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外资银行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外资银行发展

篇1

1.外资银行发展带来的“鲶鱼效应”促进了我国国内银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服务品种的增加。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并产生危机意识以后,纷纷推出和大力发展新的服务品种,增强服务意识。表1列举了国内银行参照外资银行在零售业务和公司业务方面服务品种的创新。

2.外资银行发展带来的“鲶鱼效应”降低了我国国内银行因垄断而得以维持的高利润和高运营成本。这里引用郭妍和张立光(2000)的分析,[2]以外资银行在我国银行市场的贷款份额和资产份额来代表在华外资银行发展程度,如表2所示,通过对1998-2002年在华外资银行资产和贷款份额与国内银行费用率和利润率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华外资银行发展与中资银行利润率和费用率之间呈现了负相关的关系,即在华外资银行贷款份额每增加1单位,中资银行的利润率下降0.063个单位、费用率下降1.360个单位;外资银行资产份额每增加1个单位,中资银行的利润率下降0.211个单位、费用率下降1.139个单位。国内银行利润率和费用率的下降证明外资银行发展削弱了国内银行的垄断势力,迫使其努力缩减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二)在华外资银行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引入资金

一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从根本上看,应该归结于资本的投入和技术与制度的进步。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既为我国经济增长引入所需资金,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内储蓄的不足,改善我国资源配置,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具体可以从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直接作用。一方面,在华外资银行吸收我国国内储蓄,将众多的小额存款积聚在一起形成可以利用的大规模资金。另一方面,在华外资银行通过对国内企业进行投资,促使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1996-2005年间在华外资银行在我国吸取的存款总额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截止2005年12月末,在华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吸取的本外币存款已经达到近1696亿元人民币(约212亿美元);在华外资银行对国内发放的贷款除2004年与2005年有大幅度上涨以外,其余每年的贷款数额差别不大(200亿美元左右),到2005年12月末,在华外资银行对我国发放的贷款余额为3524.6亿元人民币(约441亿美元)(见图1)。

2.间接作用。外资银行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引入资金的间接作用表现在外资银行发展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推动作用上。首先,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经营运作以及对母国客户提供有关来华投资咨询等服务,增强了外国企业来华投资的信心,间接为我国经济增长引入资金起到促进作用;[3]其次,外资银行的发展可以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更为广泛的金融服务,便利外资企业的资金与结算等要求,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为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供进一步的支持;[4]再次,外资银行的发展增加了外部资金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渠道,外资银行广泛的国际纽带和庞大的分支机构拓宽了外商投资企业的融资渠道,促进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

(三)在华外资银行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技术创新

1.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直接有利于我国银行业的整体技术创新。外资银行凭借自身在技术创新上的优势,通过“技术外溢”,使得我国国内银行整体技术水平有所创新和提高。主要包括在华外资银行带来的“技术示范效应”即国内银行通过向外资银行学习而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在华外资银行带来的“技术竞争效应”,即国内银行因受到外资银行竞争的压力而加快自身的技术开发与创新;外资银行带来的“技术扩散效应”,即中外资银行之间通过合资、参股等方式进行交流和合作时使得国内银行的技术有所创新。

2.在华外资银行发展间接有利于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外资银行在向我国企业发放贷款和提供服务时,通过调整贷款投向,关注贷款收回状况等渠道实现“技术外溢”,间接地促进我国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

二、在华外资银行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一)在华外资银行发展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不稳定因素

在华外资银行发展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外资银行为我国引入大量的短期外汇资金上。大量外汇进入我国市场后,如果是以长期资金形式投入我国经济建设中,则会为我国经济发展引入所需资金,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如果大量外汇是以短期资金形式进入我国并进行投机行为,则会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不稳定因素。一方面大量短期外汇进入我国市场后容易导致对人民币需求上升,在外汇市场上造成人民币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而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升值造成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大量的短期外汇可能造成我国局部市场的物价上涨。如北京市和上海市近两年房地产市场价格爆涨,短期外汇的投机行为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5]此外,在华外资银行还有可能在我国经济状况发生波动时大举撤离我国市场,成为资本外逃的渠道,加剧我国经济的不稳定,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二)在华外资银行发展不利于我国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我国货币当局出于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我国进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一方面在于我国目前定义下的货币供给量M2中没有包括在华外资银行的存款,这就使得现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2的数值不准确。截止2005年12月,在华外资银行的存款已经达到1695.5亿元人民币,这代表我国现有的M2中遗漏了1695.5亿元人民币,而且随着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这种遗漏的金额将会更大。另一方面,在华外资银行发展带来银行支付手段的革新,使得信用卡等电子货币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作用以及货币与货币替代品之间的转换便利,导致了我国原有货币界限被打乱,很难准确地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控。[6]

三、结论

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一方面通过“鲶鱼效应”的发挥以及带来资金和先进技术等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积极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某种不稳定的因素,起到一定的负面效应。总之,在华外资银行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谓是利弊均有,要想更好地发挥在华外资银行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严格控制在华外资银行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则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进行适当的政策引导。本文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完善对在华外资银行的监管

WTO的后过渡期结束后,在华外资银行在我国将有一个更大、更全面的发展,要想继续发挥在华外资银行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首先需要完善对在华外资银行的监管。我国目前对在华外资银行的监管基本上还处于经验式的管理阶段,重合规性监管、轻风险性监管,并且在具体的监管手段和监管方法上也有待完善。因此,完善对在华外资银行的监管应该通过建立健全《外资银行法》来进行,通过法律形式来约束在华外资银行的违法违规经营与操作,完善包括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在内的监管体系,加快对先进监管手段和方法的学习,加强同外资银行母国监管当局之间的合作,共同防范银行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

(二)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

要想更好地发挥在华外资银行的正面作用,最大限度降低外资银行的负面影响,除了对外资银行的行为有所规定以外,还需要进行自身的补充,对我国货币政策进行修改和完善。由于我国目前定义下的货币供给量M2中没有包括在华外资银行存款,这就使得现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2的数值不准确,不能真实地反映我国实际的货币供给量,因此需要对此问题进行修复。一方面需要更新我国原有的货币界限,完善M2的具体数值,将在华外资银行存款数加入其中;另一方面,还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货币政策,使其在对在华外资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准确统计的同时能更好地发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苗启虎,王方华.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金融业的影响[J].海南金融,2004,(12).

[2]郭妍,张立光.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5,(2).

[3]M.K.Leung,RickyY.K.Areforeignbankssurewinnerinpost-WTOChina﹖BusinessHorizons2006,(49).

篇2

三十年来,在华外资银行从无到有,在机构布局、经营业绩和服务能力等各方面取得了持续显著发展,已成为我国银行业不容忽视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机构布局看,截至2011年末,已有48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9家外资法人银行(下设252家分行及1家附属机构)、1家外资财务公司、94家外国银行分行和209家代表处。目前,外资银行营业网点设置已逐步延伸至内陆省份及二、三线城市,在50个城市共建立了782家分支行服务网点,初步形成了连贯东、中、西部,有一定覆盖面的服务网络。

从经营业绩看,三十年来,在华外资银行在华经营业绩持续向好,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取得了显著进步。截至2011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达2.15万亿元,实现利润167亿元,整体不良贷款率保持在0.41%的低位,拨备覆盖率达255%;流动性比例大大高于监管标准,法人银行存贷比全部达标,资本充足率为18.83%。一些经营规模和实力不俗的综合性银行已开始崭露头角,有的外资法人银行资产规模已与同期成立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大体相当。

从产品服务看,三十年来,在华外资银行由原来的单一业务品种逐步发展,初步建立起了一套特色化、立体化、多样化的服务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华外资银行业务品种已达240多个。许多擅长经营中小企业融资、农业金融、航空航运融资、大宗商品贸易融资、资产及财富管理、托管等业务的特色银行也找准定位,找到了施展拳脚的空间。以衍生产品交易为例,外资法人银行在衍生产品市场中的份额仅次于大型商业银行。尊重商业选择、鼓励差异化经营是我们在引进外资银行过程中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各类型外资银行都能够在中国发掘业务机会,参与市场竞争,获得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中国银行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三十年来,在华外资银行保持着持续良好的发展势头。以最近十年为例,十年间,在华外资银行资产实现了19%的年均复合增长,2011年实现利润相当于十年前全部外资银行利润的十倍,资产利润率也提高了近一倍。放眼全球,能够维持这一增长水平是极难一见的,无论与其境外母行(或总行)相比,还是与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的分支机构相比,其在华取得的业绩都十分亮丽,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持续冲击影响的局势下更显难得。

在华外资银行实现了

有质量的发展

在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外资银行正逐步融入本土经济,它们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加强边远农村等金融服务薄弱环节建设。截至2011年末,外资银行已在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设立了125个营业网点,并在一些边远地区设立了村镇银行,参与当地银行业竞争和金融服务环境改善。在“调结构,促发展”的政策引导下,外资银行积极利用业务专长,为中小企业、新兴产业、进出口贸易等提供全方位优质金融服务,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咨询。截至2011年末,外资银行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境内企业贷款33.48%,超过全国银行业平均水平。

事实上,在华外资银行快速发展本身就是其本土化程度不断提升的直接体现。从经营形式看,外资法人银行资产占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的87.82%。从本外币业务比重看,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占全部资产比例已达71%。从客户基础看,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客户数量过半,相关业务量稳步攀升。更为关键的是,目前外资银行本地管理资源投入持续加强,许多银行建立并完善了与本地发展策略相适应的管理职能、人员培养机制和系统支持能力,一些银行在国际金融危机后还追加投入了270多亿元人民币的资本金/营运资金,显示了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对本土化经营策略的坚定信心。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显示出进一步本土化的趋势。

在华外资银行实现了

与本土银行的双赢式发展

三十年来,中国银行业在改革开放和创新中飞速发展,外资银行在其中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在引进外资银行的初期,市场曾担心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会对中资银行形成冲击。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外资银行带来的紧迫感和竞争意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资银行加快转变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为中资银行提升综合经营实力提供了压力和动力。通过股改上市和引进战略投资者,中资银行经营机制、资本实力和管理能力均发生了实质性变化,风险抵御能力明显增强,国际竞争力更是大幅提升。

