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药学基础理论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药学基础理论知识

篇1

在讲授《中药学》课程之初,我们都会去强调“什么是中药”。

中药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脱离了中医基础理论,就非我们所讲之中药。中医基础理论中有风、寒、暑、湿、燥、火六之邪,中药学的功效就对应地有祛风、散寒、解暑、化湿、润燥、泻火;中医基础理论中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中药的功效就对应的有解表、温里、散寒、清热、补虚、泻实、滋阴、壮阳。[1]

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与中药学的功效紧密的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学生对于药物的理解,又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功效而未能达到活学活用、服务临床的宗旨。如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发汗力强,善治无汗之风寒表实证。因患者以寒邪袭表为主,寒主收引,故无汗。桂枝功效“发汗解肌”,善治有汗之风寒表虚证,虽称为风寒表虚证,实则并非虚证,而为实证。患者以风邪袭表为主,风性开泄,腠理疏松,故有汗。两药功效同为“发汗”,主治证却有所不同,如不详细联系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势必容易误解或混淆应用。

2.药性、功效、应用的推理教学法

中药药性和功效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如具有寒凉药性的中药多具有清热的功效,具有温热药性的中药多具有温通祛寒的功效。因此,由中药的寒凉性可以推导出清热功效,由温热药性又可推导出温通祛寒功效。又如,从五味角度讲,具有辛味作用的药物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功效。因此,由中药的性味可以推导出相应的功效。

功效对应应用则贯穿于中药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如麻黄三大功效对应三大应用。麻黄发汗解表之功效,对应风寒感冒之应用;宣肺平喘之功效对应实证喘咳证之应用。[2]

通过药性、功效、应用的推导过程,可使难记的中药学变成了可以通过逻辑推导的知识,而逻辑推导反过来又使学生因为找到了学习的规律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有章可循。

3.重视中药经典古籍,拓展教材功效

《中药学》教材的编写来源于中药经典古籍,但由于学时等因素的限制,教材内容无法全面详实。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教师应适当拓展教材中未载入而经典中所记载的功效。如桔梗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其为“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主惊恐悸气”。在一些著名的方剂中也载入此药,如治疗心痛的“活血逐瘀汤”,治疗泄泻的“参苓白术散”,治疗心悸的“天王补心丹”等。[3]而教材中对于这些功效并没有记载,《方剂学》中对于桔梗在此三方中的解释多为“舟楫之官”,“载药上行”,过于笼统。因此回归经典,对于中药潜在功效的挖掘和应用更有意义。

4.重视功效名词的层次分析

很多中药功效的名词存在层次性,因此,在教授时不能只谈笼统的功效,要进一步分化,讲解具体的功效内容。

如“收敛固涩”这一功效就是笼统的,一定要将其具体化,分解为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咳、止血,不同收敛固涩药物的具体功效是有所不同的,如龙骨、牡蛎的收敛固涩可以化分为敛汗、固精、缩尿、止带。[4]

如具有“补气”这一功效的药物有人参、党参、白术、黄芪、山药、甘草等,然后它们的主治病证是不尽相同的,或者是有所侧重的,当进一步结合归经来具体解析:人参、甘草可补心气,党参、黄芪可补脾气,山药可补肺肾之气,以此来分别适应心气虚、脾气虚、肺气虚、肾气虚等证。

篇2

中药学课程自1956年第一批中医院校成立之初,即是中医本科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现为我校的全校性基础课。其前身为“中药方剂学”,其后分化为“中药学”与“方剂学”。近年来,在“中药学”全体教师努力下,在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有了显著成绩,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1998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课程,2007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本校中药学教研室在2011年被评为优秀教研室,同年本教研室教师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团队。

1.1传统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

我校“中药学”教学方法独具特色,不仅重视传统的理论知识讲解,同时将理论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突出中药传统理论知识的讲解,又重视现代药理、毒理、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渗透。将传统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让同学们在接受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开拓视野,了解到现代的研究进展,更易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研究相结合。

1.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校“中药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讲解注重将知识点和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相结合,主要途径则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药物的实物标本和彩色图片(包括原植物和药材饮片),让同学们可以从视觉上认识到中药形状特点,让课堂讲授更具趣味性,同时同学们也更易于接受和消化理论知识。对中药材也有更具体的认识。除了课堂实物标本和图标教学外,我校“中药学”教学还开展野外采药认药和药圃、药馆见习等实践教学,这种实践教学法既增强学生对中药材的感性认识,又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同学们通过课堂学习知识后在课外实践学习药材,增进了对于课本知识的巩固,学习效果也更好。

2“中药学”教学方法现状

中药学的教学模式多是在教材编写内容的基础上确立的,主要教授内容为药材的来源、性能、功效、应用组成等,其中应用部分涉及了各科的病症,并利用其病因病机来理解中药的作用,同时还涵盖了特殊配伍的意义、特殊炮制意义以及使用注意和用法用量等内容[1]。“中药学”是一门相当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中药学基础专业知识对同学学习其他医药学专业知识也相当重要。但是由于“中药学”这一课程知识面广,据多数高校同学反映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中药学”这一课程,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是各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国内高校对于“中药学”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运用启发、联想、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法。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讲授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对于难点和重点,应反复讲授,并且运用联想、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加深记忆。制作中药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具体药物标本(包括药用植物及药材)图片的展示,使教学直观、生动、灵活,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视觉记忆,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知识,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引用典故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更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2]。

2.2多种课堂教学模式灵活运用

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中药学”的特点进行教学,在继承传统中药教学方法和其他老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根据“中药学”课程特点采用直观形象教学及采用歌诀形式、强化功效归类等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更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如: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布置自学内容,培养创新能力;以功效为核心,导药性与应用;采用歌诀形式,强化功效归类;加强类药对比,突出个性特征等教学方法[3]。

