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篇1

现阶段,我国的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将审美作为音乐教学开展的核心,并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为中小学学生的全面培养做努力是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理念和关键指导思想。在以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将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引入课堂,促使学生对我国音乐历史和文化进行充分的掌握,从而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因此为我国综合型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制定教学策略

(一)应用创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创编活动的有效实施,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抓住课堂活动中的细节,鼓励学生应用发散性思维展开思考,从而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中小学学生的日常生活通常相对丰富,课余活动较多,而生活中存在大量的节奏,这些节奏对音乐艺术作品的内涵、情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抓住这一机遇,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学习中切实存在的“铃铃铃,铃铃铃,下课了”等节奏,自主的展开音乐设计,并逐渐增加难度。这种创编活动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思考和大胆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得到了培养,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充满特色的音乐课结尾

在设计音乐课程结尾的过程中,应努力做到首尾呼应。例如,在进行《光辉的历程》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程之初,应以《当兵的人》一首歌作为开头,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紧紧围绕“当兵”这一主题展开教学。而在课程的尾声部分,应将《中国军歌》作为结束曲。这样首尾呼应的教学模式,充满了特色,学生在对类似歌曲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此类型音乐中雄壮有力的特点,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这样一首曲调、节奏的背景下走出课堂。生动、个性的音乐课程结尾设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根据学生特点科学应用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根据学生喜好选择并应用教学模式,更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新时期,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而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仅仅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展开,才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对知识进行思考和掌握。

例如,在进行“节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实际存在的“节奏”,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各自进行思考,并通过合作提升任务完成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促使学生对大量的音乐信息进行搜集,并对节奏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还可以增加对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的应用,新鲜的事物能够有效吸引中小学学生注意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为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人文素养,能够极大的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而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也能够从小培养其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对于学生内在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现阶段,为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我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增加音乐教学比例,并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实现人才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静玉,丛林.多声声乐表演课中获得的启迪——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式的拓展[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4).

[2]袁国贤.回归本位教学关注内涵发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思想的核心及策略[J].音乐天地,2014,(07).

[3]周顺平.论高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基于两份调查结果的评价与分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15,(03).

[4]袁国贤.回归本位教学关注内涵发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思想的核心及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5).

[5]刘畅.生态系统理论:一个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新思路[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02).

篇2

一、前言

奥尔夫教学法是德国著名音乐家奥尔夫所创。其实质是通过节奏让小学生来创造他们自己的音乐。该教学法并不要求很快就能教会学生歌唱、奏乐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不要求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内容进行完全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形成一些新的东西。探讨奥尔夫教学法融入音乐教育体系的可行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奥尔夫教学体系在音乐学科教育中的应用

1.节奏单元提取与巩固:让小学生从顺口溜、童谣、诗歌或小学生熟悉的事物名称中提取出最简单的节奏单元。这些最简单的元素性节奏单元被奥尔夫称作"节奏基石"。"节奏基石"是一种最容易被掌握的材料,可供小学生建造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大厦。然后,教师用范例引导小学生用各种替换词来连续朗诵这些节奏单元。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小学生熟悉这些节奏单元的记谱法,并逐步要求小学生按谱即兴填词,或按自己朗诵的节奏去记谱。

2.节奏单元的迁移与发展:教师用范例来引导小学生用声势动作来连续表现这些节奏单元。最初可做"回升游戏",熟练后可做其他身体动作。还可进一步用"接龙游戏"的方法来进行练习。教师将小学生掌握的节奏单元,引导小学生按教师提供的模式及规模连接成节奏短句。教师引导小学生为自己创作的短句填词,或创编声势动作。在这种活动中,教师还须引导小学生去细心感受和欣赏不同嗓音在音色上的变化,也须引导小学生去细心感受和欣赏不同身体动作所发出的音色效果,或不同动作序列所发生的音色序列。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主要特点

1.综合性

奥尔夫认为,音乐、动作和语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奥尔夫说:"元素性音乐永远不单是音乐本身,它是同音乐、舞蹈(身体动作)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必须由人们自己创造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合奏者参与到音乐中去。"

2.美育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认为,对学生进行美育,就是对感觉系统进行的训练。谢平认为,音乐欣赏的教学方法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把音乐的重要内涵于无言中让学生体会到。金奉则认为,重视音乐实践和积极参与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审美愉悦是原本性音乐教育在情感体验方式上的重要特征。而这一点与我国古代乐教中的"寓教于乐"观点是相同的,而且与我国现行的音乐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想相吻合。

四、奥尔夫教学体系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要求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而奥尔夫教学法的提出却弥补了没有基础,没有高级教具时怎样让音乐贫民化的方法。例如教正三和弦:用红绿蓝贴纸将音条乐器贴成3种颜色。取出道具,对学生说伸出什么颜色的道具,你们就敲那个颜色的音条。几次之后换学生来拿道具指挥演奏。接下来,取出3色纸板放在地上,站在哪个颜色上,学生就敲哪个颜色的音条,这次开始加上唱歌了。几次之后,当一部分学生已经会跟着他的旋律哼唱的时候,就让学生自己唱,自己敲,老师只是在学生想不起来的时候加以提醒,等到学生熟练掌握的时候,再开始分出一部分学生进行打击乐演奏。配合熟练以后,再分出一部分学生进行简单的律动。最后进行合作演出。这个课例很好的将歌曲、和声、乐器演奏、舞蹈等编汇成一个演出节目,体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综合性。