外资银行的进入,不仅促进了中国金融市场多元化竞争格局的形成,也为本土带来了丰富的产品、服务和业界良好实践,促使中国金融服务环境更趋成熟。例如,一些外资银行具有专长的进出口贸易、银团贷款、小企业金融和消费信贷等经验,在本土市场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中资银行在这些方面的跟进和进一步创新,带动了中国银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银行间差异化经营格局也初步显露。

篇3

一、在华外资银行的基本情况

截至2002年末,共有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60家商业银行在我国设立了146家分行以及9家支行;此外,经批准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外资银行还包括6家外国独资银行及7家中外合资银行。截至2002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到391亿美元,贷款余额达到186亿美元,其中外汇资产总额达到326亿美元,外汇贷款余额为138亿美元,外汇资产及外汇贷款余额在全国银行业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2.6%和13.4%,已经成为中国银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战略分析

随着外资银行在华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承诺的逐步兑现,中国已经成为许多跨国银行最重要的目标市场之一。外资银行逐渐形成了在华展业的完整的战略体系。虽然不同的外资银行会有不同的业务发展重点,但通过对其战略模式的分析,仍可以发现较多的共同点:

(一)通过参股或并购国内商业银行,加快对中国银行市场的渗透

近期,外资银行参股国内商业银行的案例层出不穷,汇丰银行与上海银行、花旗集团与浦东发展银行合作都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通过对现有案例及外资银行未来动向的分析,笔者认为,外资银行的参股和并购战略有以下几点值得特别关注:一是被参股银行的规模和重要程度不断提高,逐渐由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过渡。二是参股的对象由商业银行向其他金融机构扩展,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中国对于混业经营的限制,在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三是参股的途径趋于多元化。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机制的实施以及中国商业银行上市进程的加速为外资银行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并购提供了可能。四是对被参股银行的影响力逐渐深化。从中长期来看,大型跨国银行不太可能满足于仅仅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持有被参股银行的少数股份,而是会尽力争取绝对或相对控股地位。即使暂时无法实现控股,外资银行也会通过派驻董事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等方式对被参股银行施加更大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为其在华整体战略目标服务。

(二)通过产品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

与国内同业相比,外资银行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全球性的业务、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风险控制能力、成熟的金融产品等方面。进入中国市场后,外资银行也会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与中资银行竞争。外资银行在将比较成熟的金融产品引入中国的同时,也会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开发一些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笔者认为,一般而言,外资银行会重点发展高利润、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并会着力于开发中国金融市场的“处女地”。具体而言,可能重点发展以下业务:

1.贸易融资业务。在继续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外资银行将加大对福费廷、保理等新兴业务的推广力度。“南京爱立信”事件说明,此类业务可以成为外资银行争夺优质客户的利器。

2.现金管理业务。通过此项服务,可以帮助客户提高对资金的控制能力,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据报导,美国摩根大通银行等外资银行已开始在国内推广此项业务。

3.信用卡业务。在最高端的贷记卡市场尚处于引入阶段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在产品设计、营销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非常突出。虽然在人民币零售市场完全开放前,外资银行不太可能获准直接发行人民币信用卡,但其可能会通过与中资银行设立合资公司等方式有效规避这一政策限制。

4.网上银行业务。目前,已有多家外资银行获准在中国境内开展网上银行业务。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以及各项相关限制政策的松动,网上银行业务有望在较大程度上弥补外资银行在营业网点方面的劣势。

5.金融衍生产品服务。随着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融合度的不断提高,中国在汇率、利率等方面会面临更大的风险,企业对于通过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避风险的需求也将随之提高。拥有丰富操作经验的外资银行有可能在这一市场中占得先机。

(三)细分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活动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外资银行在网点数量方面的差距很难有实质性的改观。同时,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外资银行也不会谋求为所有客户提供普遍服务。这就决定了外资银行必然会通过市场细分等手段,锁定自己的目标客户,并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优质的高端客户,通过掌握20%的高端客户来获取80%的行业利润。当外资银行这一战略得以实施后,将会对中资银行产生严重的冲击。

(四)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加快网点建设

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外资银行特别是重视在中国开展零售业务的外资银行逐渐形成了“以点为主,点面结合”的战略设想,加大了在网点方面的投入。在现行的“外资银行在监管当局前次批准设立分行之日起一年后方可提出增设分行申请”的政策约束下,外资银行的战略重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政策框架内尽可能设立更多的分行;二是在已经设立分行的城市设置同城支行;三是通过设置自动提款机等自助银行设施的方式,扩大银行业务的覆盖面。

(五)在各种可能的组织形式中进行选择,谋求最大利益

根据现行法规,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商业银行业务可以采取外国银行分行、外国独资银行及中外合资银行三种组织形式。对这三类机构的监管要求上的区别,为外资银行通过选择适当的组织形式,实现利益最大化提供了可能。考虑到设立合资银行会面临较高的协调沟通成本,笔者认为,比较可行的战略选择是从外国银行分行和外国独资银行中选取其一。虽然目前外国银行分行在机构数量和资产规模上均处于明显优势,但部分外资银行的确已经开始考虑将中国境内分支机构改组为一个中国法人,从而成为外国独资银行的可能性。

三、监管当局的应对措施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虽然在完全取消对外资银行的限制,特别是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零售业务前,外资银行对整体银行体系的还难以完全显现,其业务战略也无法全面实施,但当所有限制完全取消后,外资银行必将对我国银行业产生强烈的冲击。因此,从现在开始,监管当局就应当开始对监管体系和监管策略进行必要的调整,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亟需解决的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合监管资源,形成监管合力

随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的设立,我国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监管体系已经正式形成,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将共同承担监管职责。对外资银行,特别是花旗等混业经营的跨国金融集团而言,以上各个监管当局对其在华业务都负有一定的监管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整合各监管当局的资源,以便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效果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这一课题的有效解决对于规范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经营行为以及提高我国监管当局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协调和沟通,在中央层面上,要在各监管当局之间建立联席会议等正式的协调沟通体制,并设立常设办事机构,以保证在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相关监管措施时能够进行有效的协调。在地方层面上,要在监管当局的派出机构之间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并进行适当的制度设计,妥善处理好监管当局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问题。

(二)切实建立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

一是要以法律的形式对相关监管当局的权力、责任及权力边界进行明确规定,在提高监管效率的同时避免出现监管真空,特别是要明确落实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责任;二是要在法律法规中对监管当局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协调责任加以明确,降低协调成本;三是要对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以及部门规章等进行重新审查,对存在的冲突进行修订,保证政令统一;四是为建立适用于中、外资银行的统一的监管法规体系做好立法准备。

具体而言,近期比较紧迫的工作一是要尽快完成对《中国人民银行法》的修改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立法进度。二是对《商业银行法》进行修订,就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条件、审批程序及监管主体等做出明确规定。三是银监会应尽快对与银行监管有关的部门规章进行修订。四是应当通过立法程序对外资金融机构参股或并购中资商业银行的条件、主体资格、审批程序、股权比例等做出明确规定,改变现行的个案审批的模式,提高透明度,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明确的政策预期。

(三)根据监管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监管政策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以我国现有的银行监管资源,以外国银行分行为主、法人机构为辅的外资金融机构布局应当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得到维持。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充分体现这一基本思路。一是要避免出台明显有利于法人机构的政策,以免为外资银行提供错误的政策信号。二是要注意控制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节奏,特别是不能轻易提前放开对人民币零售业务的限制。三是考虑制定适当的政策,对外资银行在华发展业务给予一定的限制。对于整个银行体系而言,来自外资银行的冲击主要将体现在人民币业务方面。因此,在从客户、地域范围等方面对其加以限制的同时,还应当采取措施对其规模加以限制。从监管实践看,现行法规中规定的8%这一“虚拟”人民币资本充足率只能起到审慎性作用,对限制其业务规模难以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因此,有必要考虑其他可行的措施,例如将人民币同业借款与人民币负债总额挂钩。

(四)加强调查,为进一步推进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做好准备

篇4

[作者简介] 崔海潮,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延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 (陕西 西安 710127)

2006 年12 月11 日,中国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可以向本地公司客户以及个人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随着《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出台,对于经营人民币业务执照的限制将进一步取消。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有198 家分行,大概有70 家是代表处,所有这些机构都是在24 个城市进行运作的。并且,已有12家外资银行获准将中国境内分行改制筹建为外资法人银行,除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花旗银行(中国)中国有限公司已经获准开业,其余8家正在进行改制筹建的外资银行是:恒生银行、日本瑞穗实业银行、日本三菱东京日联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荷兰银行、永亨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美国摩根大通银行。

2007年4月2日,转制成为外资法人银行的“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开业。而在同一天,经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首批拿到本地注册的法人营业执照后,汇丰、渣打、花旗、东亚等4家外资银行在内地的100多家网点也同时开业,并向本地居民提供全面人民币服务。中外银行同台竞技的序幕正式拉开。

一、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的评析

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2007年对外资银行在中国大陆发展情况的调查(本报告的调查发现基于对40家外资银行的访谈。这40家银行代表了积极参与中国银行业市场、来自22个国家/地区的74家外资银行)结果显示:外资银行对中国内地银行的评价还是相当之高,其中29家受访外资银行给出了至少8分的高分(满分为10分)。然而,他们同时指出了中国内地银行所存在的问题:例如,国内贷款市场方面(风险控制、对不良资产的处理、贷款评级系统准确性、对抵押的依赖)、公司治理(管理信息系统、董事的独立性、前/中/后台职能重叠),市场运作方式(利率管制、对高风险、低利润贷款的集中、费用/佣金管制、受监管影响的交叉销售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二、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策略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90%的国外投资者都认为投资环境得到了改善,或者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也是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的银行体系是渐次开放的,尤其是2006年末,中国批准外资银行可以向本地公司客户以及个人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能够面对的客户群进一步扩展,中国市场进一步打开,这对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中国市场上的外资银行有很多,但市场份额实际上非常小。据统计,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为1.71%,贷款和存款产品都在1.7%左右。前不久进行的一项全国性金融调查显示,在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明确表示将选择外资银行的人数占10.8%,仍愿意选择国内银行的人占72.7%,另外还有16.4%的人在观望。同时,该项调查显示,外资银行的最大优势是“服务水平好,效率高”,占66.7%。确实,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高效率业已成为外资银行的形象定位。

