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村发展致富的路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当前,__县在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农民群众积极接受并学习新的实用技术,农民素质得到了提高,农村也涌现出许多致富带头人。如__县__乡拖枝村的致富带头人__,根据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大规模种植秦艽,通过尝试“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寻找到了发家致富的路子,并带动了当地的大部分农民进行大规模种植,农民年收入少的有4000元,多的可达上万元。一部分农民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后,通过大胆创新,以敏锐的(来源:文秘站 )目光洞察市场,从而根据实际情况经营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在提高了自身的经济收入的同时,带动了周围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__县不断积极探索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的路子。例如塔城镇柯那村委会结合上海对口帮扶整村推进项目和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探索专业养殖项目,为了使柯那村在项目实施中能充分体现致富带头人所起的示范作用,从而达到以点代面这一现实意义。在项目实施中,安排了20万元用于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扶持资金,具体做法是选择20户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经营头脑灵活、诚实守信、具有一定养殖经验和基础的农户进行扶持,每户扶持金额1万元,做为扩大产业借垫资金,这部分被扶持的人主要经营养殖业。资金从州扶贫办上海对口帮扶农村产业发展帮扶拨付资金中支付,扶持期限限定为一年,到期后由镇人民政府和村两委组织回收,回收后继续投入扶持,作为滚动使用。镇政府和村委会与被扶持的农户签订协议书,并在群众会中进行公示。该项目的落实,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充分调动和激活了当前农村中部分有一定产业基础、想扩大生产又因资金不足而困惑的农户的积极性,产业扶持借垫资金的投入,为农村致富能手注入了活力,实现了为周边村组农户示范带动的目的,同时也为推动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阻碍的体制机制多,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首先需要一定的经费,给予他们资金上的帮助和扶持,而这部分资金在使用上要合理进行分配,并及时回收,才能作为滚动使用的资金,而有些农户在经营中可能面临着市场波动的风险,收益会受影响,所以可能当年难以回收全部资金。即使收回全部资金,这部分有限的资金在滚动上的时限长,不可能达到完全普及到农户,只能选择性地给予一部分农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农民群众对培育致富带头人的意识不是很强,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__县的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偏低,农民大部分都是初中甚至是小学文化水平,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
对策建议
篇2
畜牧业;精准扶贫;脱贫;致富
1贫困户的基本情况
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贫困户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科技意识落后,文化水平低,不善于学习,缺乏劳动力,缺技术,缺资金,缺少致富的路子,消息闭塞,没有发现和开发自身优势。许多贫困户存在于农村,中国农业从业人员较多,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结合,是脱贫的一条好路子,也是一条切合实际,长远发展的路子,主要以转变农村传统养殖方式,走科学养殖的脱贫之路。
2畜牧业精准扶贫的具体工作
2.1防疫
防疫是畜牧业发展最基础,最重要的保障,“防重于治”一直是畜牧工作的疫病防控理念,在畜牧业发展中相对成本较低,效果最佳,是畜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在广大农村,规模户实行自主免疫,散养户实行强制免疫,往往科技意识落后,贫困户是最难接受防疫的,经常成为基层畜牧兽医工作组的“钉子户”,给防疫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制约了畜牧业的全面发展。
2.2养殖方式
在扶贫工作中,首先要对各村组户的情况及当地条件优势传统习惯进行深入的了解,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制定适度规模,适宜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方式,通过调查,目前农村有大量的秸秆、天然野草、可开发利用农田种草,发展草食兽驴、牛、羊、兔等,可极大地利用农作物副产物,利用家庭半劳动力,发展家庭副业,规模以中小规模、家庭养殖为主,做到投资小、回报高,让贫困户做得了,做得好。使种养业有机结合,逐步增加收入,有效利用自身优势,及早脱贫致富。
2.3充分利用发挥合作社的作用
目前养殖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是“种、料、管、防、训”,同时销售、引种、服务也要与生产相结合,信息化时代,既要养好也要卖好,经济效益才能最大化,服务体系建设也需要有量的支撑,所以农村贫困户采取的以养殖专业合作社牵头,政府给予经济、行业服务等政策支持,让养殖合作社引入种、扩繁后交给贫困户饲养,扶持以技术服务,最后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可获得更大效益,或以公司+农户,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政府将扶持贫困户的资金,以合作入股的方式,由贫困户与公司签订合同,政府作为第三方监督者参与,完成养殖方式合作的实施。
2.4畜牧部门的导向作用
加强良种繁育,饲草饲料,疫病防治,产品加工,商品销售,深入扎实推进工作重点、区域布局、组织模式,促进养殖主体、模式、品种、技术、规模转型,促进生态特色畜牧业发展。加快从“粗放经营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升级,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营造良好交易平台。加强畜产品加工交易,让畜牧产业成为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经济效益良好,改善民生的支柱产业。
2.5畜牧业生产转型
畜产品已经产能过剩,依据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总体精神,目前畜产品供给需要进行自我革命转型,人民生活日渐丰富,需求由量到质,由普遍消费心理转为更高层次消费心理,绿色、健康、环保,创新将成为时代主题,畜产品加工业将依据消费者需求调整生产结构。
2.6加强监管
