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小学阶段的音乐学习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来实现,因此,教师专业素养、业务水平的高低,能够直接决定新课标下小学生音乐学习知识量的多少。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是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前提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教学相长,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音乐创新性。
二、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除了要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开展,还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把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能力水平、兴趣高低等方面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从而因地制宜地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小学阶段的音乐学习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出发。兴趣是做一切事情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也不例外。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着重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采用活泼有效的教学语言、教学模式等,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2.陶冶学生的情操
小学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音乐艺术形式成为学生一生的基本素养。因此,在进行新课标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以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为方向,积极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及课堂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让音乐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使音乐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篇2
随着“数字化校园”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信息技术为音乐学习创造了新的境界,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和已势在必行。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改变以往音乐欣赏教学目标单一、内容陈旧、教学方单调、教学评价不全面、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等的弊端,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感受到信息技术创设的真实情境,针对问题,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浏览音乐欣赏专题网站,搜集相关的音响、文字、图片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处理,获得全面、立体的审美体验,了解相关文化,提升审美素养,同时也会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二、课题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近年来,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下,借助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的,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条件日臻成熟。
二是探究合作学习策略,所谓探究合作学习,就是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确定问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实验、搜集和处理信息,与小组同伴合作交流信息,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课题实验研究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合作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自学了解与音乐作品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作者生平等,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聆听和感受音乐,使他们感受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的运动中的美和丰富情感,体验心灵的感动。同时,让学生依托网络资源,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应用技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络公德,从而真正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
3、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掌握运用软件制作音乐欣赏专题网站的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4、探索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学科整合是新课改中一个全新的理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我们试图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为推进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全面整合、促使音乐新课改向纵深发展作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四、课题实验研究的内容、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摸式,建立音乐欣赏专题网站,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上自学、小组协作探究、会话讨论等一系列学生参与活动,建构起学生自己的音乐欣赏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我校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以五年级三班为对比班。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比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上网。
五、课题实验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5年2月至7月)
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成员包括:一名教导处副主任、专业音乐教师三人、专业计算机教师二人,课题组成员要进行相关资料查阅、整理,要学习相关的资料、文章、制定可行性研究方案;学习并制作出冀版小学音乐第九册十册各单元音乐欣赏的专题网站,网站内容包括乐曲不同版本的音响资料、与乐曲相关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作曲家的图片、背景文字资料等。
2、实验研究初级阶段(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
这一阶段为初级探索阶段,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实验,对这种欣赏教学的模式进行设计,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对实验方案、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修改。
3、实验的深入阶段(2006.2——2006.8)
定期开展实验研究的研讨活动,如观摩课、研讨课,定期进行形成性的检测和阶段性的小结,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整理典型的课例,教案、总结经验。
4、总结思考阶段(2006.9——2007.1)
六、研究成效