中国有近13亿人口市场的巨大潜力,是外资银行极力想开拓的市场,外资银行总部承诺,与对其他市场业务发展的支持力度相比,将大力支持其中国机构的业务。那么,外资银行如何发挥自身所长,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和中国内地银行这样的巨人进行竞争呢?笔者总结了外资银行的三条发展策略:

(一)积极抢占零售业务市场

外资银行在国内的迅速扩张让国内的银行业充分感到了压力,我们发现,外资银行在国内扩张的重要武器正是他们最为擅长的个人零售业务。个人零售业务是以存款为基础的个人汇兑、结算、人业务、投资业务、咨询评估、家庭理财、信用担保和承诺等各种金融服务,它是商业银行实现盈利的重要渠道。花旗、汇丰、荷兰、东亚等几大外资银行早已蛰伏国内多年,他们都以零售业务作为抢占市场的突破口。而在2006年年底,由花旗集团牵头,中国人寿、国电集团、中信信托等组成的花旗财团击败国内外竞争对手,成功收购了广东发展银行85%的股份。此次收购后花旗银行拥有广东发展银行20%的股份,有业内认识分析,通过参股广发行,外资背景的花旗银行可以建立一个面向所有消费者的银行,同时还可以打开一扇零售银行业务的窗口。

对国内银行而言,批发业务一直是主题业务,通常占到整个业务收入的80%以上,而零售业务一直被大家忽视,不但占的比重很小,产品和服务的种类也相当单一。随着整个金融业已经意识到个人零售业务的重要性,这样的状况在最近几年发生了一些的改变,但是重视程度仍然不够。

经过多年的发展,金融产业链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零售业务的贷款需求日益增加,从房地产贷款、信用卡透支到汽车贷款。目前美国个人贷款已占到全部贷款的40%以上。而在中国,尽管企业贷款仍占到总贷款额的90%,但近年来个人贷款业务也在快速上升,自2001年底到2005年底的4年时间里,中国人民币个人贷款业务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已经达到了33.1%,其中房地产个人贷款从2000年底的5600亿元上升到2005年底的8万亿元,信用卡也从零发展到4000万张,未来随着发卡行数量的增加和个人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个人贷款业务的数量和比重都将大幅上升。与此同时,企业贷款需求在下降。在美国,公司金融业务部门中传统贷款业务所占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小,投资银行、证券交易等服务于直接融资市场的业务正取代贷款业务成为公司金融业务的主流,而这些业务具有较强的中间业务性质,使整个公司金融部门的资金支出下降。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居民财富和储蓄,为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外资银行敏锐地发现了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并积极采取行动拼抢该领域。据国家统计局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有25%的城市家庭步入中产阶层,这些将是零售银行业务的主要客户,特别是高端客户理财市场,将是外资银行目光瞄准的重点。

(二)积极运用营销手段,倡导人性化服务

外资银行一直以来十分注重各种营销手段的运用,积极倡导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以外资银行在“结构性存款”这一业务的开发为例来进行分析。

结构性存款是结构性产品的一种。它是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某种金融衍生工具( 主要是各类期权),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从而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较高收益的业务产品。结构性存款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的产品,在20世纪90年代增长迅速,2003年在我国推出,由于它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因此在推出后即受到投资者的热捧,并在理财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结构性存款种类繁多,各家银行竞争激烈,而外资银行在这一领域处于领跑位置,我们来分析一下外资银行得以领先的原因:

1.市场细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一种产品的市场营销能否成功,关键要看它是否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外资银行针对不同客户进行不同的产品设计,以满足不同需求。结构性存款吸引人之处在于可以通过这一工具达到投资其它产品的目的,尤其是在我国目前的资本项目未自由兑换的情况下,结构性存款可以帮助投资者实现投资过去个人无法投资的领域。从这一角度出发,外资银行选择多种挂钩方式,与世界各地丰富的投资品种相联系,能够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兴趣。外资银行在结构性存款方面不求量多求质精。所谓“精”就是每一款产品都针对一类客户的投资需求,满足投资者某一方面的投资需要。比如花旗银行“优利账户”就是针对有短期外汇投资需求的投资者。又如东亚银行利率指数挂钩保本投资产品中对VI P 客户和普通客户的收益率不同,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

2.探求客户心理,细待优质客户。外资银行很注重研究客户心理,以此为基础开发出有巨大需求的产品。比如针对高端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强、风险厌恶程度低的特点,外资银行主要推出的是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而对于一些优质客户,外资银行会提供收益更高的产品,使这些客户获得尊贵的感觉, 以建立长期的关系。而且,外资银行注意挖掘需求。比如荷兰银行 “梵高贵宾理财之全球配置债券基金篮子挂钩结构性存款”,引入全球债券基金作为挂钩标的,尽管国内很少有人对这一领域有深入的了解,但其丰厚的预期回报率还是吸引了众多投资者购买。

3.扬长避短的产品定位。尽管外资银行都努力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比如荷兰银行主要定位为挂钩各类指数的3-5年中长期产品,渣打银行以3个月-3年的中短期产品为主,同属汇丰集团成员的恒生银行和汇丰银行的产品流动性较强, 东亚银行则在新推出的产品上采纳了类似基金的灵活增持和提前赎回机制。每家银行都力争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推出相应的产品,发挥出自身比较优势,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效降低成本。金融创新的最初目的在于突破现有法律规定,获得税收等方面的好处,降低成本。目前我国法律对结构性存款的规定较少,对其性质还未确认,在此情况下,结构性存款可以突破某些法律的限制,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外资银行在这方面目光敏锐。比如2005年开始,外资银行开发的结构性存款开始挂钩海外指数,如道・琼斯指数、恒生指数、国际商品期货指数等,突破了境内只有QDII才可投资境外市场的规定,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在增加产品需求的同时,自然也降低了自身的成本。

5.把握金融创新精髓,创造更优的组合搭配。金融创新的精髓在于运用尖端技术对现有收益风险进行剥离、分解并通过重新组合或复合创造出新的收益风险关系。结构性存款的设计上最主要的一点是选择合适的内嵌衍生品。外资银行擅长搭配不同的期权类型,比如在提前终止权的运用上。因此外资银行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创造收益。

(三)力求通过合作进行竞争达到共赢

就竞争来说,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合作进行竞争,而不是通过纯粹的竞争来进行竞争,即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和本地银行进行互补式竞争,而不是直接和本地银行进行直接的和面对面的竞争。渣打银行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渣打进入中国市场最重要的原因是追随着客户的足迹来到中国,渣打银行网点所覆盖的区域80%是外商投资者的活跃地区,不仅牢牢抓住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且已经将触角伸入重庆和成都等一些西部地区。很多外资银行都抱有长期发展态度,它们进入中国市场是希望有长期的战略合作,特别是在某些领域,可以实现和当地银行的长期发展,汇丰、花旗在浦东就有类似领域的合作。应该看到,外资银行来到中国并不一定仅仅是为了竞争,而是为了能够补充在中国已经存在的东西。例如,渣打推出了一些产品,也希望能够促进当地银行推出类似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合作者都在市场中获胜了。现在单一外资银行参股上限是20%,外资银行总参股比例是25%。外资银行进行战略性投资希望得到更大份额的参股,例如,渤海银行就是渣打建立的一个全新的银行,其即为外资银积极扩大参股份额的一个成功例子。

总之,外资银行希望实施有机增长的战略。有机的增长就是有更多的人才和有自己的管理团队,而且要不断发展壮大,希望这样的投资战略能够达到共赢,让投资的银行获益,让中国的客户和消费者也获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整个策略框架是可以概括为“四化”, 即广化、深化、强化、优化。广化: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刘峰.浅谈外资银行在华投资与个人理财的关系[J].法制与经济,2007,(6).

篇5

对于外资银行来说,如何布局是与其效益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然而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经济的外向度也较高,而内陆及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因而决定了外资银行在华设点的策略为分别以京、沪、深为中心向周围的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形成辐射之势。

而跨国企业的中国布局也相应地影响到外资银行的布局。由于珠三角地区集中了较多的港资和台资企业,故中小港资银行纷纷登陆深圳;上海为众多欧美企业的中国总部,因而大多欧美金融机构转战长三角。截止2004年底,进驻上海的外资银行分行最多,有46家,其次是深圳,有26家。

此外,在监管部门的鼓励和支持下,外资银行已逐步进入中国东北和西部较为落后的地区。

2、政治法律因素

有利因素

根据最初签定的入世协议,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监管机构不断出台了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条例。如银监会2004年12月1日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对外开放银行业相关事项的公告》规定: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从13个增加到18个;外资银行只要在华合并报表是盈利的,他们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分行都可以取得申请人民币业务的资质;外资金融机构申请在华设立代表处的手续进一步简化,申请人可将申请资料直接报送银监会,同时抄报拟设机构所在地银监会派出机构;允许外资银行经向所在地银监会派出机构备案之后,按照相关的规定从事保险业务:将加快对外资银行设立同城支行、开办人民币业务及衍生产品等业务的审批,等等。

在混业经营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趋势的大环境下,尽管金融混业目前在中国还为法律所不允许,但是,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各金融业务及品种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不同金融部门间的业务合作及交叉伴随金融集团的发展逐渐显露山水,表明金融混业经营的限制政策已经有所松动,正如前述保险业务的放开,这对于有着成熟的混业经营经验背景的外资银行来说,无疑是如鱼得水。

此外,近几年来,监管机构对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给予了较大的支持及鼓励。外资银行通过参股国内银行这一快速且成本较低的方法+可以弥补其在网点、人民币资金清算、本地客户信息等方面的弱势,为2006年底以后全面经营国内零售业务做准备。对于目前尚未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外资银行更可通过参股该地区的中资银行以绕过有关经营地域的限制。虽然目前外资银行持股比例合计仅为25%,但对于一些股权分散的中资股份制银行来说,实际上外资银行已得到了发言权。

不利因素

入世过渡期内的保护政策使外资银行优势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例如对外资银行营运资金的要求、新设分行申请人民币业务的要求、营运资金的30%以指定生息资产形式存在的要求、人民币业务资本充足率的规定等。

