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强化领导,设置机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被校领导所重视,校长、校党支部书记、校领导在各级工作会议上不断强调爱心教育、关注学生心灵成长,指出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强健体魄、丰富的学识、高尚的情操,还要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做到日常活动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宣传、有总结提高。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在工作中努力探索和实践心育工作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二、培养师资,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落实:
学校从普及入手,重点培养骨干,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我校一直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培训工作。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1、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保障。可以提高教师教育决策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可以为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工作提供操作指南,可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以至于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来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学校一直在初中各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课已成为我校学生的必修课。根据实践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选用心理教育教材。每节心理课都要围绕一个中心,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指导,并运用故事法、情境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设想法等方法,在老师精心设置的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完成认识矫正、人格重塑、心理调适等。
3、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学习阶段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开展专题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4、经常性开展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生面对学习压力的增大,竞争意义激烈,青春萌动以及遇到的一系列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他们迫切需要心理辅导以摆脱日益严重的不良情绪。我校的心理咨询室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相应开设了个别辅导,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5、在教师中开展心理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开展心育班会:
我校在教师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以心理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为重点,不断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同时提倡关大教师员工学习心理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重视心理工作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要求班主任开展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6、我们有效利用家长会这个平台,对家长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并通过共同制定帮助孩子完善心理品质的措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利用家长会契机,举办家长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教给家长一些常用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庭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心理,通过讲座还使家长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
篇2
素质教育是20实世纪80年代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里立的一个概念,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理想、愿望和改革主张的凝聚。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我们认为,思想教育工作有三个层次,即政治观点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属于心理方向的问题,而并非道德品质或政治观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活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学记》中说:“知其心,长善而救其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改进德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了解中学生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再次,心理健教育能促进中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一项测验表明:“一部分学生学业成绩低下(文化科学素质欠佳)是由于心理素质造成的。”学生心理素质好,学习质量就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德育工作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师的任务和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三、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教育工作
学校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依赖于少数专职教师单纯的口头说教。要充分调动各种有利的教育资源,形成一定的教育合力,多方渗透,全面推进。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员的思想认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初中生进行扎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班主任与学生在校接触时间最长。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班级工作中去。要建立起情感交流资料库,对学生中产生的心理动态褒良抑莠,及时总结并加以实践。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和实践活动的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2.任课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从心理上与学生加强沟通,使学生乐学。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教学中去。
3.做好家长工作。充分发挥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的作用,双管齐下,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最信思想动态。
4.对学生采取点面结合的教育方法。利用专家集体讲座和个别学生个别咨询的方法,建立心理咨询室,并为问题学生做好隐私的保护工作。
(1)对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各有侧重地进行指导。如:对记忆力、注意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各有所长的学生进行指导。目的是让他们看到自身的可取之处,提升他们的智力素质,让他们心理上对自己有信心,提高他们的情商水平。
(2)学习心理的教育。帮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动机。向学生传授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3
1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针对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详细地探讨:一,过度迷恋网络游戏,造成学习障碍;二,沉迷于网络世界中,缺乏现实感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三,沉溺于网络世界,导致人格畸形发展。
1.1过度迷恋网络游戏,造成学习障碍
网络在给学生提供大量地学习资源的同时,其本身具体的诸如网络游戏等娱乐功能也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在一个系的学生中,有将近67%的学生喜欢打网络游戏,其中每个月的上网时间可以达到将近150个小时左右,甚至有很多学生部分昼夜的沉迷于网络游戏,进而导致精神疲惫,在上课时,常常犯困、乏累、注意力无法集中,进而导致学习成绩严重下滑,甚至出现辍学和逃学的现象。
1.2沉迷于网络世界中,缺乏现实感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诺曼尼曾说“:互联网会制造一个充满孤独者的世界。电脑使用得越多,孤独感和压抑感就越强,社会交往能力亦越差”在网络世界中,。学生会结实很多他们自认为和自己情投意合的人,面对自己不太喜欢的人,他们往往会选择逃避,选择拒绝,这样一来,表面上看起来他们有很多朋友,实际上,这些不过是他们幻想的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已,同时,他们会逐渐失去在现实中发现朋友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也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孤僻症和孤独症,进而丧失与人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1.3沉溺于网络世界,导致人格畸形发展