畜牧业生产中动物卫生监管是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加强畜禽饲养、投入品的使用、畜禽产品等方面的监管,从源头抓起,保障肉食品安全。
3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3.1政策宣传
首先肯定扶贫的最终目的是脱贫,走共同富裕之路。扶贫是国家号召,各地方、各部门、各级政府及贫困户几者之间共同参与,找方法、寻路子。所以我们要合理利用政策福利,更要发挥工作人员,特别是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政府负责找项目,贫困户要学习经营管理方法,因地制宜地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项目,做到做得了、做得好,量体裁衣,稳中求发展。
3.2业务培训
以村为单位,组织养殖专业户和贫困户,进行各种养殖技术培训,并以帮扶形式,由懂科技、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户带动贫困户,讲课内容力求通俗易懂,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并要常态化,避免形成科技培训走形式,做样子,要让贫困户真正掌握科学知识技能,进而成为脱贫致富的好帮手。
3.3实践操作
在实际工作中,建设贫困户与规模养殖户携手互助,在实际工作中作具体的看、做,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学以致用,从卫生清洁、消毒、配料、饲喂、防疫,档案记录等所有相关工作都要亲自动手实践操作等技术培训好后再依据各自特产、爱好,选择适宜的可发展项目。
4目的和意义
在充分利用现有扶贫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培训,宣传发动充分调动贫困户的养殖积极性,依据各村、各地、各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选定适宜的养殖项目,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促进自身造血功能,达到长远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篇3
河南宝丰的新农村艺术文化教育伴随着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悠久历史,得到传承与传播发展,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文化特征。尤其是魔术、曲艺音乐艺术,有着深厚的群众文化教育基础,近两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在当代“三农”(农业、农民和农村)工作建设中,农民群众利用自身的艺术文化资源进行广泛的教育传播,以艺术致富求发展的创造探索和实践,扩大了艺术文化产业发展,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对于新农村的“三农”工作建设及艺术文化教育,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艺术文化教育资源的形成与传播
宝丰位于河南省西部,现人口约48万,有13个乡镇,320个村。民间传统艺术文化历史悠久,魔术、曲艺音乐的群众基础深厚,素有“曲艺之乡”“魔术之乡”的称号。影响较大的艺术文化教育形式为马街书会和魔术表演。
马街书会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大奇观,1996年被列入“中国十大民俗”之一。现今每年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聚集在马街村展示说书音乐艺术,已成为马街、宝丰等农民的重大节日和曲艺盛会。马街书会至今已有700余年文化艺术教育的历史,据《宝丰县志》记载:“此会源于元延佑年间(1316年),当时有一老艺人,演技精湛,广收门徒,在曲艺界德高望重;且正月十三,农民艺人便从四面八方赶来,负鼓携琴,吹拉弹唱,为其献艺祝寿。以天为棚,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在河坡处、山冈上、麦田里、小路旁摆下阵势、扎起摊子,台台相连,说书献艺。时间仅一天,到会艺人多时达3000人,千余台书汇成了波澜壮阔的曲艺海洋,听书群众多时达10多万人。”①在马街村广严寺及火神庙碑刻中记载:“马街书会源远流长。”②马街书会在当今,既是艺人的展示与农村群众的自娱,又是节目演出的交易会。艺人的表演,称之为“亮书”,如被人请到他乡继续演出,称之为“写书”。这种风俗延续了数百年不衰成为中华奇观,马街书会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产生的,它深深扎根于民间,它的延续和发展与河南宝丰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宝丰魔术表演艺术源于唐宋时期,经过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粗犷、幽默、滑稽、神奇的地方特色。宝丰民间剧团和农民表演有着历史的传统,解放前每年遇灾年,常出现成群结队的农民外出表演戏法,以求得温饱,混口饭吃。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木偶魔术民间剧团。民间魔术剧团开始在赵庄乡出现,至90年代,民间剧团迅速增加。目前,宝丰县13个乡镇拥有民间表演团体1200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主要分布在商酒务、赵庄、肖旗、石桥、大营、张八桥、前营7个乡镇。其中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形成比较集中的是在赵庄乡,有魔术专业村6个,民间表演团体600多个,演出专业户2000多户,从艺者2万余人,分布在世界及国内许多地区,形成了农民魔术表演艺术团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宝丰文化现象”的产生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农村剩余劳动人员的增加和广大基层群众艺术消费的高涨,为“宝丰文化现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广大农民强烈的致富愿望则是其直接的推动力。
二、传统艺术文化教育成为新农村的文化产业
目前全县拥有50个团体以上的民间表演专业致富村达15个,平均每年演出42万场次,观众达5000万人次以上,年收入达2亿多元,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2004年宝丰县民间演出团体的演出总收入达2.86亿元,约占全县GDP的5.6%,成为宝丰县经济发展的六个主要产业之一。据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了解,全国共有2000多个民间演出团体,10万多人的民间艺人,宝丰县均占了一半。他们走遍了全国农村演出市场,到过青藏高原,走出了一条农民自办文化、政府扶持农民办好文化,农民办文化乐起来、富起来的农民发展新路子。
宝丰县民间演出团体的演员大部分来自农村,大多数团体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小部分团体坚持常年在外演出。大致分两类:一类是集魔术、杂技、歌舞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团体;另一类是以武术、气功为主的表演团体。较大的团约有120人,较小的团以家庭成员为主。从经营状况看,有部分的团体演出、管理水平较好,每年的门票收入在100万元以上,主要在国内大中城市演出。一部分团曾到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进行演出,另一部分团已与我国香港、澳门等文化演出公司签约演出。