2.3三位一体教学法

“三位一体”教学法是指中药谚语、典故的引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刺激与中药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知识的强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法。在教学实践应用如下:

2.3.1中药谚语、典故的引入中药谚语、典故的引入,一方面在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简单有趣的故事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调节同学们的学习状态,避免同学们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疲劳。

2.3.2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刺激随着现代科技的推广,多媒体应用于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中药学来说如果只凭文字描述,学生很难理解,故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辅以形象逼真的原生物图谱和饮片图谱,可增强学生对中药的认识,提高学生兴趣。

2.3.3有关中药的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知识的强化“中药学”学习重在应用,在学生理解掌握中药基本知识的前提下,简单了解中药的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三位一体”教学法,是在讲述有关中药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时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从不同侧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智慧潜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4]。

3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是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中医药高等教育经过4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实践教学占有关键性的地位[5]。为了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中药学基础理论知识。高校对于“中药学”课程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知识讲授。如果只是重视课本理论知识讲授,而不重视学生对于药物具体的实践认识,一方面对于学生学习“中药学”,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将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缺乏对药物一个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认识,如果培养的中药专业学生对药物识别能力不高,对中药生产流通知识了解不足,那么就难以满足今后社会发展的需求。如果实践教学条件受限制,使学生的实践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达不到教学要求,以致于社会对毕业生的反馈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不强成为目前影响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关键问题。我校在“中药学”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教学法结合课外实践教学法进行教学,在知识讲授和具体实践的相结合下,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同时,同学们对于中药学知识的学习也更有兴趣,对于专业理论知识也更易接受和掌握。课堂授课是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综合运用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践教学等,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本课程知识。课堂教学辅以实物标本和彩色图片,达到课堂授课“图文并茂”的效果,调动同学们学习兴趣,使同学们更容易接受课本知识。实践教学法主要是到本校药王山考察药物本草和到我校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中药标本库观看中药材标本两种方式。#p#分页标题#e#

3.1中草药种植园课外实践教学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草药植物园包括了“药王山”以及“时珍山”两个山体。其中“药王山”面积达5.5万平方米,栽种中草药2200多种,以解表、清热、泻下、活血化瘀等功效划分区域。“时珍山”面积达8万平方米,以药用植物分类法进行分区种植。鉴于本校有中草药种植园这一天然药物植物园,我校开展“中药学”教学时除课堂讲授课本知识外还积极组织同学们到本校中草药种植园进行野外课堂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可以在学习课本中药学知识之余,可以在种植园了解和观察到药物的具体性状和形态。一方面进行中草药种植园实践活动可以让同学们亲身接触到药物,对药物有切身的了解,另一方面,在进行中草药植物园野外实践的同时,可以使同学们对课堂上所学中药学知识加深理解,从而进一步巩固。将课本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提高同学们的专业知识水平,达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3.2中医药博物馆药物标本参观教学法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成立于2006年7月4日,是直属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综合性高校博物馆。现包括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史展览厅、医史展览馆、中药标本馆三个部分。其中中药标本馆已经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中药标本中心。中药馆主要展出常用中药、道地药材、珍稀药材、岭南中草药、海洋药及常用中药剂型等标本3000余件。馆藏的珍稀中药标本有特大野生人参浸制标本、鹿茸标本、百年油桂等[6]。借助于直属于我校的中医药博物馆,我校“中药学”课程教学方法除课堂讲授教学以及中草药植物园实践教学外,组织同学到博物馆参观观察中药材标本也是本校“中药学”教学的一大优势特点。在课堂讲授中药学理论知识后组织同学到博物馆参观标本,一方面可以巩固同学们的中药学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和具体中药材性状特性联系,起到巩固知识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极大地增加同学们学习“中药学”的兴趣,使学习中药学知识由枯燥课本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学们学习兴致更浓,对于专业知识的接受程度也更高。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学质量也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

4实践教学方法成果分析

篇3

中药学是中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连接中医理论和临床各科的桥梁课。中药学涵盖知识面广,要记忆的药物繁多,药物功效范围广泛,内容枯燥,给学习增加了一定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厌倦等不良情绪。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致与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进行积极探索,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适当调整教材教学顺序

教学所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第3版。该教材共分总论、各论和附录三大部分,章节众多、内容繁杂。在讲授该课程时,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调整教学顺序。

在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时,根据课程内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首先介绍目录部分,接着学习教学大纲,然后才开始具体章节的学习,这样使学生一开始就把握住这门课的整体脉络,明确其学习目标与任务,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提纲挈领、以简驭繁,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学时,也注意到根据学习内容理解的难易程度进行调整,首先讲解容易理解的章节。如消食药所涉及的病因病机等内容都比较容易,而其具体药物如山楂等也为学生较为熟悉。因此在开始各论的学习时,首先介绍消食药,使学生有一个由易到难的过渡阶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好这门课程的信心。

授课过程中也注意结合药物功效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调整。如根据气血之间“气为血之帅”和“血为气之母”的相互关系;在学习了理气药之后,接着学习活血化瘀药。这样可使学生能更充分地认识、理解所学内容。

二、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

中药学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是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在学习中药学的过程中,强调中医理论知识的复习与理解,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中医理论知识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理气药时,运用联想、对比、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复习气的基本概念、气失常的病理变化等相关内容,引出理气药基本概念、功效与主治病证。通过这种新旧知识点的衔接,既巩固了旧知识,同时也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注重实践教学

中药学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学科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讲解理论知识时,依据所教内容,适当引入一些典型的医案、用药典故等。如学习桂枝时,引入《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琪》的用药经验。通过病案导入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使其学会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