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中,不仅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上产生障碍、缺乏现实感以及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更会导致人格的畸形发展,使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出现倾斜。例如,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很多道具都是数以万计的金额购买,这些金额并不是真实的现金,而是一种虚构的游戏金额,然而由于中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心理状态也不是很纯熟,进而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出现缺陷,很多学生在游戏中有很多的游戏金币,有的甚至是数以千万记,进而导致学生自认为自己已然是千万富翁;还有一些同学会模仿游戏中的一些人物,想象自己是大侠、是身负绝技的高人,进而出现打架、斗殴、闹事的现象;还有的同学由于长期迷恋网络游戏,进而出现无法从网络中抽离,回到现实的现象,进而在上课时和生活中常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人在课堂、心在网吧的现象。由此可见,网络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2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
虽然网络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放弃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而是应该努力寻找解决该类的问题的方法以及对策,诸如:一,开设网络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二,组建心理健康知识论坛;三,健全网络管理机制等。
2.1开设网络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我们可以开设网络心理健康课程,将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程转变为网络教学的模式,将原来的印刷在书面上的理论知识以视频、音频或者是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起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这一崭新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谓一举多得。另外,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考试以及竞赛,进而丰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手选,将那些有网瘾的学生的注意力由课外拉伸到课内。
2.2组建心理健康知识论坛
除了教师以及校领导以外,相关的政府也应该参与到其中,学校可以联合政府一起创办心理健康教育公益网站,在这个网站中,会有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以及咨询师,学生有任何的心理健康问题都可以登录网站进行咨询,这样一来,既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又可以避免学生因害羞、紧张而不敢咨询的现象,可谓一举多得。
2.3健全网络管理机制
除了要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外,还应该加强对于网络的管理机制,进而起到监控、严惩的目的。首先,我们可以设立电子警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监控,在学生登录账号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一旦学生出现玩游戏或者是进入不健康的网页的现象,电子警察便可以自动发出报警信号,然后学生这边可以对学生及时更正和指导,对于多次犯错误不改正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其次,政府、社会以及学校应该形成三方合作的模式,严禁学生出现上网以及宣传不健康信息的现象,并且要邀请一些专业的人员对于学生进行一定的网络知识培训,使学生明白网络的利与弊,进而正确的使用网络。
3结语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作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一定的专业知识,还应该结合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积极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以及对策,进而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化以及高效率化。
参考文献
[1]张忠,陈家麟.试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04).
[2]黎龙辉,刘良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基于文献研究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05).
[3]肖旻婵.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J].教育科学,2005(02).
篇4
二、努力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厌学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调整。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嘲讽、相互间缺乏心理沟通,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抑。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消除师生心理障碍的关键,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学生就会喜欢上你的课,学习就有了兴趣,学业成绩也就随之有了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就会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情绪状态、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优化心理品质,改变评价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中学生更是如此。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用“放大镜”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在第一时间给予鼓励和表扬,逐步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人格。不少学生的自卑心理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个别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等生不管不问,对学困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思想和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积极创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和社会环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口头说教是不行的,还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和教育。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无时无刻不在触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使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五、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能力,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磨炼意志,增强自信;要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大对家庭文化生活的投入;要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育方式可直接导致孩子心理疾病的发生等等。
六、积极有效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篇5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格还未最终定型,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所以很容易受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产生厌学、离家出走、吸毒嗜酒、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最终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这种种不良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中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心理问题,但我们的学校、家庭以至社会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学校来看,很多学校严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也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即使开了,许多老师迫于升学压力,片面追求成绩,把本来就不多的心理健康课上成主课。从家庭看,家长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物质上的需求,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很少跟孩子交流,造成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找不到发泄的渠道。