2.以游戏为载体,创设愉快氛围

音乐是一种本能的需要,是享受快乐的过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教师不会要求孩子怎么做,更不会要求孩子跟着做,而只会不断地给一些语言暗示,在音乐的伴奏下,自己寻找感觉。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不用担心"学不会"而徒增心理负担,只会在活动中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如奥尔夫音乐中用得很多的一种活动,跟老师的节奏随意走动。刚开始只是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区别,也就是平步走和快步走的区别,但慢慢会加入二分(慢步),或刮胡(拐弯)的声音,孩子们很乐衷于这样听节奏随意的走动,他们会开心地跟着音乐的变化做一些自编自导的动作,甚至表情,他们会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3.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实践运用的过程

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理念以及基本内容引入钢琴教学,选择最适合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群体(6-12)岁的学前小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节奏旋律

小学生对节奏感十分敏感,听到节奏感强的音乐身体就会不由自主的动起来,结合这个特点对小学生节奏、旋律的练习方法主要有:

(1)结合语言

主要以四二、四四拍子作为教学起点

例1,小汤1册初学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结合练习如下:

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家---|

例2:《不再麻烦好妈妈》教学案例及反思

1.案例背景

今年我任教的是二年级的音乐课。这些学生刚从一年级升上来,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在家里的小皇帝。很多老师都这样说:"现在的学生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身在福中不知福啊!"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我选定了一首新教材的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希望能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感受快乐的劳动,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好情操

2.案例过程

(一)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教师里面来了这么多老师,让我们向他们问声好吧:

演唱歌曲《早上好》。

师:让我们现在开始我们快乐的音乐课吧!我们先跟着音乐一起来放松一下。

听《劳动最光荣》音乐进行律动,会唱的小朋友跟着一起唱。

师:刚才歌曲里面唱到了谁?我们不应该向谁学习?应该向谁学习?

生:好多小动物,不应该向小蝴蝶学习,应该向小蜜蜂、小喜鹊它们学习。

师:对,因为劳动最光荣。

请几个创编歌词的小朋友上来,用他们自己的动作来表现你们的歌词。请同学们评价他们的动作,或做出自己认为更形象的动作。(选择几个小朋友的创编歌词(表演动作简单形象的)来集体演唱、表演。(不规定动作,请小朋友自由发挥自己的想法来表演)。

除了帮助妈妈,我们还可以帮助谁做什么事情呢?

生:我们可以帮奶奶、爷爷、爸爸、老师、同学等等。

你们能帮老师做些什么呢?擦黑板,收作业,关电扇......我们来唱一唱吧。(跟着伴奏音乐来演唱和表演)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不断的加强对新奥尔夫教学体系的研究,可以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这对于教学来说意义重大,需要不断的加强研究。

篇3

一、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利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情境不仅具有趣味性,还具有实践性,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完全相符。在新课改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化的今天,小学音乐老师要按照新课标要求,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还要使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艺术细胞,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1]。在音乐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身体各个器官都能得到活动,从而增强音乐表现力。小学生认知能力非常弱,知识面也比较狭窄,但是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音乐老师可以抓住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征,在教学中创建一个适当的教学情境,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开展一些角色扮演或角色模仿的活动。例如,在学习《动物狂欢节》这首歌曲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自己喜欢的各种动物,比如猴子、兔子、小鸡、松鼠等。与此同时,音乐老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音乐背景和森林图片,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仿佛真的置身在森林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些动物的叫声。同时,为了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音乐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一边模仿这些动物的叫声一边模仿这些动物走路时的样子,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教学活动之中,既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又能有效提高音乐教学效率。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渗透到教学领域之中,给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和便利。音乐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集视频、图片、声音于一体,具有动态化的特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多个感官充分调动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还能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2]。音乐老师要抓住这一点,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鉴赏教学。例如,在学习《蓝色多瑙河》这首歌曲的时候,音乐老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多瑙河的景色,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听到的乐曲,讲一讲自己听到这首歌曲的感觉,可以是忧伤,可以是美好,也可以是自由自在,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小学生有着争强好胜的心理,而且这首曲子的旋律和节奏十分动听,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学生们都没见过多瑙河的样子,通过引入多媒体,学生可以加深对乐曲情感的理解。在听歌曲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音乐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这种音乐鉴赏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强化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知识源于生活,所以教学活动也要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为生活提供服务,这样才能将教学的力量最大程度发挥出来[3]。因此,音乐老师可以结合教学要求适当开展一些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学习音乐。例如,在欣赏《花儿拍手笑》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到校园之中,去真实感受各种美丽的鲜花。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花朵进行分类,讨论各种花朵的特点,感受花儿的生命力,或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围绕“花儿”编写歌词等。又如,在学习“高音和低音”这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七个瓶子,然后在这七个瓶子中分别装上不同分量的水,再敲击这些瓶子,感受声音的不同。这些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可以加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增加学生对音乐的亲切感。这些用来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学资源都具有生活化的特点,是学生所熟知的,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想象力,提高其参与性。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采取愉悦化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也在兴趣的指导下得到提高,同时,对于音乐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音乐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通过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以及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策略的几点尝试与思考[J].张晓旭.学周刊.2017(14):17-22.