宝丰县民间演出团体的主要演员收入多在每月5000元左右,有65%的团体具有中等表演水平,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演出地点主要在县城及城乡结合部,有时在集贸庙会上演出,演出形式主要以大篷车、大盖棚为主,有的在城市剧场。还有200多家团体演员素质较低,装备和管理水平差,演出多在偏远乡镇,收入仅能维持生存。
目前,国内文化界和新闻媒体对宝丰文化现象给予了很大关注,外国电视台为马街书会拍摄了电视片,题为《当田野成为舞台》。河南省和宝丰县文化部门也对民间演出团体不断提高认识和管理,改变针对个别表演团体在演出中存在问题进行围追堵截的做法,提出“全力支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逐步提高”的方针,促进宝丰民间演出团体形成了目前蓬勃发展的局面。
三、艺术文化教育传播的思考
宝丰的民间文化发展,不仅是一种农民群众自娱自乐的活动,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农民群众利用自身音乐文化资源传播致富求发展的一种创造,它对于促进“三农”工作,扩大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些积极的思路。
(一)开创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具有启示意义
篇4
二、取得的成绩
(一)改善了干群关系,增进了干部和群众的了解
“三同”干部入驻后,及时深入农户调查研究,向他们了解经济收入情况、农业生产情况、生产生活中有什么困难等,与农户交心谈心,做知心朋友,并根据当地实际,及时地把党对农村的方针、政策讲给群众听。通过广泛的宣传,使群众真正了解了党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高度重视,使他们对干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进了了解。
(二)做党和政府的宣传员,使党的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三同”干部针对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了解甚少的实际,主动承担起了村里的政策“宣传员”,他们利用广播、宣传标语、走村串户的形式,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在烤烟收购中,他们根据烤烟收购的大好形势,积极动员农户把烤出的烟叶尽快交售,在他们的大力宣传下,既杜绝了烟叶外流,又保证了全镇烤烟收购“六个最”目标的实现。他们还组织党员、致富能手、农村妇女举办了科技培训班,把各种畜禽养殖,农业科技知识传授给群众,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的能力和水平。
(三)充分发挥“先锋”作用,做老百姓的引路人
针对群众致富难、结构调整难、农产品销售难的“三难”问题,“三同”干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农户的实际,积极为农户出主意、想办法、找准致富路子、找到发展产业。驻小房子村的“三同”干部,针对群众的母猪品种老化的实际,出资6万元引进富源大河乌猪建立起了仔猪基地。
(四)为民解“六难”,办实事
“三同”干部认真践行“三个代表”,半年踏遍了所驻村委会的村村寨,家家户户,察民情体民意,为老百姓解决了许多困难,做了大量的实事。当得知小房子完小的小学生三个人挤在一张床上住校时,得知小几沃小学的校舍是危房时,得知照和小学硬件设施非常落后时,他们的心震动了。当即就与村“两委”班子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半年时间争取资金60余万元为小房子村建盖了学生宿舍楼,修通了杨梅沟到草房瓦房的硬化路面,为小房子村引进富源大河乌猪建立了仔猪基地,为照和小学购置了20余台电脑,为贫困户捐赠了1万余元的衣物,新建沼气池50余口,解决了学生就学难、农民增收难、行路难、烧柴难、生活难等六难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
1、部分“三同”干部纪律性不强、作风不实。
2、部分“三同”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对群众工作指导不力。
3、由于“三同”时间短,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4、“三同”干部与当地党委、政府联系不够密切。
四、意见和建议
篇5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支农始终陷入这样一种政策悖论:一方面,国家政策一再强调金融支农,对涉农金融机构实施再贷款等政策扶持,准许涉农信贷执行上浮利率;另一方面,商业性金融机构并不贪恋优惠政策和高利率,纷纷抽身进城,导致农村金融供求关系严重失衡。这表明,农村金融供求关系并不完全接受价格杠杆的调节,那里的市场是失灵的或部分失灵的。在市场失灵的状态下,企业或组织回避风险的理性决策往往被误读为非理性的扭曲行为,这也是近几年商业银行撤离农村、农村信用社追逐企业信贷倍受指责的原因所在。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在某些特定的经济场合,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不能带来资源的最优配置,甚至造成资源的浪费。且不论农村金融市场是由行业入壁垒、外部性还是由内部性中的哪一种情形引起的,为矫正农村金融市场失灵所进行的努力却始终在不断探索之中。然而,倍受理论界所推崇的行政干预金融支农模式一直没能全方位地铺开。个中原由,除地方财力和道德风险监督等方面的物质和制度难题外,行政干预金融支农还不得不面对介入时机、介入方式和手段等技术性难题。山东省临沂市是国内较早对金融支农进行行政干预的地区之一。早在1998年,当地人民银行借助代管农村信用社的行政资源优势,在全国率先推出了“百万农户贷款工程”,强制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硬性”捆绑在金融支农上,为其摆脱经营困境、农民脱贫和农村经济复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4年,针对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金融需求急剧扩大的实际,临沂市政府取代人民银行以财政贴息等手段,开展了“百万农户致富工程”,正面引导金融机构全方位金融支农,完成了由行业督导向政府引导金融支农的转变。通过对临沂市8年间金融支农的效应分析,我们认为,行政干预金融支农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但行政干预金融支农的平台、载体、力度和方式等必须随农村金融需求的实际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更新。
二、从“百万农户贷款工程”到“百万农户致富工程”