1.通过研究,提高了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协作能力得到加强,这主要表现在:
(1)通过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学生不仅能欣赏到不同版本的同一音乐作品,而且还能通过动画、图像、文字等信息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鉴赏能力,拓展了学生对相关文化的了解,
(2)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音乐欣赏专题网站上的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得出结论,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得到充足发展。
(3)学生学会了“数字化”的学习,音乐欣赏专题网站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根据确定的主题自主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概括,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及处理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在网络上怎样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比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都重要
2.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这主要表现在:
(1)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他们和学生一道操作,一起讨论,一起攻克电脑操作难关,其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有效提高了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
(2)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理解、掌握了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念和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3.我们依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研究,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反思、修改,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网上探究——协作交流——知识(能力)建构——拓展延伸。
七、结论
我们进行的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探究,探索的是在建构学习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新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通过实践研究我们认为:这种新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比传统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先进,课题研究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课题研究也锻炼了我们的教师队伍,同时课题研究的开展也加深了我们对小学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认识,解决了一些小学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中的技术性和理论性问题。
八、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在我们这次课题研究中中,我们研究的是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实验,只是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一个方面,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还应包括很多内容,例如: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浩瀚的音乐资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在现代音乐学习新境界中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等等,这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篇3
一、巧用激励评价,树立学生自信
如在教学《草原就是我的家》创编动作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们自己跟着音乐编创动作,发现平时很胆小的一个小女孩动作做得十分优美,于是我就走到她的面前,朝她竖起大拇指,并对全班同学说:“老师发现咱们班有位小朋友的舞跳得真不错,下面我们请她上来带领大家一起跳好不好?”说完,我用赞许的眼神望着她,她在大家的掌声中自信地走上讲台。从此,音乐课上多了一只小孔雀,她变得越来越自信,人也越来越开朗了。
二、改变评价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每次教完一首歌我都要进行抽测,先让学生自己评价一下,觉得“我会唱”的举手,“我能唱好”的请站起来唱一唱。唱完后,我请同学们互相评价唱得如何。一开始,学生只会说“不错”、“还好”之类的话做很简单的评价,不能做具体的阐述。经过我的一番指导,学生的评价慢慢生动起来,有的学生评价道:“唱歌的声音很动听,表情很丰富。”“我觉得要是能唱得轻快一些,能边唱边表演就更好了。”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学生就会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会朝着他们欣赏者的方向去努力,课堂中的注意力也十分集中,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创新评价方法,激活学生思维
在教学《柳树姑娘》歌曲时,“风儿一吹,甩进池塘”中的“吹”有前倚音,很多学生都没有唱出,只有一位同学唱准了。于是,我就请两位同学分别来演唱这一句,前一位是没有前倚音,后一位是加了前倚音,听后,让学生评价哪位同学唱得好。学生们都喜欢第二位同学的演唱,为什么呢?我趁机出示两句进行对比,并说看谁是火眼金睛,能找出它们的区别。通过观察,学生马上就举起了手,说第二句“吹”有两个音,我及时表扬他说:“你的眼睛真亮!奖励你一片柳叶。那你们说说为什么加了前倚音的,唱起来好听一些呢?”一生说:“没加前倚音的听去很平淡,加了前倚音就不平淡了。”“你听得真认真,很有自己的想法,很好,也奖励你一片柳叶。谁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另一生说:“加了前倚音听上去很活泼。”听了他的发言,我眼睛一亮,用赞许的眼神鼓励他继续说下去。“让我感受到风儿真调皮,和柳树姑娘玩起了游戏,加了前倚音更能表达那种调皮的意境。”说完,我带头鼓掌,说:“你是用心去聆听音乐,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说完后,越来越多的手举起来,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我让学生边唱边跳,表现好的同学都奖励一片柳叶,并在课的结束部分,设计了让得到柳叶的同学上台贴柳叶这一环节,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找准评价时机,促使学生合作
学了《小白船》这首歌后,我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编排,可以是小组唱(队形上要有变化,加入一些适当的动作),可以是加入器乐伴奏。我告诉学生,要充分发挥你们小组每个同学的特长,比一比哪一小组完成得最出色。说完,学生就热火朝天地练起来,我在学生间来回巡视,并适当加以指导。因为是第一次进行小组合作表演,学生的表演效果并不是特别好,为此,我并没有一味地说哪里不好,而是找孩子们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如第一小组的组长很能干,他能根据自己小组成员的特点来编排,发挥了他们小组的优势;第二小组的队形很丰富,值得大家学习;第三小组的歌声很统一,他们很有合作意识,知道大家一起唱时要轻轻地演唱,并且动作很整齐。经过我的点评,学生在以后的小组合作中就明白了:一个小组就是一个整体,要发挥团队精神,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作为音乐教师,一定不要吝啬你的微笑、你的动作、你的眼神、你的语言。”音乐是美好的,它属于每一个人。作家王蒙说过:一个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完全的生活,一个不爱音乐的人也算不上完全地爱着生活的人。让我们采用合理有效的多元化评价,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创建和生成更加积极有效的课堂,让学生自由地徜徉在音乐世界,学会欣赏音乐、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吧!
