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旅游管理研究方向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旅游管理研究方向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旅游管理研究方向

篇1

旅游业由传统的服务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支柱产业,这对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人才始终是旅游发展的第一资源。到2015年,中国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将达到35亿人次,旅游业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特别能满足现代服务业标准的旅游高端人才异常稀缺。高端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鲜明提出了人才开发要高端引领的指导方针。在此背景下,国家教委设立了新的旅游类的专业硕士学历——旅游管理硕士(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简称MTA)。MTA主要招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并在未来愿意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员,其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旅游职业精神、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敢于挑战现代旅游业跨国发展的的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MTA的设立为中国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使得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由过去的企业内部培养,发展到了学院正规专业化培养的新阶段。

2010年9月,我国第一批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有56所。MTA招生对象为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要求专科毕业有五年或五年以上工作经验,本科毕业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硕士博士毕业有两年或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应届本科生不允许报考。MTA报考人员要通过每年1月份国家进行的MBA联考。MTA与MBA考生的考试内容相同,均参加MBA联考,在报考时选择MTA。MTA学员可以选择脱产或者在职进行学习,脱产学习时间为2年,在职学习时间一般比脱产学习时间多一年。MTA学员毕业后,通过论文答辩,可以获得国家正式的硕士学位证和硕士毕业证。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既包括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业,还包括交通部门、商业部门、会展部门、建设部门、公共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信息技术、旅游地产、旅游金融、保险、旅游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和部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部门与行业面临着对应用型高层次务实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MTA教育必须进行研究方向的设置以满足上述部门与行业的人才需求。

由于MTA教育刚刚开始,各个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在进行具体的研究方向设置时,都是具有摸索的性质,所以,本人在此提出关于MTA研究方向设置的一些想法,以供方家商榷。

一、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应当结合本校的优势研究领域进行MTA方向设置

篇2

贵州省的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名胜遍及各地州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景区、酒店、旅行社及其它相关旅游配套设施信息化程度远远达不到其它发达省市的相关要求,通过大力推动旅游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的整合旅游产业相关资源,开拓新型旅游市场推广模式,结合丰富多彩的营销手段,有效刺激国内外旅游市场,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大幅提升贵州旅游收入。随着我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旅游交通、旅游服务等旅游软、硬件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多彩贵州”城市名片的广告效应及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贵州省官方旅游网站现状

官方旅游网站,是指基于 Intemet网络,拥有自己的域名,由若干个相关的网页组成的网页组,在服务器上存储一系列旅游信息的Web 站点。使用者可通过旅游网站的浏览器浏览所需要的旅游信息及预订相关服务。这类网站信息特点着重于旅游新闻、会展消息、行业管理政策和法规,旅游资源、旅游统计、旅游研究等信息较丰富,但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商品信息相对薄弱。

通过调查,目前共检索到省、市、县与旅游相关官方网站100个,其中包括标注为宣传部主管或在政府网站中的一个栏目的网站,本文仅对具有独立域名的22个网站(表1)进行链接指标数据统计。

表1具有独立域名的22个网站

序号 网站名称 网站域名 序号 网站名称 网站域名

1 贵州省旅游局政务网 12 松桃旅游网_秘境松桃欢乐之旅

2 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 13 梵净山旅游网―印江县文旅局

3 白云文化旅游网 14 毕节市旅游局

4 开阳县旅游发展服务中心 15 奢香之旅

5 六盘水市旅游局 16 黔西南旅游 | 水墨金州

6 水城县旅游局 17 苗乡侗寨,心灵家园――黔东南州旅游局

7 遵义市旅游局 18 从江旅游在线

8 遵义市汇川区旅游局 19 台江旅游网――贵州苗族姊妹节官方网站

9 茶海之心・凤冈旅游网 20 剑河旅游网

10 余庆旅游网 21 雷山网

11 梵天净土,桃源铜仁_铜仁旅游网 22 贵州・黔南州旅游网

二、贵州省旅游行业网站影响力评价

1、网络影响力

网站的网络影响力是指网站提供的信息、服务通过网络对访问者产生的控制作用,使其在认知、倾向、意见、态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为等方面发生合目的的反应或变化,网站的影响力指这种反应或变化的程度。

从影响力的定义来看,网站影响力是在用户寻求信息与获得满足的过程中产生的:当用户产生信息需求时,便到相关的网站寻找,用户首先浏览权威网站,这是网站的“权威影响力”在发挥作用,权威网站的信息满足了用户需求时,用户停止寻找,网站的影响力加深;用户需求无法满足,就会转向其他网站,其他网站满足了用户需求,同时对用户产生影响力,用户下一次寻找同类信息时,这个网站便会在用户的考虑之中[1]。

2、网站影响力评价指标

网站链接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网页质量得到认可,其网站的信息资源被利用,网站或网页之间内容上也具有相关性。一个网站被链接的次数越多,网站的利用率就越高,其影响力也越大。基于此原理,用链接分析法评价网站影响力也是极为必要的一种定量方法。为了多指标全方位反映所选官方旅游网站的建设规模与网络影响力, 本文选取了目前广泛用于政府学术网站、企业网站等的链接指标,有网站总页数、网站总链接数、内部链接数、外部链接数、网络影响因子、外部影响因子、内部影响因子、PR值共8个链接分析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通过灰色关联度排序方法对官方旅游网站的网络影响力的指标进行综合排名。