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从其根本上来说,是培养人的品德教育。而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若干心理要素,如,认知、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习惯等。这就使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包含着与思想品德教育相贯通、相渗透的内容。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在培养目的和内容上有很大程度的重合,二者都是提高未成年人素质的主要途径。思想品德课主要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种正确观念的树立又为学生健康的心理提供了有力保障。而学生心理的健康又是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正常推行的前提,因为只有健康的心态,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包容他人,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所以,二者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二、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从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思想品德课中有很多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教师在平常备课和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比如,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上)中有一课《青春的节拍》,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查找资料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谈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什么变化,会遇到什么问题,应该怎么解决等等。通过引导、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掌握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以及一些基本的常识性问题。让学生明白出现这些问题都是很正常的现象,父母和老师在像他们这么大时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关键是怎样去调节和疏导,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青春和享受青春。
2.创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纽带,而且它本身就能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目前,教育界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作为塑造人的心灵的思想品德课更要求教师走下讲台,以平等的参与者和帮助者的身份走进学生中间,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和谐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与学生坦诚地交流彼此的观点、看法、情感和体验,造成师生间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才能畅所欲言,教师也就能真正发现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更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3.教师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自己良好的心态影响学生
教师也是一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但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化解自己不良的情绪,把健康乐观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尤其不能把自己的烦恼怨恨迁移到学生身上,在不适当的时候给学生发脾气。我们要始终记着,身教胜于研究,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深深地影响着学生。
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目前我国中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但由于整个社会、家庭和学校并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举措,所以,现状实在堪忧。而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不及时得到疏导纠正,会为整个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鉴于我国目前现状,在思想品德课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无疑也是一种很有益的尝试。
篇6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升学压力大,学业负担重,心理压抑且得不到释放。繁忙学业、激烈竞争,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残酷的升学竞争,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当他们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答卷时,总是抱怨自己,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而一旦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青少年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叛逆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成长中的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叛逆心理,就会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三)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他们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会惊惶失措,甚至精神崩溃。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
(四)早恋问题的困扰。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男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成绩开始下降。尤其恋爱中受挫折,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高中生在恋爱中人为地缩小了中学生自己的社交圈子,使之囿于两人世界,不利中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
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务之急。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精神引导,加强文化投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4.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5.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三)从自身做起,健全心理品质
1.面对现实、适应现实。当受到挫折时不悲观,不失望,而能从中找到光明和温暖及令人鼓舞的一面;同样,在胜利和成功的面前,也不可忘乎所以,妄自尊大。正确协调自己和环境的关系,保证速写的心理反应。
2. 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逐渐学会以诚恳、平等、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在与人交往中,处处与人为善,并信任尊重他人,这样会有更多的朋友,摆脱狐独。
3.了解自己,悦纳自己。要使自己和环境相适应,做一个能全面了解自己的人。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能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并能理智地避免去做那些自己力所不及的事。
4. 注意劳逸结合。学习、工作适度,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才能保护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健康。而适当的劳逸对于保持心理健康极为重要。
总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中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这不是一项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程,但我们要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 青少年如何获得健康的心理 .问渠心理网
篇7
大学生、中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文化层次新生力量的群体,一向被视为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呈现出新特点,主要表现为社会阅历浅、心理不成熟、自我定位高、以我为中心、过于自信和自负、情绪易激动、甚至自杀等复杂多样的特点。随着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大学生、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关注。重视大学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中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是我们党对大学生、中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重视,也突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图书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以自己的优势对大学生、中学生进行课外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中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提高认知水平,增强自我调适能力,构筑起坚固的心理防线。学校图书馆是大学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有其独特的作用。
