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营成本的构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根据成本性质,可以把零售业经营成本分为两大类:营业类成本和管理类成本。
1、营业类成本
主要包括采购成本、储存成本、销售成本、竞争成本、公关成本等,这是企业从商品采购开始到销售出去为止的一个成本形成范围。企业往往认为,成本领先就意味着市场领先了,所以常常会压缩这类成本。其实成本领先者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少投入的部分正是顾客多付出的部分。因此,企业在成本领先的同时,必须具有自己的经营特色,为顾客提供差异化的价值。
2、管理类成本
(1)经理管理成本。从会计核算角度看,经理每天的管理工作,也应计入成本。毕竟,绝大多数经理特别是高层经理都是企业里最为资深的业务专家和管理专家,这些专业技能人才对于企业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智力投入。换言之,经理在管理每位员工时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就是经理对每位员工的管理成本。反之,如果员工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且个人自律性和服从性都很强,那么,经理花在管理员工上的成本自然会低很多。
(2)资产消耗成本。员工在企业工作,自然要利用及消耗企业各类资源,例如企业的周转资金、车辆、营业设备等。在正常情况下,员工所消耗的企业资源,应低于员工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利润。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浪费:一是由于员工自身技术水平不高而导致的浪费,例如由于错误的市场判断给管理层错误的信息,导致进货数量严重超出、周转资金积压,并增加利息成本等;二是员工服务意识不强而带来的浪费,例如得罪顾客、偷窃产品或赠品,等等。
(3)企业文化建设成本。从创立途径上看,企业文化建立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内在途径,即通过企业内部的各项活动,如设立组织机构、完善企业文化机制、优化企业内部环境、树立企业精神、完善自身机制等,在企业内部形成有利于文化生长的“土壤”;另一种是外在途径,即通过企业的对外活动,向社会传递企业良好形象,为企业文化的创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空间。这部分的主要工作是塑造企业的外部形象,让社会通过企业形象来了解企业,偏爱企业。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都需要有所投入,从而形成企业文化建设成本。
(4)顾客流失成本。零售企业的顾客构成来源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吸纳新顾客,二是维系老顾客。从成本节约的角度看,企业应保持一定的“顾客保持率”,即所谓的回头顾客。企业失去一个顾客可能意味着丢失了一批顾客。因为顾客在生活中与人交往,离不开吃、穿、用、住、行等话题,当有一个顾客对你这个企业表示不满意时,可能会有一批人采纳他的意见,结果便带走了一批顾客,这是一种无形的损失,并且是巨大的。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广告的信任度在下降,人们在作出购买决策时越来越重视亲朋好友的推荐。
(二)经营成本的科学计算
企业在核算经营成本时,不应只看表面花了多少钱,而要重点考查投入产出率。例如,租廉价的房子作为营业场所,表面上看是节约了成本,但营业环境的落后必然会导致员工工作情绪低落,企业形象受损,更会让新客户失去购买信心。特别是在管理类成本开支中,经理往往不舍得在人力资源上投入更多,而低廉的工资又吸引不来优秀的员工,由于素质能力一般的员工本身价值贡献就很有限,并且还会经常因为个人素质能力问题给企业带来各种损失和风险,发生问题后企业还要投入更多的钱去弥补和抢救。相反,高薪招募来的高素质员工,虽然所要付出的人力资源成本高一些,但这类员工带来的回报收益也高,综合来看,人力资源成本反而是很低的。
二、顾客购买成本分析
顾客购买商品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投入产出的过程。而这种投入除金钱外,还包括情感、时间、体力和精力等付出,这些投入和付出构成了顾客的购买成本。
(一)货币成本
顾客要获得自己满意的商品,必须要付出货币成本。顾客货币成本大小受市场商品供需状况的影响与制约。商家的促销手段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顾客货币成本的上升。
(二)情感成本
顾客购物消费,不是简单地满足其物质需求,更深层次上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顾客对商品的满意、赞赏、褒贬都要付出情感成本。特别是顾客购物后,发现商品存在缺陷或商家存在欺诈行为,顾客的购物情感成本就会增大。
(三)时间成本
顾客为了获得满意的商品,常常需要货比三家,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获得更多商品信息。实际购买时还要多家进行比较,反复权衡,花费很多时间,从而形成一定的时间成本。如果企业的经营策略到位,便于顾客快速作出购买决定,则顾客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用于其他方面,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四)体力和精神成本
体力和精神成本是顾客购买商品时体力和精力的消耗。包括企业缺乏必要设施而造成上下楼、携带等支付的体力及因对服务不满意而造成的精神损害等。
考量这四个方面的成本大小,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管理给顾客带来了什么好处和效用。许多企业只热衷于在商品价格上做文章,认为商品品质好、价格低,顾客自然就会乐于购买。许多顾客的投诉与抱怨均证明企业没有完全考虑顾客购物的非货币成本。
三、企业经营成本与顾客购买成本的博弈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经营成本和顾客购买成本是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如果企业努力降低经营经本,带来的必然是顾客购买成本的上升;如果企业为顾客节约购买成本,则自身必须增加经营成本。这个矛盾的调和,就是寻找合适的途径,将两类成本同时降低或达到两类成本之和最小的态势。
(一)加强同行企业间的横向联合,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商圈
同一行业内的企业从选址到布货,如果都能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因素,做到与其他同类企业的经营融合或错位经营,实现不是一个企业在为顾客服务,而是一个集聚了多家同类企业的区域在为顾客服务,则必然会在不增加企业经营成本的基础上,节约顾客的购买成本。尤其是对于选购品,更是如此。同时,对于企业而言,也是好处多多:一方面可以形成经营同盟,稳定价格,进一步锁定盈利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节省投入。如接送顾客的班车费用就可由多家企业共同承担。
(二)构建经营成本与购买成本曲线模型。锁定成本平衡点,建立顾客忠诚度
面对日趋膨胀的信息量,顾客购买的选择空间和选择机会越来越宽泛,选择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或平衡交易双方成本,锁定顾客,从而实现企业与顾客“共赢”:1、实行关系营销,培育顾客好感;2引导顾客参与,培育顾客信任;3、降低顾客成本,培育顾客忠诚。
篇2
(一)缺乏采购成本管理战略思想
企业生产和经营都是围绕采购成本费用进行的,传统会计企业采购成本管理最常见的手段就是降低浪费、降低采购成本。由于当前企业制定的采购成本管理战略大多缺乏长远性,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没有真正深入到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环境当中去挖掘更多的采购成本效益,最终导致资源配置以及物流技术无法得到创新,企业也将难以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二)缺乏采购成本管理市场理念
最主要的表现体现在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手段,还有程度范围等方面存在许多错误认识。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也是在于能够获得更多的效益。但是一味地降低采购成本将未必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就难以获得占据优势的市场竞争力。
(三)缺乏先进的采购成本管理方法
传统的企业采购成本管理方法主要是定期制定财务报告。计算产品的销售采购成本以及存货价值,进行采购成本估计以及预测。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采购成本管理办法,还应该满足及时、全面以及准确等要求。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进行采购成本管理还是处于手工操作阶段。
二、精益会计企业采购成本管理优势分析
(一)消除财务会计流程中的浪费
(1)应付账款流程。在进行精益应付账款处理流程当中,最先应该了解的是供应商基础,明细哪些供应商给企业的供应的货物价值占到了所有物品采购价值总值的80%,开展供应商认证计划,并且保证关键零部件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交付到精益单元。(2)应收账款流程。实现对应收账款流程的精益化管理,有效简化应收账款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能,将其变成一个交易量偏小,充分实现各个程序实现内置控制。通过和重要客户的签订采购订单,逐渐成为重要客户的认证供应商,除了需要开具发票之外,还应该开具装运单据,如果重要客户也是实行的精益化管理,则应该鼓励客户在受到货款的同时确认付款,鼓励客户使用自动转账系统,当客户获得原料之后,则进行确认打款。
(二)消除不必要的系统、交易以及控制
(1)单元交易。在进行精益化改进的时候企业一般会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多个不同的精益单元,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管理,主要包括了人工汇报以及物料采购成本核算,还有存货控制以及保证存货等方面的记录。(2)追踪人工采购成本。在进行精益化改进的过程中对人工采购成本进行追踪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人工采购成本是确定货品采购成本的基础。因此在进行精益化改进之后,则不需要再记录工作通知单上面各个作业的步骤使用了多少人工采购成本,只需要把这一个环节拿掉即可。(3)存货追踪。使用精益制造以及精益采购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存货水平,还能有效拉动系统以及看板这种可视化工具对存货水平实施有效控制。当存货水平获得有效控制,企业则无须使用计算机系统对货品进行跟踪了。精益企业一般在收到原料的时候就把原料采购成本进行转化成为价值流采购成本,而且每月对其进行调节,成为资产负债表当中的存货价值。另外,存货价值能够由价值流内的实际存货天数取得。
(三)有利于企业制定决策方法
实施精益会计方法下的企业决策方法制定关键在于了解穿过价值流的生产过程,还有这些角儿对于价值流的具体的盈利能力方面的影响。但是,在具体的决策过程中,精益会计方法也只是提供了相关决策的财务结构,采用精益会计方法进行计算比较迅速和简便。
(四)关注客户价值
实施精益会计方法的最重要原则是实现客户价值,主要采用目标采购成本法以及业绩考核指标来对客户价值进行确定。针对精益企业而言,实现采购成本要素向价值要素转变这一过程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是文化转型。以追求更高的客户价值为基本原则。
三、小结
本文主要概述了如何进行企业采购成本预算、采购成本决策以及采购成本核算,还有采购成本分析以及采购成本考核等等。对精益会计企业采购成本管理以及优越性进行分析,精益会计采购成本管理主要是以价值流采购成本核算为基本导向,以实现客户价值的增加为目标,尤其关注价值流采购成本本身,主要从财务以及非财务信息采购成本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精益企业追求零库存,使用JIT存货管理模式,用最小的采购成本实现最大的利润。
参考文献:
篇3
一、我国传统的采购思路及不足
我国传统的采购思路是:传统采购注重的是在短期内节约采购成本,对于企业的长远利益没有进行比较良好的规划。传统采购的信息流特征表明了其内部交易本质,采购只被认为是补充库存的一种途径,没有考虑因此而增加的库存费用、运输费用等资金占用。因此传统的采购模式和思维,难以真正实现采购成本的降低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目前国内传统企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供应商管理的缺失。不少的企业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不能进行合理的评价,从而选出的供应商不合格;在与供应商合作的进程中,企业没有进行及时的评估与记录,使得产品服务的水平不能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提高,难以协调与现有供应商的关系,新的供应商也不能及时发掘。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造成了企业整体采购成本的居高不下,从而采购管理成为了制约企业长足发展的因素。(2)传统的供需双方关系问题。从传统的发展层面分析来看,过多注重的是在与供应商交流的过程中如何压低价格,在商业交易中通过多个供应商的比较,选择价格较低的供应商,但这种模式会有以下不足:在这样的交流中双方的信息被保留,在尽可能地隐藏自身信息的同时导致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彼此不能做到互相信任,导致双方之间的合作只是临时的或者短期的合作关系,这种状态下竞争多于合作,促使双方不能够抱着合作共赢的态度,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3)传统采购成本问题。在传统模式中,采购的信息比较零散,采购的职能也没有进行合理的分工,促使采购的各种工作细节不能得到整合,使得采购的单价过高;而且采购部门所占用的人力物力较多,但是工作效率相对来说却比较低下,暗箱操作的不透明的采购流程仍然存在,使得企业的资本有着不同程度的流失,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供应链管理模式及采购策略分析
