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银行业发展情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主要银行发展趋势
根据蒙古中央银行法规定,蒙古银行负责执行稳定该国货币图格里克的基本目标。该行系在该国国家大呼拉尔管辖下进行活动的国家机构。该行在自身基本目标范围内,通过稳定金融市场和银行结构支持本国发展经济。蒙古银行虽非盈利性商业机构,但在法律允许情况下,因自身业务的特点和性质而获得收入,并上交国家预算,从而为该国经济做出了一定贡献。银行过渡到两级结构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级,蒙古银行为该国中央银行,16家商业银行现已均为私有银行),蒙古银行近年所获收益和上交预算数额之高过去从未有过。2000—2002年,该行净收入达436亿图格里克(约3.3亿多元人民币),上交国家预算267亿图里克(约2亿元人民币)。蒙古银行根据中央银行法和国际会计统计标准预先建立了“防止不良贷款资产损失基金会”(社会发展基金会),对本国的国家外汇储备所换算的资产、贵金属和基金进行重新评估,并由该基金会平衡所产生的差额。根据国家大呼拉尔决议,蒙古银行建立之初的注册资金总额规模于2001年增加了40亿图格里克,现注册资金总额已达50亿图格里克(约3800多万元人民币)。蒙古银行在业务范围内产生的纯收入的计算和分配等事宜均根据蒙古国中央银行法和国家会计及统计标准协调,行长依法享有制定管理协调中央银行在执行国家货币政策范围内进行活动所需预算的权力。另外,1997年以来,蒙古银行的业务报告和统计报告均经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知名审计公司审计,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一)贸易发展银行蒙古贸易发展银行成立于1990年,是商业银行中的老字号,原系蒙古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之一,资产在蒙古现有16家商业银行中高居首位。目前,该银行资本额的76%股权为瑞士的BancaCom-mercialeLugano和美国的GeraldMetalsInc联合持有,另外的24%股份则为银行员工及公众所有,资产总值1310亿蒙币。贸易发展银行以现代的经营手法投入蒙古财经市场多年,累积了丰富经验。在机构银行服务、黄金和外汇买卖、货币市场交易、银行卡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06年9月,该银行的总资产达到了38350万美元,自有资产4790万美元,共有18个分行开展业务。贸易开发银行财政活动的一大部分与贸易融资有关。贸易开发银行在支持各种经济成分进出口融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行是国际银行注册的会员,目前与世界上140余家银行有往来关系,进行快速的收付服务,不仅是蒙古第一家从事国际通汇的银行,其开具的信用状也受到国际的认可与信任,而且也是蒙古首家单独投入国际外汇市场的银行。在汇兑服务方面,该行与蒙古邮政和Capitron两家银行合作开办MoneyGram国际汇兑服务,使其服务范围可涵盖全国,也与中国农业银行合作开办人民币汇兑服务,以应付日益增长的中蒙经贸往来。为了对不动产、贵重物品交易提供保障,设置了保管账户与保管箱服务。该行自1991年起即引进了美国运通、VISA、Mastercard、JCB等信用卡付费服务,并设有ATM提款机提供现金提款服务。对该行在蒙古推广信用卡业务所取得的优异成绩,VISA国际机构在2001年给该行颁赠了优秀市场开拓者奖,并在2002年授予其优秀市场经营者奖。与其它商业银行比较,该行提供相对较低的放款利息,并有三种放款形式。一是为从事生产与服务的企业单位提供周转的贷款,蒙币贷款月息1.6∼2.7%,美元贷款月息1.0∼2.4%,采取固定利息制;二是来自世界银行的贷款,协助增强目前生产服务的能力,更新生产机器设备,改建与装潢工作场所等为目的的贷款,蒙币年息18.25%,美元为9.5%,还有来自德国KFW的援助中小企业低利贷款,年息7.75%,只接受美元贷款;三是提供给私人或公司生意上周转的小额贷款,月息2.1∼4%。此外,该行最近宣布,自今年开始将推出消费性及房屋贷款。目前该行在Orhon、Darhan—Uul、Domod、Selenge等省份设有分处,在Zamyn—Uud、Darhan、Altanbulag等县设有收付中心。
(二)Capitron银行Capitron为蒙古一家较新的银行,但却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评选为2002年度蒙古发展最迅速的优秀银行。Capitron银行最初是以30亿蒙币资本额成立,之后一年多资产总值就累积到190亿蒙币,以每年6倍或每月42%的速度成长,是所有银行成长速度最快的。目前,该行也提供客户网络银行信息服务,客户通过手机或上网而不必到银行即可享受转账、余额查询等服务。该行存款利息大致与其它对手相同,其政策是不以价格来竞争,而以其它各种奖励方式来吸引客户,如举行免费海外旅行、现金、房车等抽奖活动等。最近该行调整了经营方针,转向重视援助中小型企业的放款业务,并把利率平均下降0.3%∼0.5%。该银行的最大目标是以完全西方式的营销管理面貌在蒙古出现。
(三)Golomt银行以技术领先,引进最新服务著称的蒙古各银行竞争激烈,这种现象可从每天报纸上充斥的银行价格战广告中呈现出来。Golomt银行表示,目前银行间大多只以价格作为竞争手段,Golomt银行的政策则是希望能拿出质量与服务来吸引客户,商业银行是以吸收存款和放款为手段去赚取利润的企业,因此,要不断提供和引进新的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求才是致胜之道。Golomt银行除从事一般的银行性业务外,向客户提供了GolomtMaster_am和VISA两款信用卡,以及WesternUnion的汇兑服务。最近,更进一步引进新系统,推出利用电话或国际网络的24小时Online服务。Mastercard和VISA卡的持卡人,可以享受利用手机进行查询余款等SMS525新服务,企业单位可直接将员工薪资打入员工的信用卡账户,免去以现金发放薪资的不便。此外,该行现也向客户提供国际标准的贵重财物保管箱服务。该银行提供四种贷款服务,例如,为企业单位而设的短期周转贷款月息2%∼3.5%,世界银行的私有化发展放款年息18%,亚洲发展银行的扶助就业机会贷款月息2.2%。目前该银行的资本总额约有800亿币,其中借款部份占312亿蒙币。除总行外,目前在乌兰巴托有8个收付中心,1个储蓄部门,在Darhan—Uul省和Orhon省各设有一个支行。Golomt银行目前与CreditSuisse,Dresdner,BankofNewYork等20余家国际知名银行有直接合作关系。
(四)Haan银行Haan银行的全称为牧区产业银行,英译为AgriculturalBank,成立于1991年,自始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并曾面临倒闭,直到2000年8月由美国外援署一组美国银行管理专家接管后,经营才获得改善。2001年第一季开始转亏为盈,至2002年底,税前盈利达到20亿蒙币,获利高居同业中的第二位。同时,该银行也是蒙古服务区域最广、客户人数最多的银行,现在更以管理完善、制度健全著称。该行另一特色是服务对象面向全国广大牧民,对帮助偏远传统牧业经济步入市场经济大环境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该银行在国有资产私有化的过程中,2002年年初被日本的H.S.Securities公司以高出底价近一倍的685万美元收购。该银行目前资产总额为500亿蒙币,在全国有355个分支机构,工作人员1500多名。银行新主人表示,将继续与国际货币基金会和亚洲发展银行保持合作,力争在2—3年之后在日本设立分支机构。
(五)邮电银行1993年蒙古邮政银行向蒙古中央银行取得许可,当时以5000万蒙币的资本额与11名行员的基础开展了业务。到2002年第三季,该银行的资产已达21亿蒙币,另外在全国21省开设了48所服务中心,员工350人,累积利润4.77亿蒙币。2001年,邮电银行以引进新技术,服务可靠、迅速等受到好评,被蒙古商工总会评选为2001年度优秀企业。
(六)Capital银行Capital银行的前身为Innovation银行,成立于1991年,亦为蒙古在改制后第一家成立的商业银行。目前,该行资产总额达140亿蒙币,其中国家占股14%,其余股份为大众所持有,存款客户约四千户,除乌兰巴托有四个服务中心外,在其它省市已开设了两个分支部门。最近该行正式把Innovation旧名改为现在的名称,并在经营政策上表现得较前积极,如对个人推出长期房屋贷款,以及对企业界推出以减少进口为目的的长期工商贷款等服务。
篇2
(二)信贷结构逐步优化。从信贷投向看,2013年,我县银行业机构能结合县委县政府提出经济战略目标加大信贷投入,重点支持了“三农”、小企业以及优势产业信贷需求,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截至去年12月底,我县银行业机构净增涉农贷款达到37740万元,占全县净增贷款总额的62.9%,全面加大对我县广大果农的资金投入,充分体现了我县以果业为主的产业经济,净增小微企业贷款8535万元,只占全县净增贷款总额的14.2%,同比增加了8.7个百分点,重点解决了我县部分稀土、自来水和果品加工产业资金不足。同时,银行业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净增了再就业贷款1810万元,帮助下岗职工解决资金周转困难,以确保我县社会稳健发展。
(三)经营效益不断提升。2013年,我县银行业机构实现帐面利润7645万元,同比增加1448万元,增长23.4%,人均利润达到22.03万元,其中突出的是农行、邮行、赣行和农社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592万元、273万元、530万元和345万元。全年辖内银行业机构纳税1706万元,同比增加527万元,增长45%,尤其是农村信用社提供税利达1228万元,占纳税总额的71.9%,我县银行机构不断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积极引领,着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一)金融服务逐步优化。一是强化小微企业服务。各银行机构继续认真落实小企业金融服务“六项机制”,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确保2013年全县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设立了银行支行和县城区农信社小微企业贷款服务中心。召开融资洽谈会、项目对接会和信贷产品推介会,已实现银行与小微企业融资对接31家,签约金额24895万元,已发放贷款25家,金额15444万元,提高了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支持了我县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加大涉农信贷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重点发放小额农业贷款,农业银行重点发放惠农卡贷款。全县涉农贷款201310万元,比年初增加37740万元,增长23.1%。三是拓展农村服务功能。农村信用社加大对偏远山区特别是去年四个新设网点对农村地区服务功能,每个自然村设立POC机;工行已在全县各乡镇设立了20个协农服务网点,办好借记卡,为广大农民提供金融服务。
(二)机构体系得到完善。经过一年努力,确保了建设银行支行和银座村镇银行支行顺利开业,并加大自助银行设立步伐,共设立了3家自助银行,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得到加强,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加方便的金融服务。
(三)农社转型上新台阶。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引导农村信用社转变发展方式,完善约束机制,不断增强法人治理能力。截至2013年12月31日,各项监管指标逐步看好,并达到监管要求,资本实力不断增强,为2013年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创造了条件。
篇3
一、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半年新增4300万,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宽带网民数已达到2.14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305万人。但另一方面,互联网普及率只有19.1%,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1%),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并持续高速发展,为我国网络银行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年,我国网上银行用户只有200多万户,年已发展到3460万户。年上半年已获准开放的外国银行开设网上银行的有48家,农村信用社约有5家也开设了网上银行,07年上半年的网上银行客户数达6900万左右,网银交易额约140多万亿。其中工商银行个人网上银行集银行、投资、理财于一体,可以为客户提供包括账户查询、转账、7×24小时汇款、缴费站、网上外汇、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上黄金、网上期货、在线支付等多种服务,是目前国内功能比较齐全的个人网上银行。截至年11月,工商银行个人客户数已达3844万户,企业网上银行客户数达到94.9万户,电子银行交易额达到92.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27%。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建清曾经在05年12月12日的“财经年会”上表示,要在未来四年内,把工行40%的业务转移到网上银行,十年内可能将把70%的银行业务转移到网络渠道。
二、我国网上银行市场营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产品匮乏。目前中国网上银行的业务匮乏,没有发挥对银行业务的重组和再造功能。所提供的产品,无论是账务查询、转账服务、交费、银证转账,还是为企业销售网络办理结算、为集团客户进行内部资金调拨,除业务品种少的问题比较突出外,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这些产品只是传统业务在网络银行的实现,也就是说目前网络银行只起到了一个传统银行业务渠道的作用。在产品上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业务功能的限制,没有推出利用网络银行直接面对客户的特性重组商业银行业务流程的新产品和新应用,在操作界面上没有体现个性化服务的特点,只是传统业务处理系统界面的简单模仿,没有体现网络的根本属性———靠变化和新颖吸引客户。
2.安全问题。自年,社会上开始出现假冒银行网站,利用木马病毒或者通过欺诈手段盗取客户资金的情况。根据对网上银行的调查,以全国10个经济发达城市为样本空间,对现有客户、潜在客户和不可能客户均进行统计,有50%~70%的用户认为网上银行不安全,这与互联网的一些调查结果相吻合。互联网网民最反感的问题也集中在安全问题,选择比例最高的十个问题中涉及安全的有五条,网络病毒、入侵、网络陷阱、隐私泄漏等。所有统计数据表明,安全成为网上银行各方最关心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网上银行就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
3.品牌形象问题。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竞争,拥有市场的惟一途径是先拥有占市场优势的品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各个分行、支行各自为政,纷纷设立自己的网站,各网站是孤立的,彼此互不相连,各自推广自己的网站,忽略了整体的品牌形象的建立。银行系统内的网络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不能达到商业银行网络营销的最佳效果。
