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篇1

1.1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的含义

地理教学技能是每一位地理教师所必备的基本职业技能,是地理教师在课堂内进行有效教学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规范。“地理课堂教学技能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依据地理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手段,顺利达成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是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的综合体现。” [1]

1.2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的意义

新课程强调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地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与塑造;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积极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相结合的评价等。因此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改革是地理课程改革的前沿,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由此可见地理教学技能是地理教学实施的支撑系统,它对新课程改革有重要意义。

2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的分类

我国学者对教学技能的分类研究大致有两类即广义的划分方法和狭义的划分方法。广义的划分方法将最基本的教学技能分为四类,它又有两种划分方式一种是将最基本的教学技能分为“课堂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指导学生学习技能和活动技能和教学研究技能”[2];另一种是将最基本的教学技能分为“学习指导技能、基本教学技能、教学设计技能和教学观察和评价技能”[3]。狭义的划分是强调微格教学的发展,可以称之为狭义的划分方法它是从信息传播的过程出发,分析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行为方式的过程要素,主要包括“教学语言的技能、板书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演示技能、提问技能、导入技能、强化技能、组织教学技能、试误技能、结束技能 ” [4] 。

3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策略

3.1语言技能的训练策略

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地理教师所具备的课堂语言技能显著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影响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地理课堂语言技能由口语表达、书面文字表达和体态语言几个要素构成。

地理课堂语言技能由口语表达和体态语言两要素构成我们也从这两个方面阐述它们的训练策略。

首先,口语表达的训练策略。字正腔圆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科学准确的词汇、生动形象的语言。在教学中语音的基本要求是发音准确,吐字清晰、使用普通话,让每一个学生听清教师说的每一句话。抑扬顿挫的语调,在教学中有重要作用,在讲解重点、难点时说话要慢点语调要高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并有思考记笔记的时间。快慢得当的语速,语速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语速过快学生对收取的信息会遗漏、积压,语速过慢则易导致学生精力涣散。科学准确的词汇。在地理教学中,要做到地理空间地域解释准确无误,地理原理阐释直观严密,因此语言的运用要科学、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地理教学中要把只是讲的通俗易懂、直观形象,形成一种地理意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逻辑清晰的概括。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逻辑性,还要注意自身语言的逻辑性,一环紧扣一环地剖析地理事物,从而达到对地理知识的建构。

其次,是体态语言、面部表情与眼神交流的训练。教师的身体动作主要指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和身体局部动作。走动要自然大方,有控制,不可过多、过快,否则易分散学生注意力。身体局部动作,主要指头部和手部动作对地理事物的描述通常要借助手势来更生动形象的表现。面部表情与眼神交流的训练。面部表情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特殊作用。教师要面带微笑的走进教室,让学生在微笑里感受到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要注重于学生之间的眼神眼神交流。

3.2组织技能的训练策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课堂目标的行为方式,称为教师的课堂组织技能承转技能” [5] 。

教师在备课中已经提出对策,然而对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和情感层次在课前是把握不准确的,教学组织技能是课堂教学的“支点”,是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它不仅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与学生思想、情感、智力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时刻组织学生的注意力,训练教师的应变能力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管理好课堂纪律努力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达到预定学习目标。

3.3导入技能的训练策略

地理课堂的导入技能是指地理教师针对教学目标,在一项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开始之始时,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教学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

导入的方式可分为复习导入、情境导入、故事导入、观察导入、练习复习课导入。复习导入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承上启下强化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情境导入是从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出发,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导入新课或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故事导入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观察导入即可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又能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练习、复习导入,采用“提示回忆法”作为复习练习的导入,启发学生回忆与练习有关的旧知识。

导入技能要求有目的性、趣味性、启发性、艺术性。目的性是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一个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使学习内容以鲜活的形式出现。启发性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课堂导入设计的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艺术性要实现导入的艺术性,就是导入的设计要自然,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3.4讲解技能的训练策略

地理课堂讲解是一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教学技能之一,它是利用语言对地理知识进行描述、分析以及揭示地理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本质,从而使学生把握地理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的教学形式。

讲解技能分为地理事实性知识的讲解和地理概括性知识的讲解。地理事实性知识的讲解是指在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事实性知识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理事实性知识包括地名知识、地理分布、地理演变的外部表现、地理景观等。地理概括性知识的讲解 反映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够培养学生各种抽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直观方法,辅助讲解、提供丰富表象,充分感知、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语言要条例分明,措辞准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运用直观方法,辅助讲解时,要充分运用各种地图、模型、地理图表及揭示地理事物之间联系的各种示意图帮助讲解,教师边讲解边引导学生观察。提供丰富表象,充分感知。地理知识的所涉及的空间广泛性和时间延续性因此要使用大量的事实或事例,从多个角度说明,容易比较、区分各种具体事物的不同特征,便于学生充分感知。

3.5提问技能的训练策略

地理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阶段等设计要提出的问题,通过师生间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提问技能的作用。首先,可以检查和巩固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掌握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其次,有助于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作好准备,有利于顺利实现对新知识的建构。再者,它还可以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提高教与学的质量的作用。

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类型主要有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和分析提问。理解提问时学生对所学知识思维加工的过程运用,运用提问是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和已有的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分析提问是要求学生识别地理问题的条件与原因,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问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问题的设计、问题的提出、必要追问、问题评价和引导学生提问。问题的设计,要明确、清晰、连贯。问题的提出,有导入阶段、陈述阶段和介入阶段,要求有节奏的步步深入。追问,追问可以避免课堂满堂问、随意问现象的出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引导学生提问,有助于在解疑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学生提问,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专业素养通过讲解由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知识。问题评价,是教师对的学生回答做出反应,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

3.6地理教学“三板”技能的训练策略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三板”指的是板书、板图和板画,它是一个合格的地理教师必备的地理教学技能。地理板书技能是指地理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利用黑板以凝炼的文字语言、图表和符号等形式,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

“三板”技能它可以辅助口头语言传递信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突出重点难点,揭示知识的内在体系,启发学生思考,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便于学生课堂记录课后复习。

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板书类型,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主板书和副板书。主板书是体现地理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内在联系的重点、难点、中心和关键的板书,是能反映地理教学内容的结构及其表现形式的板书。副板书是对主板书的补充和辅助,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板书可以分为纲目式板书、结构式板书、表格式板书、图示式板书和综合式板书。板书的设计要根据地理知识的特点其宗旨是要让学生更好的构建本节课的内容。

板图是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结构特征和变化过程时,地理教师用简易的笔法把复杂的地理事物、地理过程和地理分布,边讲边用线条图迅速绘制成简略的黑板图。