同时注重本草学知识的实践教学。学生在开始接触中药学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药用植物与中药饮片标本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將药物图片展示出来。在学习各论具体药物时,及时安排药用植物与中药饮片等相关知识的实训。同时,鼓励学生多看药物图谱并随时随地进行校园内外药物认知,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中药标本采集、制作等相关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对中药的来源及其科属特征等有所了解,对常用饮片的色、香、味、形等特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增加了本草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四、充分利用随身课堂、QQ等互联网平台

我校随身课堂是由学校网络教学中心自主开发一套面向“互联网+医学教育”的移动学习管理平台。随身课堂深度整合微信,同学们可以通过微信,随时随地访问学习平台。通过随身课堂、QQ等平台,及时为学生提供习题课程相关学习资料与测试。同时,利用这些平台,为学生提供如《胡希恕医案》等相关资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阔视野,巩固所学。

五、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4

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发现,在专科阶段,中药药剂学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部分院校虽然开设了实验课程,但是中药药剂学实验受条件限制,实验过于简单,课时过少,急需在专升本教育阶段予以加强。应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专升本教育属于本科层次的教育,培养的学生知识水平应达到本科标准,为避免与中药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雷同,必须根据专升本学生的学习基础,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适合其特点的课程设置方案、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符合人才需求。

必须根据社会实际需求设置课程,除了必要的基础课程外,还应增加具有一定先进性和实用性的专业课程,防止“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做好专科与本科知识结构的衔接在专升本学习期间,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首先解决好专升本教育存在的知识结构衔接问题[2]。专升本教育是在专科基础上的提升教育,按理来说许多基础理论知识不必再重复学习,但是,由于专升本学生来自不同院校,所学课程及教学重点存在差异,并且专科层次的基础理论与本科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加之学生遗忘较多,且有些知识陈旧,在本科学习期间必须予以更新。尽管学生在专升本入学时皆通过了严格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考试,但这并不能说明学生的专业基础一定能满足中药学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根据培养规格要求及课程相关性合理制订教学计划,科学设置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做到“有增有减”。

如在中药药剂学理论教学中,中药学专业本科课时为80学时,专升本为64学时。实践证明,这样的课时设置是科学合理的,既考虑了学生的专业基础,也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采取统一与灵活相结合的原则,将课程按照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平台进行分类。在设置时注意课程的整合,摒弃重复内容,使学生的知识体系能按序形成。在课程设置上,除强化中药学专业知识外,还应进一步拓宽专业知识口径,增设新药研究思路与方法、分子生物学、中药鉴定现代研究、生物药剂学、中药炮制现代研究、药学文献检索及科技文体写作等课程,使学生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应通过多元化、新颖的教学手段和实践内容为学生今后从事中药生产和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3]。加强实验教学是适应中药学专业专升本培养要求,有助于对理论课程教学成果的促进和检验。应适当增加相关实验课程的课时数,与中药学专业本科相关课程学时保持一致,使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近年来,根据形势变化,我校对中药学专业专升本课程设置进行初步改革,部分课程设置的改动得到了学生的肯定,收到良好效果。中药学专业专升本课程设置必须适应专业的发展需要,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并符合专升本教育的教学特点。中药学专业升本课程设置在科学选择课程的基础上,对相应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突出重点,使之符合专升本学生特点,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更加科学合理。

作者:盛华刚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篇5

上世纪末全国20多所农业院校相继开设了中药学专业,河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也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该专业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经9年。农业院校的中药学专业是农学与中药学的交叉学科,既有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又有农学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借鉴了农业院校的优势,让学生掌握药用植物栽培、规范化种植和品种选育等相关知识,又吸收了中医院校的特色,让学生掌握中药学相关知识,培养其在药物研究开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能力,两者有机结合,培养综合型人才。在这样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学生的课程门数就明显增加,课程的课时则只能缩短,如《中医学基础》课程只有40个学时。

2.中医基础理论的独特性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指导下,通过长期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理表现和病理变化的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而逐渐升华和抽象所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它是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学术体系。然而,这些哲学和人文科学思想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儿困难。尤其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概念,往往让学生一头雾水,甚至感觉跟算命等伪科学一样。但这些又是我们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后期脏腑功能和疾病的诊断。还有一些概念,中西医差别较大,如中医的肝、心、脾、肺、肾和西医的有很大区别。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这些特点,无形中增加了该门课程学习和讲授的难度,如何在短时间内,讲好这门课,教学方法更加重要。

3.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3.1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提高学生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知识千差万别,若要让学生在听每一节课时都兴趣盎然,教师应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一)运用比喻[1]。在讲课的过程中,运用比喻法,可以将深奥的、复杂的、抽象的事理,用简单的、熟悉的、直观的事物表达出来,便于理解记忆。比如,讲“风能胜湿”时,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例子打比方。用湿拖把拖完地后,怎么能让它尽快变干呢?同学们可能就联想到,打开风扇,风一吹,地面上的水湿很快就没有啦。所以,“风能胜湿”。

(二)结合典故。中医学相关理论知识与古代的文学知识密切相关。如讲到“肝主藏血”、“怒能伤肝”时,可以举《三国演义》中周瑜被诸葛亮气吐血的例子。如五行的特性中,金曰从革,有收敛、沉降的特性;木曰曲直,有生发、生长等特性。讲授到这里时,可以联系到成语“击鼓鸣金”。古人打仗时有击鼓前进,鸣金(敲锣)收兵,因为鼓是木头做的,可以鼓舞士兵斗志,而锣是金属做的,可以收敛士兵情绪。

(三)应用多媒体[2]。现在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多媒体教学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在讲授五脏的形态结构时,充分运用多媒体,将肝、心、脾、肺、肾等脏器的形态结构图片展示给学生,加深印象,课堂效果很好。

