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绿色金融的背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国际金融资源在区域间流动加速,金融业呈现出金融企业重组并购趋势,也因而引起了金融活动和金融机构在某一中心城市高度集聚的现象。就全球而言,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和日本的东京,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产业集聚地。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新兴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泰国、香港,也出现了明显的金融业集聚的趋势。如表1所示。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金融集聚区域,从我国国内来看,金融集聚的现象在国内同样也有一定的表现,上海、北京、深圳的特定区域内集中了大量国内外的金融企业,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金融中心指数前10名的是上海(130.25)、北京(111.20)、深圳(73.05)、广州(42.81)、杭州(34.80)、天津(32.36)、南京(31.60)、成都(30.96)、重庆(30.80)、大连(28.78)。对于国内不同层次金融中心分布态势,如表2。在我国金融业集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出现了不利于形成集聚的一些问题,一是在发展过程中绿色金融创新力不强,由于我国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发展中的自主创新水平不高,不仅传统金融服务难以满足环境保护对融资的要求,而且金融创新可能会带来风险,不利于减少对高污染、高消耗行业的投入。二是环境风险防范不足,目前我国金融业发展还缺乏自我调节机制、环境审查制度等,这就限制了防范风险的能力,进而无法使内外部发展达到较为融合的状态。三是市场交易平台割据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市场分割、市场规模狭小,增加社会成本,浪费资源,影响统一市场的形成。四是政策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这不仅缺乏机理引导机制,也增加了交易成本等,无法获取其他融资支持,缺少信息共享机制,失去了发展机遇。
篇2
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对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提到“加快构建基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上市公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在内的绿色金融体系,打造绿色金融创新中心,成为首都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
对于北京市发展绿色金融,从金融行业看来,具备天然的优势和机遇。首先,作为首都,我国的绿色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都在这里制定,拥有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其次,北京聚集了大量金融机构的总部,对于这些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绿色金融业务开展的顶层设计、管理体系、资源配置、能力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战略制定和推动的作用。第三,创新是绿色金融持续发展和保持生命力的源泉,北京作为全国的创新中心,在制度创新、金融创新、科技创新等维度,都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与生态系统,各种资源、人才、观点在这里集聚和催化,成为北京发展绿色金融的独特优势。
“在发展定位上,我认为北京在绿色金融上应当成为顶层设计的参与者、金融资源的提供者、绿色发展的示范者、创新模式的探索者、国际合作的引领者。” 兴业银行环境金融部市场开发处处长陈亚芹表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下,北京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对于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是重要的推动和引领,打造宜居城市也成为北京市发展绿色金融的终极目标。近年来,北京市采取了天然气供暖、禁止散烧煤、建筑绿色改造、严控工业污染、推广清洁出行等各种手段,在推动这些政策和规划的过程中,绿色金融在其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关于构建首都绿色金融的具体措施,《规划》中提到,支持在京银行机构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分支行,开辟绿色信贷审批专项通道。支持金融机构和民营资本发起组建绿色银行,通过投贷联动、股债结合等方式支持绿色项目。建立专业化绿色担保机制,加大对绿色项目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与在京非金融企业发行绿色金融债券,进一步降低绿色债券融资成本以及设立北京市绿色发展基金等
陈亚芹表示,2016年8月底,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落实其中的重点举措将能有力保障北京实现《规划》中关于绿色金融的发展目标。此外,作为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环保信息共享、资源融通、法规完善、产学研结合等也都能为各项目标的顺利完成提供支撑。
提供G色创新动力
如今绿色产业基金、绿色PPP、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等绿色金融产品不断涌现,不仅与绿色金融政策制定者的大力推行密不可分,同时也是市场各方主体,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新成果。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绿色金融正处在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众多银行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债券承销等直接融资方式开展节能环保、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等绿色项目融资。银行贷款结构调整出现绿色化趋势,绿色信贷规模增速高于银行业同期公司贷款增速。截至2016年6月末,21家国内主要银行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达到了7.3万余元,占各项贷款的9%,今年以来,这一比例还在持续提升。与此同时,这些绿色金融项目和服务贷款的不良率仅为0.41%,低于全国银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
随着环保产业和市场的不断放开,新的业态与商业模式也层出不穷,这对绿色金融产品与银行体制机制的创新与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云集了众多银行总部,它们对于绿色金融产品的探索创新与研究成果,对整个金融业发展绿色金融都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据了解,在前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很多国内银行已将发展绿色金融融入自身的战略布局、信贷政策与制度、管理流程、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建设等各个环节中,自上而下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绿色金融发展长效机制。
兴业银行自2006在国内推出首个能效融资产品开始,10年来在绿色金融领域创造了多项业内第一,如首推碳金融综合服务、首发低碳信用卡、落地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首笔碳资产质押贷款、首家推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综合解决方案等等。
篇3
二是学术研讨。学术研讨是高技术企业产品营销的又一龙头策略。它作为高技术企业所特有的营销策略。是利用企业的技术含量高、科研实力雄厚、贴近科技和行业前沿的优势,借用学术研讨这一平台,发挥其自由度大、联系面广、权威性高的突出优势,在社会和用户面前展示企业实力和产品优势,进而达到促销之目的。
二、缝隙营销策略
只要企业仔细观察分析市场,就不难发现,很多需求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些功能性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这就是市场的“缝隙”所在。尽管企业身处金融危机之中,但商品流通范围广阔,不同地域的需求差异很大,余缺畅滞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范围的表现不尽一致。只要企业耳聪目明,总可以找到市场“缝隙”。
危机背景下,企业更多地要在钻市场缝隙上,通过敏锐地捕捉新技术和新市场的新需求,抢先推出新产品来满足这种需求。就有可能完成“惊人的一跃”。所以,一个市场急需的“缝隙”,就可以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谁先闯入,谁就可畅行无阻。
三、色彩营销策略
企业若在营销活动中,树立“色彩营销意识”,就可在危机背景下,与消费者达成一种无形却又非常有效的沟通作用,使消费者能很自然地产生购买行为。研究表明,色彩具有调节情绪、影响智力、改善沟通等功能,尤其是红、蓝、白、黑四种色彩,被称为“营销用色”。
