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概念下的语文教学

篇1

在讲述《富饶的西沙群岛》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下列的自主学习要求:①查阅字典,将文中新字词罗列出来;②读课文,其课本中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和资料收集起来;③海底的动物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征?④课文是怎么描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的?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积极探索文章中的内容,还能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将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运用,使得语文更加形象,更具有感染力。 

二、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对于周围的各种事物都感到好奇、新鲜,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培养出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依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相关内容,从而进行教学方案的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在形象、具体的教学情景中学习知识。不仅如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精致的小游戏,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营造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环境 

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心情能得以放松,从而提升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以更好的状态参与课堂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出和谐、轻松的语文学习环境,使其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在讲述《狐狸与乌鸦》一课的内容时,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对于狐狸的看法。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狐狸是狡猾的,但也有一些学生觉得狐狸非常聪明。对于新颖的看法,教师应当给予鼓励和表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融入真实的环境当中。 

四、分层练习,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开展课堂练习,是对小学语文教学成果进行巩固的一项重要手段,并且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为了简化学习层次,刻意将练习教学统一化,这就导致成绩较差的学生难以跟上进度、成绩优秀的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习题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从而为其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习题。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出思考题和基础习题两种,基础习题要求班级学生都可以解答,而思考题则能够让善于学习、探索的学生自主思考,从而让整个班级的学生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充分运用生活素材,使得语文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小学语文教学老师要想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就应当积极挖掘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教学素材,从而将其灵活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将抽象的教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具体化,能够让小学生清楚意识到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进而能大大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积极性。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运用生活指导教学的开展。教师需要对教学素材的选择进行把握,对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完善,从而能够使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实际生活。教师可以创设出符合实际生活的教学情景,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简单。 

篇2

语文教学总是离不开人文精神的话题。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大体关注的是人的生存意义或价值,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形而上性质的终极关怀,所谓“终极”,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相对于当下的过程,它指向更根本的终极性目的;二是相对于现实的世界,它指向于彼岸的世界。关怀终极,有助于人们超越对眼前物质利益的追求。然而,中小学语文教育倘若以一种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所谓“看穿”的理念去导向,似乎容易把精神的东西当成麻醉品,使人忘却实际需要和实际困难。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解读,似要注意不只停留于对精神“洁癖”的歌颂,而要有知人论世现实性的解读。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诚然高傲,“采菊东篱下”确乎超然,但是他也有辛勤劳作和“草盛豆苗稀”的感叹,而非一味静穆而逍遥。李白确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率性随意,但也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功名自许,至于“云想衣裳花想容”之类赞美杨玉环的艳诗便是奉命之作的谀词。真实的李白如何定义?

许多人正在热心倡导“真语文”,大概意指有许多是假语文。然后,似乎从来没谁提倡过假语文,也没有人承认自己所为是“假语文”。语文教学中的“假大空”不是没有人发现,也不是没有人去致力纠正,何以屡禁不止,乃至泛滥成灾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假作真时真亦假”,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关联社会语言的生态环境,语文工作者有心打造语文教学的一片“净土”,精神之高贵,用心之良苦,大概也是一种人文的精神。然“巉巉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理论上的“真”易求,事实上的“真”难得。或曰,“明知天下事不可而为之”,正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既然有对现实超越的属性,自然便带有某种的色彩。但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文主义恰恰是在批判基督教信仰的过程中形成的,肯定的正是现实人生的意义,提倡真实地面对人生。

现实的利益,物质的追求,功利的色彩,感官的满足,正是这卑劣的物欲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正唯如此,如果把人文精神搞成“精神万能”或“普遍价值规范”,成为评价思想文化与学术道德的“唯一尺度”,那么,所谓人文精神也就放大了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力,很可能滑向思想专制。“讨厌和尚,恨及袈裟”,“人文精神”之所以让人误以为“假大空”,是因为在语文教学中确有许多脱离实际语境和语言应用,大谈什么“精神”“思想”的自作多情、无病的抒情和议论。

看来,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面对两个关键问题:多元化和现世性。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坚持人生精神价值的追求,既不能混同于宗教或意识形态,也不能完全排斥和否定宗教与意识形态对安抚人心、统一认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同样道理,倡导人文精神也不应反对物质价值的追求和实现。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对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进行划界,根据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他认为,现代化是工具理性化的过程,因此,必然导致同价值理性的冲突对此,与韦伯同时的德国著名哲学家文德尔班就表示不同的观点,认为所谓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都是虚构的概念。我国前辈哲学家金岳霖等也认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可以互相包容。如果承认人文精神所追求的是人的价值的实现,指的是人身心的全面发展。那么,没有科学理性的人文精神就只能残缺不全。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自然应包含科学理性,关怀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终极”,而且应该是“现实”,是“入世”的而不是“彼岸”的。语文的认识应该是真实的,情感应该是真切的,语文更应该是善良的和美好的,是谓人文精神。

篇3

1 生存教育概述

生存教育是指通过开展一些与社会生存和生命保护相关的社会实践和教育活动,向受教育者传授生存知识及经验,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能力及生存态度,培养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存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健康自由地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初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不仅关系着民族素质,而且关系着国家的未来。生存教育又是初中教育的基础。初中生存教育具有过渡性、全民性、基础性和全面性等特点,生存教育大概可分为生存意识教育、生存知识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生存意识教育包括求生意识和危机意识,生存知识教育包括健康知识、生活常识、安全知识以及文化知识的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则包括交往能力、健康心理、良好体质、自我保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思考创新能力等。在初中阶段,应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有计划、目的地培养初中生的求生意识和危机意识,同时,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体质以及其他各方面能力。