板图技能分为几何略图、折线图和曲线图,这几种板图方式的主要目的就是抓住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板画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迅速画出地理事物的素描图,它要求线条流畅、简练、清晰、富于表现性。板画有形态画、过程画和动态画。形态画是以素描的形式表现主要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外部形态;过程画主要表现地理事物在演变过程中发展变化的各个阶段;动态画是用简易的笔法显示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要边讲边画出事物运动的过程。

3.7强化技能的训练策略

“强化技能是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心理学原理,采用各种肯定,鼓励或纠正错误的方式,促进和增强学生的正确反应,使教育信息刺激与所期望的学生反应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保持学习动力,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行为方式” [6]。

强化技能的方式有语言强化、动作强化、标志强化和活动强化。强化技能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联系性,既可用于教师的讲解过程,也可应用于学生讨论、阅读和作业练习当中。特别是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运用强化技能来实现更有助于教学的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强化技能,善于在课堂中运用板书、语音语调、身体动作和布置作业是强化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掌握。

3.8结束技能的训练策略

结束是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结束让学生回忆、整理、联系已学过的知识体系,是学生知识进一步同化和网络化的过程。结束的技能是教师完成一个教学任务或活动时,为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学习所采用的特定的行为方式。

结束技能的运用有助于教师教师强调这一节课的重点和知识点,教师是通过结束技能的运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延伸扩展学生能力,还有助于教师了解教与学提高教学技能。

地理课堂教学中结束的类型有归纳总结、区别对比、竞赛活动、练习巩固和悬念存疑。这几种结束方式要根据这节课的特点而定也可以将这几种方式综合地运用起来。

3.9演示技能的训练策略

“演示技能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信息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实物、标本、挂图、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进行实际表演、示范操作,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 [6]。

演示物要有足够的尺寸、演示物应放在一定的高度上、演示物要有适宜的亮度、对演示物的指示要确切、操作要规范,具有示范性、复杂的实验应利用图解帮助学生观察、语言讲解要与演示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胡淑珍.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

[3]郭友.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4]荣静娴.微格教学与微格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篇2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复杂的教学动作系统。它既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一定方式经多次练习,使教学活动方式的基本成分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1]。教学技能具有综合性、专业性等基本特点[2],熟练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是一名合格教师必备的业务素养。面对社会对教育人才的选拔和使用,立志毕业后做一名教师的大学生,都要接受用人单位的面试考核,很多用人单位采用讲课、说课、答辩的形式考察人才。因此,强化对学生讲课和说课的训练,是大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内容。师范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主要依托学科教学法课程向学生传授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围绕课堂教学技能进行模拟训练,通过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完成在真实环境中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打好知识和能力基础。加强训练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帮助学生发现教学实践问题,提高学生对教学技能训练的理解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思维和新操作方法。

一、教学技能训练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可行性

传统的训练方式主要是教师布置训练任务,学生选择教学内容撰写教案和说课稿,在课堂上试讲和说课,教师进行点评。这一训练方式将“讲、说、评”活动过程在课堂上来完成,利于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利于实现一对一指导。但是,因班级学生达到几十人,甚至几百人,课堂教学训练的时间明显不足,而且,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场讲说,给予点评,思考的时间极为有限,降低了指导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课上参与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相互之间以活动形式进行的互动互助学习。微课成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前学习的主要资源,其设计体现了“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3]的特点,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微课内容。以该模式开展讲课和说课训练,学生可以在课外撰写教案和说课稿,录制模拟讲课和说课的微视频,并将微视频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成果展示区,供教师和学生观看,并将发现的问题到交流讨论区,开展交流和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和讨论,直至问题解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以反复播放微视频,再现问题。翻转课堂实现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学习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成为微视频的学习者和问题的提出者,讲课和说课者成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二、教学技能训练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美国人萨尔曼・可汗( Salman Khan) 利用网络视频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并在TED 大会上将“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教学模式介绍给全世界,该模式的实施过程主要是教师将课堂中需要讲授的内容制作成视频,让学生在家观看视频,学生记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课上教师解答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练习巩固课前学到的新知识。在美国的大中小学借鉴和应用模式的过程中,对该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为将视频教学与Moodle 平台应用相结合;采用基于iPad 的数字化互动教材等,进一步丰富了课前学习的问题解答、讨论、交流和分享功能。国内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基本上沿用了萨尔曼・可汗的教学模式,同时注重了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啪啪等软件的使用,用这些技术手段支持师生间的讨论、互动和交流。

我们在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发现萨尔曼・可汗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两个问题:①讲课、说课训练的操作性很强,教师只能提供他人的讲课、说课视频供学生观摩,对学生了解讲课、说课的一般程序有帮助,但是,达不到学生自主训练的目的;②课前记录的学习问题不带有针对性,不能反映出学生训练中的真实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构建了适合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布置课前讲课、说课训练任务,学生训练并录制成微视频,微视频到网络教学平台成果展示区,师生观看微视频,展开在线讨论,记录未解决问题,课上教师组织交流解决问题,课后教师再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将存在同类问题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结合讲课、说课的课题强化训练,再录制微视频,在组内进行反思和改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学技能训练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只对“翻转课堂”学习资源(微视频)的设计和制作者进行了互换(由教师设计和制作微视频,变为由学生设计和制作微视频),但却带来了教与学的深层次变革,首先表现在教学角色的转换。教师扮演学生学习任务的提出者、指导者、组织者角色;学生是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者、学习者角色;师生共同成为课前的学习者和问题的提出者角色(学生完成课前训练学习任务,教师通过微视频学习学生的成果)。其次,学习资源实现了从预设走向生成。学生在制作微视频资源的过程成为贡献智慧资源的过程,运用有线和无线网络、智能移动学习设备、感知信息学习环境,实现智慧学习[4](Gyu-seong Rho认为,智慧学习是一种学习者自我指导的以人为本的学习方式,它通过智慧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整合让学习者容易访问到资源信息,以支持学习者之间或者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交互,同时还需要设计自我指导的学习环境)。教师课前的资源提供者角色部分地由学生承担,学习不仅仅局限在教育者提供资源的境域内。第三,学习质量提高,自信心增强。学生在提供微视频的过程中,经历“训练-录制-观摩-修改-反思”的系列学习过程。学生为了展示个人取得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技能,自我激发内部学习动机,展现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获得自我成就感。第四,提高媒体操作技能。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融合,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媒体运用能力,以满足信息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学生在制作微视频、微视频过程中,需要亲身实践网络媒体、手持式学习设备、音视频录制、编辑工具和软件等技术,在制作微视频过程中实现了视频资源和技术的融合,为制作数字化资源并应用于教学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技能训练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将沿着以下流程进行:布置任务――自主训练――制作并微视频――师生学习、记录问题――组织讨论交流――问题指导――针对性训练――反馈。