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16%~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据广东高校学生心理普查的结果显示,约20%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已成为每年大学新生退学的主要原因。另据中国社会调查所作出的一项调查显示,自杀与突发疾病、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三大原因。大学生中尤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2004 年9月17 日《中国青年报》刊出的宁夏大学学生工作部和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合对宁夏大学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贫困生中有52.53%的人有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由此可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据中国卫生部门估计,目前有近28 %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而且每年还在增加。可见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学校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是缓解大、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式。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使人的精神需求不断提高。目前中国大、中学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改变使得学生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大、中学生自身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剧变时期,内外因素使他们的心理困扰十分明显,心理矛盾也十分突出。加上缺乏社会交往不善与人沟通,使得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性格、情感上存在缺陷。大、中学实行“减负”之后,许多学生纷纷利用课余时间涉猎课外知识,中学图书馆完全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他们承受挫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2.有利于拓展图书馆服务范围。时代的变化要求图书馆服务方式与范围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是当前学校图书馆应该拓展的一种培育学生心灵的深层次服务。大量研究表明,文献内容可以影响读者的思维形式,并对已形成的心理状况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进而通过受刺激的大脑神经细胞发出指令,控制人体内部器官和腺体的生理活动。所以,文献内容对接受主体能产生阅读治疗的连续性作用,即通过阅读形成具有激励作用的动机,促使读者改变原有观念并形成新的思想观念,并且在信息和生理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生理状态的有序变化。简单地说,就是阅读影响心灵。因此,大中学图书馆完全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美国心理专家高尔特指出:“图书馆是一座心智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者治疗的药物。”大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兴趣不稳定时期,因此,图书馆应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配置馆藏文献,为学生提供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二、学校图书馆对大学生、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优美的环境有利于大学生、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非常明显。心理研究表明,视觉信息能影响人的心理状态、情绪和行为。学校图书馆以其整洁优美的馆容、绿意盎然的花木、自然的通风采光、整齐有序的图书、馆员亲切文明的行为,营造出学校图书馆宁静雅致、充满文化气息的人文环境。这种氛围像一位默默无闻而又风度非凡的老师,发挥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图书馆的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放松学生的心情,缓解学生的情绪,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和思维的效率。它就像一位美丽的园丁,默默护守着我们莘莘学子,给予无私的关怀和呵护。
2.丰富的文献知识可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 阅读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是在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下像呼吸一样自然进行的活动;阅读可以改变社会面貌,可以改变人的性格、也可以修炼人的气质。读书是一个人生问题,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在思考人生的过程中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人生,才是高品质的读书生活。学校图书馆被誉为“知识的海洋”、“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展览馆”,拥有各学科、各方面的信息资源,能从各个方面充实武装学生的头脑。除专业书刊外,还包括有大量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书刊,从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到对大学生、中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分析、疏导等书刊,应有尽有。随着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网络技术的应用和不断发展,各种有关心理健康信息的来源将更加广泛,更加便捷,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使学生能增长智慧,启迪心灵,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
3.学校图书馆是对大学生、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课堂。图书馆是学生重要的课外教育基地,是大学生、中学生的“第二课堂”。对大学生、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图书馆拥有其他部门都不具备的优势。在图书馆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平等,既避免了使大学生感到无奈的心理咨询、心理开导之类的说教,又不直接触及有心理问题的人的个人隐私,更不会产生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的恐惧心理。通过查阅书籍、文献资料、网络对话交流等方式,大学生可以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心理问题,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释放自己的情绪。这种方式,学生易于接受,受益者广,极大地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益。
三、学校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措施
1.设立心理健康专题阅览室。读书可以缓解或消除生理、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增进自信、改善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是自我心理调适的良药。图书馆可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开辟心理健康专题阅览室,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我们学校在建立心理健康阅览室之初,就考虑到以下一些事情。(1)阅览室的资料选择了一批对心理健康有益的图书。各类文献资料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资料是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物质基础,图书馆加强了与学校,特别是学生处和班主任的联系,全面掌握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大、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诸如个性塑造、人格心理、心理障碍矫治、记忆开发、心理保健及情感问题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建立起包括音像资料、多媒体光盘等各种文献载体、品种齐全的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的特色馆藏体系,使青少年在阅读中掌握心理保健方法,缓解心理疾患,提高心理素质。(2)营造一个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阅览室。这种阅览室我们可以起名为“心灵港湾”、“休闲吧屋”,环境要布置的和其他公众阅览室有所区别,要尽量以优雅安静为主。这样的环境布置有利于消减学生的心理紧张感,促进身心健康。此外在阅览室桌上可以设立“我想对你说”的留言版,让学生留下最想说的话,以此来追踪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2.建立青少年心理咨询室。在建立心理健康专题阅览室的同时建立心理咨询室,为青少年提供专业的心理教育与咨询服务,使心理阅读指导与心理矫正相得益彰,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学校图书馆和心理咨询室就是这样互相配合的,我们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有具备心理保健知识的图书管理员,正是有这样一支专业队伍,我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保证到一定的高水准。
3.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图书馆要大力加强网络检索技能教育,使学生能够快、精、准、全地检索到馆藏和网上的文献。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建立相关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目录,为学生提供集成化的阅读信息检索界面,内容包括精选的期刊、报纸和图书,优秀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个人网页,内容准确、更新及时、检索方便的权威数据库等。对这些信息分别记录其网址,描述其内容,介绍检索方法,为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提供方便。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这种服务容易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因为网络心理咨询具有匿名性和保密性,同时这种咨询方式可随时提供个体咨询,而且可以利用网页的快速编辑和浏览方便的优势,把心理学相关知识搬到网络上,让更多的大、中学生上网来学习。图书馆要以丰富的网页内容为基础,不断普及心理学知识,并定期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这对防止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有很大的帮助。
学校图书馆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教育的需要,也是图书馆拓展服务范围使图书馆本身更好生存发展的时代需要,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图书馆的丰富资源造福学生,造福大众。
篇8
家庭是每个学生的生活、学习的首要之地,也是青少年性格养成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们最好的启蒙教师,家庭的教育具有启蒙性、连贯性、潜移默化性的特点,但同时也是造成心理不健康的源泉所在。职业学校的“问题学生”较多,主要原因往往来自家庭,像单亲家庭,复合家庭(父母再婚),空巢家庭(父母不在家或不在人世,由爷爷奶奶带)等,这部分学生自我管制力差,没有正确的人生目标,不知如何交友,不能从容面对困难,一遇到挫折便打退堂鼓,整天混日子。
