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科技创新与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技创新与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技创新与管理

篇1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工业是关系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产业。新时期煤炭工业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结构调整,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加强科技创新,是提高煤矿企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下面,本文就来谈谈煤矿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问题。

1 目前我国煤矿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新技术有待向实际生产力转化

煤矿企业为了解决矿井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引进了很多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但是这些科技成果很多还没有被充分利用,没有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另外,煤矿企业也结合自身实际研发出很多科技成果。因此,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技术进而将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使之服务于煤矿生产的问题也就摆在了煤矿企业面前。

1.2 科技人才在职工中所占比例太小,且岗位配置不合理

据统计,全国规模以上煤矿安全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到10%,低于全国工业企业13%的平均值。在科学技术人员本就缺乏的情况下,煤矿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呈现“机关学校多,生产一线少,辅助单位多,井区段队少”的现象。由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人员整体素质欠佳,导致结构失衡、分布不够合理,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现象普遍存在。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企业之间包括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强烈,尤其是科技人才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所有企业竞争的焦点,煤矿企业科技人才培养的任务艰巨而且紧迫。很多煤矿企业对科技人员的管理还仅停留在人事管理上,而人事管理仅仅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维护手段,对科技人才工作积极性、人才潜力的开发和企业发展的带动效果不足。煤矿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迫在眉睫。

1.3 对科技资料的管理不够重视,管理方法不合理

科技资料和档案是煤矿企业重要的科学技术资源,是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在企业的实际生产、建设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指导实际生产、建设的重要依据。然而当前煤矿企业对科技档案资料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造成档案管理人员积极性缺乏,影响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与其他类的档案资料相比,煤矿企业的科技档案资料归档周期长,时间不固定,涉及范围广,收集难度大。煤矿企业的科技类档案资料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对煤炭行业工艺流程、技术状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如果工作人员素质稍有不足就会产生遗漏甚至错误。由于煤矿生产的特殊性,随着生产的进行,煤矿企业的科技档案资料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中,造成档案资料管理繁琐且工作量巨大,而这些修改、变化如果不能及时归档,就会造成科技档案资料不完整、不准确。近几年来,煤矿信息化进程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档案资料的信息化进程却相对滞后,尤其是档案管理人员技能培训滞后,造成档案资料管理手段落后,档案资料信息无法被及时地传递共享,阻碍了档案资料的高效利用。

2 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的建议

2.1 建立科技创新的长远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煤矿企业来说,为了更好地使科技服务于矿井生产,必须建立长远的科技创新规划。煤矿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生产工艺、装备水平和生产状况,提出矿井的长期规划,并相应制订短期年度安排,为矿井的科技发展指明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将煤矿企业打造成一流的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 建立专项科技资金,完善激励机制

科技管理离不开激励机制,激励机制虽然并不全是资金奖励,但却是以资金奖励为主。煤矿企业应该建立专项科技资金,制订完善的奖励制度,对有价值、有效益的科技创新进行评审奖励。不仅对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科技创新奖励,还应鼓励全矿工作人员进行小创新活动,以此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提高矿井生产的科技含量,以资金奖励来鼓励科技创新,继而改善生产经营局面,而良好的经营效益反过来会增加资金奖励力度,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2.3 积极开辟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子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扩大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某煤矿企业近年来先后聘请了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许多知名的通防专家、支护专家来矿讲课,先后与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签订了技术合同,保持了良好的业务技术合作关系,在产、学、研相结合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诸如综采技术在三软岩层的应用、大断面综采放顶煤技术的应用、极易自燃煤层瓦斯涌出规律研究、深部瓦斯抽放技术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并已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为安全生产搭建了科技支撑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安全高效矿井的建设。

2.4 大力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

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因此煤矿企业需要时刻关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情况,及时进行更新。以某矿业集团为例,该集团最近几年先后引进了综采技术、综采放顶煤技术、综掘技术、现代化监测系统等大批先进技术和设备,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同时,有效地保证了安全生产。尤其是近年来,先进设备的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速度进一步加快,矿井综合能力大幅度提高,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为矿井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2.5 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一线员工素质

煤矿企业应该开展适应现代化企业科技管理的培训课程,大力引入现代煤矿行业的先进技术、科技管理方法,构建多元化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此外,在培养员工掌握行业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要使其掌握国内外行业的发展方向,使其能够立足全局,为煤矿企业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技成果来源于实践,最终也都要应用到实践中去。煤矿企业在不断完善的人才培养系统中要重视提高一线人员的科技素质,只有一线人员科技素质的提高,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隐患,才能把科技和生产力更加紧密地结合,让科学技术更好更快更及时地服务于煤矿企业生产,为煤矿企业带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煤矿企业人才培养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是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逐步积累人力资源的内在价值,增强煤矿企业的科技人才实力,提高煤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6 规范档案资料管理

煤炭企业应提高对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提高职工的档案资料管理意识,完善档案资料的岗位责任制,将档案资料的归档工作纳入煤炭企业各项工作计划中。加大对档案资料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赏罚激励制度,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转变传统的档案资料管理方式,加快档案资料的信息化进程;建设信息化网络化平台,简化技术人员查询使用档案资料的过程,构建一个快速便捷、服务于实际生产的档案资料管理平台。

3 结论

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对于煤矿企业也非常重要。文章对我国煤矿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加强煤矿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进行了探讨。

篇2

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现状

0前言

电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能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之一。电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的更加广泛,所以电力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于电力生产的管理是保障人们生活的途径之一,同样也是维护电力企业生存发展的举措。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需要,需要电力公司加紧科技创新,以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大局的稳定,同时促进电力公司的发展。

1电力企业的现状

随着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民、政府以及国家愈发认识到电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响应国家的号召,近年来,电力企业不断加大对电力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投入,通过对电力企业科技项目的设计、对过程进行管控和疏导,来推动电力企业在技术领域取得一定的进展,通过技术革新来解决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问题。现阶段,我国政府鼓励电力企业进行创新,尤其是在科学领域的创新。通过一定的市场调查,宏观调控,注重对电力企业的利益引导,通过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来构建科技人才队伍,积极展示科研成果以及进行表彰活动,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科技人员的最大价值,从人才角度解决科技创新的问题。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着眼于为了促进社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技术效益。虽然在社会大环境下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呈蓬勃发展之势,但依旧存在许多问题[1]。社会的发展,对于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企业进行调整,进行科技创新。但是一些电力企业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科技创新的认识还不够彻底,对于企业而言,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需求,科技兴企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宗旨。所以电力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优先发展技术,通过技术革新根据市场的变化趋势结合自身发展状况来制定相关的发展方针,来指导企业自身的发展。