布置任务:教室布置课前关于试讲和说课的自主训练任务,明确学生训练课题和每一项训练时间,讲课需在15分钟内完成,说课需在10分钟内完成,根据需要充分运用微格教室、摄像机、照相机、手机等设备,录制个人感到满意的视频。

自主训练:学生在微格教室或其它学习场所,进行自主训练,通过元认知调节,直至对训练效果感到满意。

制作并微视频:根据现有条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录制个人满意的视频,并将视频转换为.mov、mp4等格式,上传微视频到网络教学平台成果展示区。

师生学习,记录问题:教师和学生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观看微视频,并记录下发现的问题。

组织讨论交流:教师课上针对师生记录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

问题指导: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反复播放微视频,找出问题所在,将所有问题反馈给每一名训练学生,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针对性训练:根据学生讲课和说课中存在的问题,加强针对性训练,比如:教态问题、普通话问题、仪表问题、教学组织问题、课堂小结问题、教学过程设计问题等,提高教学技能。学生结合小学学科教学内容,反复进行针对问题的训练,录制训练微视频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成果展示区。

反馈:师生观看学习小组针对性训练微视频,并将训练效果反馈给每一名讲课和说课者,循环往复,直至问题解决。

四、应用教学技能训练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训练要联系教学法课程内容,本着从理论到实践的原则进行,训练方法包括训练前的解释说明,训练中的指导以及训练后的总结订正等环节[5]。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师范生技能训练中的创新应用,改变了教师提供微视频,学生观看微视频的做法,完全由学生课外录制技能训练微视频。这一改变不只是教学流程的变化和学习资源提供者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改变,由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教师成为学习者,同时成为学生的指导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课前训练任务和微课录制任务,并针对不同的任务提出明确的要求,指导学生课前应做什么,怎么做。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参与在线讨论指导,在课上解决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训练后的总结和修正。

多次练习,形成高级教学技能。高级教学技能的外在表现就是对讲课、说课经过练习后,基本上达到自动化水平,多次练习是达到自动化水平的基本策略。练习应具备四个特征[6]:①练习的机会应该同学习的结果要求相一致。学习者应不断地界定、辨别正例和反例。②尽量采用分散练习而不是集中练习。每一次练习都为学习者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和应用产生式、连接语义网络提供了机会。③提供形成性反馈以便学习者能监控自己进步的幅度,不断完善自己的产生式。④在多种情境中呈现练习机会,可以保证学习者超越课堂在生活中实现迁移。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教师应做好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的培训,指导学生掌握摄像机、照相机、手机、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等视频录制应用技巧和操作规程,掌握两种以上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制作各种学习视频打下基础。

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重点使学生掌握理论观点和知识要点,宜采用教师提供微视频资源的方式,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建立知识框架。对于教学技能训练方面的内容,重在对学生进行如何上课,如何说课的技能的提高,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经过多次练习习得技能,达到熟练的程度,从而逐渐提高教学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讲课与说课的训练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并撰写教案和说课稿,教学设计的过程又体现了学生对教学各个要素之关系的理解水平,理解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教学设计成果的创造性水平。因此,教师提供教学视频范例,往往使学生形成心理定势,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自主完成教学设计并录制自己感到满意的教学视频,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给学生带来学习成就感。

课上解决问题。课上解决问题是教学技能训练的关键,师生对问题的准确把握尤为重要,需要教师在观看视频和交流讨论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关键问题,课上引导学生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给予学生明确的解答,使学生看到存在的问题,怎么克服存在的问题,教师科学的指导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课后针对性训练。课后针对性训练应以强化学生需要改进的不同问题为出发点,比如:教学语言、教学重点的讲解、教学环节的安排等等,学生通过针对问题的训练,以微视频的形式提供个人训练成果,循序渐进,提高教学技能。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实现了实时和非实时的微视频点播,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为训练者提供及时全面的反馈,充分发挥了师范生自主学习、相互评价的优势,体现了学生主体认知建构的思想理念。同时也方便了教师对多数学生的及时指导,扩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提高了教学技能训练的效果,也提高了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在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淑珍,胡清薇. 教学技能观的辨析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2):21-25.

[2]乔晖,近十年教学技能研究综述[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2):112-117.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篇3

一、教师职业技能的界定

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一般包括教学语言技能、教学工作技能、教学质量测评技能和教学研究技能等。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它具有抽象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物理学自身的学科特点要求物理教师要除具备所有教师必需的基本职业技能以外,还应有物理教师的学科职业技能,可归纳为物理实验教学能力、抽象物理模型的教学能力、物理新课导入的教学技能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教学技能。

二、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缺失现状与原因分析

多年指导大学四年级学生教育实习的教学经验以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表明,许多新任物理教师在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演示目标不明确,演示实验与物理教学衔接的不够,没有充分发挥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功效;也有的教师把物理课讲成了数学课,繁杂的数学推导吓倒了学生,导致学生厌倦学习物理;也有的教师把物理课讲成了物理学史课,不注重培养学生物理学研究方法,没有高度和理论深度。例如,在物理新概念的教学中,不能够很好地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概念的引入显得僵硬、死板,常和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或定势思维相冲突,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没有兴趣。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就是高校在追求办学综合化的过程中,弱化了培养学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工作。过去以培养教师为主流的师范院校逐渐在向综合性大学过渡,增设理工农医类专业,一本院校开始招生三本非师范类专业,办学规模日益增大,从而导致没有了师范特色。办学规模增加的师范院校,往往受人力和物力的限制,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有弱化的趋势。其二,近年来教师岗位饱和,毕业生供大于求,教师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很多师范生对教师行业没有信心,刚入学就以考研究生提高自己的学历为目的,也有学生以大学为跳板,为将来考取公务员提供一个基本条件,这些学生平时只会一味的学习基础文化课,对教师必备的技能全然不顾。

三、在“普通物理”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可行性

很多院校都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安排在教育实习时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为时已晚。要从入学起就应开展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有意识地开展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认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无关,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结合物理专业知识的教学,合理开发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其意义重大。以下结合普通物理学的内容及其课程特点,讨论在“普通物理”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可行性问题。