表 2评价指标体系

旅游行业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网站链接绝对量指标 网页数

总链接数

外部链接数

内部链接数

网站影响力的指标 网络影响因子

网页等级指标 PR 值

网站内部结构(层次性与完备性)的指标 内部网络影响因子

网站建设质量的指标 外部网络影响因子

三、贵州省旅游行业网站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

1、评价指标数据收集方法

全面准确搜集旅游业网站是此调查分析的基础。国内外重要的综合性搜索引擎是网站搜索的重要途径,选择目前最具影响力Google(.hk)通过关键字检索,获得官方旅游网站相关数据, 检索式如表3所示。

表3 google检索表达式

检索式(google)(以为例)

名称 检索表达式

网页总页数 Site:

总链接数 " "

内部链接数 " "site:

外部链接数 " "-site:

2、数据收集

本文实验的时间是2014年2月12日--2月16日。所有的检索任务是在上午8:30一12:30之间完成的。在检索过程用Google搜素引擎分别进行搜索,对独立官方旅游网站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官方旅游官方网站网络链接数据统计表

序号 区县 网站总页数 网站总链接数 内部链接数 外部链接数 网络影响因子 外部影响因子 内部影响因子 PR值

1 贵州省 1590 69400 10400 54500 43.65 34.28 6.54 6

2 贵阳市 608 54100 49300 2650 88.98 4.36 81.09 5

3 白云区 1050 7810 123 6880 7.44 6.55 0.12 2

4 开阳县 411 10 315 1150 0.02 2.8 0.77 0

5 六盘水市旅游局 568 10800 3610 3220 19.01 5.67 6.36 4

6 水城县 334 2390 754 649 7.16 1.94 2.26 0

7 遵义市 1290 24200 9230 8470 18.76 6.57 7.16 5

8 汇川区 77 160 80 78 2.08 1.01 1.04 0

9 凤冈县 163 3360 1890 269 20.61 1.65 11.6 0

10 余庆县 144 9 10 200 0.06 1.39 0.07 0

11 铜仁市 19400 234000 2.00E+05 5600 12.06 0.29 11.44 0

12 松桃县 2100 23000 17100 3150 10.95 1.5 8.14 4

13 印江县 586 25800 3140 19500 44.03 33.28 5.36 3

14 毕节市 589 25800 1330 4830 43.8 8.2 2.26 0

15 大方县 289 8 672 62 0.03 0.21 2.33 0

16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834 6070 3870 605 7.28 0.73 4.64 0

17 黔东南州 2710 198 29000 393 0.07 0.15 10.7 3

18 从江县 1150 14700 7210 2920 12.78 2.54 6.27 3

19 台江县 2170 34500 14500 13200 15.9 6.08 6.68 4

20 剑河县 618 4510 3040 367 7.3 0.59 4.92 3

21 雷山县 4660 67800 46700 18500 14.55 3.97 10.02 5

22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465 2720 1560 289 5.85 0.62 3.35 6

3、官方旅游网站影响力灰色关联分析

按照5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收集并整理出原始数据。以贵州省市、县旅游局网站评价中指标最优值作为主行为序列,记为参考列,将其他贵州省、市、县旅游局网站的指标作为相关因素序列,由于系统中数据的计量单位不同,不能进行比较分析,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之后才可以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一是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这里用初值化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以最优值为基准点,然后用每个数值去除以该指标对应的最优值;二是进行指标集的差序列运算,获得指标集的差序列运算结果;三是计算灰色关联系数,获得关联系数值;四是并计算关联度,排列关联序(表5)。

表5 计算关联度,排列关联序表

区县 网站名称 关联度 关联序

贵州省 贵州省旅游局政务网 0.610943 1

铜仁市 梵天净土,桃源铜仁_铜仁旅游网 0.594972 2

贵阳市 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 0.572991 3

印江县 梵净山旅游网―印江县文旅局 0.46997 4

雷山县 雷山网 0.434041 5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贵州・黔南州旅游网 0.421608 6

遵义市 遵义市旅游局 0.411749 7

台江县 台江旅游网――贵州苗族姊妹节官方网站 0.397765 8

六盘水市旅游局 六盘水市旅游局 0.385297 9

松桃县 松桃旅游网_秘境松桃欢乐之旅 0.384653 10

毕节市 毕节市旅游局 0.369224 11

从江县 从江旅游在线 0.368948 12

黔东南州 苗乡侗寨,心灵家园――黔东南州旅游局 0.366797 13

剑河县 剑河旅游网 0.36083 14

白云区 白云文化旅游网 0.360013 15

凤冈县 茶海之心・凤冈旅游网 0.347723 16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西南旅游 | 水墨金州 0.340736 17

水城县 水城县旅游局 0.339302 18

开阳县 开阳县旅游发展服务中心 0.337212 19

汇川区 遵义市汇川区旅游局 0.335366 20

大方县 大方县旅游局 0.334862 21

余庆县 余庆旅游网 0.334841 22

四、贵州省官方旅游网站网络影响力分析及对策研究

1、官方旅游网站建设不完善,总体网站规模较小

在88个省、市、县官方旅游网站中,目前仅有22个网站有独立域名,有10个网站域名未按照政府网站域名要求申请。绝大多数县级旅游管理部门网站没有独立域名,仅作为政府网站中的一个栏目,总体来看官方旅游网站建设不完善;在网页总数方面,在官方旅游网站中铜仁市和雷山县、黔东南州三个旅游官方网站分别居第一、二、三位 ,达到了19400和4660个、2710个,铜仁市旅游局规模相对较大;网页总数超过1000的官方旅游网站仅9个,在网站规模方面,除了个别网站十分突出,官方旅游网站规模很小,同时也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在对策方面,一是注重加强省、市及区、县官方旅游网站的建设。省、市官方旅游网站以其网络辐射力较广及与其他区、县官方旅游网站关联性较大的优势带动整个贵州省旅游行业网络体系的整体发展;二是加强网站本身的建设,增强吸引链接的能力。首先在增加信息容量及信息种类的基础之上,开发便捷灵活的网络信息服务,树立服务主导观念,为广大旅游者提供功能更加完备的服务,如开展咨询服务、旅游线路自主查询、电子门票等等,从而提高旅游行业网站的利用率和影响力;三是制定官方旅游网站考核评价标准,并实施考核评价,反推官方旅游网站的建设。