对于因家庭原因而缺乏心理健康的孩子,班主任要时常同家长(或监护人)保持联系,针对不同的家庭状况,从源头抓起,找到症结所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他们具有坦荡的胸襟,正视挫折和困难,让他们学会交朋友,学会宽容别人,乐于助人,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心理。此项工作要因人而异,做细做实,着重点要放在心理疏导方面,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而改善学生的日常行为。
二、抓教师,重课堂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学识、专业技能及人格等因素,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职业学校,尤其要做好教师自身的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要提高教师对维护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使教师具备关于心理卫生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包括正确的健康观、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等,并能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树立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从有效的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一位哲人说过:去除杂草的最好办法是在地面上种上庄稼,去掉那些可恶想法的最好办法是用美德去占领它。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属于各普通初中学校中的“双差生”,成绩差、纪律性差,甚至有些人思想品质也差,对这部分几乎从来没有过成功体验的学生来说,用专业知识来吸引他们,用专业实践技能训练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体验来代替那些“差”的想法。
我刚带08电子专业(2)班时,不少学生不仅成绩差,爱捣乱、迟到、甚至旷课,后来,我配合电子专业教师,要求在电子专业课上,每个学生要做一个电子门铃、一部小收音机,并且要进行评比。这段时间里,迟到、早退、旷课的学生少到几乎没有了,对收音机和门铃做得差的同学,我还要用“爱因斯坦的第3只小板凳”来鼓励他们。从此学生的专业成绩上去了,班风也好了许多。
第三,教师必须保持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教师的人格,将深刻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要维护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维护与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有了健全人格的教师,就不会出现病态的教育方式,也避免出现病态的学生。
第四,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恰当地表达教材中所蕴涵的情感,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意志,让他们积淀一些磨难的经历,养成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品格。
三、抓品质,强心理
在现阶段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学生的品德问题,心理障碍问题日渐增多,这就要求教师用科学规范的、可操作、有实效的方法去感染教育学生。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正面教育,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生活情感品质;培养学生健康成熟的情绪品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正常的竞争心理。那么,如何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呢?
1.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情感品质
青少年学生充满热情和激情,活泼向上,富有朝气,但又容易偏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帮助学生培养乐观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就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学生中的消极情感,教师也要阐明危害,教他们分析原因,提高学生对情感的认识。在教学和生活中,教师对学生所施行的亲近、热爱、信任、期望等情感,都会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有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和形成。还可以通过举办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读书会、主题班会、演讲会、辩论会、社会实践考察等活动,让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2.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品质
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不良情绪存在的事实,把自己的焦虑、不安、忧郁、压抑、彷徨、消极、悲观等不良情绪的事实接受下来,坦然面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消极情绪作建设性的宣泄,并告诉学生这比掩饰和压抑的效果要好。当然具体的宣泄方式是多样的,比如:合上眼睛听音乐、在公园里散步、与知心朋友作一次“坦诚的谈话”、给好朋友写信、记日记、阅读文化作品、跳舞、甚至在空旷场所高声喊叫等。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采取建设性的实际行动。凡是可满足自己需要的、自己感兴趣的、自认为有意义的、可创造一些社会价值的、能促进人际关系改善的行动,都是建设性的行动。这些活动可以使人的消极情绪平静下来。
3.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意志总是能够对人的内部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既能够调控人的认识、情感等内部心理活动,也能调控学习、劳动等外部实际活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可建议学校经常邀请成功企业家、著名学者到校作报告,用事实告诉学生生活、学习中总会碰到一些困难,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作一定的意志努力,即对意志品质的培养要在困境中磨练。
4.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与合作精神品质
现代社会虽已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社会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时要努力纠正商品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合作精神,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会与人相处,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班主任教师可以经常组织主题班会,让学生探讨班级同学的合作、宿舍舍友的合作、男女同学的合作、师生的合作、与社会人的合作等问题。还可组织学生开展献爱心活动,比如:当有人因家境贫寒生活发生困难时,号召同学们捐钱捐物,当班上同学因病住院时,动员大家上医院陪护等。
四、抓个案,疏心理
俗话说: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我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曾碰到不少因家庭或学校考试或其他原因而坠入“低谷”的学生。由于我悉心洞察,及时引导教育,使得他们消除了悲观情绪,滋长了乐观向上的情感,促进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6年,我任05级数控(2)班班主任,当时班内有一名学生蔡某,经常逃学,我通过她周围的同学及她的家长了解原因后,多次找她谈心,并让她担任班级纪律委员一职,要求她参加各项集体活动,使其情绪得到缓解。
篇9
一是用倾听走进学生内心里实施有效教育
在德育过程中,可以通过恰当运用倾听,对受教育者的内心需求、思想现状的了解得谅能依据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运用倾听,也可以了解到受教育者的人际关系,使教育对象感受到教育者对他们个性的尊重和人格的关怀,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为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倾听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能够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呼声、他们的要求和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并能理解他们的行为。事实上倾听不仅是为了明了情况,也是为了建立一种和谐的辅导关系,以获得最佳的育人效果。倾听并非仅仅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听,去设身处地地感受,不仅要明了当事人通过语言、行为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知晓当事人在交谈中所忽略的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正确的倾听要求教师以机警和同情的态度深入到当事人的烦恼当中去,细心地注意当事人所做所行,注意对方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意,如何谈论自己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所遇问题做出如何反应,还要注意当事人在叙述时的语调变化以及伴随言语出现的各种表情、姿势、动作等。从而对言语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二是正负强化是德育教育的途径之一
在德育中适度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批评与惩罚的实质是负强化,负强化会造成客体某种程度上的心理伤害。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批评与惩罚要适度运用尤其不能经常使用,只有善意的切中要害的,就事论事的和恰如其分的的批评与惩罚才能将暂时的心理挫折变为一种激励力量。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消极悲观、丧失信心或习以为常、满不在乎。同样,表扬与奖励的实质是正强化,若过多运用就不能使学生感到光荣,也容易使学生不重视,视为无足轻重。在德育中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即依据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学生当前的心理需求,选择能最大限度地起到惩恶扬善的方式。适时地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是班级管理和师生交往中实施德育