临沂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现总人口1022.7万人,农业人口占80.5%,农业占据主导地位,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12.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在10年前,临沂三区九县中的五个国家级贫困县在整体脱贫四年后仍徘徊于贫困线的边缘;同时,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分门办公也已历时四年,其间一直由当地人民银行代为管理。在农村金融需求上,农村经济尚在脱贫、返贫和解决温饱阶段反复,急需要对大范围的农户进行小批量的资金投入。但在金融供给上,商业银行陆续从农村撤离,农村信用社趁机填补和占领了其撤离后的乡镇企业和县域重点骨干企业的信贷市场,金融支农处于停摆和停顿状态。但到1998年底,因受企业改制肆意逃废债影响,全市农村倩用社系统不良贷款急速上升到23.8亿元,不良率高达37%,历年亏损也积累到数亿元。对此,人民银行出于代为行使行业监管的责任,意识到农村信用社“贪大求洋”和废弃“三农”的危害性,于1998年11月在全市农村信用社系统强制推出了“百万农户贷款工程”(以下简称为“贷款工程”),要求各农村信用社要在三年内为辖内100万以上农户发放小额贷款50亿元,并付之以支农再贷款等政策支持。到2003年,累计向161万户农户发放贷款668.2亿元:累计覆盖面达到31%;累计回收555.9亿元,回收率为83.2%;累计农贷利息收入达到18.5亿元,占当期支农贷款利息收入总额的73.4%;其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增加值分别增加到2788元、124.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7.8%和12.2%。总体看,贷款工程超预期实现了金融支农目标,农信社三年脱困、农民脱贫奠定了物质基础。
2003年,整个农村金融供求结构已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一是山东省农村信用联合社成立并行使行业管理职能,人民银行不再代管信用社;社会资金供求关系逐渐趋缓,有所积累的信用社不再依赖再贷款维持生计。二是在基本解决了脱贫和温饱之后的农民不再从事简单再生产,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程度不断提升,小额信贷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的主流需求。三是金融支农的成本与收益结构出现失衡,弱势农业的高成本、高风险和低收益特征逐年显现,金融支农的边际收益率逐年降低。鉴于此,临沂市政府意识到,过去单靠人民银行行业督促、靠农村信用社单打独斗的金融支农局面不可持续,必须建立一个更加综合、广泛的新金融支农载体。于是,2004年初,市委市政府组织发改委、农业、畜牧、科技、财政等职能部门,人民银行和主要涉农金融机构共同参与,以财政贴息为导向,以市场为基本取向,以公司+农户为贷款主体,在“贷款工程”基础上升格为“百万农户致富工程”(以下简称“致富工程”)。从2004年至今,“致富工程”始终是市县两级政府明确要求的政府“一号工程”。
实施三年来,各金融机构累计对207.5万农户发放支农贷款571.8亿元,财政贴息4061.2万元,户均增收2280万元。2007年,为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共同致富,市委市府将扶持重点转向农村20%的低收入户,并将贴息标准由月息3‰提高到5‰。“致富工程”的实施,实现了信贷支农与财政惠农政策有效联接,达到了农户、金融、财政三方共赢的效果,探索出一条政府、金融、农户合作,政策、资金、技术、市场有机结合的新路子。2007年末,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722元,比上年增长15.7%,增幅连续三年在13%以上;全市农业贷款余额达275.4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9.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6.8个百分点。
三、临沂市两期金融支农工程的对比分析
(一)金融支农主导力量的变化
在始于1998的“贷款工程”中,主要有两个金融支农参与主体:一是具有临时行使行业管理职能的当地人民银行:二是临沂市三区九县农村信用社。尽管人民银行不比银行经营者更智慧和理性,尽管“贷款工程”启动初期的农村信用社不情愿放弃并不擅长的企业信贷市场,但人民银行借助行业管理的资源优势,强制将其与农民“捆绑”在一起,回避了企业改制逃废银行债务的风险,并从发放大批量的小额农户贷款中获得了稳定收益,农村信用社守住了金融支农的大本营。因此,“贷款工程”更多地体现了行业管
理在金融支农的强制性。反观“致富工程”,则更多体现了政府的主动意识,政府的号召力将其系统下的财政、农业、畜牧和科技等部门纳入在金融支农的行列,在原“贷款工程”中的人民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外,又吸引了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的加入,因此,“致富工程”比“贷款工程”更加全面、系统,而且更多地体现了引导性。
(二)金融支农手段和力度的变化
“贷款工程”中的金融支农手段主要是小额贷款和人银行对农村信用社优惠的支农再贷款,贷款用途主要是解决农民的脱贫和温饱问题,沟通联系渠道是信用与农户签定存款、贷款双向“信用约定”,实行小额农户联保,因此,“贷款工程”更多体现了小额面广的特色。在“致富工程”下,由于政府组织发动发改委、财政、金融、农林、科技等职能部门配合联动,总体整体效能得到发挥。金融支农的手段以财政贴息为先导,围绕“公司+基地+农户”大额信贷展开;交易双方信息沟通的渠道不再是临时的“信用约定”,而是人民银行所主导的企业综合信用评级。2004年,临沂市财政局制定了《临沂市百万农户致富工程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市、县(区)按月息3‰对贷款农户进行贴息,每年在预算内安排资金1500万元用于“致富工程”贷款贴息、补助、技术推广和奖励,各县区按照1:1资金比例予以配套。三年来,临沂市财政累计发放贴息资金406112万元,财政资金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金融机构信贷支农力度逐年加大。据统计,1998-2007年全市涉农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支农贷款2407.4亿元,年均增长32%。
(三)金融支农机制的变化
“贷款工程”中,在人民银行主导下,成立了“百万农户贷款工程”领导小组,走的是单纯“资金支农”的路子;人民银行定期对农村信用社实施情况进行监测,根据金融支农情况决定再贷款支持力度。在“致富工程”下,临沂市政府成立“百万农户致富工程”办公室,设立市、县、乡三级专职管理协调机构,具体组织协调实施金融支农;“致富工程”办公室定期召开座谈会,及时协调,定期检查,计划、财政、金融、农林、科技等职能部门推动,对“致富工程”的每个项目,按照一个项目、一个规划和计划、一个领导班子、一套工作小组、一个考核办法“五个一”方法统筹推进。“致富工程”走的是政策、银行资金、技术和市场相结合的金融支农的路子。
(四)金融支农效应的变化
“贷款工程”解决了当地农民脱贫、解决温饱和简单再生产所需资金问题,在农户与信用社之间建立起了稳固的金融联系,农村信用社实现了“三年脱困”目标。“致富工程”集合政府系统及金融部门的整体力量,实现了由过去单纯人行推动、信用社实施向政府协调、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和市场推进等转变,以财政贴息为先导,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金融机构金融支农上的成本收益结构,“致富工程”使大批处于贫困边缘、但有发展欲望的农户获得了“低利率”的优惠贷款支持,推动了“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各参与主体的“共赢”。到2007年末,全市参与“致富工程”农户累计达到213.4万户,新上致富工程项目93.7万个,实现销售收入178.5亿元,户均增收2580元;支持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i700多家,推广先进实用技术400多项,全市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应用率达到99%: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率达到51%,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54%,带动农户增收53.7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的2787元提高到2007年的4722元,增幅达69%;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现经营利润5.86亿元,是2004年的3.4倍。