2、官方旅游网站的开放性和辐射力较差,搜索关注度不高

通过外链接数数据分析,在官方旅游网站中贵州省旅游局、印江县、雷山县三个官方旅游网站分别居第一、二、三位 ,达到了54500和19500个、18500个,官方旅游网站中外链接数超过10000的网站仅有4个, 外链接数不到10000的有19个,其中汇川区和大方县仅为78和62,官方旅游网站的外部影响力和网络辐射力较差。在总链接数方面,它反映了该网站被链接的总量大小,是网站影响力与辐射力的主要标志。在官方旅游网站中铜仁市旅游局、贵州省旅游局、雷山县三个官方旅游网站分别居前三位,其中以铜仁市旅游局为234000,总链接数高于10000的有12个。表明这些网站的网络信息组织体系比较完备,信息揭示程度,网站影响力与辐射力也相对较高。相比之下,在官方旅游网站中开阳县等3个县检索到的链接低于10,差距悬殊大,这对网站的建设与发展都相当不利。官方旅游网站中2个的网站PR 值为6,其余网站PR值低于5, 网站PR值为0的有10个。说明我省官方旅游网站的搜索关注度一般,这需要提高网站整体的质量水平, 从而提高自身的搜索关注度。

对策方面,要丰富网站信息内容。各级官方旅游网站应当通过组织专门队伍来丰富网站内容、提高旅游行业相关信息的质量等方式,确保旅游行业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为旅游行业相关企业、各大型网站、社区、旅游者等各行各业提供旅游信息的重要参考,以便于获得行业群体、个人的广泛认可,从而提高网站的影响力。

3、官方旅游网站内部结构的层次性与完备性不高

内链接数方而,可以看出大多数官方旅游网站的整体水平偏低,仅有铜仁市、贵阳市、雷山县的内链接数量领先于其它各个官方旅游网站,分别为200000、49300、,46700,内链接数超过10000的有7个,这说明我省部分旅游网站内部结构合理,网站的内部信息结构建设相对完善。大多数官方旅游网站内部结构的层次性与完备性不高,网站的内部信息结构建设还有待加强。

在改善内部结构的层次性与完备性方面,要优化网站内部链接。从内链接数以及内部网络影响因子的指标结果显示来看,目前我省官方旅游网站内部层级结构不够成熟,因此,在创建一定质量的网站内部网页的同时,优化其网站内部链接,使网站内部层级结构更为合理,方便用户访问与浏览,同样有利于网站影响力的提高。

四、旅游网站网站影响力整体有待提高

从关联度排名中亦可以看出,除贵州省、铜仁市、贵阳市官方旅游网站在0.5~0.6的区间,其他大多数官方旅游网站的关联度值都在0.3~0.4之间,从网站影响力的综合评价角度来看,我省官方旅游网站网络影响力普遍不高,整体有待提高。

篇3

1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实习模式分析

从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校外实习模式现状看,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按时间分为零散制、半年制和一年制。一种是按照组织管理角度分为学校统筹安排模式、学生完全自主实习模式以及学校统筹与自主选择实习相结合的模式。

1.1 零散制、半年制和一年制

1.1.1 零散制 零散制就是学校(学院)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自由灵活安排时间,而不规定统一的实习时间。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本科院校,特别是一些重点高校在校内建立有三星级或四星级饭店,既作为学校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也同时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这也是借鉴欧美国家的前店后院式的办学模式。以华中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为例,实习一般选择在大四的第七学期期末,或八学期开始,持续三个月,学生可以在校内的饭店实习,也可以自己找实习单位。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实习协议、实习日志、实习鉴定和实习报告等,指导老师据此给学生评定成绩。

1.1.2 半年制 半年制是指学生实习时间从离校之日起到归校之日共计半年。如以武汉市江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为例,其实习从第六个学期2月份开始到第七个学期8月份结束,大约半年左右时间。实习地点由学校或学院安排,主要选择在北京、杭州、宁波等地知名五星级饭店、它们是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在实习过程中,主要依靠校企共同双方制订的实习计划共同管理学生,指导老师至少两次前往实习地亲临指导。实习结束后,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表、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等,给学生评定成绩。

1.1.3 一年制 一年制是指实习时间从离校之日起到学生实习结束归校的时间共计一年。实习单位主要由院系多方遴选确定,并成为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前,以院系为单位成立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实习计划,明确实习内容,指派专职实习指导教师、辅导员参与学生实习实训,并组织学生进行先期培训;实习过程中,学校与实习基地建立联系制度,与实习饭店共同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管理、监督与指导,院系制订实习标准,全程跟踪检查,学校不定期对实习单位进行抽查;实习结束后,学校及时召开实结表彰大会,对优秀实习学生给予奖励,并将实习材料及时建档。通过这样的实习,实习效果较好,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的学生在实习中,不仅学到基本的饭店管理知识,也了解到更多的接待外宾的礼仪以及客源国的文化习俗,增强了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概括、总结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奠定了基础。