4.网上支付信用体制不健全。银行对于各种电子商务活动,主要是支持和服务。网上支付可以减少银行成本,加快处理速度,方便客户、扩展业务,以快捷简便的方式,使消费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互联网获得银行的支持服务,而无需再到银行传统的营业柜台。在电子银行交易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是支付手段,电子银行交易双方通过Internet进行交流,洽谈确认,最终通过支付手段得以实现。但是,我国网上银行的网上支付手段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通过互联网提供网上支付的时间不长,业务量也较少。目前,已经开展的电子商务,使用了多种支付方式,包括信用卡、储蓄卡、邮政汇款和货到付款等多种方式,然而在多种方式中,货到付款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状况相比,我国许多人宁愿采取成本较高的货到付款方式,也不愿采取信用卡网上支行的方式。
三、我国网上银行的营销策略
1.建立和完善网上银行产品的新体系。
首先,要以客户为中心,建立产品创新规划体系。客户是银行业竞争的主体,也是我们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做到想客户之所想,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要求,是我们产品创新的宗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产品创新前做好系统而科学的市场调研、论证,分析工作,了解客户真正需要的是怎样的产品、怎样的功能,了解客户心目中喜欢的电子银行模式和使用方式。同时,细分客户,针对不同的客户群进行相应的客户需求调查,再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开发不同的产品。对于已经投产的创新产品要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客户的使用情况和反馈意见,高度重视收集客户信息,了解新产品对客户的适应性,并计算出该产品所占的市场价额,实现的经济效益等,从而提出修改意见,使产品的可行性和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并不断地完善,从而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其次,实行项目的量化管理,提高产品的创新效率。明确各部门在产品创新中的关系,严格规定产品的研发流程和开发时间,将每一产品的开发进行量化管理。并且,制定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业务创新部门员工的积极性,将所负责的产品创新工作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对于工作效率高、完成任务出色、工作中有创新思路且收效显着的部门和个人给予重奖,从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最后,成立专门的电子银行部门,全面负责电子银行业务管理与新产品的推广工作,协调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整体优势,确保电子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和电子银行新产品的成功推广。
2.切实解决电子银行的安全技术问题。
实际上,技术问题早已不是发展电子银行的关键。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技术,我国信息应用技术与国外的差距并不是很大,有些方面还比较领先,所需的是进一步加强。为此,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加强信息产业、工商企业、银行及公安等部门的协商配合,完善安全技术和硬件设施,把网络通信技术和现代密码技术结合起来尽快建立客户终端浏览器码处理技术、防火墙技术和保护交易中枢不被入侵的三重安全防护措施。在充分分析网络脆弱性的基础上,通过采取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构筑防火墙、安全接口、数字签名等高新网络技术的拓展来实现网络系统的事前防护。加快网络加密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应用,包括乱码加密处理、系统自动签退技术、网络使用记录检查评定技术、人体特征识别技术等。并且,建立不良借款人的预警名单和“黑名单”制度,实现统一授信的监控。同时,建立一整套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办法,加强电子银行业务的规范化管理,建立电子银行重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具体重大事件内容,处理程序,着力解决好安全与发展速度的关系。在业务发展时,要时刻注意风险防范,努力为银行的客户创造一个安全的服务平台。
3.加强品牌塑造和推广,形成网上银行品牌优势。
据调查,购买网上银行服务的顾客消费心理多属理智型,只有消费者认同的网上银行品牌,才有可能成为其最终的选择。同时,品牌的知名度和忠诚度不仅是可观的无形资产,更是网上银行持续创造利润的来源。国内网上银行发展较早的招商银行拥有“金葵花个人理财”、“点金企业理财”、“一网通”等知名网上银行服务品牌,工商银行则拥有“理财e站”企业网上现金服务平台、金融家个人金融理财业务平台等知名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为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网上银行客户和业务量。与之比较,其他银行至今没有一个叫得响的网银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明显落于下风。因此,我国网上银行应加大品牌建设和宣传力度,塑造卓着的网银品牌形象,以此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并吸引潜在顾客,不断开拓市场。
4.对网上银行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进行准确定位。
篇4
自去年央行稳健货币政策实施以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发展表外融资业务,满足了企业流动资金需求。但在表外融资业务量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隐患。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提升服务水平,降低中小企业表外融资门槛,加强对银行表外融资业务监控。引导银行防控潜在风险,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运城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融资业务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10月末,运城市12县(市)(以下简称12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开办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对公理财产品、信用证、保理保函、贷款承诺等表外融资业务165.6亿元,表外融资余额达到137.7亿元,占同期全口径信用总量的16.43%,同比增加19.9亿元,增长15.92%。
2012年10月末,12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委托贷款余额为69.3924亿元,同比增长5.39%: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42.58亿元,同比增长27.33%;对公理财产品余额为11.587亿元,同比增长1.03%;信用证余额为9.9424亿元,同比增长43.7%;保理保函余额为0.4215亿元,同比下降63.47%;贷款承诺余额为3.8亿元,同比增长3.8亿元。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融资业务发展特点及原因
(一)表外融资总体增长迅速,增幅高于同期贷款
12县银行业金融机构2009年10月末、2010年10月末、2011年10月末、2012年10月末表外融资业务余额分别为90.7074亿元、95.6856亿元、118.8017亿元、137.7233亿元。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2012年10月末余额较2009年10月末余额增长51.83%。较同期贷款增幅的47.3%高出4.53个百分点。
从累计发生额来看,表外融资业务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累计发生额为165.6亿元,较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累计发生额增长了49.5%,较同期贷款增幅的47.3%高出2.1个百分点。
(二)表外融资各项业务发展不均衡,信托贷款、贷款承诺等发展缓慢
从调查情况来看,12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表外融资业务主要集中在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对公理财产品和信用证四项。保理保函和贷款承诺业务发展十分缓慢,信托贷款尚未开办。
(三)全国性大型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发展较快
从调查数据看。12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表外融资业务主要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截至2012年10月末,12县国有商业银行表外融资业务余额达到120.5409亿元,占总余额的87.52%。
(四)地方法人机构发展相对缓慢
据调查,运城市地方法人机构表外融资业务发展相对缓慢。2012年10月末,12县15家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中仅有5家开办表外融资业务,表外融资业务余额仅占12县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融资余额的4.72%,而且98.43%的业务量集中于银行承兑汇票业务。
(五)表外融资业务余额占信用总量的比重上升缓慢,银行贷款仍为企业融资主渠道
2009年-2012年10月末,12县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融资业务余额占同期全口径信用总量的比重分别为16.02%、15.77%、12.9%和16.43%,比重上升十分缓慢,显示银行贷款仍为运城市企业融资的主渠道。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贴现规模不足导致企业资金占用增加
近年来,由于商业银行贴现资金利率偏高、贴现资金纳入贷款规模进行监测等多重因素影响,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贴现规模不足,企业在资金紧张时,通过银行办理贴现业务缓解资金紧张状况的难度加大,导致企业资金占用增加。
(二)表外融资业务快速增长导致银行潜在风险增大
近年来商业银行资金“表外化”趋势持续加剧,表外融资持续膨胀。表外融资的快速增长,是银行信用的快速扩张,对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将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会大大增加银行经营潜在风险,也不利于货币政策工具发挥调控作用。
(三)贴现利率大幅上升。不少企业望而却步
由于近年来商业银行贴现资金利率普遍偏高,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考虑资金成本因素,不得不放弃了以往通过票据贴现来融通资金的办法。转而通过企业职工集资、短期民间借贷等方式来筹集资金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等手持票据到期兑付后再予偿还。
四、进一步规范银行业表外融资业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适度增加贴现规模。助力企业资金周转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增加贴现规模,适当降低企业贴现成本,最大限度地让利于企业和经营者。落实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健全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量化考核制度,对信用记录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中小企业,要发挥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促进地方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有效增加中小信贷投入。
(二)加大对银行委托贷款业务的监控力度,防止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行业
加强信贷资金投向监督管理,督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每笔贷款“三查”工作,防止重“放”轻“管”,确保信贷资金真正用于满足客户的生产建设,服务运营或消费需求。进行有效跟踪检查。防止信贷资金“空转”或被挤占挪用,防止其流入房地产行业。
(三)加强对银行表外融资业务的监控,引导银行关注、防控潜在风险
篇5
我部团总支机构健全、组织机构明显。我部团总支成员由三名成员组成,其中X名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X名具有全日制大专学历,文化素质较高,而且有丰富的学校团工作的经验,在所属部门都是业务骨干,有一定组织协调性。
2、青年员工整体素质较高并且思想进步、积极进取
我部XXX名XX岁以下青年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比为XX%,具有大专学历的占比为XX%,中专学历的占比为XX%,这显示了我行青年人才队伍的高素质优势。调查结果还显示大部分人对自己现在的学历不是很满意,想要进一步接受培训和进修高一级学历,喜欢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些都显示了我行青年员工的积极进取、思想上要求进步。
二、青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整体的思想取向不够积极,价值观念出现偏移。
2、团青工作的条件不利,尤其基层团组织工作具有一定障碍。