首先,普通物理学的内容是与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自然科学之一,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力、热、光、电物理知识的应用几乎无处不在。所以,“普通物理”课程中适合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有很多,主要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有意识地开展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对于学生所熟悉的内容,经过中学的学习已具备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在新课学习中对重点、难点的把握比较准确,教师在这些内容的讲解上较为容易,可以在较少的时间内完成大学物理知识的教学任务,将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组织学生开展课前小讲台教学活动,或开展模拟授课比赛,大学教师给予在教师职业技能方面的点评,同学之间也可互相点评,把自己的见解认识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给大家。有目的地将课堂教学和技能训练活动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初步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其次,从大学“普通物理学”课程的特点来看,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也是完全可行的。相对于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学等理论性很强的理论物理课程来说,普通物理学较简单易懂,应用性较强。在不影响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下,某些章节的内容比较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式的学习。将师范生的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和其未来将成为中学物理老师要具备的各方面的教学技能结合起来,在恰当的时机渗透当今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让学生明白探究式教学的一些基本技能是完全可行的。

四、“普通物理”课堂教学开展物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施建议

1.实验教学技能的训练

物理实验不单是物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大体上可以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边学边实验和课外实验与制作。课堂演示实验不一定非得用实验室提供的成套仪器,一些利用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设计完成的“非常规”实验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演示实验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明显直观、要安全可靠确保成功、要有启发性。

“普通物理”课堂教学的教师完全可以应用实验教学的方法,将物理规律传授给学生。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师在课堂的演示实验或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特殊途径,使他们理解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进行实验教学,不仅能较好地完成普通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可以起到培养“未来中学教师”的实验能力。首先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模仿教师的教学风格,所以教师出色的实验能力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再者大学教师若能适时地针对实验教学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技能进行点拨,强调实验教学需要注意的地方,会对未来从事教学工作的师范生产生积极的作用。

2.抽象物理模型的教学技能训练

物理学家面临的是一个错综复杂、五彩缤纷的世界,要根据研究的需要,抓住主要的特征而舍弃那些次要的因素,建立“理想模型”,采用物理模型来代替实在的客体,可以使事物的规律具有比较简单的但往往是本质的形式,通过研究这种典型可以便于人们去认识和揭示自然规律。常见的物理模型有将研究对象模型化,如质点、刚体、点电荷、弹簧振子、理想气体等;有将所处的条件模型化,如力学中的光滑面,热学中准静态过程等;有将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模型化,如力学中的自由落体、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和弹性碰撞等。建立和正确使用物理模型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对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和物理方法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渐熟悉这种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使构建物理模型的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与习惯,这也是物理教师应具备的特殊教学技能,即物理教师要有运用物理模型进行教学的能力。

抽象的物理模型教学,可以通过教师具有启发性和幽默感的语言,通过与生活实际中的相似案例进行比较,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模型的建立。“普通物理”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应用简笔画,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物理模型的理解,如滑块、小车、斜面、滑轮、弹簧以及人与物体的作用等可用多种板画素材。

3.物理新课导入技能的训练

物理新课的导入技能,是物理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成功的导人课题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例如,在讲解能量一课时,学生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学习了质点的运动学、动量和第一个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可采用问题导入法。所谓问题导入法,就是教师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巧妙设问,利用问题,让学生产生疑惑,激发学生思维。采用问题导入新课时,学生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那就是能量是否连续,在同学们的认识中能量是当然连续的,那么老师提出的问题肯定会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为了得到答案,同学们便会认真地学习本课。

4.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教学技能训练

要使物理实验上升为理论,成为普遍规律,就需要一种定量的研究方法,物理学中常建立物理模型,应用数学演绎或推导办法进行定量研究问题。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能够熟练应用数学工具,来进行物理课堂教学。对公式进行数学推导能使实验定律得到充分的验证,使学生对理想条件假设下的实验规律有证可循,心服口服。围绕数学为物理服务的原则,有机地将数学推导、演绎和物理实验、模型的结合起来,开展物理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恰当的教学方式。既不能把物理课讲成了数学课,否则繁杂的数学推导会吓倒学生,使学生厌倦物理学习;也不能把物理课讲成了历史课,光谈古往今来的物理故事,直接告诉学生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述,这样不能培养学生物理学研究方法,物理课堂也没有高度和理论深度,违背了物理学的教学原则。

五、结束语

普通物理学具有和中学物理衔接性好、课程内容较简单、实用性和实践性高等诸多特点。在“普通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任务与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任务相互渗透,采用一些恰当的教学模式,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成为学生评价的重要指标,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参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普通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机地开展物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任务是可行有效的。

参考文献:

篇4

然而,孩子是怎么做的呢?不尽如人意。家长、老师的要求笼统抽象,怎样做才是认真听讲、踊跃发言呢?凡此具体实在的指导,几乎是空白。如何纠正一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指导偏差呢?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际交往作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为学生接受、加工、顺应或同化,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展开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只有当师生间的垂直交往与学生间的水平交往的渠道都畅通无阻时,学生的认知主体性才能充分的发挥,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交往能否顺利与和谐,与交往技能相关。因而,我在日常教学中着力对学生进行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角度出发,我们把课堂交往技能训练内容具体化为四个“学会”。

1、学会倾听他人发言

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教师讲课和倾听同学发言。要求学生积极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学习问题,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然后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用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作积极的信息交流。所谓非言语信号,主要包括交换目光、侧耳倾听、举目凝视等;所谓言语信号,主要是对他人的发言赞同、接受时,说出表示支持性的言语,如“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觉得你说的对”;如果他人说的不全或答错了,则应该陈述自己的想法,扩充或修正他人的意见;学会质疑、发问,学会向他人请教,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

2、学会陈述自己想法

陈述自己想法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参与学生间讨论时的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步做到语言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生动自然,注意恰当控制音量。即参与讨论时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让全班学生都能听见。

3、学会修正他人观点

修正他人观点,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谈出自己的意见,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当然,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刺”。

4、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与建议。我们要求双方本着平等的态度,乐于接受意见,耐心的听对方说完。意见中肯,点头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于不恰当时,也要听得进,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如果时机适宜,也要学会适当的进行辩解,以保持交往双方心理的融贯。

二、我们所进行的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关注的不仅是训练的目标和内容,更重视训练的过程和方式。

1、认知指导

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识所致。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策略知识,以指导交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指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讲解时,遵循技能训练的基本规律,在把握交往技能的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行为,分要点进行训练。如倾听技能分解为:注视对方目光、身体前倾、点头微笑等。在分项讲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综合应用于实际交往中。

2、榜样示范

课堂上进行训练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交往技能是教师的一种素养。对学生来说,教师应是交往方面的“专家”、“典范”。如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不轻易否定,哪怕学生说错时,教师也要耐心等待,让学生说完,充分展现其思维过程。教师还要注意树立学生榜样,学生观察到自己与榜样的相似性,更会用心观察学习。