2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存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

语文是传播人文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具有渗透生存教育理念的优势。然而,国内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存教育理念的渗透和实践存在一些问题。

2.1初中语文教师方面

知识素养有待丰富。丰富的语文知识储备才能提供生存教育理念指导,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既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相关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有丰厚的社会生活常识。单纯地向学生传输课内理论知识没有办法培养初中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

道德素养有待完善。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生存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自身良好的道德素养是学生的榜样,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生存教育理念的渗透。

教学能力有待提升。较高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果的必备能力。教师之友具备了良好的教学能力,才能游刃有余地将生存教育理念传授给学生,这样在不影响教学紧肤的前提下,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2.2初中语文教学方面

首先,教学过程要实现自主化。教学的主体不应该只有教师,而是应该将学生并入其中,带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促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同时督促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这样及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其次,教学过程要实现合作化。现在是一个合作的时代,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营造良好的交流合作氛围,个体和群体关系已成为影响发展和生存的关键因素,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合作化,可以促使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有助于初中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所需生存能力。

3 生存教育理念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对策分析

3.1促进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初中生因为还没有树立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生活阅历贫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因此初中语文教育专业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素养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专业的教育水平及习惯能够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在模仿和关注中提高自身修养,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个人习惯,同时还可以为以后的生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专业的知识水平是教育、指导学生的基础,语文教师只有拥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较好地将生存教育理念应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

3.2形成社会、家庭和学生的生存教育合力

社会、家庭和学生在初中生的生存教育中都有一定的作用,三方合力配合可以更加有效合力地进行生存教育。生存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关注,同时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配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在良好的社会宣传教育、温馨的家庭教育和先进的学校教学理念熏陶下合力形成生存教育,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生存教育理念的渗透和实施。

3.3开展生存主体的课内外活动

课内教学是语文教学主要的形式,而课外的教学活动则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存在,其也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生存教育理念的实践中,课内外教学活动的相结合能够较好地提高生存教育理念的实践。一般而言,初中生都喜欢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所以经常组织以生存为主体的课内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生存意识。提高学生生存能力。这对初中语文教学生存教育理念实践大有裨益。

4 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生存教育理念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它的实施能保障初中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较强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相信在生存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初中生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篇4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那就是老师和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都很强,但是却得不到相应的成果回应。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学生们没有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子啊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并没有让学生养成特定的预习学习习惯,从而导致其在接受新知识时,容易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但是,“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就很好的解决的这一问题。其中的“先学”概念就是指让学生们做好课程学习之前的自主学习工作,了解大概的学习重点。在这样自主的预习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大概的认识,帮助学生在正式的学习中,保持思路清晰,使其更容易掌握重点。加强“高效课堂”的实践力度。对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学而教学,其方式太过全面化,没有做到针对性的教学原则,导致学生本身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使得“先学后教”模式中的“后教”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其主要就是根据学生的自主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对象性的解决,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们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体现了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

二、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措施

对于如何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首先要从“先学”工作开始。由于小学生的年龄以及思维因素的限制,导致了其自学能力还是相对较差的,因此,老师们在布置课程预习任务时,不要只是口头上的安排,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其准备好预习导学提纲,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根据导学提纲的内容和程序进行有效的预习。比如;明天我们将学习《少年闰土》,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就是:①首先将课文阅读给家长听,②认识其中的生字词,③和父母配合进行趣味阅读,④将文中不理解的句子勾画出来,⑤写出文章大致的中心思想。学生们通过这样程序性的学习导案,有效的提高了预习效果,促进了“高效课堂”的建设。充分的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在“先学”工作后,就是“后教”的工作开展,而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针对教师来说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教学,不要盲目性的开展教学工作,这样不仅不会促进“高效课堂”的建设,还会使教育教学中心目的受到严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要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预习内容问题,进行逐个讲解,在这其中的重点问题,还要采取板书的形式加强强调。就拿《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来讲,学生们通过我布置的预习任务,对其中的生字词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而且在文章的阅读水平已较为熟练。所以,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就无需花费太多时间在这些方面,应将重点放在学生预习比较常见的文章主旨以及内容含义上。对不同的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讲解,让其能够最终明白文章的主旨含义以及中心思想,在课后还应当布置相应的练习,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篇5

1、快乐作文的可行性

怎样既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又不抹杀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也是我近年一直在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快乐作文,需要有快乐的情感体验,快乐的写作过程。

2、快乐作文的前提工作

2.1 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老师一宣布写作文,底下愁眉苦脸之状便时有所见,哀叹牢骚之声时有所闻。纵使“行政干预”,学生完成的仍是强挤硬榨,用以应付老师的“遵命作文”。所以首先在意识上要改变学生的写作观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写作的信心。首先我把作文改为“表达能力作业”,使学生在心理上减轻压力。再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向他们讲述中国历史上的“袁虎的倚马作令”、“王勃写《腾王阁序》”、“诸葛亮舌战群儒”等故事,都是落笔成文,出口成章的。