参考文献
篇4
二、以互动式的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其它传统音乐课不同,音乐课的形式应该是以动为主,并以情引动来帮助学生们进行学习和感悟,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实现美育目标。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即:天真好动、爱玩,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游戏、律动或是舞蹈等来为学生们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和场面并以此来将孩子的天性释放,使得他们可以在诸如唱唱、跳跳、玩玩、动动中的气氛中去感受、感悟音乐。例如:当在学习《玩具兵进行曲》时,教师可以选用律动“请你跟我这样做”,在音乐的带动下模仿各种玩具人物来做拍手、打肩、跺脚等动作,还可以鼓励学生们做自己喜欢动物的动作来参与到课堂之中,使学生们乐在其中,音乐教学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以分组式的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来鼓励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如前所述,小学生的特点是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整堂课没有一定的变化,很容易会使学生们产生疲劳。正是由于小学生的这种特点,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分组法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较难的歌曲,教师可以先在整个班级中进行学唱旋律的练习,然后再进行两组对比练习,即:第一组在进行学唱的过程中,第二组去听;第二组在进行学唱的过程中,第一组去听;最后,两个组进行比赛,看谁唱得好、唱得准。这就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分组的方式来促使每一组都集中注意力,因为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往往具有好胜和好面子的特点,会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好会给整个小组带来不好的表现,所以,两组会更加认真地进行学唱和倾听。
篇5
音乐是用声音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各个学校都开始实施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也因此有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是“教师说,学生听”,重教轻学,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音乐和创造思维的开发,学生没有即兴发挥的机会,只是按照老师设好的“圈”往里钻。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音乐想象思维的发散以及个性想法的体现。素质教育改革以后,一些科学的、具有前沿性的教学模式进入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如果我们在此音乐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来处理好音乐教学过程的几种对立统一关系,避免出现独立性、片面性的问题,将会使音乐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得到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一、教师与学生的对立统一
教育,产生于人类生存的需要,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条中写道:“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2010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之年。2010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纲要》精神。由此可见,国家十分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从而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
教师,是指狭义的教育者,是教育发展的根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教的地位,承担着教的职责。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学生,是指狭义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学的地位,承担着学习和发展的职责。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启迪学生对音乐的灵感以及服务学生对音乐学习过程中的需要,而学生的学习则离不开教师的教授。比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儿童歌曲《小鸭子》的时候,学生不会读音乐课本上的简谱1、2、3、4、5、6、7,那么教师就应该运用各种方法教授和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来使他们熟练掌握读法以及其他的一些音乐知识。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两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二)教师与学生相互对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本质,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亦是如此。教师与学生之间,既有相互统一的联系又是相互对立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可能会为了能够如期的完成教学任务,按照自己的教学安排,要求学生跟上自己的步伐。包括学一些儿歌和简单的音乐知识,教师可能对学生进行强制要求,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而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可能会感觉老师教的内容自己不感兴趣,所以不喜欢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对某个同学比较重视,其他学生会认为老师不平等待人等等。
比如,在小学一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为了赶上其他班级的教学进度,没有循序渐进的按照课堂教学计划,在学生对音乐基本知识没有掌握好的情况下,教授学生《小雨沙沙》这首歌曲。在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过程中,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对歌曲的音准把握不好,唱起来音调会不准;在高音的地方会唱不到既定的音高;在节奏上对音符的掌握不熟练等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会使得学生不喜欢这首歌曲、因为自己没唱好而变得不自信、学生不喜欢老师等。这些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的分歧和矛盾,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对立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教师教授为主导与学生学习为主体的对立统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处理好教师传授为主导与学生学习为主体的关系,使音乐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力的交互过程,使二者和谐统一是非常重要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音乐的主体作用,这样,教与学的关系才能和谐,音乐课的素质教育才能顺利进行。
(一) 以教授为主导作用的发挥
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总理在讲话中提到:“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
因此,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重视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因材施教,使得学生的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有自己的创造见解,鼓励学生进行疑难问答。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音乐课堂重点和难点的设置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扮演了学生求知的启发者和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这种角色。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围绕哪几个方面来引导和教授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呢?
1.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也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制定的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都要立足当前小学音乐课堂的发展,着眼于未来,既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又要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还要保护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性火花,珍惜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独立见解,培养其良好的品德与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贯彻到音乐教学的目标中去,使学生的音乐知识和能力、音乐认知和情感都能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2.传授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向学生传授一些学习方法。音乐教师的教法取决于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法,教师的教要符合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规律,教师上的每一堂课都应尽量讲究音乐学习方法的传授。例如,在新型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听所要教授的儿歌,学生听完以后可以以自由谈论的形式来告诉大家,这首儿歌有什么特点,自己喜欢这首儿歌的哪些方面。学生通过积极的发言,思维得到了开阔,对歌曲内容的基本情绪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通过比较和学生之间的互评达成共识,形成不同的音乐教学方法。
(二)以学习为主体作用的体现
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是一个由认知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教师应让学生拥有更多地自主学习音乐和自主创造音乐的机会。那么,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学习音乐的主体作用呢?