德国著名教育家涂尔干说过:“一个没有纪律的班级一定没有道德”。从进校起班上就要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建立班上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如学习、纪律、品德、劳动、卫生等各项奖励制度和严禁打架、抽烟、喝酒、赌博等管理规定。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批评为辅。对严重违纪学生除写出书面检讨,在管理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抓好班委、团支部的建议,注重培养“小助手”,锻炼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如遵纪守法、勤奋学习、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电等,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另外,开展教师与后进生交朋友活动,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矫治与帮助。?一般说来,后进生具有成绩差,自我约束力不强,缺乏自信心等特点。?如何正确对待将要走上歧途或已走上歧途的孩子,这是班级德育工作的难点,也是德育工作的重点。班级可以开展“教师与后进生交朋友”活动。可以对班级对表现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分析排队,找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由班主任将这些学生安排与各科任教师结对交朋友,并建立帮教联系本。对帮教活动、帮教过程以及谈话记载、转变情况、均做好记载,以便对学生进行跟踪的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是加强传统礼仪实施德育教育
这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班级要把礼仪教育作为本班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一入学,就将学生分礼仪学习小组,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并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内容,组织学生学习、竞赛,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通过教育,使学生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礼貌习惯不断增强,学生见到家长、长辈、老师都能自觉打招呼。不文明言辞不断减少,不文明行为正成为历史。
总之,新时期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德育工作者应力求从根本上改变重智意轻德育,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社会教育的现象,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来抓,这样才能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好与坏,从个人来讲,影响到学生一辈子,从长远、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讲,又是影响到国家将来与社会和谐的大事情。因而,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摆正这一工作位置,除了抓好教学质量,还应该高度重视在德育工作上的投入,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思维和方法,让学生们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吉红, 王志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篇10
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最大限度地吸纳所有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2.差异性原则。
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不同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实施有正对性的教育,尤其是要留意、关注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这些学生具体的帮助。
3.发展性原则。
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状况,通过优化课堂设计,教学的内容和手段都要吻合学生的心理,更要紧跟学生的身心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 生物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1.学习心理教育。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也是协助学生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生物教学中充分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使其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比如,让学生了解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掌握记忆的方法,知道记忆的内容在一天之内遗忘的最快,所以要就学生正确对待课后练习、笔记整理等学习任务,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巩固课堂知识。学生也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自我意识教育。
自我意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索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客观的评价自己,并无条件的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一点在生物课堂上尤其是生物实验课上表现得很突出。比如,在学习《生物的变异》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学生首先要了解的一个内容就是变异的普遍性,知道个体间有着必然的差异。在完成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认识个体差异,同时还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3.人际交往教育。
初中阶段,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人际关系的性质相对复杂些。结交朋友的意识增强,与同伴和朋友的交往逐渐密切,朋友的影响逐渐超过父母对他们的影响。但是在这过程中,中学生往往不懂得如何与教师、家长等成人进行沟通,同时,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与异性的交往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烦恼。因此,掌握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对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生物课堂普遍都有第二课堂的延伸,比如兴趣小组活动等,无论是那种课外活动都需要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在课外活动过程中首先锻炼的是与人交往的能力,不仅仅是和同学的交往还包括和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和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更能体现科学探究中过程重于结果的理念。
4.情绪情感教育。
初中生的情绪和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此消彼涨的两极状态,有时候老师一句表扬话可以让学生情绪飞扬、兴高采烈,同样,老师一句轻微批评的话又可以使学生愁眉深锁、沮丧不安。众所周知,积极的情绪状态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所以要帮助学生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篇11
改变过去只注重发展学生体质和体能,而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观念,应由体质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体育教师只有树立全面的健康观,摆正健身与健心的关系,并在体育课的设计和组织教法等方面体现心理的影响,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需要强调的是,在体育教学中安排相应的健心运动,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实现学校体育应有的健身与健心的功能和作用。
2. 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体育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高低,也决定体育教学的质量,从而间接影响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因此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体育老师还要积极学习体育心理学,多掌握一些与自己专业相联系的心理知识,开阔视野,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教学的独特性消除学生的不良心境。在具体教学中,体育教师能够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并且摸清学生的心理脉搏,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喜欢的运动,然后采取合适的教法。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大部分职中生由于较差的学习成绩和不良的行为习惯而长期受到老师的冷落和批评,对教师有一种厌恶或者恐怖的心理,从而影响教学,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改善师生关系。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必须做好:第一,多关心学生。尽量做到积极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自卑胆小和冲动叛逆的学生,特别留意他们的心理变化,友善地对待他们,使学生感到体育教师和蔼可亲,善解人意。第二,多赞赏学生。周宏的赏识教育值得教师参考和学习。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这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因此,体育教师的赞赏对职中生来说是一种兴奋剂。经常得到老师赞赏的学生会做出更多的努力,使自己有更好的成绩。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赞赏不能太空太假,单纯地说你很棒你很厉害之类的话容易令人反感,必须要真诚,仔细留意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第三,犯错即时批评,私下引导。对于违反课堂规则的学生要即时批评,适当惩罚,课后私下找其谈心,循循善诱,让犯错学生从心里面接受批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4.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第一,根据年级安排合适的体育教学活动。例如,高一学生主要是适应性心理问题,不愿面对“低人一等”的职中生学习,容易引发如自卑、自暴自弃、逃避等系列问题,因此可以多安排一些加快认识和增进感情的趣味体育活动,让学生加深友谊,相互帮助和支持,顺利度过这个适应期。高三年级要么参加高考要么即将走上社会,压力与焦虑相对较大,体育教师在上课时要注意多用比赛和游戏的方式,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学会面对压力。