色彩营销,就是要研究消费者心理,给商品恰当定位,为产品、包装、员工服饰、环境装饰等配以恰当的色彩,使产品成为真正赏心悦目的“人一心一色彩一物质”的统一体,将产品的思想内涵传达给消费者,从而使营销省力而高效――这是一个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运作过程。
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应研究色彩与消费心理的关系,通过色彩环境分析、色彩形象定位、产品色彩设计、色彩营销计划和色彩营销策略等方面的运作,促进销售增长,走出危机困境。
四、绿色营销策略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为经营指导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提倡绿色消费意识为核心,进行以绿色产品为主要标志的市场开拓,营造绿色消费的群体意识,创造绿色消费的宏观环境。根据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绿色营销的基本路径是:绿色需求一绿色研发一绿色生产一绿色产品一绿色价格一绿色市场开发~绿色消费。在这一路径中,蕴含着企业绿色营销的四大策略:
一是绿色产品策略。绿色产品是指对社会、对环境改善有利的产品,或称无公害产品。企业应着力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包装,开发具有良好环境业绩和经济效益的绿色产品。
二是绿色价格策略。企业在绿色产品生产中,由于环保成本的存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进而使产品价格上涨。因此,企业在为绿色产品进行定价时,要充分地将环保成本、研发设计成本,以及诸如绿色包装、绿色材料、绿色渠道、绿色服务等的成本考虑在内,制定出对于企业和消费大众都比较合理的市场价格。
三是绿色促销策略。绿色促销是通过绿色促销媒体,传递绿色信息,指导绿色消费,启发引导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最终促成购买行为。企业应着力打造具有绿色意识的高素质营销队伍,通过绿色观念和绿色产品的推介,扩大消费市场。同时,还应通过绿色公关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
四是绿色渠道策略。绿色营销渠道要求在营销过程中加强渠道成员的绿色意识,建立绿色营销网络,在运输过程中注意包装物的使用、回收和能源的节约。
五、瞠羚营销策略
现代企业管理中,常常把大牌公司比作“大象”,而把一些新兴的企业称为“瞠羚”,因为“瞠羚”企业极具创造活力,发展速度非常快,就像一只善于跳跃和奔跑的羚羊。相较正常时期,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生存的环境无疑要恶劣得多。这时的企业,需要做一只警觉的“瞠羚”,既要时刻警惕危机,更应善于识别机会,一旦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市场,就要以瞠羚般的速度,快速贴近消费者,达成营销目的。
六、财务公关策略
篇4
[3] 欣嫣.触手可骑的城市新宠儿[J].商业文化月刊,2016(25):30- 35.
篇5
绿色经济最早从环境经济学角度提出的,源于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一书。绿色经济这一概念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有影响力的。我国的绿色经济按照我国的国情发展绿色经济,将绿色经济纳入到国家的社会主义规划中。绿色经济主要是将环境、资源纳入到生产中,主要把自然资源的价值与经济价值形成产业链,最终达到和谐统一。绿色经济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是协调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生存,为子孙后代留有生活资源。绿色经济主要是对传统工业经济的一种不完全否定,其实纵观整个经济发展状况来说,绿色经济是有一定历史发展背景的,同时也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会引导未来经济的一种管理模式。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国内,不管是任何企业都应该符合时展的脚步,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
2绿色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2.1能够提高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重视
绿色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保证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处于和谐的关系,对环境资源采取的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合理的使用,尽可能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同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发展国家的经济。现阶段,信息时代各种消息传播的速度之快,我们在各大网站上都能够发现人们越来越关注环保问题,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工作中。由此可见,人们对环保的重视,不管是日常生活中,还是企业发展中,有意识地重视环保问题,这对于绿色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情。
2.2倡导绿色经济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被人类使用完很多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就算是有可再生的资源也需要经历千万年的历史才能形成,但是我们的子孙等不了,所以国家针对经济发展的形式,也为子孙后代着想,倡导绿色经济。短时间内因为绿色经济的提出给企业、个体以及很多人带来短期经济利益的影响,但是就从长期的发展来看,节约能源如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意识,那么人人献出一分力,世界将拥有美好的明天,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平衡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有更多的光明。
2.3有利于倡导产业经济的发展,优化市场的竞争环境
绿色经济政策的提出,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财税金融政策鼓励大家在经济发展中向着绿色经济发展,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虽然企业在生产中增加了短期的绿色成本,但是省去了一大笔处理污染的费用,这么一平衡,企业也是走可持续的道路。能够提高生产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转变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引导工业企业向着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整体上优化了市场的环境。
3绿色经济发展中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绿色经济概念最早在国家上提出已经有30年的时间了,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以至于我国现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主体,我国也开始重视绿色经济,并且对绿色经济的发展也进行过很多的尝试,但是因为绿色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存在着很多矛盾点,而且绿色经济的倡导对于很多企业单位来说,短期内是看不到经济利益的,所以在国内全面推行绿色经济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同时我国虽然已经在重大国家会议上提出绿色经济政策,但是相关的法律条文还不完善,尤其是财税金融政策不健全,国家法律政策的缺失影响绿色经济的发展,因此就缺少了约束力和法律依据,同时也阻碍了财税金融政策方面对绿色经济的作用。
3.2金融信贷等政策对绿色经济发展支持力不足
绿色经济体制下,应该倡导绿色信贷,但是绿色信贷的标准高,绿色信贷应该是综合性的。但是现阶段在绿色经济中像金融信贷政策缺少的内容就很多,主要是具体的绿色信贷申请要求不全面,缺少对风险的评估机制,国家金融部门的监管不到位,所以银行在进行信贷管理的时候,不能对企业的绿色经济作出准确的判断,为此银行就会选择减少绿色信贷的支持,降低了绿色信贷的操作,增加了企业资金周转的问题,这种财政政策不利于企业推行可持续的绿色经济,降低工作动力。
3.3绿色经济的发展周期长,对绿色经济认识片面
发展绿色经济产业,从原材料的选择、生产环节到加工、销售等环节,事无巨细的都应该重视环保。所以需要更换现有的基本设备,而且投资巨大,同时更换绿色经济的周期时间长,看到利润的时间也就长。因为时间的问题,导致很多人不愿意选择发展绿色经济,尤其是现在经济发展速度这么快,他们怕一经发展绿色经济,很容易被市场淘汰,他们这种思想是片面的,没有认识到绿色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只是以短期利益为主。周期长,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财税金融政策,尤其是银行信贷一定会选择那种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进行贷款等业务,对于投资人来说,也会选择投资收益快的项目,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很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等,这都不利于绿色经济政策的推行。
3.4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缺少绿色经济配套扶持财务政策