2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与管理方向

在认识了科技兴企的重要性后,要根据社会现实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规划。首先要重视科研队伍的作用,重视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提高对创新型人才的认知,以应对电力公司体制改革将会出现的问题[2]。电力公司应认识到技术及创新型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所以应该培养出一批符合电力行业特点的有系统的创新型人才,从企业的核心能力出发,让创新型人才成为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能够地理自主地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科研的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之外,要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电力企业的生产中去,避免工作成果转化落后导致工作进程严重落后。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相配合的和谐场面,要把科研成果的转化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要保证企业产品是先进技术的集成,要认识到市场是业主也就是人民的需求,是专业技术的体现,是市场的需求。还要制定科学、客观的企业规划,全面客观的对外界环境,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客观的分析与评价,找到自身的不足与差距,清楚明白地反思自己,从而确定自己发展的目标,找准方向确定要开展的工作[3]。规划工作时,要认清企业的现状,要从覆盖全企业的技术领域出发,敢于暴露缺点,发现缺点,才能改正不足,在方向上明确科学发展的目标,确定要开展的工作。要牢记住,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是紧密结合的,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是为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反之电力企业的发展依托与科技的创新,所以决不能脱离电力企业的自身发展需要去单独搞科技创新。明确科技创新与生产的关系,认识到科技创新与生产应该是来源于生产发生转变到成为服务生产到最终的引领生产。科技创新的首要目的在于保证生产,也要解决生产过程中要面临的技术问题。所以,科技创新要满足生产的需要,但是不能满足于这种现状,而是应该在满足生产的需求之后,仍要加以创新,要保证创新的成果要超越生产的需求,要有更多的额外价值,加强企业系统内部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积极力量。

3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电力企业也面临着组织结构的变革、管理模式的变革,也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科技管理工作的新课题。时代的发展,使企业在发展前景上提出了一定的发展景愿,迫切地需要提升企业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但是迫切的需要仍面临挑战,科技创新并没有全面的推广实施,科技力量仍然薄弱,并不能满足于发展需要。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待优化,创新资源也有待整合,创新型服务水平也有待提升,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依旧存在。但是,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存在发展的优势。随着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新能源的应用、大电网的运行、电网的优化等方面研究持续开展,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优势,为电力企业的法自主发展、自主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具有资源优势,例如拥有优良的试验设备、各级工作室,相关专家队伍的形成,设备的安全,人才的投入,都为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4结语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的地位日趋重要,在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最大化的结合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产值外,还要推动企业的转型,要正确对待转型的道路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抓住时机还要正视自身,扫清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完成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燕平.化工企业成本统计核算与控制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6(36):35-36.

篇3

自“科教兴国”,“863计划”等施行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高校科技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虽然创新数量不断增加,创新质量却不高,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远低于韩国日本等国家,而且,大量的创新单位和产业区创新实力不够,只是空有其表,无法最大的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尽管国家对此大力支持,然而现实情况仍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尽管我国的科技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某些领域十分落后,甚至有空白,由于起步较晚,国家经济实力有限,科技基础薄弱,创新机制不够完善,企业规模多数不大,缺乏足够的创新人才,国家投入力度缺乏后劲,知识产权管理经验不足,高校及研究机构等对于人才的培养水平不高,科技对于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三、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实力的途径

1.企业应当增强企业的创新投入。增加研发经费就是给企业的创新“加油”,投入越大,创新后劲就越大,实践证明,大多数科技创新实力强大的企业,对于创新的投入是惊人的,因此,企业的创新活动,都要保证科技创新经费的绝对充足,否则,多么好的科技项目也只能落个“流产”的下场。

2.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多的国外先进科研技术为我所知,企业可以确立“洋为中用”的原则,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研究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

3.国家政策扶持。 国家的支持,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来说,无疑是坚强的后盾,创新的重要保障,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科技创新成果显著的企业,国家应当加以保护和鼓励,推广其成功经验,由点及面,培养大批的优秀创新企业管理者,获得优秀人才的培养经验,提高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应当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规范,建立并完善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严格执法,净化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好知识产权,增强创新人才的信心。

4.提高创新教育水平。国家应当提高高校的教育水平,加大对高校科技创新科目的重视力度,完善对高校科研创新的奖励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同创新企业之间的合作,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的支持。

5.加大R&D资金的投入。以此来调整企业创新经费的支出的结构问题,使之趋向于合理,向发达国家看齐,使得企业创新技术支出达到其主营业务比例的3%~4%。与此同时,可以建立企业的风险应对政策,减轻企业面对风险较大的科技创新项目时的压力。

6.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 中小创新企业是创新主体的弱势力量,他们受到自身规模小,科技实力弱,经济基础差,竞争实力差等方面的限制,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国家应当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给予其政策优惠,提供优惠贷款等措施促进中小创新企业的发展。

7.确立科学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对于企业来说,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应当确保“发掘得了人才”,“留得住人才”,学习应用好“一捆绳子”,“一条鞭子”的管理制度,例如华为,他们通过给予人才充分的奖金,股份话语权,上升空间的支持,又建立了“末位淘汰制度”,促使企业人才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伴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创新知识产权的管理问题的解决就是一个不得不面临的严正课题,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科技创新的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自20个世纪80年代,我国颁布了第一部专利法以来,我国在知识产权管理的思考和探索道路上一路风雨兼程,我们紧随世界发展潮流,努力与国际接轨,同时根据本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借鉴??外管理经验,不断修改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法律条例,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和问题。

四、当前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问题

由于我国发展时间较短,人民群众及企业管理者对于知识产权的意识淡薄,法律意识不全,导致很多专利成果申请不及时,甚至导致一些专利成果流传到国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由于对知识产权战略的不了解,缺乏全局观,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缺失,不完善,漏洞太多,无法有效的对知识产权进行管理。

五、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1.企业应当增强知识产权意识。与世界接轨,努力了解世界上关于知识产权问题的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掌握,切莫片面的追求企业的效益和规模等问题,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对于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细节问题的忽略恰恰是导致企业损失的重要原因。企业领导者及企业创新人员都要认真的学习和宣传知识产权方面的信息知识,增强知识产权意识。

2.企业应当快速全面地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认真学习外国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经验,国外常见的管理体制有,集中式管理体制,分散式管理体制,行列管理体制等,企业在认真学写这些管理经验的同时,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3.引进一批具备丰富知识产权知识的人才,以此来为知识产权的管理提供智力支持,增强知识产权方面的竞争优势,使得知识产权的管理更加科学有效,避免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

篇4

1 电力企业的现状

随着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民、政府以及国家愈发认识到电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响应国家的号召,近年来,电力企业不断加大对电力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投入,通过对电力企业科技项目的设计、对过程进行管控和疏导,来推动电力企业在技术领域取得一定的进展,通过技术革新来解决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问题。

现阶段,我国政府鼓励电力企业进行创新,尤其是在科学领域的创新。通过一定的市场调查,宏观调控,注重对电力企业的利益引导,通过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来构建科技人才队伍,积极展示科研成果以及进行表彰活动,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科技人员的最大价值,从人才角度解决科技创新的问题。

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着眼于为了促进社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技术效益。虽然在社会大环境下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呈蓬勃发展之势,但依旧存在许多问题[1]。

社会的发展,对于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企业进行调整,进行科技创新。但是一些电力企业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科技创新的认识还不够彻底,对于企业而言,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需求,科技兴企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宗旨。所以电力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优先发展技术,通过技术革新根据市场的变化趋势结合自身发展状况来制定相关的发展方针,来指导企业自身的发展。

2 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与管理方向

在认识了科技兴企的重要性后,要根据社会现实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规划。首先要重视科研队伍的作用,重视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提高对创新型人才的认知,以应对电力公司体制改革将会出现的问题[2]。电力公司应认识到技术及创新型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所以应该培养出一批符合电力行业特点的有系统的创新型人才,从企业的核心能力出发,让创新型人才成为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能够地理自主地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科研的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之外,要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电力企业的生产中去,避免工作成果转化落后导致工作进程严重落后。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相配合的和谐场面,要把科研成果的转化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要保证企业产品是先进技术的集成,要认识到市场是业主也就是人民的需求,是专业技术的体现,是市场的需求。