2.2 教会学生感知生活

写作能力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话可说”,也就是没有材料,没有内容,没有激情。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将文章写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而这个“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中,在激动人心的改革热潮中,观察五光十色的宇宙奇观,分析发人深省的大小事件,挖掘光彩照人的英模形象,离开了生活,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3 充分利用教材的美感,激发学生乐学乐写的情绪

篇6

一.醇朴之风,语文教学之本原:返璞归真

语文优质课优在哪里?一言以蔽之,便是须具有浓厚的“语文味”。那么什么是“语文味”?简言之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不折不扣地在课堂上体现“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勾画、批注书写”的“写味”和“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时下,大家都在呼唤本真课堂的回归,越城区文教局教研室前几年打出的“真实、扎实、朴实”的小语教学研讨中心,鲁迅小学副校长周毅提出一个“纯棉”课堂概念,无不映衬着越派小语教学在追寻着“淳朴”之风。“老酒糯米做, 绍兴老酒鉴湖水,鉴湖之源会稽山。”正像只有用稽山鉴水蕴育的江南糯米,才能酿制出黄酒中的珍品――绍兴老酒一样,小学语文教学也惟有紧紧抓住语文这条缰绳才能还其小语姓小,小语姓语的本色来。

二.醇正之味,语文教学的特质:馥郁浓厚

浙江省特级教师金明东对自己的语文课有这样的定位,他说:我总在想,我的语文课,不仅应有水的灵动,更应有山的质朴与厚重。这是一种怎样的结合呢?这样的语文课又该是怎样的境地?于是我想到了家乡的酒,醇厚芬芳、厚积薄发的绍兴黄酒,想到了家乡黄酒“慢慢品的时候、微微醉的享受”的境地,这大概就是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境地吧――质朴醇厚、透着语文的芳香。

是的,正如他自己所追求的一样,他所代表的越派语文就有这种纯正浓厚的绍兴老酒气息。大家都记记得他的《鸬鹚》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为什么用“一抹”?我们学得很好,但老师相信,好戏往往在后头,这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呢?小组研究,看哪个组的研究成果多。

生:抹出了波纹和浪花。因为鸬鹚钻进水里,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师:我觉得你很有审美观,你能将那么美的意境读出来吗?

生:抹出了许许多多的鱼。因为课文中写着:一只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这鼓鼓的喉囊里装的肯定是鱼。

生:还抹出了渔人的喜悦和丰收。生:抹出了吃的、穿的、用的,如苹果、哈蜜瓜、西装、皮鞋……生:还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生:总之,抹出了渔人一家的欢乐和幸福。

“一抹”抹出了什么?金明东老师这一专题的深入开掘提升了课堂的品味!孩子们多角度多层面地在字里行间探究,充分发挥想象,从抹出粼粼的波纹、跳跃的浪花,到鲜美可口的鱼儿,再到抹出钱,抹出吃的、穿的、用的,进而抹出渔人一家的欢乐和幸福……“好戏”在金老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过后依旧余音缭绕。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体验,不仅是对“抹出了什么”的诠释,更是他们性情的催动,灵性的涌动,生命的冲动,悟性、灵性和人性在语文课堂里流淌。

三.醇香之气,语文教学的韵味:绵绵不绝

在听过的绍兴众多的小学语文课堂公开课中,我最为喜欢的当数鲁迅小学祁玲娟老师的课。祁老师的人,小巧灵秀,不愧江南之女的特质。祁老师的课,也散发着越派小语课堂的醇香之气,如绍兴老酒慢慢地弥漫开来,绵绵不绝于老师与学生之间。最初听到的是她所上的《蜘蛛织网》,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感觉她所上的课并没有设计之美,但却分明感受到了一股醇香的味道。那是语文的味道,飘着文字的清香,弥散着优雅的音韵。

一、善解读,能用亲切的语言三下五除二把孩子们带入语文的情境中去。这想必与她自己喜好文学有关,正因为这份喜好,也因了她的认真,才有了对文本到位的理解。正因为有了自己独特而深入的解读,才有这份从从容容就带学生入境的本领。

二、重朗读,每一节课中,总会以点盖面式地对重点语句进行朗读指导。不仅基于理解的到位,还有教学上引导的技巧使祁老师的课堂把文以载道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朗读训练中学生被感化了。

篇7

第一,对语文教育的由衷热爱。丁老师一辈子跟语文教育打交道,从当代课老师到编写教材直至领衔全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虽然也遇到过波折与不如意,但用他自己的话说还是“有怨无悔”。同志们说他“除了春节,一年四季没有休过一个节日、假日”。他自己说“其实,近十年来,每年除了初一在家休息一天外,其他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办公室度过的”。谈到这样做的原因,他坦诚地说,“我之所以这样做,并没有多少堂而皇之的动机,过去似乎也从未思考过”。“如果一定要追寻原因的话,大概主要有两个:一是老有做不完的事,而且其中不少是急事;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对我所做的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还跟关心他的同志们说:“我只是像爱打麻将牌的人沉溺于麻将游戏一样,沉溺于我所喜欢的事情上,哪里谈得上其他?”这里的“其他”,是指“高尚”“牺牲了应有的休息和娱乐”“为了事业”而“勤奋工作”等赞誉。就是这个“浓厚的兴趣”,让丁老师乐享一生且不懈努力,给他带来了老有做不完的事情这样的感受。这个兴趣,就是热爱,是对语文教育刻骨铭心的热爱。这份热爱,从他59岁时写过的一段话中也得到了进一步印证:“我之所以慨叹,是因为积一生的经验,刚刚悟出一些自认为语文教育真谛的东西,并刚刚付诸实践时,就已经面临着向人生舞台的告别。这种无可奈何的滋味恐怕是只有亲历者才会感受到的。”热爱,在这里体现为眷恋语文教育的情怀和告别人生舞台的无奈。对此,我感同身受。