3、社会文化因素

中国是拥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几千年历史的沉淀形成了特有的社会结构、文化底蕴、风土人情及消费习惯。外资银行若要提高其在中国的认知度乃至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除了凭借其专业的金融人才及优质的金融服务以外,还必须尽快融入本土的文化。因为金融产品离不开社会和市场的土壤,且须适应于这种土壤本身特有的文化及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民生活素质的不断改善,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亦大幅提高。人们开始对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也加深了对外资银行的认知度。根据2003年零点研究集团针对1235名金融资产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高收入群体的认知调查,汇丰银行与花旗银行已经超过国内若干商业银行,分别排列第七及第八位,仅次于四大国有银行、交行及招行。

4、经济因素

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国际环境下逆风飞扬,过去几年均保持着8%-9%左右的增长率,这一发展速度是世界平均增速的两倍,更是发达国家平均增速的三倍,的确令世人瞩目。无论是跨国大型企业,还是国际金融集团,纷纷将中国视为投资的宝地。而随着2008年北京申办奥运会、2010年上海主办世博会,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将更为强劲。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及国民财富亦得到不断的积累。目前的中国内地拥有超过20万亿人民币银行存款和超过6000亿美元的储备,这样的市场潜力对跨国私人银行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根据中国社科院《2005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4年末,全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人民币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全国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人民币18.9万亿元,同比增长14.4%。可见外资银行在中国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5、科技因素

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过去十年突飞猛进,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理念。一方面,信息技术有助于商业银行提高服务质量及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提高银行自动化水平;另一方面,只要在网络和通讯能够到达的地方,客户都能够享受银行提供的服务,而无需于银行营业时间亲身到营业厅排队等候办理业务。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内部因素分析

与中资银行相比,在华外资银行有以下的优势及弱势:

1、优势

经营体制:外资银行有着较为完善及先进的经营体制,基本不承担“政策性”服务功能,受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行政干预的影响较小。故其能够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自主将资产投向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企业。而中资银行因体制原因,其目标往往具有强烈的政策导向性,或只是完成既定的贷款任务。

风险控制:外资银行大多拥有一套完善及先进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因为他们深知:风险控制水平影响银行信誉,银行信誉最终又会反作用于银行利润。根据巴塞苎协议的规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CapitalAdequacyRatio)必须达到8%以上,为充分防范风险,许多外资银行将自身资本充足率的警戒线提高到10%以上。而部分中资银行实际的资本充足率甚至不足8%,风险控制能力及资产质量令人堪忧。

余融创新: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外资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高达40%:远远超过中资银行该项收入的占比3%,这表明外资银行业务多样化程度远远高于中资银行。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利率将逐步市场化,必然导致银行利差进一步收窄。以存贷业务为主的国内银行如果不寻找其他利润增长点,则将面临巨大的危机。而外资银行拥有母国成熟的混业经营的背景,较强的金融产品创新及衍生工具的运用能力,因而对利率收入依靠较少,有较强的利率风险承受能力。

专业入才:21世纪银行业的竞争从根本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银行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外资银行丰厚的报酬、公平的用人制度、良好的培训机制及工作环境等,不仅吸引了大批海外留学人才,一定程度也造成了中资银行的人才流失。而专业人才的流失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优良客户的转移。

全球网络:外资银行拥有全球化的网络系统,将世界各地的分行资源利用起来,给客户(尤其是跨国企业、国内的外向型企业)带来极大的便利。

运作机制:外资很行有着良好的运作机制。无论人员录用、岗位分配、人才提拔、薪酬调整方面,还是拓展客户、开展业务方面,极少存在暗箱操作或拿回扣的情况,

而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中资银行。

2、弱势

营业网点:营业网点的局限性可称得上是外资银行在华开展业务的致命软肋。受制于此,在吸收存款方面,外资银行根本无法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故其人民币贷款业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同业拆借而非存款。如此,一方面,由于拆借来的资金期限多为短期,因而对外资银行在发放中长期人民币贷款时的资金匹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同业拆借的利率大大高于存款利率,故增加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贷款业务的成本。虽然电子网络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缓解外资银行分支机构有限的劣势,但鉴于网上交易安全性的考虑,目前仍难以为广大中国民众所接受。

文化差异:中资银行与国内企业及居民有着长久的合作关系。其对国情、文化的理解,几十年积累的人脉关系都是外资银行难以逾越的。而外资银行与中国企业及居民之间还需要建立文化上的相互认同关系。此外,就职于外资银行的员工普遍归属感不强,银行之间员工的跳槽、挖角的情况时有发生,也说明外资银行应加强其在本地员工心目中的文化认同感。

篇6

1.有利于刺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进程,提升市场竞争力。

2.有利于金融服务手段的创新。

3.有利于信用消费的进一步普及。

4.有利于促进投资品种的多元化,提高资本投资效用。

5.有利于大量资金的引入。

6.有助于推动金融运行和金融监管向国际标准靠拢。

二、中国入世为外资银行发展提供新机遇

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吸引各家外资银行纷纷抢滩中国,参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利润分配。 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在华外资银行的限制将进一步放松,外资银行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按我国在服务贸易自由化中的承诺,遵循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两太原则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定, 中国加入WTO后,在华外资银行待遇的变化将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在业务范围上,在华外资银行将享受与国内银行同等的待遇:(1)将由原来以经营外币业务为主转变为既经营外币业务又经营人民币业务;(2)可以经营债券业务,如买卖政府债券、发行金融债券等;(3)由目前的批发业务扩展到零售业务;(4)由进出口结算业务扩大到国内结算业务;(5)外资银行还可以经营目前中国暂缺的其他形式的金融服务,等等。

第二,在机构设置上,将有更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设立经营性机构。

第三,在地域上,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还主要是单元制,跨省区开展业务尚有一定的困难,进入WTO后,将有更多外资银行在更宽的范围内选择其经营地域,最终将取消地域限制。

第四,在服务对象上,中国进入WTO后,外资银行突破目前仅向三资企业提供外汇业务和部分人民币业务服务的局限。

根据WTO有关协议,我国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的限制。在华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的实现,意味着中、外资银行间进入全面竞争时代。实现对在华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后,中资银行原有的市场准入方面的优势不再存在。外资银行凭借其服务理念、金融技术和市场经验的优势,将从多方面挤压国内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

三、短期内中资银行在竞争中仍将占据主导

中国以发展中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意味着金融开放只能是适度的,渐进的过程。虽然入世后, 国内银行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但是, 国内银行只要认清和发挥自身的优势,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资银行的优劣势

优势:

1.从分支网络看,国内银行拥有遍及全国的分行网络,资金调拨迅速,可以便捷地提供基于这种网络的中介服务。特别有利于在中国有多项投资的大企业(西门子、雀巢、朗讯、康师傅、统一等)。

2.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誉的支持,且这种优势在客户心中根深蒂固,并且在短期内这种局面不会改变。

3.外资企业向国内银行筹借人民币,通常以外资银行出具的备用信用证(这是在华外资银行一项重要的业务)作为担保。为节省备用信用证的费用,外资企业要求国内银行接受海外母公司的担保或软担保,甚至进行信用贷款(。n cleanbasis)。如果国内银行能控制母公司的风险或企业本身的风险,接受母公司的担保或软担保,或者直接对企业进行信用贷款,从而摆脱对外资银行的备用信用证的依赖,则是对外资银行致命的挑战。

4.国有商业银行拥有文化优势。国有商业银行与国内企业、居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联系,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

劣势

1.银行机构体制性弊端严重。主要表现为银行经营行为非企业化,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服务意识淡薄,管理水平低下。

2.盈利能力不足。对2000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的研究表明,中国9家入选银行的总体盈利能力相对落后。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规模庞大,人均创利仅为好的银行的100分之一。

3. 资本实力较弱。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一般为全球著名的银行,堪称金融业超大型航母,资金实力雄厚。而我国国有独资银行资产质量低下,资本金严重不足,不良资产比率高达25.36%,资本充足率仅在5.07%。

入世后,在面临外资银行强大挑战的同时, 中资银行面临巨大机遇,主要有:

1.国有商业银行可以有机会向外资银行学习,加快自身改革步伐。外资银行的进入为国内银行提供参照体系和竞争对象,可以起到示范、激励和交流的作用,促进国内银行加快改革,加强管理,从而推动我国银行业技术改进和金融创新的进程。

2.国有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到缔约国发展业务。在入世后, 中国银行业到海外拓展业务主要受自身经营状况和东道国金融监管条例的限制,而较少受到市场准入的限制。这就有利于国内经营状况良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上争取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国际竞争中促进业务发展,人才成长和技术的进步。

3.银行业对外开放,有利于改善我国银业资本结构,增加国际金融资本流入。

4.入世后,国民经济调整的步伐将加快,产业结构将会更快升级,一些产业重显生机,这为国有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提供了机遇。 四、中资银行对策

面对WTO的机遇, 中国的银行业在宏观体制、微观经营环境, 以及自身的建设方面, 面临极大的挑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在未来的五年中,以下重要方面应有较大的改善, 以应对WTO的要求和来自世界银行业的竞争。

1.深刻学习WTO精神,提高市场竞争意识

要想在开放和竞争中保护自己,就要全面加深对《世贸组织总协定》和各个协议中交易原则、规范、司法程序和裁决机构的了解和熟悉。实际上,世界贸易组织一百多个成员国中,只有十余个国家对外资银行进入没有任何限制,大家数国家有不同程度的限制措施。一些成员国以附件的形式对《服务贸易协议》的金融和保险部分进行修改,以新的承诺代替了原有的承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至今仍然保持着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 并不准它们经营本币业务。美国、欧盟国家、 日本等继续对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作了诸多的地区限制和数量限制。人们将以上这些通称为“灰色区域”。我们应当学习其做法,这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应尽快熟悉规则,制订措施,使国内银行体系保持稳健,使银行的治理结构趋于完善, 加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这样,我们的银行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另外,要花大力气开展对历年来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贸易纠纷争端案例的细致研究,并积极培训一支素质高的精通国际经济法的专家和律师队伍,学习运用法律手段在竞争中保护自己。

2.加快股份制改革,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在入世后的缓冲期内,应加快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重组,争取时间加快商业化进程和股份制进程,有条件的银行要争取上市;要下大力气解决不良贷款,改善银行的资产结构,根除导致出现不良资产的根源,整合现有的资产;要尽快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改善目前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明显低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规定的最低水平的状况。这样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银行的实力和竞争力。