还要制定科学、客观的企业规划,全面客观的对外界环境,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客观的分析与评价,找到自身的不足与差距,清楚明白地反思自己,从而确定自己发展的目标,找准方向确定要开展的工作[3]。规划工作时,要认清企业的现状,要从覆盖全企业的技术领域出发,敢于暴露缺点,发现缺点,才能改正不足,在方向上明确科学发展的目标,确定要开展的工作。要牢记住,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是紧密结合的,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是为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反之电力企业的发展依托与科技的创新,所以决不能脱离电力企业的自身发展需要去单独搞科技创新。明确科技创新与生产的关系,认识到科技创新与生产应该是来源于生产发生转变到成为服务生产到最终的引领生产。

科技创新的首要目的在于保证生产,也要解决生产过程中要面临的技术问题。所以,科技创新要满足生产的需要,但是不能满足于这种现状,而是应该在满足生产的需求之后,仍要加以创新,要保证创新的成果要超越生产的需求,要有更多的额外价值,加强企业系统内部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积极力量。

3 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电力企业也面临着组织结构的变革、管理模式的变革,也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科技管理工作的新课题。时代的发展,使企业在发展前景上提出了一定的发展景愿,迫切地需要提升企业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但是迫切的需要仍面临挑战,科技创新并没有全面的推广实施,科技力量仍然薄弱,并不能满足于发展需要。

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待优化,创新资源也有待整合,创新型服务水平也有待提升,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依旧存在。

篇5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问题

虽然在“挑战杯”和各学科竞赛的带动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总体上存在成果利用率不高,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情况。具体来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大学生科技创新缺乏规范、引导和帮助

由于大多数高校未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管理机构,未制订相关的规章措施,这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处于无序进行的混乱状态,由于教学计划中课程总学时较多,学生的课外时间甚少,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在制度上难有充分的保证,学生无法持续深入地开展活动。其次,大学生科技创新有很多是在“业余”状态进行的,他们缺乏有经验的教师指导,或者没有开放的实验场所,导致成功率低或科技含量低,而同时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及指导老师未有足够的激励政策,使教师对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指导停留在自发阶段,有的老师明确表示指导学生课外活动费时费力,而学校却没有在工作量、奖励等方面给予保障,再加上“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以参加竞赛为多,毕竟能达到预期目标获奖的只是少数。因而,有些原有较高热情的师生也出现了“冷却”现象。

2. 大学生科技创新缺乏相应的设备和资金支持

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需要相应的财力投入,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因大学生还只是消费者,不可能对科技创新进行大规模的资金和设备的投入,而科技创新又必需有资金和物资的保障才能进行,因此大学生的创造发明亟待一些资金和物质的“雪中送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和活动进行资助的大学还不到全国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很多有创意的科技创新项目因得不到资金的支持无法开展或半途而废。

3. 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市场观念不足

首先,很多大学生只是依靠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科技创新,缺少对市场的调查和实际需求的分析,造成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社会、市场联系不够紧密,产生的成果难以被市场接受;其次,大学生只重视科技创新过程的刺激性和探险性,而忽视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成果一出来就束之高阁,这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最后,大学生科技创新前的选题和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很少与市场交流信息,不清楚别人是否也在从事同类的研究创新,从而等到成果一出来才发现重复了别人的劳动过程。

4. 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成果的科技含量不高,精品少

很多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停留在“别人会,我也能搞”的水平上,成果缺乏科技和应用的附加值,因而实际应用的价值不高。有些科技创新成果,只是对别人成果换汤不换药的稍微改进,并无明显的创新;有些成果,则是制作粗糙,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5. 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良性机制还没有形成

大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关键在于学校的重视,目前很多学校缺少统一的规划把它变成随机性的活动,遇到重大比赛便组织学生参加,缺少平时的经常性的训练过程,没有完备的激励和制约措施,学生参加不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完全取决于学生本身的兴趣和爱好,这就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非常被动。往往是组织者着急而学生不愿意参加,或者是学生想参加而学校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导致二者思维脱节。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对课外科技活动没有激励机制。无论是教师还是大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和带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学校都应该有一定的激励措施,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方法

我国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管理刚刚起步,因此在具体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方法上,要结合我国大学生的能力架构、知识结构等特点和我国高校的教师资源,物力、财力资源等状况,本着“开拓学生创新能力、优化学生创新环境、保障学生创新活动”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具体地说,可以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1. 建立和完善有关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制度和机制

完善的制度和机制是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并能保证全校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有条不紊、持之有恒的进行。制度和机制的建设要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追求科技创新活动的高效率和科技成果的高质量。总的来说要做好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的建设。

首先,保障机制的建设。主要是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设备、场地,以及建立对这些物质有效使用和管理的制度。

其次,管理制度的建设。它包括以下两点:

一是组织人事管理制度。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实行教务处、科技处、团委和各院各系共同管理的制度,并由这些部门各出人员组成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领导小组,作为负责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领导机构,制定主要的政策措施,听取科技创新活动的进展报告,审查经费的使用情况,奖励有突出成绩的个人和集体等。此外还可由专家组成科技创新活动评审小组,审查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资格和对科技成果进行评审。二是科技成果管理制度。建立大学生科技成果登记、申报制度,资助学生申请专利,这样可以保护大学生的知识产权,避免知识产权的流失或被不良厂商所利用;建立学生科技成果的创新、转化、推广等应用管理制度,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成果的商品化和成果的生产力化,实现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再者,奖励机制。奖励是调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积极性的有效办法,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成果质量的重要手段。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有重大创新的科技创新或在国家级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得重要奖项的学生,可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或推荐免试硕博连读;对出一般科技创新成果的学生,可以设立综合评分规定,在学生奖学金评定、三好学生评定以及毕业评定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或政策倾斜。以上奖励,都可以附带一定数额的奖金。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学校电台、广播台、校刊校报等渠道,宣传这些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先进事迹。

2. 加强学生科技创新队伍的建设

建立和形成一支以学生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核心的学生科技创新队伍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重视是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和必要保证,各方面的支持和积极扶持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建立一支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有无具有致力于学生创新教育的教师的指导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动力,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各环节的指导和把关是促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起点高、成果上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是引导式、辅助式指导,就是指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指点(包括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中),学生遇到问题时帮助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最后,建立广泛的学生基础,这是促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的关键。既要重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群众性,更要发挥学生骨干分子的作用,以带动和辐射其他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最终形成以点带面,各类型科技创新齐头并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的局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展开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一所高校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鼓励和发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到科技创新的队伍中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型和复合型人才。离开了广泛的学生基础,其他各方面再重视,条件再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也开展不起来。

3. 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

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和创造力的实践都受到客观条件、社会环境、校风学风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结构、民族传统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人的思维方式,都是制约大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形成和发挥的重要因素。更进一步说,大学的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学风的取向,则是最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环境因素。只有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渲染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只有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坚强的创造意志的培养,才能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包括两方面内容: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创新学校的科技实践环境。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是指要将科技创新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管理上,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目标中,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衡量教育教学工作效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并把科技创新教育纳入学生综合培养方案,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将科技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科技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将科技创新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素养和科学精神并重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融专业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于一体。创新实践环境主要是指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建立一个良好的实践机制,提供实践机会和场合,在组织、知识的供给、实践等各方面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造条件。