我国政府一直鼓励企业进行投资多元化,主要是企业能够扩展自己的经营规模,实现收益最大化。现阶段绿色经济在企业中还处于刚开始发展的阶段,很多人对绿色经济不重视,除去政府财政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很少有人把资金投入到绿色经济项目中,所以绿色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缺少投融资的支持,更加缺少社会财力。现阶段传统企业的产业结构已经有所转变,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能”的传统经济转变为“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企业在转变的过程中,短期内的盈利成本会减少,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加上财税金融等政策是有限的,绿色经济配套扶持的财政力度小,满足不了一些企业绿色经济转变的要求。
4加快我国财政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建议
4.1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作用,构建法律条文
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需要有法律基础,尤其是涉及到财税金融政策,需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对绿色经济的背景、市场环境、经济环境等做好分析,制定相关的财政政策,以便于在发展绿色经济的时候有国家法律的依据。完善绿色经济体系制度,有利于绿色经济符合时代的发展,实现绿色经济良好基础。绿色经济的提倡现在是政府行为,政府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经济的转型,并且按照一定的要求,不断促进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企业的发展重视财政政策,因为它涉及到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资金,政府财政的支持,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减少风险的损害,减少税收,保证企业走向节约型的发展。
4.2发挥“绿色信贷”的调控作用
绿色信贷主要是对企业进行的信贷控制,针对的是不符合绿色信贷的企业,主要能够遏制高消费、低产能、高污染的产品销售等,满足社会环保的要求,符合节能减排的工作。制定绿色信贷对银行的发展来说,会失去一些传统工业的企业用户,银行短期的经济利润会受到影响,但是银行也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此按照长远计划来说,银行需要积极的进行转型,利用信贷等金融政策引导企业用户发展绿色经济,最终建立起环境友好型和节能减排的绿色企业内部发展机制,调整好企业内部的生产结构,建立长效机制发展。
4.3改变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认识,完善绿色财政政策
企业的绿色经济发展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改变传统计划经济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认识,尤其是对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影响力。企业管理者首先做表率,因为管理者的决策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认识到虽然企业的绿色经济发展周期长,但是对于长期生存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企业来说,意义重大。同时企业建立绿色的“GDP”核算体系,优化绿色补偿领域,鼓励绿色消费,提升绿色消费理念,促进消费者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完善补贴措施,制定合理的补贴方案。对现有的绿色税种进行管理,重点在于资源税、消费税和增值税上,重视财政和税务的改革。
4.4扩展企业绿色融资渠道,加大对绿色经济配套设施的服务政策
篇6
打造中国金融业的低碳银行,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是浦发银行坚定不移的经营目标。2011年以来,除在日常经营中努力建设环保型企业、倡导绿色环保的工作方式和企业文化,浦发银行继续运用金融资源,借助金融创新、信贷投向指引等方式,支持节能环保行业。截至目前,该行绿色信贷余额突破250亿元,较年初增长逾15%,并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取得多项成果。
早在2007年,浦发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IFC)、法国开发署(AFD)等国际金融机构开始启动绿色金融合作;2008年,该行在全国商业银行中率先推出首个针对低碳经济的整合服务方案《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旨在为国内节能减排相关企业和项目提供综合、全面、高效、便捷的综合金融服务。具体包括:法国开发署(AFD)能效融资方案、国际金融公司(IFC)能效融资方案、清洁发展机制(CDM)财务顾问方案、绿色股权融资方案和专业支持方案,形成业内最全的覆盖绿色产业链上下游的金融产品体系。2009年,上述创新方案均已成功实施。
2011年,国际合作以及绿色信贷方案,继续在该行绿色金融服务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浦发银行与法国开发署合作的绿色中间信贷已立项10笔,贷款总额近10亿元,其中7笔已完成放款;该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的能效贷款立项13笔,贷款总额逾6.5亿元,目前已完成4笔放款。在今年宏观收紧、信贷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十多亿信贷投放,有力支持了国内节能环保行业的发展,仅上述两项国际合作投放贷款所支持的项目,年节约标准煤逾43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将超过110万吨,产生了非常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近期浦发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继续在建筑节能融资方面取得新的突破。2011年5月,该行和亚洲开发银行(ADB)顺利签约,在国内同业中率先推出建筑节能融资特色金融产品;在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方面,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在上海分行试点成功并批量发展,多个大型项目正稳步推进,浦发银行已处在该项业务的行业领先地位。
在绿色金融服务领域的积极进取也为浦发银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2011年上半年,该行先后获得上海市政府颁发的2010年度上海金融创新成果提名奖、由贸易金融杂志等评选的“最佳绿色金融银行”等荣誉,并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环境投资大会上,成为唯一荣获“2010环境金融贡献大奖”的金融机构。
篇7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争论声沉寂下来后,“低碳”概念渐成热点和焦点,以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成为转型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尽可能多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作为术语最早出现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7年12月,在泰国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提出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的目标,一场以“低碳转型”为宏观指导方向、以“节能减排”为中观实现方式、以“碳中和”为微观落实方法的绿色革命迅速蔓延开来。作为经济命脉的金融业在这场低碳革命中更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引导角色,其中银行业便形成了“绿色信贷”需求。所谓“绿色信贷”,简言之,就是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环保、可持续发展与授信方向挂钩,加大节能减排信贷支持力度,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其实质可概括为商业银行业务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表现为通过信贷方向的调整、信贷产品的创新促进生态保护。
一、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背景
(一)国外实践
1974年,前西德设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环保银行——“生态银行”,专营为环保项目提供优惠贷款业务;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计划项目发表了《金融业环境暨可持续发展宣言》,强调将环境因素纳入金融业标准的风险评估流程,并要求银行业在信贷活动中必须考虑环保因素。在全球广泛倡导企业社会责任(CSR)的背景下,由国际金融公司(IFC)与荷兰银行联合发起的,用于确定、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过程中所涉及环境和社会风险的一套自愿性原则——“赤道原则”,已成为国际项目融资参考的行业标准和国际惯例。目前,采纳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已有69家,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欧美一些先行者如渣打银行、美洲银行、汇丰银行等围绕碳减排权,在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方面已进行了有益的创新试验。韩国光州银行推出了“碳银行”计划;花旗银行、荷兰银行、汇丰银行和美洲银行等在协调环保与发展的关系上达成了共识;欧洲投资银行在2008-2010年期间,共提供了5亿欧元专项贷款支持我国的节能减排。’绿色信贷在国际上已成潮流。
