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工程审计发现的问题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程审计发现的问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工程审计发现的问题

篇1

前言

电力企业的工程建设一般具有投资金额多、流程环节多的特点。因此,在电力工程项目审计过程中,需要多方面、全过程的进行审查,从而能够进一步规范工程项目管理,查找管理的薄弱环节,完善企业内控制度,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提高投资效益和资金使用效果。

一、工程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工程设计深度不够。项目概算以初步设计图纸提供设备设施数量、建筑安装工程量为基础计算,再综合项目建设其他费用得出。设计质量直接影响概算质量,设计深度直接影响到概算的正确性,如设计粗糙,就很可能造成概算漏项,设备材料型号、品牌难以确定,概算难以恰当计价。设计概算是控制投资规模和工程造价的主要依据,也是拨款的依据。可见概算在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有必要适当介入工程概算审查。而工程审计人员往往无法对工程方案的通过与否进行干预,也不能及早参与到项目方案的制定、审查过程中,因而会造成工程总成本的估计和计算不准确,也为日后的审计工作带来了困难。

2.合同管理不规范。工程合同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合同对于工程计价方式不明确,约定条款不完善。如合同约定采用固定总价方式,但合同中对甲方确认的变更工程量执行哪类定额及取费、调差标准等内容却未明确,导致甲乙双方互相扯皮。二是合同文本缺乏统一管理,存在丢失现象,导致工程结算或解决争议时没有依据。三是招标预算编制不全面,给工程计价取费留下活口。招标预算未严格执行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以估算代预算等;这些都会给工程结算留下了许多漏洞、隐患,也是引起工程计价高估冒算的重要原因之一,增加了实际结算审核的难度。

3.全过程管理尚不到位。工程实施中,建设单位与监理、设计、施工单位之间的沟通相对较少,工程监理单位也只局限于施工阶段的质量和进度管理,很少介入投资造价分析。同时设计单位很少介入现场,导致设计深度不够,现场签证过多,从而使得最终工程造价和合同价相差较大。如果现场管理不到位,还会出现工程签证水分较大等情况,工程计价产生高估冒算的情况就在所难免了,这些都会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阻力。

4.审计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有些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业务技能、知识结构、知识范围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审计方法和手段还有待改进和创新,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造价审计质量。

二、加强工程审计的对策

1.提前介入工程项目。 要实现保障企业依法建设、提高工程投资效益目标,内审部门需从纵向延伸工程造价审计范围,了解建设项目全过程实施情况。审计人员要提前介入到设计概算审计,改变以往完工后仅仅进行竣工结算或决算审计的做法。审计人员根据工程建设规模、进度、存在问题,宜在工程招标之前就介入工程建设管理,审查项目投资立项、设计(勘察)管理、招投标、合同管理、设备和材料采购、工程造价、竣工验收等情况,实现工程概算、招标、预算、合同、结算、决算等全过程重点审核。

2.加强事中、事后审计力度。施工过程中,要求审计人员对工程的总体概况和进展程度有所了解,向其他职能部门调查了解,深入现场,熟悉工程量,确保工程结算的准确性。同时要仔细审查报审的结算资料,包括施工合同、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结合施工图纸等资料审查报审结算中是否存在高套定额或者多算工程量等问题。

3.加强沟通、协调。审计人员要加强与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以得到单位职能部门的支持。同时,审计人员也要把审计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业务主管部门,以便及时修订工程建设的相关制度、完善流程中的不足,以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4.统筹安排审计资源。采取内部审计和外部(委托)审计相结合,以解决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采取委托审计,是解决当前项目审计任务重、工作量大、审计力量明显不足的快捷方法;可减轻审计人员工程审计的压力,让审计人员从繁重的审计任务中腾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从事机关日常管理工作、对下属单位工作进行督促检查、修订完善各种制度和办法,以便不断提高单位工程管理水平。

5.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工程造价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审计人员的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较高的业务素质是审计人员必备的条件。首先,工程造价审计人员必须熟悉工程造价审计相关的审计法规和公司系统内部各类流程制度,不断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其次,审计人员要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通过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做到换位思考,在发挥监督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服务作用。第三,审计人员要深化成果运用,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后,要第一时间通知施工单位关注该类问题,举一反三,做到“边审计,边预警,边整改”,同时给建设单位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督促其从制度、流程、管控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杜绝问题重复发生。

结束语

通过工程审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施对项目管理的有效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工程审计工作追求的目标。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以提高自身的人员素质为前提,全方位、全过程地跟踪审计,从而有效促进工程的规范管理。

篇2

“十一五”期间是电网建设的高峰时期,围绕建设“坚强电网”的战略目标,公司系统应加强电网建设工程的审计工作。

目前,分公司的电网、老旧设备改造,农网、城网、县级城网、户户通、路灯亮化工程名目繁多,工程的决算率和资产入账率偏低。为了加快工程决算速度,保证工程如实列支,应对所有的完工决算工程开展审计。根据电网工程造价需权威中介机构认定的要求和公司系统工程审计力量不足的具体情况,电网工程决算和造价认定审计原则上由审计部门牵头,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在工程预(决)算审计中,按照“委托审计,实地丈量,全程监督”的原则,开展阳光审计,取得了显著成果。

笔者就目前工程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初步进行了分类归纳并对产生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就此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以供参考。

二、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同内容不规范容易造成经济纠纷

1.在签订的合同中,有些文字不规范,表述不清导致甲、乙双方责任不明。(1)购货合同:部分合同未注明运费承担方,有可能造成运费重复列支;合同中对安装及调试内容口径不一,部分合同为“指导安装、调试”字样,部分为“出卖人负责调试”,从文字看来,后种合同容易让人理解为设备安装后的调试工作应由供货厂家承担,但实际工程中均为施工单位承担。(2)施工合同文字中专用条款内容含糊,反映不出合同施工承担方式,或模棱两可;双方责任无量化概念,如没有各自承担的材料、设备、供应种类及数量;工程计价内容不全,有内容无数量,特别反映在设计变更及签证内容上,文字无操作性。如:XX110KV变电工程合同,没写明承包方式,甲方应供给乙方哪些材料,该工程执行什么定额,按什么标准取费,定额材料(主材)单价偏低时如何找材差,发生变更如何处理均无文字表达。

2.合同中主要条款内容欠缺。购销合同中的一些内容如结算方式、质量要求、违约责任等事项空白;施工合同中只签定了工程价款,未规定结算依据及取费依据,材料承包方式及价格依据也未作出明确规定。

3.合同中主要条款内容欠妥。施工合同中某些条款不公允。如结算依据同一批工程采用的定额不同,价格依据不同,同一批工程的多个施工队,装置性材料结算价格不一样;同一个施工单位取费标准不同。

(二)工程施工现场资料不规范,给虚列工程成本,套取资金提供了方便

1.工程变更资料不全。工程竣工图与设计图相比变化较大,但无设计变更,竣工图大多为电脑打印草图,且无相关单位的签字盖章。施工中变更不及时或签证不全(特别是图纸以外工作及三通一平、站容站貌整治部分),致使计价时无法准确计量工程量和确定计价方法,难以准确定价。

2.调试、试验报告不全,缺乏必要的调试试验报告,难以准确反映工程调试工作内容。

3.部分签证工程量含糊。如:某工程防腐防火没有量的签证。

4.部分工程出现无施工图纸、无设计图纸的现象。

(三)结算资料不规范,容易形成工程成本不实,移交资产不准确

1.结算书中存在计量不准确现象。工程结算中普遍存在:重安装、轻土建;重图纸内、轻图纸外;重具体工程量、轻政策调整;重新建、轻拆除现象。在政策调整、现场增加工作内容、土建工程、原设施拆除等方面漏项较多。

(1)土建工程中漏项及错项较多。同一批工程采用的定额不同,取费标准不同,价格依据不同,特别是装置性材料价格无标准,亦无甲方签证同意的字样。部分结算中对历年来工、料价格调整文件执行不准确。结算书中站容站貌整治无工程量,计价无依据,仅有总的造价,无工程量,资料中也没有签证及必要的图纸与计量依据。(2)代购的安全工具等无委托书、无发票、无甲方签证。(3)地形系数计取发生多种形式错误。如:将平地计取了地形系数;地形系数应综合调增1.2,却理解为1.2%。(4)工程量计算误差较大。如:土建部分的挖填、回填土方量、余土外运以及其他分项工程量计算;拆除费中计取了不参加拆除的项目等。(5)在定额子目的选用上,存在高套、错套现象。部分10KV项目套用了35KV定额。(6)在政策调整方面漏项较多。如:按政策调增的人工费、工资性津贴补差、材料机械系数调整,部分项目结算书中均未涉及。(7)基础材料价格偏大。如:XX钢杆基础用料中钢筋、混凝土按概算价格进入工程,比市场价格高出很多。(8)定额模板、取费出现错误。一些模板出现计算错误,还有一些工程使用模板与工程类型不符,如:XX支公司路灯亮化外委工程却使用自营工程模板,没有计入机械费。(9)运输费的定额子目套用不准。500米人力运输定额子目中按其10倍计算人力运输。