企业如何发挥其他资源的优势,占据更多有利的市场份额,逐渐成为企业发展进程中所备受关注的话题,于是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模式应运而生。它将顾客的需求放在首位,而采购在整个供应链中起到了中介和桥梁的作用,借助于供应链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的通力合作,为顾客创造出更多的附加价值,要求采购商将供应商业务和自身业务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促进整个供应链的发展去考虑增值,建立强效的合作联盟,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共同发展局面。(1)从制度入手加强采购管理。一是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使采购人员与供方在价格博弈中真正处于对手地位,然后通过逐步调整价格目录、控制价格泡沫。二是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设立门槛,提高产品选择的公开、透明和认同。三是给材料制定标准化的价格,根据工作业绩对采购人员进行奖惩。对于重点材料要建立价格评价体系,依据产品的标准成本以及市场发展的要求对采购的价格进行设定,引导采购人员能够在货比三家的前提下寻找更多的货源,从而找寻出更加合理的采购价格。(2)从价格入手控制材料成本。在政府定价、市场定价、成本或协议定价前提下,实际操作中还可运用以下定价方法。一是招标定价。通过招标,能够使得供应商产生危机感,不得不报出自己能够承受的最低的价格以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使得采购的资金能够真正地发挥到实处,从而促使价格管理体系的信息沟通和价格管理廉政建设。二是谈判定价。谈判方式适合各种类型的采购。三是核算定价。在买方市场采购中,企业可以采用出厂价,而供应价则可以运用在卖方市场中。四是竞争定价。按市场经济一般竞争机制、竞争规律、竞争方法确定合理价格。某民爆企业主要原材料是硝酸铵,占产品成本的60%~
70%,采购数量大,在硝酸铵采购中采取了竞价采购,促使硝酸铵的采购价格步步走低,达到了本区域同行采购的最低价,取得了成本优势。(3)其它控制采购成本的方法。一是掌握好采购时机。某民爆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管理中有意识的加强各种信息、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在09年石化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每一次采购活动均判断准确,切入时机恰当,就仅抢时间差、价格差的采购活动半年就节约采购成本近50万。二是选择好付款方式。尽量争取货到付款的方式,或者先款但要有较大的价格折扣。三是选择信誉度较高的供应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签订合同,力争付款方式及价格上的更多优惠。上述内容所反映的仅仅是企业在进行采购成本的控制之时所运用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企业应当站在促使整个供应链发展的角度上,谋取更合理的措施实现合作共赢,在采购成本最低的前提下促使自身的长足发展。
三、建立采购新模式——战略合作伙伴
(1)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的基础。一是制定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原则。合作伙伴必须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合理的战略思想。具体原则是:企业的经营情况和业绩;合作者之间技术和工艺的连贯性;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合作伙伴少而精等。二是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措施与步骤。一般如下:要从企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市场动态决定是否需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建立怎样的关系,并且将合作伙伴关系的准则、合作要求作出具体的说明,对于潜在的良好候选企业作合理的评估,建立维系合作关系的制度和规定,涵盖解除合作伙伴关系或者增强关系的内容。(2)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管理。一是供应商关系的提升。现实中的合作伙伴,更希望在一种超越单纯交易关系下的合作,当这种关系达到了相当高的紧密程度时,供应商合作伙伴就会产生一种贡献的意愿和行为。相互之间共享信息资源,核心整合能力,融合成一种创新能力并产生综合效益和附加值。二是供应商关系的优化。首先,协同采购计划管理优化供应商关系。企业根据采购计划每年进行由供应商参与的计划执行情况检查,并适时调整,共同的检查和改进,优化了计划,也优化了双方的行为,更优化了伙伴之间的关系。其次,进行供应商绩效评估优化关系结构。阶段性的供应商绩效评估,既是对供应商业绩表现的检验,也是对供应商的一种竞争激励,更是一种优胜劣汰的姿态,从而使供应商更优质,伙伴关系结构更优化。最后,建立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供应商参与供应链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供应商的激励,只有通过建立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真正地为供应商的参与提供活力。因而只有供应重要物料的供应商,与之实施合作共赢的采购策略才能对采购成本产生积极影响,总之,使供应商和采购商分享成功,感悟和体会到合作策略的优势。
目前企业管理中的先进模式之一就是供应链管理,它所倡导的合作共赢理念促使企业的采购发生了不少质的变化。实施供应链环境下市场采购策略与竞争对手相比,能够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到发展所需要的零部件、原材料和服务,让企业的产品在价格、质量、售后服务以及交货期等方面有着更大程度上的优势,能够在促使采购成本降低、产品价格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同时,降低库存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增强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4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是否选择诚信不仅仅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更多的还是个经济问题。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必然会在利益的获得与诚信道德选择的代价之间进行成本和利益的权衡,这便形成了对诚信道德选择的成本—收益经济学分析。诚信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既有投入,也有回报,具有商品的某些属性。企业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根据经济学原理,企业要取得诚信这种无形资产必须有所付出,即诚信是有成本的。企业诚信付出会使其在市场上诚信度提高,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形象,无形资产升值,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即诚信收益。
1.企业诚信成本
企业诚信成本有多种划分方法,有人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有人分为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有人分为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本文在以上划分基础之上把诚信成本分为守信成本和失信成本。守信成本包括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守信机会成本),失信成本包括罚款支出和信誉丧失成本(失信机会成本)。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诚信成本
(1)企业守信成本是指企业坚持诚信经营所付出的代价。其中被动成本指企业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支付的成本,是对企业诚信经营最基本的要求,可以说是企业“为了诚信而诚信”。WWw.133229.CoM例如:要实现对客户和消费者诚信的承诺,必须如期履行合同、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对企业员工诚信的承诺,必须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员工的工资报酬、保障员工的福利、建立和完善劳动安全保障设施;实现对投资者诚信的承诺,就要保证投资者财产的安全和投资者财产的保值增值;实现对政府、社会诚信的承诺,必须保证及时足额缴纳税款、保证合理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所花费用等等。企业若不支付这些被动成本,则可能会给自身带来一时的利益,但这些收益是以牺牲长期利益而换来的短期收益。因此,也可以把这部分成本看作企业守信机会成本。
企业守信经营的主动成本是指企业具有了长远眼光,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诚信形象而心甘情愿主动支付的成本。如企业用于维护自身诚信形象的广告宣传活动费用;企业向客户和消费者提供优质完美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所需支付的费用;对员工进行情感投资、建立诚信用人机制、用于职工诚信教育的费用等。海尔集团著名的“砸冰箱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诚信经营的例子,目的就是要教育员工竖立严格的质量意识,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消费者。也正是凭着这种诚信的经营理念使海尔得以稳步走向世界。管理学家爱德华·劳勒在其所著的《最终竞争力》一书中提到:通过企业的高投入建立的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终来源。
(2)企业失信成本指失信经营所带来的损失,主要包括:
①信誉丧失的损失。例如企业因为失信行为而导致市场份额缩小甚至丧失的损失;投资者不愿再继续投资或抽回投资造成的损失;员工的忠诚度降低甚至离开企业造成人员流失的损失;失去与其他经营者合作机会而造成的损失等。这些成本是间接的、隐性的信誉丧失成本,一旦发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若能避免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也可被看作企业的失信机会成本。
②惩罚支出的损失。这是企业失信成本的直接、显性的表现,例如不履行合同而支付的违约金;因商标侵权、制假售假、偷税逃税、走私贩私、环境污染等受到社会有关部门严厉制裁的支出等。
诚信投资是一个战术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是一个艺术问题,更是一个科学问题。我们要杜绝失信成本的发生,但对于守信成本也不是一味盲目的投入,“庄妈妈净菜社”就是一味进行诚信投资不注重回报而导致失败的典型的教训,因此,必须要注重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守信收益
(1)市场集聚收益。企业通过诚信经营,依靠信得过的产品与优质的服务,建立起客户与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从而实现连续不断的重复性购买。再通过消费者之间的口碑相传赢得更多的顾客,使企业形成再次销售和多次销售,增加企业的销售量,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2)人才集聚收益。企业通过诚信待人的用人机制来吸引并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使企业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而发挥出来的主人翁精神和巨大的创造力,可以为企业带来的更大价值。
(3)资本集聚收益。有了诚信相当于企业拥有了一张融资的通行证,这对于当前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而且如果企业信用充足,一笔同样数额的资金,可以周转使用多次,这样可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
(4)无形的商誉集聚收益。中国一个企业生产的领带在市场上价格只有数十元人民币,当该企业成为皮尔·卡丹的定点生产厂家,还是原来的领带贴上皮尔·卡丹的商标时,其价格猛增至700元~800元以上,这就是诚信的巨大价值。因为人家卖的不仅是产品,还有企业的商誉。商誉就是企业的市场形象,就是金钱,而企业的商誉是由诚信铸成的。
二、企业诚信与失信经营的时间模型
现实的经济活动表明,“诚信”是有价值的。任何经济现象的出现都是成本和收益相互对应的,付出成本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收益的高低,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欺诈只会给自己带来一时的不义之财,但要付出丧失交易伙伴的沉重代价,严重者将最终被市场淘汰出局,这是任何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经营者和企业家都明白的道理。“诚信”已成为时下中国人最为稀缺的一种资源,谁拥有它并进行认真的经营管理,谁就会成为一个成功者。
1.企业失信时间模型
图2企业失信时间模型
总体来讲,企业失信行为的单位时间内,成本和收益水平是时间的函数,见图2所示。虽然企业采取了不诚信经营行为,但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其行为并不能迅速被其他人所知,因此在短期内其收益水平会迅速提高,达到较高水平,随后会进一步增加。但随着企业不诚信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收益水平会停止增加并开始下降。在某个时点,也即企业不诚信行为被社会了解到某种程度或受到某种处罚时,其收益水平会大幅度下降,严重的失信行为甚至会失去收益能力。无论企业用什么样的理由解释不诚信行为,人们都无法给予原谅,因为信誉很脆弱,它经受不住一次良心的违背。企业通过长时间的经营才能建立信誉,拥有信誉时间越长久的企业越受人们信任。但是无论企业的信誉保持了多久,只要有一次不诚信行为,就会击垮多年的诚信形象。不诚信给企业的伤害一般是致命的,即使能够勉强渡过危机,也要用更长久更巨大的努力去愈合这道伤口。