团青工作的条件不利主要表现在经费方面、思想认识态度上和团干部的任用机制等方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团干部认为团青工作的开展具有相当大的难度。首先,人们在思想认识上没有对团青工作足够地重视,特别是一些基层行的领导认识不够,没有把团的工作摆在一个应有的地位,领导的忽视带来员工的冷漠。其次,经费问题一直是一个阻挠团青工作开展的不利因素。随着金融竞争的加大,费用的缩减,团青工作经费紧张越来越成为困绕团青工作者的突出问题。经费的紧张带来团青工作开展的艰难,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团青工作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再次,团干部的任用制度上的缺陷和人员素质的高低也制约了团员工作的开展。大多数的团干部都是身兼数职,分身无术。团干部一般都是本部门的骨干力量和中坚力量,他们从事着本部门重要的业务岗位,工作强度大,任务重,从事团工作的精力变得微乎其微。另外,团干部大多数没有很高的行政级别,加上青年的认知感不强,这就使得工作的开展没有说服力,难度加大。
3、青年工作机制和方法有待提高。
我行青年工作的机制和方法整体比较落后,基本上还采取老的思想和老的套路,往往不能充分调动团员和青年的积极性。这些现象的存在主要是由于观念的陈旧,态度上的不重视和团干部自身素质不高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金融企业改革和金融制度的更新,团青工作的观念应该与时具进,革新老观念,转化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以适应新形式下团青工作发展的要求,同时团干部应该积极的提高个人素质,多听、多学、多借鉴,充分调动广大团员青年的积极性,把团青工作推向一个高的发展方向。
三、对于团青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思想工作建设,彻底改变观念束缚。
团员青年是我行的生力军和未来,他们的好与坏,关系着XXX行未来命运的兴衰,他们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反应机敏。所以加强团青队伍建设,首要就是要从思想建设入手,构筑青年员工健康的精神支柱,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坚定他们的信念。包括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国情和行情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2、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各种类型人才。
新时期青年队伍建设赋予给我们的要求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形式下金融业发展的需要。打造复合型人才,创建学习性银行成了我行在竞争中取胜的有利必要武器。在过去我们成功地开展了新世纪青年读书计划、青年论坛等活动,都收效很大,从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员工学习的兴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继续探索更有利的方法和方式,譬如组织大型学习、开展竞技比赛、鼓励青年员工参加社会认证的考试取得高学历等等;认真做好双推工作,推优荐才,推优入党;加强全日制本科生的重点培养和选拔,为青年工作创造好的学习氛围,为XXX行的人才队伍建设贡献团组织应尽的力量。
篇6
表1 云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业务情况表 单位:亿元
近年来,我省以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恒丰银行、华夏银行昆明分行为代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以富滇银行、曲靖市商业银行、玉溪市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城市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较快,这些银行同业业务规模扩张速度较快、业务品种丰富,同业业务已成为其重要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和利润增长点。而以工、农、中、建、交为代表的国有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主要只涉及同业存放和票据转贴现等传统业务。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大部分商业银行采用FTP资金管理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责都集中于总行层面,分行层面同业业务拆入的资金都统一上划至总行,同业业务所需资金全部由总行FTP系统供给,因此分行层面的同业业务流动性管理职能为被动管理,但部分股份制银行对同业存放融入的资金经总行授权后具有自主使用权,可以不上划至总行。
二、同业业务运行特点
(一)差异化的同业业务发展定位
从调查结果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网点发达、在存款市场上拥有一定优势的金融机构,把同业业务定位为传统业务的补充;而一些网点较少和存款负债来源较少的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近几年都视同业业务为业务发展主线。调查显示,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以及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较大的都是股份制银行,而国有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同业负债占比较小。同业业务发展较快的银行,大多设立专门的同业部或金融市场部(金融机构部)开拓同业业务,股份制银行的同业业务发展较快、产品丰富、决策机制灵活。而国有大型银行同业业务并不是其业务发展主线,同业业务条线基本归属于公司业务条线。如:兴业银行昆明分行、浦发银行昆明分行、恒丰银行昆明分行、平安银行昆明分行和玉溪商业银行都把同业业务定位为和公司业务、个人业务并列的三大主线业务之一,但同时也有一些同业业务发展较快的银行,如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昆明分行和富滇银行认为同业业务虽然是行内重点发展业务,但定位为传统业务的补充。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对同业资金的依赖性较大,是同业资金的“需求方”,而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资金充裕银行则充当了同业资金“供给者”的角色。
(二)同业资产负债规模和同业业务利润在商业银行各项业务中的占比和贡献度明显提高
调查显示,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排名靠前的银行都在10%以上。同时,同业业务利润对各银行贡献度明显提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货币市场流动性较紧的状况下同业存放业务的盈利空间还非常可观,今年6月份货币市场出现流动性紧张时,我省同业存放利率最高达到23%。加之近些年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信托受益权转让、定向资管计划受益权转让业务的兴起给商业银行带来可观的利润,因此同业业务成为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资产负债流动性重要管理手段和利润增长点,同业资产负债规模和同业业务利润在商业银行各项业务中的占比和贡献度呈逐年明显提高趋势。
表2 2009~2013年云南省金融机构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例排名前五位的情况(单位%)
表3 2009~2013年云南省金融机构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排名前五位的情况 (单位%)
表4 2009~2013年云南省金融机构同业利润占总利润比例排名前五位的情况 (单位%)
注:表2-表4排名均以2013年6月占比排名
(三)同业业务合作模式灵活多样,金融业融合度增强
我省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合作对象涉及信托、证券、基金、保险、期货、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和资产管理公司等,同业业务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更加紧密,同业业务具有横跨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业务特质,同时也是金融市场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同业业务从最初的银银合作模式发展到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保合作、银信证合作、银信保合作和银证保合作模式等,业务创新层出不穷,金融业的融合度大大增强。
图1 同业业务发展趋势分析图
(四)通过灵活多变的“通道业务”达到腾挪信贷规模、规避信贷政策限制、满足客户资金需求的目的
在监管上,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受约束程度较小,同业业务不受存贷比、信贷规模和信贷政策约束,同业存款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在计提风险资产时需要计提的风险拨备较少,因此开展同业业务占用资本较少。商业银行通过各种形式的同业业务合作模式,借助“通道业务”,把对企业的融资转换为同业业务项下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和“其他应收款”等权益或资产项目,从而大量“信贷资产”转换为“权益资产”。同业业务的快速扩张期始于2011年,2011年我国货币政策开始转向,由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因此各家银行信贷规模开始收紧,加之房地产企业和融资平台信贷限制政策越来越严格,而同业业务具有隐匿“信贷资产”的功能,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同业业务规模开始激增。同业业务合作模式灵活多变,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信证合作、银证保合作模式下的“通道业务”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种是资产转让类,如信托受益权转让、定向资产管理计划转让等;另一种资产买入返售类,如票据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买入返售等。这些“通道业务”都具有隐匿信贷资产、规避信贷政策限制、满足融资受限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各“通道业务”合作模式如下表:
表5 资产转让类“通道业务”合作模式详解
表6 买入返售类“通道业务”合作模式详解
(五)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同业业务创新
金融行业的发展一直遵循着“监管—创新—再监管—再创新”的规律,作为金融市场创新领域最为活跃的同业业务特别能体现这一规律。同业业务往往游走于监管的边缘地带,在监管指导意见没有出台前,某些套利性的同业业务会快速发展,而一旦受到监管,原有业务就会迅速萎缩,但不久就能开发出替换性的“同质业务”。以同业代付业务为例:同业代付业务在会计处理上,委托行把此笔业务记在表外,代付行记“应收款项”或“同业资产”,因此同业代付不受存贷比或信贷额度限制,通过同业代付,委托行和代付行都绕开了信贷规模控制,无形中增加了实际贷款规模。同业代付的突发性增长也是在信贷额度紧张的背景下金融创新的必然结果,2011年同业代付业务激增,随着银监会2012年8月出台《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后,同业代付业务迅速萎缩,但是很快商业银行又创新了具有同质特征的同业偿付业务。以某股份制银行昆明分行为例,2011年同业代付余额为8.79亿元,2012年6月末同业代付业务“激增”至19.98亿元,但随着2012年8月同业代付业务规范文件出台后,同业代付业务受到严格监管,这时各家银行开始开展具有“同质性”特征的同业偿付业务,至2012年12月末同业代付余额已经下降到零,而同业偿付余额为3.72亿元。
三、同业业务发展中蕴含的风险
金融机构竞争差异、利率双轨制下的盈利驱动、信贷政策调控、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快速发展都是近几年同业业务迅猛扩张的客观原因。同业业务的发展丰富了社会大众的金融投资产品(理财产品、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个保险债权计划等),同业资产负债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占比、非存款负债占比,有利于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但同时在业务发展过程中也蕴含着各种风险。
(一)干扰货币信贷政策实施效果,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
同业负债扩大了商业银行负债来源渠道,同业存款具有同样的货币衍生功能,但同业存款不需计提存款准备金,削弱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数量型工具的作用。此外,商业银行通过资产端发起设计了灵活多变的同业业务合作模式,使得大量资金通过银信合作、银证合作等“通道业务”流向了房地产、融资平台等信贷政策限制性行业,同业业务的发展干扰了货币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同业存放资金期限较短,稳定性不如一般性存款,银行多将之运用于同业拆借和票据市场,容易出现资金在金融体系内循环,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弱化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二)金融业大融合趋势增加了金融不稳定性
同业业务参与主体涉及信托、证券、基金、保险、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和资产管理公司等几乎所有类型的金融机构,金融业呈现出大融合趋势,同业业务的发展使得银行业与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的业务合作更加紧密,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关联度大幅提高,客观上增加了金融不稳定性,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三)同业资产负债结构期限错配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
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大量非标债权业务纳入同业资产范畴,很多银行都将同业拆入短期资金用于购买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等期限较长的非标债权业务,造成资产负债期限严重错配,增加银行流动性风险敞口。在市场流动性紧张的状况下,将引发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
(四)增加监管难度,难以判断商业银行真实资金缺口
在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监管的体制下,同业业务具有横跨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业务特质,大量同业业务合作模式灵活多变,资金流向难以监控,同业业务的发展增加了各监管层面的监管难度。此外,部分银行以同业存放形式,绕开同业拆借市场从事资金交易,使得大量资金以“同业存放”之名行“同业拆借”之实,从而使得监管部门难以判断商业银行的真实资金缺口。