4. 提供必要的科技创新资金和物资

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需要一定的场所、设备和经费,学校应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这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得以开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否则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花,难以继续下去。经费的投入要以务实为原则,资助大学生科技创新过程中必要的支出,用于相关器具、书籍、材料的购买和调查、实验中不可缺少的其它花费,以及扶持有发展前景的应用型科技成果的推广创新。高校可以从校财政中划拨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同时也应该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合作,拓展经费的来源渠道。学校还应建立起一整套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经费管理、使用制度,保障经费合理、有效、有序的使用,避免浪费,比如实行经费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定期审查等办法,使之贯穿于每一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始终。经费的投入和管理可以采用基金制的方法,专项用于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活动,学生通过申报、答辩等形式申请基金的使用。

5. 整合各种创新教育资源,有效地整合学校现有的创新教育资源

学校通过各种创新教育资源的整合,不仅使学生从学习,实践到参加竞赛各个层面都能得到检验和锻炼的机会,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且还使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有所创新,进一步提高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创新教育资源包括工作队伍、工作条件和工作机制。在工作队伍方面,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和各院系,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工作队伍,各单位在统一的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既分工又协作,共同推进了各项工作;在工作条件方面,各单位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学生处的学生工作干部队伍,教务处的学科优势,团委的课外科技竞赛资源,各院系的创新教育经费等等,很好地满足了开展创新教育的各种条件需求;在工作机制方面,学校领导不仅重视学生的创新教育工作,而且能够很好地协调创新教育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篇6

College Studen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Laboratory Management Mode

WANG Chuncheng

(Yulin University, Yulin, Shaanxi 719000)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jects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purpose applications. This article is in my school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objective, the research carried out under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premise, summed up some of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current open experiments,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novation project can not meet the technological reasons, students' scientific innovation and laboratory management model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novative talents; laboratory management mode; open laboratory

0 引言

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性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开展这一项目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 大学生科技创新对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要求

1.1 完善的实验室建设机制是基础

面向大学生开展的科技创新的实验教学,需要专业的实验教学和实践操作的平台,包括实验室场地和设备、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师资队伍以及督导机制。健全的机制和比较完善的实验平台,可以为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创造有利的条件,保证创新项目的各个环节能方便、高效地运行。

1.2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验的保障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不仅能够在思维上对学生开启灵感,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更能够在实践技能上进行熟练指导和全面提升,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从广度和深度上提高一个层次,减少他们对开展创新项目的盲目性和项目过程的随意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具有一支创新意识较强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的基本保障。

1.3 科学合理的实验内容是关键

从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思路出发,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和掌握的实验技能设计开放实验,设计的实验项目要体现内容的自选性、设计性、专业性、应用性及研究性,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锻炼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2 科技创新与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探讨

2.1 目前开放性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有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些人认为开放性实验是正常教学任务之外的内容,由于需要额外的人力、物力等投入,却难以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效果。所以,一般对于开放性实验总是有计划无落实、有安排无检查、有实验无效果(至少效果不明显),没有体现开放性实验的意义。

(2)参与学生数量不多。开放性实验是配合高等教育培养目的,而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创新实验项目,通过开放实验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们普遍对学校有开放性实验知道不多,对真正开放性实验的意义认识不够。加之不少学生对实验本身就不感兴趣,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参与实验的人数并不多,严重影响培养目标的贯彻执行。

(3)实验条件和设施较差。由于学校办学经费缺少,实验条件和设施较差,教学计划内的实验勉强开设,而另外开出的开放性实验项目从哪一方面也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4)学生做的实验重复验证的多,创新性实验很少。学生做的开放性实验应是创新性的项目,开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但不少学校将开放性实验变成了弥补指导性实验的不足的补充。

(5)指导教师短缺,以及对开放性实验存在误解。开放性实验的指导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但“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指导力量不足,另一方面一些人对开放实验也存在误解,甚至有抵触思想。其实大家应该知道,如果没有专职教师的指导,大学生做的开放性实验将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因而也很难有所成效。

(6)开放实验制度和管理都不到位。对于开设了开放性实验项目的一些学校,但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健全,既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也没有完备的考核办法,所以对大学生做开放性实验就没有具体的要求,学生想怎么干就(下转第221页)(上接第210页)干什么,基本处于完全自由的“开放”状态,导致管理无序、器材和实验耗材浪费严重,最终开放实验的目的和效果也无法实现。

2.2 开放性实验的改革和管理模式的探索

(1)提高对开放性实验认识的重要性。积极宣传开放性实验的重要意义,营造重视实验教学、重视开放性实验项目的浓厚氛围,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只重理论、轻视实验的现象,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转变认识,积极从行动上投入到开放实验中去,从而确立开放实验教学的特殊地位。

(2)健全管理制度,保障开放实验有序进行。修改不适合开放实验的有关制度,制定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组织专人制定开放性实验项目管理方案,并在实验时间和场地等方面予以充分的保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执行,使开放实验教学过程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保障开放性实验教学成果。

(3)培养足够数量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实验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教师的业务素质、操作技能和责任心决定大学生做开放性实验水平高低和成效的大小,每学期之初,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的要求,指导教师根据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和学生状况,列出一些创新实验项目,然后交由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选择项目,老师负责审查学生根据项目要求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可行,帮助他们最终制定创新实验项目。对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解决。学生每做完实验项目,根据实验情况撰写详实的创新性实验项目报告,由指导教师组织有关人员和实验学生在综合分析的情况下评议该项目,及时提出改进建议,以便提高实验效果、保证实验质量,达到实验目的。

(4)加强基础实验教学的管理。由于创新性实验项目是在学生一定的学习基础上开设的,所以在基础实验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引导学生养成注重观察实验现象、善于发现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为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同时,要彻底转变观念,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开放性实验项目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研究阵地,为实现自己美好的明天打好基础。

(5)开放实验教学和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教学和开放实验室是学生开展创新性项目的基本平台,是当前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有效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我校目前开展的实验教学改革(包括开放性实验室),应该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室管理形式、实验时间与空间的开放以及实验内容的开放等方面的工作,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的同时,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进而为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全面开展开辟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进而实现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

篇7

原有的竞赛系统主要采用eWebEditor在线HTML编辑器进行管理,只具有信息、信息删除等简单功能,工作效率低下且没有数据处理功能,因此,笔者拟开发基于.Net平台的竞赛管理系统,使竞赛管理工作网络化、模块化、智能化,在减少工作量的同时可以有效避免工作中的误差,大大提高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管理工作的效率。

1.系统需求分析

笔者从事相关竞赛管理工作超过三年,发现竞赛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如过程繁琐,竞赛的申报到审批、准备到开赛等一系列过程办事效率不高;再加上参赛学生众多、竞赛项目数量多、竞赛相关数据信息量非常大且容易出错;赛前、赛中和赛后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与通知等。因此,应采取如下措施予以解决。

1.1解决信息零散、竞赛数据低信息化的问题。通过管理系统可以规范有关竞赛通知、竞赛方案,及时竞赛动态信息和获奖情况,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竞赛信息查询平台。