四、临沂市两期支农工程的基本启示
(一)金融支农需要适当行政干预
1998年,临沂市人民银行利用行政代管职能兼再贷款诱导发起了“贷款工程”,让方向即将迷失的农村信用社强制金融支农,基本实现了农民脱贫、温饱和信用社“三年脱困”的目标;2004年,临沂市政府又利用其强势行政力兼财政贴息顺势开展了“致富工程”,对农村金融市场失灵问题进行适当矫正,走出了一条政策、资金、技术和市场相结合的金融支农新路子。
(二)行政干预金融支农须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平台载体
篇6
养猪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峨蔓镇长荣村委会塘坎村有一位极为普通的农民---王咸学,他自2007年开始尝试养猪,在不断地学习、摸索中,成功地闯出了一条致富路,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带头人。
王咸学具有高中文化,他有着北部农民特有的坚韧和执着,有着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2007年初,夫妻两人在对市场进行调查后,结合家庭的实际情况,于5月份开始尝试养猪。那年就盖起了三间砖石结构的标准猪舍,由于缺少资金,当年只养了3头良种母猪,经过精心饲养,母猪产仔率高,猪仔成活率好。当年就净赚了2000余元。初获丰收,他更加坚定了发展养猪业的决心和信心。第二年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养了30头育肥猪,并带领村里的农户发展养猪业。至今为止,全村共24户人,已经有20户成为养猪户,养殖肉猪将近600头,母猪上百头,成为了我镇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村。并对邻近村产生了良好的辐射作用,邻村的农户纷纷上门求经,成为农村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好路子。
谈到今后的打算,王咸学向我们畅谈了自己今后的想法:听说今年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要对农户进行贴息贷款,扶持农民发展经济,村里的养殖户纷纷表示:要抓住这个大好的发展时机,扩大养殖规模。我也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建一座可饲养200头肉猪的标准化养殖场所,实行现代化的管理,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在自己富裕的同时,我也会毫不保留地向当地乡亲们传授养猪的先进经验,继续探索好科学养猪的路子,引领乡亲们把这项致富产业做大做强,使全村人共同走上小康之路。
篇7
谌孙武:在“四跟四走”精准扶贫中,怀化市实施致富能手“双培双带”计划,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增强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贫困人口致富的能力。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起到了标杆和旗帜的作用,让大家看到了前进的方向,增加了脱贫的信心,更直接带动了大批的贫困户加入到自主创业脱贫的行列。
李振生:当前,脱贫的主体在农村。要发挥他们的内生动力,避免“等、靠、要”的被动式脱贫,就必须发挥基层组织的引导作用。通过培训后,他们回到家乡,去当村干部带动村、当创业致富带头人去做项目带动身边的贫困户。他们把外面的资源引进贫困村,去改变了贫困村、贫困户的发展观念。这样村里有了集体收入、创业致富带头人也有收入、贫困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潘建章: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培训,让我懂得脱贫攻坚的重点之一是激发贫困村内生动力,必须有产业,让贫困户有致富的渠道,而贫困村发展产业成功必须有龙头企业、经济能力、带头人。
谭泽勇: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在共同致富思路上、方法上对我的帮助很大,除了在技术和技能上得到帮助以外,更加重要的是通过培训,让我的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清晰,带领我们村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我村曾经也是一个贫困村,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摘掉了贫穷的帽子。
陆凤美:在培训班里,导师结合他们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给我们讲授了种养技术、营销规划等内容丰富的知识,向我们宣传了扶贫补贴政策,我的知识面和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培训的内容也与生产实际能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了我的思想认识,解放了我的思想。培训回来后,我的创业信心足了,也有了创业激情,更愿意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
谭霞:看着乡里乡亲守着青山依然贫困,让我萌发了返乡创业的想法,我想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被推选为楠木桥村村委会委员后,我就与村里的几个青年人租赁村里100亩集体土地,主要种植中药材和培育苗木。我参加精准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后,使我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增强了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苏达谋:我参加了2015年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第一期培训班。导师讲得很实在、接地气、易听懂、特管用,对我的养殖很有帮助,让我对养殖技术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了养殖水平,从而更加坚定了我的养殖信心。2016年3月,我成立了达谋生态种养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展“山水牛”养殖。政府的大力扶持,给了我这么大的一个创业平台,让我们找到了致富的路子,我们脱贫有希望了。我要把产业打造成集种植、养殖、有机肥生产、生态农业观光为一体的循环生态产业链,计划用五年的时间来带动更多的困难村民脱贫致富。
周爱玲:创业致富带头人有头脑、有能力、敢冒风险,为我们村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我们村的年轻人很多都外出打工了,村里的土地都荒废了,创业致富带头人闻彬军回到村里,利用土地流转的方式,把地充分用了起来,我们得到租金。他们在村里建合作社、公司发展种养殖,增加了我们农民的就业机会,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又能照顾家人,再也不用背井离乡了。我现在既是山庄农民艺术团的台柱子,还担任公司在武汉开设有机食品店的店长工作,已于2016年底脱贫。闻彬军还出钱修好了我们村的路,村里变漂亮了,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了。