四、建议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有助于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增加商业银行利润收入,但同业业务发展模式缺陷蕴含着许多风险,为此,建议:
第一,建立同业业务监测分析制度,监测金融同业的大额风险敞口,探索建立预警指标体系。规范同业业务会计科目使用与核算方法。
篇7
二、全力配合,多方开展宣传
本次宣传月活动的主题是“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打击非法集资,贵州在行动”。xx银行所辖全体机构围绕活动主题,强化落实非法集资风险防控责任,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公众树立风险防范意识,自觉远离非法集资,同时持续开展合规教育,提升全员合规意识,防范非法集资风险。宣传工作主要从以下方式开展:
(一)职场宣传
运用媒体宣传媒介开展宣传,同时运用微信等新兴媒体宣传渠道,对社会公众开展广泛宣传。在职场内利用电子显示屏、宣传展板等载体,或通过悬挂条幅、张贴海报等方式大力宣传防范非法集资。本次宣传通过LED显示屏滚动播出宣传口号,发放宣传折页xx份等活动形式,受众人数xx余人,结合本次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活动,我行员工对防范和打击电信诈骗、存款保险制度、反洗钱知识等一系列金融知识统一开展宣传讲解,普及广大人民群众所需的基础金融知识,提升群众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活动现场气氛热烈,群众反响热烈。
(二)内外结合宣传
充分利用公益广告、视频宣传片等,开展生动形象的宣传教育。通过晨会等各种会议形式宣导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政策法规及典型案例,针对到银行办理业务的客户,应向客户发放非法集资风险普遍告知材料。
此外,xx银行还将通过志愿者活动及客服节系列活动,主动深入社区、基层、公共场所等,通过发放防范非法集资普遍告知材料、宣传品、张贴宣传海报等向社会公众面对面开展宣传。
篇8
一、引言
银行发展是金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金融结构理论中, 金融结构的变化不仅包括银行业与其他金融部门的结构变化, 还包括银行业内部组织结构与资产结构的变化 [1] 。在金融深化理论中,商业银行吸收储蓄并转化为投资能力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 [2-3] 。近期兴起的内生金融发展理论依然以银行金融机构为研究核心[4] ,系统地阐述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中银行业部门与证券业部门是核心。林毅夫、姜烨研究指出,银行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匹配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并以银行集中度作为度量银行业结构变化的指标, 即四大国有银行(中、农、工、建)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在全部金融机构的存款、贷款总额中的比重。 [5] 王晋斌以国有银行存贷款/GDP、 贷款/GDP计量省域金融发展水平, 并以此研究金融控制政策下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6]
但是,当前对省域银行业发展水平的研究不足。一方面,银行业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有必要从银行发展水平差异来研究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另一方面,衡量国家的银行业发展水平指标与衡量国内不同省区银行业发展水平指标存在差异。 本文试图建立计量省域银行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涉及到银行规模、银行结构与银行效率三个方面,据此研究安徽、江苏、浙江、上海银行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评价长三角地区的银行发展水平与金融发展水平。
二、长三角银行规模分析
银行规模是计量省域银行发展水平的首要指标,是衡量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采用存款银行部门的资产相关率衡量银行规模的发展水平。 [4,7-8] 在金融发展的角度上,金融机构的存款、贷款等金融资产的相对规模,不仅反映金融发展水平, 也表现了银行业部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根据银行业属性等,这里选择三项指标衡量省域银行规模水平,分别为资产相关率、存款相关率、贷款相关率,即银行业资产总量、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本外币)与GDP比值(%),其中银行业资产为年末存量, 后两项指标忽略了银行与其他存贷金融机构的差异,忽略了存量平减问题(见表1)。
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银行业的发展情况及内部存在的差距。
1. 从金融资产的总量来看, 长三角四个省市的银行业资产、 存贷款余额等金融资产的总量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在数量级别上,长三角地区银行规模呈现三个阶梯:上海属于第一层级,浙江和江苏属于第二层级,安徽属于第三层级。
2.从银行规模与经济规模的关系来看,长三角地区四个省市的银行规模(银行资产、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与各自的经济总量(GDP)正相关;相互比较,安徽、江苏、浙江三地的银行规模与经济总量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但是上海的经济总量虽然低于江苏、浙江,而银行业资产却高于二者。这说明安徽、江苏、 浙江三地银行的发展水平与上海相比都有较大差距。
3. 从金融相关率来看, 长三角地区银行业发展的差距也十分明显。银行资产相关率、存款相关率及贷款相关率, 是银行业资产、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同属于金融相关率,它们是衡量一个地区银行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2009年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的银行业资产相关率分别为163.64%、167.32%、236.74%、416.13%, 上海比第二位的浙江也几乎高出1倍;2009年上海的存款相关率、贷款相关率也最高,其他依次为浙江、江苏、安徽。
三、长三角银行结构分析
银行结构变化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含义。一方面,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结构变化反映了各类信贷市场的发展变化,如城市与农村信贷市场。银行结构变化是银行业产业组织规模与结构的相对变动,在总体上可以反映银行业发展变化。 [1] 另一方面, 银行结构变化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内在体现, 在金融中介层次上体现了金融与经济的互动发展, 有利于比较甄别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金融机构发展的动向。
本文构建三项指标计量省域银行业结构发展水平,分别为规模集中度、开放度、内生发展(见表2)。其中, 规模集中度为国有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资产占省域银行业资产总量比值,不采用通常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比重衡量银行业结构的做法;开放度为外资银行资产占比,与国际研究保持一致;内生发展指标为城市商业银行占比, 体现了地方政府对省域信贷市场的控制力, 忽略了跨省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比重。
通过对表2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长三角地区银行结构在“十一五”期间得到进一步改善。对比2006年和2009年数据,安徽、江苏、浙江及上海四省市的规模集中度下降明显,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市场控制力减弱, 省域银行竞争程度提高。
2. 银行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地区层面上,比较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四个地区的规模集中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二者呈现出负相关趋势,与当前的主流研究相一致。在时间层面上, 对比2006年和2009年四地的规模集中度和经济总量,二者也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其中,上海规模集中度已经由2006年的47.83%下降到2009年的45.44%,江浙皖的规模集中度也下降了近2%左右。
3. 上海是长三角地区银行业最为开放的地区。2006年和2009年数据表明, 上海外资银行占地区银行业资产比重均在11%以上, 远远超过了邻近的浙江、江苏和安徽(均不到1%)。上海银行业开放度高,一方面受到金融政策影响, 另一方面也是外资银行行为选择的结果。但是,上海近期城市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的发展不容忽视, 如上海银行、 浦东发展银行等。
4. 长三角银行业内生发展能力增强。当前,地方政府对其所属的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控制力较强,尤其强调了本地区化发展的社会责任等。这里以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比重衡量省域银行业内生发展能力。2009年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比重分别为9.41%、8.60%、10.44%和8.44%,均高于2006年数据, 体现了长三角地区银行业内生发展能力逐步增强的趋势。
四、长三角银行效率分析
关于银行效率,当前较多地从企业收益角度计量单个商业银行或是整体银行业的经营收益。[9] 总结了银行效率实证研究方法的国际经验,刘澜、王博(2010)及张金清、吴有红(2010)分别运用DEA方法、SFA法测度商业银行效率。[10-11] 但是这些研究缺乏系统地计量省域银行发展效率的有效指标。 本文构建了四项指标计量省域银行业效率,即为贷存比、不良贷款率、人均资产、效率集中度。其中,贷存比为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与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比值; 不良贷款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开数据获得,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核心指标,衡量省域银行效率; 人均资产是省域全部银行业机构资产总量与从业人员的比值; 效率集中度是本文独创的效率指标, 比照通行的以存贷款规模为中心的银行集中度, 这里以省域人均资产较高的前三类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之和占银行资产总量的比值作为效率集中度的衡量值。
比较研究长三角地区“十一五”时期的银行效率指标及数据变化(见表3、表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银行业贷存比因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变化较大。在时间层面上,江浙发达地区贷存比不断提高,其中, 江苏与浙江分别从2006年的72.5%和83.0%提高到2009年的73.6%和87.0%。在地区层面上,相对发达地区江浙的银行业贷存比不断提高, 相对落后地区安徽的银行业贷存比持续下降, 地理位置相近的江浙与安徽形成了金融资源虹吸趋势,但是,资本市场发达的上海市较为特殊,贷存比处于下降趋势。
2. 安徽的银行业风险显著高于江浙地区。2009年数据表明,安徽不良贷款率高达5.1%,显著高于江苏的1.9%、浙江的1.3%和上海的1.2%,这可能是安徽贷存比下降、江浙贷存比上升的原因之一。
3. 上海地区的银行效率最高。 从人均资产数据看, 长三角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人均管理金融资产的规模在逐步扩大, 其中上海地区2009年人均银行业资产高达7599.8万元/人, 远高于同期江苏的3389.9万元/人、 浙江的2897.7万元/人以及安徽的1744.4万元/人。长三角地区人均资产最高的前三类银行金融机构分别为财务公司、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以这三类金融机构资产之和占银行总资产比重记为效率集中度。 上海2009年效率集中度最高为33.3%,高于同期浙江的25.3%、江苏的19.8%和安徽的19.3%。
4. 各类银行金融机构效率存在差异。 比较2006年和2009年长三角地区四省市的各类银行金融机构人均资产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财务公司、政策性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人均资产比较高,而农村合作机构、农村新型机构的人均资产较低(见表4)。
参考文献:
[1]Goldsmith,Raymond W.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New Haven,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2]Shaw,Edward S.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3]Mckinnon,Ronald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 Institution,1973.
[4]Levine,Ros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2):688-726.
[5]林毅夫,姜烨. 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基于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金融研究,2006(1).
[6]王晋斌. 金融控制政策下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J]. 经济研究,2007(10).
[7]王元凯.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对称性与模式创新[D].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8]王元凯. 政府行为、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商业时代,2010(8).