3.改革人事制度,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篇7

当外国机构或个人出资在我国成立银行或我国银行中外国资本占控股权时,该银行就被我国称为外资银行。即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经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机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本文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金融机构在中国内地设立和营业的银行机构也归入外资银行范畴。

2.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环境

入世前外资银行在我国受到诸如业务范围、机构形式、经营区域等方面的限制,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各项业务在整个中国银行业中占比微不足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特别是中美双边协定,是中国的银行业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二、恒生银行的中国发展战略

1. 恒生银行在华的业务拓展

(1)全方位发展金融服务。恒生银行积极在华拓展传统银行之外的金融业务。并且已经具备了为客户提供银行、投资及保险等“一站式”服务的技术基础,全方位发展金融服务。如恒生银?(中国)有限公司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广东分公司于09年在广州签署出口信用保险银?保单,进一步优化信用保险及一站式的保?融资方案,提高出口企业向银?获取融资的机会及加强风险保障。

2. 恒生银行人才管理策略

重视人才管理,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恒生银行(中国)2008年10月23日宣布,恒生(中国)深圳培训中心正式启用,成为恒生在南方地区的人才培训基地。该中心运作将和位于上海的北区培训中心相辅相成,为恒生(中国)员工提供专业培训,并配合内地业务发展需要。新中心硬件设施完善,提供丰富的培训课程,包括:基础必修课程、业务知识培训、上岗资证培训和各类选修课程等四大类别,涵盖金融基础、销售服务、团队管理、职业发展、道德合规、产品知识、运营操作、个人技能及外部资证等。培训对象包括:企业和商业和个人银行业务人员,运营及后台支持人员等。(和讯财经原创)(和讯财经原创)。

三、对外资银行发展的若干思考

1.外资银行进入对行业所带来的影响

(1)正面影响

外资银行在传统银行业务和新兴银行业务方面都具有丰富经验,这些经验通过技术外溢,将使我国银行更快掌握先进的业务技术,提高资金使用率;另外,外资银行进入,会大量招募当地人才,这有利于我国学习和掌握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金融创新产品。外资银行进入,通过更多的竞争,降低了储蓄者和借款者的服务成本,使得银行业的客户获得了更多更优质的服务,更多的投资机会和投资回报,更多方便快捷的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投资组合等,增加了客户的福利。同时外资银行也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更加谨慎的监管、更好的信息披露、更加完善的会计报表制度引以为借鉴。

(2)负面影响

外资银行进入提高了银行业的竞争水平以及激烈程度。竞争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为了在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外资银行会设法“猎取”中资银行体系中的优秀员工和业务骨干,利用高薪、出国培训及优越的环境来吸引国内商业银行高素质人才加盟,使本就稀缺的国内商业银行优秀金融人才流失,削弱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力。二是客户。外资银行信誉卓越、服务质量上乘,且大多是混业经营,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商业银行服务,能够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业务要求。外资银行会利用这些优势,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的优质客户资源争夺战,挤占中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同时外资银行业竞争的客户群主要为中高端尤其高端客户群,按照客户群层次和盈利性的联系,大部分盈利来自于高端客户。

2.建议与启示

(1)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市场竞争是中资银行的正确选择;但必须看到,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原有的优势会因外资银行竞争策略的调整而逐步消失,中资银行不能固守陈章,应积极创造出能经得起市场考验的竞争优势。

(2)勇于与外资银行竞争中资银行应积极参与竞争,竞争也许会付出一定的市场份额、利润等代价,但处理得好,会因此促使我国的银行更快地掌握最有效的生存手段与竞争工具。因此,中资银行应平衡心态,从客观、动态的情况做出冷静分析,主动进行竞争策略的调整。

参考文献:

篇8

一、影响因素分析

1.政治因素

目前,中国虽然在2006年加入WTO后五年保护期结束后,对金融业进行了全面开放。但我国国内银行业市场化程度并不高,主要表现为政府对银行业务品种、利率等干预较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必须以人民银行公布基准利率为纲,上下浮动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同时我国政府的金融监管存在国内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业监管的格局,政策制定标准不统一,金融业发展混业经营还需要时间,这些都导致了外资银行本土化过程中要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政策因素。

2.经济因素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国家投资步伐加快,这些都促使我国货币的M2水平大幅度增加,进而助推了我国银行的信贷和存款业务的双增长,目前我国GDP总量已经超过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也达到了历史高点,这些良好的经济环境对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但目前我国为防止经济过热而导致的持续通货膨胀,开始逐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多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虽然在2012年初进行了政策性微调而下调了二次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但高水平的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的格局并没有改变。同时我国在2005年7月实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外资进入我国资产缩水现象难以避免,加之我国资本市场从牛市转入熊市,加重了银行的贷款负担和风险,这些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外资银行本土化发展战略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3.社会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理财意识不强,多将存银行做为唯一的现金保值增值方式,我国国内消费水平占收入水平比较低,同时保险等金融服务开展落后,这些都为我国银行业发展提供了较多的流动资金,也推动了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水平提高,据2012年统计显示,我国银行业在2011年成为获利最多的行业。这些传统的观念和国内的社会人文环境对于银行业发展十分有利。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市场的持续影响,以及投资对GDP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影响,“十二五”期间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将促使我国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住房抵押贷款和信用卡业务将快速发展。但目前我国社会尚未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信用记录体系和监管架构,而这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速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对外资银行本土化发展战略的探讨

1.加快业务发展

目前,由于中国的存款利率上限受到国家严格管制,使得银行的存款业务上基本处于同质化的局面。而政府性存款一般多放在传统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很难涉足。为突破发展瓶径,外资银行应加快业务发展,多渠道推动存款增长,学习较为领先的本土银行中存款业绩增长的方法和技巧,深度挖潜,提高现有客户的存款沉淀量。其次,要落实贷后评价,开发授信客户的存款资源,最大化的提高银行的存款水平。另一方面,要在稳健的前提下,加快公司贷款规模扩张,应建立起适用性较强的可变化的贷款审查审批体系,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采用分类贷款政策,同时要按照“一行一强”的行业授信指引,拓宽潜在的优势行业,并逐步发展成为银行的战略合作伙伴,通过存贷政策的合作实现银企“双赢”的良性互动局面。再次,要完善产品体系,提高本土竞争力,要抓住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大好局面,充分利用政策空间,开发多项产品综合营销和增值服务。例如:开展对国内贸易融资业务产品的开发,对公司金融增值产品开发等等。

2.强化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就是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外资银行本土化战略实施过程中,面对国内金融环境存在的诸如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逐步不确定因素,其强化风险管理就显的更为重要。要辩证认识期限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在风险管理中吸取期限管理的合理因素,客观真实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在逾期贷款发生的时要客观分析,由于季节性销售和大额销售时间差等客观原因造成的逾期贷款可以归入正常类或关注类。对于关注类的需要对其进一步分析研究再做判断,合理部分可以归入正常,如季节性销售,而不合理部分直接划入不良贷款部门。其次,要进行精细化风险管理。应针对中国本土市场的经营环境和金融体系特点,适当调整公司金融业务的信贷风险监控方式方法和标准,使本行的风险管理体系能更好地为本土化的经营发展服务。同时按照国内《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总体要求,并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去进一步细化,不断研制出更加符合中国金融实际与更具可操作性的贷款细分标准,进而实现风险的精细化管理。

3.建设本土企业文化和人才库

首先,要加强和本土企业文化的适配性管理,不断培植良好的本土经营文化。应深刻了解中国本土客户在经营行为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和价值观,顺应内地本土文化的思维惯性,并进行一定的创新,进而在合作习惯、谈判风格、后续管理等软文化给予国内客户全新而亲切的感觉。在人才管理方面,应以“员工本土化、管理国际化”为目标,不断吸收国内外管理人才和金融人才加盟,并做好人才融合和培养工作,为外资银行在国内的长远发展提供长足的人力保障。

篇9

[中图分类号]17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2―0047―05

一、外资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外资银行源于银行业务经营的跨国化。它的产生最早是为了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海外的贸易行为提供外汇结算、外汇交易、出口信贷等业务服务。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影响下,跨国公司扩张迅速,为了争夺跨国公司这样的大客户,那些有实力的大银行自然要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跨国公司走向海外开设分支机构,这直接促进了外资银行的发展。

银行业务的跨国经营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有学者认为可追溯到罗马时代。但一般认为,现代外资银行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1865年英国的25家银行在海外开设了240多家分行,由此踏出了现代外资银行发展的第一步。随后,荷兰、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银行纷纷在海外开设分行。这些早期的外资银行数量较少,业务有限,加之内部管理、外部竞争以及战争等原因而破产倒闭。当代的外资银行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禁止国内银行开设分行,致使美国银行纷纷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美国的海外银行发展迅猛并取得了独步天下的地位。其数量从1950年的95家海外分行发展到1970年的536家,其资产也从1955年的20亿美元增至1970年的526亿美元。而同期其他国家的跨国银行发展缓慢,以外国银行在美国的分支机构为例,其总数只有50家。直到70年代,西方国家的外资银行总体上才有了较大的发展。除了美国的海外银行持续迅猛发展外,英国、法国、加拿大的海外分行、附属行、联属行在70年代末也分别达到了1101家、391家、295家。80年代后,美国金融地位相对下降,日本金融地位继续上升。到了90年代上半期,日本海外银行已开设了1091家;而美国银行的海外资产开始出现负增长。此时,后起工业化国家的外资银行业务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我国境内外资银行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发展起来。1979年我国批准第一家外资银行――日本东京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1982年我国开始引进外资金融营业性机构的试点,同年批准香港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1985年,我国的厦门、珠海、汕头和海南四个经济特区也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1992年又批准大连、天津、青岛、宁波、福州、广州对外资银行开放,并扩大到13个沿海城市。1995年我国的金融开放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城市增加到24个。1998年7月中旬中国宣布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机构的地域限制。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银行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势。据银监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9月末,在中国注册的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共14家,下设17家分支行及附属机构。22个国家和地区的73家银行在中国24个城市设立了191家分行和61家行;41个国家和地区的183家外国银行在中国24个城市设立242家代表处。