篇8
4、党员干部在走访了解、摸清实情基础上,要综合分析“三农”发展状况,从制约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源头”做起,采取“出路子、供信息、帮钱物”等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帮助脱贫致富。同时,要联系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技培训,帮助困难群众提高脱贫致富能力。只有让“输血与造血”的帮扶并举,才能立足于农村的长远发展,帮助他们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篇9
二、引进品种,扩大规模。为了加快发展步伐,2005年她又开始自已进行炒制,在各级妇联的帮助下,她用小额贴息贷款购买了炒制机器、包装机器、建起厂房等设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建立起了3000余亩“双学双比”科技示范基地,为各村农妇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从而带动了周边近3000户农妇种植吊瓜,她还与前杨、山头郑、下杨、下辽、永和、下汤等18个行政村农妇签订收购合同,直接为农妇实现增收400万元,户均增收5026元左右。同时,她也积极提倡节能减排,洗剥出来的吊瓜皮统一回收,晒干,并修建了污水处理设施,促进农村的循环经济。
三、打响品牌,拓宽渠道。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她带领各示范基地姐妹多次到上海、杭州、椒江等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倾听大家对吊瓜子的意见和建议,引进和更新各种设备,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实行产品统一包装、统一品牌销售、强化板块经济效应,逐步向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发展。通过企业qs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提升产品质量。利用参加各类农产品促销活动,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并成功打入省内外86家超市。
篇10
河南宝丰的新农村艺术文化教育伴随着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悠久历史,得到传承与传播发展,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文化特征。尤其是魔术、曲艺音乐艺术,有着深厚的群众文化教育基础,近两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在当代“三农”(农业、农民和农村)工作建设中,农民群众利用自身的艺术文化资源进行广泛的教育传播,以艺术致富求发展的创造探索和实践,扩大了艺术文化产业发展,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对于新农村的“三农”工作建设及艺术文化教育,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艺术文化教育资源的形成与传播
宝丰位于河南省西部,现人口约48万,有13个乡镇,320个村。民间传统艺术文化历史悠久,魔术、曲艺音乐的群众基础深厚,素有“曲艺之乡”“魔术之乡”的称号。影响较大的艺术文化教育形式为马街书会和魔术表演。
马街书会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大奇观,1996年被列入“中国十大民俗”之一。现今每年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聚集在马街村展示说书音乐艺术,已成为马街、宝丰等农民的重大节日和曲艺盛会。马街书会至今已有700余年文化艺术教育的历史,据《宝丰县志》记载:“此会源于元延佑年间(1316年),当时有一老艺人,演技精湛,广收门徒,在曲艺界德高望重;且正月十三,农民艺人便从四面八方赶来,负鼓携琴,吹拉弹唱,为其献艺祝寿。以天为棚,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在河坡处、山冈上、麦田里、小路旁摆下阵势、扎起摊子,台台相连,说书献艺。时间仅一天,到会艺人多时达3000人,千余台书汇成了波澜壮阔的曲艺海洋,听书群众多时达10多万人。”①在马街村广严寺及火神庙碑刻中记载:“马街书会源远流长。”②马街书会在当今,既是艺人的展示与农村群众的自娱,又是节目演出的交易会。艺人的表演,称之为“亮书”,如被人请到他乡继续演出,称之为“写书”。这种风俗延续了数百年不衰成为中华奇观,马街书会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产生的,它深深扎根于民间,它的延续和发展与河南宝丰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宝丰魔术表演艺术源于唐宋时期,经过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粗犷、幽默、滑稽、神奇的地方特色。宝丰民间剧团和农民表演有着历史的传统,解放前每年遇灾年,常出现成群结队的农民外出表演戏法,以求得温饱,混口饭吃。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木偶魔术民间剧团。民间魔术剧团开始在赵庄乡出现,至90年代,民间剧团迅速增加。目前,宝丰县13个乡镇拥有民间表演团体1200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主要分布在商酒务、赵庄、肖旗、石桥、大营、张八桥、前营7个乡镇。其中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形成比较集中的是在赵庄乡,有魔术专业村6个,民间表演团体600多个,演出专业户2000多户,从艺者2万余人,分布在世界及国内许多地区,形成了农民魔术表演艺术团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宝丰文化现象”的产生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农村剩余劳动人员的增加和广大基层群众艺术消费的高涨,为“宝丰文化现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广大农民强烈的致富愿望则是其直接的推动力。
二、传统艺术文化教育成为新农村的文化产业
目前全县拥有50个团体以上的民间表演专业致富村达15个,平均每年演出42万场次,观众达5000万人次以上,年收入达2亿多元,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2004年宝丰县民间演出团体的演出总收入达2.86亿元,约占全县GDP的5.6%,成为宝丰县经济发展的六个主要产业之一。据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了解,全国共有2000多个民间演出团体,10万多人的民间艺人,宝丰县均占了一半。他们走遍了全国农村演出市场,到过青藏高原,走出了一条农民自办文化、政府扶持农民办好文化,农民办文化乐起来、富起来的农民发展新路子。