2.企业守信时间模型
同样,企业守信行为单位时间内,成本和收益也是时间的函数。企业守信经营模型可分为投入期、发展期和品牌期三个阶段,见图3:
图3企业守信时间模型
投入期:企业在进行诚信投资的初期阶段,有可能是不赚钱甚至是赔钱的,企业的收益曲线是缓慢增长的。因为诚信从投入到产生存在一个“时滞”,包括消费者的反应时滞、需求时滞等,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企业所投入诚信的理解程度、收入因素等,往往是投资进行一段时间后,消费者和合作者才相信企业有信誉。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在被动成本支付时,企业可能会吃亏。比如在遇到困难时仍要履行合约,顾客不必为此支付诚信费用,也不会立即要求进行其他合作。企业付出了诚信成本,但并没有得到诚信收益。但客户因为这件事情更加信任企业,以后还会继续合作,甚至给企业带来其他客户。这笔诚信收益比其诚信成本大得多,只是在行为发生时没有反映出来。因此,从当前看,诚信被动成本大于诚信收益;从长远看,诚信被动成本小于诚信收益。所以,只要企业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应该诚信经营。
发展期:当企业准备支付诚信的主动成本时,就已经有了长远眼光,树立诚信形象为将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时,因为企业已经有了积累起来的信誉,所以企业诚信回报就会快速增长,其收益曲线就会变得陡峭。当企业不会为了诚信而诚信时,其被动投资已变为主动投资。企业发现诚信能带来的收益越大,则会投资越多的资金用于树立诚信形象。支付诚信被动成本还处在较低层次,为了生存;支付诚信主动成本则处在较高层次,为了企业发展。不管是哪一种,只要用持续发展的眼光看,诚信收益一定大于诚信成本。
品牌期:当企业持续不断的投入诚信投资,而又源源不断得到诚信回报时,企业就形成了自己的诚信品牌。品牌是企业在诚信方面长期大量投入的结晶。我们已经进入了品牌的时代,社会越发达,需求越复杂,消费越高档,品牌也就越重要。品牌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要求以外,更能满足人们在精神、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享受。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调查统计表明:在人均收入达一万美元以上的国家,90%的消费市场是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品牌在市场经济中有着独特的经济魅力。品牌是一种信誉和口碑,是企业诚信的投入和企业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它将直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和收益。在一个健康向上、秩序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投资诚信的回报应该远远大于付出,即收益远大于成本。据美国的一家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在诚实守信方面每投入一元,将产出3元~6元的收益,其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一般的投资项目。我们平常所说的“老字号”、“金字招牌”和品牌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是企业诚信在市场中的折射影像,是企业经过多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持久的市场考验才得来的,是老百姓心目中的一块不朽的丰碑,同样也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
参考文献:
篇5
一、高职人才素质构建的源点探析
首先,要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出发,并将二者贯通衔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高教[2002]2号文件精神,就是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要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一目标明确了高职办学方向,因此需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办学实际,认真开展调研,将社会要求、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与培养目标加以整合,将培养目标具体化,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确保培养目标通过人才个体素质的生成而得以实现,促使学生具备培养目标要求的必备素质。具体到每一个专业,应认真调研分析和充分论证哪些知识是“必要”的,哪些能力是需要重点培养的。围绕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岗位综合能力的人才素质培育,到底应该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一线教学改革的重点到底是什么?此类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是人才素质构建的前提。这样既能使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实用性得到最大可能的体现,又能使高职人才素质的构建与培养一方面能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契合了社会的实际需求。
其次,构建高职人才素质还要充分考虑高职人才与其他人才的不同,特别是与本科人才的区别。一般本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素质突出的是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而高职院校突出的是职业技能,特别是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从理论知识的传授看,本科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高职专科教育则突出知识的实用性。这些差异反映了本科人才与专科人才的不同,也是在构建高职人才素质时应当予以充分考虑的。尽量保证高职人才素质的区分度,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合乎标准与要求。
二、市场经济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的需求
当前,中国对高职技工的需求缺口日益突显,高职高素质人才培养是解决中国技术人才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并能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和技术储备。
首先,高职人才的素质特色,要体现出高职之“高”。高职之“高”重在高技能,而高技能表现在科技含量高、操作水平高、熟练程度高;高职之“职”重在职业性、实用性。高职培养的人才,必须体现出专业面向“基层”,工作居于“中间”,工作性质重在“转化”,规格要求突出“应用”的人才特点。总之,高职人才的素质特色,只有紧紧把握“高职之高不宜越位,高职之职不宜缺位,高职教育不能错位”的原则,强化“高技能”,突出“应用型”,其特色才有可能真正得到体现。
其次,高职教育所强调的“能力”,有很强的广义性、职业性和目的性。其“综合职业能力,一般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项基本要素所构成。专业能力是职业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可划分为职业基础能力和岗位专门能力;方法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其核心是科学的工作方式和合理的思维逻辑;社会能力是职业活动中协作交流、职业道德、环境安全等方面的行为能力,是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影响以上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个体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因素,在上述各种能力中,应特别注意核心能力的培养。所谓核心能力,即在人的能力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能力。现代职业所要求的许多能力,已经不仅属于某种职业,而是许多职业的共同基础,这种基础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能力。它使劳动者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变化,顺利进行职业活动,这种迁移的能力亦叫核心能力,它具有普遍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这些能力应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更是构建高职人才素质需要认真重视和探讨的。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素质构成
1.职业技能素质
要体现出高职之“高”,首先必须注重高技能的培养,这是高职院校的特色所在和主旨所在。相对于中级基本技能,专门技能的培养更需要专业知识支撑。要用专门技能来解决现场技术问题,必须具备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门技能培养要注意创造性智力技能的训练,中、高端技术问题的解决主要不是依靠操作技能,而是依靠智力技能的创造性活动。这正体现出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也是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区别所在。
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相应职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毕业时能拿到“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这样更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职业技术人员用工的惯例,有利于规范国内劳动力市场,使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够适应国际竞争和劳务输出等多方面需要。
2.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一直是高职院校需要重点加强的内容之一。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毕业的去向较为集中,即求职工作。在现有的人才供需形势下,高职学生面对的压力和挑战更大,需要用更多的时间调节自己、适应社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辨别能力以及责任意识,增加社会就业竞争力。人文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需要特别强调的内容,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塑造高职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以及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
3.创业素质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在中职或高中阶段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升入高职后,还需要进一步夯实和拓宽专业理论知识及提高操作技能。通过高职前期阶段的学习,从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所处的年龄阶段看,他们已经进入了创业能力培养的黄金阶段。在目前大学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下,自主创业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的优良渠道。
创业素质是一种复合型素质,首先需要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类知识和技艺性知识,这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其次需要综合的能力结构,它主要包括三种能力,即一般性智能、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是创业素质所应具备的核心要素。再次需要独特的个性结构,主要包括自身风格和创业意识以及其他有利于创新的非智力因素,如科学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诚信的品格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团队精神等对创业的行为过程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素质已经不再单纯,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结构,其素质内涵也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才培养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基地,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于潇.市场经济与人的个体发展[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杨汉洲,李银怀.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素质的构建[J].沙洋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4).