主要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遵循“赤道原则”下,实践较多的绿色信贷产品种类归纳起来主要有项目融资、绿色信用卡、运输贷款、汽车贷款和绿色建筑贷款。基本的绿色信贷流程。
在作为绿色信贷发源地的德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在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市场运行模式。
以上国际主流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实践中的有益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探索绿色信贷业务品种、市场运作模式等将发挥一定的示范效应。
(二)国内发展
处于由农工业时期向工业化时期快速转变阶段的中国,在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环境破坏似乎已是不可避免。作为向工业化输血的银行业,转型绿色信贷既是国家政策的导向,也是自身适应市场变化的必选之策。随着2007年《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的出台,国内商业银行逐步推进绿色信贷、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农业银行2008年推出国内首张环保主题贷记卡——金穗环保卡;兴业银行2009年率先推出“碳金融”服务,还签署了三项国际环境标准,成为中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赤道银行”,并联同招商银行、上海银行加入了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在其圆桌会议上宣布中国最绿色银行的发展目标;建设银行推出包括绿色融资、绿色管家、绿色效能、绿色生活和绿色公益的绿色金融“一条龙”;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首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
(三)国内绿色信贷发展的条件
篇8
“在当前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建构绿色产业以及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既是实现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也将成为‘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室主任周宏春认为,绿色金融既是绿色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也将成为“十三五”金融规划的题中应有之意。
“以绿色产业、绿色经济为切入,研究制定差异化的绿色信贷政策是当前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方向。”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杨松堂介绍,邮储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已经超过600亿元,用于国家智能电网改造、水电、核电、太阳能等清洁与新能源项目建设。
“2015年是绿色金融‘元年’。”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介绍,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宣布绿色金融将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并批准成立了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指导发展工作。
绿色债券等成创新亮点
绿色保险与绿色证券在我国目前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但绿色债券、社会责任投资等绿色金融创新手段将成为“十三五”金融创新的新亮点。
“绿色债券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其引入代表绿色金融发展的全新导向,既有利于环节传统银行绿色信贷‘单兵作战’的局面,又可有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可持续金融项目总监孙轶F表示,绿色债券有望成为继绿色贷款之后最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
据《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中的估算,未来绿色产业的投资每年需要2万亿以上,占GDP的3%。不过,相较目前政府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的投资,绿色产业所需资金尚存巨大缺口。
相比绿色信贷间接的融资方式,直接融资方式的绿色债券业务能够有效提高社会资金的募集效率,有效解决银行机构绿色授信的期限错配问题,为银行提供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对于绿色债券有特别偏好的投资者将直接降低融资成本。
除了绿色债券之外,关注绿色金融投资端与消费端的公益绿色金融逐渐发展成熟。“公益绿色金融在追求资金来源长尾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绿色资金利用率,满足企业财务与社会责任的双向需求。”宜信公司高级副总裁徐秀玲表示,目前国内公益绿色金融相关参与方组成的意愿与资金闭环正在形成。
完善“十三五”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明确绿色金融发展的战略定位、政策框架和重点领域,推动更多正向激励的绿色金融政策落地生根成为新共识。
篇9
(一)绿色金融对促进生态文明的技术进步提供资金支持。要解决生态问题实现生态文明目标,需要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尤其是绿色技术创新,但现实中开发新技术尤其是绿色技术创新,需要承担巨大的创新风险,且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成本,因此作为创新主体的的企业就需要寻求金融部门的支持,运用金融手段确保新技术的成功开发。金融部门往往自企业技术创新前期就介入予以支持,待企业依靠新技术产生利润时再逐步退出该企业,这个过程相当于金融在先进技术创新及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发挥孵化作用,增强了企业进行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动力。金融对先进技术开发的支持,使得新技术的开发得以顺利完成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由此带来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环境风险的降低,最终推动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
(二)绿色金融促进生态文明产业结构优化。绿色金融市场通过引导资金流向、进行风险再分配等,改善资源配置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具体而言,绿色金融对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低的节能环保型绿色企业和项目,以及企业新技术开发优先给以贷款支持或提供优惠利率;而对那些高污染、高能耗又不愿意进行技术升级改造的企业或项目则不予贷款支持。通过资金导向机制作用,高污染、高能耗、低资源利用率的行业企业因难以获得资金注入而逐渐萎缩,低能耗、低污染、高资源利用率的行业企业则在信贷扶持下获快速发展,而这又加快了资金和资源流向的调整,使得落后污染行业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被逐步淘汰。同时,绿色金融在生态文明发展中也发挥着风险再分配的作用。一般而言,新兴绿色产业的投资风险远高于传统产业,而大部分资金都是风险规避型和利润导向型的,如果没有绿色金融市场的风险再分配机制,则大部分资金极易流向风险小可见收益高的传统产业,绿色金融市场正是通过其风险再分配功能为绿色产业创造了获得发展所需资金的机会。
(三)绿色金融为生态环境优化提供资金支持。国内161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不到10%,达标城市数量仅有16个;我国高达75%的饮用水源水质污染超标,超过19%的耕种面积遭到土壤污染。有研究表明,我国仅空气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就占当年GDP的3.8%。要解决这些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据环保部测算,我国在“十三五”期间,仅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所需的投资额就约需1.7万亿元,但财政能够投入的资金仅为500亿~800亿元,还存在85%以上的绿色投资缺口。对此,绿色金融可通过资金杠杆及资金导向作用,撬动数倍于自身的民间资本以PPP等模式投向这些项目或领域,通过民间绿色资本达到环境优化与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
二、区域绿色金融实践(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