2.定额辅材重复计取。如XX支公司的10KV工程为支公司内部三产企业进行施工,工程所用材料包括辅助材料全部由支公司供应,但施工费的计取中又重复计取了定额辅材。

3.对施工费的组成认识不清晰。将概算中的基本预备费、法人管理费、筹资费等计入施工费中。

4.部分项目费用重复计算。如:XX支公司10KV电杆的焊接费用、开闭所安装工程中辅材、单体调试与系统调试费等已在财务据实列支报销,而又在施工费中重复套用定额计取了费用。

5.施工费计算方式财务与工程结算不对应。如XX支公司是用工程结算总价减去甲供材料作为施工费。而工程结算书中的材料费用往往与甲供材料不符,这样就造成了财务结算施工费与工程结算中施工费不符。

6.线路改造工程中青苗赔付不规范。⑴青苗赔付有乘机搭车可能,青苗赔偿中出现招待费的内容。⑵与线路施工影响到的相关单位协议不全,存在以白条支付相关单位的现象。

(四)财务核算不规范,容易产生涉税风险

1.未按工程结算书详细分类。如:财务挂财时未按施工单位编制的工程结算书将“土建部分”记入“建筑工程”,将“安装”记入“安装工程”,也没有将与设备相对应的安装费及辅材记入“安装工程”。

2.索取的发票种类与施工内容不符,如XX供电支公司施工方开具的为“其他服务业”发票,应为“建筑安装业”发票。

3.对印花税的计提不准确。有些供电支公司在进行财务决算时,未对与整项工程相关联的全部合同计提印花税。

4.对筹资费列支不准确。应予资本化利息有的按工程概算金额计提,而不是按工程实际支出数计算筹资利息。

三、解决方法

(一)公司内审部门必须在利用社会审计力量的同时,提前全程进行审计,改变以往完工后再进行审计的做法

要根据基建规模、工程进度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工程竣工决算之前就介入工程管理,审核确认是否具备竣工决算审计的条件,逐步实现工程估算、概算、结算、核算、决算、计划、进度、招标、合同、资产结转等全过程的重点审核、适时监督与跟踪服务。

(二)签订合同的部门和相关人员要认真学习《合同法》,力争合同规范、完整

购销合同中填写内容应具体、明确、齐全;施工合同签订应加以规范,合同内容不仅要签订工程价款,还要规定结算依据、取费标准、材料承包方式、材料价格依据以及工程保质期,工程付款方式、留取的质保金等重要款项。

(三)资料要完整

工程管理部门在工程完工之后,要有专人及时负责收集相关资料,该补充的要及时补充,该变更的图纸要随时变更,该办签证的办好签证,监理部门要当好“法官”,切勿将资料丢失,收集完毕及时将资料归档,以方便审计时能随时拿出资料审计。

(四)竣工资料要加以规范

草图不能作为竣工结算的依据,竣工图作为工程结算依据应该有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相关人员的签字盖章。工程结算书封面设计应该有预算编制人、建设单位审核人以及甲乙双方单位的盖章。施工中变更单应该完备并及时签证。隐蔽工程一定要有三方签证的验收证明。

(五)施工单位的结算人员一定要负责任,认真核对工程量,套准定额,在量、价和取费标准上一定要有理有据,不能随心所欲

工程结算书编制中的材料表一定要与施工用料(甲供料与自购材料之和)相一致。工程管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层层把关,认真做好现场签证以及结算审核。

(六)加强预结算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更多的造价知识

(1)目前很多预算人员只会套用定额模板,却不懂定额,所以造成对施工费组成认识不清楚,把不应该计入施工费的基本预备费计入施工费,地形系数不知如何取等现象,还有一些定额模板中没有列入的施工项目不知如何进入工程结算,定额模板中重复计取的费用又不知如何减出。(2)预算人员不能太依赖于模板,事先一定要先确认模板的正确性,再进行使用。(3)预算人员要加强学习,掌握新的政策调整,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七)对于工程生产准备费中的“三通一平”、“站容站貌的整治”和10KV的接续工程,委托的单位一定要及时办理工程结算,准备相应的完整的工程资料,不能只附一张协议书

(八)加强工程财务管理,规范工程支出

(1)财务人员就工程核算应准确运用会计科目,按照工程结算书内容准确记入“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在安装设备”和“待摊支出”明细科目。(2)重视印花税的计提。对工程中涉及的设计合同、监理合同、施工合同及设备、材料的购销合同等应按税法规定的税率足额计提印花税,并向当地税务机关申报交纳。(3)财务人员还应严格按照票据管理办法及时索取正规的原始发票,对不符合规定的发票拒绝接收。(4)不要对同一项目重复列支。(5)编制财务竣工决算报告前一定要与工程部门的结算核对准确。

四、工程审计中应采取的对策

(一)审查定额套项及基价换算

对定额子目的审核。同一个分项工程套用不同的子目,其基价差异很大,在审查预结算时必须对定额子目的选套加以审核,注意同类子目界限划分及综合定额所综合的内容,依据设计要求、施工组织设计、现场签证等有关资料予以核实,以防出现高套定额现象。

(二)审核其他费用

费用的计取应根据有关规定标准和费率。各种费用的取费标准系按工程类别和施工企业取费资质等级不同划分的,因此,审核取费标准是否正确,必须先审查施工企业取费资质证书、核定的工程类别,以套用相应的费率,同时还应注意各种费用的计算基数是否正确。

(三)审核材料的价差

有些建筑工程所用材料由施工单位自行采购,而材料价格随市场行情的变化会与预算价格产生价差,在审核价差时,一是按各地市的市场信息价合理核定;二是按甲乙双方合同中规定的价格及施工单位提交的供料合同、采购发票等进行核定。

(四)关注签证,审核工程量

实地查看工程量,对隐蔽工程的签证更不容忽视。

(五)审查合同的订立和执行情况

篇3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5- 0018- 01

1 医院维修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医院通过规模扩张来提升竞争力。医院维修工程是指按照国家招投标法规定,工程资金金额不在国家规定必须通过国家管理部门招投标所设最低限额以内的,可以由单位自行决定的维修工程。这种零零散散、零打碎敲的维修工程,各单位都有,只不过是多少不一,程度不同而已,较大单位一年的费用多则上千万元,少则也有几十万元,投资规模大,必须严格控制投资成本,对工程成本实施有效审计监督,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和投入资金不出漏洞。维修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问题

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随意性很大,由于设计不完整、功能不齐全、施工条件不允许或者前期论证不充分等多种原因, 致使项目招标后,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对项目的施工内容大范围进行调整,为增加工程造价,提供了巧立名目、弄虚作假的机会。这类问题的存在,一方面确实是单位管理人员技术力量不足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别有用心,施工方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提出增项和改项要求,进行工程的变更签证,有的甚至完全了招标文件和合同的内容,导致项目的变更比例过大,违背了原来的审批招标原则,而工程管理方一般都会同意和满足对方需求,工程结束进行结算审计时给审计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1.2 工程施工变更签证问题

工程施工变更签证不及时,工程立项管理不严格、论证不充分、手续不健全、程序不规范。像这类维修工程一般都不会聘请工程监理,都是由单位内部有关职能部门负责管理监督。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对项目的施工内容进行变更,了项目原来的招标内容。有些工程中的增项和改项往往是施工方口头提出,管理方也口头同意,便付诸实施,待工程结算时再补办手续和签证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就为多报虚报、弄虚作假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方便。有了工程变更签证,施工单位在工程完工后报结算时,所报的结算工程量超过实际的工程量,导致审计结果与施工单位报的结算相差很大,施工单位不认可,互相扯皮,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1.3 应急维修项目存在不平等约定

有些应急项目,通过招标时间不允许,只能招一家应急维修队,对应急工程抢修后,采取临时签证审计结算的方式。在应急情况下,施工单位往往强迫医院签订不平等的合同、约定等,应急情况下约定的价格往往高出市场价很多,造成医院资金使用的浪费,形成管理漏洞,给审计工作增加难度,也影响管理者的声誉。

1.4 工程结算严重滞后,审计资料不完整

由于维修工程比较零散,维修内容比较多,且存在反复修整的情况,工程完工所报结算,在审计过程中资料不全的情况普遍存在,有的签证不全,有的没有工程验收单,有的将工程量漏报或者签证资料没有达到签证的目的,签证单中只有意见,没有签署人、日期等。结算报审不及时,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勘察现场存在很大困难,有的项目由于时间久根本看不出是否维修,有的项目由于功能调整而反复维修,直接影响对实际工程量的审计核算。

2 改进建议

篇4

目前,科研院所基建工程项目有几个特点:复杂程度高、保密性强、建设周期较长。工程项目从立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建设以及竣工验收,整个过程所形成的文件及资料大都由工程管理人员控制,而工程管理人员大部分是由科研人员组成,缺乏对工程财务管理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工程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使得工程会计核算人员很难取得与工程有关的资料和信息,会计科目设置难以严格按照《国有基本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在编制财务决算报表时,经常出现大量调帐现象,使财务核算工作很被动,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也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影响了工程经费核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对工程费用的管理和控制产生不利的影响。