篇4

一、兴趣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潜在动力。在开展合唱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兴趣,这样才能提高积极性。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于自身感兴趣的事物投入的注意力会多一些,因此要进行正确的兴趣引导,让小学生对合唱产生兴趣。具体的方法还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规划,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引导方法。首先从自身方面进行引导,教师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启蒙意义,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在合唱教学中也是一样,教师可以先加强综合素质,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展现人格魅力,让学生感受到合唱学习的魅力。小学生的兴趣点和成人不太一样,可能对于某一学科的喜欢只是出于对这一学科教师的喜爱,因此,教师应该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小学生喜欢自己,然后在自己的带领下逐渐喜欢上合唱。另外就是选择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合唱歌曲,作为兴趣的切入点,让学生愿意参与到合唱练习中来,比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比较轻快的歌曲,可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一般来说是受学生喜爱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这样的歌曲作为合唱曲目来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和鉴赏能力,逐渐对合唱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技巧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合唱并不是简单的唱歌,需要多个声部的配合才能演绎出完美的歌曲,各个声部之间要互相协调,达到平衡统一才能完美演绎歌曲。合唱也是讲究方法技巧的,不论是气息的控制还是各声部之间的配合、音准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唱技巧,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合唱技巧,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先要让学生控制好自己的呼吸,调整气息,掌握好呼吸的节奏才能使演唱更加平稳,通过一些吸气呼气的训练加强学生的气息控制技巧,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不断训练这一技巧,通过有效的示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让学生保持身体直立,面部放松,自然呼吸,反复练习,最终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呼吸。另外在换气的时候,也要采取平和的方式,尽量均匀平和,避免出现大幅度的换气影响合唱的效果。还有就是节奏的把握,对于学生音准以及节奏把握还需要加强练习,如果音准达不到理想的要求,就会严重影响整体的和谐,即使是一个学生的音准没有把控好,也会严重影响这个合唱团队的水平,因此一定要加强音阶以及音准的练习,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渐掌握演唱的技巧,把握好音准和节奏。比如,在学习《爱我中华》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分声部合唱练习一下,互相找一下存在的音准问题,并且指出,改正明显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寻找问题,将出现的问题罗列出来,一一进行指导,按照教师的指挥演唱正确的音阶。一般来说,通过交流讨论,存在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解决合唱中出现的音准问题,掌握合唱技巧,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调整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度

在合唱教学中,声部的划分要按照一定的原则,根据每个学生音质音色分成不同的声部,但是在演唱过程中各个声部之间的配合存在一定的难度,不同声部的学生要唱好不同音高的声音,否则很容易出现相似声部之间弄混或是串音的现象。如果歌曲演唱的难度确实比较大,小学生对于各个声部的把握比较困难,就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选择降低声部或者是改变声部的方式让学生适应,调整到符合学生认知的难度。不能用难度太大的歌曲要求学生,以免小学生产生畏惧和消极的心理,对合唱学习失去信心,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难度,让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学习,从而感受到合唱带来的乐趣。比如,《我相信》中,可能副歌部分的音比较高,教师可以适当降一两个音阶,降低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把握。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教学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需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让学生对合唱感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另外,合唱技巧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包括气息控制以及节奏把握,让学生能够有技巧地演唱歌曲,做到各声部之间互相配合,协调演唱,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一些难度,以达到轻松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2.异质分组。它与“同质分组”相反,是根据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际,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将学习优秀的学生平均分配到每个小组之中,其目的是发挥学优生的表率和榜样的作用。这种分组能较好地平衡班级小组中的学习水平,避免同质分组中出现的“优者更优,弱者更弱”的两级分化现象,但也容易形成“一人独霸”的局面。

3.自由分组。即根据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际,提倡学生自由搭配组成学习小组。这种分组的优点是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同学友谊深厚的程度自由结合,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缺点是增加了教学中管理的难度。

以上三种分组,各有优缺点。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灵活掌握。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分组,组与组之间可以根据具体的学情,进行灵活变换。变换的主要依据就是要以优势互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二、实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

1.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夯实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首先,音乐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要把教学内容理解透彻,精心地进行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设计,明确所要体现的新课改理念,做到教学内容与新课改理念二者有机统一。其次,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一定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新理念的体现。最后,要认真分析教材的重、难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策略,以达到尽快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需要。只有这样认真仔细地钻研教材,备好每节课的每个细节,才能上好每节音乐课,为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牢固的基础。

2.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小学生而言,不但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且极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以达到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教师可在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融入生活,感受到音乐所蕴含的无穷魅力,激发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强烈兴趣,。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强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是新的课程标准对每一位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音乐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案例的同时,务必将“个体差异”这个因素融入其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通过课上观察、提问,课下走访、调查等手段,认真地对所任班级进行学情“摸底”,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熟悉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对处于不同认知结构层面的同学,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才能让每个同学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相应的提高,使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评价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应该着眼于有利于改进教学,侧重于学生的发展,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力求评价的多元化、情感化和科学化。评价的形式主要有“师评”“生评”和“自评”三种。具体地说,可以围绕小学生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划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1.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评价。这种评价主要依据其课堂教学的目标去进行实施,即以唱游律动为评价的主体,主要应该看小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如何,强调简单活泼的节奏,自发形象的动作,以及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冲动和心灵感应所体现出的对音乐的浓浓的情趣。