从目前国内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教学实习时间现状看,我国专科学校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实习时间多为一年,而大多本科院校饭店实习时间在3个月-6个月之间。

1.2 学校统筹安排实习模式、学生完全自主实习模式以及学校统筹与学生自主选择实习相结合的模式

1.2.1 学校统筹安排实习模式 学校统筹安排模式就是由学校(学院)联系实习单位,学生按实习计划要求前往实习。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刚刚起步,大学生是稀缺资源,饭店对大学生实习持接纳和欢迎态度,这时期饭店都积极主动与高校联系,并与高校签订实习协议,学生实习饭店由学校(学院)统一安排,并派出专业教师负责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工作。由于学校(学院)、实习饭店与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实习效果较好,因此实习结束后,大部分实习生愿意留在饭店工作。这种由学校统筹安排的实习模式对实习时间并没有强制要求,一般为3个月、半年和一年不等。经过长期良好的合作,实习饭店中一些知名度高、管理规范的饭店成为学校较稳定的实习基地。

篇4

 

三、硕士专业设置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介绍

 

统计结果表明,截止2007年,全国共有26个省市自治区的114所高校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共有专业数120个,研究方向387个。大部分高校拥有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但也有_些高校在不同的院系中同时拥有多个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如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野生动物资源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以及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旅游学院)等。

 

(二)院系分布情况分析

 

目前中国旅游管理硕士点挂靠的院系,仍以"工商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最多。但表1同时也反映出了另_种讯息,那就是正如有学者对该专业设置所提异议一样,[4]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在"旅游学院/旅游学系“地理/城市/资源学院“经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也有相当的分布,这说明,随着旅游业逐渐成为中国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学科地位上,学者们在"管理学一工商管理一旅游管理”这样的专业设置背景下,正在尝试"旅游管理”专业同其他专业交叉和学科地位的调整。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硕士点挂靠在地理类(包括资源、环境、地理等)院系中。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旅游,尤其是中国目前旅游的主要内容仍以游山玩水、观赏地表起伏和地表覆盖为主,而这属于地理学研究的范畴。同时,目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大都开设《旅游地理》和《中国自然地理》这两门专业课,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地理知识对旅游及旅游管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旅游管理在旅游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经在政府部门、旅游单位、旅行社对景区规划和管理、客源分布和管理、景区应急反应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5]可以预见,地理知识尤其是基于3S技术的现代地理知识、分析和思维方法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2.研究方向数量分布情况分析以旅游管理硕士点研究方向的数量统计,前四位院系的位序基本没有变化,唯一变化的是它们之间的相对比例。通过表1我们发现,其他三类学院的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唯独"旅游学院'’所占份额由专业数量的20.8%上升到方向数量的27.1%,上升超过6个百分点。通过计算"方向数/专业数”指标,可以发现,"旅游学院”该指标最高,达到4.2,而其他专业数较多的院系通常比例在2.8〜3.1之间。究其原因,可能是旅游类的学科内部分化较细,而交叉类专业相对拓展不足所致。

 

(三)院校类型分布情况分析我们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在高校中院系分布情况进行分类汇总,此,本文不将其计算在内。

 

由表2可以看出,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广泛分布于师范、财经、理工、农林、语言等各类院校中,这一方面说明了由于旅游业经济地位的提高,已经引起了各类学者的广泛关注,另_方面也反映出旅游管理交叉学科的性质。而这一性质从院校类型的整体情况也可以得到印证: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类院校中的比例达到了64.9%。这说明,各类专业院校都在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目前处于学科分化和深化阶段。

 

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在理工类院校中居然占据了不小的比例,这说明中国旅游管理的研究有文理交叉的趋势。这可能与国际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趋势有关,目前旅游管理的重要趋势之一就是旅游管理的信息化。理工类院校在此方面有较强的学科和技术优势,旅游管理专业与理工类院校的结合,虽然有相当_部分仍然挂靠在管理类专业门下,但同样可以吸收理工学科的传统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学科优势,使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手段研究旅游管理,从独特的视角和理念开拓旅游管理学科研究和应用的新领域,有助于提升中国旅游管理的研究水平。

 

(四)区域分布情况分析

 

统计旅游管理硕士点的区域分布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共有26个省份(不计香港、澳门、台湾)的不同类型的高校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点,占全国大陆省区数的83.8%,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这说明,就空间分布而言,目前中国的各个省份都已经对旅游业的地位、个省份的重要投资和发展方向。

 

我们将这种地域分布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图1,图2)。发现,硕士点空间分布仍然存在区域差异。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拥有旅游管理硕士点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即使西部地区有些省份拥有硕士点,但也通常较少,如新疆(2个)、甘肃(2个);而对于内蒙古、宁夏、青海、西藏到目前为止还未设立旅游管理方向的硕士点。这一方面说明旅游及旅游管理的发展与经济水平相关,另一方面也说明,西部地区的旅游开发、旅游管理尚未完全起步。但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蕴涵着巨大的旅游商机和潜力,尤其是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部地区将迎来旅游资源开发的新契机,旅游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将凸现,其培养也将受到高校的重视,虽然可以通过引进中东部管理人才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毕竟不如本地人才对本地旅游资源更为熟悉,更有感情。因此,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西部地区也将和中东部地区一样,在高校中开辟培养旅游管理类硕士及以上的专业人才。

 

篇5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篇6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 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外引,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