如何管理好基建工程项目,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率呢?关键是工程资金的管理和财务管理。工程管理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资金和财务在项目实施和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下大力气认真做好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WWw.133229.coM不仅要充分注重财务管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决策和评价的作用,更应为财务人员提供详细全面的工程设计及概算等资料,主动让财务人员参加工程的过程管理。

在工程核算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会计科目设置是关键。既要符合国家有关财务制度规定和批复的概算,又要结合单位自身特点,这样才能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2.核算要细化,做到能准确划分清楚:(1)投资到各个项目单位、单项工程、子项目上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具体是多少;(2)投资到各个项目单位、各种型号规格的设备仪器上的设备投资具体是多少;(3)摊销到各个项目单位、单项工程、子项目、设备仪器上的待摊投资具体是多少;(4)交付使用的各项资产的价值具体是多少。

只有达到这一核算要求,才能为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设计深度不够,引起工程项目超概

概算是指初步设计阶段由设计单位编制的、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的确定建设项目从筹建时起至竣工结束时止所发生的全部建设费用文件,是建设项目预决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设计概算是控制投资规模和工程造价的主要依据,也是拨款的依据,工程项目概算审查不仅能使概算投资总额更加完整、合理和接近实际,还可以对不经济、不合理的因素进行调整。

从审计情况看,大部分工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工程项目超概问题。对于建设项目超概算的通病究其原因,除了一般性的建筑材料及人工工时费涨价因素外,我们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设计环节经济控制深度不够。设计阶段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龙头,资料表明,设计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设计阶段节约投资的可能性为80%,而施工开始后节约投资仅为20%。科研院所工程项目的概算都是请有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来设计的,由于设计人员对工程考察不周详,深度不够,使得一些实际工程量没有列入初步设计概算,存在设计漏项和设计错误。造成设计变更频繁,概算难以控制。

建议在设计概算审批前,科研院所聘请有关专家和工程造价评估人员组成前期评审组,参与工程初步设计和概算估价的审查工作,对设计方案进行充分地分析与预测,以便取得主动权和发言权,做到事前控制,保证资金的合理需要,又不留投资缺口,使工程建设能正常进行。

三、承包工程合同签定不规范,工程结算计价难以确定

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建设单位对合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建设、施工双方承包工程合同签订不规范、不严谨。施工合同相关条款定义不明晰,往往出现缺少条款、缺少签定时间和执行时间等问题。另外,预算编制不全面,给工程计价取费留下活口,为竣工后高报工程结算价格打下伏笔。例如我们在审核某工程项目,该工程初步设计于2003年8月完成,2004年9月召开了初步设计评审会,专家对初步设计提出了建议。施工单位在2004年11月签订承包合同,但承包合同预算编制中未将专家提出的建议予以体现,而是在工程结算中以设计变更形式体现。使得原本十分严肃的合同失去约束作用,建设单位失去了对施工单位工程报价的有效监督,造成决算价格与合同价格差距很大,工程决算计价难以确定。同时,给工程结算造价审核带来难度和风险。

施工合同直接制约着建设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效益,因此加强合同管理,完善合同的法律性、完整性,严把合同履行关尤为重要。在签订合同时,尽可能的做到详细、明确,技术上要求切实可行。在专用条款中对双方权利和义务、合同价款及调整、工程预付款、工程量的确认、工程进度款支付、承包人的违约责任、材料设备供应作出明确规定。同时,要注意加强合同文本的严谨性、严肃性,发挥科研院所自身的专业特长,保证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四、工程项目工期延长,影响了工程形象

工期如期完成是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最基本要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未能预见的干扰事件,使预定的工程计划受到干扰,造成工期延长。有的延长一年,有的延长一年以上,有的甚至延长五年以上,影响了工程的形象。项目工期的实现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在建设过程重视影响工期的因素并做出合理对策是工程顺利完成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建设单位充分重视工程从立项至竣工期间的各项招投标工作,做到“货比三家,择优选取”。

2.严格合同签订程序和内容,特别是对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的环节比如重要仪器设备的采购、土建和安装的进度节点等要严格把关,明确合同到期日双方应履行完毕的权责关系和范围。

3.充分预测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延误工期的特殊情况并制定应急措施,以尽可能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对工程建设造成的影响。

4.通过制定完整的内控制度进行集约化管理,尽可能节省经费开支,减少浪费和不必要的支出,同时要加大工程建设期间的不定期审查,规避风险,避免工程经费支出超出概算,导致申请“调概”的情况出现,间接影响工程建设工期。

5.对工程设计和概算评估要做出充分规划和预计,尽可能将有关费用纳入概算批复范围,避免工程后期经费使用出现纰漏,影响竣工财务决算及其他工作。

6.工程项目自立项至竣工验收,各部门、各环节工作进度经常出现因各种主观原因导致的拖拉现象,从而导致相关工作进度滞后,延误工程整体进度。建议制定工程建设进度节点制度以及严格的奖惩制度,对因主观原因造成的工作延误,进行相应处罚,调动各部门工作积极性,从而保证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五、工程投资经费不能专款专用,加大了风险

经费控制属于工程建设的三大控制点之一,科研院所基本建设工程以及重点工程大都属于国家拨款投资建设,要求工程经费必须明确支出范围,专款专用,范围明细到工程各子项的分项。国家和上级有关部门从工程立项至竣工验收都非常注重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并加大了对此的审查力度。这无疑提醒我们:必须严格控制经费,做到专款专用,既要保证工程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又要注重资金使用的效率,使之能更好地为科研院所服务。

在基建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工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费支出不合理现象,如违反专款专用的基本规定,经费管理比较混乱,有的工程经费支出甚至存在明显的违规违纪现象,给工程建设带来了风险。

加强工程经费控制,严格经费支出范围、内容、程序,建立健全经费支出的控制、审批制度,将是必不可少的方法和手段。对于金额较大,延续时间较长的经费支出更应严格审批,由主管领导(两人以上)、工程项目负责人、项目工程组长、财务部门负责人、具体办事人员等五方予以确认,方可进行;对金额较少,延续时间较短的经费支出,可适当予以简化,但仍需三人以上予以确认。

篇5

2008年财政部等5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09年率先在上市公司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随后,陆续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形成较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这是我国借鉴COSO风险管理框架,并考虑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对于改善企业内部管控水平,提高经营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一、传统内部审计在信息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国有大型企业系统内部大部分实行多级管理,各子公司独立开展的内部审计实行独立统计、分析、利用,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没有形成信息共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审计的整合功能不明显

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将内部控制与业务流程、控制活动与公司规章制度,以及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各职能部门整合起来,利用审计信息形成互动管理平台,审计活动多维度、多角度对公司经营管理的透视结果没有得到体现,导致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效率低下,与公司建立的审计整改机制不相适应。

2.信息共享机制建设落后

在内审工作重个体积累、轻交流共享的现象较普遍。审计任务分到各人手上后,同事之间很少与他人交流,有的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收集同事已有的信息资料,做着重复的劳动,不能共享已掌握的审计信息资源,影响到审计的效率及工作质量。在审计结果的报告方式上,主要以向上级机关报送为主,一般只局限于审计单位内部成为内部参阅资料,其他人员接触不到审计信息,以至同类问题其他单位或个人还会重复发生。

3.审计信息综合挖掘不够

在一个审计项目的过程中,会形成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料,目前主要表现为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书等审计文书形式,有的企业内审部门将审计资料形成审计档案后却被束之高阁,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未得到充分挖掘。审计取得的“纸质”资料没有转化为“电子化”数据,不利以后开展审计工作时对信息的采集、检索和利用。

二、国有大型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的构建

本文在财政部内部控制规范指引下,从公司内部审计角度,通过具体的审计活动,在流程制度上揭示存在的问题,建立公司典型风险信息库,为识别风险,进而为控制风险、管理风险提供依据。

(一)内部控制风险矩阵模型原理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从组织构架、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资金活动、采购业务等18个方面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规范。对于一个管理制度较完善的大型国有企业来说,公司都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和财政部等部委的内部控制指引存在基本对应关系,如企业制定的采购制度、研究开发制度、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等,分别和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第10号—研究与开发、第11号—工程项目相对应。

(二)内部控制风险矩阵构建

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基本都可以归入应用指引18个方面,并且可溯及具体违反了公司哪条或哪几条规章制度,这样将财政部指引、公司规章制度通过审计风险点进行了串接,形成“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三)以工程项目为例说明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的构建

国有大型企业工程投资巨大,既有小型投资,也有大型基建投资等,做好工程项目管理对于节约国家资源,盘活企业资金,实现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都有重要意义。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主要包括项目立项、招投标管理、合同确定、工程施工、工程变更、工程结算等几个主要步骤。各个阶段都存在许多风险点,这些风险点和企业内控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以及公司工程管理制度存在对应关系。(如图2)

公司审计过程中,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审计,对发现的每一错误或风险点,都需要对其描述,并且要对应到内部控制和控制活动,这就需要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对于公司新增风险类型,应根据风险类型管理权限,由总公司审计部门核定。

