱离了幼儿科学教育就谈不上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了,两者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坚持综合课程的开发。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者就发现幼儿园分科教学有诸多弊病,例如,教学内容的规划多有重复、脱节和矛盾的地方,而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幼儿在心智发展和对外在世界的把握上都处于混沌的、整体的、未分化的状态,就开始力主“综合性”的幼儿课程,即幼儿园综合课程的开发。因此,对于儿童而言,我们很难在他们那混沌的经验基础上纯粹地展开科学或者是艺术的活动。因此,面对具体教学活动的展开,可以通过唱歌、跳舞、画画、写字等形式引发幼儿对于大自然或社会的好奇心,探究行为的展开和推理归纳能力的锻炼,这与科学课上一直倡导的“做中学”的理念不谋而合。

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综合课程的开发,例如,有的教师就将工艺美术设计的理念引入了幼儿园手工制作的过程,一方面要求儿童考虑到物质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要求儿童要体现一定的审美价值,这就为儿童科学教育的展开提供了一个艺术化的平台,有利于幼儿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共同发展。

2.鼓励幼儿科学教育游戏化。陶行知先生就认为,“幼儿科学教育游戏化是最为有效的科学教育手段。”幼儿园是充满童趣的地方,正所谓寓教于乐,要想使得幼儿更好地去接受所学习的科学内容,幼儿科学教育游戏化就是增强幼儿科学教育艺术性最好的方法。幼儿教师不仅是科学教育概念的传授者,更加是科学游戏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改造者,让幼儿在游戏中手脑并用、身心结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科学的乐趣,学到科学知识,得到满足和快乐。使那些枯燥的、唯理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植于幼儿的内心。他认为,只要幼儿的科学游戏玩的成功,玩的独具心裁,这些幼儿将来便有了发明创造的希望。

科学游戏是以科学知识为内容的智力游戏,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启蒙性、趣味性和娱乐性,比其他游戏更具有逻辑性。将科学教育寓于科学游戏活动中,能极大地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获得浅显的科学知识。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科学游戏的设计水平。这不仅需要幼儿教师更新观念,充实知识,大胆探索,大胆创新,而且要善于充分发掘和利用周围的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材料。

3.强化概念转变而非概念植入。幼儿的概念与成人不同,它是一种低层次上的抽象概括,内涵不精确,只反映事物外部的表面特征,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不适当,往往失之过宽或过窄。而科学概念在一定程度上除了抽象概括性之外,更具有系统稳定性和逻辑简明性。加之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前概念的顽固性,要想实现幼儿科学概念的正确获得、科学素养的萌发,一定要加强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实现幼儿科学概念的温和转变,而非强制植入。

要实现幼儿科学概念的转变,一种方法是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引出幼儿的不完整的或者错误的科学前概念,然后呈现出对该概念的科学的解释,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教师指导幼儿对概念的科学理解。另外一种方法是,拓宽幼儿的认知体系。首先接受幼儿的前概念,将之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帮助幼儿扩展这种知识,学会灵活地运用到更多的情境中去,并逐渐将之整合到一个更广阔、有更大包容性的概念系统之中,建构一个学习新知识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徐蓓.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M].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8).

[4]张杨阳.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23).

篇12

一、开展幼儿科学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是未来世界的建设者、生力军。社会要发展,科技要领先,科技人才是关键。面对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发达国家,如美、日、英等国家,抓得早、抓得实。反思我们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儿童的科学教育,从思维上讲,幼儿已具备了认识科学事物的能力和思辨能力,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可行性不容置疑。因此,幼儿园的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活动形式,以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引领幼儿,通过科学探究等活动,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家长的科学素养参差不齐,教师如果再不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儿童的科学启蒙将会落空,科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就会受到影响。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幼儿教师素养提高尤为重要

现阶段幼儿教师的培养更多的是人文科学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幼师学生而言,对自然科学课学习本身就是弱项,文化素养不高,科学素养更是缺乏,重视程度就不言而喻了。如若再不加强对幼教专业学生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行为意识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开发就无从谈起,未来一代一代的高端人才就培养不出来。没有教师的高科学素养,哪来幼儿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教育和指导师范生学习和开展科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指导学生了解幼儿科学教育的途径