3.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与研究方向有机统一

通过进修、在职攻读学位、学术交流、企业顾问等方式提高部分非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进行合作与专任教师培养。让教师参与国内外知名酒店、景区、旅行社和旅游规划公司实践合作,担任见习经理或管理咨询顾问。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旅游学术年会交流或论坛研讨,积极与旅游理论前沿领域接轨。

参考文献

[1]樊信友.关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25~26

[2]田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了,就业了吗?[N].中国旅游报,2010.7.28

篇7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篇8

九江学院是2012年由九江师专、九江医专、九江财专、九江教育学院四所地方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的。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成立于1994年,2003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本科。本研究以 2007-2016届九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分析其选题的特点、原因和变化趋势。通过实际查阅的方法,对论文题目和内容逐一分析和分类,调查毕业论文共计727本,其中2007届90本,2008届78本,2009届89本,2010届76本,2011届70本,2012届70本,2013届53本,2014届65本,2015 届90本,2016届46本。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论文选题方向分析

从论文选题方向来看,2007-2016届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基本是围绕本专业的特色来开展研究,其选题有旅游管理与开发、酒店管理和文化旅游、游客与市场四个方向比较集中(图 1)。

调查表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有两个特点:第一,从总量上看,旅游规划与开发类占比例30以上,第二是结合旅游发展趋势,旅游转型、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方面。在选题方向上之所以产生这两个特点的原因有:第一,学生在论文选题上习惯趋易避难。对于选择在哪个研究方向上撰写论文,学生一般选择自己在实习和课堂教师提到的方向,也有跟随指导老师的兴趣爱好、研究方向进行选择,也喜欢选择自己熟悉的地方多、撰写论文容易的方向进行选题。第二,随着旅游发展,尤其是江西提出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提出江西风景独好的宣传口号,各地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支柱性产业、绿色产业来发展,也为学生自主选题提供了素材和案例。

(二)论文选题来源分析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体现了学生选题的主动性与被动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论文选题来源基本上共四种来源:教师指定内容、结合实习内容、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内容和学生结合课程自拟内容。

调查表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的特点有:第一,在教师指定内容选题是学生论文的主要选题来源;第二,结合实习选题内容是新的增长点。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师获得省级及以上课题不多,加上本科生没有经过科研的训练,尽管也有学生喜欢跟老师做科研课题,但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按指导教师的要求去做,根本不愿独立思考。所以,课题选题前些年从要是老师指定题目为主,近些年随着老师的课题也多起来,比例也逐渐增大;尤其学院从2007年开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本科生实践教学比例达到30%以上,除了毕业实习,还有课内实训、校内实训、6个月的教学定岗实习等。学生能够结合实习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选题,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区域的界定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有针对大尺度如中国、省域,也有中观尺度的市域、县域,甚至有小尺度的村庄、公园、景区等。从表2可知,学生选题还是倾向于小范围的研究区域,以县域及以下为研究范围的比例最高为 45.5%,但近年来全国区域及省域研究论文的数量和比例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选题上往往落入题目越大越好写,并认为论文题目选大一点,资料也好搜集;选择小的题目,研究成果相对少,可参考的资料少,考察调研花的时间多,写作难度相对大。

三、以问题为导向选题的建议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应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所以选题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学习,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发现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

(一)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思考、多动脑

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通过以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为主的教学实习,对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有益处。如学生在酒店实习,发现人员流动比较大,留不住专业人才的现象。经过思考和积极讨论,很快就能够理解和找到其中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二)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培养

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选题方式,老师的角色是设计问题,组织讨论,进而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潜能,更好完成论文。如庐山好汉坡下的乡村农家乐规范经营的问题,首先带学生到研究点进行调研,让他们感受到为何要规范?从哪些方面来规范?有何好的建议与对策。

篇9

篇10

一、基本情况概述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211工程”国家重点大学。该校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早、规模大、师资力量强的园林教育基地。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系的前身为创始于1994年的森林旅游专业,1999年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为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成为首批获得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截至2010年,为国家培养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600名、硕士40余名,并对全国各地高校和景区的进修教师、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围绕人才培养建议重组旅游师资团队,突破以往的教育理念与机构设置框架的束缚,整合院内或校内乃至校外各种旅游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构建面向旅游景区的“六项全能”(满足食、宿、行、游、购、娱需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北林大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北林大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档次。在培养人才的环节上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 学—研”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旅游景区与院校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配合旅游景区的运营,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为旅游人才培养铺路架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达到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练的标准;在办学方式上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形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内外横向联系,实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向国内高水平看齐、与国际接轨。依托所在的园林学院,面向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的管理与建设,培植专业特色。应特别关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农村生态景观、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

二、团队建设任务

1、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形成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组合模式,重点在学科创新与发展方面下功夫,在整体上提升旅游管理学科的学术统一性,加速本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2、平衡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

现有教师的专业背景集中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林学、外国语等方面,这与旅游管理学科的跨学科特点还有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影响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力度与广度。旅游管理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其研究多基于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人类学、美学、风景园林学和林学等多学科。在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学科的优势力量,打造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特色。

3、构建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目前学科没有教学科研载体,学科团队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鲜有机会参加专业相关课题以及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造成社会影响力与学科知名度与国内同学科相较差距逐渐扩大,使得学科在专业前沿探求等方面机会少、后劲不足,从以往研究生毕业论文可以明显发现,目前学科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体验、旅游影响、统计方法等方面,尽管这些研究对于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但却较少涉及学科核心的旅游管理技术与方法、旅游规划技术、生态旅游核心技术等的相关应用性的研究,这与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应用研究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没有教学科研载体作为学科团队交流的平台,学科师资之间学术交流较少,出现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重叠,无法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互初具优势,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课题方向较为集中,也无法体现目前学科所具有的生态旅游、旅游地管理、旅游规划和旅游文化四个研究方向。