2.小学中年级的教学评价。这种评价主要依据是以培养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为主要评价目标,以器乐教学为评价的主体,强调结合器乐吹奏训练,培养学生体验音乐的能力,在人人参与的直观教学中解决音准、节奏、吐音、气息等问题,引导他们准确辨别音与音之间的差异,培养他们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一丝不苟的意志品质。

篇6

孙亚玲在《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中提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教学效益三者的有机整合。”具体而言,以教学效益为前提,进行有教学效率和效果的课堂教学,并且最终教学成果是效益性的,方可评价为有效性教学。

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针对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五个有效因素,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可分为教学准备策略、因材施教策略和教学监控策略。

(一)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过程应起始于教学准备,教学目标、内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媒体选择、教学环境设计等应在准备阶段完成。

1、音乐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细化分解,它为教学过程提供了设计的规范参考,起到了导向、规划、激励和评价的综合作用,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关键。音乐教学目标分为:情感目标、价值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知识与技能目标。那么,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呢?音乐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段音乐教学情感目标的不同层级,思考本课要达到怎么的情感目标。接着选出知识点和技能点,排出主次先后顺序,利用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主动找到支撑这个情感目标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2、设计教学内容

音乐教学内容包括教师教学过程所使用到的、涉及到的所有电子材料、实质材料、教学方法等。音乐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分析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情感要素和知识技能。教师需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理念,兼顾广度和深度地筛选和使用教材或者进行教材整合利用,才能做好充分的教学内容准备。教学内容的设计还应遵循以下三点:(1)知识序和认知序的结合。例如从未知到感知到理解、从抽象到具体、从难到易等都属于学习者的认知序。只有通过对音乐教材的合理组织,把音乐教材的合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起立才会有利于学生快速地掌握音乐知识。(2)网络化。音乐知识的组成有纵横两方面。不同层次音乐知识的脉络和同一层次不同知识间的联系,相互渗透等形成音乐知识网络化,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时可以左右逢源,上下贯通。(3)最优化。教师组织教学内容时,需要有全局观,统筹协调各部分内容的相互之约与协调,符合系统论“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规律,达到最优化效果。

3、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选取、教学媒体选择等,都需要以学情分析为基础和依据。学情分析应包含以下三点:(1)学生学习态度分析。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师生谈话和查阅音乐学习者经历等。(2)学生学科基础分析。了解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有利于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到展开教学的合适的切入点。(3)学生背景知识分析。了解学习者通过各个渠道习得的音乐知识,知道学生的知识结构里面哪些知识哪些是错误的、不恰当,在教学中及时纠正学生们错误的认识,避免了新知识在学生知识结构里的新建构受到歪曲的影响。

4、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拟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所选择的教学活动的方法、方式的总称。例如音乐教师要讲解谱号,调号等记谱知识,又或是阐明某种乐器及其发声原理时,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一般会选择讲授法,而媒体的选择上会采取视觉类媒体进行音乐教学。

5、设计教学环境

当音乐教师的课已经设计出来了,课堂所需要的教学环境也会在音乐教师的构想当中。例如课堂上内容需要什么样的教具,需要什么样调式的教学气氛等。

(二)因材施教策略

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方式、学科基础等综合差异,以发挥学生长处弥补学生不足为目的,针对性的选择适合每一个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效果上的体现为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习信息得到增强。因材施教策略可分三种:

1、音乐课堂教学中针对年龄差异的教学策略

年龄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注意、记忆等方面。根据年龄阶段不同,思维可分为四个阶段:0-2岁的“感知和动作阶段”、约2-7岁的“前运算阶段”、约7-11岁的“具体运算阶段”、约11-15岁的“形式运算阶段”。在注意力方面,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记忆方面,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机械识记、无意识记减少,意义识记、有意识记逐步增加。因此,根据学生在思维、记忆、注意等方面的阶段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安排是非常重要的。

2、音乐课堂教学中针对性别差异的教学策略

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认知差异、自我意识差异和行为差异三方面。例如男女性在认知的思维方式差异方面,男性比较偏向于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方面明显优于女生性;女性一般表现为擅长形象思维,求同思维发展较好,求异思维反正不足,思维容易定势。在自我意识方面表现为自我认识方面。

3、音乐课堂教学中针对认知方式差异的教学策略

(1)音乐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差异是指人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采取与众不同的方式。音乐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包括知觉方式差异。a.知觉方式差异。分为:场独立和场依存型,分析型、综合型、分析综合型等。b.记忆方式差异。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和混合型。c.思维方式差异。分为:艺术型、思维型、中间型。d.认知反应方式差异。分为:冲动型和思考型。(2)针对认知方式的教学策略①首先必须帮学生认清自己的认知方式。学生在充分了解自己的认知方式的优劣时才会在音乐学习中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主动地吸取其他学习方法来调整自己的音乐学习,音乐教学的效果将会得到大幅度提高。②采取两种不同的适配策略。音乐教师应该明白不同的认知方式都有着自己的优劣方面,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采取与自己认知方式一致的认知方式来发挥学生长处,或者采取与自己认知方式不一致的认知方式进行弥补性的教学策略,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③教师需能提供多种模式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方式的优劣,提供相应的适配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音乐教师要懂得累积和运用教学经验,根据不同的课堂环境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给学生们提供多种模式的教学,创设高效课堂。