从外资银行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窥出外资银行的一些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世界外资银行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1.外资银行的扩张速度将进一步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本流动的成本正不断下降,为谋求利差和监管程度的差异,跨国银行致力于海外扩张的趋势越加明显。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各国逐步放宽了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市场待遇等方面的限制,促使了外资银行的发展。而《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实施,更为跨国银行的海外扩张扫除了障碍。在这个大环境下,外资银行在华业务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资产、存款和贷款的年增速均在30%以上。截至2006年9月末,其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1051亿美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9%,其在华外资银行存款总额达到334亿美元,贷款余额为549亿美元。

2.外资银行向业务自由化方向发展。当前,银行业务自由化是世界金融发展的综合体现。其具体表现在:一是放宽了银行业务的经营范围。由于直接融资的发展,银行的存贷业务下降,因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分业经营的西方国家就陆续允许所有的金融机构参加银行、证券、保险交易。如美国在1980年允许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的业务可以适当交叉,使商业银行既能从事长短期融资等银行业务,又能从事证券、租赁、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从而拉开了银行业务全能化的序幕。而1999年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则完全取消了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界限。二是取消了利率的上限管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市场利率的日益攀升,企业融资出现了非银行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美国于1980年决定在7年内取消利率的上限管制。随后,其他国家也先后取消了利率的上限管制。三是解除外汇管制,促进资本的自由流动。四是放宽其他各项金融限制,如解除对外国金融机构的活动范围限制,以方便本国银行进入外国市场和外国银行进入本国市场。

3.中间业务成为外资银行的抢占焦点。外资银行首先要抢占的是外汇业务市场。外资银行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全球化金融集团母公司的综合性金融服务、良好的商业信誉、稳固的海外客户关系和便捷的全球网络,继续吸引外资投资企业和国内外向型企业等客户。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的中间业务市场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动用或较少动用自己的资本,而主要以中间人的身份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收取服务费的业务,包括国际结算、个人消费信贷、财务顾问、代客理财和信息咨询等。外资银行由于其外来特性,存在被东道国民族心理是否接受以及在机构扩张过程中所存在的法律和经济限制等问题,这使其难以在传统业务,尤其是本币存、贷款业务取得优势,中间业务势必成为其扩张的重点,故又被称为“黄金业务”。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中间业务是一个尚未被完全开发而又极具潜力的巨大市场。因而,其市场前景非常可观。

4.跨国银行设立外资银行越来越多的采用了并购方式。如:1997年11月30日德意志银行收购了美国的信孚银行,由此使其总资产超过8200亿美元;1998年4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和旅行者

公司合并成花旗集团,资产总额近7000亿美元;2000年,日本兴业银行、富士银行和第一劝业银行宣布合并,组成一家资产总额约13000亿美元的全球最大的银行集团;2005年,德国裕宝联合银行并购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成就了近年来欧洲最大的跨国银行并购案。

虽说银行业的并购由来已久,但在上世纪90年代却浪潮迭起,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银行业自身追求经济效益。通过并购不仅可以节省巨额的研发费用和网点建设费用,获得管理和财务上的协同效益,而且还可以使一些相关的金融产品进行交叉销售,创造更多的销售机会,从而可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通过并购当地银行,外资银行可获得当地银行的本土优势,减少法律、行政管理、风俗习惯等的限制,缩短赢利时间,与当地银行优势互补。创造出更强大的竞争力。二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需求,以提高银行国际竞争力和争夺全球金融霸主地位。跨国银行竞争的重点是对全球金融市场的争夺。各国为争夺全球金融市场,不仅鼓励国内银行并购,也鼓励国内银行并购国外银行,以组建超级金融集团,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5.“客户中心主义”将成为外资银行的营销策略。在近百年来国际银行的发展史中,“以质取胜”和“以量取胜”是两种主要的经营模式,相应的“客户中心主义”和“产品中心主义”是两种主要的营销策略。前者因无众多分支机构的支持而注重培植特定的客户群体,尽量满足客户的金融需要;后者因有广泛的机构网络支持。而注重开发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由于外资银行难以在短时间内在东道国建立一定规模的分支机构网络,加之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迫使外资银行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充分体现“以质胜出”和“客户驱动”,为客户提供“量身度造”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在这种营销策略的指导下,银行营销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实施客户情感经营管理,令客户满意,使客户成为银行的忠实拥护者。

二、外资银行的发展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

外资银行在东道国的发展初期,其经济影响并不很大,但随着外资银行整体数量的膨胀和规模的扩张以及参与程度的上升,东道国银行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资银行进入不仅增加了市场竞争者的数量,而且还扩大了市场的边界,同时对市场结构和组织结构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外资银行的进人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东道国的经济产生了双重影响。当然,不同国家金融体制的成熟程度不同,外资银行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影响侧重点及其程度也有所不同。

外资银行对东道国的有利影响表现在:

1.加快金融服务市场的建设,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外资银行在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会给当地的银行业带来强大的竞争压力,因而迫使本国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开拓新业务,提高竞争能力。

2.外资银行的进人可以改善东道国的投资环境。跨国公司的发展客观上要求银行为之提供全球性的金融服务,鉴于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之间存在密切的合作关系,因此,外资银行的进入不仅可以增强跨国公司进人东道国市场的信心,而且,通过其所提供的业务咨询、进出口结算等服务可以满足跨国公司的金融需求,从而改善东道国的投资环境。

3.外资银行的进入能促进东道国人力资源的发展。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市场。通常会大量招募当地人才,这有利于东道国学习和掌握外国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金融创新产品,为东道国培养银行业发展的后备力量。由于服务业无法像普通技术和设备一样进行跨国界的转移,因而外资银行对其从东道国招聘来的职员必须提供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培训机会,以增加职员的技能和有关知识。对有可能成为其职员的人员以及与之有业务关系的企业人员提供培训等。一般而言,外资银行的投资规模越大,其需招聘的员工和需接受培训的人员就越多,对东道国人力资源发展的作用就越大。同时东道国也可借鉴外资银行带来的先进理念、管理模式,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

4.外资银行的进入可以有效地改变东道国的资金供应状况。首先,外资银行通过直接提供贷款、境外承销证券、参与国际租赁、改善投资环境、带动国外投资等活动,可有效地改变东道国的资金供应状况,弥补国内储蓄不足。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报告证明,东亚5国的银行负债与资本流动的时间基本一致,而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金融储蓄率与国内储蓄率正相关关系较为显著。这对于国内储蓄普遍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作用非常重要。其次,由于外资银行在放款时比东道国银行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从而可以提高东道国储蓄的利用效益。据分析,我国外资项目的平均投资效果系数、平均投资回收期和平均用汇创汇率等效益指标,普遍比国内企业的投资项目高出40%~70%。

5.外资银行的进入可以加快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进程。首先,外资银行的进入可改变东道国旧有的融资体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实行相对封闭的发展策略,融资渠道过分依赖内部积累。外资银行进入后,不仅可以打破这种封闭型的融资状态,为国内简洁融资开辟新的渠道、新的方式,而且通过其参与股票和债券市场,还可以在规范和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其次,外资银行的进入可直接推动东道国货币化的进程。据克拉克等人对阿根廷上世纪90年代金融市场开放后的研究发现,阿根廷金融深化的指标M3/GDP在1991年为11.2%,而1997年升至24.8%。私人部门贷款/GDP由1991年的11.8%升至1997年的18%,这是阿根廷金融发展最为迅速的几年。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类似的现象。再次,外资银行的进入可强化东道国的金融竞争机制。在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的金融管制,使国内的银行业在经营管理、业务创新、市场信息收集与处理、技术服务等方面都非常落后,竞争也十分有限。外资银行进入后,使金融机构多样化,国内企业有了选择的余地,从而可以强化东道国的金融竞争机制。最后,外资银行的进入还可以加快东道国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一方面,外资银行的进入本身就标志着东道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有了更多的联系,而且,外资银行的进入,还促使东道国的银行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改革和管理,以尽快和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外资银行的进人为东道国银行到海外扩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有利于本国银行进入实行对等互惠原则的国家,从而可使东道国在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促使金融深化在广度上的延伸。

6.外资银行的进入能推进东道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矛盾一般都比较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东道国可以引导外资银行投资于基础设施,促进东道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在20世纪80年代,用于我国能源、交通建设的国外贷款约占外国总贷款的60%,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7.外资银行能够促使东道国的信贷资金流动更为合理。外资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善于提高资金使用率,同时外资银行能够运用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在全球范围内分散风险;此外,外资银行进入会促使东道国银行贷款及处理方法和信息披露方式向国际惯例靠拢,有助于提高东道国银行的信息质量,为东道国金融监管当局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外资银行还是一种稳定的信贷来源,当需要的时候,在东道国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可以从母银行募集资金或资本。

8.外资银行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东道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外资银行的一部分外汇资金是从其关联行调入,而且在东道国经济前景看好时,外资银行还可促进国外资本的流入,从而可改善东道国的国际收支情况。

9.外资银行的进入加强了东道国银行部门的监管力量。外资银行的高技术业务和产品促使东道国监管当局提高监管队伍的质量与规模,因此无论是对东道国银行还是对外资银行都可能提高其监管水平。而且,在监管过程中,外资银行通常重视对会计报告等的信息揭示制度,如果东道国银行注意仿效,则信息的透明度会有所改善。在外资银行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都意识到,金融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有关国家所实行的“糟糕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糟糕的金融监管”,如果市场上留有投机空间,那就是政府在法律制度和管理上的失误。因此在引入外资银行的同时,要注意从法律制度上加强对外资银行风险的预防管理和危机处理。经济条件的变化必然打破旧有制度安排下的利益均衡,从而对制度进行替换的需求与供给之规律影响产生,在此影响下各国的有关法律规制都是随着外资银行的发展变化而在不断地发生变迁。如今,不仅发达国家对外资银行的法律规制已相当完善,发展中国家的法律规制也正逐步完善。但由于经济结构的和谐能力、法律制度的成熟程度、外资银行的发展状况、本国银行业的竞争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资银行法律规制目的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内容安排上存在许多差异。发达国家的规制目的主要是促进本国银行业的竞争,并以此打开其他国家金融市场的大门;而发展中国家的规制目的主要是保护国内金融的健康发展,限制外资银行在本国的竞争力,同时通过积极、适度地引进外资银行,以促进本国金融与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国2006年12月11日起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下均简称为《条例》)。《条例》强调了由非审慎性监管向审慎性监管转化的原则。在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问题上,《条例》也作出了解释,其别强调外资法人银行导向政策,就是要求外资银行在中国以国内银行法人的方式存在,其在准入程度、监管标准上尽量与中资银行一致。《条例》对外国银行进入既采取了全面开放的原则,基本上全面兑现了对WTO的承诺;同时又通过一些新制度规则的设计、新组织形式的创立等方式来控制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的风险和保护国内银行业及民众之利益,以便在此基础上来防范国内银行业的风险,形成银行业新的竞争格局及提高银行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外资银行的消极影响表现在:

1.外资银行的进入会严重冲击东道国国内的各项业务。首先,国际业务将承受更大的竞争压力。由于外资银行自身的优势和东道国银行自身的劣势,外资银行首先开拓的是国际业务市场,如外汇存贷款业务、国际结算业务、对外委托、咨询以及其他中间业务等,并在短时间内即可占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其次,本币业务竞争将进一步激烈。从长远看,外资银行将致力于东道国本币业务的经营,并将以优良的服务吸引客户。如在我国,由于居民储蓄存款与利率正相关性极弱,而把服务态度的好坏,是否方便、与银行的关系等作为选择储蓄机构的首要标准,致使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存款市场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最后,个人消费业务也会全面受冲击。个人消费业务由于量大、风险低,近几年在国外发展迅速,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个人消费贷款还处于起步阶段,难以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这种状况的持续将严重压缩国内银行业的经营空间。

2.外资银行与东道国争夺人才。拥有精通银行业务又懂外语和计算机的银行专业管理人员、业务操作人员是银行在未来竞争中获胜的基础。外资银行进入后,必须由熟悉本地市场的人才经营管理,因此,其定会以优厚的工资待遇、优越的工作条件、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良好的培训及成长机会等优惠条件,挖走本地银行的优秀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并带走一批客户;相反,本地银行由于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其人才的流失不可避免。当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转人另一家银行,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个人去留问题,随之将可能带走部分业务、客户或专项产品,甚至这将可能变成一个关系到该银行竞争地位的大问题。

3.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争夺优质客户。外资银行进入后,首先会借助其与母国企业投资者的地缘关系以及长期形成的银企关系,争取母国企业在当地投资的企业,而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本土化”,其将以优质的服务来吸引和培养当地的优质客户,而将一些风险大的客户留给本地银行,致使东道国国内银行业出现“劣客驱逐良客”的现象。如我国人世伊始,就发生了南京爱立信公司和浙江庆丰印染公司等绩优公司离开中资银行而投向外资银行的事件;而优质客户的流失,将导致国内银行业的资产质量进一步恶化,并威胁着国内银行业的持续经营。

4.外资银行的进入可能影响东道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效率。据研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稳定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不可能同时兼顾。而外资银行带来的资本自由流动可能会限制东道国当局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缩短东道国国内反周期措施的时间间隔。如一国在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必须上调利率。而利率的上调又容易出现借助外资银行而流人大量资金的现象。为稳定汇率,中央银行必须买人外币,出售本币。其结果是国内利率下降,国内需求增加,通货膨胀上升,紧缩政策失效。

篇10

1.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现状

据2005年4月27日《证券日报》资料显示,到2004年底,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达211家,比2003年末增加19家;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692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37%,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82%;贷款总额339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44%;存款总额193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32%。比较而言,从2003年初至2004年底,外资银行资产增长幅度是国有银行的4倍多,股份制银行的2倍多,充分说明外资银行的发展呈现加速趋势。与此同时,外资银行除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以深圳和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环渤海经济圈三大区域发展以外,还开始在西部和东北地区设立机构,开拓市场。截至2005年12月我国人民币业务的开放地域已扩大到25个城市,其中西安、沈阳、长春、兰州、银川、南宁比承诺的时间表提前开放,人民币业务对象也由外企、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扩大到内资企业,已有25家外资银行向20家中资银行投资入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生效的2006年12月11日,银监会受理了汇丰、花旗、渣打、东亚、恒生、日本瑞穗实业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荷兰银行等8家外资银行将中国境内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的申请。种种迹象表明,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加大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和力度,长期受到保护的国内银行将首次面临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外资银行的进入将对我国银行业形成严峻的挑战和带来沉重的竞争压力,并将对我国的金融和经济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外资银行对东道国的一般影响

近年来,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加深是世界各国银行体系结构方面共有的一个重大变化。因而国内外大量的经济学家经过长期大量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是:一是外资银行的进入在

不同国家影响的程度不同。二是外资银行进入不仅是在追随与其有长期业务关系的跨国公司,而且也出于市场机会的把握,对利润的追逐,这是吸引外资银行的主要因素。三是外资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与进入发达国家的动因有不同之处。在发展中国家,新的市场机会是外资银行进入的主要动因,外资银行通过并购重组发现利润机会是主要动作手法。而在发达经济中市场机会导向已经不是主要的动因,主要是战略整合以及技术创新等引致性因素。

总体上看,大多数中外研究者均认为,外资银行进入有助于改进东道国银行业的运作效率和金融稳定,主要体现在外资银行带来的金融效应上。(1)市场竞争效应。外资银行在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会给当地的银行业带来强大的竞争压力,因而迫使本国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开拓新业务,提高竞争能力。(2)金融稳定效应。外资银行的进入及与外资银行之间的有效合作有助于加强对客户信用水平的评估,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水平,增加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同时,东道国银行和外资银行之间的激烈竞争,可以迫使东道国监管当局提高监管水平,维护金融稳定。(3)资源配置效应。发展中国家一些有巨大潜在投资价值的产业领域,以其内资银行的资金实力、技术水平,风险分散能力可能无法给予资金支持,而拥有雄厚资金、信息和技术优势的外资银行,却能够将那些潜在有效率的产业变成现实有效率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可以将外资银行在本国资源配置方面的潜能发挥出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4)技术示范效应。外资银行在传统银行业务和新兴银行业务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通过技术外溢,将使东道国更快掌握先进的业务技术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外,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市场,通常会招募当地人才,这有利于东道国学习和掌握外国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金融创新产品,为东道国培养银行业发展的后备力量。

3.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目前,外资银行机构至少通过5种方式进入中国国内银行业市场。第一,在中国开办银行分支机构,即设分支行;第二,参股中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三,成立外资独资银行;第四,建立合资银行;第五设立代表处。外资银行在发展自己的过程中,已经向中国市场投放了100多个品种的产品和服务,相当于我国原来国内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3倍以上。

3.1 外资银行的示范效应

外资银行在国内的经营与管理,给中资银行带来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外资银行先进的经营理念、金融产品创新经验、不良资产处置的方法、一些竞争案例的运作模式等都成为中资银行学习的对象。国内银行业的经营理念将发生深刻变化,将从传统上过分依赖存贷款利差而生存转为更注重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并更注重中间业务的开拓,在交易环境、临柜服务、消息咨询方面更加完善,逐步扩大银行服务电子化和网络化的科技含量,在较短时间内通过与外资银行的直接交往、合作、竞争,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金融服务水平上的差距。

3.2 加快了中国银行业的变革

金融全面开放必将打破中国银行业的低效率均衡,推动国内银行业加速变革。国内银行机构效率不高,影响了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同台竞争,困扰中国银行业的变革。当前中资银行内部提升效率的动力严重不足,而通过外部力量推动是一个有效的选择之一,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成为中资银行变革的可行性路径。目前我国已有20家中资银行先后接受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的入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有三家引进了战略投资者,改变了单一股权结构,提高了自身经营水平,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农行也正在加速财务重组,寻找境外战略投资者。外资金融机构一般有着良好的盈利动机,坚持市场行为和非政府行为,特别是它们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和成熟的监督制度。更能推动中资银行发生质的变革,改变困扰中资银行低效率的局面。伴随利率、汇率管理放松和入世保护期的结束,外资银行必将大规模进入,国内银行业的改革也将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市场结构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国有银行垄断金融市场的格局将被打破,金融业产权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而这样的金融市场结构必将提高市场效率,中国金融业也将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3.3 与中资银行强烈争夺高端客户

高端客户是银行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外资银行将以争夺跨国公司、三资企业、高科技企业等大的优质公司客户为主,主要利用中资银行分业经营的局限,凭借其混业经营手段,满足中国企业的日趋旺盛的资本市场筹融资需求和投资需求,以此推销信贷产品,并利用银团贷款的手段,分散风险获取利润,这将导致中国银行业越来越多地丧失自己的优势客户资源,使贷款业务逐渐萎缩,从而对自身盈利能力造成严重威胁。具体来看,第一,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推动型向个人消费驱动型的转变,消费者融资和消费信贷将成为中国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富有的个人提供服务将成为外资银行的重要目标市场。零售市场中的某些领域,诸如信用卡、汽车贷款或抵押贷款将成为外资银行与其中资银行占领高端客户市场的重要工具之一。第二,在批发业务方面,外资银行的目标企业客户主要是外资银行关注的客户群体,是拥有资金量较大的客户,是那些市场前景被看好的企业,其中也有中国的大型集团公司、高新科技企业及优质民营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外资银行不是谋求为所有客户提供普通服务,而是通过市场细分,锁定自己的目标客户,将资产投向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优质的高端客户。多数大型外资银行已经经历了成熟市场近百年的锤炼,在业务品种上日趋完善,因此,以新业务品种作为突破口,成为外资银行争夺这些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第三,从服务理念来讲,中外资银行并无差别,都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但在服务质量的管理、标准的制定、特别是将服务质量的管理与绩效考核有机结合上,外资银行具有明显的优势。正是由于外资银行拥有一套严格而有效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使得外资银行能为客户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从而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并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3.4 在中间业务方面与中资银行激烈竞争

欧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间业务也成为他们重要的收入来源。中间业务收入已占其总收入的40%~50%,像花旗、渣打、汇丰等著名外资银行,其中间业务收入占其利润比例高达70%以上,开发出的中间业务服务品种已高达3 000余种。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利用其混合经营的优势和运营能力,必然会注重开发收益高、风险小的中间业务及其他不占用资产但收益高的投资银行业务。而我国银行业由于分业经营的限制,许多新业务无法开展,仅开展一些层次低业务如工资、代收水电费等,中间业务服务品种仅260多种,中间业务收入仅占总收益的10%左右。外资银行大多跨国经营,其业务网络遍布全球,拥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和广泛的及丰富的国际结算经验。相比之下,我国银行业的海外网点少,国际结算往往通过总行,环节多,速度慢,资金在途时间长,从而效率低,加大了客户汇率风险和结算成本。