第二,过硬的理论解读能力。我聆听过丁老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的解说报告及关于小学语文课本编写和使用的说明,阅读过他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标准》)的长篇文章。通过这些报告和文章,我深切地感受到丁老师厚重的教育理论功底和对语文教育现状的准确把脉。他做理论解读最为突出之处就是 “对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理念不是生吞活剥,而是结合当地实际做了大量消化、诠释、发挥、本土化工作”,从而让无论城市和乡村的老师都能够听得懂,想得通,记得住,用得上。我们知道,照本宣科容易,从理论到理论容易,而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具体生动的解说转化为教师的知与行不容易。这既需要有对“大纲”“课标”“教材”的透彻理解,还需要对本地区教学状况相当熟悉,尤其需要对广大教师的理论接受能力和共同的学习期待心中有数。因为教研工作的需要,我阅读过其他三种版本的《语文标准》的解读,虽然各有千秋,但我更乐意听丁老师的报告和读丁老师的文章,因为他的解读真正能够从课标的最基层践行者的关切出发,做到了着眼应用,删繁就简,理清头绪,概括要点,揭示特征,诠释内涵。无论是早些年的“大纲”解x,还是后来的《语文标准》解读,丁老师服务对象的定位就是一线的教师,所以,他在解读中充分考虑老师们“学以致用”的心理,总是着眼应用,做理论的阐释和策略方法的引领,让老师们听过读过就想要去做,能够去做。他善于将繁复的内容整合处理,如把“总体目标”的10条内容概括为两大方面:“前5条主要是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上有所侧重”;“后5条是从具体的语文能力着眼,侧重于知识与能力的维度。”理头绪,是丁老师一贯的解读特长,如对基本理念中“语文素养”这个概念的解读,就遵循了“什么是语文素养――为什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怎样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思路做了透彻的解说。概括要点,最能在众多的论述文字中拎出主旨,如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实践中如何统一的问题,他就给出了如下的概括:“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独当其任的任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同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绝不是在培养语文能力之外,另外‘附加’一个提高人文素养的环节。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基本方法,不是灌输,而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揭示特征,也是丁老师解读课标与众不同之处,如以“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这3个词语作为对“自主学习”特征的浓缩,用“重整合、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这5个短语,对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课标”言简意赅,有很多内容都是原则性的条文。丁老师在自己感觉需要诠释的地方都给出了恰切的细说,悄然化解了老师们理解“课标”时可能生成的许多“为什么”。如“为什么提‘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丁老师通过诠释明确了这句话的现实针对性。如通过与“大纲”进行对比,诠释出口语交际的操作要领:“口语交际跟过去大纲里规定的听话和说话是有区别的。大纲中的听话、说话训练是把听和说当作两个方面来讲的,而口语交际的过程是一个听的方面和说的方面双向互动的过程,互相转化的过程。”

篇8

一、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概念

初中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发展中所必须注重的阶段,新课标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进行语文学习,在学习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以此来把握新的知识,自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独立学习,教师在学生自觉学习的过程中不需要直接参与,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提高学习成绩。有的学者曾经将自学能力理解为自学者通过自己获取知识的途径,这种学习方式讲求的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不仅仅包括学生的愿望与学习的态度,还包括学生自学的技能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由于初中语文教学具有特殊性,要求教师在对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进行培养时,要做到稳中求进,不能急于一时,在习惯养成中要注意自己学习心态的调整,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下,小学教师对学生管得过多,以至于刚上初中的学生大多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不会自觉去学习,而是等着教师来给自己布置任务,但是初中教学科目较多,教师并没有过多的时间与学生接触,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看不懂课外的阅读材料,不会主动去接触课外知识,这些现状的存在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新课程改革下,这种现状得到很大的改观,但是仍然还存在着不足,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让学生摆脱以往不会自主学习的状态,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做简要分析,针对文章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提前预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在预习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好笔记,在下节课教师来授课时对于自己不会的内容应认真听讲,解决自己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对于不理解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请教,全面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很大限度加深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而且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是提高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重要推动力。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认为自己就是教学的主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发展,影响初中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主要表现在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讲解,一些教师虽然有课程进度评价标准,但大多时候都还只是处于制度阶段,并没有得到落实,甚至有的语文教师没有进度评价标准,只是根据自己的讲解来决定课程的进度,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导致新课程的要求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迟迟得不到深入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不合理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在教学时应该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要就本单元的内容做一个大概的评价,让学生预先知道本单元应该重点学习的文章,在课堂上不再只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而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下对所要学习的文章有所了解,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能力培养,而不应只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推动新课程改革目标的有效落实,对于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正面作用。

(三)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的全面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文章的内容,思考文章中的经典句子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文章中有哪几个地方着重写了“背影”及其中所蕴含的感情,文章中的背影只是停留在作者的脑海中,但是文末单独提到的父亲的背影的含义,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让学生自主去寻求答案,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除此之外,教师全面激发学习兴趣不但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课文更加有体会,还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让他们知道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学会自主学习,加快初中语文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我国新课程改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要想加强初中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不合理的教学方法,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才能加快实施步伐,我国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也才能持续发展。