(三)教学监控策略

对教学实施教学监控,通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保证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音乐教师对音乐教学的自我控制可以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教师对自己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2.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自我监察。课后进行教学反思、自我评价和反馈。3.自我调整。音乐教师通过对课堂进行反思、评价和反馈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调节和修正,优化课堂效果。

篇7

一、以学情为“基”,准确预设教学目标

“学情”主要指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学习的情况,学习的需要等。从学习者的角度看,教师的教不过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辅助资源。所以,“教”“学”必须统一,不仅仅是时代的潮流,更是教学内在生命的逻辑起点。

(一)立足学生认知起点,目标定位合理化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教师预设教学目标时,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正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现有的音乐理论素养和音乐技能水平进行一定的了解和分析。

(二)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目标预设分层化

【案例片段】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九册《外婆的澎湖湾》

所执教的班级是自己从一年级带上来的“嫡系”班级,对每个班级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都比较清楚,同年级的各个班由于本身生源不同,家庭所接受的音乐素养不一;以及各班上课纪律好差不一,导致听课效果也不同,导致各个班级在音乐表现、创造、演唱等音乐素养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A班:由于整个班级纪律教差学生从农村转入的较多,课外学习器乐的孩子不多,“跑音”的孩子较其他班级多一些,因此,在合唱能力、音乐表现等方面音乐素养较其他班级都差一些。

B班:虽然这个班学生的音乐想象、创作稍差一些,但班级纪律很好,特别是音色纯净、统一,因此,在演唱方面较其他班级好许多。

C班:这是全年级相对的“尖子”班,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比较全面,有一半的孩子有舞蹈、器乐、歌唱等特长。在音乐表现、创作上更胜其他班级一筹,特别是对歌曲演唱的二度处理、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较其他班级好许多。

根据每班孩子不同的“最近发展区”,我设置了三层递进式学习目标:

A班:能用准确、和谐的歌声演唱二部合唱歌曲,体验、感受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B班: 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歌进行简单地力度、音色、情感处理,能用和谐、美妙、深情的歌声表达对教师的感激与爱戴之情。

C班:在准确歌唱二声部歌曲的基础上,能自主对歌曲用同音之声、轮唱等简单地合唱手法进行歌曲再创作,用歌声表现对教师的爱戴、感激。

在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给予点拨与引导,使每位孩子都迈向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在一次对外开课活动中,我将C班作为展示班级,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这一环节引发了孩子们极大的创作热忱,也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在次年的市艺术节上,C班还作为班级合唱团进行交流演出,受到了高度的赞誉。

上述案例中,针对学生能力发展差异,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目标,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选择,既尊重了学生,又能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提高了教学目标设置的合适度,增强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性,真正起到教学目标的导向、调控、评价作用,成为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让每位孩子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二、以学情为“架”,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正是从这样的学习观出发,教师应将设计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身上来,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设计“学案”,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中,教师应多让学生去参与、去操作、去表现、去创造,把“教”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呈现为“学”的过程。

立足文本,找准教与学的起点。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和谐双边活动,我们教学时总是力求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共振。如何谱好这首和谐之音,前提有两个:教和学。教即教师要深钻教材,研读文本,努力使自己与文本、与编者、作者产生共鸣,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正确地制定教学的重难点。学就是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教学策略的制定提供坚实的基础。

【案例片段】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一册《大家来劳动》

歌曲《大家来劳动》一首描绘劳动生活的创作歌曲,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大家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努力劳动的情景。而本课施教的对象是进入小学才两个月的一年级孩子,我从低段学生的好动、善于模仿的特点,容易被具体的场景所感染。于是,我改变以往的聆听、范唱等常规教法的角度设计,通过创设来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简单有效的擦桌子、扫地、定钉子等学习情境,通过多种形式游戏,让学生在感受体验、聆听模仿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加深对音乐知识的感知,技能的掌握和巩固,同时,让多层次的节奏练习、多声部的合唱教学有效渗透于音乐课堂,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循序渐进的无痕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篇8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像一个知识的容器,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这样单调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怎么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呢?学生没有积极参与的音乐教学都会事倍而功半。毕竟,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例如教学发声练习时,很多老师总是这样:mimimimamama……有的学生不是笑就是做鬼脸,效果很不好,虽然有几分钟的发声练习,可都是应付了事。这引起了我的思考:这些发声练习是不是太“专业”?有必要这样练习吗?我认为除了教给学生歌唱的方法之外,重点应该给学生心理暗示,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你们的声音真是太美了,我很想再欣赏一遍!”“你们真棒,这么难唱的句子都难不住你们,老师真为你们的聪明能干高兴!”……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三个教学因素中,如果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音乐课教学就会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子”,既站不起来,又深入不下去。