1.2网上提交竞赛项目承办申报方案,由竞赛组委会负责网上审批,解决传统审批耗时耗力的问题,提高承办申报、审批效率。

1.3基于工作流的网络化、平台化操作,有效解决各个工作面数据的导入导出,文件的上传、下载等困难问题,为竞赛管理提供一个高效的、精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2.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前期的需求分析,开发基于Net平台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管理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该系统是一个集参赛信息、承办院校管理、参赛信息管理、后台管理等各项功能于一体的竞赛管理平台,其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管理系统

主要功能模块示意图

3.功能模块的实现

3.1信息展示平台

通过本平台不仅可以最新竞赛通知、竞赛方案、赛事报道、公布竞赛结果,而且可以展示优秀的获奖作品。具体操作可以通过后台管理平台中的内容管理模块对各类竞赛信息进行管理、添加和修改,并通过结合数据库技术将相关的竞赛信息在网站的各个栏目页面上展示。

登录模块中,运用MD加密算法对登录账号、密码等较高隐秘数据进行加密,尽可能实现高安全性[1,2]。此模块具有参赛老师和学生随时了解相关竞赛信息的功能。

3.2竞赛申报审批管理

各高校在申请承办竞赛项目时,需填写竞赛申报表,其中包含项目名称,类别、联系人、时间、场地等详细信息,以备竞赛专业委员会进行审核。此过程涉及的数据量虽不是很大,但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同时,审批的层次和环节又各不一样,因此在设计申报、审批工作流程时既要满足各高校申报时的需求,又要方便各专业委员会审核。解决传统审批耗时耗力的问题,极大地提高申报、审批效率。

本系统工作流模块通过,NET提供的WorkFlow引擎来完成。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和实际需求,在MWF顺序模型和状态机模型中,采用状态机模型更为合适,以此来实现申报、审核、审批等各环节的业务。

3.3报表及数据导出管理

在竞赛管理过程当中,有大量的参赛报名信息、获奖信息等数据需要处理,本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数据导入和导出功能,可将数据库中的竞赛项目、参赛者、组别、学校等信息数据导出到Excel文档当中。设计报表时一定要注意界面美观、简洁,特别是格式一定要规范,应与现有工作流审批时的纸质文档相符。

本系统使用的控件是NET平台下的水晶报表控件。该控件提供了功能强大的ReportDocument对象模型,通过它可以方便地将原先设计好的报表结构布局数据源绑定到数据集[4],从而将数据库中的各类竞赛信息以设定好的格式显示在用户的操作界面上。

4.结语

构建大学生科技竞赛管理系统,极大地方便了竞赛工作的开展,特别是融入了基于网络业务的流程管理和数据库管理,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本平台的使用让竞赛管理工作走向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从试运行近一年的情况看,该平台运用良好,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竞赛的工作流程,符合竞赛工作管理的实际需要,满足竞赛管理的各方面要求。当然,本竞赛管理系统还存在若干问题,特别是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本平台尚不能与手机无缝对接,进一步开发竞赛管理系统的手机APP应用,将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Crampton J,Loizou G. Administrative scope: A foundation for role- based administrative models[J]. 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2003,6(2):201-203.

[2]刘金晓.Web应用系统中权限控制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29(10):2550-2553.

篇8

1 团队理论

团队又叫工作团队、项目工作团队,是西方组织中广泛采用的管理形式之一,是指由一定数量的员工根据功能性任务组成的工作单本文由收集整理位。采用团队管理创新,团队成员间可以发现彼此的谬误,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对彼此的方法进行评价,及时交流进而共同提高。

不同研究者根据各自出发点,提出了多种观点。一种意见认为团队是指由组织中的正式关系而使各成员联合起来形成的,在行为上有彼此影响的交互作用,在心理上能充分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并有相互归属的感受和协作精神的集体。也有研究者提出,团队是由这样一些个体组成,他们因任务而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团队成员认可自己归属于该团队,外部人员也视这些个体为该团队的成员,这些人具有相互补充的技能,为达到共同的目的和组织绩效目标。这里所说的“相互补充的技能”,是指三个方面的技能:技术或职能专长,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技能,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所谓“共同的目的和绩效目标”,是指可以使团队具有良好状态和动力机制的共同目的,而特定的绩效目标则是共同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需要为此发展出一种共同的实现其目标的手段,并且相互之间承担责任,即“对构成团队成员基础的两个关键方面,我们对我们自己和其他人作出承诺;承担义务并相互信任。”

团队与群体是有区别的,具体见表1,说明了群体与团队在上述方面的基本区别。

2 科技创新团队管理的优势

2.1 技创新团队可以有效提高科技创新效率

(1)科技创新团队内部各个成员之间在技能上可以互补,这为各成员在彼此合作中受益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相互间帮助和支持,不仅对增加工作的满意度有利,使队员拥有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提高队员的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促进工作的协同开展,减少了不必要的内耗和不协同作业造成的延搁,产生比个体简单综合高得多的生产效率。(2)科技创新团队可以协调人际关系,规范科研人员的行为,提高科研人员的归属感,进而通过他们相互理解完成共同目标,从而有效地把个人目标融入和升华为团队目标;与此同时,那些工作敷衍塞责的人会感到因团队工作气氛而产生的外在压力,促使团队成员承诺他们的共同目标,为团队的荣誉努力工作。(3)科技创新团队成员间通过在研究课题中的分工协作,交流沟通的频度极大地提高了,通过交流与共享,不仅能很好的完成研究课题,而且有助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在本研究领域的应用,发现新的学科增长点,这与一般的科研群体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4)科技创新团队还能提高管理层的工作效率。采用团队形式,尤其是自我管理工作团队形式,管理者可以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的重大问题,搞好战略规划。

2.2 科技创新团队可以有效提升各类组织的竞争实力

科技创新团队与一般的团队不同,其主要目的是面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提升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如果缺乏良好有力的组织管理,即使拥有再多的科技人才,科研人员也只能成为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

3 搞好科技创新团队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3.1 明确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

提出一个清晰的、有吸引力的奋斗方向是关乎一个团队组建和成长的关键。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可以是经过多年研究形成的,具有显著的

优势。也可以围绕重大目标,结合原有优势开拓出的新方向,无论怎样,团队成员都应该人人对其承诺和负责。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必须现实而合理、明确而可量化、富于意义并具有挑战性。科技创新团队核心的研究方向必须相对稳定,至少应该呈现出阶段的稳定性。同时,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也必须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进行适当调整。

3.2 营造环境、激发团队的潜能

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使科技创新团队快速成长,创新潜能得以最大可能的被激发。科技创新环境是科技创新团队借以在其中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其中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优化尤其重要,政策环境是导向;法制环境是保障;而社会环境对于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又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这几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了影响科技创新团队培育的外在因素和成长环境。

3.3 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

一般而言,科技创新团队梯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团队发展目标,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实现团队整体队伍数量、素质、结构的调整及优化配置。其结构的合理性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衡量:一是有公认的学术带头人;二是学科梯队中职务比例配备适当,知识层次、年龄结构合理,能正常地开展工作;三是在规划期内取得显著的科技创新成果;四是学科梯队内全体成员团结合作,学术思想活跃,作风民主,能出色完成科技创新的任务。梯队构成的前提是团队成员个体能力和性格的差异互补性。梯队人员的结构系统,应符合个体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团队梯队人员整合、结构优化的规律,包括比较合理的层次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等,使团队成员各具特色,互为补充,以使科技创新团队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3.4 因势利导、逐步培育领头人才