(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取得了较大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绿色金融相关规范开始建立并不断完善。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和银行陆续出台了相关法律、政策和规范性文件,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如1995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贯彻信贷政策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04年中国银监会的《关于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加强贷款风险管理的通知》,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三家机构联合下发的《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等。二是部分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实践。兴业银行是国内绿色金融的先行者,经过10年实践已形成门类齐全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机构也积极进行绿色金融相关实践。三是绿色金融产品种类迅速发展,除普通绿色信贷外,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已拓展至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绿色担保、碳金融、绿色金融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绿色产业基金、绿色文明生态的理财产品等。
(二)区域绿色金融实践情况总部位于福建省的兴业银行在其总行一级设立环境金融部,开展环境效益测算,对环境效益进行量化统计且并入台账。从宁德市情况看,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主要以水电项目为主,同时也涉及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处理、废旧金属回收利用等行业,业务品种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同时也在传统信贷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了一些新突破:
1.发放排污权抵押贷款。2015年12月16日,福建古田药业有限公司以其购买的排污权设定抵押从兴业银行获得排污权抵押贷款,该笔排污权抵押贷款总金额为23万元,这是宁德市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
2.发放绿色并购贷款。作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及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TL)的控股企业,宁德和盛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为满足CATL及ATL企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发展上下游产业链,提升市场地位及市场份额,宁德和盛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拟并购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邦普是迄今国内唯一一家“从事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整体工程”获得环保部认可“国家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同时其工程应用核心技术入选“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目录”的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企业,为此兴业银行对宁德和盛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并购贷款1.9亿元,期限5年。
3.发行绿色债券。福建闽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于2016年3月发行2016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用于企业日常运营周转及水电站维修等。该期短融券发行面额1亿元,期限为365天,其中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为此次发行的联席主承销商。
4.引入境外绿色融资。福建省(屏南)榕屏化工有限公司是是一家以氯酸盐和双氧水为主打产品,年产值7亿元左右的化工企业。其主要产品氯酸钠、双氧水被称为“21世纪绿色产品”,主要应用于水处理、纸浆漂白、纺织印染、食品消毒等行业领域。该企业在2013年开始的氯酸钠和过氧化氢厂的升级和扩容改造中,需要筹集一笔长期资金,其集团公司耀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于2013年12月5日,向境外非银行金融机构———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成功借入一笔技术升级改造资金,借款总额2200万美元,期限7年。
三、区域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发展区域绿色金融面临的挑战。一是内部化环境外部性的挑战。企业生产伴有外部性已为大众所周知,实现环境外部性向内部化有效转化的难度很大,如部分制造企业污染环境,导致区域内居民健康状况受到影响,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向污染企业索赔,其负外部性未能充分内部化,客观上助长了污染企业的过度投资和过度生产;又如污水处理或土壤修复等环保项目可提高社区环境质量和住宅物业的市场价值,但若不及时借助适当的机制将这些正外部性货币化,则此类项目可能因无法产生足够的收益而难以吸引社会资本。二是来自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挑战。具体实践中,相对长期的项目融资时常面临长期资金供给不足,这一期限错配问题在绿色金融领域更为突出,且目前的绿色金融产品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三是来自金融业分析能力的挑战。由于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金融业对于绿色金融的认识及分析也处于早期阶段,这种分析能力包括对绿色金融重要性的认识、对环境风险因素的识别、项目分析中的发展思维以及基层机构的执行力等方面。四是来自地方政府干预的挑战。受地方政绩观的驱使,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配置往往具有强烈的干预欲望,在当前的金融体制下,这种干预多表现为一种间接的隐性形式。
(二)发展区域绿色金融面临的机遇。一是政策机遇。当前福建绿色金融发展已迎来政策鼓励、允许试错的契机,有利于区域绿色金融创新及发展。二是业务基础。作为中国绿色金融先行者,目前兴业银行正逐步从绿色银行向绿色金融集团迈进,并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商。截至2016年11月末,兴业银行累计为7000多家企业提供绿色金融融资超过1万亿元,目前绿色融资余额逾4700亿元,绿色金融业务已成为兴业银行的核心品牌业务、优势业务。此外,福建已成立碳排放交易机构。2016年7月29日,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在福州挂牌成立,成为全国第九家自愿减排交易机构。在全国性市场启动后,福建完全可以凭借自身丰富的生态资源、依托生态文明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在全国碳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四、区域绿色金融发展路径
在全国绿色金融发展框架中区域绿色金融要实现健康高效发展,需要当地政府及相关机构积极作为,勇于创新,探索出台能够有效对接国家政策、契合区域经济金融实际的政策措施。同时,保持一份审慎的态度,避免绿色金融的发展偏离预期目标。
(一)完善相关配套
以对接中央绿色金融发展政策。随着“绿色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绿色金融也被提上金融改革的重要议程。近年来,国内出台了多项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并且专门成立绿色金融研究小组进行顶层设计。对于区域而言,如何完善相关的配套对接中央出台的相关政策,确保政策在本区域的执行效率,应是首要任务。
1.科学规划重点生态功能区。2016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以通知形式印发《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编制实施办法》,着手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由此,福建应根据本省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情况,科学规划滩涂、海域、生态林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并拟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于现址在重点生态功能区且属于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的企业,要通过财政、税收与金融支持等措施帮助其完成厂址迁移。