篇9
李扬、王国刚和刘煜辉通过研究认为,“金融生态环境因素大致能解释70%以上的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1]本文旨在探索金融生态环境影响银行业安全的机理,并利用中国各个地区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一、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发展的资源
(一)金融生态环境对银行业发展的作用
金融生态环境对银行业发展的作用主要发生在借款企业非持续经营时。这时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直接对企业进行破产清算,二是对出现暂时性困难的企业作进一步的信贷资金支持。因而贷款回收就会涉及到企业诚信、政府、法律以及相关的经济基础。为此,李扬、王国刚和刘煜辉将金融生态环境概括为经济基础、企业诚信、地方金融发展(或金融发展)、法治环境、诚信文化、社会中介服务、社会保障程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或政府公共服务)和金融部门独立性9个构成要素。[2]而金融生态环境的9个要素对贷款回收的作用都要通过“借款者―贷款者”这对关系来实现。
(二)金融发展的资源――经济竞争力
1. 银行贷款回收与金融发展的资源
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总是希望可以正常收回银行贷款本息,而正常收回贷款本息要求借款企业有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下面就对借款企业有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进行分析。
(1)借款企业还款能力的分析。借款企业具有还款能力就要求借款企业能正常经营并获得盈利。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必须至少不高于同行业的其它企业,它才可能正常经营,即具有成本优势。成本优势也是企业有竞争力的体现,因而借款企业具有还款能力也就是企业要有竞争力。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垄断者都能够持续经营并获得盈利。但是,具有成本优势或者产品质量优势的垄断者在市场和利润的分配过程中将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而成本优势或者产品质量优势又体现了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的竞争力是决定借款企业是否有还款能力的关键因素。
(2)借款企业的还款意愿分析。假设借款企业不但追求当期的利润最大化,而且追求长期的利润最大化。如果企业有还款能力而赖账,企业的信用等级将会下降,企业今后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下降而借款成本将上升,因而不利于企业追求长期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因此,具有还款能力的企业通常将会有还款意愿。
从上述分析可知,企业的竞争力是银行发展的资源。
2. 从银行发展的资源到银行业发展的资源
一个经济体的竞争力(简称经济竞争力)是经济体系内各个企业竞争力的总和。但是,经济竞争力并不是各个企业竞争力的简单总和。当众多企业形成产业集群而产生集聚效应时,各个企业的竞争力都将得到提升。因此,经济竞争力是银行业发展的资源。
(三)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竞争力的关系
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 经济竞争力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决定作用
经济竞争力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对经济基础、企业诚信、地方金融发展(或金融发展)、法治环境、诚信文化、社会中介服务、社会保障程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或政府公共服务)和金融部门独立性9个构成要素的决定作用上。
2. 金融生态环境对经济竞争力的影响
金融生态环境对经济竞争力的影响表现为:(1)环境状况不良会影响对企业的资本投入;(2)环境状况不良会加大企业的运营成本;(3)环境状况不良不利于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4)环境状况不良不利于企业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四)金融生态环境对银行业安全的作用
1. 银行业对不利金融生态环境的回避
金融生态环境具有较长时期稳定不变的特点,一旦形成就会在较长时期维持不变,因而当金融生态环境不利时银行业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回避。回避不利金融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为:(1)仅对有竞争力或效益特别好的企业发放贷款,即进行信贷配给;(2)可以要求足够的担保或者抵押;(3)仅对熟悉的企业和领域发放贷款;(4)尽量避免涉及法律程序;等等。
2. 对银行业安全的作用
金融生态环境对银行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银行业发展总水平的影响上。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企业收益率的波动,进而与金融生态环境一道决定了银行对企业的信贷数量和银行业发展的总水平。但是,对银行业发展的总水平并不会对银行业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只有当金融生态环境对银行业发展的总水平导致了经济竞争力变化时,金融生态环境才对银行业的安全产生间接的影响和作用。即当银行业发展总水平提高导致经济竞争力提高时,银行业将变得更为安全;反之,银行业就会变得更不安全。
因此,研究银行业的发展及其安全问题就必须首先关注经济竞争力的变化,在一定的金融生态环境条件下从经济竞争力的变化来考察银行业的安全状况。
二、经济竞争力、收益率波动与银行业安全
由于经济竞争力是所有企业竞争力的总和,因而经济竞争力与收益率的波动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企业竞争力与收益率的波动之间的关系来反映。
(一)企业竞争力与收益率波动
1. 一般理论分析
本文将企业分为竞争力强和竞争力弱的两类企业。
对于竞争力强的企业,在经济状况较好时,它们会加大对研发的投资,进一步地保持其竞争优势,而收益率的提高不会太大;在经济状况恶化时,它们会通过降低成本和费用支出而避免收益率的大幅度波动。
对于竞争力弱的企业,在经济状况较好时,它们会拼命地扩大生产,以尽可能多地获取利润;在经济状况恶化时,它们只能坐以待毙或者看着收益率的大幅度下降。
因此,竞争力强的企业,其收益率的波动较小,而竞争力弱的企业,其收益率的波动较大。换句话说,竞争力强弱与收益率的波动形成负相关关系。
2. 用Stackelberg模型举例分析收益率波动[3]
我们用Stackelberg模型举例说明,而且仅考虑由成本差异导致的竞争力的不同。由于引进以成本优势为特征的竞争力因素,假设寡头1具有成本优势,本文对Stackelberg模型作如下几点修改:(1)两个寡头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都不相同,寡头1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为:AC1=MC1=100;寡头2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为:AC2=MC2=120;(2)由于寡头1的成本优势,寡头1理所当然地成为首先行动者;(3)由于寡头2的成本劣势,寡头2在进行利润最大化抉择时只能以MC2= MC1为准则。
考虑经济状况有较好、中等和较差三种状况,它们的需求函数分别为:
(1)经济状况较好时的需求函数为: P=1200-8Q=1200-8(Q1+Q2);
(2)经济状况中等时的需求函数为: P=1000-8Q=1200-8(Q1+Q2);
(3)经济状况较差时的需求函数为: P=800-8Q=1200-8(Q1+Q2)。
由表1和表2可知,竞争力不同的企业收益率的变动率也不相同。竞争力强的企业其收益率变动率小,而竞争力弱的企业其收益率变动率大。因而本文的举例也表明,竞争力强弱与收益率的波动形成负相关关系。
(二)企业竞争力与企业价值
根据MM定理,任何企业的价值均由其预期的息税前收益按照其风险等级所对应的贴现率贴现后决定,即
V= (1)
其中,V为企业的价值,EBIT为企业息税前收益,WACC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由表1和表2可知,竞争力强的企业息税前收益高,而与其收益率变动率小相对应其风险小,其贴现率也低,因而企业价值大;反之,竞争力弱的企业其企业价值也小。因此,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与企业价值大小形成正相关关系。
(三)收益率波动与企业贷款的获得
科森(Cossin,D.)[4]介绍了Merton模型。[5]与Merton模型的假设一致,此处假设银行贷款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在风险中性条件下,0时债务的价值是:
D0(V,T)=Fe-rT 欧式买出期权
=Fe-rT[-N(-d1)V0+Fe-rTN(-d2)] (2)
式(2)左边项D0(V,T)可以看作是银行贷款中的安全资产,它是即使贷款出现了问题也能够回收的银行贷款本金。而右边第二项[-N(-d1)V0+Fe-rTN(-d2)]是欧式买出期权的价值,它可以看作是银行贷款中风险资产的价值。很显然,右边第二项是企业收益率波动率和准债务比Fe-rTT/V0的增函数,与企业收益率波动率和准债务比Fe-rTT/V0正相关。
其实,银行并没有将其存在风险的贷款卖出以得到与欧式买出期权价值等值的无风险的资产,而是将其与欧式买出期权价值等值的存在风险的贷款一直持有到贷款归还日。这些存在风险的贷款可以获得的最大收益是到期收回风险贷款的本金和以超过无风险利率的利率水平所获得的较多的利息,但也有可能损失掉全部风险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由式(2)两边同时除以Fe-rT得到:
D0(V,T)=Fe-rT=1-[-N(-d1)V0+Fe-rTN(-d2)] (3)
式(3)右边第二项[-N(-d1)V0+Fe-rTN(-d2)]是欧式买出期权的价值占全部银行贷款的比重,即在银行的风险管理过程中所考虑的风险资产占银行全部资产的比重。在银行的风险管理过程中,根据宏观经济状况确定一个合理的风险资产占银行全部资产的比重,因而右边第二项就有一个确定的值,可以根据企业收益率波动率和准债务比Fe-rTT/V0来决定银行可以给企业提供的贷款的数量:(1)暂不考虑企业价值的变化,企业收益率波动率越低,可供给的贷款数量Fe-rT就越多;(2)暂不考虑企业收益率波动率的变化,企业价值V0越高,可供给的贷款数量Fe-rT就越多。因此,结合前面的分析,从银行贷款供给的角度看,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从两个方面影响银行贷款的供给数量:一是通过影响企业收益率波动率而影响银行贷款的供给数量,二是通过影响企业价值V0而影响银行贷款的供给数量;且企业竞争力越强,银行贷款供给数量也就越大。
从贷款需求角度看,在不考虑其它融资来源的情况下,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必须有研发投入。企业要求其竞争力提高的幅度越大,其所需的研发投入也就越多,对银行贷款需求的数量也就越大,即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与银行贷款需求的数量也成正相关关系。
总之,综合贷款供给和需求来看,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与银行贷款数量成正相关关系。
(四)经济竞争力与银行业发展
竞争力不同的企业获得不同数量的银行贷款。不同企业竞争力的总和构成了整个经济的经济竞争力,而不同竞争力的企业所获得的银行贷款数量总和就构成了银行业发展总水平。由于金融生态环境状况会影响单个企业所获得的银行贷款数量,金融生态环境状况的好坏就直接影响银行业发展的总水平。在金融生态环境状况更好时,
同样的经济竞争力水平将带来更高水平的银行业发展;反之,银行业的发展水平则会更低。
(五)经济竞争力变化与银行业安全
1. 单个企业竞争力变化与贷款风险
由于竞争力强弱与收益率的波动负相关,而银行贷款中风险资产价值所占的比重又与企业收益率波动率正相关,因而在金融生态环境状况一定的情况下单个企业竞争力上升时贷款风险下降;反之,单个企业竞争力下降时贷款风险上升。
2. 经济竞争力变化与银行业安全
经济竞争力是各个企业竞争力的总和。由于风险资产通过Merton模型换算为同一的价值形式,因而风险资产的价值具有可加性。金融生态环境状况一定的情况下,银行业发展可能会有利于经济竞争力上升,进而导致银行业风险资产价值比重下降,银行业趋向于更为安全;反之,银行业的发展可能会使经济竞争力下降,进而导致银行业风险资产价值比重上升,银行业趋向于更为不安全。也就是说,在一定的金融生态环境条件下,经济竞争力与银行业安全状况形成正相关关系。
三、来自中国各地区的证据
(一)指标选取
1. 衡量经济竞争力变化的指标
在指标选取之前,要考虑以下两点:
(1)本文衡量的经济竞争力是针对与银行业发生关系的那部分经济的竞争力。在三大产业中,工业与银行业发生的借贷关系最频繁、也最多,因而也就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选择工业的竞争力来分析其与银行业安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中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国内银行业主要为中资企业服务,中资企业及其组成的工业部分的竞争力是本文所要考察的经济竞争力。
(2)在本文所考察的时间段,中国经济正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各级政府对经济的不正当干预还时常发生。例如,在当地企业发生严重亏损时不顾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指使银行或用自己的财政力量支持当地企业占领或者扩大市场的产品生产,此时市场的占领显然不是其企业竞争力或者经济竞争力的表现。因此,在衡量经济竞争力时要剔除政府的不正当干预对经济竞争力的影响。
本文采用地区工业生产总值与全国工业生产总值之比的变化(CRTIPATIPC)作为指标来衡量经济竞争力的变化。1981年和1992年的指标值直接根据各地区工业生产总值和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数据计算。2004年的指标值按调整后的工业生产总值计算。计算2004年调整后的各地区工业生产总值的方法为:①仅计算工业的数据;②它扣除外资企业部分。用指标中方资本金与总资本金之比的值乘以各地区工业生产总值;③考虑不同地区投资收益的不同,从而剔除政府的不正当干预对经济竞争力的影响。指标投资收益与工业总产值之比的1995年全国平均值为0.25%,调整后的地区工业生产总值以指标投资收益与工业总产值之比的指标值为调整比率计算。指标地区工业生产总值与全国工业生产总值之比的变化的计算通过两个不同时期指标地区工业生产总值与全国工业生产总值之比的指标值相减得到。
指标地区工业生产总值与全国工业生产总值之比的变化的指标值为正,表明经济竞争力提高了;反之,则表明经济竞争力下降了。
2. 衡量银行业安全的指标
本文以金融资产质量(QFA)作为指标来衡量银行业的安全状况。金融资产质量(QFA)与前面所讲的风险资产价值的比重是一致的,风险资产价值的比重越低,金融资产的质量越高。
指标金融资产质量(QFA)的指标值越高,银行业就越安全;反之,则银行业更不安全。
(二)数据准备
1. 数据来源
1981年和1993年指标地区工业生产总值与全国工业生产总值之比的数据根据1981年和1993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2004年指标地区工业生产总值与全国工业生产总值之比的数据根据指标中方资本金与总资本金之比和指标投资收益与工业总产值之比调整后的各地区工业生产总值计算,各地区和全国工业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指标中方资本金与总资本金之比和指标投资收益与工业总产值之比的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地区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5月)。指标金融资产质量的数据根据李扬、王国刚和刘煜辉所得到的2003年和2004年金融资产质量评价等级合并考虑后得到。[6-7]
2. 指标值的总体描述
本文采用除海南省和重庆市外的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分析。
(1)指标地区工业生产总值与全国工业生产总值之比的变化的总体情况。1981至1992年之间,指标值下降显著的有:北京(-1.25)、天津(-1.16)和上海(-5.21)3个直辖市,辽宁(-2.41)、吉林(-0.52)和黑龙江(-1.86)3个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湖南(-0.68)、湖北(-1.05)和甘肃(-0.45)等省份。指标值上升显著的有:广东(4.55)、江苏(3.62)、山东(2.95)、浙江(2.61)。1992年至2004年之间,指标值下降显著的有:中部的湖南、湖北和江西等省份,辽宁等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西部的广西和四川;指标值上升显著的有:上海(2.76)、山东(1.66)和浙江(1.11)等省市。其中,指标中方资本金与总资本金之比的指标值较高的有:青海(1.00)、新疆(0.98)、(0.98)、甘肃(0.98)、山西(0.98);指标值较低的有:福建(0.55)、广东(0.60)和上海(0.79)。指标投资收益与工业总产值之比的指标值较高的有:上海(1.01)、北京(0.83)、(0.57)、天津(0.44)和四川(0.32);指标值较低的有:青海(-0.67)、宁夏(0.05)和广西(0.12)。
(2)指标金融资产质量的总体情况。指标评价值较高的有:浙江(97)、上海(96)、北京(95)、天津(86)、福建(85);指标评价值较低的有:黑龙江(7)、吉林(9)、辽宁(11)、江西(15)、湖北(18)和湖南(22)。