1.赏识学生,引发他们思考
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学生思考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发自内心的赏识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探讨,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信任学生,激发他们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学会学习”也是“学会生存”的前提。在小学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给予信任和支持,学生才真正有可能成为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其次,音乐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参与到音乐课堂学习中去,给学生足够的讨论和练习时间,鼓励学生参与多种有关音乐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和享受音乐知识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三、结语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个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音乐教师的教也离不开学生的学,师生双方都是音乐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正确把握两者间的关系,才能更有力地推动小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正确处理好音乐教学中的教与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实践过程中,音乐教师也将会感到学生越来越有进步,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也将日渐浓厚。通过对立统一规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音乐老师的情感将会得到充分的表现,通过运用自己十分投入的情感、亲切无比的教态以及富有感召力的语言感染学生,将会在愉快平等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得到莫大的欣喜和无限的快乐。而对于小学生来讲,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自己的认知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在和谐愉快的参与中将会获得最直接的音乐经验,也将提高自身对音乐的接受能力,让会使小学生对音乐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爱好,为小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等十一所高等院校哲学教材编写组编[M].哲学基本原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
[2] 哲学研究编辑部编[M].对立统一规律一百例 ―山海人民出版社,1966.
[3] 杨丽苏.新课程音乐教学法: 音乐课堂教学方法与实践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 张娟.如何打造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堂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王昌逵.小学音乐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 郁正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 贵州省教师资格认定中心组编.教师资格考试指南.中学教育学卷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6
一、如何进行小学音乐基础性教育
对于小学音乐的基础性教育,我们应该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的特点,因材施教。新课程改革后,把音乐与故事及游戏相结合,并适当利用多媒体,多元化实施音乐教学,成为课堂的必需品。改变枯燥是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行动,借此让学生在音乐课堂玩起来,使他们融入音乐所要表达的情境中去切身感受。这样寓情于理、寓理于情和寓情于境,寓境于情能让他们对歌曲的含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正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1.低年级的游戏音乐教学法
正如在开始小学低年级《时间像小马车》的教学之前,我会先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时间像什么呢?”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力畅所欲言。然后开始引出当天的教学课程――《时间像小马车》。而对于《时间像小马车》的教学,首先,我选择先给学生一个比较全面的视听享受,这时候多媒体就要发挥作用。比起机械地学唱,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多媒体教学就显得生动而有趣。等歌曲表演视频播放完毕,这首歌曲在同学们脑海中已经有了大概的印象。这时我会让同学们看一下时钟。然后,让同学们把桌椅挪到边上,空出一块地,让他们排成两排。开始教他们骑马扬鞭的姿势,以及边扬鞭边双替踏地的动作,这个动作就好像马儿在奔跑。接着,我清唱,他们跟唱。等学生歌曲练熟点了,开始播放多媒体的伴奏,并让他们把唱歌跟动作一起跟上。听着他们清脆的歌声,看着他们灵活的舞步,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带给音乐老师成就感呢!一堂课下来,学生对于这样蹦蹦跳跳、唱唱闹闹的场景显得十分适应,气氛活跃,也配合得极好。瞧,音乐停了,他们都还在那边骑马扬鞭似的欢乐地跳着,个个小脸笑得跟朵花儿似的。末了,我特意留了5分钟时间,又让同学们看了一下时钟,告诉他们这堂课就要结束了,对比刚才看时钟的时候,时间是不是过得很快呢,就像今天的课程一样――《时间像小马车》,同时告诫他们要好好珍惜时间,不然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溜走了,什么都没剩下。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唱这首歌,而且还让他们懂得这首歌所要表达的意思及道理,更让他们乐于接受,音乐教育的目的便已经达到了。
2.高年级的联想音乐教学法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蹦蹦跳跳实在是太小儿科了,他们需要更高层次的锻炼,这便是开启、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我在教《牧童》这首歌时会提前让学生根据他们所想象的、心目中的牧童形象收集、查找相关资料,并告诉他们答案不是唯一的,鼓励他们描绘与众不同的牧童形象。这个布置让我和同学们收获颇多。课上,同学们纷纷奉献了自己收集的资料。有纯文字的,有图片的,有视频的,还有同学们联想到的相关歌曲的。我先选择了图片的展示,其中有清清的河水边,牧童一手牵着牛儿一手调皮拨弄莲花,尽显童真无邪的可爱画面;有在云雾缭绕的深山牧童骑在牛上若隐若现的墨水画图片;还有在广阔的草原上,牧童一边牧羊一边读书,满脸严肃似乎在思考问题的图片等等。然后由于时间关系,我还选择了学生觉得有相关联系的歌曲《放牛班的春天》给学生欣赏。同时就学生为何选择所共享的图片做了答记者问式的采访,这样的形式可比提问效果好得多。就拨弄莲花的图片,选择该图片的学生觉得他对于牧童的形象脑海里浮现的就是这样调皮可爱的画面;选择深山牧童的学生觉得,以前的小孩子很可惜都没书读还要帮忙放牧,自己有这个机会应该要好好读书;而选择草原牧童的学生是因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选择了这样的图片……同学们因一首歌曲而引发的看法、想法并且还联系到了自身的情况,这已经不仅仅是学习音乐的过程了,更是获取知识、情感培育与体验的过程。
二、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寓教于乐
篇7