2.争取绿色金融投贷联动试点政策。2016年4月,中国银监会、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了《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并公布了第一批试点机构及试点地区名单,福建未被列入第一批试点地区。但鉴于绿色金融业务与科创企业融资有许多相同点,甚至一些绿色生产企业同时就是科创型企业,福建可借助生态文明试验区金融创新平台,会同福建银监局、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等相关机构,向中央争取在福建开展绿色金融投贷联动试点,有效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总量,优化金融供给结构。
3.完善碳市场建设。作为国内仅有的两家非试点碳交易平台之一,海峡股权交易中心要进一步完善自身建设以对接全国碳市场,可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摸排减排潜力,探索适应福建需求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同时支持各市、县(市、区)推出减排项目,参与碳汇交易;二是以林业碳汇为重点,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碳交易管理和服务体系;三是积极完善碳市场相关的制度建设、能力建设,迎接全国碳市场交易启动。
4.先行探索银行体系绿色化。在全国推动银行体系绿色化的框架下,可在省内先行探索,如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一批绿色金融专营支行,通过绿色金融事业部和专营支行,建立起与绿色金融配套的治理机制和内部制度,完善绿色信贷全流程管理,完善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下放绿色项目贷款审批权、简化审批流程、前移审批关口,为绿色项目贷款开辟绿色通道;引进熟悉绿色金融国际准则和实务运营的专业人才,与国内相关教育机构、环保部门联手培养专业人才,并及早组建专门从事绿色金融业务的部门机构,打造高水平专业团队。
5.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主体发行绿色债券。积极支持省内法人金融机构依法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由于绿色信贷;积极支持地方政府发行绿色市政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环境工程和能源建设;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企业发行绿色公司债券,所筹资金用于绿色产业、项目。
(二)同步展开区域绿色金融整体框架布局
1.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间竞争往往造成产业园区布局分散,如宁德福鼎的皮革产业布局于龙安与文渡两个工业园区,需要政府集中实施皮革产业污染治理项目,而地方政府的资金实力有限,难以兼顾两个园区的污染处理。因此,亟需省市级政府统一规划此类产业布局,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将零星分散的污染行业企业往同类行业工业园区聚集。
2.建立绿色金融政府增信机制。许多绿色项目存在前期投资大、缺乏可抵押资产、项目收益不确定等特点,对增信与担保服务具有强烈需求,对此政府部门可通过设立专项的绿色金融担保基金、成立国有背景的绿色金融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分散金融部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潜在风险,消除绿色金融的担保瓶颈。
3.设立绿色产业基金。可支持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发起成立区域性绿色发展基金,支持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设立各类民间绿色投资基金。绿色发展基金要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投资管理,服务于节能减排战略,支持低碳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
4.建立项目评估专家库。建议省政府建立省级专家库,引入全国其他地区专家,各地大型项目在立项之初,应由上级环保部门从专家库中随机抽选专家组成评审团,对项目进行环境风险评估,此举可在较大程度上避免地方干预。
5.培育和引入绿色机构投资者。可通过培育本地绿色机构投资者、引导本地机构投资者绿色化或者引入区外甚至国外绿色机构投资者,有效拓宽区域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实现区域绿色金融市场多元化。具体做法是通过向市场释放明确的绿色产业战略政策信号,提振机构投资者信心;积极与国内外有相关经验的投资机构合作,开发适合区域使用的环境成本/收益量化分析工具等,将环境因素纳入信用评级,辅助投资机构对绿色项目进行科学分析;在市场发展初期,尽量将吸引机构投资者的重点放在开发其最感兴趣的、有较好流动性的债券和股票类产品。
(三)找准绿色金融发展突破口
1.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绿色金融发展要从当前的浅层次信贷产品为主,向多层次多维度方向拓展,为绿色企业或项目提供从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到风险管理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开发适合区情、能够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配套服务的绿色金融产品。拓展信贷质押物范围,完善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质押贷款,允许绿色企业设定知识产权质押、出口退税账户质押等。在此基础上,开发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及适合项目长期资金需求的金融产品,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绿色期权、期货、股票指数等绿色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
2.以PPP模式开展绿色项目。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节能减排等生态环境保护十三大领域积极推广PPP模式。在绿色产业中引入PPP模式,鼓励将节能减排降碳、污染治理等环保绿色项目与各种相关高收益项目打包捆绑,提高绿色项目收益,吸引社会资本以及金融机构参与,并推动完善绿色项目PPP相关法规规章。同时,鼓励金融机构总结现有PPP项目经验的基础上,提供更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各类绿色发展基金参股PPP项目。
3.培育典型绿色企业,梳理绿色项目清单。鼓励商业银行对所有客户进行分类,掌握客户的环保情况,梳理绿色项目清单。在此基础上积极扶持一批标杆绿色企业做大做强,将绿色交通项目、清洁能源项目等列入重点扶持对象,体现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取向。
(四)绿色金融热潮下的“冷”思考
1.关注可能的产能过剩。在绿色金融热潮下,区域内财税、金融资源向绿色行业倾斜,应警惕过度资源聚集可能造成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不仅仅是对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影响所投入金融资源的安全。因此,在区域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应尽量防范产能过剩的情况发生,针对区域内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及赢利能力来灵活施策,并对政策实行动态调整,在绿色行业自身可以实现良好发展的情况下,可降低或取消政策扶持力度。
2.关注“政策套利”。在现有绿色金融环境下,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同时考量货币收益与环境效益两个维度,但金融市场现有信息披露体系往往难以识别环境效益的优劣。因此一方面,不排除部分企业将自身包装成绿色企业、绿色项目,以套取优惠政策及绿色金融资源;另一方面,相对于收益不确定、不可量化的绿色效益项目,财税补贴这类金融资源仍更倾向于成本低、收益高的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政策套利行为。
3.关注地方保护主义。目前绿色金融市场将关注点放在“正外部性”的绿色产业,通过财政补贴大力支持其发展,而对于具有“负外部性”的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则通过课征高额税收及加大相关财政处罚的方式进行干预。但如果这类企业是地方政府主要税收与GDP增长来源,则易导致地方保护主义滋生,上述这种“负向激励”难以见效。
4.关注利益驱动下金融主体的行为。尽管绿色产业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其技术开发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且面临较大的失败风险,短期内可获得的利润远低于目前已发展成熟的传统产业,这明显与金融资本追逐高收益与规避风险的本性产生冲突。因此,在发展绿色金融的国家战略下,微观金融主体的经营行为有可能基于利益驱动而偏离政策目标,此前融资担保行业与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此类问题。
参考文献:
[1]姚敏.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3,(26).
[2]周兴云,刘金石.我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的举措、问题与对策———基于省级政策分析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6,(1).
[3]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R].2016.
[4]马骏.宏观经济、人口结构与绿色金融[J].金融纵横,2015,(6).