三、团队建设途径

1、研究与建设

(1)团队特色

①旅游管理学科团队由从事旅游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10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拥有博士学位者6人,另有3人博士在读。此外,多为教师具有在美国、日本、英国、芬兰等国的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团队教育背景多元,由园林、林学、地理、管理等组成,学术结构交叉性好、互补性强,学科发展比较平衡。

篇11

就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而言,截止2013年,在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中,查询至少有500多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开设有旅游管理相关本科专业,其中属于管理学类约有470所左右;15所学院开设的是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属于教育学类;属文学类的旅游管理本科院校,如邯郸学院、江西城市职业学院、北京民族大学现代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旅游产品设计方向,另还有十几所高校英语专业开设旅游英语方向;属经济学类的有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体育休闲与健康方向);历史学类的有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与旅游管理双学位。另有40多所高校开设了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多属管理学类。从学科分类来看,旅游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存在,因此开设院校仍以经济管理类院系为主,课程体系仍以工商管理的基础理论为主。近年来,随着休闲旅游、体育旅游、旅游商品的发展,目前也有少数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朝体育、休闲、产品设计等方面发展,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研究方向发展正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旅游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与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现象共存

一方面我国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快速扩张,目前我国约有50%以上的高等本科院校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以贵州为例,现有26所本科高等院校(独立学院8所)中,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就有16所,占比61.5%。另一方面,我国旅游管理本科院校毕业生面临行业内就业率低的现象。我国旅游行业一直存在人才紧缺现象,但这些具有高学历背景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却面临就业难题。在2009年由专业调查公司麦可思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把统计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失业率前10名或失业量前10名的专业定为红牌专业,把除红牌专业外同时位居全国应届毕业生失业率和失业量上升最快的前25名的专业定为黄牌专业,旅游管理即是其认定黄牌的专业之一。

可见旅游教育规模的扩大不能视为旅游教育真正的繁荣,这种盲目开办旅游专业带来的问题更多,以至于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就限制批准高等院校新设旅游本科专业。在2012年的新版专业目录中也被设成了国家控制布点专业。2012年,我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由2011年的1115所减少至2012年的1097所,减少18所,在校生人数也首次有所下降,由2011年的599.828千人降至2012年的576.217千人,同比减少23611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出现萎缩现象。其实早在2008年,保继刚、朱峰就曾在《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我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

三、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地域分布和师资分布极端不均

从我国旅游院校地域分布来看,高等旅游院校数量较集中的省份如江苏(92所)、广东(76所)、四川(71所)、河南(66所)、安徽(57所)、浙江(54所)等省份,均是旅游资源富集的省份,这些省份旅游业发展较早,旅游高等教育发展也相对成熟。而高等旅游院校数量较少有(3所)、新疆(3所)、宁夏(4所)、青海(5所)、甘肃(12所)、海南(15所)、贵州(19所)等省份,多是经济较落后,旅游业亟待大力发展的省份,这些省份旅游业的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旅游高等教育仍需进一步加强,这也体现在近年来审批的新增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院校大多属于这些地区。

从专业师资分布来看,由表1可知,目前全国旅游专业师资人数较多的省份有广东、安徽、山东、黑龙江、四川等省份,专业师资人数均上1600以上,旅游专业师资人数最少的省份是宁夏、,不足百人。目前国内高等旅游院校专业师资校均23人,但师资与在校生数比例严重不均,根据生师比(即在校生人数除以专业教师数)来看,全国旅游专业生师比平均值为23:1,专业师资最紧缺的省份是山西,生师比高达274:1,其次是天津生师比61:1,江西生师比54:1;专业师资较富裕的省份是黑龙江,生师比6:1,其次是吉林省,生师比11:1。(见表1)

四、毕业生高流失率现象成为长期困扰旅游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大难题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行业流失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毕业即转行,另一种是毕业进入旅游行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转行。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曾对河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近5年的招生、近3年的对口就业率、3年内的流失率详细调研后发现:该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在85%以上,对口就业率平均在56.8%,可3年之内的流失率几乎达到90%,即3年内稳定在旅游企业工作的学生不足10%。如此高的行业流失率意味着最终只有10%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以致用,其余90%学生脱离专业和这个行业,这不仅是旅游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反映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造成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的原因众多,社会层面、学校层面、企业层面、学生自身层面均存在一定责任。因此要想解决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行业流失这一现象,仅靠高校自身之力是远不够的,而应是旅游行业、学校、学生甚至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从图一可看出,我国高校旅游专业发展面临转折,院校和学生数量首次呈现负增长,在我国乃至全世界旅游业发展前景大好的背景下,这一现象已经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敲响警钟,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改革刻不容缓。