3.让音乐课走出课堂

音乐教学是以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目标,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基和服务的,如果一味地“作秀”,让学生被动地“凑热闹”,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进行个体学习,不能自己探究,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永远是一句空话。关注我国近年的音乐实践,很容易发现这个现象:很多音乐老师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上。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看这节课学生记了多少乐理知识,会唱了多少歌谱。让我们的音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即把音乐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音乐知识带到生活中去,以点缀生活、表现生活,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篇9

二、小学音乐活跃课堂氛围的构建策略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营造活跃氛围

小学生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使其具有活泼好动、自制力弱、好奇心强等特征,枯燥的音乐内容与音乐课堂难免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如果在音乐课堂中引入生活化因素,让学生于熟悉和生动的生活情境中体验音乐的趣味,课堂氛围会迅速高涨,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音乐来源于生活,是用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微妙感受,音乐的魅力在生活现象的表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音乐学习巧妙结合,将音乐教学生活化,教会学生用生活的思维学习与感悟音乐很重要。例如,在《小星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们将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星星的形状和样貌凭印象画下来,并在自己绘画的旁边用简单的文字来描述星星的特征。这样在《小星星》歌词的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使学生们将歌词与自身心目中生活中的星星联系起来,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很快了解歌词的意义,同时也极大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音乐学习效果。

2.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丰富音乐素材

多媒体是小学音乐课堂不可多得的辅助工具,是构建和谐活跃课堂氛围的必备手段,发挥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丰富音乐教学素材,优化教学内容,可以为小学音乐教学注入更加新鲜、营养的教学元素,充分满足学生对音乐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视频、动画等途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音乐视听享受,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在欢呼雀跃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同时提高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唐僧骑马咚得咚》的实践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对《西游记》唐僧和三个徒弟西天取经故事的极大兴趣,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西游记中“唐僧骑马”的相关画面,并播放一小段视频,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继而播放《唐僧骑马咚得咚》的音乐,学生看着有趣的视频,听着美妙的音乐,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兴趣完全被激发,学习气氛浓郁,教学效果也出奇地好。

3.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好奇心重等特征使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性格特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营造活跃生气的音乐课堂氛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游戏法、故事法、表演法成为常见而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例如,小学生天生爱动,爱表现,教师应善于为学生提展现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机会,于是可以在教学中引入表演教学法,通过鼓励学生表演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将唱歌与表演巧妙结合,让学生在感知音乐内涵的同时,充分展现自己的音乐潜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更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例如,在《狮子舞绣球》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歌词想象狮子舞绣球的动作,并鼓励学生进行模仿与表演,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生机盎然的课堂氛围。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多元化的新型社会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在内的多元才能是社会对智能综合性人才的迫切需求,作为小学音乐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运用多种途径与方法打造轻松活跃的音乐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音乐感悟力和审美力,使其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推动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飞速提升。

参考文献:

[1]童春泳.探究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堂氛围构建[J].才智,2014,27:157.

篇10

课堂教学 组织形式

随着高等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受到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教学组织形式作为教学论体系中的结构,它贯穿于音乐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其选择、应用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然而,课堂教学的实际状态仍有许多值得研究与改进之处,其有效性的提升仍有很大空间。

一、艺术类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班级授课

在高等音乐院校中,班级授课的形式应用于很多理论类课堂教学中,并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对于一些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就有不足之处。如作曲课,往往设定统一的标准、作业量及完成时间等,这种集体性和统一进度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素质、能力、学习进度等方面的差异,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的自由主动学习精神。

(二)、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作为教学形式之一,在“因材施教”方面发挥了极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体现为:(1)基于教学成本、效率等因素的考虑,个别化教学的实施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2)就钢琴这门课程而言,许多钢琴老师长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授课中通常以曲目完成情况推动教学进度。(3)单纯注重技能、技巧训练,学生之间交流、沟通少,易造成学科知识分离等问题。

(三)、分组式教学

在高等音乐教学中,班内分组制是其常见的形式。其优点在于: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美中不足的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此外,在分组式教学中,“非正式群体”,即在学习和生活中,以个人爱好、感情、习惯等为纽带自由结合的人群组织现象也应运而生。当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群体达成一致且相融时,积极作用则充分体现;反之,则会干扰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提升艺术类高校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一)、课程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开放的、多样化的课程类型决定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比如说,在高等音乐教学中,针对有效的分组式教学,应考虑到如下因素:(1)如何把程度相同的学生放在一起,势必决定了分组前对学生进行小测验的必要性,这就消减了分组式教学中“非正式群体”自发结合的程度;(2)应加强教师的指导性并尊重学生的意见或建议,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有效搭配。(3)此外,有效的分组式教学应贯穿于个别式教学之中,比如:钢琴课穿插小组课,这就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观摩,相互学习。

(二)、“复式教学班”的探索

所谓“复式教学班”,就是指在每个专业或专业方向设置若干个不同风格的班级;每个方向配备3名知趣相投、风格相近的教师,分别带每个年级5至6名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团结创新的教学小团队;学生经过一年的基础课学习后,根据所修方向并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复式教学班;这样,就形成了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教学状态。