(三)初步的计量经济分析
本文利用指标地区工业生产总值与全国工业生产总值之比的变化和指标金融资产质量对经济竞争力的变化与银行业安全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
首先,做两个指标在3个时间段的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金融资产质量与2004-1992年间的地区工业生产总值与全国工业生产总值之比的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在其它时间段两者相关性则不显著。本文对此的解释是,1981至1992年之间是中国逐步告别短缺经济的阶段,指标值的下降并不一定是经济竞争力下降导致的,广东、江苏和浙江等省份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新市场的开拓可以解释上述大部分指标值的下降。因此,本文认为,通过中国各地区数据初步的实证分析表明,经济竞争力的变化与银行业安全状况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其次,通过对2004-1992年间指标地区工业生产总值与全国工业生产总值之比的变化与指标金融资产质量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发现,它们之间成线性相关关系。具体的关系式为:
QFA= 47.456+14.661 CRTIPATIPC
t= (10.004)(2.594)
(四)小结
通过对2004-1992年间指标地区工业生产总值与全国工业生产总值之比的变化与指标金融资产质量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初步的实证分析表明,经济竞争力的变化与银行业安全状况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从而支持了本文理论部分逻辑推导得到的观点。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金融生态环境状况的好坏并不必然形成银行业安全状况的好坏。金融生态环境对银行业安全状况的影响要通过经济竞争力的变化来实现。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显示,经济竞争力的变化与银行业的安全状况之间成正相关关系。通过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也支持了经济竞争力的变化与银行业的安全状况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自身经济潜力的发挥和中国实行的包括各种各样的“特区”、“试点”、“开发区”以及区域“优先发展”战略等差异化政策,导致了各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的变化,是形成中国各个地区间银行业安全状况差异的主要原因。
为维护银行业的安全,本文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1)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促进银行业的发展强化对实体经济贡献,从而使经济竞争力得到提高。
(2)加强对经济竞争力状况及其变化的研究,及时地预防不利的经济竞争力变化给银行业安全带来的冲击。
(3)相关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有利于提高经济竞争力,如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等。
参考文献:
[1][2][6][7]李扬,王国刚,刘煜辉. 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05)[M]. 人民出版社,2005:59,33,62-63,254-271.
[3]朱善利. 微观经济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07-208.
[4]科森(Cossin,D.). 高级信用风险分析[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2.
篇10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制度基础
我国的银行业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中积累的相关实践与经验,并在多年不断探索出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金融体系以及金融制度。但该制度在实际发展中,又是我国银行业进行创新性发展中最基础的一个因素。
(一)中国银行业金融体制的初步改革
在我国的银行业发展中,其中的商业银行实施了股份制改革,促进了现代社会中执行的金融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我国商业银行结构的治理与完善。对于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在农村主要以信用社为发展重点,并对其进行深化,从而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以上这两种形式将金融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于金融市场的形成,如:生产品、保险、证券以及外汇等方面,都进一步完善自身金融市场的初步形成,并在最后都得到普遍优化[2]。
(二)中国银行业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
在金融协调机制管理中,其中的证监会、银监会等都为金融监管的直接部门,他们与中国银行业其它的相关部门之间建立了一种综合的协调机制。在监管内容上,将传统的单一性、合规性等监督形式转化为审慎监管形式,该形式主要对金融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并促进实现国际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3]。
(三)中国银行业金融立法的成效性
我国目前已经出台了各种立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等法律,并根据我国金融行业在发展中的实际条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的进行制定,并为各个行业的金融发展作出有力支撑,从而促进了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发展以法制为理念的基础条件。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发展探微
金融危机发展的本质条件就是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的根本性矛盾实现了集中化的爆发形式。这种也是一种机遇,能够促进经济结构的积极调整与升级。虽然金融危机的产生会给社会带来较大危害,但在实际情况下,可以促进银行业的金融创新性发展。因为一个企业的创新发展代表一个国家自身的经济实力,所以,在本段中,综合创新性的制度基础以及创新性的物质基础,提出在后金融危机时展下,我国银行业金融的创新性发展对策[4]。
(一)创新性推进金融监管管理
我国银行业建立的金融制度最主要的核心为金融监管理念,因为该创新理念能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并为其中的风险性发展作出保障。随着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的不断增加,该发展形式已经不仅仅是我国银行业发展中要面临的挑战,形成的风险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国际化的金融运行,所以,在这种程度上,需要我国银行业增加金融监管的创新性发展。金融危机的影响对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发展并没有形成较大冲击,但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标准指标以及两者的统一都要严格分析,对促进金融监管的覆盖面积,并以标准化的隔离形式将各个行业以及各个风险分别对待,以上相关内容的分析与研究都成为我国银行业金融监管中主要执行的内容。
(二)创新加大我国银行业企业制度与服务
篇11
Key Words:Blue Economic Zone,banking system, products innovation,Blue Bank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9-0074-03
2011年1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现代金融业的支持。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以金融作为支撑。银行业是中国金融业的主体,加快银行业发展,提高银行业对蓝色经济的支持力度,对蓝色经济区建设至关重要。现代银行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积极的银行业务创新,不仅能推动蓝色经济区核心竞争力的大幅提升,还将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日照、威海6市以及滨州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其中,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占山东全省的40.6%,海岸线总长度3121公里,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海岛326个(面积大于500平方米),滩涂32.23万公顷,沿海港口泊位361个。
(一)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截至2010年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常住人口3612万(包括滨州全市),占山东全省的37.7%;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724.9亿元,占全省的47.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83.8亿元,占全省的43.1%;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557.4亿元,占全省的49.6%。半岛蓝色经济区以不足全省40%的人口完成了接近50%的投资,实现了近50%的地区生产总值。
(二)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县域经济发达
截至201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县域经济总量占区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50%。山东省23个全国百强县中,有14个位于半岛蓝色经济区内。
(三)半岛蓝色经济区内海洋经济发达
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843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其中,山东省实现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超过7000亿,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18%,占全国海洋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8%,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位,是全国海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银行业发展特点
截至2010年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包括滨州全市)为20557亿元,占山东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的比重达到49.4%。其中储蓄存款超过9509亿元,占全省的48.1%;本外币贷款余额15908亿元,占全省的48.9%;区内人均存款余额56913元,较全省平均水平高30.9个百分点;人均贷款余额44042元,较全省平均水平高29.7个百分点。
(一)半岛蓝色经济区内银行业发展不均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的金融相关率指数(FIR=存、贷款余额之和/GDP)为182%,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8%)。其中存款/GDP为103%,贷款/GDP为80%,分别略低于全省106%和83%的平均水平。表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可供利用和实际利用的金融资源均达不到全省平均水平。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的金融效率指数(CDS=贷款余额/存款余额)为77%,也略低于全省78%的平均水平,表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的金融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金融相关率指数和金融效率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幅度领先于山东省整体水平的情况不相称。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各地市间银行业发展水平不均衡。
1. 地区间的银行业规模差距较大。青岛市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银行业发展水平最高,多项银行业发展指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2010年末,青岛市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896亿元和6365亿元,不仅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山东省内也居首位;人均存贷款余额分别为90649元和73079元,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处于领先地位,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08倍和2.15倍。
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存贷款规模最小的是日照市,截至2010年末分别只有1003亿元和961亿元;人均存款余额最低的是滨州市,只有28498元,只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平均水平的50%左右;人均贷款余额最低的是潍坊,只有28313元,不到区内平均水平的65%。
2. 地区间的银行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金融相关率指数最高的是青岛,达到252%,在区内各地市中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这表明青岛市可供利用和实际利用金融资源的能力很强。东营和滨州的金融相关率较低,分别只有115%和138%,低于区内平均水平67个和44个百分点。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金融效率指数最高的是滨州,达到100%,高于区内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这虽然表明滨州市的资金利用效率较高,但也证实了其金融资源有限的严峻现实。与滨州市情况相似的还有日照,虽然资金利用效率较高,金融效率指数达到96%,但金融资源有限,存贷款总量均处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各地市的最后一位。
3. 地区间的银行业机构分布不均衡。从总体上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的银行业体系比较完善。我国的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均已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设有分支机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区内有比较完善的机构体系;股份制银行中除广发银行、浙商银行和渤海银行外都已经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设立了分支机构;区内6市2县共有6家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也实现了对区内各县区的覆盖。
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分布并不均衡。股份制银行在区内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青岛,只有少数股份制银行开始实现渠道下沉,将网点向区内其他城市或县域延伸。区内6家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基本上也仅限于本地。各地的农村信用社还没有1家完成向农村商业银行的转制,村镇银行的覆盖面也不足。
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密集度最高的是青岛。截至2010年末,青岛辖区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40家,包括政策性银行3家、国有银行4家、股份制银行10家、外资银行9家、城市商业银行4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各1家,财务公司4家、外资代表处1家、村镇银行2家;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密集度最低的是滨州,只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9家。