(四)病案教学。在讲课过程中,举一些案例,可以增加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例如,讲授情志对人体的影响时,可联系到范进中举的例子。范进中年中举,大喜过望,精神涣散,变得疯癫。医生请范进平时最怕的人———他的屠夫丈人,来打他一巴掌,他就清醒恢复常态啦。喜为心之志,过喜则伤心,使心气涣散,人变得疯癫。恐能胜喜,他平时最怕他老丈人,他丈人打了他一巴掌,他受恐啦,病就好啦。这些例子,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理论知识很快就记住。

3.2梳理归纳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3]《中医学基础》的课时一般在40学时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把书中所包含的所有章节都详细、深入地讲解,可能性不大。因此,我们结合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在讲课的过程中突出重点和难点。对中药学专业学生来说,我们只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精气血津液的基本功能、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基本的病因和病机等相关知识。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我们要简化教学内容,将基本概念讲解清楚,重难点突出。如在阴阳学说中应侧重讲解阴阳的属性及阴阳的相互关系;在五行学说中应侧重讲解五行的属性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篇6

1 明确《中药学》课程在中医学教学体系中的定位

中药学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中药学是阐述、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各专业必修的基础学科之一,同时又是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枢纽课程。《中药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本学科成绩,而且也将直接影响到《方剂学》和其他临床课程的学习。学好《中药学》对于中医专业的学生学习《方剂学》及内、外、妇、儿、骨伤、眼等临床各科,对未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成为优秀的中医临床工作者,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药学》内容庞杂,涉及面广,中医学方面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学科内容,而药学方面则包括药理、化学、炮制、药用植物等。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药学》的时候总觉得内容多而杂,特别容易混淆,很难记住,结果考试考不好,应用用不上。鉴于中药学学科自身特点,从《中药学》课程特点出发,制定一套较好的教学模式,是保证《中药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2 补充讲授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及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药性是中药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是中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也是中药理论的基础与核心。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刚柔、润燥、升降浮沉、有毒无毒、配伍等,内容十分丰富,是前人临床用药的结晶,也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集中体现和概括。但药性理论呈现传统、朴素、经验、抽象及宏观等特点,从现展的角度来看,尚存在着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由于缺少现代实验研究客观的评价方法和作用机制的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笼罩上一层神秘感,妨碍了中医药在国际学术界,甚至是国内学术界的交流。因此,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基础研究的核心内容和重大科学问题,国家也一直把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诠释列为中医药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予以重点资助。虽然近年来各科研单位开展了很多关于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但在学术思想上尚无突破性进展。

中药药性理论在中药教学中所占的份量一直非常薄弱,针对目前《中药学》教学中明显存在的轻理论、重功效的现象,我们专门对《中药学》之药性理论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本草学、临床应用、实验研究现状的提炼总结归纳,开设了中药药性理论知识的文献及现代研究的讲授,以期从更深的角度、更广的视野拓展学生对中药药性的认识,使其奠定坚实的中药药性理论基础。一方面为了培养研究思路、技术方法能有所突破的研究人员;另一方面,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指导性。在临床实践中,广大中医工作者大多根据药性理论来指导临床用药,故对于未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人员,深刻认识中药药性理论,有助于临床更好、更准地处方用药,提高行医的能力。

3 开展实验教学,结合现代研究手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中药学》属于一门纯理论课程,缺乏直观的实践操作环节,致使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形成之间存在着某种“剪刀差”,要缩小这种差距,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笔者认为,强化实践教学,应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3.1 加强直观教学—— 让学生多看

学生的知识一般是从感知起始的,由于教材的语言文字唤起的知觉远不及直接刺激物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知觉那样鲜明具体。因此,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标本、幻灯、DVD、电视录像等,把中药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出来。如对于中药饮片的识别及炮制方法,虽然没有条件去同仁堂或其他中药饮片厂实地考察,但可以通过光盘观看中药的炮制加工过程,对不清楚的过程还可以反复观看。炮制过程直观有趣,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也能体会到炮制方法对功效的影响。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3.2 开展实验教学—— 让学生亲自动手

篇7

1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中药学的内容繁多,学生难以抓住重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正确引导,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以传统的授课法为主,但是必须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看中药的彩色图谱,让学生对中药有个初步的感官认识,也可以适当播放教学光盘,并使学生学习起来更易懂、直观,比如在讲到煎药方法时,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煎药的经验,教师单纯的讲解,学生很难以理解,可以适当的播放煎药的视频[3],学生对煎药的过程可以一目了然,在讲到具体的中药时,可以穿插关于该种中药的诗文典故,比如蝉蜕甘、寒,归肺、肝经,功效为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这味药物功效及主治都比较多.纯粹照本宣科的讲解肯定枯燥乏味。笔者首先引入唐代虞世南的诗《蝉》:“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种授课方式能够使知识系统化,并与功效相近的药物进行比较,做到可以灵活区别使用药物[4],为临床灵活应用打下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可以采用更多的方式如谜语、笑话等形式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能够增加学习兴趣。

2 以实践教学为重点

可以使学生能更加直观的认识到中药的植物,专门安排中草药园见习课,让学生亲眼目睹植物的真实形态,除了对所学的药物进行识别,还要让学生识别和比较名称与外形相似的药物,如茵陈和青蒿、苍术和白术等,还要了解同一植物不同入药部位的药物,比如枸杞子和地骨皮.大青叶和板蓝根,木通和八月札,让学生记住具有大毒性的药物[5],比如雷公藤、乌头等,中毒性的药物如半夏、天南星等。小毒的药物如苍耳子、吴茱萸等,简要介绍中毒的症状和急救的措施,让学生能够使用肉眼观察植物的形态、闻植物的味道,如鱼腥草的叶片有明显的鱼腥味,比较容易识别,问是指向带教老师提出问题,通过带教老师的解答,加深对植物的认识。