三、简历内部控制风险信息库的重要意义

建立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对加强集团公司下属各子公司、分公司等下属单位审计信息共享,提高审计效率,防范重点风险领域,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并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也有重要作用。

(一)科学制定审计计划,为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奠定基础

典型风险信息库为充分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编制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计划提供了支持。年度审计计划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总公司下达的年度审计任务、公司经营发展计划和管理需求、审计内容和审计实施的复杂程度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平衡有赖于内审部门对公司经营风险的总体把握和具体认知,典型风险信息库提供了积累的知识库,将增强年度审计计划制定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以及审计资源的合理分配,并且为审计目的和范围的确定、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资源分配、审计方法和程序的制定等提供依据。

按照内部控制反应的业务流程,提供审计发现问题在某一时期的集中程度和分布情况,为内部审计在公司业务流程审计上确定风险导向。将审计资源集中于公司流程管理中反映较多的问题,有利于普遍性问题的解决和推动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为便于审计人员更好地识别风险,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同时为便于公司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更好地控制风险、管理风险,根据风险内控矩阵模型和公司风险库的研究成果,可编制形成公司内部审计典型风险点控制指导手册。通过典型风险信息库动态输出公司风险分布状况,从而根据风险集中情况和表现特征,建立风险导向审计,改善企业控制活动,使内部控制变为可操作可实施的内容。

(二)有助于企业管理科学化

从典型风险信息库的应用来看,最直接的效果是按照内控风险矩阵模型实现了审计报告的集中管理,加强了审计整改和推进了审计成果转化,为审计管理咨询服务提供了充分依据,为公司各职能部门依法经营和加强风险管理提供了审计建议。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是否能够发现问题或风险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控性,在过程、处理和结果中体现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是大多数企业没有充分考虑的,往往只有风险管理与内控规范制度,对于管理中发现的风险和问题,没有采取适当的方法从总体上归集和反映,并反馈到业务流程控制与制度完善中,而当内外环境改变、经营目标调整、业务流程变更情况下,更是缺乏快速的风险预警机制,对监督和控制造成影响。因此,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在制定经营政策、制度设计时,对高风险领域进行重点防范。

(三)为审计结论的正确得出提供指引

内部审计典型风险信息库是将审计发现的问题与财政部的内部控制指引和企业规章制度形成对应关系。当审计人员发现审计问题时可迅速地将其定性,该问题违背的是企业哪条规章制度,在内部控制方面还有哪些漏洞等。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依据法规及公司规章制度,对公司历年审计发现问题即风险点建立内部控制分级分类标准、概况公司主要控制活动及对应的相关法规与规章制度,按照风险控制内控矩阵模型,对审计发现问题或风险进行归集,形成基于审计报告的企业风险信息库,并随着审计工作的持续开展,它是一个动态建立和更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功.电力体制改革中国家电网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设计[J].财会通讯,2005,(03).

[2]许峰.电网企业ERP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实践与思考[J].电力信息化,2011,(09).

[3]唐忠良.电网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研究价值工程[J].价值工程,2012,(27).

[4]刘兆光.电网企业内部审计战略转型研究[J].财经界,2013,(09).

[5]张国胜.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31).

篇6

1 前 言

审计整改是审计后续工作的内在要求,是帮助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各被审计单位和部门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强化审计整改,一方面可以借此减少各种风险、控制漏洞、治理缺陷,另一方面还可以将一些有价值的审计信息作用于单位的内部控制活动,从而完善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因此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都要高度重视审计整改。

2 内部审计整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六五四台经历了从1995年的更新改造到西新工程二期、三期,每个项目投资额都达到了国家审计的范围,期间十年财政部先后三次委派北京三家会计师事务所对我台的工程项目进行财务竣工决算的审计,他们提出的审计整改的意见和建议一针见血,审计结论专业、到位、通俗易懂,通过和他们的业务沟通和交流,开阔了思路和眼界,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从那以后才懂得审计整改起到了对被审计单位各项工作梳理作用,以及对被审计单位的财会人员、内审人员的以后工作的指导意义。但在目前形势下审计整改意见面临很多的困惑:

(1) 一些被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对审计整改意识弱化甚至空缺,整改不及时、不到位、不彻底,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问题时有发生。在实践中,有的审计单位对象认为审计报告送达后,此项审计工作已经结束。认识不到位,未将审计整改放在重要位置,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对象都在同一单位,有碍于熟人、朋友、同事的情面,怕得罪人,有为难情绪。有的被审计部门或个人表面上赞同审计的意见或建议并承诺予以整改,但事实上却对审计整改的事项拖延、推诿。目前存在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常常发生滞后现象,不能发挥为组织部门选拔提供依据的作用,这种客观事实更加弱化了被审计单位执行整改的意识。

(2) 通过审计整改对问题的责任追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业务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抵触情绪。一些业务部门的干部职工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内部审计部门的检查就是查问题、找麻烦。审计部门发现问题责任落实和追究后,审计披露的问题会影响部门和个人的评价和考核,严重的还会受到行政处分,甚至触犯法律等,同时还要做出相应的经济赔偿。在组织实施审计发现问题责任落实和追究的过程中,有些规章制度可能理解得不够到位,提出的意见建议有时不够准确,不通俗易懂,很自然地会使被审计部门对内部审计部门的检查不支持。

(3) 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开展责任追究所必需的专业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审计发现问题责任落实和追究工作关系到被审计者的评价和考核,涉及行政事业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纪检监察制度等,是一项政策性极强、对业务能力要求很高的工作。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一方面应该对所审计的业务工作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明白问题发生的来龙去脉,能够确定应该负主要责任的关键点和人物;另一方面应该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规定,能够按照相关规定提出对有关责任人的处理处罚意见。目前大多数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形同虚设,由于大多数内审人员都是兼职的,既没有相对的独立性,也不经常参与单位的经济活动,也缺乏实务经验和必需的专业知识,经常被单位领导忽视其工作职能和职责。尽管近几年内部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新的提高,但是与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相对照,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4) 对内部审计整改的标准和效果缺乏评判依据。实践中,对审计整改不到位或走过场的单位、部门,缺乏相应的处理手段,没有建立相应的问责制度。对未严格执行审计建议或决定的被审计部门,有指导督办的责任,却无作出处理或者提请作出强制执行的权力,整改的决定权仍在被审计单位或部门手中。

(5) 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督促审计整改的机制尚未形成,在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很少单位成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应由分管人事的领导,组织人事部门、财务、审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在审计整改的督办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现阶段对审计整改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深,整改程序不顺,效率不高,内部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交流和协调配合还待有效加强。督促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整改不仅仅是审计部门和被审计部门的共同责任,还应包括被审计单位的主管部门、财务,组织人事、资产管理、后勤等部门的参与及协调配合,使审计整改的力度和深度不断加强。

3 有效加强内部审计整改工作的措施

3.1 改变观念,提高审计整改的自觉性

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要提高认识,将违规问题纠正,管理问责与督促被审计单位将审计和整改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内部审计部门应注重服务和帮助业务部门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使其意识到审计工作是管理层和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者,从而提高审计整改的自觉性。要探索建立单位内部审计整改责任制,建立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管理部门等参加的审计整改机制。提高单位各级领导和职工对审计整改工作的认识、为审计发现问题责任落实和追究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在内部审计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当好单位的经济“卫士”和“参谋”作用。

3.2 要不断健全完善审计整改督办机制

在审计发现问题要进行适度的参与,发挥职责赋予的检查、评价、建议和报告的权力。被审计单位要逐级落实整改责任,限期抓好整改。业务管理部门要以问题整改为契机,从制度上对违规违纪行为予以约束,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要加大审计处理处罚力度,建立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加大内部审计问责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工作,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的相关责任人要严肃处理,并把它作为衡量整改工作是否符合标准的重要内容。另外要建立审计整改责任移交制度,实施审计整改工作激励奖惩机制,提高审计整改工作的指导性和实效性。

3.3 提高审计意见或建议的操作性

审计整改是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与体现。内部审计部门要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在审计发现问题责任认定和提出处理建议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保证审计发现问题责任落实和追究的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审计报告中文字、措辞的运用要准确到位。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要针对被审计单位审计情况,切实可行。内部审计部门要深化对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力度,严格落实审计整改的时限,细化整改的相关内容,制定整改任务进度表,增强被审计单位对整改工作的信心和操作性。

3.4 适度进行公告审计整改结果推动审计整改

审计整改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一个连续性的工程,在公告审计结果的同时,适度公开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整改情况,是推动审计整改的有效途径。排除保密项目和工程,可以借鉴住房审计结果公告的做法,尝试在一定范围内逐步推行审计结果以及后续整改进度的公告制度。可以先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整改的情况先进行分类汇总,再以情况通报或者简报等方式向内部公众公告。这样做既满足公众知情权,又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也增强了审计透明度,有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认真整改。