宝丰县民间演出团体的演员大部分来自农村,大多数团体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小部分团体坚持常年在外演出。大致分两类:一类是集魔术、杂技、歌舞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团体;另一类是以武术、气功为主的表演团体。较大的团约有120人,较小的团以家庭成员为主。从经营状况看,有部分的团体演出、管理水平较好,每年的门票收入在100万元以上,主要在国内大中城市演出。一部分团曾到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进行演出,另一部分团已与我国香港、澳门等文化演出公司签约演出。
宝丰县民间演出团体的主要演员收入多在每月5000元左右,有65%的团体具有中等表演水平,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演出地点主要在县城及城乡结合部,有时在集贸庙会上演出,演出形式主要以大篷车、大盖棚为主,有的在城市剧场。还有200多家团体演员素质较低,装备和管理水平差,演出多在偏远乡镇,收入仅能维持生存。
目前,国内文化界和新闻媒体对宝丰文化现象给予了很大关注,外国电视台为马街书会拍摄了电视片,题为《当田野成为舞台》。河南省和宝丰县文化部门也对民间演出团体不断提高认识和管理,改变针对个别表演团体在演出中存在问题进行围追堵截的做法,提出“全力支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逐步提高”的方针,促进宝丰民间演出团体形成了目前蓬勃发展的局面。
三、艺术文化教育传播的思考
宝丰的民间文化发展,不仅是一种农民群众自娱自乐的活动,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农民群众利用自身音乐文化资源传播致富求发展的一种创造,它对于促进“三农”工作,扩大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些积极的思路。
(一)开创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具有启示意义
随着新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农民以传统民间艺术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组织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在城乡巡回演出,并逐步形成艺术文化产业,走上一条发展民办文化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据宝丰的赵庄乡文化站统计,在宝丰赵庄、商酒务等乡镇的农村,1998年仅魔术一项全乡收入达1000万元,人均800元,2000年上升到4000万元,2004年将近6000万元,早在1996年,赵庄乡就在全县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和村村通电话的目标。不少从事民间艺术表演的家庭盖起了楼房,买了轿车,走上了富裕之路。
宝丰民间演出艺术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的服装、道具、音响、大棚、运输和广告设计等十多个产业的发展。据统计,这些相关产业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创造产值700余万元。现在,宝丰县赵庄乡已经成为全国唯一初具规模的民间演出服装、道具、灯光音响服务市场,仅加工作坊达20多家。他们生产的魔术道具物美价廉,周边外省等地农民演出团体常到这里采购。
民间演艺团体的负责人赚到钱后,还在家乡投资发展工业、高效农业和服务业,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地少人多的农村,如何加快发展又不以破坏环境资源为代价,宝丰农民通过办文化来致富的做法,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有专家说,“宝丰文化现象”是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以非物质生产的方式分流农村富余人口的创举,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
(二)艺术文化教育产业的文化价值
宝丰县民间音乐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起初,大多数的民间艺术表演团体依法经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称赞,但也有个别表演团体受利益驱动,上演一些格调低下的节目,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变堵为疏,制订管理规范,加大宣传力度,搭建行业平台。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表演比赛等,进行正面引导。
特别是2003年5月,为防治“非典”大部分团体返乡,宝丰有关文化部门借这一有利时机,全面摸清了新农村民间演出团体数量和人员的情况,组织了“十大表演才艺标兵”“十大诚信演出标兵”和“十大守法表演标兵”的评选表彰活动,有效树立了新农村农民表演团体的楷模,促进了民间演出团体和民间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同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作适应新农村农民喜爱的新节目,如:从木偶到小魔术、硬气功,再到现代魔术、综合歌舞等艺术表演形式。
宝丰县民间文化团体的演变发展过程揭示了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真谛,任何演出团体、企业既要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又要接受政府的规范管理;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要坚持健康有益的教育原则,演好戏。县政府对民间演出团体的管理立足于促进行业发展,既要加强对民间演出团体的规范和引导,又要注重对其关心和帮扶,做好服务,帮助演艺团体做大做强,对推进河南和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构建新农村和谐社会具有的教育价值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正在不断提高,开拓音乐艺术文化产业市场,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意义。目前音乐艺术文化产业,特别是演出业,很多集中于大城市,对农村和中小城镇的低端市场开发不够。宝丰民间艺术表演团体来源于农村,演出作品来源于传统和民间,又有时尚因素,符合农民喜欢的艺术样式,很适应农村和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对填补低端文化市场的不足发挥了一定作用。
宝丰农民在办音乐艺术文化中,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农民已有二十多年的办团经历,思想观念不断更新,走遍全国各地演出,达到见识开阔、谈吐不俗的水平。有的农民魔术演员技艺已达到国家演员水平。宝丰民间演出团体“忙时务农,闲时演出”的形式,又使农民有活干,有钱挣,提高了自身素质,促进了家庭和谐,改善了邻里关系,小偷小摸、打架斗殴、封建迷信、赌博等现象明显减少,几乎没有上访事件,有的乡镇十多年来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农民开始注重生活质量,关心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在赵庄乡周营村、大黄村,依靠表演发家致富的农民自愿出钱修建村里道路,为县文化设施、修建学校捐款捐物。