(三)、改革教学方式,改进学习方法

传统的教学常采用单向灌输授课方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从而脱离了培养目标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因此,应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具体体现为:(1)在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支持和指导学生成立学术研究小组,针对某一专题,每两周进行一次探讨,并提交心得。(2)每个月举办一次公开课,增加学生之间观摩实践的机会。

(四)、完善评价与考核环节

考查标准是教学活动的无形指挥棒。只有真正从考察的环节上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帮助师生逐步跳出只重视演奏技能的框架。基于此,可从以下几点着手:1、从单纯考察对指定曲目的演奏或演唱水平,扩展到对学生即兴伴奏、演奏和创造能力的全面考查。2、由于学生的起点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专业发展目标,考核时就应该将学生的进步幅度考虑在内才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3、编排一些学习小组,程度不同的学生混合在一个小组内,以小组的总成绩作为每人成绩的一个部分,这样能够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学习。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篇11

二、重视小组合作探究

现代教育一定要在课堂中体现现代社会所需的教育方式,为社会培养相应的人才。在歌唱教学的教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与其他声部进行合作表演的方式来检查学生,我们可以组织小组间合唱、集体创作、配乐歌舞表演等方式,在这些活动中,不但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锻炼,而且与乐队合作的能力也得到发展。如果进行小组间的比赛,比比哪个小组配合表现得好,表现得新颖,这更加会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会跃跃欲试,很乐意加入到音乐创作、表演中。通过小组间的使用学习,学生能够将自己感受到的音乐场景创造性地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这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通过有效、默契的配合,学生间的使用精神也得到发展。小组竞争,加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他们在面对社会时,能学会与人分享,也能在竞争中激发工作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氛围要阳光

音乐课以具体音乐用品为对象,通过聆听、表演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现和领悟音乐的魅力。音乐课上,课堂氛围将影响学生的心情,而学生的心情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所以,我们一定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是要尊重学生。在感受音乐表现的情境环节中,非常容易出现意外的答案,但是学生说出的答案都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理由,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任何答案,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探索意识。试想,一个教师在学生出现不同答案而给予批评甚至讽刺时,学生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他们是否还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二是在欣赏教程中,一定要完整地欣赏一遍。在这个教程中,教师不要打断学生的注意力,否则就会破坏音乐的完整性。三是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教程中,要注意语气和体态语言是否合适。比如,在音乐表现比较安静的情境时,教师讲话的声音要小,用手轻轻的划拍,面到音乐表现欢快的情境时,教师要用积极兴奋的面部语言与学生交流。这样,学生在音乐背景下,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就会更加强烈的感受到音乐的旋律的起伏。

四、教学、生活要融合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这种规律,从生活中找音乐,将音乐还原到生活中。有很多教师在练习节奏时,单纯地将枯燥的节奏型进行反复训练,结果收效甚微。教师可以通过模仿生活中小动物的叫声,发现不同节奏型的奥奥秘,从而完成节奏的训练,如小猫的叫声是二分音符,小狗的叫声是四分音符,小鸡的叫声是八分音符。将音乐还原到生活中,音乐教学就会变得简单得多,生活也会更加丰富多彩。

五、多角度备课

从各个角度找到本课的突破点,对每一人小问题都进行分要。只有做好记分的准备,才能应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问题,也才能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准确的答案。例如,欣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时,不但了解这首乐曲是古筝独奏曲,描写的是傍晚渔民满载而的喜悦心情,而且要了解古筝的构造、简单的指法、曲名的由来、其他著名的古筝独奏曲以及乐曲各部分的含义。了解这些之后才能更好地完成45分钟的课堂教学,学生才能从教师充分的准备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六、利用沟通巧互动

音乐课堂一定要加强互动,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然后根据需要巧妙地设计互动环节。因为音乐是一种综合艺术,合唱要注意与指挥、伴奏的合作外,还要注意与其他声部的合作以及一个声部内声音的统一。只有师生、生生之间加强互动,才能提高与他人的配合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音乐作品。在课后,了解到有的学生,不喜欢将沙锤等乐器仅仅用于打节奏,他人希望能够有更广阔的用途,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由地用乐器表现生活中的声音,他们都非常有创意,比如:有的学生用沙锤表现风吹树叶的声音,用串铃表现自行车的铃声,用有节奏的拉伸纸张的声音表现公园里跳舞的脚步声,还有的学生用双响筒表现梆子声。

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讨论

在音乐课中,音乐是鉴赏对象,学生是音乐的主体,是有自己主观色彩的,而教师则是为这两者服务和联系而存在的。因此,要时刻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反应,尊重他们的想法,不忽视他们一点一滴的音乐感受,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义务教育时期,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他们漫谈音乐感受时,七嘴八舌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例如,在欣赏《鲤鱼五重奏》时,引导学生依据旋律的变化,去感受歌曲情感的变化,以及速度的变化等,对他们的评价不管好与坏,对与错,人不批评。而在我做这些评价时,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因为他们在关心自己的想法是否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碰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抓住细节控制课堂气氛,创造环境,吸引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