3.5 开展审计回访和后续审计

这样做有利于了解被审计单位整改措施是否得当,效果是否显著,确保审计成果的落实。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对在审计报告送达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对被审计部门或个人进行定期审计回访,如发现被审计对象未执行审计整改的,应查明其原因,并督促其整改与落实。同时积极对被审计部门或个人进行“帮促”工作,帮助他们加强整改,提高管理水平,对整改效果明显的部门或个人可以通报表扬,对整改不到位的要认真做好督促工作甚至通报批评和处理,以提高审计权威,确保审计整改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苏珊·斯维茨尔.后萨奥时代的内部审计报告[M]. 王光远,译.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2]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篇7

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是施工过程中随着施工进度,对工程项目的完成投资、工作进度、质量控制等情况及其他事项实施审计监督的方法。跟踪审计的实施过程与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同步进行。施工过程是动态的,并且施工往往是立体交叉式推进,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又不能影响施工进展,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审计的方法和内容,是高质量完成工程项目跟踪审计的关键。

一、施工过程中的跟踪审计重点

1、工程项目开工前的情况审计。审计人员在开工前要进行现场勘察,做好原始记录,为工程结算审计做好资料准备。特别是对于工程项目前有“三通一平”等清除拆除工程的情况,跟踪审计人员要在拆除之前进行工程量核实,否则拆除后就无法核实工程量,因为这是一种隐蔽工程,要特别注意。拆除后的旧材料、旧设备等废旧物资有些是被直接使用在工程上的,有些则会被处理变现,审计要及时审查废旧物资处理的过程,是否符合相关制度流程,资金是否及时收回入账,否则资金会形成“小金库”,这正是效能监察的重点。

2、工程项目过程中的过程审计。在施工过程中要着重两方面审计: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及工程费用结算审计。施工进度方面,工程项目能否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交付,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按期投入使用,发挥作用。审计应主要审查工作计划制定、工序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有力措施保证按期完工。在工程费用结算审计方面要重点监督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材料使用,特别是要注意基础、地下及装修前处置等隐蔽工程。对停工、复工等事件及质量和安全事故要及时到现场进行签证记录,并开展计算和分析等工作,要弄清原因,分清责任,控制工程造价,为以后的索赔工作和工程结算审计做准备。隐蔽工程是施工的重点,是施工的难点,也是跟踪审计的重点。在这期间,审计人员要坚持现场监督,现场核实,查看施工方法、工艺是否与批准的内容相一致,审查是否有偷工减料或虚报基础工程量的情况,审查是否有地下水,土质情况,地下障碍物情况,施工现场及材料倒运情况。施工过程中,审计人员深入施工现场,掌握的资料越详细,工程跟踪审计工作就越有深度,审计效果也越好。

二、施工跟踪审计的方法

1.应在工程项目正式立项时,即将其纳入审计视野,关注其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正式进点时间可安排在即将正式开工前。

2.审计组应在项目现场设立办公场所,与被审计单位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参加被审计单位的重要例会,及时了解、掌握项目有关情况,提出审计意见,并且作好会议记录。

3.要重视做好审计宣传工作,使被审计单位了解跟踪审计的程序、内容及应配合的要求,自觉接受审计。

4.审计组成员应经常深入施工现场,掌握工程进展、变更等真实情况,了解工程建设中涉及的有关技术问题,熟悉工程计量规则及有关费用的测算办法,并且作好相关记录。

5.审计人员应根据工程建设进度,定期(一般为每月一次,次月对上月)对各参建单位(包括工程项目相关单位)实际完成的工作内容、工作数量、工作质量进行核定,开具核定单。

6.审计组应根据跟踪审计实施方案的要求,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组规定的时间和方法报送工程结算资料,并及时确定审计结果:

①采用“按实结算”方式的,必须要求施工企业按照已完成的形象进度,及时报送“分部、分项工程”的结算资料,予以审计。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到“工程施工完成,工程结算审计基本结束”;

②采用“中标价包干,设计变更、额外工作量签证按实调整”结算方式的,必须要求施工企业每月将已发生的设计变更、签证工作量编制“变更部分结算”,经审计后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组成部分;

③采用“单价包干、工程量按实结算”方式的,必须要求施工企业对已完成的形象进度上报“分部、分项工程”的结算资料,经审计后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组成部分;

④无论采用“按实结算”、“中标价包干,设计变更、额外工作量签证按实调整”、“单价包干、工程量按实结算”中的哪一种结算方式,对于设计变更及额外增加的分部、分项工程单价都必须先申报,经审计组审定后再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依据;

⑤对于在建工程其他费用的审计,亦应本着“及时、完整、准确”的原则进行审计,并按时做好《审计工作底稿》。

7.审计组应建立《跟踪审计项目台账》,由主审人员负责及时登记审计时间、工作纪实(包括工作内容、审计事实、发现问题、审计意见、整改情况、审计成果)。台帐要注重反映量化成果,成为反映跟踪审计全貌的工作日志。

三、跟踪审计的实施技巧

篇8

一、目前人民银行内审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第一,部分审计项目审前准备不够充分,审前调查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对于有具体审计方案的项目,实行“拿来主义”,没有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实际加以分析,造成审计结果偏离个体的审计目标。对于创新项目没有针对热点、难点、焦点进行深入全面的审前调查,造成方案设计不合理,无法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第二,审计实施的深度、广度不到位。部分项目仍然停留在“是与否”的评价判断上,仅关注账项的准确性、业务的合规性,审计发现不深不透,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审计工作的增殖、确认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审计报告的高度和建议不到位,审计综合分析缺乏战略高度,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交流沟通不充分,审计成果的利用不充分。审计项目质量评价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均衡,部分内部审计机构人员数量质量都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大多数基层行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特长搭配不尽合理,审计经验不足。

二、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几种方法和途径

(一)强化审前的调查分析,是筑牢审计项目质量的基础

一是要增强对相关数据和基本情况的掌握,改变传统审前调查方式,采用信息化条件下的数据搜集、分析和整理,力求全面掌握被审计对象的基本资料和风险环节。二是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开展审前分析。其一是不同审计项目的审计重心和要点各不相同,审前分析要紧紧扣住审计项目目标这个中心。如履职离任审计和专项审计的目标和重点完全不同,审前分析也就有很大区别,一个突出经济责任,讲求的是全面性,而另一个突出业务风险,讲求的是专业性。其二是审前调查分析要紧密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单位和部门的不同情况进行,即使是同样的审计项目,对于不同的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调查分析也很可能大相径庭。其三是审前调查要结合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专长进行安排,做到统筹兼顾、循序渐进,不能脱离审计人员的能力和项目总体目标来进行,不能单纯强调现代化的审计手段、审计方法的应用,而忽略现有审计团队的审计操作、分析管理水平是否能够达成目标。

(二)规范项目实施的现场管理,是把握审计质量的核心

一是注重综合交叉对比各类信息。在审计实践中,同一项目涉及的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相关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逻辑性、同质性、关联性和一致性,审计人员要通过对这些不同来源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交叉比对,进一步验证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严重性,从中发现问题线索。二是顶尖叫真,要有“抓住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苗头性审计线索,要紧紧抓住线索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表象向深层次进行挖掘,从一个线索到一连串审计发现,最终形成完整的审计事件,实现从点、到线、成面的审计发现过程。三是规范审计实施标准,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要严格按照《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等操作制度和规程进行,规范审计底稿、事实确认、初步意见等格式化文本,优化审计报告的建议,对统一的审计项目,应制定统一的审计标准,特别是审计发现中的定性和定量要做到标准一致、表述一致、依据一致,减少因审计人员能力差异而导致审计结果偏离目标。

(三)加强沟通、换位思考,努力提高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的认可度,是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目标

一是在审计过程中,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沟通,尊重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获得他们的信任,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提高审计效率。二是将及时沟通贯穿于整个审计实施过程。在审前准备阶段通过沟通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确定审计重点、审计手段和方式;通过谈话沟通来对被审计单位总体情况、被谈话人员的专业能力、精神状态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初步评判并从中找寻新的审计线索;在证据搜集过程中进行沟通,促使被审计单位人员配合提供相关辅助证据,同时也使他们更加认可审计发现。在审计报告阶段加强沟通有利于审计双方对审计结果达成共识,帮助被审计方认清现状,意识存在的风险;因为审计的最终目标是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途径,而最终整改落实的还是被审计单位,而换位思考、及时沟通更能保障审计目标的最终实现。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是不断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抓手

对审计项目评价应包括对整个审计项目评价和对审计人员评价,对项目评价包括审计实施方案制定和执行情况、目标完成情况、审计重大发现情况、审计证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预期审计发现问题和现场审计结果的差异以及审计小组的整体组织、配合、协调的评价;对审计人员的评价应包括专业胜任能力和工作效率、工作态度、工作技巧和下一步的努力方向等情况。最终通过建立审计项目后评价制度,从制度层面将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落实到实处。同时也便于审计人员相互交流、总结、反思和提高业务能力。

(五)现代化、信息化的审计方法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发展方向

篇9

二、调研内容

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工作亮点、好的做法;存在哪些不足;对总审计师制度的认识和想法;下一阶段工作计划;需要集团公司协调解决的问题;对集团公司审计管理体制、审计工作开展、审计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一)审计管理组织体系建设情况、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情况、分管领导分管的主要工作及分管的部门等情况,审计机构人员配备情况,包括人数、年龄结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持证情况等,审计专兼职人员情况。

(二)审计职责定位,审计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

(三)近三年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主要成效

1.审计工作计划管理情况,年度审计计划制定的依据、重点内容、审批流程、实施方式及计划完成情况等。

2.各类审计项目开展情况,包括经济责任审计、年度经营业绩审计、工程审计、以及各类专项审计开展情况。审计工作职能和作用在企业整体管理中是如何体现的?