篇10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绿色金融体系。尤其在G20峰会、“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都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金融、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绿色金融更是被人熟知。然而在以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保企业来说,依靠传统投融资方式付出的代价过大,绿色项目运营的成本过高,单纯依赖于商业银行的信贷和财政资金无法维持其资金周转,更不用说进行项目扩张。对公众来说,参与到绿色环保项目中的机会少之又少,无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在,互联网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为成千上万的人提供了便利。在此基础上,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代表着互联网时代的新思维方式。因此在无法阻挡“互联网+”的趋势下,各个行业都积极向“互联网+”形态发展。
尤其在金融领域,“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不仅打破了传统产业对绿色金融的定义,还将生态环境和金融的融合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绿色金融需要互联网的原因
1.绿色金融运营成本高
中小绿色环保企业在融资时,因为缺乏有效的担保和抵押物,无法证明其信用,导致商业银行不愿对其发放贷款,只愿对信用有保障的大型企业提供贷款。并且政府为了防止商业银行对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要求商业银行提高绿色信贷发放标准,限制绿色贷款的额度时更加加重了环保企业融资的成本。
而互联网金融能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技术,减少资源利用并且降低经济发展成本,因此具有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低成本优势。首先,商业银行可以与大型互联网公司合作,建立一个专用平台用来记录中小环保企业信用,而不用花费人力物力去逐个调查并记录。其次,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能极大缩短业务时长,为客户节约交易时间,降低时间成本。再次,商业银行通过电子渠道办理业务能降低通常用物理网点办理业务的成本,如人力和物力成本。
2.绿色金融发展不平衡
一方面,由于绿色金融属于新兴领域,在办理绿色金融业务时需要借助物理网点渠道,以人工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绿色金融的发展。所以在我国西部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因生态环境,地理地貌等原因商业银行无法建立物理网点为其提供服务,导致金融服务供不应求。另一方面,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以及项目大多数都是针对大型企业设计并开展的,面向中小企业和大众的产品和项目寥寥无几。
然而互联网不受地理、人员限制,能实现信息、资金、物流的有机统一,及时地在网上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就能达到绿色金融全覆盖。因此,互联网不仅能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还能推进绿色环保意识的普及。
3.绿色金融业务较僵化
一方面,商业银行经营金融业务时有固定的办理业务时间限制,而大量客户面临“上班不能去银行,下班找不到银行”的问题,无法及时办理业务。另一方面,经过长期的发展,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业务模式,因而在转换业务对象时很难重新调整业务模式。例如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在政府要求其限制对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而对环保行业提供优惠时,商业银行因贷款对象的转变无法在短期实现对绿色信贷业务的调整,从而抑制环保企业的融资。
而互联网发展时间较短,没有形成固定的业务形式和存量业务,因此具有较强的可塑造型。除此之外,互联网可以实现全天候营业并且能随时办理业务,有利于客户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办理业务的时间。
4.绿色金融信息不对称
由于绿色金融领域的技术相对落后,金融机构只能通过传统的纸质文件方式进行信息共享,因此在与环保企业和环保机构共享信息时存在时效性和共享性不对称的问题。为了避免在绿色金融业务运营过程中出现信息遗漏、信息披露不准时等情况,金融机构对科技技术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
而互联网这一新领域的发展,恰好弥补了绿色金融传统模式的弊端。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共享。因此绿色金融与互联网优势的互补,对发展绿色金融、促进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四、绿色金融+互联网的案例
由于互联网具有上述优点,在通过互联网加快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不仅会增强中小微企业和大众的绿色环保意识、也能通过一些互联网模式助力绿色环保项目的实施。例如,蚂蚁金服以“互联网+绿色金融”的方式,推动大众参与到环保项目中,实现了人人为环境做出贡献的全新态势;“绿化贷”依托于市政园林绿化招标工程项目,对具有政府信用背书的绿色环保行业提供融资服务,推进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1.蚂蚁金服
蚂蚁金服成立于2014年10月16日,是阿里巴巴承??金融业务的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蚂蚁金服一直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因此它通过其互联网平台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例如在绿色信贷、绿色基金、泛绿色金融领域有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建立了个低碳账户蚂蚁森林,用以记录客户的低碳行为。除此之外,蚂蚁金服普及了支付宝平台的电子发票,在自身内部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办公使用绿色能源的环保理念。
其中我国绿色金融大众化的首次尝试是蚂蚁金服推出的个人低碳账户-蚂蚁森林。在蚂蚁森林里,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行走捐、绿色办公、线下支付、生活缴费等低碳方式养大虚拟的树,在虚拟的树养大以后,公益伙伴就会在内蒙古阿拉善种下一棵真树。因此,介于投资者和消费者缺乏绿色金融的实践,环保意识弱等问题,蚂蚁金服恰恰能做到让每个人参与到绿色环保行列当中。
2.绿化贷
绿化贷成立于2015年2月,是专门经营市政园林绿化项目并为信用较好的绿色环保行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第三方交易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在“互联网+绿色金融”领域也是新添的实力新秀。最独特的是它在风险控制手段方面的管理方式,有效的保障了投资人和消费者的权益,其风险控制如下图所示:
篇11
篇12
一、绿色金融的相关概述
1980年美国的《综合环境反应补偿与责任法》首次提出了“绿色金融”这一概念,世界各国以及相关的国际经济组织在环评制度建设、定向信贷支持和金融工具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寻求发展绿色金融的途径和方式。
1.环评制度建设
世界银行作为全球最大、最主要的发展援助组织,早在1987年就通过环境总局及其他相关环境执行机构来行使相关权力,以确保环保目标和政策能够顺利实施。1989年之后,世界银行又重新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审查程序和工作指南,初步确立了批准贷款的先决条件就是实施和完成环境影响评价,至此环评制度的建设已经初步完成。
2.金融工具创新
要想更好的发展绿色金融,就必须要找到科学的、合理的、适合绿色金融发展的途径,而金融工具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必须要创新金融工具,金融工具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
3.国际绿色金融实践对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影响
近年来国际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绿色金融的发展不断改善了企业层面的微观经济,而且也已经在慢慢的影响着宏观经济的发展,这对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改革、调整结构都具有非常有利的作用。绿色金融的发展不断能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还能促成产业结构优化,最为重要的是可以促进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投资融资体制的改革。
二、我国实施绿色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1.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分析
绿色金融虽然在国外早已经开始推广实施,但我国的绿色金融实施较晚,现在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涉及道德绿色金融领域也相对较少,只有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这三类业务领域,其中主要发展方式是银行实施的绿色信贷和保险公司实施的绿色保险。
自2006年以来,国际金融公司为了能让我国更好的实施节能减排项目,为我国提供了24亿人民币的贷款,此后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相关部门不断下发相关文件,为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提供政策支持,中国平安、天平保险等保险公司也开始尝试退出环境污染责任险等新型环保型车险产品,为环保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国内的绿色金融政策规则尚未成熟,信贷相关的标准还有待完善,使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缺乏法律体系的保障。其次,金融机构缺乏国家层面的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商业银行难以被相关的措施和实施细则监管,不利于金融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最后,环境成本和效益上为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地方政府和企业缺乏减排治污的动力,绿色金融的发展无法获得足够的市场激励等原因导致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很难再继续向前推进发展。
三、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与展望
1.着力强化法律法规保障
要根据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适当调整、修订和完善,以便能更好的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另外完善绿色信贷监管、促进生态风险监管、加强证券信息披露监管和强化环境保险责任等方方面面的法律体系也是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重点。
2.着力推进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
发展绿色金融就必须要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环评标准和绿色信贷指南,金融机构信用评级考核时考虑金融机构环保相关业务的绩效,对上市公司制定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细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指南。
3.着力强化各部门的信息共享
在进行绿色金融发展的同时,要加强对发展改革、环保、国土和金融部分之间的统筹协调工作,建立并健全相关的工作机构,制定出联席会议,组建信息平台,建设企业征信系统,以此来规范信息共享程序,以便能更好的促进绿色金融发展。
4.着力改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要想推动绿色金融和生态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建设反映市场需求、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另外还应抓住当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和资本市场总体估值处于低位的有利时机推进价格改革,为绿色金融发展的有效推进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惠.当前我国关于绿色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视界,2014,34:391+389.