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脱离了音乐的特性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很多音乐教师往往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只让儿童聆听音乐和学唱歌曲。其实在教学中会经常发现当儿童在音乐课堂上,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安静地聆听音乐,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加上一些身体动作,这表明儿童天生就具有表现音乐的能力,随着聆听音乐进行身体律动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新课标分析小学阶段的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行为上好奇、好动、好模仿;情感上易兴奋、激动;对具体人和集体能够产生感情;意志品质较薄弱。此阶段的儿童可塑性比较强,在这一阶段通过舞蹈律动,动静结合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儿童的左右脑得到平衡发展,身心也能够得到协调性发展。教师与学生在舞蹈律动的合作互动中,会使儿童感受与他人合作的快乐,为自己能够独立创造舞蹈律动而感到骄傲,潜移默化地树立了儿童的自信心,也从中懂得配合与尊重他人。比如,教师可以以游戏的形式组织一堂节奏训练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讲台前的空地上划上4个大圆圈,每个圆圈里站一位儿童,此时的节奏为“哒、哒、哒、哒”,然后在一二三四的预备口令中四个儿童可以自己随意变化组合,坐在下边的儿童用“哒”读出所变化的节奏。如第二个圆圈里的儿童随着口令跑到第一个圆圈里,节奏就变成“哒哒、空、哒、哒”等,随着节奏熟练之后,可以增加儿童的数量,但是圆圈的数量不变,这样节奏就更为复杂丰富。这样台上儿童不停地创造节奏,台下儿童根据台上儿童的变化读出节奏,非常直观。结合儿童“爱玩”的天性,采用游戏的课堂教学比教师在讲台上讲解乐理知识能够更大地引起儿童的注意,也会很快地感知和理解复杂的节奏形式,还能够锻炼儿童的快速反应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集体合作精神。
二、能引起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兴趣是注意与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与倾向。兴趣是开启儿童注意力阀门的钥匙,而舞蹈律动在音乐课堂中能够刺激儿童多层次的感官感受、多维度地开拓儿童的审美视野。然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大多数儿童都表示他们很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音乐课,归根结底是因为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给儿童呈现的是枯燥的乐理知识、单调乏味的音乐欣赏。舞蹈律动的音乐课堂教学让儿童在美妙的音乐旋律中“动”起来,让他们随着身体的律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当中,通过亲身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得到的感受往往比理性的讲解、仅靠聆听所得到的音乐印象深刻得多。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心情舒畅地体验音乐,不仅能足以引起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会提高儿童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儿童的音乐素质,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比如,小学音乐欣赏课《彼得与狼》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和戏剧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让儿
童想象和扮演作品中的任何一个角色,孩子们可以带上教师提前准备好的道具来扮演作品中的角色,如小英雄彼得、老爷爷、小鸟、鸭子、大灰狼、猎人等角色,并让儿童根据在生活中所理解各个角色的特点根据音乐进行律动。在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儿童结合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动物形象及戏剧性的角色扮演能够极大地引起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儿童的积极性。
篇8
1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因人而异
音乐欣赏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文化素质高的人更容易理解音乐中表达的内涵。比如:对天文感兴趣的人,就比较容易理解《行星组曲》;对唐诗有研究的人,就容易理解《但愿人长久》;熟悉外国文学的人,对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更容易接受。但对于一般人来说,要理解音乐内涵就必须加强对音乐表现手法的理解,掌握音乐欣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还要注重音乐内容的选择。因此,我们要选择一些歌词比较直观、内容容易理解的歌曲。比如《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歌词语言优美、朴实无华、感情真挚,由衷地表达了对祖国的赞颂和爱恋之情。欣赏这一类作品,一般不需要作过多的探究,也不需要借助更多的资料。所以说,在音乐欣赏教学时要因人而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视听结合
鲜艳色彩、生动图像,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象、动画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去。我们应根据教学需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专心地听,只会注重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我们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地帮助学生消化、吸收音乐,学生就会注重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开阔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就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因此,采用视听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3 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有深有浅,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音乐形象本身不同于视觉形象或文学形象。因此,我们在给学生讲授音乐欣赏时,一定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各种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因为丰富的联想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的增强、思维的活跃,会大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例如:听一曲《保卫黄河》,学生被其粗犷、雄浑的气质所感染,会联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坚强、不屈的性格;听一曲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学生会联想到一幅美伦美奂的生活美景:小桥流水、青青草地,牧童横坐牛背,手拿短笛,信口吹奏,怡然自得……这种人们所熟悉的图景,其实正是作品所要塑造的形象,想象得出这些图像,就是联想和想象发挥作用的结果。
篇9
篇10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它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音乐教育形式。它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满足,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那么如何使音乐欣赏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呢?