3、体验引导

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必须诱感体验,因为从认识到行为都离不开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的驱动。交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他人情感,体验交往之乐,体验交往技能训练的价值感、成功感。

4、行为演练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练习,也可设定相关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练习时,当学生的交往行为表现接近预期目标时,应及时予以适当的鼓励,如教师微笑肯定、口头表扬等,从而促进交往技能的保持与内化。

三、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儿童的许多课堂行为是带有偶然性的,这种偶然性可以向必然性转化。教师要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促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促使学生的课堂交往行为规范化。训练时注意两个问题。

篇5

1.2 学会陈述自己想法:陈述自己想法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参与学生间讨论时的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步做到语言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生动自然,注意恰当控制音量。即参与讨论时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让全班学生都能听见。

1.3 学会修正他人观点:修正他人观点,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谈出自己的意见,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当然,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刺”。

1.4 学会接受他人意见: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与建议。我们要求双方本着平等的态度,乐于接受意见,耐心的听对方说完。意见中肯,点头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于不恰当时,也要听得进,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如果时机适宜,也要学会适当的进行辩解,以保持交往双方心理的融贯。

2 我们所进行的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关注的不仅是训练的目标和内容,更重视训练的过程和方式

2.1 认知指导: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识所致。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策略知识,以指导交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指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

2.2 榜样示范:课堂上进行训练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美国的J。奇尤依指出:交往技能是教师的一种素养。对学生来说,教师应是交往方面的“专家”、“典范”。如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不轻易否定,哪怕学生说错时,教师也要耐心等待,让学生说完,充分展现其思维过程。教师还要注意树立学生榜样,学生观察到自己与榜样的相似性,更会用心观察学习。

2.3 体验引导: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必须诱感体验,因为从认识到行为都离不开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的驱动。交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他人情感,体验交往之乐,体验交往技能训练的价值感、成功感。

2.4 行为演练: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练习,也可设定相关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练习时,当学生的交往行为表现接近预期目标时,应及时予以适当的鼓励,如教师微笑肯定、口头表扬等,从而促进交往技能的保持与内化。

3 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儿童的许多课堂行为是带有偶然性的,这种偶然性可以向必然性转化。教师要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促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促使学生的课堂交往行为规范化。训练时注意两个问题。

篇6

家长、老师经常会对儿童提出诸如“上课要认真听讲,回答老师的问题”、“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踊跃发言”这样笼统、抽象的要求,怎样做才是认真听讲、踊跃发言呢?具体实在的指导,几乎是空白。如何纠正这一重视结果而忽视实现过程的指导偏差呢?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际交往作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为学生接受、加工、顺应或同化,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展开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只有当师生间的垂直交往与学生间的水平交往的渠道都畅通无阻时,学生的认知主体性才能充分的发挥,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从实用和可操作角度出发,把课堂交往技能训练内容具体化为四个“学会”

1、学会倾听他人发言 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教师讲课和倾听同学发言。要求学生积极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学习问题,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然后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用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作积极的信息交流;学会质疑、发问,学会向他人请教,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

2、学会陈述自己想法 陈述自己想法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参与学生间讨论时的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步做到语言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生动自然,注意恰当控制音量。

3、学会修正他人观点 修正他人观点,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谈出自己的意见,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当然,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刺”。

4、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与建议。我们要求双方本着平等的态度,乐于接受意见,耐心的听对方说完。意见中肯,点头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于不恰当时,也要听得进,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

二、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关注的不仅是训练的目标和内容,更重视训练的过程和方式

1、认知指导 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识所致。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策略知识,以指导交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指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讲解时,遵循技能训练的基本规律,在把握交往技能的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行为,分要点进行训练。

2、榜样示范 课堂上进行训练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教师应是交往方面的“专家”、“典范”。如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不轻易否定,哪怕学生说错时,教师也要耐心等待,让学生说完,充分展现其思维过程。教师还要注意树立学生榜样,学生观察到自己与榜样的相似性,更会用心观察学习。

3、体验引导 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必须诱感体验,因为从认识到行为都离不开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的驱动。交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他人情感,体验交往之乐,体验交往技能训练的价值感、成功感。

4、行为演练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练习,也可设定相关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练习时,当学生的交往行为表现接近预期目标时,应及时予以适当的鼓励,从而促进交往技能的保持与内化。

三、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儿童的许多课堂行为是带有偶然性的,这种偶然性可以向必然性转化。教师要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促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促使学生的课堂交往行为规范化。

篇7

1. 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角度出发,我们把课堂交往技能训练内容具体化为四个“学会”

1.1 学会倾听,需要良好的指导。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优化对学生“听”的指导:

(1)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其老师身上找到影子,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要做一个耐心、专心、悉心的倾听者。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应带头专心倾听,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这样一来,既达到了课内外相互交流的目的,又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倾听氛围。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可感的榜样。

(2)细化“听”的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学生对此认识比较模糊。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就明确提出了“学会倾听要五心”,即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1.2 学会陈述自己想法。 要让学生大胆地发言,必须先让学生有机会发言,让学生有言可发。课堂上出现气氛沉闷,还有一种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话要说或没机会说甚至不知道说什么:课堂沉闷,学生合作性、自主性不强,教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较少,一节课由始至终都由老师控制着,而学生只是在老师的指令下进行操作。学生在这种课堂中学习根本是无言可发又何来大胆发言?要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首先教师要实现从“教师”到“导师”的角色转变,把时间让给学生,还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自觉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反思者,不可以专制的、一厢情愿的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意志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觉得放心,觉得轻松。

1.3 学会修正他人观点。 修正他人观点,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谈出自己的意见,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当然,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刺”。

1.4 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要让学生明确并不是发言才是参与,倾听同学的发言也是参与,边听边想,欣赏同学思维的闪光点,吸取他人之长,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充实自己。

2. 我们所进行的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更重视训练的过程和方式

(1)教给学生交往策略。对教学而言,交往就是互动探究。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对学生而言,互动探究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对教师而言,互动探究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经过互动探究,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会把课堂教学推向。

篇8

 1.课堂交往技能训练内容具体化为四个“学会”

 1.1 学会倾听他人发言

 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教师讲课和倾听同学发言。要求学生积极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学习问题,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然后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用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作积极的信息交流。所谓非言语信号,主要包括交换目光、侧耳倾听、举目凝视等;所谓言语信号,主要是对他人的发言赞同、接受时,说出表示支持性的言语,如“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觉得你说的对”;如果他人说的不全或答错了,则应该陈述自己的想法,扩充或修正他人的意见;学会质疑、发问,学会向他人请教,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

 1.2 学会陈述自己想法

 陈述自己想法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参与学生间讨论时的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步做到语言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生动自然,注意恰当控制音量。即参与讨论时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让全班学生都能听见。