篇9

二、填加“衣物”法

即教师在原有教学框架内,为弥补教学上的缺憾和不足,有意增添更加有利于教学的新项目内容。例如,有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大胆提出并倡导的让学生写“作文反评语”之举,便属此类。其大体作法是:每次教师批改学生作文后,要求学生针对老师的评语,发表自己的意见。可持肯定或否定意见,还可由此兼及其它,让学生用语言文字在教师的评语后写出来,尽情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形式、内容、字数不限。此举为作文教学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既拓展了学生试笔的途径,又给学生营造了自由呼吸的空间,也培养了学生认真反思自己作文的习惯,更密切了师生间学术、情感的交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反弹琵琶法

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求异思维,从常人习惯性思维方式、作法相反的方向制定并实施新的教学策略。它往往既在教学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显现出执教者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艺术魅力。在教学上颇为新奇。譬如,以文言文阅读复习教学为例,通常情况下,我们在检测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时,习惯上总是出示试题,要求学生作答。而有位语文教师,则反其道而行之,他并不急于亮出试题样卷,而是先将答案让学生一一听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对照答案拟出相应的题目,学生在猜想拟题的过程中,不得不对原文内容进行反刍,否则就会处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地步。“给答案拟题目”的作法,打破了文言文阅读训练上的老套路,对于在迎考复习阶段,有引导考生明确考试范围内容、认识题型特点、把握中考脉搏、提高复习效率等诸多作用,更能强化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可说是反“题海战术”又一新招儿!其实,此法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只不过是“换位”艺术而已,只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很少想到。

四、异科链接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时,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倘若在教学上进行相关链接,也能起到以一当十的化解作用,让教学翻出一层新意。比如有教师在讲“作文立意的角度”时,为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角度”的有关问题,就很巧妙地与数学学科进行了对接。他首先给学生出示了一道“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题,即:“树上有10只鸟,打死1只,问树上可能还有几只,在什么情况下?”然后让学生思考后得出以下答案:①一只也没有了,树上的鸟都吓跑了。②还有一只死鸟挂在树上,其余的跑了。③还有9只,用无声手枪击中的。④还有两只,树上鸟巢里有2只不会飞的雏鸟。⑤还有9只,风雨交加的天气枪声被掩盖了。⑥还有1只,这只鸟是聋子。⑦还有2只,这两只鸟受伤了飞不起来……并由答案进而拓展到数学上的“一题多解”。进而推广到一般作法:[答案①]。特殊作法:[答案②―⑦]。然后,由此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作文角度的俗与新上面来,通过形象直观的类比点拨,让学生对作文的角度及选择方法等有了深层次的认识,从而,圆满地完成了作文教学的目标。“看似寻常最奇崛”,由本案例来看,教师不是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通过相关学科的巧妙链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在这方面执教者引导的非常到位,由此可见教者的高超之处。

五、借宾衬主法

古时有首写“风”诗:“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无本质不上笔,巧借柳枝相形容。”诗中的“风无本质”是说风没有固定的形态,因而难以描绘。这种“借柳画风”的手法,也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所以把它称之为“借宾衬主”。有位教师在教学上就巧妙地运用了此法,给人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教学印象。如他在引导学生给说明文阅读训练中被说明对象“昆虫”如何下定义时,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精心设计了“双向互动”问答式教学:

师:鸟为什么不是昆虫?

生:凡是鸟都比昆虫大许多。

师:还有什么区别?

生:鸟有羽毛,昆虫没有羽毛。

师:骨骼上有什么区别?

生:昆虫是无脊椎动物,鸟是有脊椎动物。

师:头部有什么区别?

生:昆虫头部有一对触角,鸟没有触角。

师:手和脚的部位有什么区别?

生:昆虫胸部有三对足,而鸟只有两条退。

师:很好!经过大家的提示,我对什么是昆虫已经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谁再来帮助我说一说什么是“昆虫”?

篇10

面对大考小考的今天,初中语文课已逐渐变成题海战术课,学生越来越提不起上课的兴趣,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是一门人文性学科,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学生认字读句、如何应付考试,更重要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今,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中的一大亮点,而这一亮点离不开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们要抓好这一新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语文教学“双赢”的目的。

一、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结合口语表述,增大阅读量

学习语文的基本功是听、说、读、写,在此过程中并不是你会默写生字词、课文、背诵文章就能了结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你要会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能用在平常生活中才是重点。虽然新课改中有贯彻“减负”的措施,但是教师们要有规划的引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的工作,利用好课余时间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为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表述能力较差的学生,这与平时缺乏适当的口语训练有关,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缺少阅读量,导致语言组织能力相对较差,教师们不妨可以试着让这些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也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试着将本堂课所讲内容大概复述一遍,这也顺便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适宜追求课堂的生动性,训练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学并不是一门照本宣科的课程,在上课期间可适当的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以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敢于说出口,克服心理障碍。例如,可将文章以话剧的形式让学生表演出来,这样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可动员全班同学一起提前准备好表演角色,让表演者想好台词,如遇上紧急状况时只要符合文章主旨皆可自由发挥,这样在无形中就把练习口语的表述能力从被动性改成主动性。