3. 审计整改及审计成果运用情况

⑴是否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是否建立协同整改机制、落实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员、明确整改目标和时间,是否定期检查督办,是否将整改工作与绩效考核挂钩。

⑵接受集团公司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未完成整改问题的主要原因、难点及其解决思路。

⑶审计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及其执行情况。

⑷对审计发现的共性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止屡审屡犯。

⑸自行组织开展的审计项目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⑹接受外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4.审计部门在绩效考核中的职责、发挥的作用,包括对企业总部及所属企业两个层面。

5.审计项目组织、资源配置、审前调查及审计方案制定、审计进度控制、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报告出具方式等情况。审计业务外包情况。

6.审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联动情况,包括组织开展联合审计、专项检查以及协同整改情况。

7.本单位组织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情况。

8.审计档案管理是否规范,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征求意见稿等资料是否齐全?

(四)对总审计师制度的认识,对工程建设板块由集团派驻总审计师全面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想法。

(五)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主要领导是否重视和支持审计工作,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是否满足本企业开展审计工作的需要。

2.审计职责定位是否清晰,审计的独立性和监督作用是否充分发挥。

3.在审计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等方面存在哪些不足。

4.集团企业审计组织体系是否建立健全,在管控机制和审计工作上下联动等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

(六)下一步工作安排

本企业今后审计工作的思路、审计工作规划,如何加强审计组织体系建设、强化对所属企业的审计管控与业务指导。

(七)对集团公司的建议和意见

1.对集团公司审计管理体制、审计工作开展、加强集团总部与各企业审计部门工作的上下联动、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覆盖率和渗透力等方面的建议。

2.对开展重点投资项目、国际项目及亏损项目审计的思路和建议,包括:

⑴对于由集团公司统一组织、所属企业自查、集团公司重点抽查的组织和工作方式,在落实上有什么困难,需要在集团公司层面解决的问题。

⑵在项目实施的哪个阶段具备审计条件,才能取得更好的审计效果。

3. 在接受集团公司审计工作配合方面,特别是在提供审计所需资料方面有哪些困难和问题,对集团公司如何改进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对集团公司(包括集团公司、集团企业及所属企业、其他所属企业各层面)审计队伍建设方面的建议。

篇10

二、审计基本做法

2004年×月,根据审计工作年度计划,由江西省审计厅投资处组织安排对该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进行概算执行审计。当时AC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路基路面工程,累计完成投资额×××亿元,占总投资的41.6%。但从工程量来看,实际上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主要是房建工程和交通工程刚刚开工建设。从概算执行审计来看,是比较理想的时机,此时路基路面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大部分还在现场。

本次概算执行审计准备时间比较充分。2003年底,该处室基本确定了项目审计负责人,并由项目负责人组织了相关人员对该高速公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审前调查。根据审前调查,在审计实施前,项目负责人制定了比较详尽的审计实施方案。在该方案中,介绍了该项目建设基本情况,明确了审计目标,锁定了审计的主要内容和范围,确定了审计组成员和分工,并制定了时间安排表,同时提醒了注意事项。最终的审计实施基本上按照审计实施方案执行,审计的总体目标也基本上得以完成。

本次审计实施从×月19日至×月11日,用时21天,选调省市县三级审计人员16人,组成了三个审计小组,对项目办和两个下设的管理部分头进驻审计。本次审计的主要内容和范围是:概算执行情况;招投标情况;工程投资情况;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执业情况等。发现的主要违法违规问题是:全线路基路面施工指定分包较为普遍;某些施工、监理、勘察设计单位违规转包或分包;违规签订监理承包合同虚列建设成本;全线管理、养护及服务用房远远超过交通部批复标准等。

三、审计分析评价

对AC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概算执行审计,是江西省审计机关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审计中比较有特色也比较成功的一次审计,同时也是江西省审计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自1991年至2004年13年历史中的一次重大转折。本次审计基本奠定了高速公路概算执行审计总体模式和思路,对其后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审计起到了示范性影响。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1)本次审计第一次比较完善地制定了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实施前,审计负责人几次到该高速公路项目办和建设现场了解建设投资情况和建设管理体制情况,并且对工程量和地质状况以及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勘察设计单位作了初步了解。之后制定了切合实际且比较全面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略)。由于制订了上述详尽的审计实施方案,使每个审计人员都了解本次审计的战略意图和自己的工作职责和目标以及实施的时间。这不仅在高速公路审计中第一次规定每个审计人员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在其他行业的审计也是鲜有的。

(2)第一次突破投资处审计现有的审计力量进行审计力量整合。本次审计由于考虑到工作任务较重,审计地域跨度较大,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尽合理,便联合三个设区市和一个县区组织精干审计力量与投资处组成审计组共同进行审计,较好地解决了审计力量和专业素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从表1可以看出,本次审计组人员达到了16人,其中省厅9人、市审计局6人、区审计局1人,审计总体力量比较强。从审计组人员结构进行分析,本次审计相对来讲也是比较合理的,基本可以胜任本次审计的任务。如从学历来看,本科以上的审计人员占62.5%;从专业素质看,懂财会知识的占81.2%,懂工程知识的占18.8%;从审计经历来看,有5年以上审计经历的审计人员占75%;从专业职称看,中级以上职称占75%。因此,这次对审计力量的整合是比较富有成效的。

表1AC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概算执行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及审计力量分析表

资料来源:根据江西省审计厅内部审计档案整理

(3)审计内容和审计思路有了新的亮点。一是将招投标工作和参与建设单位的执业状况纳入到审计的视野,并且当作审计的重点内容。以前的审计主要注重概算编制的合法性、概算执行的规范性以及资金管理和投资完成的真实性等,招投标工作以及参与建设单位的执业状况一直是审计的“盲点”。本次审计有所拓展,在招投标方面,本次审计对所有工程项目的招投标从招标文件制定和公告、资格预审、清标、评标、定标所有环节进行了比较全面地审计;在参与建设单位执业状况方面,本次审计分成5个审计小组延伸审计施工、监理、勘察设计等单位32个,审计面达70%以上。二是对全线征地拆迁补偿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该项目征地拆迁工作涉及3个设区市、8个县(市、区)、28个乡镇,几百个村庄上万户农户。本次审计对3个设区市、8个县(市、区)征地拆迁办进行了全面审计,对20个乡镇征地拆迁机构进行了抽查,对500户被征地拆迁户进行了上户问卷调查。在审计过程中始终以资金为主线,从项目办逐级追查到各市县征地拆迁办、乡镇征地拆迁办直到被征地拆迁户。这次对征地拆迁资金的专项审计,为保障农户的合法利益起了一定的作用。

篇11

澳门特别行政区审计署于1999年12月20日成立,是一个由审计长领导, 享有财政自治权,并对行政长官负责的独立机构。澳门审计署现有工作人员80人,其主要职责是审计澳门特区的总账目,并对公共行政领域的部门及机构,以及大部分经费由财政支付的实体等审计对象进行各项审计工作。审计署通过发挥其职能,促使“审计对象”提高透明度,提升效率和效益,为澳门特区居民的整体利益而服务。澳门审计署一直秉持专业、独立、尽责、客观的理念开展各项审计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增加了社会对公共审计的了解, 令澳门特别行政区逐渐建立起一个接受和重视审计的文化。

澳门审计署的审计工作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账目审计,即对每财政年度政府的总账目及各自治部门的管理账目进行审计监督;二是专项审计,即由政府账目审计延伸出来具有特定性的专项审计工作,对其预算管理、内部管理、管理模式及财政活动之效益进行审查;三是衡工量值式审计,即对审计对象在履行职务时所达到的效率、效益及节省程度三方面进行审查、分析,评论经济效益的优劣。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在报送行政长官后会在审计署网站上进行公布,公众可以自由下载。澳门审计署近两年来共审计报告12份,其中政府账目审计报告2份,占比16.7%;专项审计报告和衡工量值式审计报告各5份,各占比41.65%。专项审计和衡工量值式审计已成为澳门审计署审计工作的重点。在审计报告中,澳门审计署注意运用抽样审计、资料分析、数据对比、图文结合等方法来描述审计内容。

二、澳门审计署审计报告的特点

(一)审计报告的可读性强

一是审计报告的谋篇布局考虑不同的阅读对象。仔细研读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可以发现,每份报告的布局都可划分为“简要版”和“详尽版”。“简要版”言简意赅,往往只用两到三页就将审计的整体情况、建议以及被审计对象的回应呈现出来,便于迅速了解情况,宏观把握全局;“详尽版”则资料丰富、内容详实,综合运用文字、图表、照片等手段对审计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描述,便于推敲分析,弄清整个审计过程的来龙去脉。具体而言,“账目式审计”报告中的“审计长报告书”部分;“专项审计”报告和“衡工量值式审计”报告中的摘要部分就属于各自报告的“简要版”,其在整个审计报告中所占的篇幅大概只有10%左右,其余部分则为“详尽版”。“简要版”部分如下表所示:

二是“模块式分解”提升了读者的阅读效果。人民银行的审计报告一般都是按照基本情况、发现问题、原因分析、审计建议的顺序来布置,可以称之为流线型报告模式。相比之下,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则是采用模块式的分解,即将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分成更细小的工作单元来报告。每个工作单元又包括基本情况、审计发现、改进建议和被审计单位的回应等部分,并制作了详细的索引目录,既能让读者迅速的找到目录中标注的篇章,又方便读者就其关心的问题集中阅读,从而提升读者的阅读效果。比如:在《澳门基金会对社团的资助发放》中,就将基金会的工作分为“申请资助时所申报的收入及开支预算与最终执行结果之差异、资助款项发放后的跟进和监督、对受资助者提交活动报告义务的监督及对违反者的处分”等模块。

(二)审计报告的互动性强

一是注重审计双方的交流互动。研读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会有一种读武侠小说的酣畅淋漓之感。审计双方你来我往,相互过招,且都有理有据,刀光剑影之间,孰是孰非,一目了然,正所谓“灯不挑不亮,理不辩不明”。具体来看,澳门审计署在审计报告的整体框架中增加了审计对象的回应以及就审计对象回应的补充两部分内容,并在报告后附上了审计对象回应的原件。审计对象回应部分不仅包含审计对象对结论的认同及整改情况,同时也包含审计对象对某些结论存有的质疑,而就审计对象回应的补充部分又会就这些疑问给出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如果存有较多异议,审计报告还会在附件中列出更为详细的回应内容。比如:在《持续进修发展计划》中,澳门审计署在审计报告附件中专门就审计对象回应部分中的76处疑问进行了逐一解释。

二是注意交流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如果说互动交流是达成共识的基础,那么交流过程中使用的方式方法则是达成共识的关键。在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中,对被审计单位的每一部分工作都作出详尽的描述,综合运用文字、图表、照片、示意图等手段,力求在报告中严谨、准确的呈现实际情况。其中就包括被审计单位为完成该项工作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绩、审计部门在对该部分工作开展审计时采取了哪些方法等,对于审计中发现的可予改进之处,更是不惜篇幅,力求描述准确、以理服人。在交流过程中不急不躁,摆事实,讲道理,让被审计单位自己去判断审计发现的问题是不是有理有据,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以规章、制度“压”人。

(三)审计报告的逻辑性强

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逻辑的两个方面。问题认识的怎么样,解决的怎么样,是判断逻辑性强弱的根本标准。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在认识问题层面,其审计分析层层深入;在解决问题层面,其审计建议切实可行。

一是审计分析层层深入。在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中,大部分篇幅都用于审计发现的分析。虽然很少引用依据,但分析却全面深入,层层递进,如庖丁解牛,逻辑性极强。比如在《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建设费用估算》的专项审计报告中,审计署发现建设办没有建立一个以控制建设费用为目的的估算并对估算进行检视和更新,针对该审计发现,报告首先对审计发现进行了描述,其次分别从项目管理决策和公共资源分配两个角度分析该发现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其中在分析该审计发现时,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原文如下“建设办因应设计费用的判给而建立了最初估算后,继续以这个粗略的估算,作为建设费用控制指标……再者,即使建设办已掌握更多较为具体的资讯时……,但仍没有因应各项因素的变动,主动计算更切合实际的工程费用,对有关估算金额做出整体更新。”在这种不断深入,层层递进的分析下,最终得出“建设办在适时检视、调整和更新项目估算的工作方面存在不足,不利于监控整个项目在建设费用方面的变化”的结论。

二是审计建议切实可行。审计具有确认与咨询功能。只有当提出的审计建议切实可行时,审计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如果审计建议只是空中楼阁,无法实施,那也就失去了审计原本的价值。在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中,每条审计发现通常会对应一条甚至多条审计建议,每条建议只说明一个方面,虽然内容不多,但都比较具体,切实可行。如在《澳门基金会对社团的资助发放》的审计报告中,其中一条审计发现是“基金会在收到社团提交的活动报告后所编制的跟进表中未对其中资助款项收入所出现的异常状况做出详细的分析和跟进研究,评估出现有关差异之合理性”,针对这条审计发现给出的两条建议分别为“基金会应关注受资助者在活动期间所得到的收入是否与基金会做出审批时的依据有所不同,并对异常的情况展开调查研究”和“基金会应尽快落实对受资助方执行账目进行调查和审计的监察机制,并且订定执行上的原则和细则,例如审计对象的纳入准则和对受资助者账目审计的深度及广度范围和审查标准。在订立准则后应与受资助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让其清晰了解并做出相应的配合,解决基金会和受资助者在账目审查事宜上的分歧和障碍,落实执行有关的审查机制”。

三、对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报告的启示

澳门审计署在审计方面取得的成绩与他们所采取的“提供审计增值服务”的姿态密不可分。在阅读澳门审计署审计报告的过程中,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审计人员是在与被审计单位一起思考如何更好的改进工作,提供审计增值服务,而不仅仅是查错纠弊。相比之下,我们的报告似乎缺少了一些亲和力,更像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发现问题”。对于人民银行而言,开展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应该是帮助被审计单位或部门持续提高完成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查错揪弊。具体而言,我们应把提供增值服务的姿态体现到审计报告中去:

1、定位更友善。在我们的审计报告中,要牢记内审部门所扮演“提供增值服务”的角色,要把这种理念融化在报告的字里行间,这不仅体现了一种友善的态度,更反映了我们工作的性质和特点。

2、沟通更充分。内审人员应多层次、多角度的与被审计人员交流,表现出同被审计单位互动互助的过程,被审计单位的解释也应反应到报告中去。

3、语气更缓和。审计报告在描述问题时,应尽量使用缓和的语气,并且充分考虑到被审计单位面临的困难,以及为解决该问题已经做出的努力。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尽可能“润物无声,踏雪无痕”。

4、建议更具体。前面已经提到,澳门审计署的每一条审计建议都确保具体可行,而且具有针对性,每条审计建议都切实考虑到了被审计单位面临的困难,不仅是提出了问题,也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如何改进。我们内审部门也应注意这一点,在审计报告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画好审计报告的“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篇12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2日

一、从审计视角看基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的具体问题

从审计的视角看,基层政府投资管理主要存在“五重五轻”现象。

(一)重建设管理、轻后期管护。一是项目未及时移交,管护主体不明确。在工作中发现部分项目在竣工验收后并未及时进行资产移交,导致后期管护主体责任不明,一些基础设施严重损坏,建设资金未发挥效益。如某市政公园工程审计时发现,一些造价不菲的小型雕塑,因建成后缺乏专人管护,已被人为破坏,地面铺装也存在一定损毁,部分名贵树木死亡或被盗窃,造成财政资金的损失浪费;二是管护责任未落实,管护经费无保障。部分项目建成不久配套设施便受到严重损坏,如篮球场变成了晒谷场、绿地变成菜园、消防通道被占用、地下管道被堵塞,不但群众意见大,还形成安全隐患;究其原因,主要是建设单位重建设、轻管理,加之管护经费得不到保障,导致项目建成却无法使用。

(二)重当期建设、轻统筹论证。一是项目策划缺乏整体统筹。部分项目只顾当期建设,未整体统筹谋划,导致项目还未完全建成投入使用,因不适应片区要求被损毁重建。如某园区路网建设项目审计现场踏勘时三条支路已未见,经了解,该支路在完成路面结构层后因周边片区开发的需要,由其他单位将已修好的道路损毁拆除,导致建设资金浪费;二是项目建设缺乏系统性。部分项目建设缺乏系统性思考,建设规模标准未考虑建设资金的平衡,导致半拉子工程和重复建设的出现。对审计某市政道路时发现,刚建好的道路已“开膛破肚”,经了解,是由于该道路实施完成后才发现片区污水管网没配套,只好又将该道路再次进行半幅开挖来整治片区污水管网,造成建设资金损失浪费的同时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三是项目决策缺乏科学论证。部分项目在技术方案的决策上缺乏严谨性,由行政领导随意拍板,造成决策不科学,形成建设资金的损失浪费。如审计某公路大修工程时发现,初设阶段片面追求工程造价的经济性,未听取设计建议对路基进行必要的维修整治,导致花了一千多万的路面大修工程效果不佳,完工一年后再次出现严重破损,又筹集资金进行再次整治,造成严重的建设资金使用浪费。

(三)重建设施工、轻勘察设计。一是“三边工程”依旧存在。审计发现,一些建设单位片面追求工程进度,违反建设程序规定边设计、边施工。因设计深度不够,造成变更多、浪费大。表面是节约了时间,实际上由于设计工种之间衔接不够、设计审查不细等问题,已施工完成的工程又要修改,既造成损失浪费,又拖延了建设工期;二是勘察和初步设计工作不够深入。审计发现,由于建设单位不重视,疏于对勘察设计文件的审查,造成部分勘察O计文件质量不高。部分设计文件较为保守,如在对某拆迁安置房进行审计时发现,有“肥梁胖柱深基础密钢筋”的现象,进行经济技术分析时发现,部分安置房钢筋含量比同类项目高出36%。