五、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亟待改革与创新

(一)我国高校旅游专业需实现均衡发展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院校数量、师资力量等方面均存在地区不均衡现象,地区间教学水平差异也极大,师资缺乏、院校数量较少的地区往往是经济不发达,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旅游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可以解决这些地区旅游人才短缺的问题,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未来我国高校在旅游专业设置、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师资培养、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应向这些地区倾斜。对于高校旅游教育资源富集的省份,其高校旅游教育发展应向精、专转变,而对于高校旅游教育资源匮乏的省份,高校旅游教育发展在追求质量的同时,也应实现数量上的同步增长。即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高校旅游专业地域分布应实现富集省份优胜劣汰的适度萎缩政策,而对匮乏省份应是重点扶持的适度发展政策。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从高校层面来看,我国高校旅游专业出现数量减少和萎缩现象,关键在于高校自身。众所周之,目前我国旅游业产值每年以2位数增长,增速远高于我国GDP增长,旅游专业人才在全国都存在紧缺这一现象,高薪招聘旅游专业人才的广告和企业并不在少数。一方面人才匮缺,另一方面,高校旅游专业大量毕业生行业流失,这一矛盾究其原因,仍是我国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错位现象。同时,高校缺少对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的培养和职业规划教育。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均是90后这一群体,大多均是独生子女,这一群体未来也将是服务行业的主体。但这一群体大多数由于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缺少耐性、未受过苦、讲个性、缺乏责任感等共性。因此,当他们毕业进入旅游行业,由于对职业认知不足,对旅游行业职业发展特点与现状认识不够,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又无管理经验,眼高手低,自然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也忍受不了服务行业对员工严格的要求和辛苦。因此,作为高校,面对90后这一群体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等设置方面均需要调整与创新,以适应这一群体。对这一群体的职业认知教育、职业规划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与环节。

(三)社会及旅游行业观念的改变

篇12

一、分析岗位及工作过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构建课程体系的主体思路是:旅游企业岗位工作内容调研―分析并确立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确立与核心能力对应的核心课程―相关证书要求―课程体系。通过专业调研确立以旅行社和酒店为主的旅游企业,旅行社岗位群确定为销售部、计调部、导游部;酒店岗位群确立为前厅部、大堂吧/酒吧、餐饮部、客房部等。职业岗位群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二、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并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后,不是针对每个典型工作任务开设一门课程,而是需要对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做进一步归纳与整合,形成与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过程,根据工作过程知识构建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确定行动领域,这里要求行动领域能完全涵盖完成岗位群工作任务所要求的全部技能、知识和能力。根据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形成旅游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如表2所示。

三、开发学习领域,构建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通用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与政策、中国传统文化精要、体育;旅游职业岗位课程:市场营销、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法规、导游业务、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黑龙江导游基础知识、前厅服务与管理、调酒与酒吧经营、茶艺、餐饮服务与管理、营养与配餐、客房服务与管理;旅游职业拓展课程:旅游英语、人力资源管理、中西方饮食文化、商务社交礼仪、酒店服务审美。

四、以项目和任务为教学载体,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课、教师板书,学生笔记、教师出卷,学生答卷为主要形式。这种教学方式侧重知识点的讲解和掌握,但是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在传统教学中,老师按照章节顺序需要讲解导游人员的分类和职责、导游服务规范、导游服务技能、常见事故的预防与处理、导游业务相关知识等,知识点多而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的结果也只能是记住各种条文规定,待到定岗实训时就发现现实工作过程和书本上的知识完全不是一码事,工作热情很快被各种不知所措替代,产生对工作的抵触情绪,频繁发生辞职跳槽甚至转行的情况。在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新《导游业务》课程中,教师则把原有的章节结构全部打破重新组装,设置了“黑林职院一日游”导游服务、“镜泊湖两日游”导游服务、“云南大理―丽江六日游”导游服务、“巴黎―西班牙八日游”导游服务4个项目17个任务,以小组成立旅行社为学习形式,教师分别扮演学院接待部门主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各小组为各家旅行社,学生轮流扮演旅行社经理、定点导游员、地陪导游员、全陪导游员、海外领队、游客等与旅游服务相关的多种角色。以设计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推销方案、设计旅游服务方案、旅游服务情境演示等作为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预习、做项目、完成项目、修改项目为主,教师点评、必备知识和拓展知识介绍为辅,让学生把知识点活学活用,“教学做一体化”,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光余.对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3(32):48―49

[2]王东.论“雇主导向”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4)5―12

[3]屠卫星.“紧跟市场满足需求”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60―63

篇13

随着旅游业在河南省经济建设中地位的提高,“旅游立省”战略目标的确定,以及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带来对旅游专业人才质和量要求的明显变化,为河南高职旅游教育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各高职院校更加注重专业内涵建设,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师资建设、“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等方面不断规范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河南省高职旅游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专业设置问题尤其突出。国家教育部相关“教指委”已经做出积极的探索,提出了很好的方案,河南省也很有必要对高职旅游类专业设置进行优化调整方面的探讨。

一、河南高职旅游类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是一个涉及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企业的综合产业,食、宿、行、游、购、娱是现代旅游的六大要素,因而旅游类专业是涉及面较广、综合性、应用性强的专业。由于办学传统、思维惯势等与高职旅游教育职业化发展的融合不到位,导致专业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出现偏差。

河南高职旅游类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旅游类专业定位模糊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4号),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明确了旅游大类的地位。旅游大类包含旅游管理类和餐饮管理与服务类2个二级门类、8种专业。其中,旅游管理类包含旅游管理、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和酒店管理等6个专业,餐饮管理与服务类包含餐饮管理与服务和烹饪工艺与营养2个专业。但是,应用英语专业(通常开设有旅游管理方向、涉外旅游与酒店管理方向等)和旅游英语专业(通常开设有英语导游方向、涉外旅游方向等)却不属于旅游大类,而归到文化教育大类下属的语言文化类专业。