(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相对滞后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共有6家城市商业银行和3家村镇银行,是区内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0年末,6家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2441亿元,存款2006亿元,占区内存款总量的9.76%;贷款1256亿元,占区内贷款总量的7.9%。到目前为止,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6家城市商业银行除烟台银行以外,都实现了跨区域经营,共设立8家异地分行,正在筹建1家。
1. 城市商业银行个体规模不足,市场份额偏小。作为地方法人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对于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体而言,城市商业银行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具有一定市场地位,但与区内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截至2010年末,区内6家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总额1256亿元,远低于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1700亿元和2147亿元的贷款总额。
从个体来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城市商业银行实力较弱,缺少强有力的地方法人机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的城市商业银行规模普遍偏小、市场份额有限。2010年末,规模最大的青岛银行在区内银行业存贷款市场的份额只有2.4%和1.7%;最小的东营商行存贷款市场份额只有0.9%和0.8%。有限的市场份额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缺少市场影响力。
2. 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区域主要局限于本地,对外市场影响力较弱。经营区域方面,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6家城市商业银行虽然都已经迈出了跨区域经营的步伐,但相对偏缓,主要业务还局限于本地。日照银行、潍坊银行和威海商行分别在区内的青岛设有1家分行,东营商行在滨州设有1家分行,青岛银行的东营分行还处在筹建过程中,尚没有1家城商行实现在区内的网点全覆盖,没有1家城商行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具备较强的市场影响力。
三、加强银行业对半岛蓝色经济区支持的建议
(一)完善半岛蓝色经济区银行业体系建设
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需要完备的银行业体系作支撑。未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银行业体系建设的关键就是构建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型的地方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村镇银行合理搭配、分层服务的银行业体系。首先,积极引进国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国内外金融企业依法在区内设立机构。引进对象主要包括尚未在区内设立机构的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和部分经营状况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银行业机构是提供银行服务的主体,充分竞争的银行业市场才能够提供完善的银行业服务。其次,积极引导已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实行渠道下沉。目前,股份制银行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的机构主要集中在青岛;少数虽已经向烟台、威海、日照、潍坊、东营扩张,但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县域机构很少。因此,要积极推动股份制银行将分支机构由青岛延伸到区内的其他城市,甚至经济发达的县域城市,为区内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具竞争力的现代银行业服务。最后,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和创新性金融机构建设,加强对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
(二)加强产品创新,拓展蓝色经济区融资渠道
根据《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加快发展海洋第一产业,优化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此,银行业必须针对海洋经济各产业的特点,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拓展蓝色经济区的融资渠道,加大对海洋相关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蓝色经济各产业的快速发展。
对传统的水产养殖、渔业增殖和远洋渔业等海洋第一产业,可以积极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和渔船抵押贷款业务;可以针对海洋产业龙头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综合授信,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小企业发展;对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的中小企业,有针对性地简化贷款流程,重点推出自助可循环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多户联保贷款和可循环信用贷款等,完善中小企业金融产品体系。对于以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矿产、海洋工程建筑等为代表的海洋第二产业,要针对其高科技、高投入、实施周期长、以大项目为主等特点,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性资金的引导作用,广泛开展银团贷款业务,满足其信贷资金需求。对海洋运输物流等海洋第三产业,要积极开发航运金融产品创新,开发船舶融资、航运融资、物流融资、航运资金汇兑与结算等产品和服务,力争将区内的龙头青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航运金融的中心。
(三)组建专业的“蓝色银行”
建设“蓝色银行”有两种可选路径:一是借鉴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经验,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筹建全新的蓝色银行;二是将现有的地方法人银行改组为蓝色银行。《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壮大,条件成熟时可根据需要对现有金融机构进行改造,做出特色,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据此,可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选择一家实力较强、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发展潜力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打造海洋业务特色和优势,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改组为“蓝色银行”是比较可行的路径选择。
组建 “蓝色银行”,需要从业务特色和机构设置等多方面快速推动被改造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首先,增加对蓝色银行的业务支持,推动蓝色银行在海洋及海洋相关经济领域做出特色,做强实力,成为一家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有特色、有影响力的专业银行。其次,寻求国家政策支持,改建“蓝色银行”为区域性或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鼓励和支持蓝色银行加快推进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的机构布局,尽快实现网点的全覆盖。最后,以蓝色银行为主体,整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的地方金融资源,探索组建包括银行、金融租赁、消费信贷、信托等多种金融形态的专业服务蓝色经济发展的大型金融集团,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篇12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123-03
一、关于《巴塞尔协议III》的简要介绍
(一)新协议出台背景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业界与学术界主要就两大问题进行集中探讨,即国际货币体系及金融监管改革。监管滞后是本次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诱因之一。面对快速发展的全球金融市场、机构及产品,金融监管显得力不从心,主要体现在力度不强、方法落后以及监管真空等,比如过度强调微观审慎监管而忽略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等。众所周知,巴塞尔协议是当前全球银行业监管的统一标准,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本质上反映了该协议所存在的问题,比如资本顺周期、流动性、杠杆率以及宏观审慎等。《巴塞尔协议Ⅲ》也就是基于此而诞生的。
(二)《巴塞尔协议Ⅲ》之内容简介
新协议在现有规约的基础之上,对银行业资本的要求更加全面和严格,不仅上调了银行的资本充足比率指标,新增了资本缓冲要求,更注重银行资本的质量,并配合以流动性约束。《巴塞尔协议Ⅲ》出台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银行经营的稳健性,进而保障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对其大致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1.资本性指标
(1)关于银行资本监管“量”的变化:加强银行资本监管已成为国际共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确定了3个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即普通股充足率为4.5%,一级资本充足率为6%,总资本充足率为8%。同时,在最低资本要求得额基础上,计提2.5%的资本留存缓冲和不高于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
另外,《巴塞尔协议Ⅲ》对系统性重要银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即系统性重要银行还要追加1%的附加性资本要求,以应对“大而不倒”带来的道德风险。这些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加强资本监管的共识和决心,也反映了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自营交易、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等银行活动提出更高资本要求的态度。巴塞尔委员希望借此增强银行对抗日常运行各种风险以及金融危机等突发事件的能力。
(2)关于银行资本监管“质”的变化:《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业资本的质量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巴塞尔协议Ⅱ》中的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被重新界定并区分为核心一级资本(主要包括普通股及留存收益)、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并建立严格的合格标准。②核心资本要求被大大提升,原来的附属资本概念被弱化。③《巴塞尔协议Ⅲ》制定了更为严格的资本扣减规定,所有的资本扣减项全部从核心一级资本中扣除。
(3)关于银行资本监管思路的变化:《巴塞尔协议Ⅱ》重点强调了对分母即风险资产的计量,以反映风险变化的敏感性。但是,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欧洲债务危机使得《巴塞尔协议Ⅱ》以风险识别为基础的银行管理与监管框架暴露出很大的漏洞。在这样的背景下,《巴塞尔协议Ⅲ》更加强调对分子即资本的计量,直接表现就是诸多条款的核心要求便是增加资本,提高资本的充足率。
2.流动性指标
《巴塞尔协议Ⅲ》引入流动性覆盖比率(LCR)①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SPR),②以加强对银行流动性的监管。其中,流动性覆盖比率(LCR)用来确定在短期极端压力情境下,银行所持有的无变现障碍的、优质的流动性资产的数量,以便应对此种情境下的资金净流出,该指标的最低标准是100%;而净稳定融资比率(NSPR)用于确保各项资产和业务融资,至少具有与它们流动性风险相匹配的满足最低限额的稳定资金来源,该指标的最低标准也是100%。
3.杠杆率指标
《巴塞尔协议Ⅲ》规定了3%的最低杠杆比率③以及100%的流动杠杆比率和净稳定资金来源比率指标。要求各国对3%的杠杆比率在同一时期进行平行测试,基于平行期的测试结果,于2017年进行最终调整,并希望在2018年1月1日进入新协议的第一支柱部分。杠杆率指标的引入旨在防止银行系统构建过度的杠杆,《巴塞尔协议Ⅲ》还引入额外的保障措施应对模型风险和度量错误,从而降低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加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基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巴塞尔协议Ⅲ》相对之前有了较大幅度的变化,但强调资本监管的本质却没有发生变化。其出台意味着在经历了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全球银行业的监管迎来了新的时代。《巴塞尔协议Ⅲ》最显著的特征是,在银行业监管的核心价值观选择上,安全已经远远超越了效率,这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银行业注重效率原则的一次重大转变。
二、《巴塞尔协议Ⅲ》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巴塞尔协议Ⅲ》的签订,使得全球的银行业面临巨大的融资缺口,其中欧洲的银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至于我国,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由于监管政策的趋严,尤其是逆周期资本调控和动态拨备的实施,使得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短期内比较乐观。但是,考虑到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巴塞尔协议Ⅲ》整体监管思路的变化,《巴塞尔协议Ⅲ》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依旧不可忽视。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正常情况下,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制定的监管标准对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方面的影响不大。④截至2010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12.2%,核心资本充足率也达到了10.1%,符合《巴塞尔协议Ⅲ》正常情况下的监管要求。但是,如果考虑到逆周期资本缓冲和系统性重要银行1%的附加性资本要求,以及我国银行监管层可能更为审慎的监管原则,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仍有提高的必要。
其次,《巴塞尔协议Ⅲ》将促进我国银行业的盈利模式的改变。《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银行业信贷规模的扩张,我国银行业现阶段的高资本消耗模式也将得到一定改变。商业银行在每一次信贷扩张后,为满足监管当局对资本缺口的要求,必须进行再融资。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越高,再融资的需求就越大。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往简单的圈钱模式已经越来越不受欢迎。在这种境况下,银行只有改进盈利模式,增强盈利能力,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再次, 中国银行业可能将面临更为严格的资本管制。《巴塞尔协议Ⅲ》同前两个协议一样,都是金融危机的产物,本质上都是一种被动的、事后救济式的风险应对措施。它们通常都是事后的经验总结,而不是超前的规则设计。而鉴于中国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的地位以及监管层日益审慎的态度,为保证银行业和整个金融系统分的稳定,我国的银行业监管势必会更加的严厉,对银行业的资本管制也同样会更加严格。这从2010年监管当局时隔多年重新启用存贷比调控工具可见一斑。