[3] 张官禄.知识经济与人才基本素质的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0,(2).
[4] 翟轰.高等职业教育概述[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5] 满保林.高校素质教育纵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一.电子商务就业岗位调查分析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和指导,因此,通过对相关企业和单位的调研分析发现: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非常大,但是学生工作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是实践能力不强,与客户沟通存在很多问题,缺乏沟通的技巧,没有专一的技能。
通过对电子商务行业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企业分别从企业需求、岗位需求、知识需求、能力需求、素质需求、课程开设和职业证书等7个方面给出了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实践能力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如表1所示)。
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调查发现,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网络营销能力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策划能力、推广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在封闭的实验室里是培养不出来的,必须在真实、开放的环境下才能培养,因此,必须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把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学校。
二.电子商务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需要,把营销技能作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围绕网络营销技能所需的六大意识和七大核心技能构建了特色鲜明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实践课程体系。
1、六个意识
商业意识-指电子商务人才需要有国际眼光和灵敏的嗅觉,遇到商业机会要快速反应、精于算计;
实践意识-指电子商务人才在从事营销活动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大胆实践和积极实践;
创新意识-指电子商务人才要有强烈的创新欲望,敢于标新立异,做事敢为人先;
品牌意识-做人要有人品,做事就要创名品,做人做到人人喜欢你,做事做到人人需要你;
团队意识-指电子商务人才要有充分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要敢于协作和勇于协作;
系统意识-要站的高、看得远。
2、网络营销七大核心技能
网站规划、评价能力:主要明确电子商务人才需要具备网站规划能力、网站运营评价能力、静态网页设计能力、动态网页设计能力和网页美工能力等;
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电子商务人才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营销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等;
网站编辑和网站管理能力:对环境有敏锐的嗅觉、对热点的捕捉能力、看待问题有独特的视角、内容组织能力和图文图像编辑能力等;
网络营销与管理能力:要求电子商务人才要具备网络推广与营销能力、搜索引擎营销能力、营销的策划能力、文案撰写能力以及营销实施监管能力;
平台招商与客服能力:要求电子商务人才要具备平台招商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和网络客户服务能力;
网店经营与管理能力:要求电子商务人才应具备网店运营能力、网店产品和物流管理能力、网店推广能力和网店促销能力;
品牌策划与推广能力:要求电子商务人才必须具备塑造品牌核心价值的能力,从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三个方面营造产品或服务的核心价值。
3、电子商务核心实践课程群
营销创新;网络推广;商务网站经营;热点专题策划;平台招商与客服;网店经营与管理;品牌策划与推广;电子商务创业。
三.真实、开放环境下核心实践课程的实现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网络营销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真实、开放环境下才能实现,为了配合核心实践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建设了实训平台-网络促销联盟,平台集教学和学生实训为一体,通过设计合理的实训流程把核心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贯穿到所有的实训项目中,以具体的企业营销项目为主体,从前期的项目招商、企业商品和服务的营销策划、产品和服务推广、品牌策划与推广到最终的客户服务,形成一套课程实训的体系,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核心实践课程的教学和实训中,着重培养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如表2所示)。
四.结束语
本科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网络营销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真实、开放环境中培养,通过对相关电子商务企业的调查,我们明确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核心技能,制定了核心技能培养的课程群,并且针对核心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网络促销联盟平台,通过平台和企业的实际项目把核心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实训贯穿其中,最终实现学生核心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傅杰勇.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
篇7
一、备好教材是开展高效课堂的保证
笔者发现好多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的细节了解的比较透彻,如词汇、语法、课文结构等,但难以从教材的结构体系中超越出来,难以从宏观方面去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备课时按部就班地面面俱到,细致而严谨,缺少了宏观方面的审视,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本模块的价值观定位等。在日常的备课中,许多教师还是照抄教学参考书,罗列一些现成的内容目标、重点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目的是应付检查,上课的时候再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随意发挥,将备课作为了一种形式,备学生就更谈不上了。这种错误的倾向一是来源于对研究教材这一行为的认识不足,二是来源于缺乏工作的责任心。教材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服务的对象之一是学生,但在平时备课所反映的情况来看,许多教师讲服务的主体、客体搞反了,错误地理解成“课堂教学是为教材服务的”,即指导思想是“怎样才能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实践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段内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用”。
笔者认为,对教材进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将每一节、每一章节、每一模块对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的意义和效用清晰地定位准确,形成一个整体系统,进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教材资源、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其他学科、日常教研、互动交流等许多方面。
二、构建自主课堂,让学生因自主而获得发展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人完全是在自我教育中进步的”。只有把学生引导到自主学习的轨道上来,学生才会真正地动起来,课堂才会活起来,效率才能高起来。在高中英语课堂中,高中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尊重与平等的关注,进而使其成为教学发展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针对一些概念问题,我们可以变教师陈述概念为让学生自主探究而后得出概念,这样,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建立了概念的含义,还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一些教学活动的设计,我们可以变教师设计为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还在流程中生成新知。针对一些问题的提出,我们可以变教师提出问题为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这不但能巩固和完善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识结构,还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地应用知识。
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成知识,才能真正构建起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创新意识、成功的快乐等积极的情感才能随着教与学显现。
三、构建互助课堂,让课堂因互助而精彩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其实质是师生情感的相互沟通p相互补充。教学互动在营造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是形成高中英语动态过程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师生之间可以建立起十分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其内在的信息交流与情感沟通,使得知识、教学内容得以共享、共进。这一教学过程中所谈到的互助有着更深的意义,其实质在引导生生之间的内在交流与情感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通过这种生生互助,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在课堂操练中,可选择生生对话、生生互相问答、语言游戏、扮演角色、编写对话等方法,以实现有效的互动,使课堂上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涌流;也只有通过学生之间智慧和情感的交流,课堂才能充满活力和精彩。
四、鼓励学生课堂大胆展示,享受成功的快乐
布鲁诺指出:“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对于学习的自我概念。”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教学方式由教师到学生的单一模式转变成教师到学生、学生到教师、个体到个体、个体到群体、群体到个体、群体到群体的多维互动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了解、交流见解、共享资源,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输出语言、展示自我,培养语言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例如在学习阅读课文“Fact and fantasy”时,为了让学生对一些“路程”的词汇有更深的理解,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英语交流,如:“What’s the distance 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多少?”“What distance do you have to walk to school?你到学校要走多远的距离?”“I could see the bus coming in the distance.我看见公共汽车从远处开来了。”“What’s the distance from your home to the cinema?从你家到电影院有多远?”“His house is within walking distance of the hospital.他家离医院只有几步路。”通过这些对话交流,既让学生用英语交流,又在对话中渗透了英语词汇。当学生在交流中掌握了这些词汇的用法后,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英语拓展对话,让学生的语言能力获得全面提升。
以上几点为是我在新课改后教学中最深的体会,当然,影响课堂的因素还远远不止这些,例如老师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与水平的高低和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都会影响课堂效率。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是一个值得广泛探索、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丰富的渐提渐升的课题,这主要靠各位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提高。
篇8