一、创设情境,资源整合,课堂五彩缤纷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深入学习的前提。”兴趣将会成为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学生兴趣的产生和发展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在欣赏三年级教材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春》一课时,课前,我精心地布置了一下教室,在教室里摆放了几盆鲜花,在黑板上画了树木花草。上课时,我让学生把他们心中的春天用多彩画笔展现出来,学生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在纸上即兴创作,展现出形态各异的春景图。紧接着,我便让学生闭上双眼,欣赏《春》这一课的音乐,通过画面、音乐,给学生以无限的遐想,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而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游戏激趣,课堂魅力无限
课堂教学需要幽默,需要妙趣横生。幽默是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它犹如一根神奇的魔棒,能使语言于瞬间闪烁出耀眼多彩的火花。为了使学生记忆知识有兴趣,我用巧妙的语言、幽默的形象吸引学生。如,学习记忆延长记号,我让学生看看它像什么(眉毛加眼睛,任意延长);将反复记号编成顺口溜:“一扇大门两块板,两个按铃门上装,音乐家门到这里,都得来回走一趟。”这样学生学得容易,轻松记忆,也就爱学了。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低年级的歌曲《红灯红,绿灯绿》中,“红灯停”和“绿灯行”交通规则是重点。如果只靠教师讲解,学生不仅感到枯燥无味,而且印象不深刻。因此,再讲这一内容时,教师扮演交通警察,学生扮演小公民。教师站在已布置好的岗位上,认真地指挥着学生丰足行走,当教师打出红灯时,学生停;当教师打出绿灯时,学生走,同时放歌曲《红灯红,绿灯绿》。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争着来做这个游戏。这样的课堂游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也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乐器演奏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我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观赏赛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乐段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我利用课件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给了学生更多艺术想象和生活联想的空间。最后,我让学生进行分组创编,充分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使欣赏活动达到一个。
四、自由表演,课堂活力四射
新课程强调了教学形式的活动性,而音乐课又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我结合教材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律动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有趣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在歌曲《乔尼干活用一个钉锤》学唱中,我没有一开始就教低年级学生学唱歌曲,先让他们听音乐自由的表演,在第一段乔尼用一个钉锤干活时,低年级学生有的用点头、有的用跺脚、有的用拍手来表示,在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时,低年级学生是手脚并用表示乔尼干活,可在第五段乔尼干活用五个钉锤时,部分低年级学生想不到用什么动作表示五个钉锤,我没有停下来教他们,只是在做我自己想的动作,我发现,他们其中有几个跟我做了起来,头、双手、双脚一起合作表演乔尼干活用五个钉锤,还有两个学生拉起手来表演。通过这种方法的教学,低年级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有表现的自由,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大胆地表达,尽情地抒发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满足低年级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这样既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又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音乐是孩子离不开的伙伴,孩子的发展需要音乐,音乐可以促使孩子的发展。良好的音乐环境,能使孩子在浓厚的歌曲表演兴趣中学习、表演、创造。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中,始终从调动学生兴趣入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音乐的节奏、力度和音色,获得音乐知识,激发审美情趣。
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智育、德育与美育功能,改变以往枯燥的教学,还音乐本来面目,让我们的音乐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音乐课堂里荡漾着学生的欢歌笑语,让学生遨游在音乐的海洋里!