 1.3 学会修正他人观点

 修正他人观点,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谈出自己的意见,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当然,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刺”。

 1.4 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 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与建议。我们要求双方本着平等的态度,乐于接受意见,耐心的听对方说完。意见中肯,点头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于不恰当时,也要听得进,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如果时机适宜,也要学会适当的进行辩解,以保持交往双方心理的融贯。

 2.重视训练的过程和方式

 2.1 认知指导

 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识所致。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策略知识,以指导交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指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讲解时,遵循技能训练的基本规律,在把握交往技能的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行为,分要点进行训练。如倾听技能分解为:注视对方目光、身体前倾、点头微笑等。在分项讲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综合应用于实际交往中。

 2.2 榜样示范

 课堂上进行训练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美国的J。奇尤依指出:交往技能是教师的一种素养。对学生来说,教师应是交往方面的“专家”、“典范”。如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不轻易否定,哪怕学生说错时,教师也要耐心等待,让学生说完,充分展现其思维过程。教师还要注意树立学生榜样,学生观察到自己与榜样的相似性,更会用心观察学习。

 2.3 体验引导

 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必须诱感体验,因为从认识到行为都离不开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的驱动。交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他人情感,体验交往之乐,体验交往技能训练的价值感、成功感。

 2.4 行为演练

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练习,也可设定相关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练习时,当学生的交往行为表现接近预期目标时,应及时予以适当的鼓励,如教师微笑肯定、口头表扬等,从而促进交往技能的保持与内化。

 3. 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

 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儿童的许多课堂行为是带有偶然性的,这种偶然性可以向必然性转化。教师要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促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促使学生的课堂交往行为规范化。训练时注意两个问题。

 3.1 课堂交往技能训练

 课堂交往技能是一系列行为的、认知的、情感的过程和谐的结合起来的能力,因而训练时应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方式。认知指导是训练的起点,体验引导是训练的中介,行为演练是训练的落脚点。如课中提问,学生应答时,教师轻轻地提示一句“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其将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效果。而当学生答错被部分同学哄笑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别人说错了,你应主动修正,积极帮助他。试想:如果是你说错了,别人取笑你,你又怎么想呢?”移情性的话语将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波澜。而当大部分学生做得正确时,教师的一句“说得好,大家听得也很投入”,这种语言表扬又无疑对学生的行为给予了积极的强化。

篇9

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一系列的国家层面的政策说明了国家对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的重视,以及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技能训练推动了课程实践教学效率的提升,突出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了技能训练与素质提高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二、技能比赛训练方法和传统课堂教学的方法之比较

2009至2011年期间,我校影视动漫集训队参加了全国、广西、南宁市的各级动画、影视技能比赛,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在连续三年参加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影视动画技能比赛中,我校获得了区级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1人次,市级一等奖5人次,二等奖7人次,三等奖5人次。我集训队的容丽萍同学通过层层选拔,从全国无数所大学、大中专院校的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化比赛”FLASH项目全国以及广西区的一等奖(全国排名第三名)。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FLASH项目的比赛中,我集训队的学生获得了全国、区级、市级的多个奖项。参加我集训队训练的学生从平面设计到动画制作到影片的拍摄、剪辑、制作,通过系统的训练,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那么如何将集训队训练成果转化为教学实施是我们在获得成果后所要进行的进一步工作。

能够代表学校参加中职技能比赛的学生,都是各个学校的技能精英。这就要求我们对集训队学生的技能比赛训练方式必须具有针对性。我们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训练:

项目教学法。通过完成教师指定的案例,从中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独立思考解决项目进行中碰到的困难,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这是我们在训练集训队学生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如在指导他们学习Adobe After Effects这个软件的时候,我先用这个软件制作出一个综艺节目常用到的文字发光效果,给他们先看效果,引发他们兴趣后,再指导他们制作,他们从这个案例中掌握了运动模糊、径向模糊、扫光、图层混合模式的基本运用方式,并通过此案例能够举一反三,对这几个特效进行合理运用。

自主学习法及合作探究法。我们不能为了教学而教,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主动的去学习。在训练他们的过程中,不断的去鼓励他们主动去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去等老师来教学,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不管有没有指导老师,在我集训队的训练室里,经常会看到我们集训的学生独立自研究制作参考书上的案例,或者两三个学生一起研究新的案例,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很高,不需要老师的督促,而技能提升也很快。

竞争学习法。有竞争才会有动力,太舒适的氛围会使人懒惰。每年我们都会以兴趣班的形式吸引学校的高一新生加入我们的队伍,在一年的培训中,从他们的表现进行层层选拔。从开始报名的几十人中选取出2-4名素质较高的苗子作为备赛选手,并让他们和高二、高三参加集训的学生共同学习,到达一定阶段就进行一次比赛,一直到正式比赛前,我们才他们中选取出真正可以参加比赛的选手。这样不仅可以鼓舞新加入队伍的学生以技能有经验的学生作为榜样,努力上进,而有经验的学生对学习也不能松懈,因为他们知道有新的力量不断督促他们要更加努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运用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方式根据需要不断交替使用。

三、技能比赛训练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对比赛训练的方法取得一定的经验之后,笔者把在集训队当中的方法运用到课堂上,对所授的课程进行调整,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效。如笔者教授过的电脑美术99(一)班曾是一个学风较差的班级,学生学习两极化较明显,部分同学有自大情绪,觉得学习的内容较浅,没有必要学习;而另一部分的同学存在对学习有畏难情绪。在进行《Coreldraw平面设计与制作》教学活动中,笔者这样进行教学设计:

1、得学校近期的需要,给他们布置的一个任务:为学校设计新的校牌样式,并在设计作品出来之后由全班进行评判,推选出最佳作品并作为校牌的候选作品。使他们掌握图形、渐变色、文字的合理搭配。

2、以评选出的校牌的模板作为素材,按要求把每个同学的数码照片贴到校牌的相框里,对照年级、班级、姓名进行录入。笔者以抽签的形式决定他们为哪个年级、班级服务,以时间、数量及修改次数作为成绩的评判标准,并请各个班的班主任作为评委。使他们掌握对相同内容的合理排版方式。

四、课堂教学与比赛训练相促进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课堂教学与比赛训练会不会冲突?会因为参加比赛训练而耽误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吗?”经过长期实践证明,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但不冲突,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技能比赛训练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教学工作效果更会显著提升。

笔者在进行相关活动中按照以下这些步骤进行:

第一步:我们先对集训队的学员进行前期的培训,让他们先学会要教学的案例,当教师讲授课程后,由他们去辅导其它的同学。主要让他们适应和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及沟通技巧。