(四)重程序形式、轻管理实质。一是招标管理不规范。部分项目的招标工程内容与最高限价的工程内容不一致。部分项目存在违规退还投标保证金的问题。如某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在施工招标过程中,第一候选人无故放弃中标,建设单位和第二候选人签订了合同。但建设单位不但未依法向第一中标候选人追责,要求赔偿中标金额价差,还将该公司投标保证金进行了退还;二是合同签订不严谨。审计发现,普遍存在合同条款表述不准确、责任不明确等问题。主要体现在合同条款中结算原则不一致,合同核心条款矛盾等问题。如审计某公共服务中心时发现,招标文件明确约定总价包干,含材料二次搬运费等。合同条款却约定二次搬运费按实签证,导致结算审计存在争议。

(五)重安全进度、轻经济效益。一是内控制度不健全。单位管理制度不清,现场管理职责不明,管理人员责任追究未建立等情况普遍存在,特别是投资管理制度缺失尤为突出,如现场决策制度、工程变更、现场签证、资料交接等。如审计某市政项目发现,部分现场签证有业主单位公章,部分签证没有,签证的现场代表也多次变更,无相应人员职责及内控制度管理,部分业主单位现场人员不清楚项目具体情况;二是未充分考虑项目经济性。部分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只关注项目推进进度,对工程措施方案是否经济合理未做论证,导致项目成本增大。如审计某片区平场项目时发现,业主孤立片面考虑一个地块平场,导致大量土石方外弃后又因相邻项目的建设需要,将刚外弃的土石方又拉回来,直接损失数百万元;三是工程现场监管不到位,签证真实合规性不强。部分项目签证依据不充分。如某市政道路工程签证单中反映借土场土质为较硬岩,但缺乏证明资料,无有效的取土点地勘资料和石方单触抗压强度试验报告,参建各方仅凭现场肉眼确定,签证真实性有待商榷。

二、原因分析

(一)建设单位管理水平难以适应新形势。近年来,各地政府投资规模呈现出跨越式增长态势,对建设单位自身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建设单位的任命基本以行政任命为主,临时性建设单位及各方抽调的临时现场管理人员大量存在。这样易使非专业人员担当项目主管或现场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全局不能有力掌控,在管理过程中必会带来各方面的问题。

(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改革滞后。当前各地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代建制、法人责任制、业主责任制、临时性的筹建处等。实行法人责任制和业主责任制的项目多为政府行业部门管理,为解决同位一体化、临时业主建设经验不足、投资超概算等问题,部分地区基层政府在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了代建制的试点,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存在代建企业市场化程度较低、使用单位过多干预项目管理、代建取费无序竞争导致风险转嫁于项目管理等问题,这一新的项目管理模式还未得到全面推行。

(三)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责任追究执行不力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前许多地区并未出台当地的政府投资项目责任追究制度,对政府投资活动中各参与方都还未建立相应完备的责任约束,未形成责任追究机制。由于责任追究执行不到位,违规的成本过低、风险过小,收益却很高,增加了违法违纪者的侥幸心理,使得个别行业领域建设管理混乱。由于政府投资项目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对于经济性不强,增加建设成本,形成损失浪费等问题没有有力的监督和追责机制,导致参建各方只重质量安全,忽视经济性。

三、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队伍建设。建设政府投资项目主管部门应提高宏观规划和协调管理能力,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加强对项目业主的培训,既要系统学习有关理论,更要注重培训具体操作技能,不仅要培训业务素质,而且要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使其对项目的质量和投资效益真正负起责任。

(二)完善代建制,培育成熟的代建市场。促进培育成熟的代建市场,发展培育一批具备实力与竞争力的代建公司。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公开招标选择代建单位,实行代建制管理。对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继续实行法人责任制。出台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以地方规章形式将代建制管理部T职能、实施范围、确定方式、参与各方职责与地位、实施程序、资金管理使用、支付及奖惩等内容明确固定,使政府投资项目的代建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外部监督体系建设

1、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作用。一是充实和加强投资审计力量,加大投资审计监督的覆盖面,保持一支稳定的力量来实施对重大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实现项目决策、管理与监督的分离,克服专业部门自我监督的弊端;二是通过地方性管理条款明确规定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应在合同中约定“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项目出具的审计报告,应作为项目财务结算和国有资产移交的依据”。

2、建立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决策、建设实施和效益各环节由指标量化评价。明确各参与方的职责,根据对投资项目的评价结果,分清责任,将应承担的责任逐一分解到问责对象,真正落实到责任人,确保问责对象的责任得到承担和对责任人的处理得以执行。

篇13

一、跟踪审计概述

(一)跟踪审计的概念

跟踪审计是一种较新的审计方法,是指审计部门(通常是政府审计机关)组织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合法性、真实性、规范性进行跟踪审计监督。从跟踪审计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跟踪审计可以实现被审计事项与审计实施的同步,被审计事项是审计发挥作用的主要对象,主要目的是规范被审计事项的高效运行,因此我们要从以下几点出发对跟踪审计进行定位:首先监督是跟踪审计的基本功能,虽然实施跟踪审计是在项目的中间环节中进入的,但是已经实施的局部事项仍然是审计评价的对象,对于局部事项的角度来看,跟踪审计可以说是一种事后审计,监督仍然是跟踪审计的基本功能;其次预防是跟踪审计的重要作用,被审计事项与审计的同步实施,可以及时的发现投资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更好的发挥出审计的预防功能;再次跟踪审计是一种审计的组织方式,并不是与绩效审计、财政收支审计相同的审计类型,最大的特点在于可以在投资项目的中间过程进行介入。

(二)跟踪审计的特点

从实际情况来看跟踪审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是对审计工作重点的延伸。投资施工阶段是传统审计工作的工作重点,然而跟踪审计是对建设投资项目全过程进行的审计,是对投资项目的质量和造价进行的全面审核和监督,加快了审计工作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进度,这样有利于建设单位及时的发现、解决问题,为投资建设单位提出项目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第二,实现了动态的审计。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主要是对项目竣工后进行审计,决算工作也是根据建设单位报送上来的决算资料,由审计部门进行一次性的决算,这样就,但是通过跟踪审计可以将投资项目进行分阶段分时段的动态审计,明确了审计工作的具体思路,缓解了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第三,审计工作重点向事前、事中审计。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由于在投资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由于一些建设单位不能够对审计资料进行详细的记录,降低了审计工作的质量。然而在跟踪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深入到投资项目的施工现场中,可以及时的收集掌握工程建设中的相关信息,提高审计数据的真实性,避免施工双方纠纷的情况发生。

第四,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了大量的审计时间。在实施审计跟踪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与监理、施工、建设方共同对投资项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跟踪记录,因此相关的工程数据就可以在施工现场立即算出,真正的实现了随算随签,降低了由于集中审计给审计人员带来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节约了大量的审计时间。

(三)国家投资项目实施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通过跟踪审计可以促进国家投资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国家投资项目实施跟踪审计有着以下的必要性:

第一,投资项目的特点和内容的需要。国家投资项目一般涉及到的金额较大,并且施工的周期较长,涉及到的领域也比较广,因此为了更好的反映出国家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就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审计,这样就可以使投资建设双方熟悉的了解投资项目资金收支的情况,监督投资项目中每一个阶段中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时的更正投资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跟踪审计可以有效的提高决策质量和投资效益。由于国家投资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所需要大量的资金,并且施工周期较长,因此保证投资项目建设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是促进投资项目顺利建设的关键所在,然而通过跟踪审计可以提高投资项目审计的正确性,提高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投资项目监督的必然要求。审查投资项目竣工结算资料是传统审计的工作重点,跟踪审计工作主要是对投资项目全过程进行的实地实时的监督、检查,改变了原来审计工作程序的单一性,审计工作人员的视野得到了开阔,可以为投资项目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四,提高项目投资管理的客观需要。由于项目投资涉及到的金额较大,因此为了保证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提高项目投资管理的水平,通过跟踪审计可以对投资项目进行实时的监督,避免项目投资中出现的问题出现,是提高项目投资管理的客观需要。

二、国家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模式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在2016年第一季度的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中,审计署重点组织对829个单位、1796个项目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并关注了以往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总的看,相关部门和地方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和存量盘活力度,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但一些单位和项目还有部分财政资金长期趴在账上,未能发挥资金效益。对1至2月份审计发现的影响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面的78个问题、156.03亿元资金,审计部门出具了整改建议函督促整改,截至一季度末,已整改74个问题、统筹盘活资金155.28亿元,尚未整改到位和3月份审计发现未及时统筹使用资金97.08亿元,审计部门正督促加快整改。

由此可见从跟踪审计的特点来看,跟踪审计可以对国家投资项目起到实施监督,该案例中国家审计署实施的跟踪审计有助于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及时下拨财政存量资金,同时有统筹回收闲置资金,及时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作用,有助于落实好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