参考文献
《音乐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1
随着音乐教育的深入发展,器乐教学已经逐渐被推广普及。世界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在小学阶段对器乐的教学,而且将之视为培养少年儿童音乐素质的极好手段。在我国,已被国家教委正式列入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成为小学阶段音乐课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一举措,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来“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历史。当前,对器乐教学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推动小学音乐教育的前进与发展。
一、器乐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现阶段,小学音乐课上教学所使用的器乐就是竖笛和电子琴。首先,从意义上来说,人的大脑是由左、右半球所组成的,其中有些地方是特殊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开发其智力的重要途径。比如,当学生在学习吹奏的时候,双手必须做精细、灵巧的动作,这就使大脑相应区域的活动力被激发了出来,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许多科研成果表明,当学生学习与演奏乐器时,由于左右手指经常运动,使得反应更加灵敏,智力得到开发,而且对左半球与右半球的协调、平衡、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与影响。这种智力的促进与开发,不仅表现在反应灵敏、思想开阔上,也表现在观察力敏锐、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等方面。其次,从价值上来说,考虑到普通家庭的具体情况,应该尽量采用一种价格比较低而且又正规的乐器。竖笛和电子琴就是这类乐器中比较适合的一种。
二、挖掘学生的内在创造力
培养演奏器乐的学生,应尊重作曲家的意图,尊重那些在音乐作品中所固有的客观因素和不变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理解和解释艺术的本质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非常重要,墨守陈规地追求所谓的“正确”表演,很容易走向呆板,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际上,学生需要的不是那些“什么都懂”的教师,而是能传授探究创新方法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常常会引导学生思考,发挥他们自身的想象力。学生的创作个性都是从知识、文化和生活的学习中吸取营养的,这常常被教师所忽略。一位古代哲学家曾经这样说道:“学生不是待装知识的船只,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这话很有哲理性,学生的火把要靠教师点燃,燃料就是知识和文化,就是教师调动学生创造能力的艺术。所有明智的教师在教授技能的同时,更要使学生各方面的知识都能够得到补充,这才是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三、情感在器乐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是人类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在器乐教学中,情感教育是第一位的,并且贯穿于整个器乐教学之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表现能力,运用各种技能技巧,让他们主动地去创造各种美妙的音响效果,能增强学生的音乐情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体验情感,并转化为自己独特的音乐感受,通过具体的器乐演奏的形式表达出来。人们对音乐的认识,是在欣赏与分析的过程中进行的。音乐艺术作为人类高级文明的产物,既以独特、客观的感性形式存在,又常常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因此,音乐只被大概地、模糊地感知是不够的,重赏轻析或只是满足于模糊的感性认识的教学,会使学生时常陷入“听不懂”的境地。所以,加强对理性因素的注意和把握,才能真正认识音乐,这对提高和培养器乐演奏人员的技巧、技能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音乐又是一个流动的过程,音乐本身所固有的特点需要器乐演奏者做更多更深的了解。如: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的基本音响特性,旋律、音阶等基本结构形态,在音响效果方面如纵横起伏的旋律,音响在引导、过渡、交接等细节上的具体特点等等。只有让学生对这些进行理性的学习,才能具备良好的感知音乐作品的能力。理性的学习是为了帮助感性认识的提高,认识音乐的能力和效率,了解和分析音乐艺术使用的特定材料,遵循艺术规律及其审美追求,能使器乐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条理化,进而更能领会音乐作品的结构、思想以及手段的内涵。我们的学生,在演奏教学曲目的过程当中,应以感性的理解,体会歌曲的意境。
四、反复聆听,轻松学唱
反复聆听是学好音乐的基础,咬字清楚是轻松唱好歌曲的关键。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每一节音乐课,我都会分别选择采用适合于教学的不同乐器进行教学。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老师像妈妈》这支歌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聆听我用二胡演奏的旋律,指导熟悉旋律、会唱旋律,我注重了培养学生聆听旋律的良好习惯。以琴声引导学生唱歌词,确有唱不准确的地方,教师再次进行范唱和反复弹奏给予纠正,这种听唱结合、以琴代声的教学方法,学生喜闻乐见,容易连贯地直接唱好唱准歌词,也能更好地唱好旋律和节奏。这首歌,通过以上教学,学生琅琅上口,不但唱得好,而且唱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总之,器乐表演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所有演奏器乐的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去解释和反映艺术家的内心世界,通过自己的技能、形体变化和表情变化来展现音乐作品的全部内涵,给人们以最美好的享受。因此,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调整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加强创新能力,跟上时代步伐,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器乐表演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当代音乐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音乐教学是很重要的,它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小学阶段又是给音乐艺术打基础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深入挖掘学生学习音乐的潜力,广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一些适合音乐课教学使用的乐器,配合辅助音乐课教学,使学生在学习音乐和训练音乐的过程中,去获取陶冶情操、潜移默化、开拓进取、咬字清楚、轻松演唱的良好效果,同时也使学生在将来学习声乐的道路上越走越靓丽。
文献参考:
[1]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篇12