抢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特别是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贯彻科学教育发展观和艺术文化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农村,需进一步加强保护和开发本地民间传统艺术文化教育。
篇11
2014年,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进驻后,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多次组织村“两委”外出学习考察。经多方进行论证,大家都盯准了这一宝库,决定对初家村进行“逆城市化”改造,“将农村建得更像农村”。
根据村庄的山区特色和独特优势,驿道镇变传统守旧意识为超前谋划,特邀中国乡建院为初家村量身定制设计规划。经过多次研讨,双方确定采用老传统、老工艺、老材料进行规划建设的方案,着力打造“胶东老山村,修养‘初’发地”旅游名片,对村庄的环境整治、景观打造进行了超前规划和总体设计,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眼下的初家村,游客可以驾车环山绕行,欣赏秀美风光;多处富有胶东山区特色的山草房得到修缮,陆续对游人开放;柳树、李梅杏、金银花、迎春等各类苗木,遍栽村路两侧;停车场、公共厕所、寨门等旅游配套设施完备,村内观光旅游格局已具雏形。
看到村庄环境的巨大改善,村民们乐得合不拢嘴,见到记者一个劲儿地称赞党的扶贫好政策。大家纷纷表示,旅游扶贫这条路子走对了,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精气神越来越强了。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设施有了、游客来了,如何经营成了摆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面前的难题。这时候大家在意见上出现了分歧:有的认为个人经营好、致富快;有的认为集体经营好,可以增加集体收入,增加村民福利。
针对这些问题,莱州市、驿道镇认真查找思想症结,多次召开会议与大家深入分析利弊好坏,最终统一了思想。围绕山村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经村“两委”研究、村民代表会议通过,2014年12月成立了初家村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确权确地不确界”的方式,将千亩山岭薄地以每亩220元的价格流转给合作社,并租赁给初发地旅游公司建设经营,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万元,户均增收2000多元。同时,村集体将村内废弃、闲置的危旧房屋进行统一改造,租赁给投资商开发使用,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6万元。据驻村“第一书记”宋介绍,包村部门筹集专项扶贫资金对濒临垮塌的危房进行重建翻新,建成后租赁给旅游公司进行管理,仅一处院落,每天住宿费就高达600元。即使这样,在旅游旺季,还是“一房难求”。
随着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及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初家村依托初发地旅游公司招商平台,成功引进莱州三和祥公司打造月季花种植栽培基地,引进一品农庄打造电商平台,为初家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今年5月,初家村与中国乡建院达成景区运营合作协议,由乡建院独立投资打造运营,今年10月1日景区正式开始运营,为村集体增收4万元。
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篇12
首先,狠抓村支两委队伍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打破传统种植模式,走“人才兴村、科技致富”的路子。自李成海上任后,为打造坚强有力的两委班子,使之成为村民奔小康的基础。他经常深入党员和群众家中调查走访,多次组织党员、村组干部召开座谈会。一是让每个群众都发表意见,推荐自己信得过的人加入两委班子队伍;二是按照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组织群众自主选举致富带头人。由于工作做得精细到位,不仅选出了务实精干的新两委班子成员,还建立健全了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制度,以提高两委班子成员的自身素质,并处处要求大家在增强战斗堡垒作用和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上下功夫。另外,还要求村两委班子要做到“四讲”,即讲团结、讲大局、讲公道、讲奉献。
篇13
**年10月份,在县工商联领导的大力关心下,在镇推动民企参与“民企帮村”争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活动的深入开展过程中,**村利用得天独厚的硅资源加工优势,深入镇工业集中区走访、考察,率先在全镇积极探索“民企帮村”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引领全镇农民致富的新路子,与连云港华源石英制品有限公司结成了帮扶对子。
连云港华源石英制品有限公司是我镇首家招商引资进区的石英拉管生产企业,2002年在我镇工业集中区投资建设,总投资1080万元,注册资本100万元,生产规模为年产1000吨高级石英玻璃管。目前已发展到5台拉管炉,固定资产投资达2000万元,开发大口径滤紫外及乳白石英管,年创产值达2000万元,实现利税200万元,公司员工达100人。2005年度是我镇第二个跨入规模企业行列的硅加工龙头企业,被县硅工业行业协会命名为副会长单位。
通过县工商联领导的牵线搭桥,**村委班子与华源公司领导班子互访、交流,在相关信任和实现双赢的基础上,达成“民企帮村”的美好愿望,拉开了“民企帮村”的序幕。
二、“民企帮村”的实施过程
首先,村里研究决定派出搞石英加工、懂技术、会管理的任仲波到华源公司学习取经,学习石英拉管的生产工艺流程以及产品的检验包装等相关知识,华源公司的技术骨干人员耐心细致地传授技术和方法,确保学习人员在短短半个月里学到位、懂到位。
其次,根据华源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在石英拉管切割需要大量人员以及面临招工难的情况下,**村积极主动要求将石英管切割项目引入任仲波家中进行生产加工,华源公司首次在村中农户家建立了第一个石英管切割车间。任仲波按照华源公司的生产技术要求和订单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华源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目前,在任仲波的带领下,切割车间已发展到15个,由15户近30名农村劳动力从事石英管的切割加工工作。在此过程中,华源公司及时投放15台切割机和一辆小型运输车辆,一名专职人员来管理**村的15个“加工车间”。现在切割日生产量达每月60吨,人均工资收入达每月600元。
为此,华源公司的“民企帮村”工程在2007年春天里花蕾绽放,必将迎来春色满园。华源公司的“民企帮村”工程改变了过去“输血”到“造血”的转型,切切实实帮民至富,为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农民增收的新路子。既解决了农户足不出户就能打工挣钱,又解决了企业招工的困难,降低了生产成本,真正实现企业与农村的“双赢”目标。
三、“民企帮村”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