传统的资本结构研究在企业单一框架内进行,并仅就财务方面来确定企业的融资决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始利用博弈论模型和产业经济理论,将外部产品市场和财务理论相结合,对资本结构理论展开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在现实经济中,资本结构的决策十分复杂。它既受经营战略、企业治理结构等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的影响。在诸多的外部因素中,市场竞争程度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尤为重要。市场竞争程度通过企业的财务状况传递到企业的融资决策中,进而影响资本结构。不同的市场竞争程度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有很大差异,这样企业就会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来决定财务风险,最终将总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对资本结构的理论研究始于Modigliani 和Miller 1958年发表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管理》。随后,多名学者又先后提出了修正的MM理论、权衡理论、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外才有学者将产业组织理论和资本结构理论结合起来,形成资本结构产业组织理论。Brander和Lewis通过建立一个两阶段双寡头垄断模型开创性地研究了资本结构与市场竞争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在竞争市场上,公司可以通过举债提高其攻击性,迫使竞争对手选择低产出。因此,为了在市场上获得优良的业绩,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公司将选择高负债水平。由于Brander和Lewis(1986)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Showaller(1995)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伯川德模型提出:在成本不确定的情况下,公司选择无负债融资;在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则利用债务提高竞争力。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进行实证研究的也比较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朱武祥等(2002)学者以燕京啤酒为例,通过构建二阶段理论模型分析了财务保守行为,并证明了处于竞争激烈市场上的公司选择低负债资本结构的合理性;龚凯颂和张华(2006)就我国上市公司经验数据得出资本结构与市场竞争程度负相关;刘志彪、姜付秀和卢二坡(2003)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与市场竞争强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从已有文献来看,对于竞争程度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有正相关和负相关两种结论,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替代指标的选取上,多数学者都采用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率或短期负债率来代表资本结构,但这些指标未综合考虑负债的期限和企业主动融资的意图。鉴于此,本文首次提出“金融负债率”这一概念,以此衡量公司的资本结构,并结合企业竞争战略来分析不同竞争程度市场上的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通常来讲,市场竞争程度越高,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越大,各种营销策略会使企业的利润率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为降低财务风险,企业将减少债务融资;反之,企业则选择较高的负债水平。另外,当企业的经营风险较高时,其现金流和盈利情况均较差,从而影响了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偿债能力,进一步降低了其负债水平。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企业的负债水平与市场竞争程度呈负相关关系
(二)变量定义 本文选取变量如下:(1)被解释变量:资本结构。就债务而言,Nissim和Penman首次将其划分为经营负债和金融负债。具有一定自发性质的经营负债不属于主动融资行为,不能确切地反映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实力,因而应从研究中剔除。而长期资本负债率又未包括短期借款等金融负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认为利用“金融负债率”,即金融负债/总资产来反映资本结构更为合理。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目前债务融资的总体情况,选取短期借款、应付利息、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以及应付债券等六个项目作为金融负债。(2)解释变量:市场竞争程度。由于市场竞争程度这一概念本身具有模糊性,因此目前没有一个确定、统一的指标量化该变量。笔者通过对已有文献总结得出,竞争程度的替代变量可以概括为三类:结构类、绩效类和综合类。结构类主要是通过赫芬因德指数反映市场的集中程度,多数学者采用该指标作为替代变量。绩效类主要利用主营业务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来替代竞争强度(徐鹏,2007)。而综合类指标则是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前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替代(龚凯颂,张华,2006)。笔者认为综合利用结构指标和绩效指标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一个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因此本文选取了赫芬因德指数(HHI)、公司数目(N)、营业利润率、营业毛利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ROE)等五个指标,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以综合得分作为竞争程度的最终替代变量,其中公司数目与市场竞争程度呈正相关,其他四个指标与之负相关。如表(1)所示。(3)控制变量:企业资本结构受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将以下因素作为研究的控制变量。第一,盈利能力:资本结构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不容忽视,盈利性的不断提高是企业长期生存所必须的,同时也为公司偿还债务提供有力保障。陆正飞和辛宇(1998)作为国内较早对公司获利能力与资本结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学者,验证了两者存在负相关关系。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根据优序融资理论,公司盈利性越强,其自有资金越充足,盈利性强的企业更倾向于内部融资。本文利用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盈利能力的替代变量。第二,自由现金流量: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自由现金成为经理人应付项目损失的“缓冲器”。为解决由于自由现金过多导致成本过高的问题,企业可以通过举债来限制经理人的项目经营活动,以保证其行为的有效性。因此,自由现金流量与资本结构正相关。第三,成长性:成长性高的公司偏向于对增长机会资产投资,公司基于利益追逐需要进行资金筹集。而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其资产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成本随之增加,为了约束经理人的行为,企业倾向于债务融资。因此企业成长性与资本结构正相关。本文利用托宾Q衡量企业的成长性。第四,股权集中度:“一股独大”是我国资本市场一个显著的特点,股权高度集中对公司融资选择影响显著。肖作平(2004)将我国深市上市的111家公司1994年至1998年的数据作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股权集中程度与债务比率正相关。本文选取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作为股权集中度的度量指标,其与资本结构呈正相关。第五,公司规模:规模大的公司往往信誉较高,可以为到期足额还本付息提供有力的保障,因而更容易受到债权人的青睐,可以以较低的资金成本获得债务资金。基于此,公司规模与资本结构呈正相关。本文将主营业务收入的自然对数作为该指标的替代变量具体见表
(三)模型建立 根据上述解释,本文利用多元回归分析,采用Eviews 6.0计量软件,以市场竞争程度为解释变量,盈利能力、自由现金流、成长性、股权集中度以及公司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对这六个变量进行实证分析。 基本模型如下: DEit=αi+β1JZit+β2YLit+β3
XJit+β4CZit+β5GQit+β6GMit+μit
其中i代表行业,t代表年份,α为截面的个体效应,β为回归系数,μ为随机变量。
(四)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所需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CSMAR)。样本选取遵循以下原则:(1)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2)剔除ST,*ST公司,这类公司财务以及经营状况存在异常,信息缺乏可靠性,可能对研究结论产生影响;(3)剔除数据缺失以及数据明显异常的公司;(4)选取上市年限相对较长的公司,这是为了确保公司行为的相对成熟。基于上述原则,本文选取了2006年12月31日之前已在沪深两市上市的2179家公司作为样本。以2006年至2010年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基础,以行业平均值作为研究对象,最终得到105组平行数据。在控制相关变量下,研究市场竞争程度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可知,各行业金融负债率的平均值仅为0.2923,可见我国企业的整体金融负债水平较低,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债务筹资渠道不畅、企业偏好股权融资造成的;金融负债率的最大值为11.7818,最小值为0.0224,可见行业的融资能力相差较大;HHI的均值为0.1065,中值为0.0611,说明行业间竞争非常激烈,整体上接近完全竞争水平。但仍有个别行业的垄断程度比较高,HHI的最大值达到0.6969,与平均水平相差悬殊。另外,各行业的营业利润率较低,均值仅为9.13%,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二)主成分分析 本文利用SPSS18.0(汉化版)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1)提取主成分。首先得到原始变量的相关矩阵特征值与方差贡献率,见表(4)。由表可知,前4个特征值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0.680%,这意味着前4个主成分含有原5个指标90.680%的信息,根据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等于85%的原则,可以认为这4个主成分可以很好地代表总体信息,因此提取的主成分为4。(2)建立每个主成分的得分函数。根据原始变量的值和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建立因子得分函数,进而计算出四个主成分的得分S1、S2、S3、S4。
S1=0.018YYML-0.129ROE+0.501HHI+0.314YYLR-0.594HYZS;
S2=0.705YYML+0.348ROE-0.325HHI+0.204YYLR-0.221HYZS
S3=-0.267YYML+0.877ROE+0.344HHI+0.171YYLR+0.181HYZS;
S4=-0.273YYML-0.164ROE-0.347HHI+0.895YYLR-0.207HYZS
(3)计算竞争程度的综合得分。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所有信息,对每个主成分以各自的贡献率作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综合得分S: S = 0.082 YYML+ 0.210 ROE+ 0.067 HHI+ 0.3753YYLR-
0.160HYZS
(三)格兰杰检验和相关性分析 为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由表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竞争程度不是资本结构的原因”的假设,即竞争程度显著影响资本结构。Pearson检验可以检验自变量之间的共线性。给出了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从表中可看出,托宾Q和资产报酬率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共线性,由于托宾Q衡量企业的成长能力,而衡量盈利能力的资产报酬率与利润率指标较为接近,故删去资产报酬率这一指标。
(四)回归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本模型拒绝原假设,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可知,竞争程度(JZ)的系数为正,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该变量对资本结构有明显的影响。由于综合得分是五个竞争程度替代变量的线性组合,根据各变量的意义,综合得分越大,市场竞争程度越低,因此竞争程度与资本结构呈负相关,即市场竞争程度较为激烈时,企业会采取较为保守的融资策略,减少主动融资。这一结果验证了原假设。现金流量(XJ)、成长能力(CZ)、股权集中度(GQ)系数为正, 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与前提假设一致;企业规模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不显著,但其系数为正,也符合预定的假设。在其他因素的控制下,市场竞争程度与资本结构呈负相关。企业应该根据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选择合适的资本结构。