篇9

(一)科技统计的基本内容

科技统计是对某一国家、地区或者是某一科研活动规模及其结构进行的数量测量,是衡量科研实力与水平的重要尺度。科技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科技的投入、过程以及产出三个方面,首先是科技投入的统计,主要包括对科研人员数量与结构及其在科研活动中的配置情况、科研经费的投入、资金的来源及使用情况等;其次是科研过程的统计,主要包括科研项目及课题的承担情况、科研机构的情况以及学术交流的情况等;再次是科研产出的统计,主要包括科技论文、专利、科研成果转化以及专著等情况的统计,科研产出统计是评价与考核科研项目的重要依据。

(二)科技统计的主要任务

科技统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科研内容进行系统化的调研,获取科研活动具体数据信息,通过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分析与整理为科研活动的评价、考核、预测、调控等的实施提供依据。其基本任务是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手段积累科研活动具体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寻科研活动发展规律,为科研决策、科研规划等的制定提供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发展。

二、科技统计对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科技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

科研管理的创新是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科研管理的创新依赖于对科研活动的有效了解与监督管理,这就需要对科研活动进行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是对科研活动的投入、过程以及产出进行统计的科学工作,能够提供科研活动具体情况的重要数据,了解科研活动的现实状况及其进展程度,有助于发现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有助于打破传统科研管理模式的创新,所以说科技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

(二)科技统计是评价考核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

对科研活动进行评价考核是对科研活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衡量科研活动进展情况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科研活动进展的程度以及结果的好坏不能简单地凭借个人主观判断,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反映科技工作数量以及科研工作质量的量化指标,通过这些量化指标来判断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及质量,而这种量化指标的获取则依赖于有效的科技统计工作来获取具体的科研活动数据,包括科技论文、专著、专利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的数量及质量等。

(三)科技统计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

科技统计是对科研活动经费投入、人员投入科研过程以及科研产出的有效统计记录,通过对科技统计所获取的科研活动数据进行分析,科研管理者可以发现科研活动的问题,找出本单位科研实力的所在,包括优势领域以及优势学科等,也可以发现本单位科研工作的弱势所在,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些措施强化本单位的弱势领域,有助于对下一步的科研活动进行规划与管理,有助于制订进一步的科研决策,所以说科技统计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内容。

三、现阶段我国科技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统计意识不强

科技统计意识不强是当前我国科技统计工作当中的一大问题。与其他科技工作不同,科技统计工作是一项基础性质的工作,没有产出性,工作效果通常不易被发现,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所以就容易被管理者弱化,不太重视科技统计工作,对科技统计工作缺乏充分的了解,没有意识到科技统计的重要性,科技统计意识不强。在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重项目申报,轻科技统计”的现象已是常态,认为科技统计数据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科技统计工作杂乱无章。

(二)科技统计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科技统计工作是消耗大量精力、历时较长,而且工作效果不明显的幕后工作,工作内容繁琐复杂,统计报表工作量大,涉及范围广并且容易出错,往往一个数字的疏忽都会造成大量报表关系的变化,所以多数人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科技统计人员频繁更换,缺乏专业的培训,这就导致科技统计人才队伍不稳定,专业素质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与能力有所欠缺,对科技统计工作产生严重影响。

(三)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

一方面,由于科研管理工作者对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科研单位以及相关机构对科技统计工作的投入力度不够,缺乏信息化建设应有的硬件与软件资源,导致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科技统计工作对于信息化、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不够,没有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科技统计的工作中,科技统计工作手段与方法还过于保守与传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信息水平对科技统计工作的需要,长此以往会导致科技统计数据的可信度大大下降。

四、对以科技统计促进科研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科技统计意识是以科技统计促进科研管理创新的思想前提。因为只有思想意识提高了,才能将科技统计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科研管理工作者要提高科技统计意识,高度重视科技统计宣传工作,利用单位内部网络、单位公告栏、例会等多种途径宣传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科技统计意识;另一方面,科技统计部门要在部门内部着力宣传科技统计的重要性,成立专门的宣传小组负责宣传工作,使科技统计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设高素质科技统计人才队伍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进行科技统计工作的有力保障。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对科技统计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要不断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与技术水平;另一方面,科研统计机构要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在培养人才的同时,积极引进优秀的科技统计人才,充实科技统计队伍,为科技统计工作的良好开展做好人才储备,打造高素质的科技统计人才队伍。

(三)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

科技统计的现代化是科技统计工作发展的趋势与方向,而科技统计的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统计的信息化,所以科研机构一定要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一方面,要加大对科技统计的投入力度,提供信息化建设配套的硬件与软件资源,构建科技统计信息化平台;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引进,要着力打造科技统计信息化系统,提高科技统计工作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统计是对科研管理活动投入、过程以及产出的科学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是评价考核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然而,目前我国科技统计工作却存在科技统计意识不强、科技统计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等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科技统计意识;建设高素质科技统计人才队伍;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以此来为我国科研管理创新服务,从而促进我国科技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刚,张慧,李夏等.论科研院所科技统计与科研管理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0(24).

篇10

1、科技创新在项目管理中的意义

现代项目管理作为管理学科的一个新的方向,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是是针对社会活动中的各个项目而言的。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性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项目研究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各个科研项目数量的激增,对项目的管理也更加复杂。科技的创新促进了项目管理的发展,项目实施者为了实现管理和科技发展相适应,加大了在项目管理的研究上的各方面的投入,对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创新。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以及各高科技项目的开发研究,使得项目管理面临着更新的挑战,为项目管理增添压力的同时也促进项目管理不断创新和发展。

2、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度的提高,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投入也加大了力度。因为政府的支持不仅包括政策上的引导还有资金的投入,个别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支持,出现虚报科技项目套取资金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了资金资源的损失,也干扰了政府在科技发展方面的管理决策。在企业申报科技项目的类型上也有重复的现象存在。很多企业申报的课题项目具有趋同现象,有的甚至存在严重的雷同,在个别企业内部,也有新申报的项目和曾经申报的项目雷同的现象存在。此种问题不仅对科研经费造成重复浪费,对于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也有负面的影响。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政府应该对于申报企业进行严格的资质认定,对于企业申报的科研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核排查。同时对于研发的整个过程进行适当的监督检查,加强资金在项目的利用合理性方面的监管,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率。另外,政府要加强企业申报项目的引导,使之符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需要。对于技术水平落后的行业领域,政府要引导企业在项目申报上加大力度,对于此方面的项目,政府可适当放宽政策,加大科研资金的支持力度。

3、企业科技项目管理方法的应用

3.1合作创新战略

合作创新战略是指加强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联合创新,是项目管理方法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它是以合作为基础,资源互补为条件,创新为目标的一种创新方式。企业相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其技术能力基础比较差,创新的能力有限,如果单凭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来进行科技的创新需要的周期较长,而且对于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来说,在短时间内加以提高难度较大。而在创新资源的分配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却具有很大的优势。如果企业、高校、科研院校三者各行其是,对于企业来说,其创新性不能及时的满足市场需求;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研究和开发与市场需求相脱离,创新不能及时的取得市场效应,造成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相脱节。合作创新战略正是对创新资源的优化合理的配置,实现了资源的互补,使创新的有效性得到提高,很好的解决了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合作创新战略将科技发展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使科技创新满足市场的需求,弥补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不足。将创新资源进行整合,不仅是创新成本得以降低,创新周期得以缩短,同时也使创新向更高级别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2信息化战略