1.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童年期,是儿童长身体、学知识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能够逐渐形成自己见解,对喜欢的、有趣的音乐学习内容可以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是童年期的孩子情绪不稳定,情感带有短促和爆发性的特点。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弱,随意性较强,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干扰而分散注意力,有一定的逆反心理,音乐兴趣还不稳定。加之有些学生存在功利思想,对音乐学习重视不够,在欣赏不熟悉的音乐作品时,会觉得迷茫,对音乐产生厌倦。
2.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的角色表现为理性的塑造者,还没有真正由传统的知识垄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音乐教学当中教师强调传授书本知识、重视技能训练,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唱、学生跟唱。在这种传统的口传心授式、讲解式、模仿式的教学方式影响下,音乐课堂缺失了音乐所特有的聆听、体验、表现与创造的特质。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体性,制约着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二、小学音乐课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1.以听为主,创设情境,强调情感体验
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中心点是“听”,而围绕“听”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则是欣赏者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欣赏时泛听、精听和细听相结合,让学生分析音乐的特点,分享自身的感受。同时教师要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创设以情育人的课堂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积极地感受音乐的特点和情绪,体验和把握音乐的基本内涵。
2.恰当采用直观教学,结合经验欣赏音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仅仅用听觉是不够的,还必须恰当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如借用影视画面的感觉,发挥听觉与视觉的联觉作用,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音乐。同时在欣赏教学时还要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唱歌、演奏、律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当中。
3.适当的讲解和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逻辑思维主要表现在对作品的理解认识与分析方面,它不仅包括音乐内容在通过形象思维感受后的理性定位,而且要从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如: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一直以来教师对于音乐作品的分析都只是讲解某一部作品反映了什么,并没有教会学生怎样去欣赏音乐,所以老师的讲解要力求精练、生动,多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表达,并注意讲解的时机,多采用简要提示后倾听音乐,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经过讨论、思考、探索后教师做出必要的讲解和提示。
4.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应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知音乐的创造能力。如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画、故事、诗歌等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也可以结合音乐进行律动创造表演,随音乐拍手、跺脚、捻指,做即兴音乐表演或误舞蹈动作。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把学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运用到表演创作等实践活动中去。
总之,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还将影响其潜在素质和能力的发挥,使学生在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其学科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并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巧妙设计教学方法,才能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篇13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而言,很难理解课本上乐谱中的音乐术语,对于一个陌生的东西,孩子有的好奇,有的不耐烦,而针对不同的孩子,老师应该有不同的方法。老师在上课之前可以稍微的和孩子谈谈心,了解孩子喜欢什么,针对孩子喜欢的事物去进行教学。比如孩子喜欢白雪公主的故事,那我会将钢琴中的do到si7个音符说成是7个小矮人,孩子自己则是白雪公主,他们都住在一片大的森林中,钢琴就是这个森林,而在森林中,有白色的大树和黑色的大树,每个小矮人住在不同的大树下等等,让儿童自己和他们做好朋友。这样孩子对于乐谱中的乐音并不是抽象的认识,用儿童自己的语言描述,也较容易提高孩子对学习乐谱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1]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也是十分重要的。针对不同兴趣的儿童选择不同的方法。例如,我会把几个学生分别扮演成不同的水果,每个水果都有一个五线谱中的唱名,我弹到哪个音,哪个学生蹲下,就这样,利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做了这个游戏,他们不仅得到了活动还学到了知识,他们很高兴,我也高兴。
2.唱谱提高儿童对音高、时值的认识
“法国文学家雨果有这样一句话: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音符的识记、节奏的识记是在歌唱乐曲之前的必修课。从最基础的时值开始,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切分节等对于能够理解的孩子而言,只需记忆,而对于不能够理解的孩子而言,则需要老师的变相解释,“比如一个四分音符,可能孩子还不能理解什么叫四分音符,于是我们可以以儿童能够理解的词语来代替它,告诉孩子这个像小蝌蚪样的四分音符是一拍,一拍在我们唱谱中可以用手来做示范,打拍子一个蝌蚪(四分音符)就是双手合起来再打开的过程,那像乒乓球拍样的二分音符是两拍,它的示范就是双手合起再打开,连续做两遍等等,让儿童跟着老师一起唱。以此类推。
3.唱谱对于“节奏”的重要性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在识谱教学中,孩子对节奏的理解不应停留在数学关系上,也不应是从字面上认识了音符的时值、倍数关系就算掌握了节奏,实际上节奏源于生活。节奏中节奏感的培养也很重要。节奏感的基础,是拍感准确。拍感准,也就是能准确掌握每拍的时值。在教孩子节奏时,我们会发现有些儿童很难理解音符的时值长短与休止符。因此,在节奏的教学上,教师要按照儿童的兴趣特征,采用画上图画或者用形象比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