3 在中药室认识中药材

见习课上,学生在中药室既可以认识中药材,又可以认识中药饮品,在讲到人参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人参按产地分类包括园参、野山参,也可以按照加工方法进行分类,包括晒参、糖参、红参,将加工方法介绍给学生,并教会学生如何鉴别人参的质量、真伪等,在讲到中药饮片时,可以让学生口尝、手摸相结合,口尝是通过咀嚼、尝味依靠味感来鉴别中药的优劣,这是一种传统的鉴别方法,是中药性状鉴别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牛黄置舌尖即有甘凉感。稍加牙嚼,则甘凉气即可扩散到整个口腔,并带香气。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是京黄:置舌尖有甘苦味,牙嚼后出现甘凉气,可扩散到舌心。香气较少的是金山黄[6]:味苦带甘,牙嚼后甘凉气少。稍带土腥味的是印度黄。手摸是用手触感中药饮片的轻重、软硬、光滑度和干湿度,判别药物的真伪优劣,比如土茯苓有弹性等。

4 利用动物实验证实中药的功效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中药的功效,可以开设中药学实验课,包括设计性试验、验证性试验,验证性试验室使学生掌握试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掌握不同重要的药理作用,设计性试验室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与试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按利用网络补充更丰富的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网络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想补充,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充实,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素质,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高庆,沈发治,秦建华.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一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7(4):18-20.

[2]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

[3]梁生旺,王淑美,吴明侠.中药制剂分析教学内容的设定[J].药学教育,2003,19(3):27.28.

篇8

2.实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中药学专业的课程计划中,安排一定学时(学分)的实训,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联系理论知识,做到活学活用,从而获得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3.实习中的自主学习。中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必须安排学生进行必要的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实习,保证一人一题,并与实际生产问题要紧密结合。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实习方向,设计实习内容,制定实习方案,形成实习成果。

4.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自主学习。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思路,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我院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在大二暑假期间安排去野外进行为期一周的专业实习,采药,制作标本。由同学们自由分组,自行决定采集标本的种类,根据采集到的标本,查阅相关资料,获取与该标本相关的知识。同时,中药专业的学生每年暑假,每个人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进行为期两周的暑期社会实践,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历,撰写实践总结,从而锻炼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二、基于第二课堂的自主学习模式

第二课堂是相对教学课堂而言,指在完成本专业的培养计划的专业课程之外,基于专业知识,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各项课外实践活动。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实践能力等。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和延伸,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应该符合专业特色,符合学校办学特色、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中药学专业的第二课堂应充分体现中药专业特色,促进学生获取知识与接受知识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融合。

1.开展专业类课外活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在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下,针对不同年级,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实践创新活动。(1)明确专业理念,了解课程设置,转变学习观念,培养创新意识。针对一年级中药学专业学生,可以安排树立专业学习理念的讲座,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针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各年级同学根据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本着人人参与的原则,开展“我和自主学习”为主题的学习方法、学习理念大讨论,带领学生参观天士力、达仁堂等制药厂,标本馆和设备展览馆科研院所等活动。(2)抓基础,重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形成,可以为创新打下良好基础,为创新激发灵感,为创新提供可能,因此,中药专业学生应秉承提高和基础并重的原则,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开展系列活动。如举办中药知识竞赛,内容涉及中药学、药用植物学、方剂学、中药化学等学科,全面调动学生们学习中药知识的热情。依托本科生“创新”课题,培养学生课外科技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开展本科生科研课题,能够让中药专业的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提高,比如查阅文献能力、整理文献能力、运用知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科研思维,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依托学生学术科研社团,开展各种学术讲座、经验交流会等专业课外活动。同时依托学校和学院整体组织召开的学术活动,如学术月等活动,积极鼓励中药专业学生参加,通过参与活动,提高专业技能,转变学习观念,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2.加强对班主任、学业导师考核。为每个教学班设置了班主任,制定班主任工作制度,为每位班主任制作工作手册。班主任定期为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从转变学习理念、专业课程设置、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跟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要求班主任严格遵守工作制度:定期下学生宿舍、定期进课堂、定期找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以及进行专业学术辅导。学院每年12月份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并备案,班主任考核实行个人总结与学生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评议采取问卷调查方式。

篇9

技能型人才;中药学;教学方法

《中药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龙头学科。一直因内容多、散、杂、易混等特点,让很多学生感到难以掌握。如何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水平是一项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1精选教材,优化内容

1.1选择适合的教材

教材是联系教与学的桥梁。是教师教学的基准,是学生在校学习的蓝本,是考核的主要依据。而现在高职大多是使用“压缩版的”本科教材,实践教学表明,“压缩版的”的本科教材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知识点多、难度大,老师讲的费劲,学生学的吃力,因为听不懂而放弃学习已成普遍现象。高职所用教材应该在高职教育理念指导下,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要素做出选择[1],设置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内容通俗易懂、理实融于一体的教材才是适合的教材。

1.2优化内容

根据高职培养人才目标及学生特点,本着理论知识够用、强调实用的原则以教材为范本,对中药学的内容进行优化,执行三突出:突出重点章节如总论部分重点是药性理论;各论重点章节突出重点是概述部分及药物的名称如解表药的概述及药有麻黄等;重点药物突出主要的功效如麻黄主要讲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将内容进行简练,挑选出重要的章节药物作为主要讲授内容,避免了面面俱到。在教学中安排内容难易适度,对学生要求不宜过高,一般只要求记住来源、功效就可以了。