四、结论
本文提出“金融负债率”概念,通过以上研究得出结论,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市场竞争程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所处的行业竞争越激烈,企业主动负债融资的意图越不强烈,财务决策偏于保守。这一结论与掠夺效应相吻合,也与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现状相一致。目前,我国诸多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如家电业、纺织服装业等,处于这些行业的企业往往选择价格战、广告战等营销策略来抢占市场份额。此时,低杠杆企业就可以通过不断地降低价格来提高其对高杠杆企业的进攻性,迫使其降低生产,最终退出市场。此外,高额广告费用以及大降价使得企业面临较高的经营风险,为了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内,企业不得不选择低负债。因此,企业应该根据所处行业的外部竞争环境以及其所采取的公司战略进一步制定合理的资本结构。
本文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金融负债率”概念来替代资本结构,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其可行性有待进一步考证;仅以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结论的代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可以考虑引入非上市公司的相关指标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武祥、陈寒梅、吴迅:《产品市场竞争与财务保守行为》,《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2]龚凯颂、张华:《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关系研究》,《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6年第10期。
[3]刘志彪、姜付秀、卢二坡:《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强度》,《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4]陆正飞、辛宇:《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8年第8期。
[5]肖作平:《股权结构对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第1期。
[6]徐鹏:《产品市场竞争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7]Brander James A,Tracy R Lewis . OIigopoIy and Financial Structur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
篇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急剧增加,但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等现象时有发生,精益、环保、绿色、高效成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精益生产方式下的绿色供应链成本管理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将环境意识和精益思想融入整个供应链管理,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优,最终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鉴于精益生产方式绿色供应链成本管理体系的战略性、多方面性及复杂性,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从企业战略角度综合考虑。
一、构建原则和假设
1.绿色目标覆盖产品生命周期,包括制造过程、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产品运输、产品使用、废弃物处理等环节。
2.系统性。从项目层的高度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保持和发展整个建造系统中各参与方的合作关系,从宏观上管理和控制成本。
3.增值性。新的成本管理体系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导向,应从最终用户角度考虑全生命周期成本。
4.前馈性。新的成本管理体系应着重于事前控制,重点控制产品规划和设计阶段。
5.过程性。成本管理的重点是对形成成本的过程进行持续控制,精益建造提供的多种生产管理技术和方法可实现成本管理与生产控制的结合。
6.全面性。成本管理不仅满足财务管理目的,还应满足精益项目管理需求,为项目管理提供成本信息,支持项目决策。
7.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两种指标相结合更全面地评价成本管理体系。
8.可操作性。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操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结合行业整体状况及企业的实施情况具体分析。
二、体系构建
精益生产方式下绿色供应链成本管理以精益生产、绿色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为基础,故对其评价应涉及企业运营、环境对企业影响及财务成本管理三方面。
(一)企业运营评价指标
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在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产品销售以及产品的储存和运输等方面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实施绿色采购、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包装、绿色物流以及绿色营销等策略,同时,精益生产方式的目的是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这些因素必然影响到企业的运营。
1.产品开发指标
(1)产品开发周期。绿色供应链环境下精益生产方式实施产品并行开发工程,缩短了开发周期,提高了质量。
(2)产品开发投入产出比。可用新产品开发成本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值衡量绿色供应链环境下精益生产方式产品开发的投入产出比。
2.产品生产指标
(1)生产周期。生产周期是从零部件投料到成品产出的全部时间,通过生产同步化、缩小生产批量、快速更换工装可明显减少生产周期。实施精益生产应尽量消除或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占用,可用生产周期长短、生产周期缩减率、制造周期效能评价。
(2)库存水平。库存量大相应占用资金多,降低了资金的利用率,增加了库存管理费用的支出。精益生产零库存管理思想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用库存资金占用率来评价库存水平。
(3)边角余料。少量边角余料是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但过多边角余料的产生有违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要求,绿色采购和绿色设计在源头上控制边角余料产生,绿色制造在生产过程中控制边角余料产生,可用边角余料率评价边角余料的影响。
(4)质量保证。为确保产品质量,公司内所有的部门必须参加全面质量管理,在在制品储备量很低的生产环境下,对零部件和在制品质量提出很高的要求,可用产品合格率衡量产品质量保证水平。
3.产品销售指标
(1)产品及时供货能力。及时供货是满足客户需求这一最终目标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其能力的大小反映了绿色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运营管理的状况,可通过顾客对其满意度来衡量。
(2)产销率。产销率衡量企业实现产品价值转换能力的大小,其值越接近1,说明企业成品库存量越小。
(3)绝对市场占有率。绝对市场占有率准确反映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从市场角度衡量企业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方面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效。
(4)产品销售利润率。产品销售利润率反映了企业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成本降低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二)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1.能源消耗比率。能源消耗比率越大,表明销售收入中所消耗的能源越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大,供应链的环境绩效越低。
2.资源属性指标。绿色产品评价中材料资源属性可用材料利用率、零部件的回收利用率、无毒无害材料使用比例衡量。设备资源指标是衡量绿色产品生产组织合理性的重要方面,主要用设备利用率来衡量。
3.环境经济性指标。环境经济性就是使绿色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全程中具有最小的成本消耗和最少的环境污染治理费用。可从生产成本、使用成本以及社会成本方面考虑。
4.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该指标值越大,表明废弃物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绿色供应链对能源的利用更充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小。
(三)财务成本管理指标
1.主要成本指标
(1)企业成本比较优势。用企业的成本比较优势来衡量精益生产方式下实施绿色供应链成本管理后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取得的成效,即在一定时间段内,企业与同类企业各单品综合平均成本的比较。
(2)成本费用利润率。该指标反映了企业为取得收益所付出的代价,利于促进企业加强管理、节约支出。该指标值越高,表明绿色供应链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盈利能力越强。
(3)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指产品销售成本与存货平均余额的比率,用以衡量一定时期内存货资产的周转速度,反映绿色供应链购、产、销平衡的效率。货物周转率快,表示存货量适度,存货积压和价值损失的风险相对较低,存货所占资金使用效率高,企业变现能力和经营能力强。但存货周转率与企业生产经营周期有关,生产经营周期短,表示无需储备大量存货,故其存货周转率就会相对加速。
(4)环保投资成本。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在环境基础设施、环保技术、环保设备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系统等方面增加的投资有的是单个企业进行,有些则是供应链中的多个企业共同投资,对其进行评价主要依据企业当年投资比上年度增加的比率。
2.主要财务指标
(1)总资产报酬率。即企业净利润总额与总资产的比率关系,是从资产运用角度反映绿色供应链环境下精益生产方式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
(2)总资产增长率。即本期期末总资产相对于上期期末总资产的增长情况,反映了绿色供应链环境下精益生产方式企业规模扩张的情况。
(3)财务杠杆系数。是净资产收益率对总资产投资报酬率的倍数,反映绿色供应链环境下精益生产方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
(4)固定资产效用比率。绿色供应链环境下精益生产方式企业拥有固定资产的目的是要创造收益,利用一定时期的销售收入与固定资产的比较分析,可以有效地衡量固定资产的运用效率。
精益生产方式下,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成本管理的评价是要检验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效果。上述评价指标体系从企业的运营、环境影响、财务成本管理方面入手,选取了典型的指标全面地概括评价了企业绿色供应链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肖智军,党新民,刘胜军.精益生产方式JIT[M].海天出版社,2002.
[2]徐团结,王硕,潘海青.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绿色度评价[J].巢湖学院学报,2006(2):61-65.
[3]邓明君,罗文兵.精益运营模式下的成本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2006(3):56-59.
篇10
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根据世界银行报告,“就全世界而言,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World Bank,2001)。,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36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5%,而沙化土地面积已达到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Liu ,2002;Huang ,2000)。