仅凭学生课堂理论学习是不够的,使学生了解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基本情况是很有必要的。(1)可以请一线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给学生讲目前幼儿园科学教育开展的一些途径,一些好的经验和不足。(2)要求学生自己联系一名在幼儿园工作的学姐,聆听她们在工作中想到和看到的科学教育典例。(3)到幼儿园见习,除学校组织外,自己也可以联系幼儿园,在时间允许的时候到幼儿园观察幼儿的习性,回忆幼儿园生活。(4)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资料查询了解国际国内幼儿科学教育现状,通过学、看、听、说、做、悟等途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幼儿科学学习的特点,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难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四、了解学生学习的困惑,适时找到科学教育的切入点

幼儿科学要教什么,怎么教,通过对几届学生科学调查问卷分析发现,学生喜欢幼儿教育是因为幼儿教育这个专业琴、舞、书画、娱乐活动多。与人文学习比较,科学课学习就差了,学生兴趣不高,动力不足,即使想学但因底子薄,动手能力差,学习上有困难。关于幼儿科学教育,许多学生有参与幼儿科学学习的意识,但由于不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学习特点,更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和方法,因此不知道将来怎样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和指导。调查发现:学生科学意识差,知识缺乏,对科学、技术、社会、生命、环境、工程等知识知之甚少,只觉得好玩,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对科学课学习兴趣不高,也很茫然。如何在幼教专业学习中深化科学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高深理论学习起来枯燥乏味,为了让学生弄清所学科学内容与幼儿教育的关系,从生活出发,低起点、小步子、浅层次去认识科学,实践科学,与学生共同讨论年龄段幼儿可学习的科学教育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加强学生活动和活动指导,把科学知识生活化,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学生先去感受,再去体验,通过实践与再实践,最后去拓展。通过学与做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知道科学就在生活中,加深学生对科学与生活联系的认识,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有所了解。通过学与做,知道哪些可以深层次探究,哪些只能了解,哪些能直接用于幼儿教育。2.通过专题讲座,如生活与物理、物理与安全、生活与化学、生物与环境、火箭会上天等,将有关的理论知识及幼儿园开展的科学教育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尽可能地挖掘生活中的科学教育素材,使幼儿自然科学教育生活化、趣味化。3.通过科学小制作让学生参于其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课堂拓展到课外,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边角废料,让学生在学、做、玩中亲身体会科学活动的意义,开阔学生视野。4.利用多种媒体查阅资料,了解国际国内及区域内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现状,指导学生阅览科普书籍,指定书目,限时限量,如科学绘本、儿童十万个为什么等,这些读物图文并茂,语言简练,通俗易懂,阅读时花时间又不多,又能补充学生过去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不足。实践证明这是短期内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和科学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但科学书籍的读很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适时阶段性的组织谈感想谈体会活动是重要的一环。5.要求学生跟踪观察1~3名儿童,寻找儿童科学教育的切入点,看如何利用有利时机进行科学教育。6.教育学生如何利用幼儿园和家庭的自然资源,有效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高效地开展家园合一的育儿科学活动。

五、创设科学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学校科学环境创设应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和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实践科学教育中学生学科综合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提升师范生的科学素养和生命安全意识,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在学生学习科学课的过程中,适时安排学生科学活动,开展课堂小制作,课后小实验,并结合理论谈活动体会,阐述实验设计的理论依据、出处、制作体会和映射的知识体系,讨论哪些是思维拓展的,哪些是适用于幼儿教育的,合适的内容可让学生模拟开展。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小实验、小制作,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改造和完善作品。对学生作品进行量化积分,评优展览,把好作品存放展室,供下届学生参照学习。充分利用学校的试验场地,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开展科学活动。动员学生收集生活边角废料,以备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之需,并通过学校创新科学活动室、实训室和幼儿衔接活动室进行延伸,给学生创设科学学习和实践的良好环境。

六、探讨家庭科学环境创设

我国公民整体科学素养偏低,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对家长进行科普宣传,提升家长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认识,探讨家庭科学教育的途径,重视家庭科学教育。良好的环境是幼儿生活的基本需求,它在调节幼儿情绪,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是幼儿最亲密、最熟悉的,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是激发幼儿探索的催化剂,是兴趣发展的沃土,它不仅能使家庭关系更加融洽,更能大大提高幼儿探索的兴趣,尽可能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和良好的物质环境显得十分重要。