第二,根据性别心理差异来因材施教。体育老师要根据男女不同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教学活动。例如职中女生普遍对体育课缺乏兴趣,她们比较胆小、怯懦、懒惰、害怕冒风险,因此要适当降低练习难度,增进趣味性,例如多安排艺术体操、舞蹈等动作协调优美的项目。而男生精力旺盛,内心的烦闷不知如何宣泄,因此可以安排如篮球、足球等身体对抗性较强的项目,也可考虑较高强度的短跑训练。
第三,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来安排教学。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如机电班以男生居多,剩下的几个女生大多是比较活泼开朗、性格豪爽的,他们比较喜欢竞争气氛浓厚的活动。所以体育教师要注意分析各专业(甚至各班具体情况)的特点,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安排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
体育教师根据上面三点来安排教学,有的放矢,效果会比较明显。
5. 建立全新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评价手段,评价主体,构建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个体差异和学生发展的体育评价指标体系。如在“推铅球”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爆发力的差异,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所有学生都“跳摘桃子”,并能“吃到桃子”,这样做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消除了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由教师一人决定,而是要鼓励同学共同参与评价。由于同学之间了解甚深,因此,由同学和教师共同评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评价更加准确公正。其次,要充分利用评价,正面引导。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及时来“引”来“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并要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状况,及时改进教学计划,少一点苛求,多一些宽容,少一点责怪,多一些鼓励,以此来激励学生。如在“跳高”教学中,第一课时提出较低的评价标准,然后根据学生状况,每节课再提出新的较高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在享受成功中不自觉地消除自卑。
6. 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
篇12
高中阶段被公认为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的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的中学学习将告一段落,继而开启大学学习生涯。同时,在这个阶段学生可能会迎来自己一生中最叛逆的时期,并且面对的学习压力也是最重的。正是因为高中阶段学生发展与学业要求的特殊性,导致了许多学生出现了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比如学习问题,包括学习压力的缓解等。应对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要做到及时疏解,就需要学生自己、家长、朋友、老师的共同努力,但与疏解心理问题相比,防患于未然,杜绝心理问题的发生显得更为重要。由此可见,在高中阶段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笔者自身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提出了相对应的应对措施。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
(一)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对该课程不重视
很多高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甚至很多学校在初中都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到了高中,由于学习压力和应试压力的增加,很多学校因此取消了该课程。而部分学校虽然依然保留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却对该课程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其他学科的老师占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如果学生存在心理问题,那么即便其他学科学得再好,于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发育都是有害的。心理问题没有大小之分,只有提前发现心理问题并及时处理,才能防止学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严重或影响到他人。
(二)缺乏心理学专业教师
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缺乏专业老师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学校正是因为没有专业的老师而没有开设这门课程,而部分学校让其他教师兼职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班主任的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纳入到班会中,虽然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一定的帮助,但无法替代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老师。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老师捕捉学生极其细微的心理活动,从而做出应对措施,如果缺乏专业的老师,兼职老师不懂得心理学知识,很有可能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不仅没有疏通学生心中的郁结,反而进一步刺激了学生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结构单一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校还应该有心理咨询室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这不仅仅是针对学生,部分教学压力大的老师也可以合理利用心理咨询室来缓解压力。而就学生而言,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生理发育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和逐渐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一个老师对应几十名学生,难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心理健康教育,也难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在认真听讲。所以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学校采取其他的办法来配合老师的教学,其中包括硬件上的配备,诸如建立心理咨询室,还要包括结合多方的力量,包括家长、同学等进行联合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引起重视
对于部分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必须要引起重视,我国几乎每年的高考季都会发生考生跳楼自杀或是与父母吵架离家出走。这些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学校没有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疏导,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第一步,应该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部分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反而让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被其他学科的老师占用,对于这类现象,学校应该进行严处,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应该占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果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繁重的教学任务只会加重他们的心理疾病,最终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对老师进行相关培训
想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只有专业的老师才能够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才能疏解学生心中的郁结,降低心理问题出现的几率。其中,招收专业的老师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于学校感兴趣的老师或有天赋的老师,要进行专业培训,以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训可以选取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让老师到高校深造,学习相关知识,另外是请心理学专家来学校举办讲座,老师参加讲座并认真学习。相比之下,第一个办法虽然较为繁琐且成本较高,但老师深造之后,专业性程度更高;第二个办法比较简单实用,但只能应对一般的心理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学生、家长、老师、社会的力量
篇13