(三)开展辩论赛、演讲、朗诵等活动,锻炼学生的演讲口才

辩论赛是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在辩论赛上都想各展风采,会去搜集大量资料,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起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激发他们的好胜心,敢于抛开胆怯、害羞心。老师们可以每两周组织一次辩论赛,分两组进行,每个小组可自行组织6人,未参与的同学作为一方代表可向对方提出问题,这样就能动员所有同学都一起参加,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同学们的知识面,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为个人口才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除了辩论赛,教师们还可以对同学们进行演讲比赛训练,如诗歌朗诵、模拟新闻主持、脱口秀等,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口才,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经费来鼓励表演突出的学生,遵守客观、平等、公正的原则,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演讲这种氛围中去。

二、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

(一)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综合性学习具有以下五种特性:一是综合性,综合性是人教版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特征,他冲破了以往教学中所带有的部分封闭式教学管理理念,旨在开拓学生的内在潜力,它将学习的资源、内容、方式、目标贯穿于一体,全面提升语文教学的综合运用能力;二是实践性,语文教学中实践性是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有效方式之一,同学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与灵活性,借助于现在信息科技探索知识内容,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综合性的运用;三是开放性,开放性有助于学生自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选择权,能够增强上课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四是自主性,在人教版教材当中,提出了“突出学生自主性”这一特点,旨在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行组织学习活动、总结相关活动并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五是探究性,探究性是综合性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特点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综合性学习应注意的事项

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内容、目的等,教师要组织学生搞好活动,以达到在综合性学习中有计划的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加强实践活动,开展创造性思维,探究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开放性学习。语文教学不单是局限于眼前的教学目标中,更主要的是要挖掘教育教学的价值,激励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下的自主学习与积极学习。

(三)综合性学习中的策略

在人教版中对综合性学习提出了具体的策略措施,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这种学习方法,以达到整体文学素质的提高。如从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中实现语文学习全过程的控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目标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创造性思维,设置综合性学习的模式,开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以服务于综合性学习的思路。

三、结语

综合性学习合理设置了网络学习、合作性与创造性学习、体验式与研究性学习等等,这都有利于学生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能力的提高,能过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把综合性学习运用在课堂中,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活力四射。

篇11

我们还可以先来看这样一段话,其来源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致同学”:在本册教科书中,我们将追问科学的意义;尝试解释一些人生难题,探讨生与死的价值……万紫千红的语文天地给你们带来什么?是思考的凝重,还是情感的愉悦?是思想的自由,还是交流的畅达?……从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人生的难题、科学的意义、人生、生死、情感、思想等,哪一样离开了人文?而我们看到的这些文字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岂不又正是工具性体现?

所以说,今天我们来理解语文,就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合高中阶段学生接纳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而对高中语文的理解,亦如“致同学”所给我们的提示:更多的应该是人文性。或者再说得更明确一点,高中语文应当为人生观、世界观处于成型萌芽期的高中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文思想。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实现的策略再思考

人文性并不是天然地呈现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笔者以为可以考虑如下一些策略:首先需要我们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自己能够在高中巨大的应试压力中解脱出来,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为学生的思想成长奠基。更新教学观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且说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在我的高中语文课堂上是否还存在“思想霸权”现象呢?恐怕不同程度上还是有的(应试形态下的标准答案意识是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思想霸权的影响下,人文性就缺少生长的土壤,即使萌芽也会被扼杀。所以,要想期待人文性能够在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上能真正实现,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允许学生思想的多元性,只要其符合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其就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其次是对教材的处理。除了教学观念的更新之外,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不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结合人文性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实现来看,笔者以为可以这样理解: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告诉我们可以怎么做,但不是告诉我们一定要怎样做。因此,无论是《南州六月荔枝丹》,还是《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我们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解读;无论是“浸着血泪的爱国诗篇”,还是“秉笔直书的史传”,还是“与旧世界决裂的宣言”,我们都应该基于学生的实际需要而赋予它们以新的意义。第三,是注重课堂上的生成。我们说高中语文课的一个精彩之处就是课堂上的生成,尤其是那些能够将师生推向高峰体验的生成,其中往往又蕴涵着大量的丰富人文因子。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我们可以回顾出相当的一部分这样的精彩课堂或者片段,分析其中的原因,其实也不令人意外,因为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交往活动,而作为教学的两个方面,师生都是具有不同思想基础、不同思维特点的人。由于思想基础不同——我们应当注意到高中学生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也是十分多元的,所以我们的高中学生在课堂上往往都能迸发出许多思想的火花;由于思维特点不同,所以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都能绽放出思维的花朵。

如当学生面对鲁迅先生笔下的刘和珍时,学生固然能够感受到这是“真的猛士”,也有少数学生基于生命第一的认识,质疑是否需要这样的真的猛士。面对这一质疑,我们应当如何引导?不顾学生实际给学生灌输同一观念肯定是不行的,但面对这样的认识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笔者的办法是重述民国十五年左右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比较那个时代下作为一名有担当的学生,应当在苟活与斗争之间做出怎样的抉择。而当有学生提出“作为学生,我们也可以其他的斗争方式”时,我肯定了他的观点,并指出每个人都有选择实现自身价值的不同方式,只要于国于社会有利,都是值得肯定并赞赏的。