(一)引领家长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精神环境

心理上安全的环境是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活动的前提。满足幼儿心理上的安全需要是使幼儿产生认知和理论需要的基础。没有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氛围,主动学习和探究就不可能发生。因此,应指导学生引领家长对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探讨幼儿无耐心、不听话、捣乱、任性等行为形成的原因,可以以家园科学研讨会的形式,向家长介绍家庭精神环境创设的方法,如蹲下来与幼儿讲话,尊重幼儿,倾听幼儿的心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成为幼儿的朋友,用活动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等。同时,要给幼儿出错、“捣乱”的机会,因为它是幼儿探索成长的过程。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对幼儿的破坏性要正确引导;遇到事情时,先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之后再对幼儿的行为做出评判,不轻易否定孩子。

(二)引导家长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

在幼儿科学教育领域中,物质材料既是引发他们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实现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的认识的中介和桥梁。幼儿在操作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可获得许多教育所期望的教育目标和经验。因此,指导家长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是十分必要的。首先,作为幼儿教师在班级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科学活动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经常开展幼儿探究活动,以幼儿的活动触动家长的活动,使学校和家庭联动。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自身功夫要硬,要求学生要学会自己设计科学活动,经常开展科学活动,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相关的简单易操作的科学小实验。实验设置要简单、易操作,如如何把杯子里的水引出来,矿泉水瓶可以干什么等。实验设计尽可能开放,具有思辨性、延展性,能让学生亲自制作,能充分感受成功的乐趣,要指导家长与幼儿一起操作实验,拉近家长和幼儿的距离。幼儿在家长的带动下,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很高,并引领幼儿将自己的实验过程讲给教师、小朋友听或将自己的实验成品带到班中与同伴分享。指导家长为幼儿提供可操作的物质环境,如购置一些图书和玩具;提供生活中一些材料,如各种质地的瓶子、锅盆,乐高组件、航模舰模等;提供幼儿一些可供观察、种植的动植物等。另外,还要鼓励家长走进幼儿园,通过与全班小朋友一起做游戏,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但能提高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而且家长在活动中也增长了知识、体验到了快乐。邀请幼儿把自己的玩具拿到园里和小朋友共享,有利于孩子沟通和交流;交换玩具,一物多玩,发挥玩具最大的作用。孩子不能在暖房里长大,还应让孩子亲近大自然,邀请家长带幼儿去公园、科技馆等地参观,可预设活动内容,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对科学探索活动更有兴趣。同时,请家长将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用照片的形式表现出来,会很受幼儿的喜爱,并经常开展活动展示和总结。家园联合活动一定和幼儿家长多沟通。幼儿时期的科学教育需要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家庭教育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指导学生引领家长参与幼儿园科学教育,不仅能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和活动的兴趣与注意,满足他们的活动需要,而且对幼儿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总之,幼儿园中的科学教育活动是以幼儿为中心开展活动,要求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可变化的情景以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在探索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对事物进行细致耐心的观察,对未来情况作出预见,帮助幼儿验证预见,并提出问题彼此交流。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学会观察,提前预见,才能指导幼儿有效地开展活动。同时要求我们要开展多元化学习的渠道,不断提高师范生的科学素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生力军,把幼儿科学教育探究活动开展起来。幼儿科学教育没有也不可能直接培养科学技术人才,但从长远的眼光看,它所奠定的是未来一代人的科技素质的基础。从这个摇篮中,将诞生迎接未来科技革命时代的新一代科学家和技术人才,更将孕育出能够适应未来科技社会需要和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公民!同时也为后期学习其他重要的学科起着支撑作用。要做好幼儿师范生的引领工作,不断提升他们科学素养。

篇13

其次,幼儿科学活动形式应尽量生活化。如在远足活动中,一路风景,一路学问,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和社会中,感受着大自然的奥秘,感受着社会的丰富多样,拓宽知识,激活思路。在自由宽松的远足活动中,幼儿的情绪是积极的,学习是主动并且具有探索性的,获得的经验也是直接而又感性的。

二、 科学教育中应有效地挖掘幼儿的潜能

首先应做到感官动员,激发潜能。农村有着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幼儿熟悉的自然环境。观察是幼儿认识周围事物的最佳途径。我应经常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积极引导幼儿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学习。通过让孩子们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周围的事物,使他们对周围环境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是动手操作,挖掘潜能。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让幼儿主动参与,亲自动手做一做是探索科学奥秘的有效方法。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增强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在设计科学活动时,应注重让幼儿动手操作这一环节,尽可能利用农村丰富多样的材料,让幼儿亲自去尝试,去体验。

三、教师应扮演好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