2改变教学场所,加强实践教学

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我们改变了教学模式,把教学场所由三尺讲台的教室变成现代技术的教学一体化室,实现“理实一体、学看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得中药学从平面向立体教学转变,内容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过程变得直观生动,并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拓展知识面,延伸了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中药原植物的辨识和中药饮片的识别贯穿于中药学的每一节课每一味药中。在课前会准备要讲药物的原植物与饮片。让学生通过眼看、鼻闻、口尝、手摸等方式加强感性认识。实现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眼、耳、手、脑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外利用药用植物园、中药标本室等资源,让学生从教室走进实验室,由教室走进自然。从而更大限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理论知识够用,专业知识拓展及综合素质培养并重的职教理论。

3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3.1教学内容上下贯通,前后联系

(1)课程之间内容的贯通。高职院校一般把《中药学》排在第二学期,第一学期开的专业基础课有《中医基础理论》,第三、四学期开的有《中药炮制》《方剂学》等。从课程的安排可以看出《中药学》起到承上启下之功。因此在《中药学》的教学中把内容联系贯通起来,也体现了中医的理法方药融于一体的思想。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引出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求知的欲望。(2)前后内容纵横比较。《中药学》以其药物数量多、内容复杂、容易混淆、难以记忆的特点,一直让不少学生感到难以掌握。古人学习时也以“背”字为主,背本草、背方歌。但是背不是死背,而是讲科学的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有科学的方法。比较是最好的方法,纵向比较,把握异同,加深理解;横向比较,把握共性,注重特性,如把同一植物不同药用部位的药进行比较如:桑树有桑叶、桑枝、桑椹、桑白皮;同一药材不同炮制品的比较如生地、熟地、鲜地的比较;名称易混淆的比较如附子与白附子、赤芍与白芍等,这些内容应前后连贯纵横联系起来,从不同角度比较。对增强记忆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应用案例教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在课堂讲授中案例研究、研讨等诸多教学方法中,案例研究教学方法综合效果第一[2]。比如讲益母草时,可以把益母草名字由来的典故讲出;讲木通时,可以把龙胆泻肝丸的事件说出来;讲人参时,可以把人参滥用综合证说出来。案例教法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理论实际运用能力,进而提高了教学效果。3.3启发式教法,激起求知欲望通过问题启发,引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结合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首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进行一般的讨论,教师概括总结后,给出答案。其优点在于提高学生的智慧潜力;使学习的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有利于学习迁移能力的形成,便于记忆。

4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高职考核是学期末进行一次期末考试的模式,强调了理论知识量的掌握,重理论轻能力。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们采用了以考促学的“多角度”考核模式。平时考核成绩综合课堂的出勤、课堂提问、作业、学习表现打出来的。这种办法避免主要由期末考试决定学业成绩的弊端,鼓励学生平时用功夫。实践考核成绩是检查学生实践能力掌握程度,主要通过中药材饮片及中药基原植物的识别进行考核。随机抽出十种药材让学生识别,写出药材的名字及主要功效。期末考核成绩是检查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主要采用闭卷考试,试卷的题型至少四种,能考出学生综合掌握水平。这样就能够全面的考查一个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使学生不仅具备了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还具备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也有极大的提高。

5结论

实践证明依据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多角度的考核模式的新教学改革,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被动改为主动、由强迫变为自觉,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提高了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更大限度的实现了高职教育的目标。总之多方面有机得结合起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就一定能轻松的教好学好中药学,完成教学的目标,培养出符合高职培养级能效人才目标,适合社会需要的优秀毕业生。

作者:白华 单位: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篇10

随着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步伐的加快,以及国际上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作为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中药学》课程的重要性愈加突出。《中药学》课程主要讲述各味中药的性味、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内容,然而由于中药数量众多,每一味中药其性能功效都各不相同或者同中有异,极易造成知识点的混淆,对于学生而言要学好《中药学》课程难度很大。因此,结合作者《中药学》课程的教学实践,针对《中药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探索,提出一些学习、记忆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中药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意义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之本,学校要发展,就必须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就必须解放思想,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发展的束缚。解放思想,建立更先进的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认真分析原有教学模式弊端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一)教学方法晦涩、枯燥,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传统的《中药学》教学大多以课堂的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往往是在每堂理论课程结束后,安排1~2学时的实验教学。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枯燥、晦涩的理论教学所吞噬,学生感觉不到自己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学习兴趣大为降低。[1]

(二)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策划不严谨,达不到应有效果

当前,很多高校都在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但其本质都围绕着实践教学服务于理论教学的模式,所开设的实践课程多半是为了验证理论正确性的验证性试验,或是一些综合性的小实验,不仅实验内容少,而且往往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脱轨。另在策划实验课的过程中,不够严谨,实验课堂学生散漫,纪律性差,没有起到真正的实验教学目的,造成学生真正的动手能力相对来说还是很弱。[2]

二、《中药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一)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PBL教学法。PBL是英语problem Based learning的缩写,其含义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它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偏重于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较少有讲述的教学。

实例教学法。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可适时导入一些典型药材的病例疗效以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以讨论的形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针对导入的病例,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讨论和辨证用药,以便达到学生能巩固与复习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各味中药知识点的目的。

归纳教学法。在《中药学》教学内容中,主要是讲述每味中药各自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等,学生要掌握这么多的内容,确实存在很大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归纳总结法能帮助学生较好、较快地记住各论中每种药物的知识点。

(二)实验教学,联系学生实际,策划好每一堂实验课

实验教学是中药学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可多增加实践教学,加大实验与实习的课时比例,应通过实验教学,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启迪思维,锻炼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和药用植物的一般知识和技能,掌握一些常用的鉴定方法及其对药物性能功用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实验课前谋划,督导学生提前预习。教师要课前谋划,提前告知学生实验相关内容,使学生预先有准备,提前预习,对实验目的方法及观察项目有一定认识,并预留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用此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启发开导,采用提问方式教学。教师在介绍实验原理时应与理论知识有机方结合,突出重点内容,针对实验的重点难点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强化学生对实验原理的准确理解,并根据情况提醒学生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因势利导,分别进行教师演示和录像演示。《中药学》实验课应先进行示教操作。在示教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动作标准、操作规范,并要边操作边介绍每步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对实验整个过程清晰的把握。但此过程学生太多,相当部分的重要细节不清楚就结束了,因此,在实验前要进行录像观摩。注重每个细节和学生应把握的每个重点、难点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论认识的水平上来。