人文性是一个大概念,内涵与外延都十分丰富,上述策略于大家面前可能只是一种小技巧。尽管如此,作为来自于笔者实践的一点思考,可能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高中语文课堂上人文性实现的阶段性思考

篇12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创一片安静天地的意义

课堂教学需要安静,是所有学生从小便知晓的道理,这个课堂原则的制定有其必然性。首先,正如图书馆需要安静的环境一样,小学语文学习也离不开阅读和思考,也需要如图书馆般安静的环境。其次,虽然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可是小学生相对缺乏组织性和思考能力,如果一味听他们讲,那么语文课堂便成了一场谈话会,学生可能始终无法讲到重点。此时,安静聆听老师讲解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可以为学生适当梳理思路,帮助他们找到思考的方法,然而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真正听进去老师所讲的内容,可想而知,嘈杂环境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最后,小学语文中的写作需要不断思考写作思路,并且检查写作中的错别字等,这些都需要静下心来进行,安静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安心写作。

二、有效为小学语文课堂开创安静天地的方法

1.适应新课改,创造新概念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确实存在很多弊端,需要改革创新,然而改革不是意味着所有的教学方式全部摒弃,对于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中的精华必须保留和传承,因此,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动静结合。例如,老师可以合理安排课程计划,把阅读、写作等课程都分为动和静两部分,即在动的部分着重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静的部分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利用新方法学习的效能,还可以使学生不忘记语文最根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

2.以学生为安静课堂中的主体

安静的课堂也可以如创新型课堂一般以学生为主体。在安静的语文课堂环境中,除了老师教授学习的方法外,学生本身就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可以依据新课改思想做出适当改变,使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强。例如,在小学语文写作课上,以往语文老师都会给出学生固定的题目写作范围,而现如今语文老师可以只给出学生大概的写作范围,写作内容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这样一来,学生在安静的一整节课当中,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还可以充分利用安静的环境进行思考,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高效完成写作任务。

虽然本文提倡语文课堂需要安静的环境,但是这一中心思想并不与新课改思想矛盾,而是与新课改思想完美融合,动静结合,更加高效,充分利用安静的课堂环境进行语文学习。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小学语文课堂都需要保留一片安静的天地,需要在不断奔忙中适当停歇,因为安静始终是思考和知识总结、沉淀、升华所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豆俊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J].学周刊,2011(02).

篇13

一、知识点认知难易的层次――决定教学的程序

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离不开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与学的设计和实施,离不开教与学的预先准备和事后调整。语文教学本身就应该是科学合理的严谨流程。

关于语文知识,有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是一种描述性而非类型化的表达,是老师们对教学实践中所教的知识的一种经验性的总结。大概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系统归纳“语文知识”,其成果是所谓“三大学科”:语言学知识系统、文学知识系统和文章学知识系统。这种归纳的影响很大,在一些研究者的论著中,开始把语言学、文学和文章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三大基础学科来讨论,最近几年,语文知识问题重新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从目前发表的一些文章来看,可以说初步形成了一次新的讨论。这一次关于语文知识的讨论是在继承了前几次关于语文知识问题讨论成果的基础上的深化与延伸,其最突出的成果,就是接受了“知识类型”的概念,突破了过去单一的知识类型认识,从而获得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视野,得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结论。

知识是分为不同类型的,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有些是辅的,有些是必要条件性的,有些甚至是充分条件性的,有的是教师在课堂里教的知识,有的是学生学的知识,有的属于教学目的范畴里的知识,有的则属于教学内容范畴里的知识,有的是作为教学过程的知识,有的是作为教学工具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再加上我们对这些知识的认知,有的容易,有的困难,教学中可遵行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传授。语文教学的起始点应当是感知理解课文,从感知理解中发现语言的突破口和空白点,进而发现思维的困惑处,从而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流程。例如钱梦龙在《我和语文导读法》一书中是这样设计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的教学的:预读课文并写出自读笔记,品评自读笔记并认读课文字词,研究课文语言并推断课文的文体,解读课文的题目并发现暗藏的小事不小从而以小见大,品评小事作用并突出对我的人生转折之大,赞扬人力车夫的精神高尚并揭示做人的正常人格……钱梦龙先生起点聚焦于课文题目,着眼点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和语感能力,突破点定位于挖掘小事背后隐藏的深远意义,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地吸引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感知理解、体验感悟。可以这么说,没有学生的自读感知,就不会有学生的心灵发现;没有教师的有效导引,就不会有教学效果的有效生成;没有教学的精心打磨品味语言,就不会有语感能力的自觉养成。

同时,由易到难的原则,也应贯穿从小学到中学的不同学段中,将认知不同的层次的知识,定位于不同的年级中教学,这样,教学就有的放矢了。

二、知识点的多元化――决定教学的内容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教学的两个面,一堂课既可以从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的角度去考虑,也可以从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的角度来实施,既可以侧重在教学方法,也可以侧重在教学内容。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评价一堂课好不好,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在感受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之后,更要关心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此外还很有必要关注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问题。从教学内容角度审视、反思这堂课教师教了什么,进而探询、体察学生所驻留的学习经验,并考察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程度。按道理讲,一个教师上课,不会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对所教的内容或多或少总该有些专业上的理据。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不知道教什么,是语文教师备课的最大困扰;不知道教了什么,是语文教师课后的普遍感受。从接触的大量课例看,许多语文课,任课教师真的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常常连“教参这么规定”“考试这么出题”这种极为勉强的理据都找不到、对不上。就看见师生在课堂里忙活,但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这在语文课上是常有的现象,恐怕也是语文课所特有的现象。鉴于此,笔者把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这一看起来有些怪异的条目,列为语文课好课的最底线。有些语文课老师在讲解、在运用多种资源,学生进行着多种活动,包括时不时地四人小组讨论、师与生的对话也频繁,教师似乎也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有时还能说出一些道道来。但稍一考察,就可断定其所教的内容与语文的关联不大,对学生的听说读写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乱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可以说是许多语文课的真实写照,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往往就表现为一堂课充斥着大量的与语文关联不大甚至明显无关的东西。