总的来说,《巴塞尔协议Ⅲ》对中国银行业的长期影响要远远大于短期影响,宏观层面的影响要大于微观层面的影响。它对中国银行业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将是持续性层层推进的。
三、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探析
《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使得银行业监管的关注焦点由20世纪70年代后的“效率至上”让位给“安全优先”,“安全”重新取代“效率”,成为银行业发展新的原则。虽然,《巴塞尔协议Ⅲ》目前还只是一个大体的轮廓,具体的细节并没有出台,但是,它至少指明了未来银行业监管的一个方向。比如说,《巴塞尔协议Ⅲ》要求银行建立逆周期的资本缓冲,以平滑经济周期中不同时期银行业起伏很大的信贷投放规模,就很好地避免了以往监管措施中以静态思维监管的套路和模式。
可以预见,面临更加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日益严格的监管措施,我国银行业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些许变化。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银行业必须通过调整思维,理顺思路,防范风险的同时积极开展创新业务,才能求得生存和进一步的发展。概括来讲,我国银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如下。
首先,银行业要更加注重资本的质量。以往不论是银行业本身,还是监管当局,都非常注重资本的数量,对资本的质量关注不够,造成银行业资本构成中存在滥竽充数的情况。《巴塞尔协议Ⅲ》更加注重资本的质量,不仅重新界定了《巴塞尔协议Ⅱ》中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的范围,还规定了更为严格的资本扣减原则。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尤其是上市银行要积极探索和创新资本的补充工具和渠道,强化核心资本的概念。目前,常用的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渠道是通过股东注资和内部留存收益,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简单的增发扩股、配股等方式已经很难得到股东的青睐,通过这些方式融资,银行本身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银行业可以通过加大对股东的回报力度,以求得留存收益和融券融资之间更好的平衡,也即在自身利润可预测的情况下,通过高红利回报,获得股东的认可,进而获得杠杆化的股权再融资。①
其次,银行业要主动调整业务模式,弃除高资本消耗业务模式,建立收益风险相匹配的“轻资本”模式。我国的商业银行由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存在着严重的依靠存贷款利差的局面,这一方面束缚了银行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又增加了金融结构的脆弱性。虽然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加息周期,“高息差”仍旧会持续一段时期,但是,未来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必将逐步走向集约化经营。因为,信贷规模在未来更加严格的资本约束下,不可能保持前几年那样高速的增长,缺少了信贷规模的支撑,“高息差”也不能带来业绩的持续增长。因此,从中长期看,我们银行业应该主动调整业务模式,改善收入结构,强调业绩的健康增长和持续增长。
调整业务模式,一是通过强化风险因素定价,精化资本成本管理,加快现有业务的资源整合,提高资本综合的使用效率;二是业务创新,虽然金融创新是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针对中国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占比仍旧高位的情况,还必须勇于创新,不能够因噎废食。当然,创新业务的同时,注意控制风险,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体系并严格贯彻实施。
客观地说,近几年,我国银行业业已认识到,仅依靠息差收入,只能做大,不能做强。随着国内居民投资者理财意识的增强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银行基金、理财、托管等中间业务会有一个加速发展的良机,这也给银行业业务模式转型提供了便利。因此,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我国银行业的业务模式将会向着一个更加平衡、合理的方向发展。
再次,银行业发展将迎来一个竞争分化、特色鲜明的时代。目前,国内银行银行业发展同质化严重,国有大中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都追求规模的扩增,业务设置上也几近相同。甚至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制定的发展规划也是跨区域经营和全国布局。《巴塞尔协议Ⅲ》区分了系统性重要银行和系统性非重要银行,对不同性质的银行设置的监管底线也有所差别。③这必将影响不同类别银行的业务发展模式,进而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差异化的发展态势。
总之,我国银行业发展已经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我们应该借鉴《巴塞尔协议Ⅲ》监管思路,遵循资本监管的国际趋势,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我国银行业发展新的规划和目标。注重资本的质量,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和利润增长点,形成各具特色、层次鲜明的竞争格局,必定是中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章彰.“巴塞尔协议Ⅲ”对中国银行业真的没影响吗[J].银行家,2010,(10).
[2] 崔宏.“巴塞尔协议Ⅲ”框架下中国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银行家,2010,(9).
[3] 巴曙松.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改革需要立足中国[J].财经国家周刊,2010,(9).
[4] 周行建.中国银行业未来三年的发展趋势展望[J].银行家,2011,(3).
[5] 邓鑫.另一角度看巴塞尔协议Ⅲ[J].银行家,2010,(10).
篇13
1.资产负债规模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近五年来,中国银行业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态势。总资产从2005年的37.5万亿元增长到2011年6月末的105.7万亿元,增长了1.82倍,年均增速20.74%。其中,贷款余额从20.7万亿元增长到54.7万亿元,增长了1.64倍,年均增速19.32%;存款余额从30.0万亿元增长到80.3万亿元,增长了1.67倍,年均增速19.59%。
在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中国银行业还不断推进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包括资产配置和负债来源的多元化以及总体风险权重的不断降低等。例如,近年来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由2005年的55.2%下降到2011年6月末的51.7%,平均每年下降0.6个百分点;客户存款在总负债中的占比由2005年的83.8%下降到2011年6月末的80.9%,平均每年下降0.5个百分点。
2.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收益结构日益完善
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也迅速提高。2010年,中国银行业实现税后利润8991亿元,资本利润率为17.5%,资产利润率1.03%,达到了国际较高水平。
伴随着利润的高速增长,中国银行业收益结构不断改善。信贷利差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不断降低,投资收入和手续费佣金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中国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占比降至66%,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提高至12%,投资收益提高至21%。
3.资产质量不断提高,资本充足水平良好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在科学化解历史风险的同时,积极有效地控制新增风险,实现了从高风险到风险可控的转变。截至2010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24万亿元,不良贷款率2.4%。资产减值损失准备金余额达到1.3万亿元,基本能够覆盖潜在风险损失。
在不良贷款率不断降低的同时,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底的-2.98%,到2004年转为正值,2005年为4.91%,2010年底提升为12.16%。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信贷投放大幅增加、资本质量要求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仍保持了12%以上的较高水平。
4.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主要银行成为公众持股公司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纷纷开展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并先后公开发行上市,中国香港和上海是银行上市的首选地。截至目前,中国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已全部上市,这五家银行资产之和约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50%。此外,中国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也基本完成了公开发行上市,它们的市场份额约为15%。可以说占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的银行主体已成为公众持股公司,按照国际资本市场的要求实施运营管理、接收公众监督和为股东创造价值。
除了发行上市以外,中国银行业还吸收巴塞尔协议指引意见,大力推进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改革,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已经严格按照审慎要求编制会计财务报表并经外部审计,不仅上市商业银行全部按照上市公司要求及时对外披露有关经营信息,自觉接受市场监督,非上市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也实行了信息披露制度,接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监督。
5.从本土银行走向国际银行
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进程中,中国银行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综合考虑自身发展战略、优势、并表管理能力等因素,通过设立机构、兼并收购等方式稳妥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拓展自身发展空间。
截至2010年底,中国5家大型商业银行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共设有89家一级境外营业性机构,收购(或)参股10家境外机构,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5家分行、5家代表处,2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2家代表处。中国银行业正不断实现从本土银行向国际银行的转变。
6.在世界银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随着规模、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的迅速增长,中国银行业在世界银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11年最新公布的按一级资本排序的全球前1000家银行排名显示,中国有三家银行跻身全球十大银行之列,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从去年的第7位升至第6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按盈利情况看,目前中国银行业占全球银行业总利润的比重超过五分之一,工商银行也连续数年蝉联“最盈利银行”。再从上市银行总市值来看,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稳居全球前两名,在全球前十名银行中,中国银行业占据了四席。
中国银行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高资本消耗的发展模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中国银行业发展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资本补充问题。在中国全社会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仍然占据了50%以上的比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银行业贷款增速也持续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信贷资产是高资本消耗型的,从而导致整个银行业所需的资本金投入也越来越大。为维持现有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中国银行业在扣除留存收益后每年需要补充的资本金都在数千亿元人民币。这种高资本消耗的增长模式已经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中国银行业迫切需要转变增长方式和提升发展的可持续性。
2.高度依赖传统银行业务的盈利模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中国银行业在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上,对存贷款业务及其收益普遍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近年来,通过转型发展,大量新业务和新的收益增长点得到拓展。但总体上,高度依赖传统银行业务的盈利模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们的交易收入、佣金收入占比都还比较低。
3.对大企业、大项目的贷款集中度依然较高,顺周期性较强
银行业是一个典型的顺周期行业,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尤为如此。在中国经济增长构成中,投资过高和消费过低的不平衡性近年来日益突出,表现在银行业的资产结构中,就是对大企业、大项目的贷款集中度居高不下,这种资产结构更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而持续30多年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产能过剩、经济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这将对中国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展望
1.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银行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中国有13亿多人口,人均GDP仅4000多美元,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也是中国人民的心愿。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银行业发展空间广阔,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继续维持良好增长的势头。
2.在增长中实现转型,不断培育新的业务和收益增长点,夯实发展的基础
在传统银行业务继续保持增长的同时,中国银行业多元化经营不断推进,业务边界已经涵盖了理财、基金、信托、保险等金融领域。全能型银行的打造,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增长潜力不断发掘。