《教育大辞典》一书中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最早使用可见《史记》、《春秋》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往往会凭借一些经典的、生动的民间故事来阐述事理。在国外,案例教学法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采用讨论和启发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问题的结论。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将“产婆术”即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编辑成书。在书中,作者要阐述的事理是以一个个故事为媒介的,这就是西方案例教学法使用的先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其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已体现出普及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却还存在教法单一、课程实施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就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参与者、探究者,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使师生在探究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教师所提供的与学生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相联系的一个个有思维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这主要是针对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旁观者,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需要点拨的情境,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学生阐述观点时,应尽可能留给学生问题的空间,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如发现学生间存在差异较大的观点时,师生可一起进行分析探究。从课堂学习的过程来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已关注了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训练,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三)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以布兰斯福德(Bransford)为首的旺达比尔特认知技术小组曾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王文静等,2002)。这种教学将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相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具有明显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和这种抛锚式教学一样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在学习中,学生先看到教师设计好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情境,运用他们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这些问题。这在提高大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可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层理解,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四)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阐述见解,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对话。这种讨论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时能增进师生的了解、合作,协调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和氛围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五)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知识覆盖面较广且具有不同时空背景和学科背景。渗透在案例中的知识包括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等学科知识,教师需充分挖掘蕴涵在案例之中的理论知识并能将之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所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体性知识、案例教学中驾驭教学所需的情景性知识、实现心理健康课程有效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和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关注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元素。(1)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将学生理论学习升华为能力的目的。(2)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世界相贴近。这样才能激起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热情,从而增强课堂讨论的效果。(3)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会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都会随之而改变。所以,教师选择的案例具有时代性就会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4)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丰富性。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差异。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是不平衡的,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又因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关注到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教会学生对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案例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案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应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方式,这样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要求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出系统性和方法性。教师的引导应关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探究和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对案例的延伸等方面。案例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较高,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程度影响到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取得。因此,教师的引导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前的对所学知识的准备。学生应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关系等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引导,要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断性、独特性。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要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试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引导还应关注对案例的延伸。具体的引导方法是教师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分析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案例材料中没有谈及的原因,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
教师的总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尤为关键。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的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评小结,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小结包括: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理论知识的提升,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心理学家布朗指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的活动的产物。由此可见,学生的经验世界对他们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经验世界(知识、智慧、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不同,导致学生在思考案例时会依据自身的经验世界,如此学生探讨问题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总结时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将教学总结的中心放在分析案例所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整个课堂教学小结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驾驭能力的一个考验。所以说,教师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成效,就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技巧。
总之,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钻研,提高综合业务素养,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