信息化战略作为现代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方法,将企业的整体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相结合。首先,企业的对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加以利用,建立功能齐全,操作简单的企业信息系统。其次,企业将地域信息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使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的建立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再次,企业要将现代先进的信息网络手段充分加以利用,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开发,积极引入具有高技术能力的人才。最后,政府要充分认识自身在科技创新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重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信息网络不仅要在企业中建立和完善,更要在全社会进行信息网络知识的应用和推广,重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推进信息网络的社会化发展,形成多行业多格局的信息化网络工程。另外,做好建立科技传播平台,提高全民科技认识。

3.3自主创新战略

篇11

为了充分发挥云南藏区生物资源多样性优势,切实提高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核心竞争力,围绕国家科技发展目标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实际情况组织科技项目,是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不同于一般的研究开发,科技项目是在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的基础上,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工程等攻关目标,以实现重大发展及突破的研究项目。总的来说,科技项目关系重大,所涉及到的因素也十分复杂,这些都对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确保迪庆州科技项目目标的圆满完成,并在科技项目实施的实际过程中提升本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及有关责任人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

1 迪庆州创新科技项目管理的重大意义

科技项目是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基本单元,也是科研管理的重要对象。现代科技项目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包括市场调查、项目立项、中期评价、项目评价、成果推广等运作程序的动态过程。加强科技项目管理实效性,切实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是扩大并巩固科技项目成果的重要措施。近年来,迪庆州科技局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念,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新时期我国“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突出“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的发展思路和跨越发展的主题,积极围绕地方产业政策在农、林、牧、生物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申报科技项目,有效推进科技项目管理创新,对于增加迪庆州产业发展技术储备,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当地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实现了本地区的全面、科学化、可持续发展。

2 迪庆州创新科技项目管理的几个关键点

贯彻实施“科教兴州”的发展战略,推进迪庆州科技项目管理创新发展,是有效推进科技项目的组织、安排和落实,促使科研活动与实践、生产及市场相结合的重要前提。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是科技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点,也是真正实现管理创新的切入点。

2.1科技项目管理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及管理人员应当转变管理思维,确立全局发展观念,强化前瞻意识和创新意识,正确认识科技项目管理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随时掌握科技项目发展的社会环境,制订和实施科技发展规划,引导广大的科技人员始终保持开放进取的状态,不断开创科技项目管理的新局面。

2.2科技项目管理手段创新

手段是实现科技项目管理的路径。一方面,要实现管理技术创新。要紧紧跟随时展,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实现科技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提高科技项目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要实现管理方法创新。要打破以往僵化、停滞的管理模式,通过公正、客观的评价手段,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

2.3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创新

制度是实现科技项目管理有序化发展的重要依据。迪庆地区应当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完整而适应时展的管理制度。首先,完善科研项目评价制度,从统筹发展、未来前景、社会效益等方面对科技项目进行综合全面的衡量与考察,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效率;其次,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从科研成果的时代性、有效性对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衡量与考察,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

3 迪庆州创新科技项目管理的相关策略

迪庆州在实施科技项目管理进程中,在实现观念创新、手段创新、制度创新的基础上,采取推进信息化进程、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实现市场无缝对接等策略,为创新科技项目管理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3.1以管理信息化作为创新科技项目管理的突破口

信息化技术是提高科技项目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将科技项目中的相关资料、重要数据、有效信息录入微机,借助相关软件对这些资料、数据和信息进行全面整理和分析,并以一种极为直观的方式展示分析结论,充分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率,对于科技项目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2以科研队伍建设作为创新科技项目管理的支撑点

科研人员是科技项目管理的具体参与者与支持者,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科技人员,将有力地推动科技项目的实施与管理。首先,要选聘、用好并留住优秀的科技人员,充实科技人员队伍,使他们为迪庆地区科技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次,要为科技人员提供提升自己的学习培训机会,为他们搭建起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使科技队伍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其次,要善于利用“外脑”,学会找“老师”,与科技密集型机构,如高校等,联手创新,“盘活”和优化科技存量。

3.3以与市场实现对接作为创新科技项目管理的落脚点

成果转化,即成果最终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并创造出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科技项目与市场实现“无缝”对接,是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真正发挥科技优势的有效路径,对于提升科技项目的实效性有积极作用,也是推进科技项目管理创新的最终目标。科技管理部门及科研单位要加快科技研究进程,同时也要避免将科技研究成果“高高挂起”,要促使科研成果与生产商及市场“零距离”接触,让成果惠及大众,这才是实现管理创新、开展科技项目的最终目标。

科技项目是迪庆州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科技项目管理是提高项目效率、促进迪庆地区发展的重要措施。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要结合本地区生物资源的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管理技术对科技项目的市场调研、立项、管理及成果推广等环节进行统筹规划和有效控制,为推动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篇12

1 力企业

电力由发电厂生产,之后由输电线路传输至变电站。再经由输电线路传输至配电站,最终通过配电线路传输至用电单位。当前针对电力设施进行修建、生产电力、收取费用、维护电力系统的企业称之为电力企业。

2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新能源技术的应用。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方面,也获得了较大的进步。其中科技项目作为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实施点,整体的发展也较为迅猛。我国电力企业通过对科技项目的不断研究和实践,使得整体的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为电力企业在后续的发展中,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结构问题

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人员结构可以分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两类。一般情况下技术人员占据了较多的比重,其中技术人员又分为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两类。当前在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即为:电力企业科技管理结构问题。此类问题具体的表现形式为,科技管理人员对于技术人员实际工作了解较少,存在外行管理内行的现状。最终造成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出现矛盾,阻碍了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发展。

3.2 科技管理与创新中的制度冲突问题

当前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关于科技管理与创新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为:科技管理与创新中的制度问题[1]。电力企业在进行科技管理与创新的过程中,前期由于经验较少,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与企业有关制度,产生了较大的冲突。此类现状导致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发展的整体效率较为低下,例如科技管理与创新实施中的项目审批问题。由于企业进行审批过程中的程序较多,造成了审批时间较长,最终对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发展产生影响。

3.3 科技管理与创新项目发展单一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整体的发展较为迅猛。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科技管理与创新项目发展单一。此类现状下,导致电力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前期发展较好,但在后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由于技术研究的单一性和片面性,针对部分科技项目无法独立推进。技术层面存在了一定的障碍,这也是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方面最大的难题之一。

3.4 科技管理与创新人员人才发展计划较弱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其核心为科技管理与创新人才的发展,人才为其根本的发展动力。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我国当前针对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方面的人才发展,出现了较多的断层。整体的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人员,普遍年龄较大。人才发展方面存在延续性漏洞,此类现状使得我国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后期发展,存在了极大的危机。

4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措施

4.1 优化电力企业科技管理结构

为了促进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工作的开展,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企业科技管理结构的优化。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缩减合并科技管理部门。减少因工作程序造成的资源浪费,提高企业在发展中的资源利用。以此提升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发展,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目的。