3.5 外资银行的进入会挖走优秀的人才

外资银行要在相对“陌生”的我国境内拓展业务、开拓市场,就必须实施本土化战略。外资银行的人才来源,新毕业的大学生固然是一部分,但他们更青睐那些有银行工作经验、熟悉国内经济、社会环境的国内银行人才。外资银行在国际声誉、工资福利、晋升制度、出国培训等方面有较大优势,中资银行若不克服目前人才发展体制弊端,将会造成大量银行业务骨干的流失,这些优秀人力资源不光意味着较高的金融专业技能,而且意味着优秀的客户资源和人际关系网络。因此,人才争夺战的结果势必给国内银行带来更大的影响。一家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行长说,目前中资银行有不少业务骨干已被外资银行盯上,如果我们不创造环境,让骨干才尽其用,他们流失到外资银行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不是中资银行缺人才,而是缺乏人才成长和发展的体制环境,因此埋没着不少人才。这种现象在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尤为明显。

4.我国银行业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对策

4.1 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非国有银行体系

从国外银行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尽管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但在产权结构上实行股份制则是共同选择。我国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能使银行真正重视经济效益,从而有利于资本运营效益的提高。另外,产权的多元化还有利于吸纳非国有股权的资本注入,以缓解资本金不足问题。

4.2 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

严格的分业经营使金融机构的业务更加专业化,这样既便于内部监管又有利于货币当局的外部监管。但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只能在狭小的存贷款领域,主要面对普遍效益低下的国有企业从事基本的业务活动,使得商业银行的贷款不良比率持续上升。因此,必须加快业务自由化改革,实现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明显趋势。

4.3 人才是竞争的核心和关键

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怎样留住人才,已渐渐成为各银行极为关注的课题。在有些地方,尤其是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已经成为人才的汇集地,引进和吸引人才甚至已成为某些银行需要和存款、贷款一样重视的问题。国内银行近年来在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上已做了很多工作,但总体来看效果还不明显。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包括薪酬机制、晋升机制、荣誉机制、竞争机制等,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人尽其才。

4.4 积极推动金融创新

不少国内银行已意识到,要在资本约束背景下发展业务创利润,必须发展中间业务,因此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开始在“个人理财”上倾注精力,这是近年来中资银行经营理念的重大转变。但中资银行在个人理财产品上存在“原创产品少,产品开发慢”的问题,原创少,使得产品缺乏吸引力;开发慢,使产品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目前,中资银行在产品开发上,不是向外资银行购买就是在外资银行成熟产品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来,或者性给外资银行做产品代销。如:外汇理财业务,中资银行在产品设计方面能力很弱,除了一些期限在几个月、收益率为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简单外汇产品之外,其他产品都是向外资银行购买的;在结构性理财产品领域,中资银行则完全处于代销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知识产权争夺战已蔓延至金融领域,在《外资银行管理条例》颁布前夕,美国花旗银行已在申请20多项“商业方法类”发明专利,一旦专利获批,中资银行及客户将为此类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因此,中资银行要运用经济学和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在改进传统业务的同时推出更多的新型中间业务,全面提高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中的科技含量,要在保证不断拓展业务、并且不发生支付危机的临界状态下,提高劳动效益,不断补足核心的资本,提高自身的比较优势,提高银行服务方式,建立“三A”(anytime、anywhere、anyway)服务思想,创造多元化的品牌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夺市场份额。

4.5 加强合作谋求双赢

在“中外金融机构合作研讨会”上,中国工商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所长詹向阳表示,随着中国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中外资银行今后合作比竞争更有效。中国的金融市场很大,国际金融市场更大,中外资银行之间还没有到贴身肉搏的境地,相互之间的合作空间远大于竞争。

过去中外资银行间的合作,主要体现在银行贷款、国际结算、拆借市场等业务方面的合作,而目前更大的合作就是允许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金融机构。截至2005年12月,中国有2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参股形式引入了外国投资者,几乎每家银行出售的股权比例都接近银监会规定的上限。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行约用15%左右的股权换来40亿美元的资金。外资入股中资银行,是双方资本、技术、业务和管理的全面合作,利用双方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形成提高竞争力的倍数效应,达到双赢的结果。对中资银行而言,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将促进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促进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促进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促进银行业务和产品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中资银行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当然,入股中资银行也将使外资银行受益匪浅。主要体现在:首先,中国是公认的最有优势的发展中经济体,银行发展潜力大;其次,中资银行有广泛的网络、人民币清算和资金优势,有庞大的客户群,银行服务相对稳定,对客户更为熟悉;第三,中国银行业有良好的监管,监管者积极支持和指导银行进行创新。

总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涌入中国市场,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银行应积极应对,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芮冰.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对策思考[J].江苏商论,2006,(1).

[2]郭妍,张立光.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5,(2).

[3]李斌.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体系的竞争及稳定性影响的分析[J].广西金融研究,2005,(11).

篇11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前景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是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是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是,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4.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篇12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前景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是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是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是,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4.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篇13

唐双宁说,国家也鼓励外资银行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将以优惠条件与政策导向吸引外资银行开办业务。同时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按照产权股份化方向改革农业银行,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增强支农服务功能;用5到10年时间将绝大多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造为现代金融企业。

穆迪:外资银行短期不会形成挑战

近日,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公布了一份关于开放中国银行业的新报告中详细评估了中国入世的协议。并根据其他亚洲国家的经验对此进行了评价。该报告亦研究了开放银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其结论是这会为中资与外资银行带来双赢的效果。

上述报告的作者是穆迪副总裁兼高级信用评级主任颜湄之和穆迪高级副总裁兼高级信用评级主任舒宝乐(DeborahSchuler)。报告认为中国国内银行的优势地位一时不会遇到有力的挑战,同时变化的步伐需要谨慎对待。

负责中国银行业评级的穆迪主分析师颜湄之称:“穆迪认为,避免发生对银行体系具有破坏性的‘太快’的变化是较为谨慎的方法。但另一方面。‘太慢’的变化也可能损害银行体系。原因是对国内银行的过度保护可能会抑制竞争,使银行失去深化改革的动力,并阻碍银行体系的加固。”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飞速发展的银行业。具体来看,吸收本币零售存款的能力将扩大外资银行的资金来源,并降低其在中国的融资成本,从而加速外资银行的扩张计划。

此外,该报告认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运营及其竞争已经强化了国内银行进行转制和业务重组,同时也带来了中国迫切需要的技术经验和先进的银行实务。

不过,虽然外资银行扩大在中国的经营,但其竞争至少在短期内仍将较为有限。颜湄之称:“由于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依然较低(按照资产计算低于2%),因此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不会对国内银行造成重大的挑战,短期内也不会产生严重的流动性问题。”

外资银行:瞄准国内高端人群

对外资银行而言,变身为本地银行的意义远大于身份上的转变。

渣打银行近日表示。在取得对本地居民的人民币零售业务牌照后,其经营范围将大大拓展,推出的产品也将更为丰富。

“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准备。”渣打银行中国区总裁曾璇透露,渣打计划年内将再开设2家支行,并在未来的18个月里将现有营业网点数量翻一番。目前,渣打在全国14个城市拥有20家营业网点,包括11家分行,6家支行和3家代表处。

在未来几个月中,渣打还会在全国重点城市设立至少20台ATM自动取款机。以满足在自助服务设备上迅速增长的需求。同时。在私人业务上准备就绪的渣打,打算在明年推出私人银行业务。

“只要申请获批,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推出人民币存款和贷款业务。也会尽快筹备信用卡业务。”从曾璇的语气中,不难推断渣打和其他几大外资银行一样,全方位备战开放后的内地市场。

谈及变身本地银行后是否会与中资银行构成竞争的话题,曾璇表示,渣打将继续做好自己擅长的领域。并同时向上下游拓展。“我们的强项包括中小企业抵押贷款、财富管理、资产证券化、供应链贷款、为中国企业涉外并购融资等。”在她看来,中国市场的蛋糕很大,而外资行转制后,受益最大的无疑是中国的消费者。

曾璇坦言,渣打在内地的有限资源,无法满足服务大众的需求。和其他外资行一样,渣打人民币零售业务的未来目标客户,将瞄准本地的高端人群。

专家视角:《条例》体现审慎监管原则

《条例》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可以开展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在内的部分或全部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务。

规定所指的外商独资银行应由1家外国银行单独出资或者1家外国银行与其他外国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则应由外国金融机构与中国的公司、企业共同出资设立。上述机构均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经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这意味着。凡外资银行自愿将其原国内分支机构转换为中国当地注册的法人机构,即可获得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在内的全面人民币业务。

规定称,按照合法性、审慎性和持续经营原则,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外国银行可以将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分行改制为由其单独出资的外商独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改制为由其总行单独出资的外商独资银行的,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该外国银行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保留1家从事外汇批发业务的分行。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经济学博士郭田勇表示,《条例》显示监管部门采取了既给予国民待遇,同时审慎监管的原则。“换句话说,金融业对外资全面开放,并不等于盲目开放,金融开放与审慎监管并不矛盾。”

此次颁布的《管理条例》鼓励外国银行分行改制为在中国注册的本地法人机构。郭田勇认为。这一方面是为了落实国民待遇原则,另一方面则是从控制风险考虑。

“我们国内的中资银行都有独立的法人银行存在,外资银行如果以以前的分支机构在国内市场上跟中资银行同时来做人民币零售业业务的话,就会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从成本上的不平等,因为我们中资银行一个独立机构,我们需要有资本金的要求,外资银行分行不要有资本金,只要有日常营运资金就可以了。

另外是从风险上考虑,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主要接受的是外资银行母行的监管。总部所在国的监管机构对总部进行监管,同时总部对它分支机构进行内部管理。所以,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并不纳入到我们国内的金融监管体系之中,或者说由于它没有资本金的投入,我们国内监管机构并不知道这家外资银行的分行经营的风险究竟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