在越来越大的生态压力和多种经济、社会和政策因素的作用下,我国政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启动了几项大型或超大型生态保护工程,以遏止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这些工程包括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其中,退耕还林工程无论从覆盖地理范围、财政预算规模,还是对农业生产、经济结构调整效应,以及农户参与程度等方面看,都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及特殊地位。
首先,就整体规模和扩张速度而言,退耕还林工程远远超过其他生态保护工程。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工作在陕西、甘肃和四川三省率先开展。2000年,工程扩展到西部13个省(市)的174个县。截止到2001年,整个试点工作已完成1743.6万亩的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和1501.8万亩的荒山荒地造林任务,累计投入资金达76.8亿元。工程试点期间就有400多个县、5700个乡镇、2.7万个村、410万农户参加。到2002年,工程正式全面展开,其范围从以西部为主的的20个省(区)进一步扩展到全国25个省(区、市),1897个县。2002年中央就安排了3000多万亩的退耕计划,相当于试点阶段年均退耕规模(550万亩)的6倍。2003年又新增退耕面积5000万亩,同时配套荒山面积5000万亩。到2003年底,退耕还林覆盖了全国2万多个乡镇,10万多个村,6000多万农户。五年来,全国共安排退耕还林总任务2.27亿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08亿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19亿亩)。根据国家林业局制定的《退耕还林工程规划》,截止到2010年,退耕地造林总面积将达到2.2亿亩(1467万公顷),工程总预算将达3370亿元。如此浩大的规模和预算,不仅在国内生态工程中绝无仅有,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史无前例的。[1]考虑到工程如此巨大的规模,以及涉及地区地理条件、参与农户特点、参与地块在生产力和水土流失程度等方面存在的高度异质性,工程的瞄准效率(targeting efficiency)以及工程整体的成本-有效性(cost-effectiveness)问题就特别值得关注。
其次,相对于我国已经和正在开展的其他生态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政策目标的双重性和政策设计思路的逻辑注定了其目标实现的难度和操作上的复杂性。根据中央政府以及主管部门的设计,该工程要达到的政策目标,不仅在于通过退耕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环境,而且在于改变工程参与地区和农户在较长时期形成的土地利用模式和农业生产方式,从而在全面调整退耕地区农业和农村生产和收入结构的基础上,使参与农民逐渐转出那些相对“不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的种植业,而转入“环境或经济可持续”的林业、畜牧业和非农产业,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目标。从政府在退耕还林上的操作方式来看,工程隐含的一个假设是,农户退耕是农业生产模式和土地利用结构转换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农民首先进行退耕后,上述结构调整和转换才有可能、也应该会进行,而不是相反。这种政策思路和相应的工程操作方式决定了退耕还林总体上是一个自上而下推动的工程,[2]而恰恰是工程这种自上而下的特点,加上政府预期实现目标的多重性,决定了工程实现目标的难度和政策操作上的复杂性。
第三,与其他生态工程的直接参与主体为政府林业、水利部门和相关国有(林业)的情况不同,退耕还林的主要参与主体是千百万原本从事种植业的农户。这就意味着,为确保工程的成功,政府在政策设计上必须考虑到参与农户的激励相容问题。从短期看,政府的补贴应该超过农民种植业生产的机会成本,以使农户认为参与该工程有利可图;从长期来看,如果政府的目标是在补贴期限过后确保土地不被复垦,工程参与农民或者必须转向更有收益的其他农业生产或非农生产,或者退耕土地在未来能够直接为农民带来稳定的收益。如果上述农业和农村生产和收入结构的调整没有到位,退耕农户将有激励在补贴期后复垦。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规模的迅速扩大,政府有关决策和执行部门、学术界和整个社会对工程的成本有效性及其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在历经了3年试点、且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也已经两年后,对这一巨型工程的成本有效性进行一个中期评估,并在更长时期内推断工程在经济乃至生态层面的可持续性,就成为摆在学术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研究以下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评估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有效性。我们将通过分析退耕地块瞄准效率,并比较退耕地块的机会成本与国家提供的补贴来评估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有效性,以研究工程实施是否存在成本节约的空间;
2)从参与农户的视角分析工程在经济上的可持续性。主要是通过评估退耕还林工程对参与农民的不同来源收入的,分析在补贴期内国家补贴对农户收入的重要性,从而推断补贴期过后潜在的农户行为。
由于篇幅和/或数据的限制,本文不打算全面讨论退耕还林工程在决策和政策操作的整体逻辑,也没有涉及和推断工程实施可能带来的生态效益等方面的问题,也不准备仔细讨论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中央—地方博弈和地方治理等方面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将在为评估退耕还林工程所撰写的其他系列论文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
本文使用数据基于2003年由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组织对甘肃、陕西和四川三个1999年开始退耕还林的试点省份的调查,调查涉及的所有样本县、乡、村和户都按照随机原则选取。调查涵盖6个样本县、18个样本乡。在确定样本乡的基础上,调查队在每个样本乡分别选取2个样本村,对共计36个样本村进行了村基本情况的调查。在每个样本村,调查队又分别抽取10个农户进行了详细的住户信息访问。访问的信息不仅包括他们当时(2002年)的家庭、生产、收入和资产等信息,对于所有指标,调查员也询问了他们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一年(1999年)的情况。共有360户农户接受了访问和调查,其中270户是退耕户,90户是非退耕户。经过数据整理,最终农户数据的有效样本是348户,其中264户为退耕户,84户为非退耕户。由于调查资料包括农户所有地块详细的投入产出数据,我们可以出农户所有参加退耕地块的机会成本并与补贴进行对比,以研究工程的成本有效性问题;同时,由于数据不仅同时涵盖退耕还林参与农户和非参与农户,而且包括农户参加退耕前(1999年)和退耕后(2002)年的种植业、畜牧业、非农产业以及其他收入信息,这就为使用公共工程评估中广泛使用的倍差法(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 )评价参与工程对农户各类收入及其结构转化的净效应提供了数据基础。本文安排如下,第二部分首先简要介绍退耕还林的政策操作模式,然后根据样本地块和农户的调查数据,评估工程的瞄准效率和样本地区(退耕还林试点三省)工程的成本有效性,并对决定该工程成本有效性背后的政策因素和背景进行了一个初步阐释;第三部分基于农户数据,运用倍差法分析参加退耕工程对参与农户各种收入的影响,以判断退耕工程在推进农民转移出种植业生产的同时,是否实现了农户从其他产业进行的结构转移。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和一些进一步的讨论。
二、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有效性
成本有效性指的是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某一既定目标,或在既定的成本下谋求特定目标收益的最大化。成本有效性不仅可用于直接判断工程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也有助于推断政策成本的节约空间,并从政府财政视角评判分析工程的持续性。以下我们将首先简单介绍退耕还林工程的操作模式,然后用计量评估工程的瞄准效率,最后,基于退耕地块样本资料,通过详细分析地块被退耕补贴收益与其机会成本的关系,评估工程的成本有效性。
(一)工程操作模式
篇11
一、酒店经营成本构成
从广义上讲,酒店的经营成本包涵了营业成本和费用(本文均引用此概念),与一般企业在核算科目上大体相同,包括一级科目中的营业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四项,二级核算科目视各酒店的具体情况设置,三级科目一般按部门设置。酒店经营成本核算科目设置如表1所示。
二、酒店经营成本构成特点
从总经营成本构成比例上看,酒店经营成本成本以人员工资、餐饮成本、水电能源消耗三项为主要组成部分,占总成本的80%左右,是成本控制的重点。人员工资约占总成本的20%,水电油能源约为30%,餐饮成本约为25%~30%。
从各部门的成本、毛利率来看,客房部、餐饮部、娱乐部各具特色。从表2的分析可知,客房部的主要成本为折旧和摊销费约为50%,人员工资及其它为30%左右,部门毛利率最高,约为40%~50%,总成本的可压缩性低;而餐饮部的餐饮制作原料成本和人员工资达其部门成本的65%左右,可控余地较大,可通过加强采购、管理和激励机制来予以降低,其部门毛利率仅为10%~15%;娱乐部的成本构成与客房部类似,可缩减性较低,部门毛利率居中,但人员多、杂,管理难度大。
三、酒店经营成本控制策略
(一)确定经营模式
酒店经营成本控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工作,经营模式的选择决定了成本控制的难易程度。客房部的管理相对较易,且利润率高,采用目前的管理模式即可。餐饮部人员多,原材料种类多,消耗主要靠厨师班控制,管理难度大。但餐饮部所提供膳食服务质量的好坏,会间接地影响客房部的入住率。传统的餐饮管理模式工作量大且效果不太好,很难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难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较好的模式是目标管理制,将经营管理权放至部门,酒店重点控制部门利润总额、部门总收入和易耗品破损率,按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予以奖励和处罚。如管理层缺乏餐饮业经验,也可考虑部门整体租赁经营。至于娱乐部,目前主要采取部门整体租赁经营,这种方式对酒店来说管理较为简便,但大部分利润都流入了租赁者手中。鉴于酒店管理的复杂性以及为了充分发挥部门管理人员积极性,可考虑目标管理制,既可简化管理又可提高利润,此方式已在一些酒店成功实施。
(二)确定经营成本控制重点
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控制工程,所要控制的点多、面广,核算工作繁杂,要想面面俱到、滴水不漏难度非常大,实行分类管理和重点控制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式,也符合管理控制学的原理。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成本,可根据各成本项目在总经营成本的构成比例及其可控制性将成本分为A、B、C三类,实行分类管理。重点控制A类,严格监控B类,C类成本项目是一些比例不大、可缩减性小、对总成本影响较小的项目,实行一般性控制即可。从上面的成本构成分析可知,总经营成本中以人员工资、餐饮原材料消耗、水电油能源消耗三项为主,占全部总成本的80%,是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将其归类为A类控制点(关键控制点),其控制的好坏直接决定总成本控制的成功与否。低值易耗品、酒水、洗涤费、维修费、培训费为B类,属严格监控类,其控制是否有效对总成本和利润率有较大影响。除A类和B类以外的项目归为C类。
(三)确定目标成本考核指标
在确定成本控制重点后,目标成本考核指标设置就是关键,设置合理与否决定了控制能否有效地实施。考核指标的设置,应该像挂在树上的苹果,可以看得见,站在地面上却摸不着,但使劲跳起来或爬上去又可以摘下来,这样的指标就是合理的指标。至于具体应设置为多少,应视各酒店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历史经营状况、同条件下同行控制水平而定,原则上既要有挑战性又要有激励性,应该遵循“宽于立而严于行”。考核指标的确定是一项十分重要、严肃的工作,制订时一定要慎重,要在详细研究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指标一旦确立,不管效果如何都要严格执行,以保证其严肃性,不合理的地方可在下一次制订时再予以修订。制订考核指标时应重点注意部门利润总额、总收入额和低值易耗品破损率。
(四)建立成本监控体系
从组织架构上,应设立专门的成本控制机构。这一点已在酒店行业普遍实行。财务部一般都设有成本主管,但目前的成本主管不是真正的成本控制者,由于其没有真正的管理权限,实际上只是行使成本核算职能,其主要工作就是核算成本和汇报成本状况,并不实施监控职能。因此,酒店不但要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更要赋予相应的监控权限,以保证其行使更重要的监控职能。
从制度上,应建立相应的监控制度。一是在加强预算管理的基础上,严格物资的采购和费用的核报,物资的采购和费用的开支由使用部门申报,财务部审核,总经理审批,实行3级审批;二是健全各种财务制度,如《采购员制度》《保管员制度》《物资出入库制度》等;三是建立回收利用、以旧换新制度,杜绝浪费。
从部门成本控制的角度上,客房部的成本可压缩性较小,对其进行控制收效不会很大,要提高其部门的利润率主要应从开源的角度考虑,提高收入是主要手段。餐饮部应重点控制原材料的采购和消耗,降低直接成本。对于控制采购成本,主要从制度上予以规范,重视提高采购人员职业道德素养,拓宽采购渠道,重视所购物品的质量。至于消耗控制,主要实施者为厨师班,由于膳食制作专业性较强,不太好进行监控。目前很多酒店厨师班实行总工资额包干制,不管工作量的大小、厨师班人员多少和餐饮部门收入的高低,酒店都给行政总厨一固定工资总额,由其自主聘用人员和进行工资分配。这种方式对于成本控制不利,成本控制的好坏全由厨师班人员思想素质和心情而定,外部几乎起不到控制作用。较好的控制方式是厨师班收入与单位收入消耗率、工作量等具体指标挂钩,这样才能让他们重视成本,主动采取措施降低成本。娱乐部的成本主要是折旧和摊销,占部门总成本的60%左右,但该项目在酒店投入运营后就确定了,不具控制性。可控制部分主要是人员工资,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员工人数是较可行的做法。总之,各部门各具特点,应视具体情况予以确定控制重点。