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实验。实验采取分组的方式进行,每5~7人一组,让学生发扬团队协作精神,教师根据每组的不同情况,具本加以指导,达到共同完成实验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1

1 《中药学》双语网络课程构建意义

《中药学》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桥梁。该课程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与否对于中医其他学科的国际化历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提高双语教学效果,是任教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对此,网络有着非常独特和明显的优势,通过网络介入双语教学,为实现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条件,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构建与课堂双语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中药学》双语网络课程,既能满足学生现阶段中药双语课时有限条件下自主学习的要求,提高学生中医药专业术语的词汇量,又能训练学生用双语思维获取中医药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发展,以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同时能为外国留学生学习中药学提供强大的信息资源和素材,更好地促进中医药学的国际交流。

2 《中药学》双语网络课程优势分析

近年来,本校有多门课程已相继开展双语课堂教学,部分课程也已在外国留学生班展开全英语教学。中药学课程作为中医专业的主干课和必修课,在中医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单一的双语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对双语学习的要求,主要表现为教学时数有限、教学手段单一、学生英文水平参差不齐、师生互动性差等,学生课后缺乏相关的资源和信息交流平台,很难进一步消化吸收课堂的理论知识,难以达到开展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网络课程对开展双语教学有独特和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不受课时数的限制,便于学生自主研究学习;②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④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相关中英文网站链接;⑤提供自主模拟测试的环境;⑥方便师生沟通,为教师答疑、辅导、布置作业开辟新的途径。因此,建立网络课程能突破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提供高效灵活的学习途径,拓展教学范围,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网络检索国内外相关中医药网站及各大中医院校网站浏览查看发现,目前尚缺乏系统与课堂教学相适应、匹配的《中药学》双语教学网络课程,亟待构建和开发。

3 《中药学》双语网络课程构建原则和要素

面对当今时达的信息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传输教学信息,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是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构建双语教学网络课程过程中,以既充分展示中药学理论精华,又符合现代教育思想,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为原则。

由于多媒体技术自身的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等特点的影响,其教学应用过程与传统的教学过程相比,具有图文声像并茂、信息资源丰富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而采用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能提供多种学习路径,便于学生进行联想思维,巩固知识。因此,在原有双语和全英语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和开发《中药学》双语网络课程,建立与课堂双语和全英语教学内容相匹配和相适应的双语学习网站,使教学手段趋向于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课堂知识提供便利,为实现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重要条件,并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宽广的信息交流平台,不失为解决课堂双语教学矛盾的重要方法。

4 《中药学》双语网络课程构建内容

网络课程构建的主体在于教学内容和题材的编排,必须抓住中药学课程的教学特点,运用简明易懂的现代文字和图像等来表达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常用中药的性味、功效和临床应用,展示中药学现代最新研究动态,揭示中药学理论的科学内涵。本课程内容拟参考现行课堂使用英汉对照《中药学》双语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汉英双语《中药学》教材及其他中医英语相关参考书籍设计和组织,采用文本、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组合的方式,建立课程内容的多媒体表现形式,教学系统结构主要包括课程概说、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评价、交流协作等五大模块,见图1。

篇12

为了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提高中药在世界上的地位,特别是随着中药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和发展,高等农林院校开设中药学专业的优势得到国家各级部门的日益重视[1]。河南农业大学于2002年开始招收中药学专业本科学生,成为少数开设中药学专业的高等农业院校之一。11年来,共培养学生600余人,为我国中医药院校、科研机构及企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中药人才。

药用植物的优良品种是生产优质天然药物的物质基础,是中药材“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保证,是顺利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前提。学科非常重视药用植物育种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不但在理论教学上精益求精,而且在实践教学上也下了大功夫。虽然面临着课程多、教学任务重等困难,2011年又把《药用植物育种学》纳入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序列,继续加强对药用植物育种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基于科研在教学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学科鼓励教师主持有重大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的效果。

1 药用植物育种学的性质、内容和教学要求

《药用植物育种学》是为中药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是研究选育和繁殖药用植物新品种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通过课程学习,以及实验实习操作,要求学生掌握培育药用植物优良品种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药用植物育种学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掌握传统和现代先进的育种理论和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育种及相关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的教学以药用植物育种学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为主要内容,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各种育种技术的原理、操作程序。在理论知识方面,着重讲授各种育种技术的基本理论、操作程序和实例分析,并反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采用最新的教学参考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技能方面,通过一些经典育种实验如有性杂交、花粉活力测定、资源调查和优良品种特性分析的开设,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研意识,而且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内容,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有机结合。

2 以研促教在药用植物育种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2.1 重视科研,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没有高水平的本科教学质量,也就没有高水平的学科。以河南省中药资源与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南农业大学中药材研究所这两个科研平台为依托,以河南道地药材为载体,从2002年中药学专业成立以来,学科团队承担了“怀地黄新品种(系)选育及繁育体系研究”、“怀地黄、金银花道地性形成的基因和化学基础研究”、“裕丹参规范化生产管理(GAP)研究”、“丹参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钙信号系统在地黄连作障碍中的作用”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对于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2 紧扣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我国中药资源非常丰富,药用植物有11146种,居世界首位[2]。中药材生产长期以来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药用植物的遗传改良工作与农作物相比差距很大,尤其在药用植物重要农艺性状和活性成分合成调控机理的遗传规律研究方面,几乎是空白。由于缺乏遗传基础研究工作,因此药用植物的育种工作不仅做得很少,而且主要停留在比较初步的阶段,主要移植和应用农作物上传统应用的常规育种技术[3]。