[2]洪立梅.当前时期下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探究[J].新经济,2015,29:39.
篇13
2016 年的G20杭州峰会上,“绿色金融”议题首次被写入会议公报中,并成立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形成首份《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其中明确界定了绿色金融的含义、目的和范围、面临的挑战。报告指出,“绿色金融”指能产生环境效益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活动。这些环境效益包括减少空气、水和土壤污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体现其协同效应等。发展绿色金融要求将环境外部性内部化,并强化金融机构对环境风险的认知,以提升环境友好型的投资和抑制污染型的投资。绿色金融应该覆盖各种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绿色金融既要利用公共资金,也要动员私人资本。绿色金融还涉及整个金融体系对环境风险的有效管理。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在境内外市场共发行贴标绿色债券23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绿债发行量的40%,已跃升为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市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呈现出全面提速的良好态势,但当前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顾问陈雨露表示,尽管绿色金融的发展潜力巨大,但其发展仍然面临许多挑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吸引力还不足、融资难融资贵仍然存在,中长期融资工具还比较缺乏,投资者和资金需求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较突出。
“要有强大的法治基础,强大的执法力量,强大的监督法律执行的力量,这三者缺一不可,但这三者我们做的都不够”。清华大学法学院郑裕彤讲席教授高西庆在“2017杜克国际论坛”上表示,绿色金融与环保的结合,意义重大,但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在W美等西方国家,绿色金融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发展趋势,而中国的绿色金融却呈现了自上而下的路径。这样的路径是如何形成的?在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国外经验?如何加强社会资本对绿色产业投资的可持续性?针对以上问题,《中国经济信息》采访了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张俊杰,以下为采访实录。
中国经济信息:在您看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什么?
张俊杰:合理来说,绿色金融发展不应是金融部门来推动,而是应由环境管制来推动的。只要国家制定好环境管制的法律与政策,能够把环境污染成本外部性内部化,就能使绿色产业得到合理的回报,社会资本自然会根据收益率的变化而决定是否投向绿色领域。
在发达国家,就是由立法和环境管制推动。但在中国,环保部门相对弱势,虽然我们定了很多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执行的并不好,尤其在地方上推动环境执法有很多困难。而由金融监管这样相对强势的部门来帮助推动资本流向绿色领域,这对中国环境整体是一个好事情。中国最开始是由银监会推动绿色信贷,现在央行、财政部、发改委、环保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都在共同大力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中国经济信息:在发展绿色金融上,国外可以借鉴的经验有哪些?
张俊杰:绿色金融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在政府的政策层面,二是自愿的金融投资行为。政策层面,例如美国能源部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绿色贷款担保机制以及德国对绿色信贷的财政贴息都是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国外还有很多类似的好的政策并没有放在绿色金融这个大框架里,但这些政策对推动绿色产业投资,产生对绿色产业的投资激励很有意义。
在自愿投资行为层面,很多是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等自愿行为,比如赤道原则(赤道原则是用以确定、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过程所涉及社会和环境风险的金融界指标,己经成为全球银行业项目融资的行业惯例。)兴业银行作为国内银行业践行绿色金融的先行者,在年初已经发行了100亿元的境内首单绿色金融债,在这个过程中采用“赤道原则”,会邀请第三方咨询及评估机构对企业项目进行八个绩效标准审核。今年年初,江苏银行成为第一家加入赤道原则的城商行。
中国经济信息:您认为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张俊杰:最大的障碍,主要还是政策缺乏稳定性。不仅是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这种问题。绿色产业投资归根结底是由环境管制创造的市场。绿色产业投资资金量大,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不高,受政策因素影响大,而政策缺乏稳定性,成为绿色行业最大的风险。没有明确的政策,就无法产生投资的确定性,无法准确计算投资的成本和收益,进而造成投资人不愿意在这个行业投资。
另外,绿色产业投资的支撑性政策不应是产业政策,而应是环境能源和气候变化政策。环境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区别在于,环境政策是把最终的环境质量标准制定好,把技术选择权交到企业手里,企业和市场自然会选择相应的手段去实现目标,能更好发挥市场能动性。
中国经济信息:您认为更好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手段有哪些?
张俊杰:目前,国家更多倾向通过补贴形式把绿色企业收益提上去。而我认为,应通过环境管制手段把污染型企业的成本提上去,也就是环境成本内部化,这样就会跟环保型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可以让环保型企业更加具有公平的竞争优势,更好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
中国经济信息:如何加强社会资本对绿色产业的可持续投资?
张俊杰:由于政策不稳定等风险因素使得社会资本对绿色产业投资还存在很多的疑虑。
社会资本对绿色产业的可持续投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让绿色产业投资有利可图。绿色产业投资的关键词不是绿色,而是投资,而投资关键词就是风险和回报。
社会资本的投资应该依靠加强环境管制,让污染行为成为竞争的劣势而不成本上的优势,这样投资才能够做对社会最优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