八、注重情感的升华

篇12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歌曲,认真研究合唱作品,让学生懂得合唱训练所具备的、要掌握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有趣的合唱基本训练中完成教学。合唱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体验、共同享受音乐所带来的美的熏陶。师生不断地接受学习和训练,一直在学习,一直在创新。合唱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解决难点,笔者认为,可以是由浅入深,分别采用轮唱的方法、乐器辅助方式、表情和动作的声势律动法、歌曲二度创作简化法、歌曲创作法、从难到易等等各种有利于合唱教学的妙法。只要教师用心做功课,相信在合唱教学上会取得良好的成效。合唱在许多场合是群体性的活动,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二、唱歌教学应注意学生的表现力训练

歌唱表演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十分灵活。可以是通过想象激发学生创编表演动作的兴趣,还可以是通过鼓励增强学生创编表演动作的信心,也可以是在教学中引导教会学生创编表演动作的方法等等。通过歌唱表演的教学,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境入情、以境动情”。歌唱的状态决定声音的好与坏,因此,必须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表情和肢体动作语汇,形象生动地表现歌曲的情感与意境,使其更好地表情达意。

三、音乐欣赏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积极创设音乐学习环境,营造浓郁的欣赏氛围,如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声势律动、音乐知识抢答、听辨音乐等技能训练,课堂以音乐为主线,通过多种音乐教学形式加强与学生互动、沟通,激发学生的听赏好奇心和积极性。教师针对教材注意拉近学生间的时代距离和音乐形式上的距离及民族地域的距离。引导学生兴趣音乐,激发学生的聆听欲望。听歌声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听乐器的奇妙模仿力及它们的创造魔力。渲染音乐作品所要呈现的、超出语言所要表达的情境性、意境性。结合音乐基本表现要素:节奏、旋律、力度、速度、调性、和声、调式、织体等,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分类,关注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抒情性、叙事性、场景性、通俗性、诙谐性、狂想性及戏剧冲突性等特性,从中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四、合作学习是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学习方式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因为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是对现代人品质的要求之一,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小组合作学习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但要巧妙地、合理地设计安排,才能得以有效的实施。如进行合理的分组,优化组合,分步教授,反复练习,相互评价等等方面,做到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能力。真正让学生喜欢参与、喜欢交流、喜欢体验、喜欢表演展示或表示他们独特的见解。并能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建立合理完善的评价机制,充分体现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综合评价等,为学生的有效发展提供可能和空间。

五、加强校本教研活动,有利于教学的有效实施

教研组是提高学科质量的重要保证,规范的教研组活动,应建立可行的、易操作的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制定详细的分工合作方案,定期的反馈交流研讨,并及时对现阶段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求一条可操作性有效教学的途径。取得学校领导的重视,组员团结协作,打造优秀精良的教师队伍,扎实进取,开拓创新,勇于创造。相信教研组努力探索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成果。

六、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篇13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站在最前沿的园丁们群策群力,大力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新模式。作为高中音乐课程,虽然不是高考的必选科目,但是优美的歌声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校园氛围,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迎考中增强必胜信心,为此,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意义深远。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的“面向全体学生”、“以审美为核心”、“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和“提倡学科综合和学生主动体验”等新的教学理念为广大音乐教师的实践指明了航向,笔者作为其中的一员,也积极探寻适合自身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现借此平台供同仁分享与斧正。

一、巧设课前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否进行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关键是看学生参与度的高低,而学生的参与度与其兴趣有着内在联系。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悦耳的音乐最能打动学生的心,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音乐中的美来唤醒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当学生听到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无论是悲还是喜,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这就是音乐的直觉反应。作为高中音乐老师,必须在课前巧妙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来营造愉悦的氛围,从而使学生自然进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去。当然,音乐之美包括优壮美、凄美、崇高美、欢乐美、喜剧美、悲剧美等方面,我们可以根据美的不同方面,在课前选择诸如《茉莉花》、《枉凝眉》、《精忠报国》、《步步高》、《真是乐死人》和《铁蹄下的歌女》等做为课前的悲剧音乐,以烘托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前短短的几分钟内就初步获得情感体验,为提高课堂效率奠定基础。

二、适度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堂师生互动过程

音乐不同于其它学生,虽然教材是固定的,但是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利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诸如歌唱教学、器乐教学、欣赏教学、律动教学、创作教学、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要求,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努力探索,争取找到该教学内容的最佳教学方法,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般而言,学生掌握不同的节奏型知识时,往往会出现模棱两可的境地,如果靠死记硬背,那也许给学生带来诸多学习上的困境,为此,我巧妙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不同音响特点自编一套“节奏歌谣”,让学生在反复练唱中进行分析对比。诸如钟摆摇(的嗒的嗒)、打机枪(哒哒哒哒)等,这些不仅对视唱有所帮助,而且对以后的听音记谱也有一定积极作用,能有效激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深刻领悟。新课堂的师生互动性比较强,因此,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质疑提问等方式来参与视唱练习;同时,教师针对性的进行设问,也能把学生带入思考、追求、探索的意境之中,尤其在对节奏特点鲜明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应该把附点音符、三连音、切分音、休止符让学生自主辨认,当发现附点音符、三连音、切分音等休止符弄错时,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来纠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鉴别。

三、驾驭好现代多媒体,在视听同步中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