第二步:经过培训,由他们去讲授和示范老师提前布置好的教学任务。主要让他们在掌握知识后能把所掌握的知识讲授出来,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第三步:教师指定大方向,由他们提出自己在课堂上要讲授的内容,得到教师批示后就由他们来自主讲授和演示。主要让他们在理解知识的同时能自主分析和掌握那些才是重点内容和讲解要点。

五、用实际项目促进学生技能训练和课堂教学

中职学校的教学不能为了教而教,而是要让学生成为企业型人才,能够为企业所需。那他们在校学习的就必须和企业接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和“想不想学习”。笔者所在的学校在2011年11月份邀请了本市各个专业的对应企业、用人单位的相关专家到我校对我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研讨。专家们在研讨会上畅所欲言,针对当前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为我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其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对我们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很高,期望学生在学校里能更多的接触到实际工作的项目需求。他们也通过参与这些项目,获得相应的奖金。判定项目成功与否的不再是教师,而是由任务的企业决定是否采用,学生们通过不断的完成这些项目活动,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企业的要求也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完成项目后的相应奖金也极大的刺激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供,使学生全面地、健康地、主动发展。

六、以赛促练,以赛促学,通过比赛促进技能训练和课堂教学

篇10

训练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练习、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某种能力,掌握和形成某种技巧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一类教学行为。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培养能力的课程,所以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一是要注意训练……不断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就应注意训练技能。

一、训练技能的功能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达到“自能读书”的境界,而“独立”、“自能”的核心,就是要求学生能独立地思考、理解、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加强课堂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由依赖性、被动性的客体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的实施就是要突破传统的羁绊,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学生的“自主”依赖于训练,同时学生又在训练中尝试“自主”,循环往复、锣旋上升,不断前进,推进新课程改革向前发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活动,除了智商的因素外,主要取决于主观上的自觉性。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主要途径是靠自己的阅读实践,靠平时勤奋的自觉地学习。经常、有序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读书、自我思考、自我练习、自我评价的良好阅读习惯。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除教师必要的指正和引导外,主要靠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反复地实践来理解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逐步形成能力。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放松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势必会影响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训练技能的原则

要明确训练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和标准,它在方向上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起指导作用。对语文教学来说,训练目标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好目标,通过训练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发展哪些方面的能力,都要清楚明了。真正做到课堂语言文字的训练与课文的教学目标达到和谐统一,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要发挥语文的整体功能。语文教学具有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情感熏陶和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综合功能,而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课堂训练要突出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特点,把阅读教学与训练技能有机结合,同时又要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培养能力。

要安排好训练内容和步骤。学生从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有一个训练过程。教师要从阶段语文教学的全局出发,研究不同学生的特点,要把握不同课文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上的不同要求进行安排,要根据各年级的训练内容和要求,突出阶段性原则,做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提高。

要做到训和练的有机结合。“训练”本身包括两个过程,一是“训”的过程,即教师的指导过程,二是“练”的过程,即学生练习操作实践过程,两者要紧密结合。“训”要落实到“练”上,否则只是空谈,无法形成学习能力;“练”要有“训”的指导,否则“练”就比较盲目,收不到实效;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训练”的真正目的。

三、训练技能的类型

1、理解性训练。理解是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课堂教学中既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现内容,怎样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例如训练学生分段,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原则,一般步骤是先初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入手,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然后精读各自然段,在读中思考、理解内容,最后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划分段落,对有争议的自然段,尤其要指导学生反复读,读懂每句话,才能明白到底归属哪个段落。这样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获取正确的结论,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然,分段的训练也就落到了实处。这样做,比那种只求形式统一,不求真正理解的举手表态式的分段做法要好得多。

2、积累性训练。知识在积累,一定的积累是理解运用的基础。积累是通过思维活动对语言的储存。教材是进行语言训练的依据和凭借,而语言训练的目的就在于借助语言材料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这种积累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可以根据词语的内在联系和它的搭配规律,采取以词带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训练搭配中积累语言材料。一位教师教《小小的船》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叠词“弯弯”、“小小”、“闪闪”、“蓝蓝”设计了如下填空题,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①突出轻松可爱的:小小的( ),青青的( ),红红的( ),弯弯的( )。②突出程度加深的:蓝蓝的( ),长长的( ),高高的( ),粗粗的( ),闪闪的( ),细细的( )。这种以旧知带新知的训练利于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记忆库存。

篇11

教学基本能力包含的内容很多,概括起来着重应在如下一些方面加强训练。

一、理解分析教材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训练理解分析教材的能力。教育科学要求我们,备课时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然后才谈得上认真编写教案,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但在实际过程中,不少教师不愿认真钻研教材,照抄教参资料或现成教案,这是不可能钻研吃透教材的,同样不可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更无创造性可言。有的老师虽钻研了教材,但浅浮表层,囫囵吞枣或钻牛角尖。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不能从教学需要的角度去钻研领会教材,这说明钻研理解的能力还没有形成,或者没有完全形成。这就要求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训练,我们可在下面一些内容上检查和训练:经过钻研课标教材的有关资料后,能读懂吃透,能把握全书的逻辑关系,重点难点;能搞清楚备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具体弄清每节课应传授知识的范围、深度和广度,课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明白每一课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思想教育;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并知道怎样联系实际去施教;能联系教材内容去钻研有关著作,查阅有关资料等等。这些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在集体讨论分析教材,集体备课,编写教案,分析审查教案,互相听课评课等方面进行培养训练,以在教学备课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提高理解分析教材的能力。

二、说写读问听的能力

教学是通过说、写、读、问、听来完成的,可以说这几方面是教师执教的基本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认真严格地训练,使自己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说,是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主要是通过口头表达传授知识,解惑、答疑。它的基本要求:准确,不可含糊,模棱两可,也不能无条理,没有主旨;简明,说话简洁清楚,浅显易懂,明白,不可东拉西扯;生动,语言要亲切可信,切忌枯燥呆板,更不能故弄玄虚,炫耀显示;普通话,语言规范,合乎语法逻辑。写,指的是书写和写文章。写字尤为重要,粉笔字工整美观,板书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实践告诉我们,写好字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首先写正确,不写错别字,笔顺笔画正确;第二要工整,点横竖捺,要一笔一画认真书写;第三要整体安排、整齐美观,字要正,行要直,大小适当,行距一致。会写文章,就是会写记叙文、议论文、儿童作品、总结性文章,特别应会写实用性的说明文体的教案。读,指朗读。把教材读得有情有趣,有板有眼叫人陶醉。读非一日之功,要读得正确,不可少一字,不可加一字,不可颠倒字词,读错句子,要流畅自如;读出抑扬顿挫,该轻则轻,该重则重,该快则速,该慢则缓,停顿合适,音量适宜。不可一样高低,一个调子从头读到底,要读出情理,读出情意。问,指发问。问是教学中的重要手段,是教师的常用武器。问题要切中要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分析明了,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要内涵丰富,起到概括要点的作用;要含蓄有趣,起到引人深思的作用,总之问题提得好,才能思维活跃,教学效果明显。一堂课问什么,如何问,何时问,先问什么,后问什么,都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安排,不可随意乱问。听,指听懂别人说话。这是教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特别是学生,年纪不大,知识较少,语言也不丰富,回答时常词不达意,语意含糊,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听辨能力,能从不达意的言辞中听出真意,从含糊的说话中听出条理与中心,有的要加以补充,有的需要概括,有的要给予引申,有的要给予升华,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概念,学懂知识。