可以看出,旅游大类的划分是基于行业的职业岗位群,而文化教育大类的划分就带有明显的学科分类的特征。在这样的分类指导下,现实操作中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很多旅游院系大都设置有旅游英语专业,主要培养英文导游、国际领队等旅行社岗位人才和涉外或高星级酒店的前台、西餐厅等岗位人才,如果按照专业大类的要求来进行专业建设的话,它往往会套用传统的学科建设的成熟模式,即很偏重理论性。但如果按照旅游大类的思路来建设,它就应该有典型的职业化性质,会带有很典型的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所以现实中就会有这样的混乱,相同的专业设置,五花八门的培养方案,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大相径庭,有的抢手,有的滞销。

另外,专业门类模糊。首先体现在二级门类名称和专业名称混用。由上图1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二级门类)与其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同名,餐饮管理与服务(二级门类)与其下的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同名,这容易出现指代不清,造成理解上的歧义。另外,酒店管理专业与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竟然属于不同的门类,可是对比相关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都几乎一样。因此,难免会提出这样的质疑:是不是酒店管理专业应该偏重“管理”,而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兼重“管理”与“服务”两个方面?他们的真正区别到底在哪?

再比如说“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管理方向)”,试想,一个专业可能有好几个方向,但几个方向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如何用同一个载体完成?又如,“旅游服务与管理(导游方向)”,我们的专业目录里既有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又有导游专业,那么专业代码是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64151合适还是用导游专业的640103更准确?又如,应用英语(旅游管理方向、涉外旅游方向、酒店管理方向),到底应该归到外语类专业还是旅游类专业?

(二)旅游类专业设置过于集中

根据2010年3月国家“教指委”的“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河南56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有33所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占59%,酒店管理专业19所,占34%,其它专业10所,占17%。

可以看出,河南省旅游类相关专业培养的专门人才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两个专业方向上。从毕业生情况看,旅游管理专业占38.56%,酒店管理专业占56.10%,两个专业占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总数的94.66%;从在校生情况看,旅游管理专业占52.70%,酒店管理专业占41%,两个专业占了旅游管理类专业在校生总数的93.70%;从2009年计划招生情况看,旅游管理专业占60.10%,酒店管理专业占31.40%,两个专业占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招生总数的91.50%。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在毕业生培养、在校生人数、计划招生人数等方面分别占据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总数的94.66%、93.70%、91.50%,说明河南省旅游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结构太过集中,这样的规模和结构是不能满足目前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有必要按市场需求和调节对这些专业进行优化调整。

二、河南高职旅游类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方案探讨

(一)我国高职旅游类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方案

2010年3月国家“教指委”的“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调研报告”中专门针对我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设置提出了修改意见,准备实施专业优化设置。可以看出,这样做的效果:

一是专业定位更加准确。如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合并为“旅游服务与管理”,明确了高职高专办学层次与旅游业所对应岗位需求的匹配,使人才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避免了专业方向设置重复的问题;

二是专业设置更加规范。如取消历史文化旅游专业,或归入导游专业,一方面充实了所合并专业,另一方面规避了学生因为知识面窄导致就业面窄的问题;

三是满足新兴业态的需求。如把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纳入专业目录,就是顺应了近年来旅游新业态的巨大需求,使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形成良好的互动,互相推动,共同发展。

(二)河南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方案

截止2011年3月,笔者通过河南省教育厅高职院校网站平台对河南省33所开设有73个旅游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信息收集,除以上7个专业设置外,还有12所院校设置了旅游英语专业、2所院校设置了英语导游专业(郑州旅游职业学院还设置了旅游日语、旅游韩语等小语种专业)、2所设置了应用英语专业(一所为涉外旅游与酒店管理方向,另一所为旅游管理方向)、1所设置了森林生态旅游专业、1所设置了企划与营销专业和办公文案专业。其中,有27所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占37%,酒店管理专业18所,占25%,旅游英语专业12所,占16%,涉外旅游专业5所,占7%,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3所,占4%,导游专业、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应用英语专业各2所,各占3%,英语导游、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森林生态旅游等专业各1所,各占1%,其它2个专业,占3%。也就是说,目前河南高职类专业设置共计为13个专业。

以“我国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目录调整建议表”为参考,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实践经验以及行业需求,特提出河南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设置优化方案。

这样做主要是基于以下的考虑:

一是目前的高职高专旅游教育的层次定位应该定位于培养服务行业一线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和基层、中层管理人才,因此,旅游类专业的设置首要的原则应该先立足于服务――行业需求量最大的岗位,然后才是管理――潜在的发展空间,所以建议把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更名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更名为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

其次,根据目前全国和河南酒店业的发展现状看,随着酒店业特别是高星级酒店的急速扩张,对酒店管理方向的人才需求剧增,以现有的专业数量和培养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应大力扩大酒店专业的数量和规模;

其三,尽管旅游行业一直奇缺外语类人才,特别是小语种人才,但旅游行业对这类人才的要求标准至少在本科培养层次之上,所以高职这类专业人才的对口就业率几乎为个位数,甚至为零,所以应适当限制或停招此类专业;

其四,目前的高职高专旅游教育的层次定位应该明显区别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应更注重职业能力、人文素养和通识能力的培养,因此专业的设置不应该过多过细,否则反而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

总之,河南省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的设置原则以鼓励发展旅游服务与管理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适度发展景区服务与管理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严格控制涉外旅游专业的设置。通过优化专业设置,更好的与行业需求接轨,使河南高职旅游教育的专业定位更加准确,专业设置更加规范,并适度兼顾满足新兴业态的需求,从专业设置的层面上,尝试解决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和旅游业人才需求供需错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田里,马勇,杜江主编.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2]李艳红,曹晔.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现状调查与调整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

[3]杨红F.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透析[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