从思想方面来看,应加强对员工成本意识的培养、教育和宣传,让成本控制意识深入人心,使全员参与成本管理,以便控制措施严格执行。做好这一工作,首先要从管理层做起,老板和高层管理者要讲成本、讲效益,不但自己要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和如何控制成本,更重要的是要让全体员工也有这方面的意识,主动去控制成本。
总而言之,酒店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但又十分重要的管理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是要针对酒店经营成本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建立科学的成本费用监控体系,运用“三化”(即制度化、目标化、经常化)管理模式进行监控;其次要强化成本意识,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再者就是考核指标和控制手段要合理并严于执行。只要灵活运用以上措施并不断探索成本控制的新方法,酒店经营成本就一定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篇12
二、酒店经营成本构成特点
从总经营成本构成比例上看,酒店经营成本成本以人员工资、餐饮成本、水电能源消耗三项为主要组成部分,占总成本的80%左右,是成本控制的重点。人员工资约占总成本的20%,水电油能源约为30%,餐饮成本约为25%~30%。
从各部门的成本、毛利率来看,客房部、餐饮部、娱乐部各具特色。从表2的分析可知,客房部的主要成本为折旧和摊销费约为50%,人员工资及其它为30%左右,部门毛利率最高,约为40%~50%,总成本的可压缩性低;而餐饮部的餐饮制作原料成本和人员工资达其部门成本的65%左右,可控余地较大,可通过加强采购、管理和激励机制来予以降低,其部门毛利率仅为10%~15%;娱乐部的成本构成与客房部类似,可缩减性较低,部门毛利率居中,但人员多、杂,管理难度大。
三、酒店经营成本控制策略
(一)确定经营模式
酒店经营成本控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工作,经营模式的选择决定了成本控制的难易程度。客房部的管理相对较易,且利润率高,采用目前的管理模式即可。餐饮部人员多,原材料种类多,消耗主要靠厨师班控制,管理难度大。但餐饮部所提供膳食服务质量的好坏,会间接地影响客房部的入住率。传统的餐饮管理模式工作量大且效果不太好,很难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难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较好的模式是目标管理制,将经营管理权放至部门,酒店重点控制部门利润总额、部门总收入和易耗品破损率,按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予以奖励和处罚。如管理层缺乏餐饮业经验,也可考虑部门整体租赁经营。至于娱乐部,目前主要采取部门整体租赁经营,这种方式对酒店来说管理较为简便,但大部分利润都流入了租赁者手中。鉴于酒店管理的复杂性以及为了充分发挥部门管理人员积极性,可考虑目标管理制,既可简化管理又可提高利润,此方式已在一些酒店成功实施。
(二)确定经营成本控制重点
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控制工程,所要控制的点多、面广,核算工作繁杂,要想面面俱到、滴水不漏难度非常大,实行分类管理和重点控制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式,也符合管理控制学的原理。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成本,可根据各成本项目在总经营成本的构成比例及其可控制性将成本分为A、B、C三类,实行分类管理。重点控制A类,严格监控B类,C类成本项目是一些比例不大、可缩减性小、对总成本影响较小的项目,实行一般性控制即可。从上面的成本构成分析可知,总经营成本中以人员工资、餐饮原材料消耗、水电油能源消耗三项为主,占全部总成本的80%,是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将其归类为A类控制点(关键控制点),其控制的好坏直接决定总成本控制的成功与否。低值易耗品、酒水、洗涤费、维修费、培训费为B类,属严格监控类,其控制是否有效对总成本和利润率有较大影响。除A类和B类以外的项目归为C类。
(三)确定目标成本考核指标
在确定成本控制重点后,目标成本考核指标设置就是关键,设置合理与否决定了控制能否有效地实施。考核指标的设置,应该像挂在树上的苹果,可以看得见,站在地面上却摸不着,但使劲跳起来或爬上去又可以摘下来,这样的指标就是合理的指标。至于具体应设置为多少,应视各酒店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历史经营状况、同条件下同行控制水平而定,原则上既要有挑战性又要有激励性,应该遵循“宽于立而严于行”。考核指标的确定是一项十分重要、严肃的工作,制订时一定要慎重,要在详细研究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指标一旦确立,不管效果如何都要严格执行,以保证其严肃性,不合理的地方可在下一次制订时再予以修订。制订考核指标时应重点注意部门利润总额、总收入额和低值易耗品破损率。
(四)建立成本监控体系
从组织架构上,应设立专门的成本控制机构。这一点已在酒店行业普遍实行。财务部一般都设有成本主管,但目前的成本主管不是真正的成本控制者,由于其没有真正的管理权限,实际上只是行使成本核算职能,其主要工作就是核算成本和汇报成本状况,并不实施监控职能。因此,酒店不但要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更要赋予相应的监控权限,以保证其行使更重要的监控职能。
从制度上,应建立相应的监控制度。一是在加强预算管理的基础上,严格物资的采购和费用的核报,物资的采购和费用的开支由使用部门申报,财务部审核,总经理审批,实行3级审批;二是健全各种财务制度,如《采购员制度》《保管员制度》《物资出入库制度》等;三是建立回收利用、以旧换新制度,杜绝浪费。
篇13
一、分析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的背景下,我国各种类型的企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目前,我国企业单位的工作范围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已经成为了社会责任的主体,因此,企业的环境经营工作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目前,社会各界对企业的环境经营工作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只有企业进行科学的环境管理成本控制,企业才能够进行正常的经营发展。
二、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环境成本管理的认识缺乏科学性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领导团队关注的重点是企业短期经济效益,对企业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环境成本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因此,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工作由于得不到必要的关注而缺乏有力的支持。很多企业在生产原料配置方面缺乏环境成本管理的认识,使得企业很多生产原材料的运用缺乏科学性,不能够实现物尽其用,这不仅造成了企业生产原材料的浪费,也造成了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的增加。很多企业缺乏对升级生产工艺的重视,造成企业缺乏具备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企业的生产原材料难以得到充分的运用,造成大量优质原料浪费,因此,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偏高,而企业又需要为处理原材料消耗一定的环境经营成本,使得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参与市场竞争,很容易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
(二)企业缺乏完善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是保证企业能够在环境受到污染的情况下避免较高经济损失的重要制度,但是,我国很多企业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并不健全,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核心是环境破坏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很多企业的保险制度在责任方面缺乏细化的规则,造成环境出现污染问题的时候无法根据责任保险制度尽快明确责任人,使得污染治理效率低下,很多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的企业无法明确具体责任人,相关纠纷也无法通过法律形式得以妥善的解决,制度的漏洞使得企业在环境经营和环境问题处理方面缺乏足够的制度性保障,因此,企业无法在环境经营方面同其它社会机构加强联系,既不利于环境经营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社会环境的改善。
(三)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审计工作缺乏足够的执行性和科学性
审计工作是保证企业经营投资具备科学性的重要工作,企业的环境经营成本管理工作也需要依靠完善的审计工作作为支持。但是,很多企业的审计工作依然局限于企业常规经营成本的审计,对环境经营成本管理审计缺乏足够的关注,造成企业对外部环境的现状和产生的成本缺乏准确的认识,企业的环境经营资源配置由于缺乏完善的审计流程,难以得到合理的分配,造成企业环境经营成本较高。
三、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改良原材料使用方法
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的管理需要依赖科学的原材料使用制度,企业要首先对原材料使用方式进行改良,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少的使用可能对环境构成影响的原材料,要选用新型环保型材料作为企业生产的原材料,并尽可能对原材料进行循环利用,提高每一个原材料的利用效率,使企业的环境经营成本得到切实降低。提升企业原材料使用效率要从分析原材料具体属性入手,要对每一类原材料的具体组成材质和使用方式进行全面的研究,并在企业内部寻找能与其搭配实现循环利用的其它原材料,以便企业的原材料利用率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要对其它企业的原材料使用经验进行借鉴,以便企业可以更好的提升原材料利用率。要根据当前我国绿色原料的市场价格对企业原料采买工作进行调整,在保证提升企业原材料利用率的前提下,尽可能选取经济成本较低的绿色材料,以此降低企业的环境经营成本。绿色材料要从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以便为企业节约更多的资金成本。要引进新型生产工艺替代传统的生产工艺,以便企业能够拥有更具科学性的生产流程,企业的原材料要在新型生产工艺的控制之下实行循环利用,企业在引进新型生产工艺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工艺进行创新升级,要使企业全体员工具备高水平的绿色工艺生产理念和绿色材料使用理念,以便企业的环境经营成本管理工作可以得到更多工作人员的支持和配合。例如,我国河北省某企业由于生产产品的原材料容易对水资源构成污染,使得环境经营成本较高,企业在2013年从海外引进了新型施工工艺,将可能对水资源造成污染的材料进行收集,并运用其它废料进行集中处理,废料处理工艺也得到了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完善,目前,该企业环境经营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二)健全企业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要将企业环境经营责任分配作为健全企业环境经营责任保险制度的主要工作,首先,要让企业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环境危机对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的严重不良影响,使企业全体员工积极配合企业环境经营责任保险制度的改良工作。要对企业本身的责任进行明确,使企业决策机构充分了解企业在出现环境问题时必须承担的责任,为制度的完善打下良好的基础。要邀请法律人士对企业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进行规范化改造,详细规定企业各部门和有关各方具体承担的责任,以便企业各个机构可以按照规范的环境经营流程执行工作,提高环境经营质量,在企业出现环境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保险条例对问题进行处理,使企业可以运用法律手段充分保障经济权益,避免因环境问题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要抬高环境问题赔偿上限,使企业的合法效益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
(三)提升企业外部环境审计工作的科学性
审计工作是企业重要的工作内容,很多企业的审计程序都比较健全,因此,企业要将审计工作的重点向环境经营成本管理方面倾斜,企业的外部审计工作制度要根据环境经营成本管理的需要进行调节,要对企业环境情况审计进行时间上的分段,并且对不同时间段的环境状况进行审计,将审计数据制定成规范的表格,并根据表格计算企业原材料运用的科学方案,以便企业的原材料利用率可以得到真正的提高,避免对环境构成不利影响。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企业竞争压力的日益提高,很多企业都将降低环境经营成本作为降低企业经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深入的分析企业环境经营成本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蛟.不同工业生产模式下的企业环境成本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