篇13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通过电话和窗口进行中药咨询的所有记录共214例次,按用药咨询人群及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咨询者身份 患者及家属132例次,占61.68%,医生49例次,占22.90%,其他医务人员33例次,占15.42%。

2.2中药咨询相关内容 归纳为14项:中药汤剂煎煮方法(煎药器皿、时间、火候、加水量、特殊药物的煎法等)61例次,占28.50%;服药方法(饭前饭后、饮食禁忌、疗程及特殊人群用药)49例次,占22.90%;配伍禁忌(中西药合用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13例次,占6.07%;中药的功效(药物的基本作用、道地药材的优势、炮制作用等)10例次,占4.67%;中药价格与供应(有无库存)15例次,占7.01%;中药免煎颗粒的服法20例次,占9.35%;煎药机煎药与传统煎药有无区别9例次,占4.21%;中药免煎颗粒与饮片作用有无不同7例次,占3.27%;药材效期、怎样保存、养护中药5例次,占2.34%;中药的特殊用法(药浴、熏蒸、湿敷、膏方熬制、养生方、食疗方、泡药酒、中药美容等)15例次,占7.01%;中药是否医保报销品种3例次,占1.40%;外来处方确认药名(针对字迹潦草、简写及含代号等处方)3例次,占1.4%;民间草药的作用及外观鉴别2例次,占0.93%;民间偏方作用2例次,占0.93%。

3 分析

3.1由以上咨询者身份统计结果可知 除患者及家属占咨询首位外,医生位居第二。因我院为综合性医院,西医师及其他医务人员对中药知识知之较少,开具中药处方不规范、不合理,多数情况只使用协定处方,往往千人一方,没有针对性。中药西用等不合理应用常常发生。这反映出我院中医药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处于发展阶段,管理层对中医药的重视度仍不够,还应加大推广、发展力度。因此,医生也是药物咨询的主要人群,其他医务人员次之。

3.2由以上咨询内容结果可以看出,中药汤剂煎煮、服药方法等常见问题咨询比例较高,主要来自患者及家属。煎煮中药需选择不宜与其发生反应的器皿,如砂罐、搪瓷、不锈钢器皿等,忌用铝、铁制品。不同药性的中药煎煮时间、火候、加水量也会有区别,特别是先煎、后下、烊化等特殊煎煮方法相对复杂,煎煮不当则会影响疗效,甚至产生有害物质。服药时应根据药物作用及作用部位确定服药时间及饮食禁忌。如滋补药应空腹服,病位在上的应饭后服,在下着应饭前服,以利于药物更好的吸收。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均耐心解答。配伍禁忌、药物功效等相对专业的问题咨询主要来自于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针对药物所含成分、功效及中西药联合应用是否产生不良反应等问题,我们一一解答,并建议两种药应间隔1h左右服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因中药成分复杂,如四环素类药物及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碳酸钙等不宜与中药石膏、瓦楞子、寒水石、代赭石、白矾、龙骨、自然铜、牛黄解毒丸及含有大量黄酮类成份的中药如黄芩、槐米、芫花、忍冬叶、陈皮、旋覆花等合用。因为这些中成药内分别含有钙、镁、铁或铋离子的化合物及黄酮类成分,如与四环素族抗生素合用,可发生络合,形成复盐,难以吸收,从而失去或大大减弱抗菌效 果[2]。对于中药价格、是否医保用药等问题反映了目前我国还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中药免煎颗粒方面的咨询量也较大,因我院引进中药颗粒剂时间不长,患者大都报有好奇和疑惑的心理,其作用与中药饮片类似,但服法和价格上有些差异,需要一个知晓和接受的过程。煎药机煎药与传统煎药有无区别,我们认为各有利弊,前者方便但一次完成煎药,有效成分煎出不完全,后者则费工费时。除操作上有区别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药材的效期及保存问题,我们告知患者一般药物效期为5年,但与保存养护方法密切相关。若保存不当,出现生霉、变质等现象则不能再用。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对中医药认知度的提高,中药养生、食疗、膏方熬制、药浴、熏蒸、湿敷、泡药酒?、中药美容等多种应用被大众所崇尚,越来越受关注,咨询所占比例较高。民间处方、偏方及民间草药的应用问题咨询,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许多人将中医药的作用过于神秘化,使得很多巫医横行误人。中医药治病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有它独特的理论。但也不能有病乱投医,应对中医药治病有正确的认识。其他诸多问题的提出反映出大众对药学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坚实的中医药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用药水平、能把中药实践与中医理论相结合的临床中药师[3],中药临床药学是研究中药合理用药的一门学科,中医中药相辅相成,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健康的需要[4],建立中药临床药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已成为医院中药工作者的当务之急[5]。发展临床中药学势在必行。

4 结论

中药师应加强业务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参加学术交流,提高自身素质。除了熟练掌握中药的药理、药效、中药性能等中药学基础理论和中药炮制、鉴定、制剂、调剂及养护等技术,熟悉药政法规、药事管理、医保政策[6],还要积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方剂学、中医临床概论等方面的知识,参与医师会诊和临床用药,与临床医师一起,详细辨析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和生活习惯等,将其作为选用药物及制定用药方案时的重要依据,合理使用中药,为发展临床中药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宗毅凌.门诊药物咨询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0):57-58.

[2]王凯,中西药不宜乱结合[J].河南中医,2001,9(5):60-70.

[3]吴永佩,颜青.医院药学与药学人才定位的探讨[J].中国药房,2008,19(22):1687-1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