教学内容少而精,本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但我们的语文课,一堂45分钟左右的课通常是十几、二三十个内容,上课东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来什么都有了,其结果却是什么也没有教、什么也教不会。比如关于“比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一直到高三的高考复习班还在教,结果是学生仍然学不会。十二年语文课教不会一个比喻,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没教过──老师每次遇到比喻都要“讲”,但每次都是在同时要“教”二三十个内容的情况下点一下、晃一眼,或者50秒,或者1分钟,其结果等于从来没有教!

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出了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既指出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指出了语文学习的途径和方式是实践的、综合的。语文学科的目标和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知识的教学应该在具体的语言实例和学生学习的具体案例中进行,大致有以下两种。

在阅读教学中:以课文或课文的某个片段为案例教。先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语言案例的阅读和感悟,教给他们在本阶段能够接受的“语文知识”,表面上看,也许只是某个说得出来的概念或操作过程,其实,他们内心对这些知识及其活动过程的体验与感悟却是丰富的和个性化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经历了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也经历了朗读品味、积累语料等学习过程,其学习效果显然比没有语文知识参与的读、悟要好得多。

在运用练习中:以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形为案例教。这多数体现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等表达类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在阅读中所获得的语文知识特别是语用知识,经过练习达到一定的境界。

知识点的多元化,在决定教学的内容应随“需”而定。这里的“需”指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而非保持某一方面知识系统的需要。这是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教学与诸如语言学、文章学、修辞学等学科中知识教学的根本区别。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习者系统掌握本学科知识。为此,课标修订者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做了以下的特别补充:“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但是,在下列情况下,教师可以做稍微系统的解释:一是第一次教学某方面的语文知识,教师为了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的是怎样的东西,必须做稍微系统的解释,如上文中提到的比喻句的教学,当然,解说的程度只是让学生“知道”;二是学生通过学习后,心中已经感悟到相关的语文知识,但还不能清楚、系统地表达出来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系统的整理,这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而结构化的知识便是能力。例如:鲁迅在《天上地下》这篇文章中有过这么一段话:“不过这只是讲笑话,事实是决不会弄到这地步的。即使弄到这地步,也没有什么难解决:外洋弄病,背脊生疮,名山上拜佛,小便里有糖,这就完结了。”怎么样让学生读懂这一段话呢?章熊先生有一段分析:最后这几个分句似韵非韵。从整段话看,是散文,但是冒号以下的前四个分句,却二、四押韵,句式呈四、四、五、五排列,而且对仗工整,吸收了我国旧体诗的格律因素;最妙的是最后一个分句“这就完结了”,有意不押韵,使之和前面不协调。在这一连串整散交错,韵与非韵并存的句式中,对仗工整而押韵的句子自然会引起读者的注意(这种注意可以是潜意识的),而作者要强调的,也恰在于此——语句的内容由于押韵而更显得可笑。最后一个短分句冷然收尾,故意造成一种不协调的感觉,充分显示了作者“横眉冷对”的做人态度和与之相关联的个人的独特语言风格。章熊这一段分析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显性知识:“押韵”,而其教学指向,却在另一个无意识知识上:“讽刺”。由“押韵”到“讽刺”,离开了这一段话来谈,是无论如何也谈不清楚的,但结合这一段话,学生即刻有了感悟和体会。这就是案例教学法的好处。

三、知识点的储备――决定能力的转化

语言能力或语感能力主要指运用语言材料和言语经验来表情达意的能力,是个体言语的生成能力。语言的规范,是让表达出的语言更加合乎社会规范,比如说修辞。我们进行修辞知识教学的目的,也是让学生学习修辞的技巧和原理,说出合乎规范的生动的语言,是对语言更高的要求。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修辞都不懂,如何能说出规范生动的语言?

“无知便无能”,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语文知识的指导与支撑。语文知识虽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和终极目标,却是学生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中介”,也就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语文学科的内在矛盾在于:语文教学需要知识,但语文又是一个能力型学科。语文学科中的“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不像数学等学科中的知识和能力的关系那样直接,而是存在着种种间接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如果说,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线形”进行,语文能力的提高就要“块状”推进,那么,语文素养的养成则需“球状”滚大。语文知识的各个点只有紧密相连,并和其他维度的内容融会贯通,语文素养才能养成。

语文知识点范畴很广,就连文本也是语文知识,是最生动、最富有诗意,因而也最迷人的知识,语文教育就是要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海德格尔反复教导我们要学会倾听,其实读书就是最好的倾听,倾听大师之言,在倾听中学会读书、学会言说,更重要的是在倾听中完成个人语文素养的生成和精神个性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