4.2 加强电力企业内部资源利用

我国电力企业当前整体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发展形式较好,但在对外发展方面整体能力还较弱。为了有效地改善此类现状,并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首先应从内部进行改善。加强电力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对于科技管理与创新发展的支持,营造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氛围。使得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电力企业的对外竞争能力。

4.3 政府部门进行政策激励

科技在发展的过程中,单一由企业或个人进行推动,最终的造成的发展现状都较为缓慢。甚至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面临较多地现实困难。此类现象在电力行业中也出现了较多的案例,例如交流电出现前期与直流电应用产生的理念冲突。因此针对此类现象,为了有效的促进电力企业的科技管理与创新,政府部门应有意识地引导电力企业进行科技管理与创新。针对其创新项目进行一定的政策激励和支持,例如税收优惠,项目补贴等。以此为电力企业的科技管理与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良好发展。并且改善整体的科研环境,促进电力科研人才培养的良好延续性[2]。

4.4 加快研究成果的落实

当前我国在电力科技方面的研究发展项目较多,部分的研究项目也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成果。但关于实验项目最终的落实以及实践,则出现了周期较长,甚至无法落地的现状。此类现状对于我国电力企业的科技管理,以及电力企业整体的科技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对于电力科技研究人员的研究积极性,也造成了一定的打击。针对此类现状,我国电力企业应加快对研究成果的落实,积极进行研究成果落实项目的实践。以此积累实践研究经验,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最终达到促进我国电力企业的科技管理与创新发展。

4.5 设立电力企业科技项目研究平台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发展为主要的核心问题。受限于自身人才等方面的因素,电力企业在科技管理与创新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误区和制度冲突问题。此类现状下,电力企业可以通过设立科技项目研究平台的方式,进行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发展[3]。并在设立的过程中,添加平台奖励机制。针对平台中提供有效建议,或完成相关技术研究的人员,进行物质资金方面的奖励[4]。整体的平台实行开放性,以此扩大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项目的发展,并对于人才发掘方面提供沟通的平台。

4.6 加强市场调研,切合市场发展

电力企业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其对于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因此其在发展技术与创新管理的过程中,应加大对市场需求的调研。注重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接轨,针对市场发展中提出的需求,进行技术的革新。以此推动根本技术的发展,最终达到促进电力企业发展的目的。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整体的发展现状较为良好,但在细节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此类问题电力企业还应从企业机构改革、创新平台构建、优化内部结构、加强市场调研,政府配合政策激励等方面进行。以此提升电力企业的科技管理与创新,并促进电力企业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家强,彭玉玲,平莉,等.电力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及措施探析[J].中国商贸,2013(16):107+108.

篇13

21世纪,技术创新活动将活跃在以下几个层面,并将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产生深刻影响,为最终实现为人类造福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在科学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将不断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正酝酿着新的突破,将带来一个全新的世纪;物质科学将跨越生命与非生命的界限、产生新的高科技前沿;多领域的技术创新带来先进制造时代;上海世博会的科技创新展示了新世纪企业创新的基本走向;为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奠定基础。

在上述几个领域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搞创新。其中北欧诸国科技与管理创新尤为出色。

20世纪90年代开始,北欧诸国争相实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知识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北欧国家在高科领域均有出色的建树。一些国家在部分高科技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北欧国家的经验在于贯彻教育为本的方针,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宏观指导,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优势产业,调整发展战略,适应国际市场。

北欧各国历来重视通过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来提高全民素质。实行从小学到大学免费教育,举办在职培训立法规定失业者必须参加再就业培训,另外还设有各类成人教育机构,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培养出大批推动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芬兰企业中流行一句名言:教育是芬兰的国际竞争力。芬兰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目前拥有各类图书馆3000多家,人均图书占有量居世界前列。其科技论文产出率超过美国。支出仅次于社会福利支出,在国家财政预算中居第二位,占国家预算的14%。

瑞典政府认为,科技教育是最有战略性的教育。瑞典企业界高度重视科研并大量投资。为满足企业经营国际化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瑞典政府制定了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培养更多的理工类人才。瑞典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高达28%,在经合组织国家中名列第4位,20至29岁的瑞典青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在经合组织国家中是最高的。

丹麦政府也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注重智力开发。无论在文学、哲学、物理学、电磁学等领域,丹麦都有一批掌握高精尖技术的人才,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例如在物理学中形成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

20世纪90年代起,北欧诸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新兴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创办和经营环境。如放松对金融和外汇的市场管制,开发本国的电信、交通、电力等,努力清除行业壁垒,规范市场运作,完善服务职能。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瑞典和芬兰于上世纪90年代加入了欧盟,芬兰还加入了欧元区,这类举措都有力地推动了本国科技产业的发展。政府还将重大科技发展项目列入了国家发展规划与企业共同投入资金开发,成果归企业所有。在近10年中,芬兰研究开发投资增长了3倍。据2001年统计,瑞典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丹麦、挪威和冰岛三国也达到经合组织国家2%的平均水平。

作为小国,北欧诸国无力广泛涉及所有的高科技产业领域,而是紧跟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依据国力和自身的科技优势,集中力量发展能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尖端技术领域。如信息科学、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研究等。此外还根据国情,开发传统产业优势项目。比如瑞典的生命科学,芬兰的林业和机械,挪威的水电和海洋开发技术,丹麦医药以及冰岛的地热技术与基因工程。芬兰目前有一半的研发经费用于信息产业。1990年至1999年十年间,芬兰的电子、信息和通讯业产值增长了5倍。信息业极大地促进了芬兰的经济发展,2003年信息产业的产值为33.92亿欧元,占GDP的2.8%。芬兰还是因特网接入比例和人均手机拥有量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

瑞典的爱立信公司发展也极为迅速,2002年该公司的出口已占瑞典出口总产值的16%。“世界经济论坛”2001年度报告中对瑞典在信息产业和电信技术方面的科研开发水平给予了很高评价。根据该论坛的年度排名,瑞典的国家竞争力排在世界第六位,长期增长实力排在世界第九,而芬兰两项都排名世界第一。瑞典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中居世界领先地位,国际上许多生物技术企业都设在瑞典。现代生物技术也是芬兰重点发展高科技领域。

目前芬兰建立了十多个以大学为母体的高水平的现代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在转基因生物制药、生物医学、工业用酶以及环保用生物降解制品等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挪威在生产水力发电设备和输电设备方面世界领先,其采用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能量资源。挪威已建成的地下水电站占全球的一半。此外挪威的化工和石油、天然气工业已成为其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芬兰科技发展的特点是以面向经济的技师开发型和应用型为主。研究机构、大学、企业三位一体,紧密配合,共同制定和进行研究和开发工作,使研究成果几乎是产生的同时即转化为生产力。

挪威在进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中着重强调研究与开发工作应面向工业应用。政府加大科技投入以保证科研理事会有足够经费开支并发挥其战略功能。支持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活动,建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重点开展以用户为中心的科技活动和项目,鼓励产学研机构之间的合作。

瑞典与芬兰两国通过设立科研基金来鼓励企业和大学以及大学之间的合作。要求大学间应避免重复的研究,瑞典和芬兰是大学与企业间最为密切合作的两个国家,各类国家基金管理机构也积极为相关领域的研究项目提供资金,形成了一个从基础研究、实验应用、到科技成果转化一整套覆盖整个科研创新全过程的投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