三、编拟试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锻炼拟题的能力。这是指拟复习思考题、练习、考试题等。特别是要会拟课堂练习题及课后复习思考题,要明确具体要求。如题意的立足点与教材的重点难点关系怎样;题型是否新颖,是否做到多样化;答案要求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准确性、思考性和创造性等等。

篇12

能够使每一位同学都态度大方地回答问题,只是口语能力训练的一个最基本要求。我们要采取许多别的形式,真正使口语教学方法多样化。

(一)复述能力的训练。

对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内容进行复述,这一点受到不少老师的重视。例如,要求学生在熟读《桃花源记》的基础上,根据适当的提示,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内容。这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同时又可以提高其概括能力,效果是很好的。还必须进一步引导他们用简洁的语言提炼文章的主旨。除了复述课文之外,还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由学生轮流上台复述前一天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时事新闻。这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看和听的能力,另一方面可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现在,很多学生不关心国内外大事,只关心一些娱乐八卦新闻,这对学习语文是很不利的。通过语文课引导学生复述时事新闻,有助于改变以上状况,一举多得。

(二)口头小作文。

复述课文内容或时事新闻是有规律可循的,有时候需要讲清一件事,不一定有模子可套。所以,平时还多口头小作文。对口头小作文的要求不一定真正与写书面作文的要求一样,但基本程序可以参照。一是确定题目,可以跟踪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可以是别的问题;二是结构、顺序等,跟书面作文一致。口头作文一开始比较难,可能不像书面作文,但只要坚持下去,久而久之,自然就会有明显的进步。有时候,可以组织学生配合读书,读完后用自己的话评价这本书,要求有理有据;有时候,还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举行故事会。形式尽可能多样,目标就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举行小型辩论会。

这一方式的主要作用是同步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口语能力。前面提到有些学生当众说话时语无伦次,与思维比较混乱有关。学习辩论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辩论时要求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而缜密,既要善于抓住对方语言中的漏洞,又要防止自己的话出现问题,这就需要用合适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实际操作时,可以将辩论会搞得正规一些,像社会上通行的那样,也可以随便一点,搞成自由辩论,这更有利于调动全班同学共同参与。有一次,我曾经在初三的学生中组织过关于“学生玩电脑游戏”的自由辩论会,结果是连平时最不爱说话的同学也忍不住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四)演讲比赛

在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碰上需要向人介绍自己的主张、意见,或是需要说服、打动人家的场合。例如,班干部竞选,需要发表演讲。比较简单的演讲,初中生是能够做好的。我们只需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演讲的目的,想办法“打动”人,并适当介绍一些简单的演讲技巧。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可以将这类语文课与班级工作适当有机结合,这样,两方面工作都会更主动。

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都非常有益。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明确训练重点,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甚至形成系列。

除了以上教学方法之外,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一)说话要有中心,有条理。

首先,在事前应明确自己要讲清什么问题,中心是什么,说话要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不要无的放矢,不着边际。说完了,要让人明白你究竟说什么,如果毫无头绪,摸不着头脑,那就等于没说,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其次要有条理,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应有一个合理的顺序,若是东拉西扯、颠三倒四,也会使人听了不得要领,很难达到交际目的。

(二)说话要清楚、简洁。

有的同学讲了一大通,但就像一团乱麻,该讲清楚的不清楚。这就要求讲话者事先多思考,弄清楚讲的目的、对象、重点、方法、顺序和详略,只有先想清楚才能讲得清楚。另外,还要讲究简洁,不罗嗦。重复的话不要讲,该去掉的要舍得去掉,去掉那些与中心关系不大的话,去掉那些口头禅或不必要的叹词。

(三)说话要连贯、严密。

连贯是指句与句之间能够连接得上,严密是指说话有逻辑性。这都要求讲话者的思维应当连贯、严密。要力戒说话不经思考,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平时就要多注意这一点。

篇13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与教学有关的教学理论,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可描述、可观察、可培训的具体教学行为。教学技能训练是融理论与训练为一体的教育专业课程,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教学行为技术的训练,突出了操作性、实践性特点,因此是小学教育专业基础课的核心课程,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教学技术训练,有效提高师范生实际执教水平和能力,体现师范性特色,是对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

“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是于2008年为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培养教师职业技能的专业课。当时通过教师带队实习所接触到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观察了解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反思得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最大的弊病在于缺少操作性、实践性强的技能训练课程,实习学校反映一些学生教学基本功不扎实,比如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不到位,教学节奏缺少变化,不善于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等。因此学院决定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进行训练,把它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纳入课程体系加强管理,保证正式的学习时间及训练质量。训练使学生在校期间重视练习和掌握教师基本教学技能,将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中基本教学技能的类型、操作程序和要点,能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操作,能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价。同时带实习的教师经过讨论,确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首先,要构建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案,完善教师技能分步训练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学业评价等方面的考虑。其次,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充实教学实录库,为学生的观摩学习提供条件。

一、精选教学内容,自编教材

选择好教学内容,经过集思广益的筛选,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已经学习过“教师口语”、“书法”、“班级管理”,所以确定教学重点是进行课堂教学技能方面的训练。在使用过四本教材后,教师感到所用教材不够理想,于是自编教材《新编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教程》,主编、副主编及编写者均为本院一线教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5月出版,后来该教材被评为2013年云南省优秀教材。教学内容包括以下方面:第一,课程标准解读,目的是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教师角色及教学行为的转变。第二,教学设计技能训练,目的是掌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够设计规范的教案。第三,课堂教学实施技能训练,目的是掌握导入、提问、讲解、板书、结课、课堂管理的基本技能,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工作。第四,说课、听课、评课技能,目前说课技能是考核教师常用的方法。第五,教学媒体的选用技能训